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财务人员培养计划和方案十篇财务人员培养计划和方案十篇

财务人员培养计划和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33:59

财务人员培养计划和方案篇1

为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育财务干部队伍,提高经费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党的十精神、中共中央《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中办发〔2010〕18号)和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规划(2013-2017年)》,结合教育系统财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一)建立规范化的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干部培训制度。形成培训责任明确,培训格局合理,网络平台高效的培训管理机制。形成培训计划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方式不断创新,培训评估更加科学的培训运行机制。形成优秀培训师资充裕,培训课程和教材体系完备,培训经费稳定增长的培训保障机制。

(二)实现对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干部的全员轮训。用4年左右时间将教育系统全体财务、审计、资产管理人员轮训一遍。落实《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规划(2013-2017年)》关于干部培训学时的要求,4年内参加各种培训的累计时间,处级和高级职称以上干部不少于440个学时,科级和中级职称及以下干部不少于360个学时。

(三)培养一批教育财务系统骨干人才。教育部4年内培养出一支100人左右的业务精湛、视野开阔、素质综合、能力过硬的教育财务骨干人才队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抓好骨干人才培养工作。

二、培训体制

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干部培训实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培训体制。

教育部负责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全体财务、审计、资产人员,全国业务骨干以及重点示范性培训。负责全国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干部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负责拟定培训规划、年度培训方案及配套制度政策;实施重点培训计划;推荐或选定全国培训教材;建设培训网站;指导地方培训工作。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财务管理人员,直属单位和本级各类学校全体财务、审计、资产人员,本省业务骨干以及重点示范性培训。负责制定并实施本地区教育财务管理干部培训规划、年度培训方案以及配套制度政策;负责督促指导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财务管理干部培训工作。

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级教育行政部门财务管理人员、直属单位和本级各类学校全体财务、审计、资产人员培训。负责制定并实施本地教育财务管理干部培训计划。

三、培训机制

(一)建立培训基地。教育部按区域划分,依托直属高等院校,建立培训基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选择具有优质培训资源的高校作为本地区培训基地。培训基地负责具体实施培训,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举办培训班,遴选师资,编写教材,设计课程。教育部培训基地和省级培训基地,各省级培训基地之间实行资源共享。

(二)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全国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干部培训网络平台,大力推广在线学习和远程网络教育,搭建教育系统财务培训资源库,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培训工作需要,建立本地区培训网络平台。

(三)有效衔接各类培训。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干部培训中,积极争取增加财务业务培训的内容。会同各级财政部门,利用财政部门现有培训资源,积极合作开展有关业务培训。

(四)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作用。教育部委托中国教育会计学会、中国教育审计学会开展培训需求调研,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搭建培训工作交流平台,开展培训工作考核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委托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开展培训有关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五)探索将一些具备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纳入培训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探索制定资质认证标准,对承担培训任务的社会培训机构进行资质认证。推行项目管理制度,采取直接委托、招投标等方式,引导培训机构公平参与、适度竞争,择优确定培训项目承担者。

(六)建立培训需求调研机制。为保障培训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之前,必须针对培训对象,进行培训需求调研。

(七)建立干部参训考核评价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规划(2013-2017年)》的要求,建立财务干部培训学习档案,干部学习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要引导干部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形成自觉参加培训的内在动力。

(八)建立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干部培训机构、基地要组织学员对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师资水平、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情况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后勤保障水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开展对本地区培训机构、基地开展评估工作,将评估结果作为其承担培训任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九)建设培训师资库。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遴选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深厚的财务管理理论功底、丰富的财务管理实践经验、掌握现代教育培训方法的知名学者、领导干部、业界精英、外国专家,建立全国和省级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干部培训师资库,并实现资源共享。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建立培训师资考评和激励体系,逐步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

(十)加大课程教材开发力度。坚持适量、管用、权威、示范原则,推荐选用一批培训优秀教材,组织开发一批反映最新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重点教材,大力开发一批富有针对性、指导性、启发性的案例教材。及时研究教育财务工作和干部教育培训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更新培训教材内容。实施精品课程开发计划,加强网络课程建设,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十一)切实保证经费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育财务管理干部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保证培训工作的需要。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管理办法,加大培训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力度,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教育部重点培训计划

未来4年,教育部将重点开展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财务人员、全国业务骨干以及重点示范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育规律、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及核算、现代财务技术及手段、法律法规和廉洁教育等。管理人员侧重宏观政策、国际比较、依法行政、领导能力、业务知识等,业务操作人员侧重法律法规、财务制度及政策,实务操作等。培训方式注重推广专题研究,改进讲授式教学,扩大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比重。教育部每年年初制定并公布当年具体培训方案,确定培训班次,对培训内容和方式提出要求。教育部委托经费监管事务中心组织开展具体培训工作。

具体培训计划有:

(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管财务领导示范培训。培训对象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分管财务的厅长或副厅长(主任、局长)、总会计师。教育部每年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

(二)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分管财务领导培训。培训对象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分管财务校长或副校长、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教育部每年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原则上每人每年参加一次培训。

(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财务管理处级干部示范培训。培训对象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审计处长。教育部每年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

(四)直属高校财务管理处级干部培训。培训对象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财务、审计、资产处长。教育部每年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原则上每人每年参加一次培训。

(五)教育部直属单位财务管理处级干部培训。培训对象为教育部直属单位财务、审计、资产处长。教育部每年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原则上每人每年参加一次培训。

(六)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财务管理干部培训。培训对象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处长以下全体财务、审计、资产人员。教育部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班。4年实现全体人员轮训一遍。鼓励干部参加财政部、本单位和其他机构组织的各类培训。

(七)全国教育财务系统骨干人才培训。培训对象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优秀财务干部。由教育部、各省、各校负责选调优秀财务干部参加培训。教育部每年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培训对象相对固定,4年为一培训周期。

(八)中高级人才境外研修。每年选派若干名教育系统优秀财务管理干部赴境外进行短期或中长期的学习交流,有针对性的与国外高校、政府、非营利组织同行进行交流,研究和学习发达国家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方面的经验,拓展干部国际视野。

(九)重要财务制度专题示范培训。重要的财务制度、政策出台后,教育部将及时组织开展专题示范培训。培训对象、内容和方式根据制度的要求确定。

财务人员培养计划和方案篇2

[关键词]河南省;税务筹划;行业需求;人才培养探寻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B

一、税务筹划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税务筹划是确立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行业,是纳税人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运用税收、会计、法律、财务等综合知识,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精密规划而获得节税收益的活动。据测算,税务筹划能够给企业和组织减少15-20%税负负担。通过税务筹划,企业可在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使国家的税收立法意图得以实现,并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税务筹划人才是为企业提供税务筹划服务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税务筹划行业方兴未艾,一些大公司、企业开始专门设立税务部门负责这项工作,中小企业也纷纷设置专职会计人员进行节税筹划以期减轻税负。同时,随着税务咨询和税务行业的蓬勃兴起,与此相关的业务正走向专业化和精锐化,税务筹划师(taxpaystrategist)这一职业开始走向前台,被更多人所关注。2014年8月,国务院下文取消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许可的行政审批,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由准入类职业资格变成了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降低税务行业就业、创业门槛,将有效激发税务从业者创业的积极性,促进税务行业发展,提升整个税务行业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税收政策正在面临重大改革和调整,无论企业、税务中介机构以及税务部门对税务筹划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大力培养专业的税务筹划人才无论对企业、税务中介机构还是税务机关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河南省税务筹划人才需求分析

(一)河南省中小企业税务筹划人才需求缺口较大

来自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小企业服务局发展指导处的数字显示,截至2013年9月底,全省中小企业单位数量达到39.74万家,同比增长1.27%;从业人员达到1149.96万人,同比增长2.01%。完成增加值12522.85亿元,同比增长14.04%,实交税金993.66亿元,同比增长9.89%。其中中型企业1.69万家,小型企业12.38万家,微型企业25.67万家。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河南省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按照一般的企业速度分析,河南省中小企业数每年将增加4000千余户,按每个企业配备1-2名会计人员计算,仅每年至少需要增加4000千余名会计从业人员。加上原有会计人员的更新,需求量就更大了。

由于全国税收法律和法规的复杂性,特别是各类税收法规不断地出台,财会人员了解和掌握税务筹划的基本方法和实务操作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当务之急。为此财政部出台相关文件,建议企业设立税务会计岗位做好税收征缴工作鼓励企业合理节税。因此税务筹划人员必将成为企业管理决策的核心之一。同时,调查资料显示,企业提供的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是出纳、会计、中介、报税员、财务管理五类岗位,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2%、27%、16%、12%和23%,这为设置税务筹划人才培养方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调查中,当被问及“贵企业是否对税务筹划人才有需求”时,90.5%的企业都做了肯定回答。这充分说明企业涉税风险已是企业急需面对的重大风险之一,税务筹划越来越受到纳税人的关注。在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往往对税务知识一知半解,只会填写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不会对申报表进行具体分析,甚至不能区分对企业有用的税收政策,更谈不上事先的税务筹划。懂税务知识并能够进行筹划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甚少,市场缺口相当大。经过系统学习的税务筹划师将成为紧缺人才,预示着税务筹划人才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

(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税务筹划人才是河南省税务中介机构发展的需要

税务师行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企业对税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税务筹划服务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有众多的会计师、律师和税务师事务所纷纷开辟和发展有关税务筹划的咨询和业务。开展好税务业务的核心,就是要积极培养和吸纳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以优化税务的人员构成,这是发展税务行业的关键。

《注册税务师行业“十二五”时期发展指导意见》(国税发[2012]39号)明确了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底,行业规模实现较快发展。力争实现行业收入总额翻一番,注册税务师资格人数、执业人数和行业从业人数分别达到12万人、5万人和12万人,税务师事务所数量达到6000家。税务师事务所重组、转型运转顺利,涉税鉴证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涉税服务高端业务、新兴业务比重进一步提高。截至2013年6月,河南省从事经营的税务师事务所共计228家,其中有限责任制税务师事务所150家,占总数的65.8%;合伙制税务师事务所78家,占总数的34.2%。注税行业从业人员3982人,其中具备职业资格的人员只有1536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只有38.6%。这与全国行业平均发展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河南税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缺口,需要引进一批具备财税政策、税收法律咨询、税收筹划和税务等多方面工作能力的专业税务人才。

(三)加强政府税收筹划,是河南省税务机关实现其管理职能的需要

随着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税收征管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税收征管方向从“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已经成为税务机关的普遍做法,成为当今税收征管改革的主导潮流。在财税行政部门职能转变过程中对于税收筹划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首先,政府税收筹划是发挥税收三大职能作用的需要;其次,政府税收筹划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需要。财税部门想要通过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增加税收收入,就应当简化税制,让税收征纳双方容易操作,科学设置征管机构,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尽量减少税制的执行与遵从成本;其三,政府税收筹划是财税行政管理部门与纳税人之间避税与反避税博弈的需要。由于存在税收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各种缺陷和漏洞,为了不断完善制度,政府和财税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借助于反避税手段来堵塞漏洞。税务筹划师在帮助企业合理节税的同时,也引导企业遵守国家相关税收法规。税务筹划师的职责决不仅是避税节税,更不是想方设法钻法律空子,而是考虑如何用好国家政策,使得企业的税收对政府、对企业都有利,处理好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和保护国家税收利益之间的关系。为此,有必要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税务管理与税收筹划人才,以适应税务机关实现其管理职能的需要。

据调查,河南省税务系统仍然存在人员少、任务重、年龄结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以郑州市金水区地税局为例,该局共有人员325人,下辖18个基层税务所;1个征收大厅;1个票管所;区局机关内设10个科室。承担着全区8.3万余户各类纳税人的地方税收征管工作。应该说这个数字在郑州市地税系统乃至河南省地税系统就分局单位来说可能是最多的,但仍然面临征管力量不足,后继人员短缺的问题。如该局税收管理员196人,辖区所管纳税人34982户,平均每名税收管理员管理178户;2013年该局共计组织各项收入51.2亿元,自2009年以来年递增17%。但应该看到的是在该局的人员组成中,30岁以下人员仅占14%,30-50岁这一档所占比例达到77%,其中的36%属于40-50岁之间的人员,这些人在10年内都有退休的可能性。近年来河南省国地税系统通过大力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知识更新培训、信息化培训等,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但其中从正规税务院校毕业的人员的比例、取得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员比例、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仍然偏低,加上因为队伍年龄结构偏老,虽然都有激情和干劲,但相对来讲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反应能力就略微逊色一点,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河南省税务机关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无疑为税务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机遇,2014年河南省公务员共招考4732人,其中仅省以下地税系统招考人数就达到了400人。

三、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税务筹划人才培养

(一)中小企业、税务师事务所、基层税务机关是高职院校税务筹划人才需求的主体

据调查,很多用人单位以往招聘的很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会计、税务人才在工作中动手能力差,不能立即投入到工作岗位中,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培训后才能上岗,并且他们的待遇比高职高专人才要高很多,这样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现在,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税务师事务所、基层税务机关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喜欢聘用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用人单位不唯学历,更重视求职者实践经验

在人才需求调查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求有1~3年以上工作经验。工作经验具体到应届毕业生来说,实际上就是实务能力,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从凭证的填制到账簿的登记直至报表的编制、审查等系列工作任务,高职学生都要会独立操作,做到一看就会,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

实际上,税务筹划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需要的税务筹划人员大多是身兼数职,包括一些会计核算工作,报表分析,纳税申报,节税策划等,侧重的是实务。对于税务筹划人员,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他们一进企业就能立刻投入工作,免去了企业巨大的培训成本,毕竟一些基本的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及节税筹划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自然学历在一些初中级会计岗位中就显得不太重要了。

(三)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税务行业呈现出明显的供需矛盾,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税务(筹划)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注册税务师行业“十二五”时期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要加强行业协会、税务师事务所与财税类大专院校的沟通合作,共同探索税务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支持开设注册税务师专业方向的院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和教材开发。推动注册税务师专业方向院校开设涉税司法鉴定、税收筹划、税务会计、税务风险管理等课程,鼓励在税务师事务所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推广注册税务师方向的“订单式”人员培养模式,解决行业人才短缺和培养滞后问题,促进行业发展;深入推进注册税务师考试制度改革,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适时调整、完善考试相关制度,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税务师行业中,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财务人员培养计划和方案篇3

及其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2013064)研究成果

摘要:为推动高校内涵发展,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本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卓越人才培养标准有通用、行业和学校三个层次,高校应根据内外部环境制定适合于自身的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浙江工商大学结合自身历史发展与环境特点,提出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了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并构建了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体系。

关键词: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为推动高校质量内涵建设,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改变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教育部2010年启动了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批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试点高校,标志着我国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始。

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人才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为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全面而深层次的结合,达到培养卓越人才的目的。时至今日,教育部卓越人才计划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关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卓越人才计划涉及甚少,财会专业作为商科中应用性最强的专业,建设卓越会计人才计划有着迫切的社会需求,本文将参考现有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创新性地提出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界定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并构建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体系,本文将对地方高校如何培养富有特色的卓越会计人才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一、“卓越会计人才”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卓越会计人才计划尽管尚未实施,但是不少高校已经着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探索工作,也有部分论文对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

(一)卓越会计人才实践探索。上海外贸学院将大一的基础课程、大二的aCCa课程与大四出国“3+1”项目相结合,构建了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124”模式以及“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三层递进的课程目标模式体系。长沙理工大学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以“校企”联合教学为特色,集“课程改革、企业实践、双师指导”于一体。其中课程改革实施“班―组”互补的课堂教学,每4位学生为一组,实行“双导师制”,突出学生的个性;“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强调实践资料的真实性与实务导师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宁波工程学院的“寻找明日CFo――宁波市大学生财务案例分析大赛”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一个用人单位与高校零距离交流接触的平台。云南财经大学卓越会计师班则强调国际化能力培养,与aCCa项目联系在一起。

(二)现有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总结。目前关于卓越人才与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高校因地制宜设计卓越会计人才计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一是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以能力为导向,以校企联合为主要方式,应注重以会计知识与理论为基础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二是各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与内外部环境特点设计富有特色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卓越人才素质的构建需要设计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的培养标准,每个层次的培养标准又分为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三个层次。三是“卓越人才计划”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性变革,需要从一种全方位、系统性视角去设计教材、案例、实习实践、教学方法等。

二、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

卓越会计人才是卓越人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以提升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方式,在全面达到国家通用人才培养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校会计学科的内外部环境及优势,设计具有本校特色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路径。浙江工商大学根据五年来建设部级“管理型财会人才”创新实验区的经验,提出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构想。

(一)管理型财会人才。管理型财会人才是浙江工商大学的财会人才培养特色,2007年学校获得“管理型财会人才”部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学校的财会专业具有悠久办学历史,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流动站三位一体的学科平台,面向外国留学生的全英文授课会计专业本科班,五项部级教育质量工程(国家特色专业、部级实验示范中心、部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十二五”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及国家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和二十余项省级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学校还拥有中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中心(中国会计学会设立)。

所谓管理型财会人才是与核算操作型财会人才相对应的。在我国1200万会计人员中,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核算操作型”财会人员占多数,而能胜任企业资金管理、会计管理、税务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等管理工作的“专业管理型”财会人员较少,能适应企业综合、全面管理的“综合管理型”财会人才就更少。因此,学校提出了培养管理型财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管理型财会人才是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通晓国际惯例,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财会专门人才,具有未来成为企业管理团队中财会专家的潜力。为培养管理型财会人才,我校实施了“646”模式,构建了与管理型财会人才对应的六大胜任能力框架(宏观形势理解能力、会计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制度设计能力、战略执行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财会工作组织能力),以及围绕六大能力培养的四大培养体系(知识优化体系、能力强化体系、协同培养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六大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工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工程、会计教育国际化工程、信息化会计教学平台建设工程、财务总监进校园工程、学生“第二课堂”工程)。

(二)从管理型财会人才到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基于对卓越人才计划的研究和对财会人才未来能力与素质的把握,我校提出要在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建设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我校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系统掌握宏观经济理论、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会计理论与方法,具有宽厚的理论功底、国际化的视野、开阔的战略思维、扎实的会计专业技能,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不断进取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财会专门人才。

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是我校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在管理型财会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与通用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我校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管理型特征,即我校将定位为未来CFo的摇篮。我校提出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管理型”特色,有着较为充分的现实环境与条件的支持:

1.我校聘请的实务导师都在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担任财会领导岗位。目前我校实务导师已颇具规模,总数已达到30余人。而且,由于我校财会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拥有十分丰富的校友资源,同时,浙江省经济发达,有近300家上市公司,实务导师库潜在资源较为充裕。

2.我校开展财务总监进校园活动已有多年历史,近五年累计有四十余位财务总监进校园、进课堂。财务总监还深度参与我校财会本科生教学工作,如教材编写、学生成绩评价等。

3.我校进行“管理型财会人才”部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已逾五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型财会人才的培养经验。

三、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我校以雄厚的财会教学改革力量与科研力量为基础,利用与浙江省财政厅、审计厅、省会计学会、省总会计师协会的良好关系,利用mpaCC(会计专业硕士)、maUD(审计专业硕士)、现有的会计实务导师资源以及丰富的校友资源,构建全方位政、企、校联合协同培养体系。以校外实务导师团队构建为引领,进行教学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的建设,进而全面推进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具体培养路径框架如图1所示。

(一)协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以构建实务导师团队为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起到引领作用,它是其他系列教学改革项目的基础。我校拟聘请36位左右的财会类本科生实务导师,每个三、四年级班级配备2-3名实务导师。实务导师的工作任务包括:(1)实务导师进课堂,与学校教师共同组织课堂教学;(2)实务导师给本科生做财务会计实务讲座;(3)担任本科生班的成长导师,通过参加本科生班会,帮助学生完成人生职业规划。

(二)协同推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学校优先聘请拥有实务导师的企业或单位作为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在实习时能得到学校指导教师和实务导师的共同指导,学生在实务导师指导下选择与企业实务相关的应用性研究课题,在实务导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

(三)协同推进培养方案优化。学校安排实务导师参与的财会教学改革研讨会,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将第四学年的课程全部改成实践类课程,由实务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在培养方案设计上,适当增加财会课程的实践课时比重,增加财会实务课程;为提升学生国际化能力,学校安排了国内本科生与外国留学生的全英文课程学分互认,使本科生有机会与国外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全面提升英文听说读写能力。

(四)协同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实务导师与学校财会课程负责人共同编写以上市公司真实业务为基础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实务教材;编写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案例;建设完善课程BB系统。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将记账业务引入学校会计实验,在实务导师指导下完成账务处理、报表制作与纳税申报过程,使学生熟悉在真实业务环境下的财务会计业务。

(五)协同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根据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的要求,由课程主持人、课程组教师与实务导师对现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讨论,重新确定教学的重点、教学的内容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企业财务会计实践相衔接,同时将实务导师进课堂在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引入实务导师之后,课程教学将由学校教师与实务导师共同完成,广泛应用基于真实业务的案例教学将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同时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增强学生互动环节的设计,开展启发式、设问式的教学方法,推进课程考试方式的变革。

(六)以项目为载体,协同推进课外教学改革。通过省会计学会、总会计师协会牵头,由学校教师与实务导师一起指导学生进行面向实务的课题调研与研究,引导学生结合毕业论文的选题在实务中寻找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课题,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aCCa组织的就业力大比拼、ima和Cma组织的管理会计案例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浙江省财会信息化大赛等竞赛,提升学生在国际化情景下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庆石,刘伟.卓越人才的内涵与素质标准构建[n].光明日报,2012-10-16.

2.崔茵.卓越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1):98-99.

作者简介:

财务人员培养计划和方案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4-0141-05

abstract:inthefaceoftransformationintheaccountingprofession,managementaccountingtalenthasbecomeashortageofprofessionalsintheindustry.theaccountingeducationoftheappliedundergraduatewiththeemphasisonpracticalteachingwillalsomoveintothetransitionperiod,andit’sverynecessarytobringthetrainingofmanagementaccountingtalentsintothereformcategory.ourcollegesanduniversitiescanlearnfromthe“imamanagementaccountingcompetencyqualityframework”,excavatethecompetencyandqualityofmanagementaccountingtalents,reconstructknowledgesystem,toformulateanappropriatetalenttrainingprogram,andexplorenewmodelsoftalenttraining.

Keywords:appliedUndergraduate;managementaccounting;talenttraining;CompetencyQuality;KnowledgeSystem

在人工智能不断替代财务会计核算职能的今天,会计人员迫切需要向管理会计职能转变。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要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促进我国经济管理升级。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然而,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比较匮乏,在未来会计人才的梯队建设中,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在这种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教育也需要步入一个新的转型期。

一、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近几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不断被应用,传统的财会人才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他们以往所从事的会计核算工作足以被计算机或人工智能所代替。同时,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正需要财会人员承担更多管理和咨询的职能,而非单纯的会计核算。这就要求他们必须从“账房先生”向“战略型财务管理会计”转变,掌握更多管理会计的知识。

其实每一个企业都离不开管理会计,利用财务会计的结果评价过去、把控现在、预测未来,从而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的价值。2016年底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管理会计正式被定性为“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并提出“到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的任务目标,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我国管理会计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行列。由此可见,国家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会计对于中国企业与国际接轨、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二、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现有财务人员近两千万,其中90%以上是核算型会计,能够完全适应管理会计工作的人才相对不足,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随着会计软件的普及、大型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发展、“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大部分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岗位被信息系统所取代。会计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将逐渐形成运用管理会计的社会氛围。但目前,由于多数的国内企业不太了解管理会计,自然也不太重视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相关教育体制还有待提高。

目前,在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财务会计教学占比较大。研究发现,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进入职场后,上升到一定位置就很难再提升,原因就在于缺乏管理会计的系统学习。高校是应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以需求带动发展。企业更倾向于聘用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视野开阔、沟通能力良好的管理型人才。但目前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中均未设有管理会计。在对全国21个知名财经院校调查后发现,仅有两所院校设置了管理会计方向,即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本科教育中在会计学专业设置了国际管理会计方向,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本科教育中在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了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方向。因此,建设管理会计教育体系、开发管理会计教学资源及创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新课题。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高校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企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会计教学体系的改革,是其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环节。

三、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一)借鉴ima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于2016年11月8日正式了《管理会计能力素质框架》,从五个大的模块(规划及报告、决策、科技、营运和领导力)中细分出28个能力素质,分五个等级(入门级、初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详细定义了管理会计人才所需的能力素质。ima希望通过能力素质框架的,更好地促进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让中国的管理会计成为创新管理和提质增效的主力军。如图1、表1。

这份能力素质框架中提出的五个能力模块分别代表了管理会计领域里相对独立的能力体系,同时它们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规划与报告”和“决策”这两个模块是专业基础,“科技”是管理工具,“营运”即业财融合是条件,而“领导力”则是它们的核心,它将影响其余四个模块能力的发挥。它们有机结合,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建立了一个综合能力素质培养的国际化标准。

(二)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硬技能”

不可否认,发达国家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方面确实有独特的优势,积累了宝贵经验。ima管理会计能力素质框架为中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实用的体系和详细路径。我国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建设可以借鉴其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有价值的部分,着力提高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促进会计人员的能力向参与战略决策、融入管理方面转变。

管理会计的知识应该是“t”字型结构的,t”字的一竖代表“专”,即专业知识要钻研得深、研究得透;t”字的一横代表“博”,即知识面要宽、学识渊博。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硬技能”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如图2。

其中,分析能力、战略决策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信息化建设管理能力作为四大核心技能尤其值得关注。

1.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分析能力

财务信息分析包括两部分,分别是日常财务分析评价和资本运营活动的财务分析评价。管理会计人才除了需要重视对财务信息的分析以外,同样要重视对非财务信息的分析。只有将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充分运用分析结果,有效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帮助管理层进行战略决策,挖掘未来发展的潜力,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

2.战略决策能力

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分析能力是管理会计人员的起点,而参与战略决策能力则是管理会计人员的制高点,是高层次财会人才必备的能力。它要求管理会计人才站在单位战略高度上,从财务的角度发现单位组织设置、运行机制、业务流程等业务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灵活地运用信息分析结果提出充分、高效利用单位内外部资源实现既定战略目标的建议。

3.风险管控能力

风险管控能力包括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现在单位的?L险管控工作越来越重要,作为管理会计人才应积极参与到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加强单位内部控制,这理应成为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硬技能”之一。

4.信息化建设管理能力

财务会计要转型,就应该走进数据、走进业务、走进流程、走进系统,运用数据发现、解决和防范问题,同时通过对流程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这里所说的“走进系统”就是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甚至通过改造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除此之外,管理会计人才还应具备全面预算管理能力、税收筹划管理能力、成本控制管理能力、绩效考评管理能力这四方面的辅助技能。

(三)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应提高的“软技能”

管理会计的核心在于管理,而管理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以外,同样需要重视软技能的提升。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应提高的“软技能”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如图3。

其中,沟通能力、构建网络能力、换位思考能力、领导力和组织才能作为四大核心技能尤其值得关注。

1.沟通能力

管理会计人才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要对自己的提案有信心,在提供信息的同时,还要想办法说服领导让它得以执行。

2.构建网络能力

管理会计中的沟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以及成本改进皆需要网络,一切管理会计工作都需要网络,在财务办公室内部是无法完成管理会计工作的。因此,卓越的管理者都应懂得构建网络以提高自己的效率,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手头上的工作。一个优秀的管理会计师,即使没有过高的职务,也会知道在组织内如何构建开展管理会计工作所需的网络,获得组织的支持以落实自己的管理会计工作。

3.换位思考能力

优秀的管理会计人员应该站在老板、同事、顾客和竞争对手的角度看问题,而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视角的深度使他们不仅可以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换位思考,提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领导力和组织才能

优秀的管理会计师会懂得如何处理部门内部的利益关系以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他们会把各类人才聚集到一起,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才能,能够引导他人最好的一面,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推动组织的进步和改进。

除此之外,管理会计人才还应提高主动精神、追随能力、团队精神、自我表现能力这四方面的辅助技能。

四、应用型本科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措施

(一)制定培养方案,重构知识体系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高地,应用型本科应根据管理会计人才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制定培养方案。同时对照ima管理会计能力素质框架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管理会计研究经验及发展思路,以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岗位定位

现代高等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科建设为着力点,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真正实现需求带动发展。因此,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市场有什么样的需求,就制定什么样的培养方案。管理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能在国家机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财务预算、资金筹划、税务分析等工作,参与财务、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的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管理会计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环境需要,具有扎实管理会计理论基础,掌握现代财务管理技能,具有强烈的竞争与风险意识、良好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会计、管理、经济、理财等方面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财务、管理、绩效、战略及风险等领域为各类单位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3.管理会计知识体系

与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即“财务会计+经营会计+战略会计”。深入分析不同层级的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需求还有所不同。比如,总会计师应该更加关注全面预算、风险管理、战略决策方面;财务经理应该更加关注成本管理、信息分析、绩效评价方面;一般会计人员应该更加关注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和基础工具的使用。这些不同的诉求也应在本科课程体系设置里得到体现。应用型本科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如图4所示。

X

4.管理会计课程设置

有了能力框架和知识体系作支撑,就可以设置管理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了。相关课程开发可以考虑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具体课程设置情况如表2。

(二)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洞察力与前瞻性

管理会计要出成果,对具体业务不了解是不行的。因此,管理会计人才要在实务工作中进行锻炼和提高,在本科阶段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务必理论联系实际,切忌仅是理论教学。同时,管理会计的核心在于洞察力与前瞻性,良好的洞察力意味着管理会计人才能够从数据中找出主要矛盾,发现本质问题。如果要有效地发挥出管理会计决策支持的作用,那就需要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自身的洞察力。所有的基本知识技能都可以在学校学到,但是判断力和洞察力就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所以在本科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聘请校外专家为实务指导老师,自编实训教材,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顶岗实习。

第二,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最新的真实案例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企业的经营环境。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应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管理会计的学科知识有一定难度,如果只讲书本知识,当讲授到与实践结合比较深入的知识点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听不懂。所以,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或者配合沙盘来讲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

1.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培养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教师首先要同时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校可以采用“外引”与“内培”两种方式,一方面从外部引入管理会计方面的专家,另一方面提供条件让老师有机会去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发横向课题,与企业人员共同探讨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讲授法――启发教学

针对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采用实例、故事、趣味化的内容启发引导出新知识,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是以项目驱动为目的的授课方法,可伴随多媒体器材的应用,例如利用手机客户端,借助互动教学平台来进行。

(2)研讨法――小组讨论

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根据管理会计各种分析方法开展分项实践。4-6人分成一个小组,建立小组规范,共同参与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和监管。

(3)演示法――案例分析

借鉴国外管理会计经典案例,或结合我国企业经营实际,选择实践性较强的案例展开分析。这属于综合管理会计大案例,管理会计案例的选择总体上应符合实用性、代表性、针对性、综合性和启发性的特征。

(4)比赛法――以赛促学

财务人员培养计划和方案篇5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财会;改革策略

一、引言

现阶段,中国企业财务人员众多,但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其专业知识能力已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企业和金融领域带来了新的变化,过去的财务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目前,企业正逐步使用更高效的财务流程,利用大数据精准调配企业资源。因此,高校更应注重财会教学改革,使学生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财会工作。

二、高校财会教学现状

(一)忽视市场需求

目前,高校对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以财务基础知识和简单的职业技能教育为主,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受大数据驱动,企业财务会计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大学,而企业财务专家的来源也是大学,因此大学的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应更加关注市场需求,提高人才队伍建设质量。

(二)教学方法简单

在大数据发展下,信息共享程度不断提高,财会与各行业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需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来收集、整合和分析各种信息。因此,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大数据时代下的教学。为弥补这些不足,高校财会教育应改变单一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财会人才。

(三)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

大数据作为现代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具有数据体量大、数据类型多、处理速度快、商业价值高的特点,使财务会计管理更加灵活。然而,许多高校仍然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信息服务体系。这使得财务会计整合能力薄弱,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三、高校财会教育改革的意义

大数据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数据量和容量大、价值高和密度低、快捷的应用功能性等特点,还可对企业数据中的信息进行高效率的处理与综合分析,挖掘出数据信息的潜在应用价值,由此被广泛运用在各个服务行业。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自身发展仍然面临众多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而目前我国企业经济核心竞争力量的企业财务管理职能部门,由于高技术水平企业财务人员的大量缺乏,阻碍着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大规模数据技术导向下的高校企业财会教学改革,可有效结合我国企业用人单位的财会用人管理标准,定向选拔培养财会专业人才,为我国企业发展输送大批实际可用的人才。目前大数据技术导向下的高校企业财会教学改革较为符合企业的发展趋势,对促进企业发展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促进我国企业国民经济的健康增长,具有科学可行性研究价值。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高校教育发展。高校若想要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以技术为导向,以就业为保障,面向市场。只有为学生谋出路,才能为学校谋发展。大数据引导下的高校财会教育改革使得教学可以有效结合企业层面的人力资源标准和人才培养,为企业部门提供大量可用人才。在信息时代,企业发展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财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主要驱动力,由于缺乏财会人才,阻碍了企业发展。大数据分类分析使金融服务行业和企业部门能够进行更动态、更实时的财务整合,使企业受益,增加附加值。因此,在大数据导向下进行财会教育改革,可以有效地结合企业的就业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培训,为公司提供大量可用的人才。逐步提高企业财务会计自动化水平,实现各业务端口的对接,获取更多财务信息,更好地配置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四、高校财会教学改革策略

(一)面向社会,调整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方向

由于社会企业财务会计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任职资格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对于普通财会学生来说,只需掌握一般专业知识和简单的职业技能即可。然而,负责数据库、计算机和财务系统的中层会计和财务人员需要处理大量信息,其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因此,高校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学校的综合应用和管理,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确保高校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在当今社会,财务会计的重心正在发生变化,财务会计知识集中于决策、分析、预算和成本管理。在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人才的衡量标准将不断提高。高校应积极培训财务会计专业教师,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使他们能够获得相应的证书。这些证书和相关的学术考试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使他们能够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质量。

(二)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财务会计,财会教师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适应财会专业发展的新形势,实现财会教育的变革。高校必须协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对接,使学生学习多方面财会知识,培养出高质量财会人才。首先,高校可有效结合在线教育教学方式,调整学生财务专业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以为高校学生进行财会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明确方向,确保学生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其次,高校应将学生财会专业教学与财务行业发展情况进行紧密结合,可使高校学生清楚地认识和看到自身专业能力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相应的知识学习及技能提升,有助于高校学生快速树立正确的财会职业发展理念,促进高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同步提升。最后,应积极加快高校智能化财会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并根据高校大数据教学发展下的特色,对高校财会教学改革重点课程内容进行准确定位,以有效确保提高学生日常学习活动质量。对于大数据教学导向下的高校财会教学改革,需引导教师不断丰富财会教学内容及授课形式,以尽快完成财会教学模式转型,提高财会教学质量,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优秀财会教学专业技术人员。首先,教师应有效结合现代财会相关行业工作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引入当下最新的现代财会行业工作教学理念,使广大学生的财会学习更加贴近社会现实,不仅可有效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助于学生对现代财会相关行业知识进行正确的知识认知。其次,学校可适时开展的各种线上线下教学,让在校学生自发性自主学习,进行所学知识的自我摸索探寻及自主思考。最后,为方便在校学生有效了解这个时代的教学发展最新情况,教师还可通过网络多媒体为在校学生免费放映相关的教学视频。高校应根据企业需求利用在线培训平台模拟不同行业的财务会计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对未来目标行业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同时,教师要关注新趋势新情况,收集数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建立智能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采取其他提高教学效率的行动,如进行课程设计与操作、课堂教学方法的交互与分析、评估教学情况等。1.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实效。在互动协作的教学活动中,只要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就可以快速而充分地吸收、掌握和应用知识。与此同时,互动式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2.案例培训式教学运用实例是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案例设计得当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群体设计教学案例。合理运用案例内容要结合具体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该清楚地描述基本实例,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如直接解说和使用表格等方式。教育案例的设计也必须考虑到其实用性。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因此,在具体课程中,教师应根据会计实践的需要选择案例,并根据需要编写实践资料。会计实例的选择应如实反映会计专业人员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实事,并应包括特定单位或组织的经济利益。3.任务驱动式教学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是每项任务的完成度。教师将课题的内容巧妙地隐藏在每项任务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提问、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期间,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任务驱动式教学旨在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探索并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创造一个现实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完成任务的真实性。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在当前企业管理大数据应用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逐步向自动化管理模式方向发展,由此导致此类企业财务经营管理人员的人才培养工作呈现一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对于某些行业一线大型企业,其对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只需熟练掌握一些企业基础性的应用会计专业技术知识及实用专业技能,此类企业会计人员的相关专业技术培养一般由高等职业技校、培训企业管理机构及各类所属高职院校企业学院负责。此类企业的高中级会计财务管理人员则不仅要熟练掌握与从事企业财务经营管理工作相关的常用企业计算机数据处理应用技术、大数据分析应用技术,还要具备较强的应用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综合性和实务应用性技术的综合能力,对此类企业会计人员的相关专业技术培养主要由高校所属企业学院负责。首先,高校企业应充分明确财会专门人才的专业培养方向,以为高校教学内容综合开展改革提供重要指导性的力量,同时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高校财会相关专业知识与财会信息网络技术的综合掌握运用能力,以确保专业学生培养符合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市场用才选人需求标准。其次,根据高校财会管理人才就业市场发展趋势,可明显看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将逐渐朝向信息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在将来进行高校财会管理人才专业选择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高校财会人员的专业信息相关技术知识运用掌握能力[1]。因此高校企业可积极依据当前财会人才市场用户个人质量标准的不断变化,开展财会数据库管理技术、网络信息应用管理技术等与学生财会信息相关的各种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以不断提高广大学生对财会信息相关技术知识的运用掌握能力,为广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求职以及就业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

(四)结合信息化社会,更新教学内容

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要求提高,财会人员需具备数据收集、组织和分析等能力。传统的高校会计教育内容已不能满足新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部分高校教师仍只注重传授基础的财会知识,而结合会计知识和大数据开发的课程内容相对欠缺。同时,部分学校还开设与信息化社会不符的实践课程,如手工记账这一在当前并不实用的课程,而与财会信息化有关的实践课程较少、高校应注重开展语言类数据库、编程、数据结构等计算机课程,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下,财务人员的专业性将得到显著提高,可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五)开展“校企合作”,完善教学保障体系

为了有效保障高校财会教育改革的良好发展,高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选择信息化企业为合作伙伴,完善教育保障体系,提高高校财会学生的专业性。在“校企合作”方面,高校应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沟通联系,共同规划财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计划系统化、科学化地发展。在这种合作模式中,高校可定期邀请企业的优秀财会人员为学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行业内的实时状况和工作流程,实现财会学生的量化和目标输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提高了高校学生就业率。同时,为有效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学校可以与相关信息技术企业共同研究和开发相关教育系统。在加强校企合作方面,高校应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沟通及交流,共同规划财会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进行次序性、科学性的人才输送。在学生进行实习时,高校可与合作企业共同商议相关的人才培养内容,实现财会专业学生定量、定向输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在如何选择一家相关高校信息电子技术行业合作伙伴企业方面,为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专业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与信息电子技术综合运用能力,需不断创新优化高校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引进先进的信息电子技术,因此也就需要高校从较多的应用软件开发公司、科技创业公司中积极找寻一些技术性较高、名誉较好的软件公司,建立良好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学校在选择相关企业时,需要引入先进企业,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完善大学的eRp教育系统,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六)利用互联网,构建在线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财会课程的普及、云技术模拟教育的加强,高校有必要构建“互联网+”财会教育平台。学校可针对以下三方面建立“互联网+”平台:一是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了解学生实习培训活动的进展,加强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同时也可进行师生互动;二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对各企业业务进行在线处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教育功能,整合优化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学习系统并积极构建课堂记录反馈系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学意识,鼓励学生在新形势下,提高数据收集分析能力和自主创新探索精神,有效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财会教育改革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大学财会教育改革既是一个艰难的挑战,又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学生必须适应新型市场和企业标准,适应培训目的,适应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在财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大数据时代下的市场形势,明确教育方向,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重点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真正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性、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慧莉.“互联网+”时代基础会计课程的翻转教学设想[J].职业教育,2015(12):23-25.

[2]黄琳.大数据时代高校财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2):219-220.

财务人员培养计划和方案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②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3

财务人员培养计划和方案篇7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会计学;实训室建设

“互联网+会计”时代下,对会计的影响,主要有:(1)会计技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有了新的进步。随着5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数据处理更实时、高效、集中、动态,会计业务核算更标准、规范、便捷,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会计技术的变革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2)财务人员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面临新的机遇。在“互联网+”时代新兴技术的帮助下,使社会经济组织构建涵盖战略规划、资本运作、风险控制和绩效评价、预算管理、财务分析、预测与决策等较为完备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变为现实,也推动会计核算向企业价值创造、财务风险管控等为内容的管理会计转型。(3)“互联网+”为促进会计职能的加快转变提供了新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以“信息处理和提供”的会计职能进一步削弱,而以“信息的分析使用和辅助决策”的会计职能将得到增强,“事后算账”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因此,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训室要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基础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创新创业大赛”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及创新创业能力。

1“互联网+会计”时代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1.1经济市场的竞争压力带来就业形势的严峻。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符合政务管理的要求,取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业务、财务、税务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并熟悉民间审计模式的管理,那么具备与之相应的业务、财务、税务、审计都了解的高应用能力高素质院校毕业生就会受到企业的欢迎。一方面,毕业生数量剧增,据相关报道,我国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为870万人左右,再创新高,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企业却面临着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境地。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即“需要将学生放到企业中去进行锻炼和实践”,然而却很难为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企业以进行实践。如何让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如何打造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1.2孤立的课程内容导致综合实训课程难以开展。会计专业课程在教学上均是以循序渐进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安排,先行安排基础课程如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审计学等课程,再逐步进行专业课程的深入讲解。在授课过程中,均是一门课程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与训练,训练案例相互之间不具备勾稽串联,这就导致学生在完成综合性实训课程过程中,无法针对案例情况串联起各个课程所学的知识及技能,孤立性的授课教育导致综合实训课程开展效果不佳。1.3以会计核算为主的课程教学难以适应现阶段人才培养。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往往以会计核算为主,在考测过程中,也将会计核算作为重点,从而忽视了专业人才在岗位中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判断、综合统筹等方面的内容。仅仅只会核算的会计工作者,无法深入了解岗位工作的前因后果,无法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法及分析内容。在大智移云时代下,会计核算也正逐步被人工智能等取代,以会计核算为主的课程教学已落后于时代,人才培养应往复合型、管理型发展。1.4顶岗实习环节的缺失导致锻炼效果不显著。顶岗实习应是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会计岗位的职业技能的使用及职业素质的重要组织方式。现阶段会计顶岗实习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习期间无法接触核心业务,实习行业多导致实习难管理、难指导,实习成效低等。因此在实习管理、实习指导、实习成效等方面,应利用行业企业的研发成果、合作需求等,不断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推进顶岗实习校企合作。

2“互联网+会计”时代下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训室建设目标

2.1满足教学需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应根据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要求,由简单—复杂—综合、抽象—仿真—真实,从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到提升学生双创能力,逐步建立一个由手工会计专项实践、会计信息化专项实践、企业模拟经营沙盘实训(eRp)、虚拟仿真财务综合实践、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等多个平台构成的专业性、综合性、逼真性、时效性的实践教学中心。同时,还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来进行动态调节,使学校教学内容与社会各类经济组织实际业务应用保持一致。通过实训室建设,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以及创新型人才服务,全面提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2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训室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实训使学生具备会计基本业务处理、涉税业务办理、成本计算、会计实务操作、报表编制与分析、审计监督、财务分析与管理、财务预算与审核、经营决策与分析、沟通协作等多种业务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2.3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财会职业能力是零距离上岗,无缝对接工作环境所具备的能力,实训室建设项目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基本可以教会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所具有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训,提高学生财会职业能力,对其系统规划职业目标,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过实训,培养学生“双创”能力,以此带动就业,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4服务地方经济。借助会计学专业实训室,开展区域或全国范围内的经管类专业师资培训服务,大学生及社会学员的综合实习实践培训服务、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培训;对于从事经济管理类行业的从业人员,可以提供跨专业的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实践培训;同时,以跨专业多行业综合实践为基础,进行企业新入职员工进行岗前培训等,提高会计学专业实训室的开出率、利用率,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3“互联网+会计”时代下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训教学任务

3.1当前经济环境下,应满足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国将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冲击,还面临管理模式、战略机遇等方面的挑战。企业只有树立创新意识,转变发展方式,充分挖掘管理潜力,才能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培养或引入熟练掌握战略规划、资本运作、预算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控、信息技术等知识与技能的管理会计人才,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增强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等方面的潜力,从容应对国际国内双重挑战,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迫切的现实需要和必然的历史选择。3.2在“互联网+”时代下,应改革传统会计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在以5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下,创新了管理会计教学模式,目前,许多高校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仍然以课程讲授为主,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内容相对缺乏,教学与实践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应用技能的教学要求。3.3全面推进管理会计教育教学,是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逐日激烈,单纯的财务会计工作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实现经营价值最大化的需求,企业更需要的是能够根据大数据分析,并结合企业内外部经济环境,全面、系统、及时地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过程与主要方面,在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各个环节发挥积极的作用的管理会计人才。3.4以能力为本,提升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体验型、设计型、综合型课程开发与教研、科研相结合的整体建设格局,将目前课程教学内容相互结合,优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综合型实训,教学、科研并重,以能力为本,将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贯穿人才培养的全局,学生通过专业实践转化为各种能力,如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团队沟通、领导能力,信息分析、决策支持能力,风险管控、统筹协同能力等,从而提升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质量。3.5“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针对现阶段的技术创新、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展趋势,建设“大学生财会职业能力养成平台”,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进行“业务”“账务”“税务”“审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综合性、专业性、管理性实训教学,发挥实训推进教学改革的功能,不断优化教育现代化新模式,重视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4“互联网+会计”时代下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点内容

通过笔者最近一次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的申报、实施,以及实践教学效果来看,笔者认为“互联网+会计”时代下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点内容有以下。4.1企业财务会计理实互动实训教学平台。企业财务会计理实互动实训教学平台是基于中级财务会计体系构建的课程配套实训教学平台,平台涵盖“精品课堂、理实教学题库、业务实践”三大模块,以学习→实训→实践为教学路径,旨在延伸课堂教学空间维度,融入模块化业务流程指引,让学生感知财务会计实务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提升对知识点的吸收理解,为学院的阶梯式人才培养路线夯实理论与实操基础。企业财务会计适用于企业财务会计或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训教学,可应用于课前预习、课中实训、课后练习及考试。因平台自主性较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在无教师督促的情况下,通过题目解析、对比答案等方式自主学习。平台搭载大数据处理及分析系统,教师可通过平台练习、作业,并可进行分章节的学习成果考核、实施期中、期末的考试,最终对作业、考试过程及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4.2管理会计实战平台。管理会计实战平台是以管理会计为基础建立跨学科教育体系,以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为核心,融汇经济学、投资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门经济管理类课程理论知识,并将知识点融入整个商战游戏过程中,人人对抗的行业竞争中,让学生在经营管理决策中,感知财务管理的实用性及各门课程知识的连贯性,体验全局观,感受团队的力量,塑造勇于创新的精神、理性创业的观念,培养智慧管理的能力。学生分别担任企业首席执行官(Ceo)、财务总监(CFo)、市场总监(Cmo)、运营总监(Coo),明确职责:Ceo负责企业战略制定,股本结构设置,股利分配政策制定;CFo负责资金筹集、投资、财务分析等;Coo负责资源配置、生产研发、人力资源管理;Cmo负责销售渠道铺设、广告投放策略制定及实施、产品销售,分角色自主经营虚拟企业经营活动,并进行分组对抗,经营期为6-10年,模拟企业管理决策、体验商战竞争、演练商业分析、从成本控制、发展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风险管理、现金管理、市场份额、行业地位、履约、研发、分配等多个维度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价,对企业经营进行深度剖析,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商业头脑、全局意识,创新思维,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领导力、规划报告能力、数据分析能力。4.3财报可视化分析案例库。平台利用内置多种热点现象及案例,针对案例本身对企业经营、企业战略、公司财报项目、财务指标等进行综合财务分析。平台数据来源于国内上市公司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利用内置多样Bi分析模型,通过智能化、可视化、动态化图表的对比,分析研究上市企业并进行可视化成果展示。培养学生分析决策能力、数据挖掘应用能力、经营决策分析能力、行业洞察能力,为社会输送财务数据分析优秀管理人才。4.4财会职业能力养成平台软件。财会职业能力养成平台软件是一款以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为目的的专业性、综合性、逼真性、时效性的业财税审一体化实训软件。软件平台将“业务”“账务”“税务”“审计”融合成一个整体,透过现代经济社会的典型行业主体案例,以经济业务发生为主线,将财务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时与外部机构:银行、税务局、工商局、会计师事务所、客户、供应商等串联,融合创新创业核心内容、行业业务内容、内部控制内容、财务分析辅助决策内容、业务账务税务审计综合应用内容及专业操作内容,及时以国家最新政策(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深化增值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减税降费行动改革等)为指导标准更新,贴合实际工作不断升级,实现流程串联、数据关联、逻辑通连、操作互联,以无缝链接企业会计岗位工作,多元化培养学生财税审相关技能,在实践中开发提升学生财税审技能,综合性考核评判学生能力养成。4.5税务筹划及风险管控教学平台。税务筹划及风险管控模拟实训旨在培养学生的纳税申报业务处理、税收风险管控与业务筹划等能力,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练习企业纳税申报的基本程序和操作方法,加强学生对税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实际上动手能力,具备税收风险管控能力和意识,提高学生的政策运用及主观判断能力。税务筹划及风险管控教学平台是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5结语

“互联网+会计”时代,财务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网络记账、财务机器人、在线财务管理咨询、云会计与云审计服务等第三方会计审计服务模式初现端倪;财务、业务、税务、审计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逐渐成熟;联网管理、在线服务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管理模式成为会计管理新手段;远程培训、在线教育、联机考试等已成为会计人才培养重要的方式。高校会计学专业应转变思路,顺应时展潮流,从需求侧(社会需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供给侧(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等项目)的改革出发,紧贴趋势变化,建设好适应本学科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高质量实训室。

参考文献

[1]王贵.高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基于新开会计专业类高校[J].科技资讯,2017,15(11):183-184.

[2]张忠红.高校会计实训基地建设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9):62.

[3]宫俊梅,钟山.加强高校会计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0):110-111.

[4]秦向东.新时期高校专业实训室建设及管理分析[J].才智,2019,(36):40.

[5]韦相贵,欧跃发,刘科明,等.“互联网+先进制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9,10(23):26-27.

财务人员培养计划和方案篇8

[关键词]纳税筹划课程教学模式职业能力分析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吴婷(1979-),女,广西北海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会计和税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张秀兰(1972-),女,湖南益阳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财务管理与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广西桂林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高专会计(税筹方向)专业《纳税筹划》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1JB06)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34-02

纳税筹划是企业应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但大多数财务人员只懂照章纳税而不及其余,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财务人员时要重视纳税筹划技能的培养。因此“纳税筹划”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这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一、社会对纳税筹划的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1.设计筹划方案的能力。设计筹划方案的能力即对涉税业务进行策划,制作一套完整的纳税操作方案,从而达到筹划目的,这是纳税筹划岗位职责最核心的职业能力要求。

第一,熟知税收法规。“面对国家税收,愚者逃税,蠢者偷税,智者避税,高者筹划。”要做到“高”,就必须熟知相关的税收法规,只有谙熟本行业税法,才可能在纳税筹划时做到得心应手,设计出合法的纳税筹划方案,为企业减轻税收负担,同时实现零涉税风险,其中要特别熟悉和企业经营紧密相关的流转税、财产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法律规定。这是纳税筹划的前提条件。

第二,熟悉一般企业的业务流程。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纳税最大的误区是只注重税款的缴纳过程,而忽视其产生过程,认为纳税的多寡取决于账目,其实,税负产生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而非其经营结果。因此纳税筹划应是建立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项活动,要设计出合理实用的筹划方案,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是一个基础条件。

2.会计核算的能力。再好的筹划方案,最终都要通过核算,并反映在财务资料中。因此,学生必须要掌握会计核算的技能,核算纳税筹划的方案应用的结果,一来可为纳税申报和税务检查提供准确、完整的资料,降低企业涉税风险;二来可为纳税筹划方案的应用、信息反馈和总结提供依据,使纳税筹划效果越来越好。这是纳税筹划职业能力很重要的要求,应先修有关会计核算的课程,这也是“纳税筹划”课程通常在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原因。

3.自我学习的能力。一方面,筹划方案设计与企业实际紧密相关,每个企业应缴税种不同,不同经济业务适用的具体条款不同,这要求纳税筹划人员须研究众多条款的适用范围,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条款并据此来安排企业的各项活动,实现纳税筹划目的,所以自我学习能力是纳税筹划职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要求,也是学生在“纳税筹划”课程有限的课时里获得的。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税收政策在不断更新,这要求学生不能局限在学校学习到的税法知识,还要不间断地学习,研究各种税收的征收政策以及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及时调整现有的纳税筹划方案。

二、高职高专“纳税筹划”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1.建立工作任务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打破传统的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的教学思路,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纳税筹划职业领域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构筑情景仿真的案例,设计典型纳税筹划工作任务,这样其教学目标必然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2.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发。开发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教学模式是改革的最关键环节,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来开发“纳税筹划”课程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就是设计出情景仿真的案例和具体的工作任务,这要求深入企业、国税局和地税局的工作实际,搜集第一手的真实材料,通过整理,设计出纳税筹划操作案例,并根据案例设计与组织教学流程。

3.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成绩考核是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多元化课程考核的思路是多方面、多角度地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考核目标来看,既考核知识水平又考核职业能力;从考核内容来看,不仅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管理、沟通和合作等能力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重视职业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

三、高职高专“纳税筹划”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践

1.教学内容按工作任务设计。原有的教学模式下,“纳税筹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按章节设置的,是一种简单的或带有一定逻辑性的知识排列,常见的是按照税种来进行,分别介绍各税种的筹划,各部分内容自成体系。但实务中,企业经营业务导致了纳税义务的产生,而一笔业务涉及的税种往往不是单一的,不同税种的纳税义务相互之间可能有联系,因此这样的内容设置不利于学生掌握一个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完整的知识和技能。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尝试按照纳税筹划岗位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并按照其工作流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1)企业基本情况分析;(2)企业该笔业务的涉税情况分析;(3)纳税筹划方案设计;(4)纳税筹划方案的比较分析;(5)涉税业务的会计核算五项工作任务。这样,学生每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就可以强化该任务涉及的理论知识,掌握纳税筹划的实践技能,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独立的操作。

2.教学过程凸显“教、学、做”融为一体的特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往往是先进行纳税筹划的理论知识的介绍,从中穿插一些根据理论知识设计的案例,然后安排一定学时的配套实训,执行的是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思想,学生平时没有或很少有实践的机会,等到真正要实践的时候,往往一筹莫展,不知从何下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严重脱节。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将改革这种理实脱节的教学过程,融合实践技能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在工作中实现学习”。教学的安排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情景仿真的案例为手段,以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为引导,通过让学生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做中学”,教师“做中教”,保证“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为体现这样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求:(1)企业基本情况分析。引导学生要判断该企业应缴纳哪些税种,属于哪种纳税人,如何判断;(2)企业该笔业务的涉税情况分析。引导学生弄清该笔业务涉及的每个税种的税率、计税办法、纳税期限、申报要求等;(3)纳税筹划方案设计。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业务来设计出若干个合理合法的纳税筹划方案,如减少总税款的方案、推迟纳税的方案、享受减免税优惠的方案等;(4)纳税筹划方案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计算每个不同的纳税筹划方案中企业应纳税款以及税后利润或现金流量,并比较该方案实施的要求,该企业能否做到,从而选择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企业最有利的纳税筹划方案;(5)涉税业务的会计核算。引导学生判断所用的核算方法,涉及的会计科目,金额如何确定,如何影响会计利润。

3.教学仿真案例开发。传统的“纳税筹划”课程案例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往往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因此大多是虚拟的,知识感官性差,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影响,为了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培养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恰当的案例开发就成为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必须要以企业的实际业务为依据,通过提炼与加工整理,将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程序加工成适合教学和操作的具体工作任务,这种高仿真的案例教学资料贴近企业的真实情景,学生有在真实职场的感觉,可以激发学生动手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以下举例来说明。华天时装经销公司是一家专业服装零售企业,公司以几个世界名牌服装的零售为主,2010年度实现销售收入42680万元,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2011年国庆节很快就要到了,公司准备在节日期间开展一次促销活动,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经测算,如果将商品打八折让利销售,达到一定的销售量,企业可以维持在计划利润的水平(毛利率为40%)上。企业的有关部门设计出来几个方案:一是现金返还,二是赠送优惠券,但财务部主管认为,现金返还的方式,企业不仅没有利润,还会出现较大的亏损,赠送优惠券的方式不仅会增加资金运用量,而且会增加税收负担。如何进行决策呢?根据该案例的具体资料,要求学生以10000元的销售额作为一个基数,来为企业设计纳税筹划方案。在这个案例中,学生要根据之前学习的税法知识,分析该企业的基本情况,并判断出促销活动主要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三个税种,并测算在不同的方案中,各个税种的税负和能实现的税后利润,并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方案,并能够进行会计核算。

4.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应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建立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考核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反过来引导学生重视职业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在实践中主要采取这几方面的做法:

第一,抽题考核。结合不同企业的具体业务,将纳税筹划涉及的各项工作任务,编制成若干段的实际操作考题,并进行编号,由学生随机抽取,抽到什么企业就考什么企业,抽到什么业务就考什么业务,但尽可能保证涵盖全部的工作任务。这种方法加大了考核的随机性,也有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因为,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具体情况,所以,纳税筹划方案是千差万别的。这种考核方式虽然不能考核学生对所有企业的所有业务是否都能进行纳税筹划,但能鞭策学生全面掌握纳税筹划的各项核心职业技能,考试结果也能反映学生的水平。

第二,重视平时考核。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纳税筹划各项职业技能的要求,将仿真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分析,撰写纳税筹划方案并演示,并根据学生的课业档案和在小组中的表现来评定平时成绩,而且平时考核成绩不仅仅由老师来评定,还可以包括小组长对小组成员评价的一定比例,例如,平时成绩=教师评价(70%)+小组评价(30%)。这样做可以改变原有的短期记忆的行为,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纳税筹划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四、结语

高职高专“纳税筹划”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点,不断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怎样建立适合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不断实践、优化和完善,使课程教学与工作任务真正联系起来,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彰显高职高专教育特色,有待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克桥,王岩.关于高职院校《纳税筹划》教程的设想[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

[2]王成方.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财务人员培养计划和方案篇9

[关键词]高校管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6.02.146

1引言

2014年1月29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财办会〔2014〕5号)明确提出其主要目标是,“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探讨新形势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2新时期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经济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当代会计工作要求由核算型上升到管理型。佟成生、许素兰等(2014)认为,管理会计的视角拓展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所有企业对管理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财务负责人的要求更高。张继德、王霞(2014)指出,在美国,企业内管理会计人才占到90%,财务会计只有10%,管理会计人才70%以上的时间用于决策性的工作(美国劳动部,2006);在日本,例如松下(panasonic),财会部的人员大约2000人,而80%的人员都在做管理会计工作。然而,在我国,企业超过85%的财务人员都在做财务会计,更多发挥传统职能,几乎用80%以上的时间进行会计账务记录和账务核算,而风险分析、战略制定等方面的职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的会计人员主要从事传统数字核算工作,对财务预测、决策、数据分析的能力欠缺,与国际会计人员存在很大的差距。培养高质量管理会计人才是新时期的新要求。

3新时期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3.1增加管理会计课程比率,完善高校课程体系

张继德、王霞(2014)指出,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方面的构想更是寥若晨星。因此,高校应该从课程设置做起,增加管理会计相关课程比率。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业务流程与企业组织》,将《业务流程与企业组织》课程置于《基础会计》等专业课程之前讲授,让学生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设计进行理论学习,为以后进行专业学习提供理论基础。目前高校一般只开设管理会计学一门管理会计课程,可以在会计类专业课程计划中增加初级管理会计、中级管理会计、高级管理会计等课程,以突破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同时,增加内部控制和数据统计分析相关课程,高校可以考虑把《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纳入会计类学生必修课程体系,为学生以后踏入管理会计工作岗位进行企业管理、财务数据统计分析以发现复杂财务数据背后的东西打下牢固基础。

3.2转变单一授课方式,丰富课程内容

赵海霞(2007)认为,目前我国管理会计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会计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整合方面的能力,而是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且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计算能力,而分析思维能力得不到重视等。高校可通过案例教学授课方式,选取经典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采用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提供高质量的案例资源,与时俱进地更新案例资源,切实做到理论知识与经典案例紧密相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

董延安和唐子惠(2011)指出,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解决复杂经济问题。高校在必要时可进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思维,便于以后游刃有余地解决复杂的财务问题。完善管理会计学科理论体系,建立一套既满足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又与国际管理会计人才视野相联系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3.4增加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环节,增强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重理论传输轻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实践能力差。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和基地。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以便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实践中,企业与学校之间要形成双向互动,企业要及时反馈实习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学校与时俱进改善管理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型。学校可适当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走到企业中去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具体的经营实践及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决策及管理能力。

3.5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评价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是否适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效果分析得以验证。张倩等(2014)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从用人单位、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度,以及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进行追踪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做出会计人才培养效果评价。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会计类毕业生信息反馈评价体系,该体系应该涵盖毕业生去向、就业单位、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对新入职会计毕业生的反馈和评价及对高校课程设计及培养建议等内容,完善的反馈体系为学校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培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以通过设计问卷等方式反馈企业对新聘毕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的评价,以便高校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高质量管理会计人才。

4结论

新时期我国亟须管理会计人才,高校应该承担起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职责,从以上五个方面出发,以期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继德,王霞.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4(20).

[2]佟成生,许素兰,李扣庆,等.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国企业财务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J].会计研究,2014(9).

[3]张倩,刘淑花,章金霞,等.国际化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定位及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

财务人员培养计划和方案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

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

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罗向明,论保险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高教研究,2005(28):68-69

[2]方荣军,刘玉焕,人身保险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0):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