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经验交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29:54

课堂教学经验交流篇1

下面我把平时教学别注重的一点做法向老师们汇报,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证。

我要说的是:抓好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数学中的新课一般都包括:复习铺垫,教学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等几大环节。每个环节的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教学中我尤其重视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因为一节课的新授部分往往就是这节课的重点,甚至是难点。这个环节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为此每当讲授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它与前面的知识

相比,看一看这节课的知识学生能否自己解决,如果能行我不会再讲,指名让学生讲,或者同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我只负责走到学生中间去搜集那些错误的思想或解答方法,拿出来集体讨论纠正,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讲《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虽然四则运算混合在一起进行计算是新知识,也是这节课的重点,但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很多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对于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或减这一基本运算顺序很清楚。就凭这一点知识基础,四则混合运算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解决,所以课一开始,没有任何讲解,我也把例1—例5五道题全部写在黑板上,首先请同学们找五道题的不同之处:即有的只含一级运算,有的含两级运算。有的带(),还有的既带小(),又带了[],找完后教师说:“这些题都是计算题,每道题都有自己的特点,你们会吗?教师可有点担心你们会做错……”。在激发了学生们的求胜的心理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结果,然后请出错的同学说出自己的运算顺序,让同学们在讨论他出错的原因中,归纳出: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像这样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完全放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其效果比我们一个例题接一个例题的讲解效果更好。

可在我们新授课中有些新知识是相当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很难。每当这时我同样不去就例教例,就题讲题。为什么呢?数学老师们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到教学重难点的地方,我们怕学生听不懂,于是把教材中的例题讲了再讲,教师讲的很清楚,学生当时听的也很明白,可等到让他们独立解答练习题的时候,正确率却很低,出错的现象非常严重,于是我们就会纳闷:怎么讲的那么明白学生就是不会呢?他们真是奔死了。其实这并不能简单的归结到学生的奔上,原因很可能就是在于学生只知表面而不明白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那怎样才能帮学生克服新授知识中的学习困难呢?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把难点问题形象化。我在上课的时候,除了板书的时候站在讲台上,其余时间都是走到学生中间去,这样便于我随时以我们师生49人为素材编创恰当的小事例来承载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比如:《相遇应用题》一向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沿江牛农对泣教材中的安排,先教例1用速度和相遇时间来求总路程,再教学例2—用路程速度和来求相遇时间再教例3……而是我们师生表演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先行再行,同向而行等种种情况,让学生首先了解相遇问题中有哪些行程方式。然后再在表演中分析基本式的产生,也就是为什么:路程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为什么等于总路程,等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基本关系式,老师再以表演者为素材开始编各种类型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这样不但完成了教学目的,也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行程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在讲《简单统计》这节课之前,我搞了班里四个大组的选数学组长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在收集整理后完成组长选票统计表,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在选组长的过程中你们先干了什么?再干了什么?最后干什么?统计表有什么作用?它的优点何在?这样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更好的体验了整个统计的过程,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简单统计,并真正了解了统计表的意义所在。

课堂教学经验交流篇2

关键词:学生;预习提问法;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308-01

笔者认为,课堂提问出现“死水微澜”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不善提问或问而不当。古人云,问之不切,则所听之不专。可见“问”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听得“专”,提高课堂效率,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提问方法。提问法是一个历史悠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古已有之:《论语》作为一部言语录,全书记载孔子师徒谈话一百余次,其中有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等形式。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倡导的“产婆术”即问答法。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中西方语文教学中就有了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这不能不表明提问法的价值及其在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1.提问法的作用

1.1有利于激发兴趣,唤起注意,活跃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问题的习惯。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集中,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对问题进行分析、反应,然后归纳整理并作出回答。例如教授《背影》时,教师提问学生:课文是描写父爱的,为何不直接以“父爱”为题,却用“背影”作标题?这激起学生很大兴趣,教师引导他们快速回到文章,找出文中四处写父亲背影的文字,潜心阅读,仔细分析,归纳得出:正是父亲的背影让作者明白父亲对自己的爱。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作独立认真的思考之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回答问题的习惯,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发展。

1.2有利于实现教学双向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课堂提问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不只是教师提问学生,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既有答问的任务,又有提问的机会,还有分辩的余地。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从教师到学生的信息传递,也有从学生到教师的信息传递,变教师“一言堂”为“群言堂”,教师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师生之间的交流,又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甚至“于无疑处有疑”,进而养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荒岛余生》为例,教师讲解分析完后问学生,就这篇文章,还有什么看法或想法?有学生提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如果不是,作者写它的目的何在?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作者的目的是想借这个故事给人们一些启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看法。这样,就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幸福愉。

2.学生预习提问方法的意义和价值

2.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预习提问法对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很大。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提出:“刘兰芝贤惠能干、才貌双全,而且被遣回娘家后,马上就有县令、太守先后托人来说媒,但是这么好的人,为什么她的婆婆就是容不下她呢?从文中又不能够发现她的婆婆有什么精神病。是不是因为她没有生孩子呢?如果说是因为没有生出孩子,那难道县令、太守就不担心他们的儿子把刘兰芝娶回家后,不生孩子,绝了他们的后吗?”问题一提出,整个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每个学生都绞尽脑汁想找出答案。学习的兴趣也上来了。预习提问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当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时要激励诱导,中肯评价。因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做出有个性的反应,有想像力的反应。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同时《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耍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

课堂教学经验交流篇3

3月23日至25日我有幸参加了__省科技大学举办的“名师之路”西部六省第二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课堂上名师精彩的表演,灵活的教法,真正得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了,也为我以后的教学历程指明了方向。

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拉萨的天空》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经验交流篇4

关键词:合作交流;有效教学;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96-01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在有效教学下的数学课堂中,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三点见解:

一、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碰撞火花,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也从数的个位上来寻找答案。而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学生则能很快走出误区。通过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则能很快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否被3整除。在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摒弃一个个错误的猜测的过程的同时,更加深了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操作,在实践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很快就忘记;看过了,可能只是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这样,既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课堂教学经验交流篇5

关键词:交互白板;信息化教学;多元智能;英语情境互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76-04

一、引言

2003年,国内学者启动了基于电子白板的课题研究项目。2005年3月,《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在国内首次推出“交互式电子白板及其应用”的专题,此后电子白板的应用逐渐进入概念推广阶段。现在诸多研究机构、学校、企业和专家一起,正在深入开展基于电子白板的课题研究、教学实践和产品推广活动。南国农先生指出:“交互式电子白板及其所带来的教学变革是属于现代教育范畴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不只是一种新的教育工具”。[1]电子白板在学校教学信息化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其缺少多层次交流研讨、缺少示范性的课程、缺少相应的学科教学模式、缺少有效的教学策略等问题,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随着全球一体化浪潮的推进,英语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我国,小学、初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对英语的学习都在持续,英语学习已经成为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何深化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与情境互动能力,仍是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笔者认为,将交互白板与英语学科相结合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研究就是将交互式电子白板与英语课程相整合,探讨白板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以期对英语课程信息化的整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交互白板小学英语情境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设计

研究者进入实验教师课堂,实验教师将研究者先前一些初步设想融入自己的教学中,研究者观察实施模式的课堂中教师、学生的表现,并在课后对他们进行访谈、问卷调查。教师写教学心得体会,反思本课的得失。研究者对实验教师课堂教学中闪现出的亮点进行归纳,并将其融入到模式中,不断对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对模式主体部分的构建

通过一阶段的课堂观察,结合本模式基础理论、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国内外相关的经典教学模式,研究者构建出交互白板环境下小学英语情境互动教学模式的主体部分即操作程序供教师参考(如图1)。

在本模式中,交互白板在各个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各个操作程序中,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模式的构建。而在实际模式操作中,仍有改进之处:改进之一,由于课堂教学主体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在“引发质疑”,学生“思考质疑”后,一些学生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示范下才能体会,进行正常的课堂学习,因此,应该在其之后加入一个“指导示范——积极体会”的过程;改进之二,在模式实施中,实验教师均提出过的问题是:学生分组进行言语互动交流之后,教师该如何对其学习的成果加以检验?经过研究者与实验教师的交流,均认为需要有一个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及时点拨的环节。教师需要在汇报后及时作出评价,在肯定和表扬的同时也要针对小组汇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但这个环节一定要保证是在学生之间充分的言语交际活动之后。

(二)对模式教学策略的完善

模式进入课堂后,如果没有较为完备的教学策略,肯定会使模式实施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相应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完善之一

在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中,研究者发现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教师乙的课堂还是以师生对话为主,教师与白板的互动较多,而学生与白板的互动几乎为零,交互白板的确创设了情境,但其介入变相为一种技术的炫耀,使得教师变得为操作而操作,参与师生对话的都是一些教师认为比较优秀的学生,其他学生参与度不高,小组互动流于形式。因此,“如何保证所有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有较高的参与度,并且在参与的情况下使他们的言语互动能力得到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和实验教师交流过后,对模式的实施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1)首先要明确“情境互动”与“课堂教学组织”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生生合作互动关系同时,情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同样至关重要。当学生和教师在白板环境下成为情境中的一分子,并融入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状态时,教学便进入了一种人境融合的最高境界。[3](2)要关注参与度较低的学生,通过提问、对话、游戏等形式提高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在重点观察的几个学生中Jack就是这样的学生,他在课堂学习中存在困难,课堂参与度很低、经常走神、做小动作,即使有机会参与对话,他也需要老师和同学不断提醒才能完成,而且显得很不自信,但表现欲很强,肢体动作非常丰富。研究者提议,让Jack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让他通过成功参与教学活动的体验来重拾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由于教师给予了其更多的参与机会,使他有了体验课堂学习成功的感觉,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自然就增长了,课堂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4]在此阶段中,交互白板在与英语学科整合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情境创设。

2.完善之二

研究者正式进入教师甲所在的教学班进行观察,并以此作为对教师甲及其教学班的固定听课时间。教师甲教学经验丰富,显著的优势是她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得好,看问题比较深入,能够对当前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法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在课堂上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1)在对教师甲的课堂观察中发现,虽然课前教师甲对研究者提出的课堂教学模式理念表示认同,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教师甲所表现出的又往往与课下和研究者所阐述的理念不一致,还是习惯于用自己惯用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来引导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时,教师甲总喜欢打断学生的交流,不敢或不愿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与学习。以上现象深层次方面的原因还是其固有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构建所依据的教学理念相抵触而造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其它的问题:情境创设不到位,教师不够民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明显被压制;其次,相对教师乙而言,教师甲的白板操作不是很熟练,主要用白板来呈现ppt或播放课件,对于模式中提到的白板功能没有使之得到有效的发挥。(2)针对以上问题对模式所做的改进:在模式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营造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强调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5]模式的实施效果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次,在生生对话的环节中,教师角色应该是倾听者和协助者。将活动的控制权交给学生,并允许他们在言语互动的过程中犯错,保证对话的流畅性;再者,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智能分布情况,包括他们的强项和弱项智能,并让学生利用他们的强项智能带动和发展其它有待发展的智能。研究者和教师甲经过交流,认为可以从①课堂观察;②设计课堂真实性评价量表及表现资料;③与其他教师及家长交换意见;④参考学生在各类考试和各种智力展示活动中的表现和成绩;⑤利用一些多元智能的评量表来进行辅的测试;⑥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交互白板在模式中的作用这几方面来了解学生的智能分布状况。

3.完善之三

研究者在课后和两位教师的访谈中发现的问题集中如下:两位教师在新授课的导入环节并没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相应的智能。从总体上讲,某一种具体的智能都可以通过运用感觉器官的练习和活动被激活。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经过研究者与实验教师的交流以及对实验教师教学过程中经验的总结,有如下的解决策略:在学生进行互动学习之前,导入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各种活动,如唱歌、肢体活动、说故事、听音乐等方式,引起学生学习新单元的动机,但这些活动并不是任意安排的,要与本堂课的主题密切相关,针对这一活动,教师对某一问题提出疑问,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进入本堂课的内容学习,在这其中还要从发音和辨认等方面保证学生对重点单词、句式的掌握。

4.完善之四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定分组策略,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实现互动学习。教师乙教授牛津小学英语4aUnit4ilike…时,在分组讨论阶段将全班学生按自然列分为四个大组,每组有10人左右。由于人数太多,有些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只有少数学生在进行对话练习,由于对话范围较大,课堂纪律很不好控制。教师甲教授牛津小学英语3aUnit3apurse时,在分组环节采用了4人为一组的分组策略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对话。可是刚一开始讨论却出现了组员间互相争执的现象,原因是有两个学生都想扮演同一个角色,两人互不相让,导致了争执。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些策略,经过研究者和教师的反思和交流,总结如下:(1)组员人数的控制。对话教学应该尽量安排同桌之间的对话,即两人为一小组进行练习,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练习,具有较高的参与度,从而逐步培养自己的言语互动能力。如果对话的角色比较多,组员人数也应控制在4人以下,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2)组长的设立。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自控能力还较低,因此,在3人或3人以上的小组内部要设立一个组长,由组长来负责协调角色的分配。组长最好实行轮岗制,使每位学生都有管理的机会。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分配角色所浪费的时间,从而使合作学习更有效。

三、基于交互白板的小学英语情境互动教学模式

经过将近半学期时间的研究,基于交互白板的小学英语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已经构建和改进完毕并且日趋成熟。而且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参与研究教师的认可。图2显示了模式5个组成部分(理论基础、教学目的、操作序列、实现条件、评价)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

根据相关教学模式及本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提出交互白板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情境互动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学环境情境式、教学过程互动式,为当前白板教学缺乏教学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通过对交互白板教学应用及对模式实施过程的观察,笔者发现交互式电子白板这种现代化交互工具对课堂教学的帮助相当大,当然它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无论从课堂氛围还是教学效果上看,白板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都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师生的评价普遍比较高。

[参考文献]

[1]王陆.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教学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付加留,闫志明,崔光海.中国交互白板网网站设计及应用解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4):65-68.

[3]袁磊.基于语觉论的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的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6,(6):62-65.

课堂教学经验交流篇6

实践证明,只有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知识传授才会精准,教学技巧才会精湛,教学艺术才会高超,教书育人效果才会优秀;相反,教学实践经验贫瘠的教师,无论是教学操作技能、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知识的传授过程都会“乏味”。所以,丰富的有效教学实践经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当然,教师有效教学经验建构不能只等教师的专业自然觉醒。架构促进教师学习、生长、积淀、鉴别和交流分享的有效教学经验的区域研修模式,有利于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启迪教师的专业智慧,激发教师的专业情操,从而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实现有效教学。

一、互动交流模式:促进教师有效学习“核心经验”

教师互动交流是以参与式研修为主,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参研教师参与各项研修活动,发挥参研教师的主体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从而形成属于教师自己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和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有效学习经验体系。基本思路为:思想引领———实践研修———形成教师个人有效学习经验。该模式的基本运行结构为:

1.专家讲座。由教育专家或学科专家结合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实际,选择一个教育教学主题,讲授有关的理论观点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帮助教师用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活动。这是“互动交流”中的专业引领部分,侧重于课改中出现的热点、重点、难点、焦点问题,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寻找理论依据,用理论指导行动。

2.课例实践。根据专家专题讲座的主要思想和核心理论,组织课程培训团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并选拔一位优秀教师现场授课,通过授课把专家的专题讲座内化为实际操作层面的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利用课程培训团队的力量,围绕培训专题的理念,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为参研者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和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

3.辩课互动。参研教师围绕专家的讲座,结合授课教师的课例,正反双方各选数量相同的辩手(两位以上),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正反双方从不同角度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寻找课堂教学的真谛,使教师对专家讲座的理念、怎样围绕主题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清晰的理解和深刻的把握。其目的在于让教师明晰不同教学策略的不同效果,厘清认识上的差异,改善教育行为,从而更有效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4.点评提升。由名师现场对课堂教学行为与辩课情况进行归纳、评价、提升,进行适时的专业引领,提出方向性的意见和看法,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使教师更好地领会理论的精髓,掌握课堂教学的艺术。目的是让参研教师进一步领会专家讲座精髓,有效吸取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可借鉴的好经验、好方法,有利于把研修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进行更有意义的反思与建构。

5.研修反思。由参研教师结合现场学习,归纳收获和启发,反思自己日常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将研修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活动体验模式:促进教师有效生长“我的经验”

所谓活动体验,是指在组织者引导和创设的各种专门活动中,参研者在民主宽松的气氛中,围绕特定目标,主动有效地亲身参与、操作活动,积极思考,互相交流,总结经验,最后通过反思与体验达到创造自己的经验,有效生长“我的经验”。活动体验模式按照“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活动流程,依次循环,从而形成体验学习圈。该模式的基本运行结构为:

1.情境体验。在研修模式的开始初期,通过教师亲身参与活动,在情境之中体验感悟研修过程、完成任务。

2.观点阐述。在面临任务和问题的情况下,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激发每个人思考的欲望,畅所欲言,敞开心扉,采用头脑风暴、个人演讲等手段发表观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即时评价。评价是修正个人观点、纠正自己偏见和接受别人思想的活动,更是有效提高思路的手段之一。在阐述分享之后,集体团队及时对各种思想进行客观、理性、科学的评价,可以更为有效地推动任务的完成。

4.抽象概括。概括是参研教师、各自团队,通过抽象、归纳、推理,在大量问题情境中发现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出一般法则或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的过程。

5.实证检验。在对观点与行为进行评价、概念抽象、建构体系之后进行的实际检验,通过具体的操作证明检验行为是否有效、概念是否准确、理论体系是否合理的活动。

6.系统反思。研修教师针对实际操作的检验结果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不仅包括在逻辑层面的“检查错误”与“总结经验”,分正反两个方面的全面分析与反思,也包含时间层面的“行动中反思”与“行动后反思”,按任务行动的先后顺序思考,最终得到有效生长经验。

三、“三格”研修模式:促进教师积淀“有效经验”

所谓“三格”研修,就是把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专业培训形式,突出以研代训,重心是研,目的是训,帮助教师积淀“有效经验”。通过入格培训转变观念,形成新课程理念,完善和提升教师判断自我教学行为的标尺,从而自觉地改善教学行为;通过升格培训,让教师掌握适应新课标需要的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风格培训,激发教师教学创新,把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该模式的基本运行结构为:

1.“入格”激活。这主要针对新教师和教学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运用通识性研修唤醒、激活和解放教师观念,通过新旧理念比较,让教师置身于鲜活的、动态的课程文化之中,受到精神上的熏陶与感染,从而激发起他们参与课程的热情度与责任感。在研修组织上区域集中研修、片区集体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在研修形式上专家讲座、骨干引导和集中研讨相结合,着重突出研修对象的全员性、研修内容的全面性和研修过程的全程性。

2.“升格”拓展。这里的对象主要是合格教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研修活动,诸如请教学专家、名优教师就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和跟踪性指导,或集体同备一节和多人同上一节课,或就集体备课、听课议课、理论学习、课题实验、困惑研讨等方面同伴互助或相互帮扶,拓展研修渠道,有效促进资源共享,促进合格教师“升格”。

3.“风格”创新。成立名优教师团队,建立名优教师教学困惑上报制,通过电话、网络邮件等把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上报汇集后,由团队帮助解惑释疑;为初具风格的骨干教师提供机遇,让他们与名师和教研员“牵手”,达到开眼界、上台阶的目的;为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通过讲课、评课和讲座展示风格,尝试成功,促进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教研共同体模式:促进教师有效鉴别“我的经验”,提炼“核心经验”

所谓“教研共同体”研修,就是具有共同目标和相同志向的教师主动参与和开展的互助的、自然的共同研讨、培训过程。共同体以课堂为场域开展共同研究,深度沟通,分享各种课堂资源,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经验,促进教师有效鉴别“我的经验”,提炼“核心经验”。这是一种横向的自主、合作、互助的教学研究形式。该模式的基本运行结构为:

1.课堂研讨。以校际教研为主题,以“科研与教研”相结合为方式,广泛开展校际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1)同校研讨。根据计划预定的研修学科,推荐出2~3堂练兵课,执教教师在活动前期进行校内和校际合作磨课,兼职教研员组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课后开展合作反思与案例分析。

(2)异校研讨。推荐出2~3堂练兵课或展示课,然后请相关学科的专家或名师全程参与,课后点评,专题讲座。

(3)名师引领。推荐出1~2堂练兵课或展示课,再邀请名师进行同课异构等多种形式的示范、对比教学研讨,课后进行专家点评并做相关课题讲座。

(4)争议观点。根据现阶段某学科的教学观点争议,结合争议观点推荐出的1~2堂练兵课或展示课进行教学研讨,课后进行争议观点案例研讨沙龙。

2.校际培训。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开展相关学科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研业务培训,从中解决校际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快速同步发展。

(1)学习型培训。主要是各学科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前的前沿观点与理念解读培训,加快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专业角色意识的快速养成。

(2)实践型培训。主要有名师课堂教学范式,师徒结对对比教学,分年龄层赛课等实践类培训项目,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情意和技能。

(3)科研型培训。以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行动研究中的实践问题的解决为导向,以反思为中介,以建立并研究子课题为形式,使“行动者与研究者”协作,完善校际教师发展的功能,让教师学会教学、学会研究。

(4)发展型培训。主要有案例、教例撰写,案例、教例剖析沙龙,管理层岗位培训等项目,努力提高教师教研中的典型案例的自我剖析和教研问题的反思能力等,逐步培训学科骨干与带头人。

3.技能比武。在校际“教研”与“培训”的共同促进下,通过教师间的技能比武活动,激发教师成长的热情,培训共同体自己的专业骨干和优秀,优化校际教研共同体的师资结构和内涵。

(1)赛课堂。按计划定期开展分层面的教师赛课堂活动。如,中年教师课堂常规比武,教坛新秀(骨干教师)课堂展示,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评比等。借此促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战能力。

(2)赛文笔。按计划开展案例、教例、随笔、记事、教案、论文等多种文体的撰写评比活动。例如:教师可以把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部过程写成“教例”,通过分析、取得发现、教例归纳、新教例创设及专题研究五个环节开展研究活动,并形成理论。通过赛文笔活动促进教师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五、虚拟网络模式:促进教师交流分享“核心经验”

所谓虚拟网络教研,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这种教研模式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交流分享“核心经验”。该模式的基本运行结构为:

1.主题确定。主要由区域学科教研员收集教育教学过程反映比较集中,需要经过实践或讨论的教育热点、难点、盲点问题,并在小范围内经过讨论交流,寻求并确定问题初步的解决办法及形式。接下来就是选取或征集网络教研群体中某个个体或小团体承担问题解决所确定的实践内容。在这个环节,学科教研员在有必要时,与任务承担者进行交流、讨论并设计问题解决的方式与方法,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案例或方案。然后通过网络教开平台相关信息。

2.个人学习。网络教研参与者根据活动主题,收集相关信息,发表个人观点。网络教研参与者要明白活动主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阅读主题承担者提供的资料,梳理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是否能够较好地解决该问题。若能,其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否最优,能否改进;若不能,确定需要努力学习的方向,收集相关的信息或进行实践,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3.集体交流讨论。活动组织者根据前两个阶段的活动情况,确定需要活动参与者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内,利用语音、视频或文字等信息载体,通过在线实时交流,更加明确或将活动成果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首先,要阐明活动主题的重要性,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式与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的进展情况等内容。其次,活动参与者根据活动主题后,个人或小团体的活动情况,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及其取得相关成果,重点提出或阐述问题解决的独特方式与方法,与活动参与者进行交流与讨论。最后,由参与活动过程的秘书(每次活动指定1~2位活动参与者作为秘书)整理交流与讨论过程与结果,然后到网络教研平台相关的栏目中,供活动参与者学习、内化。

课堂教学经验交流篇7

一、需要自主的学习气氛

自主学习气氛的具备需要三个基本要素:自主的学习内容和任务;自主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自主的学习过程与体验。

1.学习内容要具体,任务要明确可行,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我能解决”的强烈愿望。

学习内容和任务的确定,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区别对待,根据高中物理教材特点将其分为三类并处理如下:

一是科普探究型。例如,“静电与生活”,应提前布置任务:①什么是静电现象?②搜集静电防止和应用的实例。③你对静电防止和应用有哪些想法?通过简单实验来证实你的想法的可行性。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并整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总结,同时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二是实验探究类。例如,“探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内容安排上重在问题和任务的典型和明确,突出探究过程的展示与评价。

三是重温重要规律发现历程型。例如,“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发现的”,由于内容陌生且抽象,应搜集大量资料和历史事实进行整和,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重温历史中经历前人的认知过程。

2.自主的学习方法和手段。

自主的学习方法包括:提问,实验探究,习题训练,由现象或资料信息总结规律,小组讨论与合作,观察法等。自主的学习手段有:自我展示(展示自己的想法、观点、方案、作品),自我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认识做法和过程)等。这些方法手段的应用取决于自主学习内容和任务。

例如,“探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可让学生按“猜想—设计方案—合作自主探究验证—交流与评价”的程序进行,用到了提问﹑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与合作﹑观察法﹑自我展示﹑自我评价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要总结得出那些内容适合那些方法和手段效果最好,并不断改善,使手段方法和内容的匹配更完美。同时注意方法手段与学生的结合,做到学生不同,内容不同,方法和手段不同。

3.自主的学习过程与体验。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有参与体验、学习苦与乐的强烈愿望,只有亲身经历,才会理解并掌握。教师主导和把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节奏与深浅,使整个过程有序有效进行。

教师要把握各个环节的自然衔接,突出重要环节,在核心问题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从多方位来了解掌握,使学生的思维围绕中心问题和任务而不出现偏离,对学生自主探究中好的发现和表现及时肯定和鼓励,对学生提出的偏离主题的想法要巧妙化解和转移,及时发现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及时做合理处理。切忌一味自主而偏离主题使自主活动无效,切忌搞形式自主,切忌问题和内容太难,使自主陷入僵局。

二、需要自主的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实质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体验,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身新旧认识的冲击与碰撞。

(1)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交流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包括学习主动性学习需要学习的程度等方面﹚以便教师有效而且高效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课后交流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的反思与评价,为以后教学积累经验。课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以及对教学活动进行引导与调整:若问题的设置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兴趣,就及时更改;若探究活动陷入被动或偏离主题就要指正并提示引导;学生若表现出共性的畏难,就要问清并找出缘由,及时疏导与化解;学生若出现思维定势或新旧知识的冲突,就想法设法消除与强化,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同时根据题目和任务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参与解决,照顾所有学生的情绪等。教师首先要充当学生情感的调剂师,引导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以“教师引导为主”变为“学生主动积极的配合为主”的转变,学生才会在课堂中真实流露自己的认识与观点,自主的表达情感,一种持续稳定、和谐自主的课堂气氛也会出现。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主要表现为:学习中的合作;认识过程的互补与共享;体会学习的困惑与快乐。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互相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树立典型,带动这种交流持续健康的发展与升华。使这种交流由课内向课外,由教材向生活实际延伸,使情感交流成为一种自发的习惯,让学生由教师引着学变为自觉自主的发现并解决问题。

(3)学生自身新旧认识的冲击与碰撞贯穿于课堂始终。一般情况下,旧知识旧观点对新知识新观点的冲击较小,学生很快就接受新知识形成新观点。当错误认识和固有观点很长久和强化时,教师就要敏锐的感触到,并花长时间在课堂中进行纠正和处理,直到这种冲击消除,同时注意方法和技巧,如采用学生有切身体会的事例加以类比,设置简单实验进行验证等。

三、需要自主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培养与形成是长期而艰难的,而自主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终端效果。可以说,自主学习习惯的获得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终极目标。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如何养成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呢?教师应把握以下三点:

(1)要有足够的信心和恒心。学生由以往“教师教为主”向“自己学为主”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和做法,课堂中先一点点渗透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先接受这种转变;然后逐步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使学生适应并能配合;不要停留在几节效果不错的课上,要让自主开放的课堂教学进行到底,就会初见效果。有一点成效时,师生最易出现松懈情绪,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所以,这时教师千万不可大意,应更努力尽心准备和坚持;当学生课堂中自主学习习惯一旦养成,重点就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精益求精上,并让这种习惯向课外延伸。

(2)要克服一切惰性干扰与影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都或多或少存在惰性。当教师受家庭情绪及非教学活动的冲击和影响,对自主课堂教学的准备失去信心时,就会放弃或勉强应付,势必会影响扼杀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时教师要及时认识到自己的失责,尽快调整心态,消除负面情绪影响。当学生出现惰性和负面情绪冲击时,教师一要及时发现,二要找出原因,三要设法消除或削弱影响。发现和找原因比较容易,克服和削弱就比较难,教师要反复指正和引导,向同行学习和借鉴经验,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

课堂教学经验交流篇8

关键词:有效交流;策略;交流技能

怎样做到有效的课堂交流呢?

1.老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预习目标

老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补充、重组教材

教材是一种可以和学生进行课堂交流的生动对象,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开展课堂交流的“有效素材”。我们应从学的层面对教材进行加工,站在“课堂交流”的视角上对教材从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多个角度作出理性重建,力图凸现教材的现实性、挑战性、探索性和课堂交流性。增加与学生对话的成分,精选情境化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素材,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我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外出春游时,我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说,要考虑时间、地点、天气……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就怎样确定天气、地点为例,引出了“统计”的概念。

3.创设一个有利于交流的教学氛围

在交流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采用挂图、幻灯、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等手段,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展开想像与联想。

我们必须及时地进行观念转变,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学生是发现问题、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知识探求者,而我们只是智慧的启迪者。因而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靠近他们,引导他们,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的障碍和逆反心理。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

4.把握课堂交流时机

课堂交流不能简单地用一节课几次为好来规定,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课堂交流的契机,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导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交流,让他们又准确又迅速地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在每课的重要环节学生具备一定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引导交流,让他们在课堂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不断地反思与吸纳,提升到理性的认识

5.引导开展课堂交流

教师在学生合作课堂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十分重要,关系课堂交流的有效与否。因此教师的角色决不能定格在“表演者”位置上,而必须是由台前转向幕后,与学生一样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地质疑、肯定与否定,师生缔结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对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教师应从更深层次上去思考如何指导与引导,才能使课堂交流顺利进行,更加有效。如:在“生活中的比”的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这样有价值的问题:师:同学们,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零?针对这个问题,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能进行独立地尝试、探索,积极地在小组里或全班内交流自己的见解,同时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可以使交流充分有效,又可以让全体学生共享集体的智慧。

6.强化师生课堂交流意识,寻找有效课堂交流途径,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

语言是常用的交流方式,但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仅局限于语言的交流,不同的探究成果,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如对物体的形态结构的表述,用图画或模型比用语言更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易于表达的方式进行交流。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时,应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引导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

7.重视方法指导,养成学生的课堂交流技能

(1)课堂交流前的独立思考。要使课堂交流有效,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的思考。交流前的独立思考关系到交流的质量,因为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所要合作交流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

(2)课堂交流中的用心倾听。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要让学生学会交流,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当学生进行交流时我们应该对要倾听什么,怎样倾听,提出一些要求(或指导)。如,在“了解空气”一课中,当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把一块纸团放在杯底,把装有纸团的杯子垂直倒放在水里,纸会不会湿”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汇报,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当别人进行汇报时,请你认真倾听,听清楚别人是怎样做的,他们的结果怎样,与你的方法和发现有什么不同?并请做好记录。

(3)及时评价,促进交流。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交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目标,可以有同桌、小组、大组(全班)的交流。在交流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交流的技巧,还要引导其他学生关注交流的内容,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及时补充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时,代表小组进行交流的同学,不仅要汇报自己的观点,还要概括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集体探究成果,也可以代表他们组,提出疑难问题向同伴和老师请教。

课堂教学经验交流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交流;必要性;情境;复习;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即教师利用教学媒介,使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如果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难以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由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数学教师一人的活动,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如此,既能实现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也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实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结合,气氛沉闷压抑的数学课堂也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学生学习思维活跃,教师教学兴致高涨。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经验,首先对开展数学“交流”活动的必要性进行阐述,然后对具体的“交流”活动的开展做详细说明,随后对开展数学“交流”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简单性总结,以期抛砖引玉。

一、开展数学“交流”活动的必要性

1.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思维。”……这些描述都说明了数学教学活动并非教师一人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的活动,即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维的碰撞,提出各种疑惑质疑的活动,使课堂教学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因此,开展数学“交流”活动,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

2.小学数学教材变化的需要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小学数学教材也随着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发生了变化,在数学教材中,一些繁、难、偏、旧和缺乏现实意义的教学内容被删除或者删减,而具有探索性、实践性特征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尤其是强调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降低数学教学难度,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创新了教学方法,优化了教学过程,数学思考、统计和实践活动等得以增强和增加。面对这些情况的出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对自身当前的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和转变,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而仅仅依靠教师的传统灌输式和学生被动倾听的信息交流方式,是难以获取优质高效的数学教学效果的,因此,开展数学“交流”活动就成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必要的教学活动。

3.小学数学课堂信息交流现状的需要

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交流”活动的开展现状并不乐观,而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课堂信息量太大、学生无法消化,课堂信息交流方式单一,课堂信息交流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课堂信息交流局限于课前预设、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数学课堂“交流”活动的开展一直处于低效和无效的状态。而且,通过观察发现,部分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常常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总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来进行教学设计,没有给学生提供对信息进行理解和反馈的时间。有的教师总是采取师生一对一的交流方式,没有实现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的教师采取的小组合作交流方式,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体现的却是以个别学生为主导,大多数学生扮演的是“群众”的角色;有的教师在学生交流活动中,总是习惯于打断学生的话,强行对学生加以点拨……综合以上种种现状,开展有效的数学“交流”活动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我们应当提出改进小学数学课堂“交流”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使课堂“交流”活动的教学价值和作用能切实发挥出来。

二、多种“交流”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开展

1.情境交流

情境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态度体验,使学生准确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情境教学的教学状态由静态转化成了动态,它使原本枯燥、沉闷的教学课堂变得富有活力,教学课堂妙趣横生,学生的学习情绪也能变得极度高涨,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情境活动中,以极高的热情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而且这能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之g的交流。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会显得十分积极、活跃,情感也能在交流活动中得以强化。

例如,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节内容为例,本节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小学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经历计算的过程,所以,在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加以理解和掌握之后,我给学生创设了如下情境:拿出课前我在家里收集好的一些物品,如手电筒、水杯、羽毛球、钢笔、钱包、镜子、魔方、积木块,等等,物品上都标好了带有小数点的价格标签,然后,选取几名学生,两位学生扮演“售货员”,剩余的扮演“顾客”,然后来模拟购物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扮演“顾客”的学生交流买什么,带的钱够不够,选择好要购买的物品后,到“款台”结账,与“售货员”交流共需要多少钱,付钱之后应该找回多少钱,并对物品价格的计算过程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在这一体验式情境中,促进了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且因为形式生动活泼,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开展得更为顺利、有效,在交流活动中,也检验了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课堂教学经验交流篇10

一、实践陶行知教育理念,构建多向互动、对话交流的课堂文化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新课程在信息交流方面提出: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注重树立反馈意识。以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的综合交流方式为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了立体化通道、全频道接收、快节奏反馈的信息交流网络。

1.树立互动对话的课堂教学观念。

互动、对话式教学的真正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标理念的内化和实施。课堂教学是一个各类要素普遍联系,动态生成发展的过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个发现、一处质疑、一句“插嘴”,这些微小的细节,有时潜藏着一个个教学生成点,关注了这些细节,就容易捕捉住课堂动态生成的机会。

例如教学《我们自己做主》这一课时,我引入班级开展的班队委竞选活动照片,接着让学生讨论“你做主过吗?为什么?”。当时,一个男生愤愤不平地说:“我家的事情永远轮不上我做主,吃的、用的、穿的,包括我要与谁玩都得爸妈说了算,真没劲!”我关注到这孩子坐在位置上很不安分,眼睛里满是愁怨。我立刻请同学们安静下来,先问这个学生:“你的话刚才老师都听见了,我们这节课就是要让大家畅所欲言,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帮帮他吗?”于是,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想出了很多的办法。这样一来,全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互帮互教,取得共识。虽然这一小插曲并不是我预设的目标,但这样的课堂才富有活力。

2.建立互动对话的交流网络。

课堂教学是通过演绎文本,教师、学生之间平等、民主、联动的对话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师与学生简单的谈话、问答,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交融、信息的传递、思想的碰撞。就是在这精彩纷呈的文化课堂里,教师参与、欣赏、引导、评价、点拨,发现美、传递美、演绎美、撒播美,学生在文化的互动对话的交流网络中分享经验,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提升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在品生(品社)课程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扮演,是老师常用的,也是儿童很喜欢的一种方式。在角色扮演中,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现行的品德课程教材中,有很多的人物、对话及小故事,内容非常丰富,这就为角色扮演提供了一定的素材。角色扮演并不是单纯地把书上的内容表演出来,而应包括故事的扩展、对话的重组、对课文内容的重新创编等。通过角色扮演,使教材与生活有机结合,引起儿童的内在体验和情感共鸣,同时也能让内向的儿童放开胆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和谐的、有利于儿童自主发展的教学氛围。如一年级下册第2课《我是家中小成员》,在“我爱我家”这个环节中,我请儿童根据平时的表现编写小品剧本,并组织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感受不同人物的心情,并通过评议交流,进一步体验作为一名家庭成员,应该怎样说话,怎样做事,从而不断丰富生活经验,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在“演一演”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也逐渐学会关心,学会感恩,学会报答,从而不断提升内在的品质。

二、实践陶行知教育理念,构建尊重差异、彰显个性的课堂文化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每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生活环境、教育的不同,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而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发展在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层次上得到不同的递进发展。所以,关注差异,彰显个性已成为新世纪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尊重差异、张扬个性的课堂也应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注重改变教学方法方式,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照顾差异、培养个性、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享受,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发展。教学《你有勇气说吗》第一课时,听完了书中的故事,学生均积极勇敢地就事论事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讨论时我发现一名小女孩始终不发一言,我走到她身边,低声问她为什么不说话,她低着头,怯怯地说:“说错了人家会嘲笑我。”很明显,这是一个很内向,也较自卑的孩子。这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活例子吗?我及时捕捉这一难得的课堂资源,提问她:“你为什么会这么想,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回答错了问题,老师很生气,同学们哄堂大笑。”我马上问大家:“那么同学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派代表把各自的观点写在黑板上。我们开个辩论会,同意正方观点的,请坐到教室的左边,同意反方观点的,坐到教室的右边,如果中途改变了想法,可以随时调换位置。”接下来教室里非常热闹,我只在其中做一些点拨、解释,大部分的时间由他们自己去争辩。道理越辩越明,正是教师关注课堂细节,捕捉教学中的生成,并把它视为珍贵的教学资源,纳入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在课前的预设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生机和活力,才会使教学既胸有成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

三、实践陶行知教育理念,构建情趣盎然、和谐快乐的课堂文化

陶行知于1939年形象地指出“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社会即学校是要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里去。如教学《人人有本致富经》一课,为了让学生所掌握的材料有更加真切的体悟,我通过学校和作为社区实践活动基地的某针织厂取得联系,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工厂、访问工人,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致富的各种原因,感受时代进步的脉搏。在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中,学生通过眼睛看、耳朵听、用手摸、用心想,在观察、感受、体验、思考中让书本经验转化为生活经验,使我们的品德启迪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达到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提炼生活、指导生活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