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31:19

智能物流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物流企业;企业竞争力;商业智能技术

如何有效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经营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作为帮助企业决策和有效运用信息的技术,商业智能可帮助物流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客户、市场、销售及整个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对客户的行为及市场趋势进行有效分析,了解不同客户爱好,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一、商业智能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现代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包括运输、仓储、配送、搬运、包装和再加工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信息流量十分巨大,产生了巨大的数据流。如何在第一时间里做出正确及时的决策,如何从企业日常业务中生成的大量数据中发掘出潜在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向及趋势,帮助管理者实现管理和经营的目的,已成为每家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1]。

商业智能技术主要应用于物流企业的协同合作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产品运输管理、产品储存和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以充分挖掘物流企业各节点的潜力,提高物流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大大降低流程的运作成本。商业智能技术的出现为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条件,也拓展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空间[3]。笔者认为商业智能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物流决策的有效性,促进物流决策的科学化;

(二)有利于提高物流系统的管理水平,加速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三)提高物流企业效益并有效降低成本;

(四)增强物流企业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服务质量、运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见表1)

二、物流企业商业智能模型设计

笔者在调查分析物流企业商业智能系统需求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物流企业商业智能系统模型[5]。数据仓库通过一定的数据抽取、转换、清洗和加载工具,通过元数据库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综合性和易用性,且自动生成统一可靠的数据仓库[6]。这些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数据的维度特性,帮助分析人员从多角度对数据进行快速、一致、交互的访问和分析,以便管理人员可以对数据了解更深入。oLap系统功能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为客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和为企业本身提供的统计分析,这也是确定数据仓库主题的依据。(见图1)

三、利用商业智能技术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在分析现状,需求明确和数据完备的基础之上,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设计一个解决方案;根据物流企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可通过如下途径有效利用商业智能技术,以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

(一)整合内外信息资源,构筑企业核心信息平台

商业智能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政策、科技、金融等,各种市场竞争对手、供求信息、消费者等与企业业务发展有关信息以及企业内部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抓住那些对企业发展有重大或潜在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信息,使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促使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挖掘信息资源,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在决策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应需要有准确的信息完成以下几个任务:对决策问题进行科学预测;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都是通过数据反映出来的,产生的大量数据通过报表等统计方法,只能得到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反映;全面、深入信息的缺乏则容易导致企业决策的盲目性。

四、结论

通过利用先进的商业智能技术,如基于weB的挖掘技术、各种搜索引擎工具、e-mail自动处理工具、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内容的自动分类、聚类以及基于深层次自然语言理解的知识检索、问答式知识检索系统等快速地获取危机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使全体员工能够及时获取危机管理信息和危机最新的进展情况[10]。确定分步实施的阶段重点、信息标准化、业务参与、完善信息流程和体系、提升数据质量等方面[11]。商业智能技术在物流企业的有效运用,能提高物流企业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挖掘出潜在的商机,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保持其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牟娌娜,肖生苓.商务智能在物流应用中的探讨[J].森林工程,2007(5):90-92.

[2]米天胜,黄作明.商业智能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7):14-17.

[3]沈波.基于商业智能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C]//刘思峰.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566-569.

智能物流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智慧地球智慧物流信息化现代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239-01

1、智慧物流的背景

“感知中国”是2009年总理在2009年提出的建设的新概念,在此之前,关于智慧建设的概念始于美国。21世纪实在是信息爆炸的世纪,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科技的应用更加广泛,信息时代的内涵其实依然是科技。信息的爆炸是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物联网被各国争相作为本国的建设目标,物流作为最早接触物联网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是最早的。现代物流的方向大致要朝着现代化、科技化发展,这是时代要求。智慧物流的研究是属于历史潮流,当然根据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智慧物流自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之后,就越来越受各国的重视,为此中国还将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智慧物流的建设是完全符合物联网的发展趋势的,当然物流现代化建设自然是对其城市的经济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也是未来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方面。

这是智慧物流的大致产生背景,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虽然智慧物流已经受到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但对它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更谈不上体系构建,实施的框架企业和学术界都还未达成良好的共识。

2、智慧物流的概念

智慧物流的概念的提出要最追溯到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iBm公司作为一家信息技术研究的公司,它对智慧物流的理解也是建立于信息技术的支撑,所以对于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可以说从运输、仓储、包装以及装卸、加工配送等,整个物流的历程步骤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物流是将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都纳入信息系统的控制之下,实现系统全面感知,这样就可以及时处理以及进行必要的有效的自我调整,总的来说,智慧物流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系统物流的建设,让物流自动化、创新化、准确化,智慧物流实际上也是现代化综合性的物流系统。

3、智慧物流的基本功能

3.1智能分析功能

智慧物流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智慧性,智慧性主要体现在智能分析。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智慧物流能运用智能的模拟模型等各种具有智能性的手段来分析物流。分析物流的各个环节,分析物流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还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智能化得假设并且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来进行解决问题的一个循环。实际上,智能分析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一种功能。系统自动调用数据,来解决问题,同时来发现漏洞,达到智慧化的效果。

3.2感知功能

智慧物流是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的物流系统建设的物流系统,通过信息手段将传统物流的每个环节和细节都同时纳入智能系统中,包括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加工、配送等,物流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步骤繁多,任务繁重,仅靠人力的话不可能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就能做到。依靠现代科技,能对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感知,接着再对这些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能及时处理而且自我调整,实现了物流规划的智慧化。

3.3优化决策的功能

结合特定的物流要求,智能系统可以对要求和物流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评估,从物流的成本、时间以及其他的特殊方面和标准要求,来评估风险以及对风险进行预测,这是制定合理决策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到对物流项目的详细周密分析,对其风险进行有效预测,才能提出最优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决策是经过对物流环节和物流信息的周密分析的,相对于人力的局限性来说,智能系统分析后的方案更具准确性。

3.4及时反馈功能

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信息的及时反馈是关系到物流工作完成好坏的最有效的晴雨表,反馈实现系统修正,还能完善管理,总之它是贯穿于物流工作中的几乎每一个环节,它起到的作用既是细节方面的,但同时也是全局性的。

4、智慧物流建设的策略

4.1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基地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建设智慧物流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智慧物流的内涵。例如传感技术,移动计算机技术,还有智能网络等,通过这些最新的信息技术去建立物流智能管理网络体系,建立智能配送中心等。通过各种技术培育出一批优秀的企业,然后通过示范推广,达到带动整个物流行业的智慧化建设的潮流。其中优秀的企业还可以与外资合作,这样不仅会吸引外资,更能促进物流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至于说物流产业基地,我们可以选择设备完善、基础较好的物流基地进行示范性建设,其目的也是达到示范推广,带动整个物流行业的智慧化改革。例如,江苏常州的物流建设,常州目前建立了现代化的亚邦医药物流中心,这是一个典型的智慧化物流的示范基地,两年的物流建设不仅促进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的发展,而且还极大地减少了传统物流在资源上的浪费,有利于常州生态经济的发展。

4.2对物流行业进行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

如果说进行信息化建设是智慧核心内容,那么对物流行业进行发展规划,对物流行业进行法律规范化是物流行业智慧化建设的保证。例如常州市物流现代化建设的成功范例里,常州市就是物流行业的规范性上做足了功夫,在行业的法律法规上进行了符合现代化物流的政策,这样既保证了建设的成果,又能继续保证后续的发展,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规范。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还有利于消除由于地理原因造成的市场障碍,使资源达到优化配置;而开放的统一有序的市场,能更好地保护经营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智能物流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平台淄博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

1F2C模式下“智联协同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背景

1.1市场需求

1.1.1物流有形市场与网络的结合是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新途径

依托物流有形市场,以信息网络为纽带,建立一种贯通物流全程的新物流体系,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中物流瓶颈问题,促进我国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物流有形市场网络化将是一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电子商务模式,它可以充分利用有形市场原有的资源集聚优势,在互联网上建立商务平台,充分发挥其资源集聚功能。

1.1.2中国物流市场与客户需要专业性的网络化

物流平台基于有形市场的物流基地运作模式虽与中国目前经济结构特点、物流资源现有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交易习惯基本适应,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面对物流市场与客户的巨大需求和竞争,也受到了各种严峻的挑战。

1.1.3不同参与者的需要

不同参与者包括物流业、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政府。各类参与者要求平台能够提供与物流运作相关的各类实时信息,要求平台能够提供方便、快速而丰富的查询功能,也能为企业提供信息功能,能够提供在线业务交易、货物运输等支持功能。政府管理部门对信息的需求在于把握和分析物流发展的总体宏观信息,利用信息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规划,进而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物流业发展。

1.2产业化前景

(1)仓储面积减少200%;(2)自动化字体仓库货位准确率达到100%;(3)库存降低46%;(4)分拣准确率达到99.4%;(5)配送线路行驶里程减少25%;(6)配送车辆减少30%;

每年为生产企业增加销售收入8000万元,为物流企业增加销售收入200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2000余个。

2F2C模式下“智联协同物流”信息平台的基本内容

2.1F2C模式

F2C这种模式通过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e-maiL)、电子资金转帐(eFt)及inteRnet的主要技术在制造厂和消费者间进行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

2.2智联网技术

“智联网”是由各种智能体,通过互联网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集小智慧为大智慧,群策群力,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通过智联网技术,以3G无线通讯信号为载体,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2.3协同物流

协同物流具有网络经济的成本优势,是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它将企业控制范围扩大到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第一次让企业可能及时获得供应链中完全的信息,最重要的是它让企业知道产品的状态。如生产、运输以及能否按时到达等。协同物流是以web为基础的主机软件服务,它使生产企业、零售企业、运输企业用更低的成本解决企业内外物流问题。

3F2C模式下“智联协同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意义

3.1F2C这一新型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应用

在“智联协同物流”信息平台上,F2C这种模式通过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e-maiL)、电子资金转帐(eFt)及inteRnet的主要技术在制造厂和消费者间进行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业务信息的交换和各种商贸活动。

3.2智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深度应用

在“智联协同物流”信息平台上,通过智联网技术,以3G无线通讯信号为载体,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3.3协同物流理念在物流信息平台上的应用

在“智联协同物流”信息平台上,分布在各地的物流分拣中心,分拣中心其核心设备是高速自动分拣线,负责按照客户指定的既定路由将客户的货物正确分拣到的下一站点出口,然后通过运力配送到下一站点。通过各地分拣中心的相互链接形成“智联协同物流”信息平台的交换网络。所有的服务运营节点,只要愿意参与平台并且接受平台所以定义服务规则提供物流服务即可对平台进行注册,通过后就可以形成智联物流信息网的节点,并提供相应的服务。所以,智联物流信息网可以快速组织起庞大的物流服务能力,可以将所有的物流公司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力量为电子商务运营商们提供最完美的物流服务。

智能物流市场分析篇4

1系统需求分析

通过将企业的供应链物流服务与需求封装成产品,开发并实现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云计算环境的扩展性强的企业物流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向全社会的市场、顾客、合作伙伴开放,从而有效吸引与整合各种社会物流资源,平衡企业供应链在不同供销阶段可能产生的剩余物流资源和自身不能满足的物流需求,结合市场化、服务化转变的现代物流经营管理方式,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扩大利润的目标。

为达到以上目的,需要在平台上研究并实现两个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算法:智能定价算法和智能物流服务评价算法。实现三个子系统:智能物流促销策略规则子系统、智能物流服务评测子系统和物流信息大数据采集分析子系统。通过这些算法和子系统进一步提升企业流通物流服务走向市场的竞争实力,形成企业新的多元化拓展发展点。

2系统设计

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系统需要高稳定性、高容量、高性能、高可维护性。在基础架构上,系统数据容量、应用压力、网络带宽等指标的设计一方面既要考虑到贴近现有应用的需求,保证系统资源利用最大化,也要将来应用扩展、数据量增大,以及应用压力增大等情况下的可扩充的余地,而不至于大规模更改系统架构。可以采取可扩展部署,使用虚拟化技术(包含存储虚拟化)可以使系统具有比较好的扩展性,在将来用户数目大大增长以后系统的架构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此外系统考虑到电子商务环境的高安全性和高可用性要求,在入口处采用防火墙、防毒墙、网络审计、入侵检测和负载均衡等手段保证平台的安全。此外系统还要和企业原有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系统各个功能模块之间,以及和企业原有信息系统之间通过Soa方式集成和协同运作。系统的功能设计如下图所示。

系统前端使用HtmL5模板thymeleaf和easyUi开发,后台使用Javaee框架Spring开发。数据库使用了mysql,库表的设计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水平和垂直分库分表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数据库的响应速度。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前端使用响应式设计,页面的设计与开发根据用户行为以及设备环境(系统平台、屏幕尺寸、屏幕定向等)进行相应的响应和调整。前端能适应不同分辨率显示,可在移动设备上良好访问,页面有能力去自动响应用户的设备环境。

3系统使用的关键技术

在系统的设计中综合考虑并且使用了多种新技术。在物流智能定价上采用大数据技术:广泛采集互联网上其他物流公司定价数据,并进行分析统计,以得出自身具有竞争力的定价;使用规则引擎技术设计各种策略规则,依据一二方物流计划安排,开发了策略管理和自动生成系统,动态实现各种策略规则,并使电商系统对其灵活响应,对不同情况即时按照复杂规则给出定价以及促销规则,大大简化了业务管理的负担,并且减少了发生定价错误引发的法律纠纷的可能。运输车辆调度管理根据车辆运力、货物需求、交通状况等多种不断变化的因素的实时状态,动态进行调整安排,以节约资源和成本以及提高服务质量的水平。平台利用电子地图获取地理位置和路线信息,使用最优化算法在满足上下货地点等必要约束条件下,根据道路长短、畅通情况、收费、时间安排等要求计算出最优行驶路径进行调度。传统企业利用该平台可以实现连接制造商、零售商、客户之间的信息集成平台。

实现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监控,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提供的评价信息和物联网提供的大量感知数据,经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后可以实现智能物流服务评测系统,对运输质量和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为用户提供多层次物流服务,最大程度保护用户利益,并且能够帮助

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功能设计

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物流服务水平。利用浏览平台的用户热度分析,可以使用关联算法发现潜在用户,开辟新的物流路线实现智能物流。

开展对物流业务运作情况的大数据分析研究,广泛采集其他物流公司定价、各地油品定价、互联网上用户物流供需需求、潜在用户地理信息等数据,结合自身的智能物流监控跟踪数据,进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统计和分析处理,以提供优化业务管理、强化竞争力的决策支持和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定价系统。利用商业智能技术进行加工和处理信息,实现决策和增值。

智能物流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城市

1.物联网产生时代背景及发展动态

1.1物联网产生的背景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是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和融合的必然结果;是信息技术和传感/控制技术两者融合的产物;是物理基础设施(例如:光、机、电设备)和it基础设施融合一体的架构。

iBm前执行官曾提出一个重要观点,认为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物联网是继互联网后的第四次计算模式。第一次计算模式是主机终端模式,第二次是微机网络模式,第三次是互联网,第四次就是物联网。依据美国iBm公司的15年周期定律,物联网是继互联网后的第四代计算模式,它是互联网计算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1.2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来势迅猛,前景美好,但概念宽泛,认识迥异,尚无较为准确而贴切的学术定义。

(1)美国mit的Kevinashton用“internetofthings”描述把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到真实传感器网络的世界(1999)。

(2)国际电信联盟(itU):物联网是通过RFiD和智能计算等技术实现全世界设备互连的网络(2005)。

(3)百度百科:物联网是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4)《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报告(2010.4.8):物联网是由具有自我标识、感知和智能的物理实体基于通信技术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这些物理设备可以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实现协同和互动,为人们提供智慧和集约的服务。

(5)中国物联网大会(2010.6.29):凡是用传感器和传感技术来感知物体的特性,按照固定的协议实现任何时候物与物之间、人和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互联互通,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管理的网络。

上述的第五种提法最为客观全面,物联网的内涵是指物与物、人与物及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的全新技术。

2.物联网核心技术

2.1物联网组成与应用架构

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

(1)感知层为对象通过传感或(和)执行设备联网,构成传感/控制网;

(2)网络层为互联网协议栈(包括tCp/ip网络平台、互联网应用协议);

(3)应用层为基于web浏览器应用。

物联网涉及感知、控制、网络通信、微电子、计算机、软件、嵌入式系统、微机电等技术领域,因此物联网涵盖的核心技术也非常多,为了系统分析物联网技术体系,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其的2011年物联网白皮书中将物联网技术体系划分为感知核心技术、网络通信核心技术、应用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支撑技术。

图2所示为物联网的应用方案,感知层是由传感网及RFiD阅读器组成;网络层包括接入网和通信网;而应用层是由中间件和应用方案组成。应用方案包括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环境检测等八方面组成。

2.2信息感知技术

(1)传感器网络技术

该技术将具有无线通信与计算能力的微小传感器节点通过adhoc方式连接起来,各节点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自主地完成网络自适应组织和信息的传递;节点间多采用多跳方式进行通信,传感器网络的信息通过接入网关传递到承载网络。

(2)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RFiD)系统主要包括卷标、阅读器(含天线)、中间件。RFiD是通过电磁耦合原理来实现通信,方式上有主动式、被动式和半主动式。由物理特性、射频功率和信号接口、初始化和反碰撞以及传输协议四部分组成。RFiD现在和移动信息化实现了有机结合,有助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2.3信息传输技术

(1)无线传感器网络

开展传感器节点及操作系统、近距离无线通信协议、传感器网络组网等技术研究,开发出低功耗、高性能、适用范围广的无线传感网系统和产品。

(2)异构网络融合

加强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专网等各种网络间相互融合技术的研发,实现异构网络的稳定、快捷、低成本融合。

(3)ipV6技术

ipV6地址长度为128比特,地址空间增大了2的96次方倍,彻底解决了ipv4地址不足的难题,基本满足地球上每个物体都连入互联网的需求。同时,ipv6使用更小的路由表,增强了对组播的支持和对流的支持,增加了对自动配置的支持。

(4)onS技术

域名解析服务(DnS)是将一台电脑定位到因特网的某一具体地点的服务。在物联网里,对象名解析服务(onS)是一个自动的网络服务系统,提供把一个物体定位到物联网的某一具体地点的服务。

2.4信息处理技术

(1)海量数据存储

围绕重点应用行业,开展海量数据新型存储介质、网络存储、虚拟存储等技术的研发,实现海量数据存储的安全、稳定和可靠。

(2)数据挖掘

瞄准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集中开展各种数据挖掘理论、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实现国产数据挖掘技术在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的全面推广。

(3)图像视频智能分析

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应用,有针对性的开展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实现图像视频智能分析软件在物联网市场的广泛应用。

2.5信息安全技术

构建“可管、可控、可信”的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安全等级保护和安全测评等核心技术,提升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3.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管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高性能计算、智能科学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使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进行智慧地感知、互联、处理和协调,使城市构建成为一个由新技术支持的涵盖市民、企业和政府的新城市生态系统,为市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从技术手段上而言,智慧城市主要需借助物联网、互联网以及无线通信网以及it支撑等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集成能力,构建产业的智慧化发展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构建全新的智慧化应用环境,实现协同、高效、安全以及低成本的城市环境。

iDC预测到2020年,全球的数据规模将会达到35.2ZB(1ZB=1000eB=106pB),未来将面临大数据量的挑战,具体的如存储能力如何提供?计算能力如何提供?支撑面向大数据的服务的体系如何构建等问题,均需要好的技术架构来支撑。

3.1信息全面感知

通过网络把各种终端、传感器和网络,在运行、服务中捕获到的多种信息元数据,包括行业运行数据、上下文感知数据、服务过程数据和用户特征数据。

3.2海量数据处理

具备p级的多部门、多行业异构数据的存储;实现海量数据并行计算与分布式处理;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和知识管理的智能应用。

3.3智能信息化管理

形成支撑智能城市的行业智能应用。建立面向服务的智慧城市综合应用的统一公共管理平台。通过网络提供普适、智能的应用与服务。

4.智慧城市核心技术

城市的发展经过了数字化,无线化、移动化的发展过程(见图3);目前随着物联网技术及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城市的发展以及经营正在向物联化方向迈进。

物联化的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全面感知,有效获取,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控制,信息的智能处理及智能化应用支撑。

目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主要针对以上四大挑战的解决途径分别是:物联网,物联网+通信网+互联网,云计算+普适计算,云计算+人工智能。

同时,为了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需要不断建设和完善面向城市智慧化经营的服务体系架构。整个的技术与服务体系的互相促进,实现智慧化城市的发展。因此,支撑智慧城市的具体技术有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建模仿真技术、智能科学技术、系统工程技术、标准与安全共性技术及应用技术。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网络的、面向服务的计算新模式。它融合与发展了虚拟化、网络、面向服务、高效计算和智能科学等新兴信息技术,将各类计算资源虚拟化、服务化,构成虚拟化计算资源的服务云池,并进行统一的、集中的高效管理和经营,使用户通过云端就能随时按需获取计算资源服务,完成高效、低耗、低成本的计算活动。

云计算技术包含资源的虚拟化/服务化、资源感知、云服务环境的管理/构建/运行/评估、云服务安全、人机交互、云计算应用技术,及商业模式等技术。

高性能计算技术

高性能计算技术是指一类具有超高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的计算技术。(目前计算能力已达千万亿次/秒,正研制万万亿次/秒)。

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内容包括高性能处理器、并行高效计算机系统、开发相关系统软件及研究并行算法、开发相关领域大型并行应用软件。

高性能计算技术为智能城市中求解复杂问题和开展海量信息处理提供了高计算能力使能技术。

建模仿真技术

建模仿真技术是以相似理论、模型理论、系统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建模与仿真应用领域的有关专业技术为基础,根据对系统仿真的目标,建立并利用模型,对系统(已有的或设想的)进行研究、分析、试验、运行和评估(系统全生命周期活动)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技术。

建模仿真技术由仿真建模技术、仿真系统与支撑技术,以及仿真应用工程技术等三类技术构成。

建模仿真技术对智能城市各功能领域和运营活动进行建模仿真分析,支持智慧城市论证、设计、分析、试验、运行和评估等全生命周期活动;建模仿真系统可以成为智能城市智能处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参与城市实时运行中的各类处理分析与决策等。

智能科学技术

智能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有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共同研究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技术。

脑科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研究自然智能机理,建立脑模型,解释人脑的本质。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等人脑心智活动过程的科学。人工智能研究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机器智能。

智能科学为智慧城市提供智慧的技术基础,支持对智能城市中海量信息的智能识别、融合、运算、监控和处理等功能。

系统工程技术

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

系统工程的共性基础技术科学有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计算科学和计算技术。

系统工程技术解决智能城市(复杂系统)的体系结构,支撑平台,系统集成和实施方法等,支持智能城市的构建、集成和运营。

标准与安全共性技术

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档。

智能城市的标准体系可分为共性技术基础标准和应用子集标准两个层次。贯穿于智能城市架构的各个层次,并覆盖应用的各个领域。

安全技术为智能城市的构建、运行和领域应用提供处理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应用技术

在支撑平台基础上,集成感知与识别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与决策技术、以及标准和安全共性技术,围绕智慧平安城市、智能电力、智能医疗、智能水源、智慧交通、智能政务等领域,针对专业领域的特殊需求,提出应用领域的解决方案/技术,并在智能城市的管理模式、组织机构、协调机制、服务保障等方面开展研究。

5.物联网在绿色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5.1在网络集成中的应用

智能建筑可看作城市信息化的基本单元之一,在智能建筑中集成最新的通信网络技术是必然趋势。

第一是网络宽带化。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应用和集成的需求,建筑通信网络的宽带化是必然的,随着epon和Gpon等光纤到楼、光纤到户的推进,智能建筑拥有更高的带宽与物联网相连。

第二是无线网络的普及。包括wLan、无线传感网在内的多种无线通信技术将在智能建筑中广泛部署,并与有线通信相结合,形成覆盖广泛和灵活的无线网状(mesh)网络。

第三是控制网的标准化。控制网的标准化和开放性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基于ip技术,使用具备开放性和互操作的系统,是智能建筑控制系统的最佳选择。

5.2在智能安防中的应用

小区、楼宇、家庭等场所是各种设施和安防系统密集分布区域,小区、家庭、停车场、仓库、周界等不同区域都需要进行监控,各种、车辆、人员、视频、声音、身份、位置等多种信息也都存在感知的必要性,而现有分散建设的安防系统难以满足如此复杂的智能化要求。基于现有的安防系统基础,大力加强物联网平台建设,促进信息融合和智能化建设,降低建设和运行维护成本,提高安防和管理效率,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安防,促进安全、容量和效率整体水平的提升。

防入侵系统是智能安防中的重要应用。典型代表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铺设的3万多个传感节点,覆盖了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能分辨出对像是人还是动物,一旦有人靠近栅栏,系统就会自动发出善意提醒。如果来者不听警告,继续靠近栅栏,那么第二道防线就会报警。中国电信推出的“平安e家”产品是家庭智能安防的典型产品,通过在家庭中布防红外、门磁、烟感等传感器,并部署支持联动抓拍的lp视频摄像头,可以有效保障家庭的安全。

5.3防入侵应用

唯一具有自我学习功能的综合性防入侵手段,和现有防入侵手段比较,能对目标实现:

是什么(人、车、动物、抛物识别);

在哪里(区域定位精度可达到0.3米);

干什么(入侵行为与正常行为区别);

怎么干(空中抛物与翻越、攀爬与破坏围栏、地下挖洞等识别)。

可广泛应用于要地警戒,如机场防入侵、边海防封控、警署保卫、越狱警戒等。

5.4城市轨道安全技术防范应用

上海市地方标准《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第7部分:城市轨道交通》,于2007年9月1日起强制实施。还有国内首个城市轨道安防技术标准和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标准制定。

5.5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

中国电信等运营商正在有计划地推出节能减排解决方案。运营商在客户耗电量大的空调设备(如冰水主机、箱型冷气)加装控制模块,透过网络通讯将空调设备的运转信息收集至节能管理统一平台进行统计分析,产出空调设施优化控制策略,同时使用者可透过平台进行空调设备操控管理,同时,亦监测空调设备每天24小时的运转状况,一旦侦测发现异常,可立即发出告警通知,以利于管理者维修处理。

在客户空调系统的负载端设备(FCU、分离式冷气、空调箱等)及外气引进装置加装控制设备,同时于空调环境内加装环境感知组件,来侦测环境状况(温度、湿度、Co2浓度等),透过对环境状况的数据搜集与分析,由节能管理统一平台自动将空调系统的负载端设备进行自动调控,将空调环境的温、湿度及Co2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下,避免因不当的人为控制导致环境过冷或过热,让使用者能充分享受一个自动调控且舒适的空调环境。

5.6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智能家居主要包括前端控制通信设备、户内主机、家庭网关、系统平台及手机客户端五部分。通过在家庭内安装智能家居设备,用户可通过手机客户端登陆到平台,将命令经由家庭网关下发到户内主机,户内主机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将信号传递至前端控制设备,从而实现远程操控。

智能家居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

一、增加客户的家庭安全性体验。比如远程通过视频和图片查看家庭室内情况。

二、提高客户的家居舒适性和人性化感受。家居环境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

三、提高客户在途时间的利用率。比如通过短信指令让家里热水器提前启动,让电饭煲提前开始煮饭。

5.7在监控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事物和作业的不间断监测、及时响应突发事件,是物联网的另一项重要应用。具有灵敏度高、体积小、易于铺设、对被检测场无破坏与干扰、抗电磁干扰能力强、能够进行分布测量等特点的光纤传感器在建筑智能化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预知结构局部的载荷及状况。

光纤光栅传感器可以贴在结构的表面或预先埋入结构中,对结构同时进行冲击检测、形状控制和振动阻尼检测等,以监视结构的缺陷情况。

另外,多个光纤光栅传感器可以串接成一个传感网络,对结构进行准分布式检测,可以用计算机对传感信号进行远程控制。

6.物联网、智慧城市与绿色智慧建筑发展展望

2010年国内物联网主要行业应用中,安防(安全防护、防入侵、智能家居)、电力、交通三大行业位居前列。安防行业的应用遥遥领先,占据了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43%),规模接近900亿元。其中,智能家居占26%,规模超过500亿元;网络视频监控市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占到15%的市场份额。

2008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已经超过50亿元,2009年实现了25%以上的增长,接近80亿元的市场规模。基于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据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预测,2010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元的规模,2012年有望达到200亿元。

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1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1700亿美元,2015年更接近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接近25%。这样的增长态势持续下去,未来10年全球的物联网无疑都将实现数量和质量的飞跃,实现大规模普及和商用,走进普通人家。

智能城市是战略性的复杂系统工程,目前,尚处于初创阶段。

6.1传统信息服务业智能化

智能城市是多个垂直行业智能系统联动,从而形成的一个智能的大系统。因此,智慧城市将推动各个纵向行业解决方案的发展,推动以服务金融、电信、企业、政府、公共事业如教育、卫生等行业为目标客户的传统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

随着云计算等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底层技术不再是门坎,基于客户体验的应用创新将成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客户为核心的应用软件也将成为下一轮软件企业竞争的制高点。

6.2智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智慧城市,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应对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挑战,还可以为城市打造新兴战略产业。

以市民卡应用为例,它不仅解决了民生和城市管理的问题,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以个人信息服务为特征、以云计算为支撑的,融合服务民生和城市管理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以iaaS、paaS、SaaS为特征的云计算,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通过融合创新,必将孕育出多种战略性新兴业态。

6.3新型智慧城市产业链

智能物流市场分析篇6

“互联网化”的智能停车

城市是人类社会高度进步,工业、现代化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之一。当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密集度越来越高,城市本身因土地资源的稀缺无法随之扩大时,城市曾经给人们带来的便捷生活、舒适体验也会随之变成烦恼。

这万千的烦恼里,停车难算是人们在都市生活中最有感触也最为普遍遭遇的问题:伴随着传统停车场规划车位少、过道空间狭隘、地下空间照明不足、环境差等现状,带来了大流量时期无空位停车或进场等待时间长、车辆刮擦事故等问题。

泊车机器人的概念在迪拜首先被提出,在德国得以发展,而全球首个最终落地实施的项目就是在浙江乌镇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场试运行的海康威视智能泊车机器人。2016年11月16日,来自全球各地的嘉宾在乌镇亲身体验了智能停车场的方便与快捷。作为全球首个机器人智能停车应用案例,海康威智能泊车机器人呈现出真正“互联网化”的智能停车体验。

“将汽车驶入停车场入口处的指定位置后,拉上手刹、熄火、锁好车门,剩下的事情就全都让机器人去完成。”这是体验者对智能泊车系统的描述。车主只需通过智能停车场的app点击取码,当智能停车系统确认车辆熄火、车内无人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取车码,并为泊车机器人规划泊车位置和最优路径,调度泊车机器人驶出,进行车辆停泊,整个过程可在2分钟内完成。

智能泊车机器人可以同时调度500辆汽车,让同等面积停车场的车位数量增加20%~40%。比如此次乌镇物联网街的智能停车场,通过改造后,将此前的64个车位增加到了89个。

人工智能作用凸显

作为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和数据运营服务提供商,海康威视是全球视频监控数字化、网络化、高清智能化的见证者、践行者和推动者。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是海康威视凭着对技术的敏锐开拓和市场的前瞻性研究捕捉到的产业发展趋势。

如果说数字化时代的关键技术是视频压缩编码,网络化时代的关键技术是视频编码、网络传输、SoC技术,那么智能化时代的关键技术,现在来看无疑就是深度学习、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深度学习协处理器设计技术。

关于智能化,海康威视在最初成立智能分析团队,聚焦研究如何快速实现背景建模和提取移动目标,以降低运动检测的误报,针对特定的场景做专用产品,成为诸多特定产品的领导者,比如常见的交通抓拍系列产品,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回报。最近几年,不同于之前讲的“智能化”也就是VCa的建模方法,人工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快速兴起,把人工智能技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视频智能分析是人工智能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方向,深度学习已经在视频智能分析应用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人工智能的重要作用正逐步显现。当前,比如用户面对海量的视频数据已无法简单利用人海战术进行“人眼”检索和分析,需要人工智能作为助手或专家,实时分析视频内容,探测异常信息,进行风险预测。在这一领域,海康威视有一定的技术沉淀和积累,但是能否尽快抓住智能化时代,打开这个窗口期,在这一波技术浪潮中占领一席之地,则需要对这个行业更进一步深刻理解,研究适用于行业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新方向,制造出本行业的技术优势。

海康威视把当前的人工智能研发重点聚焦在视频结构化处理和大数据技术两方面,并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产品。2015年推出后端产品“刀锋”“脸谱”系列,2016年推出前端智能感知产品“深眸”系列,已经在很多行业得以应用,不仅在前端实现各种复杂环境下人、车、物的多重特征信息提取和事件检测,还能后端模仿人脑的记忆及思考,集目标提取、检索、分析、存储及行业应用于一体。

视频结构化技术是融合了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深度学习等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是理解视频内容的基石;大数据技术为人工智能提供强大的分布式计算能力和知识库管理能力,是人工智能分析预测、自主完善的重要支撑,其包含海量数据管理、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和数据挖掘三大部分。

视频的结构化处理,让视频大数据所包含的价值爆发出来,为更多行业的“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数据依据。小到一个商城的客流客情分析,大到一个城市的人、车、物等属性分析,在这样的技术应用下,“智慧城市”所能真正带给人们的安全、便捷、智能不再遥远。

人工智能任重道远

当前,视频结构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已经在公安、楼宇、交通、工厂、民用安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人工智能在当前国内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总体上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从人工智能本身看,当前数据资源分散,开放和共享程度低,难以开展多维数据融合分析,使得人工智能缺乏更多有效的数据支撑;行业领域专业知识的积累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因而会出现对视频内容的理解能力偏弱,同时也很少涉及大范围场景的关联行为分析,没有积累有效的经验知识用于异常分析和风险预测;当前很多的智能只是一种反应式智能,根据输入条件进行自动判断而已,并不具备成长能力,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必然面临“应用结构复杂,涉及的外部资源多、事务密集、数据量、用户数多”等问题,如何为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不同产品与解决方案也是对企业综合实力的一个挑战,需要能够将云计算、云服务、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更好地融合。

智能物流市场分析篇7

日前在黄埔江畔盛大开幕的2010上海世博会,将在184天的展期内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展现人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最新成果。作为中国举办的首届、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的上海世博会共吸引了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参观人数预计将达到7000万人次,创历届世博会规模之最。

可以说,历届世博会都是当时最高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本届上海世博会更是打造了一场信息高科技盛宴,向我们全面展示未来城市的发展面貌。“物联网”这个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在世博园中也得到诸多应用。从电子围栏到车辆定位,从“移动e家”到井盖防盗,世博园已成为物联网技术的集中应用区,园内众多物件都能相互感知。下面,我们将带领大家一一体验物联网技术在世博园中的应用。

“世博芯”门票

上海世博会的门票系统将全部采用RFiD技术,每张门票内都含有一颗自主知识产权“世博芯”,通过采用特定的密码算法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外界无法对数据进行任何篡改或窃取。该智能门票的内部包含电路和芯片,记录着参观者资料,并能以无线方式与遍布园区的传感器交换信息。通过这张门票,计算机系统能了解“观众是谁”、“现在在哪”、“同伴在哪”。观众进入园区,手机上就能收到一份游览路线建议图。随着参观的进行,观众随时能知道最近的公交站、餐饮点的位置。相应地,组织者也能了解各场馆的观众分布,既能及时向观众发出下一步的参观建议,防止场馆间冷热不均;又能有效调动车辆,提高交通效率。此外,中国移动还推出了手机门票,这是一种以手机Sim卡为载体实现的全新电子票。在完成支付后,世博会门票信息就会通过“空中下载”的方式,安全地写入用户的手机Sim卡中,最终让参观者实现“刷手机、游世博”的特殊体验。

世博门票系统就是一张物联网,不论是内嵌高频射频识别(RFiD)芯片的普通门票,还是采用有源射频识别芯片的手机门票,都能与所有闸机、预约机进行信息交流。

智能安防

世博会围栏区使用的电子围栏以无线传感网为基础,由一个个微小传感器组织成网、互通有无,防范人员侵入和物体抛入。甚至世博园内的窨井盖都是“物联”的,井盖防盗系统利用现有的GpS和CDma技术,可在井盖位置变化时无线报警。

在世博园区中国电信浦东营业厅的安全出口门上方,有两只像飞碟一样的“大眼睛”,它就是用于客流分析的全球眼。这两只“大眼睛”时刻注视着进出通道的人流状况,可以随时提供任意时段的人数统计及相关视频,如果参观者超过设定数量还会发出提示。客流分析是物联网的重要应用之一,其监测和分析结果是大型商场、购物中心、商业连锁店、机场、地铁、车站、博物馆、展览馆、公园等公共场所在安全管理和经营决策分析方面不可缺少的数据。在商业零售行业,客流量的统计与分析对其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公共场所安全防范领域,客流统计和分析是管理部门了解人员出入量、制定紧急安全方案的基础。

该系统是全球眼监控系统与智能化图像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新产品。系统从全球眼系统获取现场监控图像,对图像进行智能化分析,为终端客户提供客流数据管理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智能计数和密度分析。智能计数是指在已有的出入口图像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图像智能分析功能,结合人体识别和越界分析技术,对出入口区域的人和车辆出入情况实现自动计数,对区域的出入总量和实时区域内人和车辆数量进行准确分析;智能密度分析则是指对易发生人群密集的局部区域进行客流密度分析,通过现场人群密度的标定,自定义人群密度等级,实现智能化的人群密度估计。系统还可设定密度等级报警阈值,当估计值超过预设的阈值时自动产生报警信息,提示监控人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便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监控区域实施防范,及时发现突发人群密集等情况,确保参观群众安全。

智能交通

交通是世博会期间的重大难题,从全球各地密集涌入上海的人群给公共交通带来了安全、效率各方面的挑战。公共交通巴士,依然是世博期间世博园内最主要的公交运输工具。目前公交车整体的管理和调度已经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各地项目实施情况也比较好,但是公交车的安全事故,比如劫持人质、司机酒后驾车、超速行驶、公交车自燃事故等在人群密集的时候依然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为了更好的保障世博期间的车辆安全,上海电信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世博的交通监控上,该物联网系统通过视频与传感器技术结合的方式,通过对烟雾、振动和加速度等元素的控制,可以实现对车辆的车速、开关门、急刹车、碰撞、侧翻、超速、越界(偏离运营路线)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还可以对危险品进行监测,此套物联网系统已经在世博正式开幕之前投入运营应用。

食品物流监控

食品物流RFiD监控溯源系统将涵盖所有供应世博会单位提供的蔬菜、水产品、畜禽、奶、蛋、面包糕点、餐饮半成品等对温控有要求的食品,储存种养殖企业或生产单位、品名、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并对这些食品的配货、流转、运输等环节的环境、温度、安全进行监控。RFiD标签还随货物交易完整进入餐饮、零售或物流终端,保证食品和原料能够追踪溯源。

世博“好管家”

在世博园区的中国电信浦东营业厅,放置着一盏连着传感器的台灯,白天,如果将传感器遮盖严实,台灯随即亮起,去掉遮盖物后,台灯随之熄灭。这个简单的展示,就是物联网在楼宇节能系统中的重要应用之一。展示的台灯,实际上就是智能照明控制的模型。如果照明感知节点被遮盖,节点就能感知到周围光线变暗,连接控制的灯会自动打开。这种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应用在楼宇中,可以控制什么时候开灯、什么光线下开灯、开几盏灯,大大节省了能源。该系统还可以控制空调等其他电器,在实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的同时,满足了节能环保的要求。

与台灯一起展示的还有一个二氧化碳的传感器。对着这个传感器呵一口气,它就能立刻感知到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管控平台能显示这种变化,如果营业厅内人口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管控平台还能发出警告。对照明、二氧化碳、温度和湿度的监控,都是楼宇节能系统的重要功能。应用最新的物联网智能楼宇系统,采用物联网与无线通信相结合的技术,通过传感网采集楼宇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并利用无线传感网的低功耗特性,就能在不改造楼宇现有线路的条件下,实现对已有楼宇的环境监测与智能控制。物联网楼宇节能系统,是世博场馆和大厦的“好管家”。

思科馆:打造“智能+互联”城市

本届世博会,思科建馆主打的是“物联网”概念,希望通过向参观者展示以信息和网络平台为基础的城市化运动。思科馆的公共展区由3个独立的空间组成,向人们全面展示“智能+互联”生活理念。预展区描绘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城市化问题,激发观众思考如何规划在未来20年中新建的100座城市。参观者将进入思科馆主展区,通过长约8分钟的视频一起见证2020年一个普通家庭1天的生活。参观者将在此看到科技如何在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等各方面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专业观众将进入解决方案展区,继续深入了解网络平台改善城市生活的愿景。

上汽・通用馆:诠释未来“车联网”

上海世博会上,上汽集团和通用汽车联合建设的汽车馆,将展示另一番“未来世界”图景。双方日前在上海全球首发、将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城市概念车en-V,这款车的自动驾驶、电气化、车联网概念将把人类带入零排放、零交通事故、零交通堵塞的未来时代。在不远的未来,作为最新科技物联网的一部分,车联网技术将通过电子控制下的车与车、车与外界信息交换系统实现“互相连通”。按照通用汽车的预估,未来汽车会实现电气化、智能化和无人驾驶,车与车之间、车与道路之间会具有交流功能。交通阻塞、空气污染和交通事故也将成为历史。

日本馆:展示未来家居

在未来的家庭中,客厅墙壁将成为融电视、电话、音响等于一体的多媒体“生活墙”,名为“生活墙”的墙壁,实际上是一个超大的电子触摸屏。它有“电视”、“电话”、“运动”、“读书”等各种选项。想看电视,点一下“电视”就能看到电视节目;想打电话,点一下“电话”,就能实现视频通话;如果想运动,点开“运动”选项,下面有足球、篮球等各种运动项目,只要做出拍球、运球的动作,墙面上的球会跟随你的动作做出反应。

智能物流市场分析篇8

任何一次大型的技术进步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在传统工厂面前,消费者行为改变、产品周期缩短、供应链风险增加、售后服务复杂化等都在威胁着企业的经营。这让传统的制造业强国纷纷对“智能工厂”—这一制造业发展的最新趋势表现出浓厚兴趣。在德国,智能工厂的发展直接被称为“工业4.0”,巴斯夫、宝马、博世、戴姆勒、Sap、西门子等著名的德国企业纷纷投入顶尖研发资源于其中。美国的通用电气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将机器分析、行业洞察、自动化和商业预测结合起来,打造全新的工业互联网的商业实验。

工厂变奏曲

如果说传统工厂在解决产能、产品的标准化、质量和成本的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时展现了其优势,那么智能工厂则是在此基础上,在解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提高生产的灵活性,以及向工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显示了其独特的魅力。

对于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智能工厂的做法和传统社会化生产中,通过不断改进消费者洞察,进行针对性的产品再设计,增加售后服务和客户体验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智能工厂是通过产品和消费者的互动完成的。用一句流行的话说,是通过平台战略弯曲了产业价值链实现的。智能工厂通过开放开发流程给消费者参与,广泛收集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数据,期间多次互动对于产品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并形成了初步的产品设计方案。而在生产过程中,智能工厂通过在关键节点设计数据采集、实时监控并事后备案以控制产品质量,为产品置入唯一的编码而对产品进行追踪,以及在产品上附着消费者数据采集工具(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从而对消费者行为数据进行收集以帮助其进行售后服务和产品改进。这样的过程形成了智能工厂对消费者差异化需求的闭环,赋予了产品互动性、可追踪性和唯一性,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工厂批量生产和消费者差异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这无疑为生产带来了更高的灵活性。传统的精益生产帮助工厂解决的是生产的优化问题,包括生产流程优化、时间节省、原材料节省、人工节省以及库存优化等。而智能工厂在精益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带来了生产的灵活性。在智能工厂时代,生产所有涉及的零部件都因为物联网而广泛互联,厂家有望实现实时库存(Justintime)—在传统工厂中最多是在厂内库存管理中实现,而在智能工厂市场,这样的实时库存可以将供应商也纳入进来,从而实现真正的实时。这样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对于生产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原本按照季节管理的工厂生产,切割为更小的单元,既可以动态规划从而平滑生产波动,也能更快地跟随市场的反应进行产能的调整,同时也能实现最低的原材料和成品库存,大幅提高生产的周转效率。厂商由此能够获得对用户需求、市场波动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

此外,智能工厂还增强了对工厂管理者决策支持的能力。一个面向消费者需求,与消费者保持积极互动,产品可以追踪,用户行为获得反馈,并通过广泛的物联网进行实时管理的智能工厂将产生大量的数据,而围绕着这些数据的产生、收集、分类和分析,将为智能工厂的管理者提供对于市场最新动向、消费者行为变化、产品生命周期衰竭、工厂运营提升方向、供应链管理重点环节等等一系列的预测和决策能力。

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企业可以自豪地宣称已成功建成了智能工厂。因为智能工厂需要实现的目标—产品的智能化、生产的自动化、信息流和物资流合一、价值链同步—看似普通,但想要真正地实现却绝非易事。

产品的智能化既是一种设计理念,也是一种生产流程。它首先要求在产品设计阶段就根据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设计或者再设计产品,并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原材料从入厂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的重要节点进行监控,从而掌握产品相关的全部重要信息。同时在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中,针对不同的产品特点和用户反馈与用户进行交互,将用户的需求第一时间反映到产品设计和生产中来。

智能工厂的自动化不是简单的机械对人力的代替,它既包含了自动生产,也包括了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是建立在数字化生产基础上的自动化。其中既包括在大量数据收集和分析基础上进行的采购和库存管理自动化,以机器人运用为代表的生产工序自动化,以及以自动化系统进行实时控制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包括了根据产品特点、生产具体要求和产能季节性波动而进行的自动调节。

信息流和物资流对于智能工厂来说,就好像人的行为模式中的神经信号和肌肉动作,需要做到实时对应。这要求智能工厂通过eRp系统,供应链管理软件,最新的物联网(接入产品和其对应零部件)和大数据的收集分析,让信息流和物资流合一。做到对每一个个体产品、零部件在生产的全流程中可以实时监控和管理,事前预测、事中操作和事后追踪。

一家真正的智能工厂远远超越了生产环节本身。从公司战略层面如何制定符合智能化工厂发展的战略规划,到如何改变公司组织以适应智能化的工厂生产,再到运营层面的设计研发、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最后还需要包括企业共享功能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和it系统等功能,从而在价值链各个环节都建立足以支持智能工厂实现的企业能力。

这四大目标的落实需要企业从工厂布局和设施、产品的生产流程、人力资源等三方面进行资源投入和能力建设。

首先是智能化的工厂布局,其中包括了供应链相关产业集群布局(所处价值链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和合作伙伴距离工厂的距离),满足智能工厂模块化生产的厂房布局设计,满足智能化生产对于物料入厂和成品收发货要求、库存要求,以及厂内物流要求,模块化生产的要求的厂房;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智能物流设施,如机器人;全生产流程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eRp系统,实时监控系统,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将产品和零部件纳入整个物联网体系的系统设施等。

在产品的生产流程方面,需要基于客户需求对产品设计流程进行重构,构建符合智能工厂稳定性、安全性和灵活性要求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设计和改良智能工厂的生产流程,创建全新的售后服务,以及就整个生产全流程中重要的节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的决策支持流程。

智能工厂对于人的要求有三个层次:首先也是最最重要的是有能够重新设计生产流程、供应链管理流程、产品再设计、大数据分析等复杂工作的高级人才;其次是有能够维持智能工厂日常设备调试维修、供应链运营等工作的中级人才;最后是要具备整个工厂的人力资源升级以满足智能工厂更高的操作和运营要求的人力储备。

智能工厂离中国有多远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对于制造业的前沿发展一直保持着警醒的态度,很多国内的优秀企业也都提出了智能工厂的建设目标,甚至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去建设自己的智能工厂。但仍然有四大鸿沟亟待这些中国企业去逾越。

首当其冲的是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体系。对于智能工厂来说,其核心要求之一是要实现信息流、物资流和管理流合一。而这样的雄心需要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体系去支持。德国一家世界领先的制造业企业曾表示,在全面建设智能工厂之前必须回答两个问题:一,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到售后服务,哪些数据需要收集;二,如何设计一套数据分析体系使得这些被收集上来的数据可以有效地支持工厂的经营和决策。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使得其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上有所欠缺,很多中国企业连工厂的管理通报都并不完备,即使是行业的领军企业,也在前几年才消灭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建成了企业内部统一的信息管理体系。但是距离全面、有效地管理信息,综合使用信息还有相当的差距,更何况智能工厂对于信息的创造性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果说智能工厂是一个聪明的大脑,那么智能的供应链,就是这个大脑里反映迅速的神经元体系。安全性、效率、成本、可靠性、灵活性、响应速度,这六大要素组成了支撑这个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边界。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对于安全性、效率和成本这几项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要素较为重视,但对于代表着供应链服务水平的可靠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的能力建设一直不够。当然这样的能力建设并不简单,仅可靠性来说就涉及到供应商的开发和发展,这两项都意味着向供应商开放自己的管理体系,进行利益分享和长期的深度合作。同样,对于灵活性来说,也需要厂商在工厂建设之初就与重要的供应商达成协议,按照供应链管理的要求进行厂房布局。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中产业上下游的集群效应弱于产业聚集效应的现状,在供应链的管理环节体现无疑。

智能工厂的信息流、物流、管理流再怎么优化、如何同步,也离不开有效的组织架构和充分的人力资源以保持其高效运营。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相对来说组织架构相对层级较多,组织内部沟通成本较高,其业务、职能部门划分建立在原有的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上,强调市场(销售)导向,在生产上一手抓产能,一手抓质量。而到了智能工厂时代,客户参与的产品研发方式、全面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全新的供应链管理都要求整个工厂的组织必须围绕着新的生产方式设计。而对于人力资源来说,开放式的产品设计研发,智能化的生产设备的操作以及维修养护,工厂信息的收集分析,复杂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无一不对智能工厂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也是中国制造业低端劳动力相对供应充足、高端劳动力长期缺乏的现状较难满足的。

而投资回报则是制约智能工厂发展又一桎梏。虽然投资回报问题并不是中国制造业企业所独有,世界制造业的领先企业也在估算,如果将整个产品从开发到售后服务的全部关键环节都纳入数据收集和分析体系,那么这个极为复杂的信息中枢所带来的收益是否可以弥补其巨大的成本开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对于投资回报的考虑可能还是集中在智能工厂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人员数量的下降是否可以弥补设备和系统的投入支出。尽管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在最近几年里快速上升,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仍然差距明显。对于欧洲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如果一台设备10万欧元,可以用于代替生产线上一个人工工序,从而节省下来两班倒的两个工人年工资基本上就已经和设备投入持平。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制造业熟练工人的年工资不过也就在5万元人民币左右,一台10万欧元的设备如果只代替了一个人工工序的话,其节省的人员开支只是其设备价格的十分之一。这使得劳动力成本对于智能工厂发展的影响在中国变得并不那么紧迫。

智能物流市场分析篇9

本次大会以“见未来・预测与战略”为主题,来自商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有关领导、行业专家,以及物流装备领袖企业、物流装备典型用户等业界精英共200余人齐聚一堂,总结物流装备产业2015年度发展成果,分析中国经济走向以及现阶段物流装备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预测今后物流装备行业发展趋势,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思路和发展战略,共话中国物流装备产业未来。

本次大会的举办,发挥了整合产业资源、凝聚领袖人物、聚焦产业发展热点难点、总结产业发展规律、展示产业发展成果、弘扬创新合作精神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物流装备产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获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认可和赞赏。

关注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正处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阶段。在这样较为复杂的市场大环境下,准确把握行业现状和趋势,对于推动物流装备业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这一问题在本次大会上也受到了高度关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在其演讲《我国物流发展格局与趋势》中即指出,我国物流业主要呈现出一“快”一“低”两大特点,即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水平偏低。其中,发展速度快主要体现在物流规模扩张非常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加快、物流市场成长非常快、物流企业的成长非常快四个方面;物流发展水平偏低则主要体现在物流效率偏低、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偏低、物流企业实力偏低、物流管理水平偏低四个方面。而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支撑,物流装备产业自然也面临着同样的发展境遇。

谈到物流装备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蔡进指出,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的物流业发展已经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型,最根本的不是追求速度,而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物流装备行业的未来发展道路,将与物流业一样,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突破,即转变目标模式,由降价转变为降成本模式;强化物流运行模式,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升物流组织模式,向供应链转型升级;优化物流商业模式,实现互利共赢;创新物流发展模式,用大数据创造更大价值。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理事长陆大明从全球视角对中国物流装备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做了深刻的探讨。陆大明分析认为,整体上来看,目前中国物流装备的市场需求巨大,但是应该理性地看待需求增长情况,物流装备企业不能用全部的力量去满足这种需求,因为有时候需求是一时的,如类似于“双11”这样的需求就不是持久的,如果一味满足,只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得不偿失;其次,要注重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这两个方面的创新,将使物流装备行业呈现出新的格局;再者,需要加大对新领域的关注,如智能制造和智能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洁净物流等;另外,需要强化分工合作。现在的物流装备行业同质化、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企业相互混战.竞争激烈,最后谁都没有做好。只有专业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才是物流装备企业的根本出路。

作为本次大会的主持人之一,《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常务副主编王继祥多年来一直深入研究物流装备行业的发展。他认为,目前中国物流装备行业已经进入到大变革的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自动化、智能化、绿色环保为方向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已是物流装备行业的必然趋势。

此外,对于物流装备产业的发展趋势。与会企业家还形成一个共识,即行业发展将从低端的价格竞争最终转向高端的品牌和服务竞争。北京伍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尹军琪认为,当前行业内所谓的产能过剩,应该更多是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仍然是需求巨大。物流装备企业不断地重复低端的产品、不断地重复价格战,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找准定位,做好产品,打造品牌,帮助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才能真正使企业基业长青。

物流装备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2025》的启动,物流业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这就给中国物流装备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诸多利好政策驱动,给物流装备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上海精星仓储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崔雄即认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传统产品市场还是新的产品市场,都空间巨大;而且随着新的需求不断出现,必然要有新的产品去满足,做新产品可能会采用新的设备、新的工艺,这给制造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精星公司2015年业绩保持大幅增长,在良好的市场预期下,开始投资建设新的生产基地。

另一方面的机遇,则是不断扩大的行业需求使然。当前,“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中国制造2025》对信息化的要求、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等,都不同层面地促进了各行业对物流技术装备的需求,进而给物流装备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

“当前国内自动化物流的发展与国际存在较大差距。在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新兴元素的推动下,未来几年中国企业对自动化物流系统与设备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在巨大需求的推动下,中国物流装备企业将大有作为。”昆明昆船物流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荣奇对此分析道。

当然,事物是两面的。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物流装备企业在迎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价格战问题。与会企业普遍反映这是对行业影响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近年来,进入物流装备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竞争愈演愈烈,在产品和服务同质化情况下,价格战频发,低价竞争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降低了正常的行业利润,使企业难以得到应有的资金积累,技术研发与创新发展的后劲不足。

而德马集团去年在“新i板”成功挂牌,该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卓序谈了自己对于上市的认识和体会。首先,通过上市.可以起到规范企业发展的作用,对于企业的未来成长很有帮助;其次,在“新三板”上市,不会马上“掉钱下来”,未来情况如何,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成长性和经营业绩。如果企业的成长性不好、业绩欠佳,那么在“新三板”上市与不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再者,“新三板”可以与主板挂钩,企业通过几年的规范化运作,只要条件达到标准就可以转到主板上。鉴于此,卓序建议业内同行多关注“新三板”,“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跟资本走得近一些可以御寒”。

南京音飞储存设备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6月登陆上海主板市场,在副总经理王晓慧看来,音飞之所以能够成功上市,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成绩:一是做好成本控制,使音飞的产品在价格上具有突出优势;二是强力推行标准化工作,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标准化的生产对降低企业成本、规范企业发展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注重新产品研发,公司每年都会投入大笔资金做产品研发,使企业保持充足的发展动力。

作为本次论坛的嘉宾主持,北京国商物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荀卫直言,企业不挂牌是靠盈利积累财富,挂牌以后则靠市值管理来积累财富。对于很多物流装备企业来说,上创业板和中小板难度较大、排队时间较长,上“新三板”则相对容易一些。到2017年,大概有10000家企业可以在“新三板”完成挂牌,届时门槛可能会相应抬高一点。所以企业目前在“新三板”挂牌,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探寻物流装务备产业新蓝海

在当前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物流装备产业的新蓝海在哪里?同绕着这一话题,与会嘉宾们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为中国物流装备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策略和思路。

首先是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领域。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重要的发展方向。那么,在智能制造领域,物流装备行业有着怎样的发展机遇?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秘书长曾玉波在其《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演讲中,围绕着智能制造的内涵、智慧物流的发展蓝图等内容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未来,物流与生产会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越来越一体化,网络与实体也将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物流装备也会随之越来越智能化。所以,实体与互联网相结合,这是具有最优竞争力的发展模式。智能制造下的智慧物流,将是物流装备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其次是新市场、新领域。对于物流装备行业来说,不仅传统的制造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先进物流技术的支撑,而且农村电商、跨境电商、冷链物流等领域还属于新市场,空间巨大,商机无限,可以称为物流装备行业新的蓝海。对此,中国著名物流专家、《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主编吴清一教授在发表欢迎致辞时就进行了分析。他还提出,物流装备企业要重视“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商机。在吴教授看来,“一带一路”战略实际上是一个“走出去”的战略,沿着“一带一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将逐渐加强,有助于推动物流标准化、物流体系建设,相应会产生许多物流技术方面的课题,同时也会给国内沿线城市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带来诸多利好,应当引起企业的高度关注。

再者是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供应链一体化融合,生产性物流逐渐向供应链服务转型,一体化服务、交钥匙工程逐渐成为物流装备企业的重要追求“对象”。作为物流系统集成商,德马泰克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市场战略及业务拓展部总监王悦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对于目前的物流装备企业来说,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和横向纵向的联合打通,在细分市场里找到一个适合企业盈利、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这可能是企业更现实的发展战略和方向。而对于客户来讲,更需要的是一以贯之的、更加优化的服务。鉴于此,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自然成为物流装备企业和广大客户的共同选择。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物流装备行业的新蓝海问题,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见解。英特诺集团执行副总裁、亚洲区总裁夏本春表示,物流装备行业充满着机会和挑战,广大企业要想谋生存、求发展,需要明确自己的公司定位,能够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具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同时要关注怎么样切实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并最大化地把企业的资源转化为客户的价值。上海史必诺物流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昌翰认为,当前物流装备行业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好于其他多个行业,因此对物流装备企业来说,最大的蓝海首先就是专注专业,做精做细;其次是练好内功,提高运营效率。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智敏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理解。他提出,物流装备企业在寻找新方向的时候,应该跳出固有思维,回到市场导向或机会导向上来。在他看来,物流设备基本上是半定制化的,市场在区域上是分散的,这导致了物流装备企业无论是生产还是营销层面,规模效应都非常有限。所以并不意味着企业做得越大,成本就越低。他认为,市场的机会在哪里,物流装备企业的机会就在哪里,应该集中资源向市场的方向靠拢。同时要注意的是,在追逐一个新的业务市场的时候,还必须要考虑自身的能力是不是优于别人,否则再好的机会可能也不是自己的。

的确,当前中国缺少的并不是市场需求,而是善于发现商机并能够将商机转化为新的业务增长点的智慧。例如,电商高速发展,使中国每年产生200亿个包裹,在国家对快件安检的规定日益严格的情况下.快递企业需要能够与X光机对接的自动分拣系统;零担物流企业在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下,也需要更多适用而低价的自动化物流设备代替人工;随着黑货下降、白货增加,铁路货运系统也需要引入专用的物流设备……还有很多市场机会等待企业去发现,去研发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进而实现更大更好的成长。

众多活动内容精彩纷呈

本次大会可谓内容丰富、精彩纷呈,除了引人瞩目的专题演讲、高端论坛以及新技术、新产品及新应用成果展览展示外,会议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以“2015我在想什么”为主题的“2015中国物流装备企业领袖峰会暨《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理事会年会”,40多位国内外领先的物流装备企业领袖济济一堂,深入交流,分享成功经验,直面行业瓶颈,探寻解决方案,预测未来趋势,为推动物流装备行业的升级发展献计献策。

智能物流市场分析篇10

建大物流

作为中原物流大省,河南物流业近年来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发达地区及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社会物流需求水平不高,物流企业较分散,专业化程度低。据河南省交通物流协会会长张洪华分析,目前河南物流专业化服务程度较低,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大多数企业对现代物流无迫切需求。物流企业经营主体过多,且小型化、单一化经营比重过大,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步伐十分缓慢,网络化、规模化的经营优势很难发挥。

物流业仍局限于传统模式,科技含量低。物流业务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水平较低,大部分仍局限于运输与仓储,即运输公司只提供运输服务,仓储公司只提供仓储服务,将产品出厂到销售的环节机械地割裂开来。机械化和电子计算机应用覆盖率低,科技含量不高,还不能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来实现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加工配送一体化、装卸机械化和信息管理网络化等现代物流综合服务。

但河南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在地理位置上,河南地处中原,承东启西、通南达北,是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西北部经济开发地区过渡的中间地带,是我国东部、西部、南方与北方商品流通的中枢地带,是我国东部、西部、南方与北方商品流通的中枢地带,是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重要枢纽,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誉,若以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南下武汉,西至关中,东至沪宁杭,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间,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在交通环境上,多条全国重要的交通大动脉贯穿全境。铁路方面纵贯南北的有京广、京九、焦柳等铁路干线,横贯东西的有陇海、宁西等铁路干线;公里方面有多条南北和东西向的国道及高速公路通过河南,全省60%的县(市)通达高速公路,整个河南高等级和次高等级的公路里程占全国近10%,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中部六省之首,位居全国第四位。省会郑州作为中国重要的铁路、公路、航空、通信枢纽,已被国家确定为商贸中心改革试点城市。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生产及货物集散地,大市场、大流通、大物流的格局正在形成。进入“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为推动实现新一轮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变革的步伐,加强高新科学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构建大物流,拓宽服务范畴,把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六轮驱动

近日,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正式了《河南省交通运输信息化重大工程推进方案》,全力推进近期的信息化建设“六大工程”。据悉,相关部门结合河南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基础条件,根据各项工程的需要,建立六个工作推进组。各工作推进组根据工程建设内容和要求,细化建设内容和阶段性目标,确定工程组织管理模式,有效推进各项目实施。厅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加强协调和技术支持,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确保到2013年底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河南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通过深入调研全省交通运输数据采集、分布和应用状况,初步建成省级交通数据中心和各市级数据中心,搭建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数据整合与交换平台,初步搭建全省统一的GiS平台、GpS平台和行业综合运行分析系统。通过整合基础数据和业务系统资源,实现公路基础属性信息、空间数据的综合查询,基本建成全省交通运输的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和三大系统。其中到2013年底要完成6个省辖市的资源整合工作。

“城市智能交通”试点工程针对城市交通以客运为主、分时段拥堵、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汇聚等特点,建设重点是:开展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程建设,在省辖市级城市推广应用。开展城市公交与轨道交通智能调度与管理、动态停车诱导智能化系统、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试点工程建设。此外,选择郑州、新乡作为示范城市先行建设,在2013年底前完成试点工作。待建设完成后,分两批推广至全省18个省辖市。

全省公路水路安全畅通和应急处置系统建设工程。本工程主要包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道路运输运行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水路运输运行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水上交通安全运行管理与搜救指挥系统的建设,在以上四个系统的基础上搭建河南省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指挥系统,并与交通运输部建设的全国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指挥系统相连通,实现突发事件信息接报、安全生产和应急信息统计和查询、安全生产和应急综合分析、安全生产和应急预测预警、安全信息服务等功能。此外,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批建设省份,按要求2012年完成前期工作,2013年正式建设。“十二五”期间,暂建设省级平台。

“智能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通过建设完善的以联网收费、路政为代表的智能高速公路执行系统。以数据采集、信息为核心的智能高速公路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以应急指挥、统一调度为主要内容的智能高速公路管理指挥平台等三大系统,实现全省高速公路管理从简单、静态管理到智能、动态管理的转变。本工程根据各高速路段交通量大小,分批试点推广。2013年底前先行选择试点路段建设,通过使用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完善,在“十二五”期间推广至全省通车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