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04:50

教育学生的方法篇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39-01

全方位构建“和谐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强音。但“另类学生”的种种不和谐现象跳动在眼前,让人深感心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诸如冥顽不灵的“睡神”,醉心享乐的“玩神”,心灵空洞的“木神”,痴情迷乱的“爱神”……教师应该勇敢面对教育现实,合力解决问题,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一、小题大做,非常规教育

小杜,典型的多动症,品质不坏,成绩中等偏下,整天不务正业,教师教育他,他从不反驳,也不回应,一脸无辜,下次再犯。在他面前,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有一次他没完成作业,我让他写一份说明书,当天晚上他炮制了一份“经典”的说明书,说明书中说他罪大恶极,还讽刺挖苦老师……很明显该学生没有严肃对待错误,没有真心悔过,只是变相表达不满和对我的讽刺,把我要对他说的话都说了个遍,简直就是跟我叫板。一开始我真的是火冒三丈,冷静之后一想,与其揪住他的错误不放,不如借力打力以智取胜。思考再三,我决定就此说明书开个主题班会。课上我拿出了小杜的说明书,高调亮相,我读,学生们听,一时间班级成了欢乐的海洋,我一边读一边时不时地进行“自我批评”,还从“病句的类型”,“修辞方法的使用”以及“写作手法的运用”全方位地加以讲解,肯定了他的文笔,赞美他的才华。小杜万万没料到我会从语文的角度分析他的说明书,更没有想到过我敢于出丑,把他刻画的那个“变态老板”的形象展示给学生们。读罢,笑罢,我回归正题,跟学生们说希望他们评评理,我客观列举了小杜的种种劣迹,跟学生们说明本学期我要跟小杜的家长会面,提出了四次请求,他的家长电话不接,短信不复,面也不照,小杜的成绩直线下降,我特别着急。我问:“同学们,我错了吗,我让他写说明书过分吗?他的态度就真的没有问题吗?”学生们很快站到我这边,义愤填膺,“小杜,你真不像话。”“这些病句都是你故意的。”“你挺聪明的,其实不该这样混日子。”我继续问:“如果他想改,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学生们都表示没问题,当即选派小组拿出帮助方案。在学生们的哄笑和声讨声中,我第一次看到了小杜的惊慌、恐惧、不安。我心里暗喜:“这一次交手,我赢了!”这特殊的一课,小杜应该是终生难忘的。

二、激发精神动力,促进学生发展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首先不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针对“另类学生”的精神空虚和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学习和钻研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给予不同类别的学生专业的个性化辅导,让他们获得拯救自我的基本动力和方法,从而在师生的协同努力中丰富其精神、激发其动力。希腊科学家、哲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另类学生”找到了精神的支撑力和推动力,有了精神的归属,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改变自我、实现自我就有了可能。

三、尊重与肯定,润物无声

改变一个人很难,对于一个听惯了批评的人,尊重与肯定是珍贵的。和风细雨,以诚相待的处理态度将成为教育转变的契机,这不仅让学生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而且激起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斗志。“尊重”的本质就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放下教师的架子,以诚相待,从情感上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认为这个教师与众不同,是伯乐,能肯定他的闪光点。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尊重”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在精神上多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抓住他们的点滴进步加以表扬。“尊重”就是在行动上要多给予问题学生恰当的支持,适时地提问、关注、引导,联合其他教师、学生对他们给予正面影响,监督、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爱应体现为严格要求学生和尊重学生的高度统一。教师使用的强制手段要尽可能地少,学生对教师尊重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必须日臻完善。同时对学生给予恰当严谨、活泼幽默、深远持久的教育。特别是针对“另类”学生,教师应该用更多的爱心、耐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出健康和谐的灵魂。

教育学生的方法篇2

1.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2.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2.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教育学生的方法篇3

关键词:通识教育;生命科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43-02

生命科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即使非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也应懂得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在同识教育背景下[1],大学里的生命科学教学面临新的情况:(1)目前有些中学的生物学课程被压缩,课时很少甚至有部分学校取消了这门课。这样学生的基础不一样,甚至相差很大;(2)生命科学发展很快。本文以微生物学为例,探讨生物学学科教学的方法。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课,其重要地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但是由于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也是学生反映比较难学的课程。微生物学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这就要求授课的教师不能拘泥于以往的经验,必须有所突破。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总结出微生物教学的四步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主干课程,内容上看上去比较零散,很多学生比较畏惧这门课,加之部分同学没有高中生物学的基础,因此如何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学习到分析问题的方法等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一)上好第一次课

微生物学是大学生接触生命科学领域比较早的一门课程。第一次课是全书的绪论,也是学生进入课程的第一印象,对以后的学习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采取以下几个方法进行尝试:

首先,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比如,天花病毒与康熙帝继承帝位有什么关系?目前大家知道最难治疗的疾病有哪些?你如何认识艾滋病?等等。一下子就将同学的兴趣及求知欲调动起来了。整个教学过程将不断解决这些提出的问题。其次,以微生物领域的奠基人巴斯德(pastuer)和科赫(Koch)的科研故事为主线,讲述微生物的诞生及科学家所起的重要[2,3]。比如强调巴斯德的开创性工作:否定自生学说、疫苗的研制等。在否定自生学说的过程,巴斯德如何对待传统观念,建立细菌学说。巴斯德研制狂犬病疫苗的故事脍炙人口。狂犬病一旦发作,致死率几乎100%。巴斯德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体内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即后来的减毒疫苗)给狗注射,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得很厉害的9岁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请求抢救,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后,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潜伏期过去之前,使他产生抵抗力。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这里同样可以提出问题供同学思考,巴斯德为什么犹豫以后,才给孩子注射?比如埃博拉病毒能不能像巴斯德一样做了这个实验后应用到患者身上?同学们会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最后老师总结并点评。巴斯德主要担心的是他的所谓疫苗的安全性,但当时没有其他办法。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现代疫苗的研究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疗效和安全实验。首先在动物体内实验,然后在临床上实验,经过一、二、三期临床阶段实验才可能广泛应用于普通患者。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如类似埃博拉病毒这种重大传染病发生时,经特批可能缩短一些时间。

讲到科赫,主要强调科赫定律的产生以及科赫实验室的团队力量。科赫定律(Koch’spostulate)在当前的流行病学的病原体确定方面有重要的应用,而团队合作精神是科研工作的基础。

另外,突出我国科学家在微生物领域的贡献。比如汤非凡发现沙眼衣原体[4],获得国际上的盛誉,让同学们为自己的国家自豪。

最后,课程要紧密联系实际。比如2009年课程教学过程中,无锡太湖蓝藻的爆发;2010年教学过程中,全球禽流感爆发等。对这些现象同学们有感性的认识,进而引出相关的知识点,容易激发起同学究其所以然的学习动力,更容易投入。

(二)保持学习的新鲜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首先适当介绍当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比如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pLoSone等学术杂志关于细胞结构、碳素循环、进化的进展等有关本课程介绍知识的进一步发展,让同学们觉得科学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还有很多的未知领域。这样有同学就会去查阅,增加新的知识。又如学到了病毒这一章,eV71(肠道病毒71)病毒引起手口足病(hand-foot-mouthdisease),这是现实生活当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这个鲜活的例子,同学们学习到正链Rna病毒的相关知识,就觉得很容易接受了。

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对课程统筹安排,同学能够自觉的安排自学。比如显微镜的相关知识,消毒灭菌的相关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就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比较难懂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就要重点介绍,比如病毒的相关知识,补充了HiV(艾滋病病毒)、HBV(乙肝病毒)、禽流感(如H5n1)及埃博拉病毒的相关知识,同时这些又与自身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非常感兴趣。

三、多种途径强化学习

(一)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微生物学的内容与其他学科,比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等联系比较多,尤其与生物化学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注重相关知识的回顾,让同学逐步清楚学科是联系的,各有侧重。这样也可以推动对其他生命科学课程的学习。其次注意课程内容前后的联系,比如绪论中讲到科赫定律,在讲到病毒的时候,SaRS病毒的确认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再次讲解,同学们印象就深刻了,而且教学安排上也能够前后呼应。

(二)现代课堂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教学板书已经退居其次,主要起到提纲及提醒的作用。现在课堂教学要用好多媒体(ppt)及视频教学。

好的ppt可以节省课堂很多板书的时间,增加信息量。尤其对于实行三学期教学的学校,显得尤为重要。而好的视频不仅形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最成功的是选取了豪斯医生(Dr.House)的一集内容,该集是讲述豪斯医生如何分析婴儿感染哪一种病原微生物的,并对症下药。在视频开始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影片出现过哪些病毒及微生物的名称?抗生素为什么会滥用?病原传播的途径是什么?有的同学在临近毕业的时候说,老师,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那节课。我了解了很多微生物的知识,很形象直观,简直是豪斯医生和医院的所有人在给我们上了一节课。教师的问题让我们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三)与科研工作相联系

课程教授的过程中注意课本与实际科研的联系。比如我们目前从事的科研工作包括了特定环境中菌的分离纯化、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植物病毒的研究。当讲到这些方面,可以介绍科研的情况,取得的成果及研究的体会,让同学们认识到科研并不神秘莫测,反而因此想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的冲动[5]。我们积极协助并指导有能力的同学开展科研活动。比如每年开展的全国大学生创新活动,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及校级大学生创新活动,我们都给同学在相关领域提出指导性意见。生命科学学院及我们自己的课题组也有相应的创新项目供同学申请。

(四)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

目前可以通过很多交流途径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同学在学习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开通了博客,设立了专门的课程信箱,利用课程网站介绍最新的知识,等等,使大多数同学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课前精心准备

前面是课程教学的几点探索。其实上课前还需要细心的准备。这里不仅要求教师要积累丰富教学材料,比如与内容相关的影响资料、认真的备课,对课程整体的安排做到非常清楚。另外,对于教学安排的其他方面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每个学期选课的人数的多少,上课安排在什么时间。比如有一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安排中,就曾经将不到30个人的小班,安排在近200人的大教室。这样教学,不仅教学效果差,与学生的交流也不融洽。另外要知道选课学生上了哪些生命科学的课程,正在上的相关课程,等等。这些信息的获得和处理,将为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好的效果的取得打下很好的基础,有事半功倍之效。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努力搞好微生物学课堂教学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尤其让同学能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除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外,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也是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prescott,Harley,Klein.microbiology[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马中良,李平,牛莉莉,等.微生物学发展史在教学中的作用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

[4]沈萍.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教育学生的方法篇4

关键词:德育;方法;班主任

镜头一:下课了,一位小学生在楼梯拐角处,忽然发现地上有五角钱,他看了看周围没有同学,就迅速地把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镜头二:课间休息时,几个低年级学生一边吃零食一边玩,不一会儿干净的地面上出现了一片瓜子皮和包装袋。

镜头三:一个学生明明没写作业,却告诉教师她忘在家了,并一口咬定自己绝对写完了。

镜头四:放学后,几个高年级男生把一个低年级男生围住,强迫他下午带钱为他们买玩具,并威胁他不准告诉教师,否则要他好看。

……

除了我们亲眼看到的发生在身边的事,还有许多耳闻和已被媒体报道过的,可以看出目前小学生德育状况堪忧,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迫在眉睫。信息技术的高速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现在小学生,生活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家长的意识、社会风气、价值的取向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江湖义气、大手花钱、唯我独尊等不良社会风气让学生不能明辨是非。

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建议。

一、从爱出发,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爱是连接心灵的纽带,只有像父母那样去关心、爱护、体贴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才能接近和信任教师,才会和教师说自己的心里话,化解他们对教师的戒备心理和对立情绪,从而自觉积极地按照教师指引的正确方向向前迈进。如果用粗暴的方法去管理班级,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班主任心存敌意,师生关系僵化,教育产生负效应。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班级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营造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以身作则,注重榜样作用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教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在他们眼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话就是真理,还常常模仿教师的举动,所以很多家长见面说孩子在家说什么也不听,而教师说的话就像“圣旨”一样。

教师好的品质、道德行为,可以为学生所效仿,教师不好的品德,不道德行为,也会为学生所效仿。著名的小学特级教师王企贤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这样一件事,过去,他在上课板书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并随手扔在地板上。不料,有一次几个学生到黑板前演题时,也都不约而同、动作熟练地把粉笔头折下来扔在地板上,他感到很奇怪,一问学生才知道,这是学生从他那儿学来的,而且全班学生都学会了。王老师这才恍然大悟,以后他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十分注意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以好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用“身教”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遵纪守时,我就一直严于律己,早出晚归,从不懈怠;要求学生奉献爱心,我就带头捐款捐物;要求学生开展“弯弯腰”活动,我往往抢在学生前面捡起地上的垃圾……示范、感染、教育学生,人格的无声教育往往比言语教育更有效。

三、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去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教育功能,它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讲授,又重视结合课文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梅花魂》一课时,我紧紧扣住了外祖父三次落泪的情景,让学生透过人物身份和不寻常的举动感悟到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在学生从外祖父爱花的身上悟出了他爱国的情节时,领会梅花身上的秉性其实就是蕴藏在中华民族身上坚强的民族气节,在课外拓展的空间里,我不希望学生的感悟随着文本教学的结束而消失,所以让他们去寻找自己最崇拜的英雄,寻找隐含在这些人物身上的民族气节,学做这样的人。

四、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中的“盲区”,形成家校合力

俗语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教师。”一个学生的成长,大多来自家庭及父母的影响。当前很多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成长轻成人的现象,导致学校的教育负担过重,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现象。因此,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有助于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例如现今的家庭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盲区”。就像其中一个“盲区”——家长说得越多,孩子越不听。而实际上有很多的话,家长只说一遍孩子就明白了,反复说只会令孩子感到反感,教育结果适得其反。当发现有此现象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醒家长多克制自己,并鼓励家长多采用互动式的谈话与孩子沟通,使孩子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并使家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所以我们教师除了在加强学校的教育工作外,还要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同心协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学生的方法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调动;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62-1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体育课上,室外教学的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干扰也极易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进而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对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当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示,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体育教学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课堂常规“范”注意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好坏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体育课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在课堂常规里集中注意力,是学生能够学好的重要保障。因此,体育教学的课堂常规,正如我们生活中的法律法规,让学生在玩乐当中有所收敛,有所顾忌,在游戏和玩乐中遵循这当中的规定,从而能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保证学习的效果。而体育课堂常规应该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有所具体要求,比如在课堂中的安全常规教育,动作中的保护和自我保护教育,器材使用教育,课堂纪律教育,游戏规则教育等等。这些都要从课堂中的点点滴滴抓起,从严抓起,从细抓起,并且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抓好了体育课堂常规,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在其它众多外来的影响中不受到干扰,从而克服外界影响因素,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去。

二、教学组织“引”注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无意注意的特点,把握直观性原则,来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常常对他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表现出集中的注意,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形式、内容、方法很多。例如学生在练习时,采用交换练习方式:一般情况下,一节课有两个内容,可以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练习一个内容,过一段时间两组再交换,避免一直练习一个内容的枯燥性;也可采用竞赛、游戏或讨论的方式:在练习时把全班分成两大组,再把两大组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之间可以先练习,然后再进行比赛,看哪组同学练习的好,其余同学原地坐下观看,看别的组好在什么地方,不足又在什么地方,大家一起讨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相对的集中。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经常变换教学手段使教学方法充满新意,经常交替采用诸如竞赛法、游戏法、分组练习法和互相纠正法等手段,使组织体育课的传统方法得以奏效并成为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三、教学方法“吸”注意

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不同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接力跑教学中,可使用游戏、竞赛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在练习队列队形时也可以用竞赛法,也可以用分组练习法;而在学习前滚翻时,要再用竞赛的方法看谁滚翻的圆滑等。

在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法、哨声法和提问法来集中和保持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准备部分,可以采用游戏法让学生充分热身,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贴烧饼,把男、女生分开,男生一队,女生一队,分别手拉手站成一个圆,分别1、2报数,喊2数的学生站到喊1的同学后面,这样游戏就开始了,一人跑一人追,告诉他们跑的同学是贴前面跑后面还是贴后面跑前面,或是贴左(右)跑右(左)等,若是注意力不集中被逮到了,不但要受到惩罚还要去抓别的同学。这样同学们就会集中并长期保持注意力了,总在想着自己别被抓到了。这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达到热身的作用,就不用体育老师在那拼命的喊“同学们好好看啊,别走神,跟着我做”等等的效果要大多了。在课的基本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哨音法、报数法、提问法和比赛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长期保持。

四、创设情境“拉”注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把学生带入一种思想境界中,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拉住学生的注意力。在体育课中,由于众多的外界因素干扰,很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当时的情况,与本课内容相结合,这样既可以解决问题,又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如天空突然飞过一只小鸟,许多学生抬头张望,甚至部分学生兴奋地谈论起了小鸟,课堂一片混乱。此时教师可以借此情景,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比如“小鸟为什么只有一只呀?”“小鸟为什么离群了?”“落单的小鸟会怎么样?”“我们要做这只小鸟么?”或利用小鸟的故事进行思想教育,如精卫填海,惊弓之鸟等。这样,不仅拉回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把外在的突发事件和教学巧妙的联系起来,因势利导,教授了学生相应的知识,让学生在脑海里加深了印象。

教育学生的方法篇6

关键词体育教育外籍学生体育规则团队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的教育,尽管不断地在加强素质教育力度,但暂时还是没有能够改变根本上是应试教育的现实,在追求名校、高分、升学率、高校录取率的教育背景下,改善外籍学生的教育的问题显得困难重重。

如:问题一:常规课程判定学生优劣标准是看考试分数,而外籍学生由于家长工作大都不稳定,经常变动,流动性较大,随时都有转入转出的可能,频繁的转学让学生自己无法适应环境,无法安心就读,再加上基础薄弱,所以往往成绩不理想,排名落后造成自卑,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问题二:外籍学生学籍不符合当地规定,不纳入统一管理,成绩不计入考核,教好教坏没区别,往往会导致部分学校老师的管理上的漠视,漠不关心会让外籍学生有种被轻视的感觉,产生负面情绪。

教育是要为社会培养出各种需要的人才,除少数高端精英以外,更多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教育不能一味追求高分,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加以区别对待,其实大多外籍学生家庭对子女学习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小孩能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后,学门技术以工作生活,成为一名社会劳动者,对于他们来讲,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理远比考多少分数现实重要得多,所以体育教育对于外籍学生来说更显得重要。

我国的教育目的根本定位就是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要求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体育教育除了狭义的锻炼身体外,在实施的体育教育内容、形式、方法上渗透了其他的各种教育。

(1)体育教育促进德育教育。体育教育中教学、练习、比赛等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在通过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和观众、维护集体荣誉中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育教育促进智力发展。体育教育可以直接激发学生智力的发展,体育活动和比赛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判断力、良好的注意力、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3)体育教育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体育教育锻炼能改善体形、增强体能,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劳动能力等。

外籍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弱点是一般接受正规体育教育较少,对体育技能掌握不多,与本地学生接触缺乏自信。优点是他们比较朴实、自理能力强、能吃苦、基本没有本地学生的娇气,大多家庭条件不富裕,有不少学生从小就参与劳动,因此身体素质比同龄学生要好许多。

体育课、体育活动等都要通过身体活动来完成,很多项目还必须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直接能反映出个体的能力,针对外籍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功能,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组织能力,还能在培养外籍学生自信、自强、勇敢的良好意志品质。

(1)体育教育能激发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体育教育中学生以身体活动为主,活动范围较大,在练习活动过程中就需要体育骨干参与配合教师的组织管理,在这方面,外籍学生家庭生活的特殊性,使不少学生在管理方面具备着先天的条件,合理的引导能激发他们的管理能力。

(2)体育教育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表现。体育教育中有项内容是体育运动训练,把有一定运动天赋的学生加以培训,培养成体育特长生,有时一个机会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曾有女生,平时沉默寡言,总是独来独往,男生给她绰号“外地婆”“野人”,她也毫不理睬,我行我素。但在体育课上表现出的能力不一般,尤其是中长跑项目,实力与班上最强男生不相上下,根据这一特长,推荐她加入了学校运动队,在运动队刻苦拼搏、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中,在队友之间和谐友好的气氛熏陶下,这个女生明显活泼开朗起来,随着在校内校外不断地获奖,为学校班级争得不少的荣誉,同学由看不起逐渐转为佩服,言语之间透露出由衷的赞许,经常能看见她说说笑笑了。

(3)体育教育能培养自信,克服自卑懦弱的心理。体育教育有动作练习、游戏比赛等,在此过程中,会不断地体会到失败与成功,逐步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出自信。

体育教育在对外籍学生教育上作用多多,效果明显,体现出了体育教育功能的强大,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育者具体可以采取方法有:

(1)思想上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的对待是良好的开端。对于外籍学生学生,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就与本地籍学生同样看待,不管他就读一天也好一年也好,都应认真负责地对待,关爱每一位外籍学生,真诚的交流才能让他们敞开心扉。

(2)对于有体育特长的优秀学生,要给予同样的机会。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学校一般会选拔进入学校的运动队,加以培养,参加比赛。但地区对非本地籍学生参加比赛有着诸多的限制和要求,因为不能参赛或手续麻烦制约了非本籍生进入运动队,学校和老师要积极为其创造条件,让其能参加学校的训练和比赛,这样既能体现学校对非本籍生的关爱与重视,也能为学校争得荣誉。这部分以体育特长生为主的体育骨干队伍,将是其他非本籍学生的骄傲与榜样,对他们的学习锻炼、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健康心态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3)成立外籍学生帮扶小组,帮助弱势群体。选几位班里体育优秀的非本籍体育骨干为主,与部分班干部组成体育帮扶小组,对班里比较弱小的外籍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帮助,内容包括技术动作指导、谈心等心理辅导。针对学生对老乡比较信任、比较容易接受的心理,在帮扶过程中以同乡体育骨干为主,逐步引入群体之中。

教育学生的方法篇7

关键词:体育;自信心;方法

体育课程的建立是在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设置的,它为学生在忙碌的学习后,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素质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因此,体育课程的开设对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有极大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初中生学习和升学压力较大,因而学生的自信心严重不足。因此,根据广大一线师生的教学经验,提出下面关于初中体育课程中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方法。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初中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独自思考能力,但学生还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表现出自信,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因此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验到自信的重要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搞好师生关系。其中,体育教师要先让学生明白自信心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引进的方法让学生领悟,如,跳水运动员,具有“跳水皇后”之称的高敏①,我们只看到了她靓丽光鲜的一面。然而,谁会想到她是经历过困难之后,才能获得如今的成功。正是由于她在艰难的困境中依然保持着较强的自信心,才能挺住压力,

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二、要把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体验以及理论思想相结合

现代体育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的体育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实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以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800米长跑的比赛测验中,教师就应该积极鼓励那些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辅导。“你一定可以跑得很快,肯定能达标的”,增强学生的自我信任,而学生通过了测试,则会体现出自我的价值,也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具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学习和生活中帮助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因此,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提高自信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理论研究参与到体育教学的现实中去。

三、合理设置体育活动,关注学生的教学差异

要想有效地利用体育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就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对待初中体育活动的态度也不相同。大概来讲,由于男女生个人身体和心理素质存在差异,男生偏爱于较为激烈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等。他们能从这些运动中释放能量,激发对生活的热情,提升和展现自我价值,当然还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助于校园内部和谐。然而,女生则不然,女生较喜爱偏静的体育运动,学生可以专门设立适合女生的体育活动项目。总之,学校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学生的爱好设置不同的课间体育项目。这样,能兼顾大多数群体,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间活动当中。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采用谈心的方式,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教师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升自信心。

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修养身心,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为他们以后形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积极动员学生利用课间时间,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让学生面向体育,走向操场,为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现代体育教育对师生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燕杰.对培养体育差生自信心教学的探讨[J].体育世界,2006(08).

[2]施海琴.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科学教育,2006(06).

教育学生的方法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个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内外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人的个性,尤其是在学校育方面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呢?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学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这一特殊的环境影响,在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的教育,主导着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学校的体育教学属于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同样影响着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学校体育教学具有它自己的特点,在培养个性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马洛斯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即是与生理和谐发展、富有高度效能、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如个性发展不和谐,必然是一种不健康的个性,会呈现出心理和生理上的病态来。可见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个性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搞好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的体质、性格、爱好有所不同,他们对运动项目的兴趣也有所不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爱好特点,来发展他们的兴趣。对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要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对身体素质差而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多加指导,逐步加大他们的学习难度,同时要谨防在练习中发生伤害事故;对学生感到单调、乏味的项目,应把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与之结合,以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要因势利导,充分培养他们的兴趣;对那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熟练的掌握一、两项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并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运动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了发展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经常让学生参加实践锻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不断增长才干,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把身体素质和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增强学生体质,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现在生活工作的需要,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照常学习、生活和处理各种问题。

(三)发展学生的意志特征

由于学生的所受教育、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每个人的性格表现也是不同的。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特征尤为重要。教师应把教学过程与意志品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品质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设置复杂的程度不同的困难条件,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意志品质的目的。

三、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首先,对于学生的课堂“三基”学习,可从培养目标出发,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保证质量标准,同时又要照顾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身心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次,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出发,通过体育运动的艰险性、技巧性来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好学不倦的精神,同时也提倡竞争基础上的协同。第三,坚持教书育人,随时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行为。

(二)发展个性与集体主义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凝聚力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重视个人目标与共同目标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集体又要考虑学生个人,有些学习任务必须有个人来完成就一定强调由个人完成,决不能为了整体教学而给个别学生滥竽充数的机会。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公正对待。平时注意充分发挥班级中运动能力强、有组织才能、思想品德好的学生,带领全班同学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三)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坚持因材施教,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整个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差异性。对少数差生注意多保护帮助,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步骤和辅助练习,使他们完成教学要求,并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对那些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动作,并在完成动作的质量或数量上适当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力,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更高的运动技术、技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特长。

总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很有必要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得到发展,使他们的兴趣、能力、意志品质得到培养,才能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凤芝.浅谈个性与体育教学的关系[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第9卷第2期).

[2]王宗臣,王晓波.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J].纵横论坛.1998(4).

[3]李兰英.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J].甘肃教育.1999(10).

[4]白丽荣,张秀萍.对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1999.1.

[5]闫风雷.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1.3.

教育学生的方法篇9

一、摸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要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摸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实践证明,学困生有这样的心态:自卑自暴失落冷漠逆反。又有这么的心态:我并非一无是处。就转化而言,前者有教育转化的障碍,是转化的不利因素,后者是转化教育的契机,是转化的有利条件。

根据我的班主任经验,个人认为,要转化学困生,首先要在他们身上发现“是处”,肯定他的“是处”。这就是“闪光点”,一经发现,并让它有机会在学生群体中得以闪耀,那么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将受到震惊,失落心态将受到冲淡,冷漠的心境将得到温暖。学困生违犯了校规,假设我们先肯定他的“是处”,让“闪光点”闪一闪,然后再明确指出违反校规的现象,提出要求他改正缺点的希望,那么受教育者的“怨气”必定消失,“暴戾”必定衰减,“逆反心理”必定缓解。2010届初三,我班体育生周智,纪律散漫,上课睡觉,顶撞科任,同学们对他的意见很大。学年初举办级组篮球赛,我委任他担任体育委员,这次可发挥了他的特长,他积极认真组织篮球赛,最终我班获得冠军,为班争得了荣誉。我及时在班上表扬了他,他笑了,他在同学们中的形象改变了,也尝到“甜头”,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努力了,体育训练更加拼搏了。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以全校第一名的体育术科成绩考上了市重点中学体育班。

二、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一般人对学困生比较冷淡,甚至歧视。学困生和老师的感情比较疏远,老师必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给他们更多的理解、信任、关爱,少一些责备,用无私的爱感化他们,用真诚的心打动他们,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才能毫不隐瞒。教师也就能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012年我班学生吴天,成绩倒数、经常打架、顶撞老师,可谓“五毒俱全”。对于这样的学生,要使他痛改前非,千万不能采取“硬措施”,要用爱心调动他的积极性。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他的性格及家庭情况,并不时找他交流,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帮他剖析自暴自弃的因果。一次,我布置练习册上的作业,他为了逃避作业,说练习册丢了,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帮他买了一本,并告诉他:“老师相信你会把作业做好的”,他按时完成了作业。我抓住这次契机,及时鼓励他,慢慢地他按时交作业了,并改掉了许多不良习惯。

三、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学困生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他们身上也有长处,在心灵深处也闪烁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作为转化教育的突破口,从而激发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2011年我班学生李婷,她的母亲是残疾人,父亲在她出世时就抛弃了她们。身世的凄凉造成了她性格的孤僻,她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角落,很少与人交流,无心向学,成绩一塌糊涂,她为了满足虚荣心,骗外婆说学校收钱,一个学期向家里要了一千多元挥霍。这样的孩子,说轻了不管用,说重了又怕她想不开。正在我为难之际,学校举行了运动会,她一反往日的冷漠,报名参加了长跑项目。运动场上她遥遥领先,观众席上同学们呐喊助威,最终她得了第一名,为班争了光。运动会后,我对运动员进行了表彰,特别表扬了李婷,大家对她报以热烈的掌声,能看出她特别受鼓舞。事后我又与李婷作了多次深谈,告诉她人人都有长处,只要扬长避短,谁都可以做个优秀的人,当你为班集体做出贡献时,同学们会尊重你。从那以后,李婷变得乐观开朗了,成绩有很大起色,在与她家长的沟通中,我得知她再没向家里乱要钱,次年考上了市重点高中。

四、消除学困生的逆反心理

学困生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指责与嘲笑,他们的内心敏感,甚至对周围人有敌意,对关心他们的老师也不愿接近,采取回避、对抗的心理。

如何才能消除学困生对抗逆反的心理呢?我们应该理解他们,尤其尊重他们的人格。教育学生的前提是理解,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教师必须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自尊心。师生相处时,真诚的理解信任是获取彼此好感的“催化剂”,是师生沟通的“灵丹妙药”。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有学困生,其自尊心很强,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使他们希望别人给以真诚的关怀、尊重和信任。要转化教育学困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必须用真诚的情感,从尊重其自尊心入手,唤起他们对所犯错误的自责和后悔,使他们从痛苦和自卑中解脱出来,激发其上进的动力,增强其自信心。

五、做好学困生的家访帮扶工作

转化学困生一定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常与家长联系,进而了解学困生全貌,尤其他们的心理障碍,才能进行有效教育。

2008年我班学生李明理,上课行为随便,课余常上网,与同学交往时敏感易怒。通过家访我了解这些表象的实质,李明理三岁时父母离异,一直跟着母亲生活,不久前,母亲再婚,再一次受到了打击。了解情况后,我对李明理的经历深表同情,放学后,把他请到办公室,从他的爱好、优点谈,在交流中我发现他渴望关爱,却难以接受新的家庭,又正值青春期,叛逆心理严重,很难与母亲沟通。

教育学生的方法篇10

(1)文化现象多样化,要求思想教育必须与大学生主观接受程度相结合。毫无疑问,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理服人是实施思想教育的目的。但是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单纯的灌输式、“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方式方法显然不适应形势发展,主观上要求思想教育必须改进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心服口服的基础上自觉自愿的接受正确思想的引导。

(2)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增加,要求思想教育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当前,高校贫困生问题、心理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客观上要求思想教育必须要在把握规律性、增强针对性上下功夫,客观务实地为学生解决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

(3)网络技术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并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开放、平等、交互的教育平台上达到教育的目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适应时代的需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掌握运用科技手段做好思想教育的新方式、新方法,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同时又是一种新的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是方法创新的前提

(1)方向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当前大学生民主意识、自主意识显著增强,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来源多元化,价值取向也趋于多元化。大学生心理成熟期后移,心理矛盾增多,思想活跃。只有认真加以分析,注重从战略思维的高度进行思考,才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2)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目的。学生处在成长阶段,他们的思想不仅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也容易受到个人具体困难和问题的影响。思想教育要取得实效,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为大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学习条件、就业指导、完善资助机制等方面做出切切实实让学生信服的实事。

(3)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要更加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维权意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潜能,使大学生认识问题更加成熟、判断是非更加理性,与人相处更加合作,个人发展更加自信。

三、方法创新与传统思想教育方法的继承

(1)继承传统道德教育中有现代价值的方法。中国两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非常重视德治和德教,传统儒家伦理思想,把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看得十分重要,认为一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一方面要接受道德教化,另一方面需要自身修养。进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道德教化方法。在重视道德教化的同时,中国古代教育家也主张“为仁有己”,自教自律,在创新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弘扬。

(2)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方法。党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方法,如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民主讨论、说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在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应当在新的形势下赋予新的时代特色并加以继承。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当根据我国国情,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方式方法。

(1)预测与规划。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竞争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成为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一方面要在大学生中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同时,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和把握机遇,避免风险,明确方向,对人生道路做出科学的规划和预测。这样一是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科学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二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方法,克服经验主义、盲目主义,学会抓住机遇化解风险;三是引导师生正确面对竞争结果与发展差距,解决竞争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思想问题。

(2)咨询。做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关注大学生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实现这个目标,采取咨询方法成为思想教育工作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咨询方法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目前,咨询方法在高校主要是在心理咨询领域,专业训练的咨询人员比较缺乏,所能提供的服务还很有限,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因此,咨询领域、咨询方法、咨询队伍都需要进一步拓宽、提高和加强。

(3)素质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就是通过高于平时的难度和强度的训练和测试,来完成自认为不能完成的训练项目,训练坚毅的性格和建立无惧的勇气来面对逆境,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进行一个团体或个人的素质拓展训练,会极大地挖掘学生的潜质,提升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最大限度地消除造成引发人们心里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产生的压力。

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或方式。方法的形成源于实践的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是活动主体对客体及环境的认识及顺应能力的体现。一定条件下的主、客体或环境,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方法是变化的、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创新和变革的年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时地进行工作方法上的调整和改进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之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moe.省略/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723&infoid=25463.

[2]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news.省略/forum/2005-09/12/content_3477107.htm.

[3]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