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少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20:36

爱如少年篇1

公司:百代音乐

发行:2008年10月15日

唱片介绍:

历经四年的筛选和反复推敲之后,许巍的第五张专辑终于出炉,这张专辑背后的制作班底几乎囊括了各个国家的顶级音乐制作人。两年的时间中,许巍从100多首歌中逐一选出了这12首歌。

与以往的专辑相比,这张《爱如少年》的整体风格给人的感觉是更加淡然的,少了之前的那种年少轻狂的张扬和叛逆,有人说许巍老了,但是他自己更愿意将这种淡然归结于对于生活的深刻感受。

睽违4年,所有人都在期待,许巍2008第5张全新专辑《爱如少年》,单曲《故事》首播第一周即攻占所有音乐排行榜冠军。聆听这张全新专辑,我们可以发现比上一张专辑《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更加淡定与宁静。

作为个人创作分水岭之作的[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告别了过往的茫然不安、激情犹疑,走入温暖闪亮的世界,更贴近真实也更贴近生活,咏叹过去亦赞美当时:有人觉得平淡无味了,不够张狂不够呐喊,但这才是许巍走向人生彩虹的时刻,并且踏踏实实的在路上。

4年后的全新专辑[爱如少年],是许巍深刻感受生活后,对爱与生命的歌颂。许巍的爱无止尽来自他转化了痛苦与阴郁,升华了磨难与困惑,他知道如何不爱所以爱,他尝过痛苦所以欢喜,他度过黑夜所以光明,他仍在音乐之路上前进追寻,却已迈向清晰的目的地。[故事]、[家]、[少年]、[幸福]、[爱]、[四季\、[美丽的女人]、[天使],许巍用广袤的命题洞悉一切,单纯如一少年,怀抱好奇,怀抱理想,怀抱宽容,许巍音乐里的宁静致远已经到了彩云之巅,纯真的少年之心才能打开生命窄门。[爱如少年],正是许巍独特音乐人格所展现的风格。

歌曲列表:

1、爱

2、故事

3、彩云之巅

4、少年

5、我们

6、家

7、美丽的女人

8、幸福

9、天使

10、道路

11、难忘的一天

目迷・耽美《爱恋无声》

作者:马家辉 著

出版社: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8-4-1

字数:100000

页数:222

开本:大32开

纸张:胶版纸

iSBn:9787108027788

内容简介:

这不是一本关于电影的书。这也不是一本关于爱情的书。这本书,借电影起始、以爱情为题,说的其实是一位写作人的梦想与幻想。这个写作人,名叫马家辉。他对爱情有过万般想象,并在实践与实践之间揣摩到梦想的边界,游人止步,独立苍茫,执笔写下对于男女情事的一些看法、一些想法、一些说法,终而结集成书,且看能否在书页以外寻得意见相同或相冲的读者。

马家辉说:“这书名曰‘目迷’,因为自从让眼睛第一次盯着银幕,便迷路了,在光影丛林里回不了头;也曰‘耽美’,因为流连于光影之美,注定久久沉溺,无法自拔。

是的,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但每逢夜里,独坐月前,他终究暗暗好奇爱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书评:

我们看着他如何从东城的电影院出发。奇妙的是,东城戏院前身竟是殡仪馆,灵异传说中的鬼魅就像是他的先祖,他呢,便有了来历。一个香港男孩就这么成熟他的腿脚和心智,进入辨别是非的年代。马家辉看电影看多了,也练就了些洞穿的本领,就是将电影还原成现实。

――王安忆

一张张纸,几乎张张都能令你产生共鸣――使你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知音,使你的情感和灵魂找到了渲泄的出口。香港有了你,将不再是张爱玲口中“一个华丽但悲哀的城市”。它将会是“一个华丽而温暖的城市。

《桃花运》

类型:剧情

地区:中国

导演:马俪文

主演:葛优 范冰冰 邬君梅

首映日期:11月18日

剧情简介:

爱如少年篇2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品德课教学

列宁曾经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祖国就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河山、人民、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及民族优良传统的热爱。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对自己祖国的前途命运的关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及甘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

在我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和核心。在新时期,对全体公民特别是对中小学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十分必要。首先,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把广大青少年团结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担当历史使命,“少年兴,则国兴”。其次,爱国主义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能够激励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祖国强大而献身。再次,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特别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无数中国人民的先驱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抛头颅、洒热血,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探索和尝试,最终得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重要结论。因此,我们以此为起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了解认识国情,影响深远。最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局势已初步形成,再加上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整个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地球村”。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当今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在此历史条件下,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自觉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尊严,抵制外来侵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针对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个话题浅谈看法。

一、对学生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爱父母教育

每个人都有一个一生依恋的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一个个小家组成祖国这样一个大家。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乡土历史和地理相关知识及图片展示,介绍我的家乡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家乡的可爱之处,从而增强青少年对家乡的热爱。父母养育之情毕生不忘,只有懂得爱父母,才能爱他人、爱国家。我曾经发现有两名男生不服父母正当管教,有一名男生两次打骂自己的母亲,在周围群众中造成很坏影响,我通过走访,才知道是因为他向父母要钱买烟吸而遭到父母的拒绝和批评,造成打骂母亲事件。为此,我从吸烟的危害和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义务入手主动找他谈心,终于使这位孩子戒掉吸烟恶习,回家帮母亲做家务,懂得了只有爱父母,才能爱他人、爱国家的道理。后来,这位男生光荣参军,在国防建设中两次荣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受到部队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对学生要进行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文化教育

中华文明是中国劳动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来的。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结合中国古代的辉煌史、近代的屈辱史、现代的成就史及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当地重大建设成就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我国灿烂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国人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让学生体会爱国的重要性。

三、对学生要进行热爱国旗、国徽和国歌教育

国旗、国徽、国歌都是国家的象征。在我所教的学生中,部分学生对我国的国旗、国徽、国歌认识模糊,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针对这种现状,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首先了解其相关知识,并让学生亲自参加周一升旗仪式,写升国旗感想并交流思想,观看首都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录像,结果“祖国在我心中”的意识树立起来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形成了,好好学习,准备报效祖国的愿望强烈了。

四、对学生要进行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教育

我国有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大物博,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之多世界罕见。在爱国主义教学活动中,我力倡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利用节假日开展“一年两游”活动,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收假后写游记、写游后感并在同学之间交流,这样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热情。

五、对学生要进行加强热爱祖国人民教育

中国人民不畏艰险,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祖国辉煌的昨天,也正在为祖国美好的今天和未来努力奋斗,因此,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人民,教育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教学中,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明清建筑、石碑雕刻及国家现代重大建设成就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通过介绍、实地参观考察等有效形式,学生最终体验和感悟到祖国辉煌成就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从而更加热爱劳动人民,从青少年开始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六、对学生要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至今,已走过近九十个春秋。在此教育中,可通过党史教育,了解我国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我国革命先辈和当代许多优秀共产党员一心为革命、为人民的感人事迹,观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爱国主义影视片等这些内容的教育,使学生逐步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发展的道理,积极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和捍卫者。

总之,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从感性认知方面入手,通过学生大量对史料知识的了解和亲历丰富多彩的各项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上升到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性认知层面上,达到知、情、行的有机统一,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把青少年学生的满腔爱国之情转化为不竭的爱国之行,把爱国主义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继承和弘扬下去,使一个强盛的中华民族永远矗立于世界民族的不败之林。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3卷)第608页.

爱如少年篇3

关键词:少先队;培养;灌输;爱党;爱国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094-01

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他暗示"祖国"是道德的标准或价值。爱中国共产党,更是一种崇高的信仰。爱国、爱党都是一种深厚感情,是民族的凝聚力,不断推动历史前进的步伐。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历经无数磨难,是无数革命者牺牲自己换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及祖国经济的腾飞,民族感、革命传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现实社会,"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比比皆是,把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已越来越少。因此,本人非常赞同陆昊书记在在全国少工委五届五次全委会上提出的--少先队工作精神层面的根本任务是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这是一项长期坚持并且相当重要的工作任务,因此,本文,本人将就此简单谈谈如何灌输培养少先队员的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情感。

1精神灌输爱党、爱国情感

1.1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培养少先队员爱社会主义祖国、爱党的情感。学校每周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我们应该把握好这样的契机,通过直观的升旗仪式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五星红旗到国歌都是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一种学习与了解。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每周升旗仪式后的国旗下讲话也可以渗透爱国主义及爱党的教育,把对国旗的尊重、对党的向往铭刻在少先队员的心中并变成其自觉的行为。

1.2搞好少先队阵地建设。在红领巾宣传栏、广播、黑板报等阵地中编排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内容,加大宣传及教育力度,使少先队员耳濡目染、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党的伟大,让每一位少先队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体验灌输爱党、爱国情感

2.1尽显电影电视魅力,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热情。教师再好的说教,也比不上学生身临其境式的情感体验。电影电视是最好的展现及体验方式,学生可有透过电影电视真切地感受到革命者及爱国人士为人民的利益付出的一切,为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壮举。使少先队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党及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地道战》、《江姐》、《雷锋》《建国大业》等一系列经典电影,必可以让少先队员身临其境,爱国之情油然而生。[2]

2.2倡导少先队员关注国家热点,使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性。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他们有义务和权力去了解国家的时事热点及党的领导工作。例如:神舟七号上天、前不久的嫦娥二号卫星登月、08北京奥运、抗震救灾、建国60周年大阅兵等等。这些都是我国的国家热点,都是现实生活中最好的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良好素材。辅导员们可以利用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做到"党有号召,我有行动"。[3]

3实践培养爱党、爱国情感

3.1开展大、中队爱党、爱国系列主题活动。以大队主题会及中队主题会的形式开展各式爱党、爱国主题活动,使每一位少先队员都参与爱党、爱国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少先队员都能亲身感受到党的伟大、祖国的强大。例如:爱国赛诗会、爱国歌咏赛、革命英雄故事会、当代优秀党员事迹学习会等。

3.2举行少先队员参观、寻访实践活动。带领少先队员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雨花台烈士林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地进行参观学习,实践了解祖国的历史与优秀的传统。去年暑假,我们江苏开展的"红领巾寻访共和国英模"就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活动。我校的少先队员寻访了抗日老英雄,通过寻访,从老爷爷的身上学到了爱国主义情怀与一名共产党人的伟大牺牲精神,更直观地体会到了党和国家的光辉历史,同时,爷爷的致辞也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让我们少先队员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青少年无微不至的关怀,体会到了"党是太阳、我是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3.3多读爱党、爱国书籍,创造条件谈心得。从书的海洋中一点一滴地认识我们的党和祖国,在各中队或大队中开展系列阅读活动,并可以征文、读书会等形式展开讨论与交流,在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同时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爱国责任感。

3.4用写,来抒发爱党、爱国情怀。不仅要灌输培养少先队员的爱党、爱国情怀,辅导员还要起好引导作用,培养少先队员抒发爱党、爱国的情感。

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在星星火炬照耀下,一代又一代少先队员开启了人生的奋斗航程,逐步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艰苦奋斗。今天的预备队必将成为明天的生力军。【4】因此,灌输培养少年儿童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真正落实这一少先队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陆昊.《第一书记陆昊在全国少工委五届五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2]《在新课改中探索少先队的爱国主义教育》,2005年.

爱如少年篇4

“无情”教育留给我们什么?

先把目光移向我们今天现实的教育场合吧,一下子就会看到这样的普遍情景:教师和父母们,往往带有落着尘土的意识—认为爱情教育在年轻人尚未踏上独立生活的道路之前,是根本不必要的,是不能够在年轻人面前谈论爱情的,是羞于启齿的。接着,就会对青少年的些微感情流露,一本正经地横加干涉。

结果呢?当然是在少男少女中,产生一种反常的、潜移到他们心理与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消极情绪。以至形成他们日后勇敢、热情地追求爱情的心理障碍。

我们的青少年时代仍旧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至迟,从初中一年级起,便可以看到,在一个班里,形成两个或更多的小集团—男孩们自己结为一体,女孩子也自为一体,彼此不敢轻易跨过性别的界碑。这种不自然的疏远,对于男孩和女孩的正常交往,树起一面无形的屏障。在他们开始性成熟的时期中(我国城市青少年的发育高峰已提前到男孩12~13岁,女孩10~11岁),这种相互关系中的紧张状态,就更加激化。由于缺乏男女孩子之间正常的友谊,就会在这一时期,引起青少年在生理自然本能方面,对两性相互关系的不健康的好奇心。

当他们困难地度过这长达数年的疏远期后,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如果再单独在一起,就会紧张得不知该说什么了。这种“紧张”,还将持续下去。我们今天在那些迟迟未婚的大男大女中,还可以明显地找到早年的“无情”教育留在他们身心中的印痕。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总是羞于明朗地追求爱情,甚至到了40岁以后,在异性面前仍然局促不安,手足无措,一句潇洒自在的话也组织不出来。还有些人在感情上迟迟不能成熟起来,一直被囚于少年的幻梦,只知道童话中的爱情,就是英俊的王子翩翩走来,而美丽的姑娘提起白色长裙的衣据,随之到天涯海角或进入王宫……于是,永远自惭不够十分美丽而失去寻求爱情的勇气,又失望于身边都是凡俗人等,哪里有爱情值得栖身的地方?他们就这样埋葬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热情,以至自己人生中重要的爱情;直至中年——人生之秋了,依然不能走出封闭的幼稚心态。

当我们转换视角面对现在的青年一代时,依然不无忧虑。他们虽然不像中年这一代情感世界曾受到严格的封闭,他们可以从各种大众传播工具诸如电视、流行歌曲、各种刊物小报等等上面,获得关于爱情的肤浅和零散的印象,但他们并没有真的弄懂爱情这种两性间极为深切的关系。于是,他们开始了表面的模仿:约会、亲吻、轻而易举地到处说:iloveyou!(我爱你)但正是这种肤浅的模仿,使他们把爱情变成了游戏,变成了“玩玩”,变成了虚荣的炫耀(—瞧我的妞“盘靓”‘条顺”……);变成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享乐消费的方式;变成了轻率地结婚又迅速冷漠地离婚的生活经历……这是更深刻的悲剧。因为人类情感中最辉煌的爱情,就这么黯淡了。如果是在一整代甚至几代人中黯淡了,那么,再次点燃它,就又需要普罗米修斯去掏出心来,去穿越长长的黑暗,去为人类再次点燃爱情的光明。而这一代青年,如果只有今天的肤浅,那么,他们的下一代中怎样诞生出普罗米修斯呢?

爱情之母——科学而艺术的教育诗篇

我们,以及亿万的人,必须改变!我们必须坦诚地愉快地科学地告诉我们的儿女,爱情是什么?它的美好需要一个人怎样健全地成长,然后去迎接它?

其实,在青少年自己的天性中,饱含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无疑是爱情教育最适宜的一片沃土。对于爱情,青少年已开始向往,对此视而不见是徒劳的。而他们的向往,正是最接近爱情本义的非常纯洁、高尚甚至神圣的情感,爱情此时在他们还完全是想入非非的美好梦幻。这时,爱情的教育诗篇如果在他们面前缓缓展开,那么青少年们,就会得到对爱情的比较清晰的了解,初步的、渐进的、正确的和正常的理解。比如:“男女之间应当有深切而真实的爱情,这种爱情应能包括双方的个性,并把它们溶为一体,使双方都能得到充实和提高。”爱情又是和性连在一起的,而“性不能没有道德,这正像商业、体育运动、科学研究和其他人类活动不能没有道德一样。”爱情的道德,来源于真诚与善良,“世上再没有比‘真’更美的东西,唯有真才是最可爱的。”以及“凡是能够带来各种善的爱,一定是自由的、热烈的、无拘束和全心全意的。”……

诸如以上种种哲人、诗人、各种学问家们关于爱情的言谈,还有许多许多,我们何不用来进行情感的教育?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去做了,认真而热情地进行了爱情的教育,那么,青少年们,就会认识到爱情是对真诚、善良、美好的两性感情的追求,是人生必然会有的生活经历。他们为了获得真实而较为理想的爱情,就会去努力锻造自己;就会很珍视自己人生中这一份极其可贵的感情世界,并希望自己能够与之相配。为此他们就会更加慎重地去思考它,更加在意地对待它;而不是仗着由于混乱和无知引发的畸形的好奇和冒险情绪,就斜刺里冲出去胡乱地对待恋爱,像唐·吉诃德与风车作战一样盲目,荒唐而幼稚地去摘取自己和他人并不成熟的情感之果而终于倍尝苦涩。这些都是谁之罪呢?是一代一代的大人们,他们疏漏了甚至拱手相让了这极为重要的爱情教育,以至使一茬又一茬的青少年们,弄不懂什么是爱情。这片空白,就被各种渠道乘虚而入,小摊上的书刊啦,个体户的录像厅啦,公园里、马路边甚至公共汽车上的“示范表演”啦等等,涂成了他们脑海中不该有的一片杂色。

爱情在明天会更美丽

爱情教育这一“哥德巴赫猜想”,还需要很多人、几代人来积蓄能量和经验,来完成和完善它。在某种意义上,它比任何其他“改革”更重要,它是人类文明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不仅决定着每一个人自身所能得到的幸福的程度,甚至关系到人类是否还能得到健康的后代。爱情是人类感情的王冠,爱情的教育诗篇—是这王冠上的明珠,是等待完成和必须完成的“哥德巴赫猜想”,系统而明朗的爱情教育,应当普及到每一所中学。

爱如少年篇5

[关键词]《胭脂扣》;主题思想;爱情;绝望

这是一部女性题材电影,梅艳芳将李碧华笔下的如花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给这部电影增色不少,也正是因为如花这个角色的表演到位,才使得我们欣赏到一场爱恨离愁的悲剧故事。感人的故事与人物形象的搭配堪称完美。而女性的绝望也正是男人的欺骗与懦弱引起的,当如花化为女鬼仍不能忘记十二少,十二少却在人世间继续结婚生子、传递香火,这是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差距,也是现实对女性命运的不公待遇。绝望的如花牵动着每个观众的心,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对人生、爱情的无限思考空间。

一、电影《胭脂扣》简介

1934年,如花已经成为香港怡红楼的“顶梁柱”,她与十二少陈振邦在怡红楼巧遇,陈振邦被其才情与美貌打动,于是开始疯狂追求如花。当两个人相识、相知、相爱,如花心中无限的美好幻想不断激荡,以为十二少是她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但是由于陈家的反对,他们不得不做出其他选择。由于两人已经坠入爱河,十二少将一枚精致的胭脂扣赠与如花,如花的热情与“今生今世永不分离”的誓言不断地激励着两个人在一起,现实中的不公只能逼着他们殉情,两人吞下鸦片相拥自杀。

53年之后的1987年,如花从阴间来到人世间,寻找那个没有在阴间与她谋面的十二少,她又偶遇报社工作者袁永定与凌楚娟,两个善良的人决心帮她找到十二少,但是50多年已经过去,香港已经在沧桑世事的磨炼中变了模样,那个十二少始终也未能找到。如花面对世事变迁,心中隐藏着的无限感慨再次将她的心灵灼烧,痛苦的感觉蔓延整个身体,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在阳间的几天经历几乎耗尽了她的心神,最后,她终于找到了“十二少”。原来十二少并没有死,他与别人结婚生子,但是现在依然做着在戏班跑龙套的工作,生活困苦不堪。当两个人再次相遇,如花知道当年那个专情的十二少已经不复存在,绝望地将胭脂扣还给了十二少,如花知道自己被欺骗了,50多年的牵挂就此放下,踏上了转世投胎、忘掉前世一切的道路。

二、现实与历史的碰撞

电影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现实与历史的浓重对比”,50多年的兴衰,让香港变换了模样,当年繁华的石塘嘴已经变成了现代都市,娱乐气氛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商业繁华景象。但是,历史不断发展,如花那颗专情的心还是没变,她在阴间无法找到十二少,决心到阳间来继续寻找,当她发现当年的石塘嘴的气派景象已经消失了,心中的无限感慨确实摧毁了她的思想,她的幻想。她对爱情的执著,在这个大都市里无法寻找到安放之处。

1987年爱情没有了激情,只是上班族们忙碌工作之后的“消遣”,所以,那些爱情的誓言、共度生死的信心根本没有价值。袁永定与凌楚娟的爱情还在持续,但是两人并没有打算结婚,他们过着稳定的日子,现实的工作已经很辛苦,所以组建家庭的辛酸已经成为他们的“眼中钉”。1934年,那个风雨飘摇的旧时代,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情契约就是婚姻,如花与十二少决心结婚也是为了维护两人的感情,但是他们生不逢时,父母的旧观念让这对情投意合的恋人不得不选择殉情来表示自己的决心。

如花是一个,但是她多才多艺、风情万种的魅力打动了当时的许多男人,十二少是幸运的。那个时代还处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他们将来的婚姻命运。但是明明答应一块儿殉情的十二少却并没有死,他仍然苟活于人世间,结婚之后,由于无力经营自家中药铺,所以倾家荡产,80多岁的他还在戏班跑龙套。这也是他自己造成的后果。导演为了让观众感受到50多年后十二少在人世间的痛苦挣扎与绝望之感,刻意将一个满脸皱纹、身体不协调的十二少呈现出来,这样我们就能看到他在经历了历史变迁之后,得到了怎样的悲剧下场。

“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只是一个幻象,他是男人口中玄虚的赞美之词,却成为女子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致命伤”。当如花的枯骨被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她的灵魂却还是在追逐着这一幻象,现实中她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那些美好的誓言,脱离肉体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根本就不存在。50年社会变迁,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人性绝没有改变,那种的期盼也只能在现实中被摧残得遍体鳞伤。历史是由无数个现实堆积而成的,经历了世事变迁,依然还会上演那一幕幕悲情的戏剧,“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电影中的红尘往事也是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最细腻的悸动。当一个人的身体灭亡,灵魂也该灭亡,否则他还会在一次次绝望中受折磨,忘掉那些不堪的历史,回归现实,做一个完美的“灵魂”,才是我们应该向往的。

三、浪漫与绝望的相逢

24岁的十二少与23岁的如花正是青春好时候,两个人相遇,如干柴烈火一般迅速燃烧激情,浪漫、幸福的生活仿佛就是他们的全部,将来也许能够私订终身,一起到白头,但是“到白头”的只有十二少一个人,如花还是那个“青春永驻”的如花,两个人发誓殉情,用单纯的爱情打败现实父母的反对,已经成为上个时代不可理喻的事情,这就是人性的黑暗,面对这样的结局,如花的浪漫、多情的内心不再激情澎湃,烈火不再燃烧,真正的自由就是“投胎”,既然理想已经幻灭,那个隐藏在心中无限神秘的“生生世世的眷顾”在一句“对不起”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53年前,那对发誓“出生入死”的恋人还沉浸在一片“祥和的欢乐当中”,电影中张国荣与梅艳芳两个人的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俩将那个时代年轻人身上独有的特质发挥了出来,十二少的潇洒、浪漫,如花的才情、魅力都在两人身上得到了深刻、细致的体现,两位主人公对爱情中男女的生活状态的细腻表达已经成为经典。关锦鹏导演李碧华原著的深刻剖析,洋溢着激情,他用“浪漫”来塑造20世纪30年代纨绔子弟与的生活。同时,也用这种自由的“浪漫”与封建礼教的思想束缚形成鲜明的对比,刻画了两个脱离世俗的恋人的伟大形象。当“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的条幅出现在如花的面前,她的心已经属于了十二少,她被十二少的纯情与浪漫所打动,23岁的青春女孩心中开始激荡热烈的爱情。多年的生涯让如花接触到一个真心喜欢她的人,两人心中潜藏已久的爱意油然而生,整日“腻”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如此美好,仿佛整个世界都是光彩夺目没有一丝瑕疵。这是电影中反映出来的一种现实,当恋人相爱之后,他们会包容彼此,精神上的两个人似乎已经到了天堂,这种享受是恋人相爱的“最高境界”,也是导演塑造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浪漫天堂。

但是,当死亡来临,两个人看上去是“两厢情愿”,都决心与对方共赴黄泉,那种为了自由而抛弃生命与现世的爱情的冲动,并不是十二少的本意,我们看到了他懦弱、稚嫩的性格,从这种性格中,我们又看到了他玩世不恭、幼稚的一面,他被救活之后,并没有“再续前缘”,他珍爱自己的生命胜过爱如花,生前身后之事在他眼中只是个“过客”,如花只是他生命中一段不大不小的“遭遇”,有和没有都无大碍。这就是有血有肉的男人惯常存有的“侥幸”心理,十二少是一个纨绔子弟,这种男人只懂得逍遥自在,不懂得如何给别人一辈子的幸福,所以如花自己命丧黄泉不值得“同情”,怪她没有看懂十二少的心,那种阳奉阴违的内心应该遭到质疑,浪漫背后绝对隐藏着可怕的生死离别,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

人生最大的失望就是“终生为着错误的目标奋斗”,如花心中的冤屈也在半个世纪之后得到证实,十二少依然苟活于人间,穷困潦倒、低三下四的生活就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当如花终于与十二少相逢,她陷入一种极度的绝望当中,因为她已经失去了身体,所以只有灵魂在颤抖,这种绝望是纯粹精神上的打击,她期待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情终于化为泡影,那个懦弱的男人依然不能给她带来半点温暖,虚情假意让如花彻底看清现实,识破红尘,她不再有任何期盼,也许只有接受命运的摧残,喝下那碗“孟婆汤”,忘记前世今生的十二少,忘记他俩之间浓情似水、虚幻缥缈的爱情,再也不去窥探半点人世间的爱恨情仇。

这部电影是一个悲剧,悲剧当然是人造成的,一个热情的盼望,一个顺势逃离,我们被如花的一片痴情所感动,同时,又在十二少身上唏嘘不已,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它所体现的不仅是两个孤独的灵魂之间的恩怨情仇,也深刻地剖析出人性中潜在的黑暗与光明、伟大与平凡。袁永定与凌楚娟普通的爱情、简单的生活在如花那里变得微不足道,苟延残喘的十二少在如花面前只能陷入不断自责的痛苦挣扎中,因为如花是一个完美的人,她用执著的灵魂衬托出人的渺小,永远在人世间发出闪耀的人性之光。

四、结语

《胭脂扣》中展现的是单纯的灵魂与肉体的人之间的“战争”,“柏拉图式的爱情”在如花与十二少的山盟海誓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两个人相约共赴黄泉的“契约”却并没能实现,十二少没有与如花一起去阴间,他继续生活在人世间,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他也要结婚生子,但是作为一个懦弱的男人,他不能养好这个家,于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正是上天对他的惩罚。而如花却是在电影中受到了更加严厉的惩罚,她在一次次的绝望中终于决定去投胎,忘记前世今生的所有感情,包括她与十二少的感情,她那单纯、执著的灵魂一定会上天堂,在璀璨的夜空中不断徜徉,指引着人世间善良人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唐榕.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内现状・国际比较・提升策略[J].当代电影,2006(06).

[2]覃晓玲.现实主义精神观照下中国电影女性形象的衍变和呈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陈民镇.古典与现代的书写――试析李碧华小说的文化底色[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4]张华.《绝响》:南国影坛的经典诗作――兼谈对“四代半”或“五代半”命名的思考[J].当代电影,2010(02).

[5]陈希.追寻20世纪80年代的父亲――“第四代”美术家与“第五代”电影人的乡土情结[J].电影文学,2011(15).

[6]罗国贤.我是如何找到殷夫的――《生命・爱情・自由》创作散记[J].剧本,1983(11).

[7]赵轶.李少红与关锦鹏女性电影的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爱如少年篇6

少年说他非常喜欢一个女孩,并且把它叫情。我说:“但你还只是一个少年啊!你以为你真懂爱情吗?”少年不置可否地看着我,然后说:“老师,你不懂我们的心。”我若有所思地看着少年,然后轻轻问他:“你的心是什么呢?”少年不假思索地说:“爱她,和她在一起。”“但你不觉得这样会影响你的生活吗?会影响你的学业吗?难道你不明白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吗?”少年点点头,说:“这我明白,但如果我们相爱而没有影响学习,而是相互鼓励,一起努力不是更好吗?”

这时候,轮到我沉思了。我想:他真能够做到这一点吗?我是怀疑的。这也许是少年对爱情一种美好的假想,他也许始终不明白:爱情实际上是一只猛虎。是很难驾驭的。弄不好随时会带来伤害,而少年的心过早地受到这种伤害,能承受得了吗?

我与少年一起慢慢走,夜空宁静,月光皎洁。少年却心事重重。他说:“我最想喝醉了。”我明白他的意思,因为那天的毕业晚会,她没来。他说:“喝醉了就没有伤心了,没有烦恼了!”我看着少年双眉紧锁的愁容,心潮翻滚:其实他已经被爱情这只猛虎伤害了,可他却全然不知。这种不知不觉的伤害就是爱情的一大特征。但一个少年他怎么会懂呢?我想这里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已经过于放大了爱情的美好,而忽略了爱情的痛。其实我并不否认爱情的美好,也不否认爱情的积极意义,但“放大”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向往,容易使人迷失。

我们经过一块稻田。我心潮涌动,指着田里的禾苗,让少年好好看。不远处传来她们毕业晚会的歌声,但他也许什么都听不进去。他口口声声说“最想喝酒”,想不到他却被我夺下酒杯,跟我走了这么远,跟我聊了这么多,还念念不忘那酒,可这仅仅是酒吗?我突然发现少年一下子变老了,原来一个人经受了一种本不该经受的东西是最容易变老的,这种过早的伤害是巨大的。但他却说“不会影响学业”。他还只是少年啊!我真有点儿力不从心,我再次鼓励他好好看着田里的禾苗。

他终于看了。我说:“成长中的禾苗是那么美好。那么可爱,但它身边的杂草一样绿油油、雄赳赳,更加可爱、迷人、美好。于是有人便把心思给了杂草,把养料给了杂草,把呵护给了杂草,让杂草长势更旺,而禾苗呢?这最该呵护与珍惜的东西却被慢慢地忽略了,渐渐地遗忘了……”少年若有所思地看着我。我笑了笑,说:“少年时期的你们就是那禾苗,而杂草呢?就是少年时期的爱情。杂草阻碍了禾苗的成长,而你却把它来呵护。”

爱如少年篇7

这起毁容案手段之残忍,确实骇人听闻,凶手尽管为未成年人,也应依法对其劣行进行严惩。现在,公众对此案的关注,大多聚焦于凶手官员子女的身份上。然而,如此简单地标签化解读,恐怕掩盖了问题的关键。

其实,“少女拒爱遭毁容”案最值得反思的在于,少女被毁容前遭遇无休无止的纠缠,为什么没能获得有效的保护,凶手因索爱不成而一步步走向丧心病狂,为何没能对他进行及时地制止。

太多血的事实告诉我们,类似这种校园恋爱纠纷,极易引发暴力事件,当恋人之间一方已不爱另一方,而另一方仍然执迷不悟,往往会导致悲剧的上演。上海青少年服务热线曾做过统计,男女生间恋爱纠纷是校园暴力事件的三大主要“元凶”之一。美国有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称,15%的被访青少年表示自己是恋爱暴力的受害者,曾被恋人施以言语、精神、身体等暴力行为对待,50%-80%的青少年表示知道其他青少年正面对恋爱暴力。

不过,虽然校园恋爱纠纷存在着高风险,并一次次铸成惨剧,相应的预防与干预机制却几乎一片空白。以“少女拒爱遭毁容”一案为例,陶汝坤对周岩的纠缠和骚扰显然不止一两天,但长时间以来,周家只是一味躲避,周岩被迫转学、休学,其中,未见学校、心理咨询机构、青少年保护机构、公安部门的有效介入。

“少女拒爱遭毁容”一案,如果当恋爱纠纷发生时,家长、学校和其他机构能共同介入,对陶汝坤展开心理疏导,及时惩戒其不法行为,陶汝坤心中的暴力因子或许不难消除。如果在日常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我们能重视两性关系的指导,类似疯狂索爱之举也许会少一些,自我保护意识会多一些,也可降低恋爱纠纷和暴力的发生几率。

爱如少年篇8

一、公共图书馆是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

公共图书馆因具备其馆藏书刊量大、书目内容丰富的自身优势,始终吸引着广大青少年读者,其教育职能尤为突出。公共图书馆在履行教育职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始终将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一战略高度去对待。因此,提高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对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发挥青少年主观能动性,就成了公共图书馆能否把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起来,坚持下去的关键。把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纳入职责,纳入工作议事日程;购进国家教委推荐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书籍,挖掘现有馆藏中潜在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料,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独特功能,从理论、知识、科技、人物、世界观等诸多方面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新形势对公共图书馆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正效应,也有消极的负效应。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丑恶现象就是负效应的表现。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事实告诫我们,加强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理想、道德、情操教育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公共图书馆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紧紧抓住青少年思想可塑性和求知欲望强的有利心态,引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用革命的理论、科学的知识、健康的文艺、伟大的人物、英模的事迹、神圣的法律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公共图书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1.搞好环境宣传,创造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

公共图书馆要同出版社、书店、书画图片社等单位保持紧密的业务联系,及时购进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品,在图书馆的门厅、走廊、阅览室等场所悬挂为中华民族、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领袖、先烈、名人的画像、格言、诗词等,在校园的阅报栏、宣传橱窗、墙报、黑板报等场所宣传介绍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专题资料、英雄事迹、历史事件、创造发明等,使青少年一进图书馆就能受到爱国主义的强烈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搞好导读工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导读的依据是阅读倾向,它反映了青少年读者的思想动态和理想追求。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往往因缺乏对事物的辩识能力,难免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对消遣性、娱乐性书刊产生隆厚兴趣而大量借阅,而对知识性、思想性强的书刊却借阅少,特别是高一、二年级学生对武侠、言情小说屡借不衰,且有上升趋势。针对这一情况,公共图书馆就应采取四条措施:一是把部分思想性欠佳的图书下架,停止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开放;二是编制一套爱国主义教育的书目卡片,附内容简介,向青少年推荐;三是把购进的新版革命文艺读物、世界名著以及科技、历史知识等书刊集中装到几个活动书架,供青少年们挑选借阅;四是变过去的集体闭架借书为现在的个人开架借书。

3.举办读书报告会,陶冶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操

读者报告会,公共图书馆既可以单独组织,也可以与有关部门和学校联合共同组织。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由公共图书馆提供优秀文学作品,让中学语文教师进行辅导讲座,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交流读书心得;二是与学校班主任结合,举办例如《踏着先辈足迹前进》等专题形式的读书报告会;三是与学校教师结合,召开多种主题读书演讲会,以及开展青少年人生观、事业观、道德观多方面的讨论会。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书报告无疑将增强了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为国争光的精神。

4.搞好书评活动,引导青少年在读书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由公共图书馆组织学校或青少年读者开展书评征文活动,对优秀的书评文章进行展览,通过这些书评活动,帮助青少年正确地选择读物,正确地理解书刊内容,增强青少年对书刊的鉴赏能力,提高青少年读好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读书中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爱如少年篇9

要论爱国主义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首先得明白国家开设历史这门学科的根本目的。国家开设历史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让中小学生了解国家过去的荣耀与屈辱,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而这种民族自豪感就是爱国主义,也就是说历史教学就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源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历史教学的核心地位,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以教材为依据,抓住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做到“寓教于史”。

首先,要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历史学科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等特点,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感人、可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形象、具体、深动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本人任教以来多年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在复习八年级近代史的时候,就充分利用这段中国屈辱史和抗争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要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发展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表现为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意识增强,而且具有反抗意识。因此,我们必须用和风细雨般的渗透,才能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对千古传诵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气概的历史名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教师如果有感情地朗读,能燃起学生的热情,激起他们的联想;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教师如能富有魅力的讲述历史故事,也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要多运用直观教具,在讲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时,如果将彩陶、瓷器、地动仪、长城等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讲帝国主义侵略的暴行时,如果拿出实证,如将南京大屠杀、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要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在复习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上使用表格列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让学生就课堂上将这些条约的签订使得当时的清政府丧失了国格,丧失了国家的领土、关税、领事权、驻军权等等进行对比,使学生从中认识到“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历史,从而达到复习以及将爱国主义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目的。

第三,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我们现在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教育学生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了救国兴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从林则徐、魏源向洋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农民自发的义和团运动,一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落后挨打的状况,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坚苦卓绝的斗争,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才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如果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爱国主义教育集中表现在“拯救中华”上,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国主义则集中表现在“振兴中华”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史实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令国人欢欣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懂得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应当沿着怎样的道路前进,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爱如少年篇10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了爱就没有了教育。”这是在2014年教师节的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一番话,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早在之前一部有关教育的非常经典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就宣传了这种教育理念。该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是如何从一个难缠的问题少年在教师克莱门特的谆谆善诱下发现自己音乐的天赋并最终成功的故事。无疑,皮埃尔的转变与教师克莱门特有很大的甚至是直接的关系。在那样一个有着“池塘之底”外号的学校里,在面对那样一群难缠的问题少年时,克莱门特反对用残暴高压的手段进行管治,而是用爱和耐心通过音乐的形式,一步步地打开孩子们的心扉,让他们学会判断事物对错,从而使这些问题少年最后学会互相帮助尊重他人,成为“无问题少年”。里面有句非常经典的台词很触动我:“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暖,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是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陶行知先生也曾告诫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也正是这样,克莱门特的音乐中才诞生了皮埃尔。爱是理性的太阳,照耀着世界。

众所周知,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雕刻一座少女雕像时,投入了全部精力,融入了所有的爱恋,最终爱神被他打动,赋予了雕像生命。有了爱,就有了蓬勃的生机,有了跃动的灵魂。“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对教育真谛最生动的诠释。教育光注重学业是万万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用爱唤醒爱,使得孩子们能够懂得爱。当年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写下这样一段话:“教育的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时至今日,这段话依然发人深省。

教育的真谛也正如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爱,就如同失去心灵;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爱,就如同失去了灵魂。爱岗位、爱学生、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每一位好老师都是一张教育的名片,他们看似平凡,却以一生写进了人间大爱。他们虽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从事着“仁而爱人”的事业。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惟有倾注爱心,三尺讲台才会成为梦想起飞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