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专业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53:48

职校专业建设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技术专业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通常有两个主要依据,一是知识分类,即学科分类;二是社会服务对象或领域的分类,即职业分类。从大学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就高职教育而言,其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和职业世界的有关知识所构成。技术专业知识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1]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已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结构日趋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劳动力市场、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专业建设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还不能妥善地处理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许多专业建设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正在探索之中,在专业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专业建设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色彩严重,忽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忽视人性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宏观调控乏力,而学校对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专业软硬件(如师资、实验实训场地设施、课程体系、教材等)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部分专业的建设缺乏相对的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只求一时一地的适应,对社会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市场需求面狭窄;对传统优势专业和老专业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专业建设的特色不鲜明,等等。在此,拟就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谈—些看法。

一、专业设置的原则

普通高校专业建设的一般指导思想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专业建设中尤为注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这与它主要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契合的。[2]相对而言,高职教育专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较之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等有着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笔者认为,在专业设置的原则上可以参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的做法。深职院在专业设置的原则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思路,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的设置”。

所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鉴于深圳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整体上的转变,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支柱产业,相关行业的人才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点,深职院确定了与物流、电子信息、工业制造、服务业等相关的专业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长线专业和重点优势专业。再如,深圳的服装、家具、珠宝首饰、印刷包装、酒店旅游业等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深职院设置了服装设计与工艺、家具设计、首饰设计、图文信息工程、现代包装工程、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与此同时,深职院还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社会急需的短线专业,以小批量、高频率、快节奏为特点为社会培养一些特殊行业的急需人才。

所谓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就是或针对一个行业岗位(如广告设计),或针对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如针对深圳市的大、中型商场较多,但缺乏既懂软件管理,又懂硬件管理的商场管理人才,深职院就开设了商场管理专业,而没有像普通高校那样去设置商业管理专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上的较大差异。

所谓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主要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有些专业的设置不完全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而是根据技术领域(包括管理技术)设置的,如电子技术专业、通信技术专业、印刷技术专业等。第二,即使是针对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也要考虑其应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技术含量较少的专业应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去开设,或由短期培训去解决,而不必放在全日制的高职院校。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的原则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应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的特点,通过学科交叉与复合来设置专业。由于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必须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时经常要根据生产第一线要求跨学科的特点,将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型专业。事实上,随着现代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中综合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知能内涵不断丰富,持续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高职教育也要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深职院在近几年设置的专业中,也采用了学科专业交叉复合的方法。具体方法有三种:(1)将不同的学科专业复合起来,例如,商务英语、商务日语、物业机电与综合布线、外贸与国际结算、航运与港口管理等。(2)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复合起来,例如,服装设计与工艺、酒店餐饮管理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3)“先合后分”,即把一些技术成分较复杂的相近专业先复合起来,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分设若干专业方向,待时机成熟时,再将某些专业方向设置为独立的专业。

实践表明,深职院通过上述原则建设起来的专业群体初步显示出了以下特色:第一,专业口径宽窄并举;第二,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热点的转换;第三,重点突出,特色较为明显,能够较好地适应行业或产业结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确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十分重要。然而,目前有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仍停留在一般性目标上,对各专业到底要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具体培养目标,对专业与社会职业群的内在联系,对全球化、信息化、市场经济背景下所需人才的知识、职业能力与职业综合素质的新要求缺乏应有的研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有关专家认为[3]“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而“区域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说,在界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考虑人才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和一线性等。

研究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离不开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的研究。新世纪将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高科技化的趋势,在国际竞争中,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职业和岗位不仅变化更加频繁,个人择业、创业的自由度日益增大,而且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还是一个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的动态系统(如美国近5年中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岗位);人际交流和合作的要求大大提高,这意味着每个人必须与具有各种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个人的工作不可能孤立地进行,也不可能是纯专业性的,而必须接触和处理大量对于本人来说是非专业性的问题。这些特点和趋势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集中反映在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上,高职院校只有更加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掌握专业基本理论、专业技能技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

当然,上述这些都只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共同要求。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生产力的具体操作者,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因而不同专业还要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将各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使专业与社会职业群的内在联系及教育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联系显现出来,以增强其适应性和针对性。例如,深职院城市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面向园林绿化企事业单位、花卉生产和销售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大学专科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园林绿化设计、园林管理、花卉生产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园林花卉领域和部门生产第一线从事园林设计与施工、绿化养护、花卉生产与销售等工作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应该说,这样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体现了应用性技术专门人才的共性要求,又凸显了某个专业具体化、个性化的培养规格要求。

三、专业结构与布局

大学中的专业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动不居的。这种变动不居表现为新的专业不断产生,老的专业不断被更新或淘汰,有的专业从“冷”变“热”或者相反等。据有关资料统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从1998年至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布点数从8887个增至13344个。其中,信息类专业点的增长幅度是70.01%,生物科学专业点增长75.97%;有69%的本科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点达415个,是布点最多的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尤其是应用文科类专业发展迅速,在布点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有6个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4]据我们对深圳的调查,高职院校的专业布点数和各类专业点数的增减情况也大体相似。如2002年深圳市高职院校招生专业为71个,在这些专业点中,工业技术类专业40个,占56.3%,管理类、艺术设计类及为第三产业服务的专业31个,占43.7%。在这些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依次是;管理类专业726人、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类专业719人、电子通信工程技术类专业661人、外语专业626人、经济类专业623人、艺术与设计类专业476人、生物应用工程技术专业466人、机电工程技术类专业400人、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400人、先进制造技术类专业280人。可见,高职教育的专业布点与专业结构,虽然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职业需求,但高职教育的专业类别与设置越来越贴近经济社会的需求,大体上折射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趋势。

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从产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的角度,设置一些适应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趋势的、人才需求量大的所谓的“热门”专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布点还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各类专业建设的产出效益,按照优化教育系统资源配置的原则,实现各专业在各高职院校间的合理布局。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大,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争办热门专业。这种现象势必造成各类院校的新设专业大多雷同,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第一,在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有必要确立以省市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根据校际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与调控,规划区域性的专业结构及布局。(1)当地政府应根据产业分类和主导产业选择的实际,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进行专业布点。(2)制定专业设置条例,规定开办专业的基本条件;社会办学机构设置专业时,政府要严格审查其办学条件。(3)成立区域性的专业建设审议委员会,统筹协调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区域性专业建设审议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打破狭隘的地区和行业界限,对本区域内各高职校需新设的专业,根据各校的优势及所属行业部门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对各校新设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进行审查、评议与检查,防止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并协助各校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与改造;对各校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这样有利于加强区域内专业建设宏观调控的力度,合理规划专业布点,促进各校建立各自的专业优势,进而充分地发挥规模效益,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及教学质量。

第二,妥善处理专业建设中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稳定性是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客观需要。这是因为,专业建设中的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包括教学资料的积累)、实训(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完善等,都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专业建设的规模、水平和质量与专业建设的稳定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一定的稳定性,要上规模、上水平是不可能的。但专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社会对各种类型、规格、质量的人才的需求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变动性是绝对的。一方面,各行业、各地区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一般是波浪式的,时而处于高峰,时而处于低谷。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将会不断出现,一批批新的专业人才将出现短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在保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积极寻找传统优势专业的新的生长点,及时开发一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线专业,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四、特色优势专业建设

众所周知,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一个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而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与特色优势专业的确定,则主要受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职业需求的影响。由于在经济建设中各地区产业基本齐全,加之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地方性的高职院校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大多设置了门类齐全的专业,而且为了扩大办学规模,纷纷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结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出现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所有专业都建成高水平的专业是不现实的,而结合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别是主导产业选择的实际,实行重点突破战略,积极建设一批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专业,形成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亮点”,再通过这些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则是完全可能的。

特色优势专业是指专业改革成果和建设水平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特色优势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支柱和窗口,可以保证学校教学的稳定性并为学校创造品牌效应,在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看一个高职院校的专业是否有特色和优势,主要看它是否具备了如下三要素。

(1)前瞻性。具有前瞻性特征的特色优势专业,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是能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区域新兴主导和支柱产业的专业。不可否认,高职院校面对动态的市场经济和变化着的职业世界,为了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必须采取多形式、多学制、多规格的灵活办学形式设置一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短线专业,动态地培养社会紧缺的技术应用人才。但从学校发展的长远利益看,则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长线专业。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或具有较高的技术、科技含量,符合竞争性经济特征;或是与区域内在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占绝对优势的产业相适应;或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能在比较长甚至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这样的专业可能投入多,但通过较长的办学积累,可以创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形成收效期长、具有竞争优势的成熟专业。

(2)技术性。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它提供的课程在理论的完整性、深刻性、前瞻性方面要弱一些,但在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与训练方面则明显具有优势;它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相比,虽然同为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但两者之间还是有较大的差异。技术型人才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对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有较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能应用智力技能完成任务;技能型人才则以掌握经验技术为主,主要依靠动作技能进行工作。因此,高职院校除了要选择一些应用性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和新技术行业和岗位设置专业外,其所设的专业都必须具有一定的高新技术含量,能承担在自己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内开展技术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工作,其实训设备及教授的技术也必须是代表现代生产的前沿性技术设施及高新技术。

(3)示范性。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性就是要有独特的专业建设理念和超前的专业建设意识: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定位准确;在人才培养的途径、手段和方式方法上,有新颖性,尤其体现以人为本,实践性、主体性、开放性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课程体系、知识和技能的结构上,有科学性,尤其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在产学研结合上,有独创性,尤其重视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服务、管理及参与技术开发与创新等,获得职业经验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2]张正国,本科专业建设的比较、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3—4).

[3]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职校专业建设篇2

关键词:广州高职高专院校会展专业建设

近年来,高职高专会展教育发展迅猛。以广州为例,开设会展类相关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

1.广州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建设现状

广州会展经济的持续发展,促成了广州高职高专会展教育的繁荣。从各校的官方网站上来看,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南华工商学院等位于广州的院校,多数已经开设会展专业或会展研究方向。

广州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建设有显著的特征:(一)公办院校对会展专业兴趣浓厚,位于广州且没有开设会展相关课程的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越来越少;(二)民办院校对会展专业的兴趣正在上升;(三)专业名称丰富。例如会展策划与管理、会展经济与策划、工商企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文秘(会展文秘方向)、酒店管理(会展经营管理方向)等。

2.广州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建设经验

多年的发展,为广州高职高专院校会展专业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从一些院校的发展情况来看,会展专业的培养模式与风格虽有所趋同,但也不乏特色:

2.1校内学习

2.1.1课程创新。会展专业常用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项目引领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卡片法、思维图法、角色扮演法、模拟公司教学法”等[1]。这些方法已被不同程度应用于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一些院校充分结合自身学科优势,补充物流、文秘、金融等学习内容,例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开设剑桥商务英语及口译课程,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口岸商贸学院开设会展物流管理课程,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会展融资课程等。

2.1.1校内实训基地。多所院校已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会展实训硬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硬件方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投入100余万元建设的同声传译室与高级数字语音室,安装了国内最先进的语音室设备[2]。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项目包含策划、外联、招商、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总经办工作7个部分[3]。此外,广州科技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会展综合实训室的会展管理教学系统,“以展览企业实际业务运作为开发背景,使师生通过上机操作可以对会展服务、布展及撤展等具体工作进行模拟实训”[4]。合理使用会展软件,有助于大幅提高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学习与运用会展知识的兴趣。

2.1.1校内协会、模拟企业与校中展会。服务业竞争的本质是服务细致程度的竞争。校中展是将学生、专业教师、校内协会与模拟企业四个实体紧密联系起来的途径之一,正成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主要形式。例如广州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在近年都举办过校园展销会。真实的组展经验与经历(如某个招展团队获得大单时),有助于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磨练心志、增长才干。

2.2校外实践

学生在校外认真开展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扩大学校品牌效应,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2.2.1展会与节事活动。为学生在展览会寻找现场实习的机会,是许多学校努力在做的事情。学校的支持力度与学生的过硬素质,共同决定着学校与会展企业之间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这方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介绍的建设经验值得借鉴。该校不仅强调实习实训国际化,而且坚持走“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建设道路。该校优秀学生不仅有机会进入香港家庭用品展等国际展会提供现场翻译,而且进入更多泛珠三角城市服务。这些给其他院校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2.2.2学生技能竞赛。会展竞赛考验参赛团队的整体实力,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一些广州院校积极参加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会展专业总决赛。但是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广州近年举办的会展竞赛数量却明显不足。虽然有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广州选拔赛(广州大学承办),但不同院校的学生直接或间接交流的机会明显不多。从竞赛的发展趋势来看,北京的会展竞赛组织者们正在与台港澳开展交流,广州在这方面不应落后。

3.广州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建设突破口

广州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建设仍有许多发展空间,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的力度应当进一步加大。

3.1课程建设。会展专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旅游管理、国际商务与外语专业的特殊关系。完善知识学习的结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旅游管理专业适合增设1~2门国际商务课程(如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国际商务专业适合增设1~2门旅游课程(如商务旅游、旅游学概论),外语专业适合增设1~2门经管类课程(如管理学原理、市场调研分析)。此外,刘大可先生近期提出的“版块式教学理念”(先将会议、展览、节庆等各自分块,再将它们揉起来打成包后进行教学[5]),对课程改革亦有指导意义。

3.2师资建设。良好的师资是促进微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为企业的基层员工来自高等院校已是大趋势。2011年,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多名骨干教师,参加由上海市旅游培训中心和思研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共同举办的“全国会展师研修班”培训[6]。重视培养会展师资力量应当成为广州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趋势。有条件的院校如能加大与会展企业的合作力度,同时为教师提供会展设计等提升性培训,教师、学生与会展行业都会受益。在这方面,广州会展行业协会、会展企业与相关本科高职高专院校仍有很大的交流空间。

4.结束语

广州高职高专院校会展教育建设的经验,是相关公办与民办院校共同探索的结晶。各所院校探索的脚步并未停止,因此院校间、校企间的交流仍将继续。广州会展教育工作者的长期任务是:探索-创新-总结经验-交流-再探索-再创新,直至广州会展教育模式趋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惠雯等:《为学生插上隐形的翅膀》,载《中国会展》,2009年第23期。

[2]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专业设置-会展策划,2012年1月20日摘录自

[3]广州康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会展实训室建设方案,2012年2月1日摘录自。

[5]叶灵燕:《会展教学定位不清》,载《中国贸易报》,2010年5月18日。

[6]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会展专业教师参加“全国会展师研修班”培训,2012年3月1日摘录自省略.cn/news_view.asp?newsid=3263。

职校专业建设篇3

教学与项目要能“双轨并进”,需要的是相互的配合,教学的内容要从企业项目拆解转化而来,项目的实习则要兼顾行业兼容性及未来发展性,这是一个缜密而谨慎的工程。“拆解转化”和“行业兼容”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无法回避又最难逾越的难关,已经解决得好的案例十分罕见,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可行之路。

【关键词】

校友会;专业建设;校企合作

1传统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校企合作”,基本形式是通过签订协议确立合作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基本是“5+1”的模式,即由学校制定教学方案、管理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质量、负责学生工作、确定招生指标,企业也许会“参与”学校的一些咨询工作,但主要职责只是1个,就是负责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当然,最好还要吸收毕业生就业。

1.1在这种体制下,整个培养过程是由学校“包办”的,企业无法参与教学的完整过程,无法全面了解教学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缺乏合作的积极性也就在情理之中。

1.2在这种体制下,学生无法真正了解行业、了解企业、了解职业,很难确立对行业、企业、职业的认同感,所谓“职业素质”的培养无从谈起。

1.3在这种体制下,教师必然按照学科体系,依据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无法引进或指导学生完成真实项目,也谈不上按照能力标准来考核学生。

1.4在这种体制下,教学的主体活动被锁定在校园、课堂(包括所谓“第二课堂”),整个专业形态、校园形态仍然是封闭的,无法按照开放性、市场性、社会性的原则实施职业教育教学。

1.5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往往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培养方案以外的附加,即使引进真实项目,也很难融入课程体系,学习体系和项目体系“两层皮”的现象比比皆是。

2正确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育人,要坚持企业的“先导”。所谓企业先导是指:

2.1根据企业的标准确定培养目标。

2.2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开展专业的顶层设计,而不是“有什么教师开什么专业”、“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程”。

2.3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设计课程体系,而不是传统的“三段式”教学计划。

2.4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企业工作经验,而不是仅仅强调学历或者职称。

2.5应当以用人部门为主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而不是由学校教师单方面按照传统考试形式进行考核。

2.6专业带头人能够在行业顶层“进出自由”,能够跟行业顶级人物“称兄道弟”,以此来界定专业在职业教育界的地位。

很明显,按照“企业先导”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关系,其合作企业必然是行业中具有引领作用的企业,或者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行业标准的企业,是在社会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企业。同样明显的是,“企业先导”的培养模式对传统的、现行的学校制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如何适应这种挑战将决定校企合作的成败,进而决定职业教育的成败。

3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必须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其关键点:

3.1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建立校企合作机构(董事会、理事会、产学研中心或其他组织)和合作育人制度。这种机构和制度应当成为高职院校“大学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社会广泛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3.2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全面的制度支撑,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学籍管理制度、人事分配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等。

3.3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决不像官员和专家们说的那么轻松。教学体系与项目体系“握不到手”,不仅是国内高职系统的通病,也是国际职教界的普遍现象。

教学的宗旨是因材施教多元化发展,企业项目的要求是流程作业专业化标准,任选其一都是以偏概全。

企业的环境是生产营利导向,并不具备教学实习的机能,如果学校只是一味复制企业环境中的所见所得而非学习成长,学生更换企业后将无所适从。

教学与项目要能“双轨并进”,需要的是相互的配合,教学的内容要从企业项目拆解转化而来,项目的实习则要兼顾行业兼容性及未来发展性,这是一个缜密而谨慎的工程。“拆解转化”和“行业兼容”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无法回避又最难逾越的难关,已经解决得好的案例十分罕见,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可行之路。

4几个值得推广的做法

4.1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校友会

专业校友会是指高职院校将某些专业的毕业生组织起来成立专业校友会。基于校友这一因素,与学校有母校之情,与老师有师生之情,与学生有同门之谊,因此更加乐意为母校的专业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专业校友会对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体现在:(1)掌握市场需求,及时反馈信息,促进教学改革。专业校友会成员工作在生产一线,比外人更快地了解本行业工艺和技术的更新,更全面地掌握对本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最新要求,而且了解该校本专业教学中的利弊,因而能及时地反馈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2)成为校友合作、深度沟通的桥梁。专业校友会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在本行业内的影响,积极把企业引进到母校,进行校企合作。在学院和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4.2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论证实施过程的控制

专业建设论证会的质量控制是保证高质量完成专业建设工作的关键因素。在专业建设论证会中要充分利用每个企业专家的智力资源,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降低不必要的争执和辩论。具体:第一步,确定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企业专家在“专业培养目标岗位调查表”中填写本企业最需要的5-7个目标岗位,工作人员将所有企业专家确认的目标岗位进行合并后填写“专业培养目标岗位确认表”后发给企业专家,企业专家从此表中最终确认5-7个岗位,就是本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第二步,进行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在课程开发专家解释如何界定工作任务后,企业专家填写5-7个岗位的“专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调查表”列出某岗位特有的5-7个具体任务。然后由工作人员进行初步的处理和分析,合并相同的,制定岗位任务确认表,企业专家从中确定每个岗位的5-7个特有的工作任务,再由工作人员收回进行统计分析。第三步,界定工作任务内涵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要素。由课程开发专家讲解如何描述工作任务及界定工作任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内涵。然后每个企业专家要填写25-49个专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这样可收回175-441张专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这些表格是专业建设最核心的内容。

4.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开发专家的指导下,组织校内教师对企业专家填写的175-441张专业目标岗位全部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进行统计分析,先从工作任务描述来分析,找出其共同的工作内涵,然后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知识、技能、情感进行界定,制定出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能力清单。在这三个清单的基础上,进行课程重组。最好的做法是在课程开发专家的指导下,教师将相近的能力进行组合,根据能力培养所需时间确定重组课程的内涵和课程名称。需要注意的是,一种能力或者一种任务只在一个课程中出现。将所有能力清单组合完成后,所产生的课程就是专业的核心课程,及专业的C类和部分B类课程。同时还要注重建立支撑C、B类课程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人文课程。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载体。这就要求高职专业建设要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其最终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涵盖行业所有岗位教学资源的菜单,学生则依据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智力结构、类型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菜单,在品尝中积累职业能力。实施这种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

高职必须建立符合其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分工的职业属性的专业体系。要建立这个体系,就要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实现办学层面的校企合作、专业和课程建设层面的工学结合、课堂教学层面的专兼职教师结合、实训实习教学层面的校企一天、教学质量评价层面的多元化。

专业建设要遵循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规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和学校发展的定位于目标。只有遵循着两个规律和学校的发展定位,才能使校企合作融入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实施课程教学层面的工学结合,使专业和课程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色。

职校专业建设篇4

关键词: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建设;若干思考

专业建设在职业学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人才的前提要素。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建设标准,同样的专业由于教学层次的不同,其建设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在职业学校中,会计专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有效的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同时,还需要他们掌握好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符合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目前,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而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能力偏低,影响其就业,这是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

(一)课程标准建设的要求

由于职业学校对专业课程教学没有确定统一的标准,职校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随意性。或者,虽然具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会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比如,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有的会选择性授课,通常会选择比较容易的知识点进行教学,针对不够熟悉以及难度较大的只是简单的概括。另外,在会计基本技能学习要求如珠算、点钞和填写账表单证方面,会因人而异。再如,在会计基础规范的教学时,其教学内容不够完善,与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会计专业建设的时候,首先就需要对会计专业课程标准进行建设,以便有效的指导会计专业的教学,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质量。

(二)课程设置需要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

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对会计人才要求进行调研分析。另外,由于职业学校的生源具有地域性特点,就业大多是面向本地,在课程的建设方面,需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和特点,需要对专业的基础课进行调整,还要对专业主干课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有效地配合学校的学分制要求,适当增加地域性人才需求的选修课等。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与会计岗位相适应的选修课,例如针对收银、出纳以及财务会计等岗位增加相适应的选修课。在课程建设时,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有效的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出职业学校的真正价值和功能。

二、加强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会计专业是财经类专业中实践性强实训环节多的专业,会计业务的发生和处理等过程具有不可重复性特点,有的经济业务还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特点。在会计实习和实践时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并且操作,因此加强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要。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加强会计技能实训室的建立。在建立会计技能实训室时,教学主要目的是加强培养学生的点钞、珠算、真假币的识别、账表填写、财经数字码、小键盘计算以及翻打传票等多方面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加强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二,加强会计手工实验室的建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财经业务实际操作流程的熟练掌握。例如,针对一个小型的制造业的业务,教师需要教授学生从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等方向着手,熟练掌握基本的会计技能,同时,还要对相关的账簿进行登记、行对账和结账处理,熟练地掌握该项业务的流程,最后,要对会计报表进行编制,通过一系列的仿真业务手工练习,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财经类业务的操作流程。

其三,建立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对会计电算实验室建立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财务软件,最基本掌握金蝶和用友两个比较成熟的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通过财政部门的会计电算化的考证,有效的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电算化技能,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四,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选择当地比较有规模的2-3家企业或事务所,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实施实习教学,分批次的安排学生到企业或事务所进行岗位实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将来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现有的实习经验,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

三、加强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会计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内容,一支专业技术强、经验丰富、具有责任心的教师队伍是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强,运用比较广泛,这就对会计专业的师资队伍要求更高。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严格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鼓励会计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有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第三,从企事业引进专职或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及专业视野。第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解决专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远离实战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初中级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逐渐增加,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强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建设,培养更多实用型会计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夏燕侠.对中职会计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职业教育,2010,14(08):147-148.

职校专业建设篇5

建筑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江苏是建筑大省,南通及其它苏中地区建筑业较发达,被誉为全国“建筑之乡”。在江苏建筑行业中,有700多万从业人员,但70-80%都是初、中级工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技能水平不高,建筑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已成为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技能“蓝领”人才和高素质的项目经理级人才尤为紧缺,建筑管理、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等方面人才备受欢迎,并且这一缺口还在继续扩大。江苏省每年基建投入数百亿,所需要的各类建筑“蓝领”技能型人才至少达2万人以上。建筑业的发展优势,催生了建筑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需求,这些都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高职专业提供了契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教育部与住建部联合启动的“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试点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也是高职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办时间早,专业基础建设稳固,师资配置合理,专业现状良好。

2专业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主要面向施工员岗位,为建筑施工企业培养懂得现场施工技术、能进行施工组织管理、质量检查验收,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深的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的解决

3.1制定“学做合一,多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2009年我校修正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合作办学,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合作方式———采取“学做合一,多证融合”、“平台+模块”的我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建筑企业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有效地解决了校内缺少大型施工工地、实训条件不足的困难,安排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深入到施工项目扮演施工员、质检员或助理身份,教师也必须在工地现场参与管理,与项目经理配合指导现场教学,记入考勤;学生毕业时应同时具有毕业证、施工员或质检员职业岗位证书。企业把承担学生的实训任务列入项目经理的年度考核指标中,并规定所有接收学生实训的工地具有现场教室。学生经过校内操作技能模拟训练后,到校外实训基地的施工现场参与实际工作,企业选派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在施工工地上,学生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学生不但在教室、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场地上课、训练,而且在工地上课,使做、学、教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学做合一,多证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派到工地的老师也参与对企业职工进行理论培训的任务,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

3.2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

建工专业大部分教师是从全日制本科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缺少施工现场施工经验,学院近年来建立了访问工程师制度,每学期选派教师到项目中参与项目管理,对获得注册建造师的教师给予奖励,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80%为双师型教师;南京建工集团等建筑企业专门选派10名技术人员与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5名能工巧匠或高级技师作为校内工种实训时的现场培训技师,指导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砌筑工,钢筋工、模板工、架子工及抹灰工)。

3.3改善校内校外实训条件

近五年学院新建建工专业校内实验室2个,改建3个校内实训室,已形成了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土力学地基基础及建筑测量、校内施工类综合实训室等多个实验实训室。拓展校外实训基地18个,其中由南京建工集团提供的不少于3万m2的工程项目,视每年的项目情形不断更新,学生直接参与建设工作,在真正的施工环境中培养学生施工的综合技能、创新精神以及养成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校内建成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区,满足砖混结构施工综合实训、框架结构施工综合实训的需要。同时,改善原有实验实训条件,使之既能满足培养学生多种专业操作技能的需要,确保学生都能够获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能为社会提供建筑材料检测等方面的服务。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仿真走向真实,从校内实训室走向校外建设工地的方法。

3.4对课程体系重新整合

根据学院“厚基础、高素质、精技能”的总要求,并考虑企业需求,以工作过程或职业活动为导向,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模块,整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课程体系具体改革是搭建两个平台、构建两个方向。两个平台,一个是学院公共课平台,一个是系专业基础课平台。这两个课程平台中前者用于实现“厚基础”的要求,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后者用于保证专业群的资源共享。两个方向,一个是专业必修方向,用于保证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实现,一个是专业选修方向,该方向设置多个模块,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扩展和提升空间。课程体系实施时,专业课程与实训环节有机结合,把获得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材料员证书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融合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校企积极合作,完成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实训环节,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2,3]。根据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要求,围绕“多证书”和企业需求,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增加证书课程及企业关注的课程,强化实训环节,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对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改革,满足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载体、顶岗实习等方面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围绕基本操作技能、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安排教学内容,完成了建筑材料应用与检测、建筑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等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并编写相应的教材与完善课件制作等教学资源。同时,5门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编写1门校级精品教材。

3.5阶段性的岗位技能培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教学活动在校内综合实训室进行,企业派技术人员到校内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并通过相关项目初步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如砌筑、钢筋下料、架子工等;第二阶段是岗位技能训练,在真正的工地建造真正的建筑物,主要教学活动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学习、工作及生活均在工地,专业教师在工地上授课,使做、学、教合为一体,锻炼学生掌握施工技术的能力,如主体工程施工教学中施工项目的实施;第三阶段是顶岗实习,在第五学期的周六周日和第六学期,学生作为企业员工进行有薪顶岗实习,全面强化掌握施工技术,锻炼其施工管理能力。顶岗实习成绩由校企共同给定,实习过程共同管理,实习结束后,对实习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顶岗实训合格证书”。三个阶段的实训均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编制的实习实训大纲的相应要求进行。

3.6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

探索并建立健全适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制度和运作机制,重点是:(1)制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和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和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2)建立有关校内实训与校外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制度、文件和考核办法;(3)毕业顶岗实习考核不合格者,推迟其毕业时间;(4)校系两级督导监督教学质量;(5)同时,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专业对口情况、工作单位、工资收入情况、职称晋升、企业满意度以及职业道德等进行全方位跟踪。(6)麦克思报告评价与反馈机制。每年学校都定期反馈麦克思报告对本校19个高职专业的毕业生状况调查并及时反馈到系、教研室,便于修正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升办学成效。学生掌握各种岗位技能。同时可以初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等能力。

3.7社会服务及毕业生情况调查

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对外有偿服务,与建筑企业进行产、学、研联合,提供技术支持,扩大社会知名度,学院设有两个专门研究所负责推广建筑节能、绿色环保等各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教师成果不断显现、有实用新型专利16项,省级课题有6项通过鉴定验收。学校委托麦克思公司对近3届我校高职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采访并形成报告;报告显示在全院19个高职专业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下列5个指标中均排前三位:薪酬、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对母校推荐度、专业对口情况、对学院开设课程满意度。

4结语

职校专业建设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班主任专业化  制度建设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使得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下面拟就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特点、培养目标等,探讨新时期下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化的建设。

        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和班级管理能力影响着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班主任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近年来,在"普高热"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的"金字塔"发生大逆转,"差生"或"问题生"占据了大多数,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了凤毛麟角。不少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教师,仍然按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工作方法简单、形式化和经验化,观念陈旧,工作效果差。整体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管理没有系统化、专业化,班主任的成长过程漫长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经验、感觉、惯例仍然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依据,高压政策和行政命令等科层管理的方式成为最常见的班级管理方式, 班主任工作经验处于自发、初始、非专业化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贯彻落实《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是摆在班主任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建设来说也就很有必要了。

        二、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工作的开展

        1、目标明确是关键

        班主任专业化,简单地说,就是班主任教师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实践、培训达到班主任专业水平的过程,具备班主任工作所需要的专业化理念、精神、道德、知识和能力。班主任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只不过是较为特殊,两者在体制建设、培训实施等方面有很多共性,同时由于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也有很多差异。为此,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明确目标,从各学校实际出发,从制度建设入手,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全面提高班主任素质,培养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持续发展的班主任队伍。具体可细化为: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推动班级文化及班集体的建设,承担班级学习指导与心理辅导,学生评价与评语撰写,具备与学生、家长、学科教师的沟通能力,具备对学生进行洞察力和对应急问题的处理能力,具有判断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方面差异性的能力,有较为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针对前述每个项目设置详细的推进计划、包含内容及评价依据,以便目标建设量化,考核数据化。

       2、制度建设是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制度的规范和制约,就无法保持基本稳定,无法维持正常运行。同样,班主任专业化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也需要一套完整规范的制度来推进、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基层单位,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班主任任职条件,逐步建立健全与班主任工作有关的各项制度,如岗位职责、培训、任职资格、班持证上岗、聘任和考核,以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是班主任专业化的前提;其次要建立班主任培训制度,从职业道德、专业职责、专业能力等方面每学年组织班主任岗前、岗中和再提高培训,及时总结推广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促使班主任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班主任教师个人能力稳步推进、不断提高的局面,这是班主任专业化的根本;再次要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定期考核,规范管理,考核结果作为班主任教师聘任、奖励、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不能履行班主任职责的应调离岗位,这是班主任专业化的保证;最后要加强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研究与反思,应把班主任队伍建设列入教科研项目,加强专题研究与反思,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简而言之,就是建章立制学习培训评价激励研究反思,按照"pdca"流程,努力实现学科与教育专业化的统一、群体与个体专业发展的统一、制度保障与自主发展的统一、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统一、学习研究与实践反思的统一,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持续提高,深入发展。 

        3、客观认识是保证

        班主任专业化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是随着教育形势发展应运而生的,是教育改革发展为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各学校、各班主任教师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严肃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同样任何学校的班主任专业化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更需要的各任职教师的长期不懈的探索,切不可建设过程中"时冷时热"、"停停走走";班主任专业化的理念是受教师专业化的启示近几年提出来的,是比较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现阶段而言,班主任专业化的相关理论框架略显薄弱, 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要充分认识到其长期性、艰巨性。

        最后,欢迎更多的有志之士,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多角度、多思维,来思考、创新、充实现有研究成果,促进班主任专业化专业化建设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翟广顺. 班主任专业化与班级建设纵横谈.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职校专业建设篇7

一、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

(一)课程标准建设的要求

由于职业学校对专业课程教学没有确定统一的标准,职校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随意性。或者,虽然具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会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比如,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有的会选择性授课,通常会选择比较容易的知识点进行教学,针对不够熟悉以及难度较大的只是简单的概括。另外,在会计基本技能学习要求如珠算、点钞和填写账表单证方面,会因人而异。再如,在会计基础规范的教学时,其教学内容不够完善,与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会计专业建设的时候,首先就需要对会计专业课程标准进行建设,以便有效的指导会计专业的教学,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质量。

(二)课程设置需要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

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对会计人才要求进行调研分析。另外,由于职业学校的生源具有地域性特点,就业大多是面向本地,在课程的建设方面,需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和特点,需要对专业的基础课进行调整,还要对专业主干课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有效地配合学校的学分制要求,适当增加地域性人才需求的选修课等。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与会计岗位相适应的选修课,例如针对收银、出纳以及财务会计等岗位增加相适应的选修课。在课程建设时,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有效的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出职业学校的真正价值和功能。

二、加强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会计专业是财经类专业中实践性强实训环节多的专业,会计业务的发生和处理等过程具有不可重复性特点,有的经济业务还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特点。在会计实习和实践时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并且操作,因此加强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要。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加强会计技能实训室的建立。在建立会计技能实训室时,教学主要目的是加强培养学生的点钞、珠算、真假币的识别、账表填写、财经数字码、小键盘计算以及翻打传票等多方面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加强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二,加强会计手工实验室的建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财经业务实际操作流程的熟练掌握。例如,针对一个小型的制造业的业务,教师需要教授学生从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等方向着手,熟练掌握基本的会计技能,同时,还要对相关的账簿进行登记、行对账和结账处理,熟练地掌握该项业务的流程,最后,要对会计报表进行编制,通过一系列的仿真业务手工练习,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财经类业务的操作流程。

其三,建立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对会计电算实验室建立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财务软件,最基本掌握金蝶和用友两个比较成熟的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通过财政部门的会计电算化的考证,有效的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电算化技能,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四,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选择当地比较有规模的2-3家企业或事务所,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实施实习教学,分批次的安排学生到企业或事务所进行岗位实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将来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现有的实习经验,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

三、加强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职校专业建设篇8

关键词:专业实训室;多功能;网络化;建设与管理

一、引言

专业实训室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如何立足学校实际建设实训室?建设什么类型的实训室?怎样建设实训室?具体的思路和存在的问题是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室建设重点探讨的问题。目前,多数职业院校依据专业学科门类不同都建有校内实训中心或实训基地,并配置了大量专业实训室,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用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建设与推行,专业实训室也逐步向一体化、现场化转型。但是,由于大多专业实训室仍然采取一科一室,不仅功能较单一,而且在场地建设、配套设施、人力管理等方面投入要求还较高,致使许多职业院校在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上压力重重,专业实训室的规模、类别、规格、实用性等方面往往满足不了实际需要,进而不能很好地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与革新,较大程度影响了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

针对目前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现状,本文提出了布局区域化、教学平台网络化、应用与实践多样化的“三化”一体多功能网络化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方案。该方案具有经济、实用、可扩展、易维护等特点,并能够高效利用实训仪器设备,更好地实践“教、学、做、管”一体化,对职业教育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二、建设布局区域化

专业实训室在布局上采取区域化,分为教学区、设备区与手工区,如图1所示。

1.教学区

教学区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主要场所,既可以承担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也可以承担专业实践的综合训练,从而将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交叉进行,能够较好地实现理实一体化有机融合。教学区采用机房设计布局,教师讲台单独前置,学生课桌两行面向并排,每张桌子能供两人使用,且均配有一台电脑及各种常用供电接口。此外,还需要配置移动白板一个。用于教学板书。

2.设备区

设备区是提供综合实践训练的仪器设备,如实验箱、实物模型、工具及相关器件,并依据教学科类将实训仪器设备进行分类存放在指定的柜子中或货架上,在实践训练过程中需要哪类仪器设备就选用哪类仪器设备。

3.手工区

手工区主要承担着专业实践训练的模型设计、制作、加工、调试、检测、成型或产品开发及应用系统设计等任务。手工区配有操作台、各种供电接口、常用工具与检测仪器仪表,以及生产型仪器设备,可为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提供良好、便利的动手实践平台。

三、教学平台网络化

网络化教学平台是一个小型的局域网环境,如图2所示,其中教师机比学生机的配置要高一些,且都具有系统开机还原功能,并以双绞线与交换机连接起来,设置好tCp/ip协议,调通网络,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网软件集中实现现场教学与管理,可省去多媒体投影设备。

1.教师机

教师机作为一体化网络教学平台的服务器,除装有课程教学所需要的软件、技术文档、电子课件、视频等,还装有多媒体教学网软件,作为主控机通过多媒体教学网软件可以进行教学、培训、交流、讨论、监控、管理等。此外,教师机还可以配备音响设备、摄像头等,以及接人internet网。

2.学生机

学生机作为一体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客户端,直接与实验(训)设备连接,主要装有课程教学所需要的软件、技术文档、电子课件、视频等。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与教师机进行实时教学互动,还可以单独或分组完成教学训练任务。

四、应用与实践多样化

多功能专业实训室不仅可以用来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而且还可以组织开展如设计、制作、加工、调试、检测、成型或产品开发及应用系统设计等动手实践任务,可以说是一种融“教、学、做、管”为一体的综合性现场教室。

1.专业机房

多功能专业实训室的教学区采取机房设计布局,但比现有专业机房更具实用性。一方面,可以面向本部门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组织实践教学,如word、powerpoint、excel、access等,实现普通机房的教学功能;另一方面,可以面向本部门各专业的专业软件进行现场教学,如protel99Se、autoCaD、KingView、proteus等;再者,可以面向本部门各专业的专业类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如pLC、单片机、FpGa等;此外,还可以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进行本地或远程培训。

2.专业实训室

多功能专业实训室原本就是专业实训室,突出特点是实用性更强,功能更多。一方面,配置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便于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而且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网软件集中实现现场教学与管理;另一方面,设备区依据教学科类将实训仪器设备进行分类存放在指定的柜子中或货架上,在实践训练过程中需要哪类仪器设备就选用哪类仪器设备,可以灵活、快捷、有效地组织专业课的实践训练;此外,在手工区可以进行模型设计、制作、加工、调试、检测、成型或产品开发及应用系统设计等任务,还可以对实践训练过程中出现故障的实训仪器设备进行现场维护处理。

3.专业工作室

多功能专业实训室可以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即依据岗位技能要求将实训室划分为若干个工作区,工作区具有专门的技能要求,如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与开发、pCB制板、元器件检测与安装、产品性能调试与检验、产品营销等,通过工作区专项训练或轮换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完成工作任务。专业实训室的“工作室”运作模式,更加突出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不仅为培养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独特个性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提供了平台,也为教师综合运用知识、拓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从事相关教科研活动提供了有效途径。

五、小结

多功能网络化专业实训室在场地建设、配套设施、人力管理等方面具有经济、实用、可扩展、易维护等特点,并能够高效利用实训仪器设备,更好地实现“教、学、做、管”一体化,对职业教育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1.经济、实用

建成的网络化专业实训室将专业机房与专业实训室有机结合,能够组织多个学科的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而且在场地建设、配套设施、人力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将会大幅度降低,既缓解了职业院校在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上的压力,又能够高效地利用仪器设备,很好地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与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2.可扩展、易维护

建成的网络化专业实训室的实训仪器设备分类存放,同时教学平台采取局域网拓朴结构,在数量增加、分类组合、规模扩展、系统升级、人员管理等方面更加灵活方便。

职校专业建设篇9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是稳定辅导员队伍、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必须以一定的制度建设作为保障。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深入贯彻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统筹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锻炼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辅导员最根本的出路是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根据新时期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进行专业化的建设,催生职业化的队伍。只有通过辅导员专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的职业形象。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职业化意识淡薄

首先,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始终还未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学校没有意识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终身性的概念。其次,辅导员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辅导员工作繁杂,强度大,待遇偏低,工作缺乏成就感,对自身身份缺乏认同感,导致辅导员对自身职业化、专业化的意识淡薄。

(二)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低

从一些统计结果和现实情况来看,这方面有两个问题:一是辅导员普遍年轻化,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辅导员的比例不高,总体职业素养不高;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辅导员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偏少,非“科班”出身者仍占主体,这与辅导员应具备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由于传统观念和辅导员的岗位特点,大多数人认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狭小,职业寿命较短,尤其是现行管理体制带来的辅导员分流、归口及晋升空间上的限制,使得辅导员工作“非职业”、“难干久”的认识根深蒂固。有的辅导员只把岗位当成进入高校的“跳板”,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临时”“过渡”及“短期”的工作。这些都导致辅导员队伍高流动性、低稳定性,常年处于“新手上路”的境况,根本谈不上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途径

(一)明确辅导员的职责

关于辅导员的职责问题,有的理论认为其职责可界定为:1、辅导员应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德育工作,并从以教育为出发点的管理和服务等各个方面指导学生的成长;2、辅导员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道德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3、辅导员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开展日常管理和服务育人工作;4、辅导员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方法。以创新精神研究运用多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二)提高思想认识,搭建辅导员队伍建设平台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和效果,关系到高等教育本质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引起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建良好环境,为开展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经济保障。

(三)建立科学的辅导员管理体系和考核机制

高校应完善对辅导员的考核制度,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工作目标考核。高校要以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学生满意度等内容设立指标,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考核体系,对辅导员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估。其中,工作绩效的考评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对辅导员工作状况最有评价权的是他直接的工作对象―――学生,因此,考核中要充分尊重和吸收学生的意见。同时,还要一并考评辅导员的学习绩效和研究绩效,因为个人的学习绩效和研究绩效可以从更高的视角去审视和指导实际工作。要将考核评估结果与其职务评定、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做到奖惩分明。考核评估不合格的辅导员,需要重新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优秀辅导员则应在收入分配和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甚至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严格的工作考核和奖惩结合的评价机制,将有效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四)健全完善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

根据工作需要,辅导员培训应重点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培训机构。根据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需要,高校应建立专业化的辅导员培训机构,及时制定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专题培训、业务进修、学历提升、国外培训相结合。在培训中可以组织学员进行心得交流、骨干辅导员谈体会、学校党政干部授课、聘请专家学者讲学等活动。二是编制系统化的培训教材。辅导员工作需要的是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因此,辅导员培训需要独特的教材体系。辅导员教材编写要立足对学生状态的把握,分门别类地进行。教材应以培养具有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团活动、心理咨询、社会调查、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的共同努力。各高校通过长期和系统的建设,应逐步建立起“发展有方向、学科有归属、专业有依托”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构建起一支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队伍,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洁,宋振超.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探析田扬州职业大学学,2012,16(01):52一53.

[2]熊芬,张憬.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8(01):86一87.

职校专业建设篇10

abstract: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sforthecultivationofhigh-techappliedtalentsfortheproduction,construction,andserviceandmanagementapplication."occupation"isthepropertyofavocationalcollege,thenthe"highskills"isthecharacteristicsofvocationalcolleges.Featureisthecorecompetitivenessofvocationalcollege;thecharacteristicprofessionaldevelopmentistheleadingandcoordinateoftheconstructionofmeaninginvocationalcolleges,isalsotheimportantstrategicofsurvivalandachievingsustainedcompetitiveandadvantagesinvocationalcollegesinthenewsituation.thispaperdiscussedthesignificance,objectives,location,andmeasuresofspecialtyconstructioninvocationalcollege.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思考

Keywords:characteristicprofession;construction;conside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265-02

1对特色专业的认识

1.1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也是高等院校联系社会的纽带。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学校能否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从而吸引到更广泛的生源以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而专业建设,特别是特色专业建设则是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龙头和坐标。

1.2特色专业应该是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专业配置力量较强,如积聚了一流的师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等。特色专业的建设任务是艰巨的,需要长期不懈的投入。

2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2.1专业彰显学校属性高校由专业而生,也是随专业而成长的。专业,特别是特色专业就是学校走向社会的名片和标签。

2.2专业统领内涵建设高校的功能就是育人、科研和服务,其中育人是主业。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学校的育人过程,其实就是依据一定的办学条件,通过有效的教育过程,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教育过程中体现的主要元素,包括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保障、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均与专业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专业建设是核心,对学校是品牌,对办学是龙头。

2.3特色专业彰显学校特色特色专业就是具有自身优势、能彰显自身办学特点的专业。它是依托某些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它往往表现为学校的强势专业,跟学校的属性一脉相传,可以是重点专业,也可以是极具生命力的专业,还可以是朝阳型的专业。特色专业既具有传统优势,同时也与时俱进,但大多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2.4办学特色显现学校品牌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变,必将出现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竞争局面。学校竞争靠品牌,树立品牌靠特色,办学特色靠专业,专业建设靠人才。只有以特色专业彰显办学特色,以办学特色显现学校品牌,才能走出一条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特色专业定位

3.1特色专业应该是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专业配置力量较强,如集聚了一流的师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等。特色专业的建设任务是艰巨的,需要长期不懈地投入。

3.2特色专业的选择。对高职院校来讲,如何选择特色专业,我们认为,要在充分考虑学校自身实际的前提下,一看传统,二看实力,三看前景。选择的标准是:一是选择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二是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先进、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的专业;三是选择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紧缺的专业;四是选择能担当学院建设发展龙头的专业,能够有效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五是有大量高水平行业企业专家作支撑的专业;六是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专业;七是有丰富教学资源的专业。

3.3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一是突出特色、就业率高的原则。高职院校首先要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这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前提和动力。二是整合资源、带动性原则。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着力点,高职院校要整合资源,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三是准确定位、前瞻性原则。专业建设必须与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联系,要遵循专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在创新中保持优势。四是顶层设计、校企合作原则。特色专业建设作为创建特色高职院校的战略措施,起着“龙头”的作用,应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与规范来实施。五是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原则。要集中力量抓特色专业的建设,科学规划,不搞平均主义。

4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建设高水平、独具个性的专业,通过若干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建设,形成若干个强势专业群,从而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一要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或行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二要培养一批在本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成一支专业结构优化、具有良好的科研或专业技术背景、教学科研水平高、充满活力的专业教学团队。三要建成能贴近岗位技能要求、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优秀教材和精品课程。四要形成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建设“共建、共管、共享”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五要建成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保证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5特色专业建设的措施

5.1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的更新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的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强化质量意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科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

5.2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明确目标,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的特色,同时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能体现课程的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招得进、稳得住、教得好、分得出”。专业建设方案切合专业及学校实际,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创新性和科学性。改变那种对各专业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方式,对特色专业要赋予院、系、专业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

5.3建立适应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控机制包括:培养目标随市场需求调整的工作机制,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和跟踪调查的工作机制,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和岗位人才需求数量变化的调研机制,培养目标的专门化方向和相应培养方案的调整机制。

5.4以精品课程建设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与核心,在优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构建精品课程体系,是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二是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三是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四是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五是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5.5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打造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要以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核心环节,建设以“双师结构”与“团队”为特征的专业教学队伍,通过形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兼结合的学术团队与梯队,促进特色专业的发展。一是加大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培训力度;二是建立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制度;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四是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策划、设计与建设;五是为企业技术革新、项目研发等提供技术服务。

5.6积极探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更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口,通过校企一体办学模式、产教一体教学模式和学做一体学习模式三项改革,培养学生的是三种能力,即岗位核心技能、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毕业证书、职业证书和顶岗证书的三证融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5.7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实训基地建设应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应为:①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②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③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④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

应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特别是校内、外共享机制的建立,实训基地可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主要是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实训方式、过程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是指按市场化要求进行实训成本核算,加强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以及教学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逐步形成系列化的实训项目、配套的实训教材、一流的指导教师,完善的管理规范。这样才能够保障建成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实训基地。

5.8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建设教学资源库,是为了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凸显专业的示范与辐射效应。每个专业群都要围绕核心专业,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可以考虑与相关院校、按专业群分类,共同研制开发教学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机制。教学资源库建设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领导有足够的重视,保障必需的资金投入;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对教学资源的应用给予密切的配合;需要网站技术人员良好的技术和技能。

6结论

特色专业建设关系到高职学院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对于高职学院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特色专业建设不能脱离高职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一所学校不可能把所有专业都办成特色专业,必须发展比较优势,努力在几个专业群上办出特色,提升学院的品牌优势。要从学院所处的行业背景、区位优势出发,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逐步建立起若干个特色专业群,特别是将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作为建设的重点,将这些核心专业建设成为精品专业,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同时,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从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院拓展新专业的可能性,逐步推出新的专业方向或相近相关的新专业,构建起一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独具特色的专业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