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市场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59:56

零售业市场现状篇1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零售业;成都

[Doi]10.13939/ki.zgsc.2017.02.104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消费理念的提高、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日趋复杂,零售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那么就一定得在原有的经营基础上,改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加强经营管理、规避经营风险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等,在未来的市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1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

经济新常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机遇,这些机遇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大改革与大调整、“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大消费和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及“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等。

2零售业的市场现状

2.1零售业的基本情况――以成都市为例

最近啄辏成都的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比如远洋太古里、新世纪环球中心等,每一个新开的购物中心都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关门歇业、并购重组的事情在零售行业也不断发生,例如成都仁和春天两店被收购、红旗连锁兼并互惠超市、人人乐的“闭店潮”等。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成都零售行业竞争形式加剧,行业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行业整体面临各种挑战。

2.1.1成都购物中心整体零售市场表现良好

从最早的单体商场,到加入了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的购物中心,再到业态多样化与消费享受化的商业综合体以及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消费者对商业综合体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对城市综合体在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上的需求也在不断重叠。

2.1.2快时尚迅速占领成都商业圈

在2016年3月底,成都的快时尚门店数已经达到49个了,比如Gap和C&a在成都分别有3家门店、优衣库有4家门店、ZaRa和UR分别有7家门店、H&m有11家门店等。作为消费者,我们会发现不论进入哪家购物中心、走进哪家百货市场,都会看到这些快时尚门店,快时尚门店已经迅速占领了成都的商业圈。

2.1.3消费习惯的变化将影响零售商业的发展

零售商业应顺应消费者消费习惯与行为及时代的变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重构生态链接。伴随个性化需求和目的性消费的提升,消费者面临多元化的选择,网络购物虽然成为“90后”消费的主要渠道,但随着价格驱动力的消失,被实体商业赶走的消费者最终也将回归。

2.1.4成都本土零售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有待提升

目前,零售业国内20强竟然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说明本土零售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还有待提升。对2008―2015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进行分析。虽然成都市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但近几年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相比前几年下滑得稍快,这不仅说明市场竞争越发得激烈,更多的是体现出了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态势。

2.2零售业的销售模式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已经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且操作性较强,在市场上已经比较成熟而且行之有效。主要包括:实体店零售模式、网络零售模式、“网络+实体店”相结合的零售模式、多渠道与泛渠道的营销模式等。

2.3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2.3.1零售增速受宏观影响,消费拉动有限

零售每年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说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就必须提高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开拓新兴市场,转变消费观念,从而鼓励消费,引导消费。

2.3.2传统消费热点降温,新的热点拉动力不足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以及消费热点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传统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而逐渐降温,新的消费热点又不足以拉动零售业的发展。

2.3.3居民收入将成为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者的重要因素。我国居民对收入的提前预期已经表现在消费上,而在进一步的消费中,收入是他们扩大消费的前提,也将会对最终消费产生直接的影响。

2.3.4网上零售市场增速将放缓

网上消费环境的改善以及网上销售模式的多样化,使得网上零售市场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剧、服务不够完善及物流系统的不健全,减缓了网上零售的发展速度。

2.4零售业的影响因素

零售业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2.4.1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支持

由于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调节力度比较有限,而产业结构以及相关联的供给结构,又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变量。因此,国家为了释放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改善消费者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从而促进零售行业消费结构的全面升级。

2.4.2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推动效应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国内社会消费品总额也持续增长,未来经济的发展也可能继续带动国内消费行业的持续繁荣,比如餐饮、旅游、娱乐等,也将推动零售行业的不断发展。

2.4.3国民人均收入和支出的增长促进零售行业消费升级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消费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逐渐追求质量消费、品牌消费、安全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等,从而促进了零售行业从实用消费向高端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的转型升级。

2.4.4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也有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城市化还刺激了市场的消费需求,推动了零售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4.5尚不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零售行业的不断转型发展,对于物流配送以及售后服务体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形成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效供应链和分销网络,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物流体系,建立高效的物流和配送中心,以保证零售企业商品安全、及时地送达。

3零售业的发展前景

3.1零售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市场的激烈竞争、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零售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3.1.1竞争过度、盈利艰难

整个零售行业分化重组的进一步加剧,致使实体零售走向集中、网络零售渐进分化。零售企业只有在艰难中探索、在困境中突围、在变化中创新,才会在竞争中寻求差异化,极大地提高自身的盈利空间。

3.1.2店面同质化减弱,个性零售开启

零售企业为了提升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服务性消费,同时开启了个性零售,按照不同商品所对应的不同消费群体实行差异化定向营销。这种个性零售将导致店面同质化的减弱,从而提升零售企业间的竞争优势。

3.2发展前景的预测与展望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经济格局的调整幅度相对较大,英国公投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等也导致了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加大。面对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代零售将重视以服务为发展理念,不断创新零售企业的发展模式、管理理念和服务内涵,打造完善的零售服务体系,实现向现代消费理念的转变。

3.2.1便利店势头更劲

便利店是以满足顾客的便利性需求为宗旨,采取自选式的购物方式,一般位于社区附近的小型零售商店或网上商店。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便利店业态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国内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未来的消费市场,将会出现更多适应消费者便利需求的便利店。

3.2.2社区商业将实现品质升级

社区商业是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在消费观念的提高、电子商务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实体商业的传统经营模式都在调整转型,在市场上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社区商业变成了新的肥沃的“战场”。城市零售边缘的崛起,形成了“集聚―扩散”的趋势,众多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微”化,落户社区商业。

3.2.3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2016年零售业仍将承受经济增速放慢、成本高、利润低的压力,发展也将进一步从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导向型转变,零售业优化调整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总的来看,行业整合并购将会更加深入,未来这一势头也不会减弱,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已是形势所需。

3.2.4跨境电商会更加热闹、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在经济新常态及“互联网+”的影响下,实体零售业在运用自媒体运营、网上商城、移动支付、体验式消费传播上进行了各种尝试。在零售业对互联网传播及成交工具的应用达到新的高度的同时,实体零售也正在逐步尝试从跨境电商体验店到线上预约、线下上门送货等新型经营方式。

4相关对策及建议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不是很理想,不仅面临竞争形势的加剧,而且还受到各种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零售企业应当总结过往经验,做出相应的抉择,调整运营状态,更快的适应市场。

4.1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

在零售行业,即使是同一零售形式其经营特色也会有所差别。因此,零售企业要想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顺应“经济新常态”这一形式,就必须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对企业战略组合适应性不断进行创新。

4.2强化零售业的内部建设

随着零售技术的不断发展,如电子商务技术、库存控制、信息传递、售货方式、商品检测等,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涌入市场,起着推幼饔茫零售企业在来自两端的压力下,不得不更新观念,对零售业企业内部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改进,培养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合作意识强,而且能够为企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企业才会在市场生存得更久,才有利于零售企业的长期发展。

4.3加强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会使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零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方式之一就可以从服务上寻求突破,同时加强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更加细分的市场中进行推广和销售,满足多元化的个性化需求,开设跨境电商体验店,将对零售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4扩大零售业对外开放

市场是行业生存的前提,对外开放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满足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零售业可以在这个新平台上综合发挥自己的竞争实力,将国内零售打进国外市场,从而拓宽营销渠道。

4.5商业模式创新

零售企业应从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出发,对零售业的新模式、新市场、新技术、新业务等进行创新,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开创一个全新的、可赢利的产业领域,从而给零售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5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消费者将更为关注服务品质,即追求在购买及使用过程中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体验,更加强调商品的品牌和文化内涵,也将更加关注绿色消费、安全与健康等。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所以,零售企业不仅要承受住市场的巨大压力,还必须随消费者的理念,不断调整自己的销售业态,提高自己的服务理念、品牌文化内涵以及满足健康安全等要求,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机遇[J].经贸论坛,2015(3):11-13.

[2]包双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综合体的创新发展[J].理论探索,2014(3):91-94.

[3]葛艳荣,赵金岭.论非经济因素对我国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0(15):19-21.

[4]严先溥.消费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J].中国发展,2005(1):25-30.

[5]黄海艳,朱永新.企业诚信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07(1S):170-171.

[6]王敬文.一带一路新战略[J].管理观察,2015(3).

零售业市场现状篇2

关键词:蓝海战略;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

一、引言

自从波特提出了竞争理论以来,有关差异化、成本领先等竞争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愈受学术界及市场主体的认可,而w.钱・金教授等学者提出了与之看似“相逆”的分析视角,即追求非顾客化市场占领、通过合并细分市场达到市场整合的蓝海战略。该理论的提出一方面给处于激烈的红海战争的企业带来了新的生存、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讨论。本文是在肯定蓝海战略及其分析范式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地区电脑零售行业发展困境,提出了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

二、蓝海战略理论概述

蓝海战略是基于红海竞争提出的,它突破了红海战略所假设的产业结构及竞争结构不变的条件,从以低成本、差异化相结合的角度,通过吸纳非现实顾客等方法合并细分市场来获取市场整合,从而实现从企业到产业的战略联动,最终获取价值创新及收益。相比于红海战略,其主要特点在于“开创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甩脱竞争、创造和获取新需求、打破价值和成本之间的权衡取舍、为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协调公司活动的全套系统”。该理论以战略布局图为核心分析工具,具体阐述了重建市场边界、注重全局而非数字、超越现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等4项战略制定原则,同时分析了克服组织障碍、将战略执行建成战略的一部分等两项战略执行原则。从而运用跨越产业、时间、战略联盟等多种路径延伸甚至重建市场边界,并从全局出发、以战略布局图为战略制定依据,根据3层次非顾客群的不同需求以超越现有需求,最终从买方效用、价格、成本及接受等战略顺序完善蓝海战略。蓝海战略一提出就给予竞争日益成熟的企业、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其中就包括了竞争白日化的发达地区电脑零售行业。

三、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的制定

目前,电脑零售产业基本依托城区电脑城的规模效应予以推动。这样的一种战略布局在最近5-10年确实拉动了电脑零售产业的发展,一大批经销商也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但随着居民消费行为的日益理性及商家竞争的日益激烈,电脑零售产业需要战略调整。这对于电脑零售发展较早、竞争更为激烈的发达地区来讲尤为必要。而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就给发达地区电脑零售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其战略的核心就是以县、市电脑中转站为枢纽,依托发达地区现有的各个乡镇电脑维修个体工商户为市场渗透点,以电脑产品或服务销售为主的运营模式,从而覆盖周边各个乡村,形成网格状的电脑零售网络,最终占领广大农村市场。

(一)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布局图

综上可知,战略布局图是蓝海战略的核心。本文也将从战略布局图来具体阐述该战略。从图1可以看出两种战略存在很大差异性:买方群体分别以城市居民、乡镇农村为主;价格、成本等方面,城市电脑聚集战略都高于乡镇点状电脑零售辐射战略;而城市电脑聚集零售战略的选择性也多于后者;从购买及维修方便性、服务上看,后者略高于前者;利润空间则是乡镇点状电脑零售辐射战略大于城市电脑城聚集零售战略。

(二)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的主要特点

1、跨越买方链,重建产业买方群体。蓝海战略中的首要原则就是重建市场边界,并提出了跨越产业联盟、买方链等6条构建路径,以此重新界定产业的市场边界。而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则依据其中的跨越买方链价值原则,将自身的买方群体从城市居民转移为乡镇、农村消费者。这一跨越将给予电脑零售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首先,从需求角度分析,发达地区的乡镇、农村居民对电脑已经具有了较强的现实需求。一方面,发达地区乡镇、农村居民的家庭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具备对电脑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已经养成了电脑消费习惯的80后的年轻一族成长为社会价值创造者,再加上发达地区宽带等网络设施的完备,对电脑的消费也实现了从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惊险跳跃”。其次,从供给角度分析,包括发达地区在内的全国电脑零售供给基本以城市聚集电脑零售为主,目标群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这样的一种市场边界,将广大的乡镇、农村市场拒之门外,使得高成长性的发达地区乡镇、农村电脑消费市场被忽略。基于这样的市场供求结构,发达地区乡镇、农村消费者只能遏制、减少对电脑的消费行为。换句话说,如果能解决发达地区乡镇、农村电脑消费市场的“供给短板”,就能激发广大乡镇、农村市场对电脑产品的需求,开创新的蓝海市场。

2、基于买方效用,拓展顾客价值链。蓝海战略认为企业要从买方效用、价格、成本和接受等4个环节制定战略,以充分拓展顾客价值链。而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则能很好地满足买方效用,延长甚至创建顾客全新的价值链。(1)从买方效用角度分析,能极大地提高顾客生产率。产品消费流程一般包括购买、配送、使用、补充、维护和处置等6个环节。而从图1可以看出,该战略能在这6方面做得更好、更快,极大地提高顾客生产率:通过广泛布局于各乡镇的电脑零售及维修店,可以实现一站式服务,即电脑购买、配送、补充、维护、处置等活动都可以完全由最近的同一家电脑店予以完成,从而避免电脑长途运输、维修不便所带来的顾客效用降低,实现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服务提高顾客生产率。(2)从价格和成本角度分析,能实现顾客与企业双赢。从图1可以看出,该战略在成本上具有显著优势。其原因主要在于乡镇的房租等经营成本要远远低于城市。而低成本则会使得战略定价相对较低,从而实现顾客与企业双赢:一方面顾客以较低价格和相对及时、便捷的服务获取更高的顾客价值;另一方面,基于较低成本的战略定价虽然从绝对量上有所下降,但由于其成本远远低于城市战略,所以其利润空间仍然相对较大。(3)从接受角度分析,该价值链具有极强的可行性。战略只有被相关主体接受才能从纸上谈兵走向真枪实弹,顾客价值链才有生命力。首先,其所面对的市场对电脑产品具有接受意愿与能力。综上可知,乡镇、广大农村是一片尚未完全开发的市场,该市场具有极强地追求价廉物美、实用主义的消费特点,而该战略则能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顾客更多、更方便的实用服务,符合理性消费特点,具有接受意愿与能力。其次,其战略实施主体之一的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通过该战略能使企业避开发达地区日益严峻的电脑零售的红海竞争,以较低成本充分运用现有乡镇电脑个体工商户的现有的营销网络占据顾客消费心理,以较高利润成为乡镇、农村市场的先驱者,战略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最后,其战略实施主体之一的现有乡镇电脑个体工商户则能通过加盟获取店面装修、产品推广、滞销产品处理等方面优厚待遇,从而大大降低其经营风险。同时通过增加电脑买卖、补充品买卖、维修等产品服务环节,实现其利润来源多元化,战略具有极强的牵引力。

四、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运营模式分析

综上所述,可将其具体运营模式图绘制如图2所示。由图2看出其运营基本流程是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将电脑产品输送至县市电脑运转中心,然后由县市电脑运转中心向各个乡镇电脑个体工商户输送电脑产品,最后由乡镇电脑个体工商户向乡镇、农村消费者提供电脑产品及服务。

(一)模式主体分析

从图2看出其主体主要有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县市电脑运转中心、乡镇电脑店等方面,其职责如下:一是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承担着规则制定、经营理念传递等主要职责,一般以品牌电脑生产企业或大型专业电脑零售企业为主;二是县市电脑运转中心一般是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的分支机构,主要承担着产品调剂等实际交易功能;三是乡镇电脑个体户是该战略模式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通过与电脑生产企业、专业电脑零售企业加盟,按照事先契约获取战略参与资格,并通过自身区位优势将从县市电脑运转中心输送的产品向广大农村地区予以传递并宣传公司理念。由此可以看出,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与县市电脑运转中心一般是从属关系,与乡镇电脑维修个体户一般是与被关系,而县市电脑运转中心与乡镇电脑个体户一般是产品供需等具体交易关系。

(二)模式客体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其战略模式的客体主要是电脑产品和服务。首先是电脑产品,它是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一般情况下,电脑产品以电脑组装整机、零部件、品牌台式机为主。考虑到农村市场需求特殊性,其产品应突出实用功能以降低因选择性减少所带来的市场风险。根据笔者的实际调查,发现发达地区乡镇、农村市场对于价格实惠、基本实用功能健全的一、二类品牌台式机尤为青睐;其次就是服务。其服务对象为电脑产品;基于乡镇、农村市场分散性等区位布局,其服务方式中上门服务比重相对较大;由于其销售、服务终端是乡镇电脑个体户,所以乡镇电脑个体户就成了服务的主要实施主体。

五、结束语

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将目前的非顾客群体当作目标市场予以开发,在实现差异化的同时实现了低成本,从而避免了市场过于单一所导致的红海竞争,实现了蓝海战略。对于该战略的可行性,笔者对现有的部分乡镇电脑维修个体工商户进行了随机走访,发现合作意向比较强烈;对发达地区乡镇、农村的部分准顾客进行了调查,发现其非常愿意到有电脑生产企业或大型专业零售企业加盟的乡镇电脑店购买电脑及接受后续服务。当然该战略也需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以产生操作性更强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w.钱・金教授,勒妮・莫博涅.蓝海战略[m].商务印书馆,2006.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8.

3、韦国宇.基于蓝海战略的物流行业分析[J].中国市场,2007(15).

4、王建军,吴海民.“蓝海战略”的经济学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7(5).

5、白胜.蓝海战略理论与竞争战略理论的对比分析[J].经济纵横,2006(6).

6、黄.“蓝海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新思维[J].经营管理者,2007(10).

零售业市场现状篇3

关键词:零售业态变迁SCp范式消费者效用

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健康发展对于满足居民的农产品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产品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及繁荣农产品市场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经过经济体制30多年来的改革,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经历着变革。从1979年实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农贸市场开始取代国营和集体零售组织,成为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化,农贸市场已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超市零售作为农产品的一种新的零售业态开始出现,四川随之也引进了这种零售形式,逐渐与传统农贸市场零售构成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形式。基于此种变化,应该怎样去把握变迁的源泉和动力,找到影响变迁的诱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政府规范农产品零售市场以及零售组织经营管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研究综述

农产品零售业态从营销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处于农产品营销渠道终端市场的一种组织形式,农产品营销渠道是指农产品及相关服务通过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组织或个人,从提供者转移到消费者的途径、过程以及相互关系(李春成、李崇光,2007)。因此本文将农产品零售业态定义为通过买卖形式将农产品直接售给消费者的商品销售行业。国内学者对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问题直接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其代表主要有:董晓霞等(2006)把我国城市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国营菜场时期、农贸市场时期和超市迅速发展时期,并阐述了超市零售对农户的影响。邓涛(2006)对我国的生鲜零售业态变迁历史作了细致介绍,指出超市取代农贸市场的生鲜零售主导地位,是生鲜零售业态变革的正确途径。宣亚南等(2003)对生鲜超市压倒农贸市场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对两种零售组织也理出了一些各自的特点,认为生鲜超市取代农贸市场暂时还有难度。

业界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选择问题和零售终端组织形式的超市零售有大量研究,其主要的学术观点集中于超市是否能很快取代农贸市场的主导地位。胡定寰等(2003)通过对北京市民蔬菜消费现状的调查,建立二元选择模型,研究了城市居民“生鲜”消费趋势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指出消费者收入的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超市本身经营特点,超市扩大“生鲜”农副产品的销售数量和范围,逐步地取代农贸市场和个体经营商贩,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齐永智(2004)认为农产品超市是未来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左两军(2006)在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超市经营的动因之后,提出农产品超市经营是未来发展趋势,但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李春成等(2007)认为由于超市和农贸市场不同的特点,使其有各自的市场空间,一定时期内会继续共存;赵晓飞等(2009)基于武汉市武昌区的调查发现,超市和农贸市场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两大渠道终端各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种优势和劣势在短期内不可能互补,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上农贸市场和超市并存的格局仍将存在。这些文献从侧面也反映了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一些内容和问题。

相关研究通常是设定一系列变量,然后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加以验证,得出最后结论,缺乏建立理论模型从宏观上把握影响零售业态变化的根本元素。或者通常是以一国为研究对象,缺乏对构成国家成分的地区或者省份进行具体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零售业态变迁各阶段四川居民收入水平特点和农产品零售业态发展状况,应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范式分析,指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农产品零售组织各自竞争力是影响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诱因。

假设的提出和理论推理

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变迁从改革开放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取消统购统销的过渡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刚起步至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简称《十项政策》)颁布,明确提出取消统购统销制度,把市场机制引入农产品流通。这个时期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特点表现为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合作组织是农产品零售主体,农贸市场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第二个阶段,农贸市场时期(1986-1997年)。《十项政策》颁行以后,农贸市场得到快速全面的发展,成为四川城乡农产品零售的主要业态。1988年“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农贸市场发展日趋成熟。第三个阶段,农贸市场和农产品超市零售共营时期(1997年至今)。农产品超市出现并迅速发展,逐渐与传统农贸市场构成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形式。

解释零售业态发展动力和变迁的理论主要有零售轮假说(mcnair,1958;izraeli,1963)、零售手风琴假说(Hollander,1966)、真空地带假说(neilsen,1966)、两极化理论(Gist,1968)、零售生命周期理论(Bass)等,他们尽管解释问题的角度不同,但都强调消费者的导向原则。消费者的效用程度不仅关系到对零售企业的效益评价,也是实施营销战略和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基础(中村孝士,1987),还是零售业态发展变化的动力源(Bauer,1960)。凯恩斯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同样也可以理解为消费需求决定流通组织。根据消费者效用理论,人们从消费一种物品或服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称之为效用或者收益,理性的消费者在消费一种商品时总是期望自己所获得的收益能够达到最大化,即效用的最大化。而影响消费效用实现最大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变迁。

在强调需求的决定作用时,同样不能忽略了供给的重要作用。作为农产品流通终端的零售组织,自身的竞争力在决定了与对手相比不同的市场地位的同时,也反映了供给水平。通常情况下竞争力与供给水平成正比,竞争力越强,供给水平就越高;反之,则相反。

假设2:零售组织的经营竞争力是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重要原因。

因此本文主要是从需求和供给角度,将影响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各种因素,归结为居民收入水平和自身竞争力两大要素。下面应用SCp框架分析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理论进一步进行理论分析,为假设建立理论依据,最后结合四川零售业态变迁过程中居民收入水平特征和农产品零售组织发展特点的实证分析,验证所定假设的合理性。

(一)零售组织的SCp分析

建立在主流的微观理论基础上的产业组织理论以产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供给角度分析单个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经济绩效,即SCp分析框架,从而达到分析产业内部不同组织之间的资源配置结构及其关联性,以及垄断、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借助SCp分析框架对三种零售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厘出各自的经营竞争力,如图1所示。

1.零售组织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组织行为一般由其市场结构决定,基于市场结构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行为。三种零售组织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如表1所示。

2.零售组织的市场绩效和竞争力。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决定了零售组织的市场绩效。通过上述对三种零售组织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分析,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处于过渡时期的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组织带有行政垄断的特点,效率很低;带有完全竞争特征的农贸市场在短期内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本身经营模式比较落后,利润率较低;超市零售带有很强的垄断特征,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透过市场绩效,三种零售组织的优劣势分析如表2所示。

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组织竞争优势在于拥有强大的行政干预力量,劣势在于本身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力低下;农贸市场和农产品超市优势和劣势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互补关系,能方便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二)消费者效用论的运用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组合时,应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用Y表示预算支出,用p表示价格,用X代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数量,pg、pn、pc分别表示国营价格、农贸市场价格和超市价格,g、n、c分别表示消费者同一时期内去三种零售组织购买农产品的次数,U表示效用。假设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农贸市场、超市是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三个零售终端,任何一个消费者用于消费农产品的Y在一定时期内不变,且pc>pn>pg,同时,任何单独的消费者不能影响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可以表示为:

令max(U(x))=U(g,n,c)

s·t·p*X≤Y

消费者选择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的边际效用为mUg,选择农贸市场的边际效用为mUn,选择超市的边际效用为mUc。则有:

mUi/mUj=pi/pj(i≠j,i=g,n,c;j=g,n,c)

根据p*X≤Y,推出p≤Y/X,而要使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p应该等于Y/X,所以p为消费者选择农产品零售组织的临界价格或者说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在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总量一定时,其选择零售终端的临界价格与消费者预算成正比。通过三种零售组织农产品价格与消费者可接受的最高临界价格进行比较,来解释消费者对零售终端选择的差异。

第一,p≤pg时。当消费者可接受的临界价格小于等于国营零售组织的农产品价格时,消费者只有选择在国营零售组织或者价格更低的零售组织进行农产品的采购。即在消费者收入水平很低,或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支付起比国营零售组织更高的农产品价格时,消费者收入水平决定了这个时候只能选择国营零售或者价格更低的零售组织。

第二,pg≤p≤pn时。即消费者可接受的临界价格大于等于国营零售组织的农产品价格小于等于农贸市场的价格时,国营零售和农贸市场共存,当p更接近pg时,人们更倾向于前者;反之,则倾向于后者。

第三,pn≤p≤pg时。同理,消费者由于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可接受的农产品价格逐步提高,这种情况下,农贸市场和超市零售都是可选择的农产品零售组织形式。

第四,p>pc时。人们可接受的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超市的农产品零售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很高,对农产品消费时已不再受预算的约束。因此消费者更愿意在超市或者比超市定位更高的零售组织购买农产品。

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诱因实证分析

本文结合各阶段四川居民收入水平特点和农产品零售业态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上述理论假设。所选用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和四川经济年鉴。有些数据鉴于资料所限,存在一些缺省,但不影响论文结论。

(一)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1978-1985年)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合作组织是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体,农贸市场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居民收入决定的消费状况呈现出pg≤p≤pn的水平。

验证假设1: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四川零售业态的变迁,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这个阶段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基本处于贫困状态,居民的购买力低,国营和集体零售组织因此能得以继续存在。但同时这个时期居民的收入呈现上涨趋势,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农贸市场开始恢复和发展。居民收入决定的消费状况正是呈现出pg≤p≤pn的水平,假设1成立。

验证假设2:零售组织的经营竞争力是四川零售业态变迁的重要原因。按照上述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贸市场比国营和集体零售更具竞争力。如假设成立,则要求随时间的推进,农贸市场应该呈迅速成长状态,国营和集体农产品零售组织发展渐缓或衰退。

由表4可见,集市贸易成交额连年上涨,国营、集体商业零售组织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事实与假设相符,假设成立。

(二)农贸市场时期

这个时期(1986-1997年)农贸市场成为四川城乡农产品零售的主要业态,消费水平处于p接近等于pn的水平,消费者要获得最大化效用,就应该首选农贸市场进行农产品采购。

验证假设1,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这期间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呈现出提升快、总体水平不高的特征。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继续上升,基数逐渐扩大,居民的消费购买力相比过渡时期阶段有了极大提升。另一方面,恩格尔系数仍然较大,城镇基本上为温饱水平,农村更是处于贫困水平。居民基于农产品的消费还是更多出于价格、数量等方面的考虑,推动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组织形式。居民收入水平特点正是农贸市场这种零售组织模式发挥作用的决定因素,符合假设1的结论。

验证假设2。这个时期消费者在考虑价格的前提下,更多是数量和种类上的需求,农贸市场相较农产品超市和其他零售形式更具竞争力。表6是四川1986-1997年农贸市场发展状况。

这个时期集市贸易不管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得到了极大扩大,农贸市场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相应地,农产品超市零售组织刚处于萌芽阶段,无力与其抗衡,其发展特征符合假设2的结论。

(三)农贸市场和农产品超市零售共营时期

这个时期(1997年至今)农产品超市零售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表现为pn≤p≤pg。

验证假设1,如表7所示。

可见这一时期四川城乡居民温饱问题已解决,城镇进入小康并接近于富裕阶段,2009年农村收入也迈入小康水准。但由于仅限于小康水平和温饱水平,城乡发展不平衡,因此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不同的区域性特征消费差别便得以呈现(见表8)。到目前为止,超市并没能取代农贸市场,而是二者得以共存。居民收入水平特点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假设1成立。

验证假设2。由理论推理可知,农贸市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低价格、便利性等方面,主要是针对收入水平不高的消费者,即p更接近于pn的购买者。农产品零售超市的竞争力主要体现为更安全、更卫生、优质、环境舒适等方面,主要针对收入水平较高的消费者,即p更接近于pc的购买者。四川零售业态这一阶段的特点就应表现为农贸市场所占市场份额虽大,但逐渐减缓或下降,相应地,农产品超市所占市场份额渐高、规模扩大。通过表9、表10显示,这一时期统计数据与假设相符,假设成立。

结论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和零售组织竞争力是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源泉和动力。居民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效用,在需求量一定时,影响效用的决定因素是收入水平,需求决定供给,因而收入水平决定零售组织形态。供给反过来影响需求,而影响零售组织供给水平的主要要素是其竞争力,因此组织竞争力是零售业态变迁的重要因素。通过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各阶段的相关统计数据验证事实与理论相符,证明了居民收入水平和零售组织竞争力是四川省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源泉和动力。本文是在没有考虑需求量变动下做出的假设和验证,但通常需求量变动也会体现在收入的变动上,因此这不会影响本文的结论。

第二,长期来看,超市零售取代农贸市场的市场主体地位是一种趋势,但短期内不会发生。长期而言,超市零售作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较高阶段的产物,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取代在较低阶段产生的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体,但短期内不会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四川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局部地区已达到p>pc的消费水平,但总体却不高,到2009年城镇居民仅接近富裕水平,而农村居民只有小康水平。表现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农产品零售业态发展的不平衡和复杂性。收入发展不平衡,使得农贸市场和零售超市都有各自的消费群体和市场空间。零售市场组织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可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也是二者共存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李春成,李崇光.农产品零售终端绩效评价与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2.董晓霞,毕翔,胡定寰.中国城市农产品零售市场变迁及其对农户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2)

3.邓涛.生鲜农产品零售业态变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宣亚南,易福金,陈志颖.我国生鲜农产品零售方式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与对策初探[J].农村经济,2003(11)

5.胡定寰.农产品二元结构论—论超市发展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7(2)

6.齐永智,漆雁斌.农产品超市:未来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J].经济论坛,2004(11)

7.左两军,牛宝俊.我国农产品超市经营发展的动因和前景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6(2)

8.赵晓飞,杨英.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市武昌区的调查[J].财贸研究,2009(2)

9.袁玉坤.武汉市居民生鲜农产品渠道终端选择研究—以农贸市场和超市选择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冯忠泽,李庆江.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7省9市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1)

11.董晓霞,黄季,ScottRozelle,王红林.北京超市发展及其周边地区农户果蔬生产和销售的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

作者简介:

零售业市场现状篇4

关键词:广州市零售业核心竞争力战略构建

零售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零售业独具的、支撑零售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零售业全面开放后,广州零售业如何通过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是亟需探讨的课题。

广州零售业的整体竞争环境

“六资”零售集团抢夺市场份额

各种资本挟不同业态抢占广州零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外国零售业资本以扩大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为战略目标,以其成熟的业态优势加快进驻步伐。与此同时,北京华联、上海联华、深圳万佳、台湾好又多、香港百佳纷纷抢滩登陆。广州本土零售业陷入了“外资”、“京资”、“沪资”、“深资”、“台资”、“港资”的六面夹击之中。

本土商业整合步伐加快

面对外来资本的强大威胁,广州零售企业加快整合步伐。广州本土企业中,通过对一批原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整合,培育出“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友谊集团有限公司”两大集团。广百集团旗下有“广百百货”、“广百电器”、“新大新”等企业,并与家乐福合资组建“家广”超市公司。友谊集团的资产则集中于广州市内及中山市共3家销售门店。

民营商业迅速崛起

近年民营商业崛起成为本土商业的生力军,如宝鑫集团已经发展到拥有“岛内价”超级市场、七八十家便利店,并拥有农产品实业公司、物流配送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成为广州最大零售集团之一。2005年8月1日,广州本土民营百货企业——中华百货全盘接手光明广场,正式入驻北京路商圈,成为广州首家全面接受购物中心经营管理的百货公司。

竞争走向全方位、系列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需求,从求量到求质,从求品种转向求品牌,从着重物质消费转向商品、服务并重,服务产品比例迅速上升,零售市场凸现品牌价值、信誉价值和服务价值,完成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市场过渡,并出现部分富裕型的市场结构。竞争由单一的价格竞争推向全方位、系列化的竞争。物流配送逐步走出贪大求洋的误区,向务实发展进入讲使用、讲配套、讲社会效益的阶段,立足于区域发展、重在终端配送、重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尽管wto三年过渡期之后的进一步开放带来白热化的竞争,但广州零售业的竞争优势不容置疑:本土零售商对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的了解程度远远高于外资零售商,还具有外资零售商无法比拟的诸多本土化优势(如政府支持、主场作战、门店地理位置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企业文化优势等);广州零售业属于提前开放行业,早已习惯了与外商进行竞争共存的局面;外商在广州零售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外资商业企业的广州市场份额不超过10%。而且,除去超市、大卖场等业态,在电器连锁、专卖店等业态中本土企业占有绝对优势,几乎没有外资进入。随着我国市场准入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取消外商在行业、地域、规模和股权比例等方面的限制,给广州商业的招商引资或走出国门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宏观层面空间结构失衡。广州市商业网点等级长期以来按市级、次市级、区级进行划分,由于该等级划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未能充分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圈和商业网点的特质及辐射范围,具体的商业网点分布则明显不均衡,商业网点多集中于老城区、闹市区、市中心,过于密集,新城区、市郊商业网点开发不足。新型业态在零售经济中尚不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同业态竞争过度。近几年,由于百货商场数量、规模骤增,导致有限的购买力分流,各大商场在促销上都采取降价竞销策略,而不少商业行政管理部门忽视对商业企业的管理协调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协调作用,使价格战升级。政策法规不完善,宏观调控不到位。发达的国外城市不但有零售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而且在法律和行政方面也为零售业发展提供保证。而广州市目前还没有实施对零售业发展的系统规划。商业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法律体系还未完善。部分行业管理缺乏法律依据,有关零售业的管理和统计制度还不规范。

微观层面广州市零售企业与国外跨国零售企业相比实力相差悬殊。零售业主体规模偏小,95%为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行业零散度高达90%,而欧美国家只有40%左右;连锁化程度比较低,广州市连锁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仅为21.9%,而这一比例在美国达到60%;流通效率较低,体现在流通速度慢、毛利率低、库存率高和物流成本过高等方面。经营缺乏特色。在不同业态竞争上,百货公司失去规模优势后,在经营上缺乏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在同业竞争中,广州几家大百货公司同样没有明显的特色。从商品来看,其经营的商品基本是一样的。在目标市场定位上友谊公司的消费层次比广百、新大新、天河城要高,但经营的主要商品品牌仍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商店所处的地理位置、商圈特点形成了购物层次的差异。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流程和系统。企业信息系统落后,广州零售企业由于受规模和资金限制,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投入不够,即使有投入也存在资金缺乏和更新不及时等现象;商品组货渠道受限较多。国有转制企业在经营上的限制比较多,在货源组织方面供应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运作,造成合作成本的提高,影响货源组织的竞争力;转制企业经营者在意识上强调经营的安全性,尽量以赊销、代销的方式与供应商合作,将风险让渡给供应商。既降低了商品利润率,又流失了优质商品货源。企业人员成本居高不下。广州几家转制国有零售企业从国有企业变成国有控股企业,其国有性质不变,在构架调整上受限较多,不创造经济效益的部门和人员占据了企业的大量资源,如外资、私营企业没有的党团机构及其领导职位;受国家政策保护的转制前老职工,为人员成本带来沉重负担;转制前的旧作风及故步自封的用工方式制约人力资本的使用,不能人尽其用。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及战略应对

广州零售业在整体竞争能力和微观企业竞争力方面,都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在广州零售市场已经成为国际性竞争市场的情况下,这种竞争能力状况显然极不适应。因此,必须增强广州零售业竞争力。

广州零售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规模发展与综合效益兼顾2004年,广州年人均零售额高达20605元,遥遥领先于其它城市,成为中国购买力最强的城市。近几年,广州市零售业的快速发展确实适应了现时经济发展和购买力增长的需要。然而,这种规模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度的标准,提出规模发展与综合效益兼顾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综合效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社会效益;能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生态效益;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的经济效益。

业态结构与现代零售业发展状况相适应相对而言本土零售业的优势在于便利店、专卖店等服务相对比较重要的业态内,而外资零售企业的优势在于大卖场这种大批量销售,单品利润较低的业态。本土企业应发挥熟悉国情、适应本土消费习惯的长处,选择合适的业态,加强自身管理,完全可以在广阔的零售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各种业态必须互相适应,以合理的规模,自身的特色占据合理的市场份额,从而不仅促进零售业结构趋向合理,而且也保证自身得以良性发展。

商业网点结构布局与广州地域拓展配合根据广州市地域拓宽的发展前景,将广州市全区域以中心城区为内核向外分三级逐层展开,划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商业网点形成拓展“内精、中厚、外实”的布局。“内精”是把不适应在内圈层发展的业态移出,发展内圈层成为具有独特人文环境的现代消费、高级商务及综合会展功能区。“中厚”是依托中圈层地缘优势,发展中高级批发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外实”是借助港口、机场辐射能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潮流有机结合发挥交通线和商业街的橱窗展示功能和新、旧城市纵轴线的景观功能,构建广州商业文化景观轴,注重建设珠江岸线商业街,通过珠江水体廊道,展示从琶洲岛至百鹅潭一系列现代商业建筑景观、传统商业文化景观、公众休闲文化景观、自然水域生态景观,将广州市商业文化的特色和精华展现在最具南国风格的珠江岸线上。同时根据广州城区空间的多核心发展趋势,改造和建设一批零售主导型、服务休闲主导型、商务主导型的商业功能区。以商业功能区为平台,合理布局商业街和各种业态的零售、餐饮服务网点。构筑具备“商旅互动”的商业特征。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反映广州古城、名城、商都的历史文化精髓。

构建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资本运营广州零售企业应通过强强联合、收购兼并、优化组合、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壮大实力,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和完善连锁经营,改变商贸流通企业“小、散、乱、差”的状况,推进传统百货走连锁的道路或向连锁专业店、特色店转型。要培育连锁龙头企业,鼓励连锁企业通过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直营连锁网络,发展特许经管网络。鼓励具备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广州零售企业不可能和沃尔玛比大,但是可以做强,做出特色。只要管理得当,追求适度规模,发挥灵活性,广州零售企业可以发展得很好。

促进行业结构合理化准确定位。根据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认真搞好商品品种和档次定位,在经营中有所侧重,避免出现“大而全”的现象;树立自己的服务特色。零售企业的产品其实就是服务,如果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形成特色服务是零售企业能否立足于市场,站稳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建立科学的企业营运系统战略性竞争转变。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独家采购、不系统的间断性促销,向以营销技术(包括市场调查、连锁店开发、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库存与配送、店内布局与商品陈列、营业沟通与市场促销、运营信息管理等)品牌战略(包括品牌延伸、品牌特许连锁和开发自有品牌)为核心的战略性竞争转变。建立、健全三大网络(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网络、配送网络)。三大网络连结成高效的信息流、商流、物流体系,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不可或缺的一环。

提高人才聚集能力在现代商战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零售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学习型企业,在公司上下营造学习氛围,为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为公司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积累雄厚的人力资源储备。“败不败在己,胜不胜在敌”。这个源于荀子的现代管理哲学的含义在于,与打击对手相比,企业更需要强调自身实力的积累,调动所有资源固本强身,让自己尽快强大起来。

参考文献:

零售业市场现状篇5

易观国际近期的《2008中国图书网上零售渠道分析专题报告》显示,图书等出版物作为网上零售市场最成熟的商品品类之一,销售规模逐年上升。

占比逐年提升

2007年网上零售市场出版物整体销售规模达14.2亿,环比增长达59.6%。出版物网上零售市场规模已占据整体出版物市场份额的5.42%,统计范围包括B2C和C2C市场。(见图“2003~2007年中国出版物网上零售市场规模”)

由于网上零售市场出版物均按折扣销售,平均折扣在7折左右,因此2007年出版物网上零售市场销售规模按定价统计达20.3亿元,占据整个市场比重达2.98%,且在近5年该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2003~2007年中国出版物网上零售规模占比”)

由于大中小学课本和教辅教参等出版物市场是非竞争市场,网上零售渠道无法参与,因此在可竞争的出版物零售市场中,2007年网上零售渠道占比达5.42%,且在近5年该比例也逐年上升。(见图“2003~2007年中国出版物网上零售规模占比(课本、教参除外)”)

树状降低成本

对于整个出版物零售渠道而言,网上零售是一个新兴的渠道。其作为一种新兴的零售渠道,兼具缩短零售渠道链和降低零售成本的多重优势。(见图“中国出版物发行渠道比较”)

中国出版物市场传统发行渠道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一般按省级(或地区)划分,在各省(各地区)内向市县等市场渗透。

由于出版物渠道内货物双向流动较频繁发生,因此树状结构使得出版物流通成本较高,效率低下,零售市场集中度非常低,各书店仅服务于本地市场。网上零售渠道能够缩短,出版物流通链条,减少流通成本,同时实现“单店”覆盖更多的用户,能够实现较高的零售集中度,使得出版社铺货成本明显降低。

出版物网上零售商可以实现由一个网站和数个物流中心直接覆盖全国市场,并由出版社直接供货,省去中间若干环节,提升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

由于增加网页几乎无成本,网上零售渠道扩展商品品类不受限制,主流出版物网上零售商在线商品品类接近百万,基本涵盖目前出版物市场所有产品。

由于运营成本较低,且拥有规模成本递减的优势,出版物网上零售市场均为折扣销售,价格优势十分明显,对读者吸引力巨大。

网络零售平台也兼具营销价值。出版物网上零售平台(购物网站)的各类排行榜、专题、用户评论等等内容均可以成为行之有效的营销资源,不仅引导读者购买,并可为出版、发行提供极具价值的反馈信息。

寡头加长尾格局

目前,中国出版物网上零售市场呈现寡头加长尾特征,除了当当、卓越两个领先者之外,其他厂商均为补缺者,该市场竞争格局较为稳定。

当当、卓越不仅在市场销售规模上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创新能力方面也在整个市场中领先。

出版物市场作为网上零售产业中发展相对成熟的细分市场,在现有模式下,很难有新的厂商进入并快速发展,但市场整体规模仍将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在C2C市场的出版物业务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网上零售渠道的市场集中度将呈缓慢分散趋势。

易观国际认为,传统出版物市场渠道效率低、成本高,且面临纸张成本增长、书价提升等多重挑战。网上零售渠道可以有效缩短出版物流通链,流通成本较低,实现市场较高的集中度,并且其折扣价的销售方式可以一定程度缓解书价提升的压力。

出版物网上零售渠道将是最具竞争力的出版物发行渠道,未来整体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快速提升。

案例:贝塔斯曼难解渠道顽疾

案例背景:

贝塔斯曼集团于2008年6月和7月宣布关闭其连锁书店、书友会和贝塔斯曼在线等全部图书业务。

案例分析:

易观国际认为,贝塔斯曼在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战略上存在败笔,主要在于过分重视书友会和连锁书店业务,忽视图书网上零售模式,未能很好的契合中国图书零售渠道的发展趋势。

易观国际研究发现,图书是网上零售市场发展最为成熟的品类,传统书店和书友会业务面临如下两个方面的严峻压力:

一方面,网上零售服务商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据易观国际统计,在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中,当当、卓越、淘宝等网上零售服务商经营的图书品类远超任何一家地面书店,折扣销售以及免运费的方式也使得传统书店难以竞争,而其配送体系覆盖全国主要的消费地区,较传统书店和书友会更具竞争力。

另一方面,网民已形成在线购买习惯,且基数不断扩大。相比3C、家居百货类产品,图书拥有单价低、标准化的特征,购买风险较小,在线购买的方式被更多网民接受。随着中国网民基数的不断快速增长,特别是在消费更为集中的大中线城市渗透更高,传统书店和书友会业务面临严峻挑战。

传统书店的房租成本以及书友会的目录成本等运营费用较高,且在采购和销售价格上都缺少竞争力,中小型书店和书友会在大中城市受到网上零售市场和新华渠道的大型书城的双向夹击,生存形势严峻。

传统书店和书友会的销售规模与其店铺面积和目录发行数量呈正比关系,毛利率基本固定,依靠较高售价维持眼前订单利润是其生存和长远发展基础,因此,传统渠道在价格上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力;而网上零售模式具有边际成本递减的典型特征,零售商需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订均成本,借此网上零售商均采用折扣销售的方式以保证规模快速增长,因此树立起相对于传统渠道明显的价格优势。

零售业市场现状篇6

【关键词】家电零售业;竞争现状;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家电零售市场以迅猛的增长趋势进入快速发展期,为各个家电零售企业带来绝佳的发展机会。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家电零售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家电零售企业想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二、我国家电零售业的竞争现状分析

1、国际零售连锁巨头冲击我国家电零售业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看重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国际零售连锁巨头也毫不例外。国际零售连锁巨头的到来加重了我国家电零售业的竞争态势。外资在华的大规模家电采购使其控制中国的供应商和货源,挤占中国家电零售市场,导致部分国内家电零售企业倒闭,大幅度冲击我国家电零售业的发展。

2、低价领航,促销大战硝烟四起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各个家电零售企业为了保住市场份额,纷纷展开各种促销手段,其中以价格战最为突出。低价是促销大战中最直接、最见效、最有杀伤力的武器。不管是传统节日、新店开展还是季节性促销,各大家电零售企业均开展各种各样的价格优惠促销活动,使得广大消费者眼花缭乱。刚刚经历的京东苏宁“8.15价格大战”使消费者深刻体会到家电零售业间的竞争态势。

3、渠道竞争,通过渠道压低成本

我国家电零售企业采取低价策略的前提,必须有低成本相适应。国美也好,苏宁也罢,家电零售企业在市场上之所以能够以价格取胜是因为其具备一定的渠道控制能力。为了争夺市场,家电零售商往往通过压低供应商利益来减少成本。一方面,家电零售商通过供应链上游价格竞争降低采购价格以减少直接成本。另一方面,家电零售商通过收取入场费、广告费、开业赞助费、约定长时间赊销等形式间接降低成本。无论哪种方式,其均是以对供应商施加压力来实现低成本,而供应商为了维持渠道关系,不得不被迫接受这种商业模式。

4、家电零售巨头大规模高速扩张,抢占市场

目前,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各大家电零售巨头均采取大规模扩张策略,期望通过广阔的渠道覆盖面来抢占市场,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

(1)商业中心广设新店

为了增强渠道覆盖率,家电零售巨头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各个省市的商业中心广设新址,尤其是在新开发的商圈。例如,国美电器在某些大型商圈有多个店铺,而新商圈的成立必然带来国美电器店铺的出现。

(2)开通网络销售渠道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家电零售巨头越来越注重网络消费群体,通过网络渠道培育更多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国美电器网上商城、苏宁易购、京东商城等已是消费者熟悉的家电网络零售巨头。

(3)抢占区县市场

随着家电零售市场愈加激烈的竞争,空间广阔的县域市场也被商家所重视,许多品牌家电零售巨头已纷纷下沉至县市区布点。就拿家电零售巨头国美苏宁而言,目前已经在各个省市的二级区县市场广泛铺网,力争抢占市场先机。

三、提升我国家电零售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目前,我国家电零售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状态,为了适应家电市场的发展,家电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力争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并做强做大。

1、停止价格战,在合作中竞争,形成行业联盟

短期来看,价格战可能会给家电零售企业带来一定的销量和收益。然而,长期来看,恶性的价格战不仅影响家电零售商自己,而且连累上游供应商。一方面,一味的价格战影响零售商品牌形象,使消费者在购物时关注的仅仅是价格,一旦该零售商价格稍高于其他零售商,消费者就会放弃而取其次。另一方面,低零售价必然导致家电零售商通过压制上游供应商取得低成本来实现。因此,为了避免家电零售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各个家电零售商之间应该形成一个有秩序的行业联盟,用统一的行业规范来约束每一个零售商。

2、打造协同供应链管理模式,实现渠道成员共赢

当今家电零售商间的竞争,是渠道的竞争。渠道竞争力的强弱,不在于对渠道成员的控制力度,而在于对渠道成员的协调发展力度。因此,家电零售商要想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突破传统的渠道管理模式,打造全新的渠道成员间高度协同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实现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链的高度对接。对于家电零售企业来说,只有与供应商、消费者的共赢,才能实现长久的快速健康发展。

3、培养客户忠诚度

加强客户管理,不断提高客户忠诚度是我国家电零售商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措施。要想培养客户忠诚度,家电零售商除了提供优质的产品、高效的服务、舒适的营业场所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⑴建立稳固的渠道,帮助消费者方便、快速地得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⑵持续塑造家电零售商的良好形象。⑶以独特的企业文化为背景,带给客户不同身心体验的同时,建立属于企业自身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指标。⑷利用公关活动和传媒手段来引导和教育客户。⑸让具有忠诚度的客户享受相应的利益。

4、以消费者满意为核心,提升服务质量

现代营销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而消费者需求包括心理需求。同时,家电零售业未来的竞争趋势在于服务的竞争。因此,家电零售企业想要提升竞争力,必须以消费者满意为核心,提升服务质量。

(1)完善售后服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质量越来越受消费者重视。售后服务是家电零售业服务的核心部分,家电零售商应该通过缩短安装时间、缩短响应时间、及时协调退货和换货、开通24小时客服专线等方式来完善售后服务。

(2)提供个性化服务

家电零售商的个性化服务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提供知识服务。家电零售商通过导购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建议,帮助消费者挑选满意的产品。或者通过服务人员到消费者家中现场参观及测量,了解消费者定位后通过专业的眼光和标准的尺寸为消费者挑选合适的产品。②提品定制服务。家电零售商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产品定制服务,将消费者需求直接融入产业链等方式提升服务质量。

四、结束语

家电零售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复杂而又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前,我国家电零售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无论在何种竞争环境下,家电零售商想要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满足两个前提:1、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竞争环境;2、以正当、合法、高效的手段来满足当前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陶谦.国内大型家电零售企业竞争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1):4-6.

[2]贺芳.浅析中国家电零售业的发展态势[J].才智,2008(08):73-74.

零售业市场现状篇7

【关键词】零售网点布局规划世园会

一、零售商业网点布局的总述

零售商业网点布局是指在城市零售商业配置结构中,既要有大型营业网点,又要有小型网点,要有专业性商店和综合性商店结合,既要有经营高档商品市场,又要有中小型商店经营日常生活用品。在大城市里,一般有三级商业网点:一级点是指全市性网点,多分布在市中心或交通便利线上。二级点是指区域性网点,主要分布在本区交通方便地段。三级点主要为居民小区服务的消费品、副食网点。

二、锦州市零售网点分布现状

(一)总体分布状况。

据锦州市商业局统计,锦州市2006年商业网点数量大约达到7万个,面积大约184万平方米。

锦州市的大型零售业网点大部分集中在中央大街,其表现为过度集中,导致零售网点的分布不均衡,中央大街的商业网点数量多,其提供的商品有低、中、高档,例如:大商集团锦州百货大楼,锦州千盛,方圆,青山购物等,并且零售业态也出现多元化。

(二)锦州零售现状分布。

从总体上看,锦州市大大小小的超市大约有1053家,专卖店大约384家,餐馆大约2904家,锦州市总面积达10301平方公里,人口共313万人,全市2006年商业网点数量大约达到7万个,面积大约184平方米。零售业主要集中在中央大街这一区域,其他地区零售业较为稀少。

三、零售网点分布现状的原因分析

总体来看,锦州市的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大部分集中分布在中央大街,这里有多种的零售业态,其主要原因有:首先,锦州中央大街由于建设较早,近年来没有太多的变动而显得有些陈旧,建筑大概都是六七十年代建筑,中央大街是城市发展中心,位于凌河区和古塔区的交界处北至火车站,南到凌河大桥,是锦州城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有时间,空间等基础优势。

四、锦州市商业网点分布现存的问题

(一)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长期以来,锦州市的商业体系处于不完善,商业网点的分布不合理,市区大型零售店购物中心大部分集中在中央大街,形成了以中央大街为城市发展轴的市级商业中心,区级的商业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发展,社区商业网点的分布比较随机,造成分布混乱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同时也影响了社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城市新区缺少综合性的商业零售网点,反而在城市新区存在较多的小门面,门面布局比较随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导致居民到市中心才能满足需求,给广大消费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商业中心出现了过多的商厦,顾客少,效益下降,让商厦处于高额投入,低额回报的困境。

(二)零售网点布局散乱。

锦州市零售网点建设缺乏正确的引导,零售网点布局不合理,导致路路都有零售网点,严重影响交通,交通拥挤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给消费者的购物带来不便,零售网点疏密不平衡,城市中心零售网点比较集中,而城镇和居民区的零售网点较少。

(三)业态单一发展不平衡。

目前,锦州市百货商店等传统业态占比较大的比重,零售业的连锁经营行为不广,规模不大,品牌店,专卖店等发展不够完善,零售形式基本都是店铺式销售,柜台销售,其他形式如邮购、访问销售、自动售货、网上售货、上门销售等,都是很少见,甚至没有。

(四)缺少特色。

锦州市的零售业主要集中在中央大街,服装、餐饮、超市、药店都有分布,比较零散,零售网点的类型有较多的重复,没有新意。网点的外型设计缺乏城市特色。

锦州市缺少体现本城市特色的商业街,没有开发利用更多的资源,向外来的人们展示锦州的特色,感受锦州的风土人情。

(五)商业设施缺乏。

配置与商业规模相适应的停车场,以成为商业布局的必要条件,没有停车设施的商店经营将会受阻,商业中心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停车场的缺乏,特别是大型的超级市场,停车设施的严重不足不仅给消费者到达网点购物带来不便,同时也给商场的经营带来困难。由于锦州市中央大街的停车场及消防设施严重不足,出现了占道的现象,挡在商场的前面,阻碍了消费者的通行,妨碍交通,影响市容,垃圾桶设置不足,消费者想扔掉手中的垃圾都没有地方可循,只能仍在街道上,导致垃圾满街,降低了消费者上街购买的欲望,当有大风的时候整个城市的天空飘着塑料袋,黄沙满天,破坏环境,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心情。

五、锦州市零售网点建设规划的建议

城市商业网点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融合了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商业网点发展的总体水平要与购买力水平相适应;商业网点的分布、规模、密度等结构布局要与人口分布、客流分布及各区域的交通条件相协调。商业网点的安排,商业业态的发展,要方便消费。因此必须要有科学依据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一)顾及整体。

零售网点的布局应该根据锦州市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居民的分布来确定,充分考虑市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以及交通设施等方面的特点做到统筹兼顾,统一安排。

(二)突出城市特色。

零售网点的分布和发展与消费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为了给消费者带来便利与舒适,零售业网点的分布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经济状况与发展,同时也要考虑突出城市特色,整合当地的现有资源打造城市特色,感受城市的风土人情,提高各层次各区域零售业的协同效应,提高知名度。

(三)完善配套商业设施

商业中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便利性、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保证消费者能顺利、通畅地到达商业中心,交通条件越便利意味着服务对象越多、空间分布越广、商业的规模越大,交通条件改善意味着商业中心的外部条件得到改善,商业活动扩张,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停车位对消费者购物便捷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商业网点空间布局,随着经济的发展,锦州汽车的拥有量增加,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20.5辆,相比去年同期的13辆增长了57.69%,充足停车场的大型零售网点能保证消费者购物的便捷性,缺少停车位的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导致客流量减少,设有与商业规模相匹配的停车场成为商业网点布局的必要条件。提供充足的停车位,给消费者足够的空间,作为商业中心交通要便利、高效、便捷,具有这些条件的交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同时服务范围广泛。就目前的状况来看,锦州大商集团的大润发有自己的停车位,有210路,环3路,128路,10路到达大润发,同时有其自己的通行车,这就导致了大润发的辐射范围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消费。

(四)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

零售网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对商业网点进行调整,引导和规范,使城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五)未来零售网点布局。

2013年世园会将在美丽的锦州举行,全国各地的人都会来到锦州观看世园会,进而体会锦州的风土人情和特色。锦州更应该借此机会,提升城市品质,带动产业发展,吸引投资,促进城市建设。

商业网点规划是在市场的作用下对商业网点进行调整、引导、和规范,使城市充分发挥其功能。

锦州市的零售网点分布特点,未来的零售商业网点布局应该由市中心向城效结合部转移呈集中化,规范化形态,居民区商业中心是由相对集中的小型商业区组成,主要目的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品,随着城市的向外延伸、发展、许多城市开始采取组团式建设居民住宅区,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居民区的常住人口。

中央大街商业街对整个辽西地区具有极强的辐射能力。重点改造1个城市商业中心,开发建设8个区域商业中心和20个社区商业中心,同时,根据城市南扩,建设滨海锦州的城市发展要求,提出了“商业发展由老城区向城南新区发展”和“一核”、多“中心”的新格局。培育商业街发展,重点抓好中央大街,上海路等11条街建设,综合城市南扩,优化商业网点布局,重点建设新华广场,吉庆大厦,凌南家居中心,吉祥购物中心,南站贸易中心,开发区超市等19个大型购物中心及超市,改造升级商品批发市场,优先开发是龙栖湾西区,开发区,松山新区,太和区。

总结:通过对锦州市零售网点布局的分析,了解到零售网点既是商品流通的有效载体,又是流通产业基础设施,更是城市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从全局上了解到一个城市商业布局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商业网点布局是否合理对所在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锦州零售网点当前布局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知道了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需要其各功能区之间的合理协调布局。

城市零售网点的布局要遵循"布局决定发展"的原则,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将零售网点的布局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经济政策及城市整体规划,文化因素等有机结合在一起,遵循普遍规律,突出当地特色。锦州市在零售网点布局中要从分考虑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可以走传统商业与现代商业结合的道路,以展示锦州市独特的商业文化。

总之,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也应变化,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发展新思路,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有效利用城市的现有资源,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一致,构筑大容量、开放式、多功能、辐射力强的现代化流通网络,推动商业网点的有序、健康发展,实现锦州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希来.城市商业网点如何布局[J].中国商贸,2002,02.

零售业市场现状篇8

关键词:零售业态;产业集中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产业集中度是衡量某一产业竞争性或垄断性最常用的指标,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因素。本文从地区市场集中度和零售业态集中度两个角度重新对我国的零售产业的集中度进行了测量,试图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做出总体上的分析,使人们对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零售业态和产业集中度

1、零售业态。作为连接厂商和消费者的重要纽带,零售业态是流通环节最重要的一环,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服务形态。零售业态可分为百货店、便利店、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会员式商店、专业店、专卖店和购物中心等8种形态。

2、产业集中度。产业组织SCp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而决定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就是市场集中度。产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从理论上讲,市场集中度越高,大企业支配市场的能力越强,产业利润率也就越高。

二、零售业产业集中度影响因素

本文主要从地区和业态两个方面分析我国零售业产业集中度。由于各零售形态间特点不同及相互影响,地区间零售业态的相互独立性,都会影响到我国零售行业产业集中度。

1、地区因素。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环境政策上的差异,使得各地区间零售产业集中度也不相同。比如,北京零售业集中度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由于发展落后,零售产业集中度较低。

2、企业因素。企业行为可能导致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企业兼并行为可能大幅度降低某一特定市场竞争程度,提高集中度。兼并有横向兼并、垂直兼并和混合兼并,在流通业中横向兼并明显提高流通集中度。连锁加盟不仅导致某一大型流通企业更大更强,而且使原本分散的便利店产生了聚集,提高了流通集中度。此外,还有技术进步,信息技术、管理手段和水平是影响集中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行业因素。首先是进出壁垒,零售连锁业是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对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性要求相对较低,资本流入的经济屏障较小。而我国连锁企业定位趋同,经营的产品差异性较小,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经营方式和风格,难以对新的进入者构成产品差异障碍和相对成本障碍;其次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导致了高效率,能够充分发挥集中采购,配送中心的作用,减少成本,扩大销售量,进而提高其产业集中度。

4、政策因素。政府的政策既会影响地区零售业产业集中度,同时也会影响业态间产业集中度。虽然政府在此间扮演的是引导角色,但仍会对产业集中度产生较大影响。

三、我国零售业现状

1、产业集中度测量方法。产业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竞争性和垄断性的最常用指标。它一般以产业内最大的若干家厂商的市场占全权产业市场份额的比重来衡量。可分为高度寡占型、低度寡占型、低集中度竞争型、分散竞争型、高度分散竞争性和极端分散型。通常用CRn来衡量,以该行业内销售额最大的前4家或8家企业的年销售额之和占总行业销售总额的比例来计算,即CRn=行业前n位销售额/行业销售总额。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法,如果CR4≤30%或者CR4≤40%,属于竞争性行业;CR4>30%或者CR4>40%,则该行业为寡头性行业;65%~75%为极高寡头垄断性行业。对于零售业,则以全国连锁零售业内年度销售额最大的前4家或前8家企业的年销售额之和占该年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来计算,即CRn=连锁百强前n位销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在分析地区产业集中度中,按照不同的区域市场进行划分,分别计算10个区域市场各自的集中度,再以该区域市场占全国市场的份额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用公式表示为:CRm=∑(CRi/∑Xi),(i=1,2,…10),其中CRm表示按加权平均计算的产业集中度,CRi为第i地区的产业集中度,Xi表示i地区相关数据占全国的百分比。

2、我国零售业产业集中度现状。本文搜集了2006~2009年我国零售行业的CR值,行业集中度CR4值分别为2.87、3.44、4.15、5.01,行业集中度CR8分别为4.18、4.82、5.55、6.44;地区集中度CR4值分别为29.6、37.02、44.28、55.04,地区产业集中度增长率分别为23.01、25.12、26.09和19.65。通过分析2006~2009年的CR值发现,我国连锁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仍然较低,同时零售业的行业特征决定其较低的市场集中度,仍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零售产业集中度呈现低集中度寡占型特点。以国外指标衡量中国零售产业为低集中度,但是实际上由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农村流通集中度低,大城市流通集中度高。同时,中国零售集中度低、效益差。中国零售企业的商品周转率低,费用率高,资产负债率高,利润率低。同质化竞争,价格战迭起,中国零售业的经济绩效趋于下降。

但从长远看,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将呈现逐渐升高趋势。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之所以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主要因为零规模经济及技术创新,而零售业规模经济性日益显著推动产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零售产业内部不断升温的联合兼并将直接推动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技术创新的应用提高了零售业规模经济壁垒,带动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趋于提高。

3、原因分析。第一,零售市场容量的急剧增长。由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零售业来说,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大型零售企业在整个市场所占的份额便会降低,使市场集中度有下降的趋势;第二,零售企业的规模过小。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相比较,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组织规模仍然偏小,缺乏大型的零售企业。尽管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有所扩大,但总体上仍然偏小,使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第三,行业本身特点所决定。零售行业本身是一个进出壁垒较低的行业。进入壁垒方面,零售业的经营是为了满足分散型的消费需求,从而决定了零售经营的分散性,造成其规模经济壁垒低。

四、我国零售业发展对策

1、企业方面。第一,整合资源,扩大企业规模。企业在进行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最常用也是最有力的手段就是进行企业兼并,同时兼并联合是本土零售企业应对国外竞争的必然选择。通过兼并,其积极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促进零售企业的资产重组,扩大零售企业规模。要在短时间内打造国内零售企业航母,唯有实施资本运作,跨地区兼并重组,打造全国性的大公司,帮助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实力,占据市场份额的同时直接推动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第二,连锁经营,实现规模优势。通过走连锁之路,企业既可以扩大规模,同时又可节约成本,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它克服了资本生产经营的大规模要求与现代消费分散化的矛盾,既不违背零售业的传统特点,又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产生规模效应;第三,加强技术与管理创新,提高产业集中度。我国零售企业经营缺乏特色,技术含量低并一味地追求规模,缺乏企业经营特色和品牌意识,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因此,通过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也是提高零售行业产业集中度的重要方法,技术进步使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能够推广和应用先进的商业流通技术和信息技术,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所以,技术进步使零售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更为显著,从而提高了零售业的规模经济壁垒,并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

2、政府方面。政府应当鼓励企业联合,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利于零售行业的发展,规范企业行为,促使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在行业政策方面,应该侧重于鼓励企业兼并和联合,鼓励零售企业“强强联合”,设计适度壁垒高度,促使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向有效市场集中度发展,做好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因此,政府在这方面还需要做很多,才能保证零售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促进我国零售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祝合良.现代商业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4.

[2]陈阿兴,陈捷.我国零售产业集中度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4.6.

零售业市场现状篇9

在快速流通消费品公司(FmCG)的总体生意中占有较大份额的零售客户;

当地零售市场中占有重要市场份额的一部分零售客户;

拥有先进的零售管理系统的客户。

这种全球背景及生意发展经验足以证明,我们会拥有较大生意发展潜力的零售客户。

在本文中,重点零售客户主要指已进入中国市场并具有一定规模国际零售集团及分支结构。

在确定谁是我们的重点零售客户时,设定统一的重点零售客户的衡量标准有助于我们用同一个尺度去评估全国范围的客户,并借以制定资源分配的优先权。

从短期来看,一个严格的零售客户衡量标准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日后因为概念和范畴不明确而导致的不同渠道对销售控制权的争执;从长期来看,明确的衡量标准可以确保我们所投资的零售客户为我们带来更大的市场份额。

在零售市场中,重点零售客户具有较大的权重。生产商的销售份额在这些重要的零售商中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于整个市场的加权分销数和销售份额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几乎全部的消费品生产商都在大型重点零售客户中投放更多的资源和销售力量的原因。 衡量标准

那么,根据什么来设定我们的衡量标准?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将会对评定标准的制定指明方向:

定位:该零售商是否代表了某一类典型零售类型?

我们是否在该客户中占有独特的生意机会?

现状:我们在该零售商中现有的销售额如何?

我们同该客户的合作利润怎么样?

我们现在对该客户的投入如何?

该零售商对我们整体生意的重要性如何?

资金管理,包括对销售人员佣金的支付、对分销服务佣金的支配等;

信息平台,使市场和厂商能够有效地沟通;

服务和支持的平台,例如对零售店的支持及培训等。

将来:根据过去的发展历程判断该零售商的生意发展潜力。

我们对该客户的投入是否会产生预期的回报(我们期望的回报是什么?)。

同该客户合作的风险如何(尤其是财务风险)。 具体措施

具体而言,评估客户重要程度的标准可以从营运指标和市场指标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营运指标

1.经营形式

是否属于先进的管理模式,如大卖场、会员制商店、超市连锁等加权经营面积是否有一定的规模效益。通常,重点零售商的整体营业面积应大于50,000平方米:公式=门店数x平均每家门店的营业面积

举例:普尔斯马特2000年12月在中国大陆共开设门店6家,平均门店面积为9000平方米,加权面积是5.4万平方米。在营业面积上,普尔斯马特在经营面积这一点上符合重点零售客户的标准。

2.产品供应管理

零售客户有自己完善的商品调拨,运输及仓储系统。

3.信息技术

客户能够对门店的销售及商品管理、货架管理、财务管理等实现电算化控制。

4.销量贡献

达到供应商规定的最低销量标准,例如总定货金额大于100,000元/月。

5.贸易条件

同客户的合作中,我们达成的贸易条件合理,使得我们的长远合作有一定利润保障,并且是低风险的。

二、市场指标

市场指标能够帮助我们从市场和消费者的角度来判断一个零售商的市场地位。这些市场指标代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市场研究概念,除了用于客户评估外,在促销计划、品类管理和市场推广等活动中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1.市场销售份额

说明:该商店在快速流通商品方面的总销售额占市场总销售额的百分比。

定义:消费者在这家商店(商业渠道)购买快速流通商品所花的钱占所购买快速流通商品全部金额的比例。

计算公式:市场份额=渗透率×消费指数×忠诚度

2.城市家庭数占有比例

说明:该商店吸引了多少家庭户到这里来消费。

定义:一年中,到该商店至少购买过一次快速流通商品的家庭户数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渗透率=一年中,到该商店至少购买过一次快速流通商品的家庭户的户数/城市中家庭户总数

3.该商店消费者总体消费水平

说明:该商店的顾客在快速流通商品方面的购买力大小。

定义:指标详细说明了这商店顾客总的消费力大小(不单指在这家零售店的消费力大小)与城市家庭户总消费力大小的比较。

计算公式:消费指数=该商店快速流通商品购买者在所有商店的快速流通商品的人均花费/所有快速流通商品购买者在所有商店的快速流通商品的人均花费

4.客户忠诚度

定义:该商店是否成功地让它的顾客在该商店花钱(相对比顾客也去的其他竞争商店)。

计算公式:忠诚度=这家商店的顾客在该商店的全部快速流通商品花费/该商店的顾客在所有商店的总快速流通商品花费。

国内的整个零售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对零售客户进行管理,分销商就会陷入极其不利的境地:自身的生存愈来愈受到零售商牵制,无法做到进退自如。但是分销商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对所有的零售客户进行管理是不经济的,也是不现实的。

目前,国内零售市场发展状况纷繁复杂:国内零售商经营类型多元化发展;国际大型零售集团进入中国市场。

省级城市逐步被大型零售客户全面覆盖;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发展。由于大型零售客户的市场拓展策略相似,出现了几家大型零售客户同时开发一个城市的状况。(如在深圳、昆明、成都、福州、大连等城市均出现这种情况)。其结果是:在中国北部,每1万平方米超市面积可以服务20万人;在中国南部以深圳为例,每1万平方米超市面积仅服务8万人。这种大型超市的集中趋势正在向北发展。曾主导中国零售市场的百货店形式显露颓势。近几年来,传统百货业经营业绩逐年下滑。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至1999年中国10家零售企业中有9家的销售额呈现负增长。在中国国内目前零售业50强中,虽然百货店占到60%,但是连锁超市和大型综合超市在很短的时间里已经达到34%。

分散的零售商开始向大型化与连锁配送发展;

市场销售逐步集中,销售技术迅速向国际标准靠拢;

零售业销售额向大型及连锁零售客户集中;

市场操作更具复杂性;

大型客户间直接的、极具针对性的竞争;

调整零售商业结构,通过客户之间的控股、渗透及合并与收购实现零售商业重组;

开始呈现过度化倾向,突出体现在大型零售企业的过热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负面效应;

零售业市场现状篇10

一、连锁经营,用现代化商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改组企业

连锁经营实行的是采购与销售职能相分离而最终利益相结合的方式。由连锁组织的总部统一供货、调配销售,并规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强行进入市场的营销策略。我国零售服务业虽迅速扩张,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大型外资零售服务业相比,存在明显的劣势。要提高零售服务业竞争力,在现代化竞争方式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需采取一系列措施。

1.加强对连锁商业的政策扶持。在激烈的竞争中,我国许多企业不得不缩小经营规模,有的企业甚至倒闭。但与此同时,深圳万佳,珠海新七星、百佳超市等连锁企业却大获成功。大量事实说明,单店的规模已不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对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应大力鼓励,在资金方面与银行协商给予基准利率专项贷款或部分贴息贷款;政府财税在一定时期内减免或返还税收,以增强连锁企业的起步能力和还贷能力。

2.实施规范化管理,采取现代化管理手段。连锁商业的规范化管理主要是指统一店面、统一标记、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广告促销、统一核算、统一人事管理、统一服务规范“八个统一”。在企业管理手段方面,企业要积极采取销售时点管理系统、条形码管理系统、库存自动化管理系统、自动记帐系统,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信息系统,使总店有关部门实施对所有分店的即时动态管理。

3.加强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监理。有条件的连锁企业可以自建配送中心,在建店初期,可先将原有的设施和装备进行改造,为连锁店进行配送活动,待企业走上轨道后,再注入资金,建成规范化配送中心。从单一的储运向全方位、多功能,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为一体的配送中心转变,以适应连锁企业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二、完善供应链管理,造就低成本高效率的采购分销系统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将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顾客消费与服务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计划、控制、协调,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系统优化,达到成本最低、服务最好。我国零售服务业经营仍然处于单打独斗状态,难以形成合力和竞争优势。因此,在优化供应链管理中应做到以下三点。

1.树立大流通的思想。计划经济时期,供应商和零售商的经营仅仅起到了商品分配的功能,商品信息难以通过零售企业在厂商和消费者之间迅速传递,零售企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也难以发挥,同时也形成了零售企业多年来的小商品经营的思想。但现在市场经济要求真正建立起在市场化供需关系和经济效益基础上的流通体系。

2.建立企业战略联盟。供应链是上、下游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因此,零售服务业要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必须与相关企业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近年来,跨国公司已经将建立战略联盟作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之间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巨大的市场竞争力。

3.建立工商企业间的平等关系。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往往决定了厂商与零售商的关系变化。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商品短缺,厂商在市场中往往占据优势地位;而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由于大量商品供大于求,因此绝大多数厂商在与零售商的合作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影响了供应链的顺畅和优化。因此,建立平等互助的工商企业关系也是零售企业成功整合供应链的基础。

三、并购重组,多业态发展,实现零售业的规模扩张

规模经营是国外零售商制胜的法宝,并购重组是实现企业跳跃式发展的有效方式。进入21世纪,联合、兼并、重组已成为中外零售服务业扩张的重要方式。如2010年9月27日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宣布向massmart控股公司提出一个非约束性、初步收购提议,希望以每股148兰特的价格现金收购该公司。

零售服务业的跨业态、跨业种并购、重组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只有把企业做强做大,我们才有资格和国外零售商进行同一等级的较量。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内零售服务业之间可以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组建企业集团,扩大企业规模,盘活企业资产存量,以增强竞争力;有条件的零售服务业可以大胆出击,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与跨国公司对接,形成有雄厚资本实力的跨国集团,进行跨国经营。

四、开发自有品牌,发挥零售企业的渠道整合功能

零售服务业的自有品牌(private-LabelBrand,以下简称pB)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自20世纪70年代法国家乐福开发pB商品以来,许多跨国零售服务业涉足这一领域。从中国零售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和中国市场的制度环境看,发展中国零售服务业的pB商品有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其理由如下。

1.发挥零售服务业在中国渠道结构中的主导作用。除了少数自然垄断的市场外,中国的消费品市场早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最能代表买方市场的零售服务业在中国营销渠道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因此,中国零售服务业通过pB整合可以进一步发挥自己在买方市场中的主导作用。

2.提升中国零售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零售服务业开发pB商品和整合供应厂商,等于向后延长了价值链,增加了核心业务环节和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同时,零售服务业又可以利用pB商品增强差异化特色,向前整合消费者和锁定目标市场,提升销售环节的核心竞争力。

3.促进中国零售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中国零售服务业目前最重要的技术进步之一是发展电子商务,而pB整合对电子商务可以起到促进作用。pB整合必然要求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这就会推动零售业电子商务(尤其B-to-B)的发展。

4.保障和扩大中国零售服务业的货源。中国零售服务业入世后面对外资零售商的冲击之一,就是它们垂直整合的供应渠道和低成本的pB商品,而且外资零售商已经把pB整合的触角伸向中国的货源供应厂商,它们本土化战略之一就是争夺中国货源。如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麦当劳和肯德基等已经在中国开辟货源基地或原料基地。

五、加强立法,发挥政策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