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生活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46:32

老年人生活护理篇1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068-02

2005年3月,我社区门诊以专家知识讲座、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册、开设护理门诊、免费做护理咨询、板报宣传等方式就有关医疗卫生知识、家庭护理、病因分析、预防、保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宣教,对社区老年人的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为在护理门诊实施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我们对辖区内7个居委会中的1000名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区内7个居委会中共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3873人,此次调查了其中的1000名,占25.8%。

1.2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制作统一的调查表,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活规律、体育锻炼、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人际交流、兴趣爱好和生活本人及伴侣健康状况,家庭关系等情况。调查前对居委会中参与调查的有关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随后进行调查并记录。

1.3数据处理

所有现场调查资料应用epiinfo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1000人,其中男420人,女580人,男、女比例为4.2∶5.8。文化程度:大专以上76人,占7.6%;高中及中专139人,占13.9%;初中238人,占23.8%;小学501人,占10%;文盲46人,占4.6%。退休前的职业、干部职工员158人,占15.8%;教师872,占8.7%;医务人员52人,占5.2%;工人437人,占43.7%;无固定职业者266人,占26.6%。

2.2健康状况

躯体健康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和心理状态。躯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功能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方式及质量的主要原因[1]。其中慢性病总患病率为60.0%~81.6%,结果显示所患疾病按系统划分,前5位依次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占32.8%;泌尿、内分泌系统疾病,占15.4%;消化系统疾病,占13.9%;神经系统疾病,占13.3%;呼吸系统疾病,占5.2%。患1种疾病24.2%,患2种疾病29.8%,患3种以上疾病的25.5%。54.2%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15.6%有听力障碍。由此可见,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是老年人易发的主要疾病,日常生活功能是评价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最重要的因素[2]。调查结果显示,无功能障碍者59.6%,生活能力轻度减退者27.6%,中度减退者10.3%,重度减退者2.5%。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约35.9%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23.3%有抑郁倾向,34.9%有孤独感,12.8%对生活不满意。

2.3健康生活方式知晓率

对“什么是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身心健康,提高期望寿命及生活质量”的知晓率分别是47.8%和72.5%,随着文化程度增加其知晓率也增加。老年人获得这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咨询、电话、广播、报刊等。有85.7%以上的调查对象表示希望今后能获得更多有关此方面的知识。

2.4生活习惯

坚持每天早睡早起,且每天睡眠保持在7~8h的老年人占76.4%,23.6%的老年人没有固定的睡眠时间,17.3%老年人因打牌、看电视有经常熬夜的习惯,35.7%老年人有经常吸烟的习惯,且其中31%有经常饮烈性酒的习惯。在饮食习惯方面,54.2%的老年人喜荤少素,21.7%的老年人口味偏咸,55.1%的老年人口味偏甜,71.9%爱吃水果(表1)。

2.5自我保健

调查表明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比较差。41.6%的老年人不会或难以自我排除精神压力,经常为家庭琐事而烦恼,或因疾病产生顾虑,思想压力大;32.8%的老年人不能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且锻炼时间保持1h以上;60.4%的老年人没有经常读书、看报、下棋等开动思维锻炼;51.1%的老年人避而不谈性生活,仅有32.2%的老年人拥有正常的性生活。

2.6人际交往

调查显示,仅有38.6%的老年人经常参加朋友、邻居等熟人的聚会,且结识一些新朋友,仅有23.7%的老年人保持同其他年龄段的人接触。

3护理干预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对“什么是健康生活方式”及“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知晓率分别为48.7%和82.5%。且文化程度越高,知晓率越高,由于缺乏此方面知识,许多老年人都存在着不良生活习惯,自我保健意识也比较差,例如:不会自我排除精神压力,缺乏有益的体育锻炼、必要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而感到生活孤独,而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有获得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并积极为此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见运用健康教育对老年人生活方式进行护理干预有着重要意义,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3.1开展护理门诊的护理咨询

运用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良好的服务态度,并运用充满人性化的语言进行指导,循序渐进,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使老年人产生信任感。对其多年养成的不良生活方式给予纠正,对老人的日常起居、生活饮食习惯给予指导,传授科学实用的护理操作和技巧,指导适当的体育锻炼,说明药物服用方法及其副作用,配伍禁忌,怎样观察药效,从而保证药物的合理使用,并书写健康教育处方,老年病人回家按处方实施经常提醒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2建立健康档案

对来护理门诊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其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的变化及有无吸烟、饮酒,饮食习惯、睡眠情况、体育锻炼否,有何娱乐爱好、是否读书看报,是否认识自己的病情、自感健康状况等,定期随访并跟踪记录,及时了解每个老人的现存不良生活方式及改善情况,以便根据其现状和疾病采取相应的护理健康教育。

3.3制作健康教育资料

目前我们已收集健康教育资料达120余种,为适应各文化阶层老人,我们制作的健康教育资料内容通俗易懂、简短明了,便于老年人阅读和掌握。

3.4组织讲座

针对老年多发病,分类、分期从周一到周五分别安排妇科和骨科,心血管、脑血管、胃肠道疾病、糖尿病专题讲座。专门将相同疾病的老年人组织起来进行专题讲座,同时让病人之间有交流沟通的机会,并让治疗护理比较好的病人现身说法,进而为改善病人不良生活习惯创造有利条件。

3.5取得多方合作

因为老人是生活在家庭、社区中,故要取得家属、亲友、邻居的配合,平时多关心老人,监督其加强对自身健康的重视,鼓励其参加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美满和睦的生活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原爱中,陈玉梅,吕春燕,等.格尔木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高原医学杂志,2000,10(1):55-57.

[2]徐锦华,周运生,任天波,等.银川市地区老年人健康功能状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2):85-86.

老年人生活护理篇2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老年中医护理;调查;分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5(c)-0149-02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2.1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调查结果分析

3.1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老年人生活护理篇3

关键词:家庭访视护理;老年慢性病;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29-02

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经济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中,这种经济体制的变化也使得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日趋明显,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养老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老年人慢性病的滋生促使人们对老年人护理人才及护理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家庭访视护理对于老年慢性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旨在减轻老年人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一、家庭访视护理的含义

家庭访视护理简称家访,主要是为了促进和维护个人以及家庭的健康,在服务对象家中进行有目的的交往活动,家庭访视护理是开展社区护理的重要工具,家庭访视护理可以通过访视的方法,了解居民的健康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并展开有针对性的家庭护理?健康教育?保健指导等服务,由此可见,家庭访视护理有利于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保障老年人健康,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具有深远影响?家庭访视护理能够有效的建立起老年人支持系统,并鼓励每个家庭充分利用各种健康资源,与此同时,家庭访视护理会为老年慢性病病人提供各种需要的保健和护理服务,从而降低老年人患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护理过程中,相关人员还会提供一定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健康知识,以此促进家庭成员的正常生长发育,家庭以及家人对于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家庭访视护理的有效开展可以充分发挥家庭功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进而保障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二、家庭访视护理现状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我国老龄化进程却在不断加快?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3.26%,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为1.1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8.87%,相比于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别上升2.93与1.91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与此同时,由于年龄的原因,老年人群体属于慢性疾病高发人群,在当前独生子女时代背景下,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老人无人照顾,很多研究显示,未来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很多老年人的子女或外地打工?或因各种原因而死亡?或者远嫁他乡,种种原因致使很多老人成为空巢老人?社区照顾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家庭访视护理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老年人具有相应的年龄特点,更加需要关爱与照顾,而倘若子女不在身边,则必然会使老年人生活单调寂寞,少了精神慰藉,就极其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因此关爱城市老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责任使命,开展积极并深入的研究在当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对老人的护理水平?

但是,关于老年服务与管理,目前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现在实践与理论都不充分,院校中已经开展了相关的专业项目,但是在社区以及养老院中还没有有效的实践,目前对于实践领域的老年服务与管理的研究还没有进行,基本上是对于养老问题方式方法的探讨,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老年服务与家庭访视护理的新视角出发,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同时促进我国社区养老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我国在上世纪末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与此同时,老年人中患有老年慢性疾病的占到了65%,而且心血管?肿瘤等老年慢性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成逐年上升趋势,所以,针对此种状况对老年人慢性病预防和救治已经迫在眉睫,同时,由于老年人心理?生理?健康等特殊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他们不管是身体健康还是患有慢性疾病,对护理的依赖和需求都明显增强,所以,家庭访视护理对于老年人首先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其次,由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心理上更加脆弱,对于护理需求会更加强烈,与此同时,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要按时服药?控制饮食?体检,所以,家庭访视护理可以取代一部分的住院治疗,从而满足患慢性病老人对家庭的依赖,病人在自己家中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同时体会到家庭支持,细心的照顾和情感的呵护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同时,得到家庭支持的老人情绪会相对稳定,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高,家庭方式护理可以使病人在家中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家庭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同时增加家人互相陪伴和照顾的时间,同时,家庭访视护理有利于老年人建立起一个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总而言之,家庭访视护理可以积极调动社会支持系统帮助老年人解决疾病带来的不安情绪,同时有利于慢性病的控制?预防复发?缓解症状,家庭访视护理使老年慢性病病人躯体?心理?社会功能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不仅可以起到预防和救治疾病的作用,同时还能帮助老年人缓解心理上的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助于全面提高社区人群的整体生活质量相一致?家庭访视护理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实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对老年服务需求进行探讨?现阶段,我国在老年服务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养老服务供给以及老年养老需求管理的研究上,其中对于老年养老需求的研究是重点?传统的老年需求认识是基于经济赡养的层面,注重经济的补贴给予,并不重视服务管理,而目前老年养老需求为“养?医?乐”等方面,需要生活的照料?经济的赡养?医疗以及娱乐方面的需求?家庭访视护理正是基于这一需求,强化对老年人的照顾和关注,以此促进老年人晚年的幸福生活?

结语: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的老龄化发展趋势日益严重,老年人慢性疾病也逐渐增多,基于此,要不断完善家庭访视护理在社区护理的功能,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支持和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1]林菊英.社区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1-24.

老年人生活护理篇4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炎;生活质量;应用效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指以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包括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等,属于呼吸科常见疾病[1-2]。CopD发病急,易复发,多合并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服用支气管舒张药、糖皮质激素及低气流吸氧等。近年来,我国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逐渐增多,在予以及时治疗的同时进行全面护理意义重大。本研究就人性化护理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9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5.4±5.1)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6.3±1.2)年,合并症冠心病6例,糖尿病8例,高血压病10例;对照组男16例,女8例,年龄62~76岁,平均年龄(64.3±1.4)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5.9±1.4)年,合并症冠心病5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病10例,两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呼吸急促及水肿等。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方法包括入院指导、生活指导及出院指导等,观察组予以人性化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心理疏导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及肺功能差而产生恐惧、焦虑、绝望及抑郁等不良情绪,部分患者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进而不配合治疗或放弃治疗,针对上述情况,护理人员应以和蔼的态度及亲切的语气与患者有效沟通,取得患者信任,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进行细致、耐心的心理疏导,同时建议家属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消除患者思想包袱,增强患者治愈信心,使患者以良好的状态接受进一步治疗[3]。

1.2.2健康知识宣传及病房内护理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向患者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炎治疗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采用发放知识宣传小卡片及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加强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及预防知识的了解;向患者讲解长期氧疗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掌握训练呼吸肌方法及控制性咳嗽方法[4];定期开窗通风及清洗床单,保持病房空气清新,为患者营造温馨、整洁的住院环境,通过播放轻音乐舒缓患者紧张及焦虑情绪。

1.2.3饮食干预及并发症护理嘱患者合理进食,保持营养均衡,适当补充蛋白质,多食高热量食物,建议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尽量减少糖类的摄入,多食富含粗纤维食物,促进排泄,保持肠道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增加心肺功能负担;予以喘促困难患者平喘及吸氧治疗,协助患者定期翻身,防止褥疮发生。

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具体内容包括焦虑及抑郁症状、社会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5]。

1.4统计学方法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社会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积极采取解痉平喘、止咳祛痰、抗感染及氧疗等常规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的同时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意义重大。人性化护理指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指导下为患者提供创造性、个体性及整体性护理服务,其内容包括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如患者痰多不易及时排出,应及时遵医嘱予以雾化吸入治疗;患者入院后热情介绍医院环境,使患者尽早熟悉周围环境,消除患者陌生感;协助慢性阻塞性肺炎急性发作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对长期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并发症发生[6]。本研究得到采用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张杏.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北方药学,2013,10(3):174-175.

[2]王洪梅.心理护理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调查[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8(4):86-87.

[3]侯静淑,单守梅.人性化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的临床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3,26(6):1126-1128.

[4]薛梅.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715-716.

老年人生活护理篇5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improvednursingonhealthbehavior,qualityoflifeandsatisfactionofelderly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method:FromJuly2015tonovember2016fortreatmentofelderly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inourhospitalatotalof128caseswererandomlydividedintoroutinegroupandimprovementgroup,routinenursingcarewastakenincontrolgroup,theimprovementgrouptoimprovenursingintervention,comparethequalityoflifeofpatients,andhealthbehavioronnursingworksatisfaction.Result:afternursing,improvethequalityoflifeofpatientstotalscore(40.14+8.59),healthbehaviorscore(185.36+15.69)points,beforeandaftertheinterventionandroutinegroupweresignificantlydifferent(p<0.05),andimprovedthenursingsatisfactionwas98.44%,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theconventionalgroup(p<0.0579.69%).Conclusion:throughtheimplementationofimprovednursingforelderly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itcaneffectivelyimprovethequalityoflifeandhealthbehaviorofpatients,improvethecorrespondingsymptomsofpatients,andeffectivelyimprovetherelationshipbetweennursesandpatients.

Keywords:improvingnursing;Coronaryheartdiseaseintheaged;healthbehavior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01

随着近些年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多种生活习惯病发病率有明显提高,其中以冠心病对老年人群影响较大[1]。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相应症状,但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情况仍受到严重影响,且由于该疾病具有易复发性,对患者生命健康仍存在一定威胁[2]。相关学者指出[3],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更快的恢复,本次研究通过对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改进,探究其护理意义,特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共计128例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共计128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57例,年龄(66.59±5.13)岁,全部患者经检测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且年龄均≥60岁、病程≥3个月,并排除以下情况:1、患者伴有恶性肿瘤或其他慢性疾病;2、患者存在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类疾病;3、患者伴有语言功能障碍。将其随机分为改进组及常规组,每组患者64例,其中改进组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65.71±5.47)岁;常规组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龄(67.32±4.89)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病情、病程及受教育程度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对饮食、运动、用药等进行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

对改进组采用改进护理进行干预,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2.1住院护理患者入院后,由主管医师与责任护理人员一同对患者资料进行查看,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掌握其病情、身体机能及心理状态,并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具体包括:1、通过在病房内摆放患者喜爱的物品等方式提高患者对治疗环境的熟悉程度,避免患者因治疗环境的该病而出现不适感[4];2、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指导宣传册及当场指导等方式,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该病症的发病原因、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等,提高其对该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避免不良事件的?l生;3、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由于该病症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征[5],而患者又为老年人,因此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恐惧及焦虑等负面影响,并对家庭负担及痛苦等情况表现为过多担心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通过专业且易懂的方式,详细向患者讲述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并每天与患者交流至少2次,每次时间不少于15min,以使患者保持平静的心情,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回答,消除其疑虑,增强其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4、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由于患者为老年人,因此家庭的关心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治疗工作的信心[6],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通过常对患者进行鼓励,并实时照看在患者周围,提高患者对生活信心,避免患者听天由命等消极态度的出现。

1.2.2随访护理在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通过电话方式对其进行随访,对患者运动及恢复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并对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并保证通过时间≥10min,于一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家访,详细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及对治疗的配合情况,协助并指导患者完成相应康复训练,并保证时间≥30min,在患者出院后2-12个月内,每个月对其进行电话随访,并针对上次随访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通话时间≥10min,并于出院后6个月及12个月对其进行再次家访,巩固其护理效果。

1.2.3运动及饮食指导根据患者恢复程度及饮食习惯,制定相应饮食护理计划,指导患者多食用高营养、高蛋白且富含纤维素等食物,并根据其机体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当有氧运动,在护理人员对其进行随访时,可适当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护理计划。

1.3评价指标采用CQQC评分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包括体力、病情、社会及心理状态等6方面,总分为154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并采用HpL评分表评价其健康行为,包括躯体活动、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6方面,总分为208分,分数越高表明其健康行为越好,同时在护理工作结束后,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

1.4数据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件进行分析,表达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两组比较差异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

经过护理后,改进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为(40.14±8.59)分,与干预前及常规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

2.2比较患者干预前后健康行为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健康行为均有所改善,且干预后改进组健康行为评分为(185.36±15.69)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

2.3比较患者满意度

改进组护理满意度为98.44%,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9.69%(p

3讨论

由于老年患者机能下降,导致冠心病治疗后,恢复速度较慢且病情易出现反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并对其生命造成威胁,导致患者及其家属负担较重,同时,老年患者的遵医行为较差[7],且独自进行康复训练安全性较低,进一步降低了其恢复速度。

老年人生活护理篇6

世界正在加速进入人口老龄化,2008年约有3.13亿老年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占全世界的62%,其中50%以上在中国和印度。预计2040年,仅中国和印度的老年人就将超过5亿。2000年全球高龄人口约7000万,预计在未来50年将增加5倍[1]。中国第6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78亿,占人口总数的13.26%[2]。老年人年平均增长596万,年增长速度达3.28%,大大超过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预计2040年,高龄人口规模将达到7400万,高龄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我国将进入高度老龄化期。人到老年,独立生活的能力由于疾病、生理或精神与心理残障而受到影响。对医疗服务和他人的依赖性增加,甚至完全需要他人照护[3-4]。老龄问题已成为重大的国际社会问题,也为老年照护提出了巨大挑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界倍受关注的问题[5]。

1老年长期照护的定义

传统的长期照护是指在持续一段时期内给丧失活动能力或从未有过某种程度活动能力的人提供的一系列健康护理、个人照料和社会服务项目。照护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照护者的生活质量而不是解决特定的医疗问题,是为了满足不能生活自理者的基本需要而不是特殊需求。老年长期照护是指专门针对老年这一特定的人群,主要是为由于衰老和疾病导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障碍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全所提出的心理呵护、慢病康复、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以满足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对健康保健和日常生活的需求[6]。

2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特点

老年长期照护不同于老年急性疾病照护,老年急性疾病照护是在现代医院环境下完成,是以某一特定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为导向,由专科医师和专业化护理人员组成的团队完成。资源消耗大,医疗技术操作性强,专业化程度和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要求相对较高,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医疗、护理理论和较为成熟的实践与管理模式。欧美发达国家老年因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平均住院时间为1周左右。现代老年长期照护与老年急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不同。首先照护实施的环境不同,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实施环境是在老年人家庭和老年长期照护机构,老年长期照护是一个连续过程,与医院医疗照护相衔接;其次照护的内容不同,包括慢性疾病的康复与管理、生活照料、心理关爱、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等;再则照护组织形式上与医院不同,通常是由专业的老年病医师、康复医师、老年护理人员、老年照护协调与管理者共同组成的团队;此外老年照护的实施程序不同于急性疾病的医疗护理,更注重于老年的综合评估和脆弱性评估[7-8]。关注重点:老年人健康缺陷导致的功能障碍对生存能力的影响,明确保持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所应提供的需求,针对需求所能提供的有效与安全的服务。照护时间较长,可以数年,甚至是直到去世[9]。

3老年长期照护的原则

尽管老年长期照护的定义和模式还存在争议,但国际社会关于老年长期照护的原则基本形成共识,概括起来包括以照护对象为中心,对老年人实施个性化评估,理解和确认老年人的需求,与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协商,为老年人提供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标准化和可持续照护[10]。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和照护环境,包括照护者积极的态度、物质保障和组织支持,使老年人感到有期望和能实现。尊重老年人对照护的选择权利,维护老年人的尊严,保护老年人的隐私。建立公平与公正,确保老年人与其他人一样享有同样的服务。依据老年人的家庭实际情况,用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为老年人实施最佳的医疗和照护干预。积极开展循证医学研究,不断创新和发展照护理论和实践,通过持续教育和研究不断提高照护人员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多学科合作,相互尊重,共同完成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和实现照护目标。同时还要充分照顾到不同的经济、文化、民族和宗教背景。总之,老年照护强调的是从心理、生物和社会医学角度,全方位促进老年人健康,预防和控制由急、慢性疾病引起的残疾,发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参与和自理能力,在特定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实现老年机体的最佳功能,让老年人有尊严的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4国外老年长期照护的模式

日本是亚洲关注和研究老年照护最早的国家之一,日本老年长期照护起步于30多年前,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老年长期照护(介护)体系:(1)职业化照护工作机构;(2)专业化标准化照护人才教育,包括医师、护士、介护士、营养师、理疗师、义肢装具士等;(3)建立了规范的流程、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照护的等级按需求分为6级;(4)有系统的法律保障和保险制度[11]。美国老年照护采用的是全方位老年服务模式:通过多学科成员组成的照护协作组提供服务,包括内科医师、照护实践医师、注册护士、助理护士、健康助理、社会工作者、生理康复治疗师、生活技能康复治疗师、语言康复治疗师、药剂师、营养师、牧师、司机及其他后勤人员[12-14]。他们共同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出个体照护计划,并以此提供全方位的医疗、照护、康复以及情感支持和相关社会服务。与之相配的有较完善的老年医学和老年照护学教育体系,强有力的保障了老年照护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意大利老年照护服务是世界上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由医师、康复师、照护人员、社会-心理工作者组成的老年服务团队,定期对社区老年进行综合健康和脆弱性评估,并将全部资料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根据老年人生活自理情况决定实施居家还是进入老年长期照料机构。进入长期照料机构的老年人,定期老年综合评估和老年脆弱评估已经成为常态化服务项目,依据评估的结果提供服务,并且对服务项目和强度实施量化管理,合理配置服务资源。规定每个老年人每周最低照护时间为901min,其中医师、护士、社会心理辅导员和养老照护员所提供的服务时间都有相对明确的标准。老年长期照料机构的从业人员均需经过规范的老年医疗、照护和心理等相关的专业教育,并获得资质证书。以专业护理人员为例,护士须接受3年的本科教育,然后通过一级进修,即老年照护专业进修才能从事老年照护协调员工作,包括策划、运行、组织、指导、评估和监督。照护协调员通过二级进修获得老年照护硕士学位后才能胜任老年照护院护士长职务(相当于综合医院的业务副院长),护士长组织协调全面工作,负责人力资源的管理,根据入住老年人类型采取特定的组织形式,展开工作,监督照护质量。

5国内老年长期照护与管理现状

中国的老年照护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早期主要是由家庭子女照护,而无子女、无依靠和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则在政府办的养老院或福利院受照护,这些照护基本是一般的生活照护,满足于温饱和日常生活辅助。近30年来,由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加速、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生存竞争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一方面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独身子女家庭逐渐增加,空巢老年人增多,依靠子女照护的老年人迅速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的提高和健康科学的进步,老年照护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老年人对心理满足、疾病的治疗、社会依赖和归属感以及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诉求越来越高。尽管不同形式的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和老年人公寓为老年增加了新的选择,社区服务组织和家政服务人员对居家老年人的支持弥补了少子女和空巢老年人部分的需求,然而,由于我国老年长期照护管理体制的缺陷,相关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滞后,无论是老年照护社会管理者还是从事照护的人员,对老年照护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认为老年照护就是生活照顾,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或将老年照护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照护与管理理念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区域性差别较大,照护模式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长期照护机构数量不足,发达国家入住长期照护机构的老年人占5%~7%,而国内即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不到3%。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缺少成熟的服务模式、规范的服务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随意性较大。照护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按国际标准估算,我国大约需要专业老年照护人员220万人,而国内从事照护工作人员仅100万左右,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老年高级照护教育启动较晚,高水平的老年照护教师严重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课时少,教学水平有限,学生只能粗浅地了解老年照护的知识,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老年照护所必需的理论和技能。老年照护的高级管理与照护人才极度匮乏,研究水平低下[15]。

老年人生活护理篇7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政策措施

1老年人长期护理的现状与问题

长期护理是指由于疾病或衰弱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需要他人在医疗、日常生活中给予广泛的援助〔1〕。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是老年社会福利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长期护理的现状却令人担忧,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1.1人口老龄化导致长期护理需求迅速上升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1.4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3%,并以每年平均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从而步入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最高行列。不仅如此,在我国老龄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高龄化趋势也非常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比例以大约等于65岁及以上老人增长速度的两倍超高速增长。以上海为例,至2007年底,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0.24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7.5%。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复杂性,并不仅仅在于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态不容乐观。根据2005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无重要脏器疾病的所谓健康老人仅占20%~5%,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为53.9%,是全人群的4.2倍,人均患有2~3种疾病,其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病和脑血管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5〕。这些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肌体正常功能,恢复期长,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即便不是患有严重的疾病,老年人也因为年老体衰常常需要护理服务才能实现正常的日常生活。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1200万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占老年人口的8.9%〔6〕。在上海,老年人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困难的占8.3%,其中60~69岁年龄组中个人日常生活需要照顾的为6.3%,70~79岁年龄组为27%,80岁及以上年龄组为47.9%〔4〕。这些数据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老年人身体条件变化等原因,老年人的生活依赖性需求程度也随之大幅度增加。况且,许多高龄老人往往又是丧偶老人,在生活不能自理、没有配偶可以照料的情况下,就会更多地依赖子女或其他社会支持系统。可见,向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提供长期护理已成为我国最具挑战性的社会问题。

老年人生活护理篇8

【关键词】乡镇农村老年人;护理需求;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74―02

我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步入老年型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总人口的7%。截止1998年底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达3.2%,至2005年底老年人口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6%,2025年将达20%,2050年将达25.5%.所以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应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但由于我国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以及社会养老机制尚不健全,使乡镇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作为以保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己任的护理人员,应明确乡镇农村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满足。

1资料与方法苗山镇行政村85个,自然村96个。有88个基层卫生室,管辖的乡镇农村中共有60岁以上的老人9800余人,其中男5600余人;女4200余人。每个基层卫生室设一个护理组,每组的护理人员人数为1--2人,平均每名护士承担66-85位老人的护理任务,她们以家庭探访为途径,发现老人们的护理需求并及时给予实施相应的措施。

2乡镇农村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2.1乡镇农村老年人的心理护理需求及护理措施

2.1.1心理护理需求随着空巢居住、丧偶及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产生老年人自身难以克服的心理问题。例如:丧偶会导致痛苦、抑郁、焦虑等心理反映;身体的不适会导致悲观、烦躁等情绪反映。所以老年人是最需要心理呵护的群体,护理人员应及时对问题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预防老年人心身疾病发生。

2.1.2心理护理措施

2.1.2.1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能缓冲各种负性事件引起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护理人员充分掌握老年人的社会关系,家庭成员的详细情况,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例如:借各种机会鼓励子女多看望老人;督促老年人多交益友。定期组织乡镇农村老年人联谊会,做游戏,跳年轻时曾学会的舞蹈健身操等,让老年人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并加强沟通与交流。通过护理人员、家属、朋友的共同努力,帮助老年人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树立其自尊心,让其找回自身价值,激发生活热情。

2.1.2.2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本着尊重与理解老年人的原则,积极主动的与老年人交谈,做老年人的知心朋友,取得老年人的充分信赖,建立起指导合作型护患关系。

2.2老年人躯体疾病护理需求及护理措施

2.2.1老年人躯体疾病护理需求,老年人大都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疾病,以高血压居首位,其次为心脏病,听力或视力障碍,糖尿病,骨质疏松,关节炎及慢性肺病等,这些慢性病,多数情况需家庭疗养,日常的护理与治疗如:服药、输液、健康教育、功能锻炼等服务需求客观存在。

2.2.2躯体疾病的护理措施:

2.2.2.1:建立健康档案,划分护理级别将老年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等状况统一建档。按身体状况分为良好、较差、特差三等,对应的护理级别为巡护、常护、特护。巡护:由分管护士一周到家巡视一至两次。老人有情况随时和分管护士电话联系;常护:针对身体较差,并需要常规护理治疗的老人,由分管护士每天按照常规到户治疗。特护:针对病情较差,又没必要住院的老人,如癌症晚期的老人,护士应排班次轮流守护,与老人亲属配合守护老人,做好临终护理工作。

2.2.2.2:加强对乡镇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教育

2.2.2.2.1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全球死亡患者中有1/3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疾病,常倾向于使用多种药物,同时由于内脏功能退化,新陈代谢减慢,记忆力减退,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所以乡镇农村护士应跟踪指导老年人用药,详细解释每一种药物的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如何搭配,并以提问的方式经常检查老年人用药是否合理、正确,反复强化以保证用药安全。

2.2.2.2.2指导老年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健康教育指导合理饮食、休息及锻炼。提高老年人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重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对高血脂老年人宣传清淡饮食的好处,要低脂肪均衡饮食,适当参加运动,戒烟限酒和保持心理平衡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3老年人的生活料理需求及护理措施

2.3.1老年人生活料理需求,老年人的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日益下降趋势,国内大部分研究表明,乡镇农村老年人生活能完全自理者占90%。有8%-10%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自理缺陷,同时由于传统观念、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有些老年人不愿意去养老机构生活。所以,乡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料理问题,是乡镇农村护理服务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3结果本乡镇农村9800余名老年人通过以上的护理服务,心理问题有效解决,心情愉快;身体疾病治疗及时,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改善,常见病的发病率降低;本乡镇农村老年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达98.6%。

4讨论

老年人生活护理篇9

[关键词]老年痴呆;家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162-01

老年痴呆症是由于脑的萎缩老化,出现大脑细胞受挫而导致的以智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早期可表现为感情淡漠、沉默寡言、生活懒散、做事丢三落四。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社区老年保健工作尤为重要,医学界认为“痴呆症的治疗,重点在于良好的保健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成为社会重视的问题,通过对社区36例老年痴呆病人实施家庭护理管理措施,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疾病特点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指的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以认知功能缺陷包括记忆、抽象思维、判断、执行功能缺损为特征的一组疾病[1]。一般上老年痴呆症常常发生在50岁以后,起病隐潜,发展缓慢,最早期往往是以逐渐加重的健忘开始,有以下临床特点。

1.1健忘期这期的表现是记忆力明显减退,例如开始时忘记讲过的话、做过的事或重要的约会等,慢慢地连远事也遗忘了。与此同时,思维分析、判断能力、视空间辨别功能、计算能力等也有所降低,但有时还可以保持过去熟悉的工作或技能。

1.2混乱期这时除第一阶段的症状加重外,很突出的表现是视空间辨认障碍明显加重,很容易迷路。还有穿衣也很困难,或把裤子当衣服穿;不认识朋友或亲人的面貌,也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不能和别人交谈,尽管有时会自言自语。

1.3极度痴呆期病人进入全面衰退状态,生活不能自理,如吃饭、穿衣、洗澡均需人照顾,便尿失禁。

2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的心理环境是由护理人员和家属的语言和行为构成的,并影响着患者病情的发展与转归,医护人员正确认识病人的各种异常行为,尊重病人,通过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取得病人的信任,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老年痴呆患者除了在医疗照顾提供必要的照顾,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尤为重要。

2.2安全护理老年患者日常生活中许多不安全因素,尤其老年痴呆患者不安因素大大增加,严重威胁着老年病人的身体健康,医护人员应重视并认真指导家人做好老年痴呆病人的安全防护工作,对中、重度痴呆的病人确保病人的安全[2],最好时时处处不离人,随时陪护,以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2.3功能锻炼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轻度痴呆的老年人,可鼓励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散步、快走、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做些简单家务劳动,适量的运动锻炼,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对中、重度痴呆老人,医护人员应指导家属协助病人做些被动活动,帮助和训练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2.4生活护理老年性痴呆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差,需要家属协助加强生活护理。患者的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当补充钙及粗纤维素食物,预防老年人便秘[3],医护人员应指导家属掌握基础护理技能,为患者注意衣着冷暖、梳洗、大小便及床单被褥的清洁等方面的照顾,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2.5强化记忆和智力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患者的兴趣,应常和他们回忆和重复有趣的故事和往事,以强化语言和记忆功能,鼓励患者说出有关名称、形状,也可以把棉花、碎布等放入布袋,让老人拿出指定物品;用书法、编织、布艺粘贴等方式展现老人的能力等方法都是记忆训练、感官刺激的活动,鼓励家人抽出时间与老人一起托气球、搭积木,不仅可改善其空间定向障碍,还可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沟通。

3讨论

老年痴呆患者护理是一项复杂,艰辛,有时甚至是苦恼的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社区老人日益增多,更多的老人需要得到我们的关注和关心,通过合理的家庭护理和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可处于稳定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3.1患者的安全护理及生活环境的准备老年痴呆症患者因判断、认知以及记忆能力的缺失,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家中的电插销板、热水瓶、刀剪等锐利器械都可能成为威胁老年痴呆患者的危险因素,玻璃器皿及火源等应放在隐蔽、不易拿取处,并及时上锁,为保障患者的安全地板要防滑,避免反光和几何图形装饰,老人穿的衣物应标明姓名、年龄、地址,以防患者意外走失提供帮助服务和支持[4]。家中为老人提供足够的光线,适合的室内温、湿度,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家具简单化,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的放置鲜明、悦目并且做出标志,便于老人识别,位置不要经常更换,利用促进老人对环境熟悉。

3.2实施有效地补偿护理因为患者失去自我保护能力和照顾,为更好的满足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应通过各种措施完全、有效地对生活料理进行补偿[5]。包括更衣、保暖、沐浴、进食及大小便管理等,采取措施的同时注意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注意语言要和蔼可亲,防止过多指责,伤害老人的自尊心,护理时尽量让其独立完成,给予充足的时间,以锻炼自理能力防止过早退化。

3.3家庭康复护理老年患者因缺乏有系统地组织和延续的技巧,以及病情地影响,康复活动需要家人帮助他们提高和减缓缺损功能。根据老年痴呆患者身体自理程度,为其制定合理的康复和功能锻炼计划,通过每天的生活事件,锻炼增强新陈代谢,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供应状态,使病情进展延缓[6],在进行日常活动和锻炼的同时,要严密监护,防治老年患者发生意外或走失。

参考资料

[1]张小玲.老年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及预防保健[J].护士进修杂志,2007,10(03):278-279.

[2]肖淑杰.老年痴呆的临床及康复现状[J].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1992,1(3):27:178-179.

[3]杨莘,王玲.老年性痴呆病人情感障碍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9(05):298-299.

[4]张小红,石方蓉.临床老年痴呆病人的身心障碍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6,11(03):176-177.

老年人生活护理篇10

1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1.1智力改变老年人反应速度慢,容易健忘。

1.2情绪变化老年人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情绪不稳定,常表现为兴奋、激惹、多变。情绪激动程度与所遇到的不顺心事严重程度不相符,一旦强烈情绪发生后需较长时间才能平静。

1.3人格变化较多老年人表现为比较顽固,习惯按自己观点看问题、守旧、不易接受新鲜事物和他人意见,猜疑心较强,有的则过多的感慨、伤感,喜欢回忆往事,沉溺于对过去成功事例追溯之中。

1.4生活方式改变老年人多已退休在家,子女大都独立生活,这种生活环境和角色变化构成了老年人孤独的主要原因。孤独寂寞、社会活动减少使老年人选择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酿酒、缺乏运动等。

2针对上述心理问题我们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2.1社区护士为老年人进行处置或做健康咨询时,解释耐心细致,遇到听不清或不懂时,我们会不厌其烦地为老人重新说明,直到满意为止。健忘时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安放日常生活用品[1]。老年人应加强健脑锻炼,如背诗词、经常下棋等。

2.2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护理人员对老年人应给予特殊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2]。除了语言交流外,还使用了非语言交流。例如,扶老年人走路,需服药的老人为其准备温开水,在社区护理工作中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感到愉快。

2.3尊重老年人老年人突出的心理要求是受到重视和尊敬,对他们称呼要用职衔称或尊称,老年人经历、特长、爱好要强调出来,如“您是革命战争中过来的老首长,真了不起”。对他们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的每一点进步要予以表扬。与老年人交谈中常以聆听为主,顺势提出自己的建议,辅以适度的表情,如微笑的点头,同情注视加上轻揉的动作,使老年人充分信任社区护理人员。

2.4社区护士应与老年人家庭保持多方面联系,动员家属、子女多关心、体贴老人,经常与老人团聚,减少寂寞感。鼓励老人适当参加社会活动,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乐趣。

3社区老年人提高了生活质量

社区老年人通过社区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他们对待疾病采取正确的态度,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认真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增强了保健意识,提高了老年期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