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管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11:58

科技成果管理体系篇1

论文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形成和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然而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科技信用缺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文章论述了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科技信用失信的行为,分析了信用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在科技成果莓化中建立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系的一些建议,希望能为改善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信用缺失的合作环境提供参考。

科技已成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因素。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十分突出。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要有成熟的科技成果,更为关键的在于市场转化。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企业不守信用,“临近签约说分手”,“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最终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流产”。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失信挫伤了科技成果拥有者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建立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系约束企业失信行为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成果转化 中的科技信用

2004年,国家科技部出台的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科技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或机构的职业信用,是对个人或机构在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正式承诺、履行约定义务、遵守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能力和表现的一种评价。科技信用概念包含经济信 用和商业信用的本质,存在 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之中,因为科技成果转化本身也可看做是涵盖科技产品研究、生产全过程的一种交易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 品、新工艺 、新材料 、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在完成这些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科技成果是一种 以知识形态为主的劳动产品,它 的产权交易,集中反映了科研——生产——消费三方面的供求关系,交易方式灵活,需要签订一系列合同、协议,于是就会出现是否按条款履行契约,有无失信行为等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产权交易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信用的原则,都要求按契约的承诺行事。科技信用 已成为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

二 、科技成果转化中建 立企业科技 信用管理体 系的必要性

科技失信行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深远,一方面科技资源环境得不到有效配置,科技产出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科技转化投入风险加大,交易成本增加,进而科研合作 (交易)行为受到抑制,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的连续性遭 到破坏 。科技活动是一个生产知识的投入产 出过程,科技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科研活动的探索性、科技成果价值的难测性及科技活动的长期性。这些特性使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双方之间的约定 (如项 目合同计划任务书或委托协议书等 )具备了更为明显的不完备性契约的特征 。项目合 同或委托协议中的刚性 内容不多,可测性和可考核性较弱。

在科技成果转化 中,科技成果的拥有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合作 (交易)充满博弈的味道 ,科技成果拥有方对交易的期望值高、警惕性也高。科技成果拥有方想通过合作 、转让等方式将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并获得相应的回报,但往往担心需求方的信用度而产生顾虑。如果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无法协调、解决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导致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失去转化的信心。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企业失信行为,如 “临近签约说分手”、 “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和“合同协议违约”等现象,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项 目的 “流产”。“临近签约说分手”表现为企业作为科技成果需求方在寻求科技成果时积极热情,但在科技成果拥有方拿出技术方案,提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接需签订合作协议时,企业需求方却以多方面原因拒绝签约,因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失信而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项 目的夭折。“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表现为企业以 “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名义来申请 国家科技项目课题的经费,当申报课题项目未予立项无法争取到政府经费支持后,便将科技成果转化项 目搁置。“合同协议违约”表现为科技成果整套研究设计技术的合作交易。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方或需求方往往为了尽快回收购买科技成果的投资,未获科技成果持有方或出让方许可便擅自转让或扩散该科技成果,致使一些具有机密性的内容经多次转手泄密而降低甚至丧失价值。

企业科技信用缺失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企业 “临近签约说分手”会使一个做 了大量工作的科研群体因项目不能签约无后续开发资金而分崩离析,破坏了科技活动的连续性;企业忽视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带来的效益而直奔国家项目经费的 “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功利主义,会使一项具有很大社会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无法找到企业对接而被束之高阁;企业 “合同协议违约”侵害了科技成果开发、拥有者的利益,严重挫伤 了科技成果拥有者继续与科技成果需求企业继续合作的信心。为此,必须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建立、完善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系,约束企业的失信行为,保证科技成果转化健康有序的进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建立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 系的建议

(一)建立企业科技信用评估管理机构

要解决在 科技成果转化中出现的企业科技失信 问题 ,科技主管部门必须要建立企业科技信用评估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科技信用的信息采集、评价、管理 、、回馈等各项工作,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企业科技信用管理机构。相关政府部门和科技服务中介间要协助机构管理,建立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另外,机构在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信用的评级制度。只有做好企业科技信用的记录,才能形成对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行为规范的有效监管和竞争压力,使企业意识到一旦信用缺失,将可能带来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永久性的淘汰出局,以此从源头上杜绝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科技失信的发生。

(二)加强企业科技信用的研究

加强企业科技信用的研究,提高对新时代企业科技信用本质的认识。通过进行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从而避免误区,少走弯路。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存特点,建设有

2.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的具体科技成果需求及成果转化 目标达成度的考察管理;

3.加强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计划评估考察管理

4.加强科技成果需求企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所匹配的相关人、财、物等资源是否到位的监督管理;

5.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成后鉴定过程的评估管理,保证项目鉴定的公正性和独立性,避免出现因评估不合理带来的协议纠纷。

(四)建立完善法律体系

要使企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需要国家在立法上给予保障。立法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公平、公正以及信息公开和共享的环境,这对科技成果转化尤为重要。企业科技信用制度的的法律化与法规化,将使科技信用制度的推行有法可依,行之有据。特别要强调的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失信惩罚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使失信企业为其行为付出代价 。改变 目前对企业失信行为无法约束且处罚力度不够的现状 ,提高法律监管的威慑力。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保障的关键是要建立企业科技信用激励机制,只有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付出代价 的奖惩体制,才能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信用环境。

(五)企业科技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

科技成果管理体系篇2

关键词:高校科技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241-01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传统的科技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对科技管理的需求,作为三大创新主体之一的高等学校,必须要建立良好健全的科技管理机制。

1当前高校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注重立项轻视产出的现象比较普遍

一直以来,申请科研项目、争取科研奖励是高校科技管理的工作重点,这是由于目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人员和科技机构进行考核评估时,主要是以获得资助的项目数量以及资助经费作为衡量其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获资助的项目及获取的经费越多,就越容易通过考评。而对于所承接的项目到底完成得怎么样、成果应用效果怎么样、能带来什么样的经济效益等后续问题却不甚注重。科研项目的申请难、验收易,造成科研人员注重课题争取胜于课题完成,更不注重科研成果的进一步提升和推广应用,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显然是不合理的。

1.2科技管理队伍有待加强

虽然各高校科技管理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但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及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1)业务水平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为科技管理人员并不全都出自管理专业;其二为科技管理人员常年忙于具体日常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及精力去全面学习科研管理的业务知识。(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一直以来,高校给予了科研人才各方面的优待,但对科技管理人员却缺少关怀。

1.3科研评价体系及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及考核模式过于功利:科研人员能否获取项目、经费及成果奖励,以及获取项目、经费和成果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其职称晋升、收入高低。在金钱和名利等利益的驱使下,科研组织里,每个人都想着由自己主持课题,争夺有限的科研经费,导致了科研组织成员间出现不良竞争,缺乏沟通,犹如一盘散沙。科技管理人员无法协调各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使得科技成果与经济效益无法结合,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1.4知识产权管理缺乏系统性

当前,高校传统的科技管理仍是依照项目研发的自然流程,大致分为科研计划管理、成果评审(鉴定)和奖励、转化推广三阶段为主线的管理模式,对于研发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等,仅将之视为科技成果的表现形式,通常被纳入成果管理。在科研计划管理、科技成果转移等具体工作环节通常缺少知识产权的战略研究,对知识产权的管理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1.5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下

尽管当前高校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但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程度很低。2011年1月,中国新闻网曾就此发表评论,指出我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达1万项左右,其中30%左右的项目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产业化前景,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10%~15%,大量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呈现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局面。

2加强高校科技管理的对策

2.1创新科技管理理念

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提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对于高校科技管理的目标要从追求数量提升到质量的高度,不能单以高校所拥有的科研项目数量、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和国家重点项目等指标来衡量,更应注重科技成果的阅读率、引用率、转化率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努力使科技成果与社会需求达成一致。另外,在管理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从科研人才的角度出发,简化工作流程,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为科研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

2.2完善科技管理体系

一个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评价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来支撑。首先要建立一套符合实际情况及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管理机制,将课题立项、成果奖励、重点学科的确定以及学科带头人的选拔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其次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使科研工作健康化。只有充分衡量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在政策和制度上使其知识劳动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促进高校科技的发展。

2.3建设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

科技管理工作者是科技管理的主体,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是实现科技管理创新根本所在。要建设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1)要多途径引进科技管理人才,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尤其要重视对不同背景及经历的人才的引进。(2)要对已有的管理人才进行有计划的系统性培训,如:参加研讨会、培训班,与兄弟院校进行人才交流等。(3)要加强实践锻炼,针对不同人才的特点,给予不同的任务,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4)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缩小科研人才与科技管理人才在待遇上的差别,吸引并留住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

2.4营建良好的人才发展机制

优秀的科研人才是科技实现创新的重要力量,是科技管理的关键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应当重视为科研团队培养储备人才,为科研工作输入新鲜血液;还要营建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以调动科研积极性。鼓励高层次学生参与科研,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当中,他们拥有年轻的心态和不一样的见解,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巨大的发展潜力,是高校科研的储备资源,应当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想。此外,还要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建立协作型的研发团队,将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提高科研水平。

2.5加强高校内外沟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加强与科研人员、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以及主管部门的互动交流,一方面为科研工作获取更多资源;另一方面使科研与市场更好地结合,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如: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招收联合培养研究生、博士后等,形成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荐科研人员到企业中去,将高校的科技与人才优势,转化为成果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3结语

高校科研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管理工作,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对促进高校科技发展,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发展的要求不断改革创新,促进科研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省平,李子和,刘涛.科技项目管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

科技成果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着一定的差距,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矛盾。

1科技管理体制现状1.1科技管理部门只对立项重视,忽视管理过程

我国的科技工作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影响,管理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各科技管理部门仍然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具体的项目和研究团队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工作过细,而且制度死板,这些都为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这种注重细节的管理方式很难保证科研经费是使用的效果。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科研组织和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这两方形成了一种“委托与”的关系。这样就使得政府职员对社会组织的情况不可能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同时一些社会科研组织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在提供信息的时候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是对工作只报喜不报忧。通过这些不良的方式来争取资金及政策的支持,同时这些组织的第二目的才是完成各种工作和科研任务。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科技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也是如此,因此科技管理部门对经费使用的监管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也因为这些原因科技管理部门科研经费管理难免存在较大盲目性,最终获得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1.2科技管理还不能满足社会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过后,我国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我国的课件管理体制改革却没有跟上市场改革的步伐。在对科技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应该让市场机制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性作用,但是现在我国科技项目的设置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作用。这样的最终结果是导致项目研究开发与成果应用分离普遍,同时也使得科技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现在的社会现象中不难看出,现在国内有很多的科技成果都无法应用到生产中去,在市场上产生的经济效益少,同时科技部门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各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研发缺乏足够的联系。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足1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明显过低。同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科技成果存在着“含金量低”,满足不了市场与企业要求。这样使得我国的科技资源形成了极大的浪费,从而使得科技进步速度降低,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3顶层体制不合理

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仍然受着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有着十分浓厚的行政色彩。论文大全。这种体制性的障碍成为了科技发展的“瓶颈”,例如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存在。科技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能够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在位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等方面的探索不足,从而缺乏了对科技资源分散、组织动员能力与协调能力的有效调控。甚至对科技发展目标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存在着严重的影响。从此可以看出科技管理体制应该继续深化改革。

2科技管理进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科技管理是通过对科技项目的组织、控制等一系列的工作,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并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科技管理直接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同时还会影响到各科研机构以及科研队伍是否能够将他们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以及相应的各种科技规划、计划是否能够顺利的实施。为了能够使得科技管理制度能够更加的规范化,我国先后出台了许多相关规定和办法,例如《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科技评估暂行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办法。这些办法和规定的出台都是为了能够提高我国的科技管理水平,为科研工作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而提供更好的土壤。但是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让各方面的工作都受到了制约,使得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着上文中提到的各种问题。但是我国的国情让我们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科技管理体制是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我们只能够自己进行探索、研究并解决好目前科技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发现一条适合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之路,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3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一些建议3.1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

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主要是为了促进科技与社会经济的进行结合、对当前的科技体系进行改革、让科技能够更好的发展,建立起一整套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的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对科研活动分层次管理,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来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中要对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设定,例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对各个主体在科技管理中的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位,最终对整个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并形成一条明确的价值链,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联系紧密的科技管理体系。在进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将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职能上的区分,并通过建立起合理的法律法规来维护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秩序,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来对科技发展进行引导,同时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在科技管理体制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应该最终达到“人尽其才”的状态,这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最重要的使命。论文大全。改革后的课件管理体制要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还要能够适应经济转型。这些都要求在对行为主体的关系进行设定时必须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全面的覆盖性与强有力的粘合性、以及比较宽松、有容忍度、开放性等特征,这样才能够让科技管理体制更加的能够激发出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

3.2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政府职能

科技发展只有创新一途,而要创新就只有转变传统的观念。在现有的体制中,政府的科技部门要负责许多的事务,例如科技投入的规划、计划、使用方向等。这些繁琐的任务容易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科技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对于这种情况只有转变传统的管理思路,从而对政府的职能重新定位。政府应该将科技管理体制中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进行分立。三权分立都应该建立起其相应的组织,从而将科技管理部门从繁重的项目管理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让科技管理部门可以有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进行调研,对各种科技计划和科技投入使用的合理性及效率等进行思考。

3.3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实行,带来了许多外来的思想,现在的人们受到一些外来的不良思想的影响十分严重,从而使的这些受影响严重的人更加的急功近利。特别是一些科研工作者,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拼命争项目,但是疏于潜心做研究。科研项目在申报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将项目十分具有价值放在首位,他们在乎的更多的是如何才能拿到项目、如何才能完成项目。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些科研成果脱离了社会市场的需求。

对于这种情况只有对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才可以得到改善。必须将原有的将奖金等福利与科研项捆绑的方式彻底的摒弃,才能够让科研人员能够潜心搞研究、能够出于对自身学术追求、事业追求和社会价值的角度去提出选题。将科技管理与健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进行结合,再通过建立起健全的法律法规、激励措施,来搭建一个完善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来帮助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

总之,科技发展需要由科学的、健全的科技管理体制来支持。虽然目前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同时还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障碍,但是通过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有效的改善目前我国的科技管理现状。但是科技体制管理现状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够取得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着一定的差距,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矛盾。

1科技管理体制现状1.1科技管理部门只对立项重视,忽视管理过程

我国的科技工作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影响,管理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各科技管理部门仍然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具体的项目和研究团队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工作过细,而且制度死板,这些都为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这种注重细节的管理方式很难保证科研经费是使用的效果。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科研组织和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这两方形成了一种“委托与”的关系。这样就使得政府职员对社会组织的情况不可能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同时一些社会科研组织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在提供信息的时候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是对工作只报喜不报忧。通过这些不良的方式来争取资金及政策的支持,同时这些组织的第二目的才是完成各种工作和科研任务。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科技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也是如此,因此科技管理部门对经费使用的监管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也因为这些原因科技管理部门科研经费管理难免存在较大盲目性,最终获得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1.2科技管理还不能满足社会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过后,我国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我国的课件管理体制改革却没有跟上市场改革的步伐。在对科技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应该让市场机制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性作用,但是现在我国科技项目的设置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作用。这样的最终结果是导致项目研究开发与成果应用分离普遍,同时也使得科技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现在的社会现象中不难看出,现在国内有很多的科技成果都无法应用到生产中去,在市场上产生的经济效益少,同时科技部门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各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研发缺乏足够的联系。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足1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明显过低。同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科技成果存在着“含金量低”,满足不了市场与企业要求。这样使得我国的科技资源形成了极大的浪费,从而使得科技进步速度降低,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3顶层体制不合理

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仍然受着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有着十分浓厚的行政色彩。这种体制性的障碍成为了科技发展的“瓶颈”,例如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存在。科技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能够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在位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等方面的探索不足,从而缺乏了对科技资源分散、组织动员能力与协调能力的有效调控。甚至对科技发展目标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存在着严重的影响。从此可以看出科技管理体制应该继续深化改革。

2科技管理进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科技管理是通过对科技项目的组织、控制等一系列的工作,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并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科技管理直接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同时还会影响到各科研机构以及科研队伍是否能够将他们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以及相应的各种科技规划、计划是否能够顺利的实施。为了能够使得科技管理制度能够更加的规范化,我国先后出台了许多相关规定和办法,例如《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科技评估暂行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办法。这些办法和规定的出台都是为了能够提高我国的科技管理水平,为科研工作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而提供更好的土壤。但是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让各方面的工作都受到了制约,使得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着上文中提到的各种问题。但是我国的国情让我们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科技管理体制是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我们只能够自己进行探索、研究并解决好目前科技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发现一条适合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之路,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3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一些建议3.1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

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主要是为了促进科技与社会经济的进行结合、对当前的科技体系进行改革、让科技能够更好的发展,建立起一整套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的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对科研活动分层次管理,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来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中要对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设定,例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对各个主体在科技管理中的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位,最终对整个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并形成一条明确的价值链,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联系紧密的科技管理体系。在进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将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职能上的区分,并通过建立起合理的法律法规来维护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秩序,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来对科技发展进行引导,同时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在科技管理体制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应该最终达到“人尽其才”的状态,这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最重要的使命。改革后的课件管理体制要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还要能够适应经济转型。这些都要求在对行为主体的关系进行设定时必须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全面的覆盖性与强有力的粘合性、以及比较宽松、有容忍度、开放性等特征,这样才能够让科技管理体制更加的能够激发出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

3.2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政府职能

科技发展只有创新一途,而要创新就只有转变传统的观念。在现有的体制中,政府的科技部门要负责许多的事务,例如科技投入的规划、计划、使用方向等。这些繁琐的任务容易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科技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对于这种情况只有转变传统的管理思路,从而对政府的职能重新定位。政府应该将科技管理体制中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进行分立。论文大全。三权分立都应该建立起其相应的组织,从而将科技管理部门从繁重的项目管理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让科技管理部门可以有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进行调研,对各种科技计划和科技投入使用的合理性及效率等进行思考。

3.3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实行,带来了许多外来的思想,现在的人们受到一些外来的不良思想的影响十分严重,从而使的这些受影响严重的人更加的急功近利。特别是一些科研工作者,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拼命争项目,但是疏于潜心做研究。科研项目在申报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将项目十分具有价值放在首位,他们在乎的更多的是如何才能拿到项目、如何才能完成项目。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些科研成果脱离了社会市场的需求。

对于这种情况只有对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才可以得到改善。必须将原有的将奖金等福利与科研项捆绑的方式彻底的摒弃,才能够让科研人员能够潜心搞研究、能够出于对自身学术追求、事业追求和社会价值的角度去提出选题。将科技管理与健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进行结合,再通过建立起健全的法律法规、激励措施,来搭建一个完善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来帮助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

总之,科技发展需要由科学的、健全的科技管理体制来支持。虽然目前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同时还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障碍,但是通过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有效的改善目前我国的科技管理现状。但是科技体制管理现状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够取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帆.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建设[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9,36(3):80-81.

[2]钱斌.新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形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17(3):44-51.

[3]赖志杰.创新体系下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78-80.

科技成果管理体系篇4

[关键词]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

[分类号]G356.8

1 引言

1987年,美国软件工程学会(Sei)推出了Cmm/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用于衡量软件开发实践的成熟度。20世纪90年代,国外掀起一股研究管理成熟度的热潮,常见的模型已发展到30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Berkeley(pm)2、Ca-pmmm、5级mF-pmmm、5级pmS-pmmm、4级Km-pmmm、5级K-pmmm以及pmi开发的opm3、4级认证体系ipma等。

我国学者在知识管理成熟度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如胡翠红从技术演进、技术发展以及主动性演变三个角度描述了知识管理技术成熟度模型;彭理莉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并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的指标体系;蔡韬构建了―个新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曹颖介绍了毕马威(KpmG)知识管理框架评估体系、微软的知识管理rr顾问和西门子的Kmmm。

国防工业的科技成果向商业化、产业化转化是通过军民相互转化、军民融合与共建等形式聚集人才、资金、资源等力量推动的,是一个多主体合作的转化模式。其对于衡量组织知识管理水平、描述知识管理组织成熟程度具有现实意义,为知识管理组织提供了一个可测量、比较、提升的手段和工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虽然通过了cmm的3级认证,但它是关于系统工程项目的,而非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项目。国内关于国防军工行业成熟度模型的研究很少,最为深入的应属肖勇构建的国防系统工程实施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而关于国防军工行业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有成果发表。因此,笔者从一个更为深入的视角研究国防工业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这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内涵及影响因素

2.1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内涵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是指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开发、实施知识管理项目组织的过程被明确定义、管理、测量和控制的有效程度,衡量包括知识识别与对接、学习与共享、整合与对接的知识管理全过程对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评价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结构的完备性与功能的有效性。即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成熟度包括结构成熟度、过程成熟度与功能成熟度三个部分:

2.1.1结构成熟度指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完善性对于知识管理的支持力度。扁平化的组织通过压缩组织层级缩短组织知识流动通道,提升组织知识转移的效率;完善的组织结构能提供有力的知识流动和更新促进机制及知识管理平台通道,实现知识的溢出价值。

2.1.2过程成熟度是对知识管理组织过程的综合有效性的考察。知识管理的推进过程是一个复杂交叉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识别与对接、知识学习与共享、知识整合与创新等几个阶段,知识管理组织的绩效体现为一种综合绩效和综合能力。

2.1.3功能成熟度指组织具有柔性、抗风险能力、修复能力以及拓展能力等,即知识管理组织是一个动态的自组织结构,能够自创生、自复制、自发展。功能成熟度的等级高低是组织发展的高级化体现,也是组织内部高度协同的综合发展结果。

2.2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影响因素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网络化组织,其成熟度也因动态、复杂、网络化等组织特征的作用,具有一些独特的影响因素。

2.2.1政府主导性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由于对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证与推动作用,是国家产业发展的主导者,因此,政府机构和事业机构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中起着引导调控作用和环境建设作用。

2.2.2军民融合性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军民相互转化、军民融合与共建的过程,其知识管理也需要军民的共同参与,而军民主体也是构成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网络节点,军民联系是维系知识管理组织内部关系的关键。

2.2.3企业主体性企业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最主要参与者和知识价值的最终实现者。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开发能力、联盟能力是影响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2.4动态适应性因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是一个由多主体、多联系构成的复杂模块化网络结构,故其具有动态适应的基础与前提。而国防安全和世界局势的剧变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又提出了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动态适应性需求。

3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三层结构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是一个动态结构的复杂功能实现的组织模式,是一个由不同的功能agent和结构agent构成的模块化网络架构,包括三个层次的组织关系:总体联结、多主体联结、主体内联结,如图1所示:

三个层面的组织关系既是一种包含、领导关系,又是一种嵌入、穿插关系。三个层面的组织关系通过纵向与横向的多种联结关系形成一个多节点、多维的立体网络结构,节点就是组织中的结构agem,联结关系则由功能agent维系。若干结构agent和功能agent以一定的组织结构综合体现,形成了具有完整功能的网络模块,而模块之间又通过更强的功能联结形成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完整体系。

3.1总体联结

总体联结是指网络模块通过功能agent联结而成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完整体系的综合过程。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模块包括产学研联合模块、产中金联合模块、产金联合模块、多产联盟模块等各种模块联结方式,而总体联结就是指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指令调控,将各种不同的网络模块纳入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并加以融合贯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总体联结虽包含自组织过程,但更主要的是利用政府机构的政策引导和行政调控功能加以整合的他组织过程。总体联结强调的是政府机构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中的特殊作用。其层面的成熟度主要受政府主导性影响。

3.2多主体联结

多主体联结是指多个主体以网络节点形式通过功能agent联结从而构成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网络模块的过程。网络模块具有各种不同的

逻辑结构,而物理结构则更是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需求而动态变化。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拥有者自行转化、转让转化、合作转化和孵化器转化等几种形式,自行转化需要企业、金融机构的参与;转让转化与合作转化需要多个企业和中介、金融机构等的参与;孵化器转化则主要体现中介职能与政府职能。不同的转化形式也就是不同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网络模块,如自行转化形式的结构agent包括企业a-gent、金融机构agent,而功能agent则包括知识识别与对接agent、知识学习与共享agent、知识整合与创新agent、金融支持agent、成果推介agent等。多主体联结主要表现为自组织过程,强调的是在利益驱动和激励下,不同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主体之间自行知识对接、共享和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及经济运行的组织功能。在多主体联结层面上,军民融合是其主题,多主体联结层面的成熟度主要受军民融合性影响。

3.3主体内联结

主体内联结是指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主体内部的知识管理活动的联结,是各主体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agent的前提条件。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主体包括官(政府机构与相关事业机构)、产(军工企业和民品企业)、学(高等学府)、研(研究机构)、金(银行、风险投资)、中(中介机构、孵化器)等几个主要部分,其中产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最重要参与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有效实施的行为主体,是组织知识实现价值转化的直接实现者。不同的主体内部知识联结方式不同,知识管理的重点与关键域也不一样。主体内联结强调的是企业主体内知识的有效管理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基础。在主体内联结层面上,其成熟度主要受企业主体地位的保证程度影响。

4 成熟度模型梅建

4.1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

笔者拟通过研究建立一个集全过程、多方位、多领域、多主体、多层级、多功能评价于一体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评价系统。其“综合性”表现在:①全过程:综合考察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知识识别与对接、知识学习与共享、知识整合与创新的全知识管理过程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对接、中试、批量生产、商业化、产业化全过程的相融合程度;②多方位:从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结构、过程和功能三种视角全方位评价知识管理组织的成熟度,研究组织的结构科学性、过程合理性和功能自组织;③多领域:从国防工业的航天、航空、兵器、电子、船舶和核工业六大领域的综合视角考虑,评价领域内部和领域间的知识管理组织水平;④多主体:从官、产、学、研、金、中6种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主要参与主体,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的流动和扩散效率,从军民相互转化和军民融合视角考虑具有国防特色的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水平;⑤多层级:从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内部的知识联结关系三层级,研究通过组织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不同层面实现有效知识管理的水平;⑥多功能:研究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成熟度的目标不仅是作出等级界定,更重要的是寻找关键过程域和最佳实践,为提升知识管理水平提出理论与实践指导。

4.2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模型的基本结构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模型的基本结构(见图2)包括:①定义组织成熟度水平。通常不同的成熟度模型由不同的成熟度水平等级组成,每个成熟度水平都是一个明确定义的进化平台,它构建并制度化了组织提高知识管理组织能力的等级。②定义组织过程域。每个成熟度水平都由若干个过程域组成。过程域识别了必须制度化才能实现的相应成熟度水平以及一个组织应该实施的提高其知识管理组织能力的知识管理实践。③定义组织过程域目标。每个组织过程域包括了若干个要实现的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组织实施过程域的知识管理实践应该满足的要求,集中体现了过程域的范围边界和意图。因此,组织过程域目标就是实施一个过程域的最佳实践所应达到的组织状态,它概括了该过程域被实施和制度化所必须存在的状态。当包括在一个成熟度水平中的所有过程域目标都实现时,组织的知识管理组织能力就能达到一个新的成熟度水平。④提炼知识管理组织最佳实践。每一个过程域都是由对满足其目标发挥作用的最佳实践来描述的,这些最佳实践共同发挥作用时,能够完成组织过程域的目标。每个组织过程域的知识管理组织实践为提高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4.3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成熟度模型

4.3.1组织成熟度等级水平及其特点综合考虑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评价的目标和知识管理组织的特点,可将组织成熟度分为知识管理组织无序阶段、知识管理组织反应阶段、知识管理组织意识阶段、知识管理组织确认阶段和知识管理组织无隙阶段。

・知识管理组织无序阶段。组织一般没有采用任何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人员和专业的知识管理方法来处理组织内外的知识,没有具体的知识管理过程被定义,不能实现军民的知识交流与官、产、学、研、金的知识沟通,无法贯穿总体联结、多主体联结和主体内联结的知识维系,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和创新完全依靠个人的习惯和努力。

・知识管理组织反应阶段。组织对知识管理有所认识,认识到知识必须加以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对日常所用知识已经文本化,但知识创新仍属于特殊行为;技术上存在基本的知识记录系统,但数据格式仍然不规范,数据集成层次比较低,知识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军民知识沟通和官、产、学、研、金知识交流仍处于被动、偶然状态,知识在主体内的联结能基本完成,但多主体间和总体联结上的知识转移仍旧很难实现,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只在小范围内实现。

・知识管理组织意识阶段。组织内有专门的组织推进知识管理建设;有透明的知识管理和维护机制,存在逻辑化的知识内容结构,知识内容不断增长并得到有效的维护;在技术上具备了基本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对知识的单点访问能力,但知识仍没有得到有效集成。多主体间的知识沟通虽已通过有意识的知识管理组织活动加以解决,但总体上还不能使知识共享普遍实现。

・知识管理组织确认阶段。组织内主体和人员能够随时随地的使用和学习知识,知识应用和共享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明显的收益,并得到了定量评估;技术上建立了整合的知识基础结构,知识内容与业务过程得到了有效集成。多主体之间的知识沟通已能在一定程度上顺畅流通,总体上的知识联结也基本能够完成。军民相互转化和军民融合共建有一定基础。

・知识管理组织无隙阶段。共享文化已经制度化;组织在决策、管理和运作的各个层次都和知识紧密结合,知识过程持续改善,知识内容不断创新;知识管理技术具备了知识表示、知识挖掘和商业智能的能力,知识管理技术成为组织的核心力量。知识在国防工业系统内部能广泛交流、系统共享,知识流动无任何障碍,知识管理组织联结达无隙状态,知识管理对提升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起关键作用。

4.3.2知识管理组织过程域与过程域目标

・知识管理组织过程域。根据上述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等级水平的界定,以及对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内涵、目标、结构、特点及成熟度评价的总体思路的分析,可确定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各等级水平下的过程域,如图3所示:

・知识管理组织过程域目标。在不同的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等级水平上,通过不同的过程域实现不同的过程域目标,如表i所示:

4.3.3知识管理组织最佳实践通过界定各知识管理组织过程域和明确组织过程域目标,进一步可以提炼出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等级水平所对应的过程域的最佳实践,以此指导管理者有效完成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组织工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知识管理组织最佳实践如表2所示:

科技成果管理体系篇5

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网络管理信息系统是在仔细研究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科技成果管理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细致的需求分析,并严格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pHp等动态网站开发技术,经反复测试和实验而最终形成符合农业科技成果评价需求和评价标准的、完善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实现了管理员、科研人员和评议专家等主体对象通过互联网在农业科技成果评估与转化信息上达到互动交流,极大地减轻了评价中介机构以往繁重的统计和搜索工作所带来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办公费用,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管理进一步条理化、规范化、公平化和科学化[1-2]。

pHp是一种简单的、标准的、多用途的、面向对象的、解释型的、健壮的、安全的、性能非常之高的、独立于架构的、可移植的及动态的脚本语言,速度比JaVa快5倍,近几年发展突飞猛进。eDC在2006年的统计信息表明,目前pHp在国际上的发展速度是37%,明显高于Java和.net两种语言。百度、新浪、搜狐和tom等各大互联网门户都在广泛使用pHp技术。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运用pHp技术,在apache+mySQL+pHp环境下设计开发,使用dreamweaver为开发工具,使用phpmyadmin对mySQL进行图形化管理。本文具体介绍该系统的详细设计,包括体系结构设计、总体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安全设计,并且在其中简述了系统各类用户的系统使用权限、方法和工作的业务应用平台[3]。

1体系结构设计

系统应用模型采用B/S结构模型,即浏览器(Browser)/服务器(Server)结构。系统框架采用3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即用户表示层、应用层和数据层次。各层次之间均采用标准的tCp/ip通信协议,提供设备无关的控制接口。

1.1用户表示层

表示层采用了与windows风格同步的基于ie浏览器的客户端工作环境,为用户(包括普通用户、项目负责人、评议专家和系统管理员)提供人性化的交互界面,降低用户学习使用系统的门槛。实现工具为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客户端程序为HtmL和pHp。

1.2应用层

应用层是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业务应用平台,包括成果评估申请平台、评估结果查询平台、评估项目管理平台、专家评估管理平台、系统维护管理平台和评估知识管理平台。它提供数据处理、整合、转换以及权限认证等大量系统内部逻辑操作,实现工具为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等。

1.3数据层

数据层提供数据存储、恢复、保持等数据服务,采用mySQL数据库,实现工具为phpmyadmin。

2总体功能设计

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网络管理信息系统总体功能[4]如图2所示,其中包括系统维护功能模块、成果评估功能模块和评估知识管理模块。系统维护模块实现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对用户及用户权限的管理。其中,系统管理员负责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拥有对所有用户信息进行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的权限;普通用户拥有向评估机构提出对某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价值评估申请和评估结果查询的权限以及浏览、学习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知识的权限;项目负责人拥有对某个评估项目进行综合管理的权限;评估专家拥有对评估项目按指定的技术指标进行打分与评议的权限。

成果评估模块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申请、评估项目管理和评估结果查询功能。由普通用户申请,建立评估项目档案(包括评估项目名称、类型、承担单位、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研发的目的与意义、解决的关键问题、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的成果与结论等),并提交评估相关材料(包括研究报告、科技查新报告、发表的论文或出版的著作、测试分析报告、产品检验报告、行业审批文件、成果应用证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影响证明以及知识产权所属权证明等)[5]。由评价机构指派的项目负责人负责整理评估项目档案和材料,从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数据库中选择适合该项目的价值评估指标体系,从用户信息资源管理库中选择相关研究方向的评估专家。由多位专家为评估项目的各级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和评议,系统对专家的打分做综合的统计、整合和处理,运用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法给出最后的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结果;再由项目负责人整理专家评估结果,给出评价结果分析报告。用户可通过项目名称和编号进行评估结果查询。评估知识管理模块为用户提供学习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的学习园地,介绍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专家资源以及评价中介机构的动态新闻(包括批准公开的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结果)。

3数据库设计

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网络管理信息系统采用mySQL数据库,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评估项目档案库、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库和用户资源管理库,如图3所示。其中,农业科技成果评估项目档案库中各表的数据根据项目评估的进程,由系统自动更新。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库是基于科技成果“分类”评价的大原则前提下,在大量考察、深入研究农业科技成果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的全面、科学的农业各类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估体系,并参考相关领域多位专家的意见,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将其评价指标赋予权重[5],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维护和更新。用户信息资源管理库负责存储和管理使用本系统的各级权限用户的所有信息,由评价机构负责聘请评估专家和审核专家资格;部分信息系统自动更新,部分信息由系统管理员维护。

4系统安全设计

系统的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项目负责人、评估专家和普通用户4种用户角色,权限级别分别为4,3,2,1。不同的角色对该系统有不同的使用权限,每种用户只能使用自己权限范围内的业务应用平台。其中,系统管理员使用系统维护管理平台,项目负责人使用评估项目管理平台,评估专家使用专家评估管理平台,普通用户使用评估知识管理平台、成果评估申请平台和评估结果查询平台。

除普通用户外,其他用户角色都要经过拥有本系统使用权的评估机构的审核,并由机构给予登陆的用户名、密码和设置用户权限。签订好评价合同的项目,都有唯一的项目编号和密码,任何用户都要根据该项目的编号和密码,才能完成对该项目的相应工作,这样可进一步提高评估项目的保密性和公平性。系统采用pHp技术中的Session方法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Session的汉语意思为“会话”,web系统中是指用户和系统的会话,具体是指用户在浏览web系统时,从进入网站到浏览器关闭所经过的这段时间。在Session中注册的变量可以在这段时间内保留其值,并可在各个页面中使用。web系统中,必须保证用户不能通过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URL即可进入必须登录才能访问到的页面,这时就需要在每个网页中进行身份验证,本系统使用了Session来完成这个功能[6]。系统使用Session方法不仅保留了用户名信息,同时还保留了该用户相应的角色和权限。在用户使用系统的过程中的每个页面不仅对其身份进行验证,同时对其角色权限进行验证,确保用户使用系统中自身权限范围内的功能。

科技成果管理体系篇6

1.1打造科技创新实施主体

(1)建立分层次的科技创新实施主体结合某供电局实际情况和主营业务,分三个层面建立“1+3+n”科技创新实施主体。具体涵义如下。“1”指试验研究所,定位第一层面,逐步建设为局的技术研究中心。“3”—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计量中心、信息中心,定位第二层面,建设为分业务领域的技术支持中心。“n”—输、变、配、营运行等其他直属单位,定位第三层面。主要开展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集成、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工程落点实施、职工技术创新等,满足日常生产经营需要,相当数量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探索打破专业界限,形成科研“大兵团”集中作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专业技术分工的细入,综合运用各个学科,传统的以个人和小集体为单位的研究模式不能适应科技革新带来的变革,需要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模式进行改革。

(1)探索建立跨部门、跨专业联合攻关工作机制,促进了不同部门和专业的技能人才形成合力攻克技术难关。一是成立跨部门跨专业人才库,结合局部门专业设置、核心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在聘技术技能专家等成立跨部门跨专业人才库。二是以专家工作室为依托,组建联合攻关团队。三是通过建立宽松、自由的学术气氛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培育原始性创新,最终引导科研人员实现科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2)依托重点科技项目组建联合攻关团队[2]。对于科技项目,要求项目组成员,主要完成人必须有非项目承担部门、非项目负责人专业的人员(即联合攻关人员)。有效解决了科技项目规模小、课题孤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问题,提高了科技人员的项目参与程度,使核心科技掌握在本企业人员手中。

1.2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1)举办科技业务管理培训班,加强对科技管理和项目实施人员经费预算、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等业务培训,提升其科研管理能力。

(2)鼓励和引导技术人员深度参与科研项目实施,如在合作项目中技术人员主导项目技术路线和示范应用,深度参与技术攻关和试验调试,锻炼提升技术人员科技创新能力。

(3)优化技术技能专家的选聘机制,加大技术技能专家的培养力度,建设专家工作室,强化在聘技术技能专家的管理。

(4)以项目合作、技术交流等形式,探索与科研院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如同科研院所深化战略合作关系,双方互派技术专家开展人才交流。

1.3加强内部科技创新基础管理(1)编制科技创新评价指标,推进科技创新工作量化评价和有效激励,指导各部门查找科技创新工作短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3]。(2)完善科技管理流程,形成闭环管理体系。在科技管理中坚持“制度化”和“体系化”的管理方式,将涉及科技管理的各项工作流程、工作标准经过梳理后,形成《科技项目管理指引》,加强科技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益化,建立项目立项——项目实施——过程管理——项目验收——应用评价——成果应用——应用总结——项目立项,形成系统化闭环管理。(3)注重科技成果的评价管理和应用转化一是收集和梳理优秀科技成果,形成优秀成果目录。对科技成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企业业务支持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二是编写成果推广应用分析报告,回顾成果应用效果,形成管理闭环。三是探索专利等知识产权转让、转化的工作机制,发挥成果效益。

1.4建立全方位的科技情报支撑体系

近两年来,逐步建立了电力情报专刊、微信、微博、网站、技术论坛等分层次、一体化的科技情报管理体系。成立科技情报工作组,广泛收集国内外各类科技期刊、杂志、报纸、网站信息,通过筛选和提炼,定期《电力科技情报》,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提供更加便捷的情报查询、、交流平台。拓宽了技术人员工作视野,支撑业务决策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2管理成效

2.1供电可靠性稳步提升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基于安全生产实际需求,能够起到引导解决生产问题的作用,项目的管理的闭环,推动了所有项目成果应用于解决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和供电可靠性问题,从侧面促进了供电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供电可靠性水平的提升。

2.2科技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全局中高级技术人才比例在全省地市级供电局中名列前茅,形成了由普通技术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技术专家、领军人物组成的人才梯队,为今后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2.3全面支撑各类生产经营业务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中科技项目全面涵盖生产、营销、基建、财务、信息化、物流等各专业领域范围,对设备管理、状态监测、资产全生命周期等管理业务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

3结论

科技成果管理体系篇7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分析

   但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效果远未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建立高效、优质、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于农业发展模式变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中,虽然我国于1993年颁布了农业科技服务领域的第一部部级法律《农业技术推广法》,各级地方政府与行政部门也在本地区农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农业科技服务政策,但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供给严重不足,以“指导、激励、监督、问责”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体制环境尚未形成。投入力度亟待加强强有力的资金、人才和物质投入是确保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良性运行的保障。资金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农业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地方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资金缺口持续扩大制约了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3]。人才方面,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培训机制尚未形成,高校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物质方面,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供给失衡,有的地方缺少必要的专业仪器,无法应对突发性的农业灾害,农业风险抵抗能力较弱。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2009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只有48%,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30个百分点[4]。目前,政府部门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农业科技推广由于缺乏充分的论证和调研,常规的、单一的农业推广技术占了较大比重,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农民意愿强制推广科技成果,损害农民切身利益,导致农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强,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按照专业设站,种植业归农业行政部门管理,畜牧业归县级畜牧局管理,农机站归农机局管理,水产站归水产局管理,农村水利归水利部门管理。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条块管理既增加了农业科技服务的管理成本,又造成管理职责不清,无法满足农业技术应用综合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部门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至今的相对独立的部门,伴随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新需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势在必行。1)农业科技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使用和推广有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科技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保障。2)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于2010年建设完成,并在12省开展“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了涉农资源的信息整合;2010年11月,由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创建的“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正式开通,实现了农业技术信息的适时和交互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5]。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农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拓宽了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创造了技术条件。3)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09年11月以来,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民田间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参训学员回到当地后已举办6个省级师资培训班和水稻、小麦、棉花、蔬菜、茶叶、水果等农民田间学校150余所,共培训农民约6000人[5];此外,农家书屋、农村流动书店、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推广、大学生村官等工程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科技服务人员,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4)管理观念的变革促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传统管理理念是以资源稀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的,但信息时代的管理理论则是以知识的无限性和知识投资递减规律为指导的管理思想,在新经济时代,人本思想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思想[6]。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本质是以获取和传播农业科技为核心的服务性工作,农业科技服务不仅需要资金、技术,更需要情感和态度,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要与农民充分沟通,交流协作,不断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产品的需求。

   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的有效途径

   通过更新服务思想,营造良好环境,整合服务资源,重塑组织功能,优化流程设计,加强动态评估等一系列再造工序,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升农民对科技服务的美誉度和满意度。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首要问题就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一是树立服务农民的意识,农业科技服务是农村基本公共体系的内容之一,农业科技产品本质上是公共产品,要以“农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农业科技服务评价的重要标准,强化服务意识,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制定农业科技服务规范标准,规范农业科技推广流程,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制度设计;二是树立目标意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目标要由流程效率转化为体系优化,要推动农业科技服务部门职能归并,明确农业科技服务管理部门职责,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办公室,解决科技服务管理多重领导的问题;三是树立发展意识,农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和管理人员要敏锐洞察市场变化和科技发展,及时快速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行动态跟踪监测,潜心研究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的发展趋势,为农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成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对于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至关重要。在制度环境方面,要继续贯彻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理顺农业科技政策支持机制,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制,建立农业科技服务政策激励机制和监督引导制度;结合地方实际和农民实际需求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农业科技服务管理办法”,形成完整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建立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加强《农业法》、《农业科技推广法》的执法检查,将农业科技服务作为农村党政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在技术环境方面,加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书屋、田间课堂的资金投入,强化产业集成配套,开展大规模高产创建;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推广平台,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对已有的农村科技服务进行信息化改造,启动“户户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程。资源整合是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一是整合人力资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选拔和配备工作,推行农业科技人员聘用制度,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整体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优化科技服务人员的分布与结构,鼓励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改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二是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水平,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格局,大力培育农村科技合作组织和农村科技协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合作。三是整合市场资源,引导农村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扩宽科技融资渠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组织重塑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步骤。一方面要重塑组织职能,变过去以职能分工为主导为按专业划分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框架,坚持协同合作的组织目标,突破专业界限,建立事业单位性质的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实现动态化、过程化的农业科技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要重塑组织功能,以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农业科技服务职能,不仅要注重农业科技的管理,更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服务,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一站式网络平台和服务大厅,降低农业科技管理成本,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将以“高效、优质、满意”为目标,为农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服务,最根本的是变“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公众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变“自上而下”的农业科技产品供给模式为“自下而上”的农业科技产品需求模式。要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产品公众需求调查,根据农民需要和地理特征推广和发展农业科技;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旅居海外的农业科技人员回国创业,参与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和交流[7];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根据农民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教育,通过大众传媒推广农业科技成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解决农民的农业科技困惑。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动态评估有助于发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不断优化和完善,实现流程的成功再造。首先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评估,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工作方法等与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密切相关,在评估时,既要关注其是否有效履行农业科技服务职责,是否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能否有效处理突发性农业科技安全事件;同时也要关注其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和公众口碑。其次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的评估,包括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工作是否配合默契,是否存在职能交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是否有效,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率如何。第三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效能的评估,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成本-收益分析,降低顾客成本和服务成本,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科技成果管理体系篇8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形成和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科技信用缺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文章论述了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科技信用失信的行为,分析了信用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在科技成果莓化中建立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系的一些建议,希望能为改善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信用缺失的合作环境提供参考。

科技已成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十分突出。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要有成熟的科技成果,更为关键的在于市场转化。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企业不守信用,“临近签约说分手”,“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最终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流产”。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失信挫伤了科技成果拥有者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建立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系约束企业失信行为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科技信用

2004年,国家科技部出台的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科技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或机构的职业信用,是对个人或机构在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正式承诺、履行约定义务、遵守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能力和表现的一种评价。科技信用概念包含经济信用和商业信用的本质,存在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之中,因为科技成果转化本身也可看做是涵盖科技产品研究、生产全过程的一种交易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在完成这些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科技成果是一种以知识形态为主的劳动产品,它的产权交易,集中反映了科研——生产——消费三方面的供求关系,交易方式灵活,需要签订一系列合同、协议,于是就会出现是否按条款履行契约,有无失信行为等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产权交易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信用的原则,都要求按契约的承诺行事。科技信用已成为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二、科技成果转化中建立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科技失信行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深远,一方面科技资源环境得不到有效配置,科技产出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科技转化投入风险加大,交易成本增加,进而科研合作(交易)行为受到抑制,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的连续性遭到破坏。科技活动是一个生产知识的投入产出过程,科技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科研活动的探索性、科技成果价值的难测性及科技活动的长期性。这些特性使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双方之间的约定(如项目合同计划任务书或委托协议书等)具备了更为明显的不完备性契约的特征。项目合同或委托协议中的刚性内容不多,可测性和可考核性较弱。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科技成果的拥有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合作(交易)充满博弈的味道,科技成果拥有方对交易的期望值高、警惕性也高。科技成果拥有方想通过合作、转让等方式将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并获得相应的回报,但往往担心需求方的信用度而产生顾虑。如果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无法协调、解决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导致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失去转化的信心。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企业失信行为,如“临近签约说分手”、“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和“合同协议违约”等现象,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流产”。“临近签约说分手”表现为企业作为科技成果需求方在寻求科技成果时积极热情,但在科技成果拥有方拿出技术方案,提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接需签订合作协议时,企业需求方却以多方面原因拒绝签约,因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失信而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夭折。“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表现为企业以“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名义来申请国家科技项目课题的经费,当申报课题项目未予立项无法争取到政府经费支持后,便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搁置。“合同协议违约”表现为科技成果整套研究设计技术的合作交易。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方或需求方往往为了尽快回收购科技成果的投资,未获科技成果持有方或出让方许可便擅自转让或扩散该科技成果,致使一些具有机密性的内容经多次转手泄密而降低甚至丧失价值。

企业科技信用缺失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企业“临近签约说分手”会使一个做了大量工作的科研群体因项目不能签约无后续开发资金而分崩离析,破坏了科技活动的连续性;企业忽视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带来的效益而直奔国家项目经费的“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功利主义,会使一项具有很大社会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无法找到企业对接而被束之高阁;企业“合同协议违约”侵害了科技成果开发、拥有者的利益,严重挫伤了科技成果拥有者继续与科技成果需求企业继续合作的信心。为此,必须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建立、完善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系,约束企业的失信行为,保证科技成果转化健康有序的进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建立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企业科技信用评估管理机构

要解决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出现的企业科技失信问题,科技主管部门必须要建立企业科技信用评估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科技信用的信息采集、评价、管理、、回馈等各项工作,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企业科技信用管理机构。相关政府部门和科技服务中介间要协助机构管理,建立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另外,机构在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信用的评级制度。只有做好企业科技信用的记录,才能形成对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行为规范的有效监管和竞争压力,使企业意识到一旦信用缺失,将可能带来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永久性的淘汰出局,以此从源头上杜绝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科技失信的发生。

(二)加强企业科技信用的研究

加强企业科技信用的研究,提高对新时代企业科技信用本质的认识。通过进行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从而避免误区,少走弯路。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存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系。

(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管理

1.契约化管理:项目从立项开始,到编制预算,产业化调试,直至成果鉴定、验收等各环节,涉及的项目执行者、评价者和管理者等各方面人员,凡是需要形成正式书面承诺的,都应通过项目合同、计划任务书、项目预算书、委托协议书、协议书等形式,根据权利和义务相对称的原则,把发生信用关系各方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地载入契约条款,对违约者作何处理也以条文契约形式明确规定下来;

2.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的具体科技成果需求及成果转化目标达成度的考察管理;

3.加强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计划评估考察管理

4.加强科技成果需求企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所匹配的相关人、财、物等资源是否到位的监督管理;

5.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成后鉴定过程的评估管理,保证项目鉴定的公正性和独立性,避免出现因评估不合理带来的协议纠纷。

(四)建立完善法律体系

要使企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需要国家在立法上给予保障。立法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公平、公正以及信息公开和共享的环境,这对科技成果转化尤为重要。企业科技信用制度的的法律化与法规化,将使科技信用制度的推行有法可依,行之有据。特别要强调的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失信惩罚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使失信企业为其行为付出代价。改变目前对企业失信行为无法约束且处罚力度不够的现状,提高法律监管的威慑力。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保障的关键是要建立企业科技信用激励机制,只有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付出代价的奖惩体制,才能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信用环境。

(五)企业科技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

科技成果管理体系篇9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

[1] [2] [3] 

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m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科技成果管理体系篇10

1.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等多个要素,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1]科技创新能促使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技术进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必须采取产品的形式。[2]因此,建筑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进一步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1.2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相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和制度创新的新形态,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循环流转,增强了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关于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则主要基于高新技术发展方面展开,忽视了经济中传统产业以及服务业的研究。[3]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范式的转变,建筑产业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统产业,有必要站在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

在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结构和运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科技创新体系也具有一些新特征。

2.1系统复杂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发生在技术领域、经济领域或管理领域,而是一个涉及科技、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过程。构建科学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就要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用系统的思想和观点,通过企业内外诸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成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人力、财力与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价值和效用。

2.2网络组织性

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研发部门,而应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运营环节当中。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涉及的活动主要有研发、技术管理、组织、设计、施工等。这些活动并不是按照线性方式序列进行,往往存在着多重循环、往复的交叉活动。所以,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应是由多个部门和人员组成并共同发挥作用的群集型网络化组织。

2.3动态开放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制度、组织、管理、资金、信息等诸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在当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里,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纷纷跨越边界,有选择地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结成长期、稳定、互惠的关系,建筑企业的跨越区域边界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强化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交流,淡化企业、部门等边界,使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子体系具有明显的开放特征。

3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建筑知识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是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在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中应该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并借助现代科技的支撑,通过科学技术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实现知识的集成与创新,使知识的创新源动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托专家等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科技研究、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教育与培训。首先,建筑企业应建立开放的、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开展知识创新活动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研究人才是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而开放并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可以引入知识创新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企业知识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促使原有人才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才结构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逐步淘汰不适应企业知识创新要求的人员,形成动态激励机制,从而使知识创新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4]其次,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还需要与外部进行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企业可以从外部环境不断获取信息,如相关行业最新的研究动态、最新的科技成果等,以增加和丰富企业的知识供给;也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本企业工作或开展讲座,通过交流合作来开阔知识创新人员的视野和思路;还可以经常性地对知识创新人员进行科技教育与培训,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实验方法。通过开放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使企业知识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再次,在建立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体系为指导,加强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系统工程、集成管理、信息技术等各领域专家的智慧,面向建筑市场的需求,科学认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及其作用机理,促使建筑企业的科研工作、技术研发、标准化、信息化等工作围绕市场需求展开。

3.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配置相关的、与利用创新资源相关的各种机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运作机制构成的系统,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筑企业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调控手段,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中介服务等参与者紧密结合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如图2所示)。一是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速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向企业转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研发系统。加强产学研的联合研发,形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工艺研发优势和高校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优势。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成果的技术推广应用系统。利用勘察设计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扶优扶强,提高企业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技术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系统。通过大力促进建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筑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五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支持协调系统,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化是建筑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在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标准化的动态演进过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演进,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结合带动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标准化与试验、检验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建筑企业的开放创新。因此,建筑企业构建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可以整合和引导企业资源配置,激活科技要素,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加速企业的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产业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建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体系,进行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

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创新过程中各层次、各环节以及各要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中,不仅有技术性要素,更有大量的非技术要素,并且非技术要素带动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业务整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由其引领的管理创新成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有助于及时获取信息,依托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完善建筑企业的数据标准、信息规范、技术交底以及方案优化等,通过制度与管理的重塑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科学管理和高效的良性互动。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是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面向市场需求,整合信息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组织、运行一体,决策、执行、监督协力,政府、企业、高校互动,最终实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与智能化。一是建立市场导向和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界定独特定位、做出明确取舍、加强各项活动之间配称性的谋略。卓越的技术及持续创新是建筑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建筑企业只有通过提供高质量、技术先进、全面和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依靠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职责,为企业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提供充分的施展舞台。建筑企业需要强化科技创新意识,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使科技创新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都致力于维护企业的创新精神,不断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二是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心的职能。建筑企业要形成以企业负责人为主要领导、企业总工程师为直接责任人的科技进步决策层和领导层,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为科技进步实施的组织和管理层,以工程项目为科技课题实施的操作层的三级科技创新组织体系。[6]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管理决策层,主要针对能长期影响企业发展的事项。在这一层面中,企业科技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预测创新项目及其经济效益,最后由创新委员会审查决定需启动的创新项目。第二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层。建筑企业应设立研发计划部和研发管理部,全面负责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设计任务。在这一层面中,科技中心需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和实施计划,提出完善的科技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总结和完善企业科技标准体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第三个层面是与项目相关的科技创新实施的操作层。建筑企业的研发成果必须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凸显价值。许多情况下,复杂的大型项目都会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因此,科技中心必须为客户量身定制设计、技术、材料等创新方案。三是强化研发资源体系的管理,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科技创新进行持久性的投入。对于新型结构和技术难度大的工程项目,应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在稳定的研发经费投入基础上,建筑企业要拥有充足的科技研发人才,形成由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氛围;加大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加强培训,改善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新型创新人才;注重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科技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四是建立畅通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建筑企业要重视相关科技及产品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根据科技研发工作的性质和客观环境,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实现各项目信息在企业内部网络的共享、远程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同时注重与外部机构的创新合作。开发创新网络,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产业链的各环节之间以及与外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第三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五是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建筑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在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和知识产权负责人的引导与管理下,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并不断推动标准的演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3.4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由建筑知识创新、建筑技术创新、建筑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如图4所示)。其中,知识创新体系依托不同领域专家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强调开放与自主创新,强化科学研究、知识管理、教育培训与科学传播的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由技术进步与推广应用来驱动,以标准化为核心,强化产学研一体、政策和服务支撑的需求与价值的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则以信息化为载体,强化管理与制度的重塑。在现代科技发展催生知识社会的背景下,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互融合,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三个体系也是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的,推动着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新形态。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