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人才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58:05

供应链人才培养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国际化课程学习;创新能力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渤海大学校级教改立项项目(项目编号:BDJG-14-YB-C-01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5日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迫切需要改革的环节,早在很多年以前,我国高校就已经从外交活动、合作项目层面把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作为出发点,进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与国际化接轨中,通常将重心主要放在两大方面:一是放在科研和培养项目上,主要为了争取外资和扩大影响;二是人才素质培养层面,创立国际化互认课程,培养国际化技能的本科毕业生。这就是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

iSeC项目(又称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具有独特的学业规划,凡是参与本项目的学生,在没有出国前就会充分体验到海外高等院校的学习氛围,学习美国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在美国高校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为学生未来适应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iSeC项目大纲要求学生英语达到相应水平,熟悉国际运作规则,具备国际视野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国际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具备国际化的竞争优势。他们是未来国内紧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他们将深受中外用人单位青睐,他们也将享有更高的年薪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这是高等教育首要关注的一个问题。近年来,企业对供应链管理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社会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尤其是国际化供应链管理创新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的稀缺,很多高校开设了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以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需求的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是,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不足。因此,加强高等院校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影响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僵硬地把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的全盘教授。承担国际化课程的教师都是经过留学基金委进行统一培训的有上岗资格的专业教师。但是,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被传统的思维所影响而缺乏主见和创新意识,善于学习但缺乏创新,对所学的知识不愿意也不善于思考,被动的随着老师和小组长的节奏前行,仍然用传统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目前,各大高校在相应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国际化教育理念及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增加了有关学生国际化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但大多数高等院校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僵硬的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全盘照搬,教师的引导性地位并没有灵活充分的体现出来,大部分学生是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而在实践性方面的培训也多以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难以培养出应用创新型的人才。

(二)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明辨性思维思考问题。明辨性思维,就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以,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明辨性思维的目的在于获得理解、评估观点和解决问题,它提倡的是怀疑精神,要求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在国际化课程教学中,明辨性思维应该随着授课的内容,不断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和理念当中。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对明辨性思维的确切要求,对明辨性思维的教育问题是个空白,不会用明辨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更不会把问题一分为二用创新的精神去解决问题。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影响到学生创新活力的不仅仅是人们接收到的大量的信息和观点,如何把接收到的复杂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判断和批判性接收,对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曾说:在未来15~20年,要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上升,就必须更新教育模式,重视和开始对大学生明辨性思维的培养。

(三)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环节滞后。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大力发展国际项目,引进国际化人才,传授本科学生国际化技能。把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引到中国来,同时也把中国先进的文化管理、科学技术带到国外留学生中。理论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应用国际教材,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环节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环节严重滞后。显然,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意识淡薄,没有足够的对国际化实践环节的重视。没有国际化实践环节,即使有些高校增加了国际化实践环节,其实践内容也非常陈旧,实践形式也较单一,而且并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除此之外,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师与实践基地也是导致学生没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阶段的供应链管理课上,大多数老师采用理论讲解或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很少把学生带到课外去,带到真正的生产实践当中去,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实践基地。目前在学校周边企业中没有相关的国际化供应链企业,也是导致实践基地的建立和维系缺少稳定性、责任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因之一。

(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没有真正地与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在高校最为广泛的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教学法,在理论教学部分,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这种传统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缺少师生交流和互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在引入了iSeC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模拟法、小组讨论、角色表演、辩论赛等,但很多学生不适应也不配合这种更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的教学法。况且上课班型的人数太多,没有办法针对每个人的自身特点而定制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授课和讲解过程中缺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过程的讲解就致使学生们还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顺着教师的想法去思考问题,没有真正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高供应链管理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重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培养创新的国际化教育理念。目前,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创新能力、国际化培养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科学构建,以提高学生适应国际供应链市场为向导,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综合素质和国际适应能力。以国际化为前提,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国际供应链模块,把国际供应链法律法规、绿色供应链管理、国际采购等相关课程加到国际供应链模块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相关的模块课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适应国际化的素质要求,又使学生学习到了供应链国际化专业知识。

(二)运用明辨性思维,把iSeC国际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运用iSeC的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运用明辨性思维,对课堂教学安排进行合理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明辨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中小班教学,30~60人为宜,可以采取演讲、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法、辩论赛、布置任务等iSeC的教学方法,使这些方法贯穿于教学始终,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把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落实到供应链管理课程当中。

(三)增加国际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国内很少有国际化供应链公司,这就给供应链国际化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高等院校在设置国际化实践教学环节时,应着手于具有国际贸易的大型物流企业或者是供应链设计公司,与他们签订产学实践基地。从实践环节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基本理论知识以更可视化、人性化、感观化的形式多方式的呈现给学生,利用网络模拟平台、仿真实验系统、人机交互模拟等先进的教学方式代替传统的“黑板+ppt”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又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高等院校可以聘请供应链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实践训练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体现专业教学的开放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先进的iSeC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高等学校方面,学校应鼓励每个学生参加供应链及物流创新创业大赛,任课教师在创新上积极引导。教师要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心。以学术科研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们的创造潜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注册国际采购经理证、注册生产和库存经理证书或国际注册高级供应链师等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认证,达到持证上岗。高等院校应以相关科目免修或者是资金奖励等手段鼓励拿到国际资格证的同学,通过课外系统的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课外课内一起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以iSeC国际化考核理念,完善供应链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在教学成绩考核方面,笔者建议采用iSeC综合考核体系,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采取分节考核法,把每一堂每一节的课堂分数落实在纸面上,同时把期末的试题库试卷再乘以相应的系数,改变以前一纸定乾坤的应试体系。同时把握过程教学管理,综合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调查报告、课堂讨论、小论文、自我展示等各个环节中把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化体现出来。同时,学校通过采用创新能力及获取创新学分的激励方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或科研活动,进行一定范围的专业阅读、一定程度地参与专业大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学分。对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的回报。

三、结语

提高供应链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供应链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供应链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就要求高等院校充分利用国际化课程素材,从理论知识方面和创新能力两方面,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深化研究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改革,为我国供应链行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国际化、高素质、管理型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占飞,魏春艳等.iSeC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借鉴――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5.29.1.

[2]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供应链人才培养篇2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各高校主要通过设置不同的专业,以及通过不同的课程体系来培养不同的专业人才,而这些专业的设置主要是根据人才市场已经反映出来的需求情况来进行制定及完善。这就会导致高校按需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设置好专业后学校需要2-4年的时间去培养人才,而且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是采用的是:2-3年的教师讲授,最后一年的半个学期校外实习的培养模式。所以学生就业前大部分的专业知识都是来源于授课老师,而专业老师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教材,而同时一本有质量的教材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编写和完善的,这样一来等学生把教材拿到手后教材中已有很多知识已经更新了但是教材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更新。有时高校把握不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错位,没能很好的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与人才市场的对接问题。

二、高校在人才培养供应链中扮演的角色分析

把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看成是一个服务性企业:学生从不同生源地进来,经过教育加工后,再向不同的用人单位输送。和现实的服务企业不同的是,学校加工培养的对象是有生命有意识的人,而其他企业的对象是产品而言,从供应链的角度看两者是一样的。因此,在人才产业链中,高校和用人单位就是一条人才培养链上不同的连个节点,基于这点我们可以引进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来改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使之更有效的运行,并进行有效对接,从而达到生源地、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共赢的局面。

三、利用供应链管理模式改善高校人才培养输送模式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开始加快。相对而言,工科的知识更新速度要比文科的更新速度要快。同时,在人才市场中也发生着同样的变化,四年前的热门职业或者专业,四年后就不再是香饽饽了。那在种情况下,高校如何把握知识更新的节奏,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换特点,则成为各高校热切想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借鉴供应链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经验,在我们的高校和用人单位中引用信息系统,建立一个高校、用人单位和教育部门共享的信息平台。利用这个平台高校可以方便进行人才需求调查,进而改善和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率的目标;而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人才市场的供应情况,方便招聘对口人才,从而降低招聘成本。因此,高校可以和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协商,共同出资或者由地方政府出资建立这样一个可以让多方共赢的信息平台,从而既可以在微观上解决企业的招聘问题和学校的学生就业问题,又可以在宏观上解决整个社会或者地区的就业问题。

此外,还可以借鉴现在供应商和制造商联合经营的模式,来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的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有很多供应商和制造成为了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生产成本,供应商直接把工厂建在制造商的附近或者选择在同一个工业园区,甚至还有些供应商直接设在制造商的厂房里,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的减少材料的输送成本。作为学校我们当然不能直接照搬供应商与制造商这种友好的合作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借鉴。作为高校可以在学校里引进企业的模式,根据不同专业可以在学校里设置一些以学生实训为目的的营利性组织,利用这些组织承接相关企业的一些业务。例如,物流专业可以在学校里设置一个快递公司,专门为学校的师生服务,负责校内及周边的居民快件的收发,统一外面各个快递公司在学校的服务点,当然在这个公司的运营过程中要有老师的参与。

供应链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7 文献标识码:a

1.供应链融资业务概述

供应链融资是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对物流和金融领域业务的进一步提升与整合,是以企业的动产存货为担保,核心企业授信为基础的信贷业务,在此业务中,银行委托物流公司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中对上述货品实施监管,使物流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实施供应链增值服务的新模式。这项业务由于融资门槛低、融资方式灵活,自开展以来短短几年即实现年超百亿的融资规模,物流监管服务也已遍布我国32个省市的数万个站点。而目前的从业人员多为临时拼凑、业务水平较低或经简单培训的工作人员,与所需求的职业素养差距较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供应链融资管理、营销及监管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

2.研究背景

根据2009年国务院将物流产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中“四点要求”和“九大重点工程”的精神,第一要点就是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而2010年、2011年的两会报告中也重点提出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业、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创新。而推进和发展供应链融资及监管服务就是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以及银行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最好途径。同时也是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创新物流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展物流行业效益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该行业起步晚、起点低,而供应链融资业务横跨物流服务业、银行金融业、外贸行业及生产制造业,专业人员培养内容体系复杂,使得物流企业面临着优秀的专项人才难寻找、难培训、难评估、难管理等重大难题。迄今为止,基于供应链融资的物流企业专项人才培养的职业技能体系、职业素养要求方面,以及培养方案等研究几乎为零,这也是本论文重点研究,力求突破的关键。

3.供应链融资业务岗位群及职业技能标准

3.1目前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类型

目前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类(如表1)。

3.1.1基于货权的融资。这类融资产品多以对动产存货进行质押授信为基础进行融资,是从以往的融通仓演变而来,包括静态和动态质押授信以及仓单质押授信等方式获得融资。

3.1.2基于核心企业授信的融资。这类融资产品是以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此模式最早以中外运的保兑仓为模板,包括预付款或担保后提货、信用证以及保函承兑汇票授信等方式获得融资。

3.1.3基于债权的融资。这类融资产品主要是针对应收账款进行融资,包括保理业务和对应收账款的短期票据授信进行融资。

3.2金融领域岗位技能

金融领域的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在供应链融资服务当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除此之外,银行还可以为供应链财务管理的设计和实施提供解决方案。金融领域的岗位主要是商业银行进行供应链融资的信贷部门的从业人员,其主要工作是协助贷前调查、手续操作、贷后检查。因此,此类从业人员在通晓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和流程的同时,还应掌握财务管理、银行学、统计学等学科的重要原理和运作方法,掌握金融票据的法律规定和操作方法,掌握信贷产品的贷前调查、贷中操作和贷后检查的重要方法。

3.3物流领域岗位技能

在银行与其供应链客户的关系中,第三方物流扮演了银行人的关键角色。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提供担保,使其获得授信额度;对于银行来说,它代表银行管理和控制质物,对授信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当授信企业面临困境时,为银行提供预警信号,从一定程度上分担了银行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的风险。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于中小企业和银行来说都有重大意义,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资本、规模、技术、信用、人员等方面应具备相当的实力。

该领域主要包括融资物流岗位和融资监管岗位,前者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放贷银行及有关物流业务单元,有效实施质押货物监管,满足客户融资需求。此类人才需熟悉经济合同法、海关法、国际运输经济、货物学、港口装卸;知晓财务、银行学、统计学、物流供应链管理理论,懂得船舶、国际货运业务知识、外贸知识。后者具体负责客户提供给银行质押货物的监管工作,确保监管质押物数量、质量和价值符合放贷银行的要求。此类人才需具有理货、统计、货物学常识。

同时,从事供应链融资的物流企业工作人员特别是融资监管人员,其职业道德素养也非常重要,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关系着信贷安全。

3.4商贸领域岗位技能

商贸领域主要涉及核心企业的商务岗位、商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项目负责人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营销人员、供应链融资商务平台运营管理的人员等。此类人才需全程负责跟踪、分析、挖掘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并结合公司现有业务策略进行需求评估、融资项目的协同、协调并不断创新产品、基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提品分析结论和展望,并将研究的发现转变为可执行和可实现的项目。因此这类人才在通晓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同时,应有很好的商务沟通和交往能力,是整个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动和剂。

4.供应链融资业务下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构建

4.1专项人才培养内容和体系

根据以上论述的内容可以总结供应链融资业务下专项人才培养的内容涉及金融、物流、商贸、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同时应培养和塑造其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熏陶,因此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复合型培养。其培养内容应体现“一个基础、四个支柱、两个屋顶”的特点(如图l所示)。

(1)一个基础是指通晓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各种融资模式、操作流程和方法,这是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关键。

(2)四个支柱是指要掌握与供应链融资业务相关的四大学科包括:银行学、统计学、国际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学科,共同构成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坚实砥柱。同时4个关键学科还应融会贯通复合应用。

(3)两个屋顶是指能够推进供应链融资业务实现产品创新和服务增值的技能,之所以说两个屋顶,因为创新和增值是从金融和物流两个领域发生,依靠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和物流增值服务来实现。

因此,供应链融资专项人才技能培养体系也应如图1的外形,像建造房屋一样培养该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其培养方案和岗位群的对应体系如图2所示。

4.2培养模式

4.2.1针对从业人员

按目前的从业人员结构状况,从事供应链融资的银行、信贷和保险机构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金融专业,其对物流和商贸知识相对匮乏。而从事融资物流监管的人员多毕业于物流管理专业,其对金融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相对匮乏,从事融资监管系统开发和管理和从事融资产品营销的人员也大多是单一

学科教育背景的从业者。而供应链融资业务横跨金融、物流、工业产品生产和信息等多个领域,其从业者应具有复合领域的学科知识。因此,针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应属于“补充性质”的培训培养,即在原有的学科技能基础上,将其他学科进行补充培训。这类补充性培养可以是短期的、阶段性的、按需安排的。

4.2.2针对学生

目前有很多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供应链融资业务专项人才,如中远物流、中远货运等企业与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建立共同培养和用人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学生从业前的一个学期开设选修课,为有志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学生实施岗前培训,这类课程就可以系统、全面地教授与供应链融资业务有关的“一个基础、四个支柱、两个屋顶”的课程,使学生的培养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

4.3评估标准和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

4.3.1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即是通过对从业人员开展相关业务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和利润进行评估,该类评估可以采用“正向激励”的方式进行鼓励和激励。这类评估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第一是绩效量的评估标准,通过对业务额和业务利润额的多少进行量化考核;第二是供应链业务拓展的评估标准,通过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拓展或服务范围的拓展进行质量考核,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暂时没有利润甚至需付出经济代价,但出于对未来业务空间拓展的考量,也可以给予正向激励的方式。

4.3.2风险评估

尽管物流金融业务能够带来可观的收益,但也要面临诸多风险。当前阻碍物流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银行与物流企业两者在业务操作中如何建立科学规范、适用的风险管理体系的问题。同时,对从业人员进行岗位职责和工作行为的风险评估是非常关键的。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基本包括5个方面:内部管理风险,物流风险,社会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因此应针对上述关键风险点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并对高风险行为实施“负向激励”措施。

供应链人才培养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也应用供应链管理得到了很多益处。

1.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指从商品生产一直到商品销售这期间所有节点所组成的物流网络,其中包含供应商、制造商、仓库、渠道商等。这一物流网络可以由多个个体或企业构成,但有些企业在这个物流网络中扮演多个角色。比如有些企业既是制造商又还扮演渠道商的角色、供应链管理让各个网络节点分工明确、各司所职,提高了各个节点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省了成本,降低了企业风险。

2.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的作用

2.1降低成本

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降低了其企业整个生产到销售的成本。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选择出合适的材料供应商,通过调查研究,评价各个材料供应商供应材料的性价比,从而优化材料成本。在仓库管理中,由于供应链上的信息实时共享,避免了以往需求信息逐层扩大的情况,降低了库存积压产生的成本问题。并且供应链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运输系统的成本和交易成本。

2.2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供应链管理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供应链管理应用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同样也提高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供应链管理直接把生产和消费关联起来,这时就需要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具有很高的客户服务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这个方面:客户在购买电子元件后,企业会采用配送货的方式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点不仅加强了供应商品的效率,还提高了客户服务质量。

3.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3.1.1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稀缺

现阶段,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稀缺是存在的现状之一。由于供应链管理需要掌握材料采购、商品质量管理、生产技术及销售等很多知识面,这种综合性人才培养起来十分困难。由于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缺乏优秀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导致供应链管理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功效。导致管理人才稀缺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企业方面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不是很重视,大多数企业没有一个完善的跨部门工作的机制,导致在供应链管理中大多都是就不同部门进行分开管理。(2)企业员工方面也没有进行学习的热情,不愿意在不同岗位上进行轮换。

3.1.2供应链管理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虽然帮助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进行很多方面的优化,但也同时伴随着很多风险。具体如下:(1)由于信息化建设的不完善,导致供应链环节上的信息传递错误,可能会造成产品供应不上或增加库存等情况。(2)物流出现问题也属于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物流中断影响客户服务质量,阻碍供应链的流通。

3.2解决对策

3.2.1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是完善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具体人才培养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培养,可通过培训供应链管理的专业知识,提高员工对企业生产流程的熟悉程度平。要求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学习先进的供应链管理软件,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2)可和大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把管理人员送入大企业中进行考察进修,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点从而加强自身素质。(3)可加大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引进,提高企业内部尖端的管理力量。通过引进的人才带动企业内部人员素质的提高。总之,通过培养人才可有效落实和完善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3.2.2加快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完善供应链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可提高企业竞争力,了解市场第一信息,提高企业收益等。供应链管理通过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可有效促进企业间的互补,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具体完善信息化建设有以下几点方法:(1)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求企业管理层把信息化建设当做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企业管理层重视信息化建设,才能把这一策略落实下去。(2)制定信息化建设部门,通过部门的研究来制定合适企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方向。信息化建设部门在考虑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和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信息系统的结合。(3)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员自身素质,培养员工对信息化的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努力,才能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

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帮助了企业完成了成本控制,降低了企业运营存在的风险,提高了企业顾客服务质量。但在现阶段的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人才的稀缺和供应链风险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不断培养优秀的综合性供应链管理人才,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把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安,刘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挑战[J].系统工程学报,2000,15(2):179-18.

[2]宋华.《物流供应链管理机制与发展》[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朱道,立龚国,华罗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

供应链人才培养篇5

   通信设备企业在现展的浪潮中,但还是带有传统管理模式的思想。在供应链管理上,基于“预测—计划”的管理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者通信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但这种供应链管理模式,缺乏柔性,不适合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①供应链缺乏反应能力。供应链反应是一连串的活动过程,体现过程链中的全面性和时效性。一些通信设备企业在供应链的活动中,表现出供应环节不顺畅的问题。例如,在收到订单到组织生产环节,明显表现出行动性的不足。所以,通信企业供应链运行效率整体偏低,与快节奏的社会需求相矛盾。②存在产成品存货偏高的问题。就实际情况而言,通信设备企业的供应链存货规模还是相对较高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供应链管理成本上升,而且极易出现大规模库存下的低效率资金周转,通信设备企业出现资金缺口,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2强化通信设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应对策略

   2.1强化供应链管理意识,形成正确的供应链管理思想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强调通信设备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之前,树立起正确的供应链管理思想。这样,依托正确的管理思想,有助于供应链战略的计划与实施,促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强化供应链管理意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运用供应链管理,首先需要树立企业为中心的思想,这样才能照顾到供应链的整个体系。所以,通信设备企业不仅仅是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操作层面,而更多地是从战略层面加以全方位的认识,以发挥供应链管理效率。在供应链管理意识的强化中,积极体现供应链的战略作用,为通信设备的生存发展创造力量。

   2.2构建供应链战略联盟关系,提高通信设备的市场竞争力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通信设备企业要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不仅仅需要依托强大的科研技术能力,而且需要构建有力的供应链战略联盟伙伴。在系统的供应链环节中,企业间依托自身强势制造单赢的局面其实是短暂的,难以使其可持续发展。①在业务外包下,可以强化合作伙伴关系的资源共享、优势互比,以及分担风险。这样一来,可以促使通信设备企业的业务流程更加顺畅,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②在实施关系营销的过程中,可以让各节点企业建立起纽带关系,强化供应链中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联系。尤其是与重要客户源建立稳定而良好的关系,对于通信设备企业的长足性发展非常重要。与此同时,基于关系营销,也可以有效地促进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提高合作力度,进而逐渐构建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关系。

   2.3发展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通信设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依托现代供应链管理,形成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供应链管理形态。通信设备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it技术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市场营销、支持服务、人事资源等方面。①完善的信息系统,依托于相关技术的支持。通信设备企业可运用CimS、Jit、mRpii等技术,有效的解决企业在生产环节所面临的问题,以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在企业资源、设备等的配置方面,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②通信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针对信息化项目,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以提高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契合度;以企业长远发展为需求,优化已有信息平台,以满足企业当前及未来的发展需求,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4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促使通信设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人才无疑是发展的基础动力,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通信设备行业,更加强调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以迎合企业发展的需求。通信设备企业要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在多元化、多形式的条件下,进行全方位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同时,企业也需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构建有力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大背景,以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这点对发展中的通信设备企业非常重要。

供应链人才培养篇6

供应链是一个围绕核心企业将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最终用户构造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模式。①供应链具有应激性、兼容性、风险低等优势,它关注的是产品的生产与供需之间的系统关系,强调的是供应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学者对供应链研究的不断深入,供应链应用的领域已从盈利性组织向非盈利性组织的管理实践拓展,比如公共教育、公益事业、公共卫生、公共服务等。供应链管理理念给非盈利性组织带来新的管理思想,注入新鲜的血液,拓宽固有的管理思维,从而提高公益服务效率和社会效益。供应链管理方法同样在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人才的培养上行之有效。可根据高等艺术教育的职能,以受教学生为中心、社会需求为导向,将需要接受教育的群体、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社会整体需求连成一个完整的功能性网链。 

二、艺术教育供应链的特性 

由于教育自身具有特殊性②,艺术教育供应链也有特殊性。首先,高校艺术教育的产品是隐性的。高校的效益是让受教育的原材料——学生成为社会需求的全方位人才,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难量化的。其次,艺术教育供应链的载体——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是课程的接受者(供应链的客体),然而在艺术教育课程中又参与到整个学科的研究,因此也是艺术教育供应链主体的一部分。由于学生既是受艺术教育的客体又是研究艺术教育学科的主体,所以艺术教育供应链是不断变化的。最后,艺术教育供应链是相对封闭的,仅存有高校、社会等几个节点。 

从目标性质的角度看,艺术教育供应链具有两大特性:一是目标的前瞻性。高等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上层建筑的特性,人才素质对社会需求的满足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显现,人才综合能力的体现具有滞后性,所以高等艺术教育对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应具有预知的超前性,使整体目标的前瞻性突出。二是目标的延续性。“学到老活到老”的理念使受众群体不仅仅为青年人,老年人对学习艺术的渴望加深,使艺术教育目标得到延伸。 

三、高校艺术教育供应链的搭建 

高校艺术教育供应链的目标是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适应市场变化,满足社会需求。高等艺术教育供应链的搭建,就是把受教育的大学生、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社会等主体联系起来,使受教育个体通过高校艺术教育的培训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 

(一)艺术教育供应链的构建因素 

高等艺术教育供应链的构建因素主要包括:1.社会需求因素,即社会对“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2.国家政策因素,即对高校进行减招政策,该因素使我国教育更高标准化;3.个人因素,即学生自身审美素质的需求。此外,在构建高等艺术教育供应链时,要充分考虑影响供应链的外部因素。 

(二)艺术教育供应链结构设计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可以借鉴企业供应链搭建的思路和方法构建高等艺术教育供应链。供应链的构建方向和目标是将受教育的大学生、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社会归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从而构成一个由社会发展需求推动的、信息集中和资源共享的高等艺术教育网链结构,③其结构为:需要接受教育的个体——高校艺术教育培养——社会需求。 

(三)艺术教育供应链的再更新 

随着全球信息趋于一体化,信息含义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迫使高校艺术教育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对已经构建好的艺术教育供应链进行再更新。为此,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了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条件,调整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结构,建立新的教学体系;二是分析并借鉴国外艺术教育供应链的长处,取长补短并不断改进更新;三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高校间的艺术教育资源数据库,并构造优秀人才的反馈机制。 

供应链人才培养篇7

(一)供应链含义分析

供应链其实是一种供需网络,各种产品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间供需网络,这个网络涉及到了生产商、批发商以及消费者等等,这样来看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网络式的物流体系。各个企业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节点,而节点之间又是相互需求与供应的关系,供应链不仅实现了连接供应商与用户的纽带作用,也使得商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增值[1]。

(二)供应链特征分析

多个企业采用节点方式组成节,因此也就出现了模式与类型多样的企业,供应链结构也就比较复杂,这是供应链的复杂性。第二个特点是系统性,供应链实际上就是一个网状供需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互相联系彼此相依。系统有共同的任务与目标,各个要素以竞争或者是合作形式完成这个目标,改变了传统的采购、制造等活动分离的模式。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也是其他供应链的构成部分,企业在运行时是动态变化与相互交叉的,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改变自己的运行机制,更好地迎接挑战与解决问题。

二、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物流管理不足之处

(一)企业物流管理观念陈旧

虽然我国物流管理取得较大发展,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首先来分析其观念问题。我国多数企业采用的仍旧是传统产品供应销售方式,只是单纯地在企业内部实施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的职能也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利于企业进行系统合理分工,供应链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也就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与作用。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物流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因此应该积极改变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与理念,提升企业物流服务效果。

(二)企业物流设施设备落后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物流设备都是比较落后的,没有将信息化技术充分地运用到其中,物流管理的服务效率也不能提高,物流设备较为落后陈旧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物流发展的需要。与物流设备陈旧落后相对应的就是物流管理规范缺少,企业在物品储运过程中不能实现整体管理与运转,物流管理自动化水平偏低[2]。

(三)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缺少

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我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交流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深入与广泛,现在物流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很强素质的人才,更加需要具备很强外语能力的人才。但是我国现在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比较落后的,无法培养出真正满足企业物流管理体系要求的人才,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三、改进供应链系统中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改变陈旧落后的物流管理理念

企业物流管理要想真正地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就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然后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特点,计划制定出合适的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方案。改进改善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水平,还要在思想观念上改变,现代性的企业应该逐渐地改变企业经营方式,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思想理念,重点关注物流服务内容创新、拓展服务类型等的服务理念。物流服务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实物服务方面,还应该给客户提供特色信息服务,积极主动地与客户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形成自己一套专业与特色的服务方式与理念,取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企业物流管理

现在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信息网络技术也可以应用到企业中去,实现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物流工作效率,企业在开展信息流服务工作时,应该以实物物流为基础,从而做到物流服务体系的完善,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要与客户结成战略联盟伙伴关系,拓宽物流服务渠道。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日益成熟并且在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上充当着重要角色,这种电子贸易方式充分地将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结合在一起,以顾客需求作为导向,紧密地将供应链系统中的节点联系起来,有效地提升了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效率,又吸引了新客户加入,拓展了物流服务新项目[3]。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借助使用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力量,更换物流服务设施设备,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三)培养企业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物流企业要想实现创新管理等最终依靠的还是专业物流管理人士,这些人才成为了物流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多种物流管理人才,一些高职院校必须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符合企业物流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积极履行优胜略汰人才选拔原则,给表现优秀人才提供好的工作机会。人才培养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鼓励其积极进行进修,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物流管理方面知识与技术经验,根据我国物流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一些有管理才能与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四、结语

供应链人才培养篇8

对话嘉宾:

韩嵩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副总裁

林涵武北京和君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

汪骏飞信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胡君宏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

王玉霞北京宏景世纪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人力资源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人口红利消耗殆尽,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人工成本快速上涨,企业关键人才绝对短缺情况持续,人才开发投入高而效率低,企业诸多问题亟待破解。当业界踯躅于如何开辟人才管理新路之时,打造“人才供应链”这把金钥匙跃入人们视线。在宏景软件举办的“精e人才管理、提升组织绩效”信息化高峰论坛上,业内专家济济一堂,围绕着“人才供应链”的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很多企业越来越认同关键人才要依靠企业培养这一观点,但与此相悖的是人才培养投入多,但效率低下,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韩嵩:我认为,首当其冲的是培训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真正统一的支撑企业发展的前沿性规划,跟企业实际结合不够。比如说企业发展面临着产业转型,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等等诸多的问题,实际上培训还没有跟上企业发展步伐。

 

第二是培训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结合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因此要让培训更有效率,必须与薪酬和职业生涯规划充分结合,明确各个职业生涯阶段需要什么技能和素质,从而激发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培训只是人才培养一部分,企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仅是培训这么简单,它也是一个系统,包括整个人员批次规划、后备人才的建设、相关的晋升标准都是辅助的,只有形成一个体系,比如说最简单的导师管理能不能做好,有很多形成建立的导师管理,如果没有发挥出效果的话,那导师管理是名存实亡的。

 

最后,企业培训需要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思维,企业在大量的培训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内部知识,这必然涉及到知识管理。如果知识管理跟不上的话,培训也会大打折扣。

 

林涵武: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他把新的水稻品种培育出来,最关键的是什么?是选种。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比最高,但关键点是要找到能够快速成长的种子。因此,我认为企业人才管理的最前端就在选种上;当然我所谓的选种,不是说现在就具有怎样的技能,而是具有怎样的潜力。人力资源管理关键是找到最好的种子,然后是企业建立培养体系,通过培训系统、评价系统、任用系统等,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

 

主持人:人才供应链的内涵、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传统的培训开发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林涵武:人才管理不是面向现在,而是要面向未来,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需加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到底在哪里、如何发现“种子”选手等等,这是前瞻性;人才都是有个性的,需要根据人才个性和发展阶段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计划、因材施教,这就是柔性。打造人才供应链必须围绕企业业务计划,与业务脱节的人力资源管理一定是不成功的,这就是客户化定制。

 

韩嵩:我们划分人力资源咨询,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一是叫人才开发;而人才供应链这个概念,我的理解是前两个概念的延伸和聚焦。各方对人才供应链都有不同的定义,有一种说法认为人才供应链包括四个主要方面含义,即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灵活的人才盘点、及时的人才补给、投资回报最大化的人才培养。而我从中看到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

 

第一,实效性。未来的人才管理必须根据需要实现及时供给。比如一旦有岗位空缺,招聘能否随时有效供给,有些外资企业不用人也在招人,建立起人才库,需要用人时就可随时招进来。

 

第二,投资性。更加关注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提高投资效率,把我有限的培训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第三,动态性。外部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前三年调整一次就够了,但现在调整十分频繁,

第四,团队性。以往讲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更是业务部门的事,未来这个概念会越来越深化,对业务部门负责人要求越来越高,他除了业务角色以外,还要承担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将所负责部门的人才资源供应链做好。

 

主持人:如果从信息化角度来谈一谈,如何构建企业的人才供应链?

汪骏飞:我从我们企业实际情况角度谈一谈这个问题。我们企业目前有数千人的规模,如果不进行实时盘点,就不知道各个业务单元人力资源配置的状态。我们现在每个月都动态地进行关键岗位的盘点,这些关键岗位上的人员发挥价值的大小、绩效状态怎样,只有通过及时盘点才能搞清楚,才能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靠手工去做,仅仅是对企业每个人的信息每月收集更新一次的一项工作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必须建设e-HR系统。信泰人寿与宏景软件合作五年了,所有人才信息采集都是通过系统完成的,并进一步通过系统输出各种的报表和分析,这样才能支撑我们对关键岗位、关键人才的分析需要。

 

人才供应链的关键是看企业发展需要,业务目标是什么,这样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有明确的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要发挥价值,一定要与公司业务发展紧密结合。我这里有一个企业内部经验跟大家分享。我们在做管培生工作,我们首先看财务序列上缺少哪些人才,运营序列缺少哪些人才,然后就在当年招收管培生进行培养;我们还有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轮岗,人才储备中往往需要把一些干部在不同岗位间轮岗进行塑造,在不同岗位上对他进行历练。我们前段时间刚开全系统人力资源会议,在会议上我跟大家说,我们现在提倡后方的干部去一线,一线的干部去后方,我们就是为了凸显以业务为中心的组织架构,所以我们做得很多HR工作就是围绕着我们公司主要的业务战略导向去做。

 

王玉霞:通过人才供应链保障企业有效的人才供给,有两个基本渠道,一是外部招聘,二是内部培养。对于外部招聘,企业从招聘网站获取了海量招聘简历,信息化系统可以自动筛选符合岗位任职资格要求的员工。那些具有较强潜质而企业却暂时没有合适岗位的应聘者,系统可以自动储存到人才库中,在出现人才需求时,按一定的任职资格条件查询即可快速获取人才信息。

对于企业内部人才,e-HR系统可以更加智能化,人力资源部可以通过系统自动完成人岗匹配,计算机可以根据能力素质要求与员工测评结果进行智能匹配,输出雷达图、计算匹配率,这样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快速弥补内部岗位空缺。

供应链人才培养篇9

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出现了“横向一体化”的新的管理理念,即产、供、销形成一条供应链,此供应链连接整个产供销的所有企业。目前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性力量。因此借鉴企业供应链构建人力资源供应链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电子商务时代;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C9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08-02

美国inteL公司董事长格鲁夫说过的一句名言:“未来的企业都是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将‘消失’”。可见电子商务是未来企业发展必由之路。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时代适应网络市场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新模式,将突破传统的商务模式,打破传统的竞争规则。电子商务(e-Business)是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提供信息平台在网上进行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平台不仅能够实现新的商务模式,同样也能使人力资源供应链发生质的飞跃,为真正实现人才供应链管理提供可能与可行的平台。

一、人力资源供应链的内涵及特征

人力资源供应链是一条连接人才供应、培训、服务、使用的人才链,同时通过对人才的培训、使用、轮换而增加其价值,因而也是一条增值链。人力资源供应链具有纵向性与横向性两大特征:

纵向性表现在人才的产生渠道可以由公司内部纵向产生。企业内部人才通过岗位的变化与提升,实现企业内部部人才价值效用最大化,人才纵向供应链的管理是通过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使用、轮换以及对员工潜力的发掘提升来实现的。

人力资源供应链的横向性特征,“横向一体化”主要指选择人才外包来实现。人才外包以及外部人才引进,即空降兵式的人才聘用。

二、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人力资源系统的构成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为人力资源是实现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平台和条件。电子商务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人才招聘唯一的面对面的招聘模式,形成了通过网络来实施信息广告、网上报名、网上考核、网上答辩,甚至网上签约等招聘活动。大型人才供求平台也因为互联网而得以实施。供应链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并能够实现有效资源的充分利用。

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有两部分组成:动态人才储备系统及动态人才需求系统。人才储备系统是企业所需人员的来源。概括起来企业人才的来源系统由中介公司、猎头公司、学校、求职个人、外包业务组成。前四个部分为公司提供所需人才,外包业务是从整体业务的角度提供服务。人才的动态需求系统来源于上面的五个子系统。但是这五个子系统的信息需要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过企业内部人才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而形成。动态人才信息系统不仅时时更新,同时还会分为现在急需人才、未来需要的人、短线人才、长线人才以及按专业和能力水平划分的各类人才。企业人力资源部在形成人才信息库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信息生成,而是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过程。

2、人力资源系统运行流程

公司人力资源部是人力资源系统的枢纽。首先是人力资源部与中介公司的合作。中介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基础的劳动力。包括一般劳动力和临时岗位人员的来源。与猎头公司的合作需要长时间的维持信息互通,以确保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的聘用到位。与学校的合作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聘用应届毕业生和接收实习生到企业,还有一种就是订单培养或者参与到学校专业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个人聘用尤其是对于企业相关的高端人士,应给予长期的动态关注,形成良好的关系,以备不时之需。

三、人力资本价值链构成与驱动模式

1、人力资本价值链构成

人力资本价值链就是从人才招聘、培养、到任用、考核最终实现人才价值充分发挥的所有增加价值的步骤所组成的全部有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人力资本价值链是将人才的养成分解为战略相关的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价值链管理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体现主要是如何运用虚拟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模型与评价系统设计,来满足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际人力资本价值链与虚拟人力资本价值链得以并行,两条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更为模糊,达成链中成员的充分的无缝整合。价值链驱动的最终目标是向供应链节点上的合作者随时传递市场及消费者的动态数据流,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实现供应链管理。2、人力资本价值链增值模式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寻、?⒂谩⒂⒘舻囊幌盗屑苹涂刂浦澳堋:嵯颍ü匀瞬判畔⒌幕?

取和更新,带动人才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把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中的不同功能联系起来,使整条供应链受益最大;纵向,它联结企业内部用人部门与外部人才供应商。通过先进的技术平台,实现整个供应链上的人才信息共享,从而达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选、用环节:是人力资源价值链形成的第一个环节。这一环节至关重要。由于有了前面的人力资源系统的构建,这一环节的完成具有了良好的基础。只有遴选到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训环节: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不仅包括对人才的遴选,重视培训,挖掘潜能可塑性是人力资源价值链增值的第二个环节。被聘用的人才,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许多成功的知名企业都将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它有一个经营开发研究所,公司每年向该研究所拨款不少于10亿美元,每年在此接受培训的人员多达1万人,占公司人数的3.3%。从高级干部到新任经理,人人都要接受培训。日本富士通公司、联想集团也是如此,将人力资源看作蓄电池,通过不断地充电、放电,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企业培训是人才的二次开发,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挖掘潜能,不仅促进个人价值的完全体现,同时将人才自身的潜能与企业需要结合起来,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统一。另外还要实施前瞻性培训。企业若想防患于未然,应变“有病求医”思路为“无病预防”策略,构建前瞻性培训体系,增强企业的战略柔性,形成长远发展的动力。任用环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企业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关键。“适才适岗、适岗适酬”,实行人才柔性化管理,才能使人力资源价值链在这一环节中增值。柔性管理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的积极性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前提。人才只有感觉到被重视,有用武之地,才会将自己所拥有知识及能力转化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这些知识能力存在员工的头脑中,较难掌握和控制,这就要求企业以人为本,提供机会,尊重他们的个体价值,使其认识到自身对企业的重要性,从而对组织产生归属感。甚至要了解人才的内心活动。包括对岗位的适应情况满意情况,去留倾向等。人尽其才,适度竞争人力资源的使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用好人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尽其用,所谓适才适岗,岗位的性质不同,对人的专业要求不同,即使在同类岗位内部,也存在级别之分,与这相适应的是,人的能力同样有大小、强弱之分,如斯图尔特提出的人力资源价值矩阵所示,在创造价值和替代程度两个维度中,人力资源可分为容易替代、低附加值;难以替代、低附加值;容易替代、高附加值;难以替代、高附加值四类。因此在配置人力资源时,要从质和量两个维度入手,将人力资源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二是竞争上岗,让员工产生适度的危机感,从而能够自发地做出最大努力,发挥潜能,这正是“横山法则”所追求的目标。操作时,从常态的角度来说,可以将末位淘汰制度作为常态的管理规则,配合过程管理、预警机制等方法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结合鲶鱼效应来促进竞争。

考核环节:没有监督和考核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人力资源价值链中的考核监督环节也是价值链中不容忽视的环节。这一环节不仅是对人才素质、绩效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也是评价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构建虚拟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系统,企业人才评价系统两个系统来完成。

总之,每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人力资本价值链的功效。一个价值链驱动的各环节可以即时地与其他的环节传递数据,进行交流。从企业发出的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开始,需求的信息自动地传送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入人才管理系统,人才管理数据库便记录了该需求信息,系统通过软件程序自动进行筛选,如果人才储备系统低于库存下限,系统会链接人才信息库,寻找适合人才目标,人才库还实行动态搜索功能,围绕公司战略所需储备人才信息,从而完成人力资本价值链的活动,达到价值链驱动的全过程。

供应链人才培养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供应链

一、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概述

供应链是基于科学的计划,将企业一系列的生产活动衔接与顾客及供应商之间,从而满足上下游的需求。物流供应链管理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控制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供应链管理有其自身突出的优点,如加强上下流的合作关系、集成化管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高效率等。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存在相似之处,将供应链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了人力资源供应链,可定义为:以企业发展目标为核心,用人部门需求为导向,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将人力资源外部供应商、企业、用人部门连接在一起的功能网络结构。从概念可以看出,人力资源供应链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前伸和后延,以及信息管理贯穿于整个链条。虽说人力资源管理与物流供应链管理有相似之处,但也不是相同,人力资源供应链有自身独特之处,如:①人力资源供应链具有循环性。市场需求千变万化,企业已有的人才可能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故被淘汰或者再培训,企业从外部供应商再寻求相应需要的人才,以此循环往复。②人是人力资源供应链的客体。总之,人力资源供应链的提出目的就是要适时的把合适的人才提供到合适的岗位,避免人才的浪费和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

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是指采用合理的评价指标、合适的方法,对供应链整体及各个节点的管理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供应链进行绩效可以得知现执行的人力资源方案能否为企业带来所期望的效益,具体作用表现为对整个人力资源供应链的运行效果作出评价,对供应链内各个节点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评价,通过人力资源评价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绩效评价体系本身是一个收集、整合、交流资料的过程,建立人力资源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步骤如下:首先根据公司的长远目标确定人力资源战略;根据人力资源战略确定供应链的属性、方式和内在资源的配置;通过分析客户需求来进行人力资源的预测;确定绩效评价的指标;建立供应链指标体系;最后绩效评价并有效反馈。

绩效指标有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类。但是因为到目前为止,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没有一致的标准,且指标选择较为复杂,所以财务类指标是评价供应链绩效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交易成本、招聘成本、管理成本和培训成本等各种成本;非财务类指标一般包括人才满意度、及时性、合作满意度等。有效平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是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关键。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评价方法有平衡计分卡法和层次分析法。

三、实行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从人力资源供应链模型可以看出信息管理系统在人力资源供应链中很重要,对供应链的高效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避免外部供应商盲目的培养企业所不需要的人才,以此造成成本的损失。我国一些传统企业,正是由于信息传递不畅,造成人才的缺失,资源的浪费,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二)优化人才租赁机制

人才租赁可以加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应变能力,也可以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但同时企业也需保障派遣员工的福利待遇,派遣单位也应该进一步加强派遣员工的技能训练以便更好地展开工作。

(三)重视人力资源供应链

人力资源供应链是一种跨行业、跨单位、跨部门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只有政府、高校、企业等外部供应商及企业对人力资源供应链达成统一认识,信息传递顺畅,供应链才会高效运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才可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