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27:38

医学研究生教育篇1

转化医学自提出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医学、社会和经济效益,国际上转化医学已取得的成果使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我国医学的发展要顺应时展的步伐,大力培养转化医学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策略。当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科研型和临床型。这两种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我国医学专科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研究生素质的定向培养,尚不能满足转化医学理念的要求[5]。因此,转化医学理念对医学研究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1.1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实施转化医学教育,理论联系实践,可以激发医学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研究生经过了五年本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经过了本科临床实习期的观摩,已构建其知识体系,对各种疾病也有初步的认识。在研究生阶段,强化他们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倡导其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的诊疗为目标。医学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请教研究生导师。避免单纯以为目的,科研创新性差,成果应用前景渺茫的研究方向。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让他们逐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能激发其继续深造的欲望,从而明确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并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工作中沿着这个方向继续不断深入,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1.2转化医学理念可以培养团队精神一些重大疾病、多系统疾病从病因、机制、诊治到预防,涉及的因素众多,极其复杂,临床问题的解决靠单一专业学科医疗力量很难完成。这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基础、临床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通力合作、联合会诊,共同完成疾病的诊治。转化医学即倡导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的密切合作,由临床研究者对疾病的进程和特性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指导临床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用于疾病医疗的新工具,从而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另外,医学实验技能课和动物实验课,也需要研究生们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研究生在接受转化医学教育的同时,就水到渠成地培养了这种互助、共进的团队精神。

1.3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提升综合素质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理念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在现今转化医学的时代,仅具有单方面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是远不够的,转化医学理念主张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既精于科学研究又精通临床技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敏锐发现临床中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丰富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能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教育,可使其自身专业素质更加全面、系统,厚积薄发。

1.4转化医学理念为交流合作提供平台转化医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基础教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频繁的交叉对话,使双方均能不断熟悉对方语言,进而促使转化医学变成双向通道———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依此形成良性循环。转化医学教育无疑为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学科交叉的开放式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多学科介入机制以完成研究项目的跟踪、系列研究。藉此互动平台,医学研究生可以不断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科研领导、科研协调的能力,建立联系网络,形成积极、和谐、互助的团队合作的局面,这也将最终促进其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

2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策略

对医学研究生加强转化医学理念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有利于提高我国当前整体医疗队伍的水平,有利于跟进国际医学发展的步伐。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需从政府、高校、医院、企业等各层面齐抓共管,打造出蔚然成风的蓬勃局面。宏观把握制定转化医学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联合医科、理科、工科等多方面的力量,组建跨学科多专业研究团队,搭建医学研究共用平台,建立促进转化激励引导机制,催生高层次研究成果,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发展模式[6]。以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包括如下策略:

2.1强化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增选综合素质高、博学强识的授课教师,保证师资力量。为教师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可以在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院之间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会议、讨论会等,让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们增进沟通,取长补短,更新研究理念,拓宽研究思路,这样才能为更深入、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奠定厚实的师资基础。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如科研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临床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临床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基础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主导师和副导师联合为研究生制定个体化的培养计划,这样可使研究生们在基础和临床领域中得到全方位、深层次的指导和培养,有利于科研思维的拓展,有利于临床实际问题的科研化,能促进青年学子们的长足成长。

2.2优化课程体系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固有屏障,建立彼此间的紧密联合。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适当减少公共课学时,确立以基本知识、临床应用、实验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有机融合,以疾病为基本元素讲授相关知识,围绕临床问题的各个方面(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展开启发式教学。重视综合性的系统生物学的教育,增进医学生对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之间的衔接融合的理解,在理论层面真正跟进转化医学的思维模式。实验课程应适当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培养其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另外,科研工具和方法学的教学亦是必不可少。良好的文献检索、文献综合能力,扎实的外语功底,医学统计学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等,均有助于医学研究生合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今后顺利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知识储备。国内很多高校调整学科结构,目前增设了转化医学二级学科,这为医学成果的转化和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孵育基地。

2.3拓展实践应用目前医药行业在基础、临床、新药和器械研发等各个环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基础研究人员不重视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临床医务人员不能跟进国内国际的前沿科学问题,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不能紧贴临床的实际需求,这样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实现转化医学理念,需要政府机构、医院、高校、高新科技企业等多方面力量来共同推进,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切实合作,才能形成“产学研”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启发其获得科研灵感,培养自己独特的科研兴趣和方向,并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努力践行。

3结语

医学研究生教育篇2

1.1构筑高水平学科平台

南方医科大学现有医学、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5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著名学者、专家,形成了一批人才济济、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和学科群,并以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建设与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两条线提高学科平台水平,以精品学科为龙头,探索多学科协同创新培养的路径,创建开放、创新、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筑起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学科平台和学位授权体系.

1.2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水平、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指导水平.为适应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南方医科大学实行导师分级分类制度,将导师分为两级五类,即学术学位博导、专业学位博导、学术学位硕导、专业学位硕导和兼职导师.分级分类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和条件,学术学位导师侧重科研项目级别、经费等条件,专业学位导师侧重专业技能和应用特色技术指导能力.近年来,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南方医科大学加强了与校外医疗单位深度合作与实质性融合,建立了40余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在基地聘请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能手为南方医科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目前,南方医科大学拥有学术学位博导315名,专业学位博导95名,学术学位硕导258名,专业学位硕导379名,其中203名专业学位硕导来自联合培养基地.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南方医科大学加大了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了导师聘任培训制度、任期考核体系和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度,切实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的责、权、利,既能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奖助学金申请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又能引导和规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行为.

2注重质量监控与多元评价探索,强化协同创新与成效

2.1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

一是实行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选拔有科研潜质、综合素质高的优秀研究生.加大优秀本科生推免招生比例和提前攻博、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二是实行大学科集中复试,加大按一级学科和跨学科招生力度,加大复试所占比重,采取双向选择和内部调配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导师,尊重培养单位的录取自,尊重导师和考生的双向选择权[3].三是优化研究生招生资源配置.研究生招生名额在院系、学科、导师间的分配是一项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结构质量、指导质量的全局性工作,学校在招生资源配置方面要有明确的导向来调控[4].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招生计划分配采取了“三重一扶,分类下达”的基本原则,即:向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导师倾斜,同时扶持重点发展或具有良好科研发展潜力的学科.

2.2科学把握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

为积极引导和推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结合学科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能动性,探索出多样化的学位标准和评价办法.为体现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次以及培养目标的差异,学校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所辖学科、专业具体情况,制定不低于学校标准的硕、博士学位授予条件,学位授予标准呈现出多样化.另外,个别优秀学生因学科或导师科研工作需要,不能按学校要求发表学术论文,通过一定程序的学术评价,两级学位委员会通过评审也可以准许其毕业并授予学位,使学位评价体系在内容上具有差异性,评价标准上具有科学性,评价结论上具有权威性.

2.3鼓励团队协同创新

建立并完善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为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标准[5].为激发研究生创新激情,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最新科研信息,拓展视野,并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协调能力,南方医科大学大力倡导和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组指导下开展跨学科专业的联合攻关,其研究成果归研究团队共享.为鼓励研究生参与高层次团队协作攻关,南方医科大学规定凡共同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视影响因子可以使几个人同时获得学位.

2.4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关

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南方医科大学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严把“出口关”,一是为避免论文完成后出现统计方法错误或统计分析错误,学校要求所有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都必须先过统计审核关,才能提交评审、答辩.二是加大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力度,在职申请学位及全日制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率达100%,并规定研究生只有通过论文盲审才能申请论文答辩.

3注重激励机制与育人环境建设,提升创新动力与活力

3.1以研究生为本,建立了多层面、全方位的奖助体系

研究生奖助分为国家、省级、学校、培养单位(科室)、导师五个层面,院士奖学金(优秀奖学金)、普通奖学金(生活补贴)、“四助岗位”助学金和科研奖金四大类别.优秀奖学金奖助级别分部级、省级、校级奖励三个等级,奖助标准为10万至5000元不等;普通奖学金(生活补贴)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覆盖面为100%,费用实行导师、培养单位、学校共同分担制;“四助岗位”助学金面向所有全日制研究生设立“助管、助教、助研、助医”岗位;科研奖金主要为学校科研部门针对有突出科研贡献的研究生的科研奖励.新的奖助体系实施以来,对研究生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保障激励作用.一是实现全覆盖,即确保每名没有生活来源的研究生得到不低于同类院校的生活补贴;二是保证重点,即重点向基础科研和博士研究生倾斜,较大比例提高奖助金水平;三是注重创新,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创新项目,重奖创新成果.

3.2健全学校、培养单位、导师、研究生四级管理体系

改革研究生管理模式,做到责任明确,重心下移,重点发挥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自我管理作用.公共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移交培养单位管理,由培养单位负责研究生的行政管理和党团组织建设;科室、导师将研究生纳入科室集体管理,对业务学习、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文体活动等负有全方位管理义务和责任;研究生充分利用研究生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凝聚力,发挥研究生骨干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摸索出“一二三四”德育工作新模式

研究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6],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紧抓“两个重点”,重点改革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三个阵地”,一是研究生党建工作阵地,二是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三是网络舆论阵地;发挥“四方力量”,一是研究生工作部的决策指导和监督控制作用;二是导师育人关键作用;三是研究生辅导员促进作用;四是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自我管理作用.

4结语

医学研究生教育篇3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教育学生工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34-02

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各样的压力也接踵而来,给人们的生理以及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医学院校现今需要探索与落实的重要课题。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表现在很多方面,不仅仅是在学习当中,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当中也会有突出的效果。创新能力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都是构成创新能力的要素。所以,在医学院校的实际教育过程中,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强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是时展的要求

创新能力是21世纪知识型时代和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要求。国家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同志曾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达的不竭动力。”同志也曾经指出:“科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战略高科技对科技能力的提升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中国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重理论而轻实践,过于循规蹈矩,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大众普遍的认知,也已经成为了企业选择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所以大学生要想在就业饱和的状态下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心理、行为及环境因素将逐渐取代生物学因素在导致人类疾病及死亡中占据的主要地位,因此,21世纪医学将日益向多极化发展。意思就是说,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不应局限于单一的生物学因素,而是从心理、社会、环境角度多方面综合考虑。科技的日新月异发展,也必然会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以及高科技的医学设备、医学技术融入新的医学领域。这就要求医学生应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能力素质、缜密的分析能力、敏捷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创造力,成为知识、素质、能力的集合体。

1.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是高校发展的要求

当代医学生是我国医学的后备人才,其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将会影响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医学生肩负着新世纪的医疗重任,基本知识、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及能力等基本素质必不可少。其中,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在。另外,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和现实需要的发展而发展,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扩充,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

1.3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医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基石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并且和这些方面相辅相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充满生机活力、有开拓精神、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摄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医学生在毕业工作后,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医学疾病,因此就更加需要不断的学习,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的发挥作用。

2在医学教育工作创新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就表现在医学院校对于创新教育的支持不够。现阶段,大多数的高等医学院校都已经开展了创新教育的改革,但是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多数学校只是重视学生的教学工作,而轻视学生的想法与需要,所以说,对建立医学生创新教学工作的支持力度与改革力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改进。

其次,学生的教育工作也过于片面,在各类医学高等院校的创新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校还处于初级阶段,也都在摸索着,还没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活动还有待于更新,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不是很全面,学校内的文化创新氛围也远远不够,这样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有相当大的局限性,难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与灵感。

最后,现阶段看来,我国国内的医院类高等院校对于学生的考评还都仅仅局限于考试,这种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极大的影响的。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想创新能力,大多都在死记硬背,不仅不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会使学生的能力下降。所以,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教育部门可以建立多种考核制度不能仅仅局限于考试。

3医学生创新教育中学生工作所起到的作用

(1)能够让学生树立起创新观念,对于学习有足够的热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也正是因为理想,才会使自己有前进的动力,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高校的学习生活是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自己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阶段,离开大学校门,即将步入社会,这对于学生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在高校的学习工作。

(2)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学校要尽量多组织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创新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也为学生自主创新提供动力。而学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只有将学生工作做到最好,学校才能更加适应现今社会的潮流。比如说,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学校可以尽量多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能够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平等互助的平台,让学生们主动的去沟通,去了解。

4医学生创新教育学生工作的探索

(1)在教育课程中,一定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老师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们多动手、多动脑,不能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这种教育模式只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甚至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对于实验课的内容,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验,老师在旁边指导,有问题大家在一起讨论。对于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也要创新,不能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要让学生们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2)对于医学生创新活动学校一定要大力支持,对于科技创新的经费一定要尽量满足,从而来保证学生开展各类科技活动的顺利完成。同时,要建立多个适合学生动手实验的创新基地与实验室,保证学生们能够亲自动手去实验与研究。只有学生们亲自去动手,才会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尽量在学生完成创新能力的课程上,对于做的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更有激情的去挖掘自己的强能。

(3)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创新实践中关怀与关心精神的培养。所有学生,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团队协作是分不开的,在一般的课堂教育中,老师只是让学生如何的去学习理论知识,而对病人是否怀着关怀的心情也是同样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提高并不能代表其人文知识的提高。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灌输给学生关怀意识,不要仅仅局限于对患者病理的研究。

5结语

现阶段,医学生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发展的必然,也只有让学生有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对于今后的学习工作有足够的热情。但是,创新意识在学生工作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所以,它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泽全,段素玲,张云华,等.加强医学生医疗风险意识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

医学研究生教育篇4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

在主持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研究课题,正确认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探索教育新思路,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探索出一套符合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的新模式,是我们当前应该解决的问题。[1]本文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度入手,针对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途径的实效研究。

1开展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对于我们国家而言,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在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技创新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全面素质培养中具有显著作用。

2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

为更准确地了解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临床医学院研究生会拟制了“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课题调查问卷。通过深入学生调查了解临床研究生的思想情况,发现现阶段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与解决。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还有待加强;国内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各高校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配套政策等方面有所不同,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差别较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配套政策的出台相对滞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不均衡;多数高校开设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没有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今后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还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活动的前期准备、策划及经费预算等;具体实施时各成员间要做到分工明确、合作密切;保证活动中组织者及参与者的安全问题等。

3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实效途径

根据以上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制定了许多符合当代研究生自我思想政治提升要求的研究措施,并已付诸实践,具体如下:

3.1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3.1.1注重宣誓仪式注重《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入学典礼上的庄严宣誓能使新生意识到未来从事职业的神圣性,有利于自身责任感的养成。在实验前,对被实验对象进行默哀,有利于触发医学研究生的医德情感,培养医学人文关怀。

3.1.2注重自身能力提升,贯彻落实思政学习方针从高校自身落实:扎实做好领导工作,通过加强自我管理,促使领导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加强研究生思想建设,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应深入了解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同时考察其他高校是如何落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从学生自身落实:充分利用学生社团、举办各种活动等方面落实开展本单位研究生思想政治建设的试点工作,让学生自由发挥,共同组织学习活动等进行自我提升,同时做好相关学习过程的记录,包括影像、文字等资料。

3.2红色思想政治教育

3.2.1推荐红色影片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伟大的书写者。将评分高、口碑好、符合历史事件的影片通过公众号推送给学生。观赏影片后,学生可将观后感写在公众号评论中以供交流,选择优秀的影评展示在公众号推文里。

3.2.2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传承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可以使青年人信仰更加坚定,更有时代担当。应定期开展研究生师生交流活动,让导师将自己的红色精神、理想信念以授课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3.2.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以班级为单位建立政治教育微信学习群,拓展医术和医德教育的第二课堂,在线分享党中央最新下发的文件,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新的党政热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政治敏锐性和学习自主性,促使学生积极向党团组织靠拢。3.2.4红色经典品读会书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品读会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学生可自主选择红色经典阅读材料,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进行交流。在培养自身素养的同时,也能更加深入地体会我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感人事迹,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3.2.5历史纪念日主题活动本活动以号召学生时刻铭记革命先烈为解放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生命的大无畏英雄事迹为主旨,在“五四”“九一八”等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进行观影、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扫墓等主题活动。

3.3以社会实践修医德、铸医魂

医德教育方法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从医德教育的实践特征出发,有效介入医学生医德的形成机制中,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培养既有高超医术又有高尚医德的临床医学研究生。[3]医德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医学生获得直观和真实的医德体验。加强医德实践可以养成医学生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医德行为是医德品质的外化,而从事一定的医德行为可以促进医学生对医德的认知,触发医德情感,进一步促进高尚医德品质的形成。

3.3.1暑假三下乡活动活动形式主要以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为主,将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到省内较为偏远贫困的地区进行普及调研,对当地居民进行防治传染病知识的普及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卫生安全意识。

3.3.2义诊活动医生的执业任务不仅在于治病救人,还在于预防疾病的发生。联系社区,定期组织社区科普医疗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讲册,使患者对日常生活里常见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有所了解。只有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才能在病发时及时将患者送医。

3.3.3节日送温暖活动组织学生在一些特别的节日为相应人群送去温暖与祝福,如在“六一”前夕进行临床院全体师生公开募捐活动,用募集到的资金为孩子们采购生活及学习用具,组织学生到孤儿学校看望孩子们,陪孩子们玩耍。重阳节时,到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表演节目、包饺子、打扫卫生以及提供基础的医疗保健服务等。

3.4医术和思想政治教育

3.4.1加强课堂教育成立课题小组,定期自主学习“健康与社会文化、社会进步与医学模式转换、卫生保健的社会公平性、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医院文化与社会、小区卫生保健”等内容,涉及课程包括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人类学等。课题小组的开设能拓宽医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一定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为良好医德的形成创造较好的心理准备。

3.4.2开展案例讨论定期邀请本校知名专家老师举办医德案例讨论,运用实例教学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获得直观和真实的医德体验。通过实践强化教学,采用案例示范教学。

3.4.3举办名医名师讲坛定期邀请专业的学生思想教育专家或讲师来我校进行学术专业性的指导,在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政治思想建设并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对我校研究生临床专业学习和政治思想建设做出符合我校实际和特色的指导建议,更好地为我校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做出帮助和指导。

医学研究生教育篇5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3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受到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视。有研究表明,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均值在20%左右,使得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开展医学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非常必要。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梳理目前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发现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较多。如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认为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低于医学本科生和非医学研究生[1];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引起研究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是其本身的年龄阶段和所处的环境等,如环境引起的适应不良,学业压力、就业、人际关系婚恋及经济压力造成的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等[2];对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认为医学研究生应对压力的方式总体趋向成熟[3]。

通过对中国知网中1983-2013年有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的710篇文献m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呈逐年增长趋势,研究开始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相关对策和影响因素的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危机干预、模式研究、服务体系构建、课程建设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集中的有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研究生活动平台,建立并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和预防体系等。[4]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于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第一,不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为研究生相对本科生比较成熟,没有必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第二,过分关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忽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仅强调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提高科研方面的能力,较少引导研究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第三,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侧重于本科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边缘化,本科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测,而几乎没有高校组织研究生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测。将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套用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然而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研究生基本享受不到学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5]第四,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途径的探索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与本、专科学生的基本上是同一支队伍,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探索,使得开展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实际中发挥作用不大,不能有效帮助研究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6]

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讨

鉴于以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和已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开展医学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查

相对于本科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和管理,医学研究生日常管理不集中,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习,不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但医学研究生入学第一学期都是进行课堂教育,可利用入学第一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同时让研究生能够重视自身的你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的研究生能够一对一访谈,并将普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研究生导师及辅导员,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二)发挥导师在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作用

医学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大多是跟随导师课题组或者在临床跟师学习。作为研究生教学的主体,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影响巨大,这样的影响力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导师在重视研究生学业的同时也要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研究生导师纳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深入了解研究生个体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发现。

(三)加强医学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目前研究生辅导员管理的工作机制尚未统一,有的高校把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和本科辅导员的管理统一归于学生工作部,而更多高校则把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工作明确归属于研究生工作部,甚至有的高校没有设立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配备的师生比例也缺乏统一标准[7]。要做好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必须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设立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及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四)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目前研究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频发,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研究生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对于研究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成立“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所在院系-研究生心理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六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

(五)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医学研究生学制长、学历要求高,除学习基本知识外,还要进行大量的临床技能学习和实践,相比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另外,就业压力也是严重影响医学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目前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医学研究生一方面担心找不到理想工作,另一方面也会担心工作中的医患关系紧张给自身带来伤害。这些压力都是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高校要针对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及就业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就业心理咨询、音乐放松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研究生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来引导研究生关注心理健康,不断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翠.某高校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D].2014.

[2]赵冰,李骁宇,王倩.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Z].中国北京:2015,(4)..

[3]宋建.某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

[4]冯蓉,张彦通,马喜亭.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进展――基于CnKi(1983-2013)的文献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1).

[5]朱华,司文超.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

医学研究生教育篇6

【关键词】大学生;医科;人文素养;教育;图书馆;路径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互信缺失、医疗纠纷突出;究其原因,大多数是由于医务人员态度、责任心、沟通能力及以医谋私等因素即医学人文缺陷所致[1]。自20世纪以来,现代医学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科学素养和精湛医术,还需要具备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因此,医学教育必须随之改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这样,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2]。高校图书馆是协同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是图书馆的神圣职责;但人们对其作用路径认识模糊,以致于其教育效果未能显现。本文以某医学院图书馆为个案,对图书馆在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路径进行调查研究与实践探索,为高校有效拓展医学人文素养教育领域提供资料和路径支撑。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某医学院临床专业在校一年级(大一、2013级)至五年级(大五、2009级)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每一个年级200名。

2.调查内容与方法:在文献研究[1-3]的基础上,自设计《“图书馆在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路径”问卷调查表》,其主体部分包括7个问题:医学生基本信息;医学生对“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认识;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最佳的持续时间;图书馆进行人文教育的作用机制;医学生从图书馆接受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路径;图书馆进行人文教育的抓手。本调查表,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经过相关专家、学生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后定稿。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本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次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蹲守某医学院图书馆社科阅览室(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自科阅览室(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和大学生自习室,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取其“阅读经历和主观体验”的信息。实际发放问卷1000份,每一个年级200份。问卷填写时不记名、调查人员不暗示,监督被调查对象亲自填写后、由调查人员直接回收,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率达100%。

3.统计学处理:调查数据的录入统一采用excel2003软件,由参与调查的本科生进行双人重复录入及核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逻辑有效性;问卷调查结果部分的数据采用SaS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统计描述用人次百分率(%)表示,5个年级之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医学生对“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认识:本题正确答案是“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均重要。被调查对象平均答题正确率为:45.9%(451人次);其中从2013级~2009级学生答题正确率分别为[人次(%)]:26(13.0)、59(29.5)、87(43.5)、124(62.0)和163(81.5);其χ2值为23.19,p<0.05。

2.图书馆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基本原则、最佳的持续时间与作用机制:被调查对象88.0%(880人次)的认为图书馆对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融合”;91.5%(915人次)的认为其最佳的持续时间为5年;87.5%(875人次)的认为其作用机制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内省化作用”。

3.医学生从图书馆接受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路径: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被过半数以上研究对象认可的、从图书馆接受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路径(由高至低)分别为[人次(%)]:馆藏文献资源977(97.7);名医名师讲堂926(92.6);医学人文网络874(87.4);学科馆员个性化导读814(81.4);图书馆员言传身教726(72.6);特定时空环境648(64.8)。

4.图书馆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抓手:此题亦多项选择题,被过半数以上研究对象认可的、图书馆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抓手(由高至低)分别为[人次(%)]:图书、期刊、数据图书馆采购与建设969(96.9);常规建立人文讲堂911(91.1);办好医学人文网站862(86.9);建立学科馆员(人文)制度814(81.4);加强图书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优化其服务态度757(75.7);图书馆文化、环境建设696(69.6)。讨论医学人文素养,是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医务人员的内在品质和人文情怀的综合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对患者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患者生存价值的关怀;它是医务人员非技术因素如仁爱之心、社会道德、责任情感等在医疗过程中长期修炼和内化的结果,均关联着患者的健康与安危[1,4]。人文素养是医学生未来从事医疗工作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非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确立良好的生命伦理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人际关系交往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形成弘德善医的人文素养[5]。本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认识模糊,平均答题正确率只有45.9%,表现出重科学、轻人文的倾向;其问题的根源恐怕在于教育者的知行分离。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专业教学的“硬”和人文教育的“软”、专业教学的“显”和人文教育的“隐”、专业教学的“快”与人文教育的“慢”等一系列专业教学与人文教育的不同特点,造成了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识不足[5]。同时也表明,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这说明医药院校的人文教育成效明显,但不容乐观。本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被调查对象多数认为图书馆对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要“坚持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持续5年时间并通过学生内省化发挥作用”。救死扶伤既需要医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丰富的人文关怀精神,缺一不可,如同一“丿”和“乀”构成“人”的全部;即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渗透,将知识、能力等显性教育的成份,以及感悟、体验、激励等隐性教育的内容,通过医学生心灵感知和情感震撼,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共同提升医学生综合能力,从而才能解决患者生理与心理的疾苦、维护人类生命健康[6]。然而,医学技能的掌握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即医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医学人文教育通过不断激发医学生更深层次的动机,帮助医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提高职业认同,坚定医学职业的信念。因此,医学生人文素养不是某一阶段的教育重点,而是从医学生入校,持续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且延伸至整个医学生涯[7]。

本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调查对象认可的图书馆人文教育路径依次为:馆藏资源、名医名师讲堂、人文网络、个性化导读、馆员言传身教以及特定时空环境等。馆藏资源的经典作用,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独特优势,这是人们公认的;如何保持这一优势,一方面,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建一批特色鲜明的集成式人文资源库,充分发挥图书文献的整合功能,不但使之成为人文教育的发散地,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优化馆藏结构,适当增加优秀人文典籍的比重,最重要的是系统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医学人才的社会主义方向与性质[8];开设名医名师人文讲堂,这是近年来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图书馆的成功做法,效果很好,影响较大;大学拥有最宝贵的资源即教师,这是与文献资源同等重要甚至高于后者的资源;大学图书馆要把两个轮子同时转起来,在充分利用人文文献资源的同时,更要利用好教师这个资源;把校内外人文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名医名师请进来,定期开设人文讲堂,真正使图书馆成为学校人文教育的基地,实现图书馆人文教育功能的多样化、常态化[9];现代大学生就像是网络下的蛋,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浅阅读”“阅读娱乐化”等单纯兴趣驱动的网络时代特点;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设计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让人文教育更加贴合医学生,开阔其视野,促使其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医学和医生职业,有助于从更深层次激发其职业认同,自觉培育人文修养[10];学科馆员利用其信息素养,对医学生开展个性化人文导读,可以引导医学生系统、高效地阅读人文经典书籍,起到深层次塑造人格、陶冶情操、感悟教化的作用[11];图书馆员的一言一行对医学生人文品质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图书馆员的教育与培训,优化其服务态度,提升其人文素养,让其用自己的语言教导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自己的表现启发人[12];优秀的人文环境是一股强劲的教育力量,只有加强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构筑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环境,形成朝气蓬勃的浓厚的学术氛围,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的任务[11-12]。

总之,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如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支撑着医学生的成长。在“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很有必要,但对大学生成长的帮助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在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可以有所作为。本研究提示,高校图书馆可以采用“一贯制、全维度、渗透式”架构[1],通过优化人文馆藏、举办人文讲堂、创建人文网站、设立人文馆员制度、强化馆员教育与培训,以及完善图书馆文化等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图书馆在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为培养更多既有医学知识、又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孙鹏,陈俊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11.

[2]吉聪.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2):315-315.

[3]王丽娟.大学图书馆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116-117,124.

[4]徐茜.创新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机制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52-54.

[5]籍刘英,王雨晨,左祁湲,等.医学生职业认知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4):432-436.

[6]龚謇.中西方医学人文教育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5):792-794.

[7]陈燕萍,吴立明.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0:501.

[8]孙强,赵莉.贵州省属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2:530.

[9]唐晓应,田汉族.现代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301.

[10]任青青,郑木明,林新宏.医疗缺陷成因的人文背景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518.

[11]张黎,乐虹.临床医生准入制度公平性[D].华中科技大学,2012:5.

医学研究生教育篇7

医事法制蕴涵着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最低限度要求,遵守医事法制是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底线的坚守,医事法制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基础和保障。目前,我国高校医事法制教育欠缺。因此,亟需改进医事法制教育,增强其实效,促使医事法制教育和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有机结合,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效果。

【关键词】

医事法制;职业道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一、医事法制和医学生职业道德界说

(一)医事法制界说

医事,即医疗事务。医事法制是有关医疗事务的法律和制度。医事法制的基础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国际医事条约等。宪法在医事法制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过于原则,不是医事法制的主体。法律在医事法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规定着医疗事务的基本法制框架。医疗事务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数量较多,对于非医事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无法全面掌握。目前我国的医事法律主要有《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传染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职业病防治法》《精神卫生法》等。本文的医事法制教育主要在这一法律层面予以论述。

(二)医学生职业道德界说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员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1]。道德的内涵既是行为规范,又是善恶评价和修养境界。道德规范是道德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第三条规定了医德规范的七项内容,这自然应成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医学生的医德规范教育将为医学生未来的医疗实践工作奠定道德基础。但现行的医德规范存在着如下缺陷:“现实性和底线伦理要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强调;手段过于自律化,只着眼于医德主体个人,缺少他律设计和实施机制……”[2]。医事法制教育和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均为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依法治国的视域下,探究如何通过加强医事法制教育以促进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医事法制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基础和保障

(一)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伦理,亦即法律的领域是道德要求的一部分。法与道德均为一种社会规范,以不同的方式调整着社会关系。法贯穿着道德精神,它的许多规范是根据道德原则或规范制定的。法则通过立法和实施,促进道德的完善,制约道德或不道德行为均不越出社会基本秩序许可的范围”[3]。哈贝马斯认为法与道德存在互补关系,可以构建起实现这种道德视角的法律制度,稳定道德行为,而不是只言道德,只论证道德原则,不顾其实现的现实条件[4]。事实上,无论何种法学流派,法与道德都难以截然分离:法中蕴含着道德观念,规定着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法律的实施也是对最低限度道德要求的践行。法制教育的理想结果则是培养知法、守法的人,而法律的基本原则都是来源于道德规范,对法律规范的深入理解和内化就是对道德规范的遵循。因此,法制教育的成果除了培养良好的法制观念外,还可进一步升华,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5]。道德相对于法律来说,是对人的更高要求。道德更多是一种倡导,违反道德的制裁措施,更多是舆论谴责。法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制度,要对违法的主体采取强制性的制裁措施。法律是基本的道德,是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道德则是不成文的法律。若没有道德的支持,法律就会形同虚设;而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道德也会苍白无力[6]。法是对道德实施的保障措施,但只能将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纳入法律规范的范围,只能对违反道德底线的行为进行制裁。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严格遵守法律也就守住了道德底线。

(二)医事法制规定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底线

医事法学为医疗实践提供最基本的应用规则,而医学伦理学是对医疗行为准则的更高层次要求。我国医事法律制度蕴含着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最低限度要求。例如,规定“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这些法律或在立法目的或其他条文中明示医生职业道德要求,或将之内含于条文中。道德是法律规范的基础,医事法律条文中均蕴含道德观念,体现着法律的道德价值,包含着对职业道德的底线要求。

(三)医事法制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基础和保障

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医事法律制度中,通过开展医事法制教育促使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也就促进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促使他们践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医事法制蕴涵着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基本内容,规定着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道德圣人固然高尚,可以作为追寻的目标,但现实中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均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而守住道德底线是对人的基本要求。遵守了医事法制的规定也就守住了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底线。医生医德的形成需要经过不断的教育和自我教育,需要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价值、意义和要求有一个逐步认识过程,最终使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达到伦理道德要求。但在还没有达到这种自觉的情况下,主要是依靠各种制度约束的外在强制来使医生行为达到规范要求[7]。当前社会道德水平下滑,无法要求医务工作者完全自觉地达到医务人员伦理道德的标准,一定程度上通过法律等外在强制还是十分必要的。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是对医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当前职业道德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要求完全严格遵守存在一定的困难。医事法制蕴含着基本的道德要求,对医事法制的严格遵守也就守住了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底线。

三、我国医学院校医事法制教育现状和与问题

(一)医事法制教育的现状

1.部分医学院校开设了医事法制教育专业。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50余所高校开设了医事法学相关专业,其中医学院校30所;全国有10余所院校开设了医事法学硕士专业方向[8]。复旦大学在民商法专业下招收“侵权责任法与医事法”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上述学士、硕士和博士阶段关于医事法学专业或方向的开设,并随着医事法学毕业生的逐渐增多和医事法制研究成果的丰富,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或医学生的医事法制意识,增强医事法制教育效果。据统计,全国举办医学门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有280余所,高职院校350余所[9]。大部分的医学院校尚未开设医事法学专业或方向。

2.医学院校较多专业开展医事法制教育课程。目前,较多医学院校开设医事法学方面的课程,教授医疗卫生法规及其相关的法律知识。这对于医学生学习医事法制知识,提高医事法制意识和观念大有裨益,对于依法治院,塑造良好的医患关系,通过法律途径依法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起到促进作用。从当前医务工作者法律素养薄弱的现状来看,医事法制教育效果尚需提高。

(二)医事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医事法制课程设置不甚合理,医事法制教学有待加强。医学院校中除医事法制相关专业外,其它专业对医事法制教育教学重视程度普遍不够。不少专业或方向未开设“医事法学”相关课程。有的即便开设了,但学分低、课时少,不少列为考查课;或只在大学最后一学期开设。因学分较低、开课时间较短,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若在毕业学期开设,因学生考研、就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则教学效果更差,并且在实习期间缺乏医事法制知识,对医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以及医德实践也无法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医事法制教育在具体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任课老师认为医事法制课程在医学院校不是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备课与上课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完成任务而已。同时,医事法制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取课堂理论教学方式,缺乏应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堂理论教学也主要采取灌输的方式,而较少采用案例讨论式等互动教学模式。医事法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的医事法制知识的学习和法制意识的提升。

2.学生对医事法制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学习效果不甚理想。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招生以理科生为主。理科生对医事法制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兴趣不浓,有的对文科知识的学习尚有所抵触。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较为重视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医事法学等人文社科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对医事法制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自己将来从事医务工作,只要将医学专业知识学好即可,医事法制知识可有可无。因缺乏学习医事法制知识的动力,故上课的积极主动性和听课的专注度都大打折扣,难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医事法制教育的欠缺影响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效果

医事法制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医事法制教育方面仍存在较多欠缺和不足;虽然开设了医事法制课程,但因多方面的原因,医事法制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尚存有问题;医学生的医事法制知识和观念尚跟不上医疗实践的现实需要和依法治国的形势要求。这些均制约了医事法制教育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中的作用发挥。

四、改进医事法制教育,培育医学生职业道德

(一)医事法制立法中要规定基本的医务人员医德要求

在医事法律中,《执业医师法》《精神卫生法》等法律对医德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较多。但有的法律仅在立法目的中做了笼统规定,对基本道德要求涉猎较少,不利于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医事法律可以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做出宣示性的规定,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应确认为违法行为,规定法律责任,凭借医事法律规范的强制力和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以及依法治国的现实要求,使人们在遵守医事法律规范的同时,实现对基本职业道德的遵守。因此,国家可以通过完善医事法制立法,促进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

(二)改进医事法制教学,促进医学生医事法制教育

在医事法制课程设置、学分规定及开课时间方面进行合理设置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强化学生对医事法制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观念,在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的医事法制实践中促进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医事法制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医事法制理论知识,还应细剖析法律规定的价值意蕴,促使学生通过学习领会医事法律制度的价值正当性,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医事法律的精髓,也能对蕴涵的职业道德精神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医事法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可以组织学生去法庭听取医疗纠纷案件的审判或在校内进行模拟审判;可以邀请高校医事法学专家和医院医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来校召开讲座;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去医院医患关系科和医务科等部门进行见习和实习,在工作中耳濡目染地丰富医事法制知识。医学专业课程和卫生法学课程应该在内容上相互呼应、交叉互补。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增强医事法制教学效果,提升医事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奠定基础。

(三)强化医事法制教育,推进其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医事法制教育中,可通过医事案例对学生进行医事法律和医德方面的分析。这既可提升医学生的法制修养,又能提升其职业道德修养,促使医事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医事法制教育对医德培育的保障和推动作用。要对不遵守基本医德底线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以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及和谐医疗秩序的建构。医事法制教育不能仅限于对医事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条文的解读,还需阐释其蕴涵的医事伦理和医德要求。医学院校要坚持医学生的法制素养教育和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相结合,促使医事法制教育和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强化医事法制教育,提升医学生的法制观念、意识和素养,进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水平,实现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合格的医学专业人才。

作者:吴涛单位:蚌埠医学院精神医学系

【参考文献】

[1]李行健.现代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1678.

[2]孙福川,王莉媛.新医改与医德及其规范体系重构———论我国医德建设的大视野及其目前焦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6):5.

[3]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17-318.

[4]夏勇,胡水君.法理讲义(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3.

[5]孙冕.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机制及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0(10):105.

[6]顾相伟.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联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3):99.

[7]王东红,孙宏亮.医德形成:外在强制与内在自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9):23.

[8]田洪鋆,刘仲祥,魏君.医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20年之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4(9a):91.

[9]我国医学院数量已达600余所[eB/oL].(2012-01-24).

医学研究生教育篇8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北医科大学2007级122名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均为本科一批次学生,女生64人,男生58人。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参考和借鉴了1997年华中理工大学理工科的大学生文化素质问卷的部分内容,结合了河北医科大学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咨询相关专家并进行了修订。调查方法:对调查人员进行为期6个月的培训,问卷调查时在教学教师的主持下,学生闭卷完成。在填写问卷之前由课题组成员对问卷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解释说明,问卷当场收回。统计学方法:用epiData数据库收集整理,用SpSS15.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1.3研究内容

1.3.1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

我国在课程具体设置方面随意性较大,课程之间缺乏有效地关联,无系统性,连续性较差。担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师素质也不稳定。另外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理想[2]。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课程种类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任务能否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直是笔者研究的问题。笔者所在医院在加强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医学生在实习期间共开设课程605学时,其中临床专业课340学时、见习156学时、医学人文课程110学时。结合医院教师资源及医院环境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医学伦理学(32学时,占5.3%);(2)医学心理学(14学时,占2.3%);(3)行为医学(32学时,占5.3%);(4)哲学(14学时,占2.3%);(5)文明礼仪(4学时,占0.7%);(6)生命教育(安全教育)(4学时,占0.7%);(7)志愿者活动(10学时,占1.7%)。医学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18.3%,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的态度。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还在探索中,开设的7门课程占总学时的18.3%,和传统的课程相比,人文课程的增设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同时还引进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扩充了知识面,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语言表达能力及思辨能力。临床实习中穿插渗透人文内容,重视人与人的沟通,有益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辩证思维的形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医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了解患者所需,患者所痛,唤起了医学生的责任意识,更好地为百姓服务,解决病患的病情。

1.3.2医学人文课程实施情况

医学生在医院学习,接受医学知识的同时,根据人文教育目标要求,积极开展人文课程以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具体的实践方式如下。(1)人文教育课程实施动员会。作为医学生从大学进入医院学习是大学生活的又一个新阶段,学生既要上课又要临床实习。为了使学生能够接受新的课程安排和教育模式,对医学生进行改革动员,使其了解在医院学习的目标和使命,担当起救死扶伤的医生职责,使其明白在医院开展人文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作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执行者,教学人员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正视学生的各种才能,为学生充分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改革课程体系。人文教育课程改革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建立起了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在不同学期、不同医疗环境下由浅入深,增设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注重自学与辅导的结合、提问与讨论的结合、案例与辨析的结合。引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与教学活动的融会贯通,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标。在人文课程中安排文明礼仪培训、生命教育培训、志愿者活动等。(3)定期举办人文科学系列讲座。讲座的内容要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能够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获得多方面信息的场所。结合实际教学安排定期开讲,一学期安排10场为宜。如邀请河北医科大学医学伦理学专家和河北师范大学文学教授授课,采用讲座、临床模拟等形式使医学生在情景模式下感受医患沟通、交流,体验术前谈话、问诊,让学生学习临床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接受到人文的熏陶。(4)临床见习与实习。根据不同学年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学习兴趣,河北省人民医院的四年级医学生主要以见习为主,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和临床见习的结合,不断地充实自身的文化知识和医疗知识;五年级以实习为主,教师引领学生早接触患者,以一名实习医师的身份,身临其境感受医生的权利和义务,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和自主角色感[3]。有助于学生了解患者所需,明确医生的职责和义务,锻炼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临床辩证思维。通过查房、门诊接诊、病例讲座、医患模拟等形式,帮助医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4]。(5)开展医学生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自由驰骋,发挥自己的才能,开创自己的基业,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学好和掌握科技知识的有利条件,在社会实践中磨练自己,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5]。在人文教育中,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医院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大学生作为医院的一份子,也积极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博客”等网络宣传平台。通过志愿者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使医学生参与其中帮助患者,引导患者就诊,了解患者的病痛。培养医学生爱患者、爱医院的心,为患者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2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实施结果分析

利用SpSS15.0软件评价问卷调查表的信度。经计算,调查表的信度值α=0.802,可以认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调查表包括人文素质教育态度的分析、人文课程态度分析、人文知识与技能的分析、学生个人能力分析等方面的内容,经过专家评审认为问卷设计合理,涵盖了学生素质培养、能力培养、技能培养、基础知识培养方面的评价。

2.1对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态度的分析

在122例样本中,分析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态度的前后的变化。培训前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满意度为42.62%,培训后满意度为53.28%。经mcnemar-Bowkertest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培训前后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态度有显著差异(p<0.05),培训后满意度高于培训前,说明医学生人文教育课程起作用。

2.2对人文课程喜欢程度的数据分析

人文课程改革后,引入了医学伦理学课程、医学心理学课程、行为医学课程,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开设道德讲座、文明礼仪课程和生命教育课程(安全教育),调查显示:医学心理学(占67.21%)、医学伦理学(占63.11%)、传统文明礼仪课程(占54.28%)是医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医学生人文教学课程的设置使医学生在学到临床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心理学、伦理学知识,加深了对中华传统礼仪的了解,医学生表示更愿意去了解患者。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引进,更有利于弥补传统教育的弊端,扩展学生循证思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能力角度来讲,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技能,语言表达能力更加清晰,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2.3人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人文教育改革实施前后课程的改革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课程改革有积极作用。医学生考查课和考试课成绩均有所提高,不及格率大大降低。开设的课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个人素质内涵。其中“政治法律知识”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课程无明显作用。原因可能是课时过少,教材不统一,缺乏实践教学,理论脱离实际,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将思考如何增强医学生法律意识,如何使医学生在医疗活动中时刻以法律知识武装自己,更好地保护自己。

2.4学生文明礼貌修养、医患沟通能力、价值观念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设计的有关文明礼貌修养、医患沟通、价值观的社会题目,引用当今社会存在的真实生活及尖锐案例,来了解当代医学生对人性、对个人价值取向以及沟通能力的情况。通过汇总,了解到学生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来丰富自身的素质,能够顺畅的与患者沟通,得到患者的基本认可。遇到突发事情时,能够冷静思考,认真对待。

3讨论

3.1学生服务行为变化

通过在医学生教育中引入人文课程,使医学生接受文学培养、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等,加强了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医学生能更加善待他人的生命,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更加全方位地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医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更加明确“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增加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严于律己,努力提高医学技术水平,减少医疗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3.2学生服务态度变化

医学生专业课程任务重,生活紧张、单调。开展人文教育课程丰富了学生生活,为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医学生对接受人文教育方式选择意愿的调查显示,69.4%的人选择了“自我修养”,64.7%的人选择了“第二课堂(人文讲座和名著导读)”,60.0%的人选择“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和实践教学)”,选择“课堂授课”和“文艺演出、文艺沙龙、学生社团”的人均占了35.3%,2.35%的人选择“其他”。可见,医学生在相对繁重的专业学习的同时,渴望通过课余的文学、人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来调节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则更加热爱医生这个职业,增加了对医疗工作的兴趣,培养了医学生主动参与和融入的意识。

3.3学生服务能力变化

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实施,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行为学等相关课程融入到临床医师的培养中,使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改善[6],提高了医学生临床技能,医患沟通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强,团队意识增强,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优良品质。

3.4学生综合素质改变

加强学科建设,实行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题的实施,改善了学生知识结构,营造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

4不足之处

4.1课时安排较少

五年制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第一、第二、第三学年主要是进行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根据学分管理制度,学生主要完成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来积累学分。第四、第五学年进入临床后,不仅要学习临床专业课程,还要进行临床见习、实习,河北省人民医院只设置了少数的选修课,所占学时18.3%,仅仅作为选修课对学生开放,虽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进行选修,但仍有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医学人文课程的重要性,仅仅作为紧张实习、见习生活的一种调剂。

4.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配备上,缺少人文专业的专职教师,只能由一些医学专业的教师代课,这样也降低了人文教育的效果。医院作为一个社会公益性组织,承担临床教学任务的同时,主要是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人文教育改革必须兼顾医疗等活动,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了人文教育课程的实施。4.3传统医学课程模式制约大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中,受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及教学任务要求的制约,引进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仅在单一临床课程中开展,范围小,未普及到所有课程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化,不断加剧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冲突,也直接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7]。

5结语

医学研究生教育篇9

1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顾名思义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的核心是人,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2]。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领域中的体现,核心是以人为本[3-4]。医学人文精神的涵义可理解为关爱生命、以人为本,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的关照。对于医学院校来说,人文精神教育应与医学理论和技术教育同步。

2口腔医学生人文精神缺乏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人文精神教育未能与国家经济水平发展的步伐同步,医学领域同样如此。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在于现代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在我国,一些医学院校和实习医院未能重视学生的人文课程渗透,对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素质缺乏严格考核,甚至没有专门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团队。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学校已具备严格的标准和激励制度来选拔优秀带教教师,医学人文课程贯穿医学本科教育和医学教育的整个阶段。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变革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不仅要关注躯体疾病,也要综合生物、心理和社会3个因素研究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口腔医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口腔医学的教育方式同样需要不断变革与创新。然而,我国一些口腔专业教师只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缺乏对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关怀技巧的训练,同时在我国部分院校,存在口腔医学专业课教学与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脱节,强化了学生“重专业、轻人文”的理念[5]。此外,教师配置方式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不合格的带教教师易对学生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随着医学发展,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和人文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新的指导思想对未来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6]。这对未来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3人文精神培养的改革模式探索

医学研究生教育篇10

新生儿专业是儿科学中建立最早和规模最大的专业,新生儿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以及知识运用脱节是儿科教学的突出问题,由于临床医疗质量监督的特殊要求、临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以及新生儿科学的特殊性,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对新生儿学的了解仍然停留在理论程度,对新生儿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更谈不上技能的培养及知识的拓展运用。在其他相关临床学科的学习中,同样的状况并不少见,这也使得很多医学生走出校门即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实施临床医学生新生儿学教学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临床医学生对于新生儿疾病的了解停留在课堂讲授的层面,缺乏调动学生主动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学习的手段;

(2)《儿科学》课程设置中缺少对于新生儿相关技能培训的安排,没有直观的教材和生动的专题对于新生儿疾病相关技能的运用做详细阐述;

(3)缺乏针对临床五年制医学生学习新生儿学的社会人文科学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搜索、总结、调研的意识不足。

2StS教育意义和作用

StS教育{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强调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开发,劳动素质得到提高,未来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即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该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诞生以来,在全球各大高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推广。自上个世纪末引进国内后,在医学教育学领域的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获得了不错的效果。StS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科学教育要着眼于现实的世界。这就要求医学教育要学以致用,要涉及当地与医学相关的事物或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提高科学探究的技能,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新生儿学教学渗透StS教育的现有基础渗透

StS教育思想,实质就是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培养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通过新生儿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医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医学与技术的相互支持。在讲述新生儿学基本概念和病理的课程的同时,应适当介绍与之密切相关的技术。二是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体现新生儿科学发展促进人类健康,推动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的需求又为新生儿科学发展提供动力。所以,现代新生儿学作为临床学科,虽然专业性很强,但是我们也应该尝试渗透StS教育理念,将医学知识和社会生产及生活现象相互联系;重视技术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发散式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技能和知识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和教学现状,我们在临床医学《儿科学》课程新生儿学的教学中,建立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新生儿学StS教育专题,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主动学习的习惯,继而规范临床见习课程中新生儿相关技能的培训。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鼓励临床医学生开展社会人文科学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新生儿临床疾病的现状调查,并可能对临床医学中其他课程的StS教育的实施也具有借鉴作用。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讲授法和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新生儿疾病知识的同时,一并渗透StS教育观念,使学生了解StS教育的内涵,并开始自主思考相关问题,并在课后利用在网络平台上的相关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心得以论坛发帖或讨论的形式,反馈到教师处。表1

(1)制作实施临床医学生新生儿学教学渗透StS教育各个专题:搜集资料,制作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窒息、黄疸专题、新生儿复苏、氧疗后Rop专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回肠造瘘术专题、新生儿早期信号专题、新生儿口腔功能异常专题、新生儿先天性甲低、唐氏综合症专题、新生儿唇腭裂、外耳道闭锁、多指专题、新生儿静脉内应用造影剂过量专题、新生儿输液液体外渗导致的腔隙综合征专题、静脉营养液引起的新生儿组织坏死专题。教学准备是一个非常严谨和复杂的过程,对于题材的挑选,不仅要根据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当今社会现状乃至国情,并且还要考虑到本教研室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基础,因此,我们选择的专题必须是临床常见、且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新生儿疾病,对于这些疾病,我们有足够的临床病例及治疗经验,配合教学的实施。(表1)

(2)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课程完成对专题的总结及: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整合,完成相关专题的多媒体课件和教材的制作,将专题在网络课程中。多媒体制作是一项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将本身技术性很强的临床新生儿学融入多媒体中,对大量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资料整合编辑,选材以及教学设计很重要,后期制作也需要有相当的医学美学基础。我科已有网络课程系统,可供数百名学员同时在线完成自主学习、课后答疑及考试,课程网站中的论坛作为开放的交流区,为师生的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组织学生利用教室和宿舍的计算机终端自主学习相关专题:仅仅通过授课和被动的阅读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的能力无法得到实际的增强。这和教师的引导及督导作用不够息息相关。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无法抵制网络中无效信息的诱惑,于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和小说阅读中。对于真正需要认真学习和思考的问题,往往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应付了事。因此,我们很好地利用网络课程这个高效的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监督导其学习效果。网络课程中在线时间的控制,自学笔记本、知识点习题以及在线自测等一系列教学手段,都为教学督导提供了很好的模式,且省去了大量的人工。而在网络课程中,即使通讯软件的使用,则更好地将我们的网上教学从一代、二代的被动和延迟交互模式,逐渐过渡到同步教学的模式。

(4)利用儿科技能培训室,以pBL教学法在标准化新生儿模型上进行技能培训:目前,临床医疗质量监督要求严格,临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再加上新生儿学的特殊性,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不得不依赖模型和教具,儿科技能培训室便应运而生。许多在真实人体上实施的临床操作都可在高仿真的模型上进行,例如心肺复苏、误吸急救、气管插管、胃肠减压、导尿、清创、缝合、穿刺、输液、腰穿、骨穿、胸穿、腹穿、脐部护理等操作都已一一实现。我院已经建立的儿科技能培训室(临床技能培训室),包括标准化新生儿、新生儿护理模型、新生儿复苏模型、新生儿静脉穿刺模型、抢救台等。其适用于学生技能操作训练和考试,解决了学生临床实践机会较少的问题,成为理想的教学辅助工具。对于临床较少能实践的新生儿疾病的查体、护理、静脉注射、心肺复苏等一些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可以在技能实验室供学生反复训练,促进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技能培训中,教师在讲解操作步骤和示范教学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在该过程中,我们将pBL教学法贯穿始终,以模型模拟的疾病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整个操作中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整体的概念,对于操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也有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把技能培训当作单纯地在模型上重复机械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