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话故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33:12

中国童话故事篇1

长城山庄的美不止于外部,内部中式装修也古典而不张扬,一切都显得恰到好处,很有当地百年老店的风范。这家已有着25年历史的中餐老店的经营者是王剑光和陈建霞夫妇,25年来,他们从创业到守业、传承到弘扬,把中餐与中国饮食文化演绎得风生水起。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王剑光毅然辞去国内公务员公职赴荷兰与家人团聚。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努力和筹划,1989年4月,他倾尽自己的所有积蓄,在阿纳姆市开启了和妻子共同的餐饮之梦――长城山庄。当时只有24岁的王剑光在中国并没有学过厨艺,但敏锐而有经营意识的他知道餐饮要生存和发展,烹饪技术是关键。于是他先后拜了四名上海和北京的特级厨师当老师,虚心向他们学习烹饪技艺。白天他在餐馆工作,晚上回家继续看书查资料、研究菜谱。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每次烧出来的菜,都先请厨房里的员工品尝打分,直到色、香、味都能令人满意,才端上餐桌。

精诚所至,长城山庄的厨艺越来越精湛了,不但中餐做得好,西餐做得也让本地人惊喜。一些当地市民吃了长城山庄的荷兰菜,简直不相信是中国人做出来的,待得到证实之后,才伸出大拇指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称赞道:“味道好极了!”2002年,王剑光获得了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的最佳厨师奖后,市民们更称道这位首席烹饪厨师主理的“美食长城”。

谈到今天荷兰的餐饮市场,王剑光说:“对于我们在荷兰的华人餐馆来说,市场营销的需求比厨艺提升更显迫切。回顾长城山庄一路走来的25年,能保持客人的认可,不单靠烹饪水平,而是我们有个优秀的厨师团队和管理团队。如今的市场和10多20年前已经不一样了,餐饮业要生存和发展,仅仅靠口味竞争是不够的,品牌也非常重要。一个特色品牌,既要抓住自身的经营特点,又要深知市场的发展状况,在知己知彼中确立经营优势,找准市场定位。品牌并不要求被社会所公认,因为每一家餐馆的客人的消费需求、层次不同,但要被你的客人所信任。”

今天的荷兰中餐表现形式已经丰富多彩,什么是长城山庄特色?它的特色概念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色、香、味、形、气的狭义的范畴,不仅仅是一道与众不同的菜肴,或是一项别人没有的服务承诺,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的经营形态,包括菜品、环境、规模、服务及理念等深层次多内涵的方式,如果要用一个字总结,就是“美”。

在许多海外中餐馆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店家说一些菜肴是为“老外”准备的,中国人是不吃的。试想,自己都不喜欢的菜,能有好的口味和品质保证吗?而长城山庄的口号是“我们只提供我们自己喜欢的菜肴。”就连那份几乎每家中餐馆都有的小馄饨汤,也有它的独到之处。当我临窗而坐,细品着新鲜滑嫩的馄饨,看夕阳的余辉落在汤里的绿葱和几粒剁碎的新鲜红椒上,真是一种曼妙的享受!

厨房和厕所的卫生往往是海外中餐馆最薄弱的环节。长城山庄的厨房不仅干净明亮,而且货品和食材的摆放和储存也遵循标准化。爱干净的荷兰人家最干净的地方是卫生间,而长城山庄的卫生间被客人评为阿纳姆市最好的餐馆卫生间!

餐楼内的墙壁上挂了许多中国的书法字画,有些来用餐的荷兰人总是会特别感兴趣,会向餐楼里的服务员讨教其书画的意义和出处。王剑光夫妇认为,只有让客人了解的中国饮食文化背景,才能体验中餐文化的厚重。他们每次和客人聊天时,总是会向他们讲授一些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食材、火候以及吃法等中餐的独到之处,来用餐的客人总是喜欢细问菜肴的由来,仿佛每一道中国菜肴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而这些精彩故事可能就是客人中国情结的开始。

中国童话故事篇2

关键词:羌族民间童话教育初探

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历史原因,其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实现的。作为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民间童话在几千年的流传中对羌区儿童成长的影响巨大。散落在那些精彩故事中的勇敢、智慧、坚强的童话主人公们,深深影响着当年的孩童,就算他们成年之后,这些童话还积淀在他们的意识深处挥之不去。

鉴于童话对儿童具有的独特教育价值,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领域中,童话教育已获得普遍的关注。但由于历史原因,位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基础教育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显得薄弱,教师的层次高低不齐,教育手段相对落后,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尝试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低年级语文教学领域引进羌族童话教育,除了能促使羌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还具有教育实践方面的探索作用。

一、羌族民间童话应用于羌区低年级语文教学领域,能帮助儿童形成基础的价值观

为了评价和规范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个体往往会在内心自然地做出一些基本的价值区分:善良与凶恶,忠诚与背叛,快乐与难过。这样的分化最早开始婴儿期粗略的分类,并在童年期逐渐得到确定。由于童话符合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儿童喜爱童话,并从中得到最初的价值观取向。在世代口耳相传的羌族民间童话中,善与恶的对立是黑白分明的,通过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什么是值得褒扬的真、善、美,什么是需要批判的假、恶、丑。如《聪明的兔子》、《爱奉承的锦鸡》、《自讨苦吃的狐狸》赞美了这些动物们勇敢、智慧、勤劳的特性,批评那些愚蠢、恶毒和不劳而获的懒惰。[1]在《窑门窑门开开》、《老大和老二》、《一幅画》等故事则教导孩子要靠勤劳才能收获美好生活,而不是通过不劳而获的懒惰。[1]《龙女》、《花仙女》等故事则凸显了善良和奉献的精神。[1]

当儿童沉浸在这些故事动人的情节里时,在他们心中善恶被渐渐地区分。同时童话也教导儿童在面对某种恶行时的对策方法,如《狐狸给锦鸡拜年》中,狡猾的狐狸三番五次地利用伪装和欺骗的手段,试图吃掉树上的锦鸡一家,先后锦鸡婆婆、锦鸡大婶和小锦鸡们差点上当,多亏了足智多谋的锦鸡爷爷数次揭发了狐狸的阴谋,最后用智谋惩罚了贪婪的狐狸,拯救了大家。[1]这个故事塑造了聪明的锦鸡爷爷这一形象,且使用了大量生动的口头语言,内容和情节深受儿童的喜爱。不仅让儿童在其中学到智慧和勇敢、学会如何辨识生活中的善恶真假。也从无意识层面上使儿童深深获益,而这些潜意识层面的信息会成为意识层面产生自觉的价值判断的前提。

二、羌族民间童话应用于羌区低年级语文教学领域可以促使儿童智力得到全面发展

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展与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的大脑具有丰富的潜能,智力的发展不仅依托于生理遗传因素,也受制于后天环境的影响。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等各种智力因素的主要成分与儿童早期所处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关系密切,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能够使这些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首先,羌族民间童话故事里有许多对自然风景、动植物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描述,所涉及的角色形象来源非常广泛,并且他们都通过拟人化的形式变为有生命和个性的故事角色,出现在动人的故事情节里,这些都深深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当儿童对这些角色的特质和属性都感到非常好奇的时候,他们就会去主动观察和学习相关的知识,乐意去大自然中找寻和观察有关的线索,思考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教师可以在进行童话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故事的兴趣,培养儿童发展良好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同时儿童也会在生活里通过观察和感受了解人际交往的种种方式,并透过故事中不同角色之间社会关系的互动,逐渐理解和把握社会活动中不同角色的行为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可以经由故事的内容加深对现实的理解,还能通过对客观自然与主观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所包涵的意义,逐渐发展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能力。

其次,羌族民间童话具有幻想性,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羌族民间童话借助拟人、夸张、象征和变形等方式来折射真实的生活,让听故事的孩子萦绕在如梦如幻的氛围中。迎合了儿童特有的心理特点。而这种幻想正是儿童创造力的发轫。当神奇的故事情节,奇特的环境与任务紧紧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童话教学中就童话设计的内容向他们提问,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去追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感知、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都会被激发,为他们综合创造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氛围。

最后,羌族民间童话教育活动能大大帮助发展低年级儿童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的能力。羌族民间童话通常人物形象简单鲜明,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这样的故事往往能够深深地吸引儿童,让他们不仅喜欢听童话,也喜欢向别人讲述自己喜欢的故事。当他们学着向别人讲述童话故事的时候,就会自发地思考如何组织语言让别人听得懂,还要思考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形象以吸引听众。一个受儿童欢迎的童话教学方式是使用游戏的方式。儿童的天性使他们在游戏中能快乐地学习。在低年级语文教育中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通过扮演童话故事中的不同角色,不仅能增加儿童主动参与的兴趣,还能提高其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指导儿童将故事改编成童话剧,帮助儿童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反复练习表达规范、生动的语言。另外,教师在口述童话故事时,可以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儿童能够掌握童话故事中最常出现的重要词语,以及能够使儿童在听故事后能主动复述故事的大概意思。这些都促进了儿童言语的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同时由于童话教育可以采用的活动方式且其故事本身对儿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种在玩耍方式中寓教于乐、在快乐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正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三、羌族民间童话应用于羌区低年级语文教学领域可以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儿童的情感体验过程容易不稳定,容易受到兴趣的影响。由于精彩的童话能抓住儿童的注意力,进而使他们被童话本身蕴涵的丰富的情绪情感所熏陶,所以童话对于儿童的情感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羌族民间童话有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羌族民间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故事――一种描绘了人们在奇异的环境中与困境作斗争而有着幸福结局的故事。由于绝大多数故事具有乐观主义的气质,所以其幸福结局是区别于悲剧故事或恐怖故事的主要特征。如《人神的故事》、《余尼格布》、《熊娃娃》等故事。[1]当孩子们对故事的主人公产生了认同和投射,就会伴随着主人公一起越过万水千山、经历曲折过程、与食人妖怪和恶毒坏人斗智斗勇,最终抵达幸福的结局。在这个充满神奇和幻想的旅程中,儿童不但会释放愤怒、厌烦、紧张、恐惧等情绪,也会体验到焦急、悲伤、忧愁、后悔等情绪,最后当故事的发展抵达幸福美满的结局,儿童会深深感到愉悦和欢喜。这种经历挫折与危险仍然百折不挠、奋斗不止,最后带来美好结果的体验积极情感的模式,会通过儿童最爱的童话故事深深镌刻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这无疑为他们今后应对生活的挑战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其次,羌族民间童话中爱的母题有助于丰富儿童的情感。刘易斯・卡罗尔(LewisCarrol1832-1898)在《爱丽丝镜中漫游记》中把童话称为“爱的礼物”,而在世界各地的童话故事中,都能看到一个相同的母题――爱。[2]羌族民间童话《脚路足布和阿西漫》和法国博蒙夫人在1756年发表的经典童话《美女与野兽》有着相似的结构和母题。故事讲述了一位猎人父亲很爱他的三个女儿,为了在冬天给她们带回鲜花爬上了悬崖,失足跌下山后是一条叫脚路足布的蛇化身为小伙子救了他,但条件是要他嫁一个女儿给自己,不然就会失去生命。悲伤的父亲将鲜花带回家,2个姐姐不愿意嫁给一条蛇,只有美丽善良的妹妹阿西漫为了父亲踏上了未知之旅,在经历了种种波折后和脚路足布靠着勤劳过上了美好的日子。[3]在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的舐犊之情,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之爱。这是因为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有着对爱与归属的心理需要,处于成长期的儿童需要感受到真挚而丰富的情感,尤其是来自父母的爱。儿童只有在得到父母之爱的满足后,才会在成人后学会如何爱别人。无论儿童经历什么样的处境,他们总是在听过童话故事之后相信父母会出于对自己的爱而不惜冒生命危险,同样对孩子而言,他也深爱着父母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在爱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必将为自己、伴侣、双亲,甚至为那些遭遇不幸以野兽之形出现在世人面前的人带去安宁和幸福。通过这些富含感情的童话故事,儿童会因为体验到丰富的情感而变得内心敏感而丰盛,才可能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乐于想他人与世界开放内心世界的人。

作为本地研究者,我们深知文化的传承不能只靠理论的研究,更需要落实在该民族个体的身上。将富含教育价值的羌族民间童话引入羌区低年级语文教学领域,不仅会为本地基础教育领域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养分,还能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资料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冯骥才主编.羌族口头遗产集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中国童话故事篇3

由于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既精通外语又有精深儿童文学素养的专门人才――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界很少与国外交流,长期以来几乎是在一种“与世隔离”的状态下,独立特行,自说自话,致使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错失了不少与国际对话、交流、互补的机会,这显然是十分令人遗憾的。舒伟曾留学英国,精通英语,对英美文学造诣颇深,难得的是,他又十分爱好儿童文学,而且有志于儿童文学研究。现在,舒伟的新作《中西童话比较研究》面世了。

这是一部学术视野相当开阔、学术品位颇高的专著。舒伟以古今对话、中西比较、宏观微观互补的多视角、多层面复合研究法,选择中西童话的本体论比较研究视角,对童话的特质和根本属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古今对话包括古老的童话历史与当代童话研究话语、中西古代神话与当代童话理论观念之间的对话;中西比较包括古希腊、古中国童话,以及中国的《山海经》《西游记》与英国托尔金的《魔戒》及其童话观的比较;宏观微观互补则贯穿于全篇,呈现出一种宽厚的学术背景与理论气度,并有精细缜密的个案剖析。虽然全书有二十余万字,但读来却使人有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又如漫步苏州园林,景随步移美不胜收之感。特别是此书对托尔金的童话文学观,对弗洛伊德、荣格学派的童话心理学与贝特尔海姆的童话心理学的阐释,所具有的学术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舒伟的这些阐释,在国内学术界尚属首次,对于深化中国童话与儿童文学、文艺学研究,拓宽学术空间,均具有十分积极的学术价值。

这里,我想就托尔金的童话观多说几句。在中国的文学观念和语境中,文坛对童话常有误解,认为那不过是“小狗叫、小猫跳”的“幼儿文学”。而实际上,童话是人类文学大系统中的一种高级文体。童话从本质上说是小说,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这是一种既吸纳了古老的神话思维特征又具有现代性小说叙事特征的独特文体,兼具神话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与小说叙述故事的灵巧艺术的双重优势。托尔金在《论童话故事》中提出,童话应当具备“幻想、恢复、逃避、慰藉”四种因素;童话的本质在于人类愿望的满足性(托尔金:“童话故事从根本上不是关注事物的可能性,而是关注愿望的满足性。如果它们刺激了愿望,在满足愿望的同时,又经常令人难忘地刺激了愿望,那么童话故事就成功了”);童话的创作、构思应巧妙地将神话意识想像与童话的小说艺术手段融合贯通,创造出既反映“第一世界”(theprimaryworld)而又异于和超越这一世界的“第二世界”(theSecondaryworld),使文学真正成为人类的诗意栖居地与精神乐园。因而童话决不是向幼童讲述的道德故事,“把童话故事降低到‘幼儿艺术’的层次,把它们与成人艺术割裂开来的做法,最终只能使童话受到毁灭”。托尔金的童话观念对于中国文坛尤其是儿童文学,可以说是“耳目一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童话,更新童话理论,进而促进童话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古已有之的类似于《魔戒》那样的幻想性作品,例如《西游记》的童话特色。

舒伟老老实实读书做学问,坚执中国话语、问题意识、原创品格,向中国儿童文学界、学术界奉献了一部厚重的学术专著。他数年的心血终于转化为可以让整个中国儿童文学界、学术界共享的精神“公器”,自然令人感到十分欣慰。

中国童话故事篇4

关键词:童话;小学语文教育;意义

童话是世界文学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是所有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藏,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童话越加散发着耀眼而又温暖的光芒,童话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以诙谐幽默符合儿童思维方式的带有幻想色彩的方式讲述奇幻故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后,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阅读要求定义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指明“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故事”为指定阅读文类。童话受到了新的重视,甚至将许多篇目的童话列入了小学语文教材。

一、童话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童话是指符合儿童思想方式并富有幻想性的奇妙故事,童话一般传承于上古时代的神话或传说,经过人们后期的想象编制而成,也有很多是起源于民间并流传于民间的故事,还有一些是特别的人撰写的童话,像中国非常有名的郑渊洁,童话的来源渠道非常广泛,但具有很多相同的特点。童话一般都是运用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视角,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赋于幻想性,带有奇妙色彩,在故事的结尾处大多能总结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1.童话丰富了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是为了实现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整体教学目标,依照一定的内在结构将知识组合起来的知识体系,童话本身就是依照孩子的视角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童话的设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童话的就是为了儿童服务的。由童话的内在属性决定了,童话更加的贴近儿童的心理,更容易满足儿童的需要,更受孩子的喜爱,所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增添童话可以快速的吸引孩子的眼球,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的集中到书本上的内容上来,让孩子快速的融入课堂。

2.童话是小学语文课堂外的主要课外读本

小学生的感知能力比较低,基础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而语文的课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课中的补充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外的阅读,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提高感知能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实践证明,凡事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都是善于阅读的学生。因为童话比较生动,故事性强,深受儿童的喜爱,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望,在小学阶段童话是重要的课外读物,三分之二的故事都是童话。

二、童话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童话是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小学生的成长阶段起到引导作用。童话是小学生最形象生动的教科书。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会受到童话的洗礼,在学生洁白的情感世界中形成一些对世界模糊的感知。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根据新课标三个维度的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促进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将童话放入语文课本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是非常有好处的,十分的符合新课标的内在要求。

1.童话促使小学生自我感情的自我提升

儿童阶段对外界的感知度很模糊,但是通过童话小学生可以对社会对人生有一个最初步的感知,初步的认识社会是进一步适应社会基础,小学生在童话的阅读过程中可以模糊的感知许多人生的道理,例如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小学生通过童话的阅读,了解了很多人生中的道理,这些道理促使小学生自我情感的提升。

2.童话令小学生拥有健全的审美情操

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国度的人,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都是相同的,因为大家所共同追寻的都是“美”的东西,这种美是不分国界的,正是因为这种“美”才能让音乐、艺术成为人人都喜爱的事物。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儿童文学都应该是“美”的,童话中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美,例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故事里的阿里是勇敢、善良的,他忍辱负重,经历了种种考验,一直都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这种精神感动了许多读者,号召小学生向阿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会了小学生什么是美,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向阿里学习,令小学生在阅读童话的形成了健全的审美情操。

3.童话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童话的世界大多都是天马行空的,在童话的世界里,有狡猾的狐狸,有温柔多情的花猫,有贪婪可恶的饿狼,有勤劳勇敢的小猪,不仅这些小动物都具有自己的思想,连一些花花草草都有自己的都成一片的天空,在童话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一支笔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在你不知道的深夜笔可以和橡皮产生激烈的摩擦,在小学语文中添加童话故事,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对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留下的表象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它是创造力产生的基础。在低年级教学中,童话的存在鼓励了小学生积极的想象,引导他们由模仿到创造。童话尽量多地为儿童提供想象的情境和表达幻想的机会,并保护和扩展他们想象的空间,对于他们想象力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童话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首先,童话让教师更加的了解学生。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长期的在社会中摸爬滚打,早已丢却了孩子般最纯真的心,在教材中添加童话,迫使教师不得不潜下心来仔细的阅读,通过对童话的研究,一方面教师可以更加彻底的了解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对自己过去的回想更加了解现在孩子的心理。

再次,童话促使教师教学方法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站在台上讲,学生坐在讲台下面听,童话在语文课中的存在则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童话内容,引导学生和文本慢慢靠近,让学生边读边切己省察,通过眼看、口诵、耳闻、心思多种感官联合加工,把故事中的人、事、景象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却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正是由于童话的介入才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总之,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是祖国未来的脊梁,为了更好的培育多元化人才,我们要将童话和小学语文完美的结合起来,筛选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童话,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童话在小学语文中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萍.童话与小学语文教学[J].魅力中国.2010(13).

中国童话故事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童话童话教学

绝大多数的童话故事中的内容都是非写实性,具有很多的想象内容。对于相比于小说内容的非写实性,童话故事中的内容更加具有想象力,和生活现实的情况大相径庭。学生在学习童话的相关内容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提高自己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最终促进自己语文学习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一、情境渲染教学,将学生带入相关情境

童话故事中所包含的内容和情节一般都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而学生能否通过童话故事有所感悟和收获绝大部分来自于自身的代入感强弱,只有充分代入到相关童话故事中的角色中来,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有所收获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相关的方法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入童话境界。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才是最大的动力,只有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在一般的教学过程或是相关活动中,学生对童话本身有没有兴趣,将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质量。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多角度的学习和了解童话的内容。例如,在课前备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准备相关的童话视频和背景音乐。在课堂上,讲到指定内容部分时,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视频音乐放到通过多媒体放出,让学生能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是听相关音乐,进入相关的童话世界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相关的童话故事通过多媒体平台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语文课堂也不在变得枯燥乏味。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诗歌教学的方式去展开童话故事内容,营造鲜活的形象与场景,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诗歌教学的模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全方面发展。

二、设置多种趣味性教学方式

在过去的初中童话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是通过在课堂让学生朗诵童话故事,或是教师自己讲解故事,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趣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逐步丧失相关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师可以采取综合艺术形式的教学策略,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童话故事。艺术的教学形式包含音乐、美术、体育以及歌剧舞蹈等,教师在设置教学模式的时候可以依据不同的艺术教学形式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和了解童话故事内容,走进童话故事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另外,在这种艺术教学的模式下,学生会有更多的表现欲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参与到艺术表现的过程中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在听或读的基础上,学生有了对童话强烈的表现欲望,想把自己的理解、创意毫无顾忌地讲给老师或者同学听,老师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一定不要随意否定,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于这个童话故事的理解,续写接下来的故事,强化了学生对于童话故事的理解,也帮助学生发散了他们的思维。

三、游戏和表演的教学策略,带动学生扮演角色

在童话故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初中学生语文基础能力限制,学生很难通过文字描述走进童话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很难从真正理解童话故事的内涵和本质。然而热爱游戏是每一个学生的特征,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童话故事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让学生通过游戏过程了解和学习童话故事内容,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真实情感。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表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扮演相关的角色,加深自己对于童话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在当前的语文教材中,课文的种类实际上是包罗万象的,但是相对其他类型课文而言,童话故事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完整性。学生在扮演相关的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时,更容易展现出自己的个人特色,展示自己的风采和特点,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童话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角色表演和游戏表演的本质意义都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去,加深对于童话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对主人公情感的分析,发挥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表演才能等,挖掘自己潜在的能力,促进自己能力的全方面发展。

四、总结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呼唤童话的回归,让童话故事中的文学之美能够在语文课堂上集中体现。通过的本质是诗性的智慧、游戏的本能,这就决定了童话的教学应该寓教于乐,以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去感受童话,并且要使学生能够融入到童话故事中来,帮助学生提高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中国童话故事篇6

米老鼠系列之后,还有另一个名叫杰瑞的老鼠领衔《猫和老鼠》电影电视系列,再度风靡全球数十年。在欧洲,捷克斯洛伐克的《鼹鼠的故事》中那一只憨态可掬、心地善良的鼹鼠,也同样伴随着好几代儿童的热爱和欢乐,被簇拥进童话电影的明星堂。

老鼠这东西,在世界电影史上,竟然常常作为英雄主角而占有大量篇幅,《料理鼠王》《豚鼠特工队》《精灵鼠小弟》《鼠国漂流记》《老鼠的故事》《河边的故事》《艾尔文与花栗鼠》《美国鼠谭》《丑小鸭和我》《浪漫小鼠德佩罗》……鼠爸鼠妈鼠兄鼠弟乃至老鼠的堂表兄弟,全都成了举世瞩目的英雄。在这些明星中,我们看到美国老鼠、捷克老鼠、英国老鼠、法国老鼠、俄罗斯老鼠、德国老鼠,表现都很出色,以至于世界知名。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虽也有电影短片《老鼠嫁女》,还有《舒克与贝塔》《蓝皮鼠大脸猫》等电视系列片,填补了童话片创作的空白,但在童话世界的老鼠形象中,中国籍老鼠的表现,不如我们希望的那么活跃和出色。其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思索。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电影中少有老鼠的活动空间,更没有让老鼠成为儿童电影主角的可能。最简单直接的原因,是中国成人向来不喜欢老鼠。汉语中有关老鼠的词语,基本上都是贬义的:胆小如鼠、鼠目寸光、獐头鼠目、蛇鼠一窝、无名鼠辈;更要命的当然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这一语言文化环境中,老鼠自然很难获得人们的好感,自然更难成为电影中的主角英雄。

当然还有更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中国始终处于斗争的年代、革命的年代,在那样的年代中,《鸡毛信》《小兵张嘎》和《闪闪的红星》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是中国儿童的主要精神食粮。那时候,中国的儿童需要传承革命事业,儿童要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那时候,童心基本上被成人所忽略,儿童只能在社会性忽略中悄然成长。那时候没什么现代的童年理念。

那时候,我们也有动画片,也有动物故事,有小白兔、黑乌鸦、大灰狼、小绵羊、调皮的猴子、肥胖小猪等动物明星。但我们的动物故事,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童话,绝大多数都是些(成人化的)说教寓言。例如:乌鸦为什么变黑?是因为它骄傲导致失败,不得不躲进烟筒里饱受烟熏。小白兔为什么哭泣或发蔫?要么是因为它懒惰,要么是因为它粗心,以致被同伴冷落或家长批评。

娱乐童话与说教寓言有重要的分别。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在功能方面,前者是娱乐游戏且充满童趣,让儿童在快乐投入中想象世界并发现自我,后者是教育儿童,是要儿童在受教育中认识现实,并让自己被塑造成大人所喜欢的形象。

在思想内容方面,前者的主人公总是弱小、天真但积极、勇敢、聪明智慧且乐于利他的,而后者的主人公则大多是骄傲自大或有其他缺陷的、负面的、需要教育和帮助的对象。在想象方式上,前者是开放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超越现实经验、超越功利逻辑的;而后者则是封闭的、演绎的、功利性的。

在接受方面,前者是儿童喜闻乐见、梦寐以求的,儿童可以无拘无束地将自己的情感与想象带入其中,分享其主人公的故事经历的挫折与成就;而后者则是儿童不得不接受,且不得不去思索和理解的,儿童只能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去了解一种宏大森严但却严肃异己的人生经验,并接受其道德理想。

我们的童话或儿童电影虽说也是为了儿童,也号称要寓教于乐,但大部分作品的思维模式及其接受情况,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典型例子如《宝葫芦的秘密》,富有想象力的小主人公竟被当做一个问题儿童、帮助对象,宝葫芦梦想也被当做一个问题症结,被认为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在那样的说教寓言中,儿童梦想的天性被贬损,梦想的权利被压抑,想象的翅膀被挫伤折断,几乎就是必然。只有那些符合大人道德标准和思维习惯的小大人,才是当年中国儿童成长的典范。

审美童话和教育寓言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创作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而后者的创作则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所谓为了儿童,实际是要他早日成人。在那样的说教寓言故事中,自难免沾染成人世界的意谛,甚至把成人社会的简单投影错当成童话世界。《猫和老鼠》中的汤姆猫和杰瑞鼠只是一对想象中的永恒的玩伴,永远会相互捉弄同时也相互友爱,且弱小的老鼠总是赢多负少;《黑猫警长》中的猫警长则是老鼠们永远的天敌,且有道德和法律的威权,永远是正确的化身,道貌岸然,而老鼠永远罪恶、幽暗、鬼祟。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情况有了可喜的变化。《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鼹鼠的故事》等国外老鼠电影随着国门的开放,进入中国儿童的视野,冲击着我们的大脑和心灵。于是我们看到,汉语中有关老鼠的贬义词,与当今中国儿童和成人对米老鼠的喜爱,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或许仍然会讨厌老鼠,但在审美活动中,却可以欣赏来自异国的老鼠故事,一样认同米奇与杰瑞等活泼可爱的欢乐英雄,且会为它们的生动表现而乐不可支。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人的天性与西方人有什么本质区别;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老鼠比西方老鼠更为卑鄙恶劣。在成人的世界中,老鼠是讨厌的生物,恨不能灭而绝之,相信这在东西方并无区别。区别只在,现代西方的艺术家多了一份童心和童趣。从儿童的视野看世界,世界便截然不同。

咱们中国人其实并非天生的仇鼠族。中国人的十二属相,第一位就是老鼠。《西游记》中还有白鼠精,不仅神通广大、纯真多情,而且忠贞不渝、楚楚可怜。在民间故事中,有大量的老鼠笑话和传奇。老鼠嫁女的故事,就曾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不仅有江南江北、汉族彝族大同小异的版本,且有儿歌、故事、民谣、剪纸、年画等不同的传播媒介。

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剪纸动画片《老鼠嫁女》,让老鼠作为主角第一次登上了中国银幕,算是填补了中国电影的一个小小的空白。只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说,《老鼠嫁女》还只是民俗想象,算不上十足童话。理由是:老鼠虽成了主人公,但却显然不是英雄,而是被讽刺的对象;老鼠形象很是生动,故事也很有趣,但民俗文化色彩过于浓重,以至于幸灾乐祸多,而感同身受少。

上海美影厂1989年后连续出品的根据郑渊洁同名童话改编的《舒克与贝塔》,才算得上是中国童话影视作品的开山之作。而后央视出品的《蓝皮鼠大脸猫》系列,则可谓更上层楼。从此,在中国童话世界中,才真正实现了万物有灵、众生平等。

由此可见,中国老鼠过去未成儿童电影的主角和英雄,关键的原因并不是中国的艺术家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

造性,而在于我们的艺术家缺少这一只童话之眼,及纯真童心,一旦思想解放、童心萌动,偷粮食、咬物品、贼头贼脑的中国老鼠,照样能超越成人功利计量,成为审美对象和艺术明星。

《舒克与贝塔》《蓝皮鼠大脸猫》等中国童话片与《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鼹鼠的故事》等国际知名品牌的最大区别,是不能像后者那样老少咸宜。推而广之,我们的儿童电影,要么是成人可看而儿童不爱看,要么是儿童爱看而成人不愿看,要么干脆是成人和儿童都无法消受,很少有儿童和成人都爱看的作品产生。这是因为,我们的童话/动画电影大多数是为了供应婴幼儿观赏,从而只适合婴幼儿的心智水平,只是地地道道的“儿童(幼童)电影”,而少有能让儿童与成人同时观赏的家庭电影――在我们的电影分类中,“家庭电影”这一分类概念甚至少有人知。很少有中国电影人,将纯净的童真和欢乐的童趣,当做家庭电影的基础平台,建构起沟通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隧道或桥梁。我们的儿童电影,常常是成人自说自话,让儿童演员照本宣科。

老鼠故事的有无及童话片水平的高低,不仅是童话片的问题,甚至也不仅是儿童电影的问题,而是儿童文化的问题。童话类型建构,儿童电影的形式创新,都要建基于适合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在中国,老鼠形象及故事之所以长期成为禁忌,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传统结构中,化的主导权过于强势,从而使我们的儿童理念、儿童文化始终处于化的惯性影响中。即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并非所有成人都具有真正明智的儿童文化理念。

美国文化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教授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说:“童年是一个社会制品,而非像婴儿期般,是一个生物上的分类。”而“童年的理念可能是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能是最具人性的理念。‘童年’跟‘科学’、‘国家’、‘宗教自由’一样,同时是一种社会结构,也是一种心理状态,最初起源于16世纪,并不断演进至今”。早在九十多年前,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鲁迅就写作《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提出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则,第一是要理解儿童,第二是要尊重儿童并以儿童为本位,因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只可惜,这些有关儿童的重要观念,即使在新时期,也仍被一些人忽略。

中国人向来喜欢少年老成,并以为智力开发和道德说教就能够解决儿童成长问题。并非所有人都懂得,儿童心智中,最宝贵的并非知识与理性,而是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求知欲、热情、探索活力和冒险勇气,以及在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混沌中展开的自然、自我、自由和自尊,而这些只有在娱乐、游戏、活动及实际生活中习得,并成为人类智慧与道德的源泉。不合时宜的智力开发或不合童心的道德说教,非但不能让儿童少年变得更聪明或更道德,甚至会适得其反。根据波兹曼的研究,若没有正常的童年,就没有顺利的成长及成熟的人格心灵;与过早开发制造出的“小大人”相对应的,是成长停滞而导致无法成熟的“老小孩”,即个性意志与理性智慧的严重残障者,和鲁迅所说的“做戏的虚无党”。

中国文化仍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而儿童文化观念、环境及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当是这一文化转型中的关键部分。这是因为,儿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未来。而儿童文化转型建构的要点,是要从成人本位,调整为儿童本位。调整的第一步,就是学会理解和尊重儿童。

当代的中国成人有接受儿童文化“再教育”的必要。再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构建儿童观念,了解真实的儿童心理,熟悉儿童成长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向孩子学习,并努力寻回自己的童心。寻回、激活并不断磨洗自己的童心,不仅是为了儿童,同时也是为了成人自己,为了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发展进步。中国大思想家李贽曾如此辩说童心:“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小小童心,实乃人类生活的基石,是文明历史的动力,是成人智慧与道德的源泉,更是人性的密码芯片。中国文化由生机勃勃转而变得僵化落后,或许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中国社会中人过于少年老成,失落了活泼的童心。

中国童话故事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理论;行为

语文课程在中国是较早出现的科目,通过经历多次教育部门有关语文教育课程的改革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已然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语文教育中,众多教育界学者专家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便是语文童话教学。

一、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重要性

1.童话帮助理解社会

在童话的世界里,小学生可以从中学到的不仅是虚拟的情节,还包括童话里面涉及的社会理解。笔者所说的社会理解包括主人公的成长故事,与其他人物的社交关系以及在处理不同事情时采取的不同方法。这些都是小学生可以通过童话而学习到的内容。

2.童话帮助增长见识

在童话的世界里面,除了中国的传统童话故事外,还包括大量的国外故事,如安徒生童话,迪士尼童话之类,让公主、王子与城堡成为一个系列文化,通过童话故事,小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时空诸多他人的故事,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能够快速增长知识的一个方法。

3.童话帮助激发想象力

童话与现实最大的区别在于童话拥有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能够实现对美好追求的向往,通过童话往往得到的是美好圆满的结局,王子会最终打败恶人迎娶公主幸福快乐地在一起生活,这便是想象力,通过对童话故事的讲解,诱发学生对故事进行再度想象,可让其沉寂在童话的故事中,想象平日里看不到的事物。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出现的问题

1.理论方面问题

在理论方面,由于需要有效的理论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因此理论出现的问题是需要被关注的。理论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师对童话理论的教学素养不够全面,使得对于童话的教学观念也会出现问题,比如在教学中对童话讲解不到位,导致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误;二是教师对童话的欣赏能力不强,使得不能理解小学生对于童话的看法;三是对童话本身的特点把握不全面;四是对其的价值不够了解,使得童话并没有完全被开发运用成功。

2.行为方面问题

童话教学在行为方面的问题表现为:一是教学过程中,课堂趣味性和教学实际教法之间的问题,一般老师在做到教学趣味性时都不能保证对学生有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师很大程度上便会倾向于教学内容化;二是对于教师不主动对班上的小学生进行了解的行为是会对学生有诸多的影响的,能否在课堂设计上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童话教学技能,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语气的变化,也包括教学方式的使用。

三、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针对理论方面的对策

教师需要做的是提高理论方面的素养,改善观念,树立正确的童话教学观念,帮助丰富学生的童话阅历和兴趣;主动对班级学生进行观察,注意其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年龄特点,从儿童的视角去看待事物的存在,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与儿童在童话上面的距离,更加会与小学生的思维相接近;把握好童话本身的价值和特点,了解并掌握好童话的特点并有的放矢地去理解和灵活运用可以带给学生的是童话的体验,对于童话的价值,不得不说是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功底,才能开发价值或者教师可以借鉴他人经验再灵活根据班上情况进行使用,使其成为自己的经验。

2.针对行为方面的对策

在童话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将课堂与童话相结合,帮助小学生进行想象,运用游戏的方法提高参与程度,使课堂充满童话的趣味性,让课堂上小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够被这种童话感所带动;长期坚持运用童话教学,对童话的价值进行开发,帮助其获得童话语言的发展,通过“听说读写”给予小学生对应的训练,帮助其发展与成长;在阅读上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尽可能给予不同孩子不同的指导,定期向学生布置童话阅读,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中国,小学教育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根基阶段,因此,教师需要格外关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在童话教学方式上有所改进,学习更多更好的童话教学方式并对其进行灵活应用,将童话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内容相联系以及多加引а生正确进行课外阅读。由于笔者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不足,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到这个话题,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童话故事篇8

童话从来不是小孩子的专属,在这条格林兄弟成长之路上,童话里的美好世界在旅行中铺陈开来。丢掉日常生活的焦虑,借助童话的丰富想象力,通过旅行找到内心的安宁。让我们回归到孩童时代最朴素纯真的心愿里,看看小红帽的故乡;去睡美人的城堡唤醒那个沉睡的公主;见一见吹魔笛的彩衣乐手……两百年前的故事在今天重读依旧崭新,让格林兄弟做向导,在旅行中感受比文字更鲜活的德国童话。

哈瑙Hanau

童话梦开始的地方

在这个位于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仅30分钟车程的哈瑙,是格林兄弟出生的宁静城市。哈瑙是一个有着850多年历史的小城。作为格林兄弟出生地,哈瑙这座低调的城市,成为了格林童话之路的起点。

格林兄弟分别在这座宁静的城市出生,在这里他们度过了5年的童年时光,格林兄弟成为这座小城的骄傲和象征。1896年在格林兄弟逝世后,哈瑙市中心的市政广场上竖起了巨大的格林兄弟纪念碑,弟弟威廉坐着看书,哥哥雅各布关切地站在他的身旁。这个广场是哈瑙唯一最热闹的繁华地段,很多重大庆典活动都会在广场上举办,全欧洲最古老的市政厅就矗立在格林兄弟铜像身后。这尊铜像几乎成为哈瑙格林兄弟最有存在感的所在。

正值《格林童话》出版200周年之际,哈瑙5-7月间会举办菲利普斯鲁厄城堡的“格林兄弟童话节”,在这个黑森州的第二大露天戏剧节上,格林兄弟的童话剧被搬上了哈瑙的露天舞台,以菲利普斯鲁厄城堡和宫殿花园为天然背景,上演一出出由格林童话改编的剧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观览,观众中有孩子也有像我们这样怀揣一颗童心的大人,因为童话从来都不仅仅是孩子的专属。

施泰瑙Steinau

格林兄弟的童年小镇

作为格林童话之路上最小的一个镇,它被群山包围,城中有很多德国典型木质结构的老房子,这座中世纪的古老城镇到处布满了格林童话中的场景。古堡前广场上的“童话喷水池”中的圆柱上雕刻了许多美丽的格林童话故事。美丽的金齐河从小镇中缓缓流过,小镇宁静美好得仿佛童话故事中的某一段安逸的文字。也正是这座小镇给予了格林兄弟最宁静美好的童年。格林一家的故居至今仍有保留,成为当地可供游客参观的博物馆。在格林兄弟故居的花园里,一只还没有变成王子的青蛙在与“公主”对望,如果你愿意可以给青蛙一吻,也许就会有奇迹发生。

施泰瑙地处百年历史“法兰克福-莱比锡商贸通道”上,是商贾辗转留宿的必经之地,小城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堡有41米高的塔顶,传说中的吊桥虽然今天已经被固定,但置身吊桥上仍能感受古堡在一个世纪前的威严和神秘。

在这里最亲切的导游是从格林童话中走出的穿靴子的猫,它对这座城市了如指掌,在它的带领下你可以到最受欢迎的马隆内特剧场参观。这里常年上演木偶剧,每年8月的星期日被定为童话星期日,各种热闹的童话主题活动会在这里举办,宁静的小城顿时会因童话变得热闹起来。

阿尔斯菲尔德alsfeld

小红帽的故乡

阿尔斯菲尔德是格林兄弟最爱逗留的城市,当年格林兄弟在创作《小红帽》的时候,曾从阿尔斯菲尔德的当地人—瓦尔姆人传统服饰的小红帽中受到启发,所以阿尔斯菲尔德被视作小红帽的故乡。阿尔斯菲尔德位于德国中部黑森州的中心地带,建城时间距离今天近800年的历史,城市建筑保持着中世纪风格,许多德国典型的桁架木屋结构的民居至今保存完好,成为阿尔斯菲尔德的特色景观。建于1512年的市政厅有500年历史的婚礼厅、古老的葡萄酒屋等全部远近闻名。在阿尔斯菲尔德有着许多童话主题的活动,在小红帽文化周和萨拉达吉尔节的时候,当地人会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表演传统的民族舞蹈。在这座和童话有关的城市里有大名鼎鼎的格林兄弟为你做导游,他们会带你遇见小红帽和大灰狼,会带你进入梦幻的阿尔斯菲尔德童话屋。

卡塞尔Kassel

童话之路的首都

雅各布格林说:“在卡塞尔的生活是我们一声中最幸福的时光。”格林兄弟们在卡塞尔度过了最美好的30年光阴,在这里他们做语言、文学研究的同时,收集并整理出版了《格林童话》。这是一座迷人的文化城市,每个像格林兄弟一样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都能找到适合的文化生活,这里有完美的宫殿、有植被繁茂的公园、有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博物馆。卡塞尔著名的中央大街是一条笔直的核心街道,笔直的穿越公园、城堡、城市,举目望去蔚为壮观。卡塞尔有欧洲最大的自然山坡公园—威廉高迪山地公园,在这里可以鸟瞰全城美景,童话剧《白雪公主》就在这里拍摄。卡塞尔是格林兄弟生活了近30年的美丽城市,在这里到处留下了格林兄弟的足迹,其中有可供游客参观的格林兄弟博物馆,在这里可以看到兄弟俩的手稿真迹。今年的7月18日—8月18日,在Schonefeld公园的浮动舞台上,格林兄弟童话将被改编成音乐剧与观众见面。

沙巴堡Sababurg

睡美人城堡

沙巴堡位于威悉山区莱因哈特森林中部地带,威悉山区仿佛是格林兄弟的童话世界,格林童话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威悉山区和莱因哈特森林里。格林兄弟的睡美人城堡隐藏在群山和绿树中,至今仍是提供17个房间住宿,以及童话般美食餐厅的地方。

格林童话中的睡美人,在一座中世纪古堡里沉睡了一百年,故事中睡美人城堡就是今天的沙巴堡—15世纪建造而成的浪漫古堡。在沙巴堡的地下室有着著名的沙巴堡剧场,旺季时每到周日下午4点装扮成王子和公主的“城堡主人”会向游客们演绎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夏季的露天剧《睡美人》也深受游客的喜欢,这里除了会上演格林童话的剧目还有爵士音乐会、玫瑰花展等丰富浪漫的文艺活动。这座睡美人城堡在15-18世纪时是统治者黑森公爵的狩猎城堡,现在这里成为了大型森林动物保护区,在距离城堡不远的森林里有很多野生动物,给爱自然爱动物的游客提供了另外一重选择。

哈默恩Hameln

有魔笛声的鼠城

早年的哈默恩拜流经此地的威悉河所赐,长期是一个兴盛的贸易集散地。载着各种货物的船只从遥远的城镇或村庄来到这里,然后又载着不同的货物离开。如今的威悉河上依然热闹,不过船只上装的早不是小麦和烟草,而是变成了手持数码相机的游客。在哈默恩不用担心迷路,因为有无处不在的老鼠引路。

当年,作为港口的哈默恩因为存储粮食的众多仓库而给老鼠栖身提供了条件,鼠患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苦不堪言,1284年发生在哈默恩的捕鼠人传说更是经过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让这个中世纪古城闻名于世。但事隔700多年后,这座城市的老鼠不仅没有绝迹,甚至成了城市标志,只是它变得更加充满功用,为城市人引路。老鼠也化身为这座城市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跟着老鼠就能进城”,只要脚踩着老鼠的标志,你就能顺利进入哈默恩的老城。在哈默恩随时会出现各种老鼠的可爱形象,为这个童话之城带来童趣。

在哈默恩格林童话《穿花衣的吹笛手》中,另一位主角吹笛手则显得更为华丽,这位能用迷幻的笛声消灭整个城市老鼠的乐师也成为哈默恩的另一个标志性人物。魔笛声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童话迷前往哈默恩,也许吹奏魔幻曲调的魔笛手就会出现在你的身旁。在市中心的哈默恩广场上,如果你运气好还可以碰到说书人,他们的保留节目当然是《穿花衣的吹笛手》。说书人这个职业在欧洲非常古老,在电视广播不发达的年代里,说书人的精彩故事就是大家信息的来源,更是欢乐的源泉。

不来梅Bremen

最北端的童话之城

中国童话故事篇9

论文摘要: 普希金的童话诗在其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童话诗具有鲜明的童话特色,可以概括为: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同时,在鲜明的童话色彩之中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本文正是从以上方面对普希金的童话诗进行了分析。 

 

一、引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1](p321)。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然而他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领域却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有‘俄罗斯文学之父’之称”[1](p321)。 

在普希金的文学创作中,诗歌数量最大,影响也最大。其诗歌作品中,固然以抒情诗居多,然而他将民间传说、童话、童谣和抒情诗有机结合起来而创作的童话诗,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除1820年完成的轰动俄罗斯诗坛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外,此后的10年间,普希金又给人类留下了5部完整而珍贵的童话诗,即《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1830年)、《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1831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年)、《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1833年)、《金鸡的故事》(1834年)(本文所引用的诗题和诗句均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四版《普希金童话》为蓝本,改写者,雨心)。 

下面本文对普希金童话诗鲜明的童话色彩予以浅析。 

 

二、鲜明的童话特色 

 

童话诗,就其内容而言,首先应该是童话。因而它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童话的特点,即通过既完整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透露出生活的哲理,以达到对儿童施行教育的目的。在表现手法上,则富于幻想、夸张色彩,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描写,生动浅显,通俗易懂,趣味性强[2](p242)。 

从童话角度讲,普希金的童话诗具有以下三方面鲜明的特色。 

1.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 

童话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而儿童对人和事的认识、理解往往只凭自己最直观的感觉,是表面的、肤浅的、感性的,不可能是理性的。他们阅读童话后的第一反应首先是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蛋”。这是由他们那个年龄的喜好、知识、阅历等因素决定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充满盎然的儿童情趣,传达儿童或美好的情感,或有趣的情致,或善良的愿望,或强烈的憎恶,从而激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惟其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和知识的教育。“对恶憎,对善爱,是《普希金童话诗》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3]。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诗人的每一首童话诗中,都塑造有儿童心目中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对前者,诗的字里行间总是透出热情的溢美之辞;而对后者,则充满了强烈的憎恶之情。正是由于普希金强烈分明的爱憎,其童话诗作总是“好人”赢得了胜利,而“坏人”则以失败或死亡而告终。如《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的巴尔达与神父,《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金鱼与老太婆等。不难想象,当小读者读到巴尔达在贪婪吝啬的神父脑门上弹了三下而使“老家伙变成了大傻瓜”时;读到贪得无厌、凶狠狂妄的老太婆“眼前还是原来那座小茅屋”,“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时;读到“突然她认出,这是鲁斯兰!于是美人投入了公爵的怀抱……”时,他们是怎样的兴高采烈,拍手叫好。小读者们便在潜移默化之中被灌输了何为善何为恶,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是非观。 

2.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 

儿童最富于幻想,这是由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因而童话必须富于幻想色彩。古今中外的童话作品,往往都是借动物、植物或仙幻世界的构思来反映人类社会,让小读者从那些奇异的童话世界里看到人和人的生活,受到启发,受到教育。[2](p242)普希金的童话诗中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尤其丰富而优美。在《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当神父听从了他老婆的诡计,让勤劳、善良的巴尔达去找小鬼讨债时,连巴尔达本人也“心里不由得犯了难”。此时,小读者们肯定也会替他捏一把汗。然而巴尔达并没有退缩,他“坐到大海边,一面搓着草绳一面思量”,只见“他把绳子的一头抛进大海,然后握住它使劲地搅动,于是一个老魔鬼从海里钻出来”。这一幻想,完全符合小读者的心里所想:他们多么希望此时有人帮“好人”巴尔达一把呀。之后,又连续几个回合,叙写了巴尔达和魔鬼们斗智斗勇:先是“老魔鬼哭丧着脸苦苦求情”,继而“差来的鬼怪钻出水面”,要和巴尔达“绕着大海跑一圈,看谁的腿长跑得快”。失败后,“老魔鬼又一次伤透了脑筋,这时巴尔达却又在大声鼓噪,使得整个大海东摇西晃,掀起了滚滚巨浪洪涛”。此时,“小鬼忽又钻出水面”,提出“任你随便选一个目标,谁把棍子仍得最远,谁就把全部年金拿走”。这一回,还未正式比赛,小鬼们就被巴尔达要把棍子扔到乌云上面的话给吓回去了。而巴尔达仍是穷追不舍,又“用绳子搅得魔鬼不得安宁”。他们终于求饶了,巴尔达却不答应了,提出比一比看谁能把那匹马高高举起。当然,还是巴尔达凭智慧赢得了胜利。就这样,来来往往数个回合,最终“魔鬼们围成一圈,只得凑足了满满一袋钱,还替巴尔达把袋子扛上肩”。这里的幻想描写,不仅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而且让小读者们看到了“好人”遇到困难时总是有人帮,最终必定胜利的事实。再如,在《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中,诗人这样写道:“海上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座城堡,城中有宫殿和教堂,还有花园和楼房,有棵云杉长在花园中央。树下的水晶房间,一只温驯的松鼠住在里边,那小东西实在讨人喜欢。……这座岛上人人富裕,没有贫困没有哀伤。人民安居乐业,礼貌相让。”显然,这是诗人对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追求而产生的丰富想象,而让一个无比美好的世外桃源展现在小读者眼前。在表现形式上,诗人则采取了重叠反复的手法,把这一美好的岛国多次展现在小读者面前,就更加强烈地激励了小读者对这种理想王国和美好生活的渴求。这样,诗人就在小读者幼小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国度,并使之不懈地去追求。 

3.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 

众所周知,儿童不仅富于幻想,而且好奇心也很强。因此,童话既要有幻想,又要有极强的故事性,尤其是那些离奇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紧紧抓住小读者的阅读心理,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普希金的童话诗作,既有短篇的,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又有长篇巨作,如《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无论是短篇抑或长篇巨作,其故事情节均离奇而曲折。上述提到的巴尔达和海里的魔鬼斗智斗勇的情节,既是幻想,情节又很离奇曲折,这是短篇。至于场面宏大的《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故事情节更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极富变化,离奇而曲折的程度令人叫绝。这里,我们不妨以其耳熟能详的短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来阐释这一观点。“从前有个老头儿带着他的老婆,住在那蓝色的大海边”。这是典型的童话故事的开头,平实而又自然。但是,当老头有一次下海撒网,网到一条金鱼又放归大海后,离奇曲折的故事便开始了。那情节轨迹是这样的:老头回家告知老太婆金鱼的事,她一听就骂,让老头向金鱼要一只洗衣盆——老头再次来到大海边,向金鱼提出请求——得到新洗衣盆后,老太婆骂得更凶,提出要一座木屋——老头第三次来到大海边,再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有了新木屋后,老太婆还是破口大骂,提出她要成为世袭的贵妇人,住进豪华的高楼大厦——老头第四次来到大海边,又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住进金碧辉煌的高楼,成为贵妇人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做至高无上的女王——老头迫于无奈,第五次来到大海边,再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成为女王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金鱼亲自为她服务——老头第六次来到大海边,又再次向小金鱼提出请求——老头回到家后,一切又恢复到原样。诗人通过这些曲曲折折的一个又一个离奇的情节,加之拟人化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笔锋直指当时的沙皇统治——当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时,他都可以满足,但当人民要求拥有权力时,他非便不给,还将已经给予的统统收回,将人民重新打入地狱。因此,俄国人民不能指望沙皇让他们做国家的主人。小读者结合普希金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会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结语 

 

普希金是伟大的,普希金的童话诗作品是伟大的。从写作方法讲,它不仅具有鲜明的童话色彩,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发人深思,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引导青少年阅读普希金的童话诗,不仅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对他们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崇高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朱锡强,陈传金,张粉梅,袁昌尧,张忠民编写.外国历史大事纪年[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3,第一版. 

中国童话故事篇10

1、《格林童话故事全集》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格林童话》里面约有200多个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间的口头传说,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较为闻名。

2、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格林兄弟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在国内,日本,中国台湾也有根据《格林童话》创作的故事集。

(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