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综合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52:44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篇1

一、我国高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足。目前,部分高校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认识到高校综合档案管理工作对教研活动的影响,因此,对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有所忽视。高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忽视,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散漫,工作效率低下。在档案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中,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整理进度缓慢,导致高校档案管理中出现信息不全、档案积压等问题。另外,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相对落后,这就导致高校综合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利用,造成了管理资源的浪费。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呈现出知识化的特点。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下的高校综合档案管理工作,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信息管理能力、信息收集和文件整理的能力等。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来看,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专业性,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不利于高校综合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因此,在知识经济下,培养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刻不容缓。

档案信息利用不足。高校综合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实现档案信息的综合利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对综合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仅仅停留在表面,导致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不足。高校的档案资源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也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导致了高校档案管理中的资源浪费。

档案信息开放性不足。传统的档案管理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档案的开发度较低,无法实现有效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市场意识,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较为落后,导致高校的综合档案管理处于保密状态。很多学生不了解档案的查询途径,也就无法实现对档案的利用。

二、解决我国高校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知识经济时代,要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在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问题解决的对策。

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包括了两方面内容,一是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二是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第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高校综合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不仅要加强对原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而且要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引入。加强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技能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了现代化信息技术、档案管理技术等,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第二,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受到传统档案管理理念的影响,高校综合档案管理的开放度普遍较低。

加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现代信息文明和知识经济的了解较少,制约了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因此,要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就必须要从管理理念入手。引导档案管理人员树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意识,确保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高校领导更新理念,重视高校综合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对高校综合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在具体的工作中,实现管理和服务方式的灵活化,增强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包括了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高校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和保存等工作;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共享;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具体包括了档案的电子化分类、档案的网络化共享等。

第一,档案的电子化分类。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和使用,为高校档案电子化分类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但是同时也增加高校档案管理的风险。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高校都设置了用户登录系统。以信息的保密等级为依据,对档案进行不同程度的保密建设。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根据用户的身份,确定用户的访问等级,在确保了信息安全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信息的分类,方便了档案信息的查询和管理。

第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实现高校综合档案的共享也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充分发挥校园网和自动化办公系统的作用,实现和校外网络的连通。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在校内网上教研信息,还可以提供电子邮件等服务。另外,通过检索功能,还可以方便用户对相关信息的查阅,提高信息查询的效率,实现信息的共享。

加强档案管理软件开发。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就必须要加强对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加强软件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档案管理中的文档一体化,只要输入一次信息,就能够实现对档案信息的反复利用,减少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另外,加强对管理软件的开发,还能够将一些纸质档案转化成电子档案,实现对电子档案的集中化管理。信息的编辑加工和输出利用是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基础,包括了对文件目录、文献和参考资料等的编辑和利用。大多数高校在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后,都会对原有的纸质档案进行扫描,有效提高了档案管理的速度。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仅仅拥有这些功能的档案管理软件是不健全的。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档案管理软件的研发,建立一个功能齐全,查询快速,共享便捷的综合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转变档案管理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人才、资金是三大战略资源,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是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评价都以馆藏数量、利用情况等指标为主。在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中,这种管理模式也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管理工作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想要谋求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转变档案管理模式,从硬性管理转向软性管理,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出高校档案资源的价值。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篇2

关键词教学型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教学型大学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定位

任何一所教学型的大学,在授课之前首先确立教学的指导思想,此外通过不断地加强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拓宽专业视野,实验作为实践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经济管理类的实验是经济管理学习中的核心,通过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创新基地,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对知识掌握的积极主动性。实验室中的一些基础设施的开发和购置、教学队伍的建设,对于实验室的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断完善实验室中的软件设备和硬件设施,可以不断的去完善完整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各大高校应该全力的把实验教学是建成省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的总体定位于强大的应用能力、极高的综合素质、丰富的知识结构以及创新的知识体系。努力的去实现四平台五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更新实验室中的一些现代化设备,培养投放于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在经济管理实验室中学会一些基本的管理思想,学会怎样去优化手中的实验资料,保持科学化的实验设计环境,初步探索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室中要创造出自由的实践氛围,将教学型大学经济管理累实验教学初步定位,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由传统的封闭式教育转为开放式的现代教育。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方案由机械重复转变为创新设计,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设计理念,利用创新的意识去改变复杂的实验步骤。

2五层次四平台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2.1五个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

五个层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体系大致包括为,专业综合性实验课程、课程单元性实验课程、专业基础新课程、课程综合性实验课程和创新实验课程,专业基础首先是在一些学科的背景下,会设计出一些符合于基础知识的课程实验,设置该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熟练的去掌握一些基础理念。那么对于课程单元性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复习某一个章节,通过认真仔细复习所学的每一个单元和章节,对知识可以起到一个复习和汇总的作用,通过一点一点的积累去强化知识点的理解。对于综合性实验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给专业中的某一门课程进行知识输送,将专业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知识点综合性。对于专业综合性的设置,主要的内容就是将许多专业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技能,强化学生经济管理的意识。创新课程主要为了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在整体上去提高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未来的经济与管理研究和开发上可以有所收获。

2.2四种实验教学平台

四种实验教学平台指的就是户外实习教学平台、校内实习工厂、实验室室内教学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教学平台,在校外建立一些实习的基地,可以使一些经济专业具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对于学生可以进行集中培养,每个学生到了规定的学习时间都会要投入到实习基地中去进行实践。在户外建立的一些实习教学的平台,比如说旅游专业方面的实习,只有将自己投身到了生活实践中,还可以更好的去提高自己突破自己,每年专业会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去安排不同的实习基地。在校内建立一些实习工厂模拟,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教学计划安排,所有经济管理类的学生要在校内进行实习,实习之后要做工作总结报告,为的就是要增加对现场经济管理的一种感性认识。室内实验室教学平台可以承担五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必不可少的实验教学平台之一,通过在平台教学上的锻炼,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经济管理能力。

3教学型大学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保障体系

3.1整体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正确的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的理解,在发扬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时,也要不断的去创新教育的授课模式,将专业的教育和课外的教育融入在一起,不断的去优化经济管理的教学体系。首先在设计方面要突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多层次性,此外还要突出教学型大学经济管理的处理型,将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科之间的知识要相互渗透。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实验教师队伍

不断的去培养和引进外来的经济知识,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推动专职和兼职的相结合,培养出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经济实验技术团队。此外通过不断的对组织中的核心教师进行培训,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拓宽教师的思考问题视野和思路。积极选送实验教师参加教育部和各级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实践教学研讨班,更新理念,拓展思路,增强素质,提高技能。

3.3加强实验教学的过程控制

从教师将实验教学任务下达开始,每一个步骤都要按照实施的方案进行,防止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任何的纰漏,加强实验教学的过程控制。教师将实验教学任务安排给具体的学生,通过不定期的检查,提高实验工作的质量,对实验教学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控,提高实验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篇3

[关键词]tpaCK;综合实训;教学设计;多样化教学;应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114-04[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23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实验(训)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承载着对大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功能而备受重视。经济管理类专业传统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因学生人数增多、校外实践岗位少、成本高、难以接触到核心业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受到严重制约,与社会需求综合应用能力人才的现实矛盾冲突凸显。如何有效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现实矛盾?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创新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各高校开始探索校内综合实验(训),以突破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经管类专业跨学科综合实训的定位

由于经济社会现象的因果联系呈多维性,经济管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与实验教学的复杂性。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复杂的经济社会实景,将经济管理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以弥补经管实验教学中的环境条件不足?是提升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经管类专业跨学科综合实训意旨在解决经管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在运用tpaCK构架下,应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教学实景,创新性探索经济管理实验教学。重庆工商大学作为一所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验教学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理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探索性构建了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训和创新创业实验五大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其中,第四层次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科综合实训课程,在拓宽学生知识面、融合学科专业知识、训练系统思维能力和启发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组织开发了包括《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模拟实训》等六门跨学科、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课程(图1)。

《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模拟实训》课程,通过模拟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让跨专业学科的学生,分角色模拟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及其员工,将学生分散的专业知识点碎片式地整合起来。使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应用不同学科知识,切实体会到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达到系统训练跨学科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之目的,培养学生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能力,实现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基于tpaCK框架的《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设计

tpaCK(technologicalpedagogicalandContentKnowledge)框架是2006年由mishra和Koehler提出,他们认为利用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是教师有效地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教育技术三种关键知识整合起来,而超越三者的新兴知识形态。由技术知识tK(technologyKnowledge)、教学法知识pK(pedagogicalKnowledge)和学科内容知识CK(ContentKnowledge)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tpaCK框架下的企业经营模拟实验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等多维整合设计(见图2)。

1.解读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设计《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管理综合实训》教学内容(CK)

企业从设立初创、成长发展、到倒闭的完整生命周期中,需要经营管理团队具有整合资源、注册设立、市场分析、销售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模拟企业运营。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定位是将分散的跨学科专业知识整合起来,通过模拟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学生分角色模拟总经理以及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研发等部门经理及其员工。决策涉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生产、研发、营销、人力资源、投资及财务等方方面面,同时还穿插着金融、贸易、会计、投资、信息技术等重要知识内容的实务性操作,最大限度地模拟一个集团公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真实运作状况。使学生在模拟的企业集团环境中切实体会到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通过对企业运营中经营管理等各类综合性问题的决策与管理,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达到系统性训练各学科专业知识的目的,推进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内容设计,整合了从企业成立、战略管理与全面预算编制到企业销售、采购、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课程内容包括企业设立、全面预算、企业生产与管理三部分八个实训模块(图3),即:企业设立实训(4学时)、战略制定实训(4学时)、全面预算编制实训(10学时)、营销管理实训(6学时)、生产运作管理实训(6学时)、人力资源管理实训(5学时)、财务管理实训(5学时)和企业经营对抗模拟(8学时)(图3)。

(1)企业设立部分。主要实训步骤包括开公司前的准备、公司名称核准、开设公司验资账户、办理验资报告、领取营业执照、刻公章和财务章、办理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办理税务登记、开设基本存款账户、开设公司账套、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

(2)战略管理与全面预算编制部分。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各部门完成年度工作计划,并在年度工作计划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编制。预算内容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采购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生产成本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财务费用预算,在此基础上,编制预算利润表、预算资产负债表和现金预算表。

(3)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部分。根据对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流程的描述和企业生产经营预算,各部门依次开展相关业务工作,完成各类表单的填报,在模拟的市场环境下开展企业销售、生产、采购、仓储、财务等主要业务活动。并在模拟软件环境下,个公司进行模拟经营对抗,检验企业预算、生产经营决策与管理绩效。

2.研究课程特征,设计《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方法(pK)

《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涉及的内容多、知识广。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环节和内容特点,分层次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并用非常重要。《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组织中,采取分班分组教学的方式,由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经管类专业学生自行选择课程组合成教学实训班,每40-48人一个班,每班分成7-8人一组,共6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模拟企业,在计算机网络竞争市场进行企业模拟经营。

(1)核心知识理论回顾教学法。主要采用有:启发式、设问式等教学方法,唤醒学生前期学习过的经济管理知识点。在实训中,前序知识点的运用,在课堂上通过设问法唤醒并调动学生积极地去回忆以前所学到知识内容,而不是孤立地来学习这一门课,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

(2)技术流程教学法。主要采用:讲授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对实训流程、新的知识点和较难的知识点,采用指导教师讲授法,加快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技术流程的熟悉,通过模拟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承担企业的总经理、业务经理、工作人员的角色,深入体会各个角色的工作内容及其重要性;小组讨论等让学生深入体验企业运营的协同工作与运作等。

(3)计算机网络或手工竞争经营操作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分组、角色扮演、表单模拟、软件模拟等实战演练法。让学生通过纸质经营模拟和软件经营博弈的双重训练,深度体验企业竞争性经营的市场分析与预测能力、决策能力、管理协调能力、税务筹划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尤其是软件模拟企业博弈,通过模拟的市场环境,6个模拟企业的竞争性经营,经过6年的经营业绩对比,直观地让学生深度体验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和分析自己企业经营业绩,找出经营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4)开放互动教学法。主要采用:汇报法、提问法、讨论法、纠错法、绩效考评法等。在每个实训项目结束后,老师通过各个公司的现场汇报,指导老师和竞争对手的现场提问,寻找竞争对手的错误、缺点和不足,在经过各个公司分析、讨论、答辩等环节。老师充当导演,学生充当演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应对问题的反应能力,增强了学生团队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手工表单与模拟软件(tK)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手工表单和相应的道具,并开发了电子沙盘(图4)和配套模拟软件。

手工表单,简单直观,能增强学生学生的感性认知,掌握经营过程。根据业务流程填工表单和沙盘,能让学生一边动手,一边动脑,体会企业经营过程。但手工表单,时间长,效率低,无法直接感知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各个企业经营业绩的对抗弱,随意性强。

电子沙盘与经营软件模拟。为弥补手工经营模拟的不足,课程组联合瑞智汇达科技公司,专门开发了“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电子沙盘和运营管理配套软件。软件设计每个小组构成一个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下设销售、原料、组装三个分公司,让学生在完全竞争的模拟市场环境中,担任集团总经理、财务经理、销售经理、分公司负责人等角色。6个公司共同占有市场,初始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从公司注册开始,经过连续6年模拟竞争经营,在集团公司带领的3个分公司的经营业绩,通过电脑软件清楚直观地反映每个集团公司的经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营成绩分析,能很好地发现经营管理的情况和竞争优、劣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同时,电子沙盘清晰记录了整个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的经营状况、环境信息、决策情况等,为学生协同作业、分析业绩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撑,实现了手工、电子沙盘和软件模拟一体化教学。

三.《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的实践效果

《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经过3年的开发、完善和教学运行实践,从2010年试运行以来,经过10轮23个班次1035人次的教学,学生对企业从设立、战略制定、全面预算管理、经营管理(包括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仓储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有了具体的模拟实践锻炼,对前期学科专业知识的应用有了实践综合应用的模拟体验。

每轮教学结束前,采用随机抽样对授课程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回问卷276份,回收率98.6%。问卷内容包括课程内容设计、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课程效果、课程考核五个方面。学生对课程内容设计的满意度为92%,学生对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满意度问93%,学生对实训指导方法的满意度为95%,学生对实训效果的满意度为90%,学生对课程考核的满意度为90%。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课程对动脑、动手能力的提高中90%的很满意,8%的学生认为满意,仅2%的学生认为尚可或不满意;学生认为课程对其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应用中85%的很满意,10%的学生认为满意,5%的学生认为尚可或不满意;学生认为课程对其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高中91%的很满意,6%的学生认为满意,3%的学生认为尚可或不满意;学生认为课程对其未来就业和工作的帮助中86%的很满意,9%的学生认为满意,5%的学生认为尚可或不满意。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篇4

[关键词]高校;综合档案管理;问题;改进

1.引言

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有了更大的依赖性以及更高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之下,档案事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遇。然而,时代的变迁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一定会给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工作以及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冲击。所以,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同样会产生很多的客观现实问题,我们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才能为现代的高校综合档案管理工作产生推动作用。

2.我国高校综合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领导重视不足,工作人员管理意识不强

不少的高职院校领导没有足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他们还没有形成一个档案管理的正确的意识,即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对于学校的教研以及教学工作产生的促进作用。这样,高校管理者对于学校的档案建设工作就不会倾注很多的注意和经精力,甚至是几乎不过问,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的统计数据失准、效率低、从业人员态度散漫,归档立卷工作一拖再拖从而形成材料积压的局面。

2.2高校综合档案管理者缺乏先进的思想意识

很多从事高效综合档案管理的人员因为终日拘囿在整理以及搜集档案的工作中,缺乏将工作与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因此缺乏一种现代管理观念,也就不能够应用现代管理理念指导档案管理工作,也没有认识到自己从事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在真正的工作中缺乏改革以及管理创新意识,也没有办法对高校综合档案管理的不同资源进行更好的利用与开发,导致很多的管理资源消耗于无形之中。

2.3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

现代档案管理工作日趋智能化和现代化,因此它对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如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信息搜集、计算机、文件整理以及管理等不同的工作能力。然而,我国不少的档案管理者本身并不是学习档案管理专业出身,他们没有或者非常缺乏档案管理的工作经验,这对于当代的高校综合档案管理的高标准开发利用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所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档案管理而言意义重大。

2.4高校综合档案缺乏足够的开放力度以及宣传力度

高校综合档案缺乏足够的开放力度以及宣传力度,这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的高校综合档案管理部门没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思想上封闭保守,很多的档案管理人员还存在着“保密保险”的落后的管理理念。在有的学校,不少的大学生甚至对于学校的档案室的成分与内容,不知道查档的方法和途径,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利。

3.高校综合档案管理的改进方式

3.1树立现代管理意识以及档案知识意识

因为我国的很多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对我国的高校综合档案管理的发展很不利。很多内部因素或者外部因素都会对我国的档案管理造成一种阻碍,相当一部分的档案从业工作者严重缺乏知识经济以及信息文明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进行改变,建立起现代管理意识以及档案意识,这样才能满足现代档案管理的要求。第一、档案管理者必须要增强对高校综合档案进行管理的意识,才能适应现代这一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第二、形成一个开拓进取的档案管理发展观,对我国现今的高校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更大程度地利用高校综合档案信息资源,对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潜能进行最大程度的挖掘,促进我国的高效综合档案部门获得更大的发展;第三、树立以及提升开放意识,通过不同的服务方式,形成一个更合理、理想的利用环境,借助于竞争机制,建立起一种资源共享以及实效意识,提升竞争意识,坚定服务意识,加深科研意识。

3.2用现代化方式管理高校综合档案

第一、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对高校的综合档案进行统计、搜集、保存以及整理,实现档案以及文件立卷的高效、高质量管理,同时通过现代互联网络,构造出一个高校综合档案信息数据库,实现资源的共享;第二、借助于现代化的更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现代化技术,加快网络化以及数字化的发展步伐,对现有的档案体统进行更新,建库联网,同时创造条件服务于高校信息网的建设工作,早日完成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第三、提升各大高校的综合档案标准化建设,现在很多的高校有着标准各不相同的综合档案部门计算机数据库的设备。因此,我们应当考虑从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出发,逐步形成一个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使得宝贵的知识资源实现共享。

3.3提升高校综合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一个高校怎样才能实现综合档案高效管理,关键就是提升高校综合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从事高校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只有拥有现代知识技术,有着工作所需的完整的知识结构,树立、培养档案创新观念,才能够促进不同的服务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笔者认为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是促进高校综合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可行性措施,在继续教育、实践教育以及系统教育中一步步增强管理水平。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仍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这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对高校综合档案管理进行改革,研究在知识经济时代更科学的、更高效、更高质的档案管理方式,方可以将高校综合档案信息转化为生产力。

参考文献:

[1]《谈如何做好高等学校综合档案管理工作》,刘楠,《经营管理者》2010年13期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篇5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教育制度也需要根据时代的进步而做出相应的教育制度改革,而根据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中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财务管理人才必须要同时具备管理、经济、理财以及金融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这样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中的财务管理工作。而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逐渐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体系将会变的更加复杂,所以现代的财务管理人才要想适应今后的社会经济的需要,就必须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才能够处理各个方面的财务问题,这也是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现代社会也是要求财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协调发展。

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如今的高等教育教学中,财务管理教育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仍然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与现代财务管理的培养目标并不符合,因此要想实现现代财务管理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的财务管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具体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课、专业特色课以及选修课几个部分,下面分别介绍这几个部分的教学作用。

(一)通识教育基础课教育基础课的教学作用主要就是为了加强现代教学的中的素质教育,从而提升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让大学生在学生别的课程而打下基础。设置基础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要牢固,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基础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育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制式、数学、体育以及文化艺术学等多种课程,这些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经济中能够应对各种问题。(二)专业基础课在学生学习了通识基础课之后,自然需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了,这也是整个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中比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强调学生知识的覆盖面,同时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交叉跨度,让课程跟上时展的脚步。专业基础课程中主要就是包括与财务管理学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比如说会计学、财务管理学、财政学、经济学、金融学以及网络经济学等。

(三)专业特色课

专业特色课主要就是财务管理专业特有的课程,在学生学习了各种基础课程之后,要想真正的具备财务管理的能力,财务管理的特色课程是其中的关键,学生将在基础课程中学到的技能应用到专业特色课来,主要的财务管理特色课程包括财务管理专题、财务软件应用以及财务战略管理等。

(四)选修课

设置选修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财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各种课程加以补充,将各种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面延伸出来,让学生的视野以及知识面进一步的扩大,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更快的适应。

三、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学为主体,教师依据教材将各种知识在课堂上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教学目标了。现代教育的教学制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同时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现代的财务管理专业也需要实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一)改变教材本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依据于教材,教材知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参考资料。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尽量的在课堂上与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开展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财务管理是社会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在各种企业中占有的位置也非常的重要,因此财务管理学需要与社会经济结合在一起,教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与现实的社会经济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可以引入大量的相关案例,将案例教学引入到财务管理教学中来,是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案例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复杂的现实经济,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篇6

关键词: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育;实践

教育的本质在于为社会实践服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育的过程中,要注重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专业知识培育,还要注重社会实践处理能力的培育,要使经济管理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于理论和实践两个支点之上,在协同、紧密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得以完美地融合和设计,从而培育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育的教学实践思路

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要遵循“三位一体”的人才培育要求,以“平台+模块”为设计思路,以培育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主要能力为导向,进行如下思考:

1、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要加深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可以设计专门的经济管理综合实验课程,增强学生对基础专业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

2、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经济管理类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统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合作式的思考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经济管理类教学实践中,要考虑到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问题,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和整理能力,教师要充分整合资源,开设专业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1、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框架设计

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要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相融合为依托,注重教学的实践性特征,从而增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用能力。经济管理类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要注重分层、合理的设计,依照学生的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要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落实和合理配置,诸如: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实习等,都要形成一个相互链接、密切相关的体系,在这个思路之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总体设计:1)经济管理类基础专业知识的储备阶段。在实践课程教学的初期阶段,是学生积累经济管理基础专业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的某一特定创业导向的知识较为分散,如:可以开设商务洽谈、管理与沟通、经贸应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重点提升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组织沟通能力、团队协同能力的培育。2)模拟企业实践的综合培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不仅要有专业课程,还要包括企业资源计划实战内容,诸如:金融企业会计、模拟证券交易等,在这个实践中心环节中,可以将学生积累的知识融入到初步实践教学中,用于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观点。3)毕业实践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实验中心课程已经初步实现,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毕业实践设计的实习过程,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综合素质,形成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

2、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的具体实践教学

1)课堂教学设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实践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出层次化、特色化、立体化的实践课程教学特征,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策略,进行实践教学。在管理沟通实验、市场营销实验、企业资源计划实验教学课程之中,就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同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还可以在专门的实景实战怀课程中,进行仿真实训教学,使学生熟悉经济管理类相关业务内容,诸如:企业管理实践中心可以仿真企业某部门的日常内部运作教学;金融交易实践教学可以仿真模拟银行的业务教学;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可以仿真模拟海关业务教学等。2)课外实践教学设计可以建构导师制和课题立项制度,结合专业的特色需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之中,可以具体设计“实验室实践环节”、“创新实验计划”、“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等内容,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的设计、立项、调研等,可以开展课外活动或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经济管理实践能力,并在学生实训、实习的阶段,了解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工作流程和内容,从而符合社会应用型人才培育的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育的目标定位,进行实践教学课程的总体设计和具体规划,注重培养和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教学形式,实现经济管理类人才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作者:纪昀宋博单位: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

参考文献:

[1]黄启国.经济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现代商业.2010(09)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篇7

关键词:职业素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双证书制度

经管类职业技能素质是指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熟悉市场发展的态势,掌握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是形成个人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之一。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他们的学习能力,可以为提升学生的能力和专业教学打下成功的基础。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践相结合,更好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打破了原先的封闭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业务中去,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全面的掌握和应用,扩大了知识的范围,还可以拓展知识内容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经济与管理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应用管理研究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的知识和专业的基本理论,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怎样加强和提高经济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水平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为确定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调查组探访相关企业进行了就业方向调查。

(一)工作岗位分析

为进行有效的工作岗位分析,本文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零售企业、生产加工企业工作岗位为对象进行了调研,对200名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以及在校生,通过座谈会等方式进行了调查,最后确定了从业岗位中学生应具有的能力(见表1),针对每一种能力我们设置了实现该能力的课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职业技能、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研究实践五个层级,五个层级层层递进,使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实训锻炼,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方面逐步得到提升,最终成长为优秀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见图1。其中专业基础知识:通过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等课程群,充实学生的基本知识,为日后更高层次的实践打好基础。专业操作技能:根据经济管理类企业具体的业务特征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营销策划、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资产评估、期货交易、外汇交易、国际结算等实践课程训练。职业技能实训:通过商务礼仪、领导科学、管理沟通类课程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高级人才;通过品牌管理、销售管理、项目管理、商务谈判等课程训练学生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培养市场营销专业高级人才;通过金融沙盘演练角色模拟及手工会计演练的体验式教学,培养高级金融、财务管理类企业管理人才。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实习是真正检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金融知识体系和实战能力的环节。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实践,特别是在相关企业的顶岗实习,全面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和信息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其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专业研究实践:这里研究实践是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鼓励学生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从企业的运营管理者的角度,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进而撰写论文。另一方面,研究实践也可以结合相关事业部及行业标杆客户研究成果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服务。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路径分析

(一)加强校企合作,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依托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与相关行业优势,为了形成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应用相关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中的行业专家,建设以这些行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签署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的协议,学生毕业前到企业实习,企业相关专业人员进学校兼职教课,从多个层面实现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制定出“订单式”培养方案,使经管类的毕业生更加符合公司的要求,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寻找相对应的合作伙伴,大力推广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和职位,教学内容与专业水准的四个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动性。开展以“经管学院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等到经管学院兼职”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双向挂职”活动,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探索学校、行业和社会相结合的“大课堂”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依托行业办学,形成“学校+公司+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模式[4]。探索学校、行业和社会相结合的“大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开展行业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和学生参与实战型经营,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形成“课堂即职场、实训即实务操作”的创新型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训实习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素质,真正实现“毕业零距离上岗”。组织专业教育走进企业,参与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将企业一线的专业知识、技能直接引入课堂教学,保持教学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改革教学计划,强化实训课程和素质课程的比重,以保证课程内容与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的一致性。

(三)探索体现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为了体现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及评价体系进行改革。采用理论考试、实践技能以及行业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和评价,这样不仅能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还可以对学生的生存能力进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即通过灵活考试方式和试题考核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例如,《销售管理》及相似课程的营销技巧培训课程中,试图以销售业绩作为评价的关键点,《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中,实行以行业资格证代替考核。

(四)实施“双证书制度”,实现岗位技能考核和社会职业认证标准

为了满足社会上就业所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要求,“双证书制”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基础上,还至少需要获得一项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作为毕业条件,如商务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助理营销师、市场分析师、助理电子商务师、国际商务师、单证员、报关员、会计师、风险管理师、寿险理财规划师等专业资格证书,实现岗位技能考核和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在校园内就可以让学生完成上岗前的相关职业培训,从而提高经济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技术开发与应用人才。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需要必备的职业素质为出发点,从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四个方面设计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实施路径。可以实现专业知识课堂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有效衔接,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高校教学的质量,可以更多的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经管类人才,也对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提供了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恒斌.地方性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11).

[2]胥朝阳,范绍庆.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的设计.武汉科技学院学报[J],2006,(04).

[3]蔡文娟,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4]金涛,陈媛.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在当前的知识经济环境下创造价值,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中所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针对于现代组织而言,迎合知识时代的特征,将组织各项资源实现优化与整合,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文章将结合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观点与建议,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活动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以及缺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方面,制约着现代企业的发展。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开放性、动态化发展趋势,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逐渐无法适用于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加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十分必要。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却存在着实a践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的问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无法与当前的市场发展节奏相互连接,进而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效果不够理想,创新价值不够突出,企业缺乏创新动力。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不利于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也难以真正展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价值。2.缺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当前很多企业实际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缺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问题,企业中没有基于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进行综合管理。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难以发挥长效机制的影响价值,也无法展现员工个人行为适当约束的效果,不利于现代企业的发展。人性化、规范性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能够使每一位员工均能够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工作价值,通过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使每一位员工均能够参与到企业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的状态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1.坚持全局性管理理念,实现人力资源动态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突出表现在知识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力,知识的收益递增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市场择优配置资源决定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等方面。人才成为了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企业需要全面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价值,基于企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以及发展规划等,将人力资源管理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1.1坚持全局性管理理念。有人的地方便会具有冲突,而团队中人员较多,冲突发生率较高,这便需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加以调节。企业需要坚持全局性的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坚持纵向管理的原则,使每一位员工均能够参与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一旦发生冲突问题,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进行管理,改善问题,以企业的发展、团队凝聚力的提升为原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能够与当前知识经济时展需求相互对应。1.2坚持社会性管理理念。冲突发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工作中的冲突与人力关系冲突,这两种冲突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予以转换。企业可以坚持社会性的管理理念,比如可以将顾客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企业需要全面认识到社会影响力、社会形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调动员工的积极情绪。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引导员工参与换位体验活动,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思考,站在管理层的角度进行思考,站在顾客的角度进行思考等等。企业需要注重为顾客带来全新的服务体验,明确认识到企业发展与顾客之间的密切联系,尽量满足顾客的需求,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构建学习型管理组织,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学习型管理组织的构建,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氛围,使每一位员工均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对现代企业的发展与创新能够创设良好的条件。企业发展中,每一位员工均具有特殊性特点,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基于员工的个性特点、个人能力以及潜在能力等实施职业分配,引导员工进行职业规划,且基于职业规划内容,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不断提升每一位员工的综合职业能力、个人专业素养,进而增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综合竞争能力。企业愿景设置的过程中,需要与企业发展相互联系,与员工个人期望相互联系。企业可以构建学习型组织,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活动。首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鼓励员工坚持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员工能够结合知识时代下的发展趋势积极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其次,需要使员工形成全程学习的意识。企业可以构建成为学习型企业,将学习与工作相互融合,重视员工个人能力的提升、专业素养以及职业水平的增强等等。企业可以开展多种类型的企业文化活动、职业能力展现活动以及集体文娱活动等等,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使员工能够认识到技能提升的重要价值,形成良好的企业发展氛围,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3.转变管理者角色定位,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下,需要在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基础上,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传统的管理理念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作仅仅包含招聘员工、员工管理以及档案管理等工作,其工作内容与工作价值难以得到全面突显。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愈加突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定位也需要基于时展特点不断创新。为了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但需要全面了解人力资源工作的各项内容,同时需要对企业中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价值等进行综合性分析,明确每一个工作岗位的价值与设置的必要性。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当明确相较于竞争企业,当前企业实际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学习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弥补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缺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基于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实现规范化管理,建立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将激励机制、奖惩机制等融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惩罚工作态度不佳、工作质量较差的员工,通过“多劳多得”的公平性薪资发放标准,使每一位员工均能够积极工作,保持良好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将企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融合,制定阶段性的管理目标,不断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

三、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愈发突出,企业需要全面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价值,基于知识经济时展特点、企业发展需求等,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通过坚持全局性管理理念,实现人力资源动态管理;构建学习型管理组织,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以及转变管理者角色定位,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等方式,改善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现代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婷.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部门与企业中的差异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0):68-69.

[2]周小震.树立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理念加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发[J].知识经济,2010,(20):75-76.

[3]郭小兵.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基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理论与方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209-210.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篇9

一、综合型会计人才的职能作用

综合型会计人才的职能和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变更,其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工作侧重点正在逐步转变。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要求综合型会计人才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和运用会计网络传递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使会计由手工记账的“原始社会”进入计算机会计处理的“文明时代”。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信息瞬间无误处理,摆脱了繁琐的手工记账程序,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速度,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突破人工计算对计算复杂问题产生的限制,使原来为追求简便而简单化了的计算得到完善,使之能更准确地模拟和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过程。

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使会计工作重点由核算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财务管理,实现了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将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对会计信息的加工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运用。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管理。知识经济时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创造利润的时代,运用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管理,不同层次的综合型会计人才为企业创造出不同的利润。

二、综合型会计人才的教育方法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后续教育在综合型会计人才成长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一)基础教育是培养综合型会计人才的基础工程。基础教育就好像一座建筑物的根基,根基不扎实,建筑物便不牢固。基础教育程度的高低、范围的宽窄、扎实的程度对职业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对职业教育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在我国,通过中考、高考的形式,通过制定录取分数线的方法,把所有接受过基础教育之后的人划分成不同的水平和层次,分别接受不同的职业教育。从会计专业的角度来说,接受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便形成不同层次的综合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职业教育是综合型会计人才走向社会的桥梁。一个人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要想踏入社会,接受职业教育是必经之路。但是,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不同。要加快高等院校现行会计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调整教育目标与层次,加大会计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及组织方式创新的力度。教育目标上要走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力求从高校中培养精通会计业务、通晓会计基本理论、熟悉国际会计惯例、了解世界主要会计模式异同、懂外语和计算机、具有较广泛的商业知识的国际会计人才;课程设置上要“厚基础,宽口径”,将会计财务知识、计算机技术、管理、金融、税收、法律及外语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教材建设上要加强现有内容,尽快改变目前教材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经济形势需要的局面,有条件的,可尝试与国际化同步的做法;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上要强化案例教学,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力开发会计教学软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

1、职业教育包括研究生、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四个层次。会计是一种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职业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会计职业教育的重心由中等职业教育转变为高等职业教育。随着知识经济对人才需求质量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已不能符合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的需求,政府应适时增设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以满足经济需求。在有政府导向的前提下,开办高职教育的教育单位和部门要正确领会政府精神,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内容的转变。

2、会计职业教育要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在新的层次上的新综合。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经说过:“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阶段,由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从基础教育中分离出来,在经历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到来之时,经济的发展又要求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重新结合,并侧重于职业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高素质的需求。

3、会计职业教育要实现专才教育向通才基础上的专才教育的转变。作为一名综合型会计人才不仅要懂会计、懂财务,还要懂管理、懂法律、懂金融。会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于经济发展大环境的一门学科和经济体系。会计人才的培养所经历的学校教育,即会计职业教育应实现对会计人才的全面培养,实现综合型会计人才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技能的全面掌握,这样才能符合知识经济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

4、在校接受会计教育应使学生具备能够成为职业会计师的能力,而不是进入职业界就成为会计师。学校教育将为综合型会计人才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根基和基础,使综合型会计人才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综合型会计人才指明奋斗的方向,为综合型会计人才成为职业会计师创造条件。

5、从目前情况看,会计人员的职称考试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所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应该将重点放在考试后的继续教育上。要通过有关管理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使会计人员感受到增强业务能力的紧迫性,同时又为其创造了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篇10

【关键词】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教育教学研究

跨专业实训平台是当前非常流行的教育教学方式之一,说得直白一点,跨专业实训平台就是在院校内对复杂、多变、丰富的社会环境进行模拟,适当地给学生施加压力,并且在实训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辅助,帮助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进行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使用同样的教学原理,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将经济和管理以及相关实训专业联合起来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的目的,在应用过程中不同省市、不同学院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基本素质、本地区的教育环境以及学生的发展意向,进而再去制定经管类跨专业实训平台的实训内容,会更切实有效。

一、研究背景

为了使国家教育部、发改委颁布的《地方高校转型意见》得以认真贯彻落实,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已经成为国家高等院校结构调整的重点。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转型应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构建应用型学校做出努力,这已经成为各地高校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将提高人才质量培养作为主要环节与重点突破口,在教学中引入实践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从而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得以提升。

现阶段,很多高校的营销类专业实际训练平台往往使用虚拟软件进行实战模拟,虚拟软件虽然比传统教学幼优势,但是训练手段单一,学生很少有自我发挥的空间,该如何做或怎么做早已有教师制定好,虽然在训练初期能够获得一定效果,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很快退去。并且,虚拟软件很难将相关业务互相练习起来,缺少设计性与综合性。跨专业实际训练综合平台,可以让学生熟悉现代商业领域的不同岗位、不同组织的特性与工作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训练管理所需的执行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全方位训练,提高学生对岗位的胜任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全局观念得以培养。

二、经管类跨专业实训的意义

(一)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对经营管理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方案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应该在努力探索中做出相应变革。《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要扩大岁技术型、综合型、应用型等人才的培养。跨专业实际训练综合平台,可以通过建立仿真经济环境与企业联合运作演练,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现代企业营销与管理的整体流程,对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十分有益。

(二)有助于经管类学科交叉融合的要求

经营管理类专业之间的岗位具有频繁的业务往来,要想胜任其工作内容,既要熟悉企业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业务关系与工作流程,而且要能够正确处理与外部机构之间的关系。所以,需要对经营管理类有关的专业进行业务整合,建立跨专业综合教程,从而实现经营管理类各专业之间的交叉教学。

(三)有助于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现如今,高效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训练平台往往以使用虚拟软件进行实战模拟,虚拟软件虽然比传统教学幼优势,但是训练手段单一,学生很少有自我发挥的空间,该如何做或怎么做早已有教师制定好,虽然在训练初期能够获得一定效果,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很快退去。并且,虚拟软件很难将相关业务互相练习起来,缺少设计性与综合性。跨专业实际训练不仅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操作能力,还能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人才得到全面培养。所以,应加强对跨专业实际训练的重视度,提高经营管理类学科的实践应用,对提升教w效果有深远意义。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根本目的,很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然而,当代社会十分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跨专业实际训练平台要求学生能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通过协同作战的方式完成工作内容。在这种交流合作中,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有效培养。

三、跨专业实训平台构建研究

(一)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开发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遵循课程整体协同原则,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要立足于本校特色专业基础上,要与目前课程教学内容相互结合,实现综合型、设计型、体验型课程开发的整体建设格局。

(二)跨专业实训室物理环境建设

VBSe跨专业综合实际训练的教学环境、实际训练的硬件设备、实际训练的软件设施、实际训练的教学内容等配置要根据虚拟商业环境中的制造企业、客户、供应商、服务机构的数量以及岗位数量所需而定。“企业搬进校园”的教学理念引导下,让仿真职业环境得以有效建立。

(三)跨专业实训师资队伍培养

跨专业实际训练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宽、专业领域很广,需要有不同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优质的师资队伍,通过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育教学理念创新

VBSe跨专业实际训练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本,教师辅助”为主要教学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以现代经营管理模式为核心。

(五)教学运营管理完善

VBSe跨专业实际训练课程针对经营管理类的各项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需要根据课程安排充分考虑知识储备与教学时间等问题。

四、总结

经管类跨专业实训平台是一种积极、有效、实用的教学手段,其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在校期间对社会真实环境的体会和感受,更能够为学生步入社会之后提供丰富的职业经验和多元的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且形成宽阔、多元素、多角度、高知识的经济视野,帮助学生在发展如流的社会环境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将自己培养成新世纪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这对我国教育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发展都是具有非凡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高钧.高职院校商科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建设与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1(04):121-122.

[2]薛云红,喻凡,方芳.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组织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3(12):112-113.

[3]王志斌.基于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08):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