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业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04:00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1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8-8229

国内刊号:43-1503/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1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法学专业教育教学;路径

1.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最早由美国mylesmace教授提出,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mylesmace教授创设了《新创企业管理》课程,五十年代初,J.p.Guilford在美国发表了名为《创造力》的演讲,这次演讲也代表创新教育学理念的诞生。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举行创业计划大赛,同时政府也颁布了各项措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2.推进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

2.1教育理念滞后,培养方案不明确

在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在目前广受争议,一些教师认为法学专业同其他专业不同,其他专业偏实践类专业的教学中心在实践教学上,但是法学教育更侧重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才能更好的发展,因此他们认为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思维并不是特别重要;其次,高校法学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不愿花费精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许多高校缺少一个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评价方式过于传统,并且缺乏全面性,导致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法学实践能力的教学。

2.2课程体系不完善,法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割裂

大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但是我国仍然存在着起点低、时间短,同时高校缺少完善的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问题,大大限制了法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对课程的编排不科学,相关课程数量少,因此,如今学生只有具有充足的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实现创新创业。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限,并且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过于集中于创业管理、就业指导等理论层次,并且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方式缺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本校来说,我校在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数量较少,在法学专业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法学理论知识的创新创业理念的培养,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

2.3师资力量薄弱,引导功能难发挥

高校教师要想胜任这个创新创业社会环境中的教学工作,就需要在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创业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高校改革任务的实现。但是目前大多学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基础,许多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大多是刚接触教学工作的年轻人,再加上如今大多年轻人会兼职一些其他工作,因此很难实现在学生实践课程中的全程参与。

3.推进法学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3.1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培养任务

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法学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理念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理念,做好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投入精力开展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充分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3.2健全课程体系,推进法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实现法学课程的科学安排,同时在安排课程时要注意专业基础同创新创业课程的衔接,同时要在法学专业的特殊性基础上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法学课程体系。在实践中我们可以设置为两个课堂,第一课堂也就是理论课堂,负责对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教学,第二课堂也就是实践课堂,主要包括学生法学专业实践以及各种综合实践。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3

(四川理工学院学生处,四川自贡,643001)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与创建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联结、互动具有必要与可能,其互动机制可谓之“三创联动”。实现这种“联动”,具体路径在于:制订课程系统化方案,全程渗透,全面覆盖;选聘、培养富有一线经验和相当理论水平的导师;创新校园创业的课堂设计;构建创新创业俱乐部体系;建设基地园区,无缝接入社会,服务区域经济。

[

关键词]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理路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5)04?0044?03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建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以下简称“创应”)是一个命题还是两个命题?现在看来,是两个命题,而且是高等教育理论界尚在深入研究的两个命题。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两个命题并非是完全孤立、互不相干,事实上,两者可以有较强的互动,其互动机制可以称为“三创联动”。以下拟就创新创业教育在“创应”中的必要与可能问题进行讨论,试为“三创联动”进行理论探索。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创应”的基本问题

(1)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学界并无统一意见。正如学者曾水英在《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容》曾指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高度模糊性的概念”。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曾水英指出国内学界大致有三种理解,分别侧重创新、侧重创业或认为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1]。

显然,在这里存有各自因视角不同而理解各异的可能,同时也说明学界共识尚未取得、讨论尚待深入。笔者在此处为创新创业教育取“创新性地创业”为基础概念,以使核心观点便于呈现。因为这个概念明确指向对创业教育为”创新性”的界定,说明其任务不是一般的创业,不是一种对纯粹的商贸技能或企业管理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对创新意识的灌输,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创新能力的训练。因此,可以说在教育实践中,更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对实用性强、转化条件要求低的发明会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循着这样一种路径,学生们或者根据所学专业而产生创业的创意,或者在专业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索而确立研究的兴趣并最终成为日后创业的前因,甚至可能在课余的实践活动中或者在不同专业学生的互动中产生创业的意愿并付诸实践。不管如何,这样一种因由,确乎与为生活驱动而“摆地摊”“跑单帮”的个体户创业不同。其表现出的专业性、技术性虽不见得可以复制惠普和微软的辉煌,但也是运用所学并朝向了对创新的追求,表现了对创业的内容与形式的不一样的努力,绝非简单复制现存的甚至现成的商业活动模式和企业运营架构。如此,受着创新性地创业教育的人才和“应用型”的要求便获得了一致性,这正是我们讨论“三创联动”的前提。

(2)“创应”问题,涉及一些学理上和实践上的困扰。什么是应用型大学?什么是综合性大学?什么是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为什么要创建?如何创建?这需要从大学的基本使命去追问。

目前学界公认,最早出现的近代大学为12世纪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19世纪初,洪堡领导建立柏林大学,开创了新型大学办学模式。这一新模式奠定了现代大学基础。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研究自由有赖于这样一种组织得到保护和发展。在我国,自晚清以来开始的高等教育先后在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时期学习西方、在新中国初期学习苏联并于1952年实施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后,在现代化的路径上曾经历一段众所周知的挫折。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浴火重生,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在重新探讨大学使命时与大学分类指导问题已被学界一同思考。针对2000年我国高校合并重组后的格局,我国提出了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的大学分类标准,“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就“类”的问题而言,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其经过由粗到细的细化过程和由细化到细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的过程,目前的态势是大学分类发展日益真切明显。至于“型”的问题,目前我国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型大学和职业院校身份定位相对清晰,许多地方本科大学则在首尾不能相顾的困境中徘徊,超越乏力,维持不易,降格不甘,于是有了“应用型”一说,算是对现实的回应。北京联合大学在这一方面堪称典型。虽然目前学界争议尚多,实践中打出“应用型”旗号的高校较少,但无庸讳言,探索的先行者早已行动起来。不论其是否是假言的命题,还是悬设的概念,批判性的实践和对实践的批判已等不及行政的号角而进行着自适性的调整。

笔者所在学校提出创建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其目标指向大有深意。是生存在的状态还是发展的焦虑,抑或是超越的勇毅?“为培养应用性人才而举办应用性本科的应用型学校”是我们的现实存在吗?显然,在这学科建设交叉化的现实面前,这种选择是艰难的,而且是不荣誉的,是倒退。应用型综合性本科高校是一个切近现实、稍显“中庸”的旗号。

二、创新创业与“创应”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三创联动”似是题中应有之义,该是人尽所知,毋庸赘言。经验的事实告诉论者,必然性会被人们想当然耳,因此,人们往往怠于思索并实践中表现得不坚定、容易摇摆。“三创”联动的必要性从何而来呢?

创新创业教育这个命题从实践上看是极为久远的,人类因为创新而进化到今天,因为创业而联系紧密。理论的范式并非悬设,是经验事实的总结提炼。就其现代性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自然呼应。从20世纪30年代斯坦福大学特曼教授首倡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办了惠普公司并因而催生了今天的斯坦福大学工业区(硅谷)到20世纪80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并影响欧洲英法诸国,迄今,这种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创业教育一时成为社会时尚,并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潮流[2,3]。我国的高等教育受计划经济影响,“听命”思维极大抑制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计划分配就业模式下从理论与实践上都与创新创业绝缘。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市场化就业、双向选择施行,大众化教育迫近,精英模式消解,计划招生与市场化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催生了管理者和学界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希望以此化解家长和学生的焦虑。从这个意义上,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对现实诉求的回应,合于应用之本意。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社会演进与发展的必然。当下的创业教育,受诟病之处多在浮夸。而学生自发性的摸索大多为低级的模仿,创新元素无从生长。高校的创业教育课堂失之用心,乏于用力,游击式的讲授甚至装模作样式地回应极大伤害了学生的期望。学生自发性的摸索多数出于生存和逐利的本能。上世纪80年代个体户跑单帮、摆地摊,没有理论指导,只有赚钱发财或者只为养家糊口的简单意念。但在当下,简单暴发的发展阶段已是改革开放的背影,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已属必然,其系统和全面的要求是内在的逻辑因应,这是问题倒逼的解决模式所不能回避的。

在“应用型”这个概念中,实践与应用的要求是其自有之义。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性特征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天然合理的呼喊,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指向更加清晰,换言之,创新创业教育因为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促进成为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乃至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由。诚如胡天佑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逻辑问题》中所指出的,何谓应用型人才,学界尚未有一致的体认也无公认的衡量标准[4]。王洪、高林、杨冰在《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中提出,“应用型大学是与经济、生产第一线和地方大众生活紧密联系并为之直接服务,其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需要”[5]。潘懋元教授则将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总结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6]。

在笔者看来,这里的“应用”二字,着力点不在动手能力,而是与生产实践最贴近的筹划与指挥。不管人才分类标准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助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是可以确认的了。

三、创新创业教育在“创应”中的路径规划

根据学界诸议,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规划不外以下几项。

(1)制订课程系统化方案,全程渗透,全面覆盖。如百森商学院为本科学生设计了一套著名的创业实践教学大纲。对我们而言,如何结合中国当下的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设计出一套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教学体系,是一个值得深思却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论者看来,创业有关课程的体系设计、大致的路径,要在基本的学科支撑上来进行,这些基本学科涉及的内容比如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在基本支撑的基础上,可设计商务谈判技巧、商务礼仪、营销、品牌管理、创业方案设计、创新思维训练、科学研究方法等技能型的课程,再之上,比如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基地见习等实践活动也要在体系内规划。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创业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2)选聘、培养富有一线经验和相当理论水平的导师。比如,借鉴百森商学院,可以要求师资必须有企业方面的经验或者需要一定的比例的来自企业的人员参与到指导团队。这些来自一线的经验和人脉对学生的帮助不言而喻。反躬自省,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校企合作主要还是项目的合作,甚至是技术和资金的简单交换,人才互动还有很多意识与机制的局限。高校的智力资源强势在某种意义上拒绝了企业一线人才的支持,可以说,大多数高校都忙着为企业培养培训技术骨干、管理骨干而尚未想到请企业为高校培养人才。这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软肋,学生们因此感觉到所学理论华而不实,教学实效未得到学生认可,因此,迫切的问题是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打破意识和机制的局限,建立一支富有一线经验和相当理论水平的师资队伍,拒绝坐而论道,崇尚一线实战经验,广纳各方专才,促使学生力践知行合一,促使专业性人才对创新性的重视和企业人员对实用性的理解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框架内实现结合。

(3)创新校园创业的课堂设计。创业课堂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堂,在教学方法上更加强调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性、互动性,需要营造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教学环境,针对性地创设创业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选项与构思、调研与论证、策划与设计、发现与解决、优化与调适等创新创业技能。创业课程实践环节,可以开展创业名家讲座、创业方案竞赛、创业演讲、模拟创业训练(如校园小卖场,专业工作室,下游项目)等,从而获得创业体验。百森商学院采用“以问题为重心”的教学方式可资借鉴。“以问题为重心”的教学方式以企业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作为切入点,将创业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进行现场教学,使得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创业实践中,对与创业相关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其他创业影响因素形成判断力。

(4)构建创新创业俱乐部体系。依托科研基地独立实验平台、教学实训基地、校友企业、校内产业,征集学生团队,创建若干俱乐部性质的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创新创业道路,初步形成创新创业方向。如可以借鉴百森学院成功做法,在组织专业团队充分评估商业前景的情况下,对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可以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贷款启动一家公司,指定一名专业导师担保指导创业,创业成功必须返回本金并支付一定利息,创业失败,则只归还本金。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4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建设

G642.0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规律的逻辑展现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升华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自成体系,否则将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不能脱离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不能脱离专业课程而闭路运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本文认为“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专业教育变革的目标,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的实施策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专业教育超越了“学科本位”的传统教育模式,回归到“育人本位”,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优化配置教学内容。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无论是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都离不开课堂教学。因此,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Y源建设,通过课程资源建设,在课堂上实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才是推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目前,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缺乏有机融合,本文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融合工具。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新视角――共生理论

共生一词源于生物学,指不同种属的生物一起生活。在1879年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互相依托,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这种关系的结果使双方更加适应环境、共同发展。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共生系统由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环境3个基本要素构成。共生的存在需要一个基本的共生单元,共生单元是共生体基本能量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

在共生单元中共生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形成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有点共生、间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三种类型。共生关系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影响共生的因素总和构成了共生环境。共生理论目前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共生理论也为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资源建设

本文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按照共生理论的理论框架来探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资源建设,目的使专业教育超越“学科本位”的传统教育模式,回归到“育人本位”。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共生单元

按照共生理论,两个事物融合的基础是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存在的物质基础。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理应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共生单元,两者在课程中融合共生应做到:

1.课程目标共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专业教育是培养某一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目标同向、内容同类,途径同轨。因此,可以在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找到与专业课程目标的融合点,形成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专业课程目标,进而根据专业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目标融合如图1所示。

以电子商务专业中《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为例,课程的能力目标中就可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把握市场机遇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等,在知识目标中融入税收、企业法规等,在素质目标中融入创新创造思维、强烈进取心和积极心态等。形成包含创业教育目标的新课程培养目标见表1。

2.课程内容的共生和教学过程的共生。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课程内容打破了学科体系,按照职业需求重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实现了项目化,教学法采用项目和任务驱动,一个教学项目的完成就是一个创业的过程。例如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课程的内容为一个项目“XX产品营销策划与推广”,由一个大项目和多个子项目组成。教学过程是由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策划,各个组通过进行市场调研、策划、实施、成本分析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学习网络营销策划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学习到企业经营管理、团队合作、成本分析等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实现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共生。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关系

共生理论认为,两个事物在共生单元中融合共生,按照关系的疏密分为一体化共生、间断性共生和点共生三种。

一体化共生。一体化共生是指共生体深层融合成为一个有机体,是共生关系的最高阶段。专业教育中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大类,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像《网络营销与策划》采用项目化和任务化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不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创新创业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关系紧密形成一个整体,就是一体化的共生。一体化融合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如表2。

间断性共生。间断性共生是指共生体在成熟的情况下就形成共生,但是持续性不强不成熟就间断的共生。专业课程中有些课程由于内容特性,不能做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融合,只能在课程中某个时段和某个章节通过模拟企业情境渗透创新创业教育,这些课程就形成间断性融合课程。例如电子商务专业中的《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课程,全过程难以形成一个大项目模拟企业创业,但是可以根据课程中的技能和知识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模拟出企业部门承担网页美工、静态网页制作的形式来间断性地实施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专业间断性相融合的课程见表3。

点共生。点共生是指共生中的一种寄生关系,其中以一方为主导,另一方(寄生方)则非常式微的共生关系。专业教育中有些课程因为理论性和基础性强等原因,较难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一体化或间断性融合,但是这些课程中有个别知识点、技能点可以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某个意识和素质教育融合,将这些课程称之为点共生课程。例如电子商务专业的《经济学》课程,可以在讲市场理论的时候针对某一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同时融入创业市场分析和机遇把握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专业可以进行点共生的课程见表4。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共生环境

共生单元和共生关系之外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因为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正向的共生环境对共生体起激励和积极作用。负向的共生环境则对共生关系起抑制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共生环境是指共生课程的实施条件。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是项目化的教学,因此,课程实施要按照项目化的课程建设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室。一体化教室既能进行教学又能进行企业业务运营,让学生置身于企业运营的氛围中进行专业学习,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例如电子商务专业建立起校企共建实训实验中心,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开展实战实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在实训室依托承接来的企业项目,通过市场调研、网络推广等专业实践,进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市场洞察力和把握机遇能力。通过企业进校园、工作室进专业、项目进课堂的方式形成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共生的教学环境。。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保障措施

(一)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需要创新课程体系设置

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课程知识模块体系,是指在专业教学体系内根据专业特点增设或融入创新创业教学内容,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改变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单列,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获取全面而实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课程体系要全方面、多层次,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平台课和实践教学体系等,应重视二者结合的贯通性和有机性,实现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相互增进。

(二)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进行课堂教学,采用研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在课程层次设计上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围绕围绕专业知识学习,逐渐培养创新性认识。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邀请校外企业家通过报告、讲座等形式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企业家通过实际创业案例来鼓舞学生创新创业,形成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新局面。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以创意实验室、综合实践中心、创客空间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支持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能够投入到创业实践中。

(三)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本土化程度较低,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优秀师资严重短缺。学校应从教材编制、教学考核、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改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课程教学的新工具和新方法,形成跨界思维和知识结构。采取知识结构弥补和能力素质再造相结合的多元组合模式,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水平。

(四)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需要加大实践平台建设

在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方面,促进高校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共享,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和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在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发挥政府、行业、企业的作用,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创新创业集群网络,创建创业园区和孵化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仇志海,洪宵.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范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4):54.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意识创业教育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没有创新就很难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就很难能有发展的空间。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之成为创业型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劳动就业预备教育,培养的是当地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要坚持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办学方向不动摇,就必须开阔思路,转变观念,从盯着有限的就业市场向繁荣兴起的第三产业或个体、私营企业转变,从输出技术工人向输出个体老板或私营业主转变。为适应这一转变,学校在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就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大力强化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就业与创业的关系,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品质,使广大职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不再是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是新的岗位的创造者。

1.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创业教育应以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

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创业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关键问题。创业教育就是让学生更新观念,冲破束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高尚的创业理想和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具备勇于探索、知难而进、艰苦奋斗、顽强竞争的创业精神。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创业成功的重要条件,要以自强、自立、自信、自主的精神教育学生,使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品质和人格缺陷,逐步养成创业所需的坚韧自信、诚实守信。胜不骄,败不馁的健康心理品质。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首先是独立培养。包括:独立生存、学习,独立思维判断和独立动手操作能力。包括:社会交往、公关、组织、管理和竞争能力。还要给学生讲授一定的创业基本技能。另外,创办小企业所应遵守的国家有关政策法律也应该初步了解。

2.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学校教育途径。创业教育的实施应当是多形式、多方位、多途径的。本人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将其课程化,是能够落实创业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课堂教学可以系统地专门讲授,全面教育,但创业教育是属于教育范畴的一门全新的学科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摒弃传统的刻板说教,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创造性教学活动,既要有课堂教授,以系统的创业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系列灌输法),又要有实际观摩和操作,以成功创业者的精神激励学生,以生动的社会调查开阔视野(形象激励法),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实践(模拟操作法),通过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培养能力,最后达到提高综合创业基本素质的教学目的。要进行课程、教材、教法的探索研究,开发出座谈讨论、参观访问、自学研究、社会调查、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甚至可以创造出自主性、实践性更强的新的考核方法。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开展教科研活动,以创业精神将创业教育推向更高层次。

(2)家庭教育途径:创业教育的许多内容,单纯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完成的,特别是某些心理品质的养成,要从儿童时期开始,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创造培养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大气候,培养全体社会成员的创业意识,给孩子更多的成长机会。学校要多与家长联系,开办家长学校和举办讲座,使家长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接受新的创业思想。

(3)社会途径。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要让学生走出小课堂,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创业。可以让学生到社会上参观,考察各类型的小企业,做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也可以把社会上的创业成功之士请到学校中来,亲自传授现身说法。

实习课是职业学校的一大优势,要让学生不仅在校办企业这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技术实习,而且还要让他们走向社会,特别是到一些小型的、私营的、职教学生自己创办的企业中去全面实习,亲身体验、亲身感受,运用形象激励和模拟创业的方法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创新教育是当前这个历史时期赋予我们的使命,搞好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于国、于家、于个人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让我们为之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吧。

参考文献: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6

(一)成立各级工作组,三部门联动合作。校级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部门书记为成员,负责全面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执行机构,办公室挂靠教务处,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各二级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领导小组。学校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原招生就业处分离出来,连同创业指导工作,成立了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为立志创业的学生团队或个人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法律援助与政策咨询等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教务处、校团委、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三部门联动,既有各自工作重点,又联动合作,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创新创业能力竞赛、师生创业实体和成果的孵化等工作中发挥各自部门的工作优势,形成相互有效支撑、分工协作的机制,实现了校内资源的高效整合,有效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二)建立并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为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校团委每年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天中科技杯”学术节,培育、选拔并表彰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与专业能力竞赛等成果,全面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和学术科研水平。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在目前每年50万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由团委、教务处负责管理,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全面发展。《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版面费报销规定(试行)》,设立本科生论文版面费,用于全日制本科生版面费和专利申请费的报销,进一步调动我校本科生参与创新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在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指南中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群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每年进行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及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并对优秀论文、创新成果进行表彰。鼓励各单位积极与社会相关基金会、校友、企业积极联系,争取得到社会的支持,鼓励学院利用社会资源设立学院的创新创业基金,为学生开拓创业视野。(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前行。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在学生手册中公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中设置了创新创业活动学分,每年修订并完善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累积、转换的管理办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并支持广大一线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设立相关研究课题、鼓励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等工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促进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改革考试评估内容和方式,实施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探索并实行非标准答案试题考核。充分发挥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丰富

(一)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必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充分利用各类资金引入创新创业类网络课程,充分发挥网络学习资源优势,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联动机制,形成层级递进的一套完整的“慕课&微课”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进我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建设服务专业培养要求专业限选课程各专业要根据性质的不同,充分发掘本专业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可以侧重于创新教育,也可以侧重于创业教育。医药类专业着重强化创新教育,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以专业创新成果为基础的创业实践;管理类专业侧重以创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创办企业。学校在管理学院搭建创业教育与实训体系平台,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分使用了知识互动、评估、角色扮演、模拟经营、竞争对抗等各种培训教育领域最新手段与技术,大大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该模块包括认知创业应用、创业能力评估、商业模式应用、政策达人应用、案例达人应用五个子模块。(三)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拓展板块充分利用学校管理学院师资和已经购置的“尔雅通识课平台”,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充实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培养创业者解决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建设“创新创业能力拓展板块”,使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选修相关课程,获得相关知识,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探索以任选课方式推行专业学术社团、实行科研课题开放等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课程,并邀请我校主管教学校长、主管创新创业教育校长、主管大学生创新创业具体落实工作的团委书记、针灸推拿学院院长等作为主讲人,从创新与创业的概念、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的方法、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剖析以及我国、我校创新创业管理制度等多角度为我校学生阐释创新创业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我校对学生分阶段地进行创新创业引导,现已开设必修课3门,选修课4门,累计授课160学时,修习课程学生4800余人。学校积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分阶段、多渠道、点面结合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广泛

(一)思维启蒙平台。为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培养我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校整合院校两级资源,促进优秀人才和创新创业成果的不断涌现,启动了“天中科技杯”学术节。学术节开展期间,我校先后组织了“岐黄雏鹰”学术科技论坛、“天中大讲堂”、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专题讲座、科技创新基金等相关活动,人文知识竞赛、校园微视频大赛等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各学院围绕“天中科技杯”学术节主题,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分别开展了系列学术活动月活动。(二)校、市、国家三级大创平台。学校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并支持学生申报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学有余力,有兴趣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学生创造自主主持项目的机会,搭建校、市、国家三级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三分之一以上学生积极参与申报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五届校级创新基金共资助了286个项目,共立项部级项目52项,天津市级项目63项。通过校、市、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驱动,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继续遴选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达到创业实践的目的。(三)专业能力培优平台。依托各级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实训教学中心,不断强化中医学类学生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中药类专业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护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形成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为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增强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积极性,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搭建培优平台,通过培训、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创新创业及专业能力培养。发挥各类大学生专业能力竞赛、天津市创新创业奖学金评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开展校级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强化创新创业,实现赛事育人功效。(四)创业孵化实践平台。我校“天梦”众创空间坚持“服务与指导”双项并举,是我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有效载体。学校为已入驻创业团队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和资源,发挥流动工位的作用,提供办公、培训、考核、洽谈等指导和服务。积极通过“”网站,以及“天中就创业”“天中SC-Da”“创客在天中”“众创空间团队”等微信平台、QQ群,定期创业政策推广、创业活动分享、创业资源整合等信息。将优秀创业团队的事迹推荐到《天津日报》、《渤海早报》、天津广播电台生活频道《创业者说》栏目及“北方网”“滨海高新网”“今日头条”等多家网络媒体进行报道。以创业培训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组织大学生创业培训班,讲解国家、天津市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和优惠措施,传授创业的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近300人参加并取得了创业培训证书。举办网络模拟经营公司实训课、“大学生创业———路在何方”等专题培训辅导等培训辅导、实训实践类讲座。依托“天梦”众创空间,依托丰富的实验室资源、实验实训基地资源等突出专业服务特色,为学生提供创业成果转化的有效服务,打造了“岐承”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优秀学生项目成果转化。2014级硕士研究生邓忆伏创建的“恒益堂”,将中医药专业特长与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对接。2012级本科生马亚乐相继注册成立了“天津绿印广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与“天津绿印云创科技有限公司”,现已在天津市、吉林省等20余所高校校区开设直营和加盟分店。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初步建成

(一)师资队伍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结合。学校要选任一批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拥有一定创业经验的干部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以学校领导、部门领导、学术带头人为主。此外各学院至少要有一名教师或者辅导员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学校还聘请了校内外导师、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专家为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邀请智联招聘经理、天津电视台《非你莫属》特邀嘉宾,福能集团Ceo等企业负责人为创业企业导师,为学生创新创业导航。初步建成稳定的、专兼职结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经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二)积极开展师资培训以及联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绩效考核。为激发教师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通过选送外出或邀请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进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对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党政干部、辅导员和指导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将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情况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活动,鼓励在职教师兼职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教师年底绩效考核以及教学综合测评结果参考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竞赛获奖或创新研究等成果,并将教学综合测评结果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联动。对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予以认可,能够量化的工作,纳入教师教学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无法量化的工作,作为年度奖励性绩效评定依据之一。

五、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日渐浓郁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广泛宣传,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与机制的了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宣传载体的建设,做好政策引导和创业交流的平台建设。建立“创客在天中”创业交流QQ群、“天中创客微部落”创业交流微信群和校团委官方微信,并依托校园网开辟大学生创业专栏,及时向学生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并且引导大家交流创业想法,扩大创业教育的受益面。帮助我校大学生提升创业意识,了解创业市场,提高创业能力,促进我校学生创成业、创好业。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调研活动。邀请企业兼职导师来院做讲座,为学生开拓创业视野。积极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定期举行讲座、论坛、见面会、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大力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二)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把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重点扶持,旨在通过社团指导学生自主实践创新。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医疗法进社区”等一些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开展课题研究调查,并将创新创业实践结果进一步普及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施了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四个一”工程(即一次活动、一次研讨会、一次评比、一次展示)。注重典型宣传效果,涌现出多项典型项目,如:我校岐黄学子的公益青春暨天津中医药大学医览华夏———中医药文化传播项目进行公益创业,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中医药文化。撰写《品成语学中医》书稿,编写《四季之味》儿童药膳植物绘本等。项目组利用网站、“医览杏林”微信公众号,普及有关中医药文化知识,中医名家故事等。同时,开展面向儿童、留学生、社区民众的宣讲活动,反响热烈。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立项逐年递增,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屡创佳绩,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局面。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2],天津中医药大学要建成以重点学科建设和中医药对外教育为特色,以科学研究为优势,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医学、理学、文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外向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势必要在创新创业教育这条道路上稳扎稳打,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据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使得更多的创新人才孕育而生。[3]

作者:李增艳阚湘苓李佳恒王帅英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务院办公厅,2015.

[2]周祖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8):42-43,47.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经济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

作为新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我国的高校中全面展开,其目的是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创业人才,改变了传统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模式。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引导、促进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现在各地政府都把创新发展摆在未来发展的第一位置,相应的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建设创业基地、提供配套的资金等,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此同时,在我国经济转型阶段中,许多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的兴起必定会带来新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形成。区域创新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引起新的人才需求,这导致高等院校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调整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同时也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遇[1]。区域高校担负着推动区域经济建设的任务,在国家提出创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之后,地方高校需要创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良好的互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同时,能更好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在新形势下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已经转移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区域内创新资源,促进区域内的创新体系发展。各地政府逐渐加大对研发创新的投入,通过创新改变产业结构,带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借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区域内产业的结构特征、未来的产业规划以及产业的创新体系来制定教育方向,以便于从理论到实践都能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良好的契合。

2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2.1拓宽就业途径,减缓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国家的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生劳动力涌入市场,使劳动力市场过剩的现象更加严重。而近期以来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国内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经济运行压力较大使得社会对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减少,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甚至毕业即是失业。通过培养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但使学生自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还可以为其他人提供工作岗位,在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还能缓解就业的压力[2]。

2.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人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核心,企业之间的竞争到最后还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经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实践精神,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提高了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的生存竞争能力。通过在学校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做到了知行合一,脱离了死读书、空有理论能力而无实践能力的教育困境。在参加工作后,凭借着自身的能力或是自己创业成立自己的公司,或是依托企业平台成为企业的领军人物,使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

3教育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引起的改变

3.1才培养的模式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标准,这需要高校及时调整培养模式以便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这需要学校摆脱之前的老旧教育模式即只注重理论教育,忽略了实际动手能力,使得教育成果只是停留在了纸面上。改变教育模式就是不只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把理论与实操有机结合起来,并能推陈出新进行开拓性延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实操能力。

3.2促使高校教育方向的改变

培养更多的人才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开展是在高校的教学任务得到满足后进行的。区域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与区域的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当地经济建设蓝图的了解,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的方向,使得学生一毕业就能投入到当地经济的建设中去,减少人才缺失带来的压力。学生的培养要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以能保证学生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4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实现途径

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实践平台是连接高校学生、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实现创新创业的主要渠道。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加深,各种实践平台被不断搭建起来,如创新产业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在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的同时,还有相配套的政策上的倾斜扶持,有力地支撑了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在今后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要着眼于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当地创新体系和创新产业的发展为目标,抓住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深入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和基地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发展路径,组建特色鲜明、层次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8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地学;创新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祥地。20世纪30年代,斯坦福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特曼[1],倡导“学术尖顶”思想和“技术学者社区”思想,提出将学术界与产业界结成商业合作伙伴的构想,并努力将其付诸于实践,促使斯坦福大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资助学生成立惠普公司,创立斯坦福工业园,并且成就了硅谷。各国开始效仿之,开启了产学结合的范例,强劲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2]的目标,其特点是注重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20世纪80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创业者掀起了“创业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3]。这些科技创新的创业活动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培养创新人才不仅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而且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未来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

(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大学创新教育自1984年开始。相较于国外,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则比较晚。长期以来,因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业结构也随之改变,同时教育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是传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的一种集中表现。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显得极为重要。上世纪90年代末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创新创业教育自此得到了巨大发展。21世纪初教育部启动了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发展阶段[4]。近年来,国务院相关文件反复强调并号召要增加国民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建设项目,以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5]。这些举措使得近年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在我国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

(三)我国地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地质教育累计为我国培养了近百万人才,地质教育体系也比较完善,地质教育正处于历史的最好发展时期,尽管如此,在培养领军型、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展开,地学科技的进步和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地质人才资源的培养,也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组成部分[6]。《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指出,我国缺乏中长期地学人才需求预测,缺少对地学教育进行宏观战略的指导和规划[7]。顾明远[8]指出应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地学中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地学发展的必要性

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是推动地学迅猛发展的需要。当代的科学技术有4个基本特征:一是学科技术知识呈爆炸性增长;二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周期不断缩短;三是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四是科技全球化加快[9]。地学科技也具有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要用地学科技创新解决资源及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必须从培养创新型地学人才入手。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可采资源量下降,大宗矿产依赖进口程度逐渐加大,矿产资源缺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地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突显出它的必要性。

三、创新创业教育在地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在地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部分学生未能对地学产生兴趣,只为了达到学校毕业要求,获取学分;第二,仍旧处于“唯书本论”状态,局限于课本知识,不能学会自己拓展;第三,缺乏创新思维,不能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一直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位置。就教师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部分教师只为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第二,传授知识过于陈旧,未能与时代前沿接轨;第三,缺少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统计了2015年国内主要地学院校地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表1),从表中可看出,2015年各大学就业率都在90%以上,其中毕业生深造比率从20%-90%不等。从深造比率来看,侧面反映出地学专业学子“就业难”;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增速下滑,2013年国内矿业领域“黄金期”结束,这些无疑为就业“雪上加霜”。为了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小部分学生选择创业,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但选择深造的理由却不尽相同,部分学生是向着可以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这一目标出发的,也有一些学生是为了获得含金量更高的文凭,为未来工作就业增加筹码;还有部分学生属于跟风行为。而选择创业的学生却又很难成功。就用人单位而言,用人单位最为注重毕业学生的内在素养是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外在条件是所学专业、学历、毕业院校。目前,国内高校培养的地学专业学生在内在素养方面显得欠缺,这也是“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地学实践教学创新

地学专业更注重素质高和能力强的专业人员[10]。实践能力培养应和学科发展紧密相连,在学科基础的培养前提下,培养学生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认知性、继承性过渡到研究性、创新性。

(二)产学研三合一

产学研三合一是指,大力促进高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从而实现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目标要解决人才培养、科技和经济三者相结合的问题,进而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促进教育全面进步以及教育、科技与经济三者协调发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高校与地勘单位的合作,培养定向人才。同时,企业界通过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和实习岗位。让企事业单位参与课程设置与调节,并开设特色课程,使学生掌握特色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从而提高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科研活动和成果实时转化为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课题。开放地学相关实验室,营造积极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培养高水平、研究型的地学精英,造就新一代高素质地学创新创业人才。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新技术、新仪器逐渐广泛应用于地学领域,地球科学已从传统的定性研究发展到现今的定量研究。实践能力培养则应同步发展,注重定量研究方面的培养。信息化建设应在地学领域进一步推进,在地学教学工作中推进信息资源服务。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加大这方面的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以及教育系统应用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地学实践教学网站和虚拟实习系统,也就是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数字化综合网站[11]。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9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

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更加多样化,以“创新精神”为指导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体现了当代人才培养理念的新方向。国务院总理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对众创空间,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对小微企业、孵化机构等给予税收支持,这些都推动了大学生创业改革之趋势。

一、创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的教育活动。面对创业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调整现有人才模式,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人才教育与培训计划。因此,高校要深入学习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内涵,加快就业指导服务体制改革建设。近年来,当代大学生培养工程中,对教师执教能力研究更加广泛,面对大学生培养工程广泛实施的局面,要掌握专业能力内涵,从理论及实践等方面展开教学工作。教师要结合专业能力发展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机制及改造方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教学设计思维。

(二)发展趋势

未来,“转型”是提升人才培养价值的基本路径,企业在转型期必须注重战略模式规划与发展,深入挖掘内部岗位员工的潜在价值。高校创业教育要采取综合性培养方式,结合人才培养战略转型发展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转型方法,倡导高校重视青年人才价值发挥,共同创建现代化人才培养战略模式。创新机制教学需坚持创新原则,从多个角度为教师呈现艺术知识形象,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平台。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专业课程教学特色,把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代教学思维相互融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才能帮助大学生建立更加正确的创业观念。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原则

(一)创新品质

新时期企业步入新战略计划时代,全面提升盈利收入水平是其根本目标,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岗位员工的内在潜能,为企业经营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品质。具备了这样一种品质,才能够有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才能构成创新型人才的强大精神动力。结合专业能力发展趋势,能对教学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方案。

(二)创新知识

人才培养是企业可持续战略实施的根本保障,为了适应新市场经济体制变革要求,企业必须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战略模式。创新型人才须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又要精通自己专业并能掌握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这是从事创新研究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才能用更榭砉愕难劢缃行创新实践。当代专业教育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领域,保持专业能力达到预定的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创新实践

专业人才管理旨在为企业或者组织提供优质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然而随着教学改革政策的推进,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校组织知识密集的特点与人事管理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创新的过程是遵循科学,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任何一种创新都不能有半点马虎和空想。因此,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严谨而求实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新实践。

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一)增强人文素质

新的教学改革政策实施后,我国现存的专业人才管理体制越发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例如: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专业人员正确的价值观难以树立,没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导致高校工作实效性不大。创新型人才每前进一步都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了既定的目标必须始终不懈地进行奋斗,锲而不舍,遭到阻挠和诽谤不气馁,遇到挫折和挫败不退却,牺牲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创新意志,才能不断战胜创新活动中的种种困难,最终实现理想的创新效果。

(二)培养观察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优化改革阶段,大学生是高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培养教师专业能力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大学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不断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环境。创新型人才的观察力同时还应当是准确的,能够入木三分,发现事物的真谛,具有善于在寻常中求不寻常的创新观察能力,这些都说明了敏锐的创新观察能力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基于专业能力改革趋势,大学生要深入分析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之处,借助创新机制不断提高个人创新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学改革工作。

(三)创新教学模式

对于教师来说,创新机制是在相互鼓励、相互发展、相互提升的环境下,鼓励自身参与专业教学改革,提高自己从事专业教学的创新教育。“专业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硬指标,其利用多个专业能力标准进行评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分析,掌握大学生从事教学工作的具体能力。随着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发展,对专业能力进行指导与培养提出高要求,教师要懂得灵活应用教学方式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参与专业课堂与教学设计的能力。

(四)优化人才结构

针对我国高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及问题,各高校应进行系统化的总结与分析,掌握当前高校专业人才结构真实性的发展状况。其次,结合专业人才发展问题,以整改制度创新为中心思想,重在“创新”,重在“改革”,以全新的专业人才理论为指导,对高校专业人才整改制度创新进行合理分析,提出可行性的制度改革方式。以“创业教育”为研究区域,以“高校”为研究对象,对我国高校专业人才结构整改策略进行研究。以专业人才结构“标准化、形象化、绩效化、信息化”为主要创新趋势,对一线城市高校专业人才整改制度创新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策略。

四、结论

高校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其办学宗旨是经过专业化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能力,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制以实现专业化发展,这奠定了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也是学生专业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全面推广创业教育模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高校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必须建立专业技能项目,增强个人的专业知识能力,为培养大学生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推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5):95-95.

[2]张洪波.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5(03):96-96.

[3]唐力,周D.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优化的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15(33):8-9.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10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创业”、“创新”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标语。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到实处,是大学教育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创业”、“创新”的提出既在鼓励有理想有担当的年轻人进行创业,更重要的,是在年轻人中树立一种“创新”的意识。在大学教育中开展团队项目拓展训练,可以通过专项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一)研究背景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二)研究现状

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举办的首届商业计划竞赛,拉开了了全球大学生参加创业序幕。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由于受社会经济体制、传统观念的影响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的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标志着我国的大学生也加入到创业者的队伍中来。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意义和作用也逐渐为社会所认识。

二、团队项目拓展训练介绍

1.团队项目拓展训练的起源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盟军在大西洋的船队屡遭德国纳粹潜艇的袭击。在船只被击沉后,大部分水手葬身海底,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英国的救生专家对生还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他们惊奇的发现,这些生还者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些年轻力壮的水手,而是意志坚定懂得互相支持的中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专家们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关键在于这些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于是,提出“成功并非依靠充沛的体能,而是强大的意志力”这一理念。

2.拓展训练在国内的发展

拓展训练以独特的培训模式和新颖的培训项目,给国内的培训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1999年,我国拓展训练在经历了四年的发展和提高后,和学校教育在培训活动中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emBa学员也把拓展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到拓展培训公司参加拓展活动。几乎在同一时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工商管理学院、暨南大学等学校的mBa/emBa教育中,也纷纷把拓展作为指定课程内容。

三、团队项目拓展训练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

1.经典项目介绍

(1)雷区取水

项目介绍:在一个直径5米的深潭中间有一盆水,你要在仅用一根绳子,不接触水面的情况下取到全体队员的救命宝物,想一想可能吗?团队的智慧可以把它变成事实。

(2)毕业墙(求生墙)

项目介绍:团队在没有任何器材的情况下共同努力翻越4米高的墙壁。

(3)生死电网

项目介绍:面对高压电网,参加者必须同心协力,尽量避免伤亡,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4)珠行千里

项目介绍:每队所有队员利用手中的运输器,将目标物用循环相接的方式从a地互送到达B地,运送过程中一旦目标物掉落地上,需要重新返回重来。

2.团队项目拓展训练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

(1)培养和谐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简单地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团队精神是一种文化氛围,是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它对于事业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产生“(1+1)〉2”的效应。

(2)不断提升团队凝聚力

团队凝聚力是团队生存的基础,是维持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团队项目以?驮有浴⒓杈扌晕?特征,对于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有很强的针对性。团队之间的凝聚力可以通过拓展训练来不断提升。

(3)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团队协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示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团结就是力量。在拓展训练中,团队协作意识及精神总是运用得淋漓尽致。

(4)挖掘团队潜能

人力资源需要进行开发,通过亲自参与,体验团队建立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理解、信任、学习、互助、支持配合等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超越;挑战自我、开发潜能,最终达成整个团队的成长与突破。

四、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学习,而大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学习。通过考察一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还发现单独将团队项目拓展训练开设,即使开设了团队项目拓展训练的学校也是讲其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一个组成部门。笔者认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仅仅将团队项目拓展训练作为某一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抹杀了其在学生面对的将来工作岗位中的作用。团队项目拓展训练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对于管理类专业),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团队项目拓展训练在人才培养中应该体现出如下地位:

1.是其他课程学习的思想基础:开设学期――建议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最晚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

对于刚刚经历了高考的学生,对于未知的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在刚刚入学的第一年,应该树立大学教育更侧重团队教育的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大学学习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

2.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设形式――单独开设

尽量避免将团队项目拓展训练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团队项目拓展训练课程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增强心智,一种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

3.是一门实训课程,需要集中训练,开设课时――30学时(建议开设独立训练周)

团队项目拓展训练需要课程的较强的连续性,其中总结的环节是最精彩的部分,因此在课程安排中避免分散安排,应集中安排,保证课程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