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33:58

社会研究报告篇1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伴随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与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有着很大的联系。于是人们在关注企业盈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企业自身也采取了很多方式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然而,缺乏规范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并不能传递给人们公正的信息,有时反成了企业用于标榜自我的工具。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会计信息因为确定性、可验证性等质量特征,无疑能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做出贡献,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纳入会计核算和考核体系已经成为未来会计学发展的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同时,社会责任会计的出现也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从微观利益目标向宏观利益目标的转移,这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美国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发祥地,一直走在研究和实践的前沿。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林诺维斯在《社会经济会计》一文中首创“社会责任会计”一词,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之后,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mobley对社会责任会计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南卡罗纳州立大学的杰佛里和瑞德堡教授1981年在他们合著的《国际会计与跨国公司》一书中,对社会责任会计的主要内容、计量问题、各国报告形式的差别等作了详细阐述。美国专业会计机构也一直致力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70年专门成立了“生态环境委员会”和“社会计量委员会”着手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研究;1977年社会计量委员会发表了“企业社会业绩计量”的研究报告,报告建议建立一个具有实用性、可发展性的初步计量系统,该系统可用于对企业一些重大社会业绩的反映,如环境、非再生资源、人力资源、商品和劳务的提供和消费。美国会计学会为了加速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先后成立了社会方案绩效衡量委员会、组织行为环境影响委员会、社会成本计量委员会、社会成本委员会和社会业绩会计委员会五个专门组织对社会责任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报告。

在法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作为其主要会计报表之一,其规定是世界上最完整,也是最有特色的。早在1975年,法国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即“社会报告”。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1982年扩大到300人)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揭示的信息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工资、健康和安全保护、其他工作条件、职员培训、行业关系、雇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条件等内容,从1984年起,该表必须列示3年的数据,按整个公司和所属行业分别编制,以上各项内容还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报表指标,这在发达国家也处于领先地位。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SC)1980年出版了《公司报告》一书,鼓励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在传统财务报表之外,另外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股东以外的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英国政府颁布法规规定:职工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报告工资数据,25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在向公司董事会提供的年度报告中报告有关职工雇佣和培训方面的数据。

德国有20家最大的公司定期公布社会报告,100家公司撰写社会报告供内部经营管理使用。典例之一就是德意志壳牌石油公司发表的“年度社会报告”中将经济和社会数据结合在一起,为公司规定了具体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福利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经费。

加拿大管理会计协会(Sma)创造了一种能更全面地报告社会责任信息的综合方法,它运用目标定位计量法表述企业经营计划中的每一个目标,记录每个目标的具体业绩,尽可能将所有数字信息包含其中以提高报告力度,并提供相关年度的对比分析图,阐述以后年度的规划。多数信息都是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列示的,包括详细的培训信息,如课程数、参加人数、人均培训天数;关于职工的升职、调动和招聘的信息;将整个组织劳动力按性别分类的信息;对环境保护组织的资助等有关的财务信息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报告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直至八十年代末,学术界才对我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稍许研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推行Sa8000(Socialaccountability8000)各种约束企业行为、规范产品社会质量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会影响到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此时,社会责任会计与信息报告的研究才真正被重视,主要表现在会计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1990年“社会责任会计”第一次出现在常勋教授编写的《国际会计学》教材中,其中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是经济活动对于社会方面所带来影响的计量和报告。之后,宋献中教授于1992年出版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一书,系统地研究了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结构、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报告模式及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总体构想。

阳秋林教授在社会责任会计领域也是研究比较多的,在她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1)从不同角度,譬如“企业新概念”、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等概念和标准的出台,分析了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然性与紧迫性;(2)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进行了研究。依据社会责任会计划分的四个主要核算内容,即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研究了它们的计量方法;(3)对中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新框架进行了构建。

黄珍文与李云才在《从西部开发谈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依据》一文中及王莉华在《论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会计》一文中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密切关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建立并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具有重要意义。

刘建红与杨亚娥在《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介绍了国际组织、国际政府及会计职业团体在近三十年间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报告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和尝试,并指出这些研究和实践对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机制及提高报告水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实务领域,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情况研究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三篇,我们可以借此了解我国的实务现状。

阳秋林、黄珍文、曹钻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关于我国现行企业实行社会责任会计情况的调查报告》一文中选取了宁波君子兰文具有限公司、衡阳南岳油泵油嘴有限公司、台州飞球缝纫机有限公司、衡阳市金果实业及衡阳市钢管集团五家公司分析它们2000年的年报,分别从人力资源责任(工资水平和培训支出)、职工保障措施(养老金和工会经费的提取)、企业对社会贡献的调查分析(上交所得税)和企业对社区贡献的调查分析(环保支出和公益捐赠)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不高,各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日而语;总的来说,经营效益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要好于效益差的企业,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要好于私营企业。

黎精明在《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一文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六家公司,主要从报告工具和报告形式两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用案例说明了公司可以通过诸如公司网站、定期报告、招股说明书等形式的报告载体报告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结论指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内容很不全面,零星的散布在会计信息中,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意识,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通常是作为财务会计问题处理,几乎没有企业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没有企业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陈玉清等于2005年选择了发展迅速、科技含量大、易接受新思想和新理念的电子通讯行业78家上市公司,查阅了这些公司2003年公开报告的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结果显示,无一家自愿报告定量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自愿报告定性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情况也甚少。

目前国内研究状况表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仍处于认识和探索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报告仍处于学者的研究中,无论政府还是会计职业团体都未对社会责任会计产生多大的兴趣。正因为如此,会计学者的研究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进展也较缓慢,仅局限于介绍国外社会责任会计和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分析及一些简单的设想,没有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并非企业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表现,而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任务就是核算反映这项义务的履行情况。该反映应从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首先以企业为会计主体,反映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所做的努力;其次以整个社会为虚拟的会计主体,反映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作者单位:山东高速建设材料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3]郭丽娜.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C].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0.

[4]黄珍文,李云才.从西部开发谈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依据[J].企业经济,2001.3.

[5]黎精明.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C].武汉理工大学,2003.

[6]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及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7]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年~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10.

社会研究报告篇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浙江省上市公司

2006年9月深交所率先颁布实施《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指引》,鼓励上市企业定期披露社会责任报告。2009年9月上交所要求在本所上市的“上证企业治理板块”样本企业、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企业及金融类企业,应在2008年年报披露的同时社会责任报告,同时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上市企业在2008年年报披露的同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之后有一批上市公司开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本文以浙江省主板上市公司的2008-2012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研究对象,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形式、内容及质量等进行研究,以期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界定与样本的选择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界定

根据现有的研究,笔者将企业社会责任界定为企业对主要利益相关者应承担的责任,其中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员工、客户、环境和资源、社会公众等。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是为股东提供合理的投资回报,偿还债权人的债务;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培训和发展等方面;企业对客户的责任主要是诚信经营,不断创新,为客户提供利益;企业在环境和资源方面的责任主要是环境保护的投入、生产原材料的环保程度、生产过程的环保程度、能耗水平、可再生能源或材料的使用等;企业对社会公众的责任主要是慈善和公益活动。

(二)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择的样本是浙江省主板上市公司的2008-2012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中2008年14份,2009年18份,2010年17份,2011年17份,2012年20份。

二、统计结果

(一)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

在浙江省主板上市公司中,2008年14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占总体样本数(63家)的22.2%;2009年18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占总体样本数(64家)的28.1%;2010年17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占总体样本数(65家)的26.2%;2011年17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占总体样本数(67家)的25.4%;2012年20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占总体样本数(68家)的29.4%。可以看出,最近几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比例比较稳定,但明显偏低,说明只有少数上市公司企业责任报告,这可能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自愿,而非强制性有关系。

(二)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

根据国际惯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多种形式,例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环境健康安全报告等。浙江省上市公司主要以社会责任报告为主。在2008-2012年期间的86份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海正药业2009年度取名为可持续发展报告,浙江富润2010-2012年度取名为环境报告书。

(三)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在环境与资源方面的责任,2008年披露程度(披露该信息的上市公司比例)为100%,2009年为94.4%,2010年为100%,,2011年为100%,2012年为95%。对社会公众的责任,2008年披露程度为100%,2009年为83.3%,2010年为94.4%,2011年为100%,2012年为100%。对员工的责任,2008-2012年披露程度均为100%。对投资者的责任,2008年披露程度为92.9%,2009年为94.4%,2010年为100%,2011年为94.4%,2012年为100%。对客户的责任,2008年披露程度为42.9%,2009年为33.3%,2010年为33.3%,2011年为35.3%,2012年为35%。可以看出,对于员工、环境与资源、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等方面的责任,大部分企业都披露了相关的信息,但客户方面的责任,信息披露程度明显偏低,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企业披露了相关信息。

(四)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

本文首先将这五类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方式分为定性披露、定量披露以及未披露三种。其中定性披露指仅用文字进行描述;定量披露指不仅用文字进行描述,而且主要运用数字或者金额进行表述。然后对每个小类信息进行赋值,其中定量披露赋值为2,定性披露赋值为1,未披露赋值为0。经统计,2008年企业社会信息披露质量最低值为3,最高值为10,均值为8.5;2009年企业社会信息披露质量最低值为4,最高值为10,均值为6.67;2010年企业社会信息披露质量最低值为5,最高值为10,均值为6.78;2011年企业社会信息披露质量最低值为5,最高值为10,均值为7.35;2012年企业社会信息披露质量最低值为5,最高值为10,均值为7.05。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总体较低。2008年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均值达到8.5,为历年最高,可能与2008年刚出台相关政策有关,各企业均较为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有所降低,而且发生了一些波动。就个体差异而言,企业间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差异在缩小。2008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相差7分,而最近3年的差异只有5分。本文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企业性质和行业类别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明显比非国有企业高,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均值为8.63,而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均值为6.75。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做得较好,这可能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和披露方面积极监管有关。从表3可以看出,批发零售与制造业的披露程度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批发零售企业非常注重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希望以此吸引顾客,达到直接推动销售的目的。制造业的披露程度也较高,这可能是因为制造业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安全生产等方面对社会的影响较大,加之近几年我国不断通过立法执法推动企业关注社会责任。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从节能降耗、污染控制等方面对企业予以监督,给企业施加了强大的责任压力。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从浙江省主板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看,第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比例不高,只有不到30%的上市公司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而且主要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为主。第二,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员工、投资者、社会公众和资源环境等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较多,对客户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明显不足,建议上市公司在今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时要加强。同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也不高,大多数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一些定量的数据支撑。第三,国有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质量明显比非国有上市公司高。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非国有企业的监管力度,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规范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行为。

参考文献:

1.胡立新,陈兰,张宇.北京地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特征研究[J].商业经济,2009,(12).

2.姜志华.企业高管价值观、组织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基于高阶理论的分析[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1.

3.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7,(3).

社会研究报告篇3

1、国际残疾人教育方针为课题研究指明了努力方向

*年12月13日,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中,确认残疾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是人类多样性的一种表现。要尊重差异,接受残疾人是人的多样性的一部分和人类的一份子。要认识到个人对他人和对本人所属社区负有义务。要最充分地发展残疾人的个性、才华和创造力以及智能和体能,使所有残疾人能切实参与一个自由的社会。要按照有教无类的包容性目标,在最有利于发展学习和社交能力的环境中,提供适合个人情况的有效支助措施。要确保以最适合个人情况的语文及交流方式和手段,在最有利于发展学习和社交能力的环境中,向盲、聋或聋盲人,特别是盲、聋或聋盲儿童提供教育。

2、构建和谐社会为课题研究确立了总体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年——2010年)》中指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要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听力残疾*万人,其中6--14岁学龄听力残疾儿童11万人。听力残疾人与每个人一样,是我们社会的重要成员,提高包括聋人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

3、新课程改革以及办学体制改革为课题研究提出了现实要求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改革。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和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同样对社会实践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在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中,形成了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特殊教育学校相对封闭,在校学习的聋童少年与社区、与社会接触少,导致学生的社交沟通能力不强,与人合作的能力较差。

因此,我们通过开展聋教育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研究,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或理论假设

1、从学生角度来看,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聋人学生正确认识聋及聋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信、自强的心理体验,在认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平等融入社会的能力。

2、从学校角度来看,发挥老师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丰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创造并积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与开展的成功经验,形成一定的评价体系,开发校外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3、从家长及社会角度来看,密切家长、学校、社区、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健听人了解聋人及聋文化,消除隔阂,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成效。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与内容:

准备阶段(*年3月—*年8月):研究背景、学习提升、设计方案

1、成立课题组

林定旺(组长):教研组长,小学高级教师,有17年聋校工作经历,曾任团委书记,有丰富的学生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曾获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撰写的论文多篇在全国省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参加多个市级规划课题的研究。

曹志勇:办公室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先后13年在特殊教育学校任班主任、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等职,对教育管理及教育政策领域有较深的研究,曾获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获省春蚕奖、市学科带头人,撰写的论文多篇在全国省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俞伟毅:团委书记,小学高级教师,有10年聋校教育教学、3年聋校团委书记工作经历,曾获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市优秀教师、优秀团干,有丰富的学生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具有较强的实践研究水平。

范珊珊:办公室干事,中学二级教师,自台州学院特殊教育系毕业,有较扎实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现任团委委员、班主任,具有较强的实践管理水平。

罗建美:学校高中部教师、班主任,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获计算机与英语双学士学位,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管理能力。

2、开展前期调查,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提供依据。课题组设计了相关的调查表,了解学生、家长、居民对学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看法,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制定研究方案打下基础。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特殊教育理论,提升理论修养。分工检索,定期交流,共同提高。阅读的书籍有:《大教学论》(夸美纽斯);《学校管理学》(萧宗六著);《生活德育论》(陈善卿著);《面向21世纪中小学体制改革研究》(王乃信主编);《中外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朱永康主编);《构建生活课堂》(陈尚荣主编);《特殊教育概论》(汤盛钦主编);《特殊儿童德心理与教育》(汤盛钦、银春铭主编);《*中国特殊儿童教育权利报告》(陈云英主编);《教育行动研究:意义、制度与方法》(汪利兵等著);《双语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沈玉林等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以及大量全国省市及各类主题的外出培训等。

4、研究对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前期调查结束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对策,设计制订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年9月—*年1月):组织落实、调控监测、阶段总结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更新的、更有活力的、给社区和学校双方带来亲和感、使聋人学生服务社会、体验生活、感受责任的改革性举措。在组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时,我们强化活动的提前准备、方案设计、活动实施、交流总结等四个程序的管理与监控。首先,保证活动安全,保障聋人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其次,保证聋人学生充分参与,发挥学生自主性,鼓励他们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以此作为他们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实现平等参与的目标。再次,保证活动数量与质量,坚持每周有小活动,每月有大活动,活动中指导聋人学生选择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宣传、郊游、野营、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适当的方式,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等不同的形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最后,最重要的是要提供并指导聋人学生充分利用相互交流、分享成果的机会,通过生活体验与切身感受,认同聋人文化,增强自信,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在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聋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内容:

1、校园管理活动

根据“生活即教育”理念,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的各种活动视同社区活动。区别在于人员比较固定熟悉,文化意识比较认同,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组成部分。

(1)全面开展“快乐周末”活动

我校学生来自*九县市区,而且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山区。自学期初来校到学期结束一直在校生活学习,很少有机会回家。因此,学校不仅要组织正常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还要组织聋人学生课余活动,保证他们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习。“快乐周末”活动就是顺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快乐周末”活动遵循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原则,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开放“QQ聊吧”、阅览室,举办周末影院,这些活动的方案设计、人员组织、落实开展、检查调控、反馈评估等工作,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充分自由、自主开展,都让学生参与、给予学生充分自由,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

(2)电脑网络管理活动

结合“快乐周末”活动,学校在每周六开放计算机房65台电脑,供学生上网学习、休闲。但网络是“双刃剑”,有利有弊,我们要扬利而避弊。活动中,由学生开机、登记、管理,特别是由学生对每台电脑的监控,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安全上网的意识和习惯。参与管理的聋人学生,增强了对电脑设备的爱护意识,提高了对网络系统的了解,增进了对“网吧”运营情况的了解。聋人学生也因此大大提高了电脑信息化水平,还于*年12月参加了浙江省少代会网络互动活动,展示了学生高超的网络操作技能和沟通能力,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3)图书馆管理活动

*年,在美国健华社的资助下我校建立了正规的图书馆。为解决图书馆的开放与管理问题,学校专门研究制订了方案,决定由图书管理员指导下主要让学生负责管理的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模式。学生负责图书整理上架、采编录入、借阅登记、装订修补以及帮助引导社区居民借书、为敬老院送阅等工作。通过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学生认识到图书要摆放整齐才能方便他人借阅,要爱护保管好图书才能发挥图书效用,而且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图书的采购、录入、整理、上架、出借、修补等工作流程,扩展了图书领域的认知。更明显的是在他们与校内外读者的接触过程中,通过为他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肯定了自己的价值,增强了沟通协作能力。

(4)劳动基地管理活动

我校投资近五万元,由我校承建了占地5亩的“*市中小学营养餐工程暨全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市绿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还义务为劳动基地做技术指导,在大家的辛勤劳动下基地能为学校食堂提供部分蔬菜。劳动基地为我校实行素质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基地,从而培养了我校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社区服务活动

费孝通先生将社区定义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宏观社会的一个缩影。社区由一定数量的、具有某些共性的人群组成,他们的共性可包括:共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服务设施、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生活制度及管理机构等。在我国,城市社区一般指街道、居委会;农村社区一般指乡镇、村。根据这样的定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社区、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同时,宣传动员社区、社会为学校有效利用其教育资源,为聋人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为此,我们将社区简单地区分为两个,一是聋人学生所就读学校的所在地社区,二是聋人学生家庭所在地社区。组织开展以下一些活动:

(1)义务为居民村民写对联

每年寒假放假回家之际,学校书法老师都会给每位聋人学生打印几十幅春联,让他们带回家,给自己家、邻居写春联。很多学生已经坚持了五六年,在展现自己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的同时,赢得了居民、村民的好评。

(2)到敬老院慰问老人

聋人学生自发组织到莲都区幸福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并为他们摘菜、打扫,还陪老人们一起下棋、聊天、包饺子。这已经成为我校一项日常性的、重要的社区服务活动。

(3)参加后庆社区“助残帮困”晚会

*年10月24日晚上,我校舞蹈队到后庆社区参加“助残帮困”晚会。欢快的韵律,梦幻般的舞蹈,带着串串碎玉般清远的银铃声声,一群聋哑姑娘用她们灿烂的笑容,同样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美丽,表达了她们对美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聋人舞蹈队展示残疾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风貌,赢得了社区居民的热烈好评,拉近了与社区居民心的距离。

(4)与社会聋人共度聋人节

*年10月9日,与*市残疾人联合会、市聋人协会一起组织聋人开展“庆祝聋人节”活动,进行象棋、跳棋比赛,组织学生写自强自立倡议书、包饺子、看露天电影等活动,让学生度过了一个温馨、快乐、充实的节日。

(5)参加“云和乡村文化艺术节”

*年3月15日下午,学校的领导带着二十多个学生演员到云和参加“乡村文化艺术节”演出。演出结束后,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观众个个向她们竖起了大拇指,她们开心地笑了。虽然她们听不到掌声,却感受到了观众们的热情和鼓励!

3、社会实践活动

(1)“亲近自然,保护环境”主题环保活动

*年12月23日,课题组与校团委共同组织主题为“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行动在美丽的南明湖畔落下帷幕。此次活动主要是让聋人学生们走进大自然,了解、体验大自然的现状,激发主动环保的意识。广大聋人学生在景区看到垃圾时,主动弯下腰给大自然“美容”。经过大家的努力,大自然回归了本色,团员青年们高兴雀跃,并与之合影留念。

(2)助残义卖,两千余元捐给贫困儿童

*年5月21日是第十六个全国助残日,课题组与校团委组织部分聋人学生在中山街举行以助残为名义发起的义卖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了市民的极大支持,学生创作的油画、国画、装饰画、水彩画等工艺美术作品,还有其他兄弟学校的学生们捐赠的精美作品纷纷被好心人买走。活动原计划到中午12点结束,但义卖场面的热烈超出原先的想象,一直持续到了下午2点。这次活动共收到善款2144.3元。这些善款全部捐给我校的贫困儿童,让那些因为付不起生活费而辍学的特殊儿童重返校园,能在美丽的校园里幸福快乐地成长。

(3)“让爱走动”心连心联谊活动

10月30日下午,我校和*市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体分院的师生欢聚一堂,共同举办“让爱走动”心连心联谊活动。活动在现代舞《美丽的心情》中拉开帷幕,整场节目精彩纷呈,两个多小时的活动在欢快祥和的气氛中结束,取得圆满成功。

(4)暑期“商品油画学习”社会实践

*年夏,在莲都区政府古堰画乡办公室和*油画院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组织高中班学生赴大港头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商品油画培训。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他们的油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培训期间,省委书记、市委书记楼阳生等领导看了我们学生作画后,都赞不绝口。*电视台、报社等多家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总结阶段(*年2月——*年4月):终结评估,总结鉴定,推广成果。

收集、整理和分析课题研究资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对两年来开展的各项试验活动和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对平时积累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并将研究成果形成论文或总结。需要收集、整理的研究资料包括各种原始计划、调查表、各种活动资料、原始记录、研究总结、研究报告等。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与结论

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聋人学生对残疾的认识,形成身份认同,增强生存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

以往聋人学生对自身残疾的认识停留在缺陷的层面上。聋人学生由于不能理解别人用语言表达的思想和要求,他们就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和猜疑,他们走不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困境,容易产生同周围人们的对立情绪,从而诱发一定的情感和行为问题,如自制力差、猜疑、攻击性、自我中心,或者焦虑、胆怯、退缩、自我封闭等,形成自己的“聋人小天地”。

为此,我们根据聋人学生这些心理特点,针对性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参与校园食堂、宿舍、图书馆等管理活动,让他们积极参加敬老院敬老尊老活动,组织他们与优秀社会聋人进行交流,举办聋人学生自己作品义卖活动等,从而使聋人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身份,了解主流社会居民与聋人群体间的差异,确认“残疾只是一种差别,而不是缺陷”,在聋人文化氛围中,知道自己的角色和价值观,以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历史为荣,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愉悦感,提高自己对未来的信念和期望值,增强自信、自尊、自爱、自强,并以此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在进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中认识并遵守最基本的“游戏规则”,更好地在主流社会里生存且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认识到因听力障碍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差别的同时,聋人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生存的危机,从而“身残志更坚”,决心为自身真正平等融入主流社会而付出不懈的努力。例如,*年夏天,高中班学生在克服语言障碍、生活环境差等种种困难,参加“古堰画乡”商品油画社会实践。这次培训进一步使这些听力障碍学生树立了自信心,让他们意识到油画可以成为他们的谋生之本,他们可以做得非常出色的同时,也认识到艺海无涯需要艰辛的努力,多彩的明天需要自己去创造,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社会的尊重。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也增强了聋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聋人学生很自然会受到亲朋和社会的照顾,成为人们帮助的对象。因此一些聋人学生也为此产生“病获益”的依赖心理,有意无意地变得软弱无力,自信心不足,进取心不强,事事都喜欢依赖他人,甚至认为他人的关心与帮助是理所当然,不知感恩,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比如过分依赖政府的关心,过分依赖康复机构的帮助,过分依赖他人的照顾,而且一旦需求得不到重视,自尊心就容易受到挫折,自卑价值感丧失,会因此而变得心情沮丧。为此,我们通过开展“体验爱,感恩回报社会”活动,组织学生五一放假在家为爸妈洗洗脚、搓搓背、做做家务,让他们明白“父母的辛劳,社会的期望,自身的责任”,在家里做到感恩,在社会上也做到感恩,让感恩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美德,一种生活态度,在心中深深扎根。一系列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使学生们对社区、对社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体验,认识到社会是一个需要积极奉献与付出,需要承担责任与义务,需要大家营造与呵护的共同家园,体会到生活环境、社区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爱家乡、爱他人、爱集体,营造温馨快乐的生活家园。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聋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社会交往、合作协调等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缩短了“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观察想象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前后对实验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测试,从中发现实验初期学生观察事物不全面,把握不住事物的特点、规律,不能针对事物进行合理的想象,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实验后,聋人学生有了现实的思考素材和思考动力,观察事物全面具体、讲究方法,而且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想象也很丰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提高了聋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最直接的成果之一。聋人学生与健全人进行沟通,是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正是聋人学生适应主流社会的具体行为。聋童离开狭小的生活圈子,进入社会大环境进行交往活动,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开始的要求不能太高,要由简单到复杂,让聋童在简单容易的交往活动中,感受到“我行,我做得好,我能做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我们组织聋人学生亲自上街购物,让聋童用学过的语句进行交往活动,从中领悟社会交往的技巧。我们积极组织“健残互动,爱心走动”、“与城北小学手拉手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系列联谊活动,使聋童在与健听孩子进行交往时,能够学到家长和老师无法教会他们的一些交往技能。在交往中,他们渐渐懂得如何关心他人,如何解决个人与团体、个人之间的矛盾,学会服从和支配,学会遵守规则和克制自己。聋人学生每参加一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的词汇量就有了新增加,句式也规范起来了,表达效果也得到增强。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交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交融、磨合,有效地提高了聋生的交往能力。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聋人学生的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群体精神有很大的帮助。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度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聋人学生做为社会人,将来要自立,平等参与社会,所以必须具备这种合作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积极主动为他们搭建一个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在“古堰画乡”商品油画实践活动中,我们将他们的油画工作室与健听人安排在一起,与健听人一起生活、一块工作,共同完成一幅画,共同探讨问题。以这样的相互交流互动形式,使聋人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体会彼此之间互相帮助的真挚情感,增强了他们良好的协作意识,提高了聋人学生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更为聋人学生将来从事职业劳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一定的职业能力。*年夏的社会实践活动,12名学生始终团结合作,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绘画上共同探讨促进。在短短的三个月,共完成作品200多幅。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巩固,他们深刻意识到绘画可以谋生立身,明确了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学生的职业技能技巧也得到强化训练,大部分学生具有初级画工的职业水平,其中两名学生已经达到中级画工水平。因此,象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聋人学生将来的职业奠定了基础,缩短了“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时间与过程。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组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

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按照“抓常规促进教师发展,重过程提升科研水平”的要求精心开展研究工作,从而使本组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一是在学习中提高。两年来,课题组成员广泛查阅与课题相关的书籍资料,明确了研究方向,熟悉了行动研究要求,掌握了聋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最新前沿动态,提高了理论水平。二是在研讨中提炼。通过“沙龙”、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将自己的研究思考结果和盘托出,开展激烈的争鸣,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形成新的研究成果。三是在反思中提升。对思考研讨的结果,对组织活动的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并在总结过程中积极反思,抓差距,为下一次的活动提供新的经验与依据。课题组成员能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以致用,能促进教师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在从事业型转向专业型,从知识型转向智能型,从书本型转向信息型,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从授课型转向导师型的进程中勇敢地向前迈了一大步。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硕果累累。俞伟毅荣获浙江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曹志勇、林定旺荣获浙江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曹志勇论文《聋人青年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障碍与对策》在全省共青团调研论文比赛中获二等奖,范珊珊参加了浙江省少代会现场翻译。高一(1)班社会实践活动还被评为浙江省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4、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快了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宽了聋人学生的发展空间

校外教育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它是校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的作用是校内教育不可替代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极与社区、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联系、合作,共同建立能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校外教育资源。目前与学校建立结对共建关系的有:云和县石塘镇小顺村、后庆社区、*消防指挥中心、城北小学、花园小学、*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市阳光俱乐部、绿谷心理咨询室等。同时,我校已经与“古堰画乡”正式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合作关系,“*油画院”、“创誉工作室”可随时接纳我校聋人学生前往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我校课堂教学资源的扩展和延伸,从而组成一个多层面、立体化的校外社区教育资源网络,从而保证了学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年10月,组织学生到消防指挥中心观看了消防战士们的队列训练。看到战士们威严的军姿、整齐的步伐,听到战士们铿锵的口号声,学生们暗暗下决心要向学习,军人在他们心目中更加神圣了。来到战士宿舍,看到战士们叠得服服帖帖的被子,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日常用品,学生们个个赞叹不已。在军营里,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5、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推进了聋人学生成长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发展了学生社会实践素质

培养聋人学生的最终目标应建立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上,而不是为了一部分学生的优才教育。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建立了贯穿活动全过程的,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的态度、精神与能力的评价体系。内容包括各种测试原始记录、个别教育计划、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能力评估记录等,在整个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这样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信心,并在参与活动中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水平。李宇环是一聪明、好动的高年级聋人学生,但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冲动,经常惹事生非,班主任都感到十分“头痛”。一次参加敬老院尊老敬老活动,他主动要求由他负责整个活动,老师虽然有些不放心,但见他恳切的样子就同意了。没想到他将活动设计、人员组织、安全保障等各方面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活动结束后,在总结经验时,老师、同学、还有敬老院的老爷爷老奶奶都对他的表现作了充分的肯定,他也就从这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更加自信,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促进了素质的全面提高。

6、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增进了社区以及社会对聋人以及聋人文化的了解,营造了扶残助残氛围

长期以来,人们以社会主流文化的标准来看待聋人群体,忽视聋人文化的存在,或者对聋人文化持以消极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居民经常抱怨聋人的一些所作所为不符合社会主流“游戏规则”。因此说,盲只是隔离了人与物,而聋却隔离了人与人。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居民对聋人缺少了解。社区居民虽然有强烈了解聋人的意识和愿望,但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导致,沟通减少了,交流隔断了。为此,加强聋人学生与社区居民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是让聋人民主、平等、公正地参与社会的具体表现,这也正是社会的文明与进行的具体体现。

通过一系列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社区认识聋人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区别,知道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可以以一种更为客观的标准看待聋人群体,真正认识他们,包容他们,与他们一起共同发展,达到实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境界。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1、个别化教育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本课题组虽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聋人学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个人档案袋,但由于管理人员时间与精力有限,以及对成长记录袋的管理与使用仍处于初始阶段,导致个别化教育方案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存在一定的缺陷,有赖于今后提高业务水平,增加人力投入,把它真正做成促进聋人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社会研究报告篇4

一、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与现行财务报告披露制度

(一)社会责任成本及其构成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是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企业越来越多地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趋势。社会责任信息的获取必然产生成本问题。社会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应当就其生产经营对社会(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承担责任,将这种责任量化和价值化即为社会责任成本。社会责任成本的发生具有显性与隐性之分,其显性成本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社会责任基础成本,包括责任制度成本、基础规范成本、执行成本以及必要人身安全与人员培训成本等;二是社会责任维持成本或社会责任跟进成本,包括监督成本、检查成本(含惩罚成本)以及为相应的环境变化而对社会责任的调查与研究成本等;三是社会责任效用成本,即为寻求社会效用最大化或是责任影响最大化而进行的后续的必要支出,如,为完成既定管理目标而发生的国内外交流支出等。社会责任的隐性成本是指难以看到的、难于估计的成本。社会责任隐性成本主要表现为:一是道德成本,指针对环境与制度变化去选择违道德的消极的甚至对社会有害的行为代价,即不遵守社会责任承担原则也会有成本代价。该成本有时是相当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常常伴随着诉讼成本支出。二是风险成本,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观念、管理等对于社会责任的忽视而发生的不必要的额外支出。道德成本与风险成本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各成本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现行财务报告披露制度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财务报告不仅包括财务报表,而且包括按企业会计系统提供的,直接或间接传递相关信息的其他手段(其他财务报告)。按照FaSB的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的说法,那就是“涉及企业的资源、债务、收入、费用等信息”,“常见的财务报告,其中包括财务报表、其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公司的年度报告,招股说明书以及呈报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年度报告等”,此外,“还有新闻稿、管理当局的预测、计划或前景说明以及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的说明等”。按照FaSB的理解,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附注、补充信息、财务报告的其他手段、其他信息。其中,财务报告的其他财务手段与其他信息多属于非财务信息但与使用者的决策有关。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主要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告的信息必须是透明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必须根据相关会计准则要求进行。环境的变化导致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制度的变化。会计准则等制度又体现出较强的政治特征与强制性。现实世界的信息不对称使投资者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承担了额外的信息风险。对于社会责任承担发生的代价,陈学轼和陈春艳等学者认为,责任成本是指企业由于其生产经营对社会(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承担责任,将这种责任量化和价值化即为社会责任成本。而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的成本问题则是自然界各种物资消耗补偿问题,包括资源耗损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

二、社会责任成本与财务报告问题分析

(一)信息披露不真实,缺乏可靠性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与核心内容,投资者与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就是此项内容。可靠性是指信息应当具有一定的信息质量以及对社会影响给予合理的评价。数据显示,可靠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报告的补充规定方面,主要财务数据和指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发生改变的现象很普遍;许多企业的前后期财务数据变化很大;利用财务信息披露进行虚假陈述,如虚构利润、夸大利润预测、利用会计技术粉饰业绩,欺骗公众、投资者与政府等。信息披露的虚假性是目前我国最为严重和危害最大的问题。这是典型的社会责任缺失造成的,也体现出财务报告制度本身在监督方面的弊端。

(二)信息披露不及时,缺乏信息的相关性信息对于决策的价值与其获取时间是成反比的,与决策相关信息取得时间越快,对决策者的决策价值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据调查发现,若信息公布不及时,很可能会造成信息在投资者中的严重不对称,少数知悉内情的机构或个人就可以利用其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内幕交易,而广大的投资者尤其是小投资者,很可能成为交易的牺牲品。这一特征与社会责任具有极大相关性。内幕交易与逆向选择行为可使员工、企业自身与其他企业、社会公益等受到损害。信息使用者有权利了解企业的上述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权衡与决策方案选择。

(三)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透明性现行财务报告由于偏重于硬性资产的披露,偏重于数字化的财务信息,对于一些企业内外部信息、前瞻性信息和不确定信息等受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可靠性原则的影响,被排斥在会计报表之外,而这些非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往往是财务报表分析最重要的部分。目前的财务报表信息披露不充分,限制了人们的决策。因此,未来的财务报告在信息披露的范围上将逐步加大,在现有财务信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增加披露与企业相关的外部信息,如对企业决策有影响的产出政策、价格政策、市场信息、行业信息、企业所处的环境竞争优势、分配政策、财务法规等,以便报表使用者分析企业对财务政策法规的敏感程度,同时为其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忽视非财务信息披露,缺乏全面性在我国,企业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属于国有,其提供信息主要服务于国家,企业并不关注社会责任信息。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以及加入wto后的国际准则的趋同,提供全面的财务信息是会计准则改革不可回避的趋势。正是由于社会责任信息在我国的急迫性,社会责任信息的提供应当及早进行,放慢对企业责任的监督管理,对社会的危害会更大。由于企业存在对社会责任与危害的未报信息,使企业对收益的计量并不准确,全面收益原则在我国并未有效实施。另外,非财务信息对于准确分析企业的运作经营必不可少,忽略这一领域的直接后果是评价与监督的失效。

三、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财务报告改进措施

(一)财务报告改进的设想为适应经济的发展,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完善和发展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有必要立足现实改进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及披露方式。(1)开发新型报告模式。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应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

立财务数据库,建立强制的社会责任披露体制与社会责任信息体系,并及时提供经济事项的客观信息,完善报告的模式。(2)充分披露会计信息。财务报告应披露如下几方面的信息:首先,适当扩大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其次,编制分部报告。再者,重视对表外项目信息的披露。最后,编制社会责任报告。(3)建立全面收益观。全面收益是指某一主体在报告期间内,除与业主之间的交易(股东投资、股利分配)外,由于一些原因所导致的权益(净资产)的增减变动。披露全面收益可以有效遏制企业操纵利润或粉饰业绩的行为,增强社会责任信息的监督与管理。(4)增强报告预测功能。随着人们对企业社会效益的日益关注以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不断完善,社会责任报告必将更加引起重视。决策的未来性决定了预测的重要性。建立预测性信息制度,必将成为财务报告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与内容目前,社会责任主要问题表现在:产品质量方面约占50%;环境污染方面约占16.67%;人员状况约占50%;社会资源利用约占22.22%;企业欺诈与其他方丽均为5.56%。而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关注的重大方面主要表现为: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当期或未来价值;是否有效、合理;关注产品质量、诚信、环境污染;是否有利于企业快速稳步发展,创利创收,回馈社会,让企业跟上时展需要;是否有利于广大群众利益,企业信誉;国家政策对企业的影响,重点信息披露的真实程度。因此,财务报告应当重点突出财务报告披露制度的针对性,建立科学指标与体系。调查显示,企业社会责任承担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责任意识不强;社会制度不规范;企业与国家经济实力不够;一定环境下的企业的机会选择等。

(三)财务报告列报改进要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产品质量状况及监管部门对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一般性界定,产品的特殊质量要求及可能有的特殊危害。我国食品安全一直受到国际社会与国内民众的关注,由于产品质量原因引发的人身伤害和法律责任对企业的前途与投资人的利益会产生严重影响。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尤其加入wto后,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业务,界定这一范畴有利于突出重要性原则,更有利于增强信息的可信性。

(2)人员状况、人员贡献与人员“三费”情况,人力资源、产权价值等披露。我国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了许多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目前我国职员的状况是,相对人员的贡献而言,人员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人员保护等投入甚少。我国煤矿产业的做法更能说明这一点。传统会计报告对电子产业、证券公司等以科技人员和知识产权为主的公司的人员状况调查,不能准确反映目前真实状况。人力资源是企业兴衰的关键,企业投资潜力的认可不能没有人力资源价值衡量。

(3)社会资源的耗用情况与标准。需要制定统一的报告方法,明确不同信息的使用和揭示的详细程度。如许多大型企业资源耗费严重,同时其生产产生的废水又严重污染了水质。目前很难使排放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而且一些严重污染的企业也未真正公布其污染的程度。把个体利益建立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做法应受到公众的监督。

社会研究报告篇5

微博管家云算110亿关系数,五大维度剖析电子商务运营效果和商业转化

随视传媒作为首家社会化媒体精准营销平台推出微博管家(weibopai.com),发展至今,已经积累超过3.6亿微博用户,超过110亿微博关系数,透过庞大真实的微博营销数据形成清晰的微博营销解读,并提供新锐有效的行业观点。

此报告通过研究超过2000家的电子商务品牌在新浪微博的商业转化情况及数据效果,基于活跃粉丝数、转评数、提及数等9个指标,从客流情况、客流转化、官博活跃、品牌提及、客人满意五个维度综合评价各电子商务品牌微博运营效果及商业转化情况,为行业及电子商务微博运营提供参考。

值得关注的是,在微博启动商业化运作、社会化媒体即将成为新商圈的今天,随视传媒《电子商务社会化指数研究报告》不仅是对当前微博媒体平台的解读,更是对社会化全营销未来发展趋势的精准判断,对企业在整个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发展起到指引作用。

相关专家表示,《社会化指数研究报告》对当期电子商务行业的企业微博进行了详细解读,并提出“社会化全营销”的概念,同时也提出了社会化媒体未来发展方向,将帮助企业更好地向社会化媒体战略升级。

观点一:微博形成媒体属性新商圈

电子商务类微博多项指标均领先其他行业

《电子商务社会化指数研究报告》指出,新浪微博作为社交兴趣图谱,结合了媒体内容、社交关系、商品的兴趣,即将发展成为一个可以和淘宝竞争的新商圈,且拥有淘宝所不能比拟的强大媒体属性。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2月底,企业开通新浪微博数超过13万家,近三成世界500强企业开通新浪微博。其中,电子商务行业比例超过5%,占行业排名第四。微博客流量、客流转换及官博活跃均领先其他行业。

观点二:美丽说和蘑菇街的pinterest模式是媒体而非电子商务

报告研究发现,具备导购性质的美丽说和蘑菇街两品牌的官微主要是集各商家货品所长,引发大家关注讨论,更具备类论坛的媒体属性,打造出中国特色的pinterest。两家官微包装各商家优质货品作为内容,并联动各商家协同晒单,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各个环节,有效通过高质量的博文内容和多样性的活动,充分吸引并调动网民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客流量、客流转化、官博活跃领先优势明显。

目前,两家企业的活跃粉丝数、转评述、品牌提及数都远高于电子商务品牌。其差异并不是源于运营质量及效果,而是营销目的导致。电子商务品牌以销售为核心目标,而pinterest是追求更高的发行量,活跃粉丝数分别达到了172万和148万,远高于其他领先电子商务平均31万的微博活跃粉丝数。

客流量是提升商业转化的基础,通过分析发现活跃粉丝数与日均转评数呈显著正相关,每增加149个活跃粉丝或217个粉丝,微博日均转评数提升1。

观点三:官博与子账号间的互动率低,京东商城最高

在同一品牌下,根据需求建立不同的账号,是很多企业的习惯做法,同一品牌账户的互动不仅可以影响到更多粉丝,而且也是增强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报告发现,在14家受调研的电子商务微博当中,仅有一半微博与关联帐号进行互动,整体上,品牌内帐号协作推广频率较低。

从品牌互动的微博来看,京东商城微博互动次数最高,近90天有50多次互动,美丽说和艺龙旅行网微博互动次数也都在40次以上,银泰网和携程旅行网微博互动次数相对较少,少于20次。

观点四:微博平台是响应、终结负面信息最好的领地,企业普遍反应较慢

由于微博传播的即时、互动特性,越来越多的负面信息出现在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也终结在微博平台上。近期涉及电子商务微博的负面声音主要针对帐号被盗、产品质量、客服、网站稳定几个方面。

报告指出,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微博平台其实是响应、终结负面信息最好的领地,即使是当当网、美团对自身负面微博响应速度也较慢。例如,“当当网帐号被盗,资金被盗用”话题产生5,318条转发,957条评论,对品牌形象损害较大。

团购类微博负面声音一直较多,且负面话题多样。报告认为,一个行业负面信息不断但是仍在存活,说明人们对于团购类微博的信任度已经降至低点。虽然团购网站的负面传播力有限,但是会制约行业的长久发展。

观点五:电子商务行业品牌代言人或微博名人效应不明显

报告研究发现,关于是否签约明星做形象代言人,电子商务行业内存在差异,但都会照顾到明星与企业的匹配度。其中,家电、服饰类电子商务企业更热衷聘请明星做代言人;服饰类会结合自身的品牌定位找青春、时尚明星做代言,如凡客邀请韩寒、王珞丹,梦芭莎邀请范冰冰;家电类更倾向于找幸福家庭夫妻代言,如库巴邀请文章、马伊俐。

报告指出,有明星代言的电子商务企业积极与品牌代言人互动,更容易制造引爆点,增强品牌认知和博友参与。但目前,电子商务企业在微博上并未充分挖掘与品牌代言人之间的互动价值,合作形式有待完善。

例如,大多数品牌代言人均会在新浪开博,但电子商务品牌并没有挖掘品牌代言人在微博上的价值,电子商务企业只有在做某些活动时会主动@明星,但并没有明星与品牌间互动;其中,艺龙旅行网和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合作比较成功,主持人何炅、谢娜会主动与艺龙互动,何炅近期与艺龙的活动互动,转发数均在10万以上。

观点六:电子商务行业数据发现

平均每100个粉丝中有59个活跃粉丝;

平均每个电子商务微博有4.4万活跃粉丝;

平均每个电子商务微博每天发4.6条微博,电子商务微博越来越活跃;

平均每个电子商务微博每天被转评472次;

每增加149个活跃粉丝,日均转评数增加1;

社会研究报告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增值表模式

截至2010年,全国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国内企业比重逾90%,在增加就业、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暴露出的社会责任缺失等情况也较为突出,影响到社会对中小企业的正确评价和其正常有序地发展。选择并建立起真实、准确反映中小企业运行特点的社会责任报告模式,不仅有利于从信息披露角度遏制当前企业社会责任下滑的趋势,也有助于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自觉履行社会义务的相关能力。

一、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基本特点

(一)反映政府、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关注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继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后企业拥有的更为独特的竞争力和优势。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联合”,诸如利润、负债、发展前景等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资讯是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相比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较为集中,债权结构、管理层级和公共管理相对简单。一般而言,政府、债权人、债务人、管理者和员工等是中小企业较为集中的利益相关者。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必要的资本支持,所有者和债权人是资金提供的主要来源;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等各司其职,为企业经营规划和特定顾客群提供优质的服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等。在保障必要获利能力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履行好其应尽的社会责任,进而做好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和报告工作。

满足特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关注,是做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前提。囿于能力的限制,中小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披露上,应当将保障员工作为首要的社会责任和披露内容。一方面,中小企业是社会吸纳员工的重要场所,是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支撑力量;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员工处于相对流动性快的境况,安置中小企业员工并维护好其合法权益是整个社会在转型期较为艰巨的任务。

此外,中小企业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主体相对集中,其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状况关注度更高。但对于政府、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人而言,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政府监管和社会组织的管理相对薄弱,其受关注的程度较上市公司偏低。加强对中小企业在环境保护、消除污染、道德经营等方面社会责任的关注和信息披露,既是体现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参与者的作用、体现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所做成绩的需要,也是打破社会对中小企业存在的缺乏社会回报责任的偏见,为中小企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和企业长远发展赢得社会认可的需要。

(二)关注对企业获利能力的评价

企业最主要的社会责任在于经营获利。这不仅是企业存在的主要理由,也是企业赖以履行社会责任的物质基础。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于专属经营,集中于相对较窄的经营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小企业能够发挥经营的特长,是技术与管理创新的领跑者。与此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拥有的资源有限,经营风险偏高,社会影响力较小,构成社会对其获利能力的关注。因此,相对于资产雄厚的上市公司,是否有必要的获利能力更是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企业认识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带来相应的社会回报,增强企业获利能力时,企业才有持续的动力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尹军通过对浙江省50家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与经营绩效成正比,经济因素是促使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动因。

(三)注重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国际接轨

全球经济一体化已使我国部分中小企业成为跨国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组成,虽然细小但不可缺失。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自身社会责任的培养,我国中小企业依赖廉价劳动力、低资源价格和退税补贴,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质量和信誉一直存有疑问,也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不少中小企业因不符合要求而被取消了供应商资格。中小企业要在国际规则、惯例的指导下赢得全球竞争,立足在国际市场发展,要注重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目前,一些非政府组织开始建立统一的社会责任报告模式,有代表性的模式大体有四种:一是美国全球报告倡议提出的GRL报告框架;二是美国社会责任国际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Sa8000;三是英国社会和伦理责任协会制定的aa1000;四是英国标准协会等联合制定的可持续管理整合指南。

这些社会责任标准有利于帮助中小企业学习先进理念,推动企业在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与员工福利方面的改革,提高企业回馈社会和道德贸易的意识。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引导中小企业增强环保意识、减少环境破坏、防止污染排放,降低废品率和产品成本,提高资源使用率,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增值表: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选择

与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特点分析相对应,增值表因其简便、直观和全面特点,可以作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可行选择。

增值表是反映增值形成及其分配的会计报表。其计算依据为经济单位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所得收入,以及为进行经济活动购买商品及取得劳务发生的对外支出,是这两者间比较所得的溢余及增值部分。增值表与利润表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两者都基于会计原则,所反映的收益或净收益,说明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不同之处是两者的着眼点不同,利润表着眼于股东权益,视股东为企业最终的受益者,增值表着眼于参与企业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如职工、债权人、政府等,谋求反映参与企业活动的各方面的共同利益。

(一)增值表满足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要求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缺乏像会计准则那样的统一标准,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这影响到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中小企业不可能提供类似于跨国公司或者大型公司的全方位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责任报告。同时,中小企业利益相关者相对比较集中,信息披露的受众面较窄,这要求中小企业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上也要相对集中提供。增值表报告模式重点就企业的所得而不是利润进行核算,突出反映了薪金与增值额,税款与增值额的比例、销售与增值额的比例、全年平均投资与增值额的比例等信息,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做出准确的判断。从增值表的使用来看,增值表一方面能满足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增值表的编制相对比较容易,能够为广大中小企业所接受。

(二)增值表完善了传统财务报表中的信息披露

增值额所反映的是企业整体创造的价值增值,以及在不同的产权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等情况。增值表组成项目能从更广泛的利益群体而不仅是股东的角度来分析企业收益及其分配的去向。与传统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相比,增值表在信息披露上更加有效:一是减少人为因素。由于利润表对净收益的核算掺杂较多的人为因素,其结果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而增值表的增值额是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与消耗的物资材料之间的差额,数据来源具有相对客观性,对价值增值的反映具有相对客观性。二是信息使用面广。利润表主要反映了所有者或股东的所得,对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没有涉及;增值表立足于社会,反映企业对社会作出的贡献,而且,增值表能反映传统的财务报表中无法披露的产能耗用情况。三是有助于准确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增值额作为衡量企业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一个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得营业收入相对于物质消耗的关系。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每单位物质消耗所产生的增值额越大,说明企业“生产率”越高,经营管理效益越好。

(三)增值表责任报告披露具有客观性和比较性

社会责任报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这是我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日益完善的过程,即以雇员信息为主要内容,以环境信息为主体内容,以健康、安全与环境信息为主体内容,以综合性社会责任信息为主体内容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过程。增值表报告方式基本属于以综合性社会责任信息为主体内容的信息披露模式。增值表克服了叙述性披露的缺乏客观性和可比性的缺点,在会计核算中拓展了除盈利指标外考核分析中小企业经营成果的方法,从而规范了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学青.基于G3指南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2010(5).

[2]樊行健,颜胜勇.对公司利益相关者和社会责任的财务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6).

[3]温素彬,张建红,方靖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比较研究[J].管理学报,2009(2).

社会研究报告篇7

一、深入调查,认真研究备宣讲

动员会后第二天我们就来到村里调查情况,与村两委干部座谈,在听完村干部基本情况汇报后,组长侯建钧带领大家实地考察了村路、河道、矿山。利用两个星期时间走访180余户村民,其中养殖户5家,个体工商户8家,询问收入情况,了解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详细了解情况后,我们与村干部分析村经济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找出制约村经济发展的三方面原因:经济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矿业开发依赖过强;村民缺乏创业精神,存在严重的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心理;道路及环境建设严重滞后。

为使宣讲既深入浅出又符合农民口味,我们三名小组成员共同研读一号文件,谈个人的心得体会,进一步深刻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业余时间记学习笔记,编写了一套1200多字的一号文件宣讲歌。在此基础上,查找资料,认真撰写宣讲报告,把文件给予农民的好处具体到数字上,如种粮补贴,粮食主产区补多少,当地补多少都一清二楚,免征农林特产税,全县农民减轻负担多少,当地减轻多少,都准确可靠地统计出来。

二、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搞宣讲

农民文化程度差别较大,光去宣讲文件,收效不会太好,我们在宣讲方式上积极开动脑筋,采取了多种形式。在村部橱窗内公布一号文件全文,满足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众;在街道两旁围墙张贴标语,“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实行粮食直补,直接服务农民”、“合理开发资源,改善人居环境”等,既醒目又简便;在黑板报上以问答形式,把农民群众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解答出来,如一二三产业的划分,一号文件对非粮食产区的好处等;召开全村党员及村民代表大会,集中宣讲;培训10名文化素质较高的代表,组建宣讲小分队;抓住发放种粮补贴有利时机,边放款边发宣讲材料;扎下心去落户村中,深入田间地头及农户家中,与农民朋友促膝谈心,通过零距离接触,用拉家常的形式,解答群众心中的疑问;我们还把自编的宣讲歌,通过广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村民们时常随口说上一两句,成为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在与镇政府结合后,开展村支部书记论坛活动,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公开各村的治村高招妙招,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3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共召开大小规模的干部、党员、群众座谈会35次,发放宣讲材料1800多份,入户宣讲160多家,解答群众疑问1200多个,通过形式多样的宣讲,使该村干部群众对中央一号文件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不遗余力、发挥优势办实事

光停留在口头上,不为群众办实事,宣讲工作就失去了意义。为此,我们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竭尽所能办实事。

一、硬化村路及街道。陈局长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为村里购买水泥50吨,动员金矿等单位拿出水泥50吨,协助村里组建一支筑路队,只用了25天就硬化村路及街道3公里。

二、清理美化街道。街道硬化后,保持是关键。我们组织人员清理街道1500米,粉刷墙壁1000米,清运垃圾600方,拆除柴棚、厕所等私搭乱建临待建筑10余处,同时在街道两侧种花种草,栽植馒头柳400株,火炬树1200株,柏树200株,在公路沿河一侧栽植串红儿、六月菊1550株,如今树木吐绿,花儿开放,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治理集市环境。该镇集市座落在村内,人们大量使用塑料袋,“白色污染”相当严重,一到大风天气满天飞,过往群众怨声载道。我们和村干部协商一致,在集市内建起了四个垃圾池,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现在该村环境已大为改观,由垃圾村变成了生态村。

四、治理河道。我们组织村里铁选大户分段清理河道,加固堤坝250米,并把沿公路一侧河岸筑起两米高的围墙,竖起118个广告标语牌,为公路沿线增添了一道风景。同时签订责任书,杜绝选厂尾沙沿河排放现象,确保汛期安全。

五、搞好矿山安全及环境治理。我们与镇政府协商一致,狠抓矿山安全治理及环境卫生,由宣讲组、镇政府、村委会三家联动,对村里矿点搞了一次验收。在我们督促之下,各家铁选厂的厂墙粉刷一新,沿厂区栽植柏树、柳树,既保证经济效益,又实现干净整洁生产。

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我们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为该村输出剩余劳动力20人,同时提供致富信息80条。

七、组织参观学习。为学习借鉴先进文明生态村镇的经验,我们和村两委组织党员群众进行了3次参观学习,第一次到本县的白堡店、白庙子、东花院,第二次到滦南李营村,第三次到大连,这些地方的环境治理对他们影响教育非常大。

八、帮助发展林果业。今年该村板栗红蜘蛛危害严重,我们与村委会一起,购买氧化乐果50瓶、螨死净20瓶,对村里20000余株板栗进行红蜘蛛防治,起到了很好的杀灭作用。

扶助新对子,不忘老对子。5月24日,在局领导的支持下,出资2000元购买板栗专用肥,送到金厂峪镇榆木岭村。正值板栗树生长旺季,又赶上25日一场及时雨,对今年板栗增产增收非常有利。

社会研究报告篇8

阶层是对人群的划分,同阶级、等级一样,不是对人群横向的划分(如对牧人、渔人、农人、工人的划分,它表现为劳动者分工,即人与某种劳动职能的固定结合关系),而是对人群纵向的划分。人群的横向划分决定着人们怎样互相交换其活动,反映着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人群的纵向划分决定着人的高低差别,反映着人对人的压迫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既有阶级概念,又有阶层概念。当这两个概念并用时,阶层通常是阶级的组成部分,表示阶级内部次一级的划分,隶属于阶级,有时也包括其阶级归属尚不明朗的过渡性成份。由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__年1月出版)如实地指出了当代中国不是人人平等的无阶层社会,而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高低差别的社会;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当代中国人群的这种差别,为人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调查材料;在对人群分层时,指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处于社会上层,产业工人处于社会下层,中间隔着6个社会阶层,从而使读者可以看出前者已经不像改革开放前那样是工人阶级的代表者,而后者则不是主导阶层(第105页),自然不再属于领导阶级,正在逐渐滑向弱势地位;正确指出“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第16页)此外,还对政府有关部门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两极分化做法表示了义愤(见此书第96-97页),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此书在描述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时,旗帜鲜明地用阶层论代替了阶级论。自然,它就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阶层进行阶级归并,正确揭示我国当前的阶级状况。之所以如此,是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革命党而是执政党,“目标”应当“变化”为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第7页),通过广泛妥协和“合作”实现各阶层的“共赢”(第99页,第108页),即用阶级阶层合作来代替阶级斗争。认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分层状况“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第99页)。这里所说的“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显然特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者认为它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已经“过时”,因而应当予以“扫除”(第104页)。然而,在“扫除过时意识形态的障碍”(第104页)的同时,此书又想表白自己所用的阶层论并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第5页)。为此,它求助于英文词汇。说,在“大多数”英文文献中,并不存在“阶级”与“阶层”两个概念的明显区别,“大多数”理论家都采用同一个词汇:“cla”,它既可以被译成“阶级”,也可以被译成“阶层”(见此书第5-6页),并就此写了一大段说明。这段文字似乎是想让一部分赞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读者感觉,此书所说的“阶层”同“阶级”本是同一个概念,此书所用的阶层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没有必要把“阶级”改称“阶层”。但为什么又改了呢?此书说:“在中文中,情况有所不同,‘阶级’这一词汇往往是指传统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概念——即由生产资料占有来进行划分的、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对立、斗争关系的群体,这一词汇让人联想到的是严重的社会冲突、动荡或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有些学者和民众对这一词汇还带有反感情绪和否定倾向。而‘阶层’常常被认为是不那么具有冲突性并带有等级性质的群体概念。”(第6页)为了取悦于或者说糊弄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反感的那部分人,此书便舍“阶级”而用“阶层”。那么此书用的究竟是马克思主义的阶层论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的阶层论呢?它究竟是想糊弄拥护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人,还是想糊弄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人呢?这只有细读此书才能够弄清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同生产资料的关系在阶级、阶层划分中处于中心的位置。而此书说“仅用生产资料占有这一指标来解释社会阶层分化是不充分的”(第5页)。因此,它“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组织资源包括行政组织资源与政治组织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文化(技术)资源是指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第8页)。这样,虽然没有彻底否定和抛弃马克思主义的人与生产资料关系的标准,但是通过把这一标准从中心位置上拿下来并淹没到众多的其它标准中,已经在体系上改弦易辙。它在反对“简单地照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第4页)的同时,基本上采用了韦伯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这样的阶层论并不是可以等同于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阶层论。当前,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我国并存。除了全民所有制即国家所有制和劳动者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以外,还有雇工和不雇工的两种私有制。在雇工的私营企业中,雇主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占有雇员的剩余劳动,通过商品交换变成剩余价值。在市场中,特别是在股票市场中,大大小小雇工和不雇工的私有者[1]再运用智慧把已经存在于社会上的剩余价值尽可能多地捞到自己的钱袋中来(他们的代言人把这说成“创造”财富。其实这不过是对已被创造出来的财富的再分配而已)。在当代社会,合法的剥削基本上是依靠生产资料私有制(公有制企业通过承包、租赁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化公为私,可以看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充分或不完全形态)[2]。列宁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3]不考察人们同生产资料的关系,就划不清阶级,就弄不清楚谁拥有剩余劳动吸吮器,谁创造的剩余劳动被别人吸走,就不知道谁在上,谁在下,谁是剥削者,谁是被剥削者。此书把人们同生产资料的关系淹没到众多的其它标准中,最大的作用就是淡化了剥削,掩盖了剥削。不提阶级,掩盖剥削,代表了谁的利益呢?我们可以从此书的以下观点做出判断。一,它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有高低差别,社会分层现象是合理的。它说,人们应该“认可合理的阶层分化机制和层级体系。”(第64页)“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社会阶层对地位等级分化的认同,及其强烈的上升社会流动愿望,既有利于现存社会秩序的维持,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第34页)因此,“当前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等级分化秩序”应该“合法化和稳定化”(第34页)。不但如此,“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机制以及由此形成的阶层结构”还“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第65页),自然应该永世长存。二,它认为产业工人处在十个社会阶层中的第8层,处在五个社会地位等级中的第4等即中下层(上有“中中层”,下有“底层”,见第9页)是合理的。产业工人个体应该脱离这个位置向上爬,而产业工人整体却应该在这个位置上“稳定化”(第34页)。三,要求“充分肯定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作用”(第119页),认为私营企业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和主要组织者”(第86页),是“主导阶层之一”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第86页)。这个阶层的“主导性”作用和“主导性”社会地位应当得到“明确”和“社会认同”(第86、87页)。执政党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把自己的社会基础向经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倾斜”,即把这三个阶层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实行这种“倾斜”,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第38页,它的表述方式是“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向这三个阶层“倾斜”是“执政党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为此,“应当在政治上赋予他们以较高的地位,让他们担当起与他们的主导阶层地位相适应的角色和使命。”(第105页)此书要求把私营企业主阶层当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先进分子吸收到执政党中来”(第119页),即在不改变其原有阶级属性的条件下加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不是先变成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再被吸收到无产阶级政党中来。四,主张在这种社会分层结构中实行阶层合作,并长治久安。它认为,在雇主占有雇员剩余劳动的条件下,雇主和雇员的利益并不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格局,而是能够都达到最大化[4]。各阶层只要“通过相互妥协、协商和合作”,就能够“共赢”,就能够“使自己的阶层利益实现最大化。”(第108页)“在这种阶层结构条件下,完全有可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各阶层共赢的结果。”(第99页)它还希望“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阶层等级地位认同”(第66页),“每一个阶层所享有的地位与利益能得到本阶层的认同,并且也能得到其他阶层的认可或基本认可。”(第108页)因为处在上层的阶级、阶层本来就认可自己和他人的等级地位,所以这个呼吁主要是冲着处在下层的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层去的,希望被压迫者也认同自己和他人的阶层等级地位,除了个人脱离原属群体向上爬以外,不产生改变所属群体(阶级、阶层)的等级地位的革命要求。以上事实表明,作者在反对“简单照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同时,自己却照搬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维护和辩护,表明作者已经在事实上充当了在中国大陆重新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成分的代言人。勿庸讳言,今天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阶级学说时相比,世界的阶级状况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的差别和对立缩小和减弱了,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也缩小了。蓝领工人的数量在经济发达国家显著减少,已经不占人口的大多数。白领雇佣劳动者的数量显著增加。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大量增加。独资企业的比例减少,而股份制企业的比例增加。由于信用的发展,交易方式的发展,通过雇佣工人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获取剩余价值的人的数量比例越来越少,而通过流通在剩余价值再分配过程中获取剩余价值的人的数量比例越来越大。这为按雇工人数来区分资本家和小业主的传统方法带来了困难。然而,当代现实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所能解释的范围,情况的这些变化并没有达到能够否定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的程度。只不过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研究对象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只不过阶级阶层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需要对它进行新的分析。划分阶级和阶层,特别是区分资本家与小业主的标准需要加以调整。在坚持按生产资料所有制划分阶级和阶层的前提下,需要补充一些新的划分尺度。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基本框架并未过时,并未失去真理性,绝大部分内容至今仍然适用,仍是分析人类社会群体的有效工具。运用这个学说,不但能够说明阶级状况,而且能够说明阶层状况。现在,经过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恢复了私有经济成分。到20__年底,注册登记的个体经营者已达三千多万户;私营企业已达一百七十多万户;直接从事经营的私营企业主已达三百多万人,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构成民族资产阶级主干的资本家16万人的24倍多。这个事实表明,无论是小资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在经济上都已经形成。如果说,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由于消灭了私有经济成分,因而不存在剥削阶级的实体,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现实功效一度不够明显的话,那么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再生就使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和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的现实功效重新凸显了出来。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不但能够描述当代社会分层现象,而且能够揭示这种分层的原因,揭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如果否认阶级斗争能够使阶级斗争自行消失,那固然很好。然而实际生活并不是这样的。现实生活不是梦幻,不能够凭咒语或者想象使事物出现或消失。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幻想出来,强加给现实的。只要还有私有经济成分,只要还有与这些成分相应的社会成分即阶级,那么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和随之产生的阶级斗争就不请自到,闯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并且挥之不去。不是什么人否认它的存在就能够在事实上取消得了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即使在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资本主义国家,这种斗争也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人权的改善、雇员待遇的提高,以及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所谓“福利国家”政策的出现,正是工人阶级二百年来进行长期不懈的斗争的结果。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分层虽然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但是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状态。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使社会分层现象永恒化,而是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化等途径最终消灭阶级,消灭社会分层现象。在当前,则要如实指出资产阶级已经重新形成;要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正确认识和对待阶级分化、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无产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状态时不应当用“双赢”的幻想麻痹无产阶级,实行阶级合作;要启发无产阶级自己的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独立的阶级意识;自觉地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对于此书立场、观点、方法方面问题的分析,就到这里。下面说一说此书的一些硬伤。一,第97页说,“在1949-1978年的中国社会,主要只存在两个阶级和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知识分子。”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事实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约有2·64亿农业人口没有进行[5]。中国大陆的,到1953年底才基本上完成(尚有约7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共中央决定暂不实施)。在此之前,地主阶级作为实体并未消灭。而资产阶级直到全面公私合营后,即1956年以后才不再作为实体存在。一个以研究阶级阶层状况为题的专著出现这样的硬伤是让人没有想到的。至于“主要只”这种语法错误就不值一提了。二,第61页说“农业社会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因而占主导地位的阶层是农民。”按照此书别处对“主导”一词的用法,以及人们的历史常识,农业社会的主导“阶层”[6]并不是农民,在农业社会的前半段是奴隶主,后半段是地主。大概作者自己对这种说法也心里不踏实,所以在紧接着说工业社会时就不提谁是主导阶层了。三,第16页说,私营企业主阶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者”,第86页又说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织者”(第119页、120页也有市场经济“组织者”的提法)。这是对市场经济的无知。在人类历史上,只有独立的经济主体内部才实行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直接分配,即计划调节,才有经济活动的组织者。而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劳动和产品的交换,只能通过商品和货币的形式,亦即通过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是由价值规律调节的,并不存在统一的组织者。固然一些实力雄厚的经济主体(如大垄断财团、跨国公司、政府等)可以对整个社会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发生较大的作用,但是这同充当整个市场经济的组织者是不同的两码事。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各个经济主体才有组织者,而市场经济本身不可能有组织者。如果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点又可能是此书作者不同意的),因而存在着对整个社会经济进行调控的所谓“组织者”的话,那么有资格充当这个“组织者”的也只能是政府,而不是私营企业主。私营企业主只能充当归其私有的本企业的经济活动的组织者,而不能充当任何种类市场经济的组织者。四,第15页出现了“私营企业或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中的民营企业”的提法,把“私营企业”同“民营企业”并用。“私营企业”同“民营企业”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没有表示清楚。我们知道,“私营”是针对“公营”(国家经营或集体经营)说的,“民营”是针对“官营”(政府经营,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办了不少这种企业)说的。不仅私营企业是“民营”的,而且劳动者在生产资料联合占有状态中集体经营的企业也是“民营”的,不能说只有私人老板才是“民”,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不是“民”,全体公民不是“民”。虽然私人老板和联合起来的劳动者都是“民”,但作为企业经营者,前者是“私”的,后者却是“公”的。因此,“私营”同“民营”属于相容概念,“民营企业”对于“私营企业”是真包含关系,是不能并列使用的。如果只承认私营企业才是民营企业,认为“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之间是全同关系,则一方面表明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所有制没有弄懂,另一方面则表明使用“民营企业”这个词不过是偷运“私营企业”的一种手法。五,第57页说;“在改革前,中国实行的是身份分层,凡出生农民家庭的人都是农民,凡出生在工人、干部家庭的人一般就是工人和干部。”虽然它借助于“凡”“一般”这种模糊不清并存在矛盾的语言来表述,但把家庭出身同本人身份混为一谈的错误还是很明显的。六,在第50页把私营企业主列入社会中间层,而到了第51页又把私营企业主列入社会上层,自相矛盾。等等。像这样的硬伤还有一些,如果一一分析,本文必然非常琐碎,就不说了。虽然这些只是小毛病,但是,作为一个课题组的集体成果,存在这样的疏漏,毕竟是不应该的。

社会研究报告篇9

一、水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本文选取截至2008年底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水泥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截至2009年5月底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我国20家水泥上市公司中,有15家为地方国资委或国资委控制,有3家为个人控制,有2家为境外控制。截至2009年5月底,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中有4家为地方国资委控制,1家为个人控制,1家为境外控制。

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的资产规模和净资产收益率来看,其规模分别位于第1、第2、第3、第4、第7和第10,总资产排名靠前的企业倾向于社会责任报告,说明企业规模对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影响较大;盈利能力则分别位于第6、第7、第8、第10、第11和第16,总体处于中游位置。

(二)非参数统计依据企业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将水泥企业规模(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Size)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2)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组的Size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22.98和23.18,未社会责任报告组的则分别为21.28和21.46,社会责任报告组高于未组,两组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显示p值分别为0.001和0.002,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依据企业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将水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Roe)(考虑到St企业收益的极度异常,做检验时将St企业剔除)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3)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组的Roe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7.82%和6.99%,未社会责任报告组的则分别为8.97%和9.02%,未社会责任报告组高于组,不过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的p值分别为0.839和0.964,差异均不显著。

依据企业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将水泥企业上市年限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4)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组的上市年限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0.17和9.14,未社会责任报告组的则分别为9.14和9.50,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的p值分别为0.674和0.353,差异均不显著。

二、社会责任报告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一)内容分析法水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及其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际控制人对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信息的披露影响较大,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影响不显著。由境外控制人控制的华新水泥社会责任报告长达68页,内容最为丰富和详细,其中环境信息占11页,对环境表现的分析也较为详细。而其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均不超过10页,其中环境信息也最多只有2.5页,塔牌水泥和冀东水泥的环境信息则只有半页,根本不可能将企业的环境表现。

(二)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分析――与国际G3标准对标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Reportinginitiative,简称GRi)是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倡议组织,发表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并不断对其改进,成为各国环境报告改进的有效指导。GRi2006年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3版,简称G3),其中环境绩效指标主要涉及原材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三废”排放、产品和服务、法规遵守、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总投入等9个方面,涉及指标30项,其中核心指标17项,补充指标13项,具体见表6。

6家水泥企业的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见表7。从表7可以看出,华新水泥的环境绩效指标披露状况最好,披露得较为详细、全面的环境绩效指标有12项,其中核心指标有8项,其中主要的原材料消耗、各种废弃物、废气、废水的排放量及其综合利用数据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披露得较为详细,且有年度对比数,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其环境绩效进行评估;披露不全的指标中主要未披露相对数和几年的年度比较数,未披露的指标主要是目前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监测存在困难的。总体看来,该企业的信息披露已基本能让信息使用者对该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企业的环境管理和主要措施等有个较为全面的评估。但其他企业披露的指标,尤其是核心量化指标非常少,特别是个人所有的塔牌水泥,未披露一项量化指标,企业只是泛泛而谈,没有任何实质内容,信息使用者根本无法对企业的环境表现进行评估。

三、研究结论

总体看来,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20家水泥上市公司中有6家了社会责任报告,规模大的企业倾向于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的控制人性质、盈利能力和上市年限对企业是否社会责任报告没有影响。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和环境绩效指标披露的情况来看,境外控股的企业表现远远强于其他企业,报告内容披露较为详细系统,环境绩效指标披露较为全面,基本能为环境信息使用者决策服务;而其他企业报告内容简单,环境绩效指标披露较少,信息使用者不能依据其提供的信息决策,其中个人控制的企业表现最差,未披露任何实质量化信息。这种情况的出现和目前我国没有对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定详细的标准有关,因此,为了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监管部门应制定较为详细的信息披露指引并加大对信息披露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殷格非、李伟阳:《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研究报告篇10

一、关于充分就业的目标

(一)“充分就业”的涵义。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后,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有“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非自愿失业”,即指劳动者愿意接受一定市场工资水平的就业但仍得不到就业机会。凯恩斯认为,通过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加就业岗位,就能消除“非自愿失业”,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全部都就业了,而是指在一定市场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的劳动者都能够就业的状况;此时,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仍会存在供求不匹配的摩擦性的失业。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率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称为自然失业率。经济学家们最初认为自然失业率为2%—3%即为充分就业,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的经济和技术变革,标志充分就业的自然失业率水平也上升到5%左右。当代经济学家们还认为,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时还有三个特征:一是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二是劳动关系相对稳定;三是劳动者素质得到较充分开发,对其就业产生积极作用。

充分就业也是国际劳工公约的基本内容。国际劳工组织在就业政策公约号召各会员国将充分就业作为一项主要目标,提出实行积极的政策,促进充分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生产性就业是指有社会和生产效益的就业,而非无效就业)。目前,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将充分就业作为本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四大目标之一,作为政党执政纲领的首要内容。

(二)我国充分就业目标的提出。

我国有13多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就业问题不同于发达国家,他们主要面临青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不同于其他转轨国家,他们主要面临转轨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和再就业问题;还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他们主要面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我国就业所面临的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决定了就业问题之复杂,就业工作任务之艰巨,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未有过的。

作为人口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关键时期,各种问题矛盾交汇到一起,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表现为“四大一突出”,即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农业富余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是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首当其冲。就业是每一位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和重要保障,也是其融入社会、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促进就业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发展、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是安国之策。为此,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充分就业的目标,把它确定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十七大又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新要求。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具体体现,它指明了就业工作努力奋斗的方向。

我国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是有现实基础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国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就业总量伴随经济增长而持续增加,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每年平均为1000万人,近25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稳中有降,成功地解决了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再就业问题,有力保持了就业局势的稳定。在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将为就业持续增长提供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就业作为宏观调控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将为促进就业建立起工作的长效机制;近10年来我国在解决就业问题中形成的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和成功经验等,也为实现就业更加充分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三)充分就业的蓝图。

充分就业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状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城乡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出发点。二是市场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渠道通畅,劳动者流动就业、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环境良好,这是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三是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够得到就业机会或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失业率调控在社会可承受的水平,这是实现充分就业的标志。四是大多数劳动者实现就业且比较稳定,并通过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持续地增加收入,劳动关系更加稳定和谐,这是实现充分就业的结果。

到2020年,我国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届时,城乡劳动者应普遍得到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社会就业总量和结构应更加均衡、就业环境更加完善、就业保障更加健全、就业质量更加良好。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就业岗位与有效劳动力资源大体平衡,绝大部分劳动者可以顺利实现就业。届时,我国的新增就业每年保持在1500万左右,在总体规模上能够使新增劳动力得到基本消化,就业总量将由现在的7.6亿人提高到8.5亿人左右。城乡统筹就业和服务业就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就业人数由现在的2.8亿人提高到5.1亿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1.5亿人;城乡就业结构比例从现在的3.6:6.4变为6:4;一、二、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由目前的45%、24%、32%变为30%、25%和45%。

劳动者素质大幅提高,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基本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经过中等以上教育或职业资格培训,持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80%以上。

二是就业渠道通畅,劳动者自主择业、自由流动、自主创业的环境良好。以《劳动法》为核心、《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为主干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健全完善,政府、用人主体、劳动者和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依法调整;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城乡就业的体制分割基本消除,劳动力价格在劳动力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在法律的保障下,劳动者的自由流动成为现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政策环境良好;遍布城乡直到社区村镇且信息联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在公共财政支持下,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能够较好满足劳动者实现就业和提高素质的基本需要。

三是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社会失业率和平均失业周期控制在社会能承受的范围内。到2020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下,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200万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左右),社会平均失业周期控制在半年内;失业人员能将获得失业保险并通过就业服务组织到相应的就业准备活动中,失业半年以上者得到有效的就业援助。

四是劳动者的就业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就业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在劳动合同的保障下,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休假、劳动保护等权利得到更好实现,劳动条件得到较好改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劳动收入水平有较大增长,中等收入水平劳动者占主体,最低工资能够满足劳动者及其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并形成正常增长机制;社会保障覆盖所有劳动者,就业安全性明显提高;劳资关系形成健全的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得以解决。

二、关于扩大就业的国家发展战略

(一)发展战略的提出。

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使劳动者通过就业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经济增长能否拉动就业同步扩大,却与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紧密相关。从我国30年的改革发展的总过程看,由于发挥了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服务,不仅使国民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大量有效就业的增加。对比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曾出现的过分倚重发展资金密集或技术密集产业和行业,经济虽能保持增长却没有带动就业增加的情况,更使我们看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重要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资本在企业生产投入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企业改革和调整力度不断加大,都会对就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使经济增长带动更多的就业。

*年,联合国在哥本哈根专门举行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会议《宣言》中首次提出:各国应实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一些专家学者也提出,面对长期存在的高强度就业压力,以及结构调整、经济体制转换、人口增长高峰等一系列压力,要重新审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选择,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向,从单纯“增长优先”逐步向“就业优先”的均衡发展转变。

在正确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总书记在就业工作座谈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逐步建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些都说明,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和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

发展战略,已列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议程。

(二)发展战略的涵义。

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就是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总体布局上,在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利用人力资源的经济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即通过经济增长拉动更多就业增加,而避免出现高增长低就业的情况。二是在要素投入上,在增加各要素投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真正将巨大的人口就业包袱变为人力资源财富。三是在目标导向上,切实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的过程变成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四是在具体安排上,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时,要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予以考虑;在确定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速度,以及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都要考虑对就业的影响,确保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前三个方面是针对我国国情的涵义,第四个方面则是国际上普遍的做法。

(三)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全局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统筹城乡就业,扩展有就业优势领域,调控降低失业风险,并实行就业保障战略。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相对我国自然资源和资本、技术而言,人力资源最具比较优势。无论从近期还是长远看,提高我国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都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主要手段。因此,要坚持在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人力资本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方面来自于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的非农部门,另一方面来自于劳动者教育培训水平的提高。因此,要进一步做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体系,把经济增长真正转到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实现素质就业,使扩大就业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辅相成。

形成比较优势的发展。

在保持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同时,更加大力发展吸纳就业潜力大的领域,实施比较优势的战略。一是巩固稳定第二产业,大力扩展中、低端制造业和建筑业,稳步实现产业升级,在发展资本密集、高技术制造业中兼顾劳动密集企业和环节,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保持稳中有升。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金融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居民生活服务业等门类广泛的各类服务业,发挥其投入较少,就业贡献大的优势。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2007年为百分之三十多,远低于发达国家百分之七、八十的水平,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三是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占社会就业总量的80%-90%。

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创业是最积极的一种就业形式,是发挥劳动者自主性、能动性就业的重要途径。创业还具有带动更多就业的“倍增效应”,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长期存在、社会投资吸纳就业有限的情况下,弘扬劳动者的创业精神,依靠劳动者自主创业、自筹资金、自主经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建立中国就业新格局、新机制也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要加强创业观念教育和典型引路的做法,使更多劳动者通过建立自强自立、自主创业、敢于创新、不怕风险等理念,奠定创业的思想基础,并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氛围。其次,要落实好国家支持自主创业的政策,鼓励和帮助劳动者创业。建立健全从产业政策、所有制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构建的支持创业政策体系。第三,要加强对健全完善包括开业指导、创业培训、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市场拓展服务、企业孵化等支持创业的服务体系,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实现,形成全民创业的风气,使创业这一促进就业积极有效途径成为中国经济和就业新的增长点。

实施统筹城乡就业。

统筹城乡就业,就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在搞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从体制、政策和工作体系入手,建设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为此,要坚持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做到与就业同步规划;要制定和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就业规划,对城镇人员的就业再就业与失地农民的就业,以及本地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外地农民工的就业进行统筹安排;要建立健全管理城乡就业的组织体系,覆盖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遍布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转移就业提供有效服务。健全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权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

进行调控降低失业风险。

一是建立就业和失业的评估制度,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改革经济制度、制定宏观政策措施时,对预期的就业影响进行评估,如有利于就业总量目标实现,则鼓励实施;如可能导致失业率大幅攀升,则实行相应的失业保障措施。二是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直接产生较大影响时,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政策,从源头控制失业。三是当全国或局部地区出现失业人群过多、过于集中时,有应急的预案和过渡性的措施,缓解就业压力,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实施就业保障战略。

针对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增强,稳定性下降,以及广大劳动者对体面劳动的要求,必须实施就业保障战略,增强劳动者的就业安全感,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一是要形成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使他们不因人力资源市场竞争而被边缘化,帮助他们通过就业来融入社会,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二是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大力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健全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就业质量,使就业不但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而且是劳动者不断发展的有效手段,形成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双赢的机制。三是要强化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功能,为劳动者灵活就业以及在工作岗位之间变换提供就业保障,进而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流动,促进更加充分就业的实现。

三、关于促进就业的社会经济综合政策

(一)社会经济综合政策的提出。

国际社会对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经历了几个阶段:上世纪30年代以前,就业问题被普遍认为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自发调节,而不需要政府作任何干预。30年代后,面对世界经济大萧条和全球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失业后果,凯恩斯等人提出扩大有效需求来解决就业的主张,呼吁政府运用增加投资、降低利息等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从而扩大就业;同时开始重视建立社会保障以降低劳动力市场风险。70年代前后,面对石油等危机造成的失业高潮,发达国家开始探索开发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就业,并实行改进劳动力市场管理服务的政策。从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注重运用综合政策来解决就业问题,如运用经济政策扩大需求,实行反周期政策减少失业,推进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公共服务提供就业帮助,改进社会保障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等,还通过法律确定政府及工会、雇主协会等“社会伙伴”对就业的责任。国际劳工组织在2001年召开的“全球就业论坛”上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提出:“就业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各国要制定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政策”,“生产性就业被置于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核心位置,使充分的、生产性的和自由选择的就业成为宏观经济战略和国家政策的总目标。”

借鉴国际社会经验,我国结合国情实际,制定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主要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贸易、产业企业等经济政策和教育培训、社会管理、服务援助、社会保障等社会政策,以及一系列保障措施。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促进就业的有效政策措施。”党的十七大特别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将就业作为加快改善民生的六大任务之一,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并提出了八项具体措施。我国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实施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在社会经济综合政策上下更大功夫。

(二)社会经济综合政策的涵义。

要将是否有利于促进就业作为制定、实施和调整社会经济综合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核心内容,在制订和调整综合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促进就业的需要,使政策实施的结果更多地促进就业。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时期,对经济增长速度、信贷规模、外贸平衡、财政投入投向等方面的有相应的政策安排,充分考虑降低失业率的要求。必要时,效率、效益及结构转换等目标要适度让位于扩大就业减少失业的目标,资本利益要适度让位于劳动要素利益。同时,制定实施更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保障的社会政策。

(三)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应采取的社会经济综合政策。

1.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经济发展政策。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通过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发展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拓宽就业渠道。最终实现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2.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促进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方向。各级政府要按照法律规定,加大资金投入,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建立起政府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同时,规范就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一步发挥资金效益。

3.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是促进就业政策中最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企业和人员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扶持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使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就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4.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金融信贷支持,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关键。要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并对自主创业人员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等扶持。使金融支持常规化、普惠化,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更多吸纳就业,有利于发挥劳动者自主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5.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减少失业的对外贸易政策。将促进国内就业作为制定、调整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政策,调整汇率机制,以及处理贸易争端的重要依据。对由于受贸易磨擦影响较大的行业或企业,适时采取税收减免等保护措施,尽量减少失业。

6.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城乡、区域和群体统筹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实现城乡统筹就业是缩小直至消除劳动者城乡就业差别,实现平等就业。支持区域经济发展,鼓励区域协作,统筹协调不同地区就业的均衡增长;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要根据各个群体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

7.实行更加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培训政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体系。加强新成长劳动者就业预备制培训、企业在职职工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强化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8.实行更加有利于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政策。对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是保障公民实现劳动就业权,维护和改善劳动者生存状况、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的基本要求。要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明确了就业援助的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和帮助,并确保城市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等。

9.实行更加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劳动者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措施,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能力。做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促进劳动者自主流动。建立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要采取措施,逐步完善和实施与非全日制用工等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险政策,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帮助和服务,促进灵活就业规范健康发展。

10.实行失业保险更加促进就业政策。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的功能,加强对大规模失业的预防、调节和控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努力减少长期失业人员数量,防止失业群体过于集中。规范企业裁员行为,避免集中推向社会。建立完善失业监测体系和失业预警机制。

四、关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制保障

实现充分就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原则。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二是坚持市场就业导向的原则。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保证劳动者择业自和用人单位用人自;三是坚持贯彻平等就业的原则。禁止就业歧视,为劳动者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四是坚持实行统筹就业的原则。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实现这些原则,要形成以下机制保障:

(一)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世界各国政府执政的重要目标,在我国,更是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因此,一是要树立就业优先的理念,将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制定发展战略,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目标实现。二是要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六个方面重要职责,即: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三是建立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建立对所属的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和监督的制度。四是要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建立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并实行有利于就业的经济社会综合政策。

(二)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要彻底改变目前由于地域、身份、行业、部门的原因造成的人力资源市场分割状态,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供求双方相互选择,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引导劳动者合理流动和就业。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择业自、创业自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自。同时,规范企业用人行为和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三)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促进就业工作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服务。

建立面向所有劳动者的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体系。建立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对规定的职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政府制定并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开发计划,通过职业培训补贴等形式,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形成面向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