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17:30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篇1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

21―0026―01

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应该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良好的的文化氛围来影响和塑造师生美好的心灵,健康的情趣,进取的信心,向上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和勤奋、敬业、乐学的精神。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学校教育过多地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品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学生行为出现偏差。如何才能有效补上这个短板,笔者认为应从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做起。

一、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主要分为整体建设和分别针对教职工和学生的这三部分,关键在教师,但核心却在学生。因为他们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因此,作为学生呆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班集体,自然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传统文化是人类进步所创造的灿烂文化遗产,它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得以强大、中国人民建设自己国家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传统文化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内容极其广泛。

在校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不仅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丰富内涵和魅力,使学生获取在当今生活中依然充满活力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现象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借此使学生更深地了解我们祖国的文化传承和优良传统,从而加以继承和发展,进而消除当今弥漫在校园甚至整个社会中的负面消极、低靡颓废等情绪,使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建立正确的文化观,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从校园到社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从而促成和谐社会。这样看来,传统文化教学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但如此,对社会也将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二、要重视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学校文化其内涵极为丰富,优秀的学校文化应该包含爱心、科学、民主、个性、责任、奉献、创新、和谐、自信、诚信、关怀等有关人类和谐发展的文化因素,其表现形式更是复杂,从时间上看包括历史、现在和末来的发展序列;在空间上看有校园环境文化、走廊文化、墙壁文化,教室文化、学生寝室文化、教师办公室文化等;从存在方式上看有外显与潜藏两种不断转化的动态形式;从文化层次上看,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相互渗透的内容,其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建设的基础,“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发展的根本。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师生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校风、教风、学风的成熟与发展,是学校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因素。

三、要重视激励教育和文化活动

当前,由于网络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网络上一些消极的东西的传播和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影响,导致一大部分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抵抗消极诱惑的能力较弱,使得这些学生对本来枯燥的学习更感到厌倦进而逃避。而作为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面对这些只能是采用耐心的说教和引导,效果还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实践证明:适合青少年年龄特征而又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体、美方面的文体活动,不仅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参与和运动的美感体验,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文化的沁润,还会自觉转移学生沉迷网络和电子游戏的注意力,而且还能起到抵制各种消极腐朽文化的影响。

四、要注重培养和挖掘各类先进典型

榜样的正能量能引领班级文化建设走向更高层次,在每一个班集体当中,只要是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能够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各方面的积极典型,比如品德优秀的、学习刻苦的、热爱劳动的、积极锻炼的、乐于助人的、积极探索的,热爱环境的积极典型等。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只要不把眼睛紧盯在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也多关注一下这些学生。相信班上的学生一定会朝着全面发展的路线健康发展的。

五、要注重评价体系的建设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篇2

大学班级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班级文化的繁荣与进步能够推动大学文化发展,同时也是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整体进步与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当前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没有统一的标准。通过调研并站在大学生主体地位角度认为:多元主体重视、建设系统全面、建设阶段明确、有稳定传承与创新、把握与解决问题是评价优秀大学班级文化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标准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是推动大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大学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整体进步与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1]在当前强调大学生主体地位时代背景下,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发展迅速,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影响了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主要表现是对大学班级文化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虽然重视,但没有评判的标准。面对当前实际,必须提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标准,才能提高重视,抵制错误观念,不断提高大学班级文化水平。

一、大学生对当前所在班级文化现状的反馈分析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大二、大三学生以及辽省内主要几所高校涵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1021份,有效问卷1004份,有效回收率为91.3%。在抽样时考虑了性别、年级的分配问题。问卷结合被调查大学生所在班级文化现状,选取四个主要考察指标,从主体作用发挥满意度、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文化活动、对所在班级文化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下是调查结果及分析内容:1.大学生对班级文化主体作用发挥满意度低表1显示,大学生对辅导员、班委以及班级其他成员在班级文化主体作用发挥满意度方面比例比较低,其中班委作用发挥比例在三者中最高,但是没有超过50%,而班级其他成员比例只有16%,作用发挥的不大。因此,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对班级文化主体作用满意度确实比较低。2.大学生对班级日常管理认可度低在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班级日常管理方面,表2显示,只有18%的大学生认为所在的班级管理严格规范,20%的大学生认为比较规范,高达45%的大学生认为一般,而17%的大学生认为班级根本没有管理,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对班级管理满意度不高,对班级管理的日常管理认可度是比较低的。3.大学生所在班级文化活动缺乏在班级文化重要载体的班级文化活动方面,被调查大学生中只有12%承认班级经常举办文化活动如主题班会,志愿者活动等活动,43%的大学生承认偶尔举办,如外出春游等,高达35%的大学生承认只举办过一次,10%的大学生承认班级从来没有举办过文化活动。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非常缺乏。4.大学生对所在班级文化建设满意度低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并结合大学生自身感受,如表4显示,只有11%的大学生对所在班级文化建设满意,33%表示比较满意,46%表示不太满意,10%明确表示不满意。总体的满意度不足50%。因此,从当前实际来看,大学生总体对所在班级文化建设满意度比较低。

二、大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具体标准的态度分析

1.大学生认同确立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标准结合上述大学生所在班级文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班级文化满意度低的现实,不难看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在调查中高达97%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或者有必要确立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标准,以规范和加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2.大学生认同需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委以及班级成员作用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级班委以及班级成员的作用,辅导员、助理辅导员、班级班委、普通同学都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很大或者比较大的作用,其中95%的大学生认为所在班级的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大多数时间是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大学生认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要依靠上述力量,并愿意参与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3.大学生认同班级文化建设四个具体内容表6显示,97%的大学生认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而且每个部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精神文化所占比例最高,为38%。因此,大学生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持积极态度,认同优秀大学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4.大学生认同班级文化建设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在关于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是否需要经过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稳定阶段四个阶段的调查问卷中,高达9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认同或者认同,说明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结果同样也是对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诊断性标准。5.大学生认同大学班级文化需要稳定传承与创新通过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班级文化需要稳定传承与创新。从班级建立开始,到大四学生毕业,班级文化建设不应该随着大学生年级的变化而减少内容,也不应该随着班级干部的调整而变化,是在形成班级特有的稳定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传承与创新。6.大学生认同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及时把握并解决问题高达99%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及时把握并解决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明大学生对于发现并及时解决班级文化建设问题的关视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序的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同时更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调查问卷看,大部分大学生对班级管理理念和方法比较认同,但是目前大学班级对班级班会重视不够;只有34%的大学生所在的班级有班服、班歌、微信群聊等内容,反映大学班级文化的载体建设不健全;只有30%的大学生承认班级经常组织特色活动,反映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忽视特色活动的重要作用;42%的大学生认为班级同学对参加活动很踊跃,54%承认主要是少数干部及同学参加班级活动,反映当前一些活动未能调动大学生建设班级文化的积极性,班级干部对待问题处理缺乏敏锐的意识;36%的大学生认为班级干部在日常文化建设中与同学交流很多,56%认为班级干部在文化建设中忽视了普通同学,因此班级干部需要与同学加强交流;33%的大学生认为班委在日常管理中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64%认为较强,反映班委大多数具有比较强烈的责任意识;97%的大学生认为班级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大学班级文化,反映大部分大学生对待依靠网络进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持肯定态度。这些在调查中反映的问题和倾向需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及时把握并解决。

三、建立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标准,提高大学班级文化水平

结合当前大学生对大学班级文化存在问题的反馈以及对提高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水平的希望,探索建立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标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标准既可以作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好坏的总结性评价标准,也是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诊断性标准。当然,建立标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推动班级文化发展繁荣。优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评价指标是一个全面的、可执行的评价指标,它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在辅导员主要职责方面指出:“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2]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主要依据重要理论与走访相关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参考调查问卷反馈情况,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实行综合性整体评价,同时提供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进行的诊断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一方面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有一个整体的把控与具体实施步骤的策略,另一方面对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能够提供一个系统解决的方法,确保大学班级文化顺利建成以及保持稳定性,做好稳定传承性工作。从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来看,优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具有以下五方面的评价指标:

1.多元主体重视高度重视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需要重视与加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未来个人发展,优秀大学班级文化推动个人进步。同时,大学班级文化的顺利建成能够推动大学文化的进步。大学文化是高校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3]因此,明确大学班级文化的重要意义,提升所有参与主体的重视,是评价优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内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泛的参与主体,需要建设主体积极探索建设方法与策略。从调查问卷来看,建设主体包括辅导员、班委以及全体班级成员。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参与主体,都无法顺利建成。同时,所有参与主体要主动参与到建设过程中去,尤其是辅导员,作为参与主体同时又是引导者需要充分带动其他参与主体充分发挥作用。

2.建设内容系统全面,明确得当优秀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建设、高尚的精神文化建设、规范的制度文化建设以及精彩的行为文化建设。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需要明确以上四个方面的建设内容,突出精神文化的建设重点,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建设。为了推进班级物质文化建设,需要张贴实物宣传品等体现班级文化的载体;为了推进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制定班训班徽,形成班级特色的文化、凝聚班级动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定期组织开展学术、科技、体育、文艺类的班级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综合素质;为了推进班级制度文化建设,需要制定班级管理规定,加强班级的制度建设;同时加强日常管理,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推动班级行为文化建设。

3.建设阶段明确,程序步骤准确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需要经过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稳定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主要参与主体,同时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建设重点,而且四个阶段是顺序依次开展不能颠倒,不可半途而废也不可跳跃建设。

4.能够做好稳定与稳定传承创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不是终点,大学班级文化建成后的稳定传承与创新才是终点。稳定阶段体现了班级整体氛围融洽,凝聚力强,班级成员能够以班级文化为指导,形成班级命运共同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讲,大学四年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大学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循环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班级文化的稳定传承,体现在辅导员、高年级优秀助理辅导员对大学新生班级文化的引导与培养,体现在班级班委对班级文化的积极建设,从而形成良好的大学班级文化,进而促进整个学院的大学班级文化气质。

5.能够准确把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存在着各种问题,能够准确把握建设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是优秀大学班级文化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把握这一关键的主体主要是辅导员。辅导员要认真时时观察与了解大学班级文化的建设进程,及时召开相关讨论与会议,通过让班级负责人撰写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进程报告,肯定班级文化建设的成绩,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引导班级骨干解决问题。从调查问卷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上五个建设评价指标范围内,如果能很好参考上述五个评价指标,能够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班级文化,在推动校园文化发展与进步上发挥重要作用。教育部就《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检查评估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管。”[4]当然,优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一个参考标准或者是一个用于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真正优秀大学班级文化还需要实践的探索,但是如果重视评价指标在很多程度上会推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S].2004.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S].2006.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S].2015.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篇3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凝聚力

如果说学校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家,那么班级就是这个家的核心部分,而班级文化则是这个核心的灵魂。班级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夯实升学基础的地方,更是他们培养学习方法和独立人格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的班级文化就如好的土壤,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积极作用。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品格塑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能否在一个具有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学习生活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班级管理经验,对班级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对未来更好的建设班级文化有所帮助。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范畴及现状

明确班级文化的范畴是建设班级文化的基础。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的班级文化则仅限于精神文化。其中,班级的物质文化主体主要是指有形的物,包括班级的桌椅摆放、教室布置、内务整理和学生着装等。精神文化则主要指班级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精神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

不论是班级的物质文化环境还是精神文化环境,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但我们发现在目前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并不尽如人意,当前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班级文化意识淡薄、认识片面。当前,很多家长把分数看得过重,甚至把它作为对孩子和老师的唯一评价标准。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不少学校把提高升学率当成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甚至是唯一追求,因此,在多重压力之下,班级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一些教师由于自身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以提高成绩为航标,把中心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营养不良”。

2.班级物质文化滞后:班级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环境布置、班级规划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由于一些班主任对文化建设的意识淡薄和片面认识,加上初中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尚待提高和养成,也使得班级的环境保洁、布置状况缺乏一定的持续性和自主性。

3.班级精神文化缺乏创新。有的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采取的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管理氛围沉闷,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班级制度的设立以及活动内容不够新颖,班会的召开缺乏新意,班级的活动缺少民主氛围,一言堂偏重,忽视学生的需求,最终学生往往不愿遵守制度,使得班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等;对学生的激励措施不够完善,主题思想重在引导学生的应试问题,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没有相应的文化建设及措施。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及策略

笔者在从事教育行业初期也存在着诸多困惑和上述不足,但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渐渐地对班级管理特别是班级文化建设有一定的体会和感悟,也总结出自己的一些方法。下文结合自身班级管理的经验,从班级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和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两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措施和策略,希望对今后更多班级更好的建设班级文化有所帮助。

(一)班级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

(1)整洁有序的班级风貌。班级布置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班级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走进一个整洁、温馨的班集体,看到一群积极向上的学生,不仅会让老师们心旷神怡,讲课富有激情,同样,学生走进自己精心布置的班集体,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会油然而生,学习的劲头也会变足。因此,班级的外观布置直接关系班级文化建设的优劣,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务必予以重视。在具体的班级布置上,笔者认为干净整洁是基本原则,主要措施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板干净、讲台桌清洁、桌椅排放整齐;二是班级里张贴的东西整齐有序,特别是“奖状墙”的布置,它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奖状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奋斗的成果,是班集体汗水付出的见证,把奖状张贴在班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强化他们班级主人翁的意识。所以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把张贴奖状当作一件重要的事,亲自指挥,指导学生张贴得整整齐齐,让它成为班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严格按照校规统一学生衣着。学生是班集体的核心组成部分,一个具有良好物质文化的班级一定与学生息息相关。统一校服不仅能有效的遏制学生的攀比心理,对于营造班级的班容班貌和学生心中对集体的认知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校规,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都统一穿校服,对于个别同学一进入教室就把校服脱下,亮出自己服装的现象务必及时整治,否则班级的同学慢慢也会有样学样,最终弱化班级制度的普遍约束力。这虽是一个细节问题,但这样的细节实则会影响到整个班级文化的建设。

(3)规划属于学生自己的地盘。可以在班级放置一个心情贴士板,每周由班主任牵头确定主题,让学生写出心中的感受,比如:“我快乐,因为……”或者“感恩的心”,让孩子们学会发现身边快乐的事,带着快乐的心情来面对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又学会感恩,怀着感恩之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为了更好的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美、身边的快乐和身边的感悟,可以每周让班级同学评出最感人的三篇文章或贴士,并加以表扬,这样在体现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实现了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

(4)精心布置班级的各个角落。细节决定成败,虽然很多班级上面三点都做得很好,但由于忽视了班级角落的布置而使得物质文化建设功亏一篑。下面结合自身班级文化建设经验提出几点可行的措施:第一,和学生一起起草班规并把它放在进门的显眼位置上。这样能时刻提醒班级的每一位成员用心遵守一起许下的每一个承诺,有助于班级的有序管理;第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起为班级设计班徽。代表一家人的班徽让同学们的心连在了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上互帮互助;第三,在班级中设置图书角、荣誉栏,张贴同学书写的励志名言警句等,同时在教室一些角落和讲台桌放置绿色植物,增添教室的绿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班级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

三、关于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本文主要从班级的凝聚力和道德规范引导作用两个方面来阐述

(1)营造强大的班级内部凝聚力。班级凝聚力是衡量班级精神文化风貌最重要的指标,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更强,能彼此合作,和衷共济。特别是在关键时候或遇到重大困难时,同学们会挺身而出,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没有了班级凝聚力,一个班级必是一盘散沙,学生生活在这个集体当中就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感。

具体来说,首先,在刚组建班集体时,班主任一定要不断地告诉学生,我班是个团结的、优秀的班集体,为以后整个班级氛围的营造打下基调;其次,可以利用各种比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各种活动过后一定要总结,胜不骄败不馁。当学生高兴时,班级为他分享快乐;当学生不开心时,班级为他分担痛苦,及时为他送上关怀和帮助,这样就会大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比如,对于班级同学过生日,可以利用课间操时间指挥全班同学为他唱生日歌,送上班级的祝福,这对于营造班级向心力大有裨益,这种行为也值得肯定和赞扬。实践表明,赏识教育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往往事半功倍,在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上,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这把利器,通过鼓励和引导,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班级凝聚力。

(2)充分发挥道德规范的柔性引导作用。班规虽然能够起到约束学生行为的作用,但它是一种硬性且不全面的规范,相反的,道德规范是一种无形的、柔性的和全面的约束,也是一种能赢得学生人心的约束。如何在班级中形成柔性的道德规范是班级精神环境建设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学生特别活跃的班集体,相比于校规和班级的规章,柔性的道德规范约束对于班级管理更加重要。

要发挥道德规范的柔性引导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承担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担,犯错了要付出代价。笔者认为事先与同学约定今后因个人行为使得班级利益或者班级劳动成果受损的同学要到讲台道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旦犯规,违规同学就必须真诚的向同学道歉,必须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如果同学们鼓掌了,就表示通过,否则就一遍一遍地继续承认错误和表明改错的决心。这种方法的目的不在于用道歉的方式对学生加以惩罚,而是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要实现这一点很非常关键的是道歉过后及时从思想上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损害班级利益是可耻的同时,理解只要知错能改,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是一样的接纳他喜爱他。相信在这样的班级文化氛围下,学生都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那时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自然水到渠成。

四、总结

良好的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它会使每位同学感到温馨、温暖、快乐,使班级井然有序、一枝独秀、充满生机,使学校充满文化氛围、文化底蕴、育人特色。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它会影响到所有成员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手段,相信今后班级文化建设将是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同时,由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范围很广,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在这方面各学校各班级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今后我们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和交流,不断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程方平.注重班级文化[J].班主任,2010,(02).

[2]周文杰,张雯雯.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及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1,(06).

[3]成尚荣.谈班级文化的建构[J].中国德育,2011,(03).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篇4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高职;优秀班集体;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62-04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是班集体共同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自下而上与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班级的凝聚力,约束师生行为规范,创建和谐的班级风气;同时,班级文化也影响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学生踏入社会的工作与生存。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一、班级文化对班集体的作用

1.教育作用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它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学生心理素质具有引导、平衡、充实、提高的作用。通过班级布置、美化教室和宿舍环境,可使学生受到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

2.规范作用

班级文化是把师生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意志。班级文化的规范功能一方面体现在组织建设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班级成员的行为规范上。班级在进行组织机构设计、制定和实施组织规章制度、解决组织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对班级文化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班级的各种制度与规范都会与班级的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在班级组织运行过程中,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了某些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与标准,使每个成员都受到必要的制约,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激励和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调节和控制班级学生的偏离行为。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和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监督执行,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遵章守法、按章办事的良好舆论环境。

3.凝聚作用

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量。班级成员在班级这一生活空间创造出具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独特文化,使班级文化成为班级成员共同价值取向、心理意识、文化习性的体现,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和班级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了集体教育的作用。同时班级文化通过辐射传播,对学校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班级发挥巨大的整体优势,并进一步加强了班级的外部形象。班级的这种良好外部形象反过来又会增强班级成员的自豪感与责任心,成为他们行动的内驱力。

4.激励作用

班级文化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了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了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班级成员自我激励的源泉。

5.导向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应体现全体师生利益的一致性。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它起着制约和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班级目标是班级文化的重要体现,一旦班级发展目标为师生所接受和认同,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产生一种信念和力量,向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

6.调控作用

班级文化使全体成员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和奋斗方向,在朝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班级文化促使成员之间不断对照、模仿和调整自己,从而向更高的要求迈进。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1.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班集体的凝聚力,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基础。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应在班级组建初期及时进行。学生刚远离家庭,融入学校进行集体生活,他们期盼在学校拥有一个温馨的环境,一群团结互助的伙伴,一位关心呵护的班主任,能有一种“家”的感觉。此时,通过师生共同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工作,可以创建适宜的生活环境,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协作,增加师生间的默契和信任,增强对班集体的遐想和建设动力。

教室和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创建一个优美而有特色的环境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在教室和宿舍的布置中,班主任要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把教育意向、教育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1)教室布置。教室布置可考虑以下内容:设计班训。作为班级的灵魂,应体现班集体的意志并加以提炼,可布置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比如教室前后黑板的正上方,让学生时刻警醒自己,激发个人潜质,增强班级凝聚力,朝着班级目标而奋斗;设置班级才艺展示栏。该栏目可以展现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获奖荣誉等,引导学生自信自强,激励学生竞争互助,树立良好的班级风气;编写板报。作为班级的宣传窗口,板报需着重宣传班级的活动和工作,展现班级良好的风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可以博采时代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板报一定要精心布置,有的放矢,定期更换,内容富有新意而简洁,贴近学生的时代特征;开设专业特色栏。定期介绍诸如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信息、专业发展趋势、专业拓展方向、优秀毕业生留言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信息和职业动向,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另外,教室还可以设置班级公约、班务栏、表扬与批评栏、卫生角,等等,以及在两侧墙壁上悬挂或粘贴名言警句。其中,卫生角作为卫生工具的存放位置,应整齐、整洁,它既能体现一个班级的卫生风貌,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总之,教室要给人以整洁、舒适的良好氛围。

(2)宿舍布置。作为学生的主要休息场所,宿舍既是一个小型公共场所,又应该有学生个人的空间。所以应适当安排公共区和私密区,公共区可以规划为生活用品区、卫生用品区、学习娱乐区等,物品摆放要整齐统一,干净明了;在合适的位置可以进行相应的装饰,比如粘贴字画、购置闹钟、留言板等。私密区主要是个人的橱柜及床上空间,可以引导学生将橱柜内的个人物品摆放整齐,贵重物品及钱财妥善放置,床上空间可以在健康及不影响宿舍整体美观的前提下秀出个性。

把教室和宿舍创建成一个身心愉悦的场所,让学生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和一个温馨的个人空间,给学生以一种高尚的物质文化享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创新、潜在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能提高班级凝聚力,为创建优秀班集体奠定基础。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必须通过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来保驾护航。班级制度文化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应该循序渐进,统筹考虑。

班级制度的建立,应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明确建立班级制度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进行积极讨论,拟订符合大多数学生意愿的条款,最终通过民主表决等形式确定下来,并在班级进程中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完善。比如可以建立班训、班级公约、宿舍公约、班级卫生、纪律奖惩制度,等等。只有这样,班级制度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班级追求的目标,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进行自我约束和自主管理。

除了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外,还需组建一支优秀的班团干部队伍。班级成立之初,班主任可假以时日,通过班级活动和日常工作对学生进行观察和了解,引导和培养工作热情和能力较强的学生暂时担当一些班级工作,让思想上进、工作能力强、善于师生沟通工作的学生主动站到班级管理前沿,等班级稳定以及师生间熟悉后,通过民主选举等方式组建班团干部队伍。这样选出的班团干部既能符合班级管理要求,又在学生间有一定威信,也能发挥师生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对选出的班团干部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加强思想教育,制订管理制度,培养业务能力,定期召开班团干部会议探讨班级工作的开展。班级工作也可逐渐由班主任全面负责,转为由班团干部带领全班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朝优秀班集体的方向而努力。

大学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刚脱离家庭的束缚和心理的不成熟,难免会有冲动或逆反对抗的时候,常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或违规违纪事件。因此,班主任需重视平时的教育预防工作,可以通过班会课对校纪校规进行解读、对典型违纪事件进行剖析教育、指导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等等。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进行明辨是非和心理疏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校纪班规不是用于惩戒,而是一种较为严厉的规劝手段,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当发生违纪事件后,应结合校纪班规进行耐心说服教育,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避免发生学生被孤立或引发自暴自弃的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要从一开始的班级制度建设逐渐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文化建设,最终以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

3.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目标、班级制度的认同感,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以维护班级荣誉为己任,把个人利益和班级的前途紧密结合在一起。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班风、学风、班级活动等方面。

构建良好的班风。班风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良好的班风将为班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动力和压力。良好班风的形成,依赖于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还必须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班集体的舆论应是班集体中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要形成正确的班集体舆论,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统一认识,明辨是非。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和乐于接受,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来实现。比如,采用主题班会对于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进行讨论,对于一些不良风气进行班级辩论赛,组织一场慷慨激扬的演讲,或者与学生相处时以行为和行动感化学生。其次,要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在班集体树立榜样,通过典型事迹或活动正面宣传好人好事,发挥班团干部的带头作用,引领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要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利用班级板报、墙报、宣传栏等引导支持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行为,制止不正确的言行。可以通过活动评比发挥激励作用。在班集体舆论形成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到对全班学生一视同仁,处理事情要以身作则,教育要多表扬、少批评。使班级内部拥有亲切、和睦和互助的氛围,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培养良好的学风。学风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通过生活实例启发学习的重要性,结合就业和创业说明学习的必要性。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班级内部组织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开展学习竞赛和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同时,与学生探讨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方法,提高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积极组织班级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健康人格和兴趣爱好,为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班级的凝聚力。组织班级活动时:一是要有针对性,有目标。比如开展文体类活动可以锻炼体魄、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学科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学类活动可以提高作文水平、口才和应变能力;社会调查类活动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二是要师生一起筹划,放手让学生主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学习团队合作精神,总结经验教训,享受成功的喜悦。三是要多样性,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变化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进而激发参与的热情和尝试的欲望,积极融入集体生活。

关注学生业余生活。学生在校有大量独处的业余时间。若处理不好易产生消极、违纪现象。故平时应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其业余生活,通常可以采用单独谈话、集体探讨、网络聊天、班主任信箱等方式进行。与学生交流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身处地地提供指导和帮助,不要让学生产生压抑、强制、抵触等情绪。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修复和自我教育的意识。

4.班级职业文化建设

高职教育为社会输送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职业定位和技能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职业文化建设应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认知,可以通过专业介绍、企业调研参观、邀请毕业生回校座谈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职业的内容和要求,知道学了有什么用,能做什么。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注重敬岗爱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教育,引导学生调整好职业心态,规范职业行为,规划职业生涯,使学生踏入社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为学生创建学习职业技能的良好条件,组织参与多种形式的技能比赛,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严格的质量意识,为将来从事的职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开金,周晓玲.高职班级文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2]邵正林.加强我国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4).

[3]黄敏若,吴勇斌.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0,2(17).

[4]张炯炯.对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0,(4).

[5]王丽秋.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

[6]徐庆新,赵景利.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0,(1).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篇5

关键词:高校班级文化基本原则逻辑路径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

英国“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类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这实际上是将文化看成一个综合体,按照这个逻辑,班级文化的涵义即在班级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对班级所有学生具有普遍影响力和约束力的文化综合体[1]。班级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既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凸显了自身的特点。按照班级文化的所属对象,包括幼儿园班级文化、小学班级文化、中学班级文化、高校班级文化等。

目前,学界对高校班级文化研究处于发展阶段,例如,对高校班级文化的界定,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高校班级文化,是指高校班级的全体大学生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工作中形成的,符合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并被大多数学生认同的思维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心理态度、行为方式等文化综合体。它的外延内容丰富,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等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共同构成了高校班级文化,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班级物质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基石,班级精神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灵魂,班级制度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保障,班级行为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外化。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化原则

人本化原则是“以生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劳伦斯在“教育中被遗忘的人”中提出:“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尽他的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符合人性的人。”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性质决定了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坚持“以生为本”,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2]。也就是说,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人本化原则”,以大学生成长需要为着眼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充满人性化和正能量的班级文化氛围。一方面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班级的一切活动或工作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目的,又要适应现代大学生内在的心理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发挥辅导员与教师的合力引导。因此,辅导员和教师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进行扎实的专业积累,主动帮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或思想困惑,合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民主化原则

民主化原则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治理思路的具体延伸。高校作为承载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事业单位,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因此,民主化原则必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的重要内容。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民主化原则,在班级形成一定的民主氛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学生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与活力。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民主意识。这就要求以符合现代管理需要的民主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家长式”的管理方式,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班级建设与管理的主角。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参与班级建设与管理。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有别于中小学班级建设与管理,它的性质决定了在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中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参与实践,使自我成长需要与学校管理制度保持和谐统一,形成符合班级大多数成员的班级文化。

(三)创新化原则

创新化原则是“改革创新”的时展动力的客观要求。在大数据时代,任何迟滞不前的事物,都将湮没在充满变化与活力的当今社会。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必然要顺应时展要求,坚持创新化原则,以创新的态度和思维超越已有成果。换句话说,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建设创新意识浓、创新能力强的班集体,打造有利于培育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班级文化[3]。一方面,创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进行顶层设计,借鉴高校优秀班级文化建设成果,加强班级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鼓励班级以开拓创新的思维进行班级个性培育,充分展现班级独特的班风学风和价值取向,打造班级文化品牌和特色名片。另一方面,创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除了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外,还要根据理念思路开展好具体的文化建设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逻辑路径

(一)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班风是衡量一个班级及其成员精神风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学风是班风的核心,一个班级的学风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水平,也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4].因此,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班风学风建设。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精华,对于人类的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也对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优秀的高校班级文化从根本上讲,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驱力,在高校班级所有成员中宣传和弘扬诸如明礼诚信、团结互助、甘于奉献、乐观拼搏等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从而增强班级的先进性和凝聚力。其次,要强化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理念意味着学无止境,在高校班级范围内营造爱学习、擅学习、懂学习的文化氛围,鼓励班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和积累优秀的中国文化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大学生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指导,将积极实践与敢于质疑相结合,与时俱进,从实践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从而形成班级优良的学风和班风。最后,要凝聚班级成员的正能量。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积极阳光的正能量,诸如快乐豁达的心态、坚定专注的精神、团结有爱的氛围等,从而打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二)加强“精神家园”建设

精神家园对于个体与组织的成长与发展都极其重要。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班级及其成员的“精神家园”建设,共同塑造大学生在校期间共同的“家”。“精神家园”顾名思义是指个体及组织在思想和精神上的寄托地。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从心理知识辅导、心理环境营造、受挫能力锻造三个方面合力共建“精神家园”。具体而言,首先要加强对班级大学生的心理知识辅导。“精神家园”是一个动态系统,不同的个体或组织因为各种差异,它的层次和等级也存在着差异[5]。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根据班级及其成员的特点和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知识辅导,使他们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他人,科学地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帮助大学生们自主克服各种不利于“精神家园”建设的因素,从而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其次,要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和谐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是高校班级精神家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精神家园的完整度。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通过心理班会、寝室装扮、心理活动等途径从班级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潜在环境等方面,积极营造和谐的、充满责任感与荣誉感的班级氛围,以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最后,通过心理知识辅导和心理环境支持等,要努力锻造班级大学生的受挫能力。精神家园的构建离不开心理辅导和心理环境支持。“90后”大学生性格开朗、思维活跃,但感情和心理脆弱,受挫能力较差,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班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和人文精神关怀,促进精神家园建设。

(三)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凝聚力是任何一个单位或组织发展的动力之源。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不断兴起,传递先进文化的同时伴随一些负面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腐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对高校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带来负面作用。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有利于凝聚班级力量的班级建设目标。班级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或许丰富多样,但概括地讲,高校班级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促进班级大学生们健康成长成才。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在班级成员内树立团结一致、共同促进自身健康而全面发展的意识,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主动参加班级、院系等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其次要发挥大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班级文化建设虽然由师生共同建设,但班级大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综合体构成了高校班级文化体系。因此要充分调动班级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尊重他们的内在需要,使他们更多地参与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在集体生活中体现自我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最后,要加强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班级学生干部队伍是由班级中有威信和能力的大学生人群组成,在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引领和动力作用。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引导班级学生干部树立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指导他们在班级事务处理与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本,经常关心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团结互助的班级人际网络,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学术交流等活动。此外,还要以班级学生骨干培训为基础,不断提高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的服务能力和凝聚力,打造和谐、团结、服务、创新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2]陈国梁.高校构建班级文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4).

[3]林运清.关于大学校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9).

[4]钟永淑,袁明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1(18).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7.04.061

theSignificanceofextracurricularReadingtothe

ConstructionofSpiritualCultureinprimarySchools

DUmeixiu

(CollegeofeducationandSports,BohaiUniversity,Jinzhou,Liaoning121000)

abstractForthestudents,throughthestrengtheningofextracurricularreading,canpromotetheadvancementofclassspiritculturetoacertainextent,intheprimaryschoolteachersatpresent,studentsgenerallyfocusonthebooksofknowledge,andoftenignoretheclassenvironmentthestyleofstudy,andotherimportantinfluenceonstudents'spiritualculture.inthispaper,throughtheresearchandunderstandingofthesystemofspiritualandculturalconstructioninprimaryschoolclass,theextracurricularreadingisofgreatsignificancetotheclassconstruction,thentheimpactontheextracurricularreadingclassofspiritualandculturalconstructionindetail,providesnewideasandreferenceforthemodernschoolclassto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spiritualculture,promotethetoimprovetheclasscohesion,butalsostrengthenconstantlyimprovethestudents'selfaccomplishmentandprogress.

Keywordsextracurricularreading;constructionofspiritualculture;significance

0引言

课外阅读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但由于学习任务的增多,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课外读物的学习,从而影响了课外阅读发挥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较少的教育者认识到课外阅读能够对其发挥的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体现了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素质水平,同时也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促进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实施,为学生打造良好的书香环境和学习氛围,并且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努力地学习和健康成长。

1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近年来,对于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说明教育业也开始重视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问题,目前学者们也纷纷提出了不同的相关理论,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论基础。如金岚主要对班级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提炼和总结,通过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了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效度;杨欣全面揭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系统地阐明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影响,为现代教育者提供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促进了班级文化建设能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正在逐渐增多,说明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影响。

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内涵以其重要性

2.1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内涵

班级文化建设是进行校园建设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建设,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主要是指班级的学习风气、学习氛围、团体凝聚力以及与文化相关的课外活动等建设内容,能够指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精神文化属于观念文化,具体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多种文化内涵,这些内容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的前途命运,所以,对于班级的精神文化应该根据其内在的特点和内容进行全面的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合理性原则、长久性原则等等,全面性原则是指精神文化建设应该针对整个班级进行,充分考虑班的整体性,对全体学生实行精神文化建设活动;可行性原则主要是指所采取的措施能够在实际的建设中发挥明显的效果,能够让学校和学生看到切实的利益和成果,这样才会使具体的工作内容在班级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合理性原则是指建设工作应该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安排工作,确保学校和学生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长久性原则主要是指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内容,需要将精神文化不断地传承和发扬,能够感染更多的学生,这样才会使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持久稳定地进行下去。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比较重视的工作内容,所以,对于了解其内涵和需要保持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2.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性

班级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能够对班级进行良好的包装,但是其内在的价值还需要通过精神文化来体现,精神文化能够体现一个班级是否团结、是否具有个性和良好的形象,学校一般会通过班级学生展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学习风气来评价一个班级的整体素质水平。班级的精神文化也能够使班级更加团结和具有凝聚力,只有学生在统一的精神环境下学习和进行其他的活动,才会使整体拥有一致的学习理念和文化理念,树立统一的目标,并且学生们共同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道德素质密切相关,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感染和学习,所以,统一的精神文化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班级建设的核心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团结一致,不断改进和提高个人修养,为班级赢得荣誉和做出贡献,使班级的精神文化更加富有魅力和感染力。

3课外阅读对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影响

3.1推荐励志读物,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提供能量

阅读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时也能够塑造高贵的灵魂,在小学的班级,教师可以推荐一些课外励志读物,如《居里夫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能够引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自主地学习能够积极地发现读物中蕴藏的哲学道理,从而丰富了全体学生的思想和知识储备。学生如果能够长时间的坚持阅读,并且可以通过学习将悟出的道理实际应用到生活中,对待问题和不同的事情能够拥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在班级中树立榜样,并且吸引更多的学生共同学习,同时通过对励志刊物的阅读,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自觉地发现和领悟生活中蕴含的道理,促进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注入新鲜的能量。

3.2组织班级课外阅读活动,增强班级学生的凝聚力

一个班级应该拥有共同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在相同的环境下,保持一致的行为理念,使班级更加团结和具有凝聚力。为了更好地完成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学校会定期组织班级学生参加课外阅读的活动,如读书节、阅读比赛、经典读物竞猜等等,活动一般要求全员参与,可以以单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参与其中,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奋发的动力,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团结一致,相互帮助,共享学习成果,使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逐渐增强。通过组织课外阅读的相关活动,学生能够逐渐忽略个人的荣辱,开始重视一个班级、一个团体的整体利益,所以,课外阅读不仅仅促进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个人的素养。课外阅读活动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有必要组织和进行,因为小学生正是处于刚刚认识知识和文化的阶段,通过有趣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业余生活,并且在课外阅读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能够增长见识和文化,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配合,从而打造有文化魅力的班级,使班级的能够更加团结和具有凝聚力。

3.3通过分享课外阅读知识和收获,加强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相互之间进行分享学习成果,通过学生自主地阅读课外读物,然后在课堂上分享个人看法和读物蕴藏的道理,能够增强其他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总结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偏好,安排不同种类的课外阅读,组织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互相发表建议和感想,并且可以对其他人的分享内容给予评价,这些活动都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会严格听从老师的安排,在课堂上也只会与老师进行讨论或者研究,而且经常会跟随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这样并不利于学生个人潜力的开发,现阶段提倡课堂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学习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独特的见解,不仅仅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班级更加富有活力,营造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4提倡课外阅读,建设书香班级

通过提倡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和讨论,并且以读书为主题开展如以诗会友等类似的活动,在班级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经验加以引导,并且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阅读的精神,在进行相互评价时,学生和老师应该共同参与,不仅仅能够增强公平性,更加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不足以及他人的优势,通过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班级的学习风气更加浓郁,打造以书香文化为特色的班级形象。学生通过对课外阅读的研究,能够认识历史,认识经典的文化,认识自己与他人存在的差距,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学生通过不断地改进,也能够促进整个班级的进步和完善,因此,提倡课外阅读,对学生个人和班级文化建设都是十分有利的,是现在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最重要的途径,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下共同学习和成长。

4结论

课外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实际的应用也证明了该方式的有效性,它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个人的修养,同时也是班级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校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这对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十分重要,同时在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偏好选择喜欢的读物进行阅读,缓解学习压力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所以,无论从学生个人的角度还是班级的角度来看,课外阅读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方式。本文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成绩,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也是进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而课外阅读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和学生个人发展两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加强课外阅读,能够提高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水平,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朝著正确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国强.学习共同体理念下农村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2]吴影.小学班级文化构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曾瑶.生命视野下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篇7

关键词:贫困地区;班级文化建设;符号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一、概述

目前,很多优秀的高中学校都非常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但是在很多贫苦地区的高级中学,由于地理偏远、经济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等原因,导致了优秀学生外流、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现象发生。在贫苦地区的普通高中里,很多老师对班级文化的认识以及重视度不高,甚至有老师认为,在教室的墙壁上贴贴、画画,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种种原因导致了贫苦地区的普通高中班级文化建设效果不佳。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高中班级的文化建设工作有效地开展,需要从其在班级建设中的误区入手,找到在班级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而后提出对应的建设发展策略,从而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的高中班级文化建设,最终提升其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

二、贫困地区普通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误区

1.班级符号文化层面的建设误区

班级符号文化主要包括了班级口号、标语、内部环境布置、黑板报、文化墙等方面的设计。大多数的贫困地区,高中班级的大部分时间是以文化学习为主,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往往存在走形式的误区。例如,在班级教师黑板报设计中,由于平时学习压力大,学生自由时间少,往往会很长时间才会更新黑板报内容,再加上对其不重视导致参与其中的人寥寥无几。在班级墙壁文化的建设方面,基本上是班主任选择几种名人标语等贴上,根本不考虑对学生警示的作用和效果;班级公告栏也以各种通知、班级作息表或者任课老师的试卷或习题等学习内容为主,很少涉及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2.班级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误区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了班级学生的共同目标、班风班貌、人机关系等方面。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层,精神文化建设非常重要,能够对班级集体的发展方向起到导向和约束。然而,贫困地区的普通高中很不重视针对班级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觉得这是在浪费学生学习的时间,会降低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即使有个普通高中提出了班级的共同大目标和短期小目标,也大都是跟学习、高考有关系,如在阶段性考试时提出“走好你的每一步”这样的目标,时时刻刻提倡“平时像高考,高考像平时”的口号观念。

3.班级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误区

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石,班级制度文化管理是班级集体认可并遵守的规范,是促进班级文化建设有效开展的保障。在贫困地区的普通高中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比较大,但是内容比较单一,并没有针对各种情况考虑多元化的准则和规范。在具体的班级制度管理执行方面,方式也比较单一粗暴,导致班级制度建设显得苍白无力。

三、贫困地区普通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1.设计鼓励性和针对性的班级符号文化

在班级符号文化层面的建设上,要本着让学生自信、快乐的原则,通过设计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班级符号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构建班级的口号或班训,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来制定更有意义的口号。例如,在高一的时候,组织学生开展“老师,我想对你说”的口号,将自己的几年之后想实现的目标进行编写,并写出自己期望的班训,老师阅读后也能进一步了解学生,辅助制定班级发展的最终目标和过程目标,通过不同阶段口号,来激励学生时刻坚持和不断拼搏。其次,在班级文化墙上,可以充分利用公告栏和黑板报的空间,展示学生日常的作品,或者是老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而记录总结形成的相关资料,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中展示自我,对班级集体也形成主人翁的思想。

2.建立努力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

针对把班级目标、班风班貌、班级成员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建设上,首先要让班级的总体目标与班级的个人目标方向一致,而后形成班级凝聚力,让班级每个成员为了班级共同目标而奋斗,最终构建一个和谐、平等、互助的班级人际氛围。老师在指定班级口号时,要设定班级在不同阶段的宏观目标和各个阶段的小目标,如在高一阶段衔接入轨、高二阶段文艺并进、高三阶段冲刺高考的宏观目标,而后老师辅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个人目标。在班级目标设定之后,老师要辅助学生制定个人的总体规划和阶段计划并严格实施。在整个过程中,班主任自然成为了班级凝聚力的核心,在与学生的沟通以及为共同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好,这些都为班级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开展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制度文化

针对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以班主任为核心,通过构建班委会组织来辅助老师开展学生的自主管理。学生自主管理是在班级良好的精神文化前提下开展,首先将建立健全完善的班级制度和奖惩机制,而后制定详细的学生行为规范和约束细则,在班委会的辅助下,督促各个小组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制度文化学习和执行,而班主任在整个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构建的制度内容,不能以老师身份自居而随意地对学生进行惩罚。此外,由于贫困地区的学生多为留守子女,在校寄宿,隔代教育环境下造成个性比较强,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得不到监管,性格内向且不善言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散漫不求上进。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融入,多观察,多鼓励、多沟通、多给予老师的关爱,在学生犯错误之后切忌直接惩罚,要通过积极地引导,循循善诱地将其转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四、总结

班级是高级中学最基础的管理单元,是学校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高级中学教学质量高与低。对于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文化班级的建设,要分析其建设误区,抓住其根本原因,从而实施针对性的策略来开展班级文化的建设。当然,不同的贫困地区的高中其自身表现特征有很大不同,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改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观贫困地区普通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文芬,吴魏.倾情打造文化名片构筑学生成长乐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学咨询,2012,(07).

[2]杨慧敏.班主任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J].甘肃科技,2010,(24).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篇8

【关键字】文化建设民族团结模拟机制心理健康激励评估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内陆,向西直通中亚地区,是我国的西部边陲要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战略要地。新疆肩负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边防建设、维护祖国统一与稳定的重要历史使命。新疆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与传播、民族团结、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为社会输送各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新疆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领头军,大学生是稳疆兴疆的生力军,是新疆长治久安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班级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础单位,文化建设非常重要。新疆高校班级独具的民族特色,语言,宗教,风俗等多元文化交融交汇,让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富有挑战。建设优秀班级文化是维护校园安定团结的基础,开展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可不断提升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

(二)研究现状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出狭义文化学说。他认为文化包括道德、知识、艺术、法律、信仰、习俗,及人们作为社会人具备的一切行为习惯构成的体系。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592-1670)年,提出班级授课制。美国学者杰克(Jackson)在著作《班级生活》中(1968年)首次提出了隐蔽课程。国内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1995年至今是我国校园文化形成时期。南京师范大学的李学农先生,在《中学班级文化建设》(1999年)中,提出了班级文化,对班级文化内容组成,分别从环境、规范、价值观三方面做了论述。国内学者研究的内容也逐渐深入,比如研究社团建设、党员文化建设,班级宿舍文化建设等。

(三)研究方法与途径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等方法。通过深入学习学者们的相关理论研究,针对某些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本文主要以新疆几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并调查,进行整理、分析。

二、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内涵

(一)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基本概念

文化一词在《周易大全》贲卦的卦辞里这样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观察天道运行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注重人事伦理道德,用教化推广于天下。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对161种不同文化定义进行总结整理。我国学者对文化领域做过一些研究,蔡元培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的人生发展情况;梁启超认为文化的范围很广泛,甚至包括交通、住宅、农事等;社会学家司马云杰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形态结构体系。

校园文化包括校内的一切生态环境,物质资料和人力资源;它是一种校园风气、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精神面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是学校在组织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氛围、是一种综合校风校纪的体现。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是机体的细胞和神经末梢,也是校园文化活力动力的来源。

高校班级文化主要是指构成班级的成员通过共同实践形成的有一定特色的价值观、班风学风、行为规范、道德情操等,能通过班级目标、班级舆论、班级活动、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呈现出来。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软实力,是一个班级内在素养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新疆高等院校“民汉双轨制”,民汉合宿等,决定了新疆高校班级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汇聚的地方,是宗教、多语言文化、多种风俗、多种意识形态汇集并不断体验融合的过程,是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的文化。

(二)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核心及主要内容

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班级内在的式样就是核心精神,外在的式样是这个群体依托核心精神在一定时期,表现的各种行为方式,精神文化是班级的核心品牌,是班级进步的精神动力。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首先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共同体概念,加强道德素质建设。其次建设好班风学风,打造拼搏向上的学习氛围,严明的组织纪律,为塑造人格,培养习惯提供保障,提升班级综合学习能力。其三,健全班级制度,从班级制度的制定到执行、监督,要形成一套健全的体系。制度是行为的保障,大学生思想行为应该自觉自律遵守制度规范,行为必须靠制度来制约和指导。其四,提升班级专业文化氛围,加强专业化学习及实习实践。学习优秀企业文化,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对社会的认知,了解职业需求,专业课程及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三)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目标是人们根据想要获得的结果给自己设定的预期。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是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养成优秀班风学风,健全的制度,严明纪律,健康和谐的氛围,培育优秀的学生,最终打造优秀班集体。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精细化管理,建立目标档案,通过目标管理不断进步。

(四)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政工作乃至整个教育工作中贯穿始终,在它所涵盖的不同层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其一是引领导向功能。它可以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指出方向,通过正确的班级文化的引领,班级成员可以不断汲取力量,不断进步。其二是凝聚整合功能,是指在班级核心精神引领下,成员达成共识,并团结协作,使班级成员个人目标和班级的目标联系起来。其三是制约规范,维持秩序功能。班级文化中价值观,制约规范学生行为,规范是在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四是传续功能,班级文化能从历史,民族文化中延续和继承优秀的精神品质,用来充实、发展、创新现有的文化,优秀的班级文化也会延续传播。

三、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新疆高校复杂的多元文化生态环境。青年一代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承载者传播者,而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培育,是靠家庭、社会、学校、班级这些主要渠道来完成的。新疆高校在面对恐怖主义、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猖獗的活动期,应牢固树立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屏障。对大学生思想认识进行细致的疏导,强化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班级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形式上,都要严格把关,筑牢大学生思想认识的铜墙铁壁,大学生是利用互网最多的群体,当前新疆高校大学生面对的网络环境尤其复杂。

(二)新疆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共同需求。优良的班风学风,健康和谐的班集体,是每个大学生所向往的。优秀班级越来越受关注,因为它有优秀的文化氛围,能培育优秀的人才。班级文化带领集体发展,也与每一名学生的思想认知,道德品行,身心健康,人际交往,成长成才等今后发展密切相关。高校的班集体是学生在走上社会前共同学习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培养能力,锻炼心智,不断成长的摇篮。各族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健康优秀的文化氛围,以满足大学生的情商、智商发展需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三)新疆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对新疆社会各项事业的推进至关重要。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后备力量,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创新倚赖的中坚力量,因此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尤为重要。班级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先进,乐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班级文化能塑造青年大学生,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担负着引领社会新风尚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肩负推进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历史使命。意识形态教育是我们所有工作展开的基础,当前新疆社会各项事业推进中,要求高校从校园至班级,让班级基础单位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过班级文化建设,引导正确舆论,指导大学生思想及行为。

四、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基本现状分析

(一)新疆高校的班级组织结构

通过调查访谈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到新疆几所高校班级内部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是一名班主任或辅导员带1个班或多个班,每个班有班团干部,班干部主要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干部主要有团支书,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新疆高校班级组织结构多是班主任、辅导员一人管理,分权给班长和团支书。第一层是班主任或辅导员,第二层是班长团支书,最下一层是班委成员和团支部成员。

(二)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1、问卷设计、研究样本。以笔者所在城市的几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针对在校大学生日常的班级生活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班会主题、班干部情况、制度是否完善、班级活动效果、感恩励志教育、民族团结、寝室文化、班级学风、组织纪律性等方面的内容。仅仅围绕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设计,围绕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了解大学生对此一类问题的真实看法。

2、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关于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调查问卷

共发放了500份问卷,有效回收了474份问卷。在抽样时考虑了院校、性别、专业、年级几项基本分配问题,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问卷调查情况

问卷分两部分,共20小题。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人信息,共4题,包括学校,年级,性别,专业。第二部分是班级文化建设相关问题,共16题。

调查发现班会主题选择与时展主题相适应的、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力的太少。班级活动应从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方面找原因,班干部的能力需要提升。班级主题教育模式不够创新,高校奖助学金的育人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新疆高校大学生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班级学风不浓,班级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成绩和挑战并存。五、新疆高校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班风学风建设乏力

班风学风是一个班级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培养锻炼形成的,是班级体所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风貌,受校园文化的影响,班风学风也是校风的具体体现。通过调查,发现新疆高校大学生认为有的班级没有共同奋斗目标,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比较多,组织纪律松散,班风学风建设不到位。

2、班级缺乏凝聚力

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对班级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班级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将大家联系在一起。调查发现,很多新疆高校的大学生认为班级没有共同奋斗目标,没有细化目标,没有阶段性分解目标,没有引导鼓励实现目标的途径。一个班级没有共同的目标是很难将大家凝聚在一起。班级活动效果不好,组织纪律性差,组织者和参与者积极性不高。大家没有的集体归属感,班级凝聚力薄弱。

3、班级制度不够健全

班级制度首先必须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管理,其次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而制定。制度制定设计方面较多,比如纪律考勤方面,学习方面,班干部竞选考核,奖助学金评选、评优评先制度、激励表扬,班费管理制度、卫生责任制等。有些没有制度,班级的各项工作开展没有可以遵循的规范和指导原则,会让班级成员感觉到自由散漫,不团结。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班级制度建设也要依托网络空间,打造属于班级的网络制度化平台,将制度上网。

4、班级主题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班级主题教育过程忽视学生的特点,学生不能发挥主动性,只注重道德规范,口头教育,书面教育,不重视实践;没有关注学生的反馈,限制学生创新思维。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落实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实践活动较少,多数工作停留在表面,书面,不能坚持落实。忽视感恩励志主题教育的模式创新,书面化、形式化太多,学生积极性高的实践活动少。

5、忽视宿舍文化建设

班级管理的重点就是学生宿舍,宿舍是班级的基础单位。宿舍环境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影响非常大。学生宿舍都有很严格的管理制度,依然有大学生在宿舍打游戏、抽烟、喝酒、打牌、晚归等,所有这些行为都与宿舍建设和管理有关,也是忽视宿舍管理直接导致的,民汉合宿的宿舍应重点关注。忽视宿舍的文化建设将关系到一个班级乃至整个校园的文明风气。

6、班干部工作能力有待提升

班级文化建设离不开班干部的支持和配合,离不开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班干部,学生党员是班级的骨干力量,但是很多班干部的能力平平,工作方法死板,无法做好班级日常的组织协调工作,开展工作有时很难得到同学们的支持,班团干部存在分工不明确,不团结,协作不好,缺乏协调统筹。有些班干部身上存在不良风气,自身思想觉悟下降,缺乏自主创新精神,综合素质能力还有待提升。

[3]孙普兵团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为例[D].新疆:石河子大学,2011.

[4]张晓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班主任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5]洪正淳.新疆高校教师多元文化意识研究[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4.

[6]王雅涵.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现状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学,2015.

[7]王玮.文化交融理念下新疆高校_民汉合班_班级精神文化研究[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6.

学术期刊:

[1]刘静,刘继杰.影响新疆族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2,(5):28-29

[2]龚林泉.文化自觉: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专题版.2015,12:50-53

[3]蒋烨清.新形势下加强新疆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途径探索[J].求知导刊.2016,(4):69-70

[4]李瑞娟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现代交际.2016,7(436):181-182

[5]鄢成龙,范宏民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J].求知导刊.2015,12(078):103-104209-210

[1]贺喜焱.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建构模型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3,4:191-194

[2]曹静曹卢.试论高校班风及学风建设的载体创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2):57-60

[3]赵争.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J].2016,8(3):64-67

[4]赵妮.大学生宿舍文明创建现状与对策―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J].2016,8(3):43-46

[5]刘晓宇.高校w习型学生党组织学习动力探析[J].2016,8(3):76-78

学术著作:

[1]姜微微.全球化视野中的青年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8.4-22.

[2]贺华章.周易大全[m].北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400-401.

[3].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月.527-531,559-563.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篇9

【关键词】小学班级文化管理

目前还有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或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克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从而使班级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以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不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支化意义。从此意义上说,班级文化不仅仅包括外显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内隐的层面,它内隐于班级人的生活之中,因此,班级文化具有导向意义,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班级文化的构成可用下图表示: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妻,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要突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小学班级文化的根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发展的“完人”。因而,面向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篇10

【关键词】初中班级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154-01

初中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将班级建设得团结有序、积极上进、充满凝聚力。所谓班级文化,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在交往与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相似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一个具有丰富文化生活的班级,更容易形成独有的品牌特色,促进学习氛围的提升。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1.对建立和谐班级具有引导作用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的基本活动单位,是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最佳场所。班级文化具有广泛性与易接受性的特点,对学生的生活行为举止与思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规范学生的行为,还应延伸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将班级氛围趋向和谐。建立和谐班级,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和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最终实现心智与学业的双重洗礼。

2.对和谐校园有着推动意义

班级是校园的基本组成部分,建设好班级文化,让班级具有品牌特色也是建立和谐校园的保障。丰富的班级文化生活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生活,改善学习氛围。通过建设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为建立和谐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

1.优秀的精神文化

第一,新课改环境下,初中生的班级文化需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来建设。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找准切入点,利用文化建设让学生产生班级认同感与归宿感,对班级产生文化与情感的向心力。

第二,在课程或是考试结束之后的评价方面,师生应做到平等民主,保持良好的评价氛围,以积极的评价去引导学生。

第三,好的榜样具有良好的带头作用,班级建设亦是如此。教师在学生精神、心理方面要仔细洞察,好的思想要发扬光大,带动全班学生提高思想素质;负面的思想应及时纠正,避免影响其他同学。

2.优质的物质文化

第一,外因是促进事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班级内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班级环境布置。师生应有效利用班级的每一面墙壁与黑板板报,将班级文化切实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第二,班级主题活动的展开是必不可少的,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明确要求要开展班队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一次精心安排设计的班级活动所带来的文化效应远远高于反复的空洞说教。在班级活动的开展方向上,尽可能地以身边资源为基础,贴近初中学生生活,彰显特色亮点。

3.合理的制度文化

规章制度的确立是班级文明规范的保障。初中生的规章制度就是班规,班规的设立应由师生共同决定。在选拔班干部时,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学生民主评定。在班级制度的实施上,教师应把握好惩戒力度,切勿伤害学生自尊心,要做到适可而止。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文明的学习环境

板报、墙报是丰富班级文化最简易、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在墙上张贴名人名言、励志故事,可以对学生的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的教室布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由于每个班级设计上的不同,能有效形成班级的品牌特色,让学生对所在班级更有归属感。

2.优良的班级风貌

班级的班规建设是班级文化顺利开展实施的保障。通过班干部与教师的共同作用,良好的班规能带来良好的班级风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在共同努力的作用下为班级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融洽氛围,让学生富有班级自豪感与集体荣誉感。

3.丰富的班级活动

初中生还处于好动状态,班级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对于学生的特殊才艺,教师可以积极引导,让其成为建设班级文化生活的助推剂。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身心,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其他班级学生关注,让班级文化更具特色。

班级活动的开展并不仅仅局限于特长展示,也可以组织学生周末打扫社区、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班级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丰富班级的文化生活,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相互协作,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受到良好熏陶,增强班级的感召力与凝聚力,让班级文化形成鲜明特色。

四结束语

如果将学校看做一个社会,那么班级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家庭一样。好的班级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思想行为,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更强调“以人为本”,班级文化生活的打造就是进行以人为本教育的一种手段。如何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让班级文化生活更具特色是师生共同努力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