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自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11:04

全日制自考篇1

【关键词】全日制自考;实践;教师队伍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实践证明,自学考试制度是国家办好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效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项创举。但是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会对全日制自考带来很多新的挑战,同时也使得全日制自考在教学、管理、实践、就业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论文就全日制自考的现状进行简单剖析,并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全日制自考学生的生源及存在问题

1、全日制自考学生的生源

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学生大多数为应届或历届高考落榜生,小部分为中专、职高毕业生,还有少量的辞职或待业人员,且未经入学考试,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思想素质相差悬殊。

近年来,大龄考生比例不断下降,已经就业的高中毕业生受到工作时间的限制,一般不会选择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学习。到高校参加全日制助学的,大多是刚刚完成高中阶段(含普通高中、中专、职专、技校)学习而尚未就业的学生。他们仰慕于普通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学设备条件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愿意在这里通过自考取得专科(或本科)学历后再考虑就业。

2、全日制自考学生存在的问题

2.1全日制自考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考学生对学习书本知识的态度很消极,普遍文化基础认识相对薄弱,高中阶段成绩一般或较差。大多数人都曾经参加过高考,但高考成绩往往在高职高专录取成绩以下,多数人自己认为复读录取希望渺茫,不得已走上自学之路。

2.2全日制自考学生自觉性差。全日制自考学生中很多学生都是为了上大学而选择再次进入校园,有些甚至是父母的意愿,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多数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多为独生子女。因此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差。进校时美好的期待就再次落空,生活圈子里面缺少对学习文化知识的认识,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是非判断能力不强,对自己要求不严等。

二、全日制自考的现状浅析

1、无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教育管理的延续性不强。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队伍的素质、自考专业教师队伍是否稳定、教师专业化程度和敬业状态的好坏都是影响自考助学管理实施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通过调研采访及年检等方式发现,自考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稳定问题。由于自考的办学性质、教师的身份地位、工资待遇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学校每年都在招聘高校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同时也流失了不少自己培养的专职中青年骨干教师。每年寒暑假都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新教师跳槽流失的高峰期,这些专职教师甚至不给学校打声招呼,合同也不顾,就不辞而别了。这让自考助学单位很伤脑筋,费时费力费钱培养教师成才后,结果还是留不住、稳不起、用不到。不少自考助学单位反映,无论怎样努力,都始终无法达到教师队伍稳定长期终身和敬业乐业创业的效果。二是教师的责任心,教师的责任心来源于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相当多的专职教师缺乏对自考助学单位的认同感。事实上,自考的专职教师存在一种“打工仔”的心理,而且这种心理容易被固定放大。把自己当成“被雇佣者”,工作缺乏动力、主动性和创造力。同样是教师职业,由于两种不同办学性质的机构,使公办学校的教师自我感觉类似公职人员,享受准公务员待遇,有明显的优越感;自考助学教师自我感觉类似自由职业者,缺乏职业安全稳定保障,心理落差较大,所以不愿长期落户自考助学单位。一旦这样“漂”的教师达到一定的比例,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会每况愈下。

2、实践环节形式化,应试教育为主。全日制助学单位通常有较好的教学设备和实习基地与条件,很多自考生也冲着这样的条件来的,但多年的招生也使学校的教学实验室、设备、基地等比较紧张,因此对自考生的实践环节往往是能精简就精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自考对实践环节也没有严格的考核,缺乏必要的监督,且对自考生的毕业往往是以闭卷形式为准,导致学生以应付考试为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素质较差。

三、完善全日制自考的几点思考

1、学校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教师归属感。建立一直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全日制助学单位要及时兑现各项承诺,有效地解决教师在工作上或生活上的需求,消除教师的不满情绪,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建立以情感承诺为基础,积极营造学校与教师之间相互关心、支持、理解、配合的和谐的人际氛围,可以使教师对助学单位有极大的归属感。学校领导要善于运用这些因素去激发、感染、影响学校成员,形成巨大的推动力。由于全日制助学单位和公办高校不同,要想引导教师转变心态,坚信全日制自考的美好发展前景,就必须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不断以挑战性的工作和关心激发其情感,并升华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乐于奉献的高境界之情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同时,引导教师学会调节、化解不利情绪,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形成教书育人的强大动力。

2、全日制自考助学单位要运用好激励教师的策略。目前主要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种激励方式,其中物质激励是全日制助学单位高校教师激励工作的基础。包括教师的工资、津贴、奖金等科学、合理、公平的薪酬体系。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尽管这些方面的需求是最低的生存需求,却是教师获取更高需求的基础,只有满足了这些物质需要,其它更高级别的激励因素才能发挥作用。精神激励是在较高层次上体现人力资本的价值,维持时间能更长久。精神激励有很多,比如让教师参与管理的参与激励,授予有贡献教师各种称号的荣誉激励等都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管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必须坚持以教师考评和奖励制度为基础,充分肯定教师的工作实绩,实行奖惩结合,在执行中要讲究诚信。

总之,全日制自考应铭记一切为了学生,自学考试必须满足迅速变化的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应该不断创新和突破,应充分发挥自考的特点和优势,改革自考助学管理模式,使现有的偏重考试组织、偏重监督指导的模式转化为偏重教育教学、偏重服务、偏重学生的管理模式,有效地聚集各类教育资源,沟通和协调其他教育形式,使自考助学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而富有特色的教育形式,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强有力的推动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更高更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谭慧婷.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01).

全日制自考篇2

自学考试,顾名思义以自学为主,通过国家考试测评获取学历。它满足了成千上万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同时也为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做出了贡献。

但自考改革的步伐跟不上时展的速度,制度设计的僵化,考试方式的单一,人才素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学者呼吁取消自考这种教育形式,就是基于自考本身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改变。显然这是因噎废食的做法,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不利,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利,也对大量想通过自考成才的学生不公。

自考的精髓是学生自主学习,全日制自考也是自学为主,但有教和学的互动,学生在校园里完成学业,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师指导更具针对性。事实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了便利。以前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是课堂,现在不一样了,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世界顶尖大学的教学形式都在发生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比重在逐步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全日制自考学生在这方面的劣势不成为问题了。但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加强、专业前沿知识的掌握依然是自考学生的短板。

全日制自考现在的外部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国家开始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主考学校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这就意谓着有了改革的空间。加上全日制自考本身依托普通高校,与普通高校学生同享教育资源和校园文化(尽管部分全日制自考学校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怎么样才能克服自考教育的这些短板呢?笔者认为,创新全日制自考人才培养模式,在维护自考的严肃性,发挥自考的优势(宽进严出、教考分离等)的基础上,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在培养模式上实行三个结合,自学考试就一定能够走出低谷,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2实现全日制自学考试教育观念的三个转变

自考这一教育形式本来是具有优势的,因为宽进严出、教考分离的原因,自考文凭的含金量是受到人们追捧的。只是大学扩招以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度到大众教育,人们可以不要通过更加严格的自考获取大学文凭了,自考开始出现了生源危机。所谓危机,并不是没有机会,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认识到自考本身的短板,实现自考教育观念的转变,自学考试就能够迎来另一个春天。

首先,实现应试教育为主逐步向知识与能力并重转变。宽进严出是自考的优势,我们不能丢掉这个优势。自考学生大多基础不是很好,知识不是很牢,用这个手段强化知识的积累还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能为考试而考试,要对自考课程进行改革,不必强调量的多少,而应面向岗位设计课程,面向未来设计教学。给主考学校更多的自,设计更多的实践能力环节,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这样发挥好自考本身的优势,改革自考存在的弊端,会给自考带来深刻的变化。

其次,实现学生评价模式的转变。以往评价自考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结果,往往导致学生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至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没有纳入评价范围。

再次,实现由只关注人才培养逐步向培养与就业并重的转变。自考学生的就业很少为主考学校所考虑,他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由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考核学生就业工作时一般不会把全日制自考的学生包括在内,所以我们缺少对全日制自考学生就业的关注和关心,而全日制自学考试教育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我们如果只关注如何教,不关注教之后学生能不能顺利就业,全日制自考就会走进死胡同。

3自考学生培养模式的三个结合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全日制自考学生的培养模式可以设计为三个结合:

一是课程设计上知识结构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以江苏省为例,2010年下半年开始在自学考试31个专科专业、30个专科起点本科专业中试行基于核心课程的大选修制,相当于“课程超市”。课程结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性环节四类调整为公共基础课程、核心课程(课程和实践)和选修课程(课程和实践)三类。在选修课程上允许考生在保证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科背景、岗位要求和社会需求在相同的学历层次上跨专业选修课程;修完核心课程学分和选修学分的,即完成学分要求的,按核心课程专业毕业。这一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做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考生的发展,也不至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和工作岗位需要脱节,这有利于自学考试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课程设计的改革还不能只停留在满足自考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之上,主考学校应该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成才动机、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方面提供空间和时间上的保障。学校除满足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部分愿望选择学习内容,还要满足学生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各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刻认识社会和自我,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这样,自考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只是会读书,首先应该是会做人。一个只对学生专业成绩负责的学校不是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学校,而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学校,她就必须引领学生精神成人。

二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自考是一种学历教育,学生参加自考的目的是想获取国家承认的大学文凭,评价一所全日制自考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低,学生考试通过率是一项重要指标。但只有这个指标是不完善的。毫无疑问,全日制自考学校不以研究水平为指向,我们也不是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学校应该定位于应用型,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实用性人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树立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实行技能资格证书与考试科目互换的免考方式。学生在取得学历文凭的同时,还持有相应专业的多个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这样的自考学生其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是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有了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是不够的,还必须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在普通高校都已经根深蒂固,自考,哪怕是全日制自考也有这个传统,加之,相对于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言,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和学生记诵知识是很轻松的事情。因此,转变观念是一大难题,对学生如此,对教师亦如此。破解此难题的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要真正实现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平台。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是需要一定得条件和平台的,学校需要加大投入,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建立学生实践真实环境和课堂模拟教学环境。真实环境是指创设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学生实践平台,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模式。有了这样的实践平台,学生就可以进行实战训练,真正实习学生零距离就业。课堂模拟教学环境是指创设一种类似于实际工作环境的教学实验、实训平台,通常的做法是在校内建立实验、实训中心。这种环境的优点是更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实践活动平台建立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实践培训的时间就要合理分配,这对自学考试是一个深层次的自我改革,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投入都是不容易的,但只有如此,自考教育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弊端。

推行教学模式改革。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改革传统的以知识信息传授为主的单一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创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学要提高学生的通过率,人们对担任自学考试课程的教师的要求往往只有一条,就是学生要出成绩。成绩要出,能力更要提高,否则自学考试就培养不出真正的有用之才。我们可以采用探究教学模式、体验——反思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专项技能训练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等。教师少讲一点,学生就会学多一点。看起来这个说法是矛盾的,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辩证法。一堂课三分之一教师来讲,三分之一让学生体验,三分之一用来讨论、总结,还留一点时间由教师来提高。这样,学生自主练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就多了,课堂就不是“满堂灌”了。与此同时,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培训,教师都应给学生布置充足的课外练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等任务,这样才能巩固提高,学生才能得心应手。

教学模式改革以后,考核、评价学生的方式也要改革。考核、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自学考试往往是“教多少考多少,学生只按笔记或某一教材回答试卷”,这样的方式不能全面评价学生,也对学生的发展不利。我们可以建立以实际表现为主的考核方式,除必要的科目考试外,做项目、做论文、进行实际操作、职业技能鉴都是很好的评价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动机。

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和培养能力大幅提高,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快速发展等使自学考试的生源越来越少,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学习型社会的推进,自学考试的发展还是有广阔的空间的。只要创新自学考试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自学考试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湖北社会科学,2007,(5).

[2]《谈自学考试的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成人教育,2006,(6).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养模式及创新研究》:成人教育,2011,(6).

全日制自考篇3

关键词:全日制自考;自主管理;学生管理

目前自考为主的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普遍面临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的情况,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很大。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班级凝聚力非常重要。班主任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从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是十分重要的。笔者提倡班级自主管理。所谓班级自主管理,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入了解学生,尊重学生,通过探索出来的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措施,形成一个可操作的教育模式,帮助、引导和教育学生实现班级管理独立、民主、科学、平等和自主,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生活的能力。笔者进行班级自主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班主任主导阶段

大一学生刚刚入校,各个方面都不熟悉,这一阶段主要是班主任起主导作用,学生参与管理。要创建和管理好班集体,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权威。讲诚信,树文明。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同学之间交往少、缺乏了解,缺少“家”的感觉。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最短的时间了解学生。这里的了解是指对学生学习、纪律、特长以及不良习惯,甚至是脾气、性格等各方面的了解。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

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师生共同制订班级的有关规章制度;二是认真培训班干部,给他们多讲一些方法,让他们发挥好表率引领和上下衔接的作用,带领全体同学共建班级;三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为每一名学生确立学习目标,针对自考学生基础较差,考试较难,制定具体的四年具体学习规划。针对每个层次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增强信心,明确目标。要求学生自己的事自己管,管好自己。教育学生“自我不自私,自信且诚信”然后实行小组管理制,充分考虑各个小组之间的平衡,全班共分九个小组,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动下,相互熟悉、相互竞争、相互学习。

二、师生共同管理班级阶段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组成班集体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

经过两个月的熟悉过程,笔者采取说服式管理方式和参与式领导方式对班级进行管理,一方面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指定一些具体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力抓班级自我管理的领导核心建立与培养,支持班干部大胆开展工作,引导多数学生参与管理。本阶段班级的领导核心———班委会、团支部基本形成,学生已有了初步的“班级社会”经验,自我教育意识及能力有了一定的增长。

在一个大学的班级中只讲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余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全面素质的提升才是当代大学生的标准。班干部在班长的领导下积极配合院学生会的工作,开展了篮球比赛和400米接力赛。运动会上学生拼搏的身影,极大地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另外,还带学生“外出游玩”,笔者将任务安排的权利交给班长和团支书,他们组织同学们分组进行野炊,同学们玩得十分开心。

三、学生自主管理班级阶段

大一下学期以来,笔者班里的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里素质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格,良好的班风逐渐形成。这一阶级笔者采用民主管理方式,充分放权,使学生成为班级的真正主人,笔者将自己定位为指导检查者,及时掌握班级动态,检查班委会工作的开展情况,就用班会课、鼓励同学积极上进、力争上游。集体舆论,就是班级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成为个人和集体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班长丁同学,不仅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而且能很好地扮演班级领头羊的角色,参考的每一门国考都能一次性通过,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同学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班级通过率在全年级中名列前茅。有些同学,虽然学习差点,但对班级事务很关心,主动为班级做好事,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只有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得充分,班级管理的效益才能极大地提高。我们坚信,教育真正要走上科学的发展途径,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走人本教育之路,这与我们的素质教育目的是高度一致的。

参考文献:

[1]郝文清.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6(02):87-88.

全日制自考篇4

关键词:自考生;学生工作;心理健康辅导;

一.全日制自考生的特点

1自考现状

由于受到总体经济水平的限制,我国现有高等教育资源还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入学率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自学考试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它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规模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一种教育形式。伴随着自学考试的蓬勃发展,一些高校先后成立了自考助学机构,招收全日制自考生。这样的办学使高校资源得到更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也使得自考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校园学习,感受大学文化氛围,有利于自考生的自我提高和成长。

2生源特点

全日制本科自考生生源比较复杂。大部分是来自高考失利的高中生,职业高中的学生,中专生,社会在职人员以及一些回校学习充电的社会人员。这样的生源中文化基础和教育水平就是参差不齐,学生的基础薄弱,自制力差,对学习信心不足。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类型共有9种,不同的智力类型意味着个体的能力不同。只有2种智力类型适应我们传统教育模式,其他7种往往被忽略。实际上在这7种智力类型上有优势的学生的潜力能力发挥。所以,自考生的成绩不好,不能说明他们不聪明,学习不努力,有可能的是他们的智力类型不适应现有教育模式。

3行为特点

全日制本科自考生自律性差,生活没有规律,用于上网或者其他娱乐的时间较多;学生自主性差,易受外界影响;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弱,学生团队意识和服从纪律的意识淡薄。

4思想特点

自考生思想意识多样化,维权意识强;价值取向现实,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相对淡薄;缺乏远大的志向,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都比较现实。但学生的政治取向主流,政治态度积极。自考生看问题比较片面,不能正确面对遇到的困难,不善于总结经验,很少通过调整自己不正确的方法和习惯去克服困难。

虽然自考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但是他们的智商和情商都不低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自考生仍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可塑性强,只要教育引导得当,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帮助自考生改正自身的缺点,自考生也能发展成为优秀人才。

二.对全日制自考生心理健康分析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全日制本科自考生的心理健康关注普遍不够。据一项面对全国约13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3%的受访大学生有心理问题,而在自考范畴里,这一比例则更高。全日制本科自考生中的大部分是基础教育中常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但他们又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这就决定了对全日制自考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因为他们的心理问题容易发生和反复发生并且日益变得复杂,全日制本科自考生的心理健康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相关研究表明,全日制本科自考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过于自卑,67,6%的自考生认为与统招生之间待遇有差别,对他们有歧视,这造成了他们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三.针对全日制自考生学生特点分析辅导员进行学生工作

针对自考生的特点,笔者认为辅导员学生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管理严格,心理辅导,自身素质。

通过管理严格,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让自考生受环境的影响来约束和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管理严格才能产生一定的压力,有压力才能有动力去改变。在良好的学风班风的影响下,自考生中的自律性比较差的学生也能跟随班级一同进步。不然,想学习的学生也会受影响。所以,管理严格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心理辅导,把管理严格这个外在要求内化,让自考生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自觉的去按照要求来做。思想教育中心理辅导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重要性现在是不言而喻的。自考生中因为学生跨专业学习的比较多,许多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学习兴趣。只要让他们意识到专业的优势,激发专业兴趣,他们才能把精力理投入到学习中。社会心理学中的“镜中我”,认为人都是通过社会交往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的。所以,赏识学生,就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高自我认识。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把辅导员当成哥哥姐姐,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辅导员的管理和建议。

针对自考生的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辅导员要合理并有针对性的安排心理辅导和心理保健指导工作。帮助自考生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学会放松心情。

2.注意培养良好的心态:学会抛包袱,不要苟求自己。

3.正确评价自己:知足常乐,学会自我调适。

4.处理好人际关系。

5.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

6.丰富个人业余生活,培养个人爱好,多参加运动,锻炼身体。

7.学会发泄:哪怕是痛哭一场,也是一种自我心理保护的措施,能使不良情绪得以发泄和分流。

8.学习:是最好的心理调节剂,培养一种兴趣,现在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善于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为人师表,首先就要完善自身素质。辅导员这个职业的示范性很强。辅导员的思想品德,专业水平和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有影响的。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信念的指引下,保证自己具备正确方向,才能保证自己所带的学生的政治方向不歪斜;掌握好学生工作的必备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素养,教育学心理学是必须要精通的,社会学,人文知识也是需要用来丰富自己的素养的。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对所带专业的专业知识也是需要略懂一些才能方便与学生沟通。

三.总结

全日制自考生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的学生工作要比一般普通高校的学生工作复杂。这就需要辅导员有清晰的思路,良好务实的工作作风,踏实的实干精神,以生为本,从小事做起,严格管理,增强心理辅导,提高个人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帮助学生,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让全日制自考生在辅导员的悉心关怀下成为新时期的优秀人才。(作者单位:汉口学院)

参考文献:

[1]潘云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

全日制自考篇5

【关键词】高教自考助学教学管理以人为本

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数量,2008年全国多达1000多万人,开考专业有828个(其中专科专业365个,占44%,本科专业463个,占56%),脱产学习2个月以上的有161万人,住校全日制脱产学习的有68万人[1]。学生人数之多,办学规模之大,任何一所大学都无可比拟。做好高教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贯彻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倡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以教师为本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是整个教育体系中达到教育目的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高教全日制自考助学任课教师的稳定、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准的提高,以及教学内容的把握,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关系着教育宗旨、目标的达成,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完成。

(1)任课教师的稳定。重视高教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师队伍建设,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是我们树立“以教师为本”理念的首要问题。高教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任务,办学单位一方面是挖掘高校教学资源潜力,利用高校内二级学院的专业教师来完成,另一方面是聘任其他学校的教师。要坚持人才强校、教师为本,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要稳定师资队伍,建立师资库。要聘任能掌握高教自考教学特点的教师任课,办学单位可与教师所在单位或部门或教师个人签订协议;二是要关心教师的实际问题,帮助解决上课交通问题,适当提高教师课酬;三是教学管理者要设法与教师培养并建立感情,及时帮助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促使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个学期或每年度举行一次教研带闲休活动,加强教学研究和相互沟通,增进友谊和感情。

(2)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命题,一是教师要对自身有严格的要求、教学业务上的精益求精,有对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和事业追求的良好愿望;二是要通过制定对自考任课教师的要求和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和教学督导,应设计教学测评表(内容可包括学生考试的通过率情况、教学的满意度、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努力程度的提高等),便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估和诊断、反思与改进,分类与规划;三是及时联系相关教师单位和部门,反馈教师教学相关信息,共同切磋分析,多方面关注和帮助教师成长。

(3)教师专业水准的提高。高考自考每门课程的专业要求都比较高,要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2],一方面任课教师要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加大备课力度,进一步熟悉和把握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要积极配合任课教师研究教学规律,组织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交流讨论,及时就学生中的问题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反馈和研究,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对症下药,解决好学生学习方面的突出问题。

(4)重视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手段,对课堂的把握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能产生良性循环的作用,教师应十分重视适调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自考生的特点出发,紧密结合自考教学大纲的要求,一方面要精讲精练,或精讲多练,把知识点讲活讲精;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地看书,设法使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要使自己的教学实施手段现代化、信息化,使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信息化技术紧密结合,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2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要以生动活泼的各种形式“传道授业”“教师育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考试通过率,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是学生主体意识得以充分发挥的表现。要在克服学生畏难情绪的同时,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在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力;在组织好课堂学习,使学生聚精会神听讲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预习、复习和练习的习惯;引导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跟上教学进程的同时,不断让他们做一些模拟试卷,并予以点评讲解,深化巩固知识点,善于领会、归纳和举一反三。

(2)尊重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和选择性。由于自考学生基础薄弱,行为习惯、自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但思想活跃,个性比较鲜明,有主见有思想;活动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强,创新潜力大,发展后劲足;针对自考生这些特点,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一是要有爱心、热心、耐心和恒心,充分尊重学生和关注学生的个性、独立性、选择性,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不留死角。对后进学生在学习上点滴进步和思维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亲切关怀,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二是要注意及时适调学生的情绪,帮助他们消除紧张感、压抑感和自卑感,克服怕苦怕难思想情绪,积极动员,深入开展“挑硬战”攻坚克难、争先创优的学习竞赛活动,积极营造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3)教与学的互动。教与学的互动,不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教育者在教学互动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解疑释难,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但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师构成课内课外的良性互动,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积极创设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通道,让学生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力量,增强主人翁意识。

(4)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者要在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提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了解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扬长避短,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自主意识,还要不断开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在加强课堂学习、提高考试通过率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经验和特长,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乐于吃苦、敢于质疑、敏于探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以教学管理者为本

教学管理者是开展教学管理活动的主力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我们不但要承认和尊重教学管理者的主体

地位,而且要激发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教学管理者的“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和谐地统一起来。

(1)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率”的首要前提是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管理者的学历、职业道德修养、专业化水平,关乎管理工作的成效。学校领导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激励机制,大胆任用一些敢于管理、有能力、认真负责的教学管理干部,积极支持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达到管理目标。一些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出现管理人员态度不好,教师和学生办事难,导致教学管理不力,教学事故时有发生,教学管理与育人功能相悖的现象。一方面是学院领导层轻视教学管理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学管理的难度。教学管理的专业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协调性,都要求教学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本领。

(2)发挥教学管理者的主体性作用。教学管理者肩负着全面掌握、监控教学实施全过程的重任。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科学性和规律性,需要管理者具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专业化水平,领导层要充分重视他们的成长发展,在不断关注和听取他们意见的同时,想法设法为教学管理目标的实施铺平道路,排除困难,树立管理权威,积极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发挥其主体性作用。管理者要以耐心和细心,抓实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严于管理、勤于疏导、不断创新的管理思路,推进教学管理水平向更高层面发展。

(3)明确教学管理者的工作职责。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成方圆”,管理制度就是规则,就是学校的“根本大法”。因此,要使管理上水平、出成效,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建章立制,不断完善科学、规范和高效的管理制度,明确现代管理者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其次,要帮助他们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服务,优质服务,在工作服务中磨砺意志,提升工作品质,增进师生友情,感受工作的乐趣。再次,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关注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管理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究工作规律,在“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能。

(4)更好地发挥管理手段和方法的作用。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管理手段的建立,需要领导重视和资金的投入,更需要教学管理者用创新的思维去观察思考,因地制宜,在需要和可能中平衡,在分步实施中不断推进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和灵活性,需要管理者以高度的责任心不懈努力,在实践中摸索、探讨和创新,使教学管理工作异彩纷呈,乐在其中,充分体现教学管理“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全日制自考篇6

关键词:自考全日制助学标准化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70-03

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中提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这个表述,充分肯定社会助学在自考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自考助学的发展过程中,全日制自考助学作为一种新的开放式学习形式迅速成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单位存在诸如“虚假招生”、“违规收费”、“教学组织混乱”等问题。因此,自考主管部门面临一个课题:自考助学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建设一所合格的自考助学院校;自考主管部门如何进行监管,以何种方式进行监管。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提出建设自考全日制助学单位管理标准化体系的思路,并在具体的实践中日渐完善。

1为什么需要进行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

1.1自考助学机构的现状

自考全日制助学在发挥自考开放灵活特点同时,克服单纯自学造成的知识体系不健全、实践机会少等问题,依托高校软硬件资源,以面对面的教学和实践过程,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迅速抓住学习目标,提高考试通过成功率,较快取得自考文凭。尤其是开始自考实践考核试点以来,自考试点院校凭借“零起点注册”,“五年有效期”,“国考课+实践过程考核”这种“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全日制自考助学模式,迅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自考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自考考生中,在助学机构中就读的考生占绝大多数。而且,根据2009年教育部统计:“在所有参加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学员中,有863186名学员通过全日制方式参加助学,占全部参加助学学员总数的54%;有727332名学员通过业余方式参加助学,占全部参加助学学员总数的46%”[1]。从这个角度来看,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自考助学的质量,全日制助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自考事业的发展。

1.2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自考全日制助学蓬勃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也相应产生。诸如:办学机构指导思想不明确,以盈利为主,损害考生利益;在面向社会招生时恶性竞争,虚假宣传;部门办学条件不足院校临时租用宿舍,教师不固定,教师与全日制普高教育冲突;入学、注册、教学辅导环节违规收费;种种行为,不仅损害考生利益,也影响自考声誉,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管理体制不健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招生管理不规范;学生管理不严格;监管不到位等等[2]。

1.3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面上看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办学单位没有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分析产生的深层原因,就是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缺乏明确标准。

三个问题都指向一个症结——缺乏有效运行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包含明确的发展目标、操作性强的质量标准、严密的监督审核机制。制度的缺失,导致助学机构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自律的界限,主管部门在监管时缺乏有效的监督尺度,从而产生办学机构在低水平上进行恶性竞争的乱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1.4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没有良好的管理就没有良好的发展。我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很多人提到规范化管理,但是,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是:制定一个健全的标准体系。标准是衡量绩效的准则。一旦建立了这样的准则,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检查、评价、衡量我们的工作,还可以把它变为一个改进过程,达到加强工作、提高质量的目的。并且,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一套准则看成一个平台、工作目标,为各个机构发展定下明确的目标[3]。

一套有效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从宏观上看,他可以促进主管部门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明确的标准进行监督,有效地规范市场,指导机构发展,持续改进监管工作,为办学机构营造有序发展的环境;从微观来看,有助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打造自身的竞争里。使办学机构明白怎样实现办合格办学机构的目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作用。

一是推进市场的规范发展;二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三是促进不同机构间的比较和交流;四是有利于社会进行监督和优胜劣汰[4]。

2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包含以下三项工作:制定明确操作性强、可以量化评估体系;以标准的建设为自考助学机构确立发展的目标;建立完善评估运行机制。

2.1依据的法规

作为自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考助学首先适应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管理试行办法》。同时,全日制自考助学机构,符合“为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特征,因此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管理范围内,而全日制自考助学的高等非学历办学性质,又适用于《山东省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管理规程》。

2.2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

明确自考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自考助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建人力资源强国服务。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应围绕如何促进助学机构和考生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保障考生获得有益、有效的高等教育;规范引导自考助学机构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

(2)以评估管理促发展。

整个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以管理标准建设为基础,以标准审核为动力,促进各办学机构按标准规定要求规范发展。而标准审核,就是通过年检、评估来实现。促使以管理标准为准绳,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建设有序、良性竞争的教育市场。

(3)系统性原则。

自考助学机构是一个综合体。包含的要素有:办学硬件——办学资质、教学设施,办学软件——管理队伍、师资力量,办学能力——教育科研、学生管理,服务质量——招生宣传、报考服务、考核通过率。任一要素出现短板,会直接影响整体的办学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应从整体把握,从培养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市场环境角度,观察办学机构诸要素配备是否完整,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各要素内部协调是否顺畅,教育教学产品质量是否达标。据此形成完整的评估系统。

(4)量化为主、等级评估为辅。

对于自考助学机构的评价,为确保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易操作性,采用量化为主,等级评估为辅的模式。在办学设施、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方面,采用量化评估为主,对于每个考核项目,设立标准分值,根据各个办学机构在该项目的横向比较,列出相应分值。各个项目分置的累加,估算出办学机构正的办学水平的排名。而对于以主观成分较大项目,如满意度调查等,采取等级评估的办法,作为量化评估的补充。

(5)基于事实的评估方法。

为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在管理标准的设计上,应以事实材料为主。要求评估人员在核查时深入教学实践,检查教师授课情况,巡视学生宿舍状况,查看实验设备、图书馆藏实际保有量,翻阅教育教学记录,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避免评价工作浮于表面。

2.3建立的标准化质量评估体系

(1)考核评估标准内容。①对全日制助学机构资质、信誉度、办学条件(设施、人员、制度)、具体办学部门(院、系、部)执行国家政策水平进行综合评估。②对教学管理过程、教学质量及考试情况进行考核确认。由两方面的内容量化形成具体的分值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2)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设立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指标系统。一级指标体系由6大项构成,二级指标体系为一级指标体系所派生,共量化为20小项,每小项对应相应的细则。

一级指标体系包括:办学资质、办学条件、招生及财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助学服务管理、科研工作等项目。每个考评单项均对应具体的分值。

二级指标体系包括:办学许可证、自考助学登记证、招生注册规范、管理机构及专职管理人员配置、制度建设、收费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考点设置及考务管理、考籍及档案管理、教材征订、科研工作等。每一项均对应相应分值。

(3)日常监管或评估如发现以下问题之一且情节严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即视为不合格。

①招生、教学、管理不是同一主体,以联合或合作形式办学,转让办学权。

②未经审核同意擅自在校外设点办学;办学场地租赁期自最近招生当年起计算不满3年。

③招生宣传资料未按规定审核备案,或虽经审核备案却擅自改动。

④学生报考率、实考率、合格率其中任何一项低于全省自考全日制助学平均值的50%;发生群体性违规舞弊事件。

⑤办学场所具有突出安全隐患又未切实整改。

⑥由于学校管理不善、措施不力,造成师生伤亡或引发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治安刑事案件。

⑦购买盗版教材,侵犯知识产权,损害学生利益。

⑧乱收费或不按规定及时办理学生退学退费手续。

⑨不按规定上报各类统计数据或上报虚假数据。

⑩其他严重违规行为。

3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3.1自评

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自考助学机构每年上半年进行自检。自检过程是对照标准化管理体系设定的发展目标,各助学机构进行自我评分。自评的过程,促使自考助学机构学习质量管理标准,对照质量标准找差距,确定提高方向。评审结果报市级自考主管部门。

3.2社会评定

上报市级自考主管部门的自检结果,由主管部门在政府网上进行公示。公示的过程,一方面使社会了解自考助学机构的办学情况;另一方面促使社会参与对助学机构的监督,监督意见可反馈给主管部门,作为主管部门下一步监督检查工作的线索。

3.3评估组外审

每年下半年,安排市级自考主管部门会同社会力量办学管理部门对助学单位进行年检。年检是对助学机构的办学情况进行审核,对办学单位的自评结果进行复核,采取的方式一是同办学单位各部门主管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二是现场查看学校的办学设施、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档案;三是抽取学生校考课实践课试卷,查看学校教学质量。根据考核结果现场打分。

3.4问卷调查

问卷面向学生,重点调查:学生对学习性质的认识——了解学校在招生宣传中是否属实;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评价——了解学校学生管理是否到位;学生对自考开考计划、报名、考试、毕业等政策了解程度——调查学校关于自考的考试服务工作是否到位;学生书费学费缴纳情况——了解学校财务及经费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征求学生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学校在发展中存在哪些不足。

3.5评估结果的形成

院校自评,市级主管部门外审,学生调查问卷,构成本年度对自考助学单位的综合评价。经过汇总报省自考主管部门。省级主管部门进行复核、抽查、验证,形成评估结果。分为五个等级公别如下。

优秀——有较高办学目标;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较高的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性发展。

良好——有明确办学目标;教学设施达标,办学条件在符合基本要求基础上有本校特色;社会声誉较好,学生满意度较高。学校有后续发展潜力。

合格——遵守教育法规;教学设施基本达标,有正常办学秩序;无不良社会反响;学校正常运转。

基本合格——遵守教育法规;教学设施基本达标,有正常办学秩序;社会和学生对教育教学水平有不良反映并查证属实。

不合格——违反教育法规;教学设施不符合要求,办学秩序混乱;出现质量管理标准中明确规定的“一票否决”问题。

3.6体系运行框图(如图1)

3.7评估结果的使用

网络公示:为社会了解各个办学单位的发展情况,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在招生时期,有效地帮助考生甄别学校资质,识别宣传真伪。减少弄虚作假、违规招生情况的发生。

评选先进:以评估结果作为评选优秀单位的直接依据。主管部门以“表彰先进”的形式,对教育市场形成鲜明的示范效应,为自考助学单位的发展确定标杆。

资质审批:对于不合格单位,限期整改或停止自考办学资格;自考主管部门在审批新的试点项目时,优先从优秀和良好等次院校中进行选拔。以行政手段促使发展良好的院校做大做强,引导教育市场优胜劣汰。

有效使用评估的结果,强化了标准化质量管理对全日制自考助学机构发展的指导作用,促使有关单位以质量管理标准为目标确定发展方向,引导自考办学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4发展的思路

4.1运行效果

标准化管理体系进行了试运行,收到较好的效果。标准的建立,使得办学机构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实现规范办学行为,引导教育市场良性发展的效果。同时,网络公示、学生问卷以及评估审查的过程,帮助自考主管部门及时掌握办学单位动态,对于及早发现问题,消除安全隐患,避免恶性教育教学事件的发生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4.2改进方向

在管理体系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1)全日制自考助学机构的管理主体不明确。

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各种形式的社会助学活动,应当接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的指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自考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机构合作机制缺乏明确规定,“管理”和“指导”分别对应哪些职能,以何种方式组织监督检查,部门间如何协同,怎样分工,助学机构对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按怎样的流程上报。监管部门主体不明确,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容易造成管理混乱和延误解决问题的时机。

(2)管理评估标准各项目分值及权重需要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整。

确保评估标准能真实、客观反映办学单位的实际情况,真正起到促进办学单位把精力放到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上来。

(3)管理评估标准要跟上时展的步伐,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行业的丰富经验,以标准的持续改进提高,促进学校不断提高。

5结语

教育部在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新的形势下,国内外的继续教育机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自考事业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自考在构建学习社会中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们要发挥发挥评估的评价、激励、导向、调控功能,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自考助学机构教育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我国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2009年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组织登记备案情况的通报,教考委字[2010]21号.

[2]田芳.普通高校自考助学脱产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09(39).

全日制自考篇7

(一)自考学生日常管理欠缺。自考学生考试科目的通过率高低直接决定了继续教育学院自考学生报考数,所以一些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为了提高学生报考率,追求办学规模,学生管理也紧盯自考学生考试。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管理也剑走偏锋,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为目的,而是到处组织教师猜题、押题,组织进行集中复习,对于学生的日常课堂管理和教学效果不加过问。学生的到课率和自学效果不再是继续教育学院管理的重点。学生是否到课,教师是否按照自考学生培养目标进行了授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否得到了提高,都被部分继续教育学院忽略。自考学生的文凭仅仅是一种学习经历的证明,不能作为自考学生的能力证明,自考学生在就业、工作实践过程中,无法发挥自己所学的知识,甚至有些自考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参加自考,自身能力根本没有提高,从长远角度来看,继续教育学院不重视自考学生日常管理的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

(二)自考学生管理机构不健全。目前,高校的全日制学生管理机构都很完善,有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招生就业部门、团委、各个二级学院等等管理机构,从学生的日常管理到跟踪服务,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机构,并且管理人员都是有着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对全日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很大程度的指引作用。继续教育学院办学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自考学生的规模也不具有长期稳定性,所以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管理机构也不够健全,有临时设立的,有些机构人员是返聘退休人员,有些机构人员甚至是临时聘请,工作人员责任心与全日制学生管理人员的不可相提并论。这样直接影响到自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自考学生没有归属感和存在感,对学习的兴趣也随之递减。

(三)管理制度不到位。相对于全日制学生而言,从国家到学校都有一套严密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进行约束。但是,同样作为学生,自考学生的管理制度就严重欠缺,很多继续教育学院对自考学生的管理制度没有系统性的全面的规定。部分继续教育学院自考学生管理沿用全日制学生的管理模式,这样无法有的放矢,做到有效管理自考学生。

(四)自考学生评介模式不科学。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学生的评介。对于自考学生而言,考试通过率是一个重要的评介指标,但绝对不能是唯一的指标。目前,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对自考学生的评介大都局限于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介,这种评介模式仅仅只对学生的考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评介,无法衡量一个自考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创新继续教育学院自考学生管理模式,提高自考学生综合素质

(一)加强对自考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学校领导应当充分重视自考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继续教育学院的经济效益不能作为办学的依据,应当以社会效益为先,让自考学生能够真正得学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最终为社会培养可用之才。所以,学校应当为自考学生制定相应的自考学生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同时,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多部门配合,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现有教育资源为继续教育服务。通过合理配置继续教育学院的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并且强化各个部门的只能职责,形成系统的、有层次的管理体系。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时候,不能仅仅对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进行管理,还应当从自考学生的到课率、日常学习情况、教师授课方案以及学生反映和评介等各个方面进行管理。

全日制自考篇8

关键词:非全日制研究生;高校教育;教育模式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今天,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为国家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贡献了巨大力量。2016年教育部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进行全新改革,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学位证书赋予了同全日制研究生同等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坚持二者统一质量标准培养,揭开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新序幕。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该文件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规定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为全脱产在校学习,而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非脱产进行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安排时间和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可见,该文件通过学习方式的不同将两种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有效划分。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相比,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方式为相关人士破除年龄、工作、社会身份等限制,为社会上更多有再教育需求和具备学习深造能力的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途径,进一步贯彻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增加了研究生层面受教育者的覆盖面。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从学生结构来看,非全日制考生大部分具有相关工作背景,不排除相当一部分考生跨专业进行报考,而且这一部分比率远高于全日制考生跨专业报考比率;另外,很大一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需要兼顾原有工作,正因为需要照顾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工作时间,非全日制的课程都会集中安排在周末或晚上,无论对授课教师还是学员而言都是学习的“非黄金时间”,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并且还会存在工作、学习、家庭各类时间安排冲突的状况发生;除此以外,学生年龄跨度大、社会身份复杂等也是非全日制考生的重要特点。

三、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招考模式缺乏针对性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招生考试环节实现并轨,参加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的考生需要通过研究生全国统考,两类考生按照“统一划线”原则进入复试,这种“统一标准,同等质量”实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核水平和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在同等竞赛条件下实则加大了在职考生的考试难度,因为在职考生的优势在于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复习时间相对应届考生却少得多,这种整齐划一的标准实则缺乏针对性,客观上违背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制度的设立初衷。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缺乏差异性从目前的国内情况来看,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主体还是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模式,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换汤不换药”,并没有体现出结合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身特点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对于很多有丰富工作经历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而言,普通的理论授课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实践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多元的教学方式更适应具有相关工作经验背景的学院。

(三)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多存在着工作、家庭、学习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加之一些学员跨地域学习,精力有限,更增加了协调各方面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观上就会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客观上增加了培养单位的管理难度。另一方面,培养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管理缺乏针对性,管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套模式,在执行环节又往往放松管制,尤其在考勤、课程考核、毕业论文答辩等阶段问题十分突出。

(四)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亟待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坚持同一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效力,但在毕业证书上体现学习方式(全日制或者非全日制)。尽管官方文件已经对统筹管理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进行了明确界定,但是社会各界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可度的提升仍有待时日。例如在用人单位的招聘简章中要求全日制研究生作为应聘资质的内容随处可见,而且新政之前的传统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留给人们的“低质量”印象仍然存在。

(五)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资源不足主要体现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师资不足以及导师指导意愿低等方面。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师资力量不足限制和影响了该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招收规模大,指导教师一般需要兼顾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这样就造成了整体师资配备不足和单个指导教师匹配学生数量总和太多的问题。导师精力有限,往往顾此失彼,不能有效兼顾。

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探索更具针对性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招考机制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招考环节,积极创新,探索更具针对性的招考机制。完善“同质量、同标准”的内涵,并不是完全照搬全日制的初试、复试考核形式和内容就会收获同质的结果,考生来源特点不同决定了招考环节可做多元性设置,相同标准下差异化、弹性化地选拔优秀生源。当然,增加弹性化也需要注意全程有效的监管,以防止不规范行为的产生。(二)进一步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伴随着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必须在培养模式方面进一步完善。依托特色学科,搭建优质的教育培养平台,培养高水平的导师队伍,设计科学合理的教育培养方案,通过培养模式的完善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人才定位,其培养必须重视学术能力,更要强化具体教学,这种学术性、职业性兼备的特性也要求我们要有效协调培养单位和任职单位之间的职责关系,加强沟通,互相配合。

(三)全面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管理提升,培养单位必须在思想认识上予以加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给予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同时,可以积极学习国外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经验,例如“完全学分制”等管理方式方法,通过实行彻底的选课制和弹性学制来最大限度的为差异化学员提供符合其个性特征的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成功经验的学习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管理水平。另外,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完善主体,定期评估检查,以评促建,客观敦促培养单位进一步提高认识,提升质量管理。

全日制自考篇9

【关键词】金融;学术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设置

一、专业型硕士及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为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2009年起,教育部开始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下发《通知》中明确规定:“已下达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10年至今持续缩减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相应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以达到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同时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型结构重大调整的目的。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相对于传统学术型硕士而言的学位类型,旨在培养专业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或工作岗位需要的实践型人才。与此前的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首先,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则主要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其次,报考难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考试难度较全日制专硕要低一些;最后,毕业后所获证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一般只能获得学位证书而不能获得学历证书,也就是所谓的“单证硕士”,而全日制专硕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齐全。由此可见,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面对日益细化的职业分工和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而对传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做出的改进和调整,是如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等19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设置方案。方案中明确了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学位论文等各方面要求,为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指明了方向。目前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都设立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点,各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逐步扩大专业硕士在硕士招生中所占比例,并在实践培养中不断探索,促进金融硕士培养模式逐渐成熟,金融硕士成为考生报考时炙手可热的新焦点。

二、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比较

下文从培养目标、招考条件、考试内容、学制、学习费用、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学位论文要求、读博要求等方面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

1.培养目标

顾名思义,金融学术型硕士侧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即对金融理论有深入了解并追求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创新、适合从事教学和基础性、理论性科研工作的研究生,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则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在培养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招考条件

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招生对象为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生需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对象与学术型硕士相同,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招生考试于每年一月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

3.考试内容

金融学术型硕士考生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分别为150、100、100、150,其中数学、英语、政治为全国统考科目,采用全国统一试卷,专业课综合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在2011年之前,考试科目与学术型硕士相同,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相同,其中数学、英语、政治采用与学术型硕士相同试卷,专业课综合也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但试卷内容与学术型硕士不同。2011年之后考试科目中数学改为经济类联考,分值仍为150分,经济类联考全国统一,其中70分数学,40分逻辑,40分写作,专业课考纲由中国人民大学统一制定,具体试卷则仍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总体来说,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降低了对考生数学方面的要求而更加强调逻辑能力与综合写作能力,专业课命题也会侧重于考察金融实务知识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制

金融学术型硕士一般学制为三年,前两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三年进行实习或科研项目以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第一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二年进行实习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同样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5.学习费用

学术型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全日制专业硕士从2010年开始少部分录取为国家计划内(保送)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大部分专业型硕士须缴纳学费,一般比学术型硕士高,根据学校不同学费有所差异,平均为30000元/年。

6.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硕与专硕的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差异。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偏向理论性,目的在于拓宽和加深学生对于金融各分支领域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授予学生经济金融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例如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统计回归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等,教学方式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居多。专硕课程设置则偏向实践与应用,所学课程大多与金融领域各职业具体相关,例如金融理论与政策、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金融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等,教学中多采取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目的在于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面对金融实务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硕士毕业后对于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的适应能力。

7.导师配备

学术型硕士一般配备一名校内老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及学位论文的完成。而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除了从校内老师中选择导师外,也会吸收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或担任导师,大部分院校采用“双导师制”,即为每个专业硕士配备两名导师,一名由校内老师担任,一名由来自各金融机构的在职人士担任。

8.学位论文要求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为理论研究、调研报告等,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范围较广,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也可多种多样。

9.读博要求

学术型硕士一般有部分报送读博名额,学生根据自身意愿和条件可以申请直博,金融专业型硕士则没有直博机会,有读博意愿只能参加统一考试经录取后入学。

三、总结

作为开设仅三年的专业,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曾经面临多方质疑,社会对于专硕的就业前景持消极态度,而在上文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门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硕士就业而对传统研究生教育进行的改进和创新,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花开并蒂”的局面一方面能够保证继续为科研及教学工作输送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利于改善长期存在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需求与硕士毕业生不能有效匹配的问题,双管齐下,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刘红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6).

[3]薛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J].北京教育,2007(11).

[4]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5]教育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0.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全日制自考篇10

高等教育体制现状特点启示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至今,已经经历了多次成功的尝试,在各个方面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重大的调整。在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若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国际大环境之中高速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那么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就是非常必要的,其中高等教育体制方面的完善更是重中之重,是促进高校教育事业更加快速、完善发展的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能够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吸收并借鉴他国高校教育体制方面的管理与方法,把中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办好,这是一个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现状及特点

首先,从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的办学体制来说,现在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共同发展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大格局。“积极地鼓励和加大支持社会各界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这一教育体制的改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全面提出,同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高等教育体制相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正向着多种形式办学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其次,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体制上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学科的设置是十分细化的,正是“术业有专攻”的典型。但是“过犹不及”,学科设置的过分细化并不利于学科之间应有的交叉、渗透,阻碍了知识的互通性,学生的知识面的扩展也受到了限制。面对这样的现状与特点,高校教育体制在学科建设方面不得不进行调整和较大动作的改革,将高校专业设置中的一些分支过细的专业合并,或是将一些专业学科的界限淡化,使之成为交叉学科,更有利于进行学科之间的互通,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其他学科中的知识,拓展知识面。

再次,从我国高校教育的考试体制来说,目前仍旧是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这样的考试制度并不利于学生培养竞争意识和自由个性的发展,这种体制之中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尽管在一定的时期内,我国的一些教育体制依旧会保留,但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调整与改革正在逐渐与国际进行接轨。如国内的很多大学进行合并,或是高校之间进行联合办学以达到扩大大学的规模、增强大学的办学实力的目标,建设能够培养能力更强的学生的综合性大学。

二、日本高等教育体制现状及特点

首先,从日本高等教育主要的办学体制来看,日本的大学也包括国立的和私立的两种大学,也就是说,国立大学也是有日本政府所参与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之一,虽然在日本也拥有着一批办学质量很高的政府参与办学的国立大学,但是在日本承担更大部分高等教育的主导力量并不是这些国立大学,而是国家十分支持并鼓励的私立大学。日本国民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正是由这些大学完成的,与中国的不同之处是,要在日本设立私立大学是十分容易的,所以日本私立大学也为数众多,根据2001年的数据统计,当年日本的高校在校四年制的大学生的比例占到所有大学的百分之七十三,所以,在日本,私立大学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对其国民的教育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从日本高校教育学科设置体制来看,课程的安排是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但是学生都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进行选修课和必修课的选课,这种形式在最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与学习效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的自由度非常高,是一种开放式的自由选择。这种体制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的时间到社会上实践、学习其他在学校的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种体制下的课程与授课时间看来好似松散无序,实际上却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育理念。

再次,日本高校教育考试体制与我们的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体制完全不同。相对于我国升入大学考试进行高考的学生的一考定“乾坤”,在日本,这种每年一月份进行的全国统一的考试成绩并不是学生最终考取大学的依照,只不过是作为个所大学录取学生的参考,最后作为大学录取学生的考试是在每年二、三月份各所高校自主组织的招生考试,大学将按照此次学生考取成绩录取。

三、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现存问题及对他国高等教育体制借鉴的思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国的教育事业较之以前更是有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同日本这样的教育强国比较而言,依旧有很大的调整空间与改革的必要,日本在高校教育体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当代世界已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更是没有国界、不可分割,更好的、更有效率的高校教育体制的调整、改革与创新更应该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所以我国更应该借鉴国外更加完善的高等教育体制来完善自身体制的建设。正如虽然现在我国鼓励和支持民办大学的发展,但是实际上,我国的公办大学的地位要远远地超过私立大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可以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任务的私立大学的进一步的、快速的发展。公办大学由于政府的参与、干预较多,就使得中国的公办大学严重的缺乏办学的自,于是导致了高校发展受到制约。与日本高等学校办学的体制相比较,我国在办学体制上还存在缺陷,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办学体制更完善的一面,加大社会各界对高校办学的支持、参与,加大我国对民办大学的支持力度,给予更好的经济以及政策支持,给私立大学的发展营造出一个更适于其发展的空间。在分析、研究与借鉴日本这个教育强国的经验的同时,我们更加应该多多认真讨论和总结我们自己关于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开辟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强国之路。

以上针对中日高等教育体制方面的阐述、分析与对比研究也许并不能够涵盖所有高等教育体制的内容,但是希望在这些分析中能够总结出来一些有益的、能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完善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安佰伟.中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比较及启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普书贞,佟晓辉.中日高等教育体制比较[J].中国中医药,2003,(7).

[3]侯志公.高等教育评估:中日比较及其启示[J].东岳论丛,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