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57:00

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点篇1

摘要:文章分析了项目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的关系以及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自身特点和现状,阐述了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一般原理和审计步骤,对几类工程风险管理审计进行了探讨。

风险是指组织内部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建筑工程项目一般具有投入资金多、规模大、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易受自然条件及地质水文情况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等特点,在工程建设期间,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随着现代建筑工程项目逐步大型化,国内一些管理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末不断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以使工程项目最大程度上避免各种风险给工程带来的损失,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经济效益。

本文论述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指业主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工程投资决策、财务管理、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技术等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处理等管理行为的一系列审核活动,是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控制、监督及评价的过程。

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导致损失的项目不确定性进行预测、识别、分析、评估和有效地处置,以最低成本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指工程项目组织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组织内部风险管理程序、对策及体制、机制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是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系统的控制、监督及评价的过程。

关于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二者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提出“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审计的前提和基础,风险管理审计注重确认和测试风险管理部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及相关制度和程序,与风险管理本身有所区别。但从工作步骤、工作方法上看,二者有很多相似,其功能和最终目的都是减少组织风险损失,提高组织管理效益,因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二、开展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的自身特点和现状

1.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的自身特点。第一,审计范围广。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注重确认和测试风险管理部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审计工作涉及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第二,审计专业性要求更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由原来的内部控制审计扩展到所有工程风险管理技术审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还要求广泛运用统计分析、计算机等技术方法,因此,对审计人员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第三,开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要求有较完备的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如风险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为风险管理审计提供支持。

2.我国开展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现状。近些年,一些大中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者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在现代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工程管理实践。但就总体而言,项目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缺乏积极、主动、系统的风险管理行为。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瞬时的或者间断性的,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的复核和再评估。另外,大部分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还不完善,缺乏现代意义上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这里我们引用风险管理研究与开发项目合作组提出的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四个等级标准,即临时级、初始级、可重复级、管理级。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实践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还处在初始级或可重复级。

而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作为一种现代审计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实践中,受到管理者风险意识程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内部审计技术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在大多数工程项目中还未全面开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尚处在理论研究与初步实践阶段。

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一般原则和审计步骤

1.一般原则。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审计应当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独立客观、职业审慎、保守秘密等原则。内部审计人员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实务标准,充分考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复杂性、艰巨性,遵循适当程序,采用先进方法和手段,科学有序地按步骤开展审计工作。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应有利于工程项目生产与管理,增加企业效益。

2.审计步骤。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的工作要求高、专业性强、责任重、审计风险大。要做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工作,防范审计风险,一般要按以下步骤开展各项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第一,识别风险。制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包括制定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施工生产风险管理、建筑市场风险管理、项目组织人事风险管理和其他风险管理审计计划,确定风险管理审计的位置和背景。第二,分析风险。对工程风险迹象进行深入了解、做好记录,并对风险进行分类。第三,评估风险。分析工程风险的成因及其影响,确定风险程度及等级。第四,监控风险。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进行跟踪检查或后评估。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包括在整个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产生

的条件和导致的后果变化。第五,处置风险。

以上审计步骤,是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风险管理审计具体工作的一般步骤,同时也是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性工作,它与各业务部门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既有所联系,又有所区别。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应协调各业务部门严格按照以上审计步骤,扎实地做好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性工作,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四、建筑工程项目的几类风险管理审计

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审计主要包括工程风险管理体制审计、工程风险管理机制审计、工程风险管理程序审计、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工程项目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在工程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应有重点地、有计划地、分步骤地开展以上几类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之间并不是彼此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都是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审计工作的侧重点不同。

1.工程风险管理体制审计。工程风险管理体制审计主要在工程项目组织成立初期开展,审查、评价风险管理体制的合理性和完善性。重点审查、评价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是否经过充分论证,财务管理体制、考核评价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是否健全。

2.工程风险管理机制审计。工程风险管理机制审计一般同风险管理体制审计在项目组织成立初期同期开展,主要审查评价风险管理机制的结构性和尽责性。重点审查、评价高层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风险管理理念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审查评价工程风险管理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是否具备胜任风险管理的能力,有无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审查评价全员风险管理的情况,包括工程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中岗位的设定和责任的明确性。

以上两项审计是从组织建设方面对风险管理系统的审查和评价,目的是为组织决策层提供组织建设决策依据。虽然这两项审计相对于后面叙述的工程风险管理程序与对策审计,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要相对简单,更加侧重于对组织的定性评价,但完善、合理的组织建设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同时,也为风险管理程序与对策审计提供组织方面的支持,因此风险管理体制与机制审计工作要认真做到科学、客观、公正、有效。

3.工程风险管理程序审计。工程风险管理程序审计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始终,审查、评价内容包括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设计,直到项目施工、验收、后期服务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框架结构内的所有内容,主要审查、评价风险管理程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内部审计机构应有重点地、有较强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工作。比如,工程招投标阶段,重点审查、评价招投标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是否采取了规范化程序规避风险,规避风险程序是否有效运行;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程序是否有效地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使得规避风险措施在工程管理中得到落实;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之间财务往来核算办法是否能够通过风险管理程序有效规避风险等。风险管理程序审计和后面叙述的风险管理对策审计涉及到内部审计机构与组织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同时也需要组织内部各部门间的配合,还需要合同管理系统、施工管理系统等其他管理子系统的协作,是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风险审计的工作重点,也是工作难点。

4.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重点审查、评价工程风险管理对策的周密性,即风险应对计划是否对已经发现的风险的每个层面均作了应对的安排,制定风险防范对策有否考虑风险的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审查、评价工程风险管理对策的可行性,即风险应对策略是否对已经发现的风险的每个层面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是否采取了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等对策。利用合同条款规避工程风险是工程中最经常、最广泛采用的风险管理办法,因此结合工程实际,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可以通过对工程各级阶段签订合同以及合同实施情况的审查,并结合其他审计程序来完成,已达到对风险管理对策周密性和可行性的审查、评价。

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更加侧重技术审计,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各种技术应用复杂、繁多,审计人员不可能对每一项风险规避技术做到充分了解、掌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在各具体业务部门聘请兼职审计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增强技术力量,提高工作效率。

五、审计报告

工程风险管理审计报告是风险管理审计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审计情况介绍。包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间等。第二,工程项目目前进展的实际状态以及未来状态。第三,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评价。第四,工程项目关键的管理问题。第五,最终结论及建议。

审计报告由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撰写,要求做到客观公正、重点突出、专业性强,在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后提交工程项目组织管理层审核和应用。

六、工程风险管理审计的注意事项

1.注意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与组织其他部门的信任。可以通过聘请兼职审计员,增强技术力量的同时,加强组织内部横向、纵向的联系,增强组织间信任。

2.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要求内部审计机构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与工程项目实施相关的工程信息,要求组织有较完备的信息系统作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支持。

3.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型边缘管理实践,它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更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对复杂环境的洞察力和减少环境复杂性的能力。

工程项目组织应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邱菀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3

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点篇2

关键词:桥梁施工项目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述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也称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全过程中自始自终都要关注风险。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了解后,以企业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分析企业整体经济业务,综合评价企业经营所处的内外环境、风险水平。根据风险度选择项目,根据量化分析水平安排审计项目先后次序。根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以降低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并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其审计报告可以作为提出风险、防范风险、应对风险和信息交流的预警信号。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为降低审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也是不同于财务审计、业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一种新的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完善风险管理、改进内部控制的重要监控手段,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实现有效公司治理的监控、保证机制,可以促进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整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是:新的工作范式,遵循“目标—风险—控制”的逻辑顺序;广义风险观以及灵活的服务内容。

桥梁施工项目现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桥梁施工项目当前的内部审计主要集中在财务审计和造价审计,主要是账表审计模式,针对施工项目内部控制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重视不够,降低了审计的作用和效果。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审计模式落后,不能及时地反应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账表导向内部审计主要是事后审计,对于项目的筹建前期和施工中期尚未涉及。执行的内部审计工作都是在桥梁项目完工后才进行的,这样就很难发现项目中存在风险,即使风险被发现,也已“木已成舟”,起不到本质的作用。

二是内部审计参与企业管理不够,不能帮助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管理建议。内部审计能客观地反映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但是它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寻找问题的根源,因此不能为管理层提供决策和管理的建议,使得审计的作用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是审计对象比较单一,主要是对财务资料进行审计。由于桥梁施工项目有投入资金较大、容易出现舞弊等现象,所以说各方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都非常重视,从而忽略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如技术风险、工艺风险、质量风险等。

桥梁施工项目采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桥梁施工由于其工艺的复杂,建筑施工企业多、涉及面广,管理中的协调难度增加。在施工过程中,会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产品进行横向作业或纵向的组合作业;同时还要把建设施工单位、设计图纸的单位、进行监理单位及施工当地各单位的关系协调好,这么复杂的局面,传统的内部审计是不足以应付的。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的管理层及其组织结构容易发生变化,风险发生的内容、程序、方式也会随之更新。每个施工项目都是根据工程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等不同进行设置的管理结构和层次。进行施工后,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同阶段还会发生一些变化,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风险就不易捕捉。所以,项目管理中采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能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审计内容、程序和方法进行不断的更新。

非重复性和单件性是桥梁施工项目的特点,而且管理中不可控环节较多,管理的重点随时都在变动。每次施工的桥梁项目都是不相同的,它们不能批量生产,而且桥梁都是根据具体情况单独进行探测、设计并施工的,因而受施工地点的地质、气候以及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单件性生产就给项目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像这种单件性、非重复性的桥梁施工项目的内部审计,就要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审计,确定内部审计方案及方法。

桥梁施工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

(一)进行项目内审相关信息的收集与风险评估

相关信息包括工程建设过程的规划与立项、设计、招投标、设备材料管理、工程施工、工程验收与启动投运、工程结(决)算、工程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工程档案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有:项目中技术改造的依据及可行性分析不充分;项目中有一部分没有请监理,导致工程量的计算不实;项目中的隐蔽工程实施不可逆;桥梁项目的技术经济效益分析不规范等一系列的管理风险。

(二)制定桥梁施工项目的审计方案

通过对桥梁施工项目建设中发现的风险,应结合施工管理的重点、难点及焦点问题制定审计方案。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与项目的管理部门联合起来,对项目进行审计走访、审计询问、审计比较分析、检验现场查勘、对样本进行抽样审查、对数据进行审阅核对,有针对性地重点分析后,结合测试结果就可以选取重点内容进行审计,制定审计方案。

(三)对桥梁施工项目的控制程序进行测试

首先应评价桥梁施工项目内部控制程序,测试的内容应该包括桥梁施工项目的环境控制评价、管理风险、监督程序、规划与立项程序、设计程序、招标投标程序、设备材料管理程序、工程施工过程、工程验收与启动投运、工程结(决)算、资金使用情况、工程的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其次通过抽取部分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后,检测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比如在工程验收与启动投运、财务收支管理、档案管理、招投标等一些方面缺乏指引。最后通过汇总桥梁施工项目在内部控制程序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抽取一些项目进行审计,对照施工资料和竣工资料进行现场实地查勘,核实桥梁施工项目的工程总量及项目全过程,进行审计。

(四)出具桥梁施工项目的审计结论并进行分析

如果在内部审计中发现问题,比如有些项目的工程造价减少,存在一些资金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后应该提出改进意见,起到规范项目工程管理的作用,可以完善内控制度,为风险管理的实施奠定基础。

根据上述的论证,桥梁施工项目采用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规范内部控制体系。

桥梁施工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应注意事项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与账表导向内部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相结合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对行业风险、相关法律、外部环境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同时还要对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内部风险因素予以全面的考虑。根据目前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帐表导向内部审计和制度导向内部审计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也需要查错纠弊,也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内部审计中施工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把这三种审计模式进行结合使用。内部审计既有风险导向的审计意识,也有账表的审计和内部控制的检查,而不是仅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最优,就只进行单纯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二)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这一系统工程,对施工企业的全体员工要求有防控风险的意识,项目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也要能做到相互配合、协调好各方工作,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能帮助企业实现价值的增值。笔者发现,通过对施工企业实施内部审计,会包含施工项目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还会涉及到比如投标报价、采购材料、管理合同、财务管理、施工工程技术、质量安全等多个部门,这就给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必须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从而能够起到督促企业自觉地防控风险。

(三)快速的反应机制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得以充分的体现

建筑企业出现的风险形式很多,并且风险大小变化较快。风险导向内审实施中一旦发现风险,应立即反馈给企业管理层,企业管理层应针对风险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否则就起不到以风险为导向的优势作用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第244款指明“为使公认风险范围以外的‘例外’情况受到重视。风险得到管理和控制,审计执行主管应负责将发现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方面的问题,报告给那些能保证对审计结果进行应有考虑的人员”。内审人员识别、发现、及时处理和解决企业风险,建立起快速的风险反应机制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才能有效地回避、接受、降低和分担风险,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四)风险识别后的评估过程受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注重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内审人员非常关心控制风险的目标、控制后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控制后是否取得先进的效果、控制的风险程度如何、控制后是否对管理当局的决策产生影响等。重点关注和评估当前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能力,结合企业经营目标的期望评估风险影响差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企业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应通过与施工企业管理层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结合不同的审计模式,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同时采用新的控制评价模式,关注风险识别后的评估,进而能够为施工企业提供更加有价值的服务。

参考文献:

1.audreyaGramling;DanaRHermanson.wherewastheinternalaudit?.internalauditing.sep/oct2009;24,5;aBi/inFoRmGlobalpg39

2.DessalegnGetiemihret.DepartmentofaccountingandFinance,addisababaUniversity.Value-addedroleofinternalaudit:anethiopiancasestudy.managerialauditingJournal,Vol.23no.6,2008

3.anevaluationofinteralauditoeResponsibilityforFraudDetectiontoddDeZoort,paulHarrison,iia2008/09

4.李玲,陈任武.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分析—兼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J].财会通讯,2006(12)

5.上海城建(集团)公司,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编.城市高架桥梁施工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6.王勇.施工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探索[J].建筑,2010(22)

7.张卫红.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之现实思考[C].西苑出版社,2008

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点篇3

众所周知,近年来国内外频繁爆发了一系列极具震撼力重大舞弊案,管理舞弊占了很大比例,且严重危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审计事业也面临信用和生存危机。2001年中国的银广厦、美国的安然丑闻,涉及面之广,冲击力之大,影响之深,加发生时间之巧合,实属审计史上罕见之事。国际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安达信和我国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也因审计失败而倒闭。

而国家审计自成立以来,审计风险就一直存在,但是审计人的风险意识始终比较薄弱,自从发生“佛山罗斌案”和“红塔集团褚时健案”之后,审计风险才真真切切凸显在审计人面前,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跟踪审计是近年来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采取的比较多见的审计方法,由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政策性强,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又要熟悉工程业务、财务业务、企业管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而现实生活中同时具备这些知识的人才实属罕见,因此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多是各专业的人才一起完成,审计的风险随之加大。如何防范审计风险,是目前政府审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及其特征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认识的偏差以及业务和技术水平、工作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审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或做出的审计结果与事实的偏差。

审计人员从项目准备阶段开始介入,全程跟踪监督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保证项目建设各阶段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这样可以更全面、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能,提高审计效率,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有责任就有风险,作为审计人员跟踪审计建设项目,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那是十分危险的。等到风险袭来的时候,再去谈风险为时已晚。

风险的客观性是审计风险的特征之一。我们在知道了审计风险的内涵之后,应首先了解审计风险的特征,并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特有表现。现分述如下: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

(四)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

(五)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了解了审计风险的特征,接下来就需要认识风险,管理风险,直至有效地控制和削减风险,这就是风险防范实施的全过程。

本文主要从审计执业环境、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机关聘请中介机构等方面探讨审计机关在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一)跟踪审计所处的执业环境引起的审计风险

1、公众对审计意见依赖程度的提高和审计意见的扩大,使审计职能日益延伸,审计对象日益复杂,审计内容日益广泛。这一方面促进了审计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审计风险。

2、法律在赋予审计部门签证和评价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审计责任尤其是法律责任的存在是审计风险存在的直接责任。

3、《国家审计法》、《内部审计法律》以及地方或系统审计条例与相关的如《合同法》、《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没有很好的衔接,一旦发生不可调和的纠纷,地方或系统的规章制度就失去了制约作用,行业内一些约定成俗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面前全都成了空文,甚至还要承担法律责任,给个人特别是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4、现行的审计大法主要是规范的财政经济行业,对于工程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比较含糊,建设厅所规范的工程管理和建设人员权利和义务是与国际接轨的,与我国的国情还有很大差距。

(二)、跟踪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引起的审计风险

1、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过关,经验和能力缺乏

工程审计涉及的面很广、政策性强、技术难度大、专业性很强。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地点的建设工程各具特色,专业水平不过关,审计人员独立完成审计业务就相当困难,审计水平高低与审计质量好坏成正比,与风险成反比。如现在有些重点建设项目前期报告都会要求审计机关派审计人员参加,而该审计人员在作出项目是否可行的意见时由于知识水平、经验的缺乏或者在没有具体掌握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在项目报告上签字,审计风险

就会加大。

2、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

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对工程审计结论客观公正,如实反映工程真实造价相当重要。如审计人员对基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深入或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另外个别审计人员在处理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时不够慎重,违反审计程序、审计规范、审计纪律等规章制度,造成、隐瞒审计情况,最终带来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工作疏忽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会因审计人员对风险的重视程度的不同而产生性质完全不同的结果。

由于跟踪审计相对于投资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的审计,涉及的建设项目资金管理链条更长,审计人员需要的知识范围更宽,审计工作业务量大,时间紧、要求急,易出现操作不熟练或者出现失误、审计人员工作不细、取证不到位、审计方法使用不当、审计程序不合规、忽略或省略了必要的审计工作程序使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质疑,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4、审计人员职业判断出现偏差

建设项目情况复杂、内控制度不健全,工程管理不规范,或者管理处于无控制状态,被审计单位不积极配合,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不完整,使审计人员不能全面了解和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问题,而作出错误的判断,都会使审计风险增大。

5、审计人员的不正常更换,打破了审计工作的连续性,加大了后续工作的难度,加重了审计工作量,最终形成审计风险。

6、审计人员偏离审计目标,侵入项目管理引起的审计风险

如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模式,审计成为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控制环节。审计人员频繁地介入建设现场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建议,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是审计监督的职责。但是这一审计模式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正确的定位而侵入项目管理者的职责范围。由于介入项目管理,会产生利益冲突,审计风险加大,也破坏了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利制衡机制,从而造成审计工作不应有的越位与缺位,使监督的作用弱化。

(三)、审计机关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引起的审计风险

由于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必要时需要聘请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参与跟踪审计。社会中介审计机构接受委托,并在委托协议中明确审计方式、工作内容、职责范围和审计授权、审计责任和风险,受托人只根据协议约定授权履行审计职责的范围并承担其相应的审计责任和风险。

1、近年来社会基本建设规模膨胀扩大,社会审计机构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审计人员快速增加,人员结构良莠不齐并且流动性大,社会审计机构大多采用按业务收入一定比例提成的办法来激励工程结算审计人员。如果社会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再有缺陷,不能廉洁自律,潜在的审计风险就会急剧扩大。

2、社会审计机构为了拿到审计业务,必须与甲方负责人员处好关系,而且在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工程造价的确定最终还须甲方与施工单位人员签字认可,如果甲方人员与施工单位人员关系密切,就有可能签虚假签证,刻意增加变更,提高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就是发现问题,但是为了工作的顺利完成、及时拿到审计费,往往不敢提出疑义,造成审计风险。

3、部分社会审计机构为了拿到审计业务,盲目降低投标报价,致使不合理低价中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审计质量根本无法保障。

(四)、其他原因引起的审计风险

1、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其它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

(1)、承包合同条款不清晰,责任不明确,执行不严格,矛盾纠纷导致仲裁和法律诉讼。

(2)、管理体制不科学,现场管理人员的职责有背于现行有关法律所确认的权限,特别是非专业管理人员的任用。

(3)、施工过程中的随意变更和违规作弊签证时有发生。

(4)、设计部门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结构修改和功能变更。

 (5)、管理混乱不规范,工程资料收集不及时,审计资料不全,导致信息失真和结算纠纷。

(6)、进度款比例过高、超付工程款等引起结算困难,工程悬而不结现象严重。

2、跟踪审计中,影响工程造价审定的有关因素不断变化给整个审计造成风险

科技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的应用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如实行定额计价项目,对定额配套的文件、答疑是否全面,材料的价格确定是否合理;如实形工程量清单计价项目,与计价有关的生产要素如:人工、材料、机械等的单价、消耗量以及其他费用的确定是否合理等,这都是审计风险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防范

分析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辨别、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从而减少意外损失或进而使风险为我所用。

(一)、传统的风险防范模式

传统的风险防范模式是基于制度基础审计,因此风险的防范都是遵循工程项目的进程而逐步进行的,风险存在于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工程竣工结(诀)算的各个阶段。针对以上审计风险的类型,具体措施如下:

1、准确把握定位

审计人员不是从事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职能,是通过对上述工作的审计监督,实现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运行的目标。一是审计人员在前期审计中,应把重点放到验证、评价有关部门所作的可行性论证工作是否规范、到位,计算是否正确,所依据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充分上,并仅就此发表审计意见,供领导部门决策时参考。二是与被审计单位明确划清各自的工作职责,做到各行其是、各负其责,避免或减少因审计单位越位而引发审计风险。

2、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整合审计资源。聘请外部专家或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审核,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审计在自己所不熟悉或不专业的领域发表错误意见的可能性,规避审计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使有限的审计力量,投入到更能发挥自己水平的地方。同时,在聘用专家或社会审计机构的相关合同条款中,对专家的工作质量加以约束,以实现审计风险的全方位控制。二是完善跟踪审计制度和程序,主动规避审计风险。从实际出发,合理借鉴现有审计规范,制定跟踪审计操作规程,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能做的不做,防止越俎代庖。同时也为审计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从制度上保证跟踪审计规范、健康、有序的开展。

3、严格质量控制

一是严格按照审计署6号令要求,建立三级质量控制制度,严格质量检查和责任追究,确保审计证据充分、审计报告真实、审计结论可靠、审计意见可行,将审计风险尽可能地控制在审计系统内部。二是前移监督关口。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严把立项关、招投标关和合同签订关,从源头上监督建设行为;在施工建设阶段,做到逢变更签证必到,逢隐蔽工程施工必到,逢主要材料进场必到,让监督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在竣工决算阶段,结合项目招投标文件、合同、签证等对项目决算进行严格审核,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三是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协调,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可操作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审计建议加强跟踪督查,限期整改到位。

4、强化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项目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它包括了建筑工程项目、交通运输过程项目、水利工程项目、工业工程项目、电力工程项目等,涉及的学科非常多,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要求非常高。审计风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的高低。可以采取内部培养、充实力量、外聘人员等多种渠道,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进一步更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审计观念、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使人员素质与审计任务相适应。二是加强廉政建设。工程建设领域是容易出现权钱交易问题的重要领域,对此,审计机关应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把工程建设领域的廉政问题当作审计系统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二)、现代的风险防范模式

现代的风险防范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的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的现代审计模式。在建设过程跟踪审计中,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工作,为工程审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审计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是降低各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现代审计模式已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引领欧美发达国家审计的潮流。与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思路上有很大不同,在我国的审计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相对独立的工程审计来说,更是处于理论探索阶段。风险导向审计能否在建设工程跟踪审计项目中应用,笔者认为是可行的。

1、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过程跟踪审计中的应用基础

(1)、审计理念作为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是审计行为模式的高度概括。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作为指导思想,以被审计事项的潜在风险作为导向,以风险的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程序为中心,侧重于评估审计事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模式。

(2)、随着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逐步深入开展,工程建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建设投资不落实、超标准建设、转移挪用建设资金,预结算管理混乱、缺乏资金监管、投资效益差等问题日益凸显,重大管理欺诈和舞弊案例也日益增多,这些问题无形中会带来各类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以全面评估工作风险为基础,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高风险点入手,对风险高的项目和资金重点监控,加大审计力度,宏观把握审计重点,既能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又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日益增高的期望值。

2、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过程跟踪审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1)、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风险模式运用于跟踪审计全过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审计人员在各个审计阶段以评价审计风险为导向性目标,来评价各阶段的期望审计风险、固有审计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决策。

(2)、风险导向审计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日益增高的期望。社会公众期望审计人员应毫无遗漏的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但在正常的审计程序中,即使最敬业的审计人员也有可能被管理方或第三方的刻意欺诈所蒙蔽。审计担负着监督与服务的共同职能,只有不断的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各种影响因素,全面动态的分析评估审计风险,恰恰适应了这一需求。

(3)、风险导向审计可以降低跟踪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往往是以全面控制为依据进行审计资源的分配,忽略了建设项目重点风险控制点,这就会造成审计资源在审计风险领域得不到恰当的配置,使得审计效率降低,而风险导向审计就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三)、混合式的风险防范模式

无论是传统的风险防范模式,还是现代的风险防范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不可能把风险降低到零,笔者通过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风险防范模式--混合式,既把传统的风险防范模式与现代的风险防范模式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既能解决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又能全面控制风险点,进一步保证审计质量。

1、建立以全过程跟踪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全过程跟踪审计从工程立项开始,历经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施工、财务决算等各个环节,是对建设项目详细的、具体的全面审计。风险导向审计针对建设工程周期长、投入资金多、舞弊可能性大、风险高的特点,在建设前期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判断关键点和控制薄弱点,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对高风险重点审计。

2、全面提升审计人员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责任意识。前些年,由于我国的法律环境较为宽松,审计违规成本较低,审计人员只要经过测试认为其风险可以接受,不会导致巨大的审计风险损失,就可以终止审计了。通过实施审计风险准则,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来制约其审计行为,将建设过程中的审计风险转移成为审计人员的执业风险,将对提高风险导向审计质量起到重大作用。

3、提高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风险分析、风险管理、数据统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分析宏观环境,行业状况以及建设项目经营战略的能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风险要素的评估,审计证据的收集分析,都需要依靠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因此,增强审计人员在审计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从而有效防范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和审计人员的自身风险。

五、结束语

受现实国情、审计机构自身和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防范道路还很漫长,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全过程跟踪审计为前提,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根据目前基本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现状,寻找风险导向审计与跟踪审计二者的最佳融合点,把风险导向审计融入到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全面推行建设工程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各种隐蔽风险化解于前期阶段,为最终提高审计质量,缩小社会期望差异提供了新的审计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孔凡勤《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工程审计中的应用》经济研究导刊2008第18期总37期2、高春燕《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的应用与研究》同济大学2007.3

3、宋浩亮《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风险防范》Commercialaccounting2006.6.下半月刊

4、唐秋华、许益民、刘长伟、肖飞《面向大型冶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防范的跟踪审计方法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4期2007.8

5、李慈《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方法探讨》审计署网站理论探讨

6、曹慧明《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效益审计》审计研究2005(1)

7、贾新宇《浅议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11)

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点篇4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模型重构的意义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含义探讨模型的适用性需从企事业单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概念入手。经查阅文献资料,没有找到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含义的明确表述。笔者认为,企事业单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活动对单位管理层和董事会负责,执行内部审计准则,是一种内部审计活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应该符合内部审计风险的一般定义。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以下简称《内审准则》),审计风险被定义为“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工作范围可以包含从项目立项、设计勘探、招投标、合同管理、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直至竣工验收财务决算等全过程的部分或全部环节。因此,可以将企事业单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定义为: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建设项目管理过程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特征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具有一般审计风险的特征,即“客观性、潜在性、非故意性、过程性”(汪立元等,2011)。但是由于与传统的审计方式相比,跟踪审计是“由单纯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对于发现的问题可以随时向有关责任方提出,要求被审计单位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还可以揭露和反映体制性、制度性问题,通过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建设项目带来长远效益”,具有“过程性突出、时效性强、预防性作用突出、效益性明显”的特点(柴严,2009),因此其审计风险也有独特的特征:

一是审计风险的内容更加复杂。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一项综合审计工作,不仅包括财务审计,而且包括可行性研究、招投标、合同管理等工程管理审计以及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等内容。审计过程长,项目多,责任重大,财务审计风险和管理审计风险、绩效审计风险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内容。

二是审计风险与投入该项目审计资源的关系更加密切。要完成一个建设项目,需要多工种配合,工程建设技术相当复杂。在如此复杂的工程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中识别重大差异和缺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审计资源的投入要求很高。当审计队伍的质量或数量与建设项目不匹配时,审计结论出现差错概率增加,风险加大。

三是审计风险的后果更加严重。跟踪审计是嵌入建设过程的一个个不连贯环节,与工程管理等工作相互交叉。跟踪审计人员履行审计职责,对某一环节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和差异进行识别,提出相应改进建议,并通过工程管理人员或监理人员去实施和改进,审计结果不仅直接对当期工程质量、造价和进度等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因工程建设的连续性,从而对后续工程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当建设项目出现问题时,审计人员往往成为被指责的对象,审计责任更加容易掩盖管理责任,加大审计风险。

(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不完全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iaaSB构建的审计风险模型适用于注册会计师开展财务会计领域的鉴证(或确认)服务。《内审准则》中建立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检查风险”,与iaaSB建立的模型类似。但是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既有确认任务又有咨询任务且工作内容复杂、连锁反应严重且深远,完全照搬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或《内审准则》模型,只考虑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和检查风险是不全面的。笔者认为,应该以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结合企事业单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特征,重构审计风险模型。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模型的重构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正如前文所述,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目标不止于识别重大差异或缺陷,更多地是要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已经进行、正在进行及后续工作任务等并提出建议,督促工程管理人员具体实施。审计人员只检查出某重大差异或缺陷而不能发表科学合理的适用于特定环境下特定建设项目的意见,同样属于“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增加审计风险。因此,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还应该包括建议风险。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由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检查风险和建议风险构成。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模型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与审计客体具有直接关系,属于客体风险;检查风险和建议风险则与审计主体有关,属于主体风险。在审计准则中,往往假定当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不存在而审计人员认为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通常可以忽略不计”(唐建华,2012)。也就是说,先有客体风险,才有主体风险,客体风险是独立于主体风险之外的客观存在,属于第一层次的风险;而主体风险仅指客体风险存在情况下未发现差异及发现差异但未提出正确建议的可能性,依赖于客体风险,属于第二层次的风险。

(2)总体审计风险(R)与各审计风险构成要素间的散点关系。为方便起见并不失一般性,可以用X,Y,Z以及总体审计风险R的极端取值(0或1)的对应情况表示相互关系,见下表:

上表中,第Ⅰ行表示当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不存在时,检查风险和建议风险均为0,总体审计风险为0;第Ⅱ行表示当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存在且最大、检查风险已经降低到最小值时,因建议风险为0,表示建议很恰当,故无审计风险;第Ⅲ行表示当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存在且最大、检查风险已经降低到最小值时,但建议风险为1,表示无建议,审计风险最大;第Ⅳ行表示当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存在且最大、检查风险最大,即未检查出有任何重大差异或缺陷时,无建议,不存在建议风险,审计风险最高。

(4)模型的意义。该模型既保留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重大进步”,将识别建设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重大差异或缺陷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又考虑了企事业单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特殊性,在审计主体风险部分引入建议风险,对审计风险与其构成要素间关系进行了准确描述,对优化审计程序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上述模型,要想实现一个合理的总体审计风险水平,审计人员不仅要降低检查风险,而且要降低建议风险。

三、基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模型的审计风险防范

(一)基于审计风险模型,优化审计程序,实现纵向风险控制正确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是降低审计风险的保障。完整的审计程序应从审计计划以及审计方案的制定开始,直至审计报告报出、管理层出具整改报告为止。

(1)依据建设项目审计主体及客体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是对审计任务所做出的事先规划,主要包括审什么、谁来审、何时审等内容。关于“审什么”,一般有两种确定方式,一是接受上级指派,二是根据部门职责确定。企事业单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任务往往是由单位最高管理层指派下来的。在规划这类审计项目时,要以降低审计风险为出发点,充分评估风险以确定投入什么样的审计资源即“谁来审”以及“何时审”。

建设项目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取决于建设项目的内外环境,包含管理、技术、经济、金融、人文社会、法规制度等诸多方面。围绕建设项目的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需要重点关注和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部门是否制定了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该制度是否与目前国家的法律法规相符?有没有相应的详细操作规程?该制度是否曾经得到有力的执行?以前的单位内外部审计机构对建设项目管理的评价如何?建设项目管理层的品德和能力如何?建设项目复杂程度如何?建设项目的关键控制点有哪些等。

检查风险和建议风险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及审计方法的科学性、适用性等。围绕检查风险和建议风险,需要分析审计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建设项目管理知识和能力?是否具有相关职业资质?是否具有相关审计经验?等等。

通过上述分析,审计部门负责人在了解建设项目的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的大致状况基础上,根据上级确定的审计风险总体控制水平,确定可以接受的检查风险和建议风险的大小,进而确定投入审计资源的具体构成。当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完全胜任时,可以采用外包方式,以保质保量完成审计任务。

(2)以不低估建议风险、尽力压低检查风险为原则,制定具体审计方案。审计方案主要包括确定具体的审计方法、执行人及执行日期等。审计方法有很多,包括询问、观察、函证、分析性复核等,采用一种方法还是多种方法并用?执行人需要一般工作人员,还是具有一定经验或资质的专业人员?项目负责人在制定审计方案时,要权衡成本效益做出选择。其中效益即质量,即较低的审计风险水平。

从上式可以看出,与不考虑建议风险的基本审计风险模型相比,检查风险需要降低更多,才能实现R0的审计风险水平。需要进一步注意的是,提出建议需要借鉴更多的项目信息和政策信息,由于存在信息风险,建议风险变数较大,不可低估。两种原因叠加的结果,就要求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将识别重大差异或缺陷的风险即检查风险大幅度的降低,以应对取值区间较大的建议风险。

为此,项目负责人需要进一步详细了解与建设项目有关的管理、技术、财务等资料,借鉴CoSo报告体系,对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分析评价,确定可采用的审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执行人,以便能识别出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并能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

(3)审计实施过程中继续进行风险评估,及时调整审计方案。在建设项目长时间连续建造过程中,跟踪审计人员需要进驻现场工作。尽管如此,数名审计人员不可能也不需要包揽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只需要抓住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将重大差异或缺陷监控到位即可。“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包括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有可能隐藏隐蔽工程和设计出现重大变更的环节、竣工决算难以评价和定性的环节以及投资额较大、影响工程造价和质量的环节”(柴严,2009)。针对每一个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审计,审计人员都应以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评估为基础,判断原审计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方法和执行人等是否存在调整的必要。确需调整,则履行审计部门内部审批手续,做出相应更改并实施。即使不需要较大的调整,审计人员亦需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不放过任何重大差异或缺陷,并对拟提出的审计建议进行风险评估,分清审计职责和管理职责,避免审计越位,徒增审计风险。

(二)基于审计风险模型,建立多层次审计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横向风险控制审计风险问题,实质上也是审计质量问题(周家才,2002)。审计质量监控与审计风险降低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审计质量监控方式有三种:项目督导、内部评估和外部监督。三种方式相辅相成,形成多层次的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

(1)全程审计督导。督导工作一般由审计项目负责人担当,企事业单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主要督导任务包括:一是审计准备阶段,对参与审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确保审计人员明确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和审计责任,并具有完成相关审计项目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确保审计人员了解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和需特别关注的重大问题,制定具体可行审计方案。二是审计实施阶段,监督审计人员按批准后的审计方案实施必要审计程序、针对新发现的重要问题修订审计方案;对审计人员所编工作底稿的质量予以复核。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进行确认,对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进行确认。三是审计终结阶段,确认实际审计风险水平与预期审计风险水平的差异,确定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否需要追加审计程序。通过针对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跟踪审计的督导,使得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尽可能减少其专业判断风险,最大限度保证实现预期审计风险水平。

(2)审计项目结束后开展风险评估。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由一个个具体审计项目构成。每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审计部门内部需要对审计项目的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档案材料进行再次检查,正确评估和确认该环节的实际审计风险,判断其与预期风险的差异。如果实际风险大于预期风险,则需要分析原因,制定补救措施,及时向管理层汇报。如果实际风险小于预期风险,则需要评估审计成本,从成本效益角度调整后续审计方案。

(3)接受外部审计监督和质量评价。外部监督者可以是审计委员会或主管审计工作的单位领导、国家审计机关等。审计委员会或单位领导是审计工作的指导者,审计计划及方案需报经其批准后方可实施,重要的审计建议和审计结论亦需经其核准方可下发,审计工作要在其领导和控制之下。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负有审计责任,对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负有指导的义务。企事业单位在接受国家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的程序方法、风险和质量也相应接受国家审计的评价和检查。审计委员会或单位领导是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工作质量的监督,国家审计机关是在审计工作完成后对其工作的评价。外部监督力量的存在,可以促使审计部门更好的改进工作程序和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三)基于审计风险模型,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如果对审计主体风险进行更深层的追根溯源,那么一方面取决于审计部门制定的审计规程是否完善,另一方面受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的影响。而审计规程是审计部门制度建设的结果,也与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关。降低审计风险,需要整体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1)提升跟踪审计人员的审计业务素质。审计是一个独立的、仍在不断发展着的学科,有其独特的工作程序和方法等。抛开这些程序和方法开展工作,往往无法达到审计目标。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人员恰恰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多数跟踪审计人员只是具有工程造价或工程管理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工程师,他们往往不理解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精髓,“对审计风险认识很不到位”(常允起,2006),简单地把审计工作当成一项工程管理监督工作,检查风险和建议风险都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整体审计风险,所以,应该为这些工程师培训审计法律法规、程序方法等相关的审计知识和技能,并“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强化其“审计风险和自我保护意识”(常允起,2006)。

(2)提升跟踪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其2009年颁布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将职业道德列为强制推行部分,说明职业道德与审计程序、方法同等重要。跟踪审计的风险控制从根本上讲也是对廉政风险的控制(柴严,2009)。为此,要求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人员在监督评价他人之前,理应首先为自己制定更高的勤政廉政要求,至少做到iia提出的“诚信、客观、保密、胜任”四项基本职业道德。“诚信”就是要求审计人员诚信以获得别人信任;“客观”就是审计人员在做出判断时,不受其个人喜好或他人的不适当的影响,以对所有相关环节做出公正评价;“保密”就是审计人员尊重所获得信息的价值和所有权;“胜任”就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达到这四项要求是对审计质量的基本保证。

[本文系中华女子学院重点科研课题《高校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问题研究》(编号:KG09-02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点篇5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252-02

项目审计是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对于增强项目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审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合规使用,提高投资效益。通过审计可以发挥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又可以加强投资效益审计,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加快,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的总体目标,工程项目越来越复杂,投资主体越来越广泛,涉及的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利益格局不断变化,迫切需要建设工程项目审计。一般工程项目的审计其涉及面广泛,工程进度难以确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往来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目前,在建设工程项目审计中问题较多,审计风险较大,如何建立以风险导向为原则的审计风险防范体系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只有以风险为导向,合理确定和评估审计风险,项目审计工作才能有效开展。

一、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重要意义

审计机构面临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被审单位财务舞弊现象也屡屡发生,这些问题都可能产生审计风险。因此,审计机构在应对内外经营风险时,必须重视自身的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建立风险导向型的审计体系,及时识别被审单位面临的风险,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管职能。

强化建设工程项目审计,不断健全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体系,对提高项目盈利能力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顺利有序运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可以帮助投资者理顺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风险控制意识,及时发现和规避潜在风险,实现投资项目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只有建立健全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体系,才能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真正完善内部控制结构,预防和抵御风险,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通过项目审计,可以有效保证建设项目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质量管控,有效核减工程建设资金,进而减少项目舞弊的发生,有效保障投资者和公众的合法权益。

二、建设工程项目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到位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常常是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对成本管理的监管。为完成一些项目指标,一般在年底突击性地抢进成本,其间成本控制基本不存在,丧失了成本管理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对成本的控制仅停留在事后的分析评价上,起不到成本管控应有的作用。部分建设工程项目偷工减料,存在质量安全隐患,项目成本风险监控体系不健全,项目存在层层发包,层层转包的现象,建设责任主体不明确。部分项目利用小型土建、维修及装饰、水电安装等工程没有准确的施工图纸,高估预算和成本、虚报建设工程量。

2.围标、串标问题严重

在招投标过程中,招标人在招投标过程中拥有很大的主动权,处于强势地位。某些投标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惜通过违规行为中标以牟利。如通过和招标人串通,为自己量身定做招标文件;和其他投标人成立投标联盟,约定轮流中标获利等;而招标机构有时会充当招标方的代言人,招标行为有失公允。建设工程招投标本是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项目招投标机制,实现良好投资环境的目的。但由于传统审计的弊端,往往是事后审计,即将审计重点放在建设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上,并没有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审计,缺乏事前监督审计和事中控制审计。给项目投标者带来可乘之机,部分投标者围标、串标哄抬价格,使招标人的利益受损,直接损害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围标、串标在中标后,中标人都要支付出一定的额外费用给招标人好处费,给陪标者陪标费,给借资质者管理费等,潜藏着复杂的商业贿赂。如果审计过程中忽视了违规招标这一严重违法行为,将带来巨大的审计风险,也将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3.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

建设工程项目资金量较大,有的上千万元甚至亿元,大量的资金在项目上,较为分散,无法形成合力。子项目之间资金整合力度不够,有些子项目资金富足,有的资金缺乏,无法继续施工,资金出现了分散的情况,无法形成集中优势,形成了所谓的“切块管理”。受宏观经济和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建设工程项目的融资问题较为突出,不是银行重点关注和扶持的企业,不是盈利能力特别强的建设工程项目很难从银行贷到钱。许多建设工程项目由于施工进度的需要,在日常的管理中,资金的流动与资金的管理监控不能齐头并进。

三、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内部控制风险审计

审计机构要遵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的要求,对建设项目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审计,按照审计要求重点对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会计系统控制,财产日常管理控制及预算授权审批控制、绩效考核控制、运营分析控制进行项目审计。督促企业不断加强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员工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学习和培训,提升规范运作意识,提高建设水平;进一步推动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和改进,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公司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以此来确保各项制度实现有效执行;并及时根据公司的经营发展情况和市场变化随时评估和分析各类风险,加强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和突发事情应急处理机制的建设,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

2.对招标行为进行重点审计

现阶段的评标办法侧重于投标报价,多数工程还是以价格来中标,在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审计投标报价、工期、质量、施工组织设计、业绩等,重点审计单纯靠压低投标报价来达到中标目标的串标行为。对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表中的综合单价和主要材料价格进行合理性、合法性详细评审,有效防止围标、串标行为的发生。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难度低、通用和简单的工程、设备,加强投标审计力度。对招标人或机构审计工程预算时,要根据工程实际和当地人、材、物的市场供求状况,合理制定最高审计限价。

3.加强审计调查与取证

审计调查与取证的依据是建设工程项目的图纸、建设合同、双方认可的签证、成本费用定额、现行预算定额和有关资料。正常情况下可通过以上资料来收集审计证据。但在审计过程中施工单位往往隐匿工程图纸或修改工程图纸,作为审计人员必须进行现场勘探,全面充分地收集审计证据。在进行实地测量时,审计人员、现场管理代表、施工单位代表必须同时在场,采取严格、公平、合法、合理的手段进行审计、测量、核算,审计证据须经第三方代表签字。建设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常对施工材料虚报价格,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这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进行实地调查,获取市场价格,以便取得审计证据。

4.加强项目审计人员队伍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人员,可以有效提高审计报告的效率和质量。做好审计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一是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性质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审计等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熟悉管理、法律以及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二是要加强项目审计人员后续培训教育。后续培训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首先在熟悉最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计算机以及会计电算化等软件操作,以提高项目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后续教育中还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三是要强化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认识。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因素不断增多,这要求审计人员要加强风险意识,及时识别风险。

5.实施全过程审计,加强审计过程控制

建设工程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职责是控制预算、削减工程款额,监督工程质量,提出改善经营的建议。因此,项目审计人员必须将审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面审计上,克服秋后算账的老一套做法,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抓好各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科学确定施工进度,增加审计流程,降低审计风险。在全面审计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成立专业的项目审计小组,并确保审计小组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开展审计活动工作时,不应该受到建设方各部门的牵扯,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全面审计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增强项目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保障项目审计工作客观、公正、有序开展,准确直观地反映项目建设过程中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财务管理状况。

参考文献:

[1]管晓华.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问题及其风险防范[J].财会通讯,2009,(4).

[2]姜士林.浅谈实施建造合同会计准则后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的产生及防范[J].交通财会,2006,(8).

[3]吴岩.建设工程项目审计之我见――加强合同管理审计防范工程项目风险[J].改革与开放,2010,(18).

[4]周原.建设工程项目委托审计道德风险成因及防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5]陈丽瑛.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风险控制研究[J].建筑经济,2011,(11).

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点篇6

 

一、引言

 

工程建设项目审计,是指对公司本部及下属单位工程建设项目造价进行的审计监督,其内容包括对建设项目的投资立项、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等审计。改造、维修及零星工程审计以开展工程造价审计为主。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监督评价活动,内部审计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内部审计从产生、发展到完善经历了很长的过程,逐渐发展成熟为一种管理方式。随着审计法和内部审计相关规定的出台,我国内部审计也逐渐规范完善。内部审计在维护财经纪律、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财务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内部审计索引对内部审计的作用做了确定,一是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二是将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降到最低;三是完善内部管理流程;四是充分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五是优化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六是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

 

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目的,在于促进工程建设单位加强项目管理,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作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结合审计学原理和工作实际,对内部审计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及如何发挥做出了详细论述。

 

二、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研究

 

工程建设是指为改善人们物质文化水平和提高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而进行的相关建设活动,主要是指与固定资产投资有关的建造、安装、购置等工作。按照经济活动分类可以分为工业工程和民建两类。民建主要包括房屋构建、设备安装、场地平整、矿井建设、公路、桥梁、水库修建等。工业工程主要是指设备的安装组件,设备运营管理、系统调试等。工程建设项目是指为工程建设而立项、在一定期间内完成的工程。工程建设项目验收主要分为静态、动态、初步、评估和国家验收等五个阶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范围较广,需要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紧密配合,建设项目管理是核心,项目的管理主要包括前期可行性调查、招投标管理、造价咨询、工程监理、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等。

 

内部审计这一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内部审计只是合规性审计,到了20世纪出现了资产审计的新职能。20世纪末,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信息化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内部审计的重点转为了风险管理与控制。到了21世纪,内部审计的职能又有了新的增加,将其定义为提供独立客观的咨询、确认及鉴证活动,以增加组织内部的竞争和改善组织运营方式,体现了内部审计新的发展方向。

 

内部审计主要是提供咨询和会计确认两种职能和服务。具体来讲主要是评价、绩效评估、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查等。内部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治理的对象,即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及治理成效。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增加企业的价值,积极改善企业治理结构,优化组织运营。

 

工程建设项目的审计依据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国家、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二是批准的立项文件和项目投资计划。

 

三、工程建设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工程建设项目面临的风险有很多,有政治风险、财务风险、融资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管理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建立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新框架,将企业风险降到最小。

 

本文将重点分析工程建设领域面临的主要风险,以期对内部审计的作用有更深入的分析。一是政治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是政府行为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影响,是政府政策、租金、出让金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的影响。概括来讲主要是政策风险。由于我国工程建设市场还不完善,完全是一个政策市场,所以在工程建设项目中一定要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做到按规矩、按政策建设,不可违背国家建设法律法规违规建设。

 

二是财务风险。主要是建设企业面临的财务核算和监督风险,是资金管理风险、财务预算管理风险、成本管理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等等。财务风险的大小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如果财务风险一旦出现,后果不堪设想。三是融资风险。工程建设项目需要的资金巨大,对于投资者的依赖较大,是资金密集型项目,外部资金流一旦发生重大变化极易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活动。

 

企业借贷越多,本金投资回报率越低,越容易产生融资风险,据数据统计,企业面临的融资风险出现的概率是最大的。四是社会风险。社会风险主要是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化。建设项目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主要面临城市规划风险、区域发展风险和社会公众干预风险等。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保障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需要,减少社会群众的干预,履行好社会责任。

 

五是项目管理风险。主要是管理者管理水平和经济活动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企业信誉风险,一些工程建设项目负责人诚信较差,拖账赖账问题突出,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企业信誉风险加大。

 

企业时间管理风险,主要是企业管理者尚未考虑到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进行资金成本管理和控制,导致建设周期过长,资金占用周期拉长,工程建设进度缓慢,从而给开发商或者企业投资者带来项目管理风险。六是技术风险。主要是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科技进步及先进技术的使用引起部分变量发生变化导致的施工风险及设备损失风险。还有一个是安全生产风险,主要是不遵守安全生产规则,影响项目建设工期和整体推进进程。

 

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是强化内部控制,从源头加强对建设工程项目的控制。应强化工程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意识,严格限制企业管理层的权力,充分利用好职工代表大会和董事会的表决职能,建立末位发言等制度,充分听取职工代表和管理层相关成员的意见,不断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对规划设计、招标投标、项目监理、勘查勘探、建设施工、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实施全过程监控、组织和管理。要进一步明确关键控制点,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特点,本着科学合理,简单易行,注重实效的原则,逐步应用到相关业务流程。

 

二是注重事前和事中审计,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由于传统内部审计的局限性,要充分发挥事前和事中审计的优势,从源头上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控制和监督。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在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及方法:①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②技术经济审查、项目过程管理审查与财务审计相结合;③注意与项目各专业管理部门密切协调、合作参与。要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的招投标、建设和监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从源头上控制围标、串标行为的发生。要把握好合同签订关,严格审核,将合同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认真审查相关工程造价,及时掌握材料市场价格,把好签证关。及时审核工程进度及资金支付情况,完全掌握工程核算的主动权。

 

三是建立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建立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新理念,将工程建设项目所面临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要改变内部审计的审计重点和审计对象,有财务审计转向重大错报审计,以风险导向审计为重点,重点审计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风险、融资风险、管理风险及财务风险。本着对投资人负责的态度,优化审计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水平和质量。

 

四是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并使之有效运行。要强化对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加大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从组织和形式上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强化企业管理者的法律责任,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促进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要改进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提高审计范围和审计水平,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工程技术部门要根据工程情况,编制工程审计计划,报经公司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

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点篇7

一、施工企业实行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及其条件

1、施工企业实行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首先,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引入风险导向是施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监管和服务要求,也赋予了更多的职能,而内部审计力量薄弱与施工企业审计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审计资源与审计质量之间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为解决这些矛盾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在内部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其次,现代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需通过风险导向审计才能得以实现。传统内部审计关注了查错防弊、控制风险,但是对风险的关注强度还不够。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无处不在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的焦点应该转向分析、确认、提示的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将风险与公司治理的终极目标联系起来,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最后,开展风险导向形式的内部审计是国际审计、中国内部审计出台的相关法规制度的要求。2003年iia对《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修改后,在内容上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近年来,我国为保持内部审计工作上与国际接轨,也相继颁布了一些有关施工单位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法规和操作指南,这些文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风险的识别度的提升具有很大意义。比如08年6月出台的《企业内审控制规范》就明确地将风险评估作为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共同构成了包括施工企业在内的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指导规范体系。

2、施工企业实行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需具备的条件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需要具备三大条件:

第一,内部审计要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客观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内部审计机构只有具备了独立性才能够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公正、不偏不倚的执业态度,以避免利益冲突。同时具备独立性、客观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才具有良好的开展基础。

第二,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胜任能力。建筑施工业是一个比较复杂和综合的行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较高,在这种环境下开展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要比任何阶段都高。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体系,除了掌握必要的财会、审计等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学习企业运营、公司治理相关知识,提高自身在风险识、评估、管理等方面的技能,深入学习建筑施工企业的相关理论、流程。其次,内部审计人员要培养自己对于风险的敏感性,具有风险意识和看待问题的前瞻性、全面性,将风险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最后,内部审计人员要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工作中,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往往能够有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第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需要以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基础。施工企业点多、线长、面广和分散的组织特点更加需要依赖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在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下,以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价为基础的审计方法才具备使用的条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才能够发挥出其特有的优势。

施工企业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

不同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审计终结阶段”的审计程序,风险导向为基础的内部审计程序为“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终结阶段后续审计阶段”,如图1所示。

(一)审计准备阶段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审计准备阶段的主要是对施工企业建设项目面临的风险进行收集和识别,确定项目风险源,从而判断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判断、评估而制定的总体审计计划、具体审计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将有限的内部审计资源更加有效地进行配置,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1.明确风险源,确定内部审计的重点项目。确定风险源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关键所在,风险源的确定是在对企业面临的总体风险进行收集、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实现的。对风险源的确定要关注:(1)被审单位年度目标及各项分解指标;(2)被审单位的重点项目;(3)被审单位亏损项目;(4)外部审计跟踪项目;(5)风险查找不准确的项目。此外,在对具体关注点进行分析过程中要注意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的相结合。

2.编制年度风险审计计划。确认了风险源,明确了重点被审计事项,就可以根据审计项目拟定相应的年度风险审计计划。审计计划的编制要基于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当前发展状况、经营目标、具体业务流程、资金规模和流动性等方面的全面了解,在宏观上把握住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

图1建设项目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图

3.委派审计人员,成立风险审计小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识别的风险项目合理分派审计人员和审计资源,成立相关项目的风险审计小组。

4.编制风险审计方案。风险审计方案的编制要依据风险评估结果的优先次序,可以根据“风险=导致损失可能性*涉及金额”来评估得到的风险值数据,针对风险值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审计。审计方案主要是对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及其时间做出的详细安排,风险审计方案依据风险大小将具体项目排序后再实施审计,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风险审计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不断调整审计方案,使其达到最优状态。

5.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工作前内部审计机构应先被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正式通知被审计单位做好准备,提前准备好文件、会计凭证、账册和报表等资料,为风险审计小组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二)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实施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具体项目的现场审计,判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通过内部控制有效性程度来判断是否需要通过实施控制测试来获取合理保证。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如何从控制测试中获取保证,提高实质性程序的效率。

1.实施现场审计。在施工企业,很多集团公司只是负责具体项目的投标和承接然后将项目分包出去,所以具体的工程项目大都分布在各个具体工程的工地上,要了解项目具体、真实的情况就要亲临现场进行审计。

2.判断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审计实施阶段,首先要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判断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若判断认为其内部控制不存在或是存在但未得到较好的执行,那么就可以直接进入实质性测试程序。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分析性复核等手段,在深入了解项目管理单位情况的条件下,追踪发现的问题。如果判断认为内部控制是存在的并且预期得到了被审单位较好的执行,那么就要对相关内部控制实施控制测试,并且可以相应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控制测试时要着重考虑:(1)内部控制在具体项目不同时点上的运行情况;(2)内部控制执行的连贯性;(3)控制执行者;(4)内部执行的方式。

3.重新进行风险评估,调整风险审计方案,根据新的审计方案追加或重新执行审计程序。

4.整理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人员应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形成备忘录,并及时与被审计单位责任人进行沟通,了解对方对产生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措施。

(三)审计终结阶段

在终结阶段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对施工企业具体审计对象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并反馈给相关被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针对问题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整改意见,最后出具内部审计报告,将审计工作发现的问题和对策反馈给企业管理层。

在这个阶段内部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报告时要注意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状况作出具体的评价,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揭露出问题背后隐藏的风险。

(四)后续审计阶段

后续审计阶段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区别于制度基础内部审计的一个较为标志性的阶段。制度基础内部审计往往会忽略对被审计单位整改建议执行情况的审查,这样的就会使整个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内部审计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而在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更加重视对被审计单位的后续跟踪审查,对相关整改意见执行情况比较重视,能够使企业真正在发现风险后应对风险。

构建后续审计阶段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纠正措施得到恰当的执行,识别出的风险能够得到及时的应对,另一方面是对建设项目风险审计的总结分析,能够帮助内部审计机构对风险地图的完善和补充,融入一些新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为以后同类建设项目的风险审计积累经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风险导向审计在施工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及对策[Z].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课题组,2008.

[2]劳伦斯·索耶著,汤云为等译.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上[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p1.

[3]宗淑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4]刘建民.浅谈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选择与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4(7).

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点篇8

可见,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履行着审计监督与审计公证双重职责,既面临审计监督风险即未能发现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重大错误与舞弊的风险、又面临审计公证风险即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而且,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与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管理方式的改革,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工作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审计风险不断加大。因此,加强对新时期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找出相应控制对策,是当前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风险的特征

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的显著特点是职责双重性,审计报告需同时满足审计监督和审计公证的需要,审计风险具有特殊性。

(一)固有风险居高。国外贷援款项目涉及环境保护、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农村扶贫等领域,项目建设内容广泛、目标设计多元化、实施环境复杂,涵盖审计固有风险的诸多复杂因素。审计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受上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审计工作过程中难以作出区分和评估。同时,现代审计是建立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和风险评估基础之上的,审计人员不可能发现财务报告中所有的错误和舞弊,审计过程乃至审计意见的形成与表述受众多复杂因素制约,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风险较高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而且是一种客观复杂的现实,不以审计人员的意志而转移。

(二)影响层次较深。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是一项涉外审计工作,关系到我国审计机关在国际上的声誉。审计风险一旦发生,必然会降低我国政府审计的可信度,有损我国国家审计人员形象,严重的还会卷入诉讼漩涡。同时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风险带来的后果,损失的层面不仅是审计机关,而且也可能涉及到地方政府的损失,影响政府形象;损失不仅是表现经济领域,而且也可能表现在政治领域等。

(三)责任主体可变。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通过国家审计机关层层向下授权开展,因不同时期审计管理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审计风险责任承担主体也有变化。我国审计机关从审计第一个国外贷款项目开始,采取编制对内和对外两套审计报告的方式。该时期审计监督风险分别由具体实施审计的机关承担。而审计公证风险主要由审计署承担。自1999年开始,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报告不再分对内对外,以内外合一的审计报告同时满足审计监督和审计公证的需要。这个时期审计监督风险分别仍由具体实施审计的机关承担,但审计公证风险主要由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承担。自2007年起,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只授权到省级审计机关,由省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审计。此时,审计监督风险与审计公证风险主要由省级审计机关承担。

二、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风险的成因

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是一个系统过程,因而审计风险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与审计机关本身是审计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审计环境的复杂性。首先,国外贷援项目建设内容广泛、目标设计多元化、实施环境复杂,项目的实施涉及国家利用外资政策、产业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过程容易受政府行为影响。有的地方政府以维护地方利益为借口,干预审计机关依法揭露和处理问题,导致审计师意见不能恰当地反映真实情况,降低审计的权威性,加大审计风险。其次,公证审计源于受托责任,由社会中介来实施而保持审计独立性。实际上我国是由国家审计机关提供公证审计服务,是否影响审计独立性,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审计风险一旦发生,在追究责任主体时将面临法律上的障碍。最后,按照审计环境的要求和约束,审计人员必然严格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查项目经济活动和相关的会计记录,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以及财务会计信息的虚假和错误予以提示。但是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国外贷援款项目会计或审计的约束都比较少而且还不尽完善,在一定程度宽容了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项目实施单位内控失灵和舞弊行为。首先,当项目实施单位有意绕过内控进行舞弊时,内控失效,审计人员就很难发现重大错误与舞弊。其次,项目实施单位采取各种形式对某些敏感事项故意提供信息失真的财务报告或经过加工处理的其他资料,企图让审计人员按其提供的资料出具公证审计报告,从而将会计问题转嫁为审计风险。其次,利用外资心切,在缺乏某些“硬件”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外方的要求,对诸如审计等特殊条款很少有周全的考虑,又未能与审计人员及时沟通,给审计操作带来难度与风险。

(三)审计模式的局限性。根据项目贷款协议要求,公证审计报告应在不迟于相关财政年度截止后的6个月内出具。鉴于人力资源的缺乏和时间的压力,目前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基本是不深不透的详细审计模式和缺乏抽样的内控导向审计模式。一方面,采用年年详审方法时,没有评估和确定审计重点,又无法放弃一些审计人员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导致审计人员急功近利,仓促马虎,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人员采用内控导向模式进行审计时,虽愿意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抽取部分样本来代表总体进行审查,但因各个项目内容不同、业务活动差异大,审计人员没有十分把握所抽取的样本就能代表整体,所以审计抽样也流于形式而导致审计风险加大。另外,内控导向审计模式也存在不足,很难有效地规避误报、违法舞弊和项目实施失败三类审计风险。

(四)审计人员素质的有限性。首先,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复杂性,客观要求具有宏观意识的复合型审计人员,能够随时运用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进行有效地研究和分析,而当前审计人员普遍知识单一,容易导致审计风险。其次,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要求较高的专业技能,但部分外资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不足以及实务经验、风险意识欠缺,使其难以做出适当的专业判断,从而不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同时,公证审计报告表达不公允、英文表述不当,会使外方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与疑义,进而加大审计风险。最后,更有少数审计人员违背审计职业道德将导致最大的审计风险。

三、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风险的控制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是此消彼长关系。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客观存在、不可消除,但是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审计风险模型,识别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风险领域,根据风险评估分配审计资源、确定审计重点,参照《世界银行贷款审计手册》和《世界银行贷款审计操作指南》的操作步骤严格执行审计测试程序,提高审计质量,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

(一)创新审计模式,开展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审计模式是审计导向性目标、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它规定了如何分配审计资源、如何控制审计风险和规划审计程序、如何搜集审计证据、如何形成审计结论等问题。开展国外贷援款项目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是审计模式的创新,从系统和战略管理理论出发,从战略风险入手,将环境变量引入审计风险模型。针对国外贷援款项目建设内容广泛、目标设计多元化、实施环境复杂而导致审计固有风险水平居高的特征,审计人员要站在战略系统的广阔视角,全面掌握项目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更加注重综合分析项目战略目标、实施环境以及控制风险,根据评估分析结果确定实质性程序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克服因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二)加强审计管理,建立严格的审计责任追究制度。2007年以前,我国国外贷援款的项目审计通过国家审计机关层层向下级审计授权开展的,执行层次多,信息失真的风险大。为此,审计署决定,从2007年起减少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执行层次,只授权到省级审计机关,省级审计机关对审计署负责,直接组织实施公证审计并出具公证审计报告,不得将公证审计任务继续授权给下级审计机关。审计执行屡次减少后,公证审计工作量和责任将集中在审计署和各省级审计机关,审计管理层次也同时减少,审计管理更加有效,容易通过建立严格的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并有效执行,以降低审计信息传达渠道过长引起的审计风险。

(三)注重公众沟通,努力缩小审计期望差距。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期望差距是因为世界银行或公众对政府审计公证审计职能的期望过高而造成,在审计机关出具的公证审计报告不能满足其期望时,审计风险加大。为此,审计机关要注重与公众的沟通,让他们能够区分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责任与项目实施单位的会计责任,理解我国审计的职能和手段等存在局限性,审计人员不可能发现项目实施单位所有的舞弊。同时,要强化通报、公布审计结果权。近年来,我国审计机关对部分审计事项进行了通报和公布,但是通报、公布有关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事项的极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水平的提高,不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四)整合审计资源,努力使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发挥到极度。国外贷援款项目内容广泛、行业跨度大,与当前公证审计人员知识的单一性矛盾突出。审计机关要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方法,将审计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团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在人员安排方面,要打破审计机关内部职能部门界限,根据项目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审计人员,根据个人能力特点在审计实施方案中进行合理分工并且保证审计督导活动贯穿于审计活动全过程;注意各类专业人员的合理搭配,如审计与计算机人员的搭配等;在某些特别专业的领域,如工程概预算、造价审计等,可采用聘请专家或社会审计力量的方式。在项目安排方面,要突出重点项目,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如在项目执行期间,第一年有计划的详细审,中间几年有重点的复核审,最后一年有目的的全面审;为解决审计管理改革后省级审计机关公证审计任务重和审计时间紧、人员少之间的矛盾,灵活安排时间进行跟踪审计,对子项目进行抽样重点审计。

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点篇9

1.工程审计固有风险工程审计和财务审计有相似的地方,但也存在不同,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工程审计对工程造价具有一定的监督控制职能。因为工程的造价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自身利益,所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很看重审计的结果。但由于两单位之间存在利益上的矛盾,所以无论审计的结果如何必定会引起其中一方的不满。

2.信息的不对称所引发的审计风险

第一,工程的审计部门所掌握的工程信息和工程管理部门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不能对工程项目进行一个宏观的了解。有些建设单位让审计部门在事中和事前对项目进行审计,但是因为制度的不健全,在工程项目的研究和讨论过程中并没有让审计部门参与其中,使得审计部门无法得知工程进展的情况,因此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第二,工程材料价格信息没有办法得到求证,使得审计风险增加,很多工程材料的价格是可以通过造价管理部门得到的,但是也有很多材料价格会因为供应商和施工单位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及供货量的大小有所区别,就存在将较低的价格买到材料以较高的价格写入结算书的可能性。

3.审计方式的滞后造成的风险

目前工程审计没有在工程的进程中就介入,而往往都是在工程完成之后进行,属于事后审计。而在工程项目的前期和施工中,工程的管理部门多数只注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管理,往往会忽略工程造价,这就使得各方工程量的认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风险存在。

4.审计资料虚假也会增加审计风险

在工程审计的过程中有些工程只能进行事后分析不能进行破坏性检查,审计工作只能依靠竣工资料,如果资料存在虚假,那么审计的结果就很难真实。同时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良莠不齐,审计环境差,审计部门不够独立也会给审计带来风险。

二、工程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

1.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首先要提高相关审计人员的道德水平,严格遵守审计人员职业操守,保持独立、客观、谨慎的态度。其次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审计人员要掌握工程建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让审计人员参与监督工程的建设或是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建设人员、基建财务人员作为内部审计的顾问,提供技术支出。同时审计工作人员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身敏锐的判断力和表达能力。

2.完善工程项目建设的内部控制制度

工程项目从立项、招标、设计、施工到交付使用,自始自终孕育着各种的风险,要控制这些风险,项目建设企业要从内部控制出发,全面梳理工程的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各个环节,针对各个风险领域查找、界定关键控制点,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抓好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的管控,将业务流程、职责权限和管理要求等有机结合,形成具有科学性和约束力的项目管理制度,保证工程的顺利建成。

3.严格项目工程建设的审计程序

主要是内部审计部门,要针对项目工程建设的特点以及容易出现问题的重要环节,设计出一套切合实际的内部审计制度和程序,明确审计的介入节点,突出每个控制节点所面临的重大风险,以及根据这些风险需要采取的审计步骤和程序,为审计人员开展工作提供规范性指导。

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点篇10

摘要:财政专项资金具有涉及项目种类繁杂、金额巨大、使用范围广等特点,因此,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也一直是国家审计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财政专项资金涉及的项目往往需要多个单位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相关的项目资金也会分配到各有关部门,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必须与各项目用款单位进行沟通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审计。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消耗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具有较高的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本文以a市“新农村”项目为例,阐述审计人员在面对涉及项目单位众多、资金投向分散、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快速把握审计要点并取得具有实效性的审计成果。

关键词:财政资金风险评估审计重点

一、风险评估在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在2003年提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认为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对应公式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一公式中的重大错报风险针对的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在未经审计的情况下存在的错报风险,造成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造成控制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控制环境散漫以及管理层的。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失误而导致的未发现财务报告的错漏。然而在专项资金的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的关注重点通常集中在专项资金收支的真实性以及使用过程的合法和效益性上,一般不涉及被审计单位的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此外,由于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涉及单位众多,审计人员所面对的审计对象并非明确单一的审计报告。虽然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范围和对象与一般财务收支审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其原理一致,仍可使用上述的审计风险模型。

在确定被审计对象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人员首先应当对整个项目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审计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作为专门规范风险评估的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在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审计的过程中,由于财政资金数额巨大,涉及部门众多,且用款名目纷繁复杂,审计人员难以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有的相关部门使用的每一笔专项资金进行核查,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对项目整体实施风险评估。通过实施风险评估可以达到确定审计项目中的高风险点的目的,并以此划定检查范围和审计重点,明确审计程序和步骤,采取切实可行的审计手段,有针对性地对审计事项进行审计。然而,与注册会计师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经营与财务活动实施的风险评估不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实施评估时并无明确单一的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必须从项目总体高度出发,对项目的整个实施流程有一个全面的框架性认识,对涉及项目的各有关单位及其分工深入了解,化整为零,做到审计工作有的放矢。

二、对a市“新农村”项目实施风险评估

(一)a市“新农村”项目基本情况。为改善a市所属的4县3城区辖内的农村基础设施情况,a市政府决定2015年开启a市“新农村”项目,该项目持续5年,分两个阶段,计划总投资20个亿,打造a市生态新农村。为推进“新农村”项目的进行,a市抽调各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临时机构“农村办”,由农村办对该项目进行全面的统筹协调工作。“新农村”第一阶段为“三化”行动,即农村的“道路硬化、农村绿化和水源净化”。该项目由财政全额拨款完成,所有资金由市一级财政拨付,根据各县城区财政部门填写的预算申报表,市财政部门审核通过后将资金下拨至县(区)财政部门。由于市一级的农林、水利等相关部门需要对工作的开展进行协调配合,因此市财政同时也向相关部门拨付适当的专项工作经费。

(二)对“新农村”项目展开风险评估,确定审计重点。实施风险评估具体包括三个步骤:(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指的是查找被审计对象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以及其他重要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点,并对产生风险的原因进行逐一剖析。(2)风险分析。审计人员需要对已经辨识的潜在风险特征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定义,分析和描述该定义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该风险发生时可能承担的损失后果。(3)风险评价。审计人员需要评估风险对该专项项目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在对“新农村”项目实施风险评估时首先应当确定重点单位和部门。所有的专项资金都经过市财政部门下拨,因此财政部门必然是专项资金审计的重点。其次,由于接受拨款的各单位存在分工差异,拨付的专项资金数量各有不同。在此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借鉴注册会计师对集团财务报表的审计模式,对于拨款金额较大且承担责任较大的单位实施重点审计,对拨款金额较小的单位在财政部门的层面上实施审计即可。据此,除市财政局外,审计人员在各分工单位中筛选了市交通局、林业局、水利局作为重点审计部门。由于“新农村”专项活动内容主要涉及财和物,审计人员应当把握这两条主线展开审计工作。

1.对资金的流动及其使用情况开展审计。一般情况下,专项资金是由国家财政投入资金、各级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和项目建设或使用单位配套资金几块组成,任何专项资金的使用都会由财政部门连同相关主管部门做出明确的规定。专项资金审计,首先审计的就是“资金”。资金渠道的畅通是资金得以使用的前提条件,而这一审计内容主要集中在财政部门。在这一环节中,审计人员需要关注专项资金是否已及时拨付,是否存在资金的截留、挤占和挪用。在实践工作中,由于部分工程工期存在周期长或质保金等问题,上级财政部门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资金的安全及使用效益,在拨付的过程中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在对各级财政部门,尤其是县(区)级财政部门进行专项资金审计时,往往会发现专项资金拨入总数大于拨出总数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审计人员需要对造成差额资金的原因进行审计分析。而资金的具体使用及发票的报销则基本集中在乡镇一级的财政所以及协调配合的各有关部门上。为确保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审计人员必须深入基层财政部门及使用资金的各有关单位,对专项资金的报销凭证进行抽查核对,关注是否存在超范围使用专项资金等情况。

2.对采购物资和工程实施审计。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通常伴随着大量的物资采购以及项目工程的建设。因此,审计人员需要对由专项资金购入的物资及建设的工程进行审查。在实践工作中,物资的采购和存储往往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数量的毁损,因此审计人员对物资的实际盘点数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采购清单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审计人员需要对这一差异预先设定可容忍的偏差率,对差异数量超过偏差率的盘点物资要进行深入追查。对于非政府采购的物资,审计人员需要关注是否存在采购物资价格高于其当期公允价值的现象,避免专项资金落入私人口袋。对于工程项目的审计,审计人员需要关注工程的设计、施工单位的选择是否履行了招投标手续;工程款的拨付是否与工程款的完成进度相一致;最后工程竣工结算的总价款与最先经过评审中心确认的总金额是否一致,对严重的超支情况要追查到底。

三、以a市“新农村”项目为例,实施专项资金审计

(一)对专项资金开展审计。经审计人员初步了解,市财政的专项资金流向主要有两条:(1)市一级配合开展工作的各有关部门。(2)县(区)财政部门。据此,审计组兵分两路,对市本级相关部门和县(区)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展开审计。

在对市一级相关部门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调取了专项资金使用计划表(已经过市一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抽取了计划表中大额开支的费用并对其原始凭证进行审核。经过筛选和审核,审计认定经费实际开支的内容与计划所列基本一致。然而在审阅各单位资金计划使用表时审计人员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财政部门在对各相关部门的资金计划审核过程中缺乏统一标准。例如同是申请办公耗材,有些单位获批而部分单位未予批准。二是各单位在所列的资金计划表中均列示了宣传费,即各单位自行印刷“新农村”海报及宣传手册发放给各村村民,直接导致了各单位印刷费用差异较大且部分宣传手册重复发放等情况。针对问题一,审计人员向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了解,造成财政部门审批标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审批权限分别散落在财政部门的各科室,而财政部门内部尚未制定统一的核减标准,各科室审批的宽严程度存在差异。针对问题二,审计人员向农村办提出建议,由农村办对宣传资料及手册进行统一印制,对各单位划定责任片区,交由各部门对责任片区内的村民进行发放,避免重复发放的浪费行为。

在对县(区)财政部门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发现专项资金已从县(区)财政全额下拨给各财政所,资金的实际使用均不在县(区)本级财政部门。为此,审计人员抽取了获得财政拨款资金规模较大的财政所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调取了专项资金的财务数据并抽取了部分会计凭证,对其所附的原始凭证进行翻阅。根据财务软件中的数据显示,大量的专项资金被用于发放加班人员补贴,例如城管下乡检查等。而根据“新农村”专项资金使用规定,专项资金不允许以任何补贴形式向公职人员发放。为此,审计人员对发放的个人加班费总额进行了统计并责令相关人员退回。

(二)对实物开展实地盘点工作。截至审计实施日,“新农村”专项资金的主要投向包括农村的道路硬化、农村绿化和水源净化。由于道路硬化及水源净化均需要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部门进行审核鉴定,因此审计部门主要审查农村的绿化情况。农村绿化,指的是a市辖区范围内的村镇绿色苗木种植覆盖率要达到规定比例。a市计划实施绿化项目的村屯共计490个,总投入1.07亿元。绿化植物包括经济农作物及观赏性植物。由于涉及巨额专项资金,审计组决定抽取种植规模较大的村屯进行实地考察。

根据筛选,审计组首先选定了某县下辖的横平村,苗木绿化主要是由当地林业站负责。上级财政专项拨款下达至镇财政所后,由林业站向镇政府报告申请经费拨款,拨款达到林业站后由林业站负责苗木的购买并组织人力进行种植。根据市“农村办”提供的计划落实表,横平村计划总拨款88万元,绿化面积30亩,种植树木3552株,种植品种涵盖茶花、大红花、茉莉等。由于种植规模庞大,审计人员无法对3552棵苗木进行一一核对,因此挑选了种植品种中较为昂贵的茶花进行实地盘点。然而盘点结果显示,该品种实际数量与采购数量存在11.5%的偏差。由于偏差率较大,且无合理原因,为保持审计的谨慎性,审计人员对剩余品种逐一盘点,平均偏差率在8%左右。当地林业站工作人员无法对这一明显的异常差异做出合理解释。为此,审计人员与当地林业站负责人进行了约谈,并对林业站的会计账目进行了仔细查阅,最终了解到,由于当地林业站办公经费紧张,林业站决定对种植苗木的专项经费进行“适当调整”。由于该地种植面积大且种植数量多,林业站认为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也不容易被察觉,因此减少了计划栽种的苗木数量,并将剩余的专项资金用于填补自身办公经费及人员福利。由于绿化项目共涉及村屯490个,审计人员无法对各村屯种植苗木逐一进行盘点,且无法判断该林业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行为是否普遍存在。为此,审计组开会研究决定,将该情况通报市林业局,由市林业局统一协调,组织各县(区)林业局对所辖村屯计划种植的苗木进行大规模实地抽样盘点,对偏差率较高的村屯进行深入调查,对存在挤占挪用苗木专项资金的有关单位进行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