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物理概念总结大全十篇初中物理概念总结大全十篇

初中物理概念总结大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54:42

初中物理概念总结大全篇1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而这些概念和规律一般都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排除这些干扰,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非常重要。

1明确建立概念和规律的目的和意义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在从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中,使学生在“前概念”和科学知识之间引起冲突,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其顽固信念的基础,让学生用新知识概念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体会到建立新概念和规律的意义。例如在讲“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的规律时,让学生先猜想“向两张纸中间吹气将会看到怎样的现象?”很多学生都会认为两张纸会贴在一起。当他们亲身实验后,才会发现出现了与猜想完全相反的结果,这样他们将会主动放弃“前概念”来积极探索正确的科学规律,这样得出正确的规律就顺理成章了。

2在建立概念和规律时要理顺学生的思路

在学习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知其“以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他们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而且这样印象才能深刻,记忆才能更牢固。学习效果才能更好。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如果学的太死,遇到问题时就会一筹莫展,物理知识与实际运用无法联系起来。这些根源都在于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的经历概念获得的全过程。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关注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全过程。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规律的得出,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结果,并用实验他的错误结论。然后介绍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同时做“斜面小车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充分的分析,得出在小车运动的方向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远。再用外推法分析,如果在小车运动的方向上不受阻力,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逐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学生对该规律的建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同时对“牛顿第一定律”也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3在讲述物理概念和规律时语言一定要准确,同时要突出关键词,并给予适当的说明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的语言和公式,是许多物理学家反复推敲总结出来的,十分精炼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有些概念和规律多一字少一字都不行。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准确。对一些关键的字词应加以突出,并予以适当的说明,以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的理解。必要时要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牛顿第一定律”要强调“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讲“二力平衡”,将“二力平衡”中的一对力和“相互作用力中的一对力进行比较。在讲“热量”概念的时候,让学生弄清热量、温度及内能三者的联系和区别。

4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时候,多给学生建立典型的事例

初中物理概念总结大全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方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剖析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因素,突出教学中的方法教育过程,是物理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理论新观点的具体体现。本文就这一研究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引出的若干问题,阐述一些粗浅的看法,旨在总结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突出方法教育的一些共性问题,以求提高方法教育的自觉性和高效益。

一、方法教育的意义及原则

1、方法教育的意义

方法教育泛指对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的教育。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认为按其普遍性程度可分成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各门学科的一些特殊的研究方法,如物理学中的理想实验、理化方法等等。另一层次是各门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比较、类比、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等方法。再一个层次就是哲学方法,它是一切科学的最普遍的方法。

2、方法教育实施中应遵循的原则

1)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循序渐进的原则

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逐步形成,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充分发展,他们对方法也不太感兴趣,因此初中阶段应着重进行观察、实验方法的教育;对于科学思维方法,只能隐性渗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训练。

2)从隐性向显性过渡的原则

对同一种科学方法,教育中可能多次用到,应注意教学要求应按层次展开,逐次递进。如控制变量法,教材中多次用到,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一般不作介绍和强调这一方法;讲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可适度介绍这一方法;讲欧姆定律时,应具体讲解怎样应用这一方法;讲液体内部压强时,可让学生自己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了。类似这种教材中出现多次的方法,如此值定义法等也可按层次从隐性向显性过渡。

3)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的原则

在物理教学教程中,各种科学方法交织在一起,不可能在一种科学方法的教育完成以后再进行另一种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把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如牛顿第一定律推导,就综合了多种科学方法;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静止滚下——控制变量法;平面越光滑,运动距离越大,如无摩擦小球一直匀速运动下去——合理外推;而平面无摩擦——理想化方法。

二、概念教学与方法教育

我们选择概念教学作为加强方法教育的突破口,是确立在以下的一些基点上的。首先,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的核心和基础。其次,概念的建立有其共性可寻。它一般需要通过实验的观察或生活实践中的体验提出问题,揭示物理对象的本质特征,进行总结而得出。概念建立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方法教育因素。如,在提出问题中需要用到观察、实验等方法;揭示本质特征时,需要比较、分析、抽象等方法;在进行总结时需要概括、归纳、推理论证等数学方法。

三、概念教学过程中突出方法教育的注重点

1、在提供引入概念的感性材料时,要强化“实验条件”及比较方法。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加以比较,或在引入概念的有关同类现象中直接比较进行。而比较是在一定的标准(条件)下进行的,没有标准,无所谓比较。因此,在运用比较方法时,要特别强化比较的标准。

2、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要突出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过程。初中许多物理概念是以同化的方式建立的,它是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把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与其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被它所同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理解新概念。因此,用同化建立新概念,关键在于揭示新概念与以前学过的有关概念相区别的本质特征。所以在概念的建立阶段,要特别注意突出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的一些方法。

3、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要突出概念间的比较、类比。概念的运用,是概念具体化的过程,而概念每一次具体化,都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入。通过对概念的变式分析、习题训练,使学生巩固概念,这是必要的。但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为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要突出类比的方法。

1)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类比。例如,压力和压强,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学生往往把压强的大小看成是压力的大小。笔者曾在“压力和压强”教学时,做了如下实验:把一个凸型物体平放在天平上,使天平平衡,若将凸型物体倒放,则天平是否再平衡?37%的同学认为天平不再平衡,他们的理由是接触面积改变了,压力改了。当教师指正后,再做课本上图2的演示,将同一凸型重物放在海绵上,问海绵受到总的压力大小是否相等?几乎全部同学都说不相等,图乙受到的压力大。为此,我们又在两个程度基本相同的班级中进行比较,一个班级通过压力和压强的本质特征的类比,课后测试此题,它的错误率可减小到20%;另一个班级在教学过程中先后指出压力和压强的本质特征,但没有类比,此题测试的错误率则达到41.3%以上。因此,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类比是理解和深化概念的一个好方法。

初中物理概念总结大全篇3

一、建立概念,形成规律

笔者经调查发现:初中物理中所涉及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的基本内容,这些概念和规律大都是物理学家通过总结大量物理现象得出的,但是初中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致使他们对正确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一定的难度。

1.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笔者分析自身的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日常经验与新接触的物理知识相冲突的现象。因此,如何使学生成功接受新知识,引导学生实现将前概念转变成科学概念,成为教研组的重要研究内容。为解决上述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所学的概念和规律。例如,教师在讲解大气压强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将一个乒乓球置于一个倒放的漏斗下面,然后在漏斗口吹一口气,这将会出现什么现象?情境设定后,教师通过实验证明与常规理解不同的结论,从而引出该节课的中心内容。

2.陈述思路,准确呈现

初中物理教师课前应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堂准备,然后充分利用理论推导、实验探索等适宜的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在学生的知识层面内构建起新旧知识转变的纽带。例如,教师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首先通过实验证明小车的运动方向会受到阻力和重力的影响,然后介绍以前科学家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由于初中物理中陈述概念和规律的语言、公式都十分精练,概括程度十分高。因此,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讲解概念和规律,还要对某些关键词加以强调,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加强对类似或是易混淆的概念进行类比讲解,这样学生在理解概念时也就不会产生歧义了,也就能建立起知识网络了。

二、合理分析和应用

初中物理教师在引出概念和规律之后,应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并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而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正是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师在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加深、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学,具体如下:(1)直接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并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判断物理性质;(2)充分利用其他的物理知识,为概念和规律的提出做好铺垫,同时也要以相关概念和规律为基础,为其他知识的学习提供方便。

三、梳理并形成系统

初中学生要想完全掌握所学物理知识,不能只是将知识停留在零散的运用中,而应该将知识形成系统,并将它引入已有的知识框架之中,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相关概念和规律。

1.整理内容

学生在整理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时,应做到以下几点:准确精练地整理概念和规律的内容,理解关键词的精确含义;整理运用概念和规律的条件;在练习的过程中总结规律的推理方法,建立与其他知识的联系。除此之外,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长期坚持整理示范,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知识整理效果,并加以科学指导;引导学生尝试使用结构性回忆法,复习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初中物理概念总结大全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育教学技巧

一、重视对概念的导入

1.在化学实验的协助下,实现对化学概念的引入。

化学概念是对实验结果的简述,具有简明准确性。概念的掌握是化学教学中的最重要部分,同时是教学难点。单纯从字面上分析讲解,学生很难掌握知识要点。在概念传授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通过实验进行概念引出,让同学们在背写时有清晰的印象,将概念中的关键词对应到实验步骤。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总结概念的能力,完成一项化学实验后,先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实验结果,简练成概念的书写形式,在各组之间进行结果互动,将最严谨的答案与书中内容相比较。这一过程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可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化学概念,注意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方式,避免概念理解混乱的情况发生。

2.采取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中选取的例子要贴近生活,可帮助学生理解,由浅入深地进行概念引出。如在讲饱和度时可引用家庭中砂糖溶于水的例子: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砂糖进行搅拌砂糖会溶解在水中,再继续向水中加入砂糖直到不能溶解水杯底部出现砂糖颗粒的时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对于这种不存在危险性且便于操作的实验,课堂中可以向同学们发放实验用品,给每个同学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要严格观察每位同学使用仪器的方法,及时纠正错误。这种直观的教育方法,可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中体会收获的乐趣,培养操作实践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提前将学习任务分配到班级,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拿到课堂上交流。在化学式概念的学习中,先对同学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其中包含的化学式,再由此引出规范的概念。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网络等渠道将难记的常用化合价编写成趣味顺口溜,帮助学生理解,在使用过程中也更方便。课堂的安排要高效有趣,合理分配实验环节和理论讲解的时间,避免出现混乱的情况。互动情景的设计要敢于创新,使学生感受到每节课的变化,不觉得枯燥乏味。

二、采用对比的方式,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在初中化学中,存在很多类似概念,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因此,教师要注重在概念教学中采取对比的方式,列出不同概念的区别和相似之处,明确掌握不同概念的差异性,实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例如,为了实现对“化合物”与“混合物”的理解和区分,对二者进行全面对比,可从结构组成、本质及成分等方面入手。对结构组成,化合物主要是由很多种不同元素组成的,而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构成。如果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化合物中是由一种分子组成,而混合物则是多种分子的综合体。在化合物中,物质性质是固定不变的,而混合物中不同物质的性质都相对独立。化合物由固定物质组成,而混合物的构成则具有不确定性。

三、在概念教学中重视关键词,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化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十分简练,因此要注重关键词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准确的词汇,及时纠正学生在概念上的错误,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例如,在教学“化合物”和“单质”的概念时,化合物是指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关键性的词汇是“纯净物”和“不同”。而单质是指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中心词汇是“纯净物”和“同种元素”。也就是说,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纯净物的范围,二者的区别是否是由相同的元素组成。

四、重视练习的重要性,提高对化学概念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为了实现对化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必须重视练习的作用,同时认识知识的本质有时候虽然对概念达到了基本理解,但是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加以验证,此时就需要增加练习的强度,此外,要有重视经典事例的讲解,运用到实验中,使得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提高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在具体练习中,可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引子,发挥引导作用,实现由直观感觉到化学思维的转变。例如,进行糖水实验,实现由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的引导,得出相应方程式,佐证概念。

初中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化学学习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准备,而概念教学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其教学的有效性显得更重要。与此同时,概念作为学科知识的连接点,其地位更突出。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概念教学,积极探索,不断研究,努力提升自己,切实搞好概念教学,有效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概念总结大全篇5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九年级化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就将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完成了第六单元至第八单元以及实验部分,中考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无论是教师的编写提纲,还是课堂上的精讲多炼,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一个学期来,我在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

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到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三化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初三化学教学工作总结,这一学期来,初三化学学科在期末考和泉州市质检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与学生的努力以及教师的辛劳是分不开的。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总结了几条经验:

①. 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 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今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③.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今年考试热点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⑤.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⑥.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⑦.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⑧.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毕业合格率,最后取得高的升学率及较好的优秀率。

  2  2010年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物理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初一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英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度术科组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物理概念总结大全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直观;思维

我们知道,初中化学的概念很多,也很零碎,让学生死记是不可取的。化学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对化学概念掌握的不好,不仅影响到对选择题、判断题的解决,还会影响到对实验、计算题的掌握。如果对化学概念掌握的比较好,那么他们就能灵活解决各种化学问题。怎样有效的对化学概念进行教学,并取得满意的效果呢?结合五年的初中化学教学经验,在概念教学方面提出自己的做法:

一、运用生动的直观形象,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因为概念的引入是以生动的直观为基础,从学生的感知开始的。直观的教学手段有实物、实验、图表、电脑多媒体、语言直观等教学方式。

如在讲“酸碱指示剂”时,可以选用实验引入的方法,做“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对同一“酸碱指示剂”作用的实验,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是用原有知识无法解释的,这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实验起到了很好的激疑作用。另外,以可通过原有的化学知识生活经验提出问题,用问题引入。如:“食醋、石灰水溶液中主要含什么物质?”“对酸碱指示剂有什么作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等等。这种问题引入的方法,接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学习积极性高。总之,加强直观教学,引入新概念要自然,问题要有一定的知识坡度和难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内容不能过多,时间不宜过长。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准确缜密地理解概念。

概念时大脑思维的结晶,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不可能形成化学概念的。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化学事物特征,边分析,边诱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头脑中加工、整理,形成概念。而不能把概念的定义硬性的灌输给学生。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之后,教师要帮组学生准确、缜密理解概念。如在讲“催化剂”的概念时,要正确理解“改变”两字的含义,它包含了“加快和减慢”两层意思。另外,要正确理解“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化学性质一定不变,而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三、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充实基本概念。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它是从质的方面阐述概念。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所反映的那一类事物的总和,它是从量的方面限定概念。如在讲“化学变化”这一概念时,它的内涵是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它的外延是具有这一属性的各类型的一切化学变化。刚开始学习化学的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朦脓的,常会提出“什么叫生成了其它物质?”“究竟哪些是化学变化?”等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明确其它物质就是变化后所生成的不同于反应物的哪些物质,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正确理解化学变化的涵义。

四、准确掌握教材内容的深广度,逐步深化和发展概念。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钻研课表和教材,掌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不可随意加深和拓宽教学内容。九年级的学生刚学化学,受知识的限制对某些化学概念的理解显得很粗略,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余地,随着知识的积累,对概念的理解会逐步加深。例如九年级的学生在刚学完“元素”概念时,只知道“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对“类”的理解是肤浅的,进而学习了“离子”的概念之后,才知道元素也包括一些简单的离子。到高中学生还要学习“同位素”的知识,会进一步知道元素还包括一些不同种的(中子数不同)原子等等,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这里就要留有余地。

五、科学地编制习题和作业,帮助学生强化、巩固概念。

教师在教学完概念之后,如果不加巩固,学生很容易忘记,所以,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的内容科学地编好、选好、组织好化学习题,帮助学生强化、巩固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学习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之后,针对此知识点可让学生做以下习题:

1、有以下几种物质:①海水;②硫粉;③液氧;④净化后的空气⑤铁;⑥加热高锰酸钾后的固体;⑦稀有气体;⑧氧化铝;⑨冰水混合物。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纯净物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纯净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单质的是()。

2、有以下物质:①混合物;②纯净物;③单质;④化合物;⑤氧化物;水属于:()

a、①④B、②⑤C、②④⑤D、①⑤

通过这两个习题的巩固,大部分学生对这几个概念基本能掌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和事实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另外,在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信息网络等。把基本概念运用到解题和生活实践中,这样就能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物理概念总结大全篇7

   一、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阶段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而这些概念和规律一般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那么,如何排除这些干扰,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呢?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建立概念和规律的需要和意义。

   “在学生的相异构想与新的物理知识相冲突时,怎样才能促成认知结构的顺应,从而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呢?关键是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其顽固信念的基础。”所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用以往的知识概念无法解决,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体会到建立新概念和规律的意义和需要,主动放弃“前概念”的影响,急于了解新的知识。如对速度概念的教学,可以设立这样的问题情境:①一般情况下,兔子和乌龟谁跑得快?②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我们能说兔子跑得快吗?这样接着引出常用的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物理学中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运动快慢的规定,为速度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

   2.清楚阐述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思路。

   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索、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对斜面小车实验现象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小车运动的方向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再用外推法分析和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结果,逐步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样学生对该规律的认识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

   在知识学习中,这样的方法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他们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而且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学习效果较好。“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支离破碎’等等,其根源都在于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历经概念获得的全过程。”另外,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一般都含有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在阐述它们的建立过程时学生也学会了一定的思维方法,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中的外推法,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的控制变量法等等,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大有帮助。

   3.准确呈现概念和规律的内容。

   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的陈述语言或公式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中要强调“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其中“或”要提醒学生注意;又如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要加以比较。这样学生在理解时不至于产生歧义,并能建立起多方联系。

   “人在利用概念进行思维时都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和支持”,所以,只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文字表述还不够,还应给学生一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建立范例模型,这也是呈现概念及规律的不可缺少的方面。

   二、运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阶段

   概念和规律呈现出来之后,就必须对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理解,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使新知识与已有的其他知识链接起来,这就进入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第二阶段——运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是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梯度:

   1.初步的直接运用。如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规律对物理性质直接判断等。这一内容一般在教授新课时即可进行,以对新学知识作初步巩固。

   2.逐步提高的间接引申。如公式的变形使用,隐含条件的挖掘,推论的形成等。

   3.与其他物理概念和知识的交叉和整合。一是利用其他知识为本概念、规律提供条件;二是运用本概念、规律为其他知识提供条件。梯度2和3宜在习题课、复习课中提出。

   例如,“杠杆原理”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习题可设置为:①直接运用杠杆原理,如求力臂、力等;②运用杠杆原理,但隐藏条件需要挖掘,如求动力最小;③杠杆原理与其他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将杠杆两端的物体浸入液体中,再判断杠杆是否平衡。

   这一阶段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教师的例题讲解、学生的练习巩固、运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等,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教学的原则和要求是:①题型设计应典型,难度逐步加深,对较难的习题要进行适当的拆分,以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轻松学习;②留给学生时间,教给学生方法,要求他们领悟运用知识的要点;③练习的内容应多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相联系,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三、概念、规律的整理阶段

   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到第二阶段,并没有结束。学生对某一内容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这一知识的本身和其零星的运用上,对这一知识而言,应形成这一知识本身的系统并将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才能说是对概念和规律的全面掌握,所以说,对概念和规律的整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阶段。

初中物理概念总结大全篇8

[关键词]生物中考复习策略积极准备知识串联快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115

初中生物复习阶段,是中考备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复习目的是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对所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获得学科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初中生物中考的总复习时间短,且与其他学科的期末考时间较为接近。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初中阶段四本生物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是初中生物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积极准备,摆正心态

就福建区域而言,生物中考时间往往安排在初二下学期期末进行,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面临的第一次中考,学生对于这次不同于往常的考试的应试心理五花八门。一直以来,初中生物学科在大部分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不像语数英那样“根深蒂固”,在思想上也不够重视。所以教师在第一堂复习课上应先从思想上指引鼓励学生,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避免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的情绪。在中考复习中,部分学生会认为我的语数英学习成绩都很棒,生物期末考平时我不怎么努力也可以考到好成绩,生物中考应该很简单,我等最后时间翻翻课本也能过,还是要把时间放在初二期末的市质检上。这部分学生对生物中考不够重视。而部分学生认为反正我其他科成绩也不好,生物学习效率也不高,初一的知识早都忘记了,复习时间这么短,产生畏惧中考的消极心态。面对这两类学生,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充足的自信心,端正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

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通过实验观察、列表等方式对Dna和Rna的异同点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共同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皆为核酸;列出两者在分布、结构、化学组成、生物功能的不同点。通过比较,学生能更加准确地理解、掌握和区分Dna、Rna这两个概念。

4.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理解生物学概念

例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课,通过对照实验,突出酶的三个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总结出“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这一结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生物概念,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事实的真相,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促进学生前概念的正迁移。

5.利用模型和概念,强化前概念的正迁移

“模型”不仅是事物的原型的体现与表征,还是对事物原型的概括和抽象,它不一定要具有原型的全部特征,但却能体现和展示原型的本质特征。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三种。概念模型是一种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比较的记忆方法,利用不同的学习资源进行独立、主动学习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

概念图是概念模型的一种。概念图是用符号、连接词将概念等知识点组织起来的工具,是对知识的系统化表征,也是思维的可视化。在教学时,合理运用概念图,能帮助学生系统化地理解生物概念,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绘制概念图,必先搜集和整理教材资料、复习和巩固相关知识点,再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最后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表示出来。此过程促进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实现知识的系统化。让学生绘制概念图,将建模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强化学生前概念的正迁移。

总之,当前我国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仍是一有待深入探究的课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知识迁移原理中的正迁移理论,结合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前概念的正迁移,实现错误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秦亚平.生物学科概念名称的解读及其教学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2(7):79.

初中物理概念总结大全篇9

示范就是精选一些典型例题,通过剖析,为学生建立一个可以仿效的样板。

二、联想

联想指由某现象某概念而想起其它相关的概念。能引发联想的现象或事物,往往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即在大脑留下深刻痕迹的现象或事物。

三、对比

比较是初中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比较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及特点,才能获得准确、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对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相似的事物中寻找差异;一是从有差异的事物中寻找共性,其目的是维护概念的真理性,防止概念的混淆。

四、网络

以某物质、某产品、某概念为中心,建立有关知识和概念的网络,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概念“网络”在一个线型或体型的结构之中。

五、拔高

拔高即引伸,让试题有梯度设计,让难度步步递升。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形成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我们在训练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在训练程序上有个恰当的梯度安排。

六、改错

对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在审题,或使用知识、技能,或判断推理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如果我们不能防止错误,那么出现错误时一定要认真加以纠正,并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这里要注意:①在哪儿跌倒,在那儿站起来。要有的放矢。②容易犯错误的地方,经过改正以后,还可能重犯这样的错误,为此纠正必须彻底。要从概念上、方法上、心理上深刻挖掘原因,总结出教训来。必要时应进行复查。

改错用在教学中,往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采用“谬误法”教学,有意识把学生引到错误的做法上,然后进行改正。欲擒故纵,从一反一正的曲折迂回中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还有一种方式,如某学生的错误,在教师指导下让全班学生来纠正,这样全班同学都陷入积极思维的漩窝之中。敞开思想的火花,对吗?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为什么?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七、抽象

把具体物质或数据用字母代替,指出问题并给出条件,让学生进行推理或判断,这就是抽象法。

八、总结

只有牢固地、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灵活地去分析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已有知识,使其形成系统。这就需要进行总结。总结的目的是便于记忆,便于形成系统,便于掌握方法,更便于培养思维能力。

九、干扰(迷惑)

干扰指为命题设置障碍,迷惑是在概念上或形式上施以伪装,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中。考生必须经过积极思维,去伪存真,方能见其真谛。

十、综合

初中物理概念总结大全篇10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完美的结局则蕴含了成功的精髓,课堂小结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仅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而且启迪新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本文总结了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的常用方法,以期为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课堂小结概述

课堂小结其本质是对一节课或一章课的概括性的说明,时间控制5-10min,既要全面概述本节课内容,又要言简意赅,同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目的;(2)言语精炼;(3)启迪性;(4)思想性。

三、开展课堂小结的必要性

1.完善课堂信息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点增加,知识的难点增多,在正常教学结束后,学生接受的信息多而杂,很难做到层次分明、结构条理。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或图表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是对课堂信息的完善,不仅协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层次,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2.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课堂小结教师不仅可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教学的课堂小结是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便日后的改进;也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以便再次的讲解和示范,加深印象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3.承前启后

初中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新知识作为旧知识的延续和扩展,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旧知识作支撑,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忽略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通过课堂小结,在巩固、归纳旧知识的同时,启迪新知识。

四、课堂小结的方法

1.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在课堂结束的五到十分钟内,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思想进行总的概括,以图表、阐释、视图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教师再次的授业解惑。归纳总结法,为学生展示了整节课的内容,在突出教学中心的同时,也突出了重点。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列举三角形全等的所有证明条件,学生通过选择的方式回答哪些条件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哪些条件不可以;也可以延伸扩展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全等条件。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延伸拓展法。延伸拓展法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力的作用,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通过问答的形式,教师启迪性提问,学生试探性回答的方式,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扩展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视野。一节完整的课堂,应该以引导性问题开启,以启迪性问题结束,使学生在追逐中进步。例如,在学习有理数时,教师通过提问:大家这节课收获了什么,什么样的数属于有理数。有同学可能回答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再进行深层次的提问:小数是否属于有理数。不断的通过提问,学生温习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比较异同法。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相似的概念,相近的结构,通过比较异同的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温习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异同观念,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把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的相似概念、原理、结构等放在一起,对比不同概念、结构、原理等之间的差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同概念、原理、结构之间的异同,避免混淆,而且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记忆。例如,在学习《认识圆》时,学生容易混淆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概念,教师可以分别列出圆心角和圆周角的概念,进行两者之间的比较,然后利用图示分别在圆中找出圆心角和圆周角,这样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异同就清晰可见,以便于日后的灵活应用。

4.实践法。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小结中,可以预留一定的时间,作为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学生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立方体时,可以通过指认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来总结不同立方体的结构特点。在学习对称图形时,可以指认生活中的实物,来总结对称图形的特点。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深知识,体验快乐,提高教学效果。

5.学生自立法。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小结,教师在上课前,指出由哪位同学完成课堂小结,或者以自荐的形式完成课题小结,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小结,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