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债券投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50:03

会计债券投资篇1

一、短期持有、以赚取差价为目的的债券投资

投资者取得债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以赚取差价,则购买的国债、普通公司债券和可转换公司债券均属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应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核算。

[例1]甲公司2008年5月1日在二级市场支付价款202万元购入面值1000元2000份公司债券,2008年6月30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2067)-元,2008年8月5日,该公司出售该债券,取得净收a210万元。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2008年5月1日,在二级市场购人公司债券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020000

贷:银行存款

2020000

2008年6月30日,确认公司债券公允价值变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4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0000

2008年8月5日,该公司出售公司债券

借:银行存款

210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02(~00

――公允价值变动40000

投资收益80000

二、长期持有、有明确的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

企业购买国债、普通公司债券的意图是为了持有至到期。以期获得固定的收益,应通过“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核算。此种债券投资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资产确认和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三、长期持有、以行使转换权为目的的债券投资

这种目的只能进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投资者取得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行使转换权,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则购买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属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所用者权益的金融资产,应通过“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科目核算。

[例2]甲公司于发行日2007年1月1日按面值购入3年期的可转换公司债券2000份,每份面值1000元,债券票面年利率为6%,利息按年支付,每年12月31日支付;每份债券均可在债券发行1年后的任何时间转换为250股普通股。该债券发行时,二级市场上与之类似没有转换权的债券市场利率为9%。假定2008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206万元,2008年1月10日,甲公司将持有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全部转换为普通股股票。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07年1月1日,购人可转换公司债券

甲公司购入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价值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债券价值,一部分是期权价值,应分别确认。

按9%的折现率计算,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债券价值=2000000x(p/F,9%,3)+120000x(p/a,9%,3)=1848122(元)

可转换公司债券期权价值=2000000-1848122=151878(元)

借: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债券成本1848122

――期权成本151878

贷:银行存款

2000000

(2)2007年12月31日,收到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期权价值由两部分构成,即内在价值和时间溢价。在发行日,上市公司规定的转股价通常高于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日该公司股票的市价,此时,期权的内在价值通常为0,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期权价值主要为时间溢价。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期权的时间溢价将逐渐降低;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债券价值却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向债券面值靠近,价值逐渐升高。因此,企业在计算获取的利息时,将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与实际收到的利息的差额调减期权价值,相应调增加债券价值。

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1848122×9%=166331(元)

实际收到的利息=2000000×6%=120000(元)

二者的差额=166331-120000=46331(元)

借:银行存款

120000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债券价值变动46331

贷:投资收益

120000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期权价值变动46331

可转换公司债券公允价值的变动主要由于可转换公司债券期权价值发生变化引起,随着发行方普通股市价的提高,期权的内在价值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公允价值的变化应计入期权价值变动。

借: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期权价值变动6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0000

(3)2008年1月10日,甲公司将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为股票

借: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股票成本20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0000

贷: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债券成本

1848122

――期权成本

151878

会计债券投资篇2

【关键词】合并报表;应付债券;持有至到期投资;抵销分录

对于内部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年末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应予以相互抵销。其基本思路是,在每年年末应依据子母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上应付债券项目与持有至到期投资项目,以及子母公司个别利润表上,财务费用与投资收益项目中属于内部交易事项引起的虚增虚减部分予以相互抵销。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除最后一年的抵销分录为:“借:投资收益,贷:财务费用”外,其他年度都应编制如下抵销分录:(1)借:应付债券,贷:持有至到期投资;(2)借:投资收益,贷:财务费用。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如果利息在每年年末支付,则其抵销分录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相同。如果利息在次年支付时,则最后一年的抵销分录为:(1)借:应付利息,贷:应收利息;(2)借:投资收益,贷:财务费用。其他年度的抵销分录为:(1)借:应付债券,贷:持有至到期投资;(2)借:应付利息,贷:应收利息;(3)借:投资收益,贷:财务费用。其抵销分录金额的多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某些情况下,企业集团内部一方持有另一方的企业债券并不是从发行债券的企业直接购进,而是在证券市场上从第三方手中购进的。在这种情况下,持有至到期投资中的债券投资与发行债券企业的应付债券抵销时,可能会出现差额,应分别进行处理。如果债券投资的余额大于应付债券的余额,其差额应作为投资损失计入合并利润表投资收益项目;如果债券投资的余额小于应付债券的余额,其差额应作为利息收入计入合并利润表的财务费用项目。除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应付债券会有差额外,投资收益项目与财务费用项目也可能会存在差额。如果投资收益发生额小于财务费用发生额,应以投资收益项目的金额进行抵销;如果投资收益的发生额大于财务费用的发生额,则应以财务费用的金额进行抵销。

一、从发行债券企业直接购买债券的情况

(一)债券溢折价摊销采用直线法,且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甲是乙的母公司。甲公司于2009年1月1日发行的债券乙全部购买,该债券的票面金额为100000万,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为12%,实际发行价格为94000元,属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采用直线法摊销债券折价。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甲乙公司各自的会计分录以及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第一年:(2009年)

1.甲公司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日

借:银行存款94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6000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2)2009年12月31日

借:财务费用14000

贷:应付债券――利润调整2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12000

2.乙公司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6000

银行存款94000

(2)2009年12月3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2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000

贷:投资收益14000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108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08000

借:投资收益14000

贷:财务费用14000

第二年(2010年)

1.甲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1400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2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12000

2.乙公司会计处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2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000

贷:投资收益14000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122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22000

借:投资收益14000

贷:财务费用14000

第三年(2011年)

1.甲公司会计处理

(1)借:财务费用1400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2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12000

(2)借: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36000

贷:银行存款136000

2.乙公司会计处理

(1)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2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000

贷:投资收益14000

(2)借:银行存款136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36000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14000

贷:财务费用14000

(二)债券溢折价摊销采用实际利率法,且分期付息一次还本

2009年1月1日,a公司(B公司的母公司)支付价款1000000元(含交易费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B公司同日发行的5年期公司债券12500份,债券票面价值总额为1250000元,票面年利率为4.72%,实际利率为10%,于年末支付本年度债券利息(即每年利息为59000元),本金在债券到期时一次偿还。a公司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编制a、B公司以及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第一年(2009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000

(2)2009年12月31日

借:应收利息59000(1250000×4.7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1000(100000-5900)

贷:投资收益100000(1000000×10%)

(3)2009年12月31日

借:银行存款59000

贷:应收利息59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日

借:银行存款1000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250000

贷:应付债券――面值1250000

(2)2009年12月31日

借:财务费用10000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1000

应付利息59000(1250000×4.72%)

(3)2009年12月31日

借:应付利息59000

贷:银行存款59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1041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041000

借:投资收益100000

贷:财务费用100000

第二年(2010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59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5100

贷:投资收益104100

借:银行存款59000

贷:应收利息59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10410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5100

应付利息59000

借:应付利息59000

贷:银行存款59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10861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086100

借:投资收益104100

贷:财务费用104100

第三年(2011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59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9610

贷:投资收益108610

借:银行存款59000

贷:应收利息59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10861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9610

应付利息59000

借:应付利息59000

贷:银行存款59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113571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135710

借:投资收益108610

贷:财务费用108610

第四年(2012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59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4571

贷:投资收益113571

借:银行存款59000

贷:应收利息59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113571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54571

应付利息59000

借:应付利息59000

贷:银行存款59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1190281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190281

借:投资收益113571

贷:财务费用113571

第五年(2013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59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9179

贷:投资收益118719

借:银行存款59000

贷:应收利息59000

借:银行存款1250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118719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59179

应付利息59000

借:应付利息59000

贷:银行存款59000

借:应付债券――面值1250000

贷:银行存款1250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118719

贷:财务费用118719

二、从证券市场间接购买债券的情况

甲公司是乙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于2008年1月1日,按面值发行一批债券,该债券面值为100万元,票面利率为5%,期限为4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全部由企业集团以外的m公司购买,2010年1月1日,乙公司从m公司购入甲公司发行的全部债券,其实际购买价为118万元,债券溢折价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编制甲、乙企业的会计分录,以及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第一年(2008年)

1.甲企业

借:银行存款100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

借:财务费用5(100×5%)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5

2.乙企业

不编制会计分录。

3.甲乙企业集团

无内部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抵销分录。

第二年(2009)

1.甲企业

借:财务费用5(100×5%)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5

2.乙企业

不编制会计分录。

3.甲乙企业集团

无内部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抵销分录。

第三年(2010年)

1.甲企业

借:财务费用5(100×5%)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5

2.乙企业

(1)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8

贷:银行存款118

(2)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5(100×5%)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8÷2)

贷:投资收益1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1)借:应付债券115

投资收益4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19

(2)借:投资收益1

贷:财务费用1

第四年(2011年)

1.甲企业

(1)借:财务费用5(100×5%)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5

(2)借:应付债券――面值1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20

贷:银行存款120

2.乙企业

(1)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5(100×5%)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8÷2)

贷:投资收益1

(2)借:银行存款12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20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1

贷:财务费用1

会计债券投资篇3

关键词:债券投资;金融资产;会计差异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60-01

一、不同金融资产类型债券投资在初始确认时差异比较

根据CaS22及其应用指南规定,债券投资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应当按照取得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应会计科目设置不反映债券面值。而债券投资若是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初始计量应以取得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和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对应会计科目设置需反映债券面值和利息调整。无论债券投资被划归哪类金融资产,若所支付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现举例进行比较分析:

例1:2009年1月1日,光明公司从二级市场支付价款1090000元购入南钢公司2007年1月1日发行的债券10000张,每张市场价格105元,另支付相关交易费用2100元,(交易费用为成交金额的2‰)。该债券的面值为100元,剩余期限为2年,票面利率为4%,按年支付利息,每年1月5日支付上年度利息。

分析:由于该债券为南钢公司2007年发行,每年1月5日支付上年度利息,所以光明公司2009年1月1日购入该债券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40000元(100×10000×4%)。

1、假定光明公司持有该债券是为了短期内卖出,赚取差价,从而把它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光明公司在2008年7月1日购入债券时应作会计处理如下: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50000元,投资收益2100元,应收利息40000元;贷:银行存款1092100元。

2、假定光明公司购入该债券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公司管理层把它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则相关会计处理如下: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00元、――利息调整52100元,应收利息40000元;贷:银行存款1092100元。

3、假定光明公司依据管理层决策意图,将该债券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相关会计处理: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000000元、――利息调整52100元,应收利息40000元;贷:银行存款1092100元。

由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三类不同金融资产类型的债券投资在初始计量时,对于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会计处理相同,都是作为应收项目单独处理。对于投资成本和交易费用的会计处理却不尽相同,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其成本即为购买债券的公允价格,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且债券面值与公允价格的差异不作利息调整。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在初始计量时的会计处理相同,却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在这上面的处理原则不同,其交易费用计入债券投资成本,作为初始入账金额的组成部分,且债券成本与面值之间的差额需要作出利息调整。

二、不同金融资产类型债券投资在持有期间差异比较

一般来说,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持有期间较短,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票面利率计算确认为投资收益,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则通常持有时间较长,持有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所谓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实际利率法就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持有时间可长可短,其在持有期间需按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收入,确认为投资收益并摊销溢价,资产负债表日,应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三、不同金融资产类型债券投资在处置时差异比较

三类不同金融资产类型的债券投资在处置时会计处理大体相同,都是将所取得的价款与债券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和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还需将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所计入科目的余额转入投资收益,以体现投资获利的完整性。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和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是根据市场条件和公司管理者的意图进行处置的,处置对象可以是债券投资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全部,处置部分在会计处理方法上也是一致的,这是由两者的基本性质和后续公允价值计量的共同属性决定的。所不同的是,前者要把计入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金额转入投资收益,后者是把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金额转入投资收益。而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在政策上要求较严,一经划定,就不能因为债券投资持有企业的主观意图随意处置,因为特殊情况作出处置的,就必须把剩余部分进行重分类,所以其处置时的账务处理分两步,第一步确认处置投资收益,方法与其他两类债券投资大体相同,但由于其摊余成本的计量属性,也就没有公允价值变动转出之说;第二步则需将剩余部分进行重分类为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这也是其会计处理的差异所在。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会计债券投资篇4

什么是利息补偿金

可转换公司债券(Convert?鄄ibleBond,CB)是一种同时兼具债券、股票、期权性质的混合债券(HybridBond),发行时以债券的形式存在,定期发放利息,与一般公司债无异;但同时赋予债权人在未来一定期间可依合约上的转换价格,将其持有的公司债券转换成发行公司普通股的权利。正因为如此,可转债的利率比起一般的债券来说要低很多。但当发行公司的股价不如预期上涨,而使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转换价值低于公司债券面额时,持有人必定不会执行转换权利,而只能得到较低的利息。为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多数可转换公司债券附有回售权,允许债券持有者可于持有该债券满一定期间后,要求发行公司以面额加计利息补偿金的价格买回该债券。目前我国可转债利率一般为0.8%-2%之间。

利息补偿金有什么特性

1.补偿性

对发行公司而言,可转换公司债券在发行初期,用转换权换来较低的利息支付,但却很有可能在投资者不行使转换权而行使回售权时,除面额外应支付利息补偿金。而对投资者来讲,如果不行使转换权,将会面临较低的利息。因此,利息补偿金实际上是为弥补投资人的潜在损失而设。当投资人不行使债券转换权时,发行公司将会发生一笔额外的费用。同时,可转债所谓的低成本优点不复存在。

2.或有性

在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日,利息补偿金是否必须支付尚不确定,但未来有可能必须支付,因此应将其视为或有负债。债券转换权是否行使与转换价格、股票市价有密切关系,另外与市场前景、债权人的心理预期、风险偏好等也有关。例如债权人可能预期股价即将上涨而不愿行使回售权。所以说这种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难以预测。就目前我国可转债回售情况来看,行使债券转换权的可能性相对国外来讲要低。

会计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于利息补偿金的核算作了如下规定:在可转债券赎回日可能支付的利息补偿金,应当在债券发行日至债券约定赎回届满日计提应付利息,计提的应付利息,按借款费用的处理原则处理。也就是说,规定假设所有债券均会被回售,而企业都会付出利息补偿金这一成本。这体现了谨慎性原则,防止企业高估利润,低估负债。但是,笔者认为仍存在如下不足:

1.将利息补偿金计入“应计利息”科目不妥。前面提到,利息补偿金具有或有性,可以归类为或有负债。按照有关或有负债的规定,当或有负债的金额可以合理确定并且很有可能发生时,才可以根据预计的金额计入“预计负债”。虽然“预计负债”同属于负债,但是终究还是有所区别。预计负债的金额是经预测得来,预计负债比通常意义上的负债体现的风险要大。这种特性又会对企业财务分析的结果也会产生影响进而带来财务决策的变化。

2.对转换权执行后的会计处理规定不够合理。制度规定,持有人行使转换权时,按债券的账面价值结转;而可转换公司债券账面价值与可转换股份面值的差额作为股本溢价计入资本公积。这样做的结果是利息补偿金的计提金额也被计入资本公积。

笔者认为该做法混淆资本公积的内涵。股本溢价的产生是以投资者实际所付出的经济资源为基础的。债券转换权行使后,企业便不会被要求支付利息补偿金。它的支付须具备一定条件,在未知条件是否成立之前可视为一项潜在收入,而不是确切收入。若条件不成立,投资者不能获得此收益,并且不能看作是一项确实存在的付出。而已计提的未支付的应付利息则不同,它是投资人的一项确定的债权,对它的放弃意味着实际付出,这与放弃利息补偿金的性质截然不同。

可以看出,利息补偿金并不是投资者实际付出的经济资源,它只是债券发行单位为更稳健核算而计提的利息成本。从投资者的核算来看,它不会将利息补偿金提前计入利息收入并作为投资成本。现行会计规定则使得投资人和被投资人的对同一笔经济业务的核算结果产生不一致。

3.缺少对利息补偿金的披露规定。利息补偿金会影响可转换债券的借款成本,对投资者的决策影响重大。按照信息披露的原则,任何与决策有关的信息应予以披露。

如何核算利息补偿金

例:某公司1月1日平价发行5年期可转换债券,债券面值为7亿元人民币,票面利率为0.5%,补偿金利率为1%.第二年末债券持有人可执行转换权。假设每年结一次利息,而且全部投资人执行转换权,转换价格2元。公司的股票面值为1元,其他条件省略。

债券发行时:

借:银行存款 700000000

贷:应付债券——面值 700000000

第一年末:

借:财务费用 10500000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票面利息) 3500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利息补偿金) 7000000

第二年末:

借:财务费用 10500000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票面利息) 3500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利息补偿金) 7000000

转换时(按目前会计规定):

借:应付债券———面值 700000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票面利息)7000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利息补偿金)14000000

贷:股本 350000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371000000

(在此省略投资人的核算过程,可以容易地算出投资者账面上的投资的账面金额为707000000元。)

如果前期没有计提利息补偿金,在转换时,转入资本公积的金额则为357000000元,比现行做法少14000000元。这个金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本溢价产生的金额。

债券发行者的账面价值为721000000元,与投资者计算的差额不一致。这使得投资者在编制合并报表的时候(假设需要编制)都会产生问题,两者之间的差额14000000元如何处理?

最后的几点建议

1.将利息补偿金视为一项或有负债进行会计处理。或有负债是否应予入账决定于金额是否可以合理估计及未来支付可能性的高低。就金额是否可以合理估计而言,利息补偿金金额的大小,会受合同规定的补偿金率的影响,因此可以合理估计。就支付可能性的高低而言,利息补偿金是否必须支付,受转换标的股价影响,当股价愈低,债券的转换价值愈低时,支付利息补偿金的可能性即愈低。笔者认为当前情况转换率很低,为稳健起见,自债券发行日至转换日之间产生的利息补偿金计入“预计负债”科目。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会计债券投资篇5

在现代债券市场中,投资者购买债券的动机是多样化的,除了安全保值外,往往更倾向于投机。企业债券对投资者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提供众多信用不同、收益不同的投资工具,实现风险细分。

以企业债券为投资对象的投资者主要承担基准利率以上的风险,就我国企业债券而言,这些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对于信用风险的计量与评估,人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债券评级的方法,国内也发表了相关文章,如翁悦、杨洁茹分析了国家风险对银行债券信用评级的确定所产生的影响。目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的企业债券中,信用评级大都为aaa,从某一角度反映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单一化。对于市场风险的计量与评估,可以通过不同的风险指标,预测出债券价格变化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损失。尽管债券的价格也受市场利率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但由于债券是具有固定收入的证券,对某一个债券而言,当投资者的目标收益率等于或小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时,投资者无任何损失,此时无投资风险;当目标收益率高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时,就有投资风险,其大小与债券的供求关系、投资者的心理以及相关的政策变化等有关,此时,债券投资完全处于市场环境下,对其风险的度量可以用风险因子进行度量。

本文采用下偏矩法对风险因子进行计量。下偏矩是下方风险的一种。所谓下方风险是指,给定一个目标收益率h,只有小于h的收益率才被视为风险计量因子。风险的下偏矩计量理论有着方差理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它将损失作为风险的计量因子,反映了投资者对风险的真实心理感受,符合行为科学的原理;其次,从效用函数的角度看,它仅要求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即效用函数是凹型的,而不像方差那样要求二次型的效用函数;再次,当使用目标收益率而不是均值时,不存在Ruelfi(1991)提出的辨识及虚假相关问题;最后,从资源配置效率看,风险的下偏矩计量方法优于方差方法。

下偏矩指标相对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风险计量指标,但其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下偏矩统计量的计算比较复杂。直到近来,王明涛通过研究得出了易于推广的Harlow下偏矩优化模型的转换形式,有效地克服了下偏矩统计量计算困难的弊端。本文主要利用转换后的下偏矩计量方法,研究投资者对我国企业债券进行投资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债券的投资风险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在实际投资中,应综合考虑这些风险因素。投资者在达到预期收益的同时,要做到有效地分散风险,使其最小化。

二、利用下偏矩法计量投资风险的基本理论

设在区间[0,t]内,有n个离散的时间点,k种债券,其中,第j种债券在第i个时间点的到期收益率为债券收益率的频度系数,其定义为:

fr=f/fm

(5)

式(5)中,f为该债券在单位时间内收益率由盈到亏的波动频率,fm为最大由盈到亏的波动次数。K2:一般取值为0.1,用来平衡

与fr之间的差别。

式(4)描述了风险的本质特征,是全面计量风险的定量指标模型,它不但考虑了风险负面性的强度,同时,考虑了负面性的分布和紧迫性问题;不但在概念上符合债券投资风险的定义,而且反映了投资者对风险的心理感受,也克服了Ruelfi提出的辨识问题和虚假问题,可以说该模型是计量风险的较好的指标。

三、实证分析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尚未到期的企业债券交易价格,文中选用企业债券的发行日期均在2004年以前,数据时间段为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每支债券的发行面值均为100元,信用等级均为aaa,到期期限不等。首先,对交易价格数据进行处理,求出每支债券在不同月份的到期收益率。其次,设定每支企业债券的目标收益率为该债券的期望到期收益率,在此基础上根据式(1)求出损失序列。最后,根据式(4)求出风险因子,所得结果见表。

可以看出,当风险接近时,长期企业债券能带来较高的目标收益率。也就是说,到期期限越长,带来的期望收益也越高。然而,这只是我国企业债券的一个大致趋势,其本身并不是完全符合传统的均值一方差理论,我国目前的企业债券有着自身的特点,即风险一收益的不对称性。

另外,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即将到期的企业债券来说,越要临近到期日的风险越大,其主要原因来自于投资者对企业债券的再投资。再投资风险是指债券持有者在持有期间收到的利息收入、到期时收到的本息、出售时得到的资本收益等,用于再投资所能实现的报酬,可能会低于当初购买该债券时的收益率。所以,随着债券到期日的临近,投资者面临的再投资风险也增大了。对于长期债券来说,其风险也是相对最大的。长期企业债券的风险来自于市场风险,到期期限越长,市场风险越大,也就是交易价格变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投资者要得到高的目标收益率,就不得不承担这种长期的市场风险。

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债券的票面利率大都集中在4%左右,原因在于大部分企业债券在定价时采用了以银行利率上浮40%作为企业债券定价上限的做法,基本上没有考虑市场因素。与国外相同种类的企业债券相比,我国企业债券品种单一,票面利率偏低,并且缺乏弹性空间,从而造成不同信用等级、不同到期期限的企业债券在定价时,几乎只能选择上限利率,无法实现差别定价。这种局限的定价方法使企业债券的价格水平不能充分揭示其风险性,严重影响了债券市场的发展。

造成企业债券定价偏低和债券收益一风险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债券定价机制僵化,银行利率的非市场化导致了企业债券的非市场化。企业债券的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企业债券的发行,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被严格控制,债券发行前,必须先取得国家计划主管部门下达的债券发行计划,并需要取得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其发行债券的批文,债券发行后还需要向交易所提出上市申请,审批严格,过程繁琐,限制了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大,影响了企业债券融资的积极性。

因此,管理企业债券投资风险的有效措施是实行多元化的投资。在多元化投资组合中,每种投资都要有一定的额度限制,保证部分投资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分散债券的期限,长短期配合。如果利率上升,短期投资可迅速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也能保持高收益。

会计债券投资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债券定价

我国目前债券市场中的定价机制是根据不同的市场以及不同的债券而单独设定的。不同市场指的是银行间的市场以及交易所市场。如果会计信息能够提供相对及时并且相对稳定健全的信息,那么就会有助于减少债券定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陈,通过研究会计信息在债券定价中的作用能够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的定价机制。

一、会计信息以及债券定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会计信息的相关理论基础

会计信息是用来处理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按照相关的制度、法规以及方法来处理企业的相关数据的。会计信息既可以反映过去所发生的财务信息,包括资金的取得,分配与使用的信息,例如资产负债表,也包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如财务分析报表等。会计是通过信息的提供与使用来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控制目前的经济活动以及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并且会计信息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决策。

(二)债券定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债券的价格和到期收益呈反比,债券的收益率不变时,债券的到期时间和债券的价格变化呈正比。并且债券到期时间越长,债券价格波动幅度增加,并且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对于期限已定的债券来说,由收益率下降导致的债券价格上升的幅度大于同等幅度的收益率上升导致的债券价格下降的幅度。如果已经给定了收益率变动幅度,息票率越高,债券价格的波动幅度越小。

二、会计信息对债券定价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在一级市场中的作用

一级市场是证券的发行市场,债券能否发行的决定因素,是发行市场是否接纳它,会计信息虚假,或者是会计信息显示企业的偿债能力根本就不足以支付债券的利息,那么企业债券根本就不可能发行。

(二)会计信息在二级市场中的作用

二级市场是证券的交易市场,在交易市场中,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中所显示的现金流,总资产周转率等盈利能力指标以及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偿债能力指标,都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判断。企业财务信息显示的指标条件优越,投资者就更容易接受,显示的条件不符合预期,那么投资者就会避而选择其他的投资对象。

(三)会计信息对城投类债券定价的影响

城投类债券属于一种特殊的公司债,它定价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地方政府的实力,包括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以及债务压力,其次是地方政府对这类债券的支持力度,城投类公司在资金遇到困难时进行债券发售,若地方政府对此不支持,那么这类债券很难进行发行。其次是城投类公司本身的偿债能力,一般投资者都会先考虑到政府会对这类债券有一个隐形的担保,所以不太考虑本身公司的能力,所以对于投资来说在城投类债券,会计信息的作用可能就没有那么重要。

(四)会计信息对一般企业债券定价的影响

对于非城投类企业来说,会计信息是投资者了解当前企业的最直接的证据,无论是财务报表,各种财务信息都影响着投资着对此类公司的判断。如果财务信息中显示企业并没有足够的偿债能力,那么可能债券的定价极为低的情况下,也不会售出,相反如果企业的财务信息显示企业有着良好的偿债能力,并且收入很高的情况下,那么一些相对谨慎的投资者,在均衡利益和风险后,债券定价过高可能也不会影响投资者投资,这就给债券发行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

三、对企业债券定价的建议

会计信息在公司债市场中是存在有用性的,企业在发行债券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市场信息的作用。首先,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一定是要真实的,广大债券购买者具有甄别的能力,尤其市场特征下。其次,企业要关注相关竞争企业的会计信息,将自己的债券定价与市场中同水平的相比较,制定一个合理的、能被投资者接受的价格,价格过低给企业造成损失,价格过高没有投资者都是得不偿失的,企业一定要合理考虑利弊,找到中间的平衡点。最后,企业在进行债券发型时,要广泛利用市场的作用,争取能够让更多的投资者了解企业,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四、研究的不足

本文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于我国目前的债券市场来说,相对于发达的债券市场并没那么成熟,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的是我国企业的债券发行,并没有深入到其他债券市场中去,这就存在了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债券发型、监管等方面的缺点影响了研究的结论。其次并没有具体的数据做支撑,也影响了研究的客观性。(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会计债券投资篇7

一、不涉及交易费用时的合并处理

[例1]母公司于1月1日购入子公司同日发行的全部债券,债券面值100万元,期限5年,发行价110万元,票面利率10%。当年末合并会计报表工作底稿(单位:万元)编制如下:

1)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会计处理:(略)

2)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销分录如下:

①长期债权投资与应付债券的抵销

借:应付债券118万分录(1)

贷:长期债权投资118万

②内部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含溢折价摊销)的抵销

借:投资收益8万分录(2)

贷:财务费用8万

报表项目投资前投资当年集团

合计抵销分录集团

合并

母公司子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借方贷方

银行存款20090110200200

长期债权投资1181181180

应付债券1181181180

财务费用8880

投资收益8880

未分配利润8-80880

对于集团而言,由于本次内部交易并未产生实质上的费用,故而合并结果与投资之前母公司的财务状况是一致的。因为对于集团而言,上述债券的发行与认购只是一种集团内部的资金划拨而已,不可能产生集团的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但实际工作中,公司发行或认购债券是有交易费用的,上述情形只是一种被抽象化、理想化的结果。

二、涉及交易费用时的合并处理

[例2]假设母公司与子公司在本次交易中分别产生了相当于债券面值5%的交易费用,其他数据承[例1]。

报表项目投资当年集团

合计抵销分录集团

合并

母公司子公司借方贷方

银行存款85105190190

长期债权投资1221221220

应付债券1181181180

财务费用131385

投资收益7712-5

未分配利润7-13-6128-10

1)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会计处理(略)

2)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销分录如下:

①长期债权投资与应付债券的抵销

借:应付债券118万分录(3)

投资收益4万

贷:长期债权投资122万

②内部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含溢折价摊销)的抵销:

借:投资收益8万分录(4)

贷:财务费用8万

由于母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确认的财务费用并不相等,那么我们是如何确定抵销分录(4)中的金额呢?这就需要确定哪些交易是内部交易事项。在本例中,就是母公司确认的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及摊销的债券投资溢价所产生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确认的应付债券利息费用及摊销应付债券溢价所确认的财务费用,即应抵销的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溢价摊销)=应抵销的财务费用=(利息费用-溢价摊销)=10-2=8万元,故分录(4)中的金额应为8万元。

在合并结果中,财务费用为5万元,就是子公司的融资交易费;投资收益为-5万元,就是母公司的投资交易费用,这两项费用对于集团而言,都是实实在在发生了的费用,这也间接证明了合并结果的正确性。同时,合并结果还隐含地表明,对于母公司的交易费用,在合并过程中被费用化了。而按现行会计制度,母公司可将该笔费用作为投资的成本,进行分期摊销。

三、连续编制合并报表时的合并处理

[例3]第二年,母、子公司分别计提债券利息及摊销债券溢价,其他数据承[例2]。

报表项目第二年集团

合计抵销分录集团

合并

母公司子公司借方贷方

长期债权投资1291291290

应付债券1261261260

财务费用8880

投资收益77810

未分配利润7-8-1890

年初未分配利润7-13-64-10

1)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会计处理(略)

2)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销分录如下:

①长期债权投资与应付债券的抵销

借:应付债券126万分录(5)

年初未分配利润3万

贷:长期债权投资129万

由于截止本年末,母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中的长期债权投资仍含有尚未摊销完的债券费用3万元。而从上年的合并结果我们知道,长期债权投资的债券费用在上年已经被全部费用化、确认为投资收益。所以,本年末应抵销长期债权投资中所包含的债券费用3万元、并冲减年初未分配利润。

②抵销本年度母公司摊销的债券费用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1万

贷:投资收益1万

因为本年度母公司按直线法摊销了1万元的债券费用、并将其计入了投资收益(借方),而这部分债券费用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已于上一年度被费用化、计入了上一年度的投资收益。所以,在本年合并时应予以抵销。

③内部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含溢折价摊销)的抵销:同分录(2)

四、对合并会计处理的两点改进意见

会计债券投资篇8

关键词债券投资风险防范

债券投资是投资者通过购买各种债券进行的对外投资,它是证券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债券按其发行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债券投资的风险是指债券预期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及变动幅度,债券投资的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与债券投资相关的所有风险称为总风险,总风险可分为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

1债券投资风险的表现形式

1.1不可分散风险

不可分散风险,又称为系统性风险,指的是由于某些因素给市场上所有的债券都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政策风险、税收风险、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

1.1.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有关债券市场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引起债券价格的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政府对本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通常有一定的规划和政策,以指导市场的发展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政府关于债券市场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应该是长期稳定的,在规划和政策既定的前提条件下,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引导债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1.1.2税收风险

对于投资免税的政府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税率下调的风险,税率越高,免税的价值就越大,如果税率下调,免税的实际价值就会相应减少,则债券的价格就会下降;对于投资于免税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所购买的债券被有关税收征管当局取消免税优惠,则也可能造成收益的损失。

1.1.3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市场利率的可能性变化给投资者带来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债券是一种法定的契约,大多数债券的票面利率是固定不变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会吸引一部分资金流向银行储蓄等其他金融资产,减少对债券的需求,债券价格将下跌;当市场利率下降时,一部分资金流回债券市场,增加对债券的需求,债券价格将上涨。同时,投资者购买的债券离到期日越长,则利率变动的可能性越大,其利率风险也相对越大。

1.1.4通货膨胀风险

由于投资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债券价格也会上涨,投资者的货币收入有所增加,会使他们忽视通货膨胀风险的存在,并产生一种错觉。其实,由于货币贬值,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也会下降,当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时,就会造成有时候即使我们的投资收益在量上增加了,但在市场上能购买的东西却相对减少。当通货膨胀率上升到超过债券利率水平,则债券的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到低于原来投资金额的购买力。

1.2可分散风险

可分散风险又叫系统性风险,是指某些因素对单个债券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回收风险、再投资风险、转让风险和可转换风险。

1.2.1信用风险

当债券发行人在债券到期时无法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为信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公司债券中,公司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完全履约支付本金和利息,则债券投资者就会承受较大的亏损,就算公司的经营状况非常良好,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它存在财务状况不佳的可能性,若真有这种可能,该公司的还本付息能力就会下降,那么就会发生它不能按约定偿还本息,从而产生了信用风险。

1.2.2回收风险

对于有回收性条款的债券,常常有强制收回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常常是市场利率下降、投资者按债券票面的名义利率收取实际增额利息的时候,而发行公司提前收回债券,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就会遭受损失,从而产生了回收性风险。

1.2.3再投资风险

由于购买短期债券,而没有购买长期债券,将会有再投资风险。例如,长期债券利率为10%,短期债券利率8%,为减少风险而购买短期债券。但在短期债券到期收回现金时,如果利率降低到6%,就不容易找到高于6%的投资机会,从而产生再投资风险。

1.2.4转让风险

当投资者急于将手中的债券转让出去,有时候不得不在价格上打点折扣,或是要支付一定的佣金,因这种付出所带来的收益变动就产生了转让风险。

1.2.5可转换风险

若投资者购买的是可转换债券,当其转成了股票后,股息又不是固定的,股价的变动与债券相比,既具有频繁性又具有不可预测性,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在经过这种转换后,其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将会增大一些,可转换风险因此产生。

2债券投资风险的防范

2.1合理估计风险的程度

在进行投资之前,投资者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分析投资对象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

(1)从宏观方面,必须准确分析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变动情况;了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点、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趋势;关注银行利率的变动以及影响利率的各种因素的变动。

(2)从微观方面,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其次要对影响国债或公司债券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对公司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充分了解企业的信用等级状况、发展前景和经营管理水平、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其中公司的信用等级状况可由专业的债券信用等级评定机构完成,其余的各种因素必须依靠投资者在充分掌握相关信息后,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风险的结果。

2.2全面确定债券投资成本

确定债券的投资成本也需要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之前开展,债券投资的成本大致有购买成本、交易成本和税收成本三部分。

(1)债券不是免费的,我们要获得债券还须等价交换,它的购买成本在数量上就等于债券的本金,即购买债券的数量与债券发行价格的乘积,若是中途的转让交易就乘以转让价格。对附息债券来说,它的发行价格是发行人根据预期收益率计算出来的,即购买价格=票面金额的现值+利息的现值。对贴息债券,其购买成本的计算方法为:购买价格=票面金额×(1-年贴现率)。

(2)债券在发行一段时间后就进入二级市场进行流通转让,如在交易所进行交易,还得交付自己的经纪人一笔佣金,不过,投资人通过证券商认购交易所挂牌分销的国债可以免收佣金,其他情况下的佣金收费标准是:每一手债券(10股为一手)在价格每升降0.01元时收取的佣金起价为5元,最高不超过成交金额的2‰。经纪人在为投资人

办理一些具体的手续时,又会收取成交手续费、签证手续费和过户手续费。

(3)我们还需要考虑的是税收成本,虽然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是免税的,债券交易也免去了股票交易需要缴纳的印花税,但我们投资公司债券时要交纳占投资收益额20%的个人收益调节税,这笔税款是由证券交易所在每笔交易最终完成后替我们清算资金账户时代为扣除的。

2.3准确计算债券投资收益

债券的投资收益包括利息、价差和利息再投资所得的利息收入。这仅仅只是其名义收益,即投资债券的名义收益=面值×持有年数×债券年利率+价差+利息,这里的价差在债券溢价发行的时候应该是负值。但实际上,收益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它必须综合考虑物价水平的变化,或者说成通货膨胀因素,所文秘站:以,当我们来计算实际收益时,还必须剔除通货膨胀率或价格指数,即实际收益=名义收益/价格指数,这样才能准确计算债券投资收益。

2.4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

所谓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即自己单位或个人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数量,一般而言,我国大部分单位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十分有限,能用于债券投资的仅仅是一些暂时闲置的资金。采取期限短期化既能使债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又能取得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由于所投资的债券期限短,投资者一旦需要资金时,能够迅速转让,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采取这种投资方式能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需要密切注意利率的变化,利率提高时,债券的价格就降低,此时便存在风险,但若是进行短期投资,就可以迅速的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反之,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

2.5选择多样化的债券投资方式

所谓债券投资方式多样化,一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别投资于不同种类的债券,如国债、金融债券、公司债券等。各种债券的收益和风险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将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一种债券可能会产生种种不利后果,如把所有资金全部用来购买国债,这种投资行为尽管非常安全、风险很低,但由于国债利率相对较低,这样做使得投资者失去投资公司债券所能得到的高收益;如果全部资金用来投资于高收益的低等级公司债券,收益可能会很高,但缺乏安全性,也很可能会遇到经营风险和违约风险,最终连同高收益的承诺也可能变为一场空。而投资种类分散化的做法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稳定收益的目的。二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散投资在不同期限的债券上,投资者手中经常保持短期、中期、长期的债券,不论什么时候,总有一部分即将到期的债券,当它到期后,又把资金投资到最长期的证券中去。假定某投资者拥有20万元资金,他分别用4万元去购买1年期、2年期、3年期、4年期和5年期的各种债券,这样,他每年都有2万元债券到期,资金收回后再购买5年期债券,循环往复。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方便,能使投资者有计划地使用、调度资金。

总之,债券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那么,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对各类风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对其加以测算和衡量,同时,采取多种方式规避风险,力求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使投资收益最高。

参考文献

1詹姆斯·C·范霍恩.现代财务管理(第十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伯恩斯坦,达摩达兰.投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会计债券投资篇9

1.1不可分散风险

不可分散风险,又称为系统性风险,指的是由于某些因素给市场上所有的债券都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政策风险、税收风险、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

1.1.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有关债券市场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引起债券价格的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政府对本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通常有一定的规划和政策,以指导市场的发展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政府关于债券市场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应该是长期稳定的,在规划和政策既定的前提条件下,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引导债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1.1.2税收风险

对于投资免税的政府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税率下调的风险,税率越高,免税的价值就越大,如果税率下调,免税的实际价值就会相应减少,则债券的价格就会下降;对于投资于免税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所购买的债券被有关税收征管当局取消免税优惠,则也可能造成收益的损失。

1.1.3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市场利率的可能性变化给投资者带来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债券是一种法定的契约,大多数债券的票面利率是固定不变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会吸引一部分资金流向银行储蓄等其他金融资产,减少对债券的需求,债券价格将下跌;当市场利率下降时,一部分资金流回债券市场,增加对债券的需求,债券价格将上涨。同时,投资者购买的债券离到期日越长,则利率变动的可能性越大,其利率风险也相对越大。

1.1.4通货膨胀风险

由于投资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债券价格也会上涨,投资者的货币收入有所增加,会使他们忽视通货膨胀风险的存在,并产生一种错觉。其实,由于货币贬值,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也会下降,当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时,就会造成有时候即使我们的投资收益在量上增加了,但在市场上能购买的东西却相对减少。当通货膨胀率上升到超过债券利率水平,则债券的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到低于原来投资金额的购买力。

1.2可分散风险

可分散风险又叫系统性风险,是指某些因素对单个债券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回收风险、再投资风险、转让风险和可转换风险。

1.2.1信用风险

当债券发行人在债券到期时无法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为信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公司债券中,公司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完全履约支付本金和利息,则债券投资者就会承受较大的亏损,就算公司的经营状况非常良好,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它存在财务状况不佳的可能性,若真有这种可能,该公司的还本付息能力就会下降,那么就会发生它不能按约定偿还本息,从而产生了信用风险。

1.2.2回收风险

对于有回收性条款的债券,常常有强制收回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常常是市场利率下降、投资者按债券票面的名义利率收取实际增额利息的时候,而发行公司提前收回债券,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就会遭受损失,从而产生了回收性风险。

1.2.3再投资风险

由于购买短期债券,而没有购买长期债券,将会有再投资风险。例如,长期债券利率为10%,短期债券利率8%,为减少风险而购买短期债券。但在短期债券到期收回现金时,如果利率降低到6%,就不容易找到高于6%的投资机会,从而产生再投资风险。

1.2.4转让风险

当投资者急于将手中的债券转让出去,有时候不得不在价格上打点折扣,或是要支付一定的佣金,因这种付出所带来的收益变动就产生了转让风险。

1.2.5可转换风险

若投资者购买的是可转换债券,当其转成了股票后,股息又不是固定的,股价的变动与债券相比,既具有频繁性又具有不可预测性,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在经过这种转换后,其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将会增大一些,可转换风险因此产生。

2债券投资风险的防范

2.1合理估计风险的程度

在进行投资之前,投资者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分析投资对象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

(1)从宏观方面,必须准确分析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变动情况;了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点、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趋势;关注银行利率的变动以及影响利率的各种因素的变动。

(2)从微观方面,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其次要对影响国债或公司债券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对公司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充分了解企业的信用等级状况、发展前景和经营管理水平、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其中公司的信用等级状况可由专业的债券信用等级评定机构完成,其余的各种因素必须依靠投资者在充分掌握相关信息后,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风险的结果。

2.2全面确定债券投资成本

确定债券的投资成本也需要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之前开展,债券投资的成本大致有购买成本、交易成本和税收成本三部分。

(1)债券不是免费的,我们要获得债券还须等价交换,它的购买成本在数量上就等于债券的本金,即购买债券的数量与债券发行价格的乘积,若是中途的转让交易就乘以转让价格。对附息债券来说,它的发行价格是发行人根据预期收益率计算出来的,即购买价格=票面金额的现值+利息的现值。对贴息债券,其购买成本的计算方法为:购买价格=票面金额×(1-年贴现率)。

(2)债券在发行一段时间后就进入二级市场进行流通转让,如在交易所进行交易,还得交付自己的经纪人一笔佣金,不过,投资人通过证券商认购交易所挂牌分销的国债可以免收佣金,其他情况下的佣金收费标准是:每一手债券(10股为一手)在价格每升降0.01元时收取的佣金起价为5元,最高不超过成交金额的2‰。经纪人在为投资人办理一些具体的手续时,又会收取成交手续费、签证手续费和过户手续费。

(3)我们还需要考虑的是税收成本,虽然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是免税的,债券交易也免去了股票交易需要缴纳的印花税,但我们投资公司债券时要交纳占投资收益额20%的个人收益调节税,这笔税款是由证券交易所在每笔交易最终完成后替我们清算资金账户时代为扣除的。

2.3准确计算债券投资收益

债券的投资收益包括利息、价差和利息再投资所得的利息收入。这仅仅只是其名义收益,即投资债券的名义收益=面值×持有年数×债券年利率+价差+利息,这里的价差在债券溢价发行的时候应该是负值。但实际上,收益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它必须综合考虑物价水平的变化,或者说成通货膨胀因素,所以,当我们来计算实际收益时,还必须剔除通货膨胀率或价格指数,即实际收益=名义收益/价格指数,这样才能准确计算债券投资收益。

2.4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

所谓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即自己单位或个人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数量,一般而言,我国大部分单位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十分有限,能用于债券投资的仅仅是一些暂时闲置的资金。采取期限短期化既能使债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又能取得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由于所投资的债券期限短,投资者一旦需要资金时,能够迅速转让,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采取这种投资方式能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需要密切注意利率的变化,利率提高时,债券的价格就降低,此时便存在风险,但若是进行短期投资,就可以迅速的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反之,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

2.5选择多样化的债券投资方式

所谓债券投资方式多样化,一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别投资于不同种类的债券,如国债、金融债券、公司债券等。各种债券的收益和风险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将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一种债券可能会产生种种不利后果,如把所有资金全部用来购买国债,这种投资行为尽管非常安全、风险很低,但由于国债利率相对较低,这样做使得投资者失去投资公司债券所能得到的高收益;如果全部资金用来投资于高收益的低等级公司债券,收益可能会很高,但缺乏安全性,也很可能会遇到经营风险和违约风险,最终连同高收益的承诺也可能变为一场空。而投资种类分散化的做法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稳定收益的目的。二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散投资在不同期限的债券上,投资者手中经常保持短期、中期、长期的债券,不论什么时候,总有一部分即将到期的债券,当它到期后,又把资金投资到最长期的证券中去。假定某投资者拥有20万元资金,他分别用4万元去购买1年期、2年期、3年期、4年期和5年期的各种债券,这样,他每年都有2万元债券到期,资金收回后再购买5年期债券,循环往复。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方便,能使投资者有计划地使用、调度资金。

总之,债券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那么,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对各类风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对其加以测算和衡量,同时,采取多种方式规避风险,力求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使投资收益最高。

参考文献

1詹姆斯·C·范霍恩.现代财务管理(第十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伯恩斯坦,达摩达兰.投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张先治.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荆新.财务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会计债券投资篇10

从投资者的角度上看,存在按债券面值购入、溢价购人和折价购入三种情况。由于票面利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差异导致债券投资者溢价或折价购入,购买价与面值的差异就是一种利息费用。当溢价购买时债券购买价高于面值,投资者将比面值多支付债券溢价部分,因此确认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时应考虑这部分在购买时比面值多付出的溢价金额,此时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债券的票面利息一溢价摊销;反之,折价购人时债券购买价低于面值,投资者将比面值少支付债券折价部分,因此确认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时则应考虑这部分在购买时比面值少支付的折价金额,此时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债券票面利息+折价摊销。从上述债券溢折价购买的情况可以发现,债券投资收益的确认都是在票面利息的基础上加或减债券折价与溢价,是对票面利息的调整。因而在债券的会计核算中设置“利息调整”账户进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明细核算,同时设置“面值”反映债券的初始购入成本。

与此同时,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购人的债券,按债券还本付息情况,一般分为三类: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到期一次还本分次付息;分期还本分期付息。不同类型的债券分别采用不同类型的确认与计量方法。对于一次还本付息债券而言,其票面利息必须到期后才能予以归还是一种长期债权,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账户中进行明细核算,而到期一次还本分次付息和分次还本付息的票而利息平时能定期获得,其票面利息是一种短期债权,在一级科目“应收利息”中核算。由此可知,持有至到期投资一级账户下设的明细账则是由三个账户组成:“面值”、“利息调整”、“应计利息”。

二、“t”形账户在持有至到期投资中的运用

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投资收益的相关理论,对投资者购买较为普遍的一次还本分期付息债券进行溢折价摊销核算中,可以借助“持有至到期投资”的“t”形账户来进行,而不是编制较为抽象的“溢折价摊销计算表”来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溢折价摊销并计算投资收益。

[例1]甲公司2009年1月1日购入某公司2009年1月1日发行的三年期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票面金额为100万元,票面利率为10%,甲公司实际支付106万元。该债券每年付息一次,最后一年还本金并付最后一次利息,假设甲公司按年计算利息,则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

(1)甲公司2009年1月1日购入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100

――利息调整(溢价)6

贷:银行存款 106

将上述会计分录过账到“持有至到期投资”的“t”形账户中: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t”形账户中,可以反映出2009年1月1日甲公司购买债券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06万元,即公司实际所持有的金融工具投资为106万元(构成长期资产)。

(2)2009年12月31日计算应收利息并确认投资收益。应收利息(票面利息)=票面金额(100万元)×票面利率(10%)=10万,投资收益(实际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期初摊余成本为初始购入债券实际支付的金额即106万元;实际利率计算如下:10×(1+r)-1。+10×(1+r)-2+110×(i+r)-3=106(万元)。使用测试法和插值法计算r=7.6889%,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利息 10(100×10%)

贷:投资收益8.15(106×7.688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溢价摊销)

1.85(10-8.15)

实收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10

贷:应收利息 10

由上可知,利息调整=票面利息一投资收益,即溢价购人时的投资收益=票面利息一利息调整(溢价摊销额),表示甲公司收取的利息10万元中有8.15万元为实际购入债券所获取的投资收益,另外1.85万元为当初债券购买时多支付的溢价摊销额。将溢价摊销额1.85万元过账到“持有至到期投资”的“t”形账户中:

“t”形账户余额反映出公司在2009年末溢价摊销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即摊余成本为104.15万元,根据该摊余成本可计算出下一年的投资收益,。

(3)2010年12月31日计算应收利息和确认投资收益

借:应收利息 10(100×10%)

贷:投资收益8.01(104.15×7.688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摊销(溢价摊销)

1.99(10-8.01)

实收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10

贷:应收利息 10

将溢价摊销额1.99万元过账到“持有至到期投资”的“t”形账户中:

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104.15-1.99=102.16(万元)

(4)2011年12月31日计算应收利息和确认投资收益并收取本金。分析:投资收益=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02.16×7.6889%=7.85(万元),溢价摊销额=10-7.85=2.15(万元);因最后一年需考虑计算结果的尾差,此时可先用倒挤法计算出本年利息调整数(溢价摊销额)=总计溢价摊销额一溢价已摊销额=(106-100)一1.85-1.99=2.16(万元),投资收益=应收利息(10万元)一溢价摊,销(2.16万元)=7.84(万元)。

借:应收利息10(100×1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溢价摊销) 2.16

投资收益 7.84

收取债券本金和利息:

借:银行存款 11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0

应收利息 10

将2011年持有至到期投资溢价摊销额和收取的债券本金过账到“持有至到期投资”的“t”形账户中,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的余额应为0。

如果投资企业是以低于债券面值的金额折价购入债券,同样可以利用上述开设“t”形账户的方法来核算,此时每年年末投资收益及应收利息的账务处理符合关系式:投资收益=票面利息(应收利息)+利息调整(折价摊销额),具体例解如下:

[例2]例1资料中若甲公司实际支付96万元取得该债券,该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

(1)2009年1月1日购入债券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100

贷:银行存款 96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折价) 4

过账到持有至到期投资“t”形账户

(2)2009年12月31日计算并确认投资收益

实际利率计算:10×(1+r)-1+10×(1+r)-2+110×(1+r)-3=96(万元),r=11.6638%。

借:应收利息 1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折价摊销)

1.20(11.2-10)

贷:投资收益11.2(96×11.6638%)

实际收取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10

贷:应收利息 10

将折价摊销额过账到持有至到期投资“t”形账户中:

(3)2010年12月31日计算确认投资收益借:应收利息 1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折价摊销)

1.34(11.34-10)

贷:投资收益 11.34[(96+1.20)×11.6638%]实际收取利息时:借:银行存款 10

贷:应收利息 10将折价摊销额过账到持有至到期投资“t”形账户中:

(4)2011年12月31日确认投资收益并收回本息

借:应收利息 1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折价摊销)

1.46(4-1.20-1.34)

贷:投资收益11.46(含尾差)

收取债券本金及当年利息:

借:银行存款 110

贷:应收利息 10

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0

将折价摊销额及收取的本金过账到持有至到期投资“t”形账户中,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余额为0:

通常在进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中,均采用编制债券溢折价摊销计算表的方法来反映各年持有至到期投资溢价和折价摊销额及当年投资收益,相对于开设持有至到期投资“t”形账户过账的方法而言略显抽象,相反,运用“t”形账户过账的方法进行持有至到期投资溢折价摊销则更为直观,并且符合会计人员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