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费用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15:25

科研费用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建议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民办高校逐渐意识到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重视科研,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同时也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科研经费也日益增多;同时,因民办高校评估、升格的需要,科研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

民办高校因自身办学经费来源的特殊性,有别于公立高校办学经费多数来自财政拨款,民办高校几乎所有的办学开支主要来自行政性收费,其运作遵循自负盈亏的原则,因此,办学初期对科研不够重视,对科研投入不多,随着国家政策和自身办学的需要,科研经费已成为民办高校资金来源的一部分,科研经费管理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地位日渐突出,而部分民办高校由于长期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在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1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

科研工作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起步较迟,发展历史较短,因此从管理到成果获得方面都显得较为薄弱。许多民办高校还没有重视科研工作,还没有意识到科研是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内涵的重要途径,没有将科研经费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范畴,没有制定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办法,没有设置科研部门及财务部门没有专人负责,科研经费的启动、报销等相关制度不健全,导致科研经费的使用不顺畅,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2)科研经费管理责权不明确

因民办高校为了考虑到人力资源成本的问题,尽量做到精兵简政,对于科研管理虽然表面形式上是成立了科研部门,但是人员配套跟不上,一般只有一两个人在负责,由于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从科研项目申请、立项到经费到账、中期检查以及结题、报销等经费的整个过程,科研部门与财务处缺乏有效沟通、协调不足,信息反馈不及时,势必在经费管理、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责权不清,模棱两可的地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出现了互相推诿的现象。

(3)科研经费监管体系不完善

因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最直接的就是导致经费使用存在浪费,经费报销存在随意或不规范的结果,许多课题人员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并没有经过预算,即便预算也只是巧立名目地大预算,不符合课题研究的需要;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将科研经费用于旅游、私人消费和与课题研究无关的活动,或者违反有关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等行为;报销过程中对科研经费监督审计不够,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在经费报销过程中对票据的认定存在很大的灵活性,许多报销票据名不符实等,甚至张冠李戴,巧立名目套取现金。加之民办高校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缺乏有效地监控,领导的主观臆断过强导致经费管理不规范。

2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的因素分析

(1)对科研重视不足,导致科研经费配套不到位

民办高校大多数以教学型为主,教师多半比较年轻,对于参与科研的兴趣不高,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之民办高校自身性质和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所致,从董事会到领导层面都不太重视科研,更不愿意在科研上投入过多经费,因此容易导致教师申请获得的项目得不到实质性的学校的经费配套,直接影响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所取得的效果,众多项目申请时所写的学校的经费配套的比例得不到落实,最终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制度建设是规范管理的前提,民办高校由于不重视科研,导致在科研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不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科研经费的大量浪费。由于科研经费管理的宽松无序,很多项目经费完全由科研项目组支配,不仅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调控,更产生了许多经费的串用、挪用和乱用现象,导致经费浪费。财务部门不按照经费来源对不同项目单独建账或分类设账,将同一项目负责人的不同渠道、不同项目周期的项目经费打包处理,或者对不同经费来源的科研项目采用一样的管理办法,造成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混乱,无法监控各个项目的财务进展情况。

(3)缺乏既懂财会知识又懂科研管理的专门人员负责

科研项目种类较多,经费来源较为多渠道,科研项目层次也比较多,有纵向和横向课题,有部级、省部级和校院级等多层次,经费的来源因此会比较复杂,由于经费的多元化势必对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能力和经费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财会人员不仅对财务方面的业务熟悉,还必须对国家科技政策、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财经制度等相关知识十分了解,是一个既懂得财会知识又懂得科研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对于民办高校而言,人员流动性较大,部门岗位频繁换人,导致无法固定一个专门的人从事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多半都是兼职的,这样的现状势必导致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

3民办高校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一些不合理现象,笔者认为作为高校财务部门或科研部门都需要认真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在相关科研相关管理文件和经费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建立起科学、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灵活协调的民办高校特色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笔者有以下三点建议:

(1)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明确管理的职能部门

制度健全了就不会有漏洞可钻,管理也必然更加有章可循。当前民办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制度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一个过程。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经费报销制度》等文件性的东西来约束和规范科研经费使用及报销行为,同时采取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同步执行,加强对科研过程的监督规范,对弄虚作假、随意截留项目经费的违法行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惩,努力做到专款专用,保证经费的使用落到实处,项目研究顺利进行。进一步明确项目经费管理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明确项目结题时间和结余经费分配比例和奖励办法,通过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健全和完善,使科研、财务及科研人员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采取项目经费的合同式管理,加强经费使用过程的监控

科研采取项目工程化的管理模式,制定项目经费预算控制卡,将每一个科研项目进行编号建档,以项目的形式实行动态管理,和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合同书,并要求项目负责人定期上交项目经费使用卡,财务或科研部门对每个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监控;同时为了确保科研经费安全并合理使用,学校应组织监察、审计、财务、科研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规定及经费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防止科研经费使用违反管理规定,滥用、盗用、挪用等违纪问题的发生。

(3)增强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健全诚信体系

财务部门或科研管理部分应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公示制度,通过文件、网络公开等形式渠道向全校公开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全校教职工的监督,防止内部人交易、暗箱操作、挤占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建立起科研经费使用诚信档案和信用管理机制,完善学术道德体系,将在科研过程中经费使用的欺诈行为纳入绩效评价或职称评定指标内,推行"一票否决制",一旦发现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者将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通过信用体系的建设,更好地发挥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和科研团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从而达到科研经费的管理公开透明、清正廉洁。

参考文献:

[1]张波.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的财务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喻涛.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会计师,2011(06).

[3]刘军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困境与出路[n].中国经济时报,2013-10-31.

[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2009(1).

科研费用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医院科研经费管理

随着“科技兴医”意识的增强,科研经费成为医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培养医学人才、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国家对医院科研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医院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长期以来较为混乱。本文根据新《医院会计制度》[1]以及《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的精神,在医院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技术层面,结合实践提出了健全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制度、重视科研项目的合同管理、规范科研项目开支审批办法等管理对策,供同行业人员参考。

1.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现状

1.1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随意性大

长期以来,医院为了调动医护人员的科研积极性,重科研、轻管理的思维普遍存在。部分课题负责人乃至财务人员、医院管理者甚至认为,科研经费是凭个人的能力争取来的,因此科研经费到账后,只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其余经费使用基本由课题负责人支配,报销票据往往存在“失真”和“偷梁换柱”的现象,致使科研经费支出失去了真实性;甚至虚开招待费及劳务费等套取现金,或将日常财务管理中不能报销的费用从科研管理费列支,真正用于科研开发的业务费用比例较低,从而失去了科研经费用于科研课题的作用。

1.2采用科研经费购买的材料及固定资产缺乏统一管理

由于科研课题所需的材料及资产一般是由课题组自行购买,因此普遍存在不按医院采购流程采购、不验收、不入库等问题,违反了医院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带来的后果一是造成科研设备的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二是在科研人员岗位调动或课题结束时,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等物资没有或无法按财务制度的规定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导致医院资产的流失。

1.3科研课题已结题不结账

目前,多数医院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财务部门负责费用控制。由此,客观上存在了“管项目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项目”、“管决算的不管预算”等现象;加之部门间缺少必要的沟通,管理上没能协调统一,形成了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脱节,进而不能通过经费管理来控制项目进程,出现科研经费已用完而科研项目未结题,或者科研项目已结题而结余经费长期挂账等情况。

2.加强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2.1加强财务与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从科研立项、资金到位到科研项目的开展、结题全流程,财务部门均应与科研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才能使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财务人员应了解科研工作的相关政策,与科研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承担起科研项目的前期投入与效益预测、中期管理、结余经费的清理等工作;同时要向科研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宣传相关财经制度,取得科研人员的配合,促进科研经费规范、合理使用。

2.2细化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科目

根据科技部“国科发财字[2007]393号”《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监督的主要内容之一即为“承担单位对科技经费会计核算情况。包括单独核算情况,会计科目设置规范性,核算内容和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性,经费开支审批程序和手续的完备性,以及相关财务档案资料保存管理情况等。”新《医院会计制度》[1]于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其中“会计科目名称”中新增“科教项目收入”与“科教项目支出”科目,为科研课题单独建账、单独核算提供了依据。科研经费到账后,财务部门按照科研管理部门的立项通知在“科教项目收入”及“科教项目支出”下按课题项目代码设立一级明细科目,并在“科研项目支出”下设置与项目预算相一致的二级明细科目,以预算控制开支范围,确保项目收支记录完整、准确,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

2.3重视科研项目的合同管理

科研管理部门结题验收一般是按照项目合同中的经费开支内容进行逐项审计,因此科研课题建账后,科研部门要及时将项目合同书提供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在课题报销时应按照合同规定的经费开支内容及预算金额进行严格核对,对于不正常开支或与合同内容存在严重偏离的现象,应及时与科研部门沟通,保证科研经费使用规范、真实,使科研课题顺利进行、顺利验收,确保科研项目取得应有的成果。

2.4规范科研项目开支审批办法

项目开支应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及医院相关规定执行,不能因列支渠道的不同而实行不同的报销标准及流程;应明确经费审批的职责和权限,提高经费使用透明度,防止项目经费由课题负责人一人支配,保证项目经费合理、合法使用;应对有关项目内容如劳务费、招待费、管理费等制定统一标准,对材料、设备采购、验收作出具体规定;对项目的结余经费应制定具体处理办法,减少科研人员报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5完善科研经费信息平台

财务人员要利用现有医院财务管理软件并与信息技术人员合作,开发具有本单位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特点与需求的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以使项目负责人可随时查看项目实际开支情况及项目经费余额,从而主动根据项目进展调控开支内容;使审计部门可调阅项目开支明细,查阅开支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预算、开支归类是否正确;使科研管理部门可结合项目进展和经费开支情况对项目进行督促,掌握临近结题项目的经费结余情况,引导合理开支。

3.结语

科研经费的管理是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各医院要根据《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的规定,结合医院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实际,制定一个既可发挥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亦可激发医务人员科研积极性的管理办法,并坚持贯彻实施。医院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应通力协调、相互配合,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为医务人员从事科研工作服务,并在管理过程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确保医院科技工作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医院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2月

[2]《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财字[2007]393号

科研费用管理办法篇3

1.修订背景

我国目前规范国防科研项目计价的顶层文件主要为1995年财政部和原国防科工委联合下发的《国防科研项目计价管理办法》(简称1765号文件),由于科研项目的价格是确定项目合同经费的基础,为了满足项目经费管理,科研单位科研项目“完全成本法”核算原则、成本核算会计科目基本是按照此办法的要求设置的,因此该办法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影响深远。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防科研经费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1765号文件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的成本科目设置交叉重复、计价无法真实反映项目资金需求、缺少经费使用财务管理内容等问题,表明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需求。因此,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家对1765号文正在进行多轮修订调整,将建立一套能够恰当地处理计价、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关系,涵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全过程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2.修订原则

(1)经费科目设置合理化

新办法(征求意见稿)修改完善了计价科目的设置,取消按阶段划分的科目,将相关成本按其发生内容计入对应科目;按照科研任务性质、成本形式和经费构成特点,将项目分类进行计价;将不易测算的费用按可直接计列成本的一定比例计价;允许有事业拨款的科研单位计列工资及劳务费。

(2)经费管理全过程化

旧办法仅仅是合同计价的依据,而研制单位在实际经费管理和成本核算中则还需依据财政部下发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制度执行,制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新办法新增了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的章节,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各环节进行了规范,解决了之前重计价轻核算、重分配轻管理的问题,同时也为审计和财务检查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二、新办法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

从新办法的修订思路可以看出,新办法设置的成本项目更加科学,支出标准更加明确,对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财务信息需要更加详实、明晰。由于新办法对预计成本项目及其反映的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各成本项目所反映的费用性质单一化,因此无论是合同定价、外部检查,还是项目成本控制,均需要严格按照新办法的要求提供分类清晰、依据充分的财务信息。

其次,成本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办法明确了预计成本项目的测算标准,例如对会议费、差旅费、专家咨询费的测算标准和方法均作了明确规定,因此需要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对各成本项目实施有效控制,从而满足新办法的要求,并为提高承研单位市场竞争力提供财务支持。

再次,财务管理的领域需要进一步扩大,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改制和军工产品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经费管理办法的修订明确传达出粗放型财务管理模式将成为历史,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建立更加精细全面的财务管理模式的信号。财务管理不仅仅是单位财务部门的专属职责,更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

三、科研单位提升财务管理能力的措施建议1.拓展财务管理领域,实施“大财务”战略

从成本源头抓起,增强各部门财务意识,树立“大财务”战略观。将财务管理触角延伸至所有的生产经营领域,实现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的协同发展。科研单位应引入管理会计理念,建立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等现代企业内部管理责任单元。决策层应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在精细化、全过程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明确合理的费用类型和标准定额,确保在全单位范围内树立成本意识,改变“重科研轻成本”的传统经营模式。

2.推行全面财务预算,实施全方法财务管控

采用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按照“总量控制、分解到项、重点突出”的成本控制思路,以预计成本为目标成本,以科研生产计划为已知变量来规划单位总预算成本,再分解到各预算单元,建立约束各预算单位行为的分预算成本。通过严格控制预算执行过程,考核预算执行结果,及时纠偏调整,将成本目标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责任落实到具体员工,从而对成本实行有效控制。

3.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精确财务信息服务

为生产经营和经费管理提供财务服务,要求财务部门“从财务的角度看经营,从经营的角度看财务”。科研单位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工具提高财务信息处理效率。财务部门要对项目研制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出具定期及不定期的财务分析报告,客观揭示项目研制成本全貌,为项目经理决策提供依据,确保项目经费支出合理合规,实现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

科研费用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5.036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5-0067-02

民办高校大多由于建校较晚,软硬件基础差,科研力量薄弱,纵向经费拨款有限,科研投入主要靠学校自筹。学校存在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会计控制弱化、管理平台落后、效益不高等现象。现就如何提升民办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浅谈若干点看法。

1民办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科研经费管理意识淡薄,组织机构不健全

民办学校特有的办学体制下,科研经费渠道单一,数额较少,因此,普遍对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着“重争取,轻管理”的客观实际。科研管理部门往往由教务处派出人员兼管,不甚专业。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不知情,对经费去向不过问,这些现状难以适应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科学管理的需要。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①民办院校起步晚,科研实力弱,纵向经费较少,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意识淡薄。②大多民办院校职能部门少,存在身兼多职现象,管理粗放。

1.2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度形同虚设

按照国家规定,高校科研管理由科技处、财务处、课题组负责人共同承担。由此在三者之间形成互相依托、分工合作、责任分担的管理机制。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民办高校财务部门难以获取科研项目的信息资料,更难以对科研课题经费支出的情况、结题成果进行分析,根本谈不上参与科研前期预算制定、中期开支去向、后期结题及决算的监督管理工作;科技处与财务处没有会商机制;课题组脱离了财务监管。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无法有效落实,出了问题往往财务部门背黑锅。主要原因有:①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经验不足,未形成一套规范且高效的管理体制是根本原因。②课题组缺乏对科研经费意义的认识,主观上不愿意受财务部门约束。

1.3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1)存在挪用、侵占经费现象。个别课题组责任人借协作科研之名,把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或转入关联单位,最后中饱私囊。

(2)存在经费结构错位,支出混乱现象。大部分科研项目中的差旅费、餐饮费、劳务费占比较大,真正用于科研开发的费用占比较低。报销票据存在“失真”的现象:如发票开具时间不在科研活动时间范围内或者未附购物清单;使用收据、假发票等票据不规范行为;科研管理部门审查松懈,财务部门会计科目不明细,把关不严,这都给一些部门违规核销有机可乘,甚至报销与科研业务无关的汽油费、过路费、停车费等。

(3)存在“结题不结账”现象,造成资金沉淀。民办高校缺乏结余经费处理规定,管理松懈。有些项目已终结,但部分项目负责人总是想方设法用完结余资金,把项目结余资金用于部门旅游费、通讯费、家庭消费等方面。由于结账时限制执行不严,常常出现“马拉松”式的报销问题。不仅影响到财务日常账务管理还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闲置沉淀,甚至人为贪污浪费。

(4)固定资产管理失控。名义上存在着科研管理部门、院所、财务部门等齐抓共管,实际上共管缺位。购置后的科研仪器设备等资产大部分由课题组保管使用,甚至成了私人财产,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时,缺乏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科研投入的固定资产财务无记账,处于失控状态。

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①财务缺乏监督检查能力。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获取的信息不对称,也难以监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对固定资产管理更是无章可循。②费用支出约束性差。科研经费如何运用,科研管理部门一般不管,财务部门也只有流水账,绩效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科研经费不规范开支严重、甚至产生。③人情因素干扰,财务控制职能弱化。财务部门即便有科研经费时限结算制度,但实际执行中由于人情因素干预,总是执行不力,造成报销拖延。

1.4缺乏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资金使用效率低

民办高校的科研经费绝大部分来自学校自筹,每年经费预算较少。抢报科研项目申报成了各个学院普遍的例行“公事”。而对应项目研究的结果却鲜有奖惩措施,这就导致“有申报无汇报”的现象。申报项目落后,科研结果应付了事,浪费了科研资源。这些主要是因为缺乏对科研过程及结果的绩效考核制度,客观上造成为申请科研经费而申请经费的现状。

1.5没有信息管理平台,监督管控不力

多数民办高校没有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系统网络信息平台,财务部门根本不能及时了解科研项目资金的最新使用情况,何谈风险监控。学校也没有建立三方商讨机制,科研资金使用全凭项目负责人一人管控,没有了过程监督,最后结算很难避免出现支出混乱,马拉松结算等现象。就是因为缺乏信息共享平台,监督技术难道大。

2提升民办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的举措

2.1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随着民办高校进入快速成长期,其承担的科研项目逐步增多,纵向科研经费呈现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经成为学校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因此高校领导要重视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健全科研立项、成本核算、项目预算、合同审查等岗位职能,加强会计控制;财务与科研管理部门建立协调机制;为科研经费的管理奠定组织基础。

2.2财务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中要扮演主导角色

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从科研立项、资金划拨到位开始,财务部门要对资金统一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要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定期对科研购置设备进行资产清查备案,对资金去向进行跟踪。还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绩效审计。财务人员要了解科研工作的相关业务信息,与科研管理部门一道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参与绩效考核,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

2.3完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1)认真执行财务报销制度。财务要用公示的方式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核销流程及要求,明确经费审批权限,减少科研人员报账的无序性、随意性;严格按照核销标准执行,打消票据作弊侥幸心理;相关领导要重视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减少人情干预财务制度。

(2)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经费使用办法。针对科研项目的学科特点,组织专家团队核算项目成本,科学预算,不搞一刀切,明确规定不同性质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和方法,对其中的经费使用核销明细作出严格规定,使得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3)严格结题时限。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6个月内办理结账手续。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财务处根据学校管理办法予以结账,直至冻结资金。

(4)明确固定资产归属。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项目结算时要持有《固定资产清单》及移交、保管情况方可进行课题结算。

(5)为了预防项目组或个人利用学校的设备和技术等资源私自换取横向收入,防止学校资产流失,项目结题时财务部门必须审核确认所有与财务收支相关的数字后,才能出具报告。要保证科研经费能够“好钢用到刀刃上”。

2.4财务与科研部门携手建立并完善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制度

(1)产出绩效考核。具体选取以下指标:科研人员数量、科研支出经费、专著论文数量及质量、鉴定成果数、技术转让收入等方面考核评价,在政策上加大对在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的奖励力度。对于科研水平低,项目效果差的则采用惩罚措施,比如按比例核销经费,减少下一年度的申报项目数量和资金预算等,对于弄虚作假的甚至可以停止科研项目经费的申报,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通过绩效考核和评价,提高科研水平和资金综合使用效益。

(2)扩展评价对象。实行个人与项目组相结合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方式,鼓励内部竞争,形成将个人利益与项目发展紧密结合的良性循环。

(3)公示考评结果,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

2.5建立财务―科研信息管理平台

向先进院校学习管理,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系统和财务信息查询系统为一体的“财务―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将科研项目预算审核、经费支出、查询、决算结题等业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形成一个动态的信息查询平台。各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平台对科研经费进行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方便及时快捷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项目信息,促进各环节的相互协调和制约。科研及财务部门根据网上数据信息,对项目的进展程度和费用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对不规范的费用支出要及时踩刹车,实现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监管,从而提高科研经费的综合使用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翟慧霞.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与核算[J].事业财会,2001(4).

[2]程忆军.课题制管理条件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难题及对策[J].学院

学报,2005(4).

[3]蔡爱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亟待加强[J].发展研究.2005.12。

科研费用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科研经费 管理制度缺陷 创新

作者简介:郑继辉(1964―),男,安徽宿松人,安徽师范大学财务处高级会计师

一、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陷的分析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乏激励我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等部级科研资助经费管理办法,都缺少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条款,前两项基金管理办法的支出范围包括劳务费,但同时规定劳务费是“用于直接参加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的劳务费用”,而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中没有规定允许任何劳务费支出。由于部级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如此规定,省、部级以下及单位中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大都参照国家有关办法制定,都不允许科研人员支付劳务费。目前为止,科研经费管理文件中都没有在职科研人员特别是项目负责人的激励条款。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创造知识、加工知识、应用知识的劳动,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索未知,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是创造性,研究活动耗费的主要是人的精力与体力。许多科学研究的原创性成果不是物质资料物化的结果,而是科学研究人员潜心思索、执著钻研的成果;也不是市场利益驱动的效应,而是科学研究人员对科学观念、先进文化和学术思想的执著追求的成果,有些科研成果甚至是科研人员毕生理论思索和实践考证的生命结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不管从事何种活动,人的个人需要和满足都不能被忽视,科学研究活动也同样,这就需要相应的激励。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人是经济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建立和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对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乏公有产权保障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乏激励实质是对私有产权――科研人员劳动成果缺乏保障。不符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宪法规定;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也缺乏公有产权保障,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宪法精神。以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为例,自然科学基金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经费管理办法中虽规定可以提取管理费,“用于项目依托单位为组织和支持项目研究而支出的费用,包括项目执行中公用仪器设备、房屋占用费等”、“管理费不得超过资助经费的5%”、“协作单位不得重复提取”。这一规定比例的管理费远不够弥补公用仪器设备、房屋占用的成本耗费,只能弥补科研人员在依托单位实验室或办公室进行科研活动耗费的日常办公用品费、电话费、水电费等,而目前项目依托单位提取5%的管理费几乎是项目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作“小金库”,而没有用于弥补单位公有财产的耗费。社会科学基金经费管理办法中规定“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分配管理费的比例可为3:2”,这成为项目依托单位相关部门有随意开支提取的管理费的借口,没有将提取的科研管理费用于弥补项目依托单位公有财产的耗损,国有资产就这样被减值、流失。

(三)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拨款模式单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都规定科研经费实行拨款制,即科研项目批准立项后,批准立项单位将项目资助经费拨至项目依托单位。比较合理的是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分期分批拨付,这主要是指经费资助额比较大的项目。而省级以下或金额较少的项目一般都是一次拨付。这种拨款制度的弊端是明显的,有学者指出,科研课题资金预拨制弊端是课题的选题有局限,评审机制不公正;不利于调动众多科研人员积极性;重申报、重虚名,轻实质内容、轻验收;巨额资金获得的仅是成果的可能性,而非实际成果。除此之外,还存在诸多弊端,如当项目经费资助较少时(省级以下资助金额不大的项目较多),采用拨款制会增加项目依托单位的管理成本(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有的科研人员为满足私欲,用与科研项目无关的票据来套取科研经费等。

(四)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本身难以解决监督、处罚问题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本身一般都有“监督管理”规定,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也有“处理措施”规定,但对于项目批准部门与被批准项目负责人、项目依托单位,这些监督处理规定意义不大。因为一是中央级科研经费管理部门不可能直接监督、处罚到分散于全国各地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依托单位;二是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依托单位是利益共同体,有关部门希望项目依托单位来监管项目经费的合法使用,监管项目依托单位的科研负责人是难以实现的;三是科研经费是采用预拨制,如存在滥用、违法使用科研经费,项目批准单位查处起来也无法追回,因为科研经费已被使用完;四是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一般规定,严重违反制度者,停止其申报该类科研项目的年限,而并未禁止其申报其他类科研经费,因此一边违规一边仍在申报科研项目的不正常现象时有发生。缺少整体的监督、处罚制度与措施,违规者的违规成本几乎是零;五是历年来只有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数字,而很少看到处罚科研经费违规者,追回已拨的科研经费的案例,这就说明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监督处罚条款没有得到执行。

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创新

(一)创新拨款模式,改革目前单一科研经费预拨制首先,“拨改奖”。对于数额不大的科研项目经费,完成周期在一两年的科研项目实行以奖励代替拨款的方式,简称“拨改奖”。实行这种模式一是避免此类科研项目经费的“假账真算”,防止会计核算信息失真,也可避免项目负责人将小额科研项目经费挪作他用;二是节约项目依托单位的科研管理成本,节省项目依托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三是有利于激励科研人员早出成果。这种模式的操作也比较简单,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办法不变,要改变的是项目被批准下来后,不再将科研经费拨给项目依托单位,而是等项目完成提交经检查验收合格的成果后,再直接将科研经费以奖金的形式发给项目负责人。其次,“拨改购”。即改过去的科研经费拨款为购买科研成果,适用于应用性、金额大的科研项目。政府、企业或事业单位等所需科研项目名称、资助金额、购买时间等要求,等成果出来以后加以采购。这种模式的优点一是政府、企业或事业单位提供的科研经费购买的是所需的实质成果,而不是有“可能”的成果;二是通过采购办法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引导众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实质的成果创新,而且更多的机构和人员参与创新研究,就可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改变目前仅取得被支持者一家形成成果的局面;三是能加强评委责任制,保障科研成果的真实性。目前科研课题申报中标,评选的是出科研成果的可能性,评委几乎没有责任;采购制则为评委直接责任制,即评委必须对购买的科研成果负责,增强了评委的责任感,还可以避免腐败行为;四是形成良好的学术和创新风气。再次,“拨改贷”。即改拨款制为贷款制。适用一些金额较大的科研项目,对于一些科研经费数额较大项目,

国家可以通过运用金融手段加以管理,即项目负责人根据通过的项目批准书向国家委托的银行申请贷款。根据项目进程向银行申请所需数额,国家根据项目计划书提供进度贷款贴息,逾期利息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依托单位共同承担,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和效率,让项目负责人有出科研成果的紧迫感,也让项目负责人有违约(主要是不能按期完成科研任务)要承担经济损失的责任意识和后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因缺少大额科研资金而难以开展科研工作的矛盾,并且国家对巨额科研资金运用金融手段运作也有助于科研资金的保值增值,防止科研资金在不同项目主管部门间流失。对于重大项目经费仍实行拨款制,但必须实行全成本核算,成立独立科研机构,科研项目完成后科研机构解散,科研人员回到原单位。由于此类项目较少,国家有关部门完全有能力和时间实行监管,国家审计机关也可以随时介入检查、监督,这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实施“抓大放小”战略,加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经费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科研人员专心于专项科研项目。

科研费用管理办法篇6

一、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来源及性质界定不清

目前科研经费的种类主要分为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两大类。纵向经费多是财政资金安排的专项经费,横向经费一般是从企事业单位转来的,地方高校相比211、985国家重点高校,因为受到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顶尖学科带头人的缺乏以及设备投入等方面都相对落后,一般很难获取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虽然逐年增加,但各级财政科研资金投入占比不大,例如:年收入近6亿的某地方高校,2014年财政性科研经费投入占总收入的1.7%,占当年全部科研收入的41%,其中包括人才引进专项科研经费和学科建设科研类经费等;而其他科研经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会、国家社科办、教育部等下达的少数科研项目经费,地方高校往往没有按纵向或横向科研经费性质区分入账,只是笼统的记入科研事业收入。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对科研经费的填写做了非常明细的要求,凡是政府投入的科研经费都需要拆分到最明细填列,这首先需要确定哪些经费属于政府投入的科研经费。但地方高校往往因为科研排名等原因,只重立项,对企事业单位转入的活动经费或培训费等都计入了科研收入。

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管

对于纵向科研经费大部分有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高层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使用办法》、《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经费承担单位只需充分理解和掌握经费使用要求,规范管理即可,但地方高校往往因获得这类科研项目不容易,即使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也只是笼统地搬列一些条框,并不会明确具体的支出所占经费的比例;横向经费更是搬抄纵向经费管理办法,支出范围只是规定了大的比例,如业务费需占支出的70%,其余横向科研经费的使用全靠财务人员把握,造成横向科研经费支出就是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讨价还价”的自由地。而监管部门只是在需要审查盖章时,简单地查看一下,有些还是“先斩后奏”,无法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

3.科研经费支出的不规范现象

地方高校为了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申报,在科研经费支出方面随意性很大,造成支出结构不合理。课题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科研经费预算只是为了满足申报项目时审批通过,具体支出时编造经济业务、巧立名目将购买和支出与项目无关的办公用品、低值耗材、图书资料、设备购置等都列入支出。多次小金额使用同一供应商开具的材料、测试费、加工费等发票报销,回避转账支付、政府采购、审计监管等相关规定和程序,甚至还包括个人家庭消费的支出改变用途在科研经费中报销,用“真发票,假事项”套取科研经费。那些“原则上不得使用专项经费购置或试制基建设备和生产性设备;不宜大量列支实验室必备的常规通用和办公设备、办公家具;不允许列支办公室、实验室的维修改造费;不可以在专项经费中列支普通办公材料”等专项经费使用办法中规定不得支出的费用,更是列支得理所到然,合情合理。特别是个别横向科研经费报销人员经费、燃油费、接待费的比例超过70%,变成了企业不能报销的部分转移到地方高校这样的事业单位列支,成了项目合作企业的“避税港”。地方高校还有一个特点是科研经费相对集中在少数科研“大户”手中,有些科研人员同时开题十余项,项目名称基本相近,不仅自己经常支出混淆,财务人员也经常支错项目,而且严重影响资金支出进度,资金效率极低,反映在支出上,如:不少项目负责人名下购置的电脑就有4台以上,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和浪费。

4.缺乏科研经费成本核算所需必要条件

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规定,只有单独计量(必须有单独的表记系统)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才可以计入项目成本。然而因为高校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的相互交融使得高校科研成本具有双重性,特别是地方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岗位双肩挑人员相对集中,新制度下同一负责人因工作性质不同,所产生的费用分别列入“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在当前形势下,国家一边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一边要求细化教育支出以便更好地核算出真实的生均成本,这就要求高校做好成本核算,但是地方高校无论从管理理念、成本单独核算的必要条件都无法达到,例如:将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的仪器、设备和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科研工作中耗费的单位水电费,以及依托单位为课题服务的人员费用,都无法准确的计量纳入科研项目支出,都在学校“教育事业支出”科目及其相应的经费项目中列支,造成虚增了“教育事业支出”、虚减“科研事业支出”,使教育生均成本和科研项目成本都不能准确地体现,个别项目负责人有意使用学校经费,而沉淀很多科研经费,从而造成教育事业经费紧张,而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会计信息也不真实、不合理。

二、新制度下规范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策略

1.根据新制度地方高校细化科研经费的分类

新制度明确指出设置“科研事业收入”的同时对应资金来源细分二级明细“财政补助收入”、“非财政专项资金收入”和“其他资金收入”,地方高校应改变除了国库下达的科研收入记入财政补助收入,其余都记入“其他资金收入”的做法,例如应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入的科研经费记入“科研事业收入—非财政专项资金收入”;学校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不属于科研收入的经费拨款,通过“其他收入”科目核算。只有明确了科研收入的分类,才能按照新制度明确“科研事业支出”二级明细支出分类: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也才能将其中项目支出的结余结转的余额分项目转入新账中“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基金”等科目。

2.地方高校切实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相关部门之间配合

地方高校应提高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借着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已经发生的腐败事件实例,结合地方高校大部分人员对财务管理知识了解不多,科研项目人员对科研经费需要按各种专项资金管理的办法一知半解,使高校财务管理难度加深,造成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不理解的普遍存在的事实,顺应新制度的颁布,财务处应与审计处、科技处密切配合,积极主动地在科研人员中大力宣传《会计法》和教育部、财政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财经法规,及时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各种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目的、意义及要求进行广泛地讲解和宣传,使相关人员对管理制度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合理的既要按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要求使用经费又要遵守财务相关制度的观念。应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地方高校在不违背该管理办法宗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学校科研、财务、审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连接财务、科研、审计、资产等职能部门,以便对科研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管,例如抽查差旅费支出,核实出差人员身份、出差目的地、出差频率等,核实出差人员是否为课题组成员,是否有住宿费佐证(如无,需要提供其他支持性材料),出差目的地与研究项目相关性;完善科研经费约束监督机制,以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使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3.规范科研经费的支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地方高校除了财政下拨的科研经费,凭借在地方人才较集中的特点,为当地企事业单位服务,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转让等项目取得不少的社会投资。例如从某地方高新区企业转入技术咨询服务费20万元,该项经费只有人工成本,而科研人员有工资性收入,不能领取劳务费,只能在人员工资支出一定比例的报酬,为了合理减少个人所得税,科研人员又与财务人员斤斤计较起来,找来很多真票据假事项的发票来报销,即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使科研项目支出会计信息失真。2011年财政部、科技部颁布《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明确将课题经费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间接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其中绩效支出是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性所予奖励安排的相关支出。合理提高科研人员的应有报酬,可以将科研人员在教学之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取得的报酬计入“劳务费”,不用“真事假做”,鼓励课题研究人员走出去,拿到最真实的调研数据,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科研项目支出范围地确定时,引进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申报的经费项目和预算浮动范围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合理性评估,再根据批复的预算数,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控制相关支出比例,将预算金额导入账务系统,保证科研经费支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管理,做到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严肃性与灵活性相协调。

4.推进成本核算,真实反映科研项目成本

科研经费地核算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内容,按项目预算控制开支范围,进行成本核算是进行财务监控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控制开支范围和标准,审查与本项目无关的支出内容;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真实、全面、完整地反映科研项目的成本,特别是对开展科研活动占用学校资源发生的实验耗材、实验设备、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科研人员经费等相关费用,应该创造条件尽可能的单独计量,无法单独计量额按科学合理的比例分摊。这样既能保证科研经费开支的适度、合理、透明,同时也能够使高校教育支出更合理,生均成本更真实,减少成本核算不完整,造成的教育投入“只见增长不见效益”的现象,也减少了科研经费“真票假事”支出的现象,提高科研效益。而在固定资产折旧分摊时,由于高校在购置时已经一次性计入成本:借:教育事业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银行存款;计提折旧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累计折旧。当科研活动占用学校资源需要分摊折旧时,应增加科研事业支出减少教育事业支出,借:科研事业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资产使用费-折旧),贷:教育事业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依次类推,真实反映科研项目实际耗用分担的成本。

三、结束语

科研费用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11-02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全面快速的发展,高校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科研事业的建设平台,科研水平已成为继高校教学水平之后又一综合实力的表现。科研事业需要科研经费支持,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日趋多样化。各高校在不断推进科研工作的同时,科研经费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随之出现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足、监控力度不强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不够平衡。目前,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主要有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7〕30号、《国家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各高校通常以国家和所属省市的管理办法为依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但是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制度比较简单、笼统,或没有就各级各类的基金分别制定其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或制定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而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只有收支概念,没有成本、效益意识。这种局限性使财务部门对科研资金的筹集与取得、投入和运用、耗费和补偿等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监督。而科研监管部门只注重争取项目或提取管理费,却不注重经费的使用情况和项目的收益。在目前科研经费种类日趋繁多,资金来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情况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执行乏力,尤其是在横向经费管理方面更加宽松。这种管理制度的不配套、不完善、不平衡,项目资金无法统筹安排,综合使用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2.预算编制不够科学规范。许多项目负责人把项目预算编制仅仅看作是得到科研经费的必要手段,往往凭主观经验估计,对项目的各项开支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不能科学规范地编制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预算不准确、不客观,使科研经费的预算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预算项目金额不足,有的预算项目却不知如何开支,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时也存在漏洞,严重影响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因为各科研项目所研究的领域不同且有其各自的特殊性,以及科研项目的不可预见性及复杂性,要编制准确、可行的项目预算,难度是很大的,其关键在于如何制订合理的预算体系及预算标准。如果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纳入经费预算的支出条款与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的花费不符,必然导致计划与保障、监督与控制脱节,不利于课题的开展。

3.科研经费开支缺乏有效监督与控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多数高校为了调动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在科研经费管理上相对放松,特别是对横向科研经费,一般都是在科研经费到账后提取少量比例的管理费,剩余部分都归课题组自己支配。许多课题负责人就此错误地认为科研经费由科研人员争取,归课题组所有,其使用由课题负责人说了算,导致经费报销过程中出现不少违规现象,或以与事实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或采取多列研究生助研名单领款后将经费变现;甚至将用于其家庭开支的单据以科研经费的名义报账。由于科研经费使用的范围和标准没有明确合理的规定,这些钻报销制度漏洞的行为使科研经费支出中相当大的比例是科研业务接待费、差旅费、出租车费、办公用品(没有具体物品的名称及数量)、劳务费等,这种不真实不规范的支出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不高,造成科研经费浪费严重,导致了不少科研经费游离于学校的监管之外,不利于全面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与科研成果。

4.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预决算不配比。由于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管项目,财务部门管核算,对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合格后的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或不够重视,没有规定明确的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具体用途;或虽有管理办法但规定不全面,执行不严格,没有监督机制,缺乏完善有效的管理,使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一直挂在账上,结题不结账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科研项目完成后,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应该统一的信息并未统一。财务部门不清楚哪些项目结题,账面上一直保留着余额没有结算,造成年终会计报表未完成科研项目的经费大量沉淀。这不仅使结余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固定资产得不到清理,也给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另外,科研项目在投标立项阶段的预算往往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项目成本,加上对严格按项目预算合理使用经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经费预算的支出条款与项目实际执行情况相差甚远。科研人员在项目结题上报经费使用情况时,为了达到与预算的一致,或达到经费结余为零,就临时人为地将项目支出在不同科研项目之间进行调整,一方面导致项目预算的严重失真,预决算不配比;另一方面经费开支项目与会计报表的开支情况不符,造成账表不符,使会计报表数据不准确,不能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

5.固定资产监督管理不到位,普遍存在浪费及流失现象。高校利用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时,一方面,由于科研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有些项目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者,由于分属不同院系,科研仪器设备不能共享,造成科研设备(尤其是专用设备)重复购置;另一方面,许多项目在购买设备前不认真调查研究,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购置设备的随意性很大,片面地追求最新、最高档的设备,两方面的后果都是不仅占用了大量科研资金,而目设备利用率不高,造成科研经费的极大浪费。使用过程中,由于大多数资产由课题组保管使用,比如电子设备和图书资料等,项目结题或者科研人员退休、调动时,未严格按规定及时办理资产交接手续,使大部分资产滞留在个人手中,物随人走,变相成为私有财产。有的将固定资产化整为零,把固定资产拆分成材料开具多张发票,从而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此外,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自创的无形资产的管理措施也非常薄弱。科研管理部门并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只对部分专利进行记载,财务部门没有对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确认及规范地入账处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后果是被侵权事件的发生和无形资产浪费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二、改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设想和措施

1.改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制度先行,建立健全并创新经费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科研经费使用的规范,是科研管理工作的准绳,也是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完善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需要兼顾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三者的要求。首先要确保不同渠道资金来源的科研经费均为学校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杜绝科研收入脱离学校监管形成体外循环现象的发生。其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按照科研经费纵向及横向的特点,分别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特别应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切实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规范横向科研经费的收支。再次,财务部门应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审批权限,规范科研经费使用范围及报销规定,做到报销各类开支时有章可循,既要保证科研经费真正用在科研工作上,又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此外,制度中还要充实相关的鼓励和惩罚措施,使项目负责人从思想上早有防范,为项目保质保量完成提供充分的保障。特别是对于挪用、滥用项目经费等违规现象,或某些横向科研活动中为个人牟取私利、损坏学校声誉或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的,必须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为了使经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科研与财务管理部门应加强宣传工作,通过举办讲座、印发宣传册、网页宣传等形式,积极宣传有关政策和制度,并在日常管理中做好广泛的解释、宣传,使广大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意义,提高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经费意识,增强科研人员对资助项目主管部门和学校关于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规定及相关奖惩政策的了解,做到自觉遵守财务制度;还应加强对新出台科研政策的研究,与时俱进地调整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2.强化科研经费的财务预算约束力度,完善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保证科研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目前,高校科研课题均实行课题负责制,为了更好地合理使用有限的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应做到全面监督、控制细化,防止和杜绝盲目挤占学校资源和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失控现象的发生。

由于科研项目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在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阶段,课题组负责人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编制课题预算时,科研、财务部门应从专业角度给予指导,使预算既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保证项目立项阶段的预算与课题实际成本相匹配,从而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要科学合理地编制全成本课题预算,即预算成本不应仅包括直接成本还应包括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合理编制材料费、项目管理费、劳务及招待费、差旅费、设备购置费、合作费等项目支出预算。

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课题组要按照国家和学校科研项目管理的规定全面认真履行科研合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科研任务,保证科研经费开支的计划性和有序性;财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认真审核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利用现代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分项设置科研经费支出项目控制模型,保证科研经费的实际开支与项目预算批复的一致性。

在结题决算阶段,要加强预算的监督和控制,财务部门必须按照课题预算和财经法规定期检查科研经费的每一笔支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评,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申请下一个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实行全过程的跟踪和监管,才能做到真正抓住预算,既保证了项目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同时也避免了结题时因预决算严重不符而造成的人为调账情况。

3.以严格的审批制度为基础,规范科研经费核算。首先,在账务处理方面,按照不同来源渠道、不同性质和特点的科研项目,分类设置项目代码进行会计核算,专款专用;财务人员要自觉、严格遵守财经规章制度,明确各类经费使用时的审批手续和开支范围,加强科研经费日常支出的会计核算,严格控制科研经费的开支名目和标准,认真审核报账业务,即使是横向经费,也不宜过多地放宽开支标准,对违反财经规章制度则坚决不予报销,比如将科研经费用于旅游、福利、私人消费和与课题研究无关的活动,或者以协作费、测试费等名义层层转拨科研经费和违反有关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等违纪行为,也不允许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并耐心地对前来报账的老师解释,以减少报账过程中的矛盾。但是,科研人员工资、津贴以及对从事科研活动占用学校资源所产生的水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等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应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确定各项经费支出的合理比例,建立公共资源补偿机制。

此外,高校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去学习财经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对科研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了解不多,使其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大,某些违法违规行为还严重扰乱了科研工作秩序。条件许可的基础上可对数额大且多的项目组配备或委派财务助理,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经费管理队伍,并要求财务助理认真学习、熟悉项目经费的使用、要求和规定,使经费在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制度监管下实现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结题且结账,减少审计风险。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对同一项目应具有同一标识或统一编制项目代码,将科研项目的名称、分类代码、项目结题时间等信息,通过管理软件定期统计出已结题项目的信息。科研项目通过验收后,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办理课题结算手续。财务部门协助项目负责人核对经费收支结余情况,对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经费结余的真正原因,对不同原因形成的结余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分配和使用结余经费;国家没有规定的项目,学校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及时联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兼顾学校和科研人员的利益,制定严格而详细的科研经费结题管理办法,明确课题办理结账的程序、时间及课题结余经费的具体分配办法及用途,如实填制经费使用报表,及时清理结题经费,真实、准确地反映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避免盲目投入。

对于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学校有权按照完善的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予以处理,避免应结未结科研项目越来越多,防止因长期挂账而导致的结余资金浪费与流失。高校可建立经费结余奖惩制度,对结余经费实行配套奖励,鼓励节约,提高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以补充学校设备开支的需要;鼓励将结余经费用于自主课题方面,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降低结题审计的风险,使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走向系统化、制度化的轨道。

5.加强并规范管理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课题组或课题负责人只是暂时的使用者、管理者,而不是产权的所有者。高校的财务和资产部门应加强对该类资产的规范管理,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核算和建卡保管等,特别是对移动性比较大的资产如电子设备和图书等;在项目结题时,应及时做好清理、移交、保管人员变更手续。资产不得再滞留在科研人员的手中,必须由学校统一保管和调配使用,课题组应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资产的维修、清查、报废、上交等工作,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高等学校应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和保护,对科研活动形成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版权、科学发明创造等,应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由科研部门提供鉴定证明和认证资料,资产和财务部门及时登记入账,完善无形资产的核算,避免知识产权的流失,为无形资产转让和高校科研实力的综合测评提供依据,促进各类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研究探索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管理好高校科研经费,堵住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弊端,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实现经费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关系到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为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障,以促进高校科研事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杨静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2.韩小彬.试论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途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3.黄秀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会计之友,2009(6)

4.权凤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析.会计之友,2009(8)

5.郭念棣.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2009

科研费用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无形资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150%)。2008年4月,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印发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国科发(2008)172号)及其附件《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随后,又以国科发(2008)362号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第十条从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服务)是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范围、科技研发人员的比例、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以及研发组织管理水平等六个方面规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并规定只有依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认定办法”)所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所称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申请享受15%的优惠税率。可见,测度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强度是相关企业能否享受税收优惠以及优惠多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将对此《认定办法》与《无形资产》中有关研究开发费用的规定,并提出完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管理、核算的对策。

一、《认定办法》与《无形资产》中有关研究开发费用规定的比较

(一)定义的差异

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核算受无形资产准则规范。《无形资产》准则从研究、开发两个活动的定义来规定研究开发费用。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活动;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活动。在研究、开发活动中所发生的相关费用,称为研究开发费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虽然也将企业在研究开发活动中所发生的相关费用作为研究开发费用,但其对研究开发活动的定义是:为获得科学与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活动。可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特别强调“创造性”和“实质性”。只有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的创新中取得了有价值的进步,对本地区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推动作用的,才具有创造性和实质性,属于研发活动,具体包括新产品研究开发、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新工艺研究开发。而企业从事的常规性升级或对某项科技成果直接应用等活动,则不属于研发活动。另外,强调“持续性”。一项活动要能持续进行,说明其目标是明确的,内容是具体的,程序、路径是清晰的。如果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的,是不可能持续进行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定义明确,内涵小于《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

(二)确认方法不同

《无形资产》准则中对研发活动、研发费用的确认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要符合定义即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则要求采用行业标准判断法、专家判断法来判断企业是否发生了研究开发活动。如果采用行业标准判断法、专家判断法不易判断企业是否发生了研究开发活动时,可采用目标或结果判定法。研究开发活动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因为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需以各个研发项目为基本单位分别进行确认。研究开发项目是指不重复的,具有独立时间、财务安排和人员配置的研究开发活动。

(三)明细项目及归集的差异

无形资产准则中对研发费用的明细项目没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一般设置人工费用、材料动力费用等。在费用归集上,一般在开发阶段按具体项目归集费用,进行明细核算;在研究阶段由于具有普研性质,往往没有按具体研发项目归集费用,而是笼统归集后费用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明确规定: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是以各个研发项目为基本单位分别进行测度后加总计算,而且对研究开发费用项目作了明确规定,并提供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结构归集表。研究开发费用分内部研究开发投入和委托外部研究开发投入两大类归集。内部研究开发投入进一步分解为:人员人工、直接投入、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设计费、装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及其他费用。

综上所述,无形资产准则定义研究开发费用,将企业发生的相关费用分为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其目的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来规定研究开发费用的账务处理。即研究费用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符合条件的开发费用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不符合条件的开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无法区分是研究阶段费用还是开发阶段费用的,将两个阶段发生的费用全部费用化。《无形资产》准则说明了研究开发支出的补偿方式及途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服务,按“具体研发项目――发生多少研发费用――各类研发费用是多少”的要求提供认定信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及潜力。上述差异可见表1。

会计是为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的管理活动,长期以来,研究开发费用的核算必须结合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优惠税率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完善。

二、完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长远规划企业研究开发目标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差异化优势方面,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要付出巨大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二是在延展性方面,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或新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的生命力。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得到普遍认可。因此,企业必须立足本行业的实际情况,放眼国际国内相关技术前沿,从战略的高度,长远规划人才及科技研发目标,制定分阶段方案并逐步实施,同时随发展不断修订战略目标;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永保核心竞争力;只有在一个清晰明确的战略指引下,才能保证企业的研究开发工作有的放矢、持续进行。

(二)建立项目研究开发的事前、事中、事后评估管理体系

事前,加强立项审批及预算审核。在立项审批环节,首先应当由企业的技术委员会(或类似机构)根据查证新报告判断项目的内容及创新性。可正面分析研究开发项目有关技术参数(标准)是否优于或达到国家有关部门、全国(世界)性行业协会等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提供的测定科技“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技术、产品”等技术参数(标准);或反面查证是否属于国家和本地区限制和淘汰禁止类的产品、技术、工艺项目。企业自行难以判断的,可聘请企业所在技术(行业)领域内的专家进行认定或申请当地科技管理部门认定。其次是审查项目组成员能力是否胜任,时间是否有保障。在经费预算上,按认定办法规范的费用科目,主要审核其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最后,报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立项。

事中,强化过程管理和费用控制。对照立项计划,时间上检查研发进度,内容上验收分阶段成果。加强原始凭证的管理,按项目做好研发费用的归集,并对照时间进度、内容成果及经费预算,严格费用开支,保证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

事后,做好知识产权的认定与保护工作。包括项目鉴定、成果申报等。知识产权是研究开发工作的结果,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认定办法中规定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研究开发形成的发明、实用新型以及非简单改变产品图案和形状的外观设计、软件著作、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都必须在中国境内注册,这样才能明确产权并受法律保护。做好新技术的产业化,适时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加强研究开发中的凭证管理

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相关部门都需要企业举证,提供相应材料。因此企业应重视研发过程中凭证的收集与整理。这些凭证除会计凭证外,还包括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研究开发经费预算、研究开发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企业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关于研究开发项目立项的决议文件、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有关情况说明、产学研协议、委托开发合同、相关机构的评审报告、知识产权证书等资料。这些资料说明了研究开发的过程与结果,企业应如实取得、妥善保管并有效利用。

(四)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核算

为满足认定办法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申报要求,加强研究开发经费的管理,明晰各项目研究开发经费的支出结构,配合经费预算的执行,建议企业在进行“研发支出”总分类核算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项目设置明细科目,按《认定办法》规范的费用项目即“人员人工”、“直接投入”、“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设计费”、“装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其他费用”及“委托外部研发投入”等,利用多栏式账页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建立“研发支出子目-项目”二维管理模式。这样就可以按科目明细子目为经脉,以研究开发项目为纵纬,及时提供《认定办法》所要求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结构表。对于设置事业部(项目部)的大中型企业,可引入研究开发机构的责任中心管理模式,建立“经费支出子目――项目――部门”的三维管理模式(见表2)。对于实施计算机集成化管理系统(或者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在“研发支出”科目子目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部门核算和项目核算的方法,实现对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经费支出的准确核算和有效管理,为进一步建立起完善的研究开发项目的评估管理体系和评估模型做好基础工作。

(五)建立矩阵型组织机构,协调各部门职能

技术开发相关工作一般由企业的科技部(或类似部门)负责,包括所有申报材料的准备与撰写。但在实践中,往往将“负责”当成“独立完成”,结果导致内容不符、数据难以钩稽。研究开发不仅涉及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所得税加计扣除,而且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从战略制定、项目论证立项、项目实施、成果鉴定保护、资金保障、会计核算等,涉及技术部、设备部、生产部、财务部等众多职能部门,因此,企业应科学组建部门,合理配备人员,统筹各项职能。建议由科技部门牵头,在技术部、设备部、生产部、财务部等部门安排人员负责研究开发工作相关技术条件的支持维护与资料数据的收集反馈,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复审工作。

本文仅从认定办法的相关规定入手,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管理及核算提出了完善的建议,没有进一步讨论如研究开发风险的规避、费用的处理等,这些问题有待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S].(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三号).

科研费用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

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多少已成为高校科技力量的重要指标。而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是科研资金管理的重要一环,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保证科研项目规范的管理,有利于保证高校科研发展顺利进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现在有些高校只对科研成果重视,但对科研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加上本身的科研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等原因,致使高校在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运行。针对当前高校在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一、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有些高校认为科研经费属于项目个人所有,科研处和财务处对经费报账手续比较宽松

高校多认为科研经费属于项目个人所有,资金的使用直接由项目人自由控制,报账的手续就比较宽松,只要票据合法均能报销。例如有的由项目负责人做经办人,自己做负责人,随便找个教师签个证明人,就可以到财务报销了;有的高校就只经过科研部门的审核,不用学校领导审批,就可以到财务报销;有的高校科研经费到账后,都不用提取科研的管理费,所有费用均由项目负责人支配。所谓的审核报账,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履行一道手续罢了,因为高校各类职称的申报,以及审办高一级别的院校,都要以科研项目的级别和科研经费的多少来衡量,科研项目和经费越多,说明高校科研工作做的越好。为了保护和提高广大教师争取课题的积极性,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多渠道地申报和争取科研经费,所以很多高校制定科研经费的报账管理政策相当宽松。

(二)科研经费项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学院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的问题严重,有些甚至逃避高校固定资产的报增问题

科研经费项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学院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的问题严重,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要纳入单位资产统一管理。所以各项目负责人除了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设备;简化或逃避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报增的问题,将本应是用科研项目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隐瞒,换成别的办公用品清单或是别的发票报账,虚构了科研经费支出的明细单,影响科研成本核算的真实性。

(三)高校科研经费来自各个单位,造成支出核算内容复杂、混乱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来源广泛,有上级中央省部行政事业单位拨款的,有来自本级本单位拨款的,还有来自各企业单位拨款的等等。各经费来源的不同,在财务管理上就有所不同,如在高校预算中,来自财政账户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一般纳入高校的外来经费收入,其预算就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作为记账,在各部门检查审计时往往也是检查得重点;但是来自其他单位的,如企业的经费,虽然没有纳入学院部门预算,但对支出管理往往较为松懈,加上项目人员多认为是为企业做事,造成有些支出不可避免地出现混乱的局面。对于商业开发的,特另是企业只重视成果,对支出内容全以人员奖励及工资、个人旅游费、通讯费、家庭日常开销等。

(四)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造成不能通过经费管理来控制项目进程

目前,我国高校由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及费用控制,而财务部门就根据科研处的审批进行审核支出。由于部门间缺少必要的沟通,管理上可能没能协调统一,经常形成了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脱节的情况,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造成不能通过经费管理来控制项目进程。常出现以下好几种情况:一是科研经费已经用完而科研项目却未结题,或者科研项目已结题,结余经费却长期挂账等情况。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闲置沉淀。按照《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已完成并通过验收的科研项目,对课题的结余经费应进行结算审核。但目前各高校科研经费的实际的情况是课题了已结,但资金没结账处理,造成大量科研经费闲置,使得课题中的许多固定资产未能得到及时清理,同时也给高鹏财务每年的核算带来了一定难度。

(五)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缺乏行之的有效的制度;另一方面目前许多高校对于科研主要重视的科研项目的规模、科研项目所获得的成果以及科研能才生的收入,这也导致了,现在高校当中科研管理部门所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建立科研绩效评比制度和科研经费具体使用管理办法上还有不足。并且高校当中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说财务部门对于账务的核算的注重度远远高于对账务预算的重视度;高校审计部门不能做到对科研项目等进行全程跟踪与监督;许多高校对科研项目缺乏监督管理,具体的表现:在科研项目的立项、项目经费拨入与使用、结算、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等过程当中产生的经费的使用的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都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导致高校科研财务管理出现混乱的原因。

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制定关于高校各项科研经费的报销手续的细则

高校的科研项目的经费是由各大高校的科研处和财务处协调统一、共同管理的,高校的科研项目的经费的使用要严格按照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制定的报销制度执行。高校科研项目取得的经费,不论这些经费的来自何处都应该记做学校的收入,科研项目不得将这些经费理解为个人所得,因为这些经费是必须纳入学校财务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核算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一是报账制度规定科研经费必须经过科研处和财务处共同审核,科研处和财务处应设立相应的初审经办人、复审人,并经科研、财务处长的签字,才可以报销,缺一不可。二是每个项目要设置独立的项目经费纸质使用本,每次报账前一定要出示该经费使用本到科研处先进行填报审核,再将该卡片拿到财务处会计人员审核才可以报销,这样就可以实时监督科研项目核算的各种内容。

(二)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购置的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管理

降低不合理科研经费的使用,尽量避免设备重复购置或者设备闲置,简化完善固定资产报增手续,防止漏报、瞒报科研固定资产。

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当中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购置的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管理,降低不合理科研经费的使用,尽量避免设备重复购置或者设备闲置,简化完善固定资产报增手续,防止漏报、瞒报科研固定资产。用高校科研经费必须购置固定资产时都必须按照学校管理制度统一管理,有具体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项目可除外。高校科研设备购置应按照高校财务流程进行项目预算、项目申报、项目审批、设备购置、设备验收。一个科研项目当中的科研人员发生变动或者科研项目已经结题时,学校财务部门应及时对科研项目进行资产清理,按照管理办法办理资产变更等相关手续,形成项目与项目之间通用仪器设备的互通有无,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设备资源的共享,还能增进个科研项目小组之间的写作能力,促进学校科研整体实力向前发展。

(三)规范科研经费核算的内容,加强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支出审核制度

加强对项目支出的管理,项目各项业务费和劳务等费的支出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科研经费核算的内容,加强高校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支出审核制度,平衡科研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合理水平。各高校要制定规范科研经费核算内容,经费支出的一定要与科研项目有直接联系,一律不得将个人家庭中的生活支出,如物业管理费、车位费、水费、电费等在科研经费里列支。

(四)加强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联动机制,为了进一步强化科研项目结题后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高校应制定相应的科研结算管理办法

对于高校当中的所有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问题要同时由学校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科研处与财务处作为学院的业务监督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在信息上应及时共享,在工作上保持沟通,做好工作衔接,形成部门联动长效机制,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流程,防止科研经费已经用完但是项目却未完成,或者科研项目已结题,结余经费却长期挂账等现象的出现。高校还应规定经费的下达比例应与其科研的各项进程相配合,让科研项目更好地通过经费管理来控制项目进程。

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通称禁令)的第六条禁令明确规定:“严禁课题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长期挂账报销费用”。各高校应根据学习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性质的科研项目制定相对应的科研经费结算管理办法,要求科研项目组明确科研课题的结账时间和课题剩余经费的使用方向,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执行科研合同,按规定及时结题。

(五)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工作,防范财务风险

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保障科研经费出效率、出成果。根据现行出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的教育部、财政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高等院校的财务部门须建立健全科研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工作,防范财务风险。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学校内部审计监督机构应将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监督工作落到实处,每年至少有一次审和计,使高校科研项目的经费审批、报销等相关手续更加合法化、完整化,是科研项目的账目核算变得更加准确,当发现违规现象时应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

三、结束语

科研活动是高校的一个主要活动。加强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有利于资源的调配和利用,促进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取得更好的科研效益和成果。改变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混乱的现状,就必须更新观念,用专业知识和现代管理方法,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科研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使科研工作能真正有所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

[2]王娅妮,王海鹰.科研经费背后有多少腐败.《半月谈》,2006.10

[3]蔡爱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亟待加强.《发展研究》,2005.12

[4]刘谨.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建议,高等教育财会,2005(4)

科研费用管理办法篇10

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最新版内容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973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xx]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973计划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大陆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和承担相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专项经费优先支持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及优秀团队依托单位承担973计划任务。

第三条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集中财力,突出重点。专项经费要集中用于支持国家确定的、由973计划承接的重点研究任务,保障其经费需求,避免分散使用。

(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要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三)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和课题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追踪问效机制。

第四条973计划项目预算由课题预算组成。根据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和973计划特点,课题年度预算纳入科技部部门预算管理。

第五条科技部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将项目(课题)预算安排情况、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首席科学家、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研究人员、承担单位承诺的科研条件等内容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对非保密信息及时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课题经费开支范围

第六条课题经费是指在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活动直接相关的、由专项经费支付的各项费用。

第七条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

(一)设备费:是在指课题研究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

(二)材料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三)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课题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四)燃料动力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五)差旅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六)会议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课题发生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事先报经首席科学家审核同意。

(八)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九)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十)专家咨询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973计划及其项目、课题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500元/人天的标准执行。会期超过两天的,第三天及以后的咨询费标准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0-4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300元/人天执行。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80元/人次的标准执行。

(十一)管理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课题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

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课题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

第八条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它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三章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第九条项目申报单位在申请立项、编制项目申报材料的同时,应当编制项目概算。结合重大项目的综合评审和研究专项的复评,应当对项目概算进行独立的咨询评议。咨询评议结果作为项目立项决策和控制项目总预算的重要依据,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条项目确定立项后,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应当会同首席科学家组织课题承担单位编制前两年课题预算。

第十一条课题预算编制要求:

(一)课题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课题研究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课题预算编制时应当编制来源预算与支出预算。

来源预算除申请专项经费外,有自筹经费来源的,应当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自筹经费包括单位的自有货币资金、专项用于该课题研究的其他货币资金等。

支出预算应当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同一支出科目一般不得同时列支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

(三)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课题的,应当同时编列各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等。

(四)课题预算书应当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共同编制。

(五)编制课题预算时,应当同时申明课题承担单位的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以及从单位外部可能获得的共享服务,并针对课题实施可能形成的科技资源和成果,提出社会共享的方案。

第十二条课题预算由首席科学家协助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审核汇总后报送科技部。

第十三条科技部、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课题预算评审或评估。科技部建立预算评审专家库,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

第十四条科技部对预算评审或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并按程序公示。对于课题预算存在重大异议的,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复议。

第十五条科技部提出项目(课题)前两年预算安排建议报财政部批复后,下达项目(课题)前两年预算。批复预算的项目(课题)应当纳入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统一管理,分年度滚动安排。

第十六条科技部根据预算批复,与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课题承担单位签订前两年项目(课题)预算书,作为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财务验收的依据。其余年度的项目(课题)预算,结合中期评审评估的结果,按照以上程序进行编制、评审评估、审核批复和签订预算书。

第十七条项目(课题)年度预算由科技部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报送财政部。

第十八条科技部根据财政部批复的预算,将课题年度预算下达到课题承担单位,并抄送项目第一承担单位。

第四章预算执行

第十九条专项经费的拨付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经费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课题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核批:

(一)项目(课题)预算总额、课题间预算调整,应当按程序报科技部审核、财政部批准。

(二)课题总预算不变、课题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加或减少课题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应当由项目专家组民主决策,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协助项目承担单位提出预算调整申请,报科技部核批。

(三)课题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科目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调整执行;其他支出科目预算执行超过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提出调整申请,经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审核同意后报科技部核批。

第二十一条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对专项经费及其自筹经费分别进行单独核算。

第二十二条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严禁使用课题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二十三条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课题经费年度决算。课题经费下达之日起至年度终了不满三个月的,当年可以不编报年度决算,其经费使用情况在下一年度的年度决算中反映。课题决算由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会同课题负责人编制。课题决算由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审核汇总后,于每年的4月20日前报送科技部。

第二十四条在研课题的年度结存经费,结转下一年度按规定继续使用。课题因故终止,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应当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协助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审核汇总后报送科技部,由科技部组织进行清查处理,结余经费(含处理已购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变价收入)收回科技部,由科技部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预算执行过程中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项目实施期间出现项目计划任务调整、首席科学家变更或调动单位、项目或课题承担单位变更等影响经费预算执行的重大事项,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报科技部批准。

第二十六条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国家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学研究。专项经费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专项经费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共享,以减少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财政部、科技部对专项经费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973计划项目进行中期评估时,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评估。专项财务检查或评估的结果,作为调整项目(课题)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九条项目完成后,首席科学家协助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及时向科技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财务验收是进行项目和课题验收的前提。科技部负责组织对项目和课题进行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四)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

(五)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

(八)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项目通过验收后,各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课题经费如有结余,应当及时全额上缴科技部,由科技部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科技部应当结合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逐步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

第三十三条专项经费管理建立承诺机制。课题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课题负责人在编报预算时应当共同签署承诺书,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信息虚假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三十四条专项经费管理建立信用管理机制。科技部对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评审评议专家在专项经费管理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

第三十五条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经费、不及时编报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课题承担单位,科技部将会同财政部予以停拨经费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以终止项目或课题。对于未通过财务验收,存在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以及不按照规定及时上缴结余经费的,科技部、财政部可以取消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三年内申请国家科研项目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告。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单位和个人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由财政部、科技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国科发财字[1998]508号)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财务管理办法〉补充规定》(国科发财字[1999]280号)同时废止。

科研经费的原则纵向科研经费实行预算管理,执行国家相关经费管理办法,严格按照项目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范围和开支比例规范使用科研经费。

横向科研经费实行合同管理,必须按照项目合同书中约定的经费使用用途、范围和开支标准,执行国家和学校相关办法,合理、规范使用科研经费。科研经费预算经批准后一般不作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