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护理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55:25

儿童护理知识篇1

关键词:儿童;监护人;意外伤害

童年是意外伤害的高发期,中国每年有近50000名15岁以下的孩子死于意外伤害。意外伤害给很多儿童留下了伤残,使许多家庭蒙受了情感创伤和负担。因此知晓安全隐患和基本处理及急救方法对儿童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此次调研通过了解儿童和监护人对意外伤害以及防范意识的认知程度,并开展一系列主题知识宣讲,普及防范措施,提高监护人的防范意识,探讨如何减少儿童意外伤害。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择幼儿园的家长、公共场所里带孩子的家长作为问卷调查对象,选择十堰市城区各幼儿园的孩子作为主题知识宣讲对象。

2.方法。(1)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自行设计关于《十堰市儿童意外伤害与监护人防范意识的调查》的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特性、意外伤害的相关知识、监护人的防范意识强弱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等。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发放,发放问卷前先向调查对象阐明调查目的及意义,征得同意后再进行问卷填写,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2)儿童意外伤害知识主题宣讲。早期在相关参考文献上查找资料,进行相关的人员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直至合格。到十堰市城区各幼儿园开展宣讲,普及儿童意外伤害防范措施与知识。

3.统计学处理。调查资料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有一般描述性分析、X^2检验,p

二、结果

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调查未成年儿童0~1岁占4.9%,1~3岁占8.2%,3~6岁占85.3%,6~14岁占1.6%;未成年儿童均有专人看管;1.6%的儿童性格安静内向;13.1%的儿童温顺听话,72.1%的儿童活泼开朗;9.84%的儿童暴躁易怒;受调查的监护人中,大专学历49.1%,本科学历36.1%,硕士及以上1.6%,其他学历13.1%。

2.未成年儿童所受意外伤害类型。调查结果显示,65.6%的未成年儿童受过跌倒、跌落伤害,23.0%的儿童受到过烧烫伤害,4.9%的儿童受过溺水伤害,3.3%的儿童分别受过交通事故伤害和割刺伤害,1.6%的儿童受过中毒伤害和食管异物伤害。

3.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场所。调查显示,52.5%的意外伤害发生在家中,37.7%的伤害发生在公共场所,9.8%的伤害发生在马路。

4.意外伤害发生季节。调查显示,春季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8.0%,夏季为54.1%,秋季为9.8%,冬季为18.0%。

5.儿童意外伤害发生部位。调查显示,50.1%发生在四肢,29.5%发生在面部,4.9%发生在脑部,18.0%发生在其他部位。

6.未成年儿童受到意外伤害后情况。72.1%受伤后痊愈,4.9%有不适感,1.6%死亡,1.6%有心理障碍。

7.调查对象对儿童意外伤害知识了解情况。3.3%对此方面知识了解很少,91.8%对此方面知识了解,4.9%受过专业培训。

三、讨论

1.十堰市城区儿童监护人对儿童意外伤害的方法意识较强,但对伤害的处理办法的知识欠缺,需提高对儿童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的认知水平。接受调查的儿童监护人中,90.16%的监护人十分关注易造成儿童意外伤害的安全隐患,但7.37%的人对此类知识毫不了解,仅有6.56%的人受过此类知识的专业培训,说明该调查人群对儿童意外伤害处理方法的知识水平偏低。因此,有必要对儿童监护人进行系统的伤害处理方法的培训。

2.3~6岁的儿童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调查显示,100%的儿童都有专人看管,但仍有50.81%的儿童受过意外伤害,而其中83.87%的儿童在3~6岁之间。因此对此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意外伤害的健康宣讲活动是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有效途径。仅有2.46%的处于0~1岁的儿童受过意外伤害,这说明监护人对年龄小的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较高,也与此年龄段的儿童的活动能力较弱有关。

3.家庭成为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场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过意外伤害的儿童中,有51.61%的意外伤害发生在家中。其中,烧烫伤所占比例为43.75%,而烧烫伤对儿童造成的伤害最为严重。走访儿童医院得知,50%以上的烧烫伤患儿的监护人在伤害发生后,因为不知晓正确的紧急处理办法,对患儿造成了二次伤害,大大加重了患儿的病情和家庭负担。因此,对儿童监护人进行家居安全隐患的宣讲工作,能有效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比率。

4.夏季成为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季节。本次调查显示,53.22%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夏季。所以,要对儿童监护人进行系统的儿童意外伤害处理方法的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急救处理方法,如心肺复苏术等。

儿童护理知识篇2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社区;护理干预;视力保健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0.083

由于儿童的日常用眼习惯,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眼睛健康,所以儿童的视力保健行为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儿童视力保健行为并未规范实施,所以无法保证儿童视力健康[1-4]。为此,本研究对辖区内儿童的视力保健行为进行规范和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某社区2014年1月~2016年12月1050例学龄前儿童,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25例。实验组中男238例,女287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4.06±2.75)岁。对照组中男245例,女280例,年龄4~7岁,平均年龄(4.35±2.84)岁。所有儿童均在社区进行登记,并排除具有先天性眼科疾病、视力残疾儿童,且两组儿童的均在实验前进行视力检查,视力检查结果正常。两组儿童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不系统采取干预措施,实验组则以社区医疗机构为依托接受护理干预,方法:①对儿童建立个人视力检查档案,并进行定期视力检查,时间间隔为6个月;②进行视力保健知识宣讲,对家长发放视力保健知识相关宣传画册,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家长及儿童宣讲视力保健内容,采取定期进行讲座、座谈、宣传动画等方式进行宣传,通过FLaSH动画、幻灯片等方式动态展示相关知识,使家长认识到儿童的视力、屈光度会随着年龄变化产生变化[5,6],并使家长正确认识视力检查;③进行日常用眼指导,叮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保证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2h/d;控制儿童观看电视时间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干预1年后检测两组儿童的视力,若视力≥5.0为视力正常,视力降低或

降[4,7-9];视力下降率=视力下降儿童例数/总例数×100%。采用自制调查量表调查两组儿童家长对儿童视力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量表满分50分,分数越高,家长的认知程度越好。调查两组儿童视力保健行为依从性,包括户外活动时间、用眼时间和眼保健操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儿童视力变化情况比较实验组视力下降率为2.29%,对照组视力下降率为16.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家长对视力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儿童依从性比较实验组家长对视力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儿童的身体各部分器官都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其中眼球发育最为明显,虽然儿童的眼球结构已经形成,但视觉功能、眼球各部分组织还在生长发育当中,如果儿童阶段长期用眼不当、过度疲劳用眼,则会造成近视、弱视等一系列眼球疾病,严重时无法在成长过程中治愈,造成眼球终身性疾病[10,11]。传统临床主要在儿童出现眼部疾病、视力问题后对患儿进行治疗,并在就诊时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知识宣讲,但对患儿的眼部疾病、视力异常的预防效果差,且此时患儿往往已经形成多种不良用眼习惯,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疾病的康复效果[12,13]。临床研究证实,采用社区干预,能够纠正学龄前儿童的不良用眼习惯,并预防儿童出现视力异常或疾病[7,8]。社区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对儿童建立起专门的视力管理档案,并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儿童、家长进行良好用眼习惯的B成,叮嘱家长对儿童进行监督,并提高家长对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认知和重视[14-16]。本文中实验组家长知识认知量表评分为(42.31±5.33)分,对照组家长为(28.46±3.45)分,实验组家长对视力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社区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意义重大,能够减少儿童视力下降发生率,并且能够提高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认知程度,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白英龙,刘福定,郭洁,等.沈阳市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关注和认知情况调查.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7(5):335-338.

[2]张海林.2008~2012年鄂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状况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12(5):542-544.

[3]罗卫,李六平,范善平,等.桂林市某城区2011~2013年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4,14(6):902-904.

[4]黄彩霞,陈小丽,严冬梅.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社区医学杂志,2011,9(17):63.

[5]海林,严柳青,黄惠萍,等.三位一体眼保健模式对学龄前儿童视力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15,13(6):689-690.

[6]陈小丽,林毅容,严冬梅,等.促进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社区护理干预.护理学报,2011,18(2):68-70.

[7]叶燕,姚建生,王玉邦.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及其危险因素探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3(1):119-122.

[8]李春荣.成都市2006-2010年幼儿园儿童体检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4,20(5):612-613.

[9]李珂.促进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社区护理干预.中国医药指南,2015(32):272-273.

[10]丁丹晨.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分析.中医学报,2013(B08):539-540.

[11]吴惠平,黄菊天,江文霞,等.社区干预对促进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3,9(12):950-951.

[12]李妮娜,朱雪梅,李会仿,等.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31):4441-4447.

[13]朱雪梅,杨兴佳,高阳,等.0-3岁儿童家长视力保健指导需求调查.护理学报,2009,16(14):17-18.

[14]赖俊娟.学龄前儿童视力监测结果分析及健康教育对策.全科护理,2013,11(12):1149-1150.

[15]陈丽媚.干预保健措施对学龄前儿童视力的保护效果分析.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5(17):190.

[16]郑月莲,唐晓荣,董翠兰,等.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效果的影响.当代护士(旬刊),2010(9):90-91.

儿童护理知识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大学生;儿童保健;健康教育;课程

作者:文茂林等

儿童心理发育的阶段性特性决定了学龄前儿童对其老师即幼师的高度信任感[1-2]。随着更多的儿童早期发展研究成果的涌现,人们愈来愈关注儿童早期教育,对幼师的要求也愈来愈高[3-4]。2003年"SaRS"之后,师范类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较高[5-6];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前卫生学》的内容与时展不一致,不能满足学生要求,与实际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为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幼师及部分儿童监护人对儿童保健与早期教育相关知识、态度和需求的现状,为学前专业《学前卫生学》的课程设置及适宜的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与言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对象包括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原沙洋师范专科学校)2004~2007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沙洋城区2所幼儿园幼师和自愿参加调查的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包括幼儿园学生和住院儿童家长)。访谈对象除问卷调查对象中的自愿者外,还包括儿童保健、医疗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

1.2方法

1.2.1问卷设计参照儿童保健相关文献自行设计aKp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幼师和监护人3类。内容除一般信息外,包括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以及不同调查对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或了解的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评估与态度,其中,相关知识分为4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分为20个问题。3类问卷内容基本一致,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对相关内容的表述进行了适当调整。

1.2.2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分别于2006年9月~2008年3月进行,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依次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课前)采用匿名答卷方式进行,由专人负责,当场发放并收回。2007年9月~10月分别采取整群抽样和半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沙洋县城区2所幼儿园的32名幼师和181名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1.2.3访谈Kap问卷调查对象由调查者以随机便利的原则按访谈提纲进行,儿童保健、医疗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由课题组负责人按提纲进行访谈。

1.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收集整理后进行编码,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共261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学生年龄在18~20岁。其中男生10人(3.9%)、女生247人(占96.1%)。共有32名幼师和181名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自愿参加了问卷调查,分别收回有效问卷32份和138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0%和76.2%。幼师年龄为23~46岁,均为女性。138名监护人的年龄为26~68岁,平均年龄(28.5±10.6)岁;女性82人,占65.1%,男性44人,占34.9%。

2.2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不同调查对象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知晓率及比较,见表1~3。

2.3对儿童保健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与态度90.7%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接受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学习,仅有1.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其中76.7%的学生认为需要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包括解剖生理基础知识、疾病防治常识、早期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急救与安全防范的知识与技能等,以技能为主;96.5%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考试大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76.7%的学生认为教育的方式以互动的情景教学模式为佳。100%的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非常必要;93.8%的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为生理与心理等基础知识、意外伤害防范、急救和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与技能。90.2%的监护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教师非常需要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非常必要;91.3%的监护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教师基本相同。

2.4访谈接受访谈的学生、教师、监护人和儿童保健、医疗与学前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将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课程接受教育;学习的内容与教师的观点基本一致,部分访谈者认为健康教育和与儿童的沟通的方法与技能亦应学习;教育水平介于普通民众与专业人员之间,与卫生员的水平接近;专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或了解水平应高于警察等特殊人群。

3讨论

3.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中地位与作用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排在学前教育目标的首位[7]。学龄前期儿童除了家庭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托幼机构中度过的,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的较高信任度。目前我国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机构是托幼机构[8],作为未来托幼机构的老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及其态度、行为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显示,意外伤害已成为<14岁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而传染病高居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位[9]。儿童一旦在校园内发生意外,老师常常是现场第一目击者;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可在黄金时间内使发生意外的儿童得到有效的现场救护。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也可使校园内传染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幼师参与健康教育将有益于学龄前儿童健康促进。

3.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认知本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晓率达56.7%,较儿童父母、幼师及保育员的知晓率为低。对止血包扎等现场急救技能的认知普遍较低,与国内师范生急救认知调查的结果相似[6]。较低的知晓率与幼师及监护人对他们的期望存在差异,这也与他们的认知与态度相一致。

3.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需求本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师、监护人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均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目前,国内除教育部《学前卫生学》大纲外,尚未见与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或了解程度的相关资料。本研究提示应将《学前卫生学》或儿童保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3.4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及教育模式尽管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了《学前卫生学》等相关课程,但多侧重于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教育活动的评价,而忽略或缺乏对儿童健康、疾病的影响因素、危害的认识[7]。开展儿童健康教育应该综合分析、评价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同时应符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与此相适应。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儿童生理心理等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传染病预防、现场急救与安全防范等内容,且应将后者作为重点,尤其是技能应作为重中之重。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开展儿童保健相关问题的健康教育,既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又能提高他们促进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他们将适宜的技能传授给儿童,促进儿童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儿童生存质量,从而达到维护和促进儿童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娜,陈佑清.现代儿童观及其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3):91-98.

[2]刘小红.李兴民.儿童行为医学[J].1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3]朱宗涵.儿童早期发展面临的挑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1):53.

[4]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谢舒平.幼儿教师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2B):2752-2753.

[6]陈根芝,胡高楼,林佳.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402.

[7]欧新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儿童护理知识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b)-0251-0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达2亿,使得6000多万留守在农村地区的儿童失去父母的监管[1],留守儿童大规模存在以及较大幅度的增长,是一个长期的现象[2],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育迅速,因缺乏父母在生殖健康方面的教育,常常陷入束手无策或尴尬的困境。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的缺失,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池州市523名10~18岁农村留守在校儿童进行青春期生殖健康知识问卷调查和分析,从中发现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殖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并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提出应对策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选取2015年7~9月,选择皖南地区的池州市,年龄在10~18岁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留守在校儿童为研究对象。

1.2调查方法

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前,对调查内容进行详细地解释,答卷要求客观真实,以不记名方式由被调查者独立回答。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23份。

2结果

2.1基本情况

10~12岁131人,占25.05%;13~15岁117人,占22.37%;16~18岁275人,占52.58%;男生316人,占60.42%,女生207人,占39.58%。

2.2留守儿童监护类型

单亲监护268人,占51.24%;隔代监护239人,占45.70%;亲戚或朋友监护7人,占1.34%;同辈或自我监护9人,占1.72%。

2.3生殖健康知识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不高,平均得分低于及格水平。听说过“青春期生殖健康”词语仅占41.57%;留守儿童能了解青春期发育过程占38.25%;男孩知道遗精占52.4%,对遗精次数有正确认识的占42.5%;女孩知道月经初潮占58.2%,对月经期出现的症状有正确认识的占56.4%,对婚前问题没有正确认识的占67.1%,对性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缺乏了解的占62.8%。调查发现,42.4%的留守儿童是通过一些不正常的途径了解生殖健康有关知识的。

3讨论

青春期是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一个过度阶段,大约从10岁开始,到18岁左右结束,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性多了几分好奇和憧憬,同时也多了几分迷茫和困惑,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因生殖健康知识缺乏使这种困惑更为突出。

3.1农村留守儿童生殖健康教育缺失原因分析

(1)留守儿童家庭生殖健康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观念、态度对儿童的生殖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但父母长期外出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殖健康教育。留守儿童大多是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特别是隔代监护大多生活在老人的身边,这些老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保守、落后,不具备生殖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意识,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殖健康教育成为盲区[3]。

(2)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殖健康教育重视不够。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地区学校传统的观念,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匮乏,信息闭塞,给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殖健康教育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对生殖健康教育常常难以开口,学校的生殖健康教育仅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生理常识教育,学校对青春期发育、性生理、性心理、避孕、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等生殖健康知识教育的很少,使留守儿童无法学习到青春期最基本的生殖健康知识,在学校层面上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的缺失。

(3)农村落后文化有碍留守儿童的生殖健康教育。在传统的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村,封建观念根深蒂固,思想文化比较落后,“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以及性禁锢、性丑化”等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是随处可见的,甚至谈性色变。在该次调查中,被调查的儿童有多人拿着调查问卷,很为难的说“这是什么呀?简直是黄色。”“太黄了,不好意思回答”。落后的文化氛围没有给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带来帮助,反而一些非正规营业的报刊杂志亭、歌厅、影像厅、网吧等,向留守儿童提供一些不健康的性知识甚至是色情信息,由于青春期儿童独立思考能力尚不健全,对性充满了好奇,使得相当部分儿童去看这些不健康的信息。

3.2农村留守儿童生殖健康教育缺失的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有序的教育活动,应贯穿于留守儿童青春期的整个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等对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这几方面都有义务、有责任为留守儿童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作出努力。

(1)提高留守儿童的监护质量,加强家庭对留守儿童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留守儿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是其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留守儿童最好能与母亲留守,尽可能避免隔代留守。即使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也应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对处于青春期的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关注,平时可以利用电话或返乡时的机会,对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教育和引导。监护人还要通过书籍、杂志、网络等传媒,学习有关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的知识,解答、教育孩子在青春期所遇到的困惑。

(2)努力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生殖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农村地区学校应当发挥在留守儿童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学校应当开设关于儿童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进行生殖健康知识教育教学,内容应包括青春期生长发育、性生理、性心理、生殖避孕、性传播疾病、青春期卫生保健等知识,并将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其次,进行生殖健康教育专题辅导,开设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学生观看生殖健康教育多媒体视频、图片展览,组织召开生殖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小组探讨,开展生殖健康知识竞赛等。最后,学校还应当积极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加强沟通与交流,并对监护人进行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培训,以便提高家庭对留守儿童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水平。因此,学校应成为留守儿童生殖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让生殖健康教育走进课堂,走进生活,使留守儿童能够接受科学的生殖健康教育。

(3)充分发挥社会系统在留守儿童生殖健康教育中的综合功能。首先,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的投入,加强当地的文化建设,改变落后的传统生殖健康教育观念。其次,构建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生殖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开设青春期生殖健康咨询机构,利用社区资源向留守儿童提供生殖健康教育。再次,整顿、取缔当地非法经营、传播色情信息的网吧、歌厅等,严历打击黄色传媒,给留守儿童青春期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4]。最后,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作用,加强网上正面宣传,为广大留守儿童开展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宣传等部门应经常举办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方面的服务,让信息闭塞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也能及时了解到这方面的最新信息。

4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不高。帮助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解决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缺失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生殖健康教育水平,必须提高留守儿童的监护质量,加强家庭对留守儿童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努力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生殖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社会系统在留守儿童生殖健康教育中的综合功能。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生殖健康教育水平,这对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瑾.11-14岁农村留守儿童性问题研究[J].人口与社会,2014,30(4):39-43.

[2]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24-30.

儿童护理知识篇5

[关键词]临床路径;儿童糖尿病;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9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7)03(b)-0114-02

儿童糖尿病又被称为少年糖尿病,指的是15岁以下的儿童发生的糖尿病,一般属于1型糖尿病类型[1]。儿童糖尿病是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再加上外界环境诱导,引发儿童自身免疫过程,进一步损伤破坏β细胞,进而导致细胞功能衰竭。相关研究资料指出,5~6岁、11~13岁是儿童糖尿病的高发时期,儿童因自身年纪小,认知水平有限,大部分使用胰岛素治疗。合理的治疗方式再加上个性、优质护理,能取得满意效果[2]。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综合、科学的整体护理模式,也是各项护理标准化的重要方式。为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儿童糖尿病患儿,纳入标准:①患儿均与儿童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相吻合[3]。②实验室检查结果空腹血糖水平超过7.0mmol/L,餐后2h血糖水平超过11.1mmol/L,空腹胰岛素、C肽水平下降。③患儿均同意且签订知情书。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者、认知障碍患儿及严重并发症患儿。②资料不全者。男54例,女46例,患儿年龄在4~1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8.2±2.9)岁;将上述患儿随机抽签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指导,向患儿及家长开展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让其知晓疾病的发病原因、并发症情况、预防与护理等知识,帮助患儿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做好饮食护理、病房巡视等方面。

1.2.2观察组观察组接受临床路径护理,主要内容:①成立路径护理小组。由护理人员、营养师、医生等共同组成,护理小组人员通过交流讨论、查阅资料、分析病例等方式,确定护理路径。②以时间为横轴,入院指导、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用药指导、饮食护理、基础护理、健康与心理指导、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措施为纵轴,合理制定儿童糖尿病日程护理计划。③责任护士发放护理路径表,并向患儿及家属进行介绍说明,提高患儿、家属的配合程度。护理人员则要严格按照路径表内容开展各项护理,及时填写各项数据,保证各项护理措施落到实处。④具体路径实施:入院24h内。帮助患儿办理各项住院手续。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房环境、医护人员、医院作息制度等。告知患儿及家属儿童糖尿病知识及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加强患儿心理护理,体贴、关心患儿,尽可能减轻或消除患儿的负面心理障碍。入院第2天,结合患儿具体情况制定三餐计划,对家长与患儿加强饮食控制教育,结合患儿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特别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预防因饮食不合理导致的病情恶化。入院第3天,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糖尿病基本机制,病因、症状,提高患儿治疗信心,为后期预防并发症、注射胰岛素做好基础。入院四五天,向患儿及家长介绍具体的儿童糖尿病治疗细节。例如,在注射胰岛素过程中,怎么更好的预防糖尿病足、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入院第六七天,加强患儿及家属心理护理,由于长期受到糖尿病困扰,患儿很容易失去治疗信心,出现失落、抑郁等心理障碍。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儿的交流,掌握患儿的心理与身体状况,结合患儿的心理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积极排除患儿的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提高患儿的治疗积极性。体贴、关心患儿,尽可能地减轻或消除患儿的负面心理障碍。护理人员还应做好患儿及家属的思想工作,鼓罨级,用积极向上的、乐观的情绪感染、影响患儿,并在生活起居等多方面加强对患儿的帮助。同时,加强患儿用药指导,不能随意停用或增减药物用量。还可帮助患儿建立与其他儿童之间的友谊,更好的促使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出院当天,帮助患儿帮利好出院手术,做好出院指导。叮嘱患儿及家属出院后也需要严格执行饮食方案与治疗方式,坚持胰岛素注射,适宜运动,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饮食控制、糖尿病知识知晓、心理健康合格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出院当天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问卷总包括糖尿病知识、饮食、心理健康等3个维度,答对八题目及以上为合格,反之,不合格。②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主要包括低血糖、皮肤感染、酮症酸中毒等。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综合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两组饮食控制、糖尿病知识知晓、心理健康合格率

观察组糖尿病知识知晓合格率,饮食控制合格率,心理健康合格率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50例,2例患儿出现不良事件(低血糖1例,皮肤感染1例),占4.0%;观察组50例,9例患儿出现不良事件(低血糖4例,皮肤感染3例,酮症酸中毒2例),占18.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5,p

3论

与成人相比,儿童糖尿病的治疗、健康教育、护理等方面存在诸多特殊性。例如,患儿认知能力不足,很可能无法遵医嘱行为;患儿常常厌倦单调食物,无法抵御美食;这类疾病患儿还往往存在着严重的消极情绪,长期处在这种压抑的水平中,很可能加速疾病进展。故而,必须加强儿童糖尿病护理,从而更好的为临床服务。临床护理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起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护理程序及模式,是一个关于临床护理的综合系统,其能有效提高疾病管理水平,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治疗成本[4,6]。护理人员应结合儿童糖尿病具体情况,设计最佳护理方案,并按照患儿住院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有利于促使临床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化,多方面入手,保证各项护理、医疗在既定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从而保证患儿获得最佳护理服务[7]。儿童糖尿病患儿健康知识水平的提升,全面提升了患儿生理机能与生活能力,有效促使疾病恢复,为尽快融入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护理人员有序、高质量的开展护理工作,护患积极配合,在全面提升患儿满意度的基础上,提升护理质量[8]。通过该文研究证实,观察组糖尿病知识知晓合格47例,占94.0%,饮食控制合格47例,占94.0%,心理健康合格45例,占90.0%;对照组糖尿病知识知晓合格39例,占78.0%,饮食控制合格40例,占80.0%,心理健康合格32例,占64.0%,观察组不良事件几率占4.0%;观察组不良事件几率占18.0%,提示临床路径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儿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治疗依从性,降低不良事件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南泉.循证护理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7):224.

[2]刘春妍,崔晓晶.循证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联合应用于儿童糖尿病中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25):3048-3050.

[3]罗小娟.优质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实施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3):230-231.

[4]陆群,孙海峰,姚孝娟,等.循证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童糖尿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6):43-46

[5]隋长勇.探讨循证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童糖尿病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10):202.

[6]FelekeY,mengistuY,enquselassieF.Diabeticinfections:clinicalandbacteriologicalstudyattikuranbessaSpecializedUniversityhospital,addisababa,ethiopia[J].ethiopmedJ,2007,45(2):171.

[7]陆世清,杨兴萍.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325-1326.

儿童护理知识篇6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发挥妇联组织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和资助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拓宽社会援助渠道,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优化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主要目标

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实施对象为父母均外出务工的0—16岁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就读及散居的农村留守儿童。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新建1个一星级村级“留守儿童之家”,培训5名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或临时监护人(家庭教育知识),聘请20名爱心家长。

三、活动内容

(一)新建1个留守儿童活动之家。新建的“留守儿童活动之家”基本做到“四有”:有宽敞安全的活动场地,有乒乓球、羽毛球、象棋、扑克等活动器材,有一部亲情电话,有图书室等;“留守儿童活动之家”统一设立“三室”:图书室、亲情室、活动室;管理实行“八个一”一份倡议书、一份成长档案、每学期一封亲情书信、做一次家访、一张爱心联系卡、一个心理咨询台、一部亲情电话、一套规章制度,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活动之家的亲情和温馨。

(二)推进“四个一”计划,广泛开展社会关爱活动。开展一次征募自愿者行动,一次交流观摩活动,一次百人培训活动,一次综合表彰活动。

1、摸准信息,建立“台帐”。一要建立留守儿童(包括学龄前儿童)档案,做到清楚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清楚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清楚留守儿童病史状况,清楚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清楚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通过摸底调查,各学校要将调查信息分类整理建档,同时将调查统计表汇总报乡妇联备案。二要开办亲情热线电话,加强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家长的联系与沟通。三要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培训、咨询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2、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指导机制。有计划地培训5名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或临时监护人(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留守儿童家长及临时监护人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优化养育和监护行为。要利用节假日、农忙时节组织召开返乡家长会,引导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

3、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帮扶活动。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帮扶活动。组织学校的教师、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计20名人员担当“爱心家长”。充分发挥共青团和青年志愿者队伍的骨干作用,开展“心手相连”结对帮扶活动,做好关爱和服务工作,使每一名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都能“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为孩子们提供心理疏导、作业辅导、生活帮助等服务。

4、组织对特困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动员社会捐助)。

四、活动经费

实施县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采取项目运作方式,采取“项目支持一点,政府投入一点,成员单位帮扶一点,乡村、学校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完成项目实施。

五、工作要求

(一)建立领导机构。乡政府成立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乡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全乡要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各行政村、学校也要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或工作小组,负责具体事务。

(二)明确职责分工。乡团委负责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督查评估工作,切实推动工程有效实施。乡财政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部门负责为留守儿童提供与城市儿童相同的计划免疫等医疗卫生服务;乡关工委负责组织“五老”队伍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乡民政办结合有关工作,适时开展留守孩子关爱工作,重点帮助贫困留守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特别对残疾儿童予以关爱;乡司法所要加强法律知识宣传,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乡妇联、团委要广泛动员,组织志愿者开展与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公安、工商、文化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创造平安、和谐、卫生、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儿童护理知识篇7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方案一】

一.活动主题:

同一片蓝天下,心手相牵,筑起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阶梯

二.活动目的:

破坏性地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安定,对于闭塞的农村,留守儿童对于放防灾减灾知识知之甚少,为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科普教育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的能力,有效保障师生生命安全,xx区志愿者协会天使助学服务队在五一节假日到xx祠堂小学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活动。同时,发挥医学志愿者专长,教孩子们如何预防疾病、如何洗手、刷牙等。此外,陪留守儿童度过一个快乐的五一假期,和孩子们一起做饭、进行团队游戏,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悉心观察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感受,对孩子进行心理调适,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活动时间:201X年4月29日

四.活动地点:xx区xx镇祠堂小学

五.活动流程:

8:20----8:30xx区志愿者协会办公室集合

9:00----12:30与孩子们一起做午饭,包饺子

13:00----14:30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防灾减灾知识、医学常识(如何洗手、刷牙、蚊虫叮咬后的处理方法)

14:40----15:10防灾减灾演练

15:20----17:00团队游戏

17:00活动结束,送离家远的孩子回家,志愿者返回

六.活动人数:

社会人士不限,学生志愿者8人(学生志愿者要求参与协会志愿服务活动3次以上,擅长与小朋友沟通,会做饭,能独立带领小朋友做团队游戏)

七.报名方式:李x187x7131

八.物资征集:

1.募集爱心资金500元,用以购买肉、饺皮、蔬菜、水果、矿泉水等食物及防暑药和纱布、创可贴、酒精等.(食物由服务队统一购买,以保障食物统一、安全)

2.征集爱心车数辆,搭乘志愿者到达学校

3.募集儿童牙刷、牙膏75套,用于送予学生

九.温馨提示:

欢迎家长带领自己的孩子一起参加活动,让自己的孩子体验农村留守学生的艰苦,锻炼孩子的意志,学会感恩。同时,请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不要穿高跟鞋。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方案二】

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事关社会和谐长期任务,为进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县有关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校广泛联系家长的优势,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和资助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援助渠道,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优化留守守儿童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本着动真情、想实招、办实效的原则,推进关爱活动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家庭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村风、民风建设融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与学校教育各类家庭教育活动相结合,引入亲情电话、心理辅导等载体,依托村委会、家长学校广泛开展多类亲子互动活动。

二、总体目标

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弥补留守儿童感情缺失,提高留守儿童道德素养为目标,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广泛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工作网络,通过实施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创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对象

全校学生中父母长年或连续3个月外出务工的在家儿童和孤儿、遗弃儿童及单亲家庭儿童。

四、活动内容

(一)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之家

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之家,做到四有:有宽敞安全的活动场所,有乒乓球、羽毛球、象棋、扑克等活动器材,有一部亲情电话,有图书室等;设立三室:图书室、亲情室、活动室。管理实行八个一:一份倡议书、一份成长档案、每学期一封亲情书信、做一次家访、一张爱心联系卡、一个心理咨询台、一部亲情电话、一套规章制度,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活动之家的亲情和温馨。

(二)推行四个一计划,广泛开展社会关爱活动。

开展一次征募志愿者行动,在母亲节、六一儿童节期间开展心手相连结对帮扶活动;以先进乡镇为示范点开展一次交流观摩活动;对班主任、临时监护人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知识,家庭教育知识培训活动;6月份开展一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评比表彰活动。

1、摸准信息,建立台帐。学校组织班主任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清楚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清楚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清楚留守儿童病史状况;清楚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清楚留守儿童临时监护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

2、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指导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班主任或临时监护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宣传普及家教知识。在留守儿童家长中广泛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利用节假农忙时节,组织召开返乡家长会,引导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优化养育和监护行为。

3、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帮扶活动,广泛发动学校力量,组织教师担当爱心家长,积极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志愿帮扶活动。邀请五老担任校外义务辅导员,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和成长教育的大手牵小手活动;加强与教师、监护人的联系,保持与留守儿童对话、沟通,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积极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作业辅导、生活帮助等服务,弥补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保护人,使每一名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都能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4、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对特困留儿童进行救助。

5、实施步骤

关爱活动分三个阶段

(一)安排部署阶段(20xx年3月20日~31日)。重点做好活动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全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4月1日~5月31日)。全面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

(三)活动总结阶段(6月)。总结活动开展情况,进一步探索建立关爱活动经常化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领导机构。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每月召开一次会议。

(二)构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网络。健全以留守儿童亲属为主体的监护网络,督促临时监护人履行法律责任;建立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助网络,加强学校与临时监护人和法定监护人的密切配合,建立和完善与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制度。

(三)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学校建设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家长学校,加大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培训力度,提高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育人水平,保障留守儿童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权利。

(四)建立结对关爱志愿者与留守儿童联系卡制度。

定期召开志愿者、留守儿童、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座谈会,要求志愿者通过书信、电话、面谈等多种形式与结对的留守儿童进行联络谈心,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要及时填写爱心联系卡,记录孩子取得的进步和存在问题及相关活动等。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方案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本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班主任应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二)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

班级要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学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儿童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

班级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育人阵地和育人功能,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儿童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水平。

(三)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抓好生的辅导、就餐等日常工作,让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儿童护理知识篇8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逐渐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发生着变化。而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多年的儿科护理工作中发现,儿童的心理护理也不容忽视。他们的身心正处于发育阶段,身体的变化很容易被忽视。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因各个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当身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时会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因此,根据小儿的心理特点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从而提高护理质量,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1心理特点

1.1惶恐不安心理,婴幼儿反应不大,四岁左右的儿童对离开母亲会感到十分不安,年龄稍大一点的儿童,一入院往往会以为被父母抛弃,再加上医院陌生的环境,医护人员白色的隔离衣帽,往往会出现对检查治疗等不合作现象。而当今社会,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容易着急,也加重了儿童的心理负担。

1.2逆反心理,有的儿童拒绝住院,对父母让其住院十分不满,对父母不理不睬,不表示亲近,用不愉快的表情表示抗议。但是他们同时也具有儿童的乐观天性,好玩好新奇,对新事物易于接受和模仿能力强等特点

2护理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针对家属态度对儿童的影响,我们予以下护理:

2.1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护理婴幼儿情绪反应小,也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心理护理,6-8个月的婴儿能够识别人们不同的表情,凡是发怒的样子,他都知道生气,会表现害怕,,他们需要母亲的爱护拥抱,对于小儿患者人们不能吝啬关爱,且要热情直接的表达自己的关爱。除了语言上表达关心外,还应给予肢体的,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研究,乳儿从6个月到1周岁是建立“母子联结”的关键期,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母爱。孩子离开妈妈,大都恐惧、焦虑和不安,经常哭闹、拒食及不服药。心理学家认为,人体间的接触和抚摸是婴儿天生的需求,有人把这种需求称为“皮肤饥饿”。儿童的皮肤饥饿现象,在家庭中可由父母的搂抱等方式满足。在医院里,护士对他们轻拍、抚摸及搂抱,可使其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变得自然协调,产生如在母亲怀中的安全感。,护士要经常抱抱他,与他逗逗笑,说说话,调节婴幼儿的心理活力,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四岁左右的儿童情绪反应比较大,但注意力较容易引开,护士应经常以讲故事、做游戏来分散其注意力,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以取得信任与配合。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儿童,因为他们对事物的反应能力较强,并有竞争性,力争让患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拾玩具等,开展一些竞争性活动,如讲卫生、打针不哭奖励小贴画等,和他们交朋友,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利用语言技巧和精湛的技术获得配合

我国当前现实生活中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对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属的心理支持。家属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孩子生病后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容易忽视,加之来到医院陌生的环境不习惯,无形中造就了孩子们的任性,拒绝配合治疗,这时我们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世界,了解其不配合的原因,与患儿进行联合的沟通,要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去说服家属,让其进行合作,消除顾虑让他们给患儿积极良好的支持,而且我们在治疗中要以稳、准、轻、快的技术完成操作,从而使患儿更加合作,渐渐地患儿就信任我们,从被动治疗走向主动治疗。

2.3病房的布置、工作人员的着装力求符合患儿的心理特点

病室的设计应儿童化,门窗的样式应多样化,色彩鲜明,墙面可设计彩色图案,可准备多种玩具,工作人员工作服也选择淡彩色或淡蓝色,使患儿消除戒备心理,取得合作。

2.4给患儿家属一定的卫生宣教和指导

患儿家属多半缺少医学专科知识,他们在治疗过程中迫切地想知道有关患儿疾病的知识,预防儿童成长过程的健康咨询,在护理工作中,我们应以丰富的知识对家属进行指导,也是巩固治疗的必要方法,从这种护与患的交流中,让患儿家属也参与到治疗与护理中,从而建立起适合现代医学模式的护患关系。

儿童护理知识篇9

【关键词】儿科家长;满意度;护理

1调查方法

对在我院接受相关治疗的,暂未办理出院手续的儿童患者当中,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受教育水平,以随机抽选的方式进行比例分类。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此次调查活动。调查问卷的设计内容包含服务态度、专业业务水平、健康常识宣教三个类别。其中前两个类别分别包含有4个问题小项,第三个类别包含了3个问题小项。共计11个项目问题。此次调查问卷活动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发放,并在家长的现场配合下填写完成后即时收回。在资料处理方面采用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运用频数、百分比的形式进行表达。收集到的每项问题的答案按照理奎德5分量表进行计分,设定的满意程度和计分值为非常满意为5分,较满意为4分,不确定为3分,不满意为2分,极不满意为1分。并且收集到的有效调查问卷,家长的满意度调查得分在11-55分才符合此次调查要求。

2调查结果

此次问卷调查活动一共向家长们发放了348份调查问卷,去除里面填写不符合要求的问卷29份,共回收有效的问卷319份,合格率为91.69%。

3讨论

1.不同年龄段患儿家长满意度:在不同的年龄段的儿童患者的家长中,0-3岁的儿童患者的家长满意度要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的家长,总结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该年龄段的儿童处于身体发育的萌芽期,皮肤特别细嫩,血管不容易看清,从而使得扎针头皮静脉穿刺的操作难度增大,护理人员容易出现操作失误。再者是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患者,不具备较为清晰的说话能力,对存在的扎针等护理方面的疼痛只能以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这就使家长本来就存在的焦虑急躁情绪更加严重,从而容易导致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不满。静脉穿刺的护理操作技术是护理人员的应知应会的专业本领,特别是关于静脉置管,要严格按照标准的流程、手法和技巧来操作,以一针见血、麻利轻快等为最佳操作效果。

2.不同受教育程度儿童患者的家长满意度:通过观察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与其具有的满意度成反比关系,通过调查表中的答案可以看出,他们其中的大部分对护理人员对儿童患者开展健康知识宣教的效果不满意。因此可分析得出,儿童患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所希望获得的健康宣教知识的需求也就越强烈。但是这项工作对于护理人员来讲,恰是一项短板。这是因为护理人员未接受系统性的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培训,也就无法有效保证宣教效果。再加上护理人员的紧缺等原因,导致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不够理想。由此可认为,怎样更加有效规范的开展健康知识宣教活动,使该项工作能够针对不同的特点的患者来更加有的放矢的进行更加丰富有效的健康知识宣教,使提升儿童患者家长满意度的有效方法。

儿童护理知识篇10

【关键词】妇产科;儿童护理风险;预防;对策

前言

妇产科已然属于医疗高风险专业尤其是产科,它联系的是两条生命。而产科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护理人员对胎儿宫内情况判断的不确定性很高。在儿童的早期,小儿神经行为发育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幼稚到成熟,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在量上呈现着高速发展状态,而且出现巨大而深刻质的变化。

一、风险分析

1、护理人员因素

注意力不集中,护理环节质量无法保证:工作应急性很强,并且繁琐,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很大,倒夜班频繁过于疲劳。人力资源配备的不足。护患沟通不够,未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导致儿童的免疫力下降,

2、患者、家属风险因素

病人心理危机问题:孕产妇及其家属没有充分意识到分娩的危险性,认为分娩是人生必经阶段,很多孕妇及其家属在待产期间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甚至私自外出,一旦孕妇发生了胎盘早剥、胎膜早破或摔伤,对母婴都有较大的危险,更可能对儿童以后的发育成长埋下隐患。

3、室内感染的发生

孕妇产后在母婴室时,家属及探视人员若不遵守探视制度,就极有可能影响到产妇休养,甚至造成交叉感染,导致产褥感染和新生儿感染,更有可能诱发儿童多种疾病。

二、预防措施

1、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督促护士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熟悉和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变化以及部门规章,组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护士风险防范措施,了解儿童成长的发展规律,及时通报国内外最新的有关安全的信息,这样能够增强护士对护理风险防范意识的树立有所帮助,使护士对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工作环节提高警惕。[1]

2、建立并严格执行临床实践标准体系

产科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室,对所有工作人员要求都很严格,必须进行规范性严格培训后,能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方可上岗。在工作中要做到一丝不苟严密观察产程进程,及时处理产程中发生的各种意外。还要注意学习各种人文和社会知识,提高整体的素质,遇到疑难问题时大家讨论,集思广益。要定期进行业务学习考核,促进医疗护理水平提高,避免因医护水平缺陷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减少纠纷。

3、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

产科积极推广以产妇为中心的的人性化服务,转变护理观念和服务模式,建立孕前、孕期、产时、产后无缝隙全程服务体系。医院各科室应充分利用院内现有的通讯设备,事先打电话与相关科联系好,不让病人和家属在科与科之间奔波,尽量提高家属的满意度,减少不满情绪,避免投诉与纠纷。医护人员应加强思想品德和专业素质的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掌握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的技巧,并注重提高与儿童的交流的水平,主动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三、儿童护理风险的管理对策

1、建立风险警示标志

危险地段、时段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如小心路滑等行为指导;走廊两侧安装扶手,厕所地面放置防滑垫。

2、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

在做任何一项操作时必须解释目的和注意事项,同时告知风险因素。牢记“风险源自细节”,注重护理风险的前瞻控制,加强细节教育,是防范差错事故和进行安全护理的有效方法。儿童具有爱玩爱闹的特点,护理人员应加强看管。

3、护理人员应紧抓几大关键点

节假日、双休班、交接班是护理人员容易麻痹大意的时候,护士长应实行三查房和节假日值班制,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对于那些新上岗、责任心不强、技术差、生活中干扰因素大的护士,应重点监控,合理搭班,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对急救物品实行专人负责管理,定点定量放置,定期检修急救仪器性能,力求急救物品完好、处于应急状态。

4、严格对查制度

加强住院患者、新生儿腕带的管理,新生儿采取三核对原则,确保患者身份正确。加强病房巡视,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避免意外事件发生。医生做到危重病人重点床头交班,了解病房所有病人病情动态,发现病情变化立即处理,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5、积极引导家长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进行评估和识别儿童早期常见心理行为的异常

心理行为发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发育理论,使用一定的操纵程序,对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和行为能力等属性加以确定的过程。它的特点分为动态性、相对性、间接性。[2]

1、简易评估与专业智力测评

家长或儿童保健人员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心理发育的进程,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儿童心理发育水平,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评估。而专业智力测评则需要护理人员使用特定的标准化的测定量表对被试对象施加刺激,从被试的一定反应中确定其智力水平的过程。

2、对儿童心理发育行为的早期推进

家长应积极参与和实施早期干预工作模式,尽量开发现有的家庭的自然条件,而不是限制破坏自然环境。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个别需要,制定出针对性的干预计划。家长应积极配合妇产科医院改善家庭养育方式和环境,做好情绪辅导和行为管理,采取合理的、科学的养育方式,为儿童智力发展、情绪发展和人格发展提供一个适宜的发展环境。

3、预防意外伤害

儿童是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之一,儿童的判断你能力差,缺乏识别危险的能力。在对儿童大运动能力和精细动作的促进训练的时候,家长和医院要增强安全意识,做好环境安全设施的建设,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四、总结

儿童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母婴健康是关系到每个家庭幸福的大事,保证母婴安全,是每个产科医护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水平,加强责任心,防患于未然,是从根本上解决医疗纠纷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吴文平.妇产科护理常见风险对策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2(2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