合同综合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27:19

合同综合管理篇1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19日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契约经济、合同经济,合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市场交易的重要纽带,一个企业对外发生的绝大多数业务都是通过合同联系起来的,生产经营中的法律纠纷大多源于合同风险,企业的经营成败与合同管理有密切关系。因此,加强合同管理既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更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合同数量多、合同标的额大、合同类型丰富,在企业合同管理中有必要按类别将不同合同划分到相关业务部门分类管理,同时明确合同综合牵头管理部门。综合管理事关合同管理全局,在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中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合同综合管理角度论述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综合管理主要体现在综合牵头上,把防范法律风险、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作为核心思想贯穿合同管理始终,认真做好“建制度、制范本、管授权、审文本、监履约、查合同、解纠纷、教业务”八项重点工作,积极促进各部门之间、总部与基层单位之间的协调互动,建立以“综合牵头、专业分类、协调互动”为管理原则的闭合的、联动的合同管理体系。

一、建制度――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合同管理必须要有一套协调、务实、科学的制度体系,从而使合同管理实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首先,应当制定合同综合管理办法,主要明确各部门职责、管理原则、工作流程以及罚则等,切实解决“合同多头管理,实际无人管理”的问题;同时,有必要在综合管理办法中明确本单位一些重要合同管理措施,比如重大合同的标准、签约权限及程序等;其次,要根据合同管理的各环节,制定操作性强且切合企业管理实际的管理细则,如合同评审管理办法、合同履约监控管理办法、合同印章管理办法、合同代表授权管理办法、合同档案管理办法、合同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合同纠纷案件处理管理办法、合同业务培训管理办法等。制定上述细则主要把握两点:一是要注意与合同综合管理办法以及各个细则之间的衔接对应;二是程序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满足防范风险的需要,又要尽量简洁明快;还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和现场项目管理需要,制定有关操作指引和指导意见,比如制定调价索赔操作指引,制定加强合同档案资料保管的指导意见等,这些指引、意见和上述管理办法、细则,共同组成了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体系。

另外,为了让合同管理相关人员对合同管理制度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合同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对上述管理办法、细则、指引、意见等,制定流程图,使工作程序更加直观、清晰,便于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二、制范本――制定并合同标准文本

建筑施工企业职工特别是合同管理员大多数是工程建设专业出身,一般对合同法律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深入,而建筑施工合同比较复杂,条款多、内容多、类型多、合同多,因此合同综合管理部门有必要推行标准文本,从而提高基层项目合同签订水平。

合同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先分析统计本企业签订的各类合同,就主营业务相关的经常性、反复性的合同制订合同文本,并邀请基层项目、各专业管理部门征求意见,甚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充分讨论,最终从法律、各专业口、基层一线对合同文本把关,从而使合同文本切合企业管理实际,又能达到防范风险的需要。合同文本对本企业来讲要作为强制标准,统一推行,在合同监督检查中要把合同文本的使用情况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对于因市场、法律要求等各种原因确实不能使用本单位制定的合同文本应当的,给予汇报解释。合同文本后,要对企业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主要讲解合同文本条款以及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让相关人员理解合同意思。合同文本一段时间后,一般两年比较合适,综合管理部门要征求专业部门和基层一线的意见、建议,对合同文本进行修订,从而保证合同文本满足生产经营实际需要。

三、管授权――主管合同代表授权委托

这项工作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要制定合同代表授权管理办法,明确授权管理部门职责、授权程序、罚则,制定授权委托书样式;二是合同综合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合同代表授权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合同代表授权工作,仔细核实被授权人的授权权限及时间,并建立授权台账。需要强调的是,要关注授权期限完毕后授权委托书的归还情况,防范表见;对于越权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罚则进行处罚,严肃授权纪律;三是要认真审查合同相对方的授权书,主要核查相对方的主体资格、法定代表人身份信息,被授权人的权限及期限,是否由法定代表人作出授权,必要时要通过工商局或有关途径仔细核实,防范无效、表见等,避免给企业造成损失。这里再补充说明,除核实相对方合同代表授权外,还要发挥法律部门专业优势,审查相对方的资信状况,包括签约资格、履约能力、以往的履约信誉等,具体如查看营业执照、资质证书、资产负债情况、相关业绩等。

四、审文本――会签评审合同文本

作为合同综合管理部门,会签评审合同的重点主要放在合同的合法合规性及法律风险防范方面,其他方面由合同承办部门、相关业务部门起草、会签评审把关。

一是制定合同评审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评审合同的职责、合同会签评审流程,以及合同评审意见的反馈等。目前,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因此合同评审有必要实行多级会签评审制度,如某项目部要签订合同,首先由该项目部相关部门对该合同进行评审,然后提交项目部的上级管理单位各部门进行评审,通过多级把关,防范合同签订阶段的法律风险。

二是认真评审每份合同。要重点审查合同当事人主体资格,主体资格不当则影响合同效力;要防范合同条款挂一漏万,特别是注意防止漏掉违约责任,实践中许多项目部不重视违约责任的约定,认为合同双方关系很好,不会产生纠纷,一旦发生争议不利于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要避免合同文字不严谨、用词不准确,从而产生歧义,不能完全体现双方的真实意志;要关注支付条款,建设工程工期长、金额大,如果付款条件不明确或严苛,施工单位的资金压力就很大,甚至不得不垫资施工,因此必须审核付款条件、比例;另外,要关注主合同、从合同关系,原协议和补充协议关系等。合同评审后,综合管理部门和各业务部门应当督促评审意见的落实,基层项目应当对上级单位评审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反馈,从而保证合同会签评审制度的闭合性。需要强调的是,合同评审切忌流于形式,实践中不少企业的合同评审都存在滞签、倒签现象,甚至会签评审合同只是为了应付各种检查,这些都要通过有关罚则给予坚决处理,从而保证管理制度得到严肃执行。

五、监履约――监控合同履约情况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分布点多面广,合同期限长、标的大、类型多,从企业总部角度进行履约监控的难度相对要大,是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短板。

一是制定合同履约监控管理办法。笔者认为,履约监控的重点应当是合同变更的程序、往来信函(包括会议纪要)的签收与发送、签证管理、调价索赔管理、收付款管理、工程进度及质量等。

二是注意履约过程中的证据保留。在履约过程中及时发出必要的书函或签证,是合同动态管理的需要,是履约的一种手段,也是施工企业自我保护的一种招数。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书面证据都具有法律效力。有效的证据,应当是原件的、与事实有关的、有盖章和(或)签名的、有明确内容的、未超过期限的书面证据,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据只是废纸一张。例如,发送的书函必须要获得对方的签收,现场会议纪要需各参会人员签字,否则难以成为有效证据。另外,现场管理人员要重视签证,否则发生争议无法举证,履约监控管理办法应当明确签证的责任主体、程序、方法等,如有必要可以细化制定有关签证管理办法。

三是重点监控发包方的付款情况和本单位(施工单位)、分包方的工程进度及质量。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发包方除前期义务、协助义务外,主要义务是按合同约定付款,因此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对发包方付款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同时,要关注本方工程进度及质量,防范自身违约。

四是重视调价索赔工作。由于建设工程规模大、工期长、工艺多、现场复杂等特点,因各种原因导致工程变更的现象很多,再加上发包方原因、其他原因等造成工期延误等,因此调价索赔是挽回成本损失的重要手段,甚至是企业创利的重要途径,合同综合管理部门要制定基层项目调价索赔的有关操作指引,并对现场调价索赔工作给予指导监督。

五是建立健全合同台账。实践中,许多施工企业无论是基层项目部还是总部,对本单位合同签订数量、正在履行的合同数量以及合同履行完毕数量等无法准确掌握,显然不利于对合同进行综合管理,尤其是不利于履约监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合同台账,可以考虑从总部到基层都统一台账格式,并由各业务部门建立分台账,合同综合管理部门汇总各分台账为总台账,并定期对合同台账进行分析梳理,从而达到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六是及时正确行使合同权利。《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合同抗辩权,但大多数施工企业不会行使。发包方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施工企业可以行使抗辩权停工,但却没有行使,怕单方面停工要承担违约责任,结果客观上造成了垫资施工,发包方的欠款数额愈来愈大,问题更难解决。另外,积极行使合同抗辩权,也是应对发包方、分包方、供货商等索赔、诉讼的重要策略。

六、查合同――监督检查合同管理情况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都很重视合同监督检查,但实践中制定合同监督检查制度的企业并不多,从而加大了合同监督检查的随意性、盲目性。一是要制定合同监督检查办法,要明确监督检查的主体、检查程序、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检查标准、检查评价以及检查后的整改反馈等。二是建筑施工企业合同量很大、涉及到的合同类型多,且大多数合同标的额相当大,可以要求各基层单位先对照检查标准开展自查,然后由合同综合管理部门采取重点检查和抽查的方式。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合同签订情况,主要检查合同文本;合同履约情况,察看各方是否按合同约定全面履行合同,以及合同变更情况;合同违约情况,查看合同当事人是否存在违约,这是监督检查的主要工作。己方违约时,合同综合管理部门应及时调查违约原因,督促承办部门尽早采取补救措施,并尽快与对方协商确定处理办法,为防止合同相对方过分追究违约责任,应特别注意保存相应有利证据材料。在合同相对方违约或预期违约时,应及时掌握违约的事实证据,必要时依法中止履行合同,避免扩大经济损失,并及时与相对方协商处理。因为处理违约情况涉及大量法律规定,所以合同综合管理部门对此过程应重点监控。三是应当及时对监督检查进行评价,总结合同管理比较好的经验,通报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推动合同管理水平提升。

七、解纠纷――处理合同纠纷案件

合同综合管理部门对本单位合同签订、履行等情况比较熟悉,且实践中一般由法律事务部门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因此由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处理合同纠纷案件比较合适。一是要制定合同纠纷案件处理的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案件上报程序、案件处理程序、诉讼费用的承担、外聘律师的聘请要求和程序及罚则等;二是要与合同履约监控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要密切关注履约情况比较差的合同,特别是合同相对方发生违约或预期违约行为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要注意合同履约过程中证据资料的保管,一旦发生争议确保有资料可查阅,有证据可采信;三是诉前应当认真做好案件风险评估工作,不但要灵活采用诉前财产保全措施,更要防范对方当事人的反诉,因为建设工程施工经常存在双方都违约的情况,特别是施工企业在向发包方主张工程款时,往往会忽略自身存在工期、质量问题,所以施工企业要谨慎分析,认真防范反诉风险;四是要及时总结案件处理经验,特别是要通过案件剖析存在的管理问题,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有条件的单位不妨把本单位发生的合同纠纷案件进行汇编,通过介绍案件事实、裁判处理,分析案发原因和存在的管理问题,以案说法,不断提高全员法律风险意识和企业管理水平。

八、教业务――开展合同业务培训

作为合同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对本单位各级领导干部、经营管理人员及合同管理员进行有关合同法律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合同法律意识和合同管理技能,从而促进企业合同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一是要制定合同培训的管理制度,明确合同培训的对象、培训需求调查、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费用、培训后的考试评价等,通过合同培训的制度化,减少培训的盲目性,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培训对象主要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各单位、各项目部的负责人和合同主管领导,负责市场开拓的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合同管理人员,对上述三类人员应当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针对性培训,如对领导干部主要侧重于合同法律意识培养,而对合同管理员主要侧重于合同法律知识的培训;三是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对本单位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标准文本等进行讲解,让合同管理的相关人员切实领会本单位合同管理的各项要求,从而保证本单位合同管理制度得到正确有效执行;另一方面要对国家的合同法律知识以及建筑施工领域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讲解,让合同相关人员知法、守法,并能正确运用法律维护本单位合法权益。

合同综合管理篇2

委托方(甲方):_________

咨询方(乙方):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一、咨询的目的和范围

1.甲方为提高质量与职业安全卫生综合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综合管理体系,获得iso9001:XX与gb/t28001:XX认证证书,特邀请乙方为其进行综合管理体系认证咨询(以下简称为咨询)服务。

2.甲方综合管理体系覆盖的产品/服务范围:_________。

3.甲方综合管理体系覆盖的人数:_________人。

二、建立综合管理体系选用的保证模式标准为iso9001:XX、gb/t28001:XX标准。

三、甲方责任

1.最高领导者亲自安排、指挥、监督此项工作的开展;

2.积极为乙方提供企业的与质量和职业安全卫生有关的管理和技术资料;

3.提供咨询所需的工作环境和必备的生活及物质条件;

4.指定一名管理者代表专门负责综合管理体系建立的管理工作,并抽调适当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成立综合管理体系办公室建立文件编写小组;

5.积极协助和支持乙方的各项咨询工作,按咨询计划和要求开展工作。

四、乙方责任

1.依据iso9001:XX、gb/t28001:XX系列标准要求,结合甲方的实际情况,指导甲方建立健全综合管理体系,其中包括:

a)指导甲方制订建立综合管理体系工作的计划。

b)对甲方有关人员进行iso9001:XX、gb/t28001:XX系列标准的宣贯培训、内审员的培训、综合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培训。

c)指导甲方编写综合管理体系文件,确保文件符合iso9001:XX、gb/t28001:XX标准要求,并进行审改、定稿。

d)指导甲方完善有关支持性文件。

e)指导甲方制订综合管理体系试运行计划并指导实施。

f)指导并参加甲方进行的内部综合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2.派专家到甲方现场指导建立并完善综合管理体系;

3.指导甲方按综合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实施,使综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4.在甲方申请认证审核前进行符合性审核,以使甲方的综合管理体系达到标准要求,具备获得认证的条件;

5.协助甲方向认证机构做好认证申请准备工作。

五、合同履行期限、地点

1.履行期限: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甲方通过综合管理体系认证时结束。

2.履行地点:甲方所在地。

六、保密约定

1.甲方不得将此项合同的价格(咨询费)以任何方式泄露给第三方。

2.乙方不得将甲方经营、生产状况及技术信息以任何方式泄露给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

a)此合同签订前乙方已了解的信息或乙方已公开的信息;

b)国家法律、法规有要求时。

七、咨询合格的验收和评价办法

依据甲、乙双方的责任,甲方的综合管理体系通过综合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审核,获得iso9001:XX及gb/t28001:XX认证证书,即为咨询合格。

八、费用、支付方式及期限

1.费用:根据甲乙双方商定,甲方应向乙方支付咨询费的金额为人民币:_________元整,¥:_________元。

2.支付方式:甲方应将总体费用分二期支付给乙方:

a)合同签订后3日内,甲方向乙方支付首批咨询费(50%):_________元整。

b)甲方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现场审核、被宣布通过认证后3日内,甲方向乙方支付剩余费用(50%):_________元整。

3.培训所须资料由甲方准备或由乙方提供(每套收取成本费_________元),内审员证书费_________元/人·证,以上两项费用由甲方在合同外另行支付。

4.甲方应承担乙方咨询人员、咨询管理人员为执行本合同,往返甲方现场必须的交通费和食宿费。

5.认证机构审核组在认证审核过程中发生的交通、食宿费用由甲方在上述费用外支付。

九、风险

1.因甲方原因无法开展或完成咨询认证工作的损失由甲方承担;

2.因乙方原因无法完成咨询认证工作或因乙方没有指导到位而导致甲方无法通过认证,乙方将不收取甲方任何费用,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

3.因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的损失经双方协商可延期本合同。

十、违约责任

1.在本合同签订后,乙方正式咨询工作前,如甲方违约,不履行本合同,甲方应承担乙方为准备执行本合同所发生费用的70%;如乙方违约,不履行本合同,乙方应承担甲方为准备执行本合同所发生费用的70%。

2.如甲方中途违约,导致乙方的咨询工作无法进行,乙方有权终止本合同,不必退还已收取的咨询费,同时甲方向乙方支付相当于3倍咨询费的违约费;如乙方违约,则应退还已收取的咨询费,同时乙方向甲方支付相当于3倍咨询费的误时费。

十一、未尽事宜、修改和分歧

如有未尽事宜、修改和分歧,甲、乙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并可签订补充条款规定,补充条款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十二、本合同一式二份,由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双方各存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

附件:

补充条款

甲方委托乙方负责做好咨询后的服务工作,特拟定如下补充条款:

1、合同条款中第八条费用中已包含认证费。乙方负责帮助甲方推荐认证中心。

2、在甲方的大力配合下,乙方应保证甲方一次性通过认证。

3、认证机构的选择(选择的项目,请在内打√)

合同综合管理篇3

关键词:开放性液体管理;限制性液体管理;急性呼吸窘迫症;生存质量

aRDS属于一种非常严重的缺氧性呼吸衰竭,该病的发生与创伤、机体功能性休克、肺内外感染等方面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1]。在该病发病初期,患者肺泡-毛细管血管屏障通透性显著增大而使得肺泡之中的液体出现显著性聚集反应。此时若不采取有效的液体管理,那么则会引起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肺部水肿、呼吸功能障碍等症状[2]。如何为aRDS患者提供充足的容量以保障其尽快复苏,同时还可以规避或者加剧肺部水肿等是aRDS血流动力学管理的一个极为关键性的问题。然而经临床实践证实,这两种液体管理策略无法达到相应要求,且患者预后状况不佳。本研究观察组主要采用了限制性液体管理策略,其效果十分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组对象为2009年5月~2014年5月入住我院的100例aRDS患者,均符合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所提出的诊断标准。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例。对照组:男/女为29/21;年龄32~75岁,平均(50.28±4.30)岁;apaCHeii评分18~26分,平均(22.44±3.09)分;SoFa评分为8.5~10.7分,平均(9.17±1.00)分;入iCU时氧合指数140~161,平均(149.22±12.39);入iCU时急性肺损伤评分2.2~3.3,平均(2.80±0.45)。经分析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主要包括[3]①符合aRDS相关临床诊断标准;②发病急促;③氧合指数(pao2/tio2)在200mmHg范围内;④经X线片检查显示患者双肺均有斑片状浸润阴影;⑤未见左心房压力上升的临床依据;⑥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排除标准主要包括①年龄

1.4液体管理策略两组采取如下的液体管理策略,如果患者存在休克现象,map

1.5生存质量评价标准本研究中使用的患者生存质量评估标准为:总共为144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项目:患者的自觉症状、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心理情绪状态以及躯体生理功能状态等。严格按照上述几个项目,对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4]。

1.6观察指标比较两组1w内液体平衡情况、肌酐水平、CVp、休克发生率、存活者机械通气时间、60d死亡率及治疗后生存质量。

1.7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及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及"n(%)"的形式加以表示,p

2结果

2.1两组液体平衡情况对比,见表1。由下表可知,两组24液体平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相关指标水平对比,见表2。由下表可知,两组在CVp及存活者的机械通气时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近期生存质量对比根据生存质量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近期生存质量进行对比,见表3。

3讨论

aRDS发生于严重的感染、创伤、休克以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肺泡上皮细胞出现损伤而造成的弥漫性肺间质与肺泡水肿等不良症状,从而导致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衰竭,主要的病理及病理生理特征为肺容积锐减、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值失调等,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以及呼吸窘迫等不良症状,经肺部mRi显示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5]。ppi可增加血管外肺水(eVLw),而eVLw的增加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严重的通气/血流比值失调,这也是aRDS顽固性低氧血症以及高病死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目前多数人认为aRDS本质是炎症,其致病因子激活了细胞和体液因子,从而导致了体内过度或失控性炎症反应,晚期多并发moDS或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24液体平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与开放性液体管理相比,限制性液体管理效果更为显著,aRDS患者预后情况更佳,应在实际过程中加以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陆舒,赵宏胜.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策略[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2):154-156.

[2]季勇,黄亮.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制及其应用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9,11(9):1709.

[3]郭峥,段青梅,姚彦莉,等.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9):1620.

合同综合管理篇4

在《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和《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考评办法》)实施之际,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负责同志就如何学习贯彻这两个文件,回答了人民网记者的提问。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管理规定》和《考评办法》出台的背景。

答: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立以来,按照中央要求和现实需要,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各企业在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出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定《管理规定》,及时将这些做法和经验上升为规章制度,对于推进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体系,全面提高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水平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将对各地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管理规定》是经过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完善形成的。

在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核评价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各地各有关单位和各中央企业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实践中,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考核没有充分体现企业特点,干部考评与业绩考核“双轨运行”,考核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考核评价导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因此,出台《考评办法》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问:《管理规定》和《考评办法》作为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基本规章,它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制定《管理规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央企业实际出发,着眼于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领导班子,以完善领导体制、健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规范程序,明确要求,建立制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央企业领导人员队伍,保证中央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研究起草《管理规定》过程中,我们按照“反映现实、大胆创新、留有余地、逐步完善”的总体思路,力求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党管干部原则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管理规定》始终贯穿了这一原则。同时,注意把党管干部原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相衔接,注意把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聘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把组织选拔与竞争选聘结合起来,使《管理规定》符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管理规定》注重把近年来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归纳、总结和完善,同时注重吸收借鉴党政干部管理工作的有益经验,以及国外在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方面好的做法,积极探索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三是坚持可操作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管理规定》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主要环节从内容、程序到方式方法,都尽可能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对尚处于探索中的一些做法,从原则上提出要求,为今后的实践和改革留有空间。

在制定《考评办法》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树立导向、改革创新、体现特点、简便易行”的总体思路,强调以业绩为基础,全面考评领导班子及成员的能力素质、履职行为和履职结果,引导企业更加注重班子团结、企业党建、科学管理等“软实力”提升,与现行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互为补充,形成了综合考评与培养使用挂钩、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挂钩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考评方式上形成了多维度、全方位、开放式考评,实现了考评制度的创新突破。

问:《管理规定》和《考评办法》有什么特点?

答:这两个文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管理规定》将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融入到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资格条件、考核评价、问责之中。《考评办法》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等科学发展内容作为考核要点及标准,增加了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考核指标或要点,引导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管理规定》积极吸收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改革的新成果,提出了公开招聘、任期制、任期考核、多维度测评等多项新举措。《考评办法》借鉴国际通用的企业考评方法,吸收360度考核的理念,形成了多维度的立体评价,探索建立了综合考核评价的量化评分体系,实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测评有机结合。三是体现了中央企业特点。《管理规定》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原则、资格条件、职数、任期、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职业发展、退出等方面都赋予了有别于党政干部管理的鲜明企业特点。《考评办法》突出业绩导向,在考评内容中赋予业绩50%的权重,将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和财务绩效评价结果直接运用到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评中。

问: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干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管理规定》、《考评办法》是如何体现这一要求的?

答:《管理规定》和《考评办法》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一是进一步扩大职工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管理规定》要求,在本企业内部选拔领导人员应当经过民主推荐,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民主推荐情况,实行差额考察制度、任前公示制度、职工代表对领导人员的民主评议制度,领导人员的职务消费要接受职工民主监督。《考评办法》强调,要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规定职代会测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组成部分并赋予较高的权重;未成立职代会的,参加企业内部民主测评的职工代表比例不小于10%。二是进一步强化竞争机制,把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作为选拔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重要方式。去年,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首次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总经理,实现了中央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突破。《管理规定》明确提出,对经理班子成员的选拔应逐步加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力度。三是全方位开展民主测评,在更大范围听取群众意见。《考评办法》借鉴国际通用的企业考评方法,吸收360度考核的理念,建立了由企业领导班子、中层管理人员、职工代表、上级管理部门、监事会共同参与的多维度测评,并结合个别谈话、听取意见、调查核实、综合分析等方法,综合运用多维度测评、个别谈话、调查核实、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考核评价。

问:《管理规定》和《考评办法》对解决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有哪些规定?

答:目前在一些企业,确实存在能上不能下的现象。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上来后,除了到达退休年龄或出现违纪违法问题等情况,才能“下”来,否则,即使工作平庸,业绩平平也不会“下”来。为解决这个问题,《管理规定》和《考评办法》作了如下规定:一是实行任期制。《管理规定》对董事、总经理、党委的任期作了明确规定。二是强化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将考核评价与任免、奖惩挂钩。三是健全退出机制。《管理规定》提出,完善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免职(解聘)、辞职、退休制度,并规定了免职(解聘)的五种情形和应对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的三种情形,明确了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四种辞职形式。同时规定“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达到任职年龄界限、不再担任企业领导职务的,其在下属企业所兼任的其他职务也应当一并免除”。上述规定有助于建立企业领导人员的正常退出机制,真正实现领导人员的“能上能下”。

问:社会上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薪酬问题比较关注,请问《管理规定》在这方面有什么规定?

答:中央高度重视企业领导人员的薪酬管理问题,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已经形成了以业绩考核为基础,薪酬水平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薪酬制度。为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管理,《管理规定》作出了以下规定:一是严格执行《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二是明确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薪酬方案审核、批复的程序。中央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在企业领取薪酬方案所列收入以外的其他任何收入,不得在兼职单位领取薪酬、奖金等任何报酬。三是按照依法合规、从严从俭和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健全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制度。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配备及使用、通讯、业务招待、差旅、考察培训等与其履行职责相关的消费项目,应当明确标准,制订预算方案报国务院国资委审核、批复后实施,年终将情况报国务院国资委,并接受职工民主监督。

合同综合管理篇5

 论文摘 要: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形态也随之不断更新,与此同时,国家更加重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运行,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会计管理工作在资金运行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研究通过对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的调查,对资金运行现状进行分析讨论,发现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在会计管理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结合会计管理体系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提出了现阶段在整个体系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一些现实情况,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力争使财会管理工作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顺利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业资源进行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它的目的在于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项目的条件、使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并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土地治理、基本农田建设、优势农产品项目、养殖、土地改造、综合治理、灌溉节水等土地治理项目;还包括农产品加工等在内的许多产业化经营项目。 

 1、农业综合开发的形势 

 现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形势一片大好,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农业开发项目的饿政策好,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 农业综合开发在这种好的形势下,应该抓住机遇,强化资金运行管理体系,大大提高财会管理在新形势下的作用,力争通过强有力的会计管理工作,增强农业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体系,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2、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现状 

 在有政府投入、扶持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资金的管理、运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目前,一些农业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反映在财务会计管理中的有很多。所以,一定要加强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会计管理工作。作为财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会计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关系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改革、发展前景和效益。当前,很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表现在管理混乱、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致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不利,农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阻碍。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合理、高效的管理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能让财务运行有条不紊,充分发挥其使用作用,而会计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对整个财务管理体系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政府关于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项目。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资金的运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紊乱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运行中,资金管理紊乱。主要表现在:(1)财政资金报账不及时,资金拨付进度缓慢。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存在财政资金报账不及时的现象,在项目验收合格后,除质保金和工程管护费外仍有资金余额未拨付;(2)借出财政有偿资金到期未收回,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政府为了更好的支持农村经济建设,除资金补贴外,还提供一定数额的有偿资金,但是,由于立项时对项目单位审核不严格,弄虚作假申报并获得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到还款期时用款单位因各种原因无法偿还,造成有偿资金无法按照规定数量收回或者完全损失,个别基层财政部门垫付到期有偿资金,这就无形之间增加了财政的损失和负担;(3)资金利息收入未按规定转作本级有偿资金,在资金利息收入的处理中,不能按照规定进行,同时造成了项目资金利息管理的紊乱;(4)部分农发部门和乡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违规用大额现金结算;(5)项目报账内容与计划、合同不一致。超出规定的范围使用资金;(6)由于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或者责任心不够,导致会计科目运用不规范,也是导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紊乱的一个重要因素;(7)项目竣工后移交手续不健全接收单位资产不入账,如用农发资金购置的农机设备、林木等没有登记固定资产台账。(8)部分返还的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有偿资金滞留在市、县两级财政,未按规定返还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及时解除各级财政部门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9)个别项目存在以拨代报现象。所以,这就需要加强会计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更新以适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和需要。管理制度的落后势必会影响会计管理应用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体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形式大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些地方乡镇财政资金紧缺,财政保障存在问题,土地治理方面的项目资金运转、构成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所以运行难以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导致资金预算、计划结构不合理。所以,这种现状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存在相当的缺口,以至于不能按时、按量、按计划的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次,由于会计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项目报帐过程不规范现象频繁出现,出现一些票据造假现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有资产的无形减值、流失。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多数效益较低,所以,在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存在漏洞的基础上,致使农业综合项目开发资产无形流失。所以,一定要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以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发展。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的几点建议 

 1、增强意识,完善会计管理机制,改善农业开发项目资金紊乱现象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会计管理的意识一定要加强,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机制,做到专款专用、按时按量回收有偿资金、及时报账、项目合同与上报内容、计划保持一致、农发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加强资金管理就要加大投入的力度,一定要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加强财务管理,实行各级政府、部门、乡镇乃至个人分责制度,确定保证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合理使用。在此同时,还要要加强对有偿资金和信贷的管理,准确评估风险,按时、按量回收资金,降低风险。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能有效的解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过程中资金被挪用的现象,所以在体系完善的同时,有效的防止了通过各种手段挪用、骗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款项的弊端,同时也有效的杜绝了部门、个人利用各种方法占用财政资金的现象。与此同时,不但使资金的支出、收入合理、高效,还能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在增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从根本上防止了腐败现象的产生。 

 2、更新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要想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更加合理,就必须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必须有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做保证。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涉及的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只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标准和制度,才能促进会计信息化系统在技术上的协调和整体效能提高。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会计工作有法可依、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根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建立健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 

 (2)针对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落后,不适应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情况,应及时更新和完善现有制度。对现行制度中不符合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特点的,应及时改进;不全面、合理的地方,要及时完善。总之,管理制度要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作相适应,保障呢业综合开发工作能够稳定、高效的运行。 

 (3)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做好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工作,突显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如果在具体工作中不执行相应的标准和制度,有法不依,那么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既快又好的发展。 

 3、强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发展。不管是项目的运行前的成本核算,还是项目的运行之中,都要有的放矢完善相应的监管、评价体系。票据的规范问题,要绝对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报帐过程中严格审核,不要让投机者有机可乘。这样,不但降低了工程成本,同时也防止了发票需开问题。所以,一定要全面建立、健全会计监管体系,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出现,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质量,迅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所以要做到无论是日常检查,还是运行中检查、 

 和完工检查,都要细致、严格,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同样决定着会计管理工作的进行。所以要加强培养力度,拓宽培养渠道会计人员的培养要不拘泥于特定形式,可以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如加强与院校的结合、岗前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等。在培训的过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训计划,切实发挥培训的作用,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同时多方面培养,全面提高素质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思想素质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坚定的政治信念、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格是成为优秀的财务人才的基础。 

 提高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端正的态度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培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人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责任心,爱岗敬业,甘于奉献,钻研进取。 

 四、结论 

 综上所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会计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运行,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会计管理工作在资金运行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能否管好、用好,是一项重大课题,它关系到能否按时、按量完成开发项目,同时还关系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景。左右着农村经济建设的未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工作应该得到重视,以便为政府支持农村综合开发的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所以要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建设和完善,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s].2009. 

[2] 杨启华.关于会计管理工作的若干问题.四川会计,1998.(1). 

合同综合管理篇6

 

关键词:会计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 财务管理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业资源进行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它的目的在于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项目的条件、使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并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土地治理、基本农田建设、优势农产品项目、养殖、土地改造、综合治理、灌溉节水等土地治理项目;还包括农产品加工等在内的许多产业化经营项目。 

1、农业综合开发的形势 

现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形势一片大好,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农业开发项目的饿政策好,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在这种好的形势下,应该抓住机遇,强化资金运行管理体系,大大提高财会管理在新形势下的作用,力争通过强有力的会计管理工作,增强农业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体系,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2、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现状 

在有政府投入、扶持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资金的管理、运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目前,一些农业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反映在财务会计管理中的有很多。所以,一定要加强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会计管理工作。作为财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会计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关系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改革、发展前景和效益。当前,很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表现在管理混乱、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致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不利,农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阻碍。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合理、高效的管理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能让财务运行有条不紊,充分发挥其使用作用,而会计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对整个财务管理体系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政府关于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项目。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资金的运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紊乱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运行中,资金管理紊乱。主要表现在:(1)财政资金报账不及时,资金拨付进度缓慢。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存在财政资金报账不及时的现象,在项目验收合格后,除质保金和工程管护费外仍有资金余额未拨付;(2)借出财政有偿资金到期未收回,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政府为了更好的支持农村经济建设,除资金补贴外,还提供一定数额的有偿资金,但是,由于立项时对项目单位审核不严格,弄虚作假申报并获得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到还款期时用款单位因各种原因无法偿还,造成有偿资金无法按照规定数量收回或者完全损失,个别基层财政部门垫付到期有偿资金,这就无形之间增加了财政的损失和负担;(3)资金利息收入未按规定转作本级有偿资金,在资金利息收入的处理中,不能按照规定进行,同时造成了项目资金利息管理的紊乱;(4)部分农发部门和乡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违规用大额现金结算;(5)项目报账内容与计划、合同不一致。超出规定的范围使用资金;(6)由于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或者责任心不够,导致会计科目运用不规范,也是导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紊乱的一个重要因素;(7)项目竣工后移交手续不健全接收单位资产不入账,如用农发资金购置的农机设备、林木等没有登记固定资产台账。(8)部分返还的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有偿资金滞留在市、县两级财政,未按规定返还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及时解除各级财政部门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9)个别项目存在以拨代报现象。所以,这就需要加强会计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更

[1] [2] [3] 

新以适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和需要。管理制度的落后势必会影响会计管理应用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体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形式大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些地方乡镇财政资金紧缺,财政保障存在问题,土地治理方面的项目资金运转、构成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所以运行难以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导致资金预算、计划结构不合理。所以,这种现状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存在相当的缺口,以至于不能按时、按量、按计划的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次,由于会计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项目报帐过程不规范现象频繁出现,出现一些票据造假现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有资产的无形减值、流失。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多数效益较低,所以,在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存在漏洞的基础上,致使农业综合项目开发资产无形流失。所以,一定要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以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发展。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的几点建议 

、增强意识,完善会计管理机制,改善农业开发项目资金紊乱现象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会计管理的意识一定要加强,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机制,做到专款专用、按时按量回收有偿资金、及时报账、项目合同与上报内容、计划保持一致、农发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加强资金管理就要加大投入的力度,一定要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加强财务管理,实行各级政府、部门、乡镇乃至个人分责制度,确定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合理使用。在此同时,还要要加强对有偿资金和信贷的管理,准确评估风险,按时、按量回收资金,降低风险。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能有效的解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过程中资金被挪用的现象,所以在体系完善的同时,有效的防止了通过各种手段挪用、骗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款项的弊端,同时也有效的杜绝了部门、个人利用各种方法占用财政资金的现象。与此同时,不但使资金的支出、收入合理、高效,还能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在增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从根本上防止了腐败现象的产生。

 、更新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要想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更加合理,就必须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必须有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做保证。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涉及的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只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标准和制度,才能促进会计信息化系统在技术上的协调和整体效能提高。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会计工作有法可依、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根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建立健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落后,不适应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情况,应及时更新和完善现有制度。对现行制度中不符合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特点的,应及时改进;不全面、合理的地方,要及时完善。总之,管理制度要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作相适应,保障呢业综合开发工作能够稳定、高效的运行。 

()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做好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工作,突显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如果在具体工作中不执行相应的标准和制度,有法不依,那么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既快又好的发展。 

、强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发展。不管是项目的运行前的成本核算,还是项目的运行之中,都要有的放矢完善相应的监管、评价体系。票据的规范问题,要绝对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报帐过程中严格审核,不要让投机者有机可乘。这样,不但降低了工程成本,同时也防止了发票需开问题。所以,一定要全面建立、健全会计监管体系,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出现,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质量,迅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所以要做到无论是日常检查,还是运行中检查、 

和完工检查,都要细致、严格,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合同综合管理篇7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管理,鼓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20**]62号)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是指对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和扶持政策的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技术或产品进行认定(以下简称资源综合利用认定)。

第三条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与监督管理工作;财政行政主管机关要加强对认定企业财政方面的监督管理;税务行政主管机关要加强税收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条经认定的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或采用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和技术的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申请享受税收、运行等优惠政策。

第二章申报条件和认定内容

第五条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生产工艺、技术或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

(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能独立计算盈亏;

(三)所用原(燃)料来源稳定、可靠,数量及品质满足相关要求,以及水、电等配套条件的落实;

(四)符合环保要求,不产生二次污染。

第六条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综合利用发电单位,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按照国家审批或核准权限规定,经政府主管部门核准(审批)建设的电站。

(二)利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煤泥发电的,必须以燃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煤泥为主,其使用量不低于入炉燃料的60%(重量比);利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发电的入炉燃料应用基低位发热量不大于12550千焦/千克;必须配备原煤、煤矸石、煤泥自动给料显示、记录装置。

(三)城市生活垃圾(含污泥)发电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垃圾焚烧炉建设及其运行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或规范;使用的垃圾数量及品质需有地(市)级环卫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每月垃圾的实际使用量不低于设计额定值的90%;垃圾焚烧发电采用流化床锅炉掺烧原煤的,垃圾使用量应不低于入炉燃料的80%(重量比),必须配备垃圾与原煤自动给料显示、记录装置。

(四)以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利用的热能及压差发电的企业(分厂、车间),应根据产生余热、余压的品质和余热量或生产工艺耗气量和可利用的工质参数确定工业余热、余压电厂的装机容量。

(五)回收利用煤层气(煤矿瓦斯)、沼气(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转炉煤气、高炉煤气和生物质能等作为燃料发电的,必须有充足、稳定的资源,并依据资源量合理配置装机容量。

第七条认定内容

(一)审定申报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或单位是否执行政府审批或核准程序,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审批或核准要求,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艺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规范和认定申报条件;

(二)审定申报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是否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范围之内,以及综合利用资源来源和可靠性;

(三)审定是否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所规定的条件。

第三章申报及认定程序

第八条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行由企业申报,所在地市(地)级人民政府资源综合利用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初审,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集中审定的制度。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应提前一个月向社会公布每年年度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具体时间安排。

第九条凡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企业,应向市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规定的相关材料。市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在征求同级财政等有关部门意见后,自规定受理之日起在30日内完成初审,提出初审意见报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

第十条市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对申请单位提出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做出处理:

(一)属于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范围、申请材料齐全,应当受理并提出初审意见。

(二)不属于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范围的,应当即时将不予受理的意见告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应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单位需要补充的全部内容。

第十一条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等相关管理部门及行业专家,组成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以下简称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按照第二章规定的认定条件和内容,在45日内完成认定审查。

第十二条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由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

(一)单机容量在25mw以上的资源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工艺;

(二)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综合利用发电工艺;

(三)垃圾(含污泥)发电工艺。

以上情况的审核,每年受理一次,受理时间为每年7月底前,审核工作在受理截止之日起60日内完成。

第十三条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根据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的认定结论或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审核意见,对审定合格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予以公告,自公告之日起10日内无异议的,由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颁发《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同时将相关信息通报同级财政、税务部门。未通过认定的企业,由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企业对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的认定结论有异议的,可向原作出认定结论的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提出重新审议,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应予受理。企业对重新审议结论仍有异议的,可直接向上一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提出申诉;上一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根据调查核实的情况,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提出论证意见,并有权变更下一级的认定结论。

第十五条《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统一制定样式,各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印制。认定证书有效期为两年。

第十六条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的单位,因故变更企业名称或者产品、工艺等内容的,应向市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市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认定审查后,将相关信息及时通报同级财政、税务部门。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要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工作和优惠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并根据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状况、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技术进步水平等,适时修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

第十八条各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认定企业的监督管理,尤其要加强大宗综合利用资源来源的动态监管,对综合利用资源无法稳定供应的,要及时清理。在不妨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每年应对认定企业和关联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和了解。

各级财政、税务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同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的信息沟通,尤其对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交换意见,协调解决。

第十九条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应于每年5月底前将上一年度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基本情况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主要包括:

(一)认定工作情况(包括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电厂)认定数量、认定发电机组的装机容量等情况)

(二)获认定企业综合利用大宗资源情况及来源情况(包括资源品种、综合利用量、供应等情况)。

(三)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的监管情况(包括年检、抽查及处罚情况等)。

(四)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第二十条获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或工艺认定的企业(电厂),应当严格按照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的要求,组织生产,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统计报表,按期上报统计资料和经审计的财务报表。

第二十一条获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或工艺认定的企业,因综合利用资源原料来源等原因,不能达到认定所要求的资源综合利用条件的,应主动向市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报告,由省级认定、审批部门终止其认定证书,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二条《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是各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批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的必要条件,凡未取得认定证书的企业,一律不得办理税收减免手续。

第二十三条参与认定的工作人员要严守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揭发通过弄虚作假等手段骗取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资格和优惠政策的行为。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五条对弄虚作假,骗取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企业,或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未及时申报终止认定证书的,一经发现,取消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收回认定证书,三年内不得再申报认定,对已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有关规定追缴税款并给予处罚。

第二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撤销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资格并抄报同级财政和税务部门: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做出不合条件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做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三)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企业予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四)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真实材料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五)年检、抽查达不到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在规定期限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达不到认定条件的。

第二十七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由其所在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对伪造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者,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所称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是指:经认定具备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或工艺、技术的企业按规定可享受的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

第三十条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单位)须持认定证书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税申请。主管税务机关根据有关税收政策规定,办理减免税手续。

申请享受其它优惠政策的企业,须持认定证书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优惠政策手续。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涉及的有关规定及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如有修订,按修订后的执行。

第三十二条各地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地方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合同综合管理篇8

[关键词]项目公司综合管理原则方法

一、项目公司的概念和职能

项目公司是以某一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企业存在时间长度的公司,这种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项目的建设,一旦项目建成,可投入使用,公司的使命就结束了。所以,项目公司的存在时间一般都很短,有的3年或5年,也有的不足1年或十几年的,情况不一样,但都是与项目的建设周期相一致。

一个项目从形成概念、立项申请、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项目评估决策、市场定位、设计、项目前期准备、实施准备,以及机电设备和主要材料的选型及采购,项目的施工计划制定和具体组织实施,工期质量和投资的控制,直至最后的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成败。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强调,对项目的管理要贯穿由以上所有环节形成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施工阶段的管理。所以,在这些过程中,如何协调项目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确保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三大目标的实现,是摆在项目公司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具体来讲,项目公司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计划职能。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都要以计划为依据,工程项目计划是工程项目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所以说,计划是龙头,计划即管理。项目公司要筹划安排工程项目的预期目标,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全部目标和全部活动统统纳入计划轨道,用一个动态的可分解的计划系统来协调控制整个项目。

(2)协调职能。项目公司要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与相关的不同部门进行协调,虽然不同层次都有各自的管理内容和管理办法,但他们之间的结合部往往是管理最薄弱的地方,需要通过有效沟通和协调,使项目公司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层次之间实现目标一致,达到时间、空间和资源利用之间的高度统一。

(3)组织职能。在明确部门分工、职责、职权的基础上,项目公司应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项目的各阶段、各环节都有人负责,形成一个高效的组织保证体系。

(4)控制职能。主要体现在目标的提出和检查、职能的分解,各种规范的贯彻执行及实施中的反馈和改进。

(5)监督职能。项目公司应依据项目的合同、计划、规章规范等,对项目的进度、质量等进行监督,确保项目的健康运行并达到预期目标。

二、项目公司综合管理的原则

项目公司在综合管理中面临着众多急需克服的困难,因此在日常的管理中也应跳出一般企业的管理模式,寻找适合于公司自身特征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所以,项目公司在综合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以项目为核心的原则。项目是项目公司存在的基础,公司的一切活动都是为项目服务的。在综合管理中,要以有利于项目的进展为首要目标,各部门、层次和责任制度、规章制度的建立都必须服从于项目的目标。

公平原则。项目公司的人员来自不同的职能部门,如何在公平的前提下,对有着不同利益背景的员工进行考核和激励是十分重要的。项目公司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员工绩效考核中一定要注意确保公平。

统一指挥的原则。公司的组织特征决定了项目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常常会同时受到原职能部门与项目公司的双头领导,这就极大地违背了管理学中统一指挥的原则。所以,在项目公司的综合管理中,与原职能部门的良好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责权利相统一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项目公司的综合管理中要做到各个职位的权利和责任相适应,形成岗位负责制。

精干高效的原则。综合管理中要注重效率,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应分工明确,同时避免人浮于事或责任相互推委。应坚持对员工进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并定期进行绩效考核,确保精干高效。

三、综合管理的主要方法

项目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前期的立项、可行性研究直至最后的竣工验收,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项目公司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所以项目公司对综合管理方法的运用也是项目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项目公司的综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计划与统计、规划与调查、综合平衡与协调调度、制度建设规范考核等四个方面的工作。这四个方面的工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项目公司综合管理的整体。上述综合管理的原则为综合管理提供了指导,而公司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具体来讲,项目公司的综合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管理与人才管理是企业综合管理的基础。首先,设置的统计信息指标及口径必须符合自身特点,同时还要满足同业社会和国际接口。其次,建立必要的统计信息流程与制度,使统计信息管理具有可执行和可操作性。再次,具备相应的资源配置(人才、技术和装备),譬如:信息管理组织者、信息管理者和信息采集执行者的受专业训练程度、工作经验及基本素质,必须与自身设计的技术要求和装备相匹配。

(2)确立与统计信息体系相适应的计划指标。计划目标的指标设置与统计信息指标口径一致,内容应包括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既能反映企业的基本面貌,又有利于操作。

(3)编制综合网络计划。综合管理不同于战略管理,它既要围绕过程复杂,涉及因素众多的项目目标开展工作,又要对年度内的短期目标实行有效控制。因此,编制综合网络计划,就是在项目实施的工程流程的引导下,用网络计划方法建立本企业的综合网络控制图,即总网络图。

(4)在企业计划实施过程中,应以系统、信息与控制原理为指导,围绕企业开发与经营目标,在过程控制中,搞好综合平衡与协调调度,及时进行有效调整。

(5)用统一规范的制度来考核,将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贯穿于整个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项目公司的制度建设,完善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奖惩制度,从而促使员工的个人行为与项目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6)机构落实。项目公司综合管理必须形成系统管理,因此,应设置一个专门的综合管理部门,它负责搜集各种关于项目的信息,并进行及时的传递;并协助公司管理者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制度的实施;同时,它还要进行员工的绩效考核并进行激励。综合管理部的设置,要以充分发挥上述作用为目标。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设置项目管理小组、项目协调员、技术支持小组和考核小组等几个主要部分,具体设置要因项目的不同而异。

四、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建筑施工项目公司与传统企业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综合管理中有着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地方。所以,要做好项目公司的综合管理,就要按照以项目为核心的原则来积极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项目公司的综合管理有利于项目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丁荣贵.项目管理-项目思维与项目关键.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田金信.建设项目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景英仁,景英民.试论工程项目之综合管理[J].山西建筑,2004.11.

合同综合管理篇9

关键词:会计方法;政策分析;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引言

针对我国的综合性会计准则进行合理的制度管理控制,保证合理的会计准则分析过程,从而突出一些会计方法过程中的交易过程,实现合理的标准测定。在事务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认识会计人员的综合性职业素质的判断过程,针对所受到的环境、职业素质水平等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判断,完善综合性的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管理,保证合理的有效化会计信息质量,实现合理的综合性独立客观性,完善整体的公益利益的维护过程,从而保证员工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水平。

一、会计政策和方法的相关职业判断过程

1.会计的基础政策和准则制度

按照企业的综合性的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认识具体的相关1业务准则过程,保证合理的综合性包罗万象的相关内容,以合理的企业运营原则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实现合理的有效化余地控制,完善综合性的会计事物处理过程,实现合理的有效化的会计处理过程,实现会计策略过程中的相关分析,对同一项事物的进行分析。随着企业的整体经营模式进行变化控制,加深整体经营范围内的相关扩大模式,保证合理的有效化环境变化过程,从而逐步完善综合性的策略控制,法定的会计政策依据企业的整体时间的综合发展有一定的时滞,一旦出现新领域、新行业的问题的时候,需要合理的认准会计的基础准则,防止出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断层问题,逐步改善会计政策的相关处理空间,实现合理的综合性应用过程控制,保证合理的有效化综合性应用过程,完善综合性的有效化的空间处理过程。伴随着综合性的方法控制,会造成不能以实际情况1进行数据分析,对于不同的会计职业的判断会有一定的信息质量影响。

2.会计的基础法规之间的错位关系

合理的控制基本会计的基础性法规过程,保证合理的会计职业判断空间,加深综合性的有效会计准则管理,实现会计与财务管理,会计准则与制度、税收之间的关系,实现合理的综合性协调过程的有效控制,防止出现一系列的相关矛盾问题。认真的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逐步完善综合性的事物计量控制管理,实现有效化的综合性会计职业空间的判断过程。

3.会计事项的综合性的管理

采用合理的会计事物的控制,改善综合性的会计政策管理,制定合理的有效化的综合性应用变更过程控制。会计的事项模糊问题主要是由于计量的结果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问题造成的,合理的分析相关的判断过程,完善综合性的合理化估计过程,防止出现一系列的相关计量方法控制,实现合理的综合性的计量工作管理,防止出现一系列的相关假定估计测算。当企业的综合性资产折旧问题出现一系列的相关资产折旧的时候,会采用合理的平均法、双倍余额控制递减法等等,完成综合性的存货控制,保证合理的综合性成本管理,制定合理的采集过程分析,增加加权平均法的管理人士过程控制。会计人员针对现有的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内容分析,完善综合性的职业判断过程控制,保证合理的会计处理办法管理,保证合理的企业会计处理方法,实现有效化的综合性企业经营状况分析过程。

4.国际会计的准则影响过程控制

由于国际规范的综合性会计管理需要较高的职业判断过程,从而完善综合性的会计水平的提高,逐步加深整体国际会计的基础性原则过程,对具有非重要性的项目,国际会计的相关准则不细致,国际会计的基础准则是以协调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为依托,改善各国会计与实务之间的变化程度,保证合理的综合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完善综合性的多个事项的方法处理过程。伴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的合理规划,保证越来越多的会计准则之间的有效化分析过程,从而逐步改善综合性的、系统化的个易,实现合理的准则关系管理,保证会计职业的判断过程的有效化提高。

二、会计的综合性平衡水平和发展水平之间的信息管理

会计的职业判断过程是依据会计人员的相关职责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按照会计的基础准则,建立起合理的制度判断过程,根据会计理财的基础性环境保证合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完善综合性的知识储备和职业经验管理,从而实现合理化的会计事项处理过程,加强综合性的编制过程,采用合理的方法规范原则,保证合理的综合性选择过程控制,制定合理的判断分析管理过程。

1.会计职业的专业性

会计职业的综合专业性直接影响着会计职业水平的变化,影响着会计信息的综合性质量过程控制,会计的职业判断具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会计对于事物的整体判断需要进行合理的综合性知识管理,从而有效地保证会计人员的事物处理过程,结合相关的准则确保合理的制度控制,从而保证综合性的规范判断。具有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综合性的会计职业水平的发展和相关信息的质量控制过程。

2.会计职业的综合性主观判断

会计职业的综合性判断直接决定了相关策略的合理性过程,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质量。针对会计准则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建立良好的会计方法控制过程,从而保证合理的有效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采用不同的特点完善不同的会计过程,从而表现出会计职业判断中的相关内容。但是,对于不同的方法需要采用不同的输出结果,完善相关实际操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会计职业的判断中需要采用合理的权衡性问题完成会计的判断过程,从而影响会计的相关信息质量。如果存在两种或以上的相关会计选择方案,需要进行统一化的企业管理层的选择,确保合理的综合性会计效用。会计人员在不断地职业判断过程中,需要对各个方案进行比较、改善、优化,完善综合性的可靠性关注,确保合理的综合性关注度,实现合理化的利益驱动管理过程的控制,实现矛盾与权衡之间的管理过程控制。

参考文献:

[1]颜敏,著.会计政策选择行动.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1:5-37.

合同综合管理篇10

关键词:地下管网;地下综合管廊;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9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118-03

1引言

地下管网作为城市正常运行的地下“命脉”,是城市基础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使得对各类地下管线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对城市空间资源的立体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建设城市地下管网,快捷高效地保证城市生命线的畅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2城市地下管网开发建设现状

2.1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城市地下管线日益增多,在其建设、使用、维护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一是反复无序挖掘,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消耗人力且影响市民生活;二是后期建设、维护、管理分散混乱,资料不全,管理困难;三是不合理的占用过大地下空间,管位重叠交叉,废弃管线没有及时处理造成地下资源浪费;四是各施工单位常常交叉作业,存在安全隐患;五是部分管线年久失修,继续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六是对一些内存易燃易爆性物质的工业废弃管道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处理,易造成危及自然环境甚至人类生命安全的各类隐患;七是紧急情况下管线应急能力薄弱,如地面断裂、土层沉降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2.2原因分析

2.2.1各类管线种类繁多,管理体制相对混乱

我国城市中各类管线种类繁多,不同管线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各管理职能部门信息交流不到位,尚未形成有机系统。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管理过程中一系列“重地上而轻地下、重审批而轻监管、重建设而轻养护”的问题。同时,各部门在规划各自产权内的管线时各自为政,没有将其他单位利益考虑在内;工程在实施建设时不及时与市政部门沟通,也造成了大量的事故隐患。

2.2.2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管理无法可依

目前已有的法规只规定了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中的规划、设计、施工、档案管理等阶段的行政主管部门,但对于建设主管部门方面缺乏具体的相关规定。另外缺少的还有:有关地下管线的探测、竣工测量、运行管理、后期监管、信息共享以及应急管理等环节。

2.2.3缺乏综合标准,没有协调统一

由于各行业的标准规范存在部分矛盾,造成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规定难以协调,致使部分管线只能降低铺设标准,增加安全隐患。

2.2.4日常维护薄弱,监管机制缺乏

地下管线埋设竣工之后,长年无人监管,渗漏水严重,造成管线本体结构强度降低,漏水、漏气等资源的浪费,影响管线的正常巡视、检修和事故处理(图1、2)。

2.2.5档案资料不全,信息管理滞后

各管线部门按照各行业标准建立数据处理及信息平台体系,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处理及管理模式就无法形成资源的共享,造成有关资料与现状不符或者精度不高,因此施工单位在施工时无法清晰掌握地下已建项目状况,时常发生挖坏地下管网现象,在影响人们生活出行的同时亦造成大量经济损失。

3大力发展地下综合管廊

3.1地下综合管廊优势

地下综合管廊是一种城镇综合管线工程,亦称“共同沟”,是把电力、燃气、通讯、热力、给排水、中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建造在城市地下空间的一个集约化的隧道空间内。

其相比传统地下管网建设可减少对人们生活和交通的影响,避免由于敷设或维修地下管线而反复开挖道路的现象;同时可提高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率,保护管线,提高市政管线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并且会按照规划预留有效使用时长内的发展增容空间,长效性好,做到一次性的深入投资,长期稳定、有效地使用。综合管廊内会设置专门的检修口和智能监控管理系统,便于对各种管线的前期敷设、后期维修、增设和监控管理,可使人们在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将风险降至最低。除此之外,地下综合管廊可与人防工程相结合,在非常状态下、战争状态下可应对突况,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因此,这种市政管线集约化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具有一定的综合效益,是城市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3.2国家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引导

近几年,国家在政策上加强了对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工作。2014年底财政部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国家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均会给予专项的资金补助,体现了国家对综合管廊的政策和经济支持。2015年7月,国务院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部署了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相关工作。2016年,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召集举办了“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竞争性u审”,引导更多城市开展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工作。

4地下综合管廊实施中的问题

4.1规划设计风险大

由于综合管廊一次性建设特点,因此对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要有较为准确的预测。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要综合考虑城市未来定位、发展规模,经济状况、人口数量、市政基础设施容量等诸多因素,既留有一定的预留空间以适应未来管线的增容,但也不能一次性预留空间过大,避免较长一段时间内管廊空间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

4.2建设初期资金投资大

欲更好发挥地下管廊的综合效益需将其形成网络,因此其建设不宜分期分批投入,需要一次性建成,对项目的初期资金需求较大。由于综合管廊建设属于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更多依赖于政府以及国家相应的融资政策保证。因此,如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管网建设是各地政府实施地下综合管廊的一大制约。

4.3建成区管线改造难

已建成区现状管线复杂,施工势必对现有管线以及生产生活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已建成区通常难以大规模开展地下综合管廊的敷设工作。

4.4现有技术规范标准不完善

尽管地下综合管廊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已得到了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专家业界的一致认可,但由于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国内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工作尚属起步阶段,有关综合管廊建设的技术标准规范、准则等还没有可参照的标准依据,尤其是新旧管线及各类管线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如何处理尚未明确的规定。

4.5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国内针对综合管廊的运营、产权归属、成本分摊、费用收取等具体问题都缺少相应立法,出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行政立法相对于管廊建设较为滞后,问题需要由当地行政单位处理,程序繁杂,影响总体建设进程。

4.6运营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相比传统直埋方式,管线进入综合管廊敷设总体产生的投资将会减少。但管廊建设成本如何分摊,管线m廊后如何维护管理,建设后产生的日常维护管理费用如何分摊等,这些都是综合管廊模式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

5解决措施

5.1建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综合管理机制

明确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各环节中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并在此基础上健全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正确处理专业分工协作关系,有助于调整和改变地下管线管理工作中部门之间分工不合理,配合不顺畅等问题。

5.2出台和完善地下综合管廊技术标准体系和安全法律法规

出台与完善城市新建地下管廊成熟的技术规范及标准依据,以供各城市地区参照实施。对于原有的部分可对管沟进行加固与修复,使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得到提升。同时,通过完善相关安全法律法规等,确立合法产权归属。针对可能发生的应急事件,建立健全救援体系和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加强地下管廊安全运营的监督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责任追究和惩戒制度。

5.3加强地下综合管廊的信息化建设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存在的信息缺失严重、规划前瞻性不足、监管不到位、事故频发等问题,应加强安全信息化建设。应用新技术推进城市地下管廊探测智能化,将检测信息纳入城市综合数据库系统,实现地下综合管廊的动态管理。

5.4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营模式探讨

各地政府依据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地下综合管廊在经营过程中涉及产权和不涉及产权,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选择投资者或者经营者,界定其在一定期限内经营一定范围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运营模式可尝试多样化,不断优化运营模式。

6结论

结合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进行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是城市地下管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减少城市拉链路,保障城市交通畅通,延长管线寿命、保护环境的同时达到了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应用,有助于推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进程。而高效利用和科学共享基础信息和专业信息开发地下综合管廊也将为城市防灾减灾和安全应急决策提供保障服务,为真正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钱七虎,陈晓强.国内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4).

[3]王杨,单士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综合管廊建设[J].中铁工程,2013(4).

[4]刘晓丽,吴颖婕,陈无风,等.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理论与制度研究[J].城市问题,2013(3).

[5]徐匆匆,马向英,何江龙,等.城市地下管线安全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J].经济纵横,2013(3).

[6]张慧龙.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x究一兴呼和浩特市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5.

[7]于笑飞.青岛高新区综合管廊维护运营管理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8]王春.浅谈利用地下空间发展克拉玛依市政综合管廊[J].新疆石油科技,2014,1(24).

[9]张明,梁欣.浅谈利用地下空间发展城市综合管廊[J].陕西建筑,2008(9).

[10]尚秋谨,朱伟.国外的城市地下管线管理[J].城市问题,2013(7).

[11]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R].北京: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

[12]徐匆匆,马向英,何江龙,等.城市地下管线安全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J].城市发展研究,2013(3).

[13]赵泽生,刘晓丽.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城市问题,2013(12).

[14]张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地下空间发展的关键问题与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