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十篇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十篇

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41:09

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培养模式;改革

abstract:thispaperstudiestheliteratureonyearmedicalprofessionalimplementationofthe“3+1.5+0.5”trainingmode.usingthecomprehensivedevelopmentofmarxisttheoryonpeople,Dewey’spragmatismlearningtheoryandthetheoryoftaylor’sgoal-oriented,analyzedandexplainedthefeasibilityandeffectivenessoftheclinicalhospital“3+1.5+0.5”teachingmode,andinrelationtotrainingconstitutethemaincontentmodel.

Keywords:clinicalmedicine;trainingmode;reform

一、理论基础

临床医学“3+1.5+0.5”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并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教学模式。笔者从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杜威实用主义学习理论和泰勒目标导向的理论出发,阐述“3+1.5+0.5”培养模式的理论意义。

1.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计理应包括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因此,临床医学专业“3+1.5+0.5”培养模式也理应包括学生心理方面的课程、生理方面的课程,包括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课程,前三年主要是开设临床医学生的心智培养课程,接着的一年半是到医院实习的时间段,最后半年是引导学生科研、建构终身学习理念、尝试执业医师考试等方面的培养课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课程设计与整合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2.杜威的实用主义学习理论

利用约翰・杜威(JohnDewey)的实用主义理论来构建临床医学课程。实用主义的理论为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即课程的设计与整合对临床医学教育是否有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用性成为检验临床医学课程改革、教学组织开展、资源配备等方面重要的指标。杜威提出课程应该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求的整合体,是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这与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课程的核心既不是学科内容,也不是所谓的社会问题,而是学生的发展,发展是解决任何医学教育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杜威实用主义课程体系的观点是:现有的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变化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推陈出新的,因此临床医学课程的体系建设也需要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以增加更多实用的教学内容。

3.泰勒的目标导向理论

拉尔夫・泰勒在课程编制理论与方法的相关著作中提出“5个w和1个H”的课程编制机制,即:教学内容(what)、为什么要教这门课程(why)、什么时候教这门课程(when)、教学的对象和能力起点(who)、教学地点和情境的设计(where),关键的是后面的一个H:怎么教(How)才有效。这五个问题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和课程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叩问,对教学的连贯性、迁移性和综合性进行了深度的阐述。连贯性是指学生学习后必须进行复习和强化,迁移性是指学生的学习知识必须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学生的知识才有所提高;综合性是指社会各种医学信息的综合培养与教学。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计,要把校训“大医精诚”作为导向。围绕医学生如何“精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着力优化人才类型结构,利用拉尔夫・泰勒的“五个w和一个H”理论编制和整合临床医学教学课程,加快厚基础、强能力医学人才的培养。

二、培养目标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试行)》对五年制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包括: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12)、知识目标(10)、能力目标(13)三个方面35项界定了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出医学生需要具备职业道德、深厚的基础知识、熟练的临床思维与高超的临床操作技能、积极的交流技能、疾病的预防观念、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逻辑思维、终身学习理念七方面的能力与要求。结合临床医学的培养目标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四维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四维培养方案表

根据以上的四维培养目标,我院以“大医精诚”为核心来构建临床医学生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道德目标和科研目标,这四维教学目标,促进临床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方案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研究表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应将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以“强人文、厚基础、重技能、高素质”为目标,以“大医精诚”为导向,紧密围绕毕业生的基本能力,优化人文教育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科研创新体系,推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推进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构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四、组织实施

针对临床医学五年制新培养模式的特点,我校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

1.整合课程,构建临床核心课程体系

课程整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与重心。为建构与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我校以“系统、疾病”为主线,开展纵向和横向的综合课程改革,按照“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模式对基础医学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新的《基础医学》课程,其内容包括人体物质构成、基本结构、生理机能、基本病理和病生以及病原生物和免疫等理论和实验一体化教学内容;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临床系列课程,包括《运动系统与疾病》《呼吸系统与疾病》《循环系统与疾病》《消化系统与疾病》《泌尿系统与疾病》《血液系统与疾病》《内分泌与疾病》《风湿性与疾病》《神经系统与疾病》《生殖系统与疾病》等,建构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2.利用实用主义思想建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实用性是指课程的开设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临床实践课程及其内容必须满足医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胜任力的需要。实践课程的开设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否真正让学生学到有用、够用的技能,这是开设、整合临床实践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所涉及的技能教学和医学人文课程(包括医护礼仪等医学人文课程)的临床情景专题实践等内容的优化组合,形成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临床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了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职业价值观及从业态度三个领域,采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螺旋上升”方式安排教学,以达到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多次接触临床、反复接触临床”的教学目标。

3.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我们整体推进与课程设置模式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中倡导、鼓励教师积极综合选用以团队为基础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三明治(SanD―wiCH)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效率。同时,建立五年全程科学训练模式,将研究性学习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基地,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团队,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4.建构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

(1)建立科学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基于教学评价在改进和提高师生教学水平中的作用,在专家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健全与完善,建构起多元的评价体系,包括专家评教、学生评教、同行互评、教师评学、学生互评、师生自评等方式,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创建生态学式的教学评价模式,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施多样化综合考核

注重课程的整合评价,实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资格三段式考试,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实践三个阶段的综合考试。第一阶段为基础医学理论综合考试,第二、第三阶段由专业理论综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两部分组成,注重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结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促进学生整合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弱化终结性考核在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中所占的比重,强化形成性评价在学生专业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实施随堂考核、课程综述、床边考核、毕业实习出科考核记录等评价方法,加强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分析,及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让学生自我反思学习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1.5+0.5”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实施后取得一定效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以器官系统为基础整合课程之后,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更深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彬.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12-10-18.

[2]周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模式构建研究[D].安徽:安徽医科大学,2013-04.

[3]俞方,夏强,罗建红.借鉴美国医学教育培养卓越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7.

[4]胡畅路.军医大学临床专业八年制课程设置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52-54.

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篇2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接受不同教育模式培养的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探讨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有无优势。方法:将陕西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研究组)接受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的情况,对比2009、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生(对照组)接受传统培养模式教育的同时间点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有明显的提升。结论:整体化培养模式对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具有显著提高作用。

关键词:整体化培养模式;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就业满半年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94-02

在我国,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是医学人才培养的主体专业,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背景下,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探索并建立起符合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规律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经过学习经验、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在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我校临床专业探索并建立了出了一套新的整体化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两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后满意度的分析研究,来说明整体化培养模式对本科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对照组:陕西中医药大学2009、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629人(其中2009级249人,2001级380人),接受传统培养模式教育;研究组:陕西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839人(其中2011级395人,2012级444人),接受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

2.培养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进行教学和临床实习,入学教育,进行医学导学教育,说明培养模式,告知学生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五年的医学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未完成的后果;基础知识模块,第一、第二学年的基础课程学习;桥梁课程模块,第三学年诊断学、药理学等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搭起了桥梁;临床课程模块,第四学年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在医院见习;临床实习模块,第五学年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a考核,在第三学年基础课程和桥梁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集中考核(即a考核),考核包括基础知识(含基础课程和桥梁课程)考核和基础技能考核(前期所进行的考核也为a考核中基础技能考核的一部分);基础知识考核采用笔试;B考核,在第四学年结束,考核包括临床知识考核(主要为临床课程知识,含部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前期所进行的考核也为B考核中基本技能考核的一部分);临床实习模块,第五学年,在学生正式下实习点前,教学科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前岗前培训,并配套《实习岗前培训手册》,规范所有准医生的医疗行为,随后m入临床实习阶段。C考核(oSCe),第五学年实习结束后的考核,包括基础和临床课程基本理论+临床实践技能,进行多个站点、多种内容与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临床能力,密切联系执业医师考试。教学方法:在整体化将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的讲课中,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应用pBL、CBL、情景案例、翻转课堂等等教课方法。

3.研究指标。将陕西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生接受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的情况,对比2009、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生接受传统培养模式教育的同时间点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包括患者和就业单位)3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的优势。

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就业率和首次考研率逐年递增,呈上升趋势,且数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和传统培养模式比较,整体化培养模式能提高就业率和首次考研率。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亦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数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和传统培养模式比较,整体化培养模式能提高就业满意度。

三、讨论

传统的培养方式是简单的授课+理论考试的方式,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但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不能贴近临床,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医学氛围。创新型的整体化培养模式则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自觉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法进行讲课,包括pBL、情景案例教学、CBL、翻转课堂等等教学法,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牢固掌握医学知识;在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临床技能考核(a、B、C三阶梯考核),并将这种结合的考核模式贯穿到整个本科教学阶段,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的考核模式。整体化培养方式将“三早教育”(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早接触社会实践)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为研究生考试、执业医师考试等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能力,学生可活动弹性大,自主安排空间大,最终培养出一名符合GmeR(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inmedicaleducation)的医生。

参考文献:

[1]于利,王爱梅,王琴.浅谈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02):41-43.

[2]谢地,陈卉芳,亓建洪等.模拟教育在台湾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02):54-58.

[3]黄小平,邓常清.浅谈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实际的结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152-153.

[4]唐寒梅,高迪,达哇卓玛等.循证医学模式对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06):92-93.

[5]罗杰伟,蔡昌平,欧阳肖肖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广东化工,2016,(14):285-286.

[6]曲巍,张锦英.医学人文与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a),2015,(04):1-3,87.

收稿日期:2016-11-23

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篇3

教学改革方法

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对开展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所涉及的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部分就提出: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方面要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结合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三个目标:探索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即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为适应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寄生虫学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改革和创新。

教材建设

在过去以寄生虫的“虫学”为重点的基础上,增加“病学”的内容,因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在各论内容的编排上分为:形态和生活史、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流行与预防六个部分。以“蛔虫”为例,临床表现内容包括:幼虫所致症状:有肝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成虫所致症状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过敏反应症状;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和蛔虫性腹膜炎。诊断内容包括:病状体征检查、血象检查、病原学检查、物理学检查和主要鉴别诊断五个方面。治疗内容包括:病原治疗、集体驱虫和并发症治疗。这些内容的增加,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学生,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医学参考。在线虫、吸虫、绦虫、原虫和医学昆虫各章节后,均附上2-3个病例,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在学习相关内容后,结合病例,以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适应这样一种教材模式的教学,需要授课老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识,为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教学内容的探索

以寄生虫生活史为主导,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内容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在寄生虫病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病人的主诉,首先要明确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和途径;在病史询问过程中,了解寄生虫在体内移行途径,及对机体组织所产生的损伤和引发的临床症状;寄生虫在机体内寄生的阶段和寄生部位与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了解寄生虫的排离阶段、排离方式和排离途径,做出相应的病原学检查,以明确寄生虫病的诊断;熟悉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条件、地域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对防治寄生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人体寄生虫的基础医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密切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密切结合,以适应“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为培养高水平的医师,或适应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都奠定扎实的寄生虫病基础。

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也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在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寄生虫学教学上,都采用小班教学和小班讨论的方式,在小班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采用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讨论,例如在讲解各论的第一个内容“蛔虫”前,我们提出一个临床病例:一个患有顽固性中耳炎的2岁儿童,长期药物治疗不愈,最后造成鼓膜穿孔,并且医生从患儿的中耳道内取出一条6.8cm的虫体,经鉴定为一条雄性蛔虫。这样病例的一提出就给学生一个疑惑,这种疑惑的解释,就是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将蛔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联系起来,很快就获得答案,通过对蛔虫成虫基本形态特征的了解,自然就掌握了蛔虫成虫的识别要点。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带着一种解惑的心理进入学习状态,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寄生虫在人体内移行和寄生过程,以及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在临床医学中的实际意义。

目前,pBL教学已经引起了医学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广泛重视,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3]。因此,我们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也在摸索pBL教学方法的可行性。通过pBL教学方法的初步实施,认为完全可能达到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设计了一个严重贫血的案例,案例的第一部分:70岁女性患者,农民。因纳差、乏力、上腹不适、反复黑便2个月入院。外院病历显示:大便隐血阳性,HB:51g/L,胃镜示浅表-萎缩性胃炎,经抑酸、止血处理后上腹部不适好转,但血红蛋白下降至36g/L。年轻时喜食生米。既往曾因“贫血”在当地医院就诊,予驱虫治疗,具体不详。否认其他病史。案例的第二部分:体格检查显示,贫血貌,其他无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显示:HB:38g/L,RBC:2.05×1012/L,mCV(平均红细胞体积):66.8fl(正常值:93.28fl);粪常规显示:隐血阳性。初步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下消化道肿瘤、下消化道血管病变、炎症性肠病)。入院后肠镜检查显示:回肠末端见多条长约5-10mm白色线状虫体,活动,回盲瓣局部黏膜红肿(病例的后面部分省略)。

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职高专 五官科学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method)[1],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案例教学法在医学中又叫做病例分析法,通过案例教学把学生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就带入“临床”的现场中,对于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这一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授课对象。选择我校2008级三年制普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300人为研究对象。学生在入学时随机分为2班,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其中,临床1班为实验班,共162人;临床2班为对照班,共138人。每班授课学时、教材、教师、基本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基本相同,均无统计学意义。

2、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规划教材《五官科学》(马涛主编),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加传统的讲授法。实验班教材、大纲内容均与对照班相同,只是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实施案例教学法。具体如下。

(1)案例选择。课前根据教学大纲对某个章节或专题的要求,结合高职高专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①收集实际临床中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②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临床实际自行设计案例。案例内容要求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性,能反映教师的授课意图;选择容易理解的、学生感兴趣的;经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论证,充分与实际临床相联系。

(2)案例导入。案例式教学法的一大特点是师生互动,因此案例导入时机对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案例导入的时间一般选择在理论知识系统讲解完成后,此时,学生对该部分理论知识了解较系统,对理论知识与临床的联系有强烈的好奇心。选择此时导入案例,学生能更深入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案例讨论。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为8组,各组由小组长总结该组讨论的结果,提出本组的观点。

(4)案例点评。教师控制引导讨论进程,通过学生讨论,形成各种观点。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对病案分析的讨论和发言,及时提出关键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教师点评时应总结出本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将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并可将案例进一步引申,与相关的理论相结合,逐一讲授,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案例小结。课后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写出课后小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考核评定。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结课考试,两个班采用同样的考卷。

教学方法效果评价: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评价。共发放问卷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6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结果

1、期末课程结束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课程结课考试,两班考题完全相同。测验成绩按优良、差两个等级进行统计学处理,见表1。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期末测验成绩比较

表1显示,经x2检验,p

2、实验班学生的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见表2)。

表2、实验班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评价[n(%)]

表2显示,85%以上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转贴于

三、讨论

1、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针对学生急于接触临床的心理要求,将案例带入课堂,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状态,每位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学气氛活跃,使以往被学生认为抽象乏味的《五官科学》学习变成积极寻求新知识的一种愉快经历,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2)培养自学能力

案例教学法突破了“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将教学的重点、难点交给学生,强化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起引导和总结作用,使学生不断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培养和提高了自学和应用能力。

(3)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案例教学法模拟了临床工作中处理病人的思维过程,案例分析是一种准实践。通过案例学习,可以将五官科学理论与临床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模拟设计,为他们将来的专业课学习及临床实践奠定牢固的基础,即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2]。

(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医生工作的对象是患者,了解病情,向患者解释、交待病情都离不开与患者的交流。医患沟通的基础是要具备坚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与人交流的技巧。所以对医学生而言,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沟通技巧。案例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课堂上通过积极思维、大胆发言、互相提问,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学习的精神。

小结:

《五官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够把临床上复杂的病例和书本上相对枯燥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采用引导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的知识。它摆脱了以往那种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脱离的尴尬局面[3],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RobertS,Lawschoo1.Legaleducationinamericafromthe1850%tothe1980~[m].northCarolina: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1983:36—37。

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篇5

一、培养背景:

为缓解三明市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学人才短缺现状,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2013年6月4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教育厅、财政厅、省委编办、省公务员局五个部门《关于为三明等4个设区市定向培养本土化大专学历医学人才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13〕70号),支持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三明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校外教学点,面向三明市招生,定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高职高专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根据上述文件精神,我市卫计委及各县市区卫计局在招生方面高度重视,根据各地需求报送招生计划,认真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并与录取考生签订协议书,我校招生部门及时与厦门医高专招生部门沟通联系,2013年8月全部完成招生计划,当年共招收学生150名,第一届147名学生于2016年6月已毕业,已定向进入各县市区乡镇卫生院就业,目前已在相关培训基地参加全科助理医师培训。2014年9月又招收了109名。2017年6月毕业109名,也定向进入各县市区乡镇卫生院就业,正准备参加全科助理医师培训。

2014年4月教育部委派专家组到我校就设置临床医学专业的进行现场审核,同意我校设置临床医学专业。2015年5月10日福建省卫计委联合六个部门发文:关于印发《2015-2018年为三明等4个设区市定向培养本土化大专学历医学人才工作方案》的通知(闽卫科教〔2015〕46号):支持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本部,面向三明市招生,定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高职高专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2015年9月我校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定向生64人,2016年定向生62人。

二、具体做法:

(一)卫生主管部门重视,招生情况良好

我市卫生委在招生方面高度重视,根据各县需求报送招生计划,要求各县市区卫计局认真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宣传“免费培养、定向就业”相关政策,并与录取考生签订培养协议书,我校及时与各县市区卫计局联系,反馈招生录取情况。

(二)与厦门医高专密切合作

我校就与厦门医高专紧密对接,就如何培养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大专专业人才多次交流、协商、探讨。我校党委书记、校长分别于2013年6月底及9月初到厦门医高专进行协商相关办学事宜,并与厦门医高专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书》,协议明确了双方各自的职责,保证了合作办学的顺利进行。我校教务处及医护学院对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反复调研、论证,组织专任教师多次到厦门医高专就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验实训室建设等方面进行学习、参观。厦门医高专亦将相关材料及办学经验毫无保留的提供给我校。

(三)提供多重保障,严格教学及管理

我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学与管理方面非常重视,在新生入学之后即加强严格学生管理,配备专职辅导员,15年9月开始配备专职班主任,提供最好的学生公寓、多媒体教室,开展开学典礼、入学教育、军训等教育活动,系领导与辅导员密切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动态,及时解决学生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在教学管理方面,校教务处与系部密切配合,选派骨干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并与厦门医高专相关课程教师密切联系,及时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厦门医高专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厦门医高专的相关课程标准及授课计划,定期与第一、第三医院科教科沟通协调了解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课程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每学期厦门医高专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核心课程抽考、并定期指派专家到我校进行教学巡视及相关教学指导。

(四)培养模式体现“多元合作,共同培养”:与附属医院及三明市级教学医院深度合作办学。学生在完成第一学年在校本部完成必需的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和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后,第二学年在校本部及教学医院学习专业课程和临床技能,包括理论学习、实训、见习,训练并形成初步职业能力。临床专业课程基本由市级医院临床专业教师授课,第三学期及第四学期末实行集中临床见习,学生较早进入医院,工学结合,接触临床,感受真实医疗环境,了解病人和医疗过程,边学习边接触病人边实践。第三学年为毕业实习,在医疗单位跟随临床医生,学习医疗过程,训练并形成初步职业能力。聘请知名临床医学专家、社区、基层医院的临床科医生和教师骨干组成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社会调研,按照基层医院临床实际诊疗工作的要求,进行临床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资格标准与教学融合,建立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的“零距离”。构建“多元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定期与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师资开展专业教学研讨会,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五)加强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建设

在市卫计委的支持下,积极向省、市政府争取资金建设临床技能实训中心,2014年1月,根据教育部、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学院要求医护系制定医学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医护系在教务处、办公室的帮助下在短时间内共同制定了《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以奖代补”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方案,在院领导及教务处的推动下,该项目已获初步同意,并获得资金支持。几年来共投入700余万元新建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与护理及其他专业改建、扩建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专科技能实训室等。

(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市政府于2013年12月及2014年1月分别将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沙县医院划拨作为我院直属附属医院,另外在市卫生局的协调下,我校与三明市第一医院、附属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三个医院达成了联合举办临床医学专业的合作办学协议,医院将主要承担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第二学年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确保“多元合作,共同培养”培养模式的进行,提高学生临床专业课程和临床技能的水平。每学年二级学院领导分别到三明地区各县医院联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安排工作及实习教学巡视工作,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情况。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差,高考录取分数较低,学习习惯不太好,学习目的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二)校内实验实训场所有待扩大。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开展较少,由于临床医学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受场所及设备设施及师资等因素的影响,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开展不够规范。

(三)附属医院师资建设有待加强。第二学年临床专业课教学基本由医院医生完成,在教学法、ppt制作等方面有一定的欠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交流学习。定期开展校校交流,交流教学与管理经验;定期开展校院(学校与教学实习医院)交流,交流在临床专业课教学及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安排专任教师及实训指导教师到相关兄弟学校参观学习,规范临床医学专业实训技能项目的开设及教学工作。与三明市卫计委共同探讨及制定学生毕业后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培训方案及全科助理医师培训计划。

(二)严格学生管理。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试行“末位淘汰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含实习),每学年(或每学期)以年级为单位进行一次淘汰处理工作;第一学年按学年进行,第二学年开始按学期进行。每学年(或每学期)将对学生的核心课程期末成绩进行统计,根据成绩进行排名,对最后一名的学生进行淘汰,被淘汰的学生可以选择退学,也可以选择留级。定期向委培单位通报学生成绩及在校表现。

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卓越医生;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09-02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卫生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潍坊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我校也成为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试点高校。我校是山东省属医学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结合我校学生在全国第二、三届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奖情况和学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建设,探索出适合卓越医生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临床医学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分析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之间分工与配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包含课程设置、课程计划、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等因素。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质量,经查阅全国近50所地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多采用原苏联模式,支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主要沿用苏联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结构,必修课总学分都比较高,明显高于其他专业,选修课学分所占比例较低;实验实践学分较少,与理论课的比例大都达不到1:1;由于地方医学院校学科结构相对单一,公共选修课特别是以人文学科为主导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教育课程较少,缺乏医学生医德素养培养课程。在我校2007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分为通修课、专业主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的教学五部分,通修课63.5学分,专业主修课80.5学分,专业选修课38学分,公共选修课共37门,要求学生修完15学分,实践教学70学分。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为1:0.4,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为1∶0.9。现有课程体系在执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包括侧重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行为,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侧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的讲授,弱化了医学生医德素养、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学科壁垒深厚,缺乏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后期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医教分离严重等。

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加强基础医学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合理设置必修课,开设更多的选修课,改革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及授课重点,逐步从课程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转变,从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到侧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培养转变。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原有学科间的壁垒,加强课程间的交叉融合,减少课程间的重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变课程实验为实验课程,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三、基于卓越医生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

根据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我校卓越医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潜能,并能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根据培养目标,针对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由原来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结构改为“平台+模块”结构。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wHo和wFme联合声明建立全球医学院校注册制度,没有经过认证的学校不能注册,该校的毕业生不被国际社会承认。国内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文要求各高等医学院校在2023年前必须接受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此,我们打破原有三段式课程结构,构建了通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大平台,在两大课程平台的基础上新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行为科学与伦理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6个模块。模块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要求,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卓越医生奠定基础。

2.课程计划。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根据教育部规定的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合理减少必修课学分,增加选修课学分。减少医用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等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的重复,适量减少其必修课程的学分,大学英语课程减少理论授课学分,增加实验课程学分。经过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比提高到1:0.5。坚持医德人文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为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首次将课外素质教育学分以选修课的形式纳入到课程体系中,科学制定《潍坊医学院课外学分管理办法》,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至少修满4学分的素质教育学分。积极建设通修课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平台,努力破解地方医学院校学科相对单一,无法开设高水平素质教育课程的难题,投入96万元,新增30门由全国名校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界泰斗等全程课堂实录的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涵盖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与文化、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我与人生、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5大模块。新增通识教育网络课程拓展了学生的选课范围,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并与临床见习和实习衔接。每学期假期鼓励学生到医疗机构参加社会实践,使技能训练更容易找到实践中的结合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教学内容。在全学程中贯彻落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关注学生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在整个教学期间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和终身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根据现代医学发展需要和培养目标,结合专业认证要求,要求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核心课程制定出相应课程标准,整合精练教学内容。逐步带动全部课程制定相应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篇7

关键词:“三早”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50-02

高等教育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其他专业相比,临床医学由于其本身的综合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对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因此,临床医学教育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转变,强调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等的均衡发展。为此,我们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三早”实践教学模式上作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早期接触临床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医学生培养模式主要是沿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及专业实习组成,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但由于学科界限分明,各学科之间、尤其是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造成不同学科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学生也只有在学完前三年的基础课后,在第四、五学年学习临床专业课和专业实习时,才能接触临床、接触病人,从而导致基础课与R床课教学内容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现阶段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趋势之一,是强调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人,在课程体系中开设早期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如临床前期教学中即设置有临床医学导论、医患关系等课程,向医学生提供早期接触病人的环境和条件,让医学生在与病人和临床接触过程中,了解、熟悉和学习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

早期接触临床旨在让医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就进入临床感受医院和医生,认识疾病和病人,可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活动的专业感知,引导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和专业思想,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我们主要从两方面组织实施:①针对大一新生开设了专业感受实践课程――临床医学导论,本课程除了介绍医学模式、医疗关系、疾病概论等相关知识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安排一定的学时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教学。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带领下进入教学医院,主要了解医疗工作的基本程序,学习观察如何接待病人、关心病人、与病人交往沟通等基本技能,学生写出观察记录分析表,由教师判定成绩。②在主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如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等鼓励教师积极开展pBL教学和案例教学,以病案讨论为纽带,实现前期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早接触。通过让学生早期、多次、反复接触临床和接触病人的实践活动,一是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紧密接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在医学课程学习的早期阶段就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终身为病人服务的专业意识。

二、早期接触科研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独立学院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受到了特别重视。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低年级学习阶段科研训练的重点主要是培养基本的科研方法和创新意识,我们主要从两方面组织实施。

1.把科研活动及时引入教学之中,促使学生早期接触科研。主要是在基础医学相关实验课的整合改革中增加设计性或创新性实验项目,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如在机能学和分子检测与分析等实验课中引入设计性实验,这些实验项目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科研性质或课题性质,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拟实验方案,组织开题报告,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教师随时指导实验过程并对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最后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这种综合性训练,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和实践,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2.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各类研究课题,或自主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引导学生尽早进实验室,尽早接触科研。一是鼓励教师提供足够的研究课题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同时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和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充分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科技实践教学成为创新教育的有效形式。近五年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有12人次在全省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二是鼓励学生以个人兴趣和科研目标为导向,积极申报国家、省、校三级创新性实验项目,即在教师指导下从查阅文献、书写标书、申报课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结果分析、论文撰写乃至论文修改和发表等各个环节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近五年我院医学系学生获得“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支助达25项,通过在学有余力的学生中实施一系列业余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初步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才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早期接触社会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主要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来促使他们早期接触社会。

1.积极探索校外社会实践的方式和途径,将社区实践融入本科教育的早期阶段。早期接触社区的活动包括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义务咨询等,由学院或系部组织,并选派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一般结合所学专业进行,将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紧密结合,如结合全科医学和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必需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技能,并以社区的流行病或慢性病实例为主要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疾病调查的问卷设计、现场调查,进行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总结并撰写调查报告。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2.大力_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多接触社会。如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可集中联系到社会实践基地或自发组织回到学生家乡所在地进行,至少安排一周时间深入到社区、街道或乡镇医院等基层卫生医疗部门,调查当地基层卫生保健状况,了解基层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协助基层医院开展疾病预防知识宣教,到医院做义工或导医等志愿服务活动。要求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根据调查报告和实践表现综合评定成绩,并计入学分。

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在经过规模扩张的基础上,目前已进入内涵发展和提升质量的建设阶段,通过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和早期接触社会的“三早”实践教学模式,对实现“社会所需要和期望的医生”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将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1)张阳,牛聪等.基于临床导论课的早期接触临床教学内容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102-103.

(2)刘铁滨,符晓华,张坚松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3):191-193.

(3)申颖,张志勇,刘桂瑛等.实施“三习一育”社区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1-2.

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篇8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2016年4月至9月,随机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9(大七)、2010(大六)、2011(大五)和2012级(大四)临床医学专业355位学生,包括法语八年制、英语八年制和五年制医学生。

二、方法

1.研究设计:本研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攻读临床医学专业的五年制及八年制医学生在血液学教学后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血液学教学情况。

2.问卷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评估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形式的接受程度等。

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性资料采用构成比和率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回收问卷355份,其中有效问卷31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7.6%。本研究男性136人,占43.7%;女性175人,占56.3%。回复的答卷中,八年制法语班共61人,其中含2009级八年制法语班14人,2010级八年制法语班14人,2011级八年制法语班17人,2012级八年制法语班16人;八年制英语班共122人,其中含2009级八年制英语班24人,2010级八年制英文班27人,2011级八年制英语班25人,2012级八年制英语班46人;五年制中文班共128人,其中含2011级31人,2012级97人。

二、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大多数医学生学习血液学态度端正,72.0%的同学认为血液学重要,理解掌握血液学的知识是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打下基础。另有19.3%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剩有8.7%的学生对学习血液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需考前复习,应付考试即可。

在学习方法上,50.5%的学生将上课听讲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而主要靠上课听讲的学生占总数的30.5%;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生则占7.4%;尚有11.6%的学生平时不学习,只到考试前才会复习。八年制学生倾向于自主学习,而五年制同学更注重于上课听讲(p0.01)。

三、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上,各年级学生都包括理论课和见习课,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185名学生接受过血液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

理论课上,教师授课时结合临床案例讲解,并强调重点,课后提供多媒体课件供学生复习。八年制学生理论课大多采用双语教学,而五年制学生理论课以中文教学为主。

见习课主要内容为采集患者病史,书写病史、也有小讲课和床边带教。分别有32.5%的学生认为见习课对理解血液学知识非常有帮助;55.3%的学生认为见习课对学习血液学比较有帮助。相应的,22.2%和49.2%的学生对见习课非常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仅3.2%的学生对见习课不感兴趣。在接受过pBL教学的183名学生中,分别有33.0%和58.9%的学生认为pBL教学对学习血液学知识非常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另外,21.6%和49.2%的学生对pBL教学非常有兴趣或比较有兴趣。

四、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

总体而言,11.6%的学生对血液学有兴趣,35.4%的学生对血液学比较有兴趣,即共有47.0%的学生对血液学有兴趣,42.4%的学生对血液学兴趣一般,而10.6%的学生表示对血液学没兴趣。在对血液学没兴趣的原因中,对血液学没有兴趣的学生选择最多的是血液学本身很无聊,其次是学了没用,不想学,另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方式不够吸引人或课时安排少,不能深入学习。对血液学知识理解程度的问题上,认为血液学容易理解的学生占总数的30.9%,28.0%的学生认为一般,而有高达41.2%的学生认为血液学知识比较难以理解或非常难以理解。上述41.2%的学生中,认为血液学知识难以理解的原因主要有缺乏临床实践(43.0%)、不理解血液学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44.5%)、不理解骨穿涂片、流式细胞术、遗传学检测结果(42.2%)。10.9%和60.5%的学生对血液学教学总体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五、不同性别、学制及班级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血液学理解的比较本调查显示,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对学习血液学的兴趣无统计学差异(p=0.618)。值得注意的是,五年制与八年制医学生相比较,在学习血液学的兴趣上,五年制医学生比八年制医学生更有兴趣(p=0.012),但两者在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9)。在八年制学生中,法语班与英语班的学生在学习血液学兴趣(p=0.520)及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p=0.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5)。各年级医学生对血液学的学习兴趣(p=0.354)及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差异(p=0.398)并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血液学是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血液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医学生掌握扎实的血液学知识,引导其进行临床思维,为其走向临床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其主动学习,培养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根据本调查结果,目前的血液学教学还可进行以下改进。

一、加强学生对血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根据调查结果,73.4%的医学生认可学习血液学的重要性,学习态度端正。但对血液学感兴趣的学生尚不到半数(47.0%),仅有30.9%的学生认为血液学容易理解。究其原因,首先,血液学专业性很强,涉及免疫学、病理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理解血液学需要有良好的基础医学知识做铺垫,并且血液病的诊断往往需要行骨髓穿刺术等特殊的辅助检查,而医学生不理解血液学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没有能力解读骨穿涂片、流式细胞术、遗传学结果,是其难以学好血液学的主要原因。其次,大多数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不属于常见病,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初次了解、接触到这些疾病,短时间内接受大量完全陌生的知识对医学生的理解力造成了较大的挑战。再次,血液科疾病本身较为抽象,相对其他具象化疾病,对学生而言,血液病更难以理解。另外,教学安排上,理论课课时紧凑,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深入解释也是原因之一。以上几点均造成了医学生较为普遍地认为血液学知识难以理解。

为使医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学知识,临床教师需调整其教学方法。针对血液学的特点,一方面,临床教师可在课上先用一部分时间复习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尤其是免疫学、病理学和实验诊断学中的相关部分,并在课堂上应针对难点,如造血系统、血细胞的发生分化等基础知识作详细、通俗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另一方面,教学上应更多地结合临床病例。教师可在讲授理论知识时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对血液病有初步的感性的认知,增加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众所周知,临床见习教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医学教育过程,高质量的临床见习不仅可以加深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因此,可考虑增加见习课床边带教的课时。在具体实施中,课前教师应让学生复习理论知识,做好准备,而后在见习课上,教师可针对一例典型病例,让学生采集病史,做体格检查,教学生解读辅助检查结果,引导学生作出诊断,探讨治疗方案,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尽量接触真实的患者,真实的病历资料,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思维,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发现理论课上尚未解决的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临床能力。

二、提高八年制医学生上课听讲的积极性,促进五年制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调查显示,在学习兴趣方面,相较于八年制学生,五年制学生对学习血液学的兴趣更浓厚,而两者在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在学习血液学的学习态度上和学习方法上,八年制学生更倾向于自主学习,而五年制同学更注重于上课听讲。教学方法上,八年制和五年制学生的教学都包括了理论课、见习课,部分学生有血液学pBL案例教学,两者区别主要在于理论课上,八年制学生教学以双语教学为主,五年制学生基本以中文教学。

笔者认为,八年制学生因其培养的目标明确,在进入后期临床课程学习时,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考虑选择专业和导师的问题。因而,八年制学生在学习与心仪专业关系不大的学科时,很可能动力不足。相反,五年制学生面临激烈的保研、考研、就业竞争,他们更可能积极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在教学方法上,八年制学生大多课时采用双语教学,使用外语教学使得专业性很强的血液学更难于理解。这可能是八年制学生在学习血液学时更倾向于自主学习的一个原因。之前已有研究显示,八年制学生个人学习能力优于五年制,这导致了最终两者在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上并无差异。

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篇9

关键词:学科共建;科教融合;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在國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时代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批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呢?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科教融合、医教融合,开展“三早教学”和协同育人,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教育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1]。

为解决国内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基础与临床结合不紧密、科教融合及医教融合不足,以及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能力培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基础医学院自2016年起,以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为抓手,强化科教融合、医教融合,在凝练学科方向、开展学科共建的同时,遵循科研反哺教学、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原则,组建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全面推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时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通过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助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1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概况

1.1凝练学科方向

在前期学科发展基础上,基础医学院重新调整、凝练了5个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重点学科发展方向,包括免疫学、神经科学、血管科学、蛋白酶体修饰降解与疾病、肿瘤学。围绕这5个方向,建设了基础医学科研共享平台。在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支持下,近三年集中采购了一批大型高精尖仪器设备,平台由专人管理,网站预约使用,开放共享。

1.2开展学科共建

在校级层面主导下,基础医学五大学科方向与附属医院对应临床科室以及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科共建。共建单位之间制定了共建合作框架,规定了合作的范围、内容和任务。同时,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并联合开展以临床医学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

1.3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

在凝练学科方向、开展学科共建的同时,强化科教融合,遵循科研反哺教学、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学科共建成效转化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学科共建促进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明晰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预期成效等。同时,组建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全面推进基础医学课程内容优化、育人模式改革,通过案例式教学以及“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学科共建促进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2.1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内容

2.1.1将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进展融入课堂教学

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依托科研优势,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等运用于课堂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3]。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一方面将以临床疾病为研究导向的科研进展、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到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中[2],让学生分享解决相关临床问题的科研新进展和新发现,这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注重基础与临床知识的交叉融合,精心设计一批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

2.1.2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

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团队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了解科研新发现、新成果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一是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如将教育部获奖成果——“辛伐他汀抗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作用及机制研究”转化为“辛伐他汀对抗H2o2所致的动脉内皮急性损伤”实验项目,启迪学生开展机能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验设计能力;又如将卫生部获奖成果——“诊断肝癌的甲胎蛋白酶标电泳测定法”转化为“肝癌的检测方法与防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既解决了实体实验所涉及的高成本、高消耗和酶标试剂配制难等问题,也有利于启迪学生进行分子医学的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二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如将“nG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学习记忆减退”研究成果转化为“再生医学概要”课程内容;又如将“肿瘤靶向的mRi/荧光纳米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其光磁成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分子影像学”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分享解决临床相关问题的科研新发现和新成果。

2.1.3联合研发特色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夯实教学内容

教学团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联合研发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特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并应用到教学中[3],让学生了解基础学科相关知识在临床上的应用,培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团队已联合研发了“纳米分子影像探針对肿瘤诊断和治疗”“溺水后人体机能变化与急救”“高致病性病原体患者采样及检测”“华支睾吸虫病的检测与防治”“椎间盘的解剖与临床”等6个原创性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作为特色实验项目夯实教学内容,并应用于医学类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如研发的“溺水后人体机能变化与急救”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利用eSp电子标准化病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3D仿真形式动态模拟人体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溺水后人体生理功能改变、病理生理机制以及现场急救方法,该项目补充了实体实验中高危实验项目的缺失,拓展了实验的广度和深度,也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场景,培养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此外,也有利于普及溺水知识与急救技能,提高溺水后抢救的成功率,惠及大众健康。

2.1.4将高端综合模拟人应用于机能实验教学

教学团队注重基础实验与临床实训相结合,将高端综合模拟人应用于机能实验教学以拓展实验内容,独立开设《模拟机能实验学》课程。教学团队编写临床病例,并联合研发了21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如呼吸功能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失血性休克等项目。以高端综合模拟人(eCS)为载体,按照“临床病例-计算机编程语言-eCS演示其体征-动物实验”方式开展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通过eCS演示临床病例,学生从病情的演变过程获取相关信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应用多学科知识解释临床现象与疾病发生机制。这种“虚实结合”实验教学,一方面补充了动物机能学所不能观察到的部分病理生理变化现象,也拓展了在动物和人体不能实现的实验;另一方面实现了基础与临床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情景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2.2革新育人模式

在优化课程内容、将科研的新思维和新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通过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2.2.1实施案例式教学

自2016年开始,教学团队在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1~2年级的病理学、生理学等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式教学(CBL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融合临床问题的案例讨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4]。下面以病理学CBL教学为例,介绍教改课的具体实施。

(1)病案设计。教学团队首先联合设计一批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教学案例,如病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精心设计肿瘤、炎症、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等教学案例,每个教学案例均附有3~5个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多学科融合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同学们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学案例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准备。

(2)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教改课的重要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有:一是课前分组及发放相关资料;二是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中所提供的病案临床资料结合尸解标本进行个人学习和组内协作学习;三是根据教学病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各小组对患者的发病经过、病理诊断进行初步分析,并制作汇报课件。汇报内容包括诊断、诊断依据和知识分享等。该环节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CBL课堂。CBL课堂是教改课的主要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有:一是各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讲解大体标本、讲解尸解切片、解释症状和体征、分析发病经过和死亡原因、提问与回答等。各小组就不同的任务做发言准备,同时轮流观看大体实物标本;二是各组汇报与讨论:每组代表就本组任务进行讲解和分析,同组其他成员可补充和回答,而其他组同学就该组的分析、表述等提出质疑,并展开讨论,着重培养同学们查找病变、正确诊断的思路和方法。三是教师引导与总结:教师一方面引导同学提问和思考,另一方面是归纳和总结,帮助理清思路和解决问题。该环节侧重培养同学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2.2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

(1)培养模式。在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的同时,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5-7],即实行导师制,以临床导向的大创项目为抓手,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三早教学和三结合培养”模式。“三早教学”——“早进实验室、早科研、早临床”;“三结合培养”——大创项目与临床问题相结合、大创项目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大创项目与学科竞赛相结合。

(2)具体做法。由1~2年级的医学类学生组成若干个科研兴趣小组,科研兴趣小组配备“双导师”,由基础和临床各1名老师为指导老师,两名导师联合制定科研兴趣小组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临床导向的大创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实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一是大创项目与临床问题相结合,大创项目的选题、申报及项目实施是学生科研训练的重要途径。大创项目选题结合临床实际需要,科研兴趣小组首先通过到附属医院调研、见习等方式寻找自身感兴趣的临床问题,然后根据临床实际需要、查阅相关文献提出以临床疾病为研究导向的初步选题,最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符合要求的选题。二是大创项目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大创项目选题确定后,科研兴趣小组在导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并撰写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书,申报各级大创项目;而大创项目立项后,科研兴趣小组通过实验室开放进行相关科研技能训练后,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及撰写科研论文。三是大创项目与学科竞赛培育相结合,在大创项目基础上,遴选部分已有阶段性成果的优秀项目作为学科竞赛培育项目,经进一步培育,再选送参加各级别的学科竞赛。3年多的实践表明,“三早教学和三结合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等核心能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3建设成效

3.1学科建设成效

3年来,基础医学学科取得了较大进步。2018年基础医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整体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同时纳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強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名单;获批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州市重点学科1个。学科内多人获得广东省“珠江学者”人才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翻倍增长等。

3.2人才培养质量

3年来,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有效促进了基础医学教学改革,而相关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3.2.1专业技能扎实

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分别为84.77%、90.16%、87.11%,分别高出全国11.18%、16.41%、12.82%;在专业技能比赛中也取得较好成绩: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作品大赛部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等6项,获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南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3.2.2创新实践能力有效提升

近年来,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参加创新科技活动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次,获各类大创项目242项,其中国家及省级项目101项。获专利10多项;学科竞赛获奖50多项,其中部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项30多项;开发创新性实验项目500多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8篇。

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篇10

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而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重点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中西医结合人才,是各大医学院校目前的重要课题,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比较系统完整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现从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善所采取的措施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型;实践教学;改革

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医学人才,具有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背景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更是社会需求的热点。我们应在人才培养上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构建应用型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应用型人才。笔者从事中西医结合教学与管理多年,对如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中西医结合人才略有思考,现阐述如下。

1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着眼于“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着眼于三基一创(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有创新思维)。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西医学临床的基本诊疗方法与实践技能,具有中西医结合理念,能够对临床多发病、常见病进行中西医结合诊疗,并具有对急、难、重症进行常规诊疗的能力,能够从事中西医结合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重点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1],中西医结合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式,继承中医宏观、整体的思维优势,能够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工作,解决临床医学的常见诊疗问题。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并重,因此重视临床实践教学成为当下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2]。

2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现状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已摸索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了“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经过我校多年的这种培养模式经多年的实践,被证明是目前比较适合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模式。现在该培养模式已在全国十多所医药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中得到了应用,受到了全国从事中西医结合教育工作者的肯定。无可置疑,“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是目前比较适合于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发现,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专业学制较短,只有五年。

短学制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系统地传授中西医学知识,学生也无法全面地掌握中西医学的知识。结果就导致了学生“中医没学好,西医也没有学好”的局面。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临床医疗工作的专业人才成为各医学院校培养的难点[3]。

2.2部分医学院校由于没有固定的实践教学附属医院

一线任课教师长期脱离临床,临床课的授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临床经验缺乏,教学质量低下。

2.3在实践教学方面

目前在全国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医院还不多,而在中医医院,虽然绝大部分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方法,但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不能很好地为学生传授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同时,在学生的临床实习中,由于绝大部分是在中医医院实习,不能充分地接受到现代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训练,导致学生中医、西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够牢固,动手能力不强。

2.4求职和备考研究生对临床实践产生影响。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许多本科毕业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将大部分精力、时间花费在求职或备考研究生上。实习期间,学生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研究生考前辅导班,不能安心在临床实习,严重影响了临床实践的效果[4]。

3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思考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进一步重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真正做到为社会培养能中会西、具有中西医结合理念的应用型中西医结合高级专门人才。

3.1增加临床课程的比重

在课程体系中,增强中西医学临床课程的教学力度,特别是增大中医临床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中西医结合理念的培养,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西医学的临床基本技能。

3.2增强临床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

建议将各临床教研室教师医师资格证注册在实践教学附属医院。以两年为一阶段,根据教学培养的实际需要,各教研室青年教师进入实践教学附属医院进行轮科或专科培训,实践教学附属医院科教科监督并协助青年教师完成培训。培训期间,医院按照同等职称的临床医师薪酬待遇,教师待遇,青年教师达到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考核要求的,可以进行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并聘任。实践教学老师熟悉医院、医生、病人情况,有利于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

3.3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授课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5],深入开展中西医临床案例教学、pBL教学、床边教学工作[6]。加大临床实习基地的开拓力度,扩大床边临床教学的科目及规模。

3.4对实习计划进行调整

建议实习安排如下。中医院和西医院各实习半年。西医院实习六个月,其中西医内科(在两个不同的三级学科)实习2个月(每个三级学科实习1个月),西医急诊科实习1个月,西医外科(在两个不同的三级学科)实习2个月(每个三级学科实习1个月),功能科实习1个月(B超、心电图、放射科)。中医院实习6个月,其中中医内科(在两个不同的三级学科)实习2个月(每个三级学科实习1个月),外科、妇产科、儿科、针灸科各实习1个月,另外1个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眼、耳鼻喉、骨伤科中自行选择实习1个月。

总之,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我们要注重后期临床实践教学,采取各种措施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促使其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西医结合实用型人才。

作者:王国佐杨梅成绍武廖君刘林龚盛强葛金文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

参考文献

[1]万生芳,李应东.中西医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西部中医药,2012,25(3):41-43.

[2]雷鸣,杨雪,黄海斌.论医学院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4):131.

[3]田锋.临床实践教学中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5):145.

[4]韩建宏,孙珏,范忠泽.中西医结合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8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