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34:40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1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由于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各种原因导致颅腔内容积代偿失调所致。成人颅内压超过200mmH2o,即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喷射状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三项典型表现。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需严密观察病情,护理重点在于采用一切措施使颅内高压状态得以部分缓解,同时要防止颅内压骤然增高导致脑疝发生,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处理。观察时间可根据病情每15~60分钟一次,稳定后可适当延长。

1.1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意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反映大脑皮层和脑干结构的功能状态。意识障碍可表现为嗜睡、朦胧、半昏迷和昏迷4种状态,意识障碍的有无、深浅度、时间长短及期演变过程是分析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之一。护理人员要会识别患者的意识模糊(包括嗜睡和朦胧)、半昏迷和昏迷。观察患者的表情与姿势,并通过语言刺激,即定时唤醒患者作出简单对话,如无反应则进一步用疼痛刺激,即压迫眶上神经,或用针刺,或以手捏胸大肌外侧缘等方法。此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如面部表情、肢体活动等),检查有无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有无大、小便失禁及其他神经系统改变等。

记录时应动态分析,判断意识状态是好转或恶化。

1.2瞳孔观察

在自然光下观察两侧瞳孔的大小和瞳孔对光反应,两侧是否对称、等圆,并应连续了解其动态改变。观察瞳孔变化要结合患者状态、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等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判断瞳孔的正常与异常变化,此外还要考虑年龄与药物因素的影响。对判断病情和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危象,小脑幕切迹疝非常重要,小脑幕切迹疝时瞳孔性扩大变化,是最应引起关注的。

1.3生命体征变化一般应于0.5~1小时测量1次脉搏、呼吸、血压、体温等。在严重颅内压增高出现急性脑受压时,早期表现为脉搏缓慢而有力,每分钟少于60次;呼吸深而慢,血夺升高。颅脑损伤患者多有低热,体温常为38℃左右,而中枢性高热多出现于丘脑下部损伤或手术以后,为间歇性高热,四肢远端部分厥冷,应及时进行降温处理。当体温恢复正常后又出现升高,应考虑有伤口、颅内、肺部或泌尿系统感染的可能性。体温低于正常或不升,表明患者周身衰竭,也为濒危征象。

1.4头痛、呕吐及视力障碍观察头痛时应不部位、持续的时间、严重的程度,并加以记录。头痛剧烈且伴有频繁呕吐,患者躁动,常为颅内压急剧增高的表现,应警惕颅内血肿及脑疝发生的可能性。颅内血管性疾病出现急剧头痛、呕吐时,应注意血管破裂的可能性,需加强病情观察。

1.5肢体活动和癫痫发作情况观察患者有无肢体瘫痪或癫癎发作对判断损伤部位与程度具有一定意义。伤后立即出现的一侧上下肢运动障碍,而且相对稳定,多是对侧大脑皮层运动区广泛性原发性损伤所致。脑干损伤常出现上下肢交叉性瘫痪可发生于颅后窝延髓锥体交叉部位的损伤。这类损伤通常都很严重,可合并舌咽、迷走、副神经麻痹。对癫痫发作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抽搐的部位、眼球和头部转动的分析及发作后有无一侧肢体活动障碍等,并详细记录,癫痫大发作常因颅内压增高引起,常伴有眼球向上凝视。

如发现上列变化之一时,护理人员应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协助抢救。

2护理

2.1保持安静病人须绝对保持卧床休息,并避免约束病人,以防止因病人挣扎而导致颅内压进一步的增高,如果病人出现躁动不安,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2.2抬高床头15~30度,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头颈部应放置在一直线上,不要压迫和扭转颈静脉。给予持续氧气吸入,改善脑缺氧,高热病人戴冰帽,降低脑耗氧量。

2.3控制液体人量,不能进食者,成人每日补液量不超过2000ml,神志清醒者可给予普食,但应限制钠盐摄入,以免加重脑水肿。高热时及时给予降温处理。稳定病人情绪,切勿因情绪急躁致血压升高,加重头痛。

2.4头痛的护理耐心倾听病人的感受,并给予同情,分析引起头痛的原因,指导病人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以提高痛阈,对不能忍受的头痛,可遵医嘱使用适量镇痛剂以缓解疼痛,但禁用吗啡、哌替啶(度冷丁)等,以免抑制呼吸中枢。避免病也能受凉、感冒。防止剧烈咳嗽、呛咳、低头及用力活动,以免加重头痛。

2.5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颅内压增高患者应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基本营养的供给,必要时给予辅助喂养,以达到基本满意的营养需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剧痛、情绪波动、癫痫发作引起颅内压增高。

2.6呕吐的护理吸痰时,勿刺激病人剧烈咳嗽,以免诱发呕吐;对出现呃逆的病人,采用压眶,呕吐时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头应偏向一侧,遵医嘱肌注药物进行控制;以免频繁呃逆引起呕吐;密切观察呕吐的伴随症状,呕吐物的量、气味,呕吐次数,并准确做好记录;病人呕吐时给予安慰,并随时清除呕吐物,呕吐期间暂禁食,以免加重胃肠症状。

2.7肢体活动障碍的护理保持肢体功能位,禁用热水袋,防止烫伤。加强基础护理,防止意外损伤。

3心理护理

加强护患沟通,全面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系统的观察并综合临床资料,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协助患者提高对身边事物辨识。异常心理状态影响患者情绪、饮食、休息等,会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关心照顾具有恐惧心理的患者,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2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iCp);监测;护理

本研究中,笔者从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进行研究,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创颅内压(iCp)监测的护理效果。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8~71岁。所有患者均经检查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8分。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观察组:在患者手术期间,在患者脑组织内或脑室之内留置引流管,外接传感器、三通管连接颅内压(iCp)监测器及无菌颅外引流瓶,观察具体的压力参数和波形,术后继续进行监测。并给予全程针对性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和护理等。对照组: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神经外科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和护理。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和预后情况。预后情况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计分(GoS)标准进行评价,其中:①预后恶劣:1~3分;②预后良好4~5分。

1.4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并发症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预后伤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3.1颅内压(iCp)颅内压(iCp)又称脑压,是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各种颅脑损伤极易引起颅内压(iCp)的增高,但持续性的颅内压增高会导致脑供血不足,造成大脑缺血、缺氧情况。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预后,甚至导致死亡[1]。

3.2颅内压(iCp)监测颅内压(iCp)监测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较为直观的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了解到患者的颅内顺应性变化。并按照监测的具体结果,合理使用脱水剂,并可以有效的避免脱水剂的过量使用,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从而有效的改善预后。本研究中,在观察组患者手术期间,即对所有患者进行了颅内压(iCp)监测,且术后继续进行监测。并给予全程针对性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和护理等。在伤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可知观察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即说明颅内压(iCp)监测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3.3护理体会

3.2.1基础护理身体以及外界的各种刺激都有可能会导致患者颅内压的升高,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对患者的基础护理,保证病房的安静和整洁。并做好对患者的口腔护理和疼痛护理等,尽可能的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刺激,避免患者颅内压上升[2]。

3.2.2护理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会随着头部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要将患者的头部适当抬高。但头部太高还会导致脑组织灌注压的降低,因此,在太高患者的头部的的时候要注意适度,一般情况下,抬高30°即可。

3.2.3呼吸道护理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以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缺氧现象,导致颅内压升高。可以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气管切开,并注意吸痰护理。并注意做好常规监测,保证患者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处于正常状态。

3.2.4并发症护理术后1~2d较易出现出血现象,导致颅内压的升高。本研究中,对照组即有3例出现脑内再次出血现象。出血患者大多表现为意识发生改变,四肢体活动改变等。因此,在术后做好对患者的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要及时报告给医生,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另外,颅内压监测时间越长,患者越容易出现感染,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对患者的预防感染护理。要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并注意维持监测系统的完整。同时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出现感染。本研究中,对照组即有3例因护理不当出现了颅内感染。

总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可以及时准确的把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显著改善预后。因此,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和术后护理的时候,要注意积极的进行颅内压(iCp)监测。

参考文献: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3

临床资料:25例重度患者均在手术中脑室内放置专用脑室外引流管,应用Codmam颅内压监测仪对患者进行监测及护理。25例患者在持续颅内压监测中,5例患者病情发生变化,颅内压持续超过25mmHg,急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4例术后颅内压下降恢复良好,1例术后颅内压再次升高,家属拒绝再次手术,要求自动出院,最后死亡。

临床表现:25例患者均有外伤且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肢体功能活动障碍,躁动不安。

辅助检查:头颅Ct示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

护理体会:

1患者均行颅内引流术,采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无菌操作下接上引流管,并正常连接监测装量,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调节监测仪的数据与患者头部外引流管的号码相同,然后调节报警限,减少故障报警。妥善保护监测装置的接头导线,防止扭曲、折叠或脱出、断管等。

2术后即给氧气吸入5升/分,患者取15°―30°卧位,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对神志不清、躁动不安的患者做好安全防护,根据病情需要,适当使用镇静剂。

3密切观察患者iCp的变化并及时记录:正常iCp位于5―15mmHg,当iCp>20mmHg时称iCp升高。iCp升高时应注意区别如躁动,吸痰,翻身叩背,尿潴留等外因所致iCp增高还是真正iCp增高。若病人安静后iCp增高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如快速滴入甘露醇,应用速尿,若病人iCp降低要注意是否过度引流,引流管的高度是否合适,以防止脑疝的发生。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量体温。观察神志,瞳孔、肢体活动情况。并结合颅内压监测数据进行准确的判断,经观察发现,当患者颅内压>20mmHg时血压上升,脉搏缓而有力,呼吸深而匀。当颅内压下降至正常范围时生命体征平稳。

5保持引流管通常,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扭曲、打折,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并做好记录。一般24小时不得多于500ml,术后监测7天左右,若患者iCp连续2―3天监测值在正常范围内,且患者病情稳定,可拔管,避免发生颅内感染。

6保持呼吸道畅通,加强对呼吸道的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肺部感染。

7遵医嘱使用脱水剂,根据颅内压的监测数据,适时地调整脱水剂的用量和时间。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4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中图分类号]R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3(a)-0001-03

analysisoftheapplicationofVentricularintracranialpressuremonitoringtoacuteSevereCraniocerebralinjury

CHenHaiping

Departmentofneurosurgery,ZhangzhouaffiliatedHospitalofFujianmedical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province,36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effectofventricularintracranialpressuremonitoringonacuteseverecraniocerebralinjury.methods100caseswithacuteseverecraniocerebralinjuryadmittedinourhospitalfrommay2013toSeptember2014wererandomlyselected.allthe100patientsweretreatedbyventriculartestsetimplantationoperation.Duringthetreatment,theintracranialpressureofthepatientswasmonitoredandobservedfor4-15daysforassessingwhethercertainclinicaleffectwasachieved.ResultsGoSwasusedtoevaluatetheconditionsofthepatients.ofthe100caseswithacuteseverecraniocerebralinjury,thereare50caseswithgoodrecovery,25caseswithmoderatedisability,15caseswithseveredisability,4casesofdeath,and6caseswithvegetativestate.ConclusionVentricularintracranialpressuremonitoringappliedtoacuteseverecraniocerebralinjury,isofpositivesignificanceinimprovingthepatient'scondition.

[Keywords]intracranialpressure;monitoring;acuteseverecraniocerebralinjury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的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达30%以上,要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有效控制患者的颅内压是关键。临床采用内颅压监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情况,为医务人员提供患者病情进展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为探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应用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效果,该研究对2013年5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内颅压监测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10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0~76岁,平均(55.61±10.43)岁。100例患者中,造成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原因有,35例患者为车祸致伤,25例患者为高空坠落致伤,28例患者为砸伤以及22例患者诶跌伤。在患者入院时,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GCS评分与Ct检查,经过Ct检查发现,38例患者出现脑内血肿,22例患者出现单纯性硬膜外血肿,29例患者出现硬膜下血肿以及11例患者出现弥漫性轴索伤。颅内压>40mmHg的患者有25例,颅内压

1.2方法

100例患者,均使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进行监测,该仪器由强生公司所生产。监测时,均使用脑室监护探头。根据患者的情况,对于可进行脑室穿刺的患者,需要放置脑室监护探头,目的是可进行引流脑脊液,达到降低颅内压效果的同时,可进行指导降压治疗[1]。

1.3疗效判定标准

在患者完成手术治疗之后,进行GoS评分,患者的生存情况分为5大类,即死亡、植物生存、重残、中惨以及良好。

2结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置入脑内压监测仪,100例患者中,有75例患者成功进行一次性穿刺,而25例患者第二次穿刺才可成功。监护仪的留置时间控制在4~15d,平均置留(7.82±3.18)d,在置留的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患者进行脑脊液引流,平均流量为(185.27±5.12)mL/d。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有28例患者出现顽固性脑内压力增高,无法有效控制,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Ct检查,发现19例患者为迟发性血肿,9例患者为脑肿胀,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GoS评分,发现100例患者中,50例患者恢复良好,25例患者为中度残疾,以及15例患者为严重残疾,并有4例患者死亡,植物生存的患者有6例,见表1。

表1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3讨论

3.1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分析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外科创伤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是由于车祸事故,高空坠落或是严重撞击致伤,其伤情严重,而且病情发展迅速,给患者生命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在患者受伤时,要第一时间进行急救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发现异常现象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颅内压进行监测,为医务人员提供重要的治疗参考信息[2]。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目前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中需要考虑量大因素,一个是手术所采用的方式,另外一个是手术所需的时间,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脑部会出现出血现象,在出血之后的6h左右,在脑内累积成为水肿,若是没有及时的控制,则会恶化成为细胞性水肿,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出血对患者所造成的伤害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微创手术是现如今临床治疗比较理想的方法,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大,患者很难恢复[3]。为了实时掌握重型颅内损伤患者颅内压水平变化情况,临床上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护仪进行监测,时刻了解到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4]。

3.2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分析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神经外科监护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在疾病的监护上,采用了新的监护技术,时刻掌握患者疾病的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现象,检测仪立马会向医务人员反馈,医务人员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措施治疗。以往一直是采用脑组织氧分压法进行急性重型路脑损伤的监测,该方法进行监测,操作步骤复杂,医务人员不可在短暂的时间里对患者进行监测,所得到的监测信息准确性不高,为此,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监测中,提倡使用颅内压监测法进行监测[5]。现如今,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采用了颅内压监测技术,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严密的检测,是治疗急性颅脑损伤中一种重要的环节[6]。在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中,颅内压的有效控制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医务人员通过颅内压的监测,掌握患者的颅内压情况,采用更适合的药物对患者展开治疗。健康人体的颅内压数值为0.67~2.0kpa这个区域范围内,而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明显高于正常人,升高率高达40%~80%,经过手术之后,患者的颅内压会有所下降,但是,在手术也存在颅内压继续上升的可能,若是术后医务人员没法觉察到患者颅内压上升,没有在第一时间里展开治疗,患者病情即将恶化[7]。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完成手术之后,颅内压会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顺利完成开颅减压手术之后,患者的脑血液通路,可进行循环流动,此时,脑组织出现水肿,会造成颅内压有所升高,另外一个原因是,术后患者出现进展性血肿,颅内压在此情况下会升高。在患者完成手术后,引用了颅内压监测,实时掌握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颅内压升高,会造成Cpp显著下降,颅内压监测同样可掌握到Cpp的变化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监测掌握到患者脑血流量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治疗信息。

3.3研究结果分析

该研究对2013年5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内颅压监测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采用GoS行评分,发现10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50例(50.00%)患者恢复良好,25例(25.00%)患者为中度残疾,以及15例(15.00%)患者为严重残疾,并有4例(4.00%)患者死亡,植物生存的患者有6例(6.00%)。GCS评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恢复情况越好,并且该研究中,脑内血肿患者的颅内压升高比例,和其他病灶患者的颅内压升高比例进行对比,发现脑内血肿患者颅内压升高比较较高,差异显著[8]。由此可知,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动脉压与血压存在一定的联系,血压升高,患者的颅内动脉压力也会随之升高,从而致使患者脑部组织受到不良影响,出现组织灌注现象,对患者的康复造成阻碍作用。采用颅内压监测技术,医务人员对患者的颅内血液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9]。曾上飞、吴惺、娄晓辉、蒋聚洪、余一骏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中指出,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重型颅内损伤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医务人员展开指导工作进行指导[10]。与该研究的结论一直,可见,该研究结论成立。

3.4展望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十分紧急,医务人员需要实时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法进行监测,医务人员可通过监测控制患者的颅内血液,达到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的目的[11]。但是,我国医疗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有条件使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医院并不多,即便颅内压监测仪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12]。

该研究对10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内颅压监测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发现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应用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医务人员掌握患者的病情,在第一时间里对术后出现异常现象的患者采用有效措施治疗,降低死亡率,对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绍鹏,林庭凯,詹锡康,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呼吸困难治疗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9(12):110-112.

[2]曾上飞,吴惺,娄晓辉,等.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18(14):517-518.

[3]罗丹华,林莉珍.经口插胃管法在颅底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1,10(13):114-115.

[4]徐伦山,许民辉,邹咏文,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创伤外科杂志,2010,21(13):151-153.

[5]兰荣宝.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9(14):332-334.

[6]徐敏,郑叶平,方莉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持续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监测应用的护理干预[C]//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首届西湖重症医学论坛暨2011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杭州: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11:109-110.

[7]李成宇,叶奇勋,吴天顺,等.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3,10(11):12-13.

[8]高亮,周良辅,黄峰平,等.脑室内颅内压持续监测和阶梯式治疗重型颅脑外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19(7):507-509.

[9]余丰平.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有创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1):2841-2842.

[10]王康,孙晓川,刘科.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临床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14(4):370-372.

[11]蔡冬生.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2013,36(18):752.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5

颅内血肿是常见的急危症、重症,发病急,致残率高。我科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共收治颅内血肿患者50例,其中10例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其余均为外伤性颅内出血,经我科手术治疗40例好转,5例治疗无效死亡,5例因经济问题自动出院。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因患者病情发生急,外伤突然,或一向健康患者突然脑出血,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解释手术的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治疗效果、消除家属的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1.2协助医生做好各顶术前准备及时准确地完成术前准备,包括血常规、出凝血功能,术前四项、配血、心电图等,备好头皮,建立静脉通道。

1.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颅内血肿患者一般都伴有意识障碍及颅高压症状,有效地约束患者,及时上好床栏,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如发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可能是脑疝须立即行头颅Ct检查,并做好术前准备。

1.4保持吸吸道通畅床旁备吸引装置及抢救物品,予以抬高床头15°~30°,头偏向一侧,当患者呼吸急促,喉头有痰鸣音时及时吸痰,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及呕吐物,吸氧,随时准备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选取较粗的血管及时使用降颅内压药,并及时导尿以防排尿不畅,患者躁动而引起颅内压增高。

2术后护理

2.1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观察意识和瞳孔的变化提示病情变化,予以持续心电监护,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瞳孔q1h,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2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量是颅内压高低的重要标志,根据硬膜外或硬膜下引流管适当调节引流袋的高度。术后保持头部相对固定,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密切观察引流管是否扭曲、受压,保持引流管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要注意观察引流量、颜色、性质、量、准确记录24h引流量,了解颅内压及颅内出血情况。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搬动患者时应夹闭头部引流管,避免引流液回流,防止逆行感染。

2.3保存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气管切开患者每班气管切开护理一次,每2h予以生理盐水+沐舒坦15mg气管内滴药,每天予以生理盐水40ml+沐舒坦15mg+庆大霉素8万u雾化吸入q8h,定时拍背、翻身。

2.4加强基础护理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每日口腔护理一次。褥疮护理:予以垫气垫床(智能)2h翻身,及时清除大便及尿液,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如有潮湿及时更换,加强营养,如有皮肤发红,加强翻身次数,并予以高分子材料保护局部皮肤。

2.5饮食护理注意加强营养,伤后72h不能自行进食者除静脉输液外给予鼻饲流质,以补充营养,合并颅底骨折者一般暂不予放置胃管。

2.6并发症的预防

2.6.1预防肺部感染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q2h翻身、叩背,保持病室清洁通风,每日开窗通风,昏迷患者及时予以吸痰,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以免引起颅内压升高。

2.6.2预防消化道出血根据医嘱用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静滴或口服、鼻饲护胃治疗,鼻饲前回抽胃液,如有咖啡液体及时通知医生,并留胃液送检。暂禁食或鼻饲冷流汁。

2.6.3防泌尿系感染每日会阴擦洗2次,每天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扭曲、受压、折叠,定时夹管训练其膀胱功能。

2.7康复治疗与指导颅内出血患者按其出血部位及对脑组织损害程度,均有不同轻重的肢体功能障碍或语言功能障碍,术后尽可能早进行功能训练尤为重要,借助针灸疗法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同时指导或协助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及语言功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功能,颅内血肿吸收后可辅助高压氧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肌张力高根据医嘱应用抗肌张力高的药物,每日定时进行瘫痪肢体活动和按摩,保持肢体功能位,防足下垂。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6

【关键词】颅脑外伤;颅内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124-01

对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40例颅脑外伤颅内出血患者认真、细致、全面的护理和观察,不仅及时发现了患者的各种病情变化,为其赢得了更多的救治时机,而且还预防了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颅脑外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并深刻体会和总结了颅内出血患者的护理要点及相关因素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40例颅脑外伤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为颅内出血,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21~65岁;交通事故24例,打击伤10例,坠落伤6例;血肿量50ml以下23例,,50ml以上16例;硬膜外血肿20例,硬膜下血肿12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8例;入院时神志清醒14例,嗜睡状态16例,浅昏迷状态4例,深昏迷6例。

2结果

本组40例患者均收治入院。其中行颅脑手术34例,保守治疗6例,10例行气管切开术。经治疗,痊愈32例,好转8例,死亡0例。

3临床观察

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观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包括对患者意识状态、瞳孔、颅内压、生命体征以及神经系统体征的密切观察。在病情观察的同时也要做好记录工作,如发现有临床意义的病情变化,应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并记录相应的处理结果。

3.1意识状态的护理观察意识变化是颅内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变化之一,正确识别意识障碍的程度,对患者的治疗预后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3.2瞳孔变化情况的护理观察瞳孔是反映重型颅脑外伤病情变化的窗户,一般急性期应每15~30min观察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如伤后一段时间出现一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很快进入一侧或双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有脑疝可能,如伴有对侧肢体偏瘫,意识障碍加重,则进一步提示脑疝,如双侧瞳孔不等大,忽大、忽小、忽下、忽右、不圆、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则提示原发性脑干损伤。发现上述情况应迅速通知医生以赢得手术时机,挽救患者生命。

3.3颅内压变化的护理观察密切观察患者可能提示颅内高压的各种阳性体征和临床表现。如血压逐渐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大提示颅内高压,多见于脑水肿、颅内血肿、急性脑肿胀等。在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控制原发或继发性颅内高压,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在维持有效循环的前提下及时有效地控制患者的颅内压,对降低颅脑外伤残死率有重要意义。

3.4生命体征的护理观察密切观察并记录颅脑外伤患者的脉搏、血压、呼吸、体温等情况,观察各种生理、病理反射。颅脑损伤病人往往处于昏迷或意识障碍状态,只有细心观察才能避免遗漏和延误诊治。

4护理要点与相关因素分析

颅脑外伤颅内出血为脑外科急症,患者病情在短时间内可发生急剧变化,因此对患者实施认真、细致、全面的护理观察显得十分重要。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护理经验与总结,认为其临床护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入手,以提高颅脑外伤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4.1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彻底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或血液;从口腔、鼻腔或气管插管处进入气管内吸痰,吸痰动作宜轻柔,头偏向一侧,定时翻身拍背,如痰粘稠可行雾化吸人,同时气管内滴入庆大霉素,持续低流量吸氧,吸痰前后应加大氧流量,吸痰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病室定时通风,降低空气中的细菌密度,从而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4.2各种引流管的护理:①保持引流管通畅,若切口处血性渗出较多,而引流量极小,应考虑引流不畅;②严格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若引流液颜色鲜红,并有凝血块出现,应及时检查处理;③预防感染,定期换药,保持引流管部位的清洁干燥和引流管道密闭,引流液及时处理,引流装置应始终处于切口部位以下,以防引流液逆流人颅内引起感染。

4.3预防并发症的性状:①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观察尿液尿量及尿比重等,并定期抽血、留尿、大便标本送检,同时注意合理补充水、电解质,以预防水、电解质紊乱,防止尿崩症的发生。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紫外线消毒,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做好气管切开术的护理,口腔护理每日2次,用2%~3%硼酸溶液涂擦口腔,合理应用抗生素,有效控制肺部感染。③自伤后或术后1~2天均常规留置胃管,定时抽取胃液观察以及留大便做潜血试验,连续3d~4d,并观察患者是否有原因不明的呃逆、血压下降等症状,以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4.4心理护理:对于患者强烈的心理反应,护理人员要理解,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细心观察,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在协助患者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有关专科疾病健康知识教育,强调意志、毅力在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

4.5护理: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咳嗽、吞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应采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病情稳定后及颅底骨折者床头应抬高15-20C0,减轻脑水肿和防止脑脊液逆流。耳鼻出血时患者取头高足低位,以防血液倒流增加颅内积血,禁止耳道填塞及鼻漏吸引或填塞,避免因不当而造成的并发症。

5讨论

本文通过对收治的颅脑外伤颅内出血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进行全面分析,并从多方面总结该病的护理要点。笔者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颅内压以及各种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在护理工作中应着重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定时对引流管及患者进行护理,并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和必要的营养支持,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控制患者的病情。这些对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春玲,王宝珠.重型颅脑损伤155例急救体会.护理研究,2002;16(5):289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7

[关键词]围术期护理微创术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1)02-22-03

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致死及致残率都很高。近年来,国内临床中开展了一种清除颅内血肿的新方法,即微创清除术,其原理是在Ct定位血肿部位后,利用电钻驱动,应用针形血肿粉碎器及生化酶技术将固态血肿降解液化成悬液,通过引流清除血肿[1]。然而,微创血肿清除术临床疗效的实现离不开围手术期护理,围术期精心有效的护理对患者的转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56例颅内血肿患者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通过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此类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来自于我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实施颅内血肿微创引流清除术患者56例。其中男34例,女22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年龄为37~78岁,平均60.73±8.44岁。所有患者经头颅Ct检查估算出血量在30~90mL,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29例,额枕叶皮质下血肿9例,脑室内出血11例,丘脑出血6例,小脑出血1例。出血量30~50mL18例,50~70mL26例,70~90mL12例。

2护理方法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环境准备手术前,保持术区清洁,术前1小时对术区进行紫外空气灭菌。根据手术医嘱,确保所有抢救、检测仪器呈备用状态,备齐所有药品及颅骨穿刺用品,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做好备皮,术前检查、交叉配血、留置导尿管,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协助医生完善各类辅助检查,并记录患者术前生命体征。

2.1.2患者准备了解并评估患者意识状态、认知感知、感觉运动等方面信息,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疾病相关知识并简要介绍手术治疗相关过程及效果,讲解术前、术中、术后的风险、注意事项和预后,对患者家属及意识清醒患者有针对性开导以消除恐惧与紧张心理,稳定其情绪,建立治疗信心,取得患者和家属信任和积极配合;对昏迷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随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变化。

2.2术中配合协助患者卧于手术床上并固定其,根据Ct报告,常规消毒穿刺部位。术中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及肢体活动状况,密切观察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呼吸通畅,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安抚患者维持稳定情绪,避免患者情绪激动引发血压升高加重病情,记录抽出血液颜色及量的情况,根据出血凝固情况注入尿激酶,做好引流护理,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

2.3术后护理

2.3.1病情观察者取平卧或健侧卧位,保持安静,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微抬高床头10°~15°,防止误吸,记录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严密监测患者血压,确保血压维持出血前原有水平。血压略高可通过微调高床头至30°~45°,血压略低可微调低床头,血压高者,则使用降压药物,降压期间每隔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保持降压平稳;根据患者呕吐、结膜水肿、眼底检查及头颅Ct判断是否出现颅内压升高、颅内水肿及水肿程度,并提供脱水药物;接受微创术的患者,常见体温升高。术后每日测量体温4次,体温在39℃以上,使用电脑控制降温仪,或0.9%冰盐水保留灌肠,体温于38℃~39℃之间,可给予物理降温,降温期间每30分钟测量体温1次,并观察患者皮肤颜色及降温效果;每15~30分钟查看患者瞳孔及意识状态,如发现瞳孔大小变化,或意识由清醒转为障碍,或障碍加深,提示病情加重;定时查心电图,必要时持续心电监护,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并处理[2]。

2.3.2呼吸道护理注意观察患者呼吸节律和频率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气道,遇痰液粘稠不易抽吸者给予超声雾化吸收,对昏迷患者及舌后坠者,必要时尽早行气管切开术,并按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2.3.3引流管与穿刺管护理:严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与颜色,引流管高度固定在穿刺点以下,保持引流通畅,如发现引流不畅,检查有无管道扭曲、受压和血块阻塞及引流管脱落情况发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引流管的观察要遵循“二严格、二注意、二防止、二认真、二按时”的护理重点[3];避免引流液逆流,防止逆流感染,更换引流袋式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确保穿刺针上敷料干燥无污染。

2.4.4并发症护理头部进行亚低温治疗,以降低脑代谢率,减少耗氧量,以减少脑水肿、脑疝的发生;严密监测患者是否有颅内再出血,观察患者是否有意识障碍加重、烦燥不安、头痛或头痛加剧、恶心、呕吐等临床指征,并观察引流液有无新鲜出血指征,并在护理过程中注意防范一切可能引起血压或颅内压增高的因素,一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对患者每次冲洗、换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用湿法清扫,定期开窗通风,并严格限制探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减少造成颅内感染的可能,一旦确诊颅内感染,足量使用高敏感性抗生素;护理过程中保持床铺干燥平整,并根据皮肤情况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避免发生褥疮。

2.3.5饮食护理术后待患者恢复肠鸣音时,清醒患者可进流食,昏迷患者鼻饲饮食。食物温度控制在39℃~41℃之间为宜。鼻饲之前充分吸痰,鼻饲速度不可过快,防止发生鼻饲饮食反流。鼻饲后短时间内尽量不吸痰与扣背,避免引起呕吐。吞咽反射恢复后,用勺喂水确定吞咽功能正常后逐渐进半流食至普食。

2.3.6指导康复训练术后待患者生命体征及神经意识状态改善后,及早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以降低致残率,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3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半年随访,明显好转22例,好转31例,未愈或死亡3例,其中1例死于多脏器衰竭,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心脏疾病。无1例血肿复发。应用统计软件SpSS18.0对该组资料治疗前后Glasgow评分[5]进行统计,治疗前Glasgow评分平均为9.37±3.69,治疗后Glasgow评分平均为12.85±1.80,经配对样本t检验,t=4.019,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

4讨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有效地引流血肿,迅速缓解血肿压迫,降低颅内压,手术风险低、损伤小、安全性高,然而,微创血肿清除术临床疗效的实现离不开的围手术期护理。在本研究中发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取决于精心与严密围术期护理过程,提高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围术期护理质量可使颅内血肿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下降,提高生存质量。

5参考文献

[1]王秋生,马修尧,李永奇等.穿刺液化技术在颅内血肿中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8(4):186

[2]赵群,外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0

[3]关宪生,冯力,陈建中.颅脑外科术后引流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3(6):106

[4]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3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8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意识;治疗;护理

文献标识码:a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473.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长,颅内原发性脑损伤较重,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现将我科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科室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共132例,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均

1.2治疗132例患者中,23例行保守治疗,10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行血肿清除术11例,单侧去骨瓣减压及血肿清除术术63例,双侧去骨瓣减压及血肿清除术35例。

2结果

统计132例经住院系统治疗的患伤后3个月随访数据:恢复良好26例(19.7%),中残16例(12.1%),重残29例(22.0%),植物生存25例(18.9%),死亡36例(27.3%)。

3护理及体会

3.1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要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脑外伤后持续昏迷12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者出现再次昏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病理体征,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明显的变化[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需要特别注意气道管理、营养支持、出入量及水电解质平衡等的监测和护理,以及专业性更强的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瞳孔、颅内压监测[2]。

3.2生命体征及瞳孔的监测与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是需要持续监测的指标,血压、呼吸、脉率的变化可以提示cushing反应等颅内压的变化,进而判断病情的发展。需要持续的心电监护,并注意患者的呼吸频率及深度。观察瞳孔是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观察首要重点,结合患者的意识变化,是可反应患者病情的最主要指标[3]。注意患者的意识变化并及时通知主治医生。

3.3监测颅内压有创颅内压监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对于评估患者预后有较好的意义[4]。对于重型颅脑外伤有意识障碍患者应密切监测颅内压,常规采用腰穿协助诊断,如患者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脑疝前期症状及怀疑有后颅窝血肿时禁忌腰穿。

3.4中心静脉压、水电解质平衡的检测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pressure,CVp)是衡量血容量是否充足以及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肿胀、脑水肿较重,多需进行大量的脱水药物应用,在记录日常出入量的基础上,检测CVp能够更准确的得知血容量是否正常,在外伤急性期每6~8h测一测CVp,结合颅内压监测,对指导脱水药物应用及补液量有重要意义。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如外伤后脑性耗盐引起的低钠血症,大量脱水引起的高钠血症,低钾血症等,需每日监测血电解质,急性期可测2~3次/d,条件具备时可测血、尿渗透压,对指导电解质的及时补充调整十分重要[5]。

3.5高热护理由于病变累及体温调节中枢发生中枢性高热,颅脑损伤的患者体温可高达38℃~40℃,导致脑部缺氧等症状,加重或促发意识障碍,加重脑水肿,使颅内压增加。此时应予护脑、降温治疗,可应用降温毯或亚低温疗法,持续监测体温,冰帽护脑可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有利于脑细胞的恢复。体温维持在32℃~34℃的范围内比较安全,减少并发症[6]。

3.6心理护理及功能锻炼部分患者意识逐渐清醒后会产生忧郁、恐惧、暴躁的情绪,护理人员要更加耐心和认真,引导患者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密切配合临床的治疗。

患者的功能锻炼是病情稳定及恢复期应积极进行的工作,这也在目前所倡导的的卒中单元模式中得到了较好的认识[7]。功能的锻炼不仅包括肢体功能的锻炼,还包括言语等高级智能的锻炼,以及吞咽、排尿、排便等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肢体活动的锻炼是功能锻炼的重点,包括四肢大、小关节的活动及肌肉的按摩,主要依靠人工的操作,也可辅助针灸及肌电、脑电治疗仪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长时间昏迷及长期卧床,或清醒后并发肢体瘫痪,容易发生废用综合症,出现四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积极的肢体活动锻炼,在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同时可以促进肢体活动的恢复。

3.7养成良好的重型颅脑损伤护理素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迅速,患者意识多持续昏迷,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更加认真、细致,及时的发现病情变化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要做好这项工作,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专业素质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时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2005,武汉科学技术出版社:379-382.

[2]张继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6):91-92.

[3]杨朝华,程,李强,等.重型颅脑损伤脑疝139例治疗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2):138-141.

[4]袁强,刘华,姚海军,等.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与疾病负担影响的队列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2):120-124.

[5]龚晓华.重型脑外伤后低钠血症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6):101-102.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9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重型颅脑损伤

【中图分类号】R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017-0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继发脑出血和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和脑灌注压降低,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死亡。通过持续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给予及时处理。2008年1月至2012年06月我院对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持续iCp监测,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对监护组及对照组。其中监护组40例,GCS3~8分,排除其他系统严重复合伤,男2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9.5(15~7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6例,高处坠落伤8例,击打伤和摔伤6例。所有患者伤后24h内入院,入院时均行头颅Ct扫描,发现急性颅内血肿30例,其中多发性血肿21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4例;开放颅脑伤2例;例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3例;脑肿胀3例,监护组中行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18例,常规行侧脑室穿刺置管持续监测iCp。另以同时期入院未行iCp监测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0.5(17~81),致伤原因基本相同,此组发现急性颅内血肿29例,其中多发性血肿19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5例,硬膜外血肿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脑肿胀2例;开放颅脑伤4例,原发性脑干损伤3例,入院GCS3~8分。其中手术治疗19例,其Ct检查时间和手术方法、常规治疗方案与监护组基本相同。

1.2方法

常规治疗包括预防感染、抑酸、脑保护、控制血糖、抗癫痫、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瞳孔、四肢肌力变化情况,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并接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监护组采用行侧脑室穿刺置管,接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Codman颅内压监护仪,持续行行侧脑室颅内压监测,每1小时记录iCp数值,根据iCp的高低随时调整甘露醇等脱水药物的用量及使用时间,术后持续监测2~9d,平均7d。,监护至iCp、Cpp恢复正常达24h或病人死亡为止。监护组给予以下降颅压措施:当iCp升高时抬高床头30°,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体温在38℃以下。iCp20mmHg即为异常;iCp于20~40mmHg为中度高颅压,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处理;iCp>40mmHg为重度高颅压。iCp控制目标:去骨瓣减压患者控制在15mmHg(1mmHg=0.133kpa)以下,未去骨瓣者控制在20mmHg以下,尽可能将脑灌注压(cerebralperfusionpressure,Cpp=平均动脉压-iCp)的控制目标为60~90mmHg。如果iCp持续升高,适当予脱水降颅压(如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高渗盐水等)等对症治疗,并用镇静剂,必要时用肌肉松弛药维库溴铵,呼吸机辅助呼吸,效果仍不佳者及时复查头颅Ct,必要时行手术治疗。非监护组病人按常规治疗,用20%甘露醇125ml加呋塞米20mg,6~12h1次,甘油果糖250ml,8~12h1次和/或高渗盐水静滴,8~12h1次,连用3~7d,并用镇静剂,必要时用肌肉松弛药维库溴铵,呼吸机辅助呼吸,每2~3d复查Ct1次。两组病人每天检查电解质、肾功能1~2次。

1.3疗效评价采用国际通用的GoS预后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分为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状态、死亡。评估时间为伤后1个月。采用在住院期间观察记录。其中良好及轻残归于预后较好,重残、植物状态、死亡轻残归于预后不良。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均在术后3~6个月内GoS预后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其中监护组预后良好12例(30%),轻残11例(27.5%),重残4例(10%),植物生存5例(12.5%),死亡8例(20%);监护组无1例并发颅内感染。死亡原因:6例为原发性脑干伤或弥漫性轴索损伤,1例为重症肺炎,1例为多器官功能衰竭;非监护组预后良好5例(12.5%),轻残10例(25%),重残6例(15%),植物生存6例(15%),死亡14例(35%)。死亡原因:9例为原发性脑干伤或弥漫性轴索损伤,3例为重症肺炎,2例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研究表明,近半数头颅Ct异常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存在iCp增高[1],持续iCp增高可引起脑血流降低、脑供血不足,造成脑缺血、低氧,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发生急性脑肿胀而死亡[2]。因此,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颅内压监测、及时调控颅内压十分重要。江基尧等[3]认为,iCp监测用于颅脑损伤患者时,有利于早期发现颅内血肿或迟发性血肿。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压监护可以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4],若患者iCp>40mmHg(5.33kpa)则其重残率及病死率均高,谢万福等[5]分析认为,iCp控制在20mmHg(1mmHg=0.133kpa)以下的患者一般预后较好,iCp>25mmHg时重残率增高,iCp>40mmHg时重残率及死亡率均明显增高,iCp≥45mmHg死亡率高达100%。监护组中iCp持续≥45mmHg的5个患者,最终均抢救无效死亡。在发达国家,重型颅脑外伤病人使用颅内压监测超70%[6],《美国严重颅脑损伤处理指南》中就包括了颅内压监测和颅内高压处理等项目[7],目前国内颅脑外伤颅内压监测也逐渐得到重视和普及。脑室内置管法是最精确和最可靠的iCp监测方法。监护组患者均采用脑室内置管法,其数据可靠,操作简便,创伤小,颅内感染机会少,更适于临床应用[8]。

持续iCp监测能及时了解每个瞬间的数值变化,可以在颅高压出现相关症状、体征之前,早期发现iCp已经增高,以便进一步检查,如复查头颅Ct,有利于早期诊断和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术后复发血肿和急性脑积水,早期对症处理。监护组中有10例患者出现顽固性iCp增高和Cpp降低,而患者的意识水平、生命体征未出现明显变化,及时复查头颅Ct后发现颅内血肿增加8例,急性梗阻性脑积水1例,予及时手术治疗。若术后iCp降低后再度升高,多提示继发性脑水肿、脑肿胀或者出现颅内其他并发症,应高度重视,及时复查头颅Ct。监护组有5例患者术后iCp急剧升高至40~60mmHg以上,复查头颅Ct示急性脑肿胀或大面积脑梗塞,积极保守治疗无效后死亡。由此可见,持续iCp监测应该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规监测指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往往需使用脱水剂以减轻脑水肿,没有iCp监护的指导,仅凭经验常规应用脱水剂,经常因惧怕iCp增高而过度应用脱水剂,但不合理的经验性常规应用脱水剂可能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监护组患者iCp在正常治疗阈值未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如果如iCp持续升高,适当予脱水降颅压(如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高渗盐水等)等对症治疗,既减少了高渗透脱水剂的用量,增强了脱水效果,减少了脱水剂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其中监护组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对照组6例)、电解质紊乱8例(对照组15例)。

颅内压监测置管是无菌手术,应在手术室内进行,术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保持监护装置系统严密性,减少穿刺伤引发的颅内血肿,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且iCp探头不宜放置过久(最好控制在7d内)。一旦感染发生,应该拔除探头,及时使用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要重视颅内压监护的并发症,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使监护更好的应用于临床[9]。

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持续iCp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指导临床用药及手术治疗,同时也减少脱水剂用量及脱水剂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Lavinioa,menonDK.intracranialpressure:whywemonitorit,howtomonitorit,whattodowiththenumberandwhat'sthefuture?[J].Curropinanaesthesiol,2011,24(2):117-123.

[2]StiefelmF,HeuerGG,SmithmJ,eta.lCerebraloxygenationfollowingdecompressivehemicraniectomyforthetreatmentofrefractoryintracranialhypertension[J].Jneurosurg,2004,101(2):241-247.

[3]江基尧.现代脑损伤[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113-116.

[4]treggiarimm,Schutzn,YaneznD,etal.Roleofintracranialpressurevaluesandpatternsinpredictingoutcomeintraumaticbraininjury:asystematicreview[J].neurocritCare,2007,6(2):104-112.

[5]谢万福,汤建明,王茂德,等.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护的临床意义[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4(7):349-351。

[6]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5-66,399,439.

[7]iaconoLa.exploringthe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severeheadinjury[J].Jneuroscinurs,2000,32(1):54-59.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10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肺部感染;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03-02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外科重症疾病,患者发病较为突然,主要是因外力撞击头部导致的头部损伤、颅骨骨折以及脑损伤,通常病情较为严重且不稳定,受影响因素较多,使患者机能下降,抵抗力降低,会与其他部位合并成复合伤,产生多种并发症,若救治不及时,致死率会较高[1]。本研究对30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继发肺部感染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继发肺部感染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在15岁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25岁;车祸伤患者20例,坠落伤患者8例,闭合性损伤患者23例,合并损伤患者28例。30例患者均发生肺部感染,排除合并有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糖尿病患者。

1.2护理方法

1.2.1手术之前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马上对患者做好术前准备,为医生实行抢救手术争取时间,如患者的脑部Ct检查,药物过敏测试,手术器械药物的准备等工作,并待到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转运至手术室,通知有关科室进行手术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保证患者稳定,并保证转运通道的畅通,将患者头部侧向放置,保持车身平稳,避免晃动引起颅内压升高加大颅内出血现象,引发不良后果[2]。

1.2.2病情观察及护理①意识观察。观察患者的睁眼反应、语言反映、运动反应,对患者的总评分进行意识判断。若患者伴随有剧烈头痛且频繁呕吐均为颅内压增高所导致的,此时应立即加大药物输送速度。②瞳孔观察。患者瞳孔前期表现观察较为正常,而出现瞳孔散大则表明病情已加重。因而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及早发现瞳孔的变化情况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③生命体征观察。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观察,患者血压下降、呼吸不规律并伴有脉搏较快且弱则可初步判断为出现内脏破裂或骨折出血等比较严重的复合伤,当患者出现尿量减少现象需尽快告知医生。④复合伤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伤情通常较为严重复杂,时常合并发生其他部位的复合伤,病情状况变化快,死亡率高,因而护理人员需要树立系统全面的护理观念,严格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措施[3]。

1.2.3呼吸道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呼吸道畅通处理,将患者头部保持侧位,将口咽部位的泥土、呕吐物、血块等异物或分泌物,通过义齿等工具进行排出后,将舌头拉出并固定,然后给患者通鼻导管或者是接入呼吸面罩,氧气流量为4-5L/min。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骤停应立刻将患者气管切开,使用人工机械进行通气或气管插管,以保证患者呼吸畅通,维持正常生命体征。

2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且继发肺部感染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30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和护理,情况良好16例,占据53.33%,中残5例,占16.67%,重残2例,站6.67%,死亡23.33%。

3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继发肺部感染患者通常易发生意识障碍和休克现象,并且随着脑血流量的增加,颅内血管可能会在颅内压的冲击下发生颅内血肿,通过脱水剂静脉滴注,降低颅内压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4]。在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术前护理、病情观察及护理、呼吸道护理等工作后,能保证抢救工作的有效进行,为患者赢得宝贵手术救治时间。本研究中,0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和护理,情况良好16例,占据53.33%,中残5例,占16.67%,重残2例,站6.67%,死亡23.33%。总之通过术前精心准备,抓住手术时机,观察术后病情,强化护理等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范凤英,张丽华.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50例的护理体会[J].福建医学杂志,2012,24(3):127-128.

[2]王晓霞,王安,曾妙弟.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3(1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