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十篇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十篇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52:27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1

【关键词】老年精神疾病;安全问题;护理干预

老年性精神方面的疾病是指,超过60岁的人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其中包括患精神疾病迁延至老年期的患者。由于患者出现精神功能方面的障碍,或因种种原因入院治疗,而这些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若出现安全方面问题,会给医院带来经济和社会声誉方面的损失[1]。一直以来我院对该类患者安全问题较为重视,现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对该类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取得的成绩,做以下总结性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37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对比上述患者未采取护理干预前的安全状况。患者中28例男,9例女;年龄范围60~78岁,均龄为66.1±8.7)岁;病程均超过3年,其中精神分裂和躁郁症各14例,老年性痴呆3例以及其他精神障碍6例。

1.2方法

首先,按照常见安全方面问题分门别类制定预防措施。其次,根据患者个体化精神疾病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向患者讲解住院期间需注意的安全常识。再有就是在住院全过程实施安全目标监护,以避免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安全方面问题。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上述患者经护理干预,发生躯体被损伤、发生自伤自杀行为、大小便情况、生活自理情况、发生躯体疾病情况、发生坠床等意外情况,均优于护理干预之前(p

表1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发生安全问题情况对比[n(%)]

注:与护理干预前对比,*p

2.2上述患者经护理干预,自我管理方面:掌握预防跌倒常识、及时反应身体不适、及时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心理疏解能力、自诉大小便情况,均优于护理干预之前(p

表2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方面的对比[n(%)]

注:与护理干预前对比,#p

3讨论

由于精神方面功能障碍主要是慢性疾病,且具有高复发率的情况。如何做好精神方面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工作,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是当前精神护理方面的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2]。尤其是其中老年性精神疾病患者,对其护理时做好患者精神状况的评估,以便护理过程中能够对症护理。在实施对患者个体精神心理护理同时,还应加强安全方面的风险预估,提前做好常见安全问题的预防工作。同时还分门别类制定预防风险事故的护理计划,并将该护理计划投射进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当中。

本组37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较之护理干预前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通过合理人员将专业护理技能运用到护理患者的工作中,患者中发生安全方面问题的情况明显降低,而生活自理能力却明显增强。患者专业的指导及对自身照顾管理患者的重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经护理患者配合治疗护理依从性得到提高,发生躯体被损伤和发生自伤自杀行为明显减少,大小便情况和生活自理情况得到改善、并且减少了躯体疾病的发生,还避免出现坠床等意外情况。患者在住院期间对于身体出现的不适等情况,能够主动表述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焦虑。

护理时,护理人员专业护理支持,对患者饮食和睡眠状况综合评估,护理时还通过加强与患者沟通,了解到患者是否有攻击性和是否有过自伤和自杀行为,同时还了解了患者躯体被损伤情况,并对患者入院前饮食和大小便情况做了详细了解,以便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来积极预防安全性问题。由于老年患者本来行走不便,加上患有精神方面功能障碍,需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容易引起患者出现低血压,所以说首先应注意住院环境的安全防护,避免病房光线不充足,对可能造成风险事故的地方未设置危险提示等[3]。同时护理人员还加强了安全巡查,以避免患者在病区内出现安全事故。护理人员还在患者用药后细心观察其不良反应,并引导患者讲出药物不良反应,通过护理人员耐心观察,还了解到患者情绪及形成原因,护理时通过指导其掌握自我管理方法,并通过健康宣教方式向其讲解康复知识,在和谐护患关系同时,也深化了护理工作内涵。

综上,本组患者经护理干预,起到了积极预防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出现安全方面问题的作用,且护理效果确切,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姜海涛,冀秀英.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J].2012,2(20):125-128.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2

1.前言

榱吮Vつ芄话踩、顺利地开展临床诊疗工作,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能够尽可能减少医疗护理纠纷,该文回顾性分析了该院9878例精神科患者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以及相关的安全管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该次研究的所有对象选自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该院精神科治疗的9878例精神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对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2.2方法:统计、整理该院精神科患者护理工作中出现不安全事件的不安全因素,通过该院自拟的调查问卷分析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包括患者因素、管理体制、社会因素、设施建设及环境、护理人员因素等。将所有数据通过epidata双录入法导入到excel表格中,借助率、例数表示所有计数资料数据。

3.结果

所有患者中共计59例患者出现不安全事件,而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因素主要包括设施建设及环境因素、患者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管理体制以及社会因素等几方面,其中比较常见的因素就是护理人员心理因素(66.1%)、患者自身疾病因素(57.6%)、护理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54.2%)。

4.讨论

4.1社会因素

4.1.1社会偏见及认知。精神病患者的自控能力相对比较差,很容易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因此很多人都难以理解,极易受到歧视。精神科护理人员面对特殊的人群,因此经常也很难得到护理对象的尊重以及理解,使得精神科护理人员承受巨大的压力和负担。精神病患者的自知力较差,也不会主诉,患者家属常常会因为担心患者的病情而不了解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性质等,极易出现易怒、急躁等情绪,容易出现护患纠纷。该次研究表明,由偏见和社会认知导致的不安全事件占到27.1%。

4.1.2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我国当前医疗行业政策直接决定了医院中经济效益的重要地位,这和医院的生存以及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而因此出现大处方、滥检查等医疗行为失当、看病贵、看病难等各种问题越来越多。其次,因为媒体的一些负面新闻报道大大破坏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导致很多患者及其家属不信任医院,也不配合治疗,甚至可能会产生排斥、敌意等情绪,这样极易导致护患纠纷,进而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

4.2缺乏人力资源。精神科护理工作较为特殊,因此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不仅承担着很大风险,而且经常有夜班。同时,社会对精神科存在偏见,使得护士出现非常严重的离队现象,精神科护理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正是因为精神科护理人员较少,而工作量比较大,因此很容易出现护理差错,极易导致护理不安全事件。

4.3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4.3.1心理因素。因为精神病护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因此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较大,长期如此非常不利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很难确保医疗活动的顺利、安全开展,护理差错也就会越来越多,容易出现护理不安全事件。

4.3.2护理人员欠缺自我保护意识。目前,很多医院并不是非常注重护理安全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护理人员自身也比较欠缺自我保护意识。首先护理人员没有妥善保管好精神科药品、品等,也没有及时告知患者治疗措施、护理措施,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推卸责任,导致护理纠纷。

5.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5.1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制定完善的护理安全体系

护理管理人员应该明确精神科护理工作不安全因素的一些关键环节,对一些常见问题作为重点干预对象。同时应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严格规范每一个护理环节的护理行为。可以成立一个质量控制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包括高级技术人员、各科室的护士长以及护理部,明确分配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定期检查,而且定期召开会议共同讨论精神科护理不安全问题,共同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如果发现违规违纪等行为,一定要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罚。

5.2护理人员应该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认真学习法律知识

精神科护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精神科护理人员不仅应该具备基本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熟练掌握相应的护理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规范。护理管理人员平时应该努力学习《护理差错制定标准及处理方法》以及《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等相关的护理安全管理文件,严格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格式。

5.3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

护理管理人员平时应该多关心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培养护理人员形成果断、开朗、大度、耐心、公正的良好品质,为护理人员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使护理人员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护理管理人员还应该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充分利用当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聪明才智,结合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合理安排工作,结合护士的体力、性格以及资历等合理排班。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护理管理人员应该高度重视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深入分析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提出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尽可能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侯安营,郭艳峤,刘杰,等.精神科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01):115-116.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3

关键词:精神科标准化暴力行为干预

院内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精神科患者因为心理活动紊乱,是发生院内暴力行为的主要危险人群[1]。住院精神病人因幻觉妄想、心理功能紊乱及客观冈素等常常发生攻击行为,且往往难以预料,给医护人员的安全及病区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和威胁,也是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2],因此,探讨暴力行为干预措施,对病区安全管理、预防和处置院内暴力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从2012年6月开始采用标准化暴力行为干预措施,现将我院开展暴力行为标准干预措施及效果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开展标准化暴力行为干预措施后因暴力行为所致不良事件例数同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未开展标准化暴力行为干预措施时因暴力事件所致不良事件例数进行对比。

1.2.2.对所有护士开展系统的风险评估及沟通技巧培训,提高护士风险识别以及沟通技巧的能力。按照新精神卫生法要求充分尊重患者通讯权。各病区根据自身患者特点制定标准健康教育内容,责任护士根据标准健康教育内容对于所管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计划。

1.2.3.院内定期开展暴力行为防范技能培训,对全体护士进行脱身法,双人约束法,三人约束法等技能培训,并将暴力行为防范技能纳入常规护理操作考核内容,提高护士应对暴力行为的能力。

1.2.4.建立护理部――大科――病区三级暴力行为应急小组。小组由3~5人组成,选择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担任组长。一般暴力事件由病区暴力行为应急小组处理,无法处理时求助上一级暴力行为应急小组。夜间暴力行为处理由护理部值班应急小组负责。

1.2.5.注重沟通能力的作用,以降低约束率为原则,加强约束后患者的护理。

2.讨论

精神科暴力行为时有发生,其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它直接威胁着病房工作人员、病人自身及其他病人的人身安全,使病房安全设施遭到破坏,严重干扰病房工作秩序[3],精神科护理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业.随时可能发生难以预料及防范的暴力冲动行为.无论对患者自身还是对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均构成威胁。精神科护士由于与患者密切接触,更容易受患者的暴力攻击[4],标准化暴力行为干预措施的开展,较之前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院内暴力干预措施,能够更好的指导和帮助护士对于院内暴力行为的处置,通过表1表2的对比,在与同时间跨度院内暴力行为所产生的院内伤害例数相比有明显的改善。据国内文献报道,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38.8%[5]。有研究发现,在精神病人的攻击对象中,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占首位.而护士所占的比例又最高。暴力行为除了对护士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外,也对护士造成巨大精神压力,暴力行为干预技巧培训前,护士面对暴力行为时多表现为紧张、心烦、慌乱,易被烦恼困扰,没有安全感、轻松感,缺乏自信,焦虑评分高于国内常模,暴力行为防范技能培训有利于增加正性情绪,减少负性情绪,对改善精神科护士的焦虑状态有重要意义。同时,标准化的风险评估,防范及干预技能,院内各级干预小组的支持,对于护士暴力处置行为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因动作失当等因素造成的患者受伤害的风险,保护患者安全,减少不良事件及院内纠纷的发生。目前,在职的临床精神科护上在面对患者的暴力行为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大多由以往经验得出,护士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操作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在遇到暴力行为时束手无策,不能有效的控制院内暴力行为,导致患者或工作人员受到伤害,因此,建立标准的院内暴力防范措施,满足精神科临床护理要求,让护士掌握处理精神科暴力的方法,符合未来精神科护理发展的需要。随着精神卫生法实施日期的临近,在匹配精神卫生法的要求的情况下,通过完善标准化暴力行为干预措施,保障患者及工作人员安全,给患者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芬.精神科病人暴力行为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北方学.2012,9(8):92-93

[2].王颖.住院精神病病人暴力行为的干预与护理.全科护理.2009,7(6):1612-1613

[3].李兆秀等精神科暴力行为及护理干预.护理管理杂志.2005,5(7):45-46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4

[关键词] 老年精神障碍;护理;综述

1 中国精神卫生简述

当前,精神卫生问题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矛盾冲突纷呈,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多种因素持续存在,不同人群受心理行为问题困扰较为普遍,抑郁症、焦虑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患病逐渐增加。据卫生部统计,2009年,我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124家,其中精神专科医院645家、综合医院精神科479家,自治区目前尚没有提供精神疾病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另外,我国精神科床位数为145500张,精神科床位密度为1.12张/万人。2010年我国共有注册精神科护士26730人。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以此计算,在我国,3741名精神疾病患者才能配备1名精神科护士。

2 老年精神障碍病的发病原因

老年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脑缺血、缺氧,脑神经细胞变性而出现的大脑慢障碍,以意识模糊、记忆缺损、人格障碍和语言障碍为主要表现。该病导致老年人严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据临床观察发现,除衰老退化基础上发生的痴呆外,遗传因素也是引起老年精神障碍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还有微量元素的影响,特别是铝的含量过高与痴呆的发病率、死亡率密切有关;也有认为脑外伤、中毒、代谢、内分泌疾病、维生素缺乏等因素均可影响痴呆的发生;另外,神经内科专家经多年研究证实,老年精神障碍还与脑部慢性缺血缺氧有关。专家建议,老年朋友平时应注意主动学习,勤于用脑,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并积极治疗各类心血管疾病,减少脑细胞的变性或延缓其发展速度,对老年精神障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好有效的防范措施

什么是护理安全防范预案,首先我们看下护理安全的概念。护理安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内的心理、机体构成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广义的护理安全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护士的执业安全,即在执业过程中不发生允许范围与限度外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损害。防范预案即为了防止上述事件发生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以及防范意识的灌输。

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重视护理人员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安全管理不仅仅是护士长的责任,通过安全教育使护士从被动接受管理变为主动维护护理安全。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紧急风险预案》等法律规范,提高护士法律意识,让护士认识到遵章守纪也是自我保护,从职业道德和法律的高度规范护士的行为。安全教育常抓不懈,每个月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分析病区出现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鼓励和培养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倡导护士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对各项工作多一次关注,多问一句,唤起有意注意,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把三级管理落到实处,通过检查、督促、控制,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

4 老年性精神障碍安全护理工作重点

怎样给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做护理呢?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常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其症状中以失眠、谵妄、被害妄想为主,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尤其以早期近记忆力障碍为主,定向力障碍,人物定向障碍。因此,本文认为要加强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以延缓病情进展。关于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有以下几点:

4.1生活照顾与护理:日常生活的指导与帮助;训练自我照顾的能力;增强重症病人的护理。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于消化,若吃鱼虾,应代将鱼刺取出,虾壳剥掉,以免鱼刺噎喉。还应该根据气温变化,适当的为老年人增减衣服。

4.2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物品管理,外出管理。老年痴呆患者患有记忆障碍,因此老人在外出时要准备,一张卡片,写明地址,还应写好联系方式,以免患者不认识路,走错了路线,也方便及时和家人联系。在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时要注意患者的安全性,一些危险物品要严加保管,减少室内物品器具的放置,床铺要低矮、柔软舒适,必要时采用约束带,以防坠床摔伤。

4.3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反应迟钝,有时候就算有症状,也没有及时说出来,因此要观察病人有无脸红发烧、面部痛苦表情,发现异常,及时就诊,以免病情加重,危及生命。

4.4心理观察:观心、理解老人,采用适当的沟通技巧。要注意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禁忌,不要给老人饮酒、吸烟、喝浓茶、咖啡,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4.5认识、思维障碍者的护理:协助老年人确认现实环境;诱导正向行为;积极开辟智力,记忆训练,智力锻炼,理解和表达能力锻炼,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搜集正理数字概念和计算能力训练。

4.6照顾者的支持与护理:指导照顾者及家属和理应对;帮助照顾者及其家属寻求社会支持;针对老年性精神障碍病人家属的反应类型采用不同护理措施。有些精神有障碍的老人有时会打护理人员,有时候还会在护理人员的脸上留下痕迹,但护理人员必须做到耐心的照顾,这是一位护理人员应该做到的最基本得要求。做养老是需要责任、爱心、耐心与规范管理的综合体。恕不论虐待老人是触犯法律的大事,就是要真正照顾好老人也是需要系统的培训与实操、监督、评比、绩效等多方面。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5

[关键词]精神障碍;自杀;危险因素;干预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58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63-01

自杀是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是解决心理矛盾冲突的一种手段。目前国际上将自杀分为成功自杀、自杀未遂和自杀意念三类[1]。自杀是一个社会现象,又是一个医学问题。全世界每年约200万左右成功自杀。国外资料显示,各类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率约为51/10万,较一般人口高6-12倍,尤以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居多,其次是神经症、酒精依赖者、人格障碍等[2]。研究表明,50-90%的自杀死亡者可以做出相关重型精神疾病的诊断[3]。精神病人自杀平均年龄较一般人群年轻,并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并对其家庭人员造成精神和心理负担,且对社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也会产生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4]。因此,探讨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减少精神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十分重要。

1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

1.1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在青少年精神科患者中,自杀是多个国家15-24岁青年前三位主要死亡原因[5]。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未婚;离异或丧偶;有自杀家族史;自杀未遂史;经济状况差;无社会医保是危险因素。

1.2社会影响危险因素人际关系紧张;病前有社会应激事件;住院过程中有生活负性事件如认为病情好转而不能出院;长期住院患者家人厌烦,认为活在世上受到家人歧视,被人看不起;住院期间医护关系差,认为医护人员态度不好,因而通过自杀而给医护人员找麻烦等危险因素。众多学者认为,自杀常为多个事件的效应累积后发生的结果,负性生活事件常常称为自杀的诱因[6]。

1.3生物学危险因素在精神障碍患者中,抑郁症占全部自杀的25%。抑郁症患者长期表现出显著而持久的精神低落,发病率高,病程长,成为精神科患者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7-8]。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终身自杀风险为7%。较多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自杀风险为10-15%[9]。陈振霞认为,抑郁、幻觉、思维障碍及负性生活事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疼痛本身为精神科症状,在精神科患者中,常伴有躯体疾病及慢性疼痛患者,在自杀或具有自杀倾向患者,出现比例为44.4%。国外报道中,精神障碍伴有酒精或药物依赖也是自杀的一个高危因素。许多患者通过服用精神科或麻醉科药物来达到缓解疼痛、失眠等困扰,一旦药物不能获取或其他因素停药时,必将加重患者原有的躯体和精神症状,此时患者容易选择自我终结[10]。另外,起病形式为急性或亚急性,治疗依从性差,也是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

2自杀的预防

安全问题是精神科医护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自杀病人是安全问题中最突出尖锐的问题。控制精神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需要针对病人,分析其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其自杀行为的发生率[11]。因此,自杀的预防尤其重要。

2.1医患沟通,详细全面的收集资料,评估危险因素作为精神障碍患者住院的主管医师,在认真阅读门诊或急诊病历及转诊记录掌握重点后,应先向家属详细采集病史。全面收集患者的家族史、个人史、既往史及现病史。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时,应以亲切、同情、耐心的态度来对待病人,将自由交谈法和询问法结合起来,掌握患者的精神现状,及时评估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以便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并且可以使主管医师在给与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治疗,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必须警惕患者是否伴有其它躯体疾病,尤其应了解有无长期慢性疼痛史,并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12]。

2.2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人为本,做好人性化的护理。尊重、关心和同情患者,主动满足其合理需求,鼓励患者主动诉说内心感受和负性心理,并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患者蛛丝马迹的异常情况如病情突然好转,对亲人交代后事,与病友交流悲观厌世,在家人探视后出现明显的情绪不佳、失眠等,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3医护沟通,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波动,及时给与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医护人员及时沟通,随时全面的掌握患者的病情,从而有利于对住院的各类精神病患者从身体、认识、情感、社会及精神等方面进行整体性全面护理评估,对精神病患者各种危机状态具有预见性,及时评估危险因素,识别危险行为的先兆[13]。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既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护理的配合性,又可杜绝因医护人员态度不好而导致的自杀。

2.4严格执行精神科临床护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病房的病人物品的管理、查对、巡视制度,保证治疗手段的措施,做好病区的安全检查,着重做好重点患者、重点环节、关键时间段的管理,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意外发生。

2.5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加强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使患者和家属了解精神疾病知识,提高对精神症状的认识。同时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情感支持,改善对患者的态度,避免家庭的高情感表达和社会的漠视,从而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14]。加强与家属沟通,尤其是住院前或住院过程中有生活负性事件时,努力将生活负性事件对患者的伤害减少到最少。

精神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了解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相关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74-779.

[2]tuannV,DalmanC,thiemnV,etal.SuicideattemptsbypoisoninginHanoi,Vietnam:methodsused,mentalproblems,andhistoryofmentalhealthcare.archSuicideRes,2009,13:368-377.

[3]肖水源,王小平.我国现阶段自杀研究及预防工作的几个问题.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36(3):129-131.

[4]CheongKS,ChoimH,ChoBm.Suicideratedifferencesbysex,age,andurbanicity,andrelatedregionalfactorsinKorea[J].JprevmedpublicHealth,2012,45(2):70-77,

[5]RosewaterKm,BurrBH.epidemiology,riskfactors,intervention,andpreventionofadolescentsuicide.Curropinpediatr,1998,10:338-343.

[6]KudoK,otsukaK,endoJ,etal.Studyoftheoutcomeofsuicideattempts:characteristicsofhospitalizationinapsychiatricwardgroup,criticalcarecentergroup,andnon-hospitalizedgroup.BmCpsychiatry,2010,12:10-19.

[7]Hamptont.DepressioncareeffortbringsdramaticdropinlargeHmopopulation'ssuiciderate.Jama,2010,303:1903-1905.

[8]侯琳,秦晓霞,李海燕,等.综合医院接诊的自杀未遂者有无自杀意念特征比较[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639-644.

[9]张惠实,肖水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行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4):260-262.

[10]DavisL,Uezatoa,newellJm,etal.majordepressionandcomorbidsubstanceusedisorders.Curropinpsychiatry,2008,21:14-18.

[11]费惠慧,阮秋香.精神病患者自杀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100-101.

[12]Choinièrem,DionD,pengp,etal.theCanadianStop-painproject-part1:whoarethepatientsonthewaitlistsofmultidisciplinarypaintreatmentfacilities?CanJanaesth,2010,57:539-548.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6

为体现尊重和有效保障人权的精神,我国新刑诉法增加规定了“刑事强制医疗”的特别程序,首次将对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⑴的强制医疗这一涉及公民人身自由的重大问题纳入诉讼程序,由法院进行裁决,检察机关对刑事强制医疗的决定和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体现了“只有法院或法官才能决定剥夺公民自由”的现代司法精神,可谓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项重大进步。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实施,从目前实践执行情况看,由于新刑诉法只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作了框架性规定(只有5个条文),有关司法解释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规定也较为原则,许多程序性问题都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导致实践执行中遇到许多问题,检察机关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法律监督,影响了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贯彻执行,导致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完善刑事强制医疗的有关程序及检察机关相应的法律监督制度,对于保证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有效执行,切实保障人权,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刑事强制医疗的启动程序

刑事强制医疗的启动程序,是对符合刑事强制医疗条件的精神病人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的首要程序,也是保障人权的关键程序。我国刑诉法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刑事诉讼法》第285条规定:“公安机关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应当写出强制医疗意见书,移送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或者在审查过程中发现的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被告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可以作出强制医疗的决定。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前,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根据该规定,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都可以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具体来说,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公安机关移送并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即公安机关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刑事强制医疗条件的,应当制作强制医疗意见书,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从而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关于刑事强制医疗的条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84条规定:“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予以强制医疗。”可见,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应当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其一,实施了暴力行为。即行为人实施了杀人、伤人等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行为。其二,行为人为精神病人。即经过司法鉴定行为人为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其三,仍具有人身危险性。即根据行为人的精神状况,其仍具有继续实施暴力行为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公安机关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后,对于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前,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二是检察机关提出申请。即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过程中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刑事强制医疗条件的,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从而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三是法院自行决定。即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被告人符合刑事强制医疗条件的,可以自行决定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的审理程序。由于刑事强制医疗是对犯罪精神病人以约束医疗为目的的社会性强制预防措施,因而不宜以诉讼的方式进行。公安司法机关以移送、申请、决定的方式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更能体现刑事强制医疗对精神病人和社会安全的双重关切。

为了保证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正确适用,对于公安机关和法院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活动,检察机关应当进行法律监督。但从目前司法实践看,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和法律监督遇到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目的存在不同认识。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目的决定着整个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以及刑事强制医疗的执行,因而是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根本。关于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目的,目前实践中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由于刑事强制医疗适用的对象是缺乏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对其加以刑罚是无意义的,因而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设置的目的不是对精神病人已实施危害行为的惩罚,而是预防其重新犯罪,更重要的是对精神病人进行治疗,改善其精神状况、使其回归社会,因而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目的重在保障人权。也有的人认为,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作为一种特殊的刑事诉讼程序规定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其目的与普通刑事诉讼程序一样,在于惩罚犯罪(保卫社会安全)和保障人权,因为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不仅可以防止涉案精神病人再次危害社会,而且可以对其进行治疗,保护其合法权利,即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具有保卫社会安全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二者同等重要,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中,医疗精神病人与保卫社会安全的地位大致相同。⑵还有的人认为,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虽然兼具保卫社会安全和治疗精神病人的双重目的,但更侧重于保卫社会安全,因为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的有关程序规定得比较简单,这使得刑事强制医疗的申请很少受到真正的挑战,从而可以快速地将精神病人从社会中隔离出去;同时,以“对社会和他人构成危险”的精神病人作为刑事强制医疗的对象,而不包括可能自杀、自残的精神病人,以“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作为解除刑事强制医疗的条件,更体现了该程序以保卫社会安全为重心。⑶由于对刑事强制医疗的启动目的存在不同认为,导致实践中出现不同的做法,甚至出现“假精神病”和“被精神病”等现象。⑷

第二,对刑事强制医疗适用条件和对象存在不同理解。在实践中,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是否有

“继续危害社会可能”这一条件,由于缺乏具体明确的标准,实践中难以把握,往往造成检法两家认识不一,导致检察机关提出的强制医疗申请得不到法院的支持。同时,由于法律规定的刑事强制医疗只适用于实施暴力行为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但对于大案不犯,小案不断,或者实施轻伤害、抢夺等其它侵害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秩序等但没有造成死亡、重伤结果的精神病人,是否适用刑事强制医疗也存在不同的理解。甚至有人认为,我国新刑诉法规定得太严格,没有将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和无受审能力的精神病人以及服刑期间患精神病的人,纳入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的对象,显然是不合理的。⑸第三,是否应当撤销原案件或者对原案件作出裁判不明确。公安机关和法院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时,存在如何将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强制医疗案件的问题,即公安机关将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强制医疗案件时,是否应当撤销原刑事案件;法院将审理的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强制医疗案件时,是否需要对被告人作出不负刑事责任的判决。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此均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各地做法不同,检察机关对此也无法进行法律监督。

第四,临时保护性措施的有关内容不明确。临时保护性措施是公安机关在法院决定刑事强制医疗之前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所采取的一种临时性约束措施,我国《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333、334条对此作了规定,但对临时保护性措施的具体内容、执行责任等却缺乏具体的规定,导致实践执行中做法不一。有的地方公安机关将涉案精神病人交由医院或精神病医院采取临时保护性措施,有的地方公安机关则交由看守所采取临时保护性措施。⑹有的地方公安机关只进行看管和约束,有的地方公安机关则采取类似拘留措施,如带手铐、关禁闭等,有的地方公安机关则交由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关于执行临时保护性措施的责任,有的地方主要由公安机关承担责任,有的地方由医院或精神病医院承担主要责任,有的地方则由公安机关和医院或精神病医院共同承担责任。由于责任不清,实践中有的地方出现公安机关已启动临时保护性措施,将涉案精神病人交由医院执行,但涉案精神病人家属未经公安机关同意自行与医院协商就将精神病人带离出院的现象,检察机关对此应当如何进行法律监督也于法无据。

为了有效规范公安机关和法院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活动,加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有关的启动程序和法律监督制度:

首先,应当明确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具有保卫社会安全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为了保证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得以正确启动,应当明确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目的。我们认为,我国设立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具有保卫社会安全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二者同等重要。这是因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作为刑事诉讼法中的一种诉讼程序,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也必然应当贯彻刑事诉讼法的目的。虽然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适用对象、条件和具体程序等方面,但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诉讼程序,都与普通刑事诉讼程序一样,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539条明确规定:“审理强制医疗案件,本章没有规定的,参照适用公诉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和第二审程序的有关规定。”由此可见,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在基本问题上与刑事普通程序一样,没有其特殊性。同时,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84条的规定,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条件之一是“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这体现了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保卫社会安全的目的,同时法律还规定,具备上述条件的,不是必须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对行为人进行刑事强制医疗,而是“可以予以强制医疗”,即对行为人是否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是否对其进行刑事强制医疗,还要考虑精神病人及其家庭情况等因素,这体现了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保障人权的目的。可见,我国法律关于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规定,体现了保卫社会安全和保障人权双重目的。为了保证实践中能够正确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建议我国司法解释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目的作出明确规定,并对“可以予以强制医疗”作出明确的解释,比如精神病人家庭有条件且愿意对其进行治疗,又得到案件被害人原谅的,可以不对其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等。关于法律监督制度,我们建议,我国司法解释应当明确检察机关对刑事强制医疗启动程序进行监督的重点。从目前实践看,检察机关监督的重点应当是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目的是否仅限于保卫社会安全而忽视人权保障,如果发现公安机关仅出于保卫社会安全的目的,对不符合刑事强制医疗条件的人员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或者进行强制医疗的,检察机关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或者不向法院提出刑事强制医疗的申请,以有效防止“假精神病”和“被精神病”现象的发生。

其次,应当细化和明确刑事强制医疗适用的条件和对象。针对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我国司法解释对“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这一有争议的条件作出明确解释,同时对“实施暴力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具体罪名作出明确规定,并对“严重”的标准作出明确的解释,以便实践操作。关于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对象,我们认为,刑事强制医疗涉及对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在适用上必须审慎,毕竟医疗性强制方法不是刑罚方法,而是一种同限制公民自由有关的国家强制方法。因此,新刑诉法在表达上用了“可以”一词,而非“必须”,这意味着即使是符合条件的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也并非当然地进行强制医疗。如果出于社会防卫的需要,将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和实施一般犯罪行为的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等也纳入刑事强制医疗的范围,我国现有的司法资源和强制医疗机构将难以承受,⑺也会将应当由病人家属或监护人承担的责任转嫁给社会。此外,由于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作为一种新程序刚刚实施,有关程序尚不完善,且缺乏实践经验,如果将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对象放宽,难免会出现“被精神病”的现象,甚至会使少数犯罪嫌疑人因此逃避法律的制裁。因此,根据我国目前的条件,新刑诉法规定的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对象是合理的,检察机关在对公安机关移送和人民法院自行决定的刑事强制医疗案件进行监督时,应当严格监督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对象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关于法律监督制度,建议明确检察机关有权对公安机关、法院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进行法律监督,重点应当监督以下内容:一是刑事强制医疗的客观条件,即行为人是否实施了暴力犯罪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犯罪。二是刑事强制医疗的医学条件,即行为人是否经过公安机关委托的司法精神病鉴定机构认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同时应附有司法精神病鉴定报告书。其中,应当特别审查鉴定机构是否具有精神病鉴定的资质,是否是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是否接受了公安机关的正式委托、鉴定程序是否合法规范、鉴定意见是否有合理依据等。三是刑事强制医疗的主观条件,即行为人是否有继续危害社会的人身危险性,如果经过初步治疗已经有效控制其行为的,则不必进行刑事强制医疗。对行为人进行刑事强制医疗必须是唯一、最适合的选择,不允许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再次,应当明确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前应当撤销原刑事案件或者对原被告人作出不负刑事责任的判决。根据法律规定,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应当以不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为基础,即行为人应当是精神病人。但要确定行为人是否为精神病人,则需要进行精神病鉴定。在精神病鉴定确定以前,行为人是作为普通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一旦鉴定确定行为人为精神病人,公安机关或法院就应当将普通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强制医疗案件,这时就应当对原普通刑事案件作出结束处理。否则,公安机关或法院就不能按照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处理案件。因此,我们建议,我国司法解释应当明确规定,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之前,应当先决定撤销原刑事案件;在审判阶段法院决定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之前,应当先对原案被告人作出不负刑事责任的判决。同时,应当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公安机关和法院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活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进行法律监督,以防止公安机关在没有撤销原刑事案件或法院没有对原被告人作出判决的情

况下,任意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采取约束措施,侵犯其合法权益。在实践中,由于检察机关无法及时获知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情况,对公安机关采取的约束措施以及久拖不决的办案活动无法进行监督,因而建议公安机关在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后,应当及时告知检察机关,以便其进行法律监督。同时,如果检察机关发现公安机关应当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而不启动的,可以要求公安机关书面说明不启动的理由。经审查,认为公安机关不启动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最后,应当明确临时保护性措施的具体内容。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启动后,才能对涉案精神病人采取临时保护性措施。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保证临时保护性措施的正确适用,我们建议司法解释对临时保护性措施的有关内容和执行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关于执行主体,司法解释应当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公安机关应当自行采取临时保护性措施,必要时可以将涉案精神病人送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并应当对“必要时”作出明确解释,主要包括涉案精神病人受伤需要及时进行治疗或者急需药物控制情绪的一些情况。关于临时保护性措施的内容,应当包括必要的看管措施、防护性约束措施和临时性治疗措施。为了保证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顺利进行,防止涉案精神病人继续实施暴力行为危害社会,对其采取必要的看管和防护性约束措施为各国通例,主要分为一般性强制措施和留置鉴定措施。前者与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强制措施相同,如逮捕、拘留、监视居住等;后者则是将涉案精神病人送人专门的精神病医院或适当处所,以对其精神状态和身体情况进行观察。⑻关于执行责任,应当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和精神病医院共同承担临时保护性措施的执行责任,精神病医院承担具体执行责任,公安机关承担监管责任。关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应当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公安机关和精神病医院采取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是否适当进行监督,检察机关应当重点监督公安机关和精神病医院对涉案精神病人采取的保护性约束措施、临时性治疗措施是否合适。保护性约束措施不是强制措施和强制医疗,公安机关和精神病医院不能以强制措施、强制医疗代替保护性约束措施,更不能对涉案精神病人进行体罚、虐待和滥用药物等,检察机关一旦发现类似行为,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同时,如果检察机关发现公安机关和精神病医院应当采取临时保护性措施(包括治疗措施)而未采取的,应当建议其采取临时保护性措施。

二、刑事强制医疗的决定程序

刑事强制医疗的决定程序,是法院审理刑事强制医疗案件并决定对涉案精神病人是否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的有关程序。我国刑诉法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例如《刑事诉讼法》第285条第1款规定:“根据本章规定对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由人民法院决定。”第286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强制医疗的申请后,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人民法院审理强制医疗案件,应当通知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的法定人到场。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没有委托诉讼人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根据上述规定,刑事强制医疗只能由人民法院作出,并要经过审理程序才能作出。虽然刑事强制医疗不是刑罚,但由于刑事强制医疗涉及对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和剥夺,其与刑罚的强制程度无异,甚至比刑罚的强制程度更为严厉,因而在刑事强制医疗的决定程序上确定由法院通过合议庭审理的方式,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也可以有效防止公权的恣意滥用,特别是可以防止由行政机关来决定强制医疗模式所存在的诸多弊端,正如凯尔森所言:“法院的实际组织和程序提供了比行政机关的组织和程序更强的合法性保证。这无疑是为什么人们认为有必要将那些与行政职能联系的司法职能交付法院的理由。”⑼虽然决定刑事强制医疗的审理程序不同于一般刑事诉讼的审理程序,但为了体现与行政审批程序的不同,我国决定刑事强制医疗的审理程序遵守了刑事诉讼程序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直接言词原则、强制辩护原则、平等参与原则、比例原则、司法救济原则等,以实现以程序公正来保证刑事强制医疗决定公正的目的。

但从目前实践来看,我国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在执行中主要遇到以下问题:第一,刑事强制医疗案件是否公开审理。我国刑诉法规定,对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对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也可以不公开审理。但是刑事强制医疗案件是否属于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我国刑诉法和司法解释均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无章可循,出现执法不统一的现象,检察机关也无法对其进行法律监督。

第二,刑事强制医疗案件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是否应当参与该案件的审理活动。刑事强制医疗案件的审理活动是确定行为人是否为精神病人、是否需要负刑事责任以及是否需要对其采取刑事强制医疗的关键程序,应当有诉讼双方当事人参与法院的审理活动,但是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只规定了被申请人及其法定人可以参与法庭审理活动,对于案件被害人及其近亲属是否能够参与案件的审理活动,以及他们是否可以委托诉讼人参与诉讼,我国刑诉法和司法解释均未作出明确规定,从而导致实践中各地做法不一,检察机关无法对其进行法律监督。

第三,刑事强制医疗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是否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刑事强制医疗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案件被害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否可以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均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各地做法不一,有的地方允许被害人等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的地方则要求被害人等在刑事强制医疗决定后另行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第四,鉴定人和医学专家是否应当参与刑事强制医疗案件的审理活动。从刑事强制医疗案件的审理情况来看,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法定人及其律师,对案件的基本事实和涉案精神病人的精神病鉴定往往没有异议,庭审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刑事强制医疗的必要性”问题上。这是一个专业问题,需要医学专家进行判断,是否应当要求鉴定人和医学专家出庭,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都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做法不一,检察机关也无法进行法律监督。

为了保证法院能够正确地作出刑事强制医疗决定,针对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刑事强制医疗的决定程序和相关的法律监督制度:

首先,明确刑事强制医疗案件原则上不公开审理。从实践来看,刑事强制医疗案件的涉案精神病人及其亲属对患精神病往往会有较强的病耻感,一般不愿意让他人知道,担心会影响患者的就学、就业及婚姻家庭生活等,甚至可能遭到社会的歧视,因而这是一个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应当认为患精神病属于刑诉法规定的个人隐私的范围。为了有效保护精神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建议我国司法解释应当明确规定,刑事强制医疗案件属于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法院审理刑事强制医疗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不公开审理。但是,被申请人、被告人的法定人请求公开审理的,并经法院审查同意的除外。检察机关应当对法院审理刑事强制医疗案件的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如果发现法院违反不公开审理原则的,应当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

其次,明确刑事强制医疗案件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应当参与该案件的审理活动。法院审理刑事强制医疗案件时,涉及到查明犯罪事实、涉案精神病人是否患有精神病、是否需要对其采

取刑事强制医疗等问题。如果案件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作为利害关系人不参与审理活动,不仅不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维护其合法权益,而且不利于法院作出正确的决定,即使法院作出正确的决定,也可能导致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申诉,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甚至会出现反复申诉或过激行为,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因此,从及时正确处理案件、有效保护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合法权益的角度考虑,建议我国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法院审理刑事强制医疗案件,应当及时通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人参与诉讼,充分听取其意见。检察机关应当对法院的审理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如果发现法院没有及时通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人参与诉讼的,应当及时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再次,明确刑事强制医疗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从实践来看,刑事强制医疗案件是由行为人犯罪行为引起的一种特殊案件,通常是由普通刑事案件转化而来,作为受同一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为了维护其合法权益,无论是在普通刑事诉讼活动中,还是在类似于刑事诉讼的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中,都应当有权提起赔偿请求。因此,建议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在刑事强制医疗案件审查、审理过程中,被害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司法机关应当及时告知其享有该项权利。检察机关如果发现法院没有及时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或者没有及时通知已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参与审理活动的,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最后,明确法院可以要求鉴定人或医学专家参与刑事强制医疗案件的审理活动。为了有效帮助法院审查涉案精神病人的精神鉴定意见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存在“刑事强制医疗的必要性”,从而作出正确的决定,应当有精神病方面的专家参与审理活动,为此我们建议司法解释应当明确规定,在刑事强制医疗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如果案件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应当通知鉴定人出庭作证。在审理刑事强制医疗案件时,法院也可以邀请精神病专家担任人民陪审员。经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人的申请,法院也可以要求有关专家证人出庭作证。检察机关对法院的审理活动应当进行法律监督,如果发现法院或者审判人员违反程序规定或者作出的强制医疗决定不当的,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三、刑事强制医疗的执行程序

刑事强制医疗的执行程序,是对被刑事强制医疗的人进行刑事强制医疗以及解除刑事强制医疗的有关程序。我国刑诉法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刑事诉讼法》第288条规定:“强制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被强制医疗的人进行诊断评估。对于已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的,应当及时提出解除意见,报决定强制医疗的人民法院批准。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有权申请解除强制医疗。”根据该条规定,刑事强制医疗的执行主要由强制医疗机构和人民法院负责。其中,强制医疗机构负责对被刑事强制医疗人的强制医疗和强制管束。由于被刑事强制医疗人患有严重的精神性疾病,导致大脑功能失调而出现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⑽对这种丧失理智而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而言,刑事强制医疗的目的就是在有效监管、防止其继续危害社会的同时,积极对其病情加以治疗和控制,继而恢复其理性神智,因而刑事强制医疗的执行包括药物治疗和强制管束两方面内容。人民法院负责被刑事强制医疗人的交付执行和解除对其的刑事强制医疗,即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将被刑事强制医疗人交付给强制医疗机构予以执行;对已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不需要继续刑事强制医疗的,在强制医疗机构提出解除意见或者有关人员申请解除刑事强制医疗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审查并作出是否解除刑事强制医疗的决定。

从目前实践来看,刑事强制医疗的执行并不理想,主要遇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刑事强制医疗机构不明确且数量不足。刑事强制医疗机构是有权对被刑事强制医疗人进行强制医疗的专门机构,法律应当有明确的规定,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刑事强制医疗机构均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刑事强制医疗执行的混乱。有安康医院⑾的地方,一般将刑事强制医疗交由安康医院执行;没有安康医院的地方,有的将刑事强制医疗交由精神病医院执行,有的则交由普通医院执行,或者分别交由精神病医院和普通医院执行。对于这些不同的做法,检察机关无法进行法律监督。由于执行刑事强制医疗需要专门的地方、设备和专业人员,而安康医院长期投入与建设不足,精神病医院和普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病房和专业人员,其收容与治疗能力都十分有限,难以有效执行刑事强制医疗,导致一些刑事精神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难以实现刑事强制医疗的目的。

第二,刑事强制医疗的有关经费难以解决。由于我国目前肇事的精神病人较多,对精神病人的刑事强制医疗又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刑事强制医疗的有关费用通常很高。刑事强制医疗的费用一般包括住宿费、伙食费、医药费和诊断费,这些费用由谁承担,法律应当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目前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都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刑事强制医疗经费难以解决。从实践来看,刑事强制医疗的费用通常先由医院垫付,然后医院从精神病人医保途径报销一部分刑事强制医疗费用,如果精神病人符合民政救助条件的,医院可以再从救助金途径报销一部分刑事强制医疗费用,剩余的费用则只能由医院承担。有的地方公安机关也支付部分刑事强制医疗费用,有的地方则要求精神病人家属支付部分刑事强制医疗费用(一般是精神病人家属要求较好治疗所产生的费用)等。由于刑事强制医疗费用不能及时解决,影响了精神病医院和普通医院收治刑事强制医疗精神病人的积极性,造成对精神病人刑事强制医疗的不及时和不充分,甚至缺乏必要的治疗。对于这些情况,检察机关无法进行法律监督。

第三,解除刑事强制医疗的程序不统一。解除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是结束刑事强制医疗的必有程序,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提出和申请解除刑事强制医疗的主体、条件、时间等作了明确规定,并规定对于刑事强制医疗机构提出解除强制医疗意见,或者被刑事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申请解除刑事强制医疗的,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并在一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但是,对于法院如何组成合议庭、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审查,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实践中出现不同的做法,有的法院由原合议庭进行审查,有的法院则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有的法院采取书面审查,有的法院则采取开庭的方式进行审查!等。

为了保证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的及时有效执行,切实保障被刑事强制医疗人的合法权利,针对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刑事强制医疗的执行程序和相关的法律监督制度:

首先,明确并扩建刑事强制医疗机构。刑事强制医疗机构是负责精神病人刑事强制医疗的专门机构,其数量多少和医治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刑事强制医疗的效果,进而影响着法院决定刑事强制医疗的多少。要解决目前刑事强制医疗机构不明确和数量不足的问题,建议我国司法解释或者行政法规对我国刑事强制医疗机构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目前可以将安康医院和部分精神疾病医院(专门的精神病医院和普通的精神病医院)作为刑事强制医疗机构,公安机关可以按照刑事精神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其造成社会危害的严重程度,分别决定送往安康医院、专业的精神病医院或者普通的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和管护。为了保证对被刑事强制医疗人的统一收治,政府应当加大对安康医院的建设,争取在不远的将来每一个地级市都有一家安康医院,这时可以只规定安康医院为刑事强制医疗机构。同时,我国司法解释应当明确规定,检察机关负责对公安机关的交付执行活动和刑事强制医疗机构的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对于公安机关交付执行活动的监督主要包括公安机关是否及时交付执行、是否按照规定将被刑事强制医疗人交由刑事强制医疗机构执行、交付执行时是否有法院生效的刑事强制医疗决定书和刑事强制医疗执行通知书等材料。如果检察机关发现公安机关的交付执行

活动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对于刑事强制医疗机构⑿执行活动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收治活动是否依法进行。即被刑事强制医疗人入院是否有法院生效的刑事强制医疗决定书和刑事强制医疗执行通知书,是否是刑事强制医疗决定书上所载明的被刑事强制医疗人(即姓名、性别等身份基本情况是否相符),是否携带违禁或、管制物品入院,是否有公安机关移送的送达文书及签名,是否进行入院登记并分配住院区和医治医生,是否存在拒绝收治的情形等。二是治疗和监管活动是否适当。即是否对被刑事强制医疗人采取了适当的医学治疗,技术是否规范,是否使用了安全有效的药物,是否实施了法律禁止使用的治疗方法,是否对被刑事强制医疗的人开展医学试验性临床医疗或非人道性治疗,是否非经批准对其实施精神外科手术或电震疗法,是否对被刑事强制医疗人采取体罚、虐待、侮辱、歧视性措施或手段,对被刑事强制医疗人采取的约束、隔离等措施是否超过必要限度或对其人身造成伤害,是否采取充分有效的措施防止被刑事强制医疗人自杀、自残或脱管、逃跑,是否充分保障被刑事强制医疗人的日常生活需要,是否尊重其通讯和会见探访者等权利并如实将治疗情况告知本人或者其监护人,是否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288条的规定“定期对被强制医疗的人进行诊断评估”,评估报告是否经医院精神病医生委员会同意并及时长期归档保存等。检察机关如果发现执行活动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其次,明确由谁来承担刑事强制医疗经费。为了切实解决实践中刑事强制医疗经费难的问题,保证刑事强制医疗决定得到及时有效执行,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应当对刑事强制医疗费用的承担作出明确的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第18条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根据我国新刑诉法的规定,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是一种特殊的刑事诉讼程序,刑事强制医疗决定是由法院代表国家作出的一种强制决定。由此可见,对精神病人进行刑事强制医疗是国家的一种强制行为,其费用应当由国家来承担。因此,建议我国法律或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刑事强制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在刑事强制医疗经费的具体落实上,各级政府应当单独编制刑事强制医疗经费预算,同时也可以鼓励社会统筹,各地政府应当对刑事强制医疗经费实行统一拨付、分级管理,确保刑事强制医疗经费足额及时到位,以保障刑事强制医疗救治措施得到及时实施,使被刑事强制医疗人能够早日回归社会。同时,我国司法解释应当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刑事强制医疗经费的使用情况应当进行法律监督,以保证国家刑事强制医疗经费得到正确合理的使用。从实践来看,检察机关对刑事强制医疗经费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刑事强制医疗经费是否及时足额拨付。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看,国家有能力为刑事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负担满足基本刑事强制医疗的经费,为此国家应当通过调研和财政预算,确定每年的刑事强制医疗费用,对此应当有相应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予以明确规定。刑事强制医疗费用由各级政府的公安机关负责管理和拨付,公安机关应当根据被刑事强制医疗人的数量,定期向刑事强制医疗机构拨付足额的刑事强制医疗费用。检察机关应当监督公安机关是否及时足额向强制医疗机构拨付刑事强制医疗经费,如果发现公安机关没有按照规定及时足额拨付刑事强制医疗经费的,应当提出纠正意见。二是刑事强制医疗经费是否正确合理使用。刑事强制医疗经费是医治被刑事强制医疗人的根本保证,是国家的经费,必须正确合理使用。为此建议我国法律或者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刑事强制医疗机构对于国家拨给的刑事强制医疗经费,必须正确合理使用,必须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检察机关对于强制医疗机构是否正确合理使用刑事强制医疗经费进行法律监督,如果发现强制医疗机构没有按照有关规定使用刑事强制医疗经费,或者挪用刑事强制医疗经费的,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三是刑事强制医疗机构是否向被刑事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家属“强行”索要刑事强制医疗费用。一般来说,国家只能拨付满足基本治疗的刑事强制医疗费用,实践中如果精神病人家属自愿要求更好的治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满足其要求,但其费用应当由精神病人家属负担。强制医疗机构不能对此提出强行要求,更不能将基本治疗当作更好的治疗,要求精神病人家属负担有关费用。检察机关如果发现强制医疗机构“强行”要求精神病人家属支付刑事强制医疗费用的,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以切实保护精神病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利。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7

【摘要】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点和护理管理安全措施。方法:采用调查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点和管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患者入院后很短时间就可配合治疗与护理,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明显减少。结论:因此,根据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点,按照严格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可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具有特征性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迁延,缓慢进展,有发展力衰退的可能。本病的患病率是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多在青壮年起病,最常见于15~35岁。发病年龄与临床类型有关,偏执型发病年龄较晚,紧张型次之,青春型及单纯型最小。起病以亚急性与慢性居多。病程多呈持续进展,可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甚至精神衰退,若能早期发现,早期给予充分合理的治疗,多数病人可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故预后尚可乐观。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调查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计68例,病历均符合CCmD-3关于上述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男性52例,女性16例,年龄19~30岁;文化程度:初中26例,高中37例,大专15例。

1.2研究方法: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归类,分析特点,探讨护理管理措施。

2结果

通过有针对性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管理措施,全部68例患者入院后过一段时间就能够与护理人员相互配合,特别是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明显减少。

3讨论

3.1病因和发病机制: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迄今未明。经过近百年的研究,发现多种因素与本病有关。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病前约1/3~2/3的有分裂性人格,如孤僻、内倾、怕羞、过分敏感、思维缺乏逻辑性、好幻想、缺乏知己,对人际关系采取不介入态度,常有白日梦。瘦长型多属分裂人格。

3.2护理措施

3.2.1一般护理

(1)个人卫生。此类病人自理能力下降,应做好晨晚间护理,督促病人按时起床、洗漱。为病人理发、洗澡、更衣,并使其保持清洁整齐。对反应性木僵病人,要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防止发生并发症。

(2)饮食护理。对病人一般采取集体进食,以便观察病人的症状及进食情况,特殊情况应区别对待。对兴奋躁动、拒食、暴食、木僵病人应重点照顾。必要时给予鼻饲或输液。

(3)睡眠护理。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尽量给有睡眠障碍的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如病室空气要清新,温度、光线要适宜,病室要安静,合理安排睡眠时间,使患者养成按时睡眠的习惯。

(4)服药的护理。此类病人往往意识不到精神失常,即使意识到不正常也觉得没有服精神药物的必要,往往藏药。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到“看服药到胃”,服药后检查病人的1:3腔、手指缝和衣兜,严防病人藏药,同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服药反应。

3.2.2症状护理

(1)兴奋。护理人员要态度冷静,减少一切激惹因素,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

(2)焦虑。可组织病人参加一些病房里的文娱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并给予心理上支持。

(3)抑郁。护理人员应多与病人谈心,关心体贴病人,耐心听病人诉说,鼓励病人参加适当的文体活动,如听一些轻松而欢快的音乐,打乒乓球、下棋等,转移病人的痛苦体验,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与兴趣。另外,必须提高警惕,严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4)木僵。木僵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应加强生活护理、喂水、喂饭、翻身等。木僵病人缺乏自卫能力,应有专人照看,以免其他病人伤及患者。木僵的人有突然冲动的可能,护理人员应改善服务态度,并加强对冲动的防范。

3.2.3心理护理

(1)护理人员要有深切的同情心,耐心地倾听病人的叙述,与患者交谈时应语调亲切,语意明确,使病人产生信任感。

(2)心理支持,使病人建立自信,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等,有的放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谈如何正确对待精神刺激,鼓励病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面对现实,正视自己,正确对待挫折和逆境中的各种问题,化痛苦为力量,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3)鼓励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把注意力从自身引向他人,做到生活规律化,张弛交替,劳逸结合,使生活内容更充实、丰富和多样化。

(4)环境和社会支持改变精神创伤的环境,单位和家庭中的成员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放松病人精神紧张的程度,培养病人自信、顽强、自尊的心态。

参考文献

[1]赵丽萍,付丽松.精神科护理查房制度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J].中国伤残医学,2011.04:30-31

[2]郭英利,陈润爱,于燕.浅谈康复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运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0:102-103.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8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4)08(a)-0132-04

Researchoftheinfluenceofhumanizednursingmanagementmeasuresinrehabilitation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

FUXuemei1ZHUYing1XUYunhua2SHenGJiuling3

1.DepartmentofmedicalBusinessoffice,pinghuBranchHospitalofChongqingthreeGorgesCentralHospital,Chongqing404000,China;2.DepartmentofpreventionandHealthSection,pinghuBranchHospitalofChongqingthreeGorgesCentralHospital,Chongqing404000,China;3.DepartmentofpsychosomaticRehabilitation,pinghuBranchHospitalofChongqingthreeGorgesCentralHospital,Chongqing40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influenceofhumanizednursingmanagementmeasuresinrehabilitation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methods120casesofschizophreniafromFebruary2012toJune2013inpinghuBranchHospitalofChongqingthreeGorgesCentralHospitalwereselectedand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randomlywith60casesineachgroup.theobservationgroupwastreatedwithhumanizednursingmanagementmeasures,thecontrolgroupwastreatedwithconventionalnursingmeasures.thecurativeeffectbetweenthetwogroupswhenhospitaladmission,2,8weeksafterhospitalwereassessedandcomparedbyBpRS,SDSS,SCL-90scales.Results①thedifferencesofBpRStotalscoresandeachcomponentscoresbetweenthetwogroupswhenhospitaladmissionand2weeksafterhospitalwerenot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scoresofanxiety-depression,lackofvitality,disturbanceofthought,hostilesuspicion,totalpointsinobservationgroup8weeksafterhospitalwerealllowerthanthosein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t=6.88,6.97,8.27,7.39,p<0.01).②thedifferencesofSDSSscalescoresbetweenthetwogroupswhenhospitaladmissionand2weeksafterhospitalwerenot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SDSSscalescoresinobservationgroup8weeksafterhospitalwerealllowerthanthosein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③theSCL-90scoresofsomatization,compulsivity,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depression,anxiety,paranoidfactorinobservationgroup8weeksafterhospitalwerealllowerthanthosein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Humanizednursingmanagementmeasurescanimprovetheillnessstateofschizophrenia,itisworthyofclinicalapplication.

[Keywords]Schizophrenia;Humanizednursingmanagementmeasures;influence

人性化护理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成为区别于常规护理措施的重要区别之一,并为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所了解[1]。人性化护理措施的精髓是在临床护理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整体把握患者的躯体、心理、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需求,而不是仅满足患者疾病的治疗及护理等基础要求,避免传统上的“只见器官,不见个人”的缺点。精神科疾病的护理更是需要人性化的理念及措施[2],为此,本研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给予人性化护理管理相关措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年2月~2013年6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平湖分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均为男性。入选标准为:①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确诊要求;②除外其他精神类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③精神分裂症病情有效控制,除外阳性的精神症状,均行系统的抗精神病治疗,目前为康复期,以阴性表现为主,阴性症状评价表(SanS)得分>48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4~51岁,平均(28.12±7.51)岁;病程为6个月~22年,平均(2.45±1.21)年;住院时间71~175d,平均(88.52±25.67)d;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6例,高中及中专22例,大学及以上12例;职业分布情况:务农20例,工厂工人16例,干部及事业单位10例,在读学生14例;药物使用剂量[折算为氯丙嗪等效效价(256.37±10.16)mg]。对照组患者年龄20~55岁,平均(29.60±7.58)岁;病程为4个月~21年,平均(2.20±1.01)年;住院时间67~160d,平均(89.78±27.55)d;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0例,高中及中专24例,大学及以上6例;职业分布:务农22例,工厂工人18例,干部及事业单位12例,在读学生8例;药物使用剂量[折算为氯丙嗪等效效价(256.35±10.64)mg]。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教育程度、病程、药物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精神科常规的护理措施管理,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给予生活护理等。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具体包括:①整理病房环境,营造温馨、舒适的居住氛围,可在病房的角落上布置鲜花或植物;勤于打扫,保持地面、门窗玻璃、床椅等的干净及卫生。②要求护理人员着装整洁、态度友善、热情,举止稳重、大方,进行护理操作时要轻柔;主动对患者将患者当做亲人般关心,交流时要求文明用于,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及尊严等。③健康宣教。由主管护士利用病房宣传栏或发放精神类疾病宣传品向患者及家属宣讲精神卫生疾病相关知识、心理问题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精神、心理医学知识。④人性化心理辅导与护理。患者住院期间,每周按时举行医护-患者交流会,解答患者及家属在日常治疗中遇到的相关问题。⑤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心患者。除在日常起居上的给予细心照料,尤其对有胃肠不适、纳差甚至恶心呕吐的患者,酌情给予额外的照顾及护理措施,如根据不同患者的口味调整饮食、水果等搭配,向家属了解患者日常喜爱的食物种类,并积极提供等。⑥情感帮助。定期家属探访,由医护人员向家属介绍患者现阶段病情的变化,除此之外,详细交代接触患者时注意的方面,指导家属探访的技巧,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如与患者交流时言辞需柔和,多使用理解和鼓励的语言等。⑦文化娱乐的护理。由主管护士向患者介绍日常娱乐相关规定及在院期间娱乐生活相关要求,使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甚至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由医务人员和部分患者组织的文艺表演会等[3-4]。

1.3评价标准

由2名职称、资历相当的精神科医师分别独立进行评价,评价者不参与本研究中的人性化护理管理。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等采用简明精神疾病评价量表(BpRS)[5]、社会能力缺陷调查量表(SDSS)[6]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7]进行评价,评价的时机选择在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8周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BpRS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及入院后2周时BpRS量表总分及各分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后8周时,观察组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敌对猜疑、总分等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88、6.97、8.27、7.39,均p<0.01)。见表1。

2.2两组各时间点SDSS量表比较

观察组入院时、入院后2周时SD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后8周时SDS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各时间点SDSS量表比较(分,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两组SCL-90量表评分比较

入院后8周,两组SCL-90量表中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及其他等项目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及患者对医疗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上的护理观念及方法逐步被“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所替代。相应地,护理理论模式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临床上的护理模式已由基本的执行医师医嘱转换为根据患者需求,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满足患者全方位的医疗需求。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秉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患者的身心综合健康为核心,以恢复及增强精神疾病患者的躯体健康、社会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的护理理念及方法[8-10]。

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的应用,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认知行为及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改变精神分裂症患者固有的不良认知,有助于患者的心身康复,提高其对周围不良刺激因素的抵抗能力。人性化护理管理要求以尊重患者为基础,以人的综合健康为核心,尤其注重患者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关注患者内在的生活质量[11-13]。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通过提供规范化的护理服务,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成为保证患者治愈、康复的重要因素[14-17]。人性化护理管理的运用提高了患者的心理素质、综合素质;情感支撑则是在了传统家庭和医疗环境的帮助下,明显降低了患者的孤独、恐惧感;文艺措施的采用帮助患者建立、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以上人性化护理管理的措施改善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18-21]。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9

【关键词】精神科;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

精神科患者常受到精神症状的支配而出现自伤、自杀、冲动等过激行为,护理人员的素养、管理缺陷等因素,都是精神科工作的特点。怎样保证患者安全,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是精神科护理同仁都很关注的难题。本人从事精神科护理十余年,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1.1社会因素

1.1.1认知与偏见

精神病患者的过激行为,不被常人理解,易受到歧视;在精神科工作的护士,常常也得不到理解和尊重;住院环境封闭,医务人员与家属沟通受限,造成家属难以理解一些医疗行为。据调查显示,86%的家属以为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自杀、自伤、猝死等问题,医院应负全部责任[2]。

1.1.2人力资源缺乏

各级精神病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护士短缺,床护比、医护比不达标。护理人力不到位、值班力量薄弱,患者发生非预期事件的危险性增加,造成工作压力大,职业价值感降低,易产生怠工情绪。

1.1.3质量监控管理不到位

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未能普及,一些规章制度不切合实际工作、形同虚设,均可造成不安全结果。

1.2护理人员因素

1.2.1业务水平偏低

精神科护理学是研究对精神患者实施特殊护理的一门科学[3]。个别护士未能钻研专业技术,个人业务素质差,不能严格按照护理常规工作,无法满足临床患者需求。

1.2.2护理文书欠规范

部分护理人员不能充分认识到护理文书的重要性,法律意识薄弱。精神科经常有突发性事件发生,医务人员先抢救患者再补记录,不能体现及时性,在医疗纠纷中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1.2.3缺乏责任心

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非预期事件缺乏警惕性和预见性,不能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导致护患之间缺乏信任、产生矛盾,最终导致患者冲动、外逃等行为的发生。

1.3患者方面因素

大部分患者在急性期无自知力,易出现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伺机外逃,危机他人安全。康复期患者,担心回归社会后受人歧视,心理压力大,易自卑而产生自杀念头。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较多,性低血压、锥体外系反应均可导致意外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1.4设施方面因素

病房配套设施不合理,如:室内有的电线、插座;监护室无卫生间;患者无统一着装;患者外出做辅助检查离病房较远,路上不安全。

2防范措施

2.1合理使用人力资源

根据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情况,调整人员结构、合理使用,做到人尽其才。实施弹性排班,避免过劳,节假日、午间、夜间增加人力,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安全性。

2.2提高护士自身素质

不良心理因素是护士诱发各种差错的一个重要因素。组织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培养爱心、责任心、成熟的人格等自身素养,工作中真诚的关心关爱患者。管理者应了解护士的心理动态,消除或减轻压力源,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2.3加强业务学习

要求护理人员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在工作中严密观察病情,从而能够客观、真实、及时地记录护理记录[4]。加强新上岗的护理人员管理,在工作中核心制度、应急预案落实到位,奖罚分明,提高专科技术和理论知识水平。

2.5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夯实健康教育

全面全程开展优质护理,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服务态度,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有计划地实施。对稳定情绪、减轻病态思维困扰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患者早日回归社奠定基础,收效甚佳。

3小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也不断增高。护理人员应改变观念,正确认识和对待护理安全隐患,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最大可能保证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罗小年.关于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伤害责任讨论的几个问题.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3):223.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10

【关键词】护理服务补救病人满意度

服务补救是指服务失误发生后,服务提供者针对顾客的抱怨行为而做出的一种及时性和主动性的反应,其目的是将服务失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1-2],重新建立顾客满意。医疗行业的服务补救是当患者不满意时,医务人员所采取的安抚患者及其家属不满情绪的行为[3]。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门诊部发生17起医疗护理服务失误事件,由于重视服务补救工作,最终收到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对我院门诊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发生的17起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分析,并对服务失误后的补救措施和效果进行了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应对和防范。

2结果

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门诊共发生不满意患者17例。按照不同分类,属服务态度问题6例、服务质量问题5例、医疗技术问题3例、就医环境不满意3例。医疗服务失误主要体现在:1.技术水平,2.工作责任心,3.服务态度;护理服务失误主要体现在:1.沟通技巧,2.服务态度,3.病情观察。而最容易发生服务失误的是沟通技巧失误。

3讨论

3.1门诊服务失误的原因

3.1.1精神病专科特点我院是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门诊部是一个集精神科、心理咨询、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外科外伤处理等于一体的综合门诊,就诊患者中既有精神病患者,亦有其他病种的病人。

部分病程长的精神病人,与社会脱节,性格怪异,心理方面明显缺陷;部分精神病人家属,既要为全家生计而忙于工作,又要长期照顾病人的生活起居,身心疲备不堪[4],常常心浮气躁,一旦遇到门诊服务过程中稍不顺意,就很容易引起他们的不满。

3.1.2服务态度医生对执行制度存在偏差。如晚上就诊取药,有的医生给开三天药,还可酌情给老病号开上15-30天的药;有的医生就只给开三天药。一些病人和家属从几十里赶来,只能拿三天药,就会认为医生是故意刁难而引发争吵。导诊护士有时无法对精神病患者喋喋不休的询问提供有满意的答复,受患者投诉敷衍他们。

3.1.3医疗技术我院周围是不锈钢市场,不锈钢所致外伤患者较多。受执业范围、医疗设备等限制,遇到伤势严重患者,医生会推荐他们转到就近市一医院救治,但家属对此不理解,投诉医生不救死扶伤。

3.1.4就医环境精神病人在家难于管理才被送来就医,在门诊会言行动作怪异,大吵大闹,使其他就诊者受到惊吓,影响他人就诊。

3.2门诊服务失误的补救

3.2.1建立服务补救预警门诊部是医院的窗口,给患者服务的好与坏,影响着医院的声誉。为使补救性服务准确到位,我们主要从以下渠道及时发现服务缺陷:①导诊护士在患者挂号、就诊、检查、缴费、取药过程中了解患者的不满意。②门诊部领导深入各诊室了解患者的不满意。③质控小组在质量检查、控制过程中了解情况。④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建立意见簿、投诉信箱、监督电话等方式收集患者的意见。对不满意者重点访问,及时与其他医务人员沟通,剖析潜在问题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5]。

3.2.2启动服务补救程序只有真正从病人满意的角度出发,对服务失误进行有效、及时的补救,才能提升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提高病人的满意度[6]。当失误发生时,我们按以下程序进行处理:①主动出现在现场,认真调查核实患者不满意原因;②当事人及时真诚地向患者道歉,并按要求做好随后的服务补救,取得患者的谅解;③对医疗技术有意见者及时与医务科联系,请求协调解决;④建立患者损失赔偿制度。对患者损失进行适量的物质赔偿,不仅可以缓解护患矛盾,而且可以对当事人引起警示,使其倍加重视服务质量[7]。

3.2.3制订服务补救防范措施

3.2.3.1加强医护人员综合素质与执业规范培训。门诊部每周五举行一次全体会议,反馈一周服务状况,明确服务理念,规范语言行为,使全体人员掌握足够的服务知识和技能,树立以患者满意为核心的全新质量观念,灵活地为患者服务。

3.2.3.2树立“管理是服务”的意识,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门诊护士接触病人的时间较长,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较大,医院领导处处为护士着想,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如采集血液标本采用真空管,以避免玻璃管易摔碎;又如目前开展的电子医嘱等网络化管理,减少了服务性差错的发生。

3.2.3.3建立奖惩制度在处理补救服务事件的过程中,我们赏罚分明。当事者补救措施正确、及时、有效的话,给予鼓励性的表扬和奖励;如果事态发展严重,就作出批评或处罚。

3.2.4提高现场服务补救能力采取集体讲课、小讲座、现场模拟等形式对门诊一线医护人员进行服务补救相关知识、技巧的培训,提高其应变能力。当发生服务失误时,当事者立即进行现场自救,如果无效,再进行他救,进一步发展,就作事后补救。对发生频率高的服务失误,建立便捷的患者、家属投诉渠道,完善相关的补救流程。在患者还没有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之前,就给予有效的补救,尽快使患者由不满意转为满意,使他们成为日后的回头客[8]。

参考文献

[1]朱小平,邹碧容,刘红艳.护理服务补救的实践与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6,21(7):52-54.

[2]段霞,施雁.护士对护理服务失误补救系统的认知及需求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9,24(23):13-15.

[3]谢幸尔.以“管理是服务”理念进行临床业务性查房尝试[J].护理学杂志,2005,20(14):67-69.

[4]苏保育,吴丽珍,黄慈芬等.解锁精神病病人家属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8,15(7):80-82.

[5]潘惠仪,史瑞芬.护士对护理服务补救的认知及运用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1,26(11):41-44.

[6]曹志辉,郑贺英,陆广春.浅谈顾客忠诚度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