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28:43

校外培训意见篇1

【关键词】中小学校;教育技术培训;培训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083-03

针对培训中存在的内容泛化、方式单一、缺乏实效、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增强培训针对性、改进培训内容、转变培训方式、强化培训自主性、营造网络学习环境、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建设培训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培训管理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1]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全员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同样存在《意见》中指出的突出问题,调查发现很多受训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并没有明显的改进,培训满意度调查中高达65.3%的教师对培训不满意(包含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两个选项)。在教育技术培训中,加强中小学校的作用是贯彻落实《意见》的有效措施,对于确保按需培训、贴近教学、提高实效等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一、《意见》的新精神与新要求

1.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内容贴近教学实际。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促进教师发展专业化、个性化为目标,将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目的。切实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建立培训管理机构、中小学校及培训教师共同参与确定培训项目的新机制,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以符合中小学教学实际的典型案例为载体,将受训教师置身于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相似的培训环境中,开展实践性课程不少于50%的技能培训。

2.改变培训模式,提升培训实效。中小学教师培训要针对培训对象为教师的特点,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现场教学和课堂实践,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增强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培训团队中一线优秀教师所占比例不少于50%。强化学员互动参与,通过行动学习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培养网络研修骨干队伍,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提升培训实效。

3.以师为本,激发教师参训动力。以师为本,将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优质服务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与中小学合作机制,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专业服务平台,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建立培训学分制度,实现学分互认,将培训学分作为考核、聘任的重要条件之一,激发广大教师参训动力,提高教师参训积极性与主动性。

4.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国家将制定培训质量标准,建设全国教师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开展培训质量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培训资质认定、项目承办、经费奖补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市县教师培训的专项督导,将教师培训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保障经费投入,中小学校要将不低于5%的公用经费作为培训经费,并将落实培训经费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二、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开展现代培训的第一步,是实施培训的基础。然而,调查结果显示,95.4%的教师反映培训没有需求分析,教育技术培训只是按文件规定统一开展,缺乏对学校和教师的培训需求分析,更没有对教师已有的水平及学习风格、类型进行训前分析,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教学实践需求。在关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针对性调查中,选择“不好”的有263人,占总样本的44.5%,关于培训实践性的调查中,有291人选择“不好”,占总样本的49.2%。

2.培训模式单一。当前,教育技术培训仍然以传统的面授法为主,占总样本的91.2%,将网络与面授等结合使用的则只有43.7%。而在培训需求调查中,68.5%的教师认为最理想的培训模式是将面授、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等方式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形成合力。主讲教师仍采用“讲授-接受”的传统方法,不能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不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学案例提高培训效率,缺乏师生活动和小组研讨,使得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理论和技能不能有效结合,无法将所学知识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3.培训成果不能有效转化。调查统计发现,有60.1%的教师认为培训后没有得到继续支持,另有29.1%的教师认为很少得到训后支持。由于训后管理不到位,不能及时提供技术支持,缺乏良好的培训迁移氛围,教师在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造成培训成果无法顺利转化到教育教学中。许多学校只重视硬件设备的添置,忽视软件建设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资金投入,教师无法有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在调查统计中,只有9.7%的教师反映使用计算机不方便,而反映学校教学资源库没有或很少的则高达81.6%。在个别访谈中有很多教师认为学校缺乏有效的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办法,不能通过开展持续培训、制定相关激励政策等方式,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训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教学实绩。

4.培训管理不到位。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及各地“项目办”是教育技术培训的管理机构。“项目办”名义上由教育人事、师资、电教等部门及技术专家、培训机构等组成,但往往却是直接委托培训机构组织管理、开展培训工作。中小学校作为教育技术培训成果转化和应用的主要场所、中小学教师最直接的管理机构、教育技术培训的受益者,实际上却被排除在培训组织之外。中小学校只是作为培训文件的传递者,不参与具体的培训过程,成为培训的旁观者。调查统计发现,83.6%的教师反映在培训过程中没有得到学校的支持与帮助。访谈发现,有些学校领导把培训看成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是评职称的需要。

培训组织机构不健全,培训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对技能培训的评价最终只体现在一张合格证书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成了拿证书,评职称的事情,考试需要考的就讲,考试不考的就不讲,培训围着考试转,能力培训成了考试辅导。

三、加强中小学校作用的意义

1.宣传《意见》精神,落实《意见》要求的需要。《意见》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一些新要求,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确定、培训模式、培训资源、培训考核、培训经费等方面对中小学校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小学校既是贯彻落实《意见》的执行者,又是宣传《意见》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帮助培训教师和参训教师尽快领会《意见》精神的主要力量,中小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加强中小学校的作用,是贯彻落实《意见》的有效措施,也是《意见》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

2.强化培训需求分析,提高培训针对性的需要。现代培训理论认为,培训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在培训之前,对被培训者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分析,使培训具有针对性。通过调查统计发现,95.4%的教师反映培训前没有需求分析,44.5%的教师反映培训没有针对性。《意见》明确要求要“增强培训针对性,实行培训需求分析,建立与中小学校共同确定培训项目的新机制”。

中小学校是教育技术培训成果转化与应用的主要场所、中小学教师最直接的管理机构,不仅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也知晓学校的资源配备情况以及学校的发展目标。通过中小学校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可以很方便地获得真实的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贴近教学实际。通过将培训过程性评价、受训教师的具体表现等向学校反馈,学校根据评价结果查找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以重新修订培训,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继的校本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3.以师为本,提高教师参训动力的需要。培训的具体效果如何,最终还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培训的方式、方法是否合适,培训内容是否有用,存在哪些不足等等都需要通过中小学校来检验反馈。缺乏中小学校的参与,教师的培训表现不能有效反馈到中小学校,而培训机构自身又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导致一些本来就抱着应付心理的受训教师更加无心参加培训,迟到、早退、旷课的显现屡见不鲜。中小学校参与管理,不仅可以增强培训管理的有效性,而且还可以依据培训评价结果,通过合理安排受训教师的岗位、职务,兑现奖励、报销费用等措施,提高受训教师学习与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周围的教师,调动其他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促进培训成果转化,提高培训实效的需要。对于受训教师来说,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一个情境学习东西而在另一个情境应用所习得的东西,也就是将教育技术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应用到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工作绩效,除非学习以某种方式转化为工作绩效,否则它对于组织来说是没有价值的。[2]

Holton的培训迁移影响因素模型认为迁移动机、迁移设计和迁移气氛等是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在这3个因素中,除迁移设计主要在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外,其余2个因素主要受到中小学校的影响。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对受训教师回到中小学后的持续支持与各种形式的指导与帮助,是促进培训成果转化、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3]学校对教育技术培训及应用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在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应注意提高中小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长的认识,发挥学校的作用,获得学校的支持,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四、强化中小学校作用的具体措施

1.根据《意见》精神,成立由中小学校参与的基层培训组织。市、县(区)等基层培训组织机构直接面向中小学教师,其组成人员除了包括电教、师资、人事、考试等部门外,还应该增加一些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优校长及熟悉中小学现状的一线优秀教师,健全培训组织机构,以增强中小学校的影响力,形成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调动中小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了及时反馈信息,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为教师的后继培训与应用及时提供持续支持,促进培训成果转化,还应在中小学建立校级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小组,各中小学校长担任组长,教务、电教、总务及优秀教师等为组员,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并指导实施,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外聘部分专家,指导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

2.把教育技术培训纳入考核体系。目前对中小学的考核评比多关注考试成绩及学校的软硬件配置,而对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情况、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数量和质量则很少提及,造成学校对软硬件配置及考试成绩比较在意,而不注重教育技术的培训与应用。

我们应依据《意见》要求,把教育技术培训纳入考核体系。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示范)学校验收和教育信息化评优评先工作,抛弃只注意硬件指标,忽视软件资源及实际应用情况的做法,不仅检查学校的软硬件配置,还要重点检查教育技术培训与应用情况。建立信息化工作常规调研制度和专项督导政策,将教育技术培训与应用及培训经费使用情况纳入督导考核中,把教育技术培训与应用评价列为考核、督导的重要指标,进行长期跟踪考核。对于成绩突出的中小学校应给予及时的表彰和奖励,树立典型,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倾斜教育信息化经费拨款,改变依据学校规模和级别拨付财政资金的传统方式,将财政补助以奖金的形式拨款,考核评估成绩好的可能就多给你,成绩不好的可能就不给你。对考核评估成绩效果较差的学校,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并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通过这种杠杆,提高中小学校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使中小学校在认识上、组织上、人员、资金及设备调配上,更好地为教育技术培训与应用服务,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3.设立教育技术绩效工资。虽然中小学校早已实行了全员聘任制,但是除极端情况外还没有教师被解聘的现象,教师实际上仍然是“铁饭碗”,中小学校没有用人自。实行“一费制”以后,中小学校没有了额外的资金来源,缺乏相应的“财权”,导致中小学校缺乏有力的管理抓手。

自2012年1月在中小学实行绩效工资后,教师工资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构成,其中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具体发放办法和标准由学校在考核的基础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在项目设置上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班主任津贴、一线骨干教师津贴、超课时津贴、教育教学奖励等项目,也可自主设立其他项目。[4]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们完全可以设立教育技术绩效工资,根据教育技术学习和应用的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资。这样,不仅可以给中小学一个抓手,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还能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

《意见》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改革的方向,指出的经验与要求恰是教育技术培训迫切需要的,对于指导即将开展的教育技术中级培训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中小学校作用,是在教育技术培训中贯彻落实《意见》的有效措施,也是《意见》得以贯彻落实的有力保障,我们应完善基层培训机构,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加强教育技术绩效考核与奖励,实行教育技术绩效工资,明确中小学校的权利与责任,充分调动中小学校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教师学习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技术的动力,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提升培训质量,提高教学绩效。

参考文献:

[1]赵小雅.教育部下发教师培训工作指导意见改革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3-05-15(01).

[2]YamnillS,mcleanGn.theoriessupportingtransferoftraining[J].HumanResourceDevelopmentQuarterly2001(2):195-208.

校外培训意见篇2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通知》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问:请介绍一下《通知》出台的背景和过程。

答:近年来,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无序扩张,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大量资金用于销售与广告,开展恶性竞争,再加之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大量未消课的费用无法退回,更有甚者恶意停业“卷钱跑路”,严重侵害群众利益。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对“双减”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要求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加强对全国的指导,在各地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就进一步明确银行托管、风险保证金两种监管方式的具体实施政策,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迅速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文件的研制工作。一是开展全面系统调研。深入开展专题研究,扎实开展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校外培训机构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二是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通知》文稿形成后,通过书面和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征求有关部委、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校外培训机构、银行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三是认真研究论证完善。文件起草过程中,对各方意见建议逐一研究分析,不断修改完善文本,形成《通知》。

2.问:《通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通知》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是严格规范预收费管理。着眼实现合理、规范地收费,针对培训机构过高收费、过度逐利、超长期限收费、通过不公平格式合同条款侵害学员合法权益等问题,强调要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落实培训收费管理政策,执行收费专用账户和收费时段等预收费管理要求,加强预收费票据管理。

二是全面实施预收费监管。着眼实现收取的费用合理、安全地支付使用,针对培训机构容易发生“退费难”“卷钱跑路”的情况,《通知》强调对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不区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包括本《通知》前已收取但未完成培训服务的预收费资金,各地结合实际,采取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全面实行预收费监管。同时,要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监管,严禁诱导中小学生家长使用分期贷款缴纳校外培训费用,减少冲动消费。

三是健全预收费监管机制。着眼解决多个主管部门间难以形成监管合力的问题,针对监管工作涉及部门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强调加强部门统筹,形成监管合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强化风险预警,加强行业自律。

四是认真抓好组织实施。着眼解决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针对涉及利益主体众多、容易形成政策执行效果衰减的情况,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政策全面尽快落地。要重视宣传引导,提高培训机构合规经营意识,引导家长理性选择培训机构。要对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情况、是否存在“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开展全面排查和整改。

3.问:实行预收费银行托管如何有助于保障学员和家长利益不受损害?

答:校外培训一般采用先付费后服务的消费模式,一旦发生培训机构关停倒闭,学员和家长预交的培训费极有可能无法退回,自身利益将严重受损。预收费银行托管重在改变由培训机构单方控制预收费资金的状况,改变学员和家长在培训服务中的弱势地位;通过将预收费交由第三方即银行进行监督管理,按照培训服务提供进度向培训机构拨付资金,督促培训机构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有效保障学员和家长的合法权益。按照银行托管的要求,校外培训机构要与符合条件的银行签订托管协议并报教育或其他主管部门备案,开立预收费资金托管专用账户,将预收费资金与其自有资金分账管理,预收费(包括以现金方式收取)须全部进入资金托管专用账户,做到全部预收费“应托管、尽托管”。培训机构一旦发生非正常停业,学员未消课的学费可从银行如数退还,最大限度保障了学员和家长的利益。

4.问:为何在银行托管之外,还规定可以采用风险保证金的监管方式?

答: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各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在提供银行托管的同时,根据《意见》精神,《通知》还明确了风险保证金的预收费监管方式,给各地提供选择,依然能够实现严格监管的目标。按照风险保证金方式的监管要求,由校外培训机构与符合条件的银行签订协议并报教育或其他主管部门备案,开立风险保证金专用账户,培训机构按要求缴存一定金额的风险保证金作为履行培训服务承诺和退费的资金保证,且不得用保证金进行融资担保。保证金的额度和监管要求由各地结合实际确定,具体额度实行动态调整,但底线标准是不得低于培训机构收取的所有学员单个收费周期(3个月)的费用总额。这也提醒广大学员和家长,必须关注并遵守政策,不要超周期交费,以利于有效保障自身权益。

5.问:银行托管与风险保证金的区别是什么,各有什么优势?

答:银行托管与风险保证金都是预收费监管的方式,都能起到保障预收费资金安全的作用。两者的区别在于,一是所监管的资金来源不同。银行托管监管的资金为培训机构预收的学员培训费,而风险保证金的来源是培训机构自有资金。二是对资金的监管要求不同。银行托管的资金将由托管银行根据培训机构履约情况,主要是按照其提供培训服务的进度,一般由家长确认后,按同比例、同进度原则拨付给培训机构;风险保证金缴存后,在培训机构存续期间,培训机构不得使用,也不得用于融资担保。三是所监管资金的额度不同。银行托管资金的额度是学员和家长预交的培训费;风险保证金的额度由各地确定,具体额度实行动态监管,但不得低于培训机构收取的所有学员单个收费周期(3个月)的费用总额。

银行托管方式下,不需要额外占用培训机构的自有资金,但是对银行的管理服务水平要求高。风险保证金方式下,操作便捷,但培训机构监管专户上需要沉淀一定自有资金,且不能支配使用,现金流压力较大。但这些约束都是为了最大限度保障学员和家长的资金安全,都符合《意见》规定的“严禁资本化运作”“强化培训收费监管”精神。

6.问:如何做到各部门对培训机构预收费齐抓共管?

答: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要坚持系统治理,健全三个方面机制。一是协同监管机制,强化协作联动,不断织牢织密监管体系。各地要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的作用,明确教育、发展改革、人民银行、银保监、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职责,形成监管合力。二是风险预警机制,确保早发现、早处置,防患于未然。教育行政、金融管理等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研判风险情况,并向社会风险预警。校外培训机构应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管要求,主动报送从托管银行获取的有关资金监管账户、大额资金变动、交易流水等信息。三是行业自律机制,着眼长远,不断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各地要将培训机构的预收费情况纳入其诚信建设内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在信用建设、纠纷处理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培训机构规范运营,积极主动将培训预收费纳入监管。

校外培训意见篇3

关键词医生进校园医疗健康宣教现状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16-03

analysisofthetrainingeffectivenessofthedoctorsintothecampusinSipingCommunity

XUXiaolin1,GUwen-juan1,CHenHua1,GeXiaomao2

(1.Siping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reinYangpuDistrict,Shanghai,200092;2.elderlyHouseinYangpuDistrict,Shanghai,200090)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urrentstatusofthe“doctors-into-campus”projectandexploretheprofessionaltrainingstrategy.method:12doctorswhowentintothecampusweretheobjectstobeinvestigatedbythequestionnairesurveyandcontentanalysis.thetrainingwillingness,acquirementprojects,trainingtimeandresultswereevaluatedwithpercentilescore.Results:94scoreswereconsideredasthepropertrainingtimeontheaverage.thesatisfactionwithteachingcontentwas91scoresaveragely.theteachingmethodssatisfiedwithanaverageof89scores.thepracticalityaveraged87scores.91.20%ofthedoctorsfelttohavelearntalot.Conclusion:thetrainingeffectivenessofthedoctors-into-campuswasobviousinSipingcommunity,someofwhichneedsfurtherimprovement.

KeYwoRDSdoctors-into-campus;treatment;healtheducation;statusquotraining;strategy

杨浦区“医生进校园”行动方案旨在通过“医生进校园”行动,提高学校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进校园医生的主要工作为:定期对学校师生开展健康教育,为学生家长提供就医指导;协同开展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对特异体质学生的关注与筛查,协同开展对常见儿童发展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研究。为学校卫生工作“1+5+X”标准化与专业化建设项目(1为健康档案;5为制度建设、健康教育、食品卫生、常见病防治、传染病防控;X为校(园)卫生工作特色项目)进行指导,并记好《医生进校园工作日志》。做好医生进校园工作,关键在进校医生。为了解进园医师的培训需求,笔者以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四平社区共有16所中小学生和托幼机构,进校园医师共12名。被调查的医师中,男4人,女8;年龄特征20~岁1人,30~岁4人,40~岁2人,50~岁5人;大专学历5人,本科学历7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3人,见习医生1人。

1.2方法

1.2.1进校医生培训方法

1)首先对进校医生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

2)针对需求开展的培训[1]:①营养健康与发育、青少年眼保健、儿童生长发育规律;②常见病、传染病防治:手足口病的预防、龋齿的防治、儿童腹痛、贫血的防治、鼻衄处理、发热儿童的处理;③日常生活卫生:远离,拒绝成瘾;食堂安全工作,幼儿膳食的合理安排;④幼儿青少年急救: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幼儿防窒息、幼儿跌伤的处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⑤青少年心理卫生:儿童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和治疗、考试焦虑、考试相关的心理问题;⑥小学教师的心理调适:师生沟通技巧、健康宣教方法。

3)培训方法“培训主要以专家讲座形式在四平社区卫生中心进行,中间穿插实践活动;频率为每月1次;另外邀请专家在对口校园举办讲座、广播等,进园医师旁听学习。

1.2.2问卷调查和评估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3部分:1)进园医师的基本信息;2)进园医师培训意愿;3)进园医师培训需求项目。问卷共20个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在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征求了有关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于2011年2月,由经过培训的课题组成员集中发放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进校医师发放问卷12份,回收有效问卷10份,回收率为83.3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2007软件,采取专业人员双人录入的形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

2.1进校医生对培训方式的要求

对培训必要性的认识,91.67%的进校医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业务培训,8.33%的医师认为无所谓;在培训时间上,66.67%的医生选择每次培训时间在0.5~1h,75.00%的医生认为培训频次以每月1次最为合适;在培训的方式上,66.67%的进校医生选择授课形式,25.00%的医生希望上下互动,16.67%的医生乐于进行实战演练,25.00%的医生愿意进行经验分享,16.67%的医生希望采取研讨的形式。

2.2进校医生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进园医生在工作中会碰到与院内不同的困扰,希望就此展开相关的培训。调查数据显示:75.00%的医生希望培训少年儿童营养健康与发育的相关内容;50.00%~58.00%希望开展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培训;50.00%的医生希望对沟通技巧和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进行专业辅导;17.00%~25.00%的进校医生希望就青少年传染病防治、饮食卫生、学生意外伤害的处理、医疗服务平台的搭建等问题进行培训。

2.3进校医生对培训的总体评价

12位进校医生对业务培训的评价共5方面内容,由参加培训者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平均得分结果显示:培训的迫切性为91分;培训时间安排合适为94分;对教学内容满意为91分;授课方式满意为89分,课程的实用性为87分。

2.4进校医生对培训内容的评价

对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合理性、实用性进行综合评分,每项内容最高为100分。评分结果显示:营养健康与发育专题为71分;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和日常生活卫生问题为69分;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预防和处置为54分;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为29分;

2.5进校医生培训获得的收益

91.20%的进园医生感到培训收获很大,收获很大的原因是培训的内容及形式与进校卫生保健的实践紧密结合[2]。89.05%的进校医生表示培训长期坚持很有必要。

但培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43.00%的医师认为课程内容安排上缺乏逻辑性;14.02%认为是培训的组织安排不很恰当;14.07%认为是培训老师本身不了解社区卫生;71.21%认为是医生个人的问题。

3讨论

3.1进校医生培训效果总体不错

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真落实市政府、市教委、市卫生局和区政府相关工作要求,以“重视学校卫生,保障学生健康”为宗旨,通过“医生进校园”行动,医教结合、防保为主、专兼互补,加快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按照杨浦区“医生进校园”行动方案,总体目标是以“一块一专家分队”对接的方式,引进优质卫生专家资源,解决学校卫生工作的重、难点问题,进一步增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科学育儿、科学宣教的能力;以“一校(园)一医”对接方式,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的专业水平,全面提升学校保障少年儿童健康的卫生服务工作水平。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聘请部分市三级医院的儿科医学、儿童保健、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营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队,团队由12个分队组成,每个分队相对固定对接1个社区块,每月指导2次,实现“一块一专家分队”。2)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服务团队(每个服务团队由5~7人组成),与所在地段学校(园)进行对接。每位医生相对固定对接若干所学校(园),实现“一校(园)一医”。

由于社区医生服务对象以老年人为主,专业以慢性病治疗为主,因此对社区进校医生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们的进校医生也难以达到全部本科毕业的全科医生的人员配备要求。因此加强进校医生的培养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这次评估,认为培训时间合适平均为94分;教学内容满意平均为91分;授课方式满意平均为89分,实用性平均为87分,91.20%的进园医生感到培训收获很大,对学校卫生服务起到了很大帮助,所以这次培训的效果总体较好,达到预定的要求。

3.2进一步完善进校医生培训的建议

3.2.1注重转变进园医师的观念

主要转变医师的两种观念:一是基本医疗观念,从“以医疗为中心”转为“以医疗保健、宣教为中心”的观念。二是转变工作方式,从单纯凭经验进行宣教转变为科学安排进园工作,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进行健康教育、疾病防控。培训中要增强医师对医生进校园理论的认识,使医师看到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和力度,改变以往凭直觉与经验无计划性工作的习惯。同时,医师丰富的工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在培训中应加以充分利用。

3.2.2加强调查研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医生进校园工作的价值在于有效的服务于广大学校、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解决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环境等各方面问题。针对医师对进校园具体工作内容和安排不甚明确的情况,我们应该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培训理论应尽量贴近实践,能解决进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实用为主。争取让医师在较短时间领会医师进校园的精髓,尝到用科学理论指导进园工作实践的甜头,以刺激医师不断进行学习和研究。培训中,要重视医疗方法的一些细节内容,使医师对医疗、宣教工作计划的每一步骤的意义和具体做法有深入的体会,达到活学活用。比如,为了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可以对现有医疗、宣教模式进行修改,使其更符合进园医师的日常工作过程。

3.2.3青少年心理调适和幼儿营养是培训的重点

青少年心理调适、幼儿营养和生理是进园医师工作的重点内容,然而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这恰恰也是医师的业务弱点,所以应该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培训中,应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对各种服务对象,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加以详细分析。可以通过实例,使医师对相关方面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在实践中加以灵活应用。培训中除了要提高医师的理论修养,还要重视医师的宣教、及沟通能力。详细阐述每一种沟通模式的优点、缺点和适用条件,增强医师根据服务对象和内容灵活选择与应用的能力。必要时,可以对现代媒体(比如多媒体计算机等)的操作方法加以专门培训。医生进校园开展培训,对校园里的保健老师提高相关医疗卫生知识有益处,老师也可接受培训,对学生健康可带来一些列好处;家长适时也可以接受社区医生的培训。

3.2.4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为转变部分医师对培训的消极态度,提高医师的学习热情,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纯理论灌输的讲座式培训方法。同时,医师进校园是一项新颖、复杂、多层面的应用性很强的工作模式,医师不但要掌握相关医学理论,而且还要具备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所以,应该在实践中渗透医疗、宣教的基本内容,使医师在实践中深入领会理论的精髓,在实践中感悟和体会医学原理与方法。这样,医师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才能随机应变,灵活的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问题。比如,培训中可以安排一定的操作练习,这样既可以使医师得到实践锻炼,又可以使医师立刻看到所学知识的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另外,为了便于医师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培训中应尽可能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比如通过案例分析法,给医师提供观察、模拟和思考的机会。给医师提供医疗、宣教的正反案例,能激发医师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医师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提炼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同时,对具体的进校园工作情境进行分析,并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找出案例的优点和缺点,能提高医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瑶娜,陈泽铭,姚雪.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保健,2009,117(20):828-829.

校外培训意见篇4

(1)教育部关于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相关文件政策。第一阶段:明确提出培训进修的要求。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培训进修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其工作四年左右后,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他们一定时间的脱产、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

第二阶段:依托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构建初步的培训体系。2005年教育部在出_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细化了培训要求,希望各地教育部门及高校构建“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坚持将“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以承担所在区域内高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任务。紧接其后,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中集“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以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以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于一体,并与“学习考察、学位进修、科学研究、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全力打造“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

第三阶段:基本形成培训体系阶段。《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中期待2017年可以基本形成“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符合辅导员成长成才规律、规范科学的培训机制”,能够基本构建“内容完善、形式多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以期为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服务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2)上海市关于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相关文件政策。为更好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上海市教委也先后了一系列文件政策。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2007年的《关于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将构建“上海市科教党委和上海市教委、辅导员培训基地、高校三个层次分层递进,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四种类型横向贯通,融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作为培训目标。面向上海市高校所有专兼职辅导员,努力实现“辅导员个人成长与队伍整体发展”“培训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面上培训和骨干培训”“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四个结合。

2012年,上海市教委依托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建桥学院等9所高校和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等2家单位,设立11个“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2012―2015年)”。自成立以来,各培训单位在提高上海市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现状调研

为深入了解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现状,我们针对高校辅导员参加基地培训的课程设置、培训时长、培训形式、培训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实证调研。此外,本次调研也辅以深入访谈的社会调查方法,以期详细、全面了解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现状。

本次调研对象主要来自上海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25所上海市高校。

从年龄来看,年龄在30岁及以下占比47.42%,年龄在31~35岁之间的占比32.99%,年龄在36~45岁之间的占比18.56%,年龄在46岁及以上的占比1.03%。从总体上看,30岁及以下人员占总人数的近半数,46岁及以上的数量较少,参加培训的辅导员呈现出较明显的年轻态势。

从性别来看,参与本次调研的男性辅导员占比41.24%,女性辅导员占比58.76%。这一性别比与整个辅导员队伍的性别比略有不同,相较而言男性辅导员参加培训的比重更高。

从学历来看,持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91.75%,具有本科及以下学历与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分别占5.15%和3.09%,可见目前参加培训的辅导员大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

从入职时间来看,工作三年及以内的调查对象占45.36%,工作7~10年的调查对象占27.84%,工作4~6年的调查对象占17.52%,工作11年及以上者占9.28%。

从职称来看,参与调查的辅导员绝大部分为“助教”与“讲师”职称,这两者分别占比42.27%与52.58%,两者总和占95%。“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极少,仅占总数的2.06%。此外,还有少数(占3.09%)因第三方派遣等原因而没有评定职级的人员。

(2)调研对象的培训情况。从培训主题来看,本次调查对象所参加的培训涵盖“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大学生主题教育”“辅导员职业礼仪与领导艺术能力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国际化背景下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专题”“校园危机应对与媒体公关”等各类主题。

从培训频率来看,通过对调查对象近两年内在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参加培训的情况,发现有68%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在过去的两年中参加过1~2次培训,参加3次的占总数的18.56%,参加4次及以上的占总数的11.34%。

从培训原因来看,“提升专业能力的需要”(占比71.13%)成为辅导员进行培训项目选择的首要原因,这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密不可分。兴趣是辅导员个性特征的延伸和主题选择的动力,“对培训内容感兴趣”(占比61.86%)也对培训项目的选择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此外,部分辅导员考虑到“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占比59.79%),希望通过培训更好地满足晋升、晋级所需的条件;抑或是本着“可以结识更多朋友”(占比24.74%)的愿望,在培训过程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另外,也有约五分之一(占比22.68%)的辅导员是因为“学校要求”等客观原因参与到培训中。

从培训时长来看,68.04%的辅导员参加培训的时间大多为5天左右,培训时间在14天及以上的占总数的17.53%,培训时长在“3天及以内”与“7天左右”的人数均占总数的7.22%。

从培训配置来看,上海市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大多配置比较齐全,覆盖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三个阶段。在前期培训中,96.91%的培训单位为学员发放培训手册,使其对培训过程进行了解并为其提供学习参考,97.94%的培训单位会告知学员该期培训的实施方案,使参训人员对自己即将进行的培训有一个较为明晰的了解。在开展培训过程中,97.94%的培训都会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授课讲解,97.04%的培训会配备班导师对学员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指导,95.88%的培训单位在后期会安排学员反馈收集学员参加培训的建议和意见。培训结束后,92.78%的培训组织单位会为参加培训学员颁发结业证书。然而,仅有55.67%的培训单位会向学员发放培训教材,也有20.62%的培训单位没有设置培训成果展示机制。

从培训形式砜矗所有培训单位都会要求参加培训学员撰写“学习小结”。98.97%的有“专题报告”,97.94%的有“学员交流”,96.91%的有“分组研讨”,93.81%的有“案例教学”,90.72%的有“团队拓展”,以上这些是绝大多数培训项目中都会采用的形式。7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参与培训之中,培训单位会将“参观考察”作为其中的环节。54.64%的培训项目会将“课题调研”作为培训的形式之一。

从培训满意度来看,大多数调查对象对培训的时长、内容、形式、师资、设施、费用、成效等各方面都比较满意。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本校重视”三个方面没有出现负面评价。而在“培训时长”“培训师资”“培训设施”“培训费用”“培训考核”和“培训成效”等方面尚有可改进的空间。

3.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培训的专业化体系有待加强。参与本次调查的辅导员绝大部分为初中级职称,“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调查对象凤毛麟角。一方面反映出辅导员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总体不多;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中对高级职称人员培训的针对性仍有待增强。

(2)培训的主体性调动体系有待提升。调研显示,大多数辅导员源于职业道路发展和能力水平提升等诉求,或者出于兴趣驱使、交结朋友等目的主动参与到培训之中。但有一部分辅导员是因为“学校要求”等客观原因被迫参加培训,自身参与培训的热情并不高。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人近中年却仍为初级或中级职称的群体,通过调动其培训主体性,帮助其实现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3)培训的配置保障体系有待完善。调研表明,时长较短的培训,在紧凑的日程安排中也应当注意保障培训质量,应当采取合适的途径告知参训学员培训的实施方案,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讲授或点拨,畅通参加培训人员的意见反馈途径并注意搜集改进建议,为培训成果的展现提供更好的平台。

(4)培训的多元需求体系有待满足。短期培训因为时长的局限,活动方常常将活动安排得较为紧凑。但在培训过程中,一些年龄稍大的参加培训学员表示过于紧张的时间安排导致学习强度过大,对内容的消化理解有些吃力,且在短暂的培训时间内,缺乏足够的时间与同期学员交流探讨。而在一些周期较长的培训之中,也有学员建议可以适当缩短培训时间,精简课程,以期与学校的工作顺畅衔接。这些问题都对培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培训项目的内容,在前期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科学地制订培训日程安排,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参加培训学员的多样化需求。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面对“众口难调”的多元化需求,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体系也需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培训”的新模式,创新培训的途径和手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校外培训意见篇5

【2017大学生就业培训计划书一】

20xx年华民慈善基金会与兰州大学首次合作开展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此项工作得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已经签订合作协议。针对华民慈善基金会的要求,结合兰州大学受助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现制定华民慈善基金会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培训方案如下:

一、培训目标

以送岗实习实践引导就业,充分利用我校优质高效职业教育资源,直接面向职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毕业生职场就业经验积累,搭建学生与企业联系的桥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实现就业对接服务。大学毕业生通过参加培训可以学习职业技能,习得工作经验,获得就业推荐,提升职场竞争力。

二、培训对象

申请华民慈善基金会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的xx大学在校20xx届本科生

三、具体培训过程

(一)策划准备阶段(20xx年6月初)

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并制定工作方案,报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批准后实施。

各部门根据责任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政策和制度,为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全面实施阶段(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

召开由我校就业工作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下发就业培训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

20xx年x月x日前首期培训班开班。

(三)具体培训过程

1、举行华民慈善基金会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兰州大学启动仪式,并邀请我校相关领导出席讲话。

2、邀请资深人力资源顾问邱岩老师作“创业教育”的讲座培训。

3、培训课程紧扣外在形象管理最核心的三大内容:妆容、仪态、服饰的“礼仪素养与形象塑造”培训。通过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自我演练、专家指导等多种培训方法,致力于帮助广大同学获取快速改变外在形象塑造的技能,让你简单快速地提升外在形象,成为一个自信,优雅的应聘者。

4、“人际关系与有效沟通”培训,本次培训邀请穆健刚老师主讲,以有效沟通与和谐人际关系构建、有效沟通的过程、倾听----有效沟通的基础、有效沟通技巧训练、小组中的有效沟通等五项内容为重点,全面细致地讲授有效沟通的技巧。

5、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简称oa)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是当前新技术革命中一个非常活跃和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技术应用领域,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本课程将进行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详细讲解。

6、演讲与口才培训阶段将通过案例分享、游戏体验、情景模拟、小组训练、现场展示等环节,切实帮同学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掌握日常交流和求职、实习过程中必备的沟通技巧;从而具备对各种沟通障碍的有效分析和灵活应对能力。

7、报考公务员培训阶段将针对公务员报考注意事项、公务员报考条件、各类公务员报考需求以及如何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强化培训。

8、简历制作与面试阶段培训将进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求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以及面试的方法和技巧的培训。以便本期学员能够在职场挥洒自如,尽显个人风采。

(四)专家点睛阶段:

(五)实习练兵阶段(20xx年x月末)

与相关企业建立就业实习模块。在该期,针对其中相关职位具有就业意向的学员安排实习,并对其实习过程进行跟踪调研,进一步明确所需技能与知识,为其在以后就业奠定更好的基础。

(六)素质拓展阶段(20xx年x月末)

训练目的:如何融入到团队中去,在团队里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特长。

训练目标:

(1)人的整体协作精神

(2)提高人团队作战的协作能力

(3)团队作战及心理控制的技巧

培训地点:

国防生训练地(东区操场)

(六)成果验收阶段(20xx年x月末)

组织学生参加就业辅助项目资格鉴定考试,发放培训证书(考核评价体系见附件一)。各部门总结分析培训工作情况,指导今后工作。

四、培训费用

【2017大学生就业培训计划书二】

为贯彻落实省厅通知精神,进一步做好我校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组织实施好我校“双困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工作,现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方案,并将2016年培训计划和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意义:

通过培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强团队意识,挖掘个人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双困生”就业能力拓展培训工作,从根本上帮扶我校“双困生”实现充分就业。

二、培训对象:

我校20xx级学生。

三、培训计划数、培训报到时间、地点、内容及返校事宜:

1、培训计划数:省里拨给我校双困学生培训计划96人,创业班培训计划2人(详见附件《20xx年“双困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名额分配表》)

2、培训时间、地点:

第一批双困学生培训:20xx年4月20日—25日

第二批双困学生培训:20xx年5月10日—15日

创业班培训:20xx年4月24日—29日

地点: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全封闭离校学习。

3、报到时间、地点及返校事宜:

参培学生于培训开始日的上午由带队老师统一带领从学校出发,前往省就业指导中心(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街151号教育宾馆一楼)报到。具体集合时间及买火车票事宜等候带队老师通知。培训结束后,由带队老师统一带队返回学校(不能统一返校的学生需由学院领导准假方可),任何人不得擅自行动,否则后果自负。

4、培训内容:

双困生培训:采用模块式教学,包括:户外能力拓展训练、职业探索、能力提升、简历制作和面试训练等内容。

创业班培训:实用性强的创业方面的重要知识以及训练。

四、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双培工作顺利开展:

学校按照省厅文件精神,要求各学院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组织管理,细化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到人,将此次培训工作组织好、落实好。具体分工明确如下:

(一)统筹“双培”工作。(负责部门:就业处)

1、制定“双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双培”工作各项要求,制定方案,明确职责。

2、汇总相关材料与数据,按照文件要求及时上报省里。

3、做好协调与服务工作。就业处要在方案制定、组织管理、安全教育、跟踪服务等方面做好上下协调与服务工作。

4、做好学生请假事宜。就业处统一协调为此次参培学生办理请假手续。

(二)积极宣传、正确引导、加强安全纪律教育。(负责部门:学生处、团委、各学院)

1、加强宣传工作。可充分利用板报、广播、QQ群、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为学生提供耐心细致的政策解读服务,真正做到培训计划“为生所知,为生所用”,充分实现效用最大化。

2、加强文明礼仪、纪律及安全教育工作。各学院要在学生参培前对其进行相关的礼仪、纪律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培训的各项规定,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倡导团队精神和艰苦朴素精神,并将学生培训期间表现列入其年度考核鉴定之中。

(三)公开、公平、公正遴选“双困学生”。(负责部门:学生处、各学院)

1、要制定推选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

2、组织报名及审核。学生本人必须自愿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学院将手写版的申请书留存于“双困生”培训学生档案中),然后由学院认真组织审核;审核合格后,以学院为单位联系学生处对审核通过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填心理筛查表;心理筛查无异议后,将名单在学院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各学院将名单汇总表签字、盖学院公章、报送就业处,就业处汇总后上报省就业指导中心。

3、每名学生都是代表我校参加培训,体现着我校的大学生风貌。

(四)心理筛查、严格把关、以人为本。(负责部门:学生处、各学院)

省厅要求,必须对每名参培学生进行心理筛查。我校学生处的心理咨询中心为参加培训的每一名学生提前进行心理筛查,依据筛查结果对学生提出能否参加培训的界定。凡在我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测试未通过的学生,一律不得报名。发现有心理疾病的要及时替换培训学生,如有瞒报、不报等,导致学员在培训期间发生意外事故的,由责任部门负全部责任。

(五)请假或调串课、研究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学及课程改革等事宜。(负责部门:教务处、就业处)

就业处、教务处负责协调办理参培学生请假或调串课等事宜;并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培训工作为切入点,深化我校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学和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

(六)省厅要求,各高校要加强后续服务,建立动态跟踪机制。(负责部门:各学院、就业处)

1、每期培训结束后,各学院要召开“双困生”培训交流会,并在交流会结束一周内留存好影像资料及参培学员培训心得存档。以“树典型”的原则固化培训成果,完善管理机制,构建我校“双困生”就业长效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帮扶体系,全面促进我校就业质量的提升。

2、各学院实施责任落实制,要对培训后的学生进行后续帮扶,及时关注他们的就业状况,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要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指导服务,采取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推荐等方式帮助其顺利就业。

3、各学院必须建立“双困生”培训跟踪平台,要建立参培学生的档案及信息库,对离校后的参加学生进行为期三年的动态跟踪,记载“双困生”培训后的表现、应聘时的表现、参培学生的就业率、工作后近一段时间内的表现以及毕业后三年内的情况。

4、对部分学生进行实地随访,及时掌握学生在求职和工作后职业发展的有关情况,征求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和提高培训工作质量。

五、培训需知:

1、学员培训期间食宿费与培训费全免,而且省中心按统一标准给参培学生报销往返车费。

2、培训期间学员要严格遵守培训机构的相关规定,培训期满由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颁发培训证书。

3、省厅要求学员参加培训期间不允许缺课,如果学员缺席超过八小时,将不会发给培训证书。如果培训期间学员自动放弃培训,该名额将视为已培训而被核销。

4、培训期间学员需携带身份证原件、带适合于活动的服装与正装(职业装)各一套、运动鞋、拖鞋、饮用水杯以及学习与生活必需品。

5、培训期间学员要注意个人安全,妥善保管好个人钱物及贵重物品,丢失自负。

6、各学院务必在学生参加培训前召开会议,讲解参加培训的目的意义;提前组织参培学生学习《培训学员守则》(见群共享);强调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强调不许吸烟、喝酒、打闹,不做任何有损学校和大学生形象的事。

7、对培训学员的其他具体要求详见《培训学员守则》(见群共享)。

六、报送材料有关要求:

(一)各学院需交的材料:

(二)参培学生需交的材料:

校外培训意见篇6

重点任务包括普及校园急救知识、配备校园急救设施和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将加强对校园常见的气道异物梗阻等紧急救护,创伤出血与止血、关节脱位与扭伤等创伤救护,淹溺、烧烫伤、中暑等意外伤害,火灾、地震、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教育。

消息指出,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学校急救教育,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

消息显示,首批拟组织150所高中和高校参与,在校园内配备相关急救设施设备与物品,并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研制急救设施设备配备规范(试行)和急救技能培训方案(试行),探索校园急救技能证书开发试点建设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做法,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强化急救教育。

试点工作主要有三项重点任务。一是普及校园急救知识。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急救教育推进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对校园常见的气道异物梗阻等紧急救护,创伤出血与止血、关节脱位与扭伤等创伤救护,淹溺、烧烫伤、中暑等意外伤害,火灾、地震、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教育。鼓励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

二是配备校园急救设施。试点校要参照有关学校卫生工作标准、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等,结合学校规模、环境、地势、交通、建筑等实际情况,配备足用、实用、适用的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逐步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校外培训意见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

质量监控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78-03

通化师范学院作为一所省属本科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实际,于2009年确立了近一个时期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即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造就高素质人才。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全方位的,其中科学完善、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是重要保障。学校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对校、系两级监控,重点进行定期、专项、经常三个检查,实施教学全过程、教学基本建设、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质量四个评价,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更加注重在已有的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着重瞄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和薄弱环节发力,收到了显著的成效。这就是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体系为主线,将教学培养方案列入的基本实践课程纳入质量监控的内容,将培养方案列入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纳入质量监控的内容,在校校、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质量监控,在系训练、校考核创新语言文字能力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加强语言文字能力培训的质量监控,在请进来、走出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和培养一批能满足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需要的、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适应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监控。

一、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体系为主线

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高度肯定了进入本世纪以来高校实践教学及育人工作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还特别提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及育人的主要形式,并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给予了清晰界定,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要求“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意见》对实践教学的这些阐述,是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起点上的全面表述,充分表达了实践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应该说,我校适应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既使实践教学得到了加强和拓展,又增加和完善了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意见》的分析和基本要求是契合一致的。

在已往,我校对实验教学、实习工作、毕业论文的检查和评价有着细致的指标体系和严格要求,而对于军事训练、劳动、社会调查等却缺少系统的指标体系和具体要求,其质量检查和评价往往是走过场,停留在形式上,形同虚设。事实上,这种检查和评价,既不深入也不能促进工作的提高。如劳动安排,目的是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可实际情况是近年来教育者的劳动意识就非常淡漠,因此造成了劳动向来无统畴安排,没有计划性,学生劳动多或少,甚至劳动或不劳动,没有差别,而这项工作的检查也就失去意义了。因此。对已有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也必须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将教学培养方案列入的基本实践课程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纳入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体系是以培养方案为依据的。对于纳入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内容,凡是质量监控的内容体系不完善的,都去理清内涵,明确要求,确定方法,做到切实可操作,检查有内容,评价有方向,工作有促进。为适应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校修订了教学培养方案,将课程设置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类型,突出了实践课程的重要地位。实践课程又分为基本实践课程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两大部分。其中基本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劳动与公益活动、社会调查、体育达标、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就业指导等基本课程,包括见习、实习、职业调查等实习课程,包括实验、实训、上机、听力等实验课程,以及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创作等。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涵盖着除基本实践课程以外的一切课外实践活动。

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体系,首先是将教学培养方案列入的基本实践课程纳入质量监控体系。这有三种情形:一是已有的细致的指标体系和严格要求,如实验教学、实习工作、毕业论文;二是还缺少系统的指标体系和具体要求,如军事训练、劳动与公益活动、社会调查;三是还没有纳入到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中,如体育达标、就业指导。对已有的指标体系和严格要求的内容要继续坚持,对还缺少系统指标体系和具体要求的内容要进行完善,对还没有纳入到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内容要开始建构。

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体系,还要将教学培养方案列入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纳入质量监控体系。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说到底是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落脚点,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放飞理想的重要平台。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如此重要,自然不能游离于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之外,但这又是最不容易规范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难以掌控,所以将其纳入质量监控的内容中,完全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建构,富有挑战性,可又是必不可少的,是不能不做的工作。我们建立的可比较、可检查、可评价的标准体系,具有规范性、导向性和控制性,并将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纳入到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内容中,纳入到各系教学评价总表中。这样就将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中,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体系。

三、突出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语言文字能力培训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监控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它也是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的一个短板、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一直存在着被动、敷衍、点缀的现象,而缺少主动、务实、普惠的追求。早在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重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高校要“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2012今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各高校要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要强化现场教学环节。基地建设可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为夯实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我校结合自身的性质,巩固已有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将推进“校校”、“校企”合作作为创建新的实践教学基地的着重点,并制定了“校校”、“校企”的合作办法,颁布了《通化师范学院“校校”、“校企”双向合作实施细则》,提出了加强学校与地方教育局、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推进中学名师、企事业优秀技术人才进大学课堂,大学教师进中学课堂、进企事业单位,以此密切学校与各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让这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主动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指导学生的实习,使实践教学基地名符其实地发挥作用。因此,在校校、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质量监控,成为在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控的重要内容。

校外培训意见篇8

上半年,政工科在工作上继续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不断改善教师结构,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县教育局年度工作目标,努力创新,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完善激励机制,不断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既有利于教师队伍管理,又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师的培养。上半年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一)不断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继我县“323师训工程”完成师训任务后,按照省教育厅精神,又启动了新一轮教师培训工作。

(1)骨干教师培训。“领雁工程”全面启动并不断落到实处。2月份,安排好了省“领雁工程”教师的脱产培训和实习生顶岗教学工作;3月份,县“领雁工程”小学数学班28人通过半个月的理论培训和一个月的实践培训顺利结业,初中英语班22人也通过了两个月的集中培训任务,培训骨干教师共计50名;4月份,县“领雁工程”小学英语班开班;

(2)教师全员培训。一是由教科研中心采取菜单式和小班化培训方式。培训了382名中小学教师和381幼儿教师以及105名新上岗的班主任教师;二是由学校采用校本研修的方式培训本校教师,收到较好效果。5月份,在鹤浦小学举行了全县校本研修现场会暨师训站长培训班开班仪式,表彰了13所校本研修先进学校;

(3)重点学科培训。一是利用名师工作室。小学语文、英语等名师工作室深入基层学校进行深度蹲点培训,二是利用县研修团队。县研修团队的导师们到农村学校进行上课示范培训。

(4)各类专项培训。一是对三年内的新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二是对外来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三是师训站站长进行专项培训;四是对团队干部(班主任)进行专项培训。这些培训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了考核奖励制度

(1)健全对名优教师的考核奖励。4月份,完成了“名教师奖励方案”出台的准备工作。摸清了我县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市名校长、市学科骨干教师、市双师型教师等有关情况,同时也了解了周边县市有关名师的奖励额和考核细则,现已制定出我县的初步奖励额;

(2)还出台了“关于开展象山县优秀教师跨校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意见”,充分发挥优质教师的应有作用。

(3)6月份,安排了对校长的年度考核工作,在7月份完成,评出了20名优秀校长。

(三)认真做好各项评选、评定工作

(1)3月份,积极开展市教育管理名师评选活动,推荐了市教育管理名师2名;

(2)4月份,完成创新学校管理校长论坛论文评选、论坛评选工作。

(3)教师职称评审是优化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1月份,就开始着手准备这项工作,发出了有关通知;6月份,完成了教师职评的推荐、审核工作,并于7月18日进行了考试,公布了考试成绩。

二、加大力度,有序做好教师交流工作

根据县委文件精神,为继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上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一)进一步做好教师区域交流工作

4月份,开展了一系列教师区域交流的调研活动,先后召开丹城城区义务段校长座谈会、石浦城区义务段校长座谈会两次、文峰集团班子座谈会及有关教师座谈会,进行教师问卷调查统计,写出了关于教师区域交流的调研报告;5月份,出台了《象山县义务段学校教师区域交流工作补充意见》,计划把石浦城区义务段学校教师也纳入教师区域交流之中;7月份,汇总好有关校上报的教师区域交流名单,丹城城区25名,石浦城区43名,最后确定丹城城区交流16名教师交流,石浦城区考虑到情况特殊,决定暂缓交流。

(二)继续做好教师支教工作

一个是城区教师到农村进行支教,拟订出了《象山县教育局关于城区学校教师支教工作的实施意见》(讨论稿),选派了6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22名上挂培养两年的新教师全部回到原农村学校任教。另一个是选派县骨干教师到四川青川支教。根据省市有关精神,3月份,选派了首期1名骨干教师赴四川青川支教,现已圆满完成支教任务,并顺利返回象山;6月份,又组织了第二期赴青川支教报名工作,并在8月中旬确定了支教人员,现已到岗支教。

三、确保需求,顺利完成教师招聘任务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照招聘程序和办法,认真做好教师的招聘工作。

今年的教师招聘工作比较特殊,分为两次二类三种形式来完成。第一次为县内常规性招聘,第二次为宁波市特岗定向招聘;招聘时分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与职业教育专业教师两类招聘,招聘形式为专业知识考试,教学能力测试和专业技能测试(音体美学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师考)。根据师范类毕业生逐年减少的实际,招聘对象又有新的变化,今年除招聘象山生源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外,还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师范类、非象山生源的毕业生报考。结果符合条件报名的有443人,拟录用21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人,职教专业教师16人,学前教育55人。这些拟录用人员的体检工作全部完成。第一次招聘的毕业生已全部签订好就业协议书,完成了毕业生的档案检查、考察材料撰写及报到录用等有关工作,并全部分配好;第二次招聘的毕业生也安排好了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

四、城乡兼顾,顺利做好人事调配工作

教师调配的面比较广,量比较大。主要包括跨县市调动(调出去和调进来)、跨系统调动、城区内调动、跨乡镇调动、进城调动、新进教师分配等。今年城区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师需求增加,但又要兼顾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进一步加大了教师调配工作的难度。为此,我们首先充分做好有关的准备工作。5月份,出台了《县教育局教职工调配工作意见》,从紧控制教师进城调动的数量,规定各校上报人数控制在在编公办教职工总数的6%以内,同一学校同一学科调出不超过学科上报数的50%;6月份,完成了度各学校教师需求统计汇总工作和教师进城调动、跨系统调动、跨乡镇调动、跨县(市)调动、城区内调动的有关统计工作;7月份,完成了教师进城调动考试工作;严格控制跨县(市)、跨系统教师调动,共调出57人,占比例1.2%,县外调进16人,至8月中旬整个教师的调配工作全部完成,总体上比较顺利稳定。

五、增强意识,整顿规范编外用工

编外用工管理关乎社会稳定,必须不断规范使用。一要严控数量,依法核定;二要健全制度,签好合同;三要落实待遇,缴好保险。4月初,根据县劳动监察大队检查反映,部分中小学在使用编外用工上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情况,对此我们十分重视。在5月份,对系统内各单位的编制外用工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排查,并做了具体的统计,对存在的一些倾向性问题进行了归类;在6月份,专门召开了编制外用工管理工作会议,通报了有关情况,还邀请县劳动局领导作辅导讲座,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强调下步整改的措施;再次,在会后加强督促,要求各单位整改到位。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各校领导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编外用工的使用得到进一步规范,有效的消除了一些后遗症。

六、突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强教育,提升素养,对于提升教育的形象和战斗力显得十分重要。上半年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师德学习,用理论武装头脑。继续在全县教师中广泛开展宣传、学习、贯彻新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了我县教师职业行为五条禁令;利用余姚梁弄中学校长徐立科先进事迹,在全县教育系统积极开展向徐立科同志学习活动,组织了“党员教师谈师德”系列活动,包括“我谈师德”讨论活动和“师德高尚我先行”论坛演讲活动。

2、开展评选活动,用身边的榜样教育人。积极配合教育工会,先后参与了评选优秀教师三项活动,分别是县百名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县百名优秀教师德育工作者评选活动、县“双十佳”(“十佳农村教师”、“十佳师德楷模”)评选活动,取得较好效果。

校外培训意见篇9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继续教育领导小组:

一、本校2004年度开展校本培训的目标、条件和重点

    2004年,是教师继续教育新一轮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教师继续教育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服务的重要一年,也是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全面实施的一年。为加强指导、规范运作、务求实效,现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对2004年全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21世纪园丁工程”,把教师继续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适应和满足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需求为宗旨,以师德教育为核心,继续大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重点,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继续加强新课程骨干教师和重点、难点学科培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努力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优质师资。

    二、主要工作目标

    1、使全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观有新的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思想和爱生育人意识有明显提高。

    2、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总体上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能力有所提高。为高中教师进入新课程,做好思想和专业准备。

3、继续扩展梯队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重点培训培养一批各学段各学科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常武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培养一批新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

 

三.条件:

本校设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管理机构,由教科室具体负责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并有2位教师参加了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现代教育理论课程主讲教师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学校有规范的业务学习制度和定期的业务学习时间,为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重点工作

    1、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学校将继续把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年度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工作来抓。在继续加强对初中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基础上,今年重点要抓好高中新课程师资的培训。本年度各教研组均应考虑和渗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2、继续开展以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为主要目标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工作。认真组织试用期新教师参加规定的集中和分散培训活动,学校将扎扎实实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组织新教师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开展各种教学研讨、评比活动,使他们尽快适应并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3、大力开展教师职务岗位培训工作。按照教育局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今年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2004年晋升职称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4、加强骨干教师培训,积极实施名师工程。今年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

    5、继续抓好全校教师高一层次学历达标工作。组织好教育硕士的报名、辅导和参考工作;以函授和自考为主要形式和途径,促进本校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

    6、进一步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学校将组织教师参加第三轮现代教育技术考核,积极做好培训工作,与此同时,组织信息化骨干教师培训,切实提高他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能力。

    7、学校将根据(武教人[2004]29号)文件精神。完善校本培训的组织机构,制定培训计划,充实培训内容,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监控与评价。  

二、本校2004年度校本培训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

一.实施意见:采用必学和自学相结合的途径进行校本培训:

1.师德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四五”普法教师读本》,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广泛开展以“爱生行动”为核心的各类师德教育活动,组织教师观看杨端清同志的录像报告,大力宣传和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配合今年区开展的“学生评教师”师德教育活动,经常性检查、督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坚决杜绝教师队伍中体罚学生、等严重违反师德的情况,积极引导教师以先进为榜样,提高师德修养,努力塑造礼中教师良好的师表群体形象。

⑴利用每周教师政治学习时间,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文件和材料。

⑵利用有影响的报刊,如《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德育天地》、《班主任》等,开展集体和自主学习、提高的培训工作。

⑶学习教育法规,掌握《德育大纲》要领,开展《师德规范》学习和测试活动。结合“师德标兵”,评选“十佳教师”活动,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⑷开展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研讨活动,撰写论文,参加德育论文评选。开展德育参观活动,2月份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德育建设方面的讲座,提高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⑸学习《中小学教育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进行必要的辅导。听法制教育辅导报告。

2.教学业务。实施教师本职岗位的培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强化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和拓展业务知识,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培训,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主要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认真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备课组长参加区级集中培训,发挥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使全体课改教师了解和掌握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达到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校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材教法学习研究活动,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⑴加强理论培训,主要辅导《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培训学习材料选编》等理论和经验。9月份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辅导报告。

⑵辅导《课堂教学评价表》,根据项目规范课堂教学,以“五认真”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训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评价和检测能力。进行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培训。组织参加教育局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工作。

⑶组织示范课、汇报课、试验课实践活动和开展评议辅导讲座,提高操作能力。5月份开展“新课程研究”大型公开课展示活动。

3.教育科研。培训教师掌握教科研的基本知识,增强教师进行教科研的自觉性,提高教科研水平。解决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对教科研内容的选择,研究形式和方法的确定,研究过程的实施和研究成果的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⑴培训课题选择,设计报告,立项要点,研究成果,开展课题活动的能力。今年4月邀请专家来校作课题研究专题讲座。

⑵运用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方式,培养写作教科研论文和经验总结的能力。利用暑假,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加教育年会的论文评选和各级论文竞赛活动。鼓励在正式报刊和经验总结。

⑶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题教科研培训。5月份培训“说课——上课——评课”的技能。开展新课程新教材案例分析辅导讲座活动。

⑷开展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的培训活动,发挥群体的合力优势的作用。

4.信息化素质培训。每位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使用计算机,了解有关网络信息内容,学习网的制作,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⑴组织教育现代技术知识讲座和操作规范的培训。利用校本师资开设多媒体课件培训班两期,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⑵组织电教评优课评比辅导讲座和多媒体课件评比讲座。开展网络信息技术评优课讲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考核办法:

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制订本校教师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有序组织,统筹安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参加考核,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档案。规范管理,逐步建立以专职为辅,兼职为主的校本培训师资队伍。 

  

三、本校对校本培训进行管理的机构、制度和责任人

一.管理机构: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小学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为此,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我校教师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党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

教师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构成情况。组长:蒋卫山(校长),

成员:盛建锋(副校长)、余粮(副校长)、陈中良(副校长)、王建仁(教务主任)、李新其(总务主任)、尹建文(政教主任)、陈京疆(教科室主任)、陆惠芳(办公室副主任)。

二.培训制度

1、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校长办公室承担区教育局下达的各项教师培训任务,教科室重点负责教师的校本培训。

    2、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学校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作为学校行政的重要内容,在行政会议上重点协商,期初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期中对各部门的各项计划进行评估,期终总结全学期继续教育的工作成果。

    3、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把继续教育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职称挂钩。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建立教师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情况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教师工作岗位聘任相联系的制度。凡没有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不能评为优秀教师,不得申报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不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的部门及无故不参加继续教育的个人要给予批评和帮助,对延误培训工作的要进行必要的处理。

4、学校要按要求建好校本培训档案,由教科室负责如实、及时填写教师继续教育考核的各种台帐资料。由校长办公到负责校本培训档案的收集、整理、登记和保存,加强对培训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学校

意见

 

(公章)法人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培训部门审查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教研

部门

审查

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意见

 

 

                        (公章)   年 

校外培训意见篇10

为使读者更好理解这九大措施,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人社部就业司相关负责人,并请其对《通知》精神进行了解读。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为近年来人数最多的一年,其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理在今年国务院第9次常务会议上明确要求,切实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未就业毕业生要做到离校不断线,避免求职无门。随后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对此作出了具体部署。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帮助那些已经离校但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自今年7月份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年底前实现就业或参与到职业培训、就业见习等就业准备活动中。

作为国家首次提出的一项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以下简称就业促进计划)一出台就备受关注,特别是其中提出来的九大措施,更是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兴趣。

措施一:实名登记

——“地方各级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要面向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包括户籍不在本地的高校毕业生)开放,为其办理求职登记或失业登记手续,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其中,直辖市为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办法按现行规定执行。”

这一措施打破了以往基于户籍制度形成的就业服务管理模式,允许毕业生异地登记、在登记地享受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最大的亮点。这一重大突破,适应了高校毕业生流动性大的特点,突破了现行以户籍为主的就业服务管理模式。日前,人社部还公布了全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在全国公共招聘网()、中国国家人才网(.cn)上进行查询,并可就近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或通过电话进行咨询。

措施二:提供精细化职业指导

——“对实名登记的所有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各地都要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念、确立求职方向的重要措施。对进行了实名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将向其宣讲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以及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为其开展职业素质测评,并通过应聘指导、模拟面试等方式来帮助其提高求职能力。

措施三:广泛收集提供就业信息

——“对有求职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对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帮助其按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目前,人社部全国公共招聘网已覆盖部本级和全国180家公共就业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每天更新实时有效岗位数保持在20万条左右,同时通过新浪微博“全国公共招聘网CJoB”实时对外,初步实现了招聘信息的全国联网和共享。同时,各地结合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网络招聘周”等活动,广泛收集和信息,有的结合实际开展一些品牌性的专项招聘活动,有的专门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需求举办专场招聘会,还有的地方建立了招聘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实现辖区内招聘信息联网共享,提高毕业生求职效率。

中小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对于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按规定享受如下政策:一是企业在6个月之内对新招收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开展岗前培训的,可享受企业职业培训补贴。二是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按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三是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执行期限截至2014年年底。四是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

措施四:提供针对性的创业服务

——“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一是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二是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享受不超过10万元贷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提升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从今年起,在校毕业生享受创业培训补贴的开始时间从目前的毕业学年1月1日提前到毕业前一年7月1日。此外,各级公共服务机构都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创业信息、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四是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就业促进计划还专门强调,进行实名登记的非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享受与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政策扶持,这主要是为了方便高校毕业生异地创业。另外,对于日渐兴起的网络创业模式,就业促进计划明确要求各地给予大力支持,目前浙江省已经出台文件将网上创业高校毕业生列为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和社保补贴政策扶持对象。

措施五:开展重点就业帮扶

——“各地要将零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工作对象,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帮扶。”

促进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目前主要措施有:一是企业招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二是对接受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后仍难以实现就业的,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有着落。三是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目前,各地均已出台求职补贴发放的具体标准和程序,一些省还扩大了政策享受范围。如天津规定零就业家庭、单亲家庭的高校毕业生,湖北规定烈属和残疾家庭高校毕业生、云南规定3个藏区县和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也可领取一次性求职补贴。另外,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

措施六:组织就业见习

——“对有就业见习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及时纳入就业见习工作对象范围,及时提供就业机会。”

就业见习是指由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本人意愿,组织其到经政府认定的就业见习单位进行见习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的一项就业促进措施。就业见习期限一般为3~12个月,见习期间还有基本生活补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自2009年以来,已经有100多万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就业见习。其中,多数通过见习都实现了就业。目前,各地都扩大了就业见习规模,积极动员当地一批条件较好的用人单位参与见习活动,提前储备一批就业见习岗位,确保有就业见习意愿的毕业生能够随时参加。

措施七:组织职业培训

——“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各地要结合其专业特点,组织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按规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

职业培训是提升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和未就业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可以享受职业培训补贴,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可以领取职业技能鉴定补贴。2013年人社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1000所部级重点以上的技工院校和培训实力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企业上岗前培训和创业培训,使其掌握就业或创业的专项技能和实际能力,引导其在生产和服务一线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目前,各地也结合当前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发了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项目,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到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咨询了解,选择适宜的培训项目参加。

措施八:提供人事劳动保障服务

——“地方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档案托管、人事、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一系列服务,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目前,人社部汇总整理了全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接收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及办理报到手续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的联系方式,名单已在全国公共招聘网()、中国国家人才网(.cn)上公布。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进行查询,选择相应机构进行存档并享受免费服务。

措施九:加强劳动权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