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十篇对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十篇

对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09:58

对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篇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92-02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建国以来重大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今后的发展做了研究。

一、建国初期及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

从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7年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顺利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这一时期党中央在总结、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大学德育的任务、内容。1956-1966年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我国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时期。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贯彻八字方针,1961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原则、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明确。1964年6月,中共中央批准高等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设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1965年3月,教育部政治部通知各直属高校,要迅速建立政治部,并大力充实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同年教育部制定《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将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和学生工作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明确。到1966年的时候,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建立了政治辅导员队伍。

二、“”时期及改革开放头10年的辅导员队伍建设

1966-1976年十年“”时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灾难性破坏。高校党组织被冲垮,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和队伍彻底瘫痪,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受到严重破坏。

1976年10月粉碎“”以后,我国经过拨乱反正,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78年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的战略决策。1978年4~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恢复统一高考后学校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性问题,高校各级党组织陆续恢复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原有政治辅导员或继续留任,或重新安排,同时新选聘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大学毕业生补充到政治辅导员队伍之中。1980年4月,教育部与团中央提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981年7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1981年8月,教育部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又明确提出:“学校政工干部同教师一样,都是教育工作者,都是学生的老师,他们同样担当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1986年,国家教委下发《选配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通知》、《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1987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

三、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的辅导员队伍建设

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央纠正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加强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1990年和1993年分别下发《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政策规定,明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9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印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年颁布的《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1999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此期间,一些高校从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党员研究牛、高年级大学生中选拔配备班主任、辅导员或导师。2004年8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队伍之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2005年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6年4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会议,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和素质要求,明确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实行学校和院系的“双重管理”,可以“双线晋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和行政职务,待遇上不低于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极大地拓展了辅导员的发展空间。

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这一阶段,党中央逐步认识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意义,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措施力度不断加大,从政策规定和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加强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四、当前我国辅导员队伍大的建设的思考

总结五十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展望当前我国辅导员队伍大的建设,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构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

1 建立开放、流动的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

一是构建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在编制问题上,辅导员应由目前专、兼职并重以及兼职为主的模式过渡到专职占绝对多数、兼职为辅的模式,这既有利于解决队伍建设中的“非职业化”问题,又有益于这支队伍高效、全职地履行好职责、义务,更好地集中精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二是构建辅导员队伍与专业教师队伍、管理队伍的立交桥。辅导员具有“双重身份”后,要允许和鼓励辅导员在任期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后,可以向专业教师岗位或者校内行政管理岗位流动,从而形成教育教学、校园管理和建设、后勤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形成育人合力。

2 建立专业化培养、“实践―研究型发展”的辅导员队伍。

推动“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发展”,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由经验型、事务型向职业化、专业化转变。高校要为辅导员提供职业生涯规划,鼓励―部分优秀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如,建立专业培训基地,培养职业指导专业化辅导员,主要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培养心理辅导专业化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开展学生群体的心理研究等。

对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篇2

关键词辅导员班级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06-02

辅导员清晰记住每位学生的主要信息和基本特点,是管理新生班级的前期准备。学生对辅导员的认识、评价对管理班级有着重要因素,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这种印象和态度不会轻易改变。笔者从事多年班级管理工作,积累的点滴经验和工作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辅导员要重视与学生接触时的第一印象,充分展示自己的水平、能力和老练的带班经验,才能取得学生的认同和尊敬,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初步感觉,是建设班集体的第一步。一般的情况下,应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1.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2.保持良好的外部形象。3.精心准备第一次个别交谈。4.认真开好第一个以“入学教育”为主题的班会。

二、合理制订班级计划

计划是管理班级的重要依据。制订班级工作计划是班级目标管理的初始环节,做到对工作的全过程心中有数。计划是行动的框架,有目的的管理,使班级在管理中体会利与弊,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1.要制订计划的依据。(1)教育规定。包括国家的教育法规、方针、政策、上级教育部门的具体指示及学校工作计划中对班级管理的具体要求等。(2)班级实际。分析本班学生情况及学生家庭情况,把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开展班级工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寻找出来,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2.要确定制订计划的基本内容。(1)基本情况分析;(2)本学期的班级工作目标、任务;(3)班级活动的具体内容、项目及时间安排;(4)活动日程简明表;(5)班干部分工及完成工作任务情况考核表。

3.要讲究制订计划的方法。(1)自下而上。在辅导员指导下,先由学生讨论,提出班级工作设想,然后由班委会将这些设想汇总成初稿,班长拟订后由辅导员审定公布执行。(2)自上而下。先由辅导员或在辅导员指导下由班委会拟订初稿,递交全班同学讨论,然后由班长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成文,再交辅导员审定,公布执行。

4.要注意制订计划的基本要求。(1)超前制定;(2)目标明确;(3)针对性强;(4)切实可行;(5)时间落实;(6)执行人落实;(7)便于操作和检查;(8)有一定的弹性,留有余地。

三、建立班级常规制度

建立基本制度是培养班级优秀的前提。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级没有建章立制,将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建立一些基本制度,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1.传统法。沿用辅导员本人以前制定的常规,或借用他人制定的常规,而上述常规在教育实践中经检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2.众议法。辅导员把制订常规的意义、要求交给全班学生,然后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自拟条例,经辅导员归纳、学生众议通过产生。

3.优选法。以众议法为基础,在方式上把个体发表意见改变为小组讨论,把群体表决改变为由小组提交方案,辅导员召集班委会认真评议、修改、完善,优选出最佳方案,然后在全班通过确定。

四、建设班级委员会

辅导员要重视班委会的建设,重视班干部的选择和培养。辅导员选配班干部,应把握了解学生、考察学生干部候选人和民主产生班委会的过程。班委会产生的途径与方法很多,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1.派定法。即由辅导员在充分了解学生与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按照选配班干部的原则,指定产生班委会。

2.选举法。即由学生提出候选人名单,进行无记名投票,根据票数的多少产生班委会。

3.竞选法。即由自愿当班长的学生提出竞选计划和“施政纲领”,当众进行竞选演说,民主投票选举后,由当选的班长“组阁”。

4.考察竞选制。即在上法的基础上,给当选的班委会一个考察期,观察与评价其能力和表现,然后正式建立班委会。

五、建立与学生之间谈话制度

谈话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调查了解、交流感情的工作方法。《长江日报》在《一句话的风波》一文中指出:“一句话,可以催人奋起,可以使人如释重负,可以加深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矛盾,甚至可以毁掉一个人。”谈话形式一般可分为三类:1.随机谈话,这种形式有问候和聊天,一般没有事前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2.个别谈心,有目的地进行个别教育的谈话方式。3.班级谈话。

六、组织主题班会

对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篇3

关键词辅导员家访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51.8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4.078

abstractthecollegecounselorvisitsisanindispensablebridgelinksbetweenuniversitiesandparents,oncollegestudent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heleading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thetrendofanimportantway,reflectingthetostudentsastheeducationideaandforcounselorsestablishedselftrainingandpromotionplatformfortheteachersandstudentsemotion.andthefamilyvisitworkmettoresolvetheextentoftheproblemandtheeffectivenessofthelevelofdirectimpactonhomevisitstothenatureoftheroleplay,sothispaperfocusesonthetheeffectivenessofproblemsencounteredintheworkofcollegecounselorshomevisitsandplayofinordertoexplorethatcangivefullplaytotheactualeffectofhomevisitsto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givereference.

Keywordscounselor;homevisit;effectiveness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便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学校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通过学校与家长的相互配合,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新途径和新方法。新时期,高校迎来的学生已是“90后”,“90后”学生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追求张扬的个性和自己的幸福快乐,但同时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缺乏毅力,已习惯高中应试教育和父母的监管,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所以,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意义重大,特别是针对有着非同一般特征的“90后”大学生,更需加强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引导,如果做得好其实际效果是显著的。据对广西财经学院2014年至2015年的家访数据调查,共有75位教师参与到家访工作中,共开展家长座谈会3场次,受访学生共计54人,家访地点共涉及21个县市,两年来广西财经学院家访所起的作用较明显,成果较佳,但在实际家访工作中,仍遇到其他高校家访工作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使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实效性未能充分发挥,需共同探讨解决的对策。

1家访工作中实效性未能发挥的原因

1.1辅导员缺乏专业培训,家访技能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家访活动前未能接受专业的培训,辅导员家访所需的能力在上文已经描述过,但这些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很多都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然而很多高校在辅导员家访前并没有这一环节,而高校辅导员大多是学校对学校,毕业后直接上岗,没有经历过社会历练,特别是刚毕业便走上这个岗位的年轻辅导员,没有过家访经验,工作思维甚至还停留在学生角色未能及时转变到老师角色,没有给予家访工作培训指导,很多时候不知道家访时应该注意什么,如何与家长交流,摄取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往往这样状态下进行的家访不能达到家访的目的,家访实效性也就未能发挥。

1.2学生和家长的不理解和不配合

高校辅导员到家里家访虽然能得到很多家长的支持和肯定,但会遇到部分家长和学生对这项工作表现出不理解和不配合,特别是学生甚至会表现出抵触的情绪。学生和家长对家访的印象一般停留在小学到高中的阶段,很多大学生一听到家访便认为是老师去和家长打小报告的,怕家长知道自己在学校表现不好的情况,故会以各种理由阻挡辅导员到家里家访。有些家长的教育理念不同,认为学生已成人,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方式,可以完全交给大学培养而不需自己操心,所以当听到大学老师要到家里家访时会有些不知所措,也会以工作忙碌为由推脱。另一种不配合的情况一般出现在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家庭,有些甚至住在偏远的深山里,道路不好走,这种家庭的父母和在此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一般比较自卑,往往担心山路不好走和家里不能给予老师很好的招待而不敢欢迎老师家访。

1.3受访学生面窄,获取的信息不全面

辅导员家访因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上受地域和经费的影响,在选择受访学生时受到限制,大多受访对象在辅导员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及地域限制下,只能优先选择离学校较近或至少是在本省市范围内,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或在校问题较多的学生,也是出于对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给予温暖慰问、对问题较多的学生及时了解原因和帮助解决问题的考虑,使受访学生面受到局限,如广西财经学院2014年的家访地点就受到地域影响,进行家访的地点局限于南宁周边近距离县市,2015年通过暑期实岗挂职带队老师家访形式把家访地点到离南宁市直线距离较远的县市,但也局限于广西省内,受访学生数仍较少。同等条件下外省市的学生或即使在本省市范围内,家庭条件一般,问题不多,表现平庸的大部分学生就未能进行家访,而这一类型的学生在校所占比例却是最大的。所以,如不能通过家访收集这一类学生的相关信息,可能会忽略为这一类学生建立学校和家长共同培养机制的问题,也使家访数据不全面而失去实效性。

1.4家访形式单一,家访内容简单

目前高校辅导员进行家访的主要形式还停留在小学到高中的实地走访阶段,形式单一,对于家住偏远的地区,不进行家访就使家访覆盖面窄,进行实地走访却又耗时耗力,影响近距离地区的家访工作。对于部分问题学生的家访,有遇到家长工作忙碌抽不出时间在家里接待或学生对家访抗拒不乐意接受老师到家里家访的情况,如果还是只采取实地走访的形式就会事倍功半,可能会打击到辅导员的家访热情。此外,到学生家里走访的内容比较简单,家常聊天较多,没能有针对性地和家长探讨关于学生学业和职业发展等成长成才的培养问题,家访的实效性发挥也受到局限,家访的目的不能实现。

2增强辅导员家访实效性的建议

2.1加强辅导员家访前培训,提升辅导员的能力和素养

增强辅导员家访实效性,家访前充分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而家访前的准备重要工作之一便是对辅导员进行家访工作能力的培训,需高校增加对辅导员家访工作能力培训的资金投入,像入职培训一样抓,特别聘请校内外管理学和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在开展家访前进行专业培训。管理学知识的培训在于提升辅导员沟通交流、攫取有效重要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咨询专家培训在于加强辅导员在家访中捕捉家长对家访的态度和培养孩子的热衷心态及学生个性特征形成的心理影响因素。这些都是家访必不可少的能力,并通过能力培训不断提升辅导员认真对待家访工作,热爱关心学生,热衷通过家访了解和帮助学生的积极心态和职业素养。

2.2家访前取得家长和学生支持,拓宽受访学生面

家访前,需要辅导员加强和家长及学生的沟通,对有抗拒情绪的家长和学生要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在家访前征求到家长和学生的支持,才有利于家访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家访因受时间、地域等因素影响,逐个学生进行家访不现实,但为了确保家访所收集的信息全面有效,确保家访目的的实现,受访学生面需要拓宽,所以辅导员在选择受访对象时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条件,可将不同特征的学生归类,尽可能按不同类型的学生选出代表作为家访对象,使优秀学生、问题学生、心理障碍学生、贫困学生、条件一般学生等各类学生代表都能囊括到家访范围,使受访对象具有代表性,从而使学生的情况能得到全面了解,也使收集到的家访数据和家长对学校办学理念方法的建议全面、科学和有效。

2.3拓展家访渠道,创新家访形式

要实现家访的实效性,需充分利用好家访的有限时间。所以,除了实地走访,应拓展其他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家访目的的渠道和创新家访方式,如以开展家长座谈会的形式进行集体家访,广西财经学院2014年至2015年间共开展家长座谈会三场次,家访收效良好,但参与家长座谈会的家长人数有限,仍需增加座谈会的场次和受访家长人数。或利用当今时代比较受欢迎的微信、QQ、飞信等便捷的新网络交流平台,必要时还可建立家长微信群或QQ群,同时增加电话、网络视频家访方式。这些新的家访方式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只要和家长取得联系,便可随时随地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共同交流了解学生情况,第一时间收集学生家庭信息。

2.4丰富家访内容,认真听取家长意见

在家访过程中,除了嘘寒问暖的必要交流外,需丰富家访的内容,注意收集有关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个性特征形成的信息,只有准确把握这些信息才能科学分析学生遇到的问题和给予合理的建议及帮助。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家长共同探讨与学生个性特征相适应的成长成才的培养方案,探讨包括学生的学业、就业和职业发展等内容。在探讨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注意听取家长对学校办学和教育理念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家长和学生的现实问题和真实需求,做好信息收集、记录和反馈工作,只有形成学校和家长间长期互动的有效机制,将家访工作进行到底,才能把其实效性发挥到最大。

3结语

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实效性的发挥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而辅导员在其中所起的桥梁纽带作用不可或缺。“90后”学生个性鲜明,要帮助他们制定专属于个人的成才发展方案,必须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收集家长意见和建议,发挥辅导员引导者、策划者和实施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家访时效性,和家长共同探讨学生培养方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本文所提的几点建议也正遵循了当下“五个发展理念”的要求,如家访形式要创新体现创新发展理念;家访过程需要协调好学校与家庭、家长与学生及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体现协调发展理念;家访活动需促进家校间的信息平衡和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则体现绿色发展理念;针对学生的成长需要,家访内容、空间、时间及人员上需更加开放,并及时听取家长对学校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开放的发展理念;家访过程中需尽可能让家长和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使家长和学生了解到在学校的发展中能享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学习生活环境和相关福利,体现了共享的发展理念。所以,对辅导员家访实效性的探索,希望家长在子女管理上更加积极和主动配合学校,形成学校和家长共同教育合力,共同探索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方式。

参考文献

[1]尹作发.对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

[2]陶永红.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创新教育,2013.

对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篇4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一个辅导员一般负责一个年级的工作。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是1∶200的比例进行配置,也就是说1个辅导员和200名左右的学生构成一个学生工作集体。在这个集体里,可以分成3个层级:第一层是辅导员,他是年级事务的主要决策者和管理者;第二层是学生干部,他们一方面是班级事务的主要决策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又是辅导员管理年级事务的主要执行者和参谋人;第三层是普通学生,他们是年级事务的参与者也是发出评论声音最多的一个群体。这3个层级中的人物与《神探狄仁杰》之人物对应关系为:辅导员对应狄大人;学生干部对应元芳和曾泰等助手;普通学生对应黎民百姓。狄大人作为钦差大臣,他亲赴各地体察民情,查办案件,日理万机,自然少不了要元芳、曾泰等这样一批得力的助手来协助。同样的道理,辅导员作为一个年级的指导老师,他的工作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因此,他也特别需要班干部来出谋划策,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让学生满意。因此,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对应关系下,来分析辅导员的议事和用人。

第一,“元芳,你怎么看”——狄大人告诉我们要谦逊和民主

每逢重案要案,狄大人对案情的分析和判断并非只是完全通过个人的思考而确定。他总是十分谦逊地问“元芳,你怎么看”。这体现出狄大人分析问题的两个良好习惯。一是及时听取下属意见,二是不独断专行。对应到辅导员的工作中,我们也必须学习狄大人的作风,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凡是重大决策多听学生干部的意见,因为他们比较了解班级的工作和情况,以便科学决策;二是要俯下身子做事,不要独断专行,涉及学生利益的一切事务要充分发扬民主。举个例子可以更好地说明这个道理:推荐优秀学生免试读研究生这项工作。学校对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已经有大致的框架和方向,辅导员在执行的时候就是要在大框架的前提下考虑本年级该怎么执行。这个时候,辅导员就需要听听年级学生干部的意见,听听大家对此事怎么看?听完了之后,又要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综合考虑,在框架范围内决定该怎么办。

第二,凡事问元芳——狄大人,您没有选对最合适的咨询对象

狄大人有两个得力助手,一个是元芳,一个是曾泰。元芳武举出身,武艺高强,忠心耿耿,是狄大人的贴身护卫,强处在武功。曾泰,文官出身,是狄大人的嫡系弟子,科班出身,强在专业知识。而令人费解的问题是狄大人却屡犯低级错误,遇到重大问题,总是选择听取武官出身的元芳的意见而非科班出身的曾泰。由于不对路数,所以,经常只能得到“大人,此事必有蹊跷”的回答。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决策者,在咨询问题时一定要选对对象。学生干部也分很多类型,从工作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干部执行力强,但掌握情况,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却相对较弱,这些干部就相当于武将元芳,比较适合做执行方面的工作,而不适合做咨询。但是,有一些干部却思维活跃,凡事能说出个一二三,这些学生干部就相当于曾泰,比较适合做咨询。

第三,首先想到问元芳——狄大人,您用人不能凭感情

狄大人虽然大多时候问元芳,但有时候也问曾泰等其他人。而他每次首先想到的总是元芳。为什么呢?因为狄大人用人有点感情用事。由于元芳是狄大人的贴身护卫,跟随多年,出生入死,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在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元芳会怎么看。具体对应到我们学生工作中,辅导员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由于学生干部和辅导员走得近,所以很多事情辅导员都喜欢找学生干部了解情况,而忽略了普通学生的想法。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议事用人,不能凭感情,不能只问跟辅导员走得近的学生干部的意见,而应该从多方面了解情况,特别要注重直接从普通同学那里了解情况,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地了解情况。

单从“元芳,你怎么看”来分析,狄大人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意见的做法是科学的,但他也犯了几个明显的错误。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辅导员,应该科学议事和用人。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批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分析问题、善于提出建议的“元芳”。而不是凡事只问“元芳”,从而避免每问必“此事必有蹊跷”的情况。具体而言,就是对学生干部的任用要做到用人唯贤,而不凭感情用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要因材施教,既要培养其“元芳”式的执行力,又要培养其“曾泰”式的参谋力。

对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篇5

规范辅警系现实的需求

辅警(全称为警务辅助人员)的概念起源于英美法系。英美法系认为,社会治安应该由政府和民间共同承担。因此,在英美法系国家,民间自发组织辅警,协助正规警察维持社会治安。传统意义上的德国、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坚持政府应对社会安全负起全部责任,不设辅警。但由于社会现实的改变,大陆法系国家也开始逐步设立辅警,建立辅警队伍,探索辅警体制。

我国辅警的产生基于现实的发展需要。据资料记载,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警察与人口的平均比例约为万分之三十,我国香港地区警察比例为万分之四十,而内地的警察配备约占总人口万分之十一。而且,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矛盾积聚,治安问题频发,公安机关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复杂,一线警力严重不足矛盾日益凸显。由于正式警力严重不足,2004年公安部《关于对公安机关治安员队伍进行专项清理的通知》下发后,准许各地探索辅警制度改革。目前,全国辅警队伍已发展成一支规模庞大的警务辅助力量。这支日渐壮大的队伍在协助公安机关承担社会治理任务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但是,由于辅警管理体制的相对滞后,长期以来,辅警常常是“阴影里的执法者”。某个媒体的这一说法,一定程度反映了辅警在整个执法体系中尴尬的定位。

一定意义上说,“辅警”群体既存在法律定位缺失的问题,也面临着被“污名化”、社会认同度低的难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也对健全o警管理体制提出了明确要求。2016年初,中央深改小组通过了《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为辅警改革破冰,化解体制、机制之弊指明了方向。如今国务院出台针对辅警的“红头文件”,为彻底解决辅警队伍人数多、待遇低、素质参差不齐、流失率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标清了“路线图”,为辅警的定位及管理体制、机制等划定了框架。

这一《意见》的出台,意味着辅警改革的“靴子”最终落地。此次出台的管理意见,在辅警队伍建设、管理监督等方面均具有突破意义。《意见》特别要求,建立健全警务辅助人员日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警务辅助人员管理监督、投诉和退出机制。管理主体的确定、机制的完备,意味着辅警人员被纳入法治轨道,有助于实现公安执法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严把入口、严明纪律、落实责任、清理规范等一系列规定的完善,明确了辅警人员的法律地位、岗位职责、职业保障和管理依据,也有助于更好发挥辅警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方面的职能和作用,提升公共安全服务的能力水平,为法治中国筑牢执法基座。

执法主体规范化、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按照《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表述,辅警是“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发展和公安工作实际需要,面向社会招聘,为公安机关日常运转和警务活动提供辅助支持的非人民警察身份人员”。

伴随一些影响性个案,公安执法规范化成了舆论持续热议的话题。2016年5月2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4次会议,重要议题之一就包括“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会议指出,要增强执法主体依法履职能力,树立执法为民理念,严格执法监督,解决执法突出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

此次《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的印发,其出台的背景就是公安部已经展开的执法规范化改革。在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文件中,提出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

公安执法规范化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十余年来是一直被反复强调的。正如“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文件所指出的,其关键就在于“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

现代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原理”,它的核心内容是: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将公安执法规范化视为一个大木桶,越权执法、粗暴执法、野蛮执法、偏袒执法等等就是这个木桶的短板。解决执法规范化中的“短板”问题,首先是解决执法主体不规范。

“每一项执法活动”,不是简单的施政承诺,一个重要前提在于从事“每一项执法活动”的人员究竟属于什么序列。据报道,各地辅警总数已经超过正式在编警察。基于此,加强辅警队伍管理的实质在于规范执法主体。尽管这不是执法规范化改革的全部,但是,执法主体的规范化、法治化无疑是执法规范化的首务。

实现执法主体的规范化、法治化则必须对辅警队伍全面清理整顿。《意见》通过行政法规设定辅警“入口关”,明确准入门槛,厘定责任分工,贯彻“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原则。在具体操作层面,《意见》要求首先需要清理整顿排查现有人员,以警务执法的法定标准衡量和考核辅警。

《意见》还界定了警务辅助人员的身份性质,并将辅警分为文职辅警和勤务辅警,并由公安部对辅警的着装等统一确定。在明确辅警身份性质的基础上,《意见》通过列举的方法将文职辅警和勤务辅警可以从事的辅助工作和不可以从事的辅助工作一一列出,文职辅警可以从事公安机关“非执法、不”岗位的相关辅助工作,勤务辅警可以协助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从事执法执勤工作。

这些无疑均是公安机关的执法主体规范化建设的应然内涵,也是其必然要求。

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颁布与实施开启了规范辅警的法治化进程。在规范辅警的法治化进程中,以下问题也是有待解决的:

首先,辅警立法不宜缓行。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意见》规范对辅警队伍管理是必须肯定的。但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对辅警行为的规范与对辅警的管理也必须纳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需要以更宽广的法治视野来考量并推进相关制度建设。例如,这种聘用辅警的合法性途径如何建立?辅警的人数与正式警察人数的比例多少合适?辅警辅助执法的权责如何确定?辅警的职业规划、工资待遇及保障机制如何建立?相关的劳动争议通过什么途径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纳入制度视野,作出合乎法治精神的设计安排。有必要通过立法对辅警的法律地位、管理机构、招录程序、岗位职责、教育培训、权利保障等予以规范。在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下,辅警大有用武之地,辅警队伍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笔者认为,亟待制定统一的关于辅警的行政法规,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辅警的法律地位、招录条件和方式、培训内容、职责权限、权利义务、法律保障、o督管理、经费保障和淘汰机制等。建议有关部门加快规范辅警的立法进程,尽早出台统一的辅警管理的法律法规,尽早将日趋庞大的辅警队伍通过法律法规加以规范与管理。

其次,辅警参与执法中的权责界限仍有待进一步厘清。

与清晰界定其法律地位一脉相承,规范辅警管理工作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明确权责界限。从法理上而言,法治国家要求的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治理,以避免恣意的可能性。行政任务的执行愈理性,其行为的可预见性、可控制性与可审查性就愈高。根据《意见》,辅警非在编正式警察,也非公务员身份,而是受公安机关聘请,受其指派从事公务的人员。因此,必须厘清警察和辅警之间的责任分配状况:一方面使辅警有足够空间展开其对于任务的执行,另一方面更好地让公安机关履行对辅警的指挥与监督责任。在现实的一些语境中,以“临时工”身份出现的辅警在很多场合变成了所谓的“替罪羊”,根本就在其参与执法的责任不清。辅警以公安机关的名义参与执法活动,其执法活动的后果归属于公安机关。尽管《意见》的第9条等对辅警的参与执法的职责加以罗列式规定,但需要看到的是,规定的内容仍需要进一步明确。辅警在实际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也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行政执法权延伸。现代法治理念强调“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对辅警管理工作而言,同样需要贯彻这一理念,只有从法律上明确可以为和不可为的权责界限,并辅之以公开的、可识别的操作性程序规范,才能不断推动警务辅助队伍正规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警务辅助作用,在创新社会治理的同时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对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篇6

1.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德育工作

主要议题:研究、部署学校德育工作,讨论德育工作计划,制订德育工作政策与措施。

参加人员:学校领导班子成员。

负责人:校长。

工作要求:每学期至少2次,可随其他工作一并研究。要做好会议记录。

2.学校德育工作大会

主要议题:总结学校德育工作,肯定成绩,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部署今后德育工作;表彰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奖励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及文明学生等;交流德育工作经验。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责人:德育主任。

工作要求:每学年召开一次,也可结合开学典礼、学校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等进行。

3.校园文化氛围

主要内容:维护好校园环境,用好校园文化长廊、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牌、广播站、等文化宣传阵地,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形成感染陶冶激励师生的校园文化。

负责人: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校园净化、绿化、美化,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品味高雅。

4.共建共育

主要内容: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协调公安、司法、文化、宣传、妇联等有关部门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负责人:校长。

工作要求:协调有关单位协调解决学校突出问题,磋商小学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德育师资与教学

5.班主任管理与考核

主要内容:完善班主任聘任、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过程管理,提高班级管理工作质量,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负责人:校长、德育主任、少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班主任管理制度,定期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把工作绩效作为评先选优的基本依据。

6.班主任工作会议

主要内容:布置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学校、班级德育现状,制订整改措施;交流经验;进行班主任工作培训等。

参加人员:全体班主任、包级领导、少队辅导员,可邀请学校领导、任课老师参加。

负责人:德育处主任。

工作要求:随即或者定期召开,德育处要留有会议记录。工作培训、经验交流、工作研讨等要留有相关资料。

7.德育科研

主要内容:分析、研究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有针对性地围绕德育管理、活动、评价等开展应用性研究。学习德育工作理论,用以指导工作实践。指导教师撰写德育论文。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负责人:德育主任、教导主任,少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研究确立本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课题,组织人员进行研究、实施。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做好学科渗透和德育科研工作。提倡研究编写校本德育教材。

三、德育活动

8.班会

主要内容:总结、布置班级工作,表扬好人好事,进习惯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交流学习、生活的经验体会,组织道德实践活动。

参加人员:全班学生。

负责人:班主任,学生干部。

工作要求:每周一次,每次一节课。班主任要认真备课,增强班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9.主题班(队)会

主要内容: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学校工作安排,依据重大事件、时事状况、重大节日、纪念日等,结合学生实际具体确定主题班(队)会内容。

参加人员:全班同学。

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班(队)干部。

工作要求:原则上每月一次。学校统一确定教育主题,班主任要有工作记录。学校要对主题班(队)会情况进行检查、评价。

10.升降国旗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班主任、主要领导。

负责人:少队辅导员

主要内容及程序:升国旗,奏(唱)国歌;介绍旗手、护旗人员和负责升旗的班级情况;宣读国内外时政要闻、校园一周新闻;表彰奖励优秀学生、先进班级;国旗下讲话;国旗下宣誓。德育处可根据实际调整升旗仪式的程序和内容。

工作要求: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可作为国旗下讲话人员。少队辅导员要对国旗下讲话材料进行把关,并负责整理和保存每次升旗仪式的材料,对国旗下讲话材料进行汇编。

11.法制、安全、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专题教育

主要内容:根据学校工作安排,邀请公检法人员、校外辅导员、英模先进人物等,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或事迹报告会。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责人:德育主任。

工作要求:法制、安全教育原则上每学期组织一次,其他教育讲座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要保存好会议的相关材料。

12.重大节日纪念日教育活动

主要内容:根据不同节日和纪念日的内容、性质适时确定。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责人:德育处主任、少队辅导员、班主任。

工作要求: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期间要组织教育活动。如学雷锋纪念日、妇女节、清明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党节、建军节、教师节、老人节、国庆节、建队节、公民道德宣传日、环保日、助残日、重要历史人物生卒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学校传统纪念日等,以及配合国家有关重大政治事件组织教育活动。可以是学校集体组织,也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

13.主题教育活动

主要内容: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的长期的、系列的教育活动。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责人:校长、德育处主任、少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结合上级统一部署的重点德育工作或根据学校情况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要主题鲜明、形成序列,针对性、实效性强。主题教育活动要有方案、有过程性材料、有活动评价。

14.社会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到农村、工厂、社区、大自然、德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参观、访问、远足、生产劳动、生活体验、军事训练、公益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负责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

工作要求:学校集体组织或以班级、小组(队)为单位组织。要保证活动时间和效果。要保存好相关活动资料。

四、家校合作

15.家校联系

主要内容: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和家长对学生的看法;征求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共同探讨对学生的教育方法。

参加人员:班主任。

负责人:主要领导。

工作要求:班主任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班主任以家校联系卡的形式与家长每学期至少联系一次。

16.家长会

主要内容: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互通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及学校的要求;宣传家教知识,指导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交流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要求。

参加人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

负责人:德育处、教导处主任。

工作要求:每学期不少于1次。学校要对家长会提出统一要求。班主任要认真备会,政教处要对备会内容进行审查把关。

17.家长学校

主要内容:普及家教知识,提高家教水平。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学校工作。加强家校沟通,优化学校办学环境,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负责人:校长。

工作要求:

①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根据学校情况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委员会例会。

②家教知识宣传。通过专家讲座、印发材料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教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研究编写家长学校校本教材。

③家教咨询。学校领导、班主任、团队干部要经常与家长交流沟通,及时排解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与问题。

④学校意见征询。通过座谈会、信函、家校联系卡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征询家长对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

⑤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一日活动,如听课、评课、活动等,体验学校生活。学校要主动倾听家长对学校的意见,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解决家长提出的合理要求。每学期组织一次。要保存好开放日活动的相关资料。

五、班级团队

18.学生常规管理与德育评价

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学生常规管理制度,对学生日常行为等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并作为学生德育评价和班级评价的依据。

负责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

工作要求:选拔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负责检查监督,将检查结果记录在册,定期公布,学期末予以总评,将其作为评定先进班级的主要依据。按照道德认知、日常行为和班(组)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根据学校情况定期汇总,以书面形式(家校联系卡、家长通知书等)通知家长。

19.评选表彰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集体等

负责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市级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原则上每年一次。学校要设置各种特色奖项,并组织评选表彰。

20.学生代表会议

主要内容:征求学生对学校和班级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后勤工作、师德师风、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意见。

参加人员:每班3-6人。

负责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原则上每年一次。要做好会议记录,保存好相关材料。

21.少先队辅导员主要工作资料

总辅导员:工作手册,荣誉薄,文件资料,各大队的工作计划与总结、活动方案与总结,各大队辅导员的情况,各大队的组织情况,组织集中活动的资料,队前教育、入队仪式资料,组织活动的资料,主题班队会材料等。

22.少先队工作制度

(1)。队干部选举制度。队章规定每半年至一年改选一次队委会和队长。这是发扬民主精神,进行当家做主教育的一种制度。改选一般在学年或学期初进行。

(2)。队干部轮换制度。每个队干部有一定的任职期,期满无特殊情况不再连任。这种制度能够使更多的少先队员有机会参加队的组织管理,得到锻炼。

(3)。队干部例会制度。一般每周或隔周进行一次。主要内容是汇报、研究和布置工作。大(中)队例会可由委员轮流组织,并负责向辅导员汇报。

(4)。队干部培训制度。培训少先队干部,使他们熟悉和掌握自己的工作职责、方法和技能技巧,这是提高少先队工作水平的必要手段。培训的方法有举办队长学校、听课、实际操作、现场观摩等。

(5)。队前教育制度。新队员入队前要对他们进行队前教育。如学习队章、学唱队歌、学习敬队礼及呼号、系红领巾、为人民做一件好事。入队时要举行隆重的入队仪式。

(6)。表扬奖励制度。少先队组织应当经常在广播、队报、光荣簿上表扬好人好事,在"六一"儿童节、10月13日建队纪念日,集中表扬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集体。

(7)。活动制度。小学少先队的活动一般要求大队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至二次;中队活动每月一次;小队活动每周一次。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要繁杂,要注意年龄特点。

对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篇7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辅导员工作;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各类网络新技术的应用,高校的网络化建设也经历着前所未有发展和变革。在这变革中,网络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参与公众舆论、表达个性意见、进而影响其思想、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也随之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方面。高校辅导员作为承担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指导服务的主要工作者,如何把握网络舆情主阵地,全面了解网络舆情、及时把握舆情动向、引领舆情方向、处理舆情危机,已成为新形势下辅导员一项新的工作要求和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与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在互联网上表达对某一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在高校,校园网络更是一个能够形成公共意见、可以自由交流和辩论的公共空间。网络舆情的形成是学生意见表达到一定量度和强度,即一方面要看学生借助网络空间对某一问题发表的议论和意见达到一定的学生比例,另一方面要看期诉诸意志的坚定程度,应表现为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对坚持某一意见态度明朗的指向。在互联网上不同学生的意见经过广泛的交流、碰撞、退让、融合来进行彼此较量、修正、融合,进而形成一个个网络舆情。校园网络舆论也经历了议题的来源阶段、舆论领导及其意见产生阶段、网络意见扩散和放大阶段、网络舆论的形成等几个阶段。从高校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来看,突发事件的激化、社会热点问题的触发以及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事件的引发这几方面原因及易引发形成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论形成中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舆论形成迅速,具有时实性与交互性,传播较难控制。(2)内容多元与分散,追随主流话题,贴近校园生活。(3)凸现网络语言特点,表达多为非理性。

二、辅导员参与网络舆情工作的现状分析

笔者于2011年3月在宁波大学开展辅导员参与网络舆情工作的调研,其中向辅导员发放并收回有效调研问卷65份,被调查人数占全校辅导员人数的73%,同时,对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也作了相关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反馈出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以下几个方面情况:

(一)对网络舆情工作重要性的有较大的共识,但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技能略显不足

随着网络舆情对高校现实工作的影响,辅导员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在对某高校辅导员调研中发现,有50%辅导员认为掌握学生网络舆情“非常重要”,50%辅导员认为“比较重要”;57%辅导员认为掌握学生网络舆情对本职工作“紧密相关”,39%辅导员认为“有一定关联”。在调研中还发现,辅导员在网络上基本拥有qq、博客、社交网站等众多网络工作平台,但仍有38%辅导员认为自身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不太擅长”,有62%的辅导员在网上浏览学生舆情的基本情形是“经常浏览只是偶尔发表意见”。由于辅导员自身网络技能、舆情研判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的相对欠缺,导致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二)关心关注网络舆情,但有效的工作应对机制尚未完善

辅导员对网络的关注度较高,有40%辅导员每日会关注网络舆情,对校内突发事件、校内热点问题、社会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反应等方面较为关注,同时,辅导员也具备了相对较高的网络舆情的工作意识,对网上出现的反动非法言论、易引发个体或群体安全事件、诋毁学校声誉等情况会即时上报职能部门。网络舆情工作对当前高校工作来讲,是一个全局性的工作,一般是由一个或多个部门牵头、基层单位全面覆盖的体系,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网络舆情工作要求与具体职责,针对不同的舆情有不同的应对方式,特别是要在网络舆情危机应急处理机制中进一步发挥辅导员作用。在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的建立上,有53%辅导员认为“非常必要”,有40%辅导员认为舆论领袖的培养对网络舆论引导来说“非常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只有44%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有这样一支队伍,32%辅导员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舆论领袖,有22%的辅导员认为需要学校加强舆情引导队伍建设。

(三)对网络舆情工作研究分析不足,学生网络素养及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相对缺乏

调研发现,有25%辅导员认为自身在学生网络舆情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网下事务过多,对学生网络舆情关注不够,有19%辅导员认为对网络上有学生舆情不能有效掌握全貌,有11%辅导员认为缺乏对学生网络舆情的分析研究。辅导员又承担着较多的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的职能,因此工作具有基层性、繁琐性、复杂性等特点,大部分(尤其是新任辅导员)大部分时间忙于网下具体事务,对于新的网络工作缺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网络舆情工作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网络素质和道德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对目前学生在网络舆论中的道德行为也有客观的评价,有31%辅导员认为当前学生在网络舆论中的道德状况比较好,62%认为一般,4%认为比较差;有38%辅导员认为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无克制地宣泄个人情绪”,其次37%认为是“盲目转贴、跟贴”,有21%辅导员认为在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方面有待加强。

三、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应对建议

(一)强化高校辅导员在网络上的角色意识,主动把握网络工作阵地

一是校园网络积极的建设者。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学校、学院主题教育网站、论坛的规划和建设,特别是针对学院的学生的特点设计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校园主题网站,通过主流网络平台加强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主题讨论、网上讲坛等,及时各类学生关心的学习生活信息和正面权威信息。同时辅导员还要对新型的网络手段和工具及时加以应用和深入,要善于运用qq(群)、博客、论坛、校园bbs及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等作为工作中必备的“网络利器”,合理规划并搭建各类各级班团组织的相关网络平台,建立与现实组织对应的网络集体,为网络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基础。

二是网络舆情有效的观察者和引导者。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学生在网上更容易说出平时不敢说、不便说的话,网络也成为辅导员了解学生真实想法、收集各种学生信息的一个重要阵地。辅导员在网上首先是要保持一个普通网民的身份,在网络上关心关注学生的言论,融入学生,聆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参与重要问题的讨论和进一步询问解答,对网络上的学生思想和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总结,才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在网络环境中,辅导员作为网络舆情引导者的角色要求是既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又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和评论技巧。一方面作为学校要加强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素养的培养,多开展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讨论及重大形势政策的深入解读,同时更要注重对辅导员网络技能和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培养,加强典型案例讨论和资深网络评论引导员的经验传授;另一方面,作为辅导员自身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扎实政治理论基础、提高人文科学素养及个人品德修养作为基本要求,同时更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提高网络技能,不断提高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增强网络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网络上的服务沟通者。坚持网上与网下结合,在网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服务内容,在现实中协调解决学生在网上提出的相关困难和问题。辅导员在网络环境中应采用集体与个人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服务工作。在集体服务上,要为广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如在政治思想方面,结合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及时把有关权威评价通告给学生,并加以适当评论引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学习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有用的竞赛、活动及讲座信息,介绍好的学习方法,树立优秀学子的榜样风范;在生活上,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实习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及安全防范等信息。在个人服务上,通过网络的快捷性和隐秘性,对个别学生在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进行个别沟通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疏导。针对网络上学生的舆情焦点,除了作好有效的网上引导外,辅导员还应及时把相关情况和问题上报有关部门和领导,并针对需要事后解决的问题情况反馈到网上,充分发挥联系网络与现实工作的纽带作用。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在高校各类突发、危机事件的网络应对机制下发挥应有作用

在高校当前网络环境下,凡是现实中的危机都会在网上体现,凡是网络上的焦点问题都具有引发现实中对抗的可能性。虚拟的网络与现实的危机紧密关联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网络舆论促使危机事件产生新形式、新特点,网络时代所特有的基于网络舆论的危机就是一种新型危机。高校必须完善创新危机管理体制,加强危机管理框架的系统构建,加强危机队伍建设。作为参与学校学生管理一线的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学校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要求。首先,根据危机管理原则,辅导员要重点做好危机的预警工作,也就是在舆论危机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先兆。如在发生校内外重大事件时要加强对网上学生舆情的关注密度和广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学校,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网上形成的焦点问题进行及时收集分析,根据内容的链接、来源(原创与否)、性质(负面与否)、负面等级、点击量、评论量等几个方面进行判定,将有可能诱发危机事件的舆情加强反馈,为学校是否启动预警机制作好决策基础。当学校启动相应的预警机制后,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立即开始动态跟踪,从增长速度、议题显著度、意见分布等方面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跟踪,同时密切关注现实舆论情况,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第一时间有效反馈。其次,在危机爆发期和蔓延期,要配合学校作好舆论的缓释工作。将学校对事件的实情或解释实情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学生,以树立舆论的权威,消除恐慌和猜测,同时,对网上舆论加以进一步引导,促进危机向转机方向发展。再次,在危机衰退期配合做好反思工作。加强对每一次危机事件引发的原因、处置过程中是否存在失误、能否再次避免发生等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提高辅导员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能力。

(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积极培育“舆论领袖”和学生网络信息员队伍

辅导员要善于指导各类学生组织加强网络建设,提高学生在网络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在开展网络舆情工作中,更要把“舆论领袖”和学生网络信息员队伍作为有效的依靠。在高校校园许多网络舆论事件中,网络当事人或由网络信息联络起来的大学生装网民群体之间的呼应往往比较积极,而与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之间却缺少互动。因此,辅导员要主动去发现网络舆论事件中能影响他人意见和选择、引导着舆论走向的声音,发现那些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拥有更多媒介源和消息源及众多“粉丝”的“舆论领袖”,特别是要在学生骨干和资深网民中发现并培养“舆论领袖”,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在各类舆论事件中强化主流言论,形成网络舆论的最强音,以带动整个舆论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信息员队伍,实行组织覆盖,在班级、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设立信息员,明确学生信息员的职责,加强对其网络知识和网络舆论引导技能培训,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信息收集、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同时可指导学生信息员开展网络舆情研究,可以校园网民、网情为对象,设计相关课题,开展问卷、访谈、舆情分析等调研工作,为今后网络舆论引导方向、方法储备舆论及经验。

(四)加强对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规范网络舆论行为

网络媒介素养是网络时代人们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的素养,它是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以及在网上获得、辨别、利用信息和参与活动的能力。辅导员在现实工作中要结合各类载体和平台,让当代大学生去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网络传媒资源,通过相关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自觉抵制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入侵和虚假甚至非法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首先要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效地融入网络素养的培育中,培养大学生健康文明的上网方式和言论道德,结合相关课程和活动大力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文明上网自律公约》以及《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树立“爱国、守法、无害”网络道德标准,促进网络道德自律;其次,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走出“网络孤独”、“网络成瘾”阴影,正确对待网上人际交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网络心理和人际关系,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优秀班团网站评比、网上名人堂、网络主题短信创作大赛等等;再次,要坚持“网上”与“网下”共同教育的原则,听取学生不同舆论的声音和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反馈,及时调研和分析学生的网络素养改进提高状况,在现实的工作体系中加以完善和巩固。

参考文献:

[1]于亚光,王想平.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选择[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3).

[2]张再兴,张瑜.加强高校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j].高校理论战线,2006(5).

[3]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对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篇8

一、抓制度完善,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一)抓好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年初制定下发了《20__年总支委员会工作要点》,制定了党建工作的具体措施,明确了党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从而把党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考核目标机制,在制定绩效管理考核目标中,科学设定目标体系,层层分解,细化量化,责任到人,严格考核,形成了上下贯通的责任体系,构建起了上下同心共抓党建的良好运行机制。>(二)规范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了严肃党的纪律,加强文秘杂烩网内部管理,坚持用制度管人,修订和完善了党内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各单位制定了《党组中心组学习及会议制度》,对中心组学习、党组会议、民主生活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定。二是制定了党总支和各支部学习制度。党总支和各支部坚持每月学习一次,特别是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讨论。三是完善了全体党员的学习考勤制度,学习前坚持点名制度,使机关的学习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三)继续坚持“”制度。一是把“”制度的落实纳入绩效考核,变软任务为硬指标。建立了党员个人学习档案和学习笔记查阅制度,年初对检查内容提出具体要求,每半年检查一次,年终根据检查结果给予考核评定。二是把“”内容的着力点放在践行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国税上、放在反映党员思想实际上,党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三是不断创新“”的方法,在理论学习上,以电子网为载体,开展网上读书、网上学习、举办学习园地等,通过举办党小组轮流讲学、读书演讲、征文比赛、心得交流等丰富多彩的互助活动,创新“”的方法。

(四)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我们坚持每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通过评议,进一步增强党员履行党员义务的自觉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主动性,并且结合评议活动,积极培养和发现先进典型。6月份,按照局党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部署,三个党支部分别召开了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对所在支部的全体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党员结合各自发言材料,分别进行自我检查剖析,并开展了相互评议。

二、抓组织建设,构筑坚强战斗堡垒

(一)加强对党建工作的指导。把党建工作纳入局党组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党建工作指导会和党总支会议,党组书记、分管领导切实履行了机关党建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定期听取汇报,专题研究我局党的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本文来源:文秘站要问题,根据各自分工,对党建工作进行具体指导。

(二)认真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每年制定党员培养发展计划,根据计划进行教育培训,在组织发展时,各支部都能严格把关,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做到政治合格,并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求他们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今年来,通过教育和发展,共有2名入党积极分子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确定入党积极分子3名,4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成为正式党员,党组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支部学习制度,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提高党员干部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岗位工作的责任意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多做换位思考,牢固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思想观念,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加强业务培训。以执法水平、管理水平和岗位操作能力为重点,以“六员”培训为抓手,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

三、抓党风廉政,促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教育制度,深化廉政文化建设。我们把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纳入工作的大局,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了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廉洁自律、党纪国法、预防职务犯罪等专题教育,分专题、按季度作出学习安排,分月明确学习任务,做好学习笔记。深入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大力营造尊廉、崇廉、守廉的良好氛围。

(二)将党风廉政建设与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全面推行阳光政务,认真落实民主制度,以强化班子建设带动干部作风建设,推进干部作风的整改落实,以绩效管理考核促进干部作风管理的有效性,将竞争机制融汇于干部作风建设之中,积极开展岗位竞赛活动,做到思想不散、干劲不减,确保干部作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廉政勤政建设,推动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在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强化机关效能,深化“两权”监督,努力将反腐倡廉渗透到税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一是加强监督管理,深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二是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打造清廉高效国税队伍;三是加强行风建设,树立国税部门良好形象;四是强化“两权”监督制约,推进源头防治腐败工作;五是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六是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四、抓扎实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圆满完成

(一)积极开展学习辅导活动。各支部在专题学习中,采用领读、专题辅导、集中讨论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文献30多万字,编写学习实践活动简报15期,撰写心得体会50余份。同时,采取“专家讲授”、“领导辅导”和“群众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习理解。4月9日,全系统党员干部听取了示范区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织的专题辅导,4月10日处级领导干部参加了党工委处级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专题辅导报告。4月16日,于连升局长为全系统干部职工作了题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国税科学和谐发展》的辅导报告,各支部结合辅导报告,联系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实际,互相交流,加深了认识、增强了理解。

(二)深入开展调研活动。为切实找准影响当前国税工作科学发展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梳理全系统共确定调研课题9个。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成立了三个调研小组,对调研的任务和内容进行了具体分工,三名班子成员每人分包了三个调研课题,每个课题由专人负责,全体党员参加。采取下基层调研、走访纳税人等形式和方法,认真征求有关部门和系统各基层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先后召开调研座谈会4次,并结合税法宣传月活动期间工作,征求意见,优化服务。共向示范区学习实践指导检查组上报调研文章9篇。同时,结合建国6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了“深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大讨论。

(三)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在前期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继续通过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设立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干部职工、社会各界和纳税人的意见建议,寻找存在问题和不足。经过梳理和归纳,在局内所属基层单位和科室中,共征求到意见建议8大类22条,内容涉及队伍建设、机制体制建设、税收征管、行政管理、科学治税、纳税服务、党团工会建设、后勤管理等八个方面;同时就纳税服务质量和纳税服务需求共向纳税人征求到意见建议5条。局党组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剖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四)召开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根据学习实践活动第二阶段的安排,我局党组于6月24日召开了以“坚持科学治税、优化纳税服务、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局党组对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总结,在深入查找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国税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班子成员也分别就自己在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明确了整改方向。

(五)制定整改措施,坚持边整边改。针对群众反映和自我剖析出的问题,按照解放思想、注重创新、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科学发展、务求实效、以人为本、贴近群众的原则,制定了《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实台帐》,对存在问题的8类22项工作,明确了整改目标、整改内容、整改措施、具体责任人、整改时限,把整改贯穿于学践工作始终,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和即知即改,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五、抓表率带动,树立良好国税形象

今年以来,我们注重把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同精神文明建设融为一体,与税收工作紧密结合,从小事抓起,从日常工作做起,把发挥党员作用落实到每项日常工作中。

(一)发挥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在税收工作中,由党员带头着重抓好以下四个形象的塑造工作:树立着装规范,用语文明的形象;树立热情服务、办事快捷的窗口形象;树立遵纪守法、纪律严明的形象;树立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形象。广大党员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开拓创新、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形成了“一个支部一面旗,一名党员一盏灯”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党员,成为税收工作中的骨干。获得省局表彰的百佳征管能手、百佳稽查能手中,党员占60%。

(二)举办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5月5日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去扶眉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缅怀先烈、学习党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6月份,组织全体党员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祭先烈、忆传统、促学践”红色教育活动,使干部职工亲身感受到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们,为了中国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不怕吃苦、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每位党员干部结合红色教育主题撰写了心得体会文章,并于7月3日举办了纪念建党88周年暨红色教育演讲活动。国庆前夕,举办了全区国税系统爱国主义知识竞赛。

对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篇9

关键词:辅导员;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协调机制

要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完善的德育体系,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育人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对研究生导师的德育职责进行了新的界定,指出“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明确要求“建立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本研究基于管理类学科导师工作特点,构建辅导员与导师的工作协调机制。

一、研究生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沟通协调现状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架构中是平行的工作主体,教育部的文件规定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方面的主要职责包括:导师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要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鼓励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但是复旦大学楚永全的调研显示,9.3%的研究生认为师生关系属于“松散疏离型”,10.7%的研究生认为师生关系属于“老板雇员型”;23.7%的研究生表示导师只关心自己的学业,不关心生活和思想[1]。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导师对学生的了解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导师通过每周例会、团队活动、单独谈话等多种形式不仅把握了学生的学术学习情况,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其他能力也非常了解,有的导师则只掌握了学生的学术情况,还有的导师和学生见面都很少。研究生希望得到导师在学术上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也希望导师能更多地了解和支持他们学习以外的活动。

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便于更多地掌握研究生参加各种活动的情况以及各种帮扶政策、就业信息等,而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进展更为了解,导师的治学态度、道德观念及为人处世的态度等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因此,为了达到双管齐下,提升对学生的培养效率,搭建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的工作协调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的工作协调机制的构建

1.明确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导师的定期联络时间

建立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导师沟通联络机制,就要保证联络时间。首先,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每学期开学初新生复查期间要和导师进行一一沟通,就新生的情况进行交流;其次,由于大部分导师平时不需要坐班,可以利用导师对外公开的officetime时间(导师在办公室的时间)每周走访导师2~3名,走访之前和导师提前约好时间和将要沟通的内容;第三,利用全院工作会议,将研究生的相关工作内容和政策与全体导师进行交流;最后,学生如果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和导师进行沟通。

2.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导师的联系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思想政治辅导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具体包括:加强辅导员和导师之间的邮件联系,研究生辅导员应该建立导师邮件组,定期沟通学生培养阶段相关事项和研究生的近期现实表现情况;通过学工微博平台、微信平台、腾讯QQ等推送学生活动信息;辅导员需要定期到办公室走访导师,有针对性地具体讨论学生情况。

3.确定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导师联络内容

为了保证沟通的效果,除了沟通的时间和方式,更重要的是明确辅导员和导师之间沟通的内容。在研究生日常管理方面,研究生请假、参加社会实践、担任助管助教、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及困难补助、参评奖学金等各类评优活动、竞聘学生干部时,导师有权出具意见并作为重要参考;辅导员对三困学生的管理和帮扶措施要及时和导师沟通协调,商议后共同制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思想政治鉴定时,在研究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评议等环节,要听取导师意见;在研究生的毕业和就业环节,及时与导师沟通毕业进程,向导师通报就业情况。

4.搭建导师参与思想政治管理的平台

为了拓展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沟通的途径,需要搭建更高效的导师参与思想政治管理的平台。比如,聘任导师担任研究生德育导师,导师担任德育导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把握学生管理部门的最新动态;邀请导师担任学生社会实践或商业案例大赛指导老师,增进师生感情和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导师的联系(笔者所在的学院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有21名导师担任了指导老师);邀请各系导师代表担任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委员,让导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群体的学术水平,工作水平;举办导师论坛,邀请导师谈学术、谈人生、谈理想、谈事业;举办博士生学术沙龙,邀请研究生导师担任点评嘉宾[1];举办师生迎新年晚会、师生趣味运动会、羽毛球赛、篮球赛、足球赛等,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增进师生交流。

5.建立导师参与思想政治管理的激励机制

为了促进导师参与思想政治管理的工作的积极性,应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比如,导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活动计入导师的个人社会工作量,对优秀的导师树立导师模范,进行宣传报道,组织导师团队进行五好导学团队、三育人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等各种奖项的评比。

参考文献:

[1]楚永全,周立志.试论研究生导师的德育职责及工作机制构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对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篇10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满意度;调查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进行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满意度调查,统计归纳学生对辅导员工作满意和不满意数据、分析原因,深入研究如何做好辅导员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直接影响到高校以德育为核心素质教育的健康实施,也直接影响到高校稳定局面的长期保持。笔者组织的这次关于在校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通过对南京五大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了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旨在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及意见。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与抽样方法

以南京地区部分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选取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医科大学这五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以学生个体为分析单位,委托各校学生工作部门帮助完成被调查学生的随机抽样、填写以及回收工作的方法,实际性的展开一种描述性的社会调查研究。其中抽样方案为:每个学校分四个年级进行,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在班级中抽取班级奇数学号学生为调查对象。

2、资料整理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余份,回收问卷290份,其中有效问卷260份,有效率为86.7%。调查均采用自填问卷式调查法。

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者检查核实编码,录入SpSS13.0的数据库,然后进行逻辑查错处理,认真核实,最后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析(置信度为0.9)。

3、样本基本情况

实际样本的构成与分析情况如下:

(1)性别构成:男生144人,占55.4%的比例;女生l16人,占44.6%的比例。性别构成比例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即相比较而言,男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能更易得到保障。

(2)专业类别构成:就读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占34.7%,而人文类专业为65.3%。

(3)政治面貌构成:共产党员68人,占26.2%的比例;共青团员186人,占71.5%;群众有6人,占2.3%的比例。

(4)入学前户籍情况:48.6%的学生在入学前为农业户口;51.4%为非农业户口。

(5)年级分布情况:大一学生占23.1%,大二为23.5%,大三为23.8%,大四为29.6%,各年级学生分布较为合理,样本的代表性较好。

(6)担任社会工作情况:担任“学校及学生组织或社团职务”的学生占16.9%的比例,任“院系及学生组织或社团职务”的比例为33.5%,任“班级职务”的为26.2%,“未担任任何职务”的比例为23.5%。

三、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1,关于员(辅导员)生(学生)联系方式及频率的调查

一般情况下,高校辅导员通过传统的面谈以及电话形式与学生取得联系,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邮件、博客、QQ都成为辅导员了解学生、做好日常工作的新途径。但是对于辅导员而言,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联系方式,如此次调查中所体现的那样(卡方=15.539,自由度=9,p=0.07):对于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辅导员会选择“面谈”这一直接的方式进行,而对于大四的同学,则“电话联系”这一方式成为首选。虽然相对而言,面谈的方式有助于辅导员全面观察学生、有助于深入交谈以获得更多的讯息,开展学生工作也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对于有着就业压力而不得不奔波于各地的大四学生而言,辅导员与之联系的方式自然是方便、快捷的电话。这与我们的现实经验是相符合的。

另一方面,辅导员、学生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与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有相关性(卡方=50.735,自由度=20,p=0.000),调查结果显示:总体而言,随着联系频率的降低,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也不断下降。不难理解:对于学生而言,辅导员对自身的关注,或者是自己与辅导员的联系密切,都会让其对辅导员的为人处事、工作安排等各方面有更多的了解,从而理解辅导员工作的不易,提高满意度。但还体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与辅导员保持一周一次联系的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比随时保持联系的要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需要周围环境给予其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其自主发展,因此有时辅导员过多的干预反而会引起其不满;二是源于辅导员与学生联系的工作内容性质的考虑:是分配班级工作、学院任务,还是学生在某些方面出现问题以致辅导员密切地关注该生,工作内容性质不同,对辅导员的评价也会不一。

2、对影响辅导员工作满意度评价的各变量研究

上述文章中已提及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那么究竟有多少变量在影响着评价系统呢?以下笔者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关于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评价做出调查分析。

由下表可知: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存在差异性(卡方=24.787,自由度=i2,p=0.0i6)。大一、大三对辅导员工作不太满意、不满意的概率是0,但大二、大四的不满意程度相对较高,表现在图中为波浪型。

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就读专业、不同政治面貌、担任不同社会工作职务的学生在对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见附表)。即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具有一定稳定性,不随评价主体的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调查显示:

(1)当学生与辅导员同一性别特征时,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为97.1%;当两者性征不同时,满意度也有96.5%。可见员生性征是否一致并不影响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卡方=3.421,自由度=4,p-0.49)。

(2)理工类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相较于人文类学生,具有一定一致性,即评价集中于“一般满意程度”以上;而人文类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更具有多样性,“非常满意”与“不满意”的比例皆高于理工类学生。但总体上,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卡方=2.59,自由度:4,p=0.629)。

(3)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也无显著差异(卡方=8.178自由度=8,p=0.416)。但这不表示他们之间没有各自的特点,如下图所示:共产党员的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最高,其次是共青团员和群众而在不满意程度(“非常满意”“不满意”)上,比例最高的为群众,其次是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笔者认为:这与辅导员在日常中的工作内容有一定关系一般情况下,辅导员也参与甚至负责基层党支部的工作,与党员的接触会相对比较频繁,因此党员对其评价也会随之有所提升,但总体上而言;学生的评价不会因为自身的政治面貌而呈现明显差异性,基本可以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4)在大学生活中,学生为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会选择在不同的组织中担任一定职务,其组织一般分为校级、院级、班级,学生凭个人兴趣和实力进行选择。相比较而言:担任院级和班级职务的学生与辅导员的交流比在校级组织工作的学生要频繁的多,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满意”的评价上,1.2%的院级组织干部选择了该选项,担任其他组织职务甚至未担任职务的学生在该选项的比例为0。而在不太满意这一选项上,未担任职务的学生和班级组织干部的比例分别为3.3%、2.9%,比例较高。但总体而言,担任不同性质职务的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总体评价没有显著差异(卡方=4.93l,自由度=12,p=0.96)。

(5)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之下,拥有农业和非农业两种户籍,此次调查中,入学前是农业户口的大学生有124人,非农业户口的同学为l31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者比前者更易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那么户籍不同是否会影响学生对辅导员工作做出的总体评价呢?调查结果显示: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卡方=4.926,自由度=4,p=o.295)。

3、对辅导员具体工作内容的调查研究

一般而言,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包括:纪律管理、班风学风建设、宿舍管理、安全管理、奖惩评定、帮困助学、学生日常行为生活管理、创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服务、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可以说辅导员的工作是十分繁复多样的,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需要辅导员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管理能力。那么学生对辅导员各方面的工作是如何评价的呢?从调查中了解到77%的同学对辅导员纪律管理工作评价还是比较高的,只有2%的人不太满意;对辅导员班风学风建设工作评价有约4%的同学感到不满意;而宿舍管理工作不满意的人达到3.5%;对干比较重要的安全管理工作评价只有2%的人不满意;意见相对较高的是辅导员奖惩评定、帮困助学方面的工作有5.1%的人不满意;在对学生日常行为、生活管理方面与宿管工作评价相同均为3.5%不满意;而对辅导员创新教育工作的评价不满意度要占到6.2%;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相对比较集中,均在96%左右的感到比较满意;在对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工作的评价中有2%的人感到不满意。

总的来说,对辅导员各项工作评价还是比较高的,见下表:

4、对辅导员工作评价为“不满意”的原因调查

由上述文章可以看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持肯定态度,但也有部分同学认为辅导员的工作没有做到位,给出了“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

那么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问卷既定的选项中,在纪律管理,班风学风建设、安全管理学生日常行为及生活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满意的原因集中在“认为辅导员的管理能力差”,其比例分别为2.3%、3.5%、1.5%、3.1%、1.9%;而在宿舍管理、奖惩评定及帮困助学、创新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认为辅导员理论水平低”,其比例分别为2.7%、1.9%、3.5%、2.3%、2.7%、1.9%(见附表)。可以看出:在管理性质的工作上,部分学生认为辅导员的管理能力不佳,需要提高;而在带有教育指导性质的工作上,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不能让部分学生信服。在“总体满意度”的调查上,认为“辅导员理论水平低”的比例为1.9%,占据首位,其次依次是“敬业精神欠缺”(1.5%)、“管理能力差”(1.2%)、“人格品质问题”(0.4%)。

四、小结及相关建议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总体上还是很高的,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处于较好的和谐水平,但是辅导员工作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主要是在提升理论水平、增强敬业精神、提高管理能力上。

怎么样才能更好开展辅导员工作,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结合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工作的对象是接受了高等教育、思维极其活跃、极具时代特征的高校学生群体。掌握他们的思想并加以引导本身就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原来计划经济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整合的关系被打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政冶因素、多种文化价值并存的局面。

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不同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生头脑中互相撞击,形成了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状态。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大学生开始对传统的人生价值体系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在对纷至沓来的新思想、新观念选择、接受的过程中,他们将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这种由于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带来的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的复杂现状,也是高校辅导员必须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单一的理想信念教育对价值多元化的冲击越来越缺乏说服力,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相结合。也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必须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学生全面发展,才能获得学生的思想认同、取得学生的行动支持、让思想政治教育重新焕发时代活力,保障高校以德育为核心素质教育的健康实施,确保高校稳定局面的长期保持。

2、坚持。仁爱与责任”的工作理念

仁爱的意思是宽容、关怀和理解;责任是尽其本分,是诚挚地履行职责。大学生是一群刚刚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渴望接触社会却又缺乏对社会的真正认识和了解,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年群体,他们热情但又冲动、好学但又迷惘,高校辅导员更应在工作贯彻“仁爱与责任”的理念,给予学生宽容、关怀和理解,并诚挚的履行自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职责。

3、帮助学生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从高中进入大学的那一刻,所有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如何让他们保持较好的竞技状态奔跑在人生赛场上?这需要辅导员成为高超的教练员,不停地指导他们“早定位、早准备、早实施”。目前很多学生对生活的迷茫源自干目标缺失。辅导员工作第一项任务是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目标及实施步骤,使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明确成长目标和生活动力。本科生目标主要有升学和就业。无论学生选择那一条道路,都可以用倒推演算法制定每年、每学期、每月的生涯目标,这是学生发展的内因;辅之以外因辅导员指导,最终才能完成从量变(学习)到质变(成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