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07:23

科技馆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

科技进步是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决定于整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科普教育重要场所和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重要阵地的科技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我国科技馆事业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具有广阔前景,但也存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更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讨的诸多问题,现就如何实现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从科技馆管理创新、展品创新、服务方法创新及功能创新四个方面浅谈创新对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管理创新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创新就意味着淘汰旧东西,创造新东西,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学及其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他们现在都包含着人们的精神和创新”。在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因循守旧的管理思想、制度和方式必然会严重阻碍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脚步。要想彻底摒弃这块束缚科技馆发展的绊脚石,我们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方式,这正是现代科技馆管理的本质所在,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1思想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根本

哲学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事情都是靠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来实现的,思想意识的创新必然会带来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创新,提高科技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促进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迅速增长,这些都对现代科技馆的科教服务理念及服务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管理思想意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馆的发展需要,面对这种环境,谁能感觉敏锐,事事做出快速反应,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作为科技馆管理创新主体的领导者,只有抢抓机遇,高度适应新环境,创新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密切关注未来发展趋势,打破科技馆管理常规,改革原始的、落后的管理工作流程,以超前的意识果敢决策,促进科技馆管理工作的变革与更新,才会打造出高水平的科技馆管理水平,从而为现代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因此,思想创新对于科技馆的管理创新起着决定作用,它是科技馆管理创新的根本。

1.2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切管理都不能离开制度,但僵化的制度不可能充满生机与活力,科技馆要想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制度。国内外诸多管理理论的研究都已经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技的优势,而实现人才和科技优势必然要靠创新的制度去保证。科技馆过去的管理制度常常是过多地规范人的行为,甚至以不犯错误为出发点,不鞭策落后,也不鼓励积极进取,抑制了人的首创精神,窒息了新生事物的嫩芽,这种僵化的管理制度极大地阻碍了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步伐。科技馆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要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扬弃,通过改革与创新,建立一套崭新的运行管理制度,为现代科技馆的管理创新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保证。

1.3管理方式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

正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原理,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它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就要改革或完善原有生产关系,使之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馆管理也是一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科技馆必须改革固有的僵化体制,开拓思路,创新管理方式,营造一种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环境。从这种意义上说,管理方式创新是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科技馆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让我们的人才观念深入人心,吸引更多有志于科普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到科技馆工作,从而为科技馆事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展品创新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科学普及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以创新精神不断研制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展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是加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求,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1展品创新应该在传统展品改进上下功夫

一些传统展品现在已经成为很多科技馆的经典展品,在展区内必不可少。但很多传统展品参观起来比较乏味,很难激发观众热情,甚至很多科技馆相互克隆,这不仅使公众对科技馆的喜欢程度大打折扣,而且会影响科技馆的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科技馆一定要在改进传统展品上创新思维。比如,对一些大众化的展品,如勾股定理原理展示、瓦特蒸汽机原理展示等展品,观众看上去比较枯燥,可能不会引起太大的兴趣。如果考虑到在展区内用和谐优美的语音、音乐及图像演示发明勾股定理及蒸汽机的详细经过,那么就会大大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更会加深对展品的理解,同时还能利用名人效应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科技馆管理制度篇2

一、从方案、章程和理事会入手,打牢试点工作的基础

一是高起点制定试点方案。加强调研,学习借鉴山西省科技馆、惠州市科技馆等工作经验,邀请部分专家、领导,召开数轮不同主题的研讨会,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印发《临沂市科技馆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试点工作的原则、目标、步骤、保障措施等进行了明确界定。

二是高标准拟定章程。章程是科技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载体,是理事会和管理层的运行规则。一是依法制章,严格依照法规和政策制定章程。二是与现有管理运行模式紧密结合,理顺理事会和管理层的关系。三是坚持强化公共服务属性,突出科技馆科普教育主阵地的功能作用。四是规范科技馆资产管理和使用、信息披露、终止、剩余资产处理、章程修改等,为社会监督提供了重要依据。经理事会审议通过后,上报市科协审核,后报市编办核准,完成了《临沂市科技馆章程》的制定。

三是高质量组建理事会。理事会作为科技馆事业发展的决策和监督机构,责任重大。临沂市科技馆紧密结合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理事的代表性,合理确定理事会规模,确保理事构成的合规性、科学性、代表性。第一届理事会最终确定由15名成员组成,其中7名是来自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部门的分管领导,2名是来自科普志愿者协会和中医药协会的社会代表。

二、坚持边试点边规范,切实发挥新机制的作用

一是注重规范理事会、管理层职责。理事长由市科协分管领导担任,理事会负责重大问题决策、面上指导协调、政策解释咨询等宏观工作,同时负责对科技馆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层对内负责拟订和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开展馆内日常管理;对外负责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促进科技馆事业发展。通过对理事会、管理层职责的明确和规范,临沂市科技馆由“关门决策”变为“广开言路”,由自我监督变为公众监督,初步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为政府、科技馆、公众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探索了新模式。

二是注重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围绕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我们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管控办法,制定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安保工作预案、观众量管控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实现了运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通过不断创新展览教育的形式和手段,积极开展科普实践和各项培训活动,形成了以展教工作为中心、以市场营销为重点、以专业技术人才为支撑、以后勤物业管理为保障的高效有序内部管理体系。

三是注重发挥理事单位和成员的作用。临沂市科技馆的发展离不开各理事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参与治理的各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为科技馆发展出力献策。市编委将市科技馆调整为副县级,编制由12名增加到39名,加大了机构编制保障力度。市财政局争取中央财政专项公益金,通过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为科技馆的运营提供经费保障,助力科技场馆建设。市科技局从项目扶持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市教育局多举措支持科技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市人社局在职称评定方面进行政策倾斜。社会理事多方面反馈公众诉求,为科技馆的规划和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三、紧扣试点单位展教职责,社会公益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创新体制机制是手段,提升科技馆展教功能是目的。临沂市科技馆发展活力在实施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中得到激发,布展更加科学,展教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建筑面积已达2.7万平方米,跨入了全国大型科技馆行列,社会各界给予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

(一)科普公益活动深入人心。发挥部门理事作用,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组织开展了万名沂蒙学子“科普之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科技馆体验,“大手拉小手、科学家进校园”,“红进社区”,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一系列民生科普活动,每年参加科技活动的青少年达100多万人次,公益科技文化服务的目标方向更加清晰,内容方式更加丰富,“科普惠民”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二)科技场馆“遍地花开”。市科协牢牢把握《全民科学素质纲要》贯彻落实的机遇,总结市科技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整合工业、农业、国土资源、生态环保、气象、地震等行业现有设施资源,建设具有行业、资源特色的科技场馆,推动全市科技场馆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有县区科技馆5个,系统行业建设的专题科普馆17个,社区科技馆9个,校园科技馆54个,有力推动了革命老区科技场馆集群式发展。

科技馆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学科联系人

学科馆员作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核心力量,应该努力成为知识管理者和知识专家,以提供更专业的知识服务。因此,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是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一项新举措,旨在帮助高校师生用户解决专业所需的各种知识。随着信息时代信息获取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演变,对于学科馆员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要求不断增加,其不仅要提高创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信息素养,完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竞争力,以实现自身和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价值所在。在国外,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最早提出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1998年清华大学最早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至今,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已在国内百余所高校实施。笔者将对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以探析高校学科馆员应具备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1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涵义

知识管理学说起源于20世纪末,最初体现在管理学领域,由美国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提出。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范畴领域至关重要的要素。近年来,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日益深入,业界学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教授paula.Dorsey提出的。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均未能达成共识。因此,高校学科馆员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也必然无法统一。但对于高校学科馆员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大致可以理解为高校学科馆员自身具备一定知识水平,掌握新时代新计算技术,对高校学科馆员所负责相关学科的资源进行系统地采、抓、整和存,吸收为自身隐性知识,并将其显性化,实现自身显性知识的创新,最终向学科信息用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知识服务。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是以学科馆员自身为主体,以专业学科信息为基础,以定向学科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最大限度实现专业学科资源有效传播为目的,来提高学科馆员的显性知识创新,开展多元化的学科知识服务,使高校学科专业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和创新的知识管理过程。

2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与实践

在美国图书馆协会2001年编制的学科馆员工作指导书中“学科馆员”的定义为:“一种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组织。随着学科馆员的不断发展,21世纪数字环境下学科馆员定义可以理解为:熟练掌握计算机等新兴媒介,具备一门或多门学科专业背景,了解用户的专业资源需求,提供给用户专业且精准服务的图书馆员。国外一般称之为“学科专家”或“学科联络馆员”,国内一般称之为,如“学科馆员服务”、“学科联系人”、“学科联络员”等。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推出学科馆员工作制度,将学科馆员称之为学科联系人。按照学校学科群设置及学科特点,将23个学科联系人设置人文学科、经济学科、社会学科、法政学科、理工学科和机关等6个学科服务组,负责14个院系的学科服务工作,并聘请图情教授指导学科联系人的具体工作。图书馆要求学科联系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综合的专业背景,将学科联系人实施分散式管理,也就是说将学科联系人分布在图书馆各个部门,提供多对一的学科服务。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学科联系人个人知识管理在其具体学科服务工作中实践情况体现在以下方面:学科信息联络、学科资源建设与宣传、学科用户培训、学科信息导航、学科动态跟踪。2003年,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推出了信息联络员制度。2004年,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并在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下开展专业学科服务。依据本校专业特色及图书馆业务分配,有10名学科馆员专门负责所在院系的学科服务,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开展嵌入式教学等服务。2008年,沈师馆制定了学科馆员绩效考核制度,完善了学科馆员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使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迈向了新高度。

3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应具备技能

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技能是保证个人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必然条件。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21世纪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学科馆员在个人知识管理中应具备6种技能,每种技能的实现与各种技能之间的结构可用以下图形结构表示。高校学科馆员在个人知识管理中应具备的6种技能分述如下。

3.1信息、知识检索技能

信息、知识检索技能是高校学科馆员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首要技能。检索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自我学习直接获得相关学科信息、知识,即通过与其他馆员进行口头交流、熟悉馆藏概况、充分利用国内外搜索引擎、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科馆员要掌握娴熟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技巧,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检索全方面信息,为用户提供专业全面的学科前沿信息。

3.2信息、知识获取技能

知识获取指学科馆员通过一定检索方法获取显性知识和提取隐性知识。首先,学科馆员作为某学科的信息专家,他们要不断地学习与参加新技能培训,更新隐性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显性知识水平;其次,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领悟不同群体的隐形知识(经验、技能、诀窍),反思及实践,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最后,学科馆员要熟悉本馆的全部馆藏资源,学会从新型媒体中(wiKi、RSS、微信等)及时捕捉相关学科用户所需的有价值信息。

3.3信息、知识组织分析技能

新媒体视角下,学科馆员不仅要从无序的海量信息资源中检索和获取有用信息,还要具备信息、知识的组织分析能力,过滤无用和庞杂的信息,对需求的专业学科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中抓取学术价值高的学科资源。通过对信息、知识的组织分析,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与分析模型,利于日后用户所需专业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3.4信息、知识共享技能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利用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缩减获取资源时间;激活学科馆员显性及隐性知识,共享信息、知识以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具体学科工作中要做到两方面:把获得信息、知识充分运用于服务用户的实践过程中,实现显性知识的隐性化;积极主动把自己了解的信息、知识与同事、师生用户进行交流,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只有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转化,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知识有效传播与共享。

3.5信息、知识的安全与协同技能确保信息、知识安全是学科馆员实施技能的前提条件

保证信息的秘密、质量和安全存储的技巧和方法,如密码管理、备份、档案管理;数字信息、知识的保护技术包含数字水印、数字加密和数字权限等。保证信息、知识的安全性才能更好实现新媒体视角下的信息、知识协同。信息、知识的协同是保障学科馆员及时回复用户专业资源,如协同工具QQ、FaQ、微信等;利用Ftp资料库上传与下载相关学科的最新数据、文档资料,保证用户信息、知识利用的方便快捷。

3.6信息、知识创新技能

高校学科馆员信息、知识的创新能力是其个人知识管理价值的终极体现。学科馆员能熟练掌握检索技巧,精准、便捷的获取学科用户所需的资源,实现自身知识与新知识的融合;能吸收、借鉴他人的隐性知识弥补自身的能力,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能保证信息、知识的安全与协同,实现信息、知识的传递与共享。通过不同技能的融合,不断激发创造新的知识技能,使学科馆员能做好信息、知识导航,建立专业特色知识库,提高学科专业个性化知识服务。

4结束语

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是其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有力保障。每个学科馆员从信息、知识的检索、获取、组织分析、共享到创新是其个人知识管理技能不断完善的组成体系。因此,随着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日益完善,学科馆员的职能也有所转变,体现为: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合作;工作重心从以学科为主的馆藏建设向以学科为主的用户服务转变;学科馆员要大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以做到与教师、科研人员合作的全过程。只有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技能的日益提升,高校学科馆员逐步开展定向的学科用户服务,才能在高校学科发展建设与教学科研中发挥出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为青.高校图书馆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0):127~128.

[2]邱锦.高校学科馆员知识管理实例研究———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J].科技信息,2012,(4):410.

[3]高雅佳.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9.

[4]李梦诗,宋雪雁.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模式述评[J].情报科学,2016,(3):173~176.

[5]王黎.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服务发展综述[J].图书情报导,2016,(6):158~161.

[6]董绘丽,焦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学刊,2009,(4):43~45.

[7]孙小丽.web2.0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过程及能力培养[J].图书馆论坛,2012,(2):57~60.

[8]岳庆荣.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3,(10):137~139.

[9]周宇.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620~621.

[10]蒲放.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7):179~181.

[11]王晴.“985工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现状的网络调查分析[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3,(2):9~14.

[12]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eB/oL].http://www.lib.ruc.edu.cn/webs/show/notice/53/8.html,2016-12-25.

科技馆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二、三线城市;科技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曾特别强调过科技馆的建设,他说,去年我国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视,经多方努力,广泛筹集资金,新建和改扩建了10座过么较大的科技馆。这些科技馆深受当地各行各业人士的欢迎,据有关调查显示,一座普通的规模较大的科技馆能够给10-20万人带去新的知识和技术信息,让他们更加便捷地体验新科学新科技的力量。

科技馆的建设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已经成为21世纪全面提高我国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科协十分重视加强对科普人才综合素质的在岗提高工作,通过多种方式积极组织开展科普人员的培训。还与教育部联合开展高层次科普人才培训试点工作,在6所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技馆和5所省、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级科技馆(上海、山东、湖北、武汉、浙江科技馆)以及广东科学中心进行先期试点。参加试点工作的6所高校还制订了“科普专门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设立研究生科普研究项目,并从研究经费、研究时间上对硕士、博士研究生针对与科普研究给予支持和鼓励。

针对于此,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大部分二、三线城市科技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对于二、三线城市科技馆人力资源的开发育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调整、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

一是建立人才能力评定分级管理制度。通过多种途径调整校内人力资源的布局,首先,从总量上保证教学所需要的科技教研人员,加大力度进行人才的引进工作,多方面多渠道的引进人才。其次,从年龄、学历、学科专业以及职称结构上进行调整。让有经验的老科技人员、中年骨干科技人员和青年科技人员结构比例适当,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另外,加强队伍的管理,让更多能力强、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科技教研人员一线岗位上来,让科技教研人员在数量上和自身发展上占优势,同时精简后勤服务人员数额、优化各类人员结构。二是建立合理人才流动制度,让科技人员由“静态的的单位人”向“动态的社会人”转变,使科技人才科学合理流动。在人事管理方面从传统的身份管理制度向岗位管理制度转变,形成奖勤罚懒、职务合理升降的良好局面,靠政策和制度激发全馆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合理配置、科学使用,让每个科技工作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管理者要具备较高的人力资源的配置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执行力,充分了解每个科技工作者的长处和短处,根据其专长和特点安排适当的岗位,保证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特长和潜能。管好人、用好人,做到任人唯贤。鼓励每个科技工作者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努力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的使用。

三、建立良性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

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努力做到公平公正。让合理科学的分配制度起到激励和促动作用,采取全员聘任制和职务聘任制等方法达到优胜劣汰、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目的。

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永恒的主题。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才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才能够激发人们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对于二、三线城市科技馆科技工作者而言,其需求层次决定了晋职和聘任是激起工作动因的核心因素,是一种最重要的奖励形式。它兼具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双重作用。因此,科学、完善的聘任制能够激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竞争心理,使人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相反,不适当的晋职和聘任制度,会引起科技工作者的不满心理,从而影响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甚至影响队伍的稳定。完善晋职与聘任制度,应当坚持科学合理、公开公正的原则,科学设岗、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完善考核。

四、建立科技工作者兼职制度

当前全社会都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求有高素质的、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工作者。建立科技工作者兼职制度迫在眉睫,一方面,兼职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技馆以外的岗位上兼职。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应当鼓励科技工作者们在社会上兼职。长期以来,对待科技工作者兼职,大多科技馆都持否定的观点。在许多人看来兼职是不务正业,会分散教师的精力,影响教学效果。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观念正在改变。如今科技馆的科技工作者不能仅仅是学术型的,而应该还具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科技工作者要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窘境,就要勇敢的迈向社会,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应当制定新的措施,鼓励科技工作者到实践和创业第一线去兼职,甚至应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去开展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兼职是指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科研人员甚至国外的专家、教授担任科技馆的兼职科技工作者。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应当为整个社会所有,而不仅仅为某一单位所拥有。现行的科技工作者管理体制,采取的是与知识经济社会极不相称的封闭式管理,限制了科技工作者的社会活动舞台,人力资源的社会性得不到体现。

总之,加强二、三线城市科技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调整、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用,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可极大地激发二、三线城市科技馆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为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科技馆)

参考文献:

科技馆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图书馆;管理

现代信息传输工具的广泛应用,使技校师生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日趋旺盛,对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不断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推动了图书馆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的创新步伐。用科学发展观来探讨技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创办特色教育和品牌学校的选择。

一、与时俱进,技校图书馆的管理要有自身的文化特色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图书馆要注重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提升的发展,而软件提升就是图书馆管理的提升。不同图书馆的管理特色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最基本的体现是管理者的管理艺术和管理水平。它应当表现在:一是技校图书馆要形成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服务礼仪、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艺术等,让读者在获得热情周到服务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亲和力。建设一个与自己学校的特色、品牌相得益彰的知名的技校图书馆,它必然也会形成自己一套与众不同的技校图书馆文化。这种“技校图书馆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二是技校图书馆馆藏发展特色化。图书馆的馆藏发展要始终把握时代奋进的号角,始终与先进的文化样式相融合,作为技校的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必须与技工教育的特色相一致。技校图书馆的目标确定、战略建立、计划制订,必须与学校的性质、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学校品牌等步调一致,成为学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创特色、树品牌的助推力。三是技校图书馆管理形式要民主化,决策程序要科学化。读者的智慧和经验,是图书馆管理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力量源泉。讲科学、顺读者心、重读者意才能实现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在“藏为用”的宗旨下,让读者参与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最优化。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形势不断变化,信息快速更新,管理者更需要集思广益才能提高创新决策成功的效率。

二、以人为本,技校图书馆的管理要适应技校师生的特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众所周知,图书馆的馆藏无论如何丰富,如何有特色,环境如何优美,管理人员素质有多高,它的服务对象都是读者,都是人,对学校来说,就是师生。这就需要技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读者提出的新要求,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方面改革创新,在图书情报业务的各个方面有超前的意识。图书馆管理的改革创新,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作为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读者的服务,把读者吸引过来。这就是说,在科学的、创新的、与时俱进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下,图书馆始终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把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放在馆的主体地位,把服务的对象即读者放在基础地位。主体的一切努力,主体能量的充分发挥都是为了服务好读者;读者的认同、读者的聚合就进一步夯实了主体努力的成果。在这一管理体系中,主体资源的开发是极为重要的。图书馆管理强调的“为书找人”“为人藏书”“为人找书”,就是要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服务读者,服务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在学校办学特色化、品牌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技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求图书馆的主体———这些知识财富的管理者,在参与学校创特色、树品牌的工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技校图书馆管理中,如何让服务于读者的总体目标与图书馆全体管理人员个人目标达到基本一致,全体管理人员在学生接受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个人在岗位上也得到充分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科学管理,图书馆的管理要适合学校工作的特点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技校图书馆的管理,已经不单纯是对现代化设施、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提升到管理机制和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服务观念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科学管理是现代化图书馆的必然要求和唯一选择。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科学管理,要了解读者需要、满足读者需求、提高服务水平的管理体系。技校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就是要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改变原有的反应慢的现象,构建便捷快速的图书馆服务系统。传统的技校图书馆信息传递滞后,导致图书馆在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一种休眠半休眠状态。

技校图书馆要实现科学管理,图书馆管理人员就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要具有系统的图书情报知识,掌握图书馆工作的一般规律,尤其要对藏书建设和本馆藏书的特殊性有深刻研究;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熟悉图书馆自动化操作系统以及机读目录格式;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了解本校专业设置情况和发展方向;要具有强烈的情报意识;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调研能力,了解读者需要,熟悉馆藏情况。通过图书馆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的职业素质,去建设图书馆的文化特色,实现科学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科技馆管理制度篇6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提供广博文献信息的基础,在学校组织读数、倡导读数、服务读书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管理进入了科技时代。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管理路径,分析现阶段高校图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措施,为促进高校图书管理、改变现状、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现代图书管理路径创新研究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塑造师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场所,同时它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另外,高校图书馆在创新、科研、设计等方面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献信息也在不断增加,数量浩如烟海。同时,在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基础上,以及迅速发展的信息服务业,使得图书馆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更好的发展图书馆,并使其生存在一个良好的、持续进步的环境,就要求图书管理方法和理念跟上时展的步伐,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去其糟粕、存其精华。通过改革和创新现代图书管理,从而建立一套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现代图书管理存在馆员技能和知识结构发展滞后的问题及管理路径创新

图书管理人员不能适应技术化、信息化的要求,对图书管理的互联共享和信息化进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就目前高校的整体情况而言,图书馆员的技能和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需要,特别是深入开展信息化图书管理以来,馆员队伍中缺少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馆员缺乏工作积极性、缺少工作热情、队伍年龄老化等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针对馆员技能和知识结构发展滞后的问题,应该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管理进行创新,首先要做好人才的培养稳定和吸引工作。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规划一定要围绕业务建设进行,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对整个图书馆馆员队伍的素质可以起到带动提高的作用,从而形成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其次,对馆员的管理要实现人性化。在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既要照顾到“管”,又要考虑到“理”。管是指对图书馆馆员进行督察、激励、协调和控制;理是指对馆员进行教育培训、促进馆员个性的发展和完善、提高馆员的素质。第三,管理中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对馆员个人的能力、特长、兴趣要有全面的掌握,然后根据不同馆员的个性,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工作,从而充分调动馆员的工作热情。同时,对于积极进取的员工,要及时地奖励他们取得的成绩,以给予一定荣誉或适当经济的方法,实现激励目标。

2.现代图书管理存在图书质量不高的问题及管理路径创新

现阶段,人们对高校图书馆图书的态度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对于图书是否能够反映某一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有些高校的图书馆由于规模不大,因此图书资源相当分散,再加上有限的图书馆资金,更加使得图书严重不足。甚至有的高校为了保证图书的数量,将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年代久远的图书资料仍然保留在图书馆中,仅仅满足了表面数量上的要求,完全没有任何质量可言。

针对图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创新图书馆的服务,管理中除了仍然保留传统的服务方式、内容和方法,还需要对服务进行创新。首先要对综合服务体系进行全面网络化。凭借网络平台的强大优势,可以实现联机共享编目和网上采购,同时,馆与馆之间的文献信息资源还可以实现互补和共享,不仅增加了图书的数量,还可以有效保证图书的质量。其次是深入开展网上信息导航。用户在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如果没有有效的导航服务,要想准确找到某一个文献资料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图书馆员应该有针对性的提供详尽的网络导航,同时通过开展学科导航,提供学科咨询服务给用户。第三是对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进行拓展。给教研人员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证他们完成科研和教学任务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文献信息传递的手段和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除了给读者提供传统的外借服务、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信息检索服务、馆际互借服务外,还应该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专业化。

3.现代图书管理存在信用与安全问题及管理路径创新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也逐渐发展起来了。全球范围内,以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环境为依托,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实现了信息传播和信息共享。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丰富校园网络信息资源、规划和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及加快建设信息化的步伐。但是,在信息资源建设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信用与安全的问题。

针对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信用与安全问题,要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应该创新制度资源。从管理体制变革创新入手,实现财务、人事、分配制度的全面创新。对制度资源进行科学制定、合理配置,结合宏观和微观创新,采用纵向继承和横向移植综合创新方法,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其次要构建创新制度体系。一是综合性制度的构建创新,主要指制定工作内容、设置业务部门、管理权限及编制、职责范围、部门责任制及管理者的职责、岗位职责等。二是行政管理制度的构建创新,主要指对各类人员的考核、要求标准、奖惩和晋升方法,以及财、人、物的管理原则等。三是业务工作制度的构建创新,主要指就具体的业务工作为专业人员和业务部门制定的操作规范,涵盖了文献工作的编、阅、采、藏、咨询等相关制度。四是读者服务规范的构建创新,明确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义务和权力,体现图书馆主客体的相互依赖关系和服务至上的原则。

4.结语

总之,高校现代图书管理路径创新,要结合时展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资源,整合各方面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路径创新。在新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是对高校图书管理的一个挑战,同时也为高校现代图书管理带来了生机。要抓住历史机遇,从自身出发,开拓进取,努力创新。在管理创新中要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强化,将图书馆的作用更加明显的发挥出来,使其更加有效地完成传播先进文化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玉兰.高校现代图书管理路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16):141~143.

[2]王英.关于高校图书管理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31):297.

[3]蒋兴丽.高校现代图书管理路径探讨[J].大家.2010(11):87~88.

[4]廖建珍.探析高校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重要性及措施[J].农业网络信息.2010(11):152~153.

科技馆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理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为新的经济类型登上时展的舞台,其发展依赖于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高校图书馆是集聚人类智慧结晶的物质形态,是人类科学文化的宝库、文明的标志,是学生获得知识、吸收信息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推广,使得图书管理处在传统的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型时期,各种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变更了知识信息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利用方式,从而带来思想观念、知识层次、管理能力的更新换代。面对新的时代、新的挑战,高校图书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知识结构,让图书馆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当代图书馆的现状

(一)管理观念落后。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了从书刊杂志等印刷型媒体中获取知识和信息。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教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专门场所,图书对于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高校图书馆经历了以纸质和印刷图书资料为主的传统图书馆,到建立机读目录数据库并辅以计算机管理全面提高效率的自动化图书馆时代。但是,图书管理的观念还远远滞后于图书馆内容的变迁与发展。虽然在硬件设施上也是紧跟着时代步伐,有的也用电脑管理,有的也有了电子阅览室,还有的也建起了校园网,但图书管理还停留在用电脑登记借还图书代替手写登记借还而已,还远没有发挥现代化设施应该发挥的图书馆提供知识信息的快捷性、广阔性、选择性和主动性等重要作用,甚至还有少数人认为图书仅仅是纸质的书,图书管理不就是编编索引目录、借还、上架,观念未能与硬件设施的变更与时俱进。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落后。长期沿袭的陈旧的高校图书馆的内部结构、流程制度及管理原则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发展。加上图书馆管理制度是把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一个行政管理部门下的组织,在这些传统的制度管理下的图书管理效率低下,且没有及时做到图书馆的管理制度随社会的发展而进行改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管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纸质图书的借还登记,而是上升到信息管理或知识管理,图书馆的职能也不仅仅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场所,而是师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文化超市和信息港。针对时代赋予图书馆的新型功能,大部分高校还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管理制度。

(三)图书馆资源更新慢。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兴起,知识总量爆炸,信息高速增长。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出版物数量激增,但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并没有随之更新,造成了文献信息资源断层,导致可利用的文献资源贫乏。造成图书馆的地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每况愈下,甚至摒弃图书馆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的新理念

(一)更新图书管理观念。社会对于图书馆的定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同时对其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高校要更新图书管理观念。首先用发展的观念来管理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已初步走上信息化、智能化的道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媒介,融入了更多的信息化元素,但知识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难以想象的,想要适应迅猛的知识更新潮流,图书馆的管理必须树立发展的概念;其次要有整体的观念,目前各大高校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图书馆,但这些图书馆一般都是采用集中单独管理,几乎所有高校的图书馆只为本校的师生开放,导致每个高校的图书馆都是一个小而全的独立体,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随着社会的进步,树立整体意识,科学意识,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图书馆的发展范围延伸,加强各馆之间的交流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我国高校的图书管理事业。

(二)完善图书管理制度。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的规则和结构,要求高校图书管理制度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首先要确立科学管理的意识。运用科学的思想,采用科学的方法明确图书管理目标,确立图书管理体系,制定流程,落实制度,定期检查总结。例如以前图书借还采用手写登记的方式,现在图书的借还采用电脑登记的方式,操作方式不同,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也要随之改变,以提高图书管理的水平。其次要敢于创新,在管理和制度的建设上能够打破常规,体现创新,给读者提供创新的信息资源。

(三)优化知识结构。在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再按传统的图书馆运营模式收录纸介质文献,成立封闭、独立的图书馆,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因此依托发达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收录更多的电子图书、电子著作,优化配置,同时与其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跨区域、跨国界的合作和交流,使新型的高校图书馆向广度和深度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图书馆发展之我见.[J].科技风,2013(12).

科技馆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图书管理管理体制创新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起着倡导读书、组织读书、服务读书的重要作用。所谓图书管理,就是指应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发挥其最佳效率,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

一、高校图书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伴随着自身管理的进步,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思想、制度和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使人们的信息交流、处理、存贮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面临着一系列内外环境的制约和阻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管理体制上,是处于集中式管理和多元等级结构。各校的图书馆基本由各自的院校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人事、经费等方面的管理,服务对象也只限于本校,尚未形成统一的最高层次高校图书馆的管理部门。因而,导致了各自为政的孤立发展模式,呈现出封闭半封闭的分散状态。www.133229.Com无论规模大小都各自热衷于追求本校的“小而全”,从而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又由于缺乏宏观调控,各馆间还未进行统一的分工协调,在自动化和数据库建设方面,更是缺乏统一组织和标准。因而规范化、网络化和资源共享难以快速进行。

2.图书管理职能存在缺陷

自古以来,图书管理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搜集、储存和传播文献信息。在人类已跨入21世纪的今天,图书管理的这些最基本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综合运用,将人类社会快速推进到后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信息环境下,图书管理等传统的文献信息生产与流通机构管理使文献信息的垄断地位日益受到冲击,这是文献信息走向平民化的表现,是图书管理大众化的表现,是社会的进步。高校的图书管理要在这种全新的信息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加强图书管理的职能,优化图书管理的职能。

3.组织结构生硬僵化

高校图书馆的内部各组织以文献管理的主线来展开,分为横向的业务系统如采编、流通、技术等和纵向管理程序如计划、控制等。这种以分工为基础,形成了分割式的方法管理业务。由于结构单一、沟通较差,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尤其在网络环境下显得力不从心,反映迟缓。因此,必须对文献为基础的层次结构进行重组,从功能上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时代竞争需要。

4.管理激励机制缺乏

高校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是靠“吃皇粮”维持日常的运转,未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服务机构。在人事管理中,实行的是终生制。馆长是由上面委派,馆员是统一分配,一经录用无论优劣,稳端“铁饭碗”。职称评定论资排辈。图书馆不承担经营风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这种缺乏竞争的机制下,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调动和发挥。特别是有些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和业务知识,习惯于应付日常琐碎事务,不太重视形成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从而使队伍总体素质不高,缺乏敬业和创新精神。

二、高校图书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必要性

管理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为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工作,以人为中心,对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因素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的过程。而管理创新则是为了实现上述管理内容所进行的整体或细节的改进与提高的创新活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及其创新具有更深刻的含义。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管理创新意味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信息环境,不仅只是计划、组织和指挥,而更要协调馆员与读者、馆员与设备、部门与部门以及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发现和重组各种资源和结构,进一步激发馆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图书馆事业的总体目标而协同努力。管理创新是高校图书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办馆思想和方式方法的更新。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的时代。国内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优势,而决定人才、科学技术优势的是创新,所以强调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管理创新是深化高校图书馆改革的内在需求。新世纪是蕴育着巨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转变时期。随着我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朝纵深的发展,高校图书馆运行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并将还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内涵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三、高校图书管理创新的途径

1.图书管理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能否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管理思想、观念的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应成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理念,管理思想必须实现以下转变。首先,从一般化建设向特色化建设转变。网络时代的图书馆站在一个宏观角度来考虑资源建设问题,把资源建设建立在合作和共建的基础之上。各个图书馆在分工的基础上,应加强自己的特色化建设。其次,在图书馆的发展途径上创新。图书馆必须转变发展观,树立竞争与协作的思路,克服传统图书馆独立、封闭的办馆模式,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协作,建立图书馆联盟,加强合作,走共同发展之路。再次,在图书馆的职能与功能认识上创新。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有许多新问题需要以创造性的思路来解决,管理者只有主动探求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图书馆的发展才有新的活力。

2.高校图书管理制度的创新

首先要创新制度资源。应根据制度的构建原则和运作机理创新制度资源。从管理体制等变革创新入手,实现人事、财务、分配等制度的全面创新,科学制定、合理配置制度资源,宏观和微观创新并重,采用纵向继承、横向移植和综合创新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其次要构建创新的制度体系。创新制度体系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综合性制度,主要包括管理机构和业务部门的设置、工作内容、职责范围的制定、管理权限及编制、管理者的职责及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职责等。二是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对各类人员的要求标准及考核、晋升、奖惩的方法,还有人、财、物的管理原则等。三是业务工作制度,是为业务部门和专业人员就具体的业务工作制定的操作规范,主要涵盖文献工作的采、编、藏、阅、咨询等相关制度,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相关规则,四是读者服务规范,主要明确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图书馆服务至上的原则和主客体的相互依赖关系。

3.高校图书管理服务学科建设创新

现在各高校比较注重学科建设,一所大学的重点学科的多少和水平高低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反映学校社会地位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各高校均有自己办学的历史和特点,学科建设也千差万别,重点学科的侧重点不同。即使是综合性的重点大学,也不能将所有学科均等建设,往往会选择部分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很多情况下,学科建设注重于实验设备、人才培养和引进、科研项目的支撑以及学生培养等方面,往往忽略了重点学科的图书资料建设。

在学校的一些重点学科或重点项目的立项、评估过程中引入“学科馆员”制度。主要选择部分素质较高的馆员为特定学科专业服务人员——重点学科馆员,学科馆员除了关注和从事一般的图书管理工作外,对特定学科的文献情报资料加以特别关注,并向院系专家联系人进行经常性的专业学习与交流。学科馆员充分利用图书管理中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组织及综合利用的优势,跟踪学科动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科组,为学科建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4.图书管理人员管理创新

对图书馆人员的管理要做好:一是做好人才的培养稳定和吸引工作。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规划必须围绕业务建设进行,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可以带动图书馆整个馆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形成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二是实现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解决“管”和“理”两个方面的问题。“管”是指怎样对馆员进行激励、协调、督察和控制;“理”是设法对馆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馆员的素质,加速馆员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三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应根据个人的能力特长、兴趣,“知人善任”,这样才能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对具有奉献精神的员工,积极进取,取得较大成绩的,给予荣誉或经济上的奖励。

管理创新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创新促发展,这是公共图书馆生存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读者阅读多样化的要求不断调整和开创多元化的服务的新模式,使公共图书馆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陈万梅:浅谈高校图书管理创新[j].科学之友,2010(11):102.

[2]刘旭于瑞云:新世纪图书馆发展战略探讨[j].图书馆建设,2001(2):12-15.

科技馆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图书馆资源信息创新

图书馆的管理,是伴随着图书馆的产生而出现的。传统图书馆三个主要功能———收集、选择、积累文献,加工、整理、保存文献,传递、提供、利用文献,是由自身拥有实体馆藏构成,以印刷型纸质文献等并存的形式存在。如今,随着计算机的技术日益更新,信息化传播迅捷,新的教育理念需要高校图书馆建立新的创新管理模式。

1队伍建设

1821年德国F.a.艾伯特第一次提出“图书馆管理学”(libraryeconomy)一词,他还撰有《论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修养》,主张要合理安排图书馆内部的一切事务,图书馆应由受过专门教育的专业人员来管理。

1.1馆内培训

图书馆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较低是高校普遍的现象,图书馆学专业是国内冷门专业,社会公共和高校图书馆对人才的需求大大超过市场中人力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专业化程度低,缺乏足够的学术关注度,各大学应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注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教职工感兴趣的问题,更新图书馆管理理念,进行措施如下:

(1)举办定期的学术讲座,包括对应总馆和学院图书馆的教职工的安排,进行时间、地点、内容方面的预告。

(2)重视新职工的培训工作,吸纳社会志愿者参与工作,同时对社会信息和专业人才的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反馈馆内工作建制,形成内外需求补充的良性循环。

(3)建立各馆间联动管理系统,依据通用级别设立分级培训计划,细化至各馆各工作环节,由总馆进行统一管理,提高员工素质。

1.2馆长的选拔、聘任和管理职能

作为高校图书馆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所大学的图书馆的层次在很大的程度上由馆长决定。尽管现实情况中,馆长不会参与大学图书馆的具体工作的分配与执行中,甚至对于图书馆整体而言,管理的模式和本身图书馆的稳定性让各个部门职位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趋于平稳和固定,但这些现象终究是取决于人的自主性。目前,国内外主流的馆长选任分为公开招聘制、内部选拔制和实质任命制,代表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和中国。对于高校图书馆馆长的选任和公共图书馆的差异总体体现在社会化程度上,而对于馆长任命的资格考察,总体有要求服务意识强烈、出众的图书馆技术以及具备图书馆发展水平知识的教员和对大学科研职能有足够认识、管理才能出众的专业人员两种取向。在这两者问题的选择上,主要是基于不同图书馆的内部建制。在对馆长本身进行多重层面的考察前提下,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能调整或者图书馆自身的文化取向将作为馆长选任方向的重要依据。

(1)社会化需求。

高校人员及外校人员可以参加任何一级图书馆干部的招聘。所有应聘人员一视同仁,一律按条件择优录用。从馆外选来的馆长没有旧的清规戒律和各种人事关系羁绊,可以带来新鲜经验,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这是大学图书馆社会化的一个很好的体现,除去专业内的实习,图书馆能成为对于大学而言一个很好的社会反馈,为馆藏的组织构成开辟新渠道,优化情报技术,对图书馆整体管理结构进行改造。

(2)效率运行需求。

这是对管理模式最直接的表象需求,图书馆的循环高能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自身的运行效率,这也是管理学在图书馆上运用的初衷。所以馆长的专业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自身及其文化发展水平,出众的管理能力和远期规划是作为领导者最直接的基本素质。

(3)发展水平需求。

对于馆内建制内容的补充和之后的改造是馆长选任依据的基础。选任的判断和馆长自认环境的判断将成为一切管理运用的基础,至此馆长也应深刻认识到对自己的补充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大学图书馆的补充。完成判断和补充才能确保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此时前两者需求的体现才会愈发明显和重要。对上述三个需求的论述并非基于重要程度的排列,而是着重体现行业稀缺程度和认识程度的递减。总之馆长的选任和任何图书馆员工一样,都是对大学图书馆的有力补充,馆长是一种自主性和控制力更强的模块化补充。

1.3员工与激励机制

图书馆是一种较为传统的组织机构,其诞生最早是为手工作业而设置的。其职能实现的物质方式在现今的需求环境下显得匮乏,对现代图书馆而言存在一些功能性的障碍,但它并非不能适应图书馆功能变化的需要,体现在需求表象上的变化,只是图书馆表达的物质方式不同而已,其职能需求并没实质上的变化,即使在信息化下图书馆功能得到了扩展,也只是新技术为满足更大信息效率的应用。所以图书馆工作模式的变化不应该是理念的改变。在打破旧的按文献类型和工作流程设置机构的模式,代之而起的是组建以强化功能为目标的机构管理模式的表象平移之外,需要的是员工机制的创新。许多美国图书馆以任务为中心,对人员和业务机构进行职能重组,与读者实现互动,从而促进了双向积极性的实现。然而在这基础上应该扩大员工与读者自助服务的自由度,在馆内基本服务的额定任务。如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的现设部门是办公室、技术服务部采访、编目合并、流通部、参考部、信息系统部、藏书发展部。同时也不再以读者对象或文献类型划分阅览室或书库,文献资料集中实行“统仓管理方式”,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对读者自助服务的完成与创新,同时鼓励员工创新,扩大有效任务范围,直接由不同专业的图书馆员承担不同学专业书刊的采、编、参考咨询一条龙服务工作。对图书馆员的评价和奖惩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严格的管理考核制度。图书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年终考核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业绩、业务水平与社会效益。被考核者除了完成额定内基本服务任务和撰写详细的述职报告之外,还应呈交有关的附加材料。如读者的评语、所参加学术团体领导者的介绍、参加学术会议的通知及本人宣读过的论文副本、对今后图书馆发展的建议以及本人下年度的工作规划等。这些都归入被考核者的个人业务档案。另一方面呈交馆内的负责人其业务双向创新案例,经考评,决定编入全馆的《年评》一书里。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评定及其任命不是终生的,一年一次,评聘合一。在一般情况下是采取逐级晋升的方式,但对成就突出者可以越级破格。也有被解除职务的,特别是副研究馆员及以上职称、任职期间没有科研成果,则很难保住职务。

2机构设置

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内部机构设置应该由各馆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确定,没有统一模式。但是大多数图书馆都设有采访、编目、流通、期刊、参考咨询等业务部门。这基本上是根据传统图书馆三个主要功能提供设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的职能不断变化,近代图书馆主要承担收集、整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图书馆又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开发智力资源、传播科技信息的职能。

2.1机构职能的拓展与创新

随着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图书馆必然承担了更多的要求,然而图书馆作为一个传统的机构,对社会的要求必然有一定的反应期、考察期和适应期。除去互联网等多媒体的需求投射和交流,其最主要获得信息的渠道还是来自读者,而这种信息大多是零散的、片面的、复杂的、慢性的。所以,为了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缩短时代衔接周期,图书馆自身可以取消其他衍生职能,在保留传统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开放馆内资源:包括图书、服务机制、人力等。开辟馆内空间,扩大读者权限,为读者留出尽可能足够的组合空间,实现需求定制化,这样能更好地结合上文提到的员工激励机制,实现服务的双向创造性。

2.2建制结构

高校图书馆应实行权力下放分权分散式管理体制。图书馆机构本身应该获得大学内最大的自力,自主管理,经济独立,不受校园内部的行政权力管理,从而保持本身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为了密切图书馆与学院间的关系,保持科研事务的交流,大学应在各学院内部设立专业分馆,以主馆为主体进行行政管理,广泛将资源分布在各学院图书馆,并单独建立馆内资源体系,从图书馆总体上进行馆藏资源的分级,从而平衡各专业书籍的分布与主馆之间的馆藏。各分馆的内部科研事务由该学院决定,馆内经费由各馆之间的实际科研、教学需求分配,并在分配后建立内部独立的经济体系运行,并在中长期定期对各分馆工作与需求进行评估,将经费重新分配。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各院系师生对图书馆的利用,保持了各分馆的高效运行。

3信息化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主要集中于推荐课题检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的需求,传统需求形式的比重发生变化,图书馆过去承担的功能实现的物质形式对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图书馆信息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需要。

3.1文献获取信息化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借助国内外相关的数据库和网络资源,采用文献数据库,提供浏览和检索系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术效率,将文献信息的获取、相关有效信息的整合一体化。能够避免以往学术工作进行的脱节问题,显著规避可能的风险。另一方面,有效满足更大群体的阅读需求,在各分馆针对专业分级,设立图书资源的有效阅读方式,从而大大减少单位成本,有效地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服务。随着学科化服务的推进,信息检索、搜索引擎、图书馆电子资源等能够逐步深入或参与专业课程,指导学生撰写报告,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3.2管理模式观念改革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下,图书管理与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方法简单。然而,信息时代要求专业能力在新的物质方式下的平移,观念上符合新方式的效率原则。实质上,要求新技术人员的补充,但依旧要求以传统专业人员为核心,配合馆内培训和员工技术交流,开发现今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应用的剩余产能。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科服务可以提供信息资源利用环境,数字空间构成科研和学习环境逐步代替实体高校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地位。科技创新的压力激发高校教师做科研项目的动力,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倾向于知识解决方案的学科化信息服务。在学科服务的过程中,学科馆员定期在学院网站上宣传图书馆信息,参与院系或学科课题研讨会,进行信息资源和数据、学科服务平台等互动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威理.西方图书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邓珞华,周欣平.中美两国高校图书馆管理之比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

[3]顾奔.美国图书馆事业概况[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3).

科技馆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馆管理;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24.055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24-0093-01

大学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和科研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文献信息建设、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图书馆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基于高校图书馆管理进行创新,是一个重要课题。因此,面对新形势下的图书馆必须对旧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进行变革和更新,不断完善和健全图书馆管理,提高图书馆整体管理水平。

管理创新是成功管理的灵魂,是图书馆发展不竭的源泉。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应以读者为中心,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不断开拓新理论、新方法、新内容,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本文试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三个方面来阐述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1理念创新

服务理念决定了服务质量,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用新的服务理念来指导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图书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对文献的需求。图书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规范。图书馆服务的管理制度要体现人性化。面对新知识经济的到来,图书馆要重视馆员个人的发展和前途,鼓励馆员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培养馆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2)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要科学分析、研究学校专业特色和学科方向,发挥自身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独具特色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从而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3)高校图书馆是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责任。图书馆应增强创新服务意识,积极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发挥图书馆最大化社会效益。

2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对人才、资金等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使其达到最合理的状态。图书馆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创新活动,人才建设是关键。提高图书馆管理质量必须始终贯穿于图书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创新的各项工作中。知识和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确立人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管理活动。

(1)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人才引进制度。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员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读者服务呈多元化,馆员知识和能力尤为重要。为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管理,应重视馆员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训教育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现有馆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培养馆员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图书馆专业化和信息化服务水平。为了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业务素质高,组织能力强,了解学科特色的人才。优化图书馆组织结构。

(2)建立合理奖励制度。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持续激励。图书馆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精神、培训等激励方法,对在工作中做出贡献的馆员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从而激发每个人的创新热情。

(3)建立轮岗换岗制度。图书馆服务窗口工作单调,重复性强,长期下去容易使人产生职业厌倦情绪,图书馆应采取灵活方式实行轮岗换岗制度。轮岗换岗可以丰富馆员工作内容,减少馆员不良情绪,加强馆内的团结和协作,提高馆员的积极性,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3服务创新

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一切工作中心,是衡量和检验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标尺。创新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不仅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更重要的是服务方式和服务模式创新。

(1)多样化服务。信息环境下,网络服务种类呈多样化。为保证教学和科研顺利开展,图书馆要利用网络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服务。

图书馆要及时宣传和指导用户使用数字资源,培养读者数字信息意识,强化读者掌握查询、检索的技能和使用各种数据库的能力。利用网络以滚动的方式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和《怎样利用图书馆》等系列讲座。使新进教师和学生尽快认识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通过座谈和网上征求意见等形式与二级学院保持联系,探讨文献建设方向。组织师生选购书刊,优化馆藏结构。开通读者网上留言簿和馆长信箱,便于读者与图书馆沟通。

(2)特色服务。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图书馆应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建立网络导航系统。针对学校学科特点创建特色数据库。在馆藏不足的情况下,图书馆要利用网络资源和现有馆藏资源进行资源重组和优化。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根据用户的特点、习惯和要求,主动为用户提供咨询的个性化服务,不断提供新的信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社会服务。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知识需求,要求图书馆打破地域界限,加强与文献信息机构的合作,通过馆际互借和建设文献数据库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图书馆服务领域,发挥图书馆的最大社会效益,实现资源共享。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红梅.论图书馆创新服务体系及构建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0).

[2]陈治亚.行业特色型高校推进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15-16).

[3]肖凤玲.大学图书馆利用基础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