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态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21:26

智慧生态建设篇1

关键词: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

1智慧生态城市的定义

智慧生态城市是在建设数字化、现代化的智慧城市的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两者作为一个同等重要、密不可分的整体协同推进,按照生态学原理,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为核心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宜居城市。一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以过分强调规模和速度,以大量掠夺自然资源、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现在,随着自然资源的日渐减少、枯竭,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日趋加剧,各种垃圾等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侵占,自然环境早已不堪重负,并开始出现各种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智慧产业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为改变当前现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推行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在推进城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使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高效、便利的同时,将对自然环境、资源消耗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发掘生态建设和智慧建设的结合点,形成新的产业模式,继续推动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智慧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2.1规划建设未融入“智慧生态”理念。过分追求城市化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把完成大量建筑和工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甚至大力发展严重破坏环境、消耗大量资源的产业以拉动GDp,完全没有将智慧化、生态化理念融入到规划和建设中。2.2智慧和生态建设不均衡。在进行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时,虽然有这个理念,但是依然有失偏颇,通常以智慧化为建设重点,过多重视城市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方面的建设,虽然能够对公共安全、环保、交通、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各种需求进行快速智能反应和管理,使人民的生活更加高效,但是在保证人民生活健康、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破坏方面作为不大。2.3没有形成智慧生态建设产业。当前很多城市的智慧生态建设,大多是先进行智慧化建设,再牵强附会地引入一些生态建设,如先进的垃圾处理厂、绿化工程等,没有找到生态建设和智慧建设的结合点形成产业,没有对拉动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如果在建设和改造之初就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推动智慧生态建设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建设效果,而且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3推进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措施

3.1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基本理论发展。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作为一个较新的理论和概念,大多数人对其还比较陌生或不得要领。甚至有人认为推进生态建设会导致经济衰退而怀有抵制心理。所以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基本理论发展对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具有重大的指导和促进意义。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进行布局时必须充分考虑地理、人文、气候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的规模和功能,结合智慧产业的促进作用,合理协调对自然生态的索取和补偿关系,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提供的优势,建立最适合的智慧生态产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利益,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从法规、道德层面入手对人民的生活方式、经济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科学利用理念。努力提高自然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确保经济发展,实现城市和自然地和谐相处。3.2进行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1)城市发展应重视生态环保。城市建立的初衷是推动经济发展,并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引进先进科技和设施保证人民生活幸福的同时,城市不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完全可以利用科技优势,加速城市经济转型,建立最适合当地自然特点,对自然环境消耗最小、破坏最小的产业。同时加速对自然环境的补偿和修复,如植树造林、土壤修复、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防沙治沙、退耕还草、湿地恢复、固体垃圾治理,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倡导和推行节约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通过对自然的保护形成新的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2)科学的城市定位规划。在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良好的顶层设计比其它建设都要重要。要结合当地特点进行全面的、有远见的城市定位,强调土地/资源的混合利用、综合开发,将工作、生活、消费、环保等活动场所有机结合,将智慧和生态结合,科学划分合理的功能区。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协调发展各种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加强功能区之间的沟通,提高智慧化管理水平,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城市。(3)大力发展智慧生态产业。城市依托的传统工业体系对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消耗和破坏。而智慧生态城市为保证经济发展,需要建立适合城市自身的智慧生态产业、通过智慧信息流引领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积极创新,通过高新技术推进生产业,如保险、商务、科技等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通讯、新能源、集成电子、大数据、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未来优势产业。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的同时,通过先进技术带动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创建宜居的生活环境。

4结束语

当前城市化高速发展已经逐渐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长此以往,不论是对人类还是对自然环境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伤害。作为解决之道,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任重道远,目前理论和建设方式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按照科学的观念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与经济发展并不冲突,当形成智慧生态产业,其也会为经济提供强大的拉动力,使环境更宜居,使城市更智慧、经济更发达,也使人民生活更美好。

作者:窦宝仓郭雯单位: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5):48-57.

[2]毕凌岚.生态城市物质空间系统结构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4.

智慧生态建设篇2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宿州意义深远。过去,宿州市依托其襟连沿海、背倚中原的区位优势,以承接一线城市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为主,产业发展后续增长乏力。如今,宿州高新区正式将云计算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制定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为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以农副产品加工、轻纺服装制造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发展,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具体实践,宿州市政府通过落实商业合作伙伴扶持政策、完善高新区产业环境建设云端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有迹可循。

龙头带动聚力抱团谋发展

宿州市高新区筹建于2011年6月,经过3年发展,区内智慧互联云计算产业园一期数据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华音呼叫、云盾云安全、智慧城市宽带、云康物联网等12家云计算企业也相继入驻,云计算产业初具规模。

被纳入北京、上海“2小时交通圈”的区位优势为宿州发展云计算产业提供了先天优势。省、市政府超前谋划、狠抓落实的决心与魄力为其云计算产业的长足发展赢得了持续动力。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更离不开应用基础和环境建设。以应用为先导,释放企业创新活力也是宿州市政府布局云计算产业的重点工作之一。高新区党工委书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祖钧公认为:“只有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力量,才能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向园内集聚。”

2014年,宿州市政府凭着开放的产业政策、施政方针,吸引到云服务领域核心企业――华为云入驻高新区。依托华为云服务安全可靠、高性价比、中立的iaaS服务及面向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行业的成功实施经验,宿州云服务生态圈建设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据华为云宿州基地负责人介绍:“华为云服务特色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能够根据业务需要随时增加或缩减计算和存储资源,实现弹性供应;二是计算资源可实现在线自助购买,短时间内可快速部署数百台计算资源,供业务开展。三是华为云服务基于多节点、全网布局,可为用户提供遍布全国的海量资源。四是华为云服务可通过可视化web界面实现多个集群计算资源的远程控制管理。此外,华为云服务也可提供安全、监控等一站式服务,帮助用户降低和简化运维成本。”

据了解,由华为云服务与宿州市政府共同筹建的华为云宿州基地将作为华为云服务华东大区的中心节点。“它同时也是华为云服务全国战略节点之一,是华为云华东大区业务的支撑中心,全国大数据处理中心、业务备份中心。”华为云宿州基地负责人表示。

合作伙伴引入政企服务新方式

华为云基地选择落户宿州,经过了长期考察、谨慎决策。“首先,我们看中的是宿州市相比其他三四线城市,在云计算领域的先发优势。目前园区内数万平方米数据中心已正式投产,云服务基础设施配套相对完善。”华为宿州云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其次,政府对云计算产业的扶持力度和发展决心也是吸引我们的一个因素。对于占云计算企业较大支出项的电费、带宽,政府一方面通过落实智慧云计算产业园直供电计划,对配套电力设施建设、电价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高新区会成立带宽公司统一向电信运营商采购带宽,为入驻涉云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电信网络服务。”

此外,宿州市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以及宿州交通枢纽优势为华为云承接中部、华东地区业务带来的便利条件,最终促成华为与宿州市政府着力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强强联合。

合作伙伴引入模式为加快宿州云计算产业进程,有效联动政府与产业、产业与企业合作交流,实现共赢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参范本。

入驻宿州云计算产业园区的涉云企业均可以享受包括各项税收、补贴和云服务扶持等优惠政策。“针对按期竣工投产的涉云项目根据固定资产投资1亿到5亿不等,政府会给予最多不超过300万元的奖励;涉云企业租用园区用房,第一年免租金,第二年和第三年租金减半;入驻后,涉云企业可享受免税政策。面向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两大产业,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资金都会向本地企业倾斜。此外,高新区管委会与社会风险投资资金联合成立的云计算产业投资基金,也可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资金和担保资金,倾斜性扶持中小企业。”

据华为云服务相关负责人介绍,筹建中的华为云数据中心将坐落在高新区信息产业园智慧云计算产业园区;建成后的数据中心满足GB50174-2008a级机房建设标准,双回路供电;并可提供7*24小时专业服务,针对重要客户可提供专属区域,物理隔离。

目前,依托华为云专业技术服务及在云计算产业中的影响力、号召力,与其有着良好合作基础的一批企业也在考虑入驻华为宿州云基地,与华为云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创新应用加速云服务落地

6月18日,宿州塑想科技有限公司在高新区正式开业,将面向动画、影视公司提供稳定、专业的渲染服务。这些渲染业务都将大规模依托并部署于华为云服务上。

这意味着华为云宿州基地迎来了首个入驻企业。而在入驻前,塑想科技与华为云的合作由来已久。“渲染业务是以计算资源为核心的。传统的方式是我们购买软硬件设备,自建集群。”塑想科技渲染业务总经理傅锐告诉记者。

“这种方式有三个弊端,一是为满足峰值业务量,一次性购置设备的投入成本很高,而在淡季会导致资源浪费。二是自建计算中心不可能自由、无限扩展,在业务量飙升时也不一定能满足业务需求。三是从人力配备来看,需要单独建立一支运维团队确保支撑渲染业务的设备正常运行。”

渲染业务传统的信息化架构因云服务的出现而得以颠覆。“我们在上海成立的首家体验式商业渲染农场,就是基于华为云服务实现的。以前,我会担心渲染业务的计算资源,现在基于华为云可弹性供应、远程管理的服务资源,我毫无后顾之忧,可专注于客户服务与客户拓展。”

继塑想科技之后,北京炫我、瑞云科技等一批高科技企业也与华为云宿州基地达成了入驻意向。对视人才和计算资源为核心要素的动漫渲染业而言,华为云服务提供的一站式服能够减轻企业自身运维工作,将更多精力投入市场拓展中。同时也会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扎根基地,合力打造国内最大的CG动画集群渲染云平台。

生物医疗是华为云重点拓展的第二个领域。目前,华为云宿州基地已与宿州众信等生物科学行业的领先企业达成了入驻协议。

智慧生态建设篇3

以2009年初《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颁布实施和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中国林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加快发展新阶段。5年来,经过顶层设计、动员部署、组建机构、项目建设、建立制度等5个环节,始终坚持把林业信息化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提升效益的重要抓手、服务基层的重要途径、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各级林业部门按照“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总要求,坚持“融合、创新、服务、提升”的发展理念,全国林业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每年都取得10大突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林业信息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80%以上的省级林业部门设立了专门机构;资金投入持续增加,全国年均投入专项经费5亿多元;网站建设快速推进,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林业网站群;标准制度逐步完善,制定了20多项制度、50多项标准;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促进了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示范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了13个示范省、25个示范市、50个示范县,推出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示范成果。林业信息化有效支撑了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信息化有效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林业信息化有效拓宽了生态文化传播渠道;林业信息化有效提升了林业行政服务水平。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选择。

一、智慧林业的概念与背景

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智慧化发展的浪潮,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项目快速在各地创新发展。智慧林业,就是在数字林业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智能化、物联化手段,构建立体感知、管理协同、服务高效、有效支撑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的林业信息化建设新模式。

智慧林业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林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统领未来林业工作、拓展林业技术应用、提升林业管理水平、增强林业发展质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智慧林业与智慧地球、美丽中国紧密相连。智慧林业的核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种智慧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林业高效高质发展。智慧林业的关键是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及管理服务规范,形成互动化、一体化、主动化的运行模式。智慧林业的目的是促进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系统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等协同化推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智慧林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林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提高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实现林业的智能、安全、生态、和谐。智慧林业包括基础性、应用性、本质性的特征体系,其中基础性特征包括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应用性特征包括一体化、协同化,本质性特征包括生态化、最优化,即智慧林业是基于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基础之上,实现一体化、协同化、生态化、最优化。

当今社会,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在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塑造国家发展新优势的作用日趋突出。党的十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并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近期,国务院又相继下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和《“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的总目标,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林业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这些都要依靠信息科技为支撑,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更高效的利用、更科学的决策,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改善生态改善民生,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林业各种资源要素和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智能化控制,加强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全面提升质量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

智慧林业在发展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的双重历史机遇下应运而生。

二、智慧林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智慧林业的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统一思想为前提,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创新为动力,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全力推进智慧林业建设,为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打造智慧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林业信息化由数字林业阶段迈向智慧林业阶段,是林业系统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内在需要。数字林业阶段以林业各种信息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为主要特征,重点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等技术,实现林业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管理。智慧林业阶段将在数字林业的基础上,全面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慧地球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方式,使林业实现智慧的结构、智慧的感知、智慧的流程、智慧的管理、智慧的应用、智慧的服务。

智慧林业的建设原则。建设智慧林业,要更加注重信息与林业各个环节、各种资源、各项业务的深度融合、集约共享和协同推进,必须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等“五个统一”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五个原则:一是整合资源,共享协同。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地域、级别、业务界限,充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业务协同,提升全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和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二是融合创新,标准引领。集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和机制。实施应用先行、国际同步的标准战略,抢占标准制高点。三是统筹协调,管理提升。统一顶层设计,推进协同运行,强化各级林业信息化部门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统筹管理体系。加强安全技术体系建设,提高林业信息安全水平。四是服务为本,推动转型。面向各级林业部门和林农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提供随时、随地、随需、低成本的信息服务,以信息化推动林业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型升级。五是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从组织管理、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示范工程等多维度切入,循序渐进,讲求实效,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实现重点突破。

智慧林业的建设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集成化、智能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立智能决策、业务协同、便捷高效的政务体系,实现信息化与林业全面融合,为全面建成智慧林业奠定基础。到2020年,全面建成智慧林业,有力支撑林业改革发展。

三、智慧林业的总体架构和主要任务

智慧林业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涵盖智慧林业立体感知、智慧林业协同管理、智慧林业生态价值、智慧林业民生服务、智慧林业综合管理等五大体系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智慧林业总体架构主要包括“四横两纵”,四横即设施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两纵即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其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形成一个闭环的运营体系。

智慧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

加快建设智慧林业网络平台。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结合林业实际,加快推进林业宽带网络和感知网络建设,为智慧林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一是按照先进、适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架构,抓紧建设林业下一代互联网,满足林业物联网接入和大数据量传输等需求。二是积极推进重点林区无线网络建设,有效提高林区网络通信覆盖率,为拓展业务应用提供基础网络条件。三是大力推进林业物联网发展,提高林业生态智能感知、林业资源智能识别、林业灾害智能监测、林业信息智能推送的能力。四是完善以卫星、航空护林飞机等组成的“天网”系统,提高林业空天感知能力和监测效率。五是实施林业应急感知工程,建立全覆盖、多尺度无缝集成的应急地理信息平台,大力推动林火视频监控系统、沙尘暴监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等的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县林业部门的互联互动。

切实加强智慧林业协同管理。加强信息资源融合,建立资源共享的林业信息系统,为各类林业工作者提供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一是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大力推进林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二是加快中国林业云示范建设,推进办公智慧化和协同化,规范办公流程,降低运行成本,全面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适应移动互联快速发展的形势,积极推进林业微门户、微博、微信等平台建设,以更加新颖、活泼、便捷的形式,服务林业、林农和公众。四是建立健全成果共享模式,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统一服务平台和信息工作,统一管理基础数据资源;各业务部门承担本单位业务信息的内容保障,供有关部门共享使用。

努力构建智慧林业生态服务体系。一是建设智慧林业营造林管理系统。实现覆盖各级营造林规划计划、作业设计、进度控制、效果监测、统计上报等环节的一体化营造林管理系统,为营造林工程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建设智慧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按照统一布局、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集森林、湿地、荒漠、生物多样性监管于一体的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平台,提供多级林业资源分布和动态信息,支撑林业科学决策。三是建设智慧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通过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智能化管理,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四是建设智慧林业重点工程监督管理平台。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工程全过程的实时跟踪管理,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积极打造智慧林业民生服务体系。围绕全面建设民生林业的新要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构建面向企业、林农及新型林区建设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建设智慧林业产业培育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与林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发展。二是建设智慧生态旅游工程。在智慧生态旅游物联网应用示范的基础上,加强相关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促进生态旅游的大发展、大繁荣。三是建设智慧林业商务拓展工程。建立一批区域性的林权交易平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林业电子商务平台,为林企和林农提供智能、便捷的服务,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建设智慧林业社区工程。加大林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决林区信息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智慧林业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业务“一站式”办理。

四、智慧林业建设路线图

智慧林业是数字林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更深入的智慧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实现林业自然资源更丰富、林业生态系统更安全、林业绿色产业更繁荣、林业生态文明更先进。智慧林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需分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依据各工程项目的紧迫性、基础性、复杂性、关联性等,建设智慧林业分基础建设、展开实施、深化应用三个阶段。

基础建设阶段。编写智慧林业规划,出台智慧林业建设的相关政策,安排扶持资金等,并局部开展智慧林业的探索实践工作。在现有林业信息化成果基础上,选择基础性较强的中国林业大数据工程、中国林业云建设工程、下一代互联网提升工程、林业应急感知系统、林业环境物联网和林区无线网等优先建设,为后续的智慧林业的全面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智慧生态建设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互联网+;徐州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10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在2009年提出,智慧城市是以更加智慧的方法,利用新一代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改变政府、企业、社区和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提高信息交互的明确性、传输效率、灵活和响应速度,提高城市运营效率和居民生活便捷。2014年,徐州成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2015年,成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徐州市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最重要的节点城市和淮海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加快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初步形成信息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通过智慧化建设,力争把徐州建设成为经济跨越发展、城市运行高效、人文社会和谐、信息基础一流的智慧型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1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运用

“十三五”期间,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快速进入城市时代,城市的发展需要更有活力,运行需要更加“智慧”。智慧城市应该采用精细和动态的方式进行管理,应致力于城市经济信息化、环护自动化、社会管理的智能化和生活服务的便捷化。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监控、传感网络、大数据存储于处理等。建设智慧城市,要对大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运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布置大量的传感器,对城市基础设施、进水资源、电能和其他能源的供需状况进行高效管理,实时监控城市运行情况。“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通过数据集成和建设管理平台,对各种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反映城市运行实际实时情况。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云计算处理,进行实时分析,实时传送给控制系统。智慧城市建设要引入智慧因子,智慧感知生产生活中的排放并加以自动控制,实现节能减排,整合各部门,逐步实现公共管理开放透明,提高治理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

2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

2.1市场导向模式

市场导向模式的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只做到宏观调控,没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是时间表和路线图。在这种建设模式中,市场机制对各种建设智慧城市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各公司、企业和社区在本身利益和市场压力下,通过寻求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自发的形成相关的智慧产业群,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推进城市的智慧化转变。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市场导向模式建设智慧城市。

2.2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的智慧城市建设,由政府制定明确的“智慧城市”发展目标和建设的时间节点,政府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推动资源向城市集中,支持和鼓励相关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我国智慧城市主要采用此模式。2010年,宁波市在政府的推动下,全面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国内许多城市纷纷效仿,不少城市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具体行动方案,截止到2016年,我国已经有100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根据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领先地位的有无锡、上海、北京、杭州、宁波、深圳、珠海、佛山、厦门、广州等。

2.3混合型发展型

混合型发展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是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政府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智市的智慧化建设。从目前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来看,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逐渐向混合型发展模式转变。目前,徐州乃至江苏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大多处于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是太大,这样会造成很多智慧城市建设资源的浪费,不能发挥出市场的配置作用。目前,徐州正处于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应综合考虑两种模式的长处,以更加经济的手段推进智慧徐州的建设。

3智慧徐州建设的建议

3.1增强本地企业技术研发水平,提高参与度

在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决定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所有这些都需要有高科技企业来积极跟进。目前徐州智慧城市建设中,对于外来的技术的依赖性很高,建设过程中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徐州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新技术、新平台和符合徐州本地情况的智慧产品的开发不足,本地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政府需要用更智慧的方式来实现管理创新,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和激励措施,增强本地企业在信息技术研发的投资,提高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参与积极性。

3.2大力发展“智慧教育”,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徐州市各高校都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校际之间的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网络课程、信息平台、教育云服务等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共享,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有效引导。智慧城市的创建是一个持续的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政府应定位于政策的引导者、协调者和规划者,对教育资源进行顶层的规划与设计,推进信息数据的共享,实现跨学科、跨校际的资源配置。

3.3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的规划存在问题,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资源浪费。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推动者,政府要采用政策吸引和留住高科技企业和人才。要加强对本地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的高端人才,多提供培训的机会,学习先进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经验,为智慧徐州的建设做好储备。

3.4大力发展智慧产业

徐州市要着重建设智慧产业示范区,引导企业和居民对智慧产业的重视,努力打造社区生态系统与智慧家居产业链,实现与“智慧社区”和“智慧产业”的同步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全面推动徐州“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教育”和“智慧生活”的建设和应用。

智慧徐州的建设关系到徐州未来的增长潜力,关系到改革创新和市民的切身利益,徐州智慧城市的建设要长远规划,创新思维,通过强化组织、留住人才等手段稳步推进城市的智慧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巧燕.厦门市“智慧城市”对策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12.

[2]王爱华,陈才,等.智慧城市―构筑于信息高地上的城市智慧发展之道[m].北京:子工业出版社,2014:219-220.

[3]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35-126.

[4]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eB/oL].iBm公司官方网站,2016.

[5]张陶新,杨英.喻理智慧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

智慧生态建设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 人力资源开发 资源优化配置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该理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政府的积极回应。之后,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地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视角和新思维。“全球智慧城市之父”倪会民准确完整全面的定义:各城市依据具体要求、条件和目标等情况,选择使用人类现有思想、科技、模式等所有最优资源,实现城市(含农业)的智慧化,例如安全方便舒适和三化。其准确的英文是SmartCity。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则与建设重点

世界银行曾经公布数据:一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发展速度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引领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十二五规划”进行过程中,“调结构、转方式”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很多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智慧城市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认清现状,遵循合理的建设原则,抓住建设重点,才能建设适应时展的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和人才。美国“智慧地球”的观点的核心含义是:地球若能更智慧一点,人类就会可以活的更长一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标,最终希望实现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化。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不断成熟,智慧城市建设的焦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政府建设上,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从关注公司主导模式到重视市民主导模式、从关注市场价值到重视人文价值,从关注行政部门的经济效益到重视自由民主的政府建设。可见随着学者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加深,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市民的重视程度越发凸显,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也必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时刻遵循的原则。智慧城市是顺应当代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是伴随着知识的日新月异的更替和技能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希望通过知识和技术的运用,以“智慧”引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打造生态环境友好,政府行政高效,市民生活幸福的城市。当今时代,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知识和人才,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涵盖环境、文化、交通、政府建设等等内容的一个系统性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将知识和人才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保证。

2.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建设过程,其内容涵盖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设之前首先得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计划,明确城市的发展重点,符合城市的发展个性。中国各个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的过程中,纷纷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文件以保证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虽然不同的城市各有其特点,但是遵循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原则下,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应该包括:环境建设、知识应用、大数据的运用、智慧交通的构建、城市管理的合理化等方面。

2.1环境的建设。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时代适宜市民居住的理想城市,应该具有秀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国历来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故而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将注意城市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之间的保持和谐的发展程度,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作为建设重点。其次智慧城市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希望最大程度的实现城市居民睦邻友好,安居乐业,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和谐的社会环境也应该是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最后,网络环境是智慧城市管理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是通过网络实现城市的信息共享,因为网络环境的建设在智慧城市的工程中十分重要。只有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和谐健康的基础上,智慧城市的建设才能持久健康,保持合适的步伐。

2.2大数据的运用。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设计城市的方方面面。为给不同方面的人提供准确的智能决策和和丰富多彩的智慧服务,就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维克多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如果在进行测算的时候,数据足够的大,那么数据的精度将不再那么重要。而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成为可能。人们不再是仅能通过纸张和人脑进行数据记录和统计的时代了。电脑,互联网的发展给大量数据的储存和计划成为可能。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有效合理的云数据中心是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云数据中心,记录城市内方方面面的数据并进行测算,并对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发生的需要决策的事情以最快速度测算,通过大数据提高信息的精确度,也减少了少量特殊极端的样本对总体检测带来的影响。在倡导信息的智慧城市也给大数据的应用提供了硬件条件。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大数据中心的构建应该是其中重要的项目。

2.3知识的应用。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信息和知识就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推动力量。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知识和信息的支撑。不论是环境的建设、云数据中心的建设还是智慧交通的构建都需要发挥知识的作用。环境的建设需要环保知识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云数据中心需要电子技术和数据处理知识的结合,智慧交通也需要交通知识卫星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具有丰富知识的社会科学管理者和高科技技术人员的配合,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知识的有效应用。

二、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问题

智慧城市是一种城市建设的高级形态,是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城市寻找转型方向,人民寻找生活方式突破口时出现的新概念。智慧城市首先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的社会,使居民充分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益处,人力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关注以下问题。

1.人力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城市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包括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城市环境系统为人类的生活发展提供了资源和条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信息时代的到来冲击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努力促进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信息时代,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环境,防止重蹈工业社会的覆辙。另外一方面,智慧城市的提出也使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净化变得更为迫切,不论是云数据中心的建设还是智慧交通网的构建都需要网络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支持,人力资源作为主要建设者,在净化网络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的和谐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高科技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针对性的开发技术性人力资源、培养人力资源的技术素养就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问题,将人员技能的开发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点,有利于全面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和效果,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传统的人力资源一般是以劳动者个体为基本点的,注重的是人才的全能型,全能型人才的培养往往导致人才的浪费和积压,带来培训资源的浪费。

3.人力资源开发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任何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仅通过环境的建设,知识、信息和技术的发展并不能直接带来城市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通过人对技术技能的内化和吸收才能发挥知识技术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人来建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来发展,如果不能将科技知识转化为人力资源,那么通过信息化和互联网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就知识空谈。智慧城市的建设,使政府部门对智慧基础设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空前加大。而高新技术产业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否发挥应有的效果,关键在于产业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提高人民对智能系统的接受程度,使人民通过智能系统与组织之间建立长久可信的联系,以促进组织决策更为精准的回应居民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组织的决策被曲解,或者人民利益没有很好的表达,将带来人和组织关系的恶性发展,因此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关注智慧城市中人与组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22卷.

[2]王辉,吴越,章建强,裘加林,温晓岳等.《智慧城市》.[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72页.

[3]allwinkleS,Cruickshankp.CreatingSmarterCities:anoverview[J].JournalofUrbantechnology.2011,18(2):1一16.

[4]Viktormayer-Schonberger.《BiGData:aRevolutionthatwilltransformHowweLive.workandthink》[m].浙江人民出版社.

[5]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43页.

智慧生态建设篇6

[关键词]智慧城市表现特征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3-322-1

1智慧城市的理解和认识

作为“智慧地球”首倡者的iBm公司认为,智慧城市可以让城市变得更聪明,这样一来,就像给城市装上“智慧的大脑、心脏与神经系统”,可以像人一样思考、行动,并且效率极高。

智慧城市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新理念和新实践。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开展各项研究与应用,研发城市智慧应用与系统,建立相应的城市试点进行实践。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探讨发展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满足无所不在的信息连接,高效的政府管理与公众服务,高水平的生活品质,数字化民主决策,适宜的人力和社会成本,以及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它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城市对于人的存在价值,以及每个人对于城市的意义,只有当一个城市把对人力社会资本以及传统与现代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与自然资源的智慧化管理有机融合,致力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以及高品质生活目标时,它才会被称为是“智慧”的。

2智慧城市的表现特征

2.1从空间形态上看

智慧城市应该是五大空间高度有机结合,这五大空间是:物理空间、地理信息空间(数字城市)、网络空间、时间空间、思维空间:

(1)物理空间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所在城市的建筑物空间,是市民居住、工作、生活、学习和活动的场所。

(2)地理信息空间就是用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把物理空间数字化、信息化而产生的数字空间(数字城市),数字城市空间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

(3)网络空间就是依附于互联网网络而存在的空间。网络空间的建设与安全维护己成为世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的课题,其继为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疆土”,很多国家建立了网络警察部队和情报部队。

(4)时间空间就是按一定时间先后顺序描述事物或事情发生变化的位置和形态。

(5)思维空间就是通过数据的集中、共享,进而进行分析、处理、提炼、归纳、总结、演绎、提升,从而产生和挖掘新的信息、新的思维甚至是发明创造,思维空间集中了全人类的智慧成果。

2.2从目标和效果来看

一个智慧的城市应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的运行和管理高效;市民生活幸福指数提高;政府服务市民,执政能力及公众形象提升。

智慧城市是按照城市科学发展的理念,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科技手段,在对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态建设、城市管理以及衣食住行等民生需求做出最佳的智能响应,形成可持续的内生源动力,表现出人性化、智能化、高效化、生态化、协同化。

3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机理

智慧城市在技术层面上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等为主要特征,尤其是对城市各系统的互联互通水平要求很高,强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注重社会的协同共享,涉及面十分广泛,这就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迫切需要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综合性利用以及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由于标准化是一种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因此,可以利用标准制定的“最佳秩序”功能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数据融合共享等问题,以及利用标准化活动的“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优势建构、创新、推广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模式,两者间机理关系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首先,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技术性目标是解决“信息孤岛”和条块分割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这也是实现智慧城市“全面感知、智能协同”的基础。

标准化具有统一规范的作用,尤其对于技术标准来讲,这种作用的发挥就更为强大。同时,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又往往具有数字化特征,这使得相关标准与规范一旦制定,就可以在各领域统一地、无条件地、畅通地实施,发挥最优效应。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涉及诸多领域,不同领域又具有各自特点,如何最大程度地消解各领域间的横向差异,构建共有、共享的基础性技术框架、应用与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业务协同,就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标准化活动可以在分析整合各应用领域的信息技术基础标准、设备与网络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管理标准等的基础上,提炼共性、优化组合,构建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性、应用性、服务性标准化体系,为适时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规范性指导。

最后,智慧城市建设属于新生事物,需要在建设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其中推广复制、示范试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标准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其“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优势,将试点中有价值的、可充分利用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规范,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工作模式,推动示范试点在更广、更深领域获得开展。

智慧城市是在政府的引领下,以智慧技术和智慧网络为基础,以打造智慧产业、共享智慧生活为目标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是发展城市的新思维。智慧政府和智慧城市是共同发展的过程,促进智慧政府目标的实现,也就促成了智慧城市这种新城市形态的形成。

智慧城市建设将催生以技术融合和集成创新为特征的战略新兴产业。在智慧城市发展的趋势下,信息技术产业应该借助智慧城市发展契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应用,提升产业水平,完善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信息服务业智慧化,加快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培育新型智慧城市产业,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

参考文献

[1]吴余龙,艾浩军.智慧城市:物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城市建设之道[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2-25,29-30.

智慧生态建设篇7

作为九大部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广东省惠州市近些年来一直为营造良好的产业转型升级环境而不遗余力。4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生态城市・智慧新区”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推介会上,广东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展示了新兴产业创新高地―一潼湖生态智慧区及其特色化、智慧化和生态化产业环境。

“绿色引擎”牵引不寻常路

浏览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该区发展总目标是将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绿色引擎”,这也是城市发展创新的引擎。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要素的主要聚集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江春认为,潼湖生态智慧区依托优质湿地生态资源,走生态型、智慧化的发展道路,这是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他相信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一定会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典型模式!

潼湖湿地,潼湖生态智慧区内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生态自然环境,是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核心面积达6.7平方公里,湖泊绵延11公里,集雨面积494平方公里,这是区别于其他地方发展智慧城市特有的资源禀赋,这为发展文化创意、科研基地、互联网经济等新兴业态提供了天然的环境。据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鹏飞介绍,潼湖生态智慧区的规划面积约128平方公里,将建成一条环潼湖湿地的产业走廊,构建生态核、服务核,沿湖布置大数据产业园、深莞惠合作示范园、科教园等多个专业园区,并通过符合交通串联,实现产城人深度融合。

生态智慧区的建设,不仅要有自然生态资源的优势,还需要发达的产业基础,经过20多年的建设,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达的产业基础为潼湖生态智慧区未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杨鹏飞主任提到,仲恺高新区吸引了包括三星、LG、索尼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tCL、华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了以LeD、移动互联网、平板显示、新能源、云计算、新型装备制造为主导的“4+2”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产业转型升级只为华丽蜕变

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就明确指出,要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深度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之举。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据杨鹏飞主任描述,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大力构建创新要素和先进生产力聚集区,形成以高端信息制造业为基础,信息服务与研发创意为拓展方向,生产业为支撑,湿地旅游业为引领的现代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推动仲恺高新区从围绕加工制造为主的产业体系走向以研发设计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在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中,要求培育研发设计和现代服务产业集群,打造复合的研发产业集群。即“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上游包括技术发现、中试研究、金融创投、技术并购、人才引进、人员交流;中游包括现有产业研发升级、软件研发、风投融资研发、产品研发、研发外包、创意设计、科技咨询;下游包括知识产权销售、风险管理、创意产品制造、成果转化、研发企业孵化、市场拓展,产业外包等。未来该区将建设成为湿地生态特色突出、先进产业聚集、交通便捷、宜居宜业宜游的智慧生态发展区。

创新发展以人为本

潼湖生态智慧区的建设、创新、可持续发展,需要自我造血功能和大量的创新人才。在这方面,仲恺高新区已经切实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生态智慧区的建设提供强大的软实力保障。据了解,近年来,仲恺高新区依托“4+2”产业体系与优势资源,以建设国内一流、区域标杆的孵化器为中心任务,深化孵化体制机制创新,部级孵化器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品牌效应凸显,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周期化、精细化、全球化的特点。

截止目前,全区孵化器面积近3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300家,毕业企业61家,实现逐年上台阶的跨越式发展。创新的重要要素之一是人才,加快实施人才工程和计划,做好人才引进服务,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聚集潼湖,使该区成为人才的聚集地和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十,为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仲恺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积累,创新人才有积累的存量;惠州市、仲恺区,支持高端人才引进,为创新人才引进制定人才激励政策、服务政策;创造良好工作、生活环境,留住人才。通过“天鹅计划”、“恺旋人才计划”、“恺炬创新行动”等一系列的人才工程和项目计划吸引了大批的人才、创新团队以及创新项目。惠州规划建设潼湖生态智慧区

智慧生态建设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使汇集智慧的人和具备智能的物互存互动、互补互促,以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智慧城市被认为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建设之后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并已成为国内外城市走向未来的战略选择。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41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更能有效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认为目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多措并举、稳打稳扎。

一、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智慧城市理念为城市未来发展展现了一幅美好蓝图,然而,作为一种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战略,要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认识不“智慧”

目前,虽然不少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但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操作大多还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上层架构鲜有触及。不有些地方的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

(二)规划不系统

有些城市由于信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除转发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外,尚未制定专门的中长期规划,也没有出台有关全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及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已成为该建设项目有序、健康、科学、快速发展的瓶颈。有些智慧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尚待提高,规划的实施得不到有效的监控。有些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标准体系和基本技术支撑,信息共享、数据获取与更新机制就没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缺乏科学、实用的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和适合不同类型城市使用的建设与运行模式。

(三)标准不规范

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标准化已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瓶颈,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数据格式不一,为数字化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物联网技术在高频领域主要沿用国际标准,但在关键的超高频领域,标准仍有国外组织控制,如果照搬这个标准,各级各地的城市都将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用,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传感器标签成本过高,使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困难重重。目前制作一个物联网标签的成本大约是1.5元,高额成本决定了这项技术目前只能应用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商品上,在低价值商品上则无法推广。所以,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标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四)人才不充裕

建设智慧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关键是人才。在我国,由于数字城市建设时间较短,多数城市的物联网起步时间较晚,因而,技术创新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既懂技术又熟悉政府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使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难以与政府和城市的管理、经营有机的结合起来,影响了信息化平台的运行质量和效率。不少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类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类专业,这类人才主要是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者副高以上职称。

二、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带动

智慧城市规划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关系智慧城市建设的成败。所以,从战略层面来看,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欧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截至2011年,我国的一级城市全部制定了智慧城市的详细规划;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在战略上应注重绿色、泛在和协同的综合统一。绿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智慧城市的基本要素以绿色为核心,围绕节能减排和优化环境进行谋划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此提高城市的宜居度。泛在城市即实现各城市内和城市间在智慧技术支持下的跨越时空的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网络数字信息联系,使各类资源的效能最大化和最优化,以此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的便捷度。协同城市就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管理各要素间的整合转型,以信息集群为基础,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网络融合互通,体现城市反应的即时性和适时性,以此提高城市管理的灵敏度。我国的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包括生态失衡、交通阻塞、能源危机、城市安全等。依靠智慧城市的四大体系,即无所不在的感知体系、高速通畅的信息传输体系、大体量的计算体系、丰富的智慧应用体系,通过绿色、泛在和协同的综合应对方案,城市管理和发展具有了空前的协同和动员能力,从而超越技术层面,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理念和新目标。

各地的智慧城市规划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制定出台后,必须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绝不能随意改动。否则,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以往城市建设中,个别地方出的“规划追尾”现象必须坚决杜绝。所谓“规划追尾”是指先前规划缺乏前瞻性,很短时间就被后面规划“重来”。缺乏前瞻性,是“规划追尾”的病根之一。避免这种“不智慧”和“不经济”,必须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让科学规划始终走在城市发展的前面。在规划制定过程中,不仅要听专家的,也要多听市民的,还应坚持“得不到多数群众理解支持的规划就不要出台”,以避免因“规划追尾”造成建设性浪费。要以强烈的敬畏心对待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把每笔钱都用在刀刃上,把每件好事都办到市民心坎上。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注重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和各城市与城市群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区别化和层次型的发展战略,以示范引领,积极稳妥推进,走出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杭州因地制宜提出了建设“绿色智慧城市”,把“绿色”和“智慧”作为城市发展的突破路径,着力发展信息、环保和新材料等为主导的智慧产业,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建设“天堂硅谷”和“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二)强化产业拉动

智慧产业是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而产生的产业主体和产业生态环境的总和,指围绕智慧城市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提供的相关产业。智慧产业作为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将对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利用智慧技术,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新兴潮流。目前,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都把发展智慧产业作为推动相关产业转型与升级的主要发展动力。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生产了全球1/2的笔记本电脑和1/8的数码相机,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智慧产业,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宁波市也提出将以建设6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6大基地分别为: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企业总部基地等。

实施智慧产业带动,应注意抓好如下工作。一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着力点,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不断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二要以智慧型产业和商务配套等新兴产业为引领,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构建现代新型智慧产业体系。要重点扶持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核心软件,医疗、外贸、石油化工等行业应用软件,物联网产业和云计算数据服务,网络服务业和数字内容等产业。三要推动组织与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是智慧城市产业的显著特征,随着行业壁垒的逐渐模糊,新技术逐渐成熟后,融合发展更多地体现为组织形态和业务模式创新,而非技术创新。智慧城市运营是直接面向“城市主体需求”的,体现为基于数据挖掘和创新应用的增值服务,这一环节的发展将推动产业价值链及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催生多种产业模式创新。四要出台鼓励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智慧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园区扶持、产业培育、人才引进、市场支持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智慧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对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扶持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环境来推动智慧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强化创新驱动

不少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把创新作为重要抓手,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如南京提出,要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建设、智慧政府建设、智慧人文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智慧南京”。将“智慧南京”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载体、创新发展的支柱、跨越发展的动力,以智慧城市建设驱动南京的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从根本上提高南京整体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沈阳是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近年来致力于创新从老工业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转型。为此,沈阳市政府与iBm合作,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创新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为基础,为沈阳市生态化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努力实现打造“生态沈阳”的战略目标。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应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一要突出智慧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是当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并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努力实现从技术创新向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四个创新联动”的综合创新的转变。对此应该把握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着力攻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创新与核心技术产业化,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二是着力系统化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以应用来驱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应用来带动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市场机制、管理体制、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三是着力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共享,为项目示范推广和业务协同奠定基础。二要突出平台融合。要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化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基础设施,依据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将分属不同单位的现有电子政务资源和建设成果加以整合。集中和简化分散于各个部门、领域的庞大而繁杂的公共数字化资源、管理手段和服务设施,由此终止部门分割、单位分割和层级分割,消除数字化差异与损耗,实现城市数字化资源的大规模整合,初步统一和规整现有的城市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由此形成一个充分涵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形成一个相应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服务联动模式,为改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最先进的手段和条件。三要突出流程再造。要根据本地数字化程度和社会发展要求,变革管理体制,调整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式。为此,要采取联合执法体制,简化城市管理程序。要科学确定职能职责,理顺各部门关系,集中指挥和监督,发挥协同效应。要积极进行管理流程再造,细化管理运作,把城市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完全置于数字技术规范之下,确保问题发现、处理、监督、反馈、检验都在现场。由此,提高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最终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和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要。

(四)强化机制促动

健全的机制是加速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有力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任何一个单一部门主导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统筹协调智慧城市建设。

一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要建立智慧城市专项协调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成立专职机构牵头负责和协调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二要建立政策扶持机制。编制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统筹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创新政府扶持资金的有效动态支持机制,建立在投融资、税收、产业发展、本地化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保障扶持政策。三要建立决策咨询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咨询指导、信息联络、考核评估、培训交流、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咨询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深入开展针对本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工作。四要完善市场推进机制。着力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式”引导作用,强化试点示范和综合创新能力培育工作,狠抓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与智慧产业发展联动机制建设,努力做到“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创建一个基地”。

(五)强化人才推动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以人才作为智力支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成都市提出要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以智慧的人文为构建智慧城市提供坚实的智慧源泉。因此,建设智慧城市要以发展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为目标,要巧用、善用并善待人才,将人才兴市做实做透。要主动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坚持“培育、引进、使用”并重,致力形成集聚人才的新“磁场”,培育造就一支符合智慧城市建设和当地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智慧城市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从根本上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使人才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一要优化人才政策。对高层次人才安家落户、创新创业、深造发展等给予优惠政策。要高标准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推进人才安居工程着力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二要加强人才培训。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人才基地建设,创建一批以智慧产业基地为依托的人才集聚平台。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训,尤其要抓好推进智慧城市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培训,深入学习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尽快提升领导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尽快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同时,要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再培训,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职工培训基地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职技院校回炉深造等。三要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大力拓展开发海内外人才市场,重点引进高精尖人才、高端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精英,让国内外优秀人才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作者简介:

智慧生态建设篇9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实践创新;实例分析

目前,全球都努力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指导方向和重要依据,应将智慧城市概念融入具体的规划策略当中,指引下一阶段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以某智慧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探索智慧城市规划中相关要点。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是指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实际上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智慧式的管理和运营。

2智慧城市规划的实践创新

2.1智慧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体系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主要包括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等方面,可以将智慧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不同层面的规划,构建智慧城市的规划体系。在城市战略规划中,在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建设重点以及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层面,确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与规模、落实智慧生产、智慧生活、智慧生态等空间布局,按照"宜居城市"、"生态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等要求,进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智慧产业等专项规划,并且与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等相协调,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实际社会生活需要;按照因地制宜、技术适用的原则进行智慧城市的近期建设规划。

2.2智慧城市协同规划设计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数据与信息平台、资源环境、社会文化、设施布局、空间结构、城市管理等众多内容,以及政府、企业、市民等不同主体,因此需要进行协同规划与设计,实现基础平台共享、不同主体协作规划、多元功能复合、空间融合建设和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构建城市基础数据和信息平台,满足不同主体的平等使用和信息共享要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同参与者,包括政府、社会、市场间的沟通和协同努力,不同层级、类型的规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以及区域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协同互动,将有助于解决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城市的重要节点、有线和无线的流动要素,以及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复合和融合建设,将大大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

2.3智慧城市规划的创新

智慧城市规划的创新,可以从规划公众参与、基础数据调查与获取手段、城市空间模拟和空间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如微博)、电子政务等信息时代的互动平台和智慧城市数据中心,满足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要求,进行规划的反馈和评价,增加城市规划的社会透明度。利用大数据应用等技术手段,获取居民活动、交通流量、生态环境等时空间数据,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基础数据。同时,通过位置服务LBS、GpS等技术方法对城市系统的时空动态规律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居民行为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由物质空间规划转向强调社会生活的综合性空间规划;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演变趋势进行模拟与可视化。

3智慧城市规划实例分析

3.1城市概况

广东某智慧新城,位于城市中部生态廊道上。规划主将智慧城打造成为智慧产业示范区、智慧城市先行区,实现园区向新城、普通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的目标。结合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从智慧产业、智慧生态、智慧交通和智慧设施四个方面诠释智慧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探索实践。

3.2打造新一代信息产业城市

该智慧新城已初步形成了以南方基地为核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但产业发展动力有待增强,发展方向也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应发挥软件园的产业基础作用,增强周边高校的科研能力,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打造全国最高端、以高端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智慧产业集聚园区,见图1。规划以资本、技术为核心,以创新为主导,"升级存量、引入增量";积极融入地区间的竞争,吸引国内外主要"大数据"企业入驻,推动信息产业全面发展,拓展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移动通信和电子商务等产业。

图1产城融合整体规划图

3.3构建复合型产城融合城市模式

规划以组团为单元,构建功能复合的产城融合城市模式,实现职住平衡、配套完善。根据智慧城现状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选型,结合现状企业布局,规划将其划分为五个园区,每个园区都是由一个核心主导产业、居住社区、商服中心和湖区构成,人口约为2万~3万。商服中心结合公交站点和湖区布置,满足人们的日常购物、休闲等生活需求。居住社区结合规划区内的城中村改造进行布置,利用城中村富余的居住面积出租给园区企业职工,少量商品住宅可用于出售,这样既能满足科技园居住配套的需求,又能为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4打造生态型城市

规划将自然引入城市,让自然环境为城市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基础,实现生态对城市的哺育和城市对生态的反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廊道和湿地形成雨洪调蓄系统网络,逐级拦蓄、净化雨水,从建筑到建设地块、从地块到水系构建微观生态雨洪管理体系;2)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贯穿水系,沿河形成绿道,串联起具有滞洪调蓄功能的农田和湿地;3)建立山体之间的生态廊道,建设桥式通道,预留野生动物通道;4)结合生态廊道、游憩线路和开放社区的街道,规划慢行线路,使其成为休闲、通勤的绿色廊道;5)保留良种场现状试验农田和苗圃,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3.5建立智能、低碳的交通网络

(1)建立公交优先的低碳交通网络。规划倡导公交优先的原则,打造以城市地铁和新型有轨电车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基础,以公共自行车为辅助的低碳公交网络体系。规划加密新型交通网络,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提升中大运量公交服务能力;高标准配套公交换乘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推广公共自行车系统,结合生态廊道串联各景观节点和交通枢纽,建立自行车网,实现30分钟内自行车可到达各组团内部任一点。

(2)发展智能交通示范区。该城市智能交通指挥中心位于规划区范围内,是根据国际流行的"数据中心"模型设计建成的,已拥有较高水平的智能交通管理和信息共享平台。规划利用指挥中心将智慧新城打造成为智能交通示范区,大力加强城市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交通行为、缓解交通拥堵为出发点,建成城市交通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重点建设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时道路交通信息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和智能化公交信息服务系统五大系统。同时,以交通的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和基础,加快交通行业信息技术的改造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智能交通相关产业。

4结语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应用。如何将理想中快捷、方便、低碳、科技的城市科学有效地落实到空间上是一项长期的研究任务。本文阐述了智慧城市规划的实践创新,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智慧城市规划要点,旨在为新形势下城市规划人员提供参考与指导。

参考文献

智慧生态建设篇10

当前,各行各业对“智慧”的理念认知逐渐加强,部分行业已经开始运作,作为城市建设重点的水务行业也正在进行“智慧”的创新改革,“智慧水务”理念也随之产生。

“智慧生产”是建设“智慧水务”的重要支撑,通过智慧水务生产信息平台,服务供水生产,实现对水的整个生产过程全程监控,充分保障水量、水质、水压要求,确保水的生产的安全、经济、合理。

智慧水务生产信息平台将各个分厂的监控设备、监控数据、检测数据整合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施数据调用、存储、分析,通过远程控制实施对远程设备的检查、管理,实现供水生产的自动化、水质水量监测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管理决策智能化,增加供水生产调控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供水生产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使公司达到最优化运营。

“智慧服务”是建设“智慧水务”的重要导向,通过智慧水务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对供水服务业务的管理,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提供给市民更为优质的服务。

智慧水务服务信息平台通过数据采集、无线网络、水质水压等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感知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并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与供排水设施,形成“水务物联网”,可将海量水务信息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提供出相应的处理结果报告辅助决策,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水务系统的整个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从而实现“智慧化”。

“智慧经营”是建设“智慧水务”的重点内容,通过智慧经营信息平台,服务供水报装、抄表收费、表务管理等业务,以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用户,提高水费收缴率,确保企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智慧经营信息平台以规范业务、精细管理、过程可视和实时监控为基本目标,围绕满足水务企业供水经营管理的要求,通过对供水报装、抄表收费、表务管理等系统的建设,加强供水报装管理和抄收收费管理的规范性,实现对水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证二次供水安全、稳定可靠运行,为供水经营提供实时准确的供水经营数据,实现各单位信息的协同共享,消除信息孤岛,通过对管网、供水报装、抄表收费等重要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为领导决策分析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数据基础,提升供水经营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智慧总部”是建设“智慧水务”的重要手段,智慧总部信息平台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集团管理结合起来,紧密围绕集团战略与管控目标,固化集团管控业务流程,实现集团内业务流程的统一规范运作,帮助集团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增加管理透明度。

基于集团战略、现有业务发展与信息化建设需求,智慧总部信息平台围绕综合管理、决策分析、业务协同与共享服务的基本目标进行相关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智慧总部信息平台,建立适应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技术环境,实现数据集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