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建筑项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20:37

模块化建筑项目篇1

关键词:工程管理;模块化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就目前建筑施工行业现状来说,我建筑施工行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施工企业存在人才流失严重、技术经验藏私、项目层意识形态保守、项目管理落后利润较低等一系列问题。而一线从事建筑施工的管理人员传承严重断层;底层劳务工人基本是农民工转行而来、其接受能力较低、整体素质欠佳。类似情况造成项目管理结构层次也不尽合理、管理效率低下、利润点难以实现。故近年来中字头国企不断通过招聘高等教育学历人员来提升企业人资发展潜力;也不停开展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培训,以期提高企业各阶层管理人员的能力、激发人力资源潜力达到项目管理的高效率性。

二、工程项目特性

产品一次性:建筑施工产品体积巨大、不可移动、经济投入巨大,故一旦开始施工就决定了它需要一气呵成、很难推倒重建。

产品唯一性:建筑物因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用途的不同,工程的结构、造型和材料亦不同,施工方法必将随之变化。

人员流动:一是施工机构随着建筑物或构筑物坐落位置变化而整个地转移生产地点:二是在一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和各种机械、电气设备随着施工部位的不同而沿着施工对象上下左右流动,不断转移操作场所。

从上面特点看来,单个工程项目存在产品不同、生产材料、设备各异、人员流动的特性;这很大区别于工厂化、标准化生产的重复产品、相同材机、固定流程性质。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施工企业不能局限于一个工程项目的业务,它应从一个行业的角度看待事物。通过本企业历年来的工程项目管理纵向总结及本行业其它企业项目管理的横向对比分析得出一些共性规律。

从多个项目来看,施工项目管理应该具有通性。其通性就是任何一个项目都有需要实现的目标、工程项目外部环境以及为实现目标所选择的成熟工艺和投入人力、材料、机械。为了更好的提高管理效率,工程企业中不停有人针对通性提出管理改进措施;近年来中字头实施的“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就是这类措施,

三、模块化管理意义

现代军事早已对军事装备进行模块化上产、汽车生产行业也有其成熟的汽车生产平台、电器生产工厂亦定有相互配套的先进高效生产流水线。故对生产过程进行分解、制定相关工艺标准、合理进行体系化生产是能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及保证生产质量的。

工程行业内的工程定额从诞生以来不停吸取先进化管理而不停改进;它对每个施工工艺进行划分、流程明了、定位准确,系统性极强。

而现代造价软件为了更为便捷、准确的开展工作;其功能模块化开发到一个极高的程度。借鉴工程领域相关成功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模块化的优势。

“模块化管理”类似于“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但又有细小区别。它同样强调制定项目管理标准模板、提倡加强工作业务细腻程度;更重要的是它强调标准模板的互动性。

工程项目部模块化管理可以追求项目管理中普通管理人员动作的高效响应性、人力资源可替代的多备选和快捷;就如正常行驶的汽车,各部件相互配合、共同动作。因为岗位职能划分明确、整个组织机构出现故障时可立马症断出问题所在,人力资源正常调动与替换就如同更换汽车配件快捷有效。

四、模块管理要点

施工企业可以把一个工程管理项目部看作一台计算机,项目部的各个部门就类似计算机的结构组成部分,每个承担着相应的功能、使命。每个结构组成部分有事由不同原件组成,这就类似部门需要不同岗位来实现部门职能。而使得整个项目能进行基本运转的就是项目管理体系及制度,有了完整体系及制度的项目部就好比一堆硬件拼装成的计算机装上了驱动系统,能进行基本工作。但我们每台计算机可能要应对不同的使用需求,同样每个项目部的目标亦不相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硬件配置和加载不同的软件驱动来实现目标,这就是增减岗位人力配置或组织职工新技能教育培训来体现。从微观的来讲,每个计算机元件就定义了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动作;这就是我们每个岗位的工作业务,至于怎么反应、反映出何种程度,我们一样可以编制岗位业务指导手册来进行规范。一个功能健全的计算能应用到社会各个角落,一个架构完善的项目组织亦应能完成不同的工程项目目标的。

施工企业通过对多个施工项目的共性进行分析,提炼出项目管理运行基本的、不可缺少构成骨架。针对这些基本构成骨架进行分析,其应具备的物质条件和正常动作的内因。根据所需的物质条件我们投入相应的人力、机械、材料;按照内因关系我们可以制定保保证实现目标的管理制度、规定项目各管理人员相互配合的工作流程、下发具体到个人的项目管理工作清单、岗位工作业务手册。将使得项目管理清晰明了;各管理人员、劳务工人清晰了解到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工具做、怎么检查、什么才算做合格。极大的降低人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减少了人力培养时间成本、降低了人员流动造成工作交接脱节风险。

每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就好比每个功能模块的集成者,他担任本部门职能主导地位、具备本部门相关基本技能,实施本部门人力资源替换、匹配及人才培养梯度计划。

五、模块化管理缺点

由于模块化管理模式中,个人岗位工作相对固定、易于上手;如一个项目规模较大、同一业务的工作量大,需要底层员工单一的从事该业务;这会给领导和员工造成流水线的错觉,降低岗位本身价值。

在规模较小的项目上实施时,如不进行流程简化、岗位职能合并,必将造成人力资源利用率低下、影响项目效益。

模块化管理开展后,工程项目管理相对类似、底层员工习惯于听从部门责任人指挥。易陷于思维惯性、盲动性不良状态,无法应对外界环境变化。

由于模块化管理模式中类似金字塔结构,管理组织结构中大部分人处于操作层,不能接触全项目信息、造成缺少全局观、个人价值不易体现。故在架构中人员在提升途径可能较为缓慢,最直接影响到其薪水酬劳及积极性。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后、庞大的组织管理机构将运行迟滞;如错误的以增加人力来作为解决方式,将会带来管理机构臃肿、同岗位攀比、内部内耗等更严重的后果。

六、模块化管理改善途径

为了提高模块化管理效能,减少其缺点影响,我们可以制定调岗工作制度;对处于管理架构底层的新鲜血液予以调岗培养,通过调岗培养其业务全面性、提高全局观点、认清岗位价值;为后期提升储备能力。

对于小型项目,推荐多技能人才上岗:实施一专多能、身兼数值来减少人力资源费用、提高职工收入。且这类在这里项目锻炼后可以为在大型项目提升做好过渡。

思维惯性实际上是一种职业懒惰行为。在明确岗位职责的情况下,可以制定相关奖罚制度;警醒员工工作态度。

在管理架构中打开职业上升渠道,对于业务能力突出、全局观点意思强的职工不能单单靠感情留人。应当予以必要的职务上或经济上提升;保持其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在事业上挽留人才。

模块化建筑项目篇2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从原材料的选购到加工,再到最终的建设,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都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最终质量。为了确保建筑施工的质量,必须对每一个环节设置量化的标准,通过具体可测的数据来规范施工的过程。数字化管理就是这样一个量化的过程,也就是将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其中包括施工要素的数字化、施工信息的数字化、施工项目的数字化等。数字化管理从最大的限度上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为建筑施工提供了完整的数据资源。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如实现了信息的量化管理,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节约工程造价等。数字化管理能够具有这些优点的主要原因是数字化管理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其中包含了很大固化的标准,能够对数据进行实时的收集与处理。建筑工程数字化管理的实质内涵就是通过数据来表示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处理。通过对信息的管理来实现对建筑项目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就称为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这一概念与传统的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有所区别的,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主要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实时的传输和分配,例如:使用电子计算机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并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从而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和准确性。而建筑施工的数字化管理的过程就是将所有的数据进行量化的表示,通过数字来表示所有的信息。可以说,信息化管理提供的是一个平台,而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在平台上进行信息的表示和传输。

2建立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步骤

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第一个步骤是需要根据工程结构对建筑工程的项目进行分解。项目分解的原则是建筑工程的施工量。对项目分解完成后需要对项目进行分类编码。编码必须在所有的项目的分解完成后进行。第二个步骤是根据每一个模块的特点进行项目建设内容、造价、工期和质量的确定。造价包含工程成本、工程价值、工程收益等几个方面。工期包括相对工期和绝对工期这两个方面。工程质量则是指一个标准量化的质量准则。在建筑工程的数字化管理中,这些数据都需要通过数字来表示,同时加上一定的数据进行辅助的表示。在完成了以上工作后就可以进行具体项目的施工管理、在进行实际管理前,需要对各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这一个过程是整个数字化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只有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收集和整理,才能确保数字化管理的准确性。若在这一阶段发现任何问题,必须进行及时的解决和反馈。当建筑工程施工开始后,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也正式开始了。这一个过程中需要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项信息数据进行收集,这就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对施工过程的进度进行跟踪管理,并就信息进行收集。对收集到的信息需要与相关的标准进行匹配。根据管理的工作内容,收集的信息也需要按照工程造价、工期、质量等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将施工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与前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数据间的差值,从而掌握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果。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就可以得出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在完成了上述步骤后就可以进行处置环节。这一过程主要是形成检查的结论,从而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管理、每一种检查结果的形成都是由特定的原因所导致的。找到原因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以上这些步骤就是数字化管理的一个完整的流程,可以看到,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使得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更加的高效、便捷。数字化管理的过程将所有的管理项目分为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过程,进行分项、分层管理,最后将这些项目进行整合,实现综合的管理。

3从数字化管理到信息化管理

数字化管理是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建设工程施工的信息化管理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应用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其中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监控系统、信息集成技术等。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善施工技术、施工手段等来提高建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从内涵上来看,信息化只是一种管理的手段,是实现产业优化的工具。数字化的管理过程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当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应用到信息化的平台上时,就能将两者的优势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极大的提高建设工程施工的管理质量,促进建筑产业的整体发展。数字化管理的过程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并且设置了量化的管理模式,为建筑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施工现场产生的大量数据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下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标准化的运行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的管理进程。当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形成后,只需输入相关的数据就能进行信息的自动整合,只需要通过机械的自动运行就能够完成许多工作内容,极大的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数字化的管理模式还可以有效的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并通过电子数据库的建立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一体化管理,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图表的自动绘制,从而提高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可以说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与发展为建筑施工的信息化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并且制订了严格的标准化管理程序。

4工程结构的分解

4.1模块的特征性质

建筑施工的数字化管理是建立在模块分解的基础上的,而模块的分解需要按照其特点的特定和结构特征来进行。为此,在建立数字化管理模式前,首先要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对工程项目进行分解。一个建筑项目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并且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顺序组合在一起。在进行项目的分解时同样需要遵循这些原则、分解完成后的项目也必须具备一些特定的特征,例如:项目的唯一性,质量、造价、工期的合理性,模块的独立性,模块之间的关联性等。每一种特性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例如:模块的唯一性就保证了每一个模块都是唯一的,各个模块之间没有内容和结构上的重叠,并且在整个系统中具有唯一指定的逻辑位置。质量、造价、工期的合理性保证了每一个模块都具有可实行性。模块的唯一性使得每个模块都有其独有的特征,因此每一个模块在造价、工期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但只有确保这些方面的合理性才能确保模块的价值和意义,否则分解就是无效的。各个模块在组合后应当是没有交集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计算的重复或遗漏。但同时,模块之间又必须是相互关联的,这样才能保证所有的项目组合完成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实现综合的管理。另外,在模块的分解时还要符合施工的规范和标准,不能违背基本的原则和要求,否则分解的项目就没有准确性的保证,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

4.2工程结构分解的依据

在进行工程结构的分解时,主要的依据是《建设工程质量标准》。根据这一文件的要求,在进行工程结构分解时的主要原则是保证模块的唯一性、科学性、关联性等。在具体项目的管理上又有许多细化的标准。例如:在地基与基础的施工中,针对有无支护土方、地基类型、桩基类型、地下防水系统、混凝土系统等都有不同的管理标准。在主体结构的施工管理中,针对混凝土结构、木结构、钢结构等也有不同的施工标准。另外,在建筑装修、建筑给排水管道施工、建筑电气施工、智能建筑施工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的依据和标准。在进行工程结构的分解时,必须根据模块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分解依据,做到分解的合理、有效。

4.3工程结构分解的方法

在进行工程结构的实际分解时,可以将工程项目分解为项目工程、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等几个部分。项目工程是建筑项目中的第一级别,也是最为常见的级别。事实上,项目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中所有项目的统称,将所有的基础项目结合在一起就可以称为一个项目工程。单项工程是指在一个建筑工程中所有能够独立存在并且发挥作用的项目,它们都需要进行单独的设计和施工。单项工程的规模有大有小,但只要其在功能结构上具有完整性,则都可以被称为单位工程。单位工程根据其功能不同还可以被进一步划分为市政工程、土木工程、水电工程、智能工程等。施工部位块是一种新型的分解类型,它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实体划分而产生的一种分解方式。它的具体分解方式是在单位工程的范围内,根据建筑的空间结构对施工的环节进行进一步的分解。这种分解方式通常是根据楼层的纵向结构进行划分,确保每一个区块都具有完整的几何形状。通常,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数字化管理过程中,都是讲单位模块作为基本的分解模块,主要是由于这种模块在规模大小、内容层次上都是较为容易管理的。在这一模块下,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已有的模块进行进一步的分解,以此来提高管理的效率。

5结语

模块化建筑项目篇3

关键词:建筑项目;存在问题;全过程;总结;造价管理

前言

在现阶段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造价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造价管理方案的优化,更有利于提升其应用效益,提升造价管理的效益。这需要按照建筑项目的相关标准展开工作,从而保证其各个工作步骤的协调,保证项目的开工及其建筑模块的有效开展。

1关于建筑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环节的分析

1.1在现阶段项目造价管理过程中,进行开工模块及其建设模块的优化是必要的,这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及其步骤展开,并且要确保这些步骤之间的相关协调。这涉及到不同项目建设主体的控制。这不仅仅包括到投资决策模块的应用,也需要进行监管管理模块的开展,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整体管理,从而发挥建筑项目的优势,保证项目整体造价管理方案的优化。这离不开制度模块及其结构模块的开展,从而实现造价管理组织结构的综合效益的提升。

在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其项目的造价控制是分阶段进行的,也就是循序渐进的有目的的进行造价管理。这需要引起相关造价管理组织负责人的重视,进行有利于制度的建立,保证机构策略的优化,实现造价管理组织结构效益的提升。保证项目建设各个模块的控制,实现造价管理组织效益的提升,从而有目的的进行造价管理控制,进行各个模块的造价管理的协调,保证其整体效益的提升在现阶段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案的优化是必要的,这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应用模块,比如建筑单位的应用模块、投资者的委托模块、项目可行性模块等,保证项目施工的有效实施及其操作,保证项目竣工结算模块的有效开展,提升项目的整体评价质量,保证不同模块的工程造价效益的提升。各个环节的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造价是指建设一项工程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前期工作费用、勘测设计工作费用、建筑安装工作费用、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建设单位管理费用以及其他工程建设费用等。

1.2为了提升工程建设的效益,进行方案的合理选择是必要的,从而实现有效控制效益的提升,保证工程造价的整体优化。这需要进行统一性的造价控制模块的应用,保证单位的统一管理制度的应用,进行建责任不清、计量单位和评价标准不一样等弊端。同时项目的造价管理效益的提升,避免出现管理过程中的混乱。这也有利于划分责任、经验积累,从而有利于整个项目工程造价工作的顺利而有效的开展。因此,投资者和业主是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核心所在。只有他们的全力配合,整个造价管理才会成功进行。

2关于建设项目各阶段造价管理体系的研究

2.1在现阶段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进行造价管理模块的协调是必要的,从而应对各个生命周期,进行建筑项目不同阶段的控制,按照建筑项目的实施及其管理的需要,实现整体造价管理体系的健全,比如进行项目评估模块、设计模块、竣工模块等的控制,提升造价管理体系的综合效益,保证现阶段相关造价管理问题的解决。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在项目评估阶段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一定要客观,不能带有个人的感彩,客观地选择市场前景好、技术可行、经济效益高的方案,并认真编写项目投资估算,相应部门也应严格监督,控制项目的成本。

在造价管理过程中,进行工程设计模块的优化是必要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应用模块,需要进行整体性的设计方案的应用,保证项目的工程量及其造价成本的控制。这需要提升建筑工程的设计水平,保证项目的造价水平的优化。这就需要进行不合理设计的避免,从而提升工程造价的效益,这可能需要进行设计概算模块的应用,并且要深入图纸编制概算模块,提升其应用效益,以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并没有主动去研究去深入,并没有从建设投资单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们往往只是考虑设计的水平,而不是考虑成本的因素。所以,对建设项目的设计进行招投标制度,有助于提高项目的设计水平和标准,淘汰一些不适用、不切实际的设计,保证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同时降低工程造价完成造价控制的目标。

2.2我国现阶段建筑项目招投标工作中,进行招投标方案的优化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表面形式的探究,进行工作的深入完善,保证招投标项目建设体系的优化,与施工单位做好充分的评判工作,保证各个项目工作的深入开展,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避免出现传统项目管理中的问题,保证招投标工作效益的提升。这需要引起招投标项目负责人的重视,保证项目造价控制的细节工作。存在没有谈妥总价、未确定工料机单价、各种费用的计算基数等。这些都会使后来的结算面临着巨大的问题。有的施工单位甚至在没有正式签订招投标合同的前提下,匆忙开工,导致最终利益受到损失。更有的,投资方与施工方在合同不完善的情况下,发生利益冲突,最终导致分道扬镳的下场。因此,在项目的招投标阶段,一定要遵循原则,按规矩办事。

在现阶段工程建设项目应用模块中,进行设计图纸模块、材料应用模块、设备机械应用模块等的控制是必要的的,这对于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具备很好的作用,从而提升施工阶段的建设项目造价控制的效益,保证施工阶段的造价效益的提升,实现工程造价整体管理体系的健全,保证建设项目造价的优化。另外,在建设项目的施工中,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导致工程的变更,建设施工单位应在需要修改和变动的部分,采取文字形式予以登记,以备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同时在变更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现场签证,以免遗漏,造成造价的错误。

2.3在当下竣工验收模块中,建设项目投资人员需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进行整体工程项目费用的控制,实现相关管理模块及其统计模块的开展,特别是针对工程项目的实际应用费用,进行整理环节及其统计环节的协调,保证竣工决算的效益,提升其经济效益,这需要引起各个投资单位的重视,保证竣工决算模块的有效开展,保证整体工程造价管理效益的提升,保证工程造价管理及其编制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

从而满足现阶段工作的需要。竣工决算能反映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能力,他的编制过程使双方对项目的了解达到一种升华,为以后的工程造价管理提供现实的借鉴意义。我国许多建设单位对竣工决算的编制总是一拖再拖,严重的影响了工程项目的使用和对工程造价的确认。虽然竣工验收阶段是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但是这一阶段的造价管理也非常重要,各单位应该提高自身认识程度,从制度和主观上改变对这一阶段的认识。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我国经济建设体系不断健全,一系列的固定资产投资模块不断发展,实现了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的开展,这也出现了一系列的三超情况。基于以上原因,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先进、科学的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是我国工程造价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模块化建筑项目篇4

4区县7个定向安置房项目

同意北京古城兴业置业有限公司建设石景山区老古城综合改造定向安置房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石景山区老古城地区。规划总用地面积80231.518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56681.827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193758.6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规模不得突破1604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及配套。

同意北京国隆置业有限公司建设朝阳区高碑店乡北花园定向安置房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高碑店乡北花园村。规划总用地面积507706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50891平方米。

同意北京广安置业投资公司建设丰台区张仪村西城区旧城保护安置用房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丰台区卢沟桥乡张仪村。规划总用地面积163002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123034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4200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及配套。

同意北京龙业兴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设房山区周口店镇云峰寺村定向安置房项目。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中心区二街区02-0016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57900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31400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449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及配套。

同意北京长沟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房山区长沟镇中心区改造定向安置房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房山区长沟镇中心区3-7#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114800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907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及配套。

同意北京长阳兴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京石客运专线张家场村定向安置房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房山区长阳镇起步区4号地。规划总用地面积58100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569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及配套。

同意北京长阳兴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轨道交通房山线长阳段军留庄村定向安置房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房山区长阳起步区1号地。规划总用地面积35200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6700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53461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及配套。

4区县这7个定向安置房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016940平方米。

2区县2个经济适用住房项目

同意北京星宇吴经济技术发展中心建设平谷区天成开元经济适用住房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平谷区平谷镇平谷大街南侧。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22300平方米,全部为建设用地,建筑控制规模3568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及配套。

同意北京市密云县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建设密云云北小区经济适用房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密云县站西路南侧。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9213.842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13294.6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563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及配套。

2区县2个公共租赁房项目

同意北京市公安局机关住房管理中心建设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区半步桥公共租赁住房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西城区半步桥44号。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26432.5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6700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231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及配套。

同意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发展中心建设通州区梨园镇(铜牛针织厂)公共租赁住房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通州区梨园镇。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22776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17006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为42515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及配套。

海淀区小营二类居住及商业金融项目

同意北京城建兴华地产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海淀区小营二类居住及商业金融(配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海淀区小营。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76109.305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140731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为281388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居住、商业金融及配套。该项目应配建8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

西城区大吉危改小区项目

同意北京中信房地产有限公司对大吉危改小区二期、三期项目开发建设。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城区菜市口东南角。二期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4.22公顷,其中建设用地约11.23公顷。建筑控制规模约84.47万平方米(地上59.75万平方米、地下24.73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商业及配套。

三期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4.59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1.35公顷。建筑控制规模约47.07万平方米(地上34.38万平方米、地下12.69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商业及配套。

丰台区南苑棚户区改造三期项目

同意北京市丰台区房屋经营管理中心对丰台区南苑棚户区三期项目实施改造。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丰台区南苑镇。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391100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150400平方米,建筑规模为29288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商业、教育、医疗卫生。

北京市文化中心建设工程项目

同意市文化局组织实施市文化中心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便门大街甲1号。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北京群众艺术馆、西单剧场(复建)、市文化局办公用房、地下停车库及配套用房等。建设用地面积4508.86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088平方米(其中地上17997平方米,地下7091平方米)。

北京英特宜家购物中心大兴项目

经研究并报请市政府批准,同意外商独资企业北京英特宜家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北京英特宜家购物中心大兴项目。项目名称为北京英特宜家购物中心大兴项目。经营范围为大兴区西红门综合商业区二期项目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建设地点位于大兴区西红门镇。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302547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194141平方米。

马驹桥镇物流基地生活配套区项目

同意北京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建设通州区马驹桥镇物流基地生活配套区C-13居住用地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通州区马驹桥镇。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47255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105717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为243149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及配套。

通州区西小马庄a-1地块居住项目

同意北京龙湖天行置业有限公司继续开发建设通州区西小马庄a-1地块居住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通州区梨园镇西小马村。规划总用地面积73104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55435平方米,建筑规模为157974.074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及配套。

房山区黄辛庄小区二期项目

同意北京安顺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继续开发建设房山区黄辛庄小区二期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房山新城良乡组团北部。规划总用地面积120547.73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85072.6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13593.45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住宅及配套。

房山区窦店镇03-0013等地块项目

同意北京田家园新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房山区窦店镇03-0013等地块居住、商业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房山区窦店镇。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86344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71912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为137808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商业金融、居住及配套。

房山线长阳站8号地西侧地块项目

同意北京建工长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房山区房山线长阳站8号地西侧地块文化娱乐及居住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房山区长阳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97084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为186948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居住、商业、文化娱乐等。

模块化建筑项目篇5

建筑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等,最大化地实现了建筑设备实时监控与信息系统的集成,有效实现了对建筑设备的综合管理。信息化的建筑设备管理体系以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以及人工录入内容为其主要信息来源,通过对两者的集成交互,减少了多余的转换和接口,最大化地实现了数据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全面位地实现了建筑设备的自动化维修及管理。

2信息化系统功能

信息化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是建立在建筑设备的信息基础之上的。其对建筑设备的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模块,即设备信息管理模块、设备运营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以及文档报表管理模块。每个管理模块又分别针对不同的内容详细进行管理控制。

(1)设备信息管理模块。设备信息管理模块可以分为设备基础信息和故障报警信息两项内容。设备基础信息主要是采取编码的方式,对建筑设备的各项特征数据,如设备的型号、设备出厂的批次、设备类别以及设备的安装技术、使用部门、相关图纸及建筑设备的各种配件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类管理,更加方便在多种条件下对设备的有效查询和管理。故障报警信息是系统通过自动的方式或者通过手动操作生成建筑设备运营过程中的各类事故的发生原因、事故类别、设备故障的原因及其类别、故障的等级等数据,从而更好地对建筑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

(2)设备运营管理模块。设备运营管理模块可以分为实时数据与统计和设备诊断维护两项内容。建筑设备的实时数据与统计主要是通过自动化的监控系统实现的。通过信息化建筑设备管理体系的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可以提供建筑设备在运营过程中的各项实时数据,如建筑设备运行过程中的转速、温度、电流、压力、电压、设备累计运行时间、设备的累计动作次数等,还能对建筑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次数等进行统计,这样就能全方位地、及时有效地对建筑设备采取一定的预防和管理措施等,防止设备故障造成损失。

(3)文档报表管理模块。文档报表管理模块可以分为文档管理、统计报表和计划任务三项内容。文档管理主要是建筑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采取统一分类管理的方式,将建筑设备相关的操作手册和相关的管理规定等资料进行统一的分门别类,使设备管理人员能够随时对相关设备进行查询和管理,提升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建筑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还能够通过对设备的各项性能(如设备的维修情况、设备的运行时间、设备的运行状况等)进行统计,通过多种方法的统计分析,生成相关的统计报表,更能使设备管理人员一目了然地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从而更好地对设备进行维护管理。建筑设备信息化系统还能生成相关的维护计划任务。

(4)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分为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日志管理三项内容。信息化建筑设备管理体系能够对设备的管理部门、人员、岗位职责和类别、管理权限等分别进行设定和管理,系统还能够将用户的各种操作生成记录,通过操作的相关日志能够随时了解以往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情况。

3结语

模块化建筑项目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教学体系

一、背景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高校发展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整体教育质量水平不容乐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为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是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向分类化、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一)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目标

截止至2013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358所,独立学院292所,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5.6%,在校学生人数达50%以上。以独立学院以及新建本科院校作为转型发展战略的试点,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而建立应用型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以我校为例,在2014年《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整体转型发展“六年行动计划”》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总体思路,契合2014年我校获得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的契机,制定转型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红钻也结构等,进一步提升我校服务地方与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二)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

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构件是实现独立学院成功转型的关键,我校的做法是密切围绕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出发,以建构我校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教育教学体系为指导思想,把握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耐用”的原则,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我校的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建构是根本性的、革命性的,有理论依据支持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改革,其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增加实习实训课时比重,实践环节比例应占总学分50%以上,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积达到一年以上。二是教学内容模块化,形成以能力(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三是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促使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实际案例教学达到100%。四是评价体系多样化,依据课程类型与特点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习评价由“分数高低”向学习过程体现“能力强弱”的转变。

二、建构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的教学体系

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的教学体系的建构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作为依据,改变以类型教学为主的专业教育思路,应突出强化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我校转型发展思路的不断拓展,我校建筑学专业形成了“系+学科+模块化”的三级教学体系,以及“工作室教学”的“项目化”应用教学实践体系,两个体系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施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负责制、工作室设计题目师生双向选择等教学组织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责任心,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一)以“项目化”建筑设计课程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传统的设计课程都是采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公共建筑选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进行教学,但我们的学生实际毕业之后在工作中将大学期间的知识转化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长时间的磨合期。因此,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尽量将实际工程引入设计核心课程,教学的同时可以结合现场参观场地、在建项目、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做使学生不再觉得设计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可以直接感触得到设计的每一个深入都是有依据的,这就给学生实现了一个在课堂上就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良好平台,缩短了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

结合我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建筑学专业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艺术设计等相关学科进行教学交叉,通过“模块化”课程建构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建筑技术课程体系、建筑艺术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技术型”的理论与应用知识体系的教学体系建构。如图2为建筑学专业各个模块及相关课程的体系建构。其中以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为重点和主线,衔接相关模块课程。建筑设计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基础a1-a2,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a1-a5以及课程设计等,主要的教学流程为“项目化”教学方式,如图1。建筑艺术课程模块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表达的能力,包括素描、色彩、构成设计、建筑表现技法、建筑史等,主要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实践动手为主,使学生能够达到空间感知和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技术课程模块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测量学等,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达到解决一定工程技术问题与表达的能力。软件应用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CaD&Sketchup、photoshop、3Dmax等,贴合区域经济的需要,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执行能力。实践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素描实习、色彩实习、建筑认识实习、设计院实习、毕业设计等,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建筑艺术课程模块、建筑技术课程模块、软件应用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的建构是为了加强建筑设计课程模块而进行设计的,通过各模块与建筑设计课程模块的联系和融合,逐步让学生掌握空间感知和表达能力、自学及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使教学体系的建构能够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探索“项目化”教学方法

主要形成以“工作室教学”为主,“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与之相结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对实际项目以及建筑实例进行功能、形态、技术等各方面的讲解和不断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的能力,进而达到能够分析和解决建筑设计过程中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工作室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模拟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同时联合多专业教师(建筑、园林景观、结构、构造等)参与指导建筑设计课程,加强“应用技术型”相关知识的应用训练,并从政府、开发商、使用者、设计师等多角度来评价设计成果。

(三)评价体系更新

传统的建筑设计成果评价都是通过评图进行,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学生往往不清楚成绩的取得依据,成果中存在的问题等,因此难以在后面的学习中改正并提高。因此,在“工作室教学”的项目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评价体系进行了更新,采取了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的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展评结合评价方式,即将学生的设计成果全部公开进行展示,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对教师的评价起到了监督作用。讲评结合评价方式,即进行课堂挂图讲评,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成果构思及特色,同学相互提问,教师或学生现场点评,活跃了课堂氛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联合评价方式,即通过联合相关专业老师(建筑、结构、园林景观、构造等)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了偏袒现象,体现了公平和公开的原则。

三、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在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教学体系中,首先理论承担着专业知识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积累,应用与实践又肩负着实用性与操作性的传承,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贴合我校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整个教学体系建构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主体意识和思维的改变。新的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离不开主体,即使用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对于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的能动性直接决定着这种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实践成功。因此教学双方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不懈追求的态度来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保障。第二,时间。建构特色化的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改革和更新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因此,这种教学体系的建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集中性和临时性的特点,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不断的修正、适应和完善。第三,场所。学生的应用实践环境是理论与实践链接的支点,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场所环境和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四、结语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在转型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筑学专业也采取了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教学效果能够夯实专业基础、专业应用能力较强的创新人才。建筑学专业有良好的应用背景,此次教学改革能够立足应用与实践,能够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技术型以及创新人才。但从整体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来看,这样的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时代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教学改革还需不断反思和总结,最终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晓清,李建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4(07)下

[2]陈晓虎.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兼谈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3]王维坤,温涛.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07)

[4]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06)

[5]张君诚,许明春,曾玲.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6)

[6]朱银友.特色化: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

[7]冯雪萍.基于现代企业转型发展的实训教学改革探索--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4(06)

模块化建筑项目篇7

关键词: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筑信息模型

abstract:themodernconstructionprojectmanagementalreadygradualchangeforproject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introducesthe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applicationprospectoftheconcept,analyzesontheengineeringprojectmanagementframeworkBimtheadvantagesofinformationsystem,andputsforwardtheprojectbasedonBim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tructureandninebigfunctionmodule,introducedthesystemhowtothelifecycleoftheintegratedoperation.

Keywords:constructionprojects;the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现代建设项目管理已经转变为对项目信息的管理。在信息系统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多大多数研究将焦点集中在整个系统构架的理论研究上。我国建筑业的信息化,充其量是为建设项目管理的过程提供了一些工具。国外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较高,也只是几个建设过程信息的集成。作为建筑信息技术新的发展方向,Bim从一个理想概念成长为应用工具,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多方面的机遇与挑战。

1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整体构想

1.1建筑信息模型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指在开放的工业标准下设施的物理和功能特征,及相关的项目生命周期信息的可计算或可运算的表现形式。Bim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一个共同的标准,集成了建设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作为一项新的计算机软件技术,Bim从CaD扩展到了更多的领域,还蕴藏着服务于设备管理等方面的潜能。

1.2基于Bim构建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分析

传统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输入只能停留在本部门或单体工程的界面,难以进行及时整体工程的相互传输。基于Bim构建的工程项目信息系统除了具有传统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优势外,还能满足以下要求:

(1)集成管理要求。随着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不断推广和运用,人们越来越强调项目的集成化管理,同时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将项目管理的各种职能,如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等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全寿命管理理念就是要求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要在考虑工程项目全寿命过程的平台上进行,使得工程项目的总体目标达到最优。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上,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是为了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也应考虑管理信息系统在工程竣工后纳入运行阶段的应用。

2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及功能

2.1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B/S(Browser/Server)结构,大多数事务通过服务器加以实现,数据可以得到即时的传输和集成加工。这样的系统架构分为3层:

第1层是操作层,也叫用户界面,供终端用户群(包括业主、施工方等)通过浏览器,用户群在网络许可范围内,通过Http网络协议,经过身份识别,并赋权后进入系统,进行相关操作。

第2层是应用层,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程序加载于应用服务器上,通过中间件接收用户访问指令,再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用户。

第3层是数据服务层,通过中间件的连接,负责将涉及数据处理的指令进行翻译和处理,如读取、查询等操作。

2.2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模块及其功能

基于项目集成化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共分为9大模块。

(1)项目前期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前其策划所的形成的文件进行保存和维护,并提供查询的功能。

(2)项目策划管理模块。在这个模块中,最重要的是编码体系和wBS。编码体系一旦定下来,是不可以更改的。每一项工作的编码都是唯一的,编码设计对项目的整个计划及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都有很大的影响。

(3)招标投标管理模块。对工程招投标而言,只要模拟相关招投标法规定的程序即可。另外,应该根据工期计划和采购计划,合理安排招标的工作。

(4)进度管理模块。该模块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工期目标和施工总进度计划,单位工程施工计划,分部(项)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等。此外,该模块还应能提供进度控制的分析方法,如网络计划法等。

(5)投资控制管理模块。项目总投资确定以后就需按各子项目、按项目实施的各个分阶段进行投资分配,编制建设概算和预算,确定计划投资,在工程进展的过程中,控制每个子项目、每一阶段的实际投资支出,确保项目投资目标实现。该模块可用于制定投资计划,提供实际投资支出的信息,将实际投资与计划投资的动态跟踪比较,进行项目投资趋势分析,为决策措施提供依据,同时还应具备提供S曲线法等投资控制的分析方法。

(6)质量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是一个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设备质量,是通过以验收为核心流程的规范管理,它主要通过各种质量文档的分类管理来实现。质量控制模块是用于对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设备安装质量等的控制和管理,它的功能是提供有关工程质量的信息。另外,还提供质量控制的分析方法,如排列图法等。

(7)合同合理模块。工程合同管理是对工程项目中相关合同的策划、签订、履行、变更、索赔和争议解决的管理。其中,变更管理分模块是合同管理模块中的重要部分。

(8)物资设备管理模块。针对工程项目不同阶段和状态,对具体的物资和设备进行输入输出调用的管理,并采用相关的分析方法,如aBC法等。

(9)后期运行及评价管理模块。主要是反映项目运行以后的状况,也对反映工程项目整体管理工作的数据进行汇总,为业主、施工方等提供一些后期总结数据。

3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于Bim模型的信息系统在项目全寿命期内的具体动作如下:

(1)项目前期、策划阶段。此阶段主要利用项目前期管理模块和项目策划管理模块,可以在系统形成一个3D模型,前期参与各方要以对该三维模型进行各方面的模拟试验,做出可行性判断,设计方案的修正。可得出理想项目3D模型、文档、平面设计图纸等成果。

(2)项目招投标阶段。此阶段主要利用招标投标管理模块,可以进行一些基于网络的开放性操作。招标单位可以规避投标单位由于对项目理解误差造成的费用和赶时间的损失;投标单位可从这些开放性的集成文件里,做出合理的标案,且各方都基于一个公正合理的平台进行竞标。当最终标案经过系统公示产生后,将招投标文件输入系统,形成合同依据的有效电子文档,以产生项目的总承包等一系列合同文件。

(3)项目施工阶段。此阶段利用质量、进度、投资控制模块,对所有系统模块进行有效控制。在该过程中,随着项目的进展,将产生各种合同文件、物资采购及调用记录、合同及项目设计等的变更记录及施工进度,投资分析图等一系列系统文件。项目参与各方可以随时调用权限范围内的项目集成信息,可以有效避免因为项目文件过多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的发生。

(4)项目运营阶段。在运营管理阶段主要利用后期运行及评估模块,可以及时提供有关建筑物使用情况、财务状况等集成信息。利用这些实时数据,物业方,最终用户等还可对项目做出准确的运营决策。

4结语

Bim是建筑工程信息化历史上的一个革新。通过建立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使计算机表示项目的所有信息,信息化建筑设计才能实现。系统可以实现项目基本信息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的整合,通过管理和利用项目统计数据,挖掘数据的潜力,发挥其决策支持功能;系统可以为行为规划与决策提供多维的信息支持。随着Bim的发展,不仅仅是现有技术的进步和更新换代,也将促使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型,并长远的影响人们对于项目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屈青山,张新艳.推行项目信息管理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2).

[2]何清华,卢勇,何伟华.基于internet的大型工程项目信息系统.同济大学学报,2002(2).

[3]王宇静.基于项目信息门户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研究.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2).

[4]刘爽.建筑信息系统(Bim)技术的应用.建筑学报,2008(2).

模块化建筑项目篇8

关键词:云计算;openstack;建筑项目管理系统;多租户;SSH框架

中图分类号:tn911?34;tm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6)19?0120?05

abstract:itisagreatpracticalsignificancetosolvethecommonarchitectureprojectmanagementproblemsinvirtueofthecurrentpopularcloudcomputingtechnology.thissystemadoptsthemulti?tenantdesignpattern.theindependentarchitectureprojectmanagementsystemisconstructedbythearchitecturecompaniesbymeansofregisteringandrentingthemanagementsystem,whichcanavoidbuyingtheprojectmanagementsoftwareagainatthebeginningofanewproject.theopenstackcloudplatformisusedtoprovidetheinfrastructureandservicesinthesystem.theadministratorallocatestheinfrastructureelasticallyaccordingtothequantitychangeoftenants,whichcanutilizetheinputinfrastructuretothemaximumextent,andavoidthewasteandinsufficientproblemscausedbythetraditionalone?timehardwareinput.theprojectisdevelopedbasedonthepopularopen?sourceintegratedframeworkSSHofwebapplicationprogram,takesadvantageofthecharacteristicsoftheflexibleandextensibleframework,canadapttothefuturerequirementchangeoftheproject,andisbeneficialtolaterprojectmaintenance.

Keywords:cloudcomputing;openstack;architectureprojectmanagementsystem;multi?tenant;SSHframework

0引言

目前,各行各业都争相使用云计算技术以达到自己的产业优势,也逐渐出现了基于云平台的各种应用。但针对建筑项目的云计算应用却很少。建筑项目管理软件能够为建筑业自身的专业化需求提供专业化的管理服务,以达到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节约管理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通过利用云计算技术人们可以租用远程计算资源,企业再也不用为了购买硬件、构建数据中心做大量的前期投入,也不用为软件安装、系统维护投入人力、物力[1]。这种计算模式是一种创新,对于无论多大的计算能力和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用户都可通过互联网获得;同时它也是对商业模式的一种创新,对于计算和服务,用户可以取用自由、按量付费[2]。

1系统需求分析

1.1可行性分析

在经济方面,项目开发完成后需要的云平台有两台iBmx3650服务器;开发使用eclipse作为iDe,使用tortoiseSVn进行代码管理,使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所以开发中基本不存在软件方面的成本;openStack是个开源的项目,部署云平台时可以充分利用开源优势,免费使用openStack项目。在技术方面,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建筑项目管理系统的云平台采用openStack开源项目搭建;整个项目开发采用SSH框架,而SSH在企业级开发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综上,从经济上考虑成本是可以接受的,从技术上考虑,使用的技术比较成熟能够完成项目开发[3]。

1.2功能性需求分析

基于云平台的建筑项目管理系统面向的是所有参与建筑项目的用户,做为一个多租户的系统要保证租户的数据安全,要有很好的数据隔离性,项目投入使用后要求项目在软件上也能够扩展[4]。

(1)管理员

具有建筑项目管理系统的最高权限,具体体现在能够对用户、企业、项目进行管理,以及负责整个项目的运维。管理员用户包括的功能模块为:首页管理、系统管理、账号管理、业务功能模块、移动端管理、规范管理。管理员用例图如图1所示。

其中,基于云平台的建筑项目管理系统首页经常更新,将本产品的最新消息显示在页面上,公告列表要能够添加、编辑、查找、删除公告。默认pmC列表的企业会显示在页面上,方便客户了解现有的pmC合作单位。管理员应该能够添加、删除pmC合作单位,当pmC单位较多时要能够通过公司名称查询对应的单位。页面上显示的pmC合作单位的顺序有时要调整,在pmC列表中管理员要通过上移、下移操作调整pmC合作单位的顺序。产品介绍在产品介绍标签页中能够编辑产品介绍信息、更改产品的使用价格,保存编辑内容,确保再次打开首页能够看到编辑过的信息。

(2)甲方用户

甲方用户根据岗位不同对应的权限也会不同,图2为甲方拥有最高权限岗位的用户对应的用例。甲方用户登录账号后会进入我的工作门户页面,在该页面能够显示我的本周任务、负责项目的概况、接收的资料、共享的资料。报批报建是工程项目所在地的报批报建流程,用户可以查看工程项目的报批情况[5]。资金管理用来管理各个阶段资金的使用情况及资金计划。进度管理用来查看工程各部分的进度情况。资料管理分为分类管理、我的资料、共享资料三个部分。

(3)pmC用户

pmC用户的权限和甲方用户的权限是基本一样的,只是pmC不负责项目的报批报建,所以也就没有报批报建模块。pmC用户资金管理分为资金计划和资金支付,资金计划模块管理项目资金的使用计划并向甲方提出申请,资金支付查看甲方资金的支付情况。pmC负责工程的施工,进度管理是pmC管理的重点,分为进度计划、本周任务、形象进度、分析汇报。进度计划用来对整个工程进行计划,可以编制计划;本周任务显示本周的任务;形象进度可以新增、删除形象进度,并对已有的形象进度进行修改;分析汇报分析整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向甲方、协作方做汇报,以掌握整个项目的进度。pmC用户用例图如图3所示。

(4)协作方用户

协作方包括进度管理、资料管理、后台管理三个功能模块。进度管理模块协作方主要负责监督工程的进度,并能够编制进度计划;资料管理可以查看工程相关的资料文档[6]。

2系统设计

系统云平台是在三台iBmSystemx3550m4(7914i01)上运行openStack云平台实现的,openStack云平台在iBm服务器上搭建成功后,可以享用云平台提供的iaaS,本系统要用到的四类服务器都运行在openStack云平台提供的云主机上,租户访问系统时首先会通过nginx服务器,在系统中使用nginx服务器做负载均衡。系统使用Squid作为缓存服务器,Squid是一个缓存internet数据的一个软件,它接收用户的下载申请,并自动处理下载的数据,web服务器使用Jboss。

系统的软件架构分层包括实体层、Dao层、服务层、web层。首先是实体层,根据系统各模块需要的表编写实体并通过hibernate注解创建持久对象,由于实体层是在系统开始创建的且不需要经常变化,将实体层打成jar包,系统开发过程中只需引用包中的持久化对象。其次是Dao层对数据库表的操作基本上是增、删、改、查,将对数据库表各表的操作抽象出来,通过一个CommonDao类实现对底层数据库的访问。第三层是服务层,服务层通过对Dao的操作实现系统业务逻辑[7]。第四层是web层,后台通过编写action类的方法处理页面和业务的交互,并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velocity页面对业务数据进行呈现,并对用户的非法操作进行适当的控制[8]。

3系统详细设计及实现

3.1多租户系统登录

作为一个多租户系统,所有的用户都从首页的登录窗口进入系统,为了保证用户的数据安全,要在后台对用户进行过滤,以区分不同用户的权限。

系统首页将一个友好的界面呈现给用户,对该系统进行介绍,公告等。最重要的功能性作用是提供用户登录系统的接口,用户点击首页左上角的登录按钮弹出登录框,输入账号、密码即可登录系统,如若忘记密码还可以通过验证找回密码。在首页登录时首先判断用户是否是管理员用户,如果是管理员就会进入广联达运营平台,在该页面管理员负责整个系统的运行,能够对使用建筑项目管理系统的企业、项目、账号、移动端的产品进行管理。当非管理员用户登录时就会根据用户管理的业务进行判断,如果用户没有管理项目就会根据是否是企业管理员直接进入普通用户管理页面和企业管理员管理页面。当用户有管辖的项目时,如果只有一个管理的项目就会进入对应项目的岗位门户,如果有多个管理的项目就会进入工程项目选择页面。

3.2管理员

管理员具有对整个系统最高权限的操作,负责管理的功能模块也最多,考虑篇幅问题,下面选择几个功能模块展示管理员页面的实现。

(1)企业管理

管理员登录后界面如图4所示。页面头部统一显示欢迎信息和glodoncloud图标,左侧部分为功能栏,点击左侧功能栏选项,右侧显示对应的功能模块,登录后默认显示企业管理模块。在切换功能模块过程中页面头部和左侧保持不变只有右侧功能模块发生变化。

(2)项目管理

管理员通过项目管理模块进行项目管理,首先管理员可以通过查询找到自己想要管理的项目,也可新增项目;其次对要管理的项目,管理员可以分配用户对项目的权限、岗位管理、协作企业;最后管理员可以编辑、删除项目。

(3)公告管理

公告管理用于编辑、管理、显示在首页的公告,首先管理员可以通过公告标题、时间查询要管理的公告,还可以新添加公告;其次管理员可以对公告进行编辑、批量删除选定的公告。公告管理界面如图5所示。

3.3甲方用户

(1)我的工作门户

当普通用户第一次登陆系统时,无论是甲方用户、pmC用户,第一次登陆后都会进入如图6所示的我的项目页面,以后再登陆时就会默认进入用户上次管理的项目页面。在我的项目页面分两列显示我的项目,主负责项目列显示甲方、pmC角色管理的项目,协作项目显示以协作方角色管理的项目。当用户点击管理的项目时就会进入对应的项目管理页面。甲方可最多拥有的功能模块有:我的工作门户、报批报建、资金管理、进度管理、资料管理、后台管理。我的工作门户显示我的本周任务、项目概况、接收资料、共享资料,让用户进入项目后能够直接了解自己的工作、项目进行情况及要查看的资料。

(2)报批报建

报批报建是甲方用户独有的功能模块,在该模块能够显示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报批报建流程图,当点击流程图中的节点时能够对该审批步骤进行编辑,当该节点完成时节点显示为蓝色,当节点工作正在进行中时显示为红色,当节点工作还未进行时显示为白色,灰色的节点不能进行操作。

(3)资金管理

甲方的资金管理页面只有资金计划页面,在该页面甲方对pmC用户提交的资金计划进行审批,同意资金计划点击确认本月计划,否则取消确认。

(4)资料管理

资料管理用来管理自己的工程资料,还可通过共享、分发等方式传递给他人查看以实现项目相关人员间的资料信息的传递。资料管理有三个标签页,分类管理页对分类进行添加、删除、编辑;我的资料页显示已的文档、已接收的文档、我的文档,可对文件进行下载、查看、分发、共享等操作;在共享资料页面,如果文件是本人共享的,可以对文件执行下载、查看、更新、删除操作,如果不是本人共享的文件则只能下载、查看。

(5)后台管理

如果用户是企业管理员,后台管理页面有6个页签:在个人资料页签,显示、修改个人基本资料,更改密码以及设置密保问题;在企业基本信息页签,显示修改企业的基本信息、联系人信息等;在账号添加页签,为本企业添加用户账号;在账号维护页签,维护本企业的账号分配,可以编辑、删除账号;在项目维护页签,对项目执行分配权限,岗位管理,选择协作企业,编辑项目;在协作项目页签,对协作的项目进行管理。如果用户不是企业管理员则只有个人资料页签。

3.4pmC用户

pmC用户的功能模块除了没有报批报建,其他功能模块和甲方功能模块基本项目相同,在此不再说明。但是pmC用户的进度管理模块有四个标签页,在进度计划标签页,可以查看、编制进度计划;在本周任务页签,可以查看本周的任务情况,包括本周共有任务、正常执行任务、等待执行任务、可能延误任务、按时完成任务、已延误任务;在形象进度标签页,可以新增、删除、编辑形象,在这部分新增的形象进度会显示在甲方和pmC的首页以及甲方的进度管理模块。

协作方用户的功能列只有进度管理、资料管理、后台管理三个模块。其中资料管理、后台管理模块和甲方、pmC用户的功能完全相同。进度管理模块只有进度计划、本周任务两个标签页,具有和pmC用户项相同的功能。

4系统测试

4.1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主要验证系统是否能够达到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中的要求。本节功能测试选择黑盒测试方法进行,测试内容包括登录、管理员功能模块、甲方用户功能模块、pmC用户功能模块、协作方用户的功能模块。由于系统功能多,模块功能也多,选取管理员的项目管理模块、普通用户的资料管理模块进行测试说明。

管理员的功能模块最多,选取管理员用户的项目管理模块进行测试说明。项目管理测试部分试用例如表1所示,经测试项目管理模块的各功能能够与需求分析相符合,达到系统目标。

甲方用户、pmC用户、协作方用户的功能模块非常相似,经测试资料管理模块和需求分析部分相符,能够达到系统的功能要求。

4.2性能测试

测试中使用apacheJmeter进行压力测试,由于性能测试依赖服务器的性能和当时的网络情况,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可靠,采用多次测量进行数据统计。在本次测试中,选择4个比较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页面进行测试,对这些页面发送400次并发请求,实验测试数据如表2所示。

以上测试数据表明,本系统能够响应高并发请求,并且平均访问时间没有超过5s,能够满足用户基本的体验需求。

5结论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建筑行业发展对建筑项目管理系统的强大需求。根据实际的建筑项目一般管理模式对系统进行业务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以SSH框架为基础结合sitemesh框架、Velocity模板语言、memcache缓存技术实现了大型的面向多租户的建筑项目管理系统,并通过图解方式展示了系统的部分主要功能模块,从展示中可以看出系统是一个强大的、功能完善的项目管理系统,同时保证了用户之间数据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尹楠,陈操.基于B/S和C/S架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J].信息工程,2012(7):65?67.

[2]李欣琪.云计算中虚拟化管理方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3]王庆波.云计算宝典技术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89?90.

[4]杨梅,李宏波.浅谈云计算在企业it架构的应用[J].科技风,2012(11):90.

[5]李知杰,赵健飞.openStack开源云计算平台[J].软件导刊,2012,11(12):10?11.

[6]周婧.基于云服务平台的应用软件商店开发者社区研究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模块化建筑项目篇9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工程应用;高职;实训课程体系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职专业,在2016年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更名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建设行业和企业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水平提供保障,从而为建设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一、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守类型、稳规模、强内涵、调结构、促合作、探贯通、办特色”的办学思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重在培养面向建筑和工程领域,从事智能建筑系统和工业控制相关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设备安装、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管理、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维护与改造、系统报价和招投标、工程管理、绘图和资料管理、工程监理、产品销售等岗位。

二、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课程内容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单项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且多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容易使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缺乏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从而无法完成系统化的工作。(二)实训教学方法陈旧对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多学科交叉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有些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训教学,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感到课堂沉闷,从听不懂进而过渡到提不起兴趣,很难理解、掌握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实训课程内容,难以形成工程应用能力。

三、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一)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

在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可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项目教学法。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每学期都要进行实训,然后将实际工程做成项目单,并根据企业标准检查项目结果。第二,任务驱动法。将大型的工程项目分解成各个小项目,全班共同完成,这样,不但积累了学生的工作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建立多样性的实训实践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教师将部分小系统、小项目直接制作成任务,学生自主选择去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样,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在不占用总课时的条件下又增加了更多的系统和项目。第四,不断扩充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每个假期,高职院校都安排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假期实习,建立多个长效的假期实习基地。

(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

第一,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培养模式,研究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探索培养模式目标和培养环节,制定实训课程教学计划,研究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激发培养模式的内在动力,建立高效的培养机制。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取对图纸和系统进行深化设计的方法以及既接近实际工程又符合实训基地培养模式的系统工程。第二,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课程体系,针对培养模式的要求,开发相应的模块课程,确定本专业的实训模块,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其他院校课程和实际工作技能要求以及最新的先进技术,探讨适合本产业结构的实训课程体系。另外,还要注重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链接问题;保证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时,合理解决核心专业模块课程过重的问题。第三,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基于实际工程的基地,合理利用校外实习实践环节,建立高效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提出了要从实训教学方法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两方面加强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进而为建筑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的现代化人才,充分满足市场对建筑人才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正松.论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13(2):36-37.

模块化建筑项目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C/S模式;B/S模式;混合模式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对工程造价进行系统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原有的建筑工程造价系统在通用性及造价实时计算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应用需要。迫切需要开发新的适应时展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平台。

2建筑工程造价系统主要功能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套全过程全方位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将各种信息汇集起来进行集中处理,包括包括数据录入、动态管理、预算管理、工程管理、造价分析、定额项管理、权限管理等。将这些子系统通过网络联系起来,达到信息共享、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目的,组建一个有机的建筑工程造价系统,并使造价分析溶于系统之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造价决策和设计阶段的合理性、准确性、科学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一般来说应具有如下功能:

(1)建立一套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包括数据录入、动态管理、预算管理、工程管理、造价分析、定额项管理、权限管理等多个子系统;

(2)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工程结算时实现造价的合理核实确定;

全过程控制: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发包阶段、项目施工阶段、项目竣工验收阶段

(3)实现工程造价分析,从多个角度对工程造价进行分析。

①工程造价分析应是全面的,应包括建设投资包括的各种费用。

②工程造价分析应该分出层次,至少应分析到单位工程。

③进行指标计算和分析,通过生产能力、建筑物结构形式、建筑面积等特征,对材料用量、单位造价等指标进行综合计算和分析。

④工程造价要分析主要人工、主要机械、主要材料、主要实物的数量及相应造价。

⑤建立造价数学参考模型,全面、动态地对工程造价进行分析,通过对相关参数的调整,能够对不同地点、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工程造价进行预测和分析。

(4)数据集中管理,功能分散处理,共享信息资源。考虑到现行管理机构的需要,材料管理、设备管理等由相关的职能部门来管理;

3建筑工程造价系统统设计

3.1系统体系结构的选择

目前构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有两种:C/S模式和B/S模式。我们通过对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比较二者优缺点。

(1)C/S模式

C/S模式的优点:

1)交互性强:由于C/S模式在客户端有较为完整的应用程序,事务处理能力强,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适合进行大量的数据录入工作。

2)安全性高:基于C/S结构的系统一般运行在局域网内,采用安全性较好的网络协议,而访问系统使用专用的客户软件,能提供更为安全的数据存取模式。

3)数据处理能力强:C/S模式采用的是双层结构,网络数据传输速度快,处理大容量信息能力强。

C/S模式缺点:客户端维护成本高,工作量大,软件升级复杂。

(2)B/S模式

B/S模式的优点:

1)开放性高:基于B/S结构的系统是一种开放系统,在客户端只要安装了标准的浏览器软件便可以与服务器进行交互,它满足了开放式信息共享的要求,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而言,适合对建筑工程造价数据库中数据进行检索、查询。

2)维护简单:客户端维护工作简单,实现了“瘦”客户机、“胖”服务器。在B/S结构中,管理和维护集中在服务器端。

3)能够跨越异质异构网络互联。

B/S模式的缺点:由于采用国际互联网的开放性协议,对系统所必须的安全还缺乏足够的保障措施,防火墙技术并不能完全屏蔽网络黑客和内部人员对系统的恶意侵袭。另外,由于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响应速度较慢,不利于处理海量数据。

(3)C/S模式与B/S模式的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中单独采用C/S模式或B/S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很好地满足需要。本系统采用一种基于internet的C/S和B/S的混合体系结构,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网上注册,输入造价资料,查询分析造价资料,浏览造价信息。同时考虑到浏览器交互能力弱的特点,很难通过浏览器将大量数据直接导入系统数据库,所以,对于系统历史数据的导入仍然采用采用C/S结构,对系统运行所需基本资料和造价资料进行维护和导入。从而使本系统操作界面简单实用,并符合系统需要和用户的使用要求。

3.2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设计了系统的整体框架,它包括7个子模块:数据录入模块、动态管理模块、预算管理模块、工程管理模块、造价分析模块、定额项管理模块、权限管理模块。

其主要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1)数据录入模块

这个模块提供了系统的输入功能,通过手工输入或者已存在数据的转换导入,将造价文件数据录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并放置在相应的数据库表中。

(2)动态管理模块

动态管理模块提供了对建设准备、建设施工、竣工等阶段的管理,这些阶段为工程造价的实际发生阶段,必须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发现造价的不正常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对不合理发生的费用及时进行干预,避免再次的发生。确保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及时发现节省造价的施工方法并进行推广。

(3)预算管理模块

预算人员通过此模块来管理预算项信息,包括预算项的添加、修改、删除等。

(4)工程管理模块

该模块包括工程合同管理模块和工程进度管理模块。工程合同管理模块以项目方式对合

同进行管理,可对每个合同进行评审、合同借阅、资质管理、质保金、合同付款、合同奖励、合同结算的跟进工作。工程进度管理模块:提供的比较直观的工程进度管理方式,用户可以对每个项目划分成不同的计划表,同时还可以对每个计划表定义不同的工作内容及分项工程等。不同工程的用户根据不同的权限,填报工程计划,包括施工、停工、竣工状态等。

(5)造价分析模块

提供了工程投资成本分析造价纵向分析造价横向分析造价指数、造价预测、造价文件

审核等造价分析功能,是系统功能的主要部分。

(6)定额管理模块

定额管理模块主要提供了对定额的查询和补充定额的录入,以便能够对定额进行系统的管理。

(7)权限管理模块

系统维护模块主要提供的是系统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修改密码、重新登陆、重新连接、工具条、退出系统等功能。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