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管理职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38:29

农村经济管理职能篇1

2、纽带的职能。合作社必须成为政府和农民的纽带,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协助政府贯彻和落实农业与农村政策,把农民的意愿反馈给政府,为政府施政提供第一手材料。合作社也必须成为农民与市场,农民与龙头企业等的纽带,使农民有通畅的销路,商家有稳定的货源,为商家和农民架起一座双赢的金桥。

3、保护的职能。作为弱势群体的代表,合作社必须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表,为减轻农民的负担,保护农民的权益不受侵害而努力。同时,合作社也要成为农民生活的空间—农村的利益的代表,发挥农民的联合体的作用,保护农村的环境,保护农村的资源,使我国的农业能够可持续的发展。

4、教育的职能。也可以称为培训的职能。合作社作为农民的联合体,必须为社员的素质的提高而努力。农业结构的调整、科技的转化、技术的普及、生产经营与管理水准的提高,都离不开社员素质的提高。目前,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总劳动力的40%,文盲和半文盲约占总劳动力的18%。这种现状,不适应今后农业的设施化、机械化、信息化和集约化的要求。

5、示范的职能。据1999年的一项统计:利益关系比较紧密,真正称得上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只有1万2千个左右,连接农户约2千万户,占全国农村总户数的9%。在21世纪,中国的农村合作社,必须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更多的合作社的成立,带动更多的农民的参加;并在实践中发展一批成功的、具有示范作用的样板社,带动更多的成功社的出现。

6、发展的职能。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学习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成功的经验,更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与突破。合作制的内容非常广泛,合作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进行有机结合,有可能会创造出合作社的一种全新的模式。

7、合作的职能。合作社的特点是合作,但我国现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作而不合。几种合作社自成体系,只有纵向的指导,而无横向的联合。反观发达国家的合作社,都是即有纵向的合作,又有横向的联合,合力非常强大。要迎接国际强势农业的冲击,今后,中国的农村合作社必须加强大。要迎接国际强势农业的冲击,今后,中国的农村合作社必须加强上下,左右,周边,各体系间的协调与合作,并最终实现一元化的联合。

农村经济管理职能篇2

关键词:新型农村;农业产业化;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业发展中的产业化发展不断全面推进,我国政府重新调整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理念,解放农业劳动生产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同时也需要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本文就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

1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中需要的职业人才主要为三种类型:

1.1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者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镇企业不断崛起,这就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同时也能够产生许多的新型农民以及农业企业家。但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中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其组织管理落后,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随着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在乡镇企业中的运用,一些产业集群、创业就业以及科技创新型的乡镇企业不断涌现,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乡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些企业需要不断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并且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知识的高端管理型人才,进而在乡镇企业中发挥作用,更好地管理经营企业。

1.2新型农村组织经营管理者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的农村组织机构需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在经营模式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需要在生产中实现“产销一体化”,有效拓宽农业市场,生产中实现规模化,经营组织中实现品牌化,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平台,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新型农村组织需要具有丰富技术知识且善于管理、懂管理的领导者,提高组织的管理和经营水平。

1.3创业型农业管理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全面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能帮助农业经营者从传统的养殖种植业中脱离出来,根据他们所在地的环境、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形成乡村与农业旅游业,更加细化了农业经营者的职责。对于这些创业型的农业经营和发展来说,具有经营和管理能力、掌握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了解市场信息收集以及成本核算知识技术、能够对生产和产后商品安全技术进行研究的管理经营者是十分必要的。

2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对策

2.1正确认识农村职业教育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看,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其能将农村的劳动力转变为非农化人才,同时培养更多具有经营管理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行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农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经营管理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目前,为了能够提升农业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水平,我国需要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强职业农民的经营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充分了解“三农”的作用和本质内涵,明确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人才的技术能力,使其能够在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基础上,学习如何进行管理和经营,继而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力资源。

2.2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政府相关部门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在行动上要加大对农村的职业学校资金投入,在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基础上,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条件,建立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基础和培养基地,同时通过一些项目或者平台,加大对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培养,改善不同农村职业学校的设备,对职业农民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实行产研结合、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提高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

2.3创新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要注重学历教育,还要对学院进行职业资格技术的培训以及知识技能的培训,采取职业教育互补的方式进行职业人才培养,保证农业技术人才的壮大和发展。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模式,要与各个农民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区域性企业等进行合作和交流,采用合作办学的方式使学员们能够通过就业指导进行实习体验,满足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农村职业学校也可以创建农业产业化实习基地、校办产业等,帮助职业农民进行实践,使学员们主动参与到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管理和经营中,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结语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培养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是十分迫切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有经验的、有技术知识的和管理经营才能的人才,所以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职能和作用,政府和地方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重要性,为农业发展培养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从而帮助乡镇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等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淑梅.浅析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J].才智,2014.

农村经济管理职能篇3

关键词:镇村;经管干部;问题;建议

农村工作纷繁复杂,稳定与发展是两大主题,地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农村的稳定,当前左右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就是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三资管理是镇、街道经管站和村(居)委会事务管理最主要的职责内容,镇、街道经管站农经管理干部和村(居)委会记账员(会计、出纳)是执行三资管理的主要力量,因此进一步加强镇村两级农村经济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是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促进地方稳定与发展的关键。

一、影响镇村两级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信息化、电算化、技术化、专业化、智能化给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要求,基层农经管理干部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要求,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工作人员编制少,力量严重不足

1.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经管站负责记账一般一名会计负责十个村左右的账务,这些会计普遍没有正式编制,是单位聘用的临时工作人员。对于经济条件一般,财务收支不是很多的村、居委会,会计对十个村的业务量勉强可以接受,如果是经济大村,收支账务比较繁多的,一名会计负责十个村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农经队伍工作人员编制少,聘用临时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定。现在农经站的“三资”委托、土地流转服务、农业承包合同的管理、农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农村调查研究等工作,其工作职能广、职责多、任务重、工作量大,人员少根本无法胜任门类繁多的业务要求,也不符合“三资”管理的财务制度。

2.村一级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一般为记账员、出纳员,一般一村两人,规模中型的村“两委”干部一般是四人到五人,除去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以外负责具体业务的寥寥无几,况且当前村一级事务种类繁多,诸如环境卫生整治、社会治安、森林防火、计划生育、查处违章建设、社区建设、各种业务口的报表,另村一级经济管理人员应接不暇,人员力量严重不足。

(二)人员结构老龄化

目前基层包括镇、街道,包括村一级农经管理人员老龄化及其严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日新月异,虽然这些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是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有所下降,普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农村“三资”管理的电算化、系统管理的网络化、基础管理的信息化等,大部分年龄偏大的同志操作起来很吃力或者“跟不上趟”,完全不能胜任当前工作的较高要求。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三)业务素质不达标

镇村两级农经管理干部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执政能力较差。并且这些人员年龄结构较大普遍在50到60周岁之间,这些人当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是能胜任工作的,随着社会发展,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这部分人生活压力较大,接受能力明显不足,最明显的莫过于操作电脑和软件很吃力,不能运用电子手段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

(四)工作人员待遇低

1.乡镇、街道办事处经管站代记账会计一般是临时工,其工资一般是在编工作人员工资的一半,且没有正规的晋升职务、职称和工资上涨的渠道,往往一干就是一辈子,工作量相当的前提下显失公平。

2.我地区组织部门规定村一级记账员、出纳是支部书记工资的70%,发达一点的村支部书记工资平均4万元/年左右,西部不发达村支部书记平均工资只有1万元/年左右。对人口大村来说,业务繁多,服务对象多,在重视“三农”工作的今天,服务于“三农”工作一线且为稳定基层工作作出贡献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基本待遇得不到保障,必将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定开展。

(五)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缺乏一定的重视

我国对三农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对农村经济管理有着具体明确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没有得到农经管理人员的充分认识,直接导致了执行力差、农村经济管理效果不显著的问题。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随之改变固有思想;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对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认识与要求,造成经济管理制度没有足够的执行力度,很多政策没能彻底贯彻执行;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没有充分意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重要性。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增加人员编制,稳定农经队伍

逐步添加工作人员,不断更新优化人员结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经管站编制逐步应达到2~3人,达到定编、定岗、定员,确保有专人承担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完善问责制度。村一级要逐步加强将记账员列入村“两委”主要干部行列,变“四职干部”为“五职干部”,增加记账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村一级组织的经济管理活力。

(二)改善年龄结构,适应业务需求

乡镇、街道办事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逐步自然减员,招录年轻干部充实经管队伍。村一级要注重发展年轻后备干部力量,达到岗位有接班,业务有人精。村一级要在村“两委”换届中对记账员职务的竞争人选提出严格年龄要求。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镇村两级首先在用人、进人时要对学历、能力把好关,更要经常参加农经干部培训,既要重视业务知识的培训,政策法规培训,更要重视提高农经人员的政治素质培训,造就一支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农经工作队伍,鼓励经济管理人员多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把握和运用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能力。

(四)提高待遇,激励工作干劲

在定编、定岗、定员的前提下,确定提高镇、村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激励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做到人人能干事,人人想干事。

(五)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

农经系统的全体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对农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和正确运用有关政策法规的自觉性,以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进一步增强驾驭农经管理和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针对党对农村提出的政策要切实领悟、贯彻和落实实施,加强农村经管理,充分保障政策的制度化,经常化以及它的稳定性。保证农村矛盾的化解,保持农村的稳定,保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从而调动农民对生产的积极性,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万宝瑞.中国农业经济管理与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03).

[2]王征兵.村干部合法收入标准的确定[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

[3]王丽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之我见[J].宏观经济,2013(01).

农村经济管理职能篇4

第一,意识不足,因为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农业经济非常被动,随着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国民经济中,农业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国家对于农业也加强了重视,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但是在对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政府对其重视不够,对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忽视,这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不仅如此,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第二,职能授权不明确,在基层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需要处理的事务非常复杂,,对于很多职能在履行的过程中存在着无法彻底贯彻的现象,有些问题根本难以处理,这个时候,在对村级财务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着违规等情况,没有权利进行处理,如果违反了农民减轻负担规定时,同样没有权利进行处理,在对集体资产进行处置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难以介入,在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和村干部经济审计过程中,因为制度规定不健全,导致无法开展,这些问题对农村经济管理带来了麻烦,导致难以主动开展工作,虽然目前我国出现了指导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但是在执行上还存在着很多漏洞。第三,管理队伍建设不够,如果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高,那么其能很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知识技能不足、经验不丰富、责任心不强的问题,不仅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而且还存在着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片面的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权益,这就导致了因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正常标准而出现的对农村经济管理发展制约的现象。第四,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而今,我国负责农村资金管理的单位主要是村级组织,但是我国目前还存在着承包合同不规范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在具体实际上,所得到的费用非常少,导致了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很多农村在财务工作中不公开,并且不透明,在对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有很多不规范的问题,但是因为农村干部在理财上缺乏概念,从而对理财的信息很少接触,并没有引起重视,在知识能力匮乏的情况下也没有刻意去参加培训,导致对集体资产只会保存,而难以去投资,导致了资金的回报概率非常低,这就是资金管理不规范的主要体现。

农村经济的类型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

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

合作经济

二、发展建议

第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中央省市政府的部门要对基层干部的领导加强重视,要对其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功能工作进行督促,保证基层干部对工作开展引起重视,对其进行大力宣传,采用多种手段,要让农村农民集体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引起高度重视,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并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仅要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还要提高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认识。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责任心。

第二,明确职能,加强制度管理。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对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引起重视,要给予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一定的行政处理和经济处罚权利,明确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在执法的过程中具有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且对于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干部的审计和监督管理方面要有制度支持。为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情况下,能有相关的制度方便。但是我国目前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不规范,对于农村土地承包和村级财务管理都没有完整的制度,导致了经济管理难以开展。

第三,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管理工作人员要想从事工作,必须要有一定的职业认定,必须通过相关的考核,要有强大的业务能力和端正的工作态度,在从事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考核中要重德行轻能力,如果德行不够,官僚主义重,只知道贪污腐败,就是害群之马,只要工作人员能有强大的责任心,能有为人民服务的决心,能力可以慢慢磨练和培养。要对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树立典型,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思想觉悟。

农村经济管理职能篇5

一、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由乡镇党委、政府及纪检监察部门委托乡镇农经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审计,在维护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提高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效率,建立廉洁高效的村级组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工作中,因受体制、机构、人员分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现农村干部经济责任,也不会象公职人员一样依法处理,不能较好的完成审计的根本任务。在新农村建设项目落实过程中,大量项目资金在村里来落实实施。农村干部在资金管理、使用、发放、使用项目资金、征地补偿款和村级收入中,过分的自由,村务公开时间迟缓,甚至于不公开,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极易造成农村干部出现经济违法乱纪现象、造成村级资产的流失,损害农民群众的利益。

(一)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管理体制不健全、农经人员力量薄弱。农业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的通知》县、乡两级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指导部门,要切实组织好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工作和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必须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体系主要由农业部门牵头负责,乡镇农经站直接实施,部分乡镇农经管理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即当裁判员也当运动员,不能很好的履行职责。在实践工作中,部分农经管理人员移岗,审计力量不足,有时只能聘请社会中介审计组织人员参与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管理体制不顺畅、审计力量不适应形势要求是长期困扰这项工作有效开展的一个客观障碍。

(二)农经部门作为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定位难。经济责任审计是受托审计,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现行的法规中,没有给审计机关明确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一职能,审计机关在对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缺乏主体执法资格,再加上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责任审计专职人员较少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一直较为突出,针对点多面广的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农经部门作为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定位难,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实施和开展。

(三)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操作程序、评价体系、结果运用上缺乏统一完善的标准。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的操作程序、评价标准和结果运用上没有完善统一的标准,无法可依。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由于农村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计划性、稳定性和统一性不够强,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质量不高,审计结果运用不理想,影响了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期效果的实现,很难达到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要求和目标。

(四)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客体缺乏法律意识。农村干部由村民选举产生,部分农村干部并不是因为有能力当选,所以农村干部参差不齐,法制意识淡薄。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随着农村干部换届的进行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对它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导致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客观环境不理想。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有些农村干部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离任村干部、会计拒不交账,更有甚者,家族势力大的村干部会采取不正当手段设置障碍,百般阻挠,造成审计工作进展不顺利或不能正常开展。

(五)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配套法规不健全,审计结果运用难。由于对农村干部经济责任追究缺乏法律依据,审计过程中对违反财经纪律的村干部,以党纪、政纪处理根本达不到对国家公职人员那样的处理效果,向司法机关移交的行政案件,司法机关往往以违法违纪问题界定不清或达不到立案标准而不立案,从而导致问题久拖不决,无相关法律依据追究其责任,也难以采取实质性措施对其处罚并促使其整改,这样,一方面造成审计工作的无奈,难以有效遏制个别村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更助长了个别村组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

二、完善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的几点建议

针对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有利于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创新思路,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转机制,确立符合实际的农村财务和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模式。

(一)建议设立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明确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执法主体。建议将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职能从农经部门划出,实行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离,设立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配置编制,财政全额供给,隶属国家审计机关或政府直接管理,接受村委会委托独立行使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权。国家未出台与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前,由农村审计专职机构在工作职责、审计权限范围内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农村审计操作程序、评价标准和结果运用办法;使用独立的农村审计文书;依据委托协议制定农村审计工作计划,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书;负责按照审计工作计划和上级委派,适时借助社会中介审计组织力量组成审计组,实施农村财务审计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束后向乡镇党委、政府提交审计报告;负责监督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和落实情况,并向村民公布审计结果及审计成果运用情况

(二)建议实行农村财务委托制和经济责任制,解决困扰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法律层面的问题。农村干部是民选干部,如何有效制约和监督仍需进一步探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国家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对村民自治组织成员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为了化解这一矛盾,建议实行农村财务委托服务和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制度。首先组织力量全面对村级财务进行清理,摸清债权债务状况。此后,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村级财务委托服务决议和委托审计监督决议,并与会计服务中心签订委托村级财务管理协议,与农村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签订委托村级财务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协议,从而解决了困扰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法律层面的问题

(三)建议推行“农村财务委托服务”制度,创新农村财务管理机制。针对农村干部参差不齐,法律意思淡薄等问题,在保证村委会对各项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利,实行农村财务委托服务制度。服务中心接受村委会委托村级会计记账并实施财务、资金监管,定期定时定事报账。服务中心制定工作职责、原则、代管内容、账簿设置、凭证传递和财务核算程序、收入管理、财务开支审批、固定资产、备用金及票据、民主理财、财务公开、财务档案等管理制度,对农村财务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财务制度、统一开设账户、统一票据管理、统一会计档案、统一电算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四)建议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强化农村审计执法手段。为了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执法执纪手段,营造良好的农村审计执法氛围,建议纪检、公安、检察、审计、农经等部门协作机制,成立农村经济案件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涉及农村经济案件的立案、侦察和处理,加大农村审计执法力度,树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权威。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加强农村审计队伍建设,注重农村审计人员教育和培训,通过考试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使农村审计队伍不断走向专业化、知识化和正规化。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监督的指导和监督,利用成熟的经济责任审计经验,引导带动本地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到有作为、不缺位、尽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应尽力保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费,重视审计成果运用,加大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力度,巩固审计成效,促进这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农村经济管理职能篇6

关于村民自治组织的法律,既有《宪法》,又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民法通则》、《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这两部作为目前涉及村民自治组织的最重要法律,都将村民委员会性质定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明确村民群众可以通过这一组织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宪法》限定村民自治组织的区域范围是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自治组织不能逾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对象范围,是对宪法规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具体化,并且明确了村民自治组织采用的是四种行使自治权的方式。《民法通则》、《农业法》、《土地管理法》都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物权法》第60条规定: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等都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职能并列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村级组织。因此,相关法律均明确了村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一特性,并赋予了村民自治组织相应的职权:即要求村民自治组织只能是依法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充当的是公益人、仲裁人、守夜人和中介人的角色,既不能超越国家公权力的界限,也不能越过村民私权利的屏障。

二、法律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及职能定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概念以法律形式出现,最早是在1982年《宪法》第8条中,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又将其称之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现行《宪法》等法律法规中则规范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解决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去和留矛盾,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然而,时至今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性质及职能定位,无论是法律或是学术界,尚未有统一、明确和具体的界定,由于缺乏专门法律规定,目前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了解,主要是从宪法或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中获得。分析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宪法和法律已涉及到该组织的概念。如《宪法》第8条第l款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从本款中规定与现实中农村土地承包的作法相比较,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指以土地为依托、以土地的集体所有为纽带、以农民为成员的村组织,该村组织既区别于村民委员会,也区别于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公有制性质的经济组织,它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围绕土地产权推进,是公有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三是具有民事法律主体资格的其他社会组织,对本组织内农民集体所有的资产享有管理权和经营权的职能及权限。如《宪法》第17条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农业法》第10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依法管理集体资产又如《民法通则》第74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产包括: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规定了权限范围。四是重合于村民自治组织,它超越了单纯经济组织属性,还承担着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带有综合性组织的特点。如按照《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是同一机构,即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职能重叠,具有政社合一性。

三、对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定位分析

(一)两者概念模糊,定性不准

实践中,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承担的角色等同于村民自治组织,村民自治是在村委会组织法的规范下进行的,认为村民自治组织就是村民委员会。其实,村民自治组织不仅包括村委会,还包括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等。之所以将自治组织和村委会混为一谈,是特定法律环境、社会背景、理论背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农村基层民主实践相对不足的表现。重新定位村民自治组织的概念,已成为进一步理清其职责,处理好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问题的前提。据统计,我国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法律文件近3000部,尽管多部法律法规多处涉及这一法律概念,但均未对其有明确定性,缺乏专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以至于在一个村是否存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论理论上还是法律上,并不清楚。

(二)由于自治权力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村民自治组织因基层政权的委托,享有一定行政管理权,但行政权本身具有侵益性,村民自治组织常常僭越其公共事务管理的职权而代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致使绝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独立发挥作用,缺乏良好的运行机制,缺乏正常运行所必需的自主决策、经营管理及监督维护机制,无法正确行使财产管理权和经营权,许多地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2010年10月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然一方面明确了村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能,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经济活动自主权,但另一方面却规定村委会管理本村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

(三)两者法人地位不明确

宪法中多次出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名称,显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类法律主体,但是主体身份如何?究竟是法人还是其他组织?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只是在湖北省和浙江省的地方性法规中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确定为法人。尽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一类法律主体的地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法律对其设立、变更、终止、机构设置及功能等方面规定的缺失,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受到其他市场主体的质疑。其结果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法与其他经济主体签订合同,只好以村民自治组织的名义参与经济活动,无法办理资产产权证明,限制了对其资产的经营管理能力。近些年,广东、浙江等农村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在谋求自身合法地位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但均未摆脱政社合一的经营模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模糊混乱,直接影响到村民自治功能的实现。

四、明确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的思考

(一)明确各自内涵

为解决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义五花八门的的现象,在立法中,应考虑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继承性、现在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实践以及部分地方的立法经验,在此基础上综合概括出来。可以这样定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它是在农村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建立的,以行政村为单位,以土地为核心的集体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代表者,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载体,是与村民委员会并列的经济组织实体。村民自治组织不是政权组织,尽管接受委托办理某些事务,但是以乡镇府的名义办理,是一种行政委托关系,不是直接行使行政权。所管理的村事务,法律已明确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村民自治组织的定义界定为,是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基层政权办理部分委托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组织。

(二)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

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农村公共事务管理者,而后者则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者,两者的性质、宗旨都是不同的。作为公共事务者,村民自治组织受村民授权,它的宗旨是从事公益事务,不具有营利性,不承担市场风险。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它拥有农村集体资产,其目的是用集体资产实现农民的生产和福利,会开展经营活动并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它与村民自治组织不应当存在管理与服从的隶属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经济组织,其法人财产完全按市场法则运作,有其独立的运营模式;村民自治组织是准行政组织,其运行遵循政治规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村民自治组织以服务村民、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为目标,二者是各自独立的组织。因此应修改《村委会组织法》第五条中规定,删除村民自治组织有经济职能的规定。

农村经济管理职能篇7

[关键词]农村经济财务审计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G3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196-01

2015年我国农业部成立了农村经济发展新型智库,通过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和“三农”发展的部署要求,组建起各个领域权威专家为核心的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研究各领域来为“三农”发展提供更多决策依据,并将农村经济发展与经济、科技、法律、生态环保、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联合起来,以提高“三农”的工作战略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推动农村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财务审计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经济监督手段,是保证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符合实际、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根本现状、为制定未来发展战略提供依据的重要措施,早在财务部引发《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和《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试行)》以后,农村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得到了加强,如实反映了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状况,正确处理了国家、集体(各行业、各经营层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起到了保护集体资产安全与完整、维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的作用。总体而言,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根本属性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对农村、乡村集体企业、经济联合体、农村合作社经济组织等对象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其审计主体是农业行政部门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和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财务管理机构,以及更大范围的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对农村生产经营单位实施审计监督。简而言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政府授权的内部审计,对为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健康发展而保障经济活动和财务数据符合实际经济发展,以此保障农村合作经济中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经济活动监督措施。

(一)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作为对农村合作经济活动的监督手段,其在审计工作中充分发挥这政府部门的基本职能,即:经济监督职能、财务监督职能、经济管理职能、经济评价职能。经济监督职能的实施根据相关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来揭示经济活动中和违法乱纪行为,从而维护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根本利益;财务监督职能是通过对财务收支和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度进行审计评价,以保障农村合作经济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经济管理职能通过对农村全部经济活动、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审计分析,给出正确的审计评价来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以实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经济管理力度的加强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评价职能的发挥实际是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对农村经济作用的根本体现,其以依法审计、贯彻落实农村财务管理政策和财务会计法规、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等方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经济评价时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财务资料、会计实务等各方面进行审计,保证财务管理涉及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特点

农村财务审计的对象是多形式多层次的,且涉及到各个行业领域,其审计工作也将面临更多困难,无法做到系统有效全面的针对农村各生产经营单位的财务审计,因此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带有明显的针对性、独立性、法令性、一致性和保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查集资内容和利润分配的合法性

农村经济作为合作经济联合体,其运营多建立在多渠道集资的基础上,因此对其进行财务审计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法令政策来审计各项集资的来源、投资人享有的权益等方面是否合法合规;此外,审查集资还对其规定的权益进行分析研究,以确保规定的权益不损害集体利益。对利润分配的审计依照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来进行合法性审计分析,重点审查公积金、公益金的管理使用状况,并对经济联合体的利润计算进行真实性验证,以确保其利润分配内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对承包经营进行审计

对村社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业承包合同的订立、履行、兑现等进行合法分析,并着重于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确保其经济活动不会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造成损害;此外,在挪用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费方面要进行重点审计,保障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实现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

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从上文中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职能和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在坚持针对性、客观公正性、独立性、政策法令性、一致性、保密性原则基础上对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农村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针对性审查,在审查过程中具有针对多渠道集资、以市场调节为主、针对承包经营和收益分配内容等方面来审查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因此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揭示农村财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一般形式为集体所有制,在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保障集体利益、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才能揭示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腐败、、挪用公款、奢侈浪费、账目管理混乱、收支不均等乱象,才能及时发现基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来对其进行纠正,确保基层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有利于落实财政公开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

农村作为国家政策贯彻落实的基层,作为国家管理的坚实基础,在当前号召强化地方政府财务公开透明的政策下尚有许多农村未有贯彻落实,并且一些偏远山区尚未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导致了公共财产被肆意浪费,群众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因此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才能强化农村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督促地方政府财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维护党和群众的关系,保障农村的社会稳定。

(三)有利于集体资金的合理利用,实现集体利益目标的最大化

改革开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集体资金积累也具有了一定规模,因此要确保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需要充分利用积累的集体资金来壮大农村集体企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以及改善农村的基础设备设施,为群众生产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因此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才能对集体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乱象进行纠正引导,通过建立起有效的资金预算机制和资金申报体系来降低资金的浪费,确保集体资金的安全和有效运用。

(四)有利于防腐治腐,增强农村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能够有效解释财务管理工作的现象,有利于端正村干部的经营思想和经营行为,有利于增强集体资金管理者的责任感,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工作态度,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更好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并向群众展示出良好的清白作风,密切群众和干部、群众和政府、群众和党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活动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动基层民主化进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间接却强有力的,只有通过加强财务审计工作力度,才能遏制现象的发生,才能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以此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农村社会的长久稳定。

参考文献

[1]廖玉琼.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9):97-100.

[2]王丽红.论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保障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经营管理,2015(31):128-129.

农村经济管理职能篇8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

一、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经济建设并非孤立实现,经济建设的水平受到各种公共管理方面的制约,包括农村的文化建设,法制健全程度和公共财政对农村的公共事业投入等方面。目前,我国在公共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制约着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

(一)农村基层政府职能不明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大任务,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要依赖于党和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引导。在我国个别地区,政府部门职能不完善,职能划分不明确,进而使我国部分农村基层政府职能定位与管理上无法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二)农村公共管理投入较少

我国大部分农村在公共管理方面缺少必要的投入,大部分资金投入集中在建设农村基层设施建设上,如电网、交通、水利等,在解决民生方面投入的比例偏低,无法从生活上带来更多的转变,这与公共事业管理的扶贫职能相违背。

(三)农村公共管理中法律法规执行不完善

我国农村在经济发展中存在多元化的特点,在多元化发展政策和农业发展政策产生碰撞中,法律法规的解决途径常常被忽视。因此,在许多农村基层,行政指令替代法律法规的情况时有发生,促使农村基层法规执行力降低的同时,也降低了公共管理在基层群众中的公信力。

二、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加强公共管理的策略

(一)通过农村基层政府职能的完善,加强农村公共管理

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民群众的公信力十分重要,基层干部都是通过民主选举选拔上来具有号召力和创新力,能够带动农村百姓发家致富的典范,要切实为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想办法、做贡献。上海金山区的发展给全国农村基层政府做出了表率。上海经济建设发展比较早,上海金山区政府抓住了时展的脉搏,通过对本区产业的整合。对所辖地区农业进行了精确地定位,推出一整套相应政策和实施策略,立足农业、发展农业,打造精品农业、精致农业。通过政府的号召力和整体协调能力实现“以小博大”,利用本区狭小资源空间,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种养殖”,通过政府职能改善原有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造农业生产高端路线。截至2018年,金山区打造了“一葡二桃三莓四瓜”十大核心品牌。可见,基层政府职能不仅在于管,更加在于理。能够深入挖掘地区优势,想办法办实事,把地区农业引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利用地区优势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提高公共管理的公信力。

(二)实现农村多元化与公共管理的良性循环

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受到资金投入方面的限制。我国在以往的经济政策中更加倾向于城市化建设,重点发展工业和商业。如今,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速度已经将农业远远抛到了后面,加大对农村公共管理投入,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已经是建设新农村重要途径。上海金山区在1997年与中国石化总公司上海金山实业公司联合建政,实现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作为第二产业的工农业结合的模式。同时,上海金山区农业农村委员会还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统筹,将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实现了金山区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农村产品加工,用工业发展的理念发展农业,使传统的农业养殖变成了生产和加工。此外,金山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相结合,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与体育产业相结合,实现了农业发展的多样性,提高了金山区农业在全国农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促使金山区资金投入逐渐向农业方向靠拢,在金山区经济建设中,提高了农业的经济地位。农村多元化发展必然会带动公共管理的发展。同时,公共管理服务也会对农业多元化发展带来更多的商机,上海农业发展模式为我国农业树立了典范。

(三)实现法治建设与公共管理发展的良性循环

通过发展农村公共管理,实现农村法制化建设是确保农村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没有公平的竞争秩序,没有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仅仅依赖于农民自发行为或政府投入只能是杯水车薪。上海金山区新义村通过镇政府的引领下,通过公共财政和非政府组织相结合,大力发展法制化建设,倡导村民自觉知法守法。在村子的主干道设立法制宣传栏,村部张贴亲政廉政格言。不仅如此,新义村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室,解决村内的纠纷,维护村民合法权益。通过律师的深度参与,制定村规民约的修订,对村规民约的各项条款逐条进行合法性审核,将法治思维融入到了农村的管理中,为村民解决法律上的“随后一公里”的问题。通过法治思维建设起来的新义村,创造了良好的投资氛围,扩大了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天域集团与金山镇政府共同参与,共同打造“天域新义园”综合体项目,大型企业集团资金的注入,让新义村换发了活力,实现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新型乡村振兴模式。2017年实现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元。基层政府部门通过公共管理职能,带动农村法制化建设,创建农村良好的社会秩序,吸引外来资金注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农村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的良性循环。

(四)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公共管理发展

我国大部分农村人员流失严重,很多村落中只有老人居住,很少能见到年轻人和学龄儿童,这主要基于农村百姓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为了能够给孩子创造出良好受教育机会,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夫妇带着孩子投奔更好的学区,这是造成农村人员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上海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加大公共财政在农民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将农村教育的提高作为农村的意向重点任务来抓,市领导曾多次下乡到农村学校,亲自看望农村小学的学习条件,鼓励农村教师创设公平优质的教育环境,促进农村教育的振兴。同时,上海市推出了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一系列方案,解决在上海务工人员孩子的教育问题,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上海拥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这些人员在上海各行各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金山区以农业为主,外来务工人员填补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带来的不足,为上海农业注入了强心剂。解决好外来人员子女入学的问题,就能够让这些外来人口安心工作,为本地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由此可见,教育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公共管理来实现,发展教育能够解决农业人口减少的问题,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能够带来更多的公共管理的投入,实现教育与公共管理的良性循环。

(五)通过农村人才培养制度的建立,加强农村公共管理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农村培养出来的有能力的人才大部分选择了离开农村,进入到大城市谋求发展。所以,必须把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作为提高农村经济的基础来抓。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农村基层政府管理和协调职能的发挥,也能提高农村的创新机制,带动农村创新产业的发展[3]。上海金山区通过与24家集团企业联合,打造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吸引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到农业生产中。一方面提高农村产业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带动农业多样化发展,实现产业创新经营。从而实现政府和非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业科技化和产业化发展。为了能够吸引更多高级人才加入到上海农业经济建设中来,上海借助多家招聘平台和人才市场,举办大型农业林业畜牧业招聘会,高薪聘用人才加入到农业产业中来,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三、结束语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离不开基层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多方面的支撑,包括法制、教育、文化等,而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基层政府的职能,真正起到农村经济发展领头羊的作用,通过农村多方面发展和政策的扶持,通过与非政府机构的多方面合作,从而达到经营的多样化,管理的正规化,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联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公共管理框架初探[J].经济与管理评论,2007,23(2):131-134.

农村经济管理职能篇9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创新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其主要特点是农村地区相当幅员辽阔,农民群众人数众多,所以也就形成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全面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以及繁荣,确保各地的农村经济均能实现稳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并对其经济结构实施持续不断的调整以及优化。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繁荣发展,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实现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在管理当中取得发展。唯有实现更加科学和合理的管理方式之构建,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管理能够始终沿着和谐发展的道路前进,进而确保经济的发展能够始终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就这一意义而言,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创新极为重要。

1农村经济管理的内涵

所谓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指对农村经济实施自觉和有组织的宏观管理,其最根本的依据是本地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当地市场环境和经济方针政策。其最基本的前提是明确生产发展的目标,其管理的过程是对再生产过程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生产要素加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控制。因此,农村经济管理是在国家经济的整体战略方针指引之下,依据本地区的各项条件以及市场经济环境,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并且采用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调控之过程。

2农村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

对农村经济所实施的管理,应当具有总体上的管理思路以及要求,主要是要需要围绕我国农村建设的主要思路。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为了能够实现农业综合效益之提升和农民群众收入之增加,与此同时,在落实农村地区经济管理的主体职能的基础上,切实保持管理监督和执法这一主线,进而实现农村经营体制之创新。要坚持遵守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具体政策规定,确保农村经济管理能够实现经常化、规范化以及法制化,并且持续探索农村经济管理之中的新方法、新途径以及新方式,全面实现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集体资产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对农民群众的监督管理。

3农村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任务

(1)农村财务与资产管理。不仅要建立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互适应的现代管理监督机制,而且还应当在强化对农村财务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对于审计职能之强化,并且对目前的财务管理模式加以改革。要积极推行农村委托制,并且在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开展电算化试点,并且强化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保障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并且保证集体财产之安全。目前,农民群众的减负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的落实,主要是对农村地区负担反弹进行有力防治。在具体监管的内容中,主要包括了对资金筹集以及劳动统筹等方面的管理、农民负担督查、承担以及负面事件之查处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落实。与此同时,还需对农民群众的负担实施专项治理,并且加以强化,对有关制度加以落实与健全。

(2)实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之建设。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上,必须紧紧地围绕农村地区的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按照农村市场发展之要求,实现各类形式上的农民群体专业合作,加强相关专业合作之中的示范以及试点工作,重点是强化当地的规范与培育等工作,对于专业合作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并且做好合理的推广,以便于提升农民对于农村市场进入之程度;但是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上,必须要转变工作机制,确保机构队伍中的稳定性,并且对社会化服务制度的组织形式开展更加积极的探究,同时还包括了对民主管理机制、更加灵活的服务机制开展探讨,以便于提升社会化服务的水平。

4农村经济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对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

在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的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上的意阶段性。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上,要有效观测贯彻落实我国相关农村政策,并且对实现其政策的经常化与制度化,加上以及长期的和谐稳定,这也是当前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从而维护与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在最大限度上全面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更好地繁荣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群体的收入,切实解决农村矛盾十分重要的保证。这就需要各级农业部门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不断强化相关指导与领导,把农村经济管理视为新农村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来抓。

(二)强化农村经济管理机构以及人才队伍建设

要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健全完善相关工作制度,确保农村经济管理队伍保持稳定,尤其是乡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应当做到合理地定编、定岗,保障每一乡镇均有专人承担起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责任。要按照国家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把人员经费以及业务经费等全部纳入到财政预算之中。各级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机构应当切实承担起各自的行政管理职责、行政监督职责以及行政执法指导职责等,采用更加有效的举措,积极改善与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手段。同时,要不断强化人才培训力度,持续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随着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管理的对象与内容也出现了极大变化,为此,要下大力气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培训工作,造就一支具备相当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开拓进取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

(三)健全完善农业经济管理规章制度

要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执法水平,依据依法治国的方略,不断加快农村经管工作制度建设,要围绕着贯彻落实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政规章的规定,在规范化建设、制度化建设上狠下工夫。要建立起以下三项工作制度。首先是农村经济管理执法责任制。各地应当依据各自实际,明确当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执法岗位,健全完善符合本地实情的农村经济管理执法责任制,并落实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履行好自身在农村经济管理执法中的职责。其次是要建立健全工作规章制度。最后是要建立完善快速而准确的信息反馈以及办案机制。要依据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之中所牵涉到的农村热点与难点问题,建立健全经常性的观察点与联系点,及时地预测与发现问题的苗头,及早地向党委和政府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意见建议,从而让问题能够得到更加妥善的解决。

(四)改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要按照当地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相关要求,认真做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大力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要大力扶持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联系农户与龙头企业、市场的重要纽带,是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抓手。为此,一定要大力抓好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发挥出典型示范与带动作用。

(五)持续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工作

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是对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管理的主体。有鉴于此,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都应当在农村土地流转上切实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要切切实实地负起相应的职责,全力以赴地调解当地农村土地承包中所出现的纠纷,并且大力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其次是要加强调查研究。要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全面掌握当地农村土地流转的动态信息,着重解决当地农村土地流转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及时而准确地制定出积极引导、规范与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意见建议;最后是要指签订相应的土地流转合同。

(六)全力化解村级债务管理困境

首先是要积极采取措施,全力化解现有债务。要运用精简机构、费用包干、资产盘活以及纠错减债等多种方式,有效化解目前的债务。其次是要切实防止新债的发生。要强化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村集体借款审批机制。对于村级组织兴办公益事业,应当做到量力而行,并且全面杜绝各类超越其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面子工程和达标工程等。最后是大力争取国家所给予的政策倾斜。在现有的村级债务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用在了农村义务教育、维稳、河道治理、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和当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上,有鉴于此,应当建议国家实施一定的政策倾斜,以帮助村级组织化解自身的债务。

(七)加大村级转移支付的投入

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虽然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也会造成村级收入在短期内有所减少,影响基层村级组织正常工作职能的更好发挥。所以,国家应当从全局的高度出发,不断增加村级组织的转移支付力度,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农村生产公益事业的良性运转。为此,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支持村民公益事业建设的步伐,真正地让农村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到全体农村群众,从而确保基层政府的各项职能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更加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辉煌,吴秋菊.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创新[J].中国市场,2011(33).

[2]邹积川.浅析知识经济条件下对农村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3).

农村经济管理职能篇10

关键词:农村;管理体制;创新路径;创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035-02

自从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确立“乡政村治”农村管理体制以来,各地各级政府都极为重视农村管理体制的健全完善与改革创新,结合时展变化和各自实际情况做了众多的尝试和探索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模式。

一、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村社会的结构和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在经济、社会管理和城乡建设等方面,仍存在滞后于改革形势、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农村民主自治要求等问题,特别是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制度约束仍然存在,城乡差距呈现逐步扩大之势。因此,建立起适应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农村管理新体制,成为地方政府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

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探索创新精神,全面启动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从多个方向对农村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探索创新。主要有三条改革路径:第一条是城市化创新路径。农村管理体制创新以农村城市化为目标,朝着加快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的转变开展体制创新,具体表现为加大农村区域重组合并、加快“村改居”、村委会转变职能和规范集体经济管理实行固化量化等[1]。全国城市化发展较快地区均开展了不同模式的“村改居”和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第二条是内部管理制度创新路径。农村管理体制创新方向,是着重对农村内部的集体经济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确保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健康有序发展。这方面以佛山市引进农村财务第三方管理建立新型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为典型代表[2]。第三条是农村社区建设创新路径。通过对农村管理体制进行社区化系统的改革和创新,建立起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具体内容有建立农村社区体制、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村居、完善社会管理、建立社区多元治理结构、提升农村社区服务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现代农村社区新型管理体制。至2010年底,已有7个省份的27个县(市、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3]。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创新,全国众多地区逐步建立起了适应现代化大城市发展的农村管理新体制。

二、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内容

地方政府创新农村管理体制的内容,虽然具有时间差异性、对象差异性和地方差异性,但总的目标,都是围绕着中央提出的“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和“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立起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新型农村管理体制。通过对转型期各地各级政府农村管理体制创新实践的总结,我们概括农村管理体制创新主要有七个方面内容,这几个方面内容并不是完全分离独立的,而是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实行内容分类是为了论述上的方便。

(一)农村实行“村改居”

“村改居”是地方政府为推进农村城市化而实行的将村委会改为居委会,以及围绕“村改居”进行的村级组织管理架构设置、职能转变、政府财政投入政策、农民集体用地转国有地政策、户口政策、计生政策、股份社政策和合并村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创新的过程,是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型的具体实现。“村改居”的创新路径,是地方政府以农村城市化为目标,朝着加快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的转变开展体制创新,实现城乡一体化。“村改居”后,除少数本来城市化程度高的“城中村”较快完全融入城市外,大多数“村改居”社区的管理体制既区别于典型的农村管理体制,也区别于纯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处于村委会向城市社区居委会的一种过渡形态,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但仍具有浓重的农村管理色彩。“目前多数村改居社区仍按照原来村委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只是牌子从村委会换成了居委会,社区管理运行体制和组织架构没有完成相应的转换[4]。”因此,地方政府实行“村改居”仍然属于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范围。

(二)转变村级组织管理职能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出台取消农业税政策,村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发生了重大转变,农村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事务工作量日益加大,农村村民对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增加,农村村级组织的管理职能转变成为体制创新的重点内容。在广大农村,村级组织的职能开始出现了转变,以工业反哺农业并取消农业税为转折点,村级组织的职能也由协助政府汲取资源和管制向为农户提供服务转变。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则将创新村级组织职能设置作为建立新型体制的重要内容,对村委会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离,规定村委会的职责是履行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和协助镇政府从事社会行政管理工作,办理辖区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提供社区服务,不能直接参与任何经济经营活动,逐步实现从重发展经济重行政管理到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职能性转变。

(三)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

在农村管理体制转轨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与转型也是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在农村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农民权益的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有两部分内容:

其一是探索更加有效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体制,引入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社会中介组织,一般来讲就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它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法规成立并运行,以公平、公正为宗旨,并确保其服务的优质与高效,在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发挥功能传递作用,在市场主体之间发挥服务纽带作用。社会中介组织不从属于政府,政府也不能干预社会中介组织的活动,社会中介组织具有典型的中立性、公正性、权威性。如何利用社会中介组织具有中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功能传递作用,有关地区在这方面做出十分可贵的创新。如广东省佛山市引入“第三方”(即有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进行管理,从根本上使农村财务管理更加规范,监督管理更加到位,更好地消除因农村财务管理不规范而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5]。

其二是改革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和运作,为推进村改居和体制转型准备条件。如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社或股份合作社)按《公司法》转制为股份制公司,工商登记领取执照后照章缴纳营业税所得税,作为市场正式主体,参与正常的市场竞争;探索成立村级集体资产办公室对村级集体资产进行管理和运营,资产管理收益扣除必要的管理费用开支外,主要用于当地社区公共福利事业等费用开支;探索实行固化股权量化资产,将农村股份合作社的股份分为集体股和个人股,集体股及其收益留作集体积累,用于村公共事务和福利事业开支,试图解决农村集体资产制度安排社区封闭性等问题。

三、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特点

总的看来,农村管理体制创新具有阶段性、地方性、差异性等特点。

(一)阶段性

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工业化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加速度阶段和稳定增长阶段。目前工业化开始迈进高级阶段,整体经济发展进入双重转型期。地方政府创新农村管理体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从目标是“有人办事、有钱办事、依章办事”,转向农村管理体制创新于重权威重管理重效率,解决农村社会存在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提上地方政府议事日程,转变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推进“村改居”和出台配套政策,农村管理体制开始逐渐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型,地方政府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日益朝着城市化方向前进。进入21世纪,随着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等思想,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重视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等成为新时期农村管理体制创新内容,农村管理体制创新逐渐走向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治理格局的方向。

(二)地方性

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主体是地方政府,是地方层次的创新,地方政府创新农村管理体制多是回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与需求的结果,而本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与需求具有地方独特性,地方政府创新政策正是具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措施,创新的影响和作用也只限于本行政辖区范围,创新的政策措施不能照搬到其他行政区域,只能有选择地被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相对中央政府而言,地方政府创新的限度是不能突破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在没有得到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的肯定和认可前不能被推广到其他地区。

(三)差异性

地方政府创新农村管理体制还具有差异性,指的是,由于地方政府层级的多样性,导致地方政府创新的多样性,既有省级政府,又有地市级政府,还有县区级政府,同级政府之间和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其农村管理体制创新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有的同处一地,却形成路径迥异的创新取向。差异性主要还表现在创新目标和内容的不同上,有的侧重于理顺管理组织关系,有的侧重于村级组织职能的调整,有的侧重于政改,有的侧重于经改,有的侧重于保障政府政令畅通,有的侧重于构建村民参与的民主治理结构等。必然会形成差异性明显的多种农村管理体制创新模式。

(四)区域性

我国大体上可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各地创新实践观察,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创新积极性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主要基于庞大的农村集体经济规模,再加上城市化发展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使得原有的传统农村管理体制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对农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革,建立新型管理体制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农村形势。而广大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日常管理事务少,缺乏开展创新的条件和需求,创新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农村管理体制创新体现出创新积极性高、创新方式多样、创新内容广泛,而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创新主动性不强、跟进学习式的创新居多、创新内容较狭窄。

参考文献:

[1]赵过渡,颜海娜.顺德市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理论分析[J].城市问题,2003,(1).

[2]欧阳卫.试析村级财务会计委托制度[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4).

[3]姜力.在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eB/oL].2010-10-15,民政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