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音乐特长生培养方案十篇初中音乐特长生培养方案十篇

初中音乐特长生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46:37

初中音乐特长生培养方案篇1

 

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都是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此后,随着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开始出现专科学历的小学音乐教师。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对小学音乐教师的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学历的小学音乐教师应运而生。2000年,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面向北京市招收了第一届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本科生,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被实质性地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专业化成为现实[1]。2007年以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平顶山学院、湖北工程学院、呼伦贝尔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等院校也相继开始了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

 

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高校进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依据。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尚无出台有关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各院校都是结合自身的办学经验,从实际出发,独立地制订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方案,因此出现了各院校专业设置名称不一、培养目标与规格差异较大等现象。这种状况不仅制约着该专业的建设,也影响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笔者选取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下文简称“首师大初教院”、“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这3所颇具代表性的院校,对其现行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比较分析,以厘清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改进策略,为我国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三所院校培养方案的比较

 

首师大初教院、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的前身都是中等师范学校,都有着上百年的师范教育办学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3所院校也都先后进行过五年制专科、三年制专科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到本世纪初,3所院校相继或与师范大学合并成立了初等教育学院,或独立升格成为了本科院校,陆续开始进行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实践。可以说,这3所院校在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院校中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笔者选取了这3所院校现行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方案进行对比研究。

 

(一)专业名称分析

 

 

 

 

 

 

 

3所院校设置的旨在培养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名称,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设置都很类似,但却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专业名称。过去,各院校基本都是以“小学教育”为专业名称、“音乐”为专业方向。2009年6月,教育部为进一步规范艺术类专业招生培养工作,下发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非艺术类本科专业清理审核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10年起,小学教育等11种非艺术类本科专业不可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各院校纷纷将该专业名称调整为“音乐学”,并将“小学教育”或“师范类”设置为专业方向。从首都师范大学网站的该校2008-2013年招生计划来看,在2010年之前,该校小学教育(音乐)专业的代码为040105,比照教育部第三次修订的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此代码为教育学门类下教育学专业类里的艺术教育专业。2011年首师大初教院将该专业名称改为“音乐学(小学教育)”,专业代码也随之调整为050401,这就将该专业由教育学门类调整到了文学门类下。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第四次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新增了艺术学学科门类。2013年首师大初教院又将该专业的代码调整为了130202,再次将该专业从文学门类的艺术专业类调整到了艺术学门类下的音乐与舞蹈学类。

 

从上述调整可以看出,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不久的培养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尚不太成熟,该专业的性质、定位以及归属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明晰和确立。如培养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究竟应该归属于“小学教育”专业范畴,还是归属于“音乐学”专业范畴;究竟什么样的专业名称能更准确地揭示该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什么样的专业名称更有利于该专业的建设和学科发展等,这些问题也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因此,这些与专业名称密切相关的问题都亟待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尤其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加以明确和规范。

 

(二)培养目标分析

 

 

 

首师大初教院本专业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基础知识扎实宽厚、学有专长、教育技能全面并具有一定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和研究实际能力的小学教育工作者[4]

 

湖南一师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小学音乐教师[5]

 

重师大初教院基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学习,成长为适应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科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高度整合,且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小学音乐教师[6]

 

3所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都是致力于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小学音乐教师,且3所院校都比较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但3所院校的培养目标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首师大初教院除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基础知识扎实宽厚和全面的教育技能外,还明确提出培养学有专长的、具有一定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和研究实际能力的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目标。这也体现了该院“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的培养模式[7]。湖南一师培养目标的不同之处在于,要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小学音乐教师。重师大初教院培养目标的不同之处在于,提出人才的培养是基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并强调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学科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高度整合,且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小学音乐教师。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3所院校培养目标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以及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作为职前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主要依据,对开展小学音乐教师教育的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成为职前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目标的参照。如果将3所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标准》进行比照,就会发现3所院校的培养目标都存在一些需要调整和完善的地方。首先,3所院校的培养目标除了能体现《标准》四个基本理念中的“师德为先”和“能力为重”两个理念的部分内容外,对其中的“以学生为本”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内容都没有涉及。其次,几所院校培养目标中多是用“道德素养”、“职业道德”等词汇来表述对师范生师德方面的培养,但如果参照《标准》就会发现,“道德素养”或“职业道德”仅仅是师德维度下若干基本要求中的一点,这样的表述不能涵盖《标准》对小学音乐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第三,3所院校的培养目标中一些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表述,如“基础知识扎实宽厚”、“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教育技能全面”等,都没有《标准》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维度的表述精炼。这表明,目前各院校都需要参照《标准》及时修订培养目标,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培养规格分析

 

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3所院校的培养规格对各自的培养目标都进行了具体阐释,如对“职业道德”、“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研究能力”、“文化素质”、“普通话”、“三笔字”、“外语”、“计算机”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规定,但也有一些各自不同的具体要求。首师大初教院要求师范生还应“尊重、关爱、保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具有为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和儿童健康成长而勤奋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事业心;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精深1~2门主要学科领域;理解和掌握有关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品质的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观和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等。湖南一师要求师范生还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具有表演技能和音乐鉴赏、创造能力;具备教师职业资格,胜任小学音乐课程及其他小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具有组织指导音乐课外活动的能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重师大初教院要求师范生还应“具有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精神实质的能力,具有为祖国昌盛和民族富强而奋斗的使命感;具有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系统掌握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解决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国家有关教育的法规和方针政策,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学会运用符合小学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估原则、方法;能够胜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指导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和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等工作;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

 

从上述3所院校培养规格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描述可以看出:第一,3所院校的培养规格差异较大;第二,3所院校的培养规格都对各自的培养目标具体阐释不足;第三,3所院校的培养规格都对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强调不够。如果将3所院校的培养规格与《标准》里的3个维度、13个领域、60项基本要求进行比较,差异更大。例如,3所院校的培养规格都没有涉及《标准》里的“个人修养与行为”、“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这三个领域里的内容。另外,“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小学生知识发展”、“组织与实施”等几个领域的内容也涉及甚少。这表明,3所院校的培养规格亟需依据《标准》做出相应调整,尤其需要强调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二、对现行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方案的思考

 

(一)出台指导性文件,加以统一和规范

 

从培养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的历史发展沿革来看,该专业原本只是2001年才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新增的本科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下设的一个专业方向。它与小学教育其他学科(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育、信息技术)的专业方向一样,都是按学科分科培养的模式,即根据小学开设的学科,设置相应学科方向来培养小学教师,其目标就是培养专长于某一学科教学的小学教师。所以,该专业原本也是与小学教育专业的其他学科方向一样,归属在教育学门类下的教育学专业类。但由于教育部要求进一步规范艺术类专业招生培养工作,各院校才将该专业名称改为了音乐学,学科门类也由教育学门类调整到了艺术学门类下。又由于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第四次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里没有具体规定各专业可以设置的专业方向,就出现了目前各院校该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不一的现状。笔者认为,由于专业名称和专业方向的设置不仅直接涉及到该专业的专业性质、专业归属、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培养方案制订、人才培养、招生、授予学位、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培养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的归属问题,也会触及到“小学教育专业”存在的必要性问题。如果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应该归属到艺术学门类下,那么,小学教育专业的其他专业方向是否也应该归属到各自的学科门类下?如若这样,至今已建设十几年且已有159所高校招生的小学教育专业存在的必要性又在哪里?因此,对于培养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究竟应该怎样设置名称和方向才能既确保招生培养工作的规范性,又能确保其学科归属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加以统一和规范。

 

(二)调整培养目标,契合《标准》新要求

 

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对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做的“规定”。它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性质和方向,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及归宿[8]。通过前文对3所院校培养目标的共同点、差异性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调整:第一,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依据《标准》的新要求做出相应调整;第二,调整后的培养目标应该充分体现《标准》中的四个基本理念,尤其应该将“以学生为本”和“终身学习”这两个理念的内容在培养目标中体现出来;第三,应该在培养目标中用“师德”一词替换之前培养目标中所用的诸如“道德素养”、“职业道德”等词汇,以涵盖《标准》对小学音乐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第四,应该使用《标准》中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两个维度的表述,更加精炼地囊括对小学音乐教师知识和能力的所有要求;第五,基于小学教师专业的独特性,培养目标中还应该突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知识的综合性[9],以及专业能力的全面性[10]。归纳以上建议,并参照《标准》,笔者尝试提出培养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德、综合的专业知识、全面的专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

 

(三)调整培养规格,强调专业素质

 

《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进行了细致梳理和规范,厘定了小学教师的从教规格[11]。因此,各院校的培养规格也应该依据《标准》重新做出调整,以专业培养规格涵盖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即培养规格应该涉及《标准》里的3个维度、13个领域的内容。其中,应特别增设对“师范生个人修养与行为”、“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三个方面的培养内容;增加“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小学生发展知识”、“组织与实施”等几个领域的内容规定。

 

各院校在原有培养规格基础上具体应该增设的培养规格内容,如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应增加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等。在专业知识方面,应增加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等。在专业能力方面,应增加具有发现和赏识每一位小学生,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合理设计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班级和少先队活动的能力;具有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具备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反思与发展能力等。

 

另外,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小学音乐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小学教师的关键所在,因此该专业的培养规格除具备上述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强调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笔者认为,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体现在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上,如应掌握小学音乐学科相关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小学音乐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掌握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具备合理利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资源,科学编写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方案,组织和实施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能力等。总之,各院校该专业的培养规格是既需要依据《标准》完善原有培养规格欠缺的部分,又需要特别强调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作者:张丽珊尹爱青来源:现代教育科学

初中音乐特长生培养方案篇2

一、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目标

1.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科学态度,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地、有目的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去体验欣赏、学习、探究问题,为将来诗情画意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4.弥补教材中部分陈旧的内容,增长学生的新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条件

1、充分利用校园网,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查阅和下载与音乐相关的学习实践材料。

2、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机会教给学生上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观察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归纳综合法等。

三、师生角色的定位

1.教师的组织指导。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特别对初中生来讲,更是离不开教师的指点。网上信息资源丰富,但鱼龙混杂,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取向加以引导,或对信息进行过滤,制作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知识信息网站(页),或提供相关网站链接,或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外购的软件(例如《动物世界》、《21世纪小百科》等),供学生使用。

2.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虚拟世界里大胆探索,通过网络、课件、文字、语言等媒体,小组协作,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共享成果,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四、研究性课题的确定

1、原则

根据初中生好奇性强、接受新事物快、辨别能力较弱、成人感强而心理不稳定、兴趣易激发而不易保持的特点,研究性课题的确定原则是:

(1)起点要低,难度要小,要容易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2)在不同阶段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和目标可以不尽相同,循序渐进。

(3)注意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兴趣性,既紧扣教材又能联系社会实际,同时能够从网络上查阅到大量有关的信息。

(4)对考试要求不高。

2、来源

(1)适当选取教材中的内容。现行音乐学科教材中就有许多内容适宜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探索性研究。例如感受与鉴赏、演唱、演奏、识读乐谱、创造。

(2)源于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某些问题具有探根究底的兴趣,教师就可以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例如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等。充分挖掘利用这股源动力,是培养创新型学生的捷径。

(3)也可以来源于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内容本来就是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从社会和生活中挖掘发现问题,并能为社会分忧解难,服务于社会,乃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例如可以让学生以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为题材,进行多方面探索。

五、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如表一)

六、研究性学习实例

课题:针对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结合教材中的有关“命运”等知识进行探讨。学习过程如表二。

七、运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注意点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在自主探索。把那些既对音乐学科感兴趣,又对计算机充满热情的学生组织起来,引导他们设计制作自己的网站,并及时维护更新,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品质、协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这对培养计算机和音乐科学的复合型人才无疑是有益的。

2.网络是个新世界,可能出现各种各样出乎意料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能力。

3.网上世界丰富多彩,易造成学生精力分散,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和知识体系构建的不完整,教师要善于进行调节。

初中音乐特长生培养方案篇3

关键词:民族院校学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觉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工作现状及难点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然成为一种文化共识。我国非遗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势头迅猛,从2001年至今我国已有34项非遗项目进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机制;2011年出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截止2014年7月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四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517项,其中音乐类项目接近半数。这对音乐学科及其从业者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虽然近年来,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已有了长足发展,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重申报轻保护。就音乐类非遗来说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音乐领域专家系统非遗知识欠缺;而非遗专家音乐专业素质不足,两者兼备者有限,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所以音乐类非遗工作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培养一批既懂音乐有具有系统非遗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民族传统音乐研究都把传承危机指向了传承人的缺失,所以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的重中之重就是有目的地进行传承人的“栽培”,而作为一个国家来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而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各类高校,所以近年来学界普遍认识到要建立非遗的长效保护机制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参与。

二、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在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保护方面的优势

近年来,不同性质的高校纷纷根据自己优势提出参与音乐类非遗保护工作的建设性意见:地方性普通综合类高校强调其“地利”优势;高等师范类院校强调其“人和”特色。那么我们作为民族院校音乐专业的优势在哪里?笔者以为,民族院校音乐学科由于其民族教育的特殊学科环境,在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保护及传承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院校不能替代的。从保护对象来看,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类非遗产保护工作具有相对的特殊性:首先,要熟悉其历史传承与文化背景;其次是要对其民族语言及文字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再次还要精通专业音乐知识技能。而作为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几乎得天独厚地具有以上优势:在整个学校的专业设置方面,民族院校都有专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院系,这不但解决了语言的问题也一定程度解决了文化背景问题;其次,有丰富的少数民族馆藏文献资料;再次,有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生源,这些学生在民族地区成长熟悉包括音乐在内的母语文化,进校后又有系统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他们毕业后大多回到生源地,成为民族地区音乐艺术各领域的骨干力量,影响着民族地区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与方向。在此基础上,民族高校在培养方案中涉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教学内容,不仅以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为独有办学特色;也为民族地区音乐类非遗保护做出应有贡献,这也是民族大学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有所担当的体现。

三、当前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参与少数民音乐类非遗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民族院校音乐专业培养方案中涉及少数民族地区传统音乐(非遗)的内容极少,和普通综合院校一样常将音乐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看成范本及目标,越来越被“学院”化,民族院校本来应该具有的民族特色却越来越少。就拿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以“原生态”面目入学,却逐渐被学院化的培养方式同化,入学后不久便“自觉”地认为本民族的音乐同服饰一样不合时宜需要“进步”。

进一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尽量保持其“本真性”,但高等院校的音乐学科建制早已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准确地说是德奥音乐体系,其教学内容也是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的,传统音乐的比例越来越少,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音乐的成分也是寥寥无几。长此以往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越来越陌生,这种陌生导致了对其“自觉”地疏远。我们似乎已然接受西方音乐先进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事实”。细究起来,这种“自觉”却更多的是源自我们的教育体制及其历史。回顾历史不难发现,1904年废除科举以后,政治改革家们主张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虽也用了民间小曲但数量不多。所以“学堂乐歌”这类最初的学校音乐教育一开始便是以西式为主的,而且这种传统的惯性似乎一直延续至今。然而,当年的先辈们学习西方是“师夷长技”的权宜之计,如今却已粉末倒置。当下要用西方音乐体系的标尺来度量传统音乐文化的优劣,如此以来,只能让传统音乐文化显得不合时宜。这一代代受西方音乐教育成长起来的国人也已然具有西方音乐的耳朵,回过头来如何让他们由衷的认同早已陌生的传统音乐文化?还要谈什么保护与传承。在这种文化环境中,要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对所有非遗保护工作来说都是很难克服的障碍。

最后,要强调的是,不是说民族院校音乐学科不应该有西式的“学院”范儿,而是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应共存发展,更何况“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两者之间本来就是统一的。在这种现状下,笔者以为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中应该增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并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传统音乐文化接受群体;探索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与高校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思路、方式、方法;为民族高校音乐专业学科进一步体现民族化,探索出可操作的路径,有效地参与到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工作中来,最终达到双赢目的是迫切需要的。

参考文献:

[1]王静.民族音乐传承与民族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D].恩施:湖北民族学院,2008年.

[2]张北北.高校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谈蒙古长调[J].北方音乐,2014,(12).

[3]田青.拾起金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沈洁.音乐教育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初探[J].艺术探索,2010,(06).

初中音乐特长生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初中;特色音乐教育;实施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学龄儿童数量逐年下降和留守儿童的增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寄宿制学校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特色音乐教育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学时间等方面有诸多优势。如何立足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实施农村寄宿制初色音乐教育,逐步积累并形成有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的教学经验,对促进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和音乐教育的发展,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优势条件

1.农村寄宿制初中有利于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为实施特色音乐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农村寄宿制初中相对农村其他学校管理更严格,制度更健全,考核也更全面,这样就可改变以往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各种弊端,使农村学校音乐教育逐步走向正规。

2.农村寄宿制初中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为实施特色音乐教育提供教学设施和师资保障

寄宿制学校一般是以一所教学基础设施较好的学校为母体,进行多校合并和扩建,整合了一批教育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划拨一定的资金购置一批艺术教育必需的教学设备,尽量完善硬件设施,可保障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还可以从各校选择最优秀的音乐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高音乐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3.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在校时间长,为实施特色音乐教育提供教学时间保障

4.农村寄宿制初中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挖掘区域文化,丰富了特色音乐教育的内涵

二、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实施农村寄宿制初色音乐教育

我校是由三所农村初中合并组建的一所城郊寄宿制初中,有38个教学班,1700多学生,150名教职工。建校四年多来,学校充分挖掘寄宿制学校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实施农村寄宿制初色音乐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学校现已被确定为县级艺术特色学校。现将我校近几年开展特色音乐教育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供农村同类学校参考和借鉴。

1.努力创造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内部环境

农村寄宿制初中在管理模式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农村同类学校的前列。要立足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各项制度和实施方案。要以实施特色音乐教育为切入点,创设全面、和谐、个性化发展的育人环境;建设高素质、有激情、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要按照学校特色音乐教育实施方案的需求,有计划地逐步完善音乐教学设施,以保障特色音乐教育的顺利实施。

2.充分发挥好音乐课的教育主渠道作用

农村寄宿制初中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音乐类课程。农村中小学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音乐素质不高,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欠缺。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对现行音乐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重新编排。我们的做法是在初中第一学年,主要进行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谱视唱教学,视唱内容主要来自小学学过的儿童歌曲、地方民歌以及初中第一学年音乐教材中的部分歌曲。初中第三学年,进行音乐基础知识和五线谱视唱教学,同时进行歌剧、交响乐作品欣赏、简单的合唱排练等。通过初中三学年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并能进行简单的简谱和五线谱视唱,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其他音乐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加强音乐特长生培养,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寄宿制初中要充分利用充足的校内课余时间,成立各种音乐兴趣小组,在学校音乐课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在声乐、器乐、舞蹈、音乐创造、音乐表演、合唱等方面对特长生进行培养,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4.与特色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在活动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寄宿制初中学生除了学习学科知识以外,还需要用健康的娱乐来充实富裕的时间,填报精神的空虚,愉悦其身心,健全其品格。我校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将音乐教育与特色体育活动相结合,成立健美操、锅庄舞、搏击操、太极拳、呼啦圈、竹竿操、武术操等方队,每个方队都配有精选的音乐,并每个月变换一次音乐,在每天早上大课间时间进行活动。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在活动中逐步提高了音乐素养。

5.将特色音乐教育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开发和教学相结合,发挥区域优势,挖掘区域文化,拓宽音乐教育渠道

农村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农村寄宿制应挖掘当地民间优秀灿烂的音乐文化,如民歌、社火、民间器乐曲等。结合学校教育及学生特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传承民族文化与实施学校音乐教育双重目标合二为一。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创设多种情境,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6.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搭建学生展示和表现自我的平台

要以“五一”“六一”“十一”“元旦”等节日和学校“艺术节”为重要的展示载体,搭建学生展示和表现自我的平台。还要求学生在假期(特别是春节期间),积极参加所在村镇的各种文艺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展示自我,锻炼自我,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初中音乐特长生培养方案篇5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前言: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是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需要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去自我感受,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可以建立音乐需要,掌握音乐知识,在音乐鉴赏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文化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给予了学生太多的枷锁,在方法和方式上也太多陈旧,所以学生在互动中不主动,课堂教学的质量就不高,学生就没有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一、师生互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低

在目前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太枯燥,学生的兴趣不高,所以在回应教师的方面就较差,互动根本就没有得以实行,主要还是教师在进行着教学。例如,在《爱我中华》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互动无非就是让学生跟唱,或者让某一位学生进行演唱,本身大多数的中学生对于爱国歌曲就没有兴趣,这种传统的互动方式下,学生就更不会主动去参与到教学中,教学的效果就不好,学生不积极,获取到的成长就有限。

(二)教师很少倾听学生的想法

现在很多的初中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限制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只要和教学大纲和自身理解不相符就认为是错误的,然后进行批评,根本没有体现出音乐课程的人文艺术性,这就造成学生消极对待师生互动,应付学习,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难度,也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失误,也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1]。音乐的学习是需要自我表达的,无论是鉴赏还是演唱、创作,都需要有情感融入其中,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会越来越沉闷,师生互动也得不到实施的条件。

(三)教师缺乏积极引导

新课改的下的初中音乐教学需要注重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在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中获得素养提升。但是初中生在能力上在音乐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上是较为欠缺的,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学[2]。教师在师生互动中都是安排既有的答案来进行互动,学生都是在接受,没有去探究的过程,音乐素养就没有得到形式。比如让学生感受一下《小鸟,小鸟》这首歌曲中的大自然,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已经将答案公布了,学生也就只能强行去理解,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促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良好开展的对策

(一)提高师生互动的趣味性

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作为音乐教师的特长,提高师生互动的趣味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进行音乐语言的建设,在互动内容上感受到新奇,并在形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比如,安排学生进行接唱,以课程主体为中心,进行歌曲接龙等形式,让师生互动变的生动有趣,学生愿意参与到互动当中,这样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课堂不只是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固定知识,还需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生们对当下的“B-BoX”唱法非常感兴趣,就可以给学生们展示鼓、电贝斯、电吉他等乐器,并利用多媒体播放这些乐器的各自基本节奏,学生熟悉了这些乐器的特点之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交流,有哪些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们用嘴巴模拟乐器的声音,不限制他们模仿的乐器种类,每个人在讲台上唱出自己的“口技”节奏,这样还可以把音乐知识融入学生们喜欢的“B-BoX”中,鼓励学生结合动作、表情等表演,在比表演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即兴自编歌词,让其他学生拍手打节奏,表演完后,给予学生热情的掌声,这样能使不自信的学生在台上获得自信,在音乐课上得到自我展示,通过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获得音乐创作的灵感,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课堂氛围,在学生们表演完后,要听一听学生们的课堂收获,让学生们说一说,对说唱这一唱法的认识,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尊重学生,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实行平等教学。当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时,给予学生肯定,并让学生将见解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学生在其中也可以得到积极性的发展,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

(四)设置与教学相关的情感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师生互动中设置情感引导,让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演唱和鉴赏,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音乐理解来表达,这样素质教育就可以得到落实,而学生在引导下也可以提升音乐素养[3]。例如,在《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可以依据博爱、仁爱、母爱、情爱的主题,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与主题相契合的歌曲,并演唱出来,这样在情感的引导下,互动的效果有了保证,学生从中也可以得到个性化的发展,音乐的文化和情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结论:总而言之,初中音乐的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得到重视,对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需要进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发挥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认识到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师生互动可以在课堂中有序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更多的展示,可以在其中自主获取到音乐知识,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皓钰.关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分析[J].北方音乐,2018,38(18):184.

初中音乐特长生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初中音乐;乐感;培养措施

在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乐感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来进行相关的引导与鼓励。在教学过程中,秉着一个教学目标,坚定不移地完成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乐感得到提高。

一、培养乐趣,增强乐感

对于初中生来说,乐感的培养有利于初中生的进步与成长。乐感的培养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家长的职责和社会的职责。好的音乐环境不仅可以为增强乐感提供帮助,还会对乐趣的培养提供便利。首先,教师就要通过课堂上的不断引导与培养来让初中生了解这门艺术。一堂好的音乐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欲望,教师在这种教学氛围中能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都传授给学生,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另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言,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培养乐感不能一蹴而就,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听觉训练和赏析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音乐乐趣。乐感是需要学生正确掌握节奏、旋律,乐感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教师也应该着重感知学生乐感情况以及接受水平,乐感好的学生能够通过合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表现出对的感知。但有些对乐感不是很好的学生只能进行一些基本的旋律和节奏的掌握。所以,在音乐课程中,学生们掌握程度的不同,也给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二、鉴赏优秀作品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一定的文化差异。无论哪种情况下,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初中生已经具有简单的音乐鉴赏能力,在这时,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个时期的特点,进行加强练习与引导,鼓励学生练习。例如,我们在欣赏《共和国之恋》这首作品时,学生就可以简单地感受情感变化以及思想内涵,从优秀的作品中让学生们通过听来感知这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们感知音乐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感知体验,从而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究竟喜爱的是哪一种音乐风格及其类型,并在训练过程中爱上这门课程,进而向自己喜欢的音乐方向发展,对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初中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教师能否积极带动课堂氛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节课的好坏评价全都在于学生反馈的信息当中。好的音乐作品更能将听者带入情境,不仅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能提高音乐素养。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了较高的兴趣,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具有推动促进的作用,在鉴赏能力方面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音乐理论知识

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无法实现对音乐的赏析。理论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教师的授予,同时也是乐感来源的主要途径。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觉得学生只会简单的唱歌即可,是否好听、悦耳并不重要。一些教师只会简单地教授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是很全面的教授让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与吸收教师所阐述的内容,不仅不利于学习,更不利于学生对乐感的掌握。所以,教师应该通过改变音乐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得到优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了解、掌握音乐知识等方面得到具体的巩固。例如,在学习一些著名的音乐选段的时候,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它的艺术特点,在欣赏的同时带领学生融入情景,体会创作者当时的情感和意图。可以适当地附加一些肢体动作,让学生更加投入情景,加强乐感的掌握。最后,让学生思考作品中的情绪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并加以叙述,通过鼓励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乐感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积累,也能很快地理解作品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能更好地让学生加深与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问题的引导与探究

目前,部分音乐教师开始运用“以问题的引导与探究”的表现方式,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说这种教w方式架起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理解和感知来享受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们更多的自由表达空间,提出问题,互相探究与商讨,在变换多种教学的模式下,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与变化。初中音乐的宗旨是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乐感,并使其了解乐感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为培养学生乐感打下基础。教师选取片段的时候,可以先放一些不同类型的片段,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标记。接下来,教师可以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鼓励学生以小组研讨的方式进行讨论,从而得出相应的结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巩固理论知识,在轻松自在的教学环境下,对于乐感的培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学生乐感的培养有很多方法和途径,需要教师从众多的方式中挑选一种适合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来实现教学目的。对于学生来说,则需要不断地练习与努力来实现乐感的培养与提升。同时,教师需要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感上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蒋霞.初中音乐课堂学生乐感及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4(10):70.

2.朱开嘉.探析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J].时代教育,2014(04):195.

3.耿磊.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J].科技视界,2014(29):237.

初中音乐特长生培养方案篇7

关键词:农村初中;音乐;个性化教学

音乐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在我国素质化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学生的音乐水平已然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农村中学阶段音乐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音乐水平的提升。

一、目前国内农村初中的音乐教学现状

(一)师资力量较为欠缺,教学条件有待改善

现今国内部分农村的条件还有待改善,因此有些教育工作者不愿意到农村去工作。另外,一些农村音乐老师的专业水平并不高,甚至还有别科老师兼任的现象。由于中学阶段的音乐学科并不纳入中考的范围,某些学校的管理人员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水平,甚至直接取消了这一门课程,更不用说重视音乐教师的引进工作了。除此之外,农村大多中学的音乐器材类别还不够丰富,数目较少,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直接由老师加以演示,同时由于某些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他们通过自行购买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很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掌握所学乐器的使用方法,也就直接限制了他们音乐水平的提高。

(二)音乐教学工作者的教授模式还有待改善

根据对农村初中生音乐学习现状的相关调查能够得出,只有少部分学生对于老师的授课模式还比较满意,大部分中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工作还有待改善,甚至还有的学生非常反感教育者的教学模式,因此大多数初中生的音乐水平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在大多数学生的观念中,音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种压力,培养他们的音乐素质,但是农村的一些音乐老师没有针对学生的兴趣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大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跟着自己学唱,直接导致了学生兴趣的丧失。除了以上问题,农村初中生的音乐教学还存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有一定不满情绪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一方面能够确保初中生受教育的主体地位,对他们在音乐上的兴趣加以合理的引导,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

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落实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人才的引进工作,改善教学条件

首先,必须向当地教育部门建言,提高农村音乐教学人才的相应待遇,进而吸引音乐学科教育人员的注意力,另外学校的管理者也必须加大对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视程度,积极的引进师资力量,这是个性化教学具体方案能够得以实施的前提;其次,学校领导必须要关心音乐教育者的工作生活,尽可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对于学校的归属感,树立起他们的责任意识。除此之外,还需要采购一些适用于农村音乐教学的乐器,丰富学生的音乐课堂,进一步提升中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为开展个性化教学做好铺垫。例如我们学校就订购了一批巴乌,乐器的体积不大,便于携带,学生学起来也容易,也适于课堂教学。

(二)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兴趣加以合理的引导

每位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对于音乐的兴趣也各有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钢琴,因此对其比较好奇;还有的由于在家闲暇时也会哼两句,因此喜欢唱歌等。针对喜欢钢琴的学生,可以在平时弹奏的同时交给他们一些基础的知识,例如键盘的识记,简单的音阶在键盘上的变化等。并在空闲时间给以他们一定的指导,在自身的监督下让他们完成一些基础曲目的弹奏。另外,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家里并不具备自行购买钢琴的能力,所以进步的速度可能会很慢,教育者不能因此而产生急躁心理,应当耐心的加以引导,同时在适当的时候给以鼓励。或者让学生利用电子琴进行学习。对于喜欢唱歌的学生,不能只是一味的让他们跟着自己唱,而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自行演唱,同时对他们不理解的地方加以解释,再加以纠正。同时不时的让学生他们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进而对他们进行指导,并和课堂上演唱的歌曲相结合,学习一些相通的知识,让学生既唱自己喜欢的歌,也能对课本上的歌曲感兴趣,还能尝到一些音乐常识。对于此类情况教育者都必须充分了解,进一步激发农村初中生的对于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音乐修养的提升。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现今发达的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人们意识上的差异,自然学生也不例外。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之前,必须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差异加以充分的了解,不能因为他们兴趣点的不同而产生厌烦情绪。同时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播放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音频等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对于其他兴趣的学生也必须加以关注,在时间充裕的时候也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作品来促进他们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学生课后的音乐学习,虽然受到农村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都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加以了解和学习,但是可以合理利用学生家里电脑、电视中的各类音乐资料,针对每一位学生所感兴趣的音乐类别都可以推荐相应的水准较高的作品,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对音乐加以学习、欣赏。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村初中音乐个性化教学中所存在的局限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论文总结

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无疑能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这一影响效果则更加显著。音乐作为艺术的一大类别,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而针对农村的教育条件而言,音乐教学由于所受限制较少、成效显著,因此具有极为重大的推广意义。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音乐特长往往得不到较好的发展,因此必须注重个性化教学工作的落实,尽可能让农村的初中生也可以接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作者:顾敏霞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学

参考文献:

[1]马海星.沿着自主探究道路走向音乐高效课堂[J].新课程(下),2015,(05).

[2]刘亚吉.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音乐欣赏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3]陈玉静.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创新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初中音乐特长生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音乐选修课;学生创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08-001

音乐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研究其开设的必要性及如何开设具有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音乐选修课,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有着重要意义。

一、开设初中音乐选修课的必要性

一是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要求。中小学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音乐课程的终极目标。而从目前初中音乐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大多仍不分对象、不分内容,采取由教师统一授课的形式进行,学生自我选择的余地不是很大,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必须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选择性较强的音乐选修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化学习效果。

二是顺应社会发展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时代要求。创造能力的培养正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创造能力是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当前音乐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音乐选修课,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课程。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选修课程,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动力,为不同发展类型、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广阔发展空间,可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可促进学生全面、有特长地发展,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奠定基础。

三是完善初中音乐教学内容体系的内在要求。音乐学科必修课程重点是关注学生基本的学科素质,只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忽略了教学多样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音乐选修课的开设则为学生提供了知识与技能创造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拓展了音乐知识的领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陛发展提供了助力。选修课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结合知识发展的能力与特长,完善了初中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使选修课的开展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开设初中音乐选修课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尽管有极少部分学校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开展了音乐选修课程,但大多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内容体系支撑,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效果不容乐观;而且大多数是以器乐、合唱、音乐鉴赏等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形式较为传统,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启发,没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达不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最终目的,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此,开展初中音乐选修课,一要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指导实践,每个学校、每个年级在开展音乐选修课之前,必须通过大量的调研,收集相关理论材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及成果,系统地研究音乐选修课在培养初中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相关理论,分析本校、本班级学生的特点,确立初中音乐选修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二要大力开展实践探索,寻求一套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初中音乐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体系。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在实验班级开展一系列的音乐选修课,采取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详尽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明确音乐选修课中培养初中生创造能力实践过程中必修把握的关键问题,初步建立了初中音乐选修课的实践教学体系。三要重点提升教师素质,培养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课标明确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知识的创造者”、“平等首席”,这是对教师地位的全新诠释。教师是影响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在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现成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教师创造性教学能力的高低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水平的高低,都决定了选修课程实践的成功与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开展初中音乐选修课必须重点把握的问题

一是课程体系需“可选”

初中学生通过音乐课的学习,一般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甚至条件好的学生还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能。这为开展音乐选秀课程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正因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选修课的选择上,指向性更强。因此,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索音乐的艺术魅力。

二是课程内容需丰富

音乐选修课的教与学的实践形式多样,既有课堂内集中统一的教学活动,又可是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课堂;既可是内容多样的音乐欣赏,又可是种类齐全的乐器制作;课堂中,既包含了教师的设问、范唱或演奏、媒体展示等,也包含了学生的问题回答,演唱或演奏的学习、鉴赏感受的表述表达、师生间或学生间的互动合作行为等等。这些启发性、创造性、实践性强的音乐选修课,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在选修课实践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学生动手制作乐曲,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二是通过学生创意伴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初中音乐特长生培养方案篇9

全书一共由三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之间为递进关系。第一部分为入门篇:钢琴与成长。该部分的内容阐明音乐人生要从正确的选择开始,可以说是拉开钢琴学习的序幕。第二部分是瓶颈篇:家有琴童初长成。深入探讨琴童在钢琴学习中遭遇的各种困惑,但这些又是琴童必须面对的具体而又棘手的问题,能引发每位琴童父母的普遍思考。第三部分是收获篇:开启音乐人生。该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对前面两个部分内容的再度深入思考,既体现出学有所成的自信与骄傲,又有面对未来的选择所表现出的从容与淡定。与国内已出版的其他普及音乐教育的论著相比,该书有如下几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问题的典型性与普遍性

由于本书是写给琴童父母的一席谈,因而在写作思路上作者是以琴童父母的角度作为阐述问题的出发点,重在“(父母)提出问题―(作者)解答问题”,即“问答式”的思维模式对现实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解答。对于琴童父母来说,每一个具体问题都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例如:如何发现孩子的音乐天赋?如何为孩子选择钢琴老师?孩子学钢琴父母应该建立怎样的良好心态?如何看待时下热门的钢琴考级现象?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学琴?父母如何才能建立一种健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爱上音乐……可见,孩子学钢琴不仅是孩子自己要做的事情,更是一个家庭教育直面的新课题。而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剖析与解答既生动活泼又深刻严谨,既具有感染力又富有哲理性,其解答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一问一答,而是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1.问卷自测法。书中设计有若干问题,父母可通过自我检测来查找问题的原因。如:面对孩子的厌学情绪,家长该如何看待?作者设置了十个自测问题来帮助父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从而引起自我反思。对于钢琴学习,父母应当去除一些功利的想法,主要是要看孩子的喜好,学琴是为了丰富孩子的情感和他们的幸福成长,不要让钢琴成为他们心中的“牢笼”,让音乐教育还其本来面目,爱好则是最好的老师。于是,问题的答案便在家长的自我测试与反省中昭然若揭。

2.例举法。此方法并不拘泥于问题本身就事论事,而是旁征博引相关案例,通过事实分析使人茅塞顿开。如:他需要一个钢琴偶像吗?作者以李斯特童年时就具备勤奋好学的精神为案例,进而阐明“艺术家的成功,是不能一味去模仿的……家长可以做的,是尽量开发自己孩子的能量,在允许的条件下促使孩子做一个努力、勤奋、有文化、性格好的‘幸福人’”。因此,不能成为郎朗不要紧,但若是让学琴成为孩子们终生拒绝音乐的理由,那么,他们将失去一项人生的美好体验。

3.比较分析法。本书对于问题的解答既考虑到琴童自身发展的个体差异、不同城市区域间的文化差异,还考虑到国际间教育理念的不同。如:学琴的最佳年龄是几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真正回答起来却并非仅用一个数字来填空就可以的。作者在此就用比较分析法来解答:“如果你用中文搜索引擎搜,答案会是4岁,外国人的回答会是6到7岁。主观上我赞同前者,客观上我也赞成6岁开始学,因为4―6岁是最能培养良好的手指机能的年龄段。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是先上几节集体大课,再开始上一对一小课的经验。”当然,“那还要因人而异”,因为这涉及个体的差异性,还应该考虑孩子的不同性格。

可见,以问题的典型性来反映琴童父母的普遍心理,这样的解答使文章具有贴近读者生活的真切、生动的现实性,同时又不乏渗透钢琴教育理念的深刻性。

二、论述的具体性与客观性

本书围绕琴童学琴的历程,以钢琴学习的入门阶段、成长阶段、收获阶段这三个标志性的过程来定格文本的结构框架,同时以父母在孩子学琴经历中遭遇的各种困惑和问题为线索贯穿始终。综观全文,其论述方式是在系统性的文体中突显具体而又客观的现实问题。

第一章“音乐人生,从正确选择开始”,作者对琴童和父母所接触钢琴音乐的初始阶段极其关注:从父母胎教音乐的选择到孩子们的钢琴亲子早教课;从父母对孩子音乐潜质的判断到孩子弹响第一个音符;从父母确定孩子的学琴年龄到钢琴老师的角色选择。对于每一个开始的选择,作者严谨缜密的论述背后无不体现出周全细微的思考。

第二章“八十八个琴键,十个弱小的手指”探讨了孩子们上钢琴课前的准备工作,从一架合格的钢琴是学琴的前提到钢琴教材的选择,再到父母的陪练,这些环节都是琴童父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其中有两个细节问题不可小觑。一是,琴谱要让孩子自己拿。时下很多琴童认为学琴是父母要求学的,练琴是做给父母看的,因此,琴童的琴谱和书本让家长帮忙拿的现象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是父母对孩子在很多方面存在“包办意识”,没有给孩子养成独立意识。作者指出,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责任心要从小事做起。再者是关于初学琴童,妈妈一定要陪练的问题。学琴这件事确实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在孩子学琴之前,父母应该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然而现实生活中,父母的准备工作往往只停留在物质基础方面,以为买了钢琴报了学习班就成了,剩下的事情就看孩子了,殊不知,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对于初学琴童来说,父母能否给予大量的支持和时间是十分关键的,家庭成员能否为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十分重要。

在第三章“练琴生活不枯燥”中,有两个观点发人深省:1.业余可以,随便不可以。很多父母送孩子学钢琴,只是为了陶冶情操,并没有打算走专业道路。但正如作者指出的“业余,不代表随便”,倘若抱着随便学学的态度,不仅荒废学业,更有甚者,会养成放任自流的不良心态,最后只会弹几首错误百出、面目全非的钢琴曲。事实上,学琴这件事不仅仅是习得钢琴技能,获得美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性格培养,尤其是孩子的自律性、责任心的培养。2.鼓励比批评更有力量。我们的父母往往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审视孩子们的种种行为,包括学琴,对孩子弹奏的作品经常会以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其实,在琴童练琴过程中,父母往往是第一听众,他们需要仔细聆听和适时赞美孩子才能使琴童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状态。对此,作者呼吁:“我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够90鼓励,10说哪里可以做得更好,0用于批评。”

在第四章“黑白键上的童年”中,作者把目光聚焦到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问题:学业和琴业如何平衡?对于该问题,作者主要从如何安排练琴时间入手,指出:“找出孩子生活里浪费的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这样不仅能抽出时间练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做事的效率。”

本书最后两章内容是对前面论述的总结和拓展,在经过漫长的钢琴学习历程之后,琴童如何选择未来的道路,是做职业钢琴家,还是成为业余音乐爱好者?这就涉及如何与音乐相处的问题。对于两种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作者以极其真诚、中肯的言语来告白,“梦想值得鼓励,但一定要预期到最不好的结果是什么,孩子和家长能不能接受,特别是家长,要把自己的思想调理好,给孩子好的引导”。读罢全文,不得不赞叹作者对于种种问题所具有的敏锐洞察力和独特的解析力,其阐述问题的具体性与客观性,剖析问题的透彻性与全面性令人由衷地叹服!

三、理念的独特性与新颖性

从钢琴学习的角度来看,本书无疑是帮助琴童父母和教师们解决诸多实际问题的实用指导性的书籍;从儿童艺术教育的角度来看,作者独特新颖的教育理念能使读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促进新知,走出思想误区,从而建立一种健康的教育方式。

1.学习钢琴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唯一选择。时下,中国有许多家长不顾孩子兴趣而让孩子学习钢琴,甚至一些家长为了圆自己儿时的学琴梦想使自己不再遗憾而要求孩子学琴。为此,作者指出:“在学琴的事情上,家长可以适当引导,但千万不要大包大揽,全盘做主。家长遗憾没有学到的本领,不一定是孩子的强项。”此外,“家长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弥补孩子的缺点。培养孩子,成就孩子。条条大路通罗马,钢琴不是唯一的选择。”此外,作者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反映了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在国外学习弦乐器的孩子比中国的多。国外每所学校都有弦乐队,学生们觉得弦乐队是一个集体的团队,身在其中有归属感。相较而言,钢琴则是一件独奏乐器,演奏形式较为单一、枯燥。但是中国家长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更出众,认为钢琴独奏能让孩子显得与众不同。作者指出:“不要忘了你的孩子今后还是个‘社会人’。”因此,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很值得提倡。

2.欣赏多种音乐表演形式能促进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孩子学习钢琴是培养良好音乐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许多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音乐修养让孩子选择学习钢琴,殊不知乐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也不是只有通过学习钢琴的方式获得的。事实上,在孩童时期,通过游戏的方式接触音乐是训练音乐感知能力和激发音乐兴趣的良好时机。另外,欣赏多种音乐表演形式也能较好地促进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培养丰富的音乐想象力。作者指出:“童声合唱、钢琴音乐会、芭蕾舞剧……所有这些形式的演出,都可以带孩子去看,他的学习能力是出乎大人意料的……包括多媒体的音乐会、动画片的音乐会,这些都非常好。孩子学钢琴但未必一定要听钢琴的独奏会。”因此,在孩子学琴这件事情上,父母除了陪练,还要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多种音乐表演形式,增强音乐感知能力。此外,欣赏完音乐会之后父母应尽量倾听孩子们的感受,让他们充分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即便是比较幼稚的评论,父母也应该予以正面引导和鼓励。孩子对音乐的情感,有赖于家长对他们有意识地培养和熏陶。

3.鼓励父母给孩子创造演出的机会。本文作者非常尊重孩子个体的意愿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尤其是十分重视孩子表演能力的培养。在琴童的学琴历程中,从关起门来练琴到走出去表演,从幕后到台前,这一步跨越性转变对于孩子的音乐成长来说非常关键。在此,作者给家长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供参考。比如,建议家长将孩子弹奏的钢琴曲录成简易的CD,送给朋友们欣赏,请朋友们给孩子写信表示鼓励和赞赏等。此外,作者指出:“做家长的,要多多给孩子创造机会,不管这演出在你看来是否重要,但机会对孩子来说每次都是宝贵的。演出前,一定要有足够多的鼓励,一定要帮孩子做好所有的准备。”并且,对于孩子上台演奏这件事,作者给家长提出四点务必牢记的原则:第一,表扬,表扬,再表扬!第二,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第三,如果孩子在台上演奏时有失误,家长应该在事后只字不提!第四,客观地观察台上的孩子。

初中音乐特长生培养方案篇10

关键词:初中音乐;兴趣培养;有效方案;情景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2-0061-01

冼星海先生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源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精心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使得教学方案适应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兴趣之源就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创设适当的音乐情境,引入生活中的常见元素,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文章针对初中音乐课堂情境创设策略进行相关研究。

一、重视课前情景引入,引导建立多层次教学模式

授课教师对课堂内容的引入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本节课堂的学习甚至是整个学科。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应该在心态上回归学生,将课堂看成是学生能够提高自主能力的有效平台。因此,授课教师可将教材知识内容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展现出来,在一种学生能够有效接受的氛围中,让学生去学习音乐。音乐课堂上,可以用录音、课件、视频等,带学生入情入境,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学生很难掌握的地方,教师应该及时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重点。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师生的交流互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学生的表现,要及时地进行鼓励。比如,可以这样对学生说:“多数同学能把今天学习的歌曲《桑塔露琪亚》完整有感情地视唱出来,说明同学们有潜力,只要继续努力,成功就离你不远。”有时候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音乐中的情感表达,是因为学生缺乏对音乐本质的理解;有时候学生可能会很快地演唱某一首歌,但他们却唱得没有感情。因此,授课教师应先让学生对歌词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进一步通过多听、多比较、多动嘴,领悟歌曲中的意境与情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应该认真思考教案,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多元化引入环节。有的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感兴趣,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获得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教师要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序的讲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和掌握音乐知识。同时,要做好课后时间的有效利用,不能让学生感觉到作业负担,同时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完成练习。比如,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向家长展示一下今天的音乐学习成效,这样的形式学生容易接受。

二、营造音乐课堂气氛,引入练习式教学

音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一种材料支撑,授课教师要做的是将教材中的音乐知识通过合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进行练习。从初中阶段起,就要重视引入不断重复式练习以积累扎实的基本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要重视精心地营造音乐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让学生不断地通过练习,把握音乐的内在思想感情,使得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刻,完成音乐课的授课任务。课堂上也许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发生,对于发生的事情,教师要认真对待,理性处理,不能开心时就好好处理、不开心就冷落带过。比如,有的学生唱歌跑调或难听是常事,要教导学生注意练习的方式方法,同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音乐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

三、注重课堂讨论,加强师生的音乐交流

音乐有不同的情绪、力度、速度、声音,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音乐的准确理解,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也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真诚和谐地进行交流讨论。通过情境化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师生交流,学生可以从教师那儿领悟音乐的深刻内涵,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讨论时,要适当分组,让每一个成员充分发言,真正触动学生的灵魂,不能只让少数学生唱主角。比如,可以就一些经典音乐、流行音乐进行深入讨论,让学生感悟经典音乐的内涵、领略流行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让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

四、结束语

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知识技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教师就要创设适当的音乐情境,重视音乐知识的引入和拓展,进而保持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发展健全的学习思维。作为学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引入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增加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总之,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才能学到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贾丽青.论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2]杜宏斌.从赏到鉴――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一些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