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资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13:18

钱塘江资料篇1

摘要:由茅以升设计和主持施工的钱塘江大桥是中国现代史和铁路桥梁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桥。它是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联合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大桥,改变了中国的铁路桥梁建设都由外国人包办的历史。钱塘江大桥极大的便利了中国东南部的交通,而且在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关键时刻修成通车,运送了大量抗战军用物资、民生物资和人员;89天后为了阻滞日军的进攻,在杭州沦陷的同一天又由中方忍痛将桥炸断,为抗战发挥了特殊重要作用。在大桥修建过程中,实际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技术人员,这些人员不仅在抗战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后来更成为新中国各地桥梁工程建设的骨干技术人员,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图分类号:K264.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3-0001-05

QiantangRiverBridge:anotableachievementofmaoYishenginthe

ResistancewaragainstJapaneseinvasion

Ranmianhui

(Schoolofmarxism,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1756)

Keywords:railwaybridgeconstructionhistoryinchina;QiantangRiverBridge;roadrailcombinedbridge;maoYisheng;warofResistanceagainstJapanese.

abstract:maoYishengdesignedQiantangRiverBridgeandsuperviseditsconstruction.itisamilestoneinChinesemodernhistoryandthehistoryofrailwaybridgeconstruction.asthefirstcombinedbridgeinChina,itisnotonlythefirstoneindependentlydesignedandconstructedbyChinesethemselves,butalsochangedtheprevioushistoryofrailwaybridgeswhichwasdominatedbyforeignersinChina.QiantangRiverBridgefacilitatedthetrafficsinsoutheasternChinaandcontributedtothetransportationofalargenumberofmilitary,livelihoodsuppliesandpersonnelsinceitwasopenedtotrafficjustatthecriticalmomentwhenthewaragainstJapaneseinvasionbrokeout.inordertoblocktheJapaneseattack,theChineseborethepaintoblowupthebridgeeightninedaysafteritwasbuilt,onthesamedaywhenHangzhouCityfell.anumberofbridgeengineeringandtechnicalpersonnelweretrainedduringtheconstructionofthebridge.theyplayedanactiveroleinthewaragainstJapaneseaggression.afterliberation,thoseengineersandtechniciansbecamethebackbonesofbridgeconstructionacrossthecountry.

钱塘江大桥是横垮钱塘江南北两岸的一上一下的双层联合型铁路、公路两用现代化大桥,也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大桥。大桥在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关键时刻修成通车,运送了大量抗战军用物资、民生物资和人员;89天后,为了阻滞日军的进攻,在杭州沦陷的同一天又由中方忍痛将桥炸断,为抗战发挥了特殊重要作用。

钱塘江大桥是在中国现代历史和铁路桥梁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桥,而设计和主持钱塘江大桥施工的正是中国现代桥梁事业的先驱,西南交通大学杰出校友,与母校同寿,曾先后多次出任唐山交通大学(唐院)校长的茅以升。从1933年8月到1949年9月,茅以升前后16年(其中因抗战曾撤离杭州8年)一直是钱塘江大桥的主持人。在这期间,1938年至1942年4月,茅以升曾兼任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代院长、院长职务。

一、钱塘江大桥的修建:历经磨难,技术精湛钱塘江,简称钱江,又称浙江、浙河、渐江、曲江、之江、广陵江、罗刹江等。钱塘江之得名,是因杭州在秦代名钱唐,虽经王莽时期短暂易名泉亭,东汉即复名。又由于唐朝时期讳国号,遂将钱唐江更改为钱塘江〔1〕。由于钱塘江横亘,浙江省被分成两半,浙西、浙东之间的交通极为不便,因此钱塘江大桥的修建对浙江省乃至整个华东、华南地区的交通和经济发展、军事运输、政治都有极为重大的影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战爆发。1933年8月,钱塘江大桥开始筹备修建。与娴静秀美的杭州西湖不同,钱塘江潮水汹涌澎湃,出名的险恶,尤其当上游山水爆发时,江流汹涌,而下游的海潮涌入时则浪涛翻滚。如果遇到上下游同时爆发山水,则激流奔涌,势不可挡。台风来临时,辽阔的钱塘江面浊浪排空,更为凶险。在杭州民间流行一句谚语,叫做“钱塘江造桥”,形容这是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李白有诗云:“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正是在这“浪打天门石壁开”的钱塘江上,茅以升通过对收集到的一切钱塘江水文资料、气象资料、地质资料的研究调查,提出了公路、人行道和铁路分为一上(公路)一下(铁路)的双层联合型钱塘江大桥设计方案,造价仅510万银元(完工最终决算为540万银元)〔1〕,比当时美国人华德尔博士设计的人行道、公路、铁路三种路面并行的单层联合型大桥(造价758万银元)的设计方案造价低廉,而且设计精巧美观,质量也好,所以,最终在评选中一举夺标。随后,茅以升带领着中国早期的桥梁先驱们于1935年4月正式动工开建钱塘江大桥,修建过程中还有许多交大校友参与其中。在那样一个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在那样一条凶猛异常的河流上,建设那样一座高难度的大桥,注定钱塘江大桥自奠基那天起,便命运多舛,历尽磨难。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3期冉绵惠钱塘江大桥:茅以升的抗日壮举磨难之一:沉箱,这是困难最大的。沉箱是指先在岸上做好的长方形结构钢筋混泥土(重约六百吨,长约十八公尺,宽约十一公尺,高约六公尺)。因其体积庞大,运送难度极高。要从岸上将沉箱运到江中的桥位,更是困难重重。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呢?开始大家设想的解决方案是:在江边挖一船坞,将闸门关上,再抽干坞中的水,把沉箱在里面做好,之后开门放水,浮起沉箱,沉箱就可被拖出去,这是最便捷的方法。但钱塘江底部是流沙,岸上挖土不多即遇流沙,继续再挖,水和流沙就一起涌入,越挖越多,即使勉强挖成船坞,也永远抽不干船坞里面的水。第一个问题必须解决才能继续开工。于是改用“吊运法”,就是两旁各筑轨道一条,把中间的沉箱排成一线,临江那一头使用木桩排架,这样就可把轨道伸到江里的深水处,组成一座临时码头。然后运来钢架吊车一辆,钢架吊车行驶在轨道上,沉箱整个就可被吊起来搬运到排架尽头,运到后放入水中,就完成了浮运。这个方法的优点是很多个沉箱可以用一套设备浮运,吊车将上一个沉箱运下水后,再去运下一个沉箱,沉箱在轨道上的所有移动完全由机械控制,快慢进退,操纵自如,更妙的是下水后的沉箱还可被吊起来检查修理。但这种吊运法也遇到了几个困难:一是沉箱下水处位于组成临时码头的两行木桩排架之间,对水的深度有一定要求,而处于深水之中的两旁木桩排架由于两桩间的土被冲刷淘空越来越深,木桩排架的承受力会受到影响;二是沉箱太重,悬挂在吊车中必须四角平衡,速度恰当,否则有倾覆危险;三也是由于沉箱太重,人力转动螺旋机失效,经过较长时间摸索才成功改用电力推动。

离开码头的沉箱被浮运到桥址后,用铁链缆索连接到六个三吨重的大铁锚上,前后左右分列,使沉箱定位。要避免沉箱走得太快,浮运沉箱时就要利用潮水顶托江流。但沉箱就位后,可能因落潮时江水与潮水处于同一个方向,使沉箱受到合力冲击,铁索及铁锚就不易支持,因而浮运沉箱经过多方摸索,出现过多次险情:如没有控制好的沉箱随波飘到下游闸口电灯厂去了,只好想办法拉回来;有一次已经将沉箱沉到江底,却遇大潮来袭,铁链被切断,浮起的沉箱又飘到上游的之江大学去了,退潮后沉箱陷入沙土中,费了很大劲才拉回来;进行沉箱下沉作业时忽遇到大风雨,沉箱竟然拖带铁锚浮走下游,一直浮走到4公里外的南星桥,还撞坏渡船,当时江上二十四只汽轮齐心协力,才把沉箱拖回原址;不久又遭遇大潮,捆沉箱的缆索松断,沉箱飘出去十公里后深陷沙层,用了许多办法才拖回桥址。后来改进了技术,用十吨重的混凝土大锚代替了铁锚,沉箱拖回桥址时才不再乱跑了。

沉箱就位后如何平稳沉入江底,也是问题。为了让沉箱平稳就位,防止流水冲刷,茅以升等人在江底预先铺了一层很厚的用树枝编成的“柴席”;沉箱下沉时,他们又想办法在箱内把柴席切除,锯了一百六十根桩头让沉箱顺利下沉;又采用“喷泥法”提高效率。多次摸索、多次失败后,才成功且快速的将沉箱下沉至规定位置①。

磨难之二:打桩。钱塘江大桥是以价格低廉而且轻的木桩为基础的,每墩160根桩,每桩长度大约30公尺。但钱塘江水流太急,茫茫一片,加上泥沙太厚太硬,木桩打轻了打不进去,打重了“咔嚓”一声就断了,一个晚上就只能打进去一根桩。而全桥在江心有9个桥墩,要打1440根桩,照这样的速度,何时能打完桩?焦灼的茅以升受到浇花的启发,创造性地发明了打桩的“射水法”:打桩时先用高压水直冲江底,等到泥沙被冲出一个深洞后马上放木桩,再用气锤打进去,打桩的难题迎刃而解。之后又通过改进技术提高速度,一昼夜能打30根桩,打桩的难关终于闯过了。

磨难之三:战火硝烟的阻碍。1937年8月14日,淞沪会战第二天,正当茅以升和罗英等工程技术人员在水下进行沉箱攻关时,日军轰炸机飞至上海、南京、杭州投弹,并轰炸钱塘江大桥,顿时整个杭州硝烟遍地,其中不少炸弹投进江里,激起层层波浪。战争直接威胁到大桥的修建。此后,日机不时前来骚扰、侦察、轰炸。钱塘江上大桥建桥纪念碑的碑文详细记录了修建大桥时硝烟弥漫的场景:“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在敌机轰炸下昼夜赶工。”面对燎原战火,所有建桥员工没有退缩,他们高扬爱国热情,同仇敌忾,尽忠尽职,不问假期,不分昼夜,尽力让大桥早日通车,为抗战做贡献②。

此外,还有“围堰”、“钢梁”、“引桥”、“各种工伤事故”……各种苦难、困难、技术难题,被一个个战胜、克服。正如茅以升的母亲曾比喻的那样,孙悟空用他那如意金箍棒帮助唐僧渡过了取经过程中的八十一难,唐臣(茅以升号唐臣)造桥也渡过了八十一难〔1〕。茅以升带领全体修桥队伍挥动的如意金箍棒就是科学法则,即因地制宜,发挥人的聪明智慧,利用自然力来克服自然界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如用钱塘江的水克服钱塘江的流沙),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大桥也因此得以顺利修建。正如桥梁工程专家、曾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工程师的李学海在《钱塘江桥回忆》中所评价的那样:

钱塘江桥,以极少之经费,极短之工期,极坏之水文地质,在从古以来认为不可造桥之地点,兴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联合长桥,而又是第一次自行设计和建造。为了赶工,更不得不打破常规,钢梁、桥墩、沉箱、桥基等不分上下,同时并举,一气呵成,其技术之精湛,尤其是该桥的下层建筑水下工程,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工程,洵足为中外桥梁工程人员学习。③

二、为了民族抗战,茅以升修桥又炸桥1937年9月26日,是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随着火车的一声长鸣,钱塘江大桥顺利通车。当时全面抗战已经爆发,淞沪抗战激战正酣。大桥通车后,旋即投入到支援淞沪抗战当中。据统计,在钱塘江大桥建成后的89天里,经大桥运送的抗战军用物资、民生物资价值应在三千万元左右。更有十多万难民通过大桥逃难。就在大桥被炸的前一天,铁路机车运行达300多辆次,公路客货车通过2000多辆次〔1〕。

大桥通车后,战事愈见吃紧。上海沦陷后,日军逼近,形势更加危急。12月下旬,日寇即将到达桥北。为了阻滞日军的进攻,无奈之下,茅以升不得不含恨下令炸桥。1937年12月23日,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响,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被从六处炸断。历经两年零195天夜以继日的紧张修建,耗资540万银元的现代化大桥,通车仅仅89天,就被迫炸断。

事实上,钱塘江大桥尚未完工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进攻上海,所以茅以升在修桥时就担负有炸桥的任务,做了炸桥的准备,在一个正桥桥墩内预留了一个放炸药的空洞。这实非易事,因炸桥的炸药不能等到炸桥时才放进去,需要预先就按计划安放充足的炸药在很多钢梁爆炸点上,再用引线接通岸上的“雷管”,到时只要起爆雷管,炸药爆炸,全桥即炸毁。因此,从1937年11月17日大桥通汽车这一天起,所有过桥的火车、汽车、行人都是在炸药上走过,却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和伤亡,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奇迹〔1〕。

钱塘江大桥位于杭州闸口、沪杭甬铁路闸口站终点,临近六和塔。当时国民政府和浙江省联合修建这座桥的目的有三:第一,使东南铁路系统连成一片,沟通京沪杭铁路与浙赣路,并与粤汉路相接,这样上海和广州就可以直接通车;第二,沪杭甬铁路得以接轨,由宁波直通上海;第三,贯通浙西、浙东各公路,并连通其他各省公路④。

钱塘江大桥全长1453米,内江中正桥1072米,两端之北岸引桥288米,南岸引桥93米;正桥16孔,每孔跨度67米,桥高为71米;桥墩15个,其中岸边6个,江心9个;上层公路宽6.10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2米,下层为单线铁路桥面。1933年8月至1934年12月筹备修建,1935年4月正式开工;1937年9月,大桥铁路通车,同年11月大桥公路通车。1937年12月23日,杭州沦陷,同一天,钱塘江大桥由中方用桥里预埋的炸药主动炸断,全体修桥员工撤退到后方。日本占领杭州期间,日军只于1943~1944年将钱塘江大桥草草修理,供临时军用。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钱塘江大桥桥工处在杭州恢复,同年9月开始修复大桥。1947年3月,大桥铁路和单行公路恢复临时通车,但由于损坏严重,限制颇多。此后,修桥工作进展缓慢。杭州解放前夕,大桥又遭撤退军队爆炸破坏,所幸损坏不大。1949年5月,杭州解放,9月,铁道部上海铁路局接手大桥未完的修理工作,到1953年9月全部修理工作竣工,回复原设计状态⑤。

为什么钱塘江大桥两次被炸还能顺利恢复原设计状态呢?是因为钱塘江大桥桥工委员会在1933年8月成立时,鉴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已侵占东北,极有可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上海、杭州一带随时可能爆发战事,因此桥工委员会除考虑建桥工程的技术和经济问题之外,必须特别注意大桥如果遭遇破坏后如何迅速修复的措施,这是修桥计划的重要考虑因素。桥工委员会遂就原设计在正桥方面予以变更,作出了四项决定:“(一)各孔跨径必须一律,以便桥梁被破坏时,可移用靠岸边孔迅速修复。(二)采用浮运安装法,将浮运机具妥为保管,以便桥梁被毁修理时,得用以迅速进行。(三)将桥梁跨径改为不超过60公尺上下。(四)建桥工料费以500万元左右为限”⑥。

三、钱塘江大桥的多重历史作用钱塘江大桥的修成通车和炸断,以及后来的修复运行都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

第一,在钱塘江大桥之前,中国的铁路桥梁建设都是由外国人包办的。钱塘江大桥改变了这个历史,成为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大型铁路公路联合大桥,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的斗志。

第二,钱塘江大桥在抗战全面爆发不久后建成通车使用,用于运送战略物资、疏散人口。1937年11月17日开通公路的这一天,过桥逃难的群众就达十万以上,还有众多的火车、汽车通过。虽然大桥不久就因为形势需要被迫炸断,但仍然起到了生命线的巨大作用。

第三,通过修建钱塘江大桥,茅以升为首的修桥技术人员以精湛而高超的技术享誉中外,赢得普遍赞扬,并通过实际锻炼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技术人员。这些人员不仅在抗战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后来更成为新中国各地桥梁工程建设的骨干技术人员,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钱塘江大桥在修建过程中,既聘请了几位国内知名桥梁工程师,还有29位刚从大学工科毕业的青年参加大桥绘图设计和勘测施工,他们被培养成了设计施工的骨干分子;同时钱塘江大桥桥工处还向有工科的国内各大学发函,每年招收80名各大学选派的三年级肄业的大学生到工程处实习两个月。各大学的热烈响应,争相推荐,使工地轮流实习计划圆满执行。这些人后来在中国各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方面做出贡献的为数不少,如在抗战时期任滇缅铁路工程局、叙昆铁路工程局、四川綦江铁路工程处技正、工务课长、正工程司、处副总工程司、副处长等职,解放后成为武汉长江大桥总工程师的汪菊潜;全面抗战期间先后担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处正工程师和湘桂铁路桂南工程局正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的梅D春;曾任云南长虹大桥总工程师的赵守恒;曾任郑州黄河大桥总工程师的赵燧章等。

第四,钱塘江大桥用科学、用事实打破了钱塘江上不能修桥的迷信,战胜了唯心主义的认识⑦。

第五,钱塘江大桥使东南铁路系统连成一气,特别是使京沪杭铁路与浙赣路相连接,并与粤汉路相接,由此上海和广州可以直接通车;沪杭甬铁路得以接轨,由宁波可直通上海;大桥贯通浙西、浙东各公路,并连通其他各省公路⑧,极大的便利了中国东南部的交通,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使中国东南部区域尤其是两岸人民的生活方便快捷。

钱塘江大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式公路铁路两用大桥,自其建成以来,历经修桥、炸桥、复桥的曲折经历,但自新中国成立后它第二次新生,其安全行车纪录至今仍未被超越。如今,这座见证了中国从战乱时期到和平年代沧桑巨变的大桥依然挺立在钱塘江头,英姿巍然。它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也在中国铁路桥梁建设史中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注释:

①《茅以升选集》第495~498页,北京出版社1986年出版;茅以升《两脚跨过钱塘江―钱江大桥史话》19~20页,收入镇江茅以升纪念馆馆藏钱塘江桥资料(由镇江博物馆移送):登记号648,原号648。

②茅以升《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浙江省档案馆馆藏钱塘江大桥资料L109―1―1,第46~48页。

③李学海《钱塘江桥回忆》,镇江茅以升纪念馆馆藏钱塘江桥资料(由镇江博物馆移送):登记号231,第41页。

④茅以升《钱塘江大桥概述》,浙江省档案馆馆藏钱塘江大桥资料L109―1―10―3,第1页。

⑤茅以升《钱塘江桥工程记》,浙江省档案馆馆藏钱塘江大桥资料L109―1―10―3,第73页;《茅以升选集》第520~521页,478页,515~518页,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⑥李学海《钱塘江桥回忆》,镇江茅以升纪念馆馆藏钱塘江桥资料(由镇江博物馆移送):登记号231,第2页。

⑦《茅以升选集》第477~478页和第525~527页,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茅以升《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浙江省档案馆馆藏钱塘江大桥资料L109―1―1,第72~79页。

⑧茅以升《钱塘江大桥概述》,浙江省档案馆馆藏钱塘江大桥资料L109―1―10―3,第1页。

钱塘江资料篇2

关键词:钱塘江海塘工程维修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前言:钱塘江海塘工程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用于挡潮的人工修建工程,是当地重要的屏障。我国钱塘江海塘工程发展已久,可以追溯到元朝以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钱塘江海塘工程除了能够起到防洪挡潮的作用外,还赋予其一定的军事作用以及经济作用,对于钱塘江海塘的维修以及养护管理工作,一直是钱塘江海塘工程管理的重点与难点,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根据时代的需求,加大管理创新力度,充分发挥钱塘江海塘的积极防护作用。

一、钱塘江海塘工程概述

钱塘江发源于安微省休宁县,在上海南汇芦潮港至宁波镇海外游山断面注入东海,干流全长668Km,流域面积55558Km2,流域中上游为山地及山间盆地,流域下游(富春江电站以下)为河口平原,河口段长282Km。

地处河口北岸的,嘉兴、海宁、海盐和平湖的地面高程多在2m左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下同),低于大潮及风暴潮3-5m,主要依靠海塘保护,免受台风暴潮的侵袭。

二、钱塘江海塘工程维修技术概述

1、一般维修

一般维修是针对技术状况为二类的古海塘,主要包括对于塘基、塘身以及护坦等部位的维修工作。对于塘基,混凝土的修补以及护塘墙是维修重点,这是海塘工程维修的基础所在。对于塘身而言,则主要包括条石镶嵌或更换、水泥基材的综合勾缝以及砂浆封闭以及排水孔洞的维修与养护等。护坦维修工作主要包括护坦翻修、木桩更换以及加固等。详见表1:一般维修内容及养护措施。

表1一般维修内容及养护措施

2、维修加固

维修加固是针对技术状况为三类的古海塘,也主要从塘基、塘身以及护坦三个方面进行。维修加固的内容及相应养护措施见表2所列。

表2维修加固内容及养护措施

三、钱塘江海塘工程维修技术要点

1、隐患维修

(1)隐患现象

裂缝:修塘时由于土料选择不当,夯压不均匀,或加固时对原堤坡未铲草刨毛,新旧土结合不好,有架空现象,或由于干缩、湿陷而引起不均匀沉陷,出现裂缝,是工程中的薄弱地方。

动物洞穴:损害堤防的动物有獾、鼠、蛇等。其洞穴直径为10~50cm,洞身纵横分布,有的互相连通或横穿堤身,形成漏水通道。

潮水淘空:潮水频繁进出,塘身土方淘空,或地面降雨形成雨淋洞。此情况在鱼鳞条石塘内侧土方处出现较多。

白蚁穴:白蚁在塘身筑巢,蚁穴在塘身内四通八达,横贯堤身。涨潮时水沿蚁路浸入塘身,形成漏洞,引起塌坑,易发生管涌。

(2)隐患处理

一般采用灌浆和翻修两种措施。有时也采用上部翻修、下部灌浆的综合措施。

灌浆:采用泥浆泵、注浆管把泥浆液注到孔内,填满空隙。施工时,用密封性能好的棉纱布堵实孔口缝隙,确保孔内压力,并使注浆管上端孔口压力不大于5×104pa,灌浆浆液浓度根据先稀后浓原则,一般在13.7~14.5Kn/m3,对有白蚁危害严重地段,采用每立方米泥浆掺700g白蚁防治专用药剂“天膺杀白蚁乳油”进行灌浆。

翻修:是将隐患处挖开,重新进行回填,这是处理隐患比较彻底的方法。但开挖期间对防汛不利。开挖中如发现新情况,必须跟踪开挖,直至开挖除净为止;回填时,新旧土接合处,应刨毛压实,保证达到规定的容重。回填后的高度,应略高于原堤面,以备沉陷。

2、海塘渗漏

(1)渗漏现象

钱塘江海塘渗漏的部位一般是塘身渗漏。渗漏的逸出点均在背水坡面或坡脚,其逸出现象有散浸(即坝坡湿润)和集中渗漏两种。

(2)渗漏的成因

塘身渗漏的主要原因包括:堤身单薄,边坡太陡,渗水从滤水体以上逸出;埋设在塘身的管道,由于不均匀沉陷,产生断裂,有压水流通过裂缝沿管壁或堤身薄弱环节流出;塘后水体排水效果不良,或被淤塞失效,迫使塘身浸润线升高,渗水从坡面逸出;塘身土质含砂砾较多,渗透系数较大;由于鼠、蛇、獾、白蚁等动物在塘身打洞。

(3)渗漏处理

塘身渗漏处理的总原则是“上截、下排”。“上截”就是在塘身的上游面封堵渗漏入口,截断渗漏途径,防止渗入。“上截”的措施为垂直防渗和水平防渗两种型式。“下排”就是在背水坡堤脚采用导渗和滤水措施,使渗水在不带走土粒的前提下,安全地排出。

3、塘身管涌

(1)管涌成因

汛期高水位时,沙性土在渗流力作用下被水流不断带走,形成管状渗流通道的现象,即为管涌,也称翻沙鼓水、泡泉等。出水口冒沙并常形成“沙环”,故又称沙沸。在粘土和草皮固结的地表土层,有时管涌表现为土块隆起,称为牛皮包,又称鼓泡。管涌一般发生在背水坡脚附近地面或较远的潭坑、池塘或洼地,多呈孔状冒水冒沙。

(2)管涌处理

管涌险情必须及时抢护,如不抢护,任其发展下去,就将把地基下的沙层掏空,导致堤防骤然塌陷,造成堤防溃口。

抢护原则:抢护管涌险情的原则应是制止涌水带沙,而留有渗水出路。这样既可使沙层不再被破坏,又可以降低附近渗水压力,使险情得以控制和稳定。

抢护方法:反滤围井,反滤层压盖

①反滤围井

对于个数不多、各自独立的漏洞,或个数虽多,但尚未连成大片的管涌群,可在漏洞险情出水口用反滤围井抢护。抢护的方法是:清除地面杂物,挖除软土,周围用土袋分层铺列叠砌为围井,高度以涌水不再挟带泥沙为宜。同时,要避免在井的四周出现新的险情。井内按反滤要求,分层铺填砂石、土工织物等反滤料。如果井内涌水量大而急,滤料无法分层铺填时,可先用砖石、沙袋填塞,待水势削弱后,再按反滤要求填入。反滤围井在预定高度处,要设立足够的排水管,以防井口水位过高而发生漫溢冲塌井壁。

②反滤层压盖

在堤内出现大面积管涌或管涌群时,如果料源充足,可采用反滤层压盖的方法,以降低涌水流速,制止地基泥沙流失,稳定险情。反滤层压盖必须用透水性好的材料,切忌使用不透水材料。沙石反滤压盖:在抢筑前,先清理铺设范围内的杂物和软泥,同时对其中涌水涌沙较严重的出口用块石或砖块抛填,消杀水势,然后在已清理好的管涌范围内,铺粗沙一层,厚约20cm,再铺小石子和大石子各一层,厚度均为20cm,最后压盖块石一层,予以保护。

4、混凝土裂缝

(1)混凝土裂缝特征

常见的混凝土裂缝有沉陷缝、温度缝、应力缝。

沉陷缝的特征:裂缝属于贯穿性的,其走向一般与沉陷走向一致。

温度缝的特征:裂缝宽度大小不一,沿长度方向变化不大,缝宽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热胀冷缩较明显,有的是表层和深层裂缝,有的是贯穿性的缝。

应力缝的特征:裂缝属于深层或贯穿性的,裂缝宽度一般较大,且沿长度或深度方向有显著的变化,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2)混凝土裂缝检查

混凝土出现裂缝,应加强检查,根据裂缝特征,结合设计、施工资料进行分析、查明裂缝性质、原因及其危害程度。检查内容包括裂缝位置、高程、走向、长度、宽度、深度、错距及分布范围。裂缝开度,特别是最大开度出现时间及其温度、水位的变化关系。

(3)混凝土裂缝处理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分为表面处理和内部处理。

表面处理方法就是用水泥浆、水泥砂浆、防水快凝砂浆、环氧砂浆等抹在裂缝部位的混凝土表面,或进行表面粘补、凿槽嵌补和喷浆修补等。

裂缝的内部处理就是在裂缝内部采用灌浆处理,其施工方法通常为钻孔灌浆。对开度小于1mm的裂缝,采用水泥灌浆;对开度大于1mm的裂缝,采用水泥砂浆灌浆;对于渗水流速较大或受温度变化影响的裂缝,采用化学灌浆。

结语:综上所述,近年来,钱塘江海塘工程管理方面经过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钱塘江海塘工程维修保养管理方面,实行管养分离模式,推动海塘工程维修养护向着市场化、社会化、标准化、法律化的方向发展,对进一步完善钱塘江海塘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毛良.钱塘江钱塘江海塘工程维修养护技术规程编制情况介绍[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7,(2).

[2]张永顺.对堤防维修养护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海河水利,2007,(2).

[3]崔庆瑞,张修印,张继荣.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规范化管理趋议[J].可研与管理,2007,(6).

钱塘江资料篇3

它是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和建造的大桥。钱塘江大桥,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这座桥不仅对中国桥梁界来说有着独特意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934年,茅以升开始主持设计杭州钱塘江大桥,历时两年多,克服千辛万苦,终于将大桥建成。建成后的钱塘江大桥是由中国人自主设计的铁路、公路双用桥梁。由此可见,这座大桥的历史意义有多么重大,但这个新生大桥存活仅仅89天,就被茅以升炸毁,也是令人惋惜不已。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恰巧此时的钱塘江大桥正在最为关键的时刻。9月26日,铁路桥率先通车,在通车当日,就运送了大量的战略战备物资。此后很长时间里运往上海地区的抗战物资都是经过钱塘江大桥。此时还在组织工人建造公路桥的茅以升希望淞沪会战能抵挡住日本的侵略步伐。但在公路桥建成后不久,11月11日,整个上海地区沦陷,此时的茅以升也变得非常茫然,因为他似乎已经无法左右大桥的命运了。11月16日,一位来自南京的不速之客找到茅以升,倘若下一步杭州不保,那么那时候的钱塘江大桥无疑就是日本人的囊中之物,必须炸毁,而此时炸毁整座大桥的炸药也已经在运送途中。茅以升虽然心痛,但也明白虽然修建桥梁非常不易,但再怎么不易也不能留给日本人,沉默许久之后,在14号桥墩处做了标记。茅以升主张炸掉桥墩,原因就是不易修复。其实茅以升似乎早已预料会有这么一天,因为在茅以升建造14号桥墩的时候,就命人事先预留炸药的埋置点。但在炸药埋放完毕后的第二天,由于战乱,钱塘江大桥必须先通车,以保障难民的疏散。1937年12月23日,下午5点左右,站在桥上已经能看到日军的先锋部队的时候,命人将百姓拦截,才点燃引线。大桥的炸毁,让茅以升心痛不已,为了防止日本修复桥梁,茅以升将整座桥梁的14箱资料全部封存。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茅以升开始了修复大桥的工作。1953年,正式通车。

(来源:文章屋网)

钱塘江资料篇4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人声鼎沸、浩浩荡荡”等词的意思,能给多音字“薄、号、闷”据词定音。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体会当时人们心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调整栏

1.今天老师要来领大家去观潮(读课题),这里的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看过大潮吗?对钱塘江大潮有哪些了解呢?

3.出示句子: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1)“观潮”和“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呢?“天下奇观”呢?

(2)拓展: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

(3)朗读指导:重音突出自古以来、天下奇观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堪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什么时候去看?到哪儿去看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观潮的时间和地点,看谁找得最快?

2.出示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1)“这一天”是指哪一天?“这里”又指哪里?“据说”可

换成什么词?

(2)探究:为什么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引导阅读资料袋)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边读边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4.自学检查

(1)生字新词

字音重点(多音字):称为蒙蒙的薄雾闷雷滚动风号浪吼

字形重点:蒙薄罩贯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3)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钱塘江大潮像一个魔法师在变魔术,你们发现钱塘江大潮发生了哪些变化?(初步感受)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潮来之前的情况吧。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

2.潮来之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景美;人多;江面平静)

3.说话练习: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盐官镇迎来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如果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介绍眼前的盛况?

4.总结:每年到钱塘江观潮多达几十万人,江潮来临之前,江面是平静的,薄雾笼罩,几座小山若隐若现。在这么宁静的外表下竟酝酿着一场撼天动地的江潮,大自然的力量真奇特啊!

(四)布置作业: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批文入境,感悟奇观

1.读文

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品潮来之奇

(1)午后一点左右,你听,潮来了,那声音是怎样的?(闷雷滚动)谁来学一学?这样的声音就叫闷雷滚动。

板书:闷雷滚动

(2)体会人声鼎沸:假如你就是钱塘江大堤的一名游客,听到潮声来了,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3)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

(4)

是啊,此时此刻,钱塘江堤人声鼎沸,什么时候又沸腾了呢?

(5)品读重点句

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从早上开始,人们等啊,盼啊,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

人们终于把潮给盼来了。怎能不沸腾呢?大家快去看一看吧,你看到了怎样的江潮?

板书:白线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板书:城墙

重点体会:

a.潮水的长:横贯江面(区分横贯与横卧的不同,体会潮水动态之美)

b.潮水的高: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两丈多高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吃惊、惊喜、激动)读出这种感受。

c.拓展: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白色战马

(6)朗读指导: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把这种感受送到句子中吧!

(7)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不行,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8)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抓住潮水的声音、形状,写出了潮水的壮观。

(9)欣赏课件: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时刻吧!

(10)尝试背诵: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让我们把这壮观的景象留在心间。赶快去背一背吧!

3.品潮后之奇

(1)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2)组织讨论:“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人们为什么现在才注意到江水已涨了两丈多高了?刚才人们干什么去了?(侧面描写,说明江潮的魅力)

(3)这样的奇观让你激动吗?带着这份激动,向世界宣布,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三)作业

1.词语运用练习。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2.作业本5、6题

3、仿写练习

仿照课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的写法,写一段话。

雨越下越大,

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声)

观潮潮来时:{

一条白线白色水墙千万匹战马(形)

钱塘江资料篇5

美国“镀金”研发水地图

1981年出生的宁波人忻皓,1999年进入浙大研习环境科学。2000年,忻皓还是大一学生便发起了“千年环保世纪行”活动,他用36天骑车两千多公里环行浙江。在“千年环保世纪行”行程中,忻皓痛心地发现钱塘江多条支流已遭受到严重污染,刹那间,灵魂受到震撼的忻皓决定利用所学特长,成立一个环保组织,帮助村民环境维权,保护钱塘江的山山水水!就在那年冬季,忻皓在老师阮俊华支持下,共同发起成立了浙江首家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浙江”。从此,在繁华都市郊外的江河滩涂堤坝下,志愿者们披荆斩棘抄小路翻山包,顺着气味在杂草丛中寻觅废水排放口取样,经现场简易测试,一旦水样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指标存在超标嫌疑,护水者立即联系当地环保部门前来查处……期间,忻皓结识了中国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并成为马军推出的中国水污染地图的技术开发方。中国水污染地图推出后,产生了极大社会反响,这也促使忻皓有了开发完全互动、可让公众实时举报的污染信息平台的想法。

2008年,勤勉好学的忻皓成为“福特”国际奖学金资助的最年轻学者,前往美国克拉克大学攻读环境科学与政策硕士研究生。身在全美地理学排名第一的学府,忻皓在学习期间选择了不少有关地理信息的课程。三年留学生活中,忻皓常陷入深深思考:钱塘江流域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政府部门监管力量难以在偏远地区全覆盖,民间护河者因缺乏车辆、快艇等机动设备,对于屡屡出现的水体污染事件因无法提供实时证据而无法将肇事者绳之以法。因此,急需出现一种全民能即时参与并与政府良性互动的载体,才能让各界发力令污染源无处可藏。

2010年1月12日,加勒比岛国海地发生里氏7.0级大地震,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其中一款由肯尼亚律师发明的Ushahidi系统平台发挥巨大功效,在震中为救援者指明道路、受灾地点、受灾人数等信息,使很多岌岌可危的生命及时获救。忻皓看到这则消息时眼睛一亮,对啊,Ushahidi系统成本低廉操作简便,若开发出所属地域的电子地图,用于河流保护不是最恰当的选择吗?在同学们支持下,忻皓在中国水污染地图积累的研发经验基础上,深入研究Ushahidi系统平台后编写源代码开发,经过充分实验和运作后,于2011年6月正式推出“钱塘江水地图”公众互动信息平台。网民和手机用户只要打开钱塘江水环境互助信息平台(),便能全面直观地呈现钱塘江流域二维和三维地理全貌,以及与水环境相关的政府机构、工矿企业、畜禽农场、水生生物种群、饮用水源保护区等各类地理信息和监测点水质情况。

官民互动污染无处藏

小胜不收兵。敏锐的忻皓意识到,只有让钱塘江流域护水行动进入国际视野,才能争取到更多的国际项目资金和治理理念支持。在美国留学期间,忻皓多次与世界上最大的河流环保组织全球护水者联盟董事会主席罗伯特・小肯尼迪联系,申请钱塘江能够加盟。2010年10月,该组织委派国内首家护河者民间组织绿色汉江会长运建立女士赴杭州经历一周考察后,正式批准接纳钱塘江为中国第四条加入该联盟的河流。

2011年秋季,忻皓学成回国。回到杭州,忻皓广为宣传水地图号召人们“发现污染随手拍”。从此,绿色浙江志愿者们和更多的钱塘江流域附近居民走在江河边,一旦发现污染水源,随时用手机拍摄照片并附上污染点具体信息,上传到绿色浙江的公众互动信息平台。水地图后台管理者再通过举报信息核实后及时植入污染点标示,刷新界面就可以弹出污染点相应照片及预警信息。随后,绿色浙江整理材料,第一时间把投诉反映给浙江省环保厅环境稽查执法总队核查。

为母亲河安装上了隐形“千里眼”,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浙江省各级环保部门支持。2012年5月上旬,绿色浙江水地图获悉位于临安市板桥镇牌联村有数家造纸厂将造纸污泥集中倾倒至沙塘弄。沙塘弄位于青山湖上游七公里处,而青山湖正是杭州市饮用水源,造纸污泥可能会对附近水源及大气造成污染。于是,绿色浙江对发现的污染向临安市环保局进行举报,促使临安市环保局会同板桥镇政府紧急行动,严令从即日起停止向沙塘弄填埋场倾倒污泥。

仅2012年一年,利用公众协作互动型环境监督模式,绿色浙江协助省环保部门查处污染事件13起,2013年更是达到34起。水地图大大推动了公众参与度。随着老百姓举报增加,忻皓也不断开发完善其功能,手机版水地图逐渐发展成集污染举报、环境新闻分享、环境信息抓取、公众活动参与等功能于一体的“环境观察”应用。2014年4月,在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舞台上,梦想大使周立波为绿色浙江启动“环境观察”应用,仅一天时间,二维码就被扫描2.5万余次。

水地图征服国际环保界

水地图在浙江声名远扬,在国外也受到广泛关注。2012年3月,这种模式被法国马赛召开的第六届世界水论坛正式采纳为“可供参考的水问题解决方案”,忻皓作为中国水保护民间组织代表受邀赴法传经送宝。随后,该项目又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态和平领导中心在韩国举办的第五届亚洲环境论坛上脱颖而出被评选为“最佳案例奖”,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特别资助。与此同时,全球护水者联盟要求将水地图在中国成员中推广。

随着国际水问题日渐突出,诸多水污染及利益链条均涉及国际间共同合作,水议题国际机构全球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于是全球护水者联盟从2011年实施的“国际煤行动”便是其第一个跨国界项目。

2012年5月8日下午,忻皓在美国波特兰先锋广场第一次和著名演说家、全球护水者联盟董事会主席罗伯特・小肯尼迪同台演讲。小肯尼迪在其演讲中,多次夸奖中国政府在新能源方面的政策和节能减排承诺,并称赞中国在新能源开发和利用上引领世界。

忻皓在演讲中,呼吁美国部分煤企停止将无法在国内售出的廉价脏煤出口至中国,呼吁全球应当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2013年12月,忻皓与美国西雅图地区的普吉湾护水者克里斯・维尔克合署了文章,刊登在《西雅图日报》等美国华盛顿州主流媒体,反对新建煤运铁路破坏他国生态。在非政府组织强力呐喊下,12月中旬,美国华盛顿州当地法院以绝对优势通过不予新建煤运铁路建设的判决。

中国nGo折服气候大会

环保无国界,理念达四海。2013年11月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首都华沙国家体育场盛大开幕。应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之邀,“中国角”等来了第一位代表中国nGo的报告人,忻皓和他的伙伴们以《科技让中国社区更低碳》为题,向来自五大洲的海内外友人介绍自己设计并在杭州文晖街道现代城社区推出的“明星低碳产品”智慧绿房。

智慧绿房是蜂窝状外形,每一间蜂窝都承担一个核心功能,如垃圾处理区、环保宣教区、开放活动区,大家直接将塑料瓶子等垃圾塞入机器后,市民可刷卡积累碳币,碳币积分将被记录在卡中,这些碳币还能到超市或社区停车进行消费。智慧绿房不仅实现垃圾分类回收,还能将住户的厨余垃圾变成有机肥料,用于社区农场。同时,生态社区里的雨水回收系统,落叶堆肥装置,生态景观水池的改造,彻底实现了废弃物不出社区的构想……

此时,忻皓的报告台下正坐着一位特殊听众――国际气候行动网络总监威尔・汉密尔顿。汉密尔顿不时为浙江小伙子科技改变中国社区中许多低碳新名词吸引,拿笔记下。其实,这已是绿色浙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第三次亮相。早在2010年,忻皓就积极开发绿色浙江气候项目,先后历经墨西哥坎昆、卡塔尔多哈联合国气候峰会,两次代表中国nGo在大会上推广自己的绿色实践。

钱塘江资料篇6

关键词:钱塘江海塘维修技术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钱塘江发源于安微省休宁县,在上海南汇芦潮港至宁波镇海外游山断面注入东海,干流全长668Km,流域面积55558Km2,流域中上游为山地及山间盆地,流域下游(富春江电站以下)为河口平原,河口段长282Km。

地处河口北岸的,嘉兴、海宁、海盐和平湖的地面高程多在2m左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下同),低于大潮及风暴潮3-5m,主要依靠海塘保护,免受台风暴潮的侵袭。

2钱塘江海塘的特点

海宁段明清老海塘,现状海塘设防标准为百年一遇,处于强涌潮区,塘脚保护及提高塘身整体抗滑稳定是海宁段海塘的建设重点,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在塘前坦水外侧打预制钢筋混凝土防冲板桩,另一种是在塘前按短坝密距的原则建护塘丁坝群。

海盐平湖段海塘,明清老海塘现状设防标准为百年一遇,塘身结构与海宁段基本相同,均以石塘防御潮,但石塘受潮浪作用性质不同。海宁段石塘主要是在低潮位附近受涌潮的正面冲击力,海盐平湖段石塘主要是在高潮潮位附近,交替承受波浪在波峰时的正向压力和在波谷时的反向压力(即波浪吸力),容易造成护面结构裂缝,背水坡土方冲刷。

按海塘结构分:底脚防冲有钢筋混凝土板桩结构,深度10~16m;有混凝土大方脚及抛石护脚结构。迎水面有明清鱼鳞条石塘结构、纯混凝土、混凝土灌砌石结构;混凝土消浪块体结构。堤防顶一般均设有防浪墙。背水坡结构有混凝土、混凝土预制块结构、土方植草皮结构。堤身坡脚内侧一般设有10~20m宽的护塘地,种植绿化树木。

3海塘工程维修

海塘工程维修主要对海塘隐患、渗漏、管涌、混凝土裂缝进行维修,分述如下。

3.1隐患维修

3.1.1隐患现象

裂缝:修塘时由于土料选择不当,夯压不均匀,或加固时对原堤坡未铲草刨毛,新旧土结合不好,有架空现象,或由于干缩、湿陷而引起不均匀沉陷,出现裂缝,是工程中的薄弱地方。

动物洞穴:损害堤防的动物有獾、鼠、蛇等。其洞穴直径为10~50cm,洞身纵横分布,有的互相连通或横穿堤身,形成漏水通道。

潮水淘空:潮水频繁进出,塘身土方淘空,或地面降雨形成雨淋洞。此情况在鱼鳞条石塘内侧土方处出现较多。

白蚁穴:白蚁在塘身筑巢,蚁穴在塘身内四通八达,横贯堤身。涨潮时水沿蚁路浸入塘身,形成漏洞,引起塌坑,易发生管涌。

3.1.2隐患处理

一般采用灌浆和翻修两种措施。有时也采用上部翻修、下部灌浆的综合措施。

灌浆:采用泥浆泵、注浆管把泥浆液注到孔内,填满空隙。施工时,用密封性能好的棉纱布堵实孔口缝隙,确保孔内压力,并使注浆管上端孔口压力不大于5×104pa,灌浆浆液浓度根据先稀后浓原则,一般在13.7~14.5Kn/m3,对有白蚁危害严重地段,采用每立方米泥浆掺700g白蚁防治专用药剂“天膺杀白蚁乳油”进行灌浆。

翻修:是将隐患处挖开,重新进行回填,这是处理隐患比较彻底的方法。但开挖期间对防汛不利。开挖中如发现新情况,必须跟踪开挖,直至开挖除净为止;回填时,新旧土接合处,应刨毛压实,保证达到规定的容重。回填后的高度,应略高于原堤面,以备沉陷。

3.2海塘渗漏

3.2.1渗漏现象

钱塘江海塘渗漏的部位一般是塘身渗漏。渗漏的逸出点均在背水坡面或坡脚,其逸出现象有散浸(即坝坡湿润)和集中渗漏两种。

3.2.2渗漏的成因

塘身渗漏的主要原因包括:堤身单薄,边坡太陡,渗水从滤水体以上逸出;埋设在塘身的管道,由于不均匀沉陷,产生断裂,有压水流通过裂缝沿管壁或堤身薄弱环节流出;塘后水体排水效果不良,或被淤塞失效,迫使塘身浸润线升高,渗水从坡面逸出;塘身土质含砂砾较多,渗透系数较大;由于鼠、蛇、獾、白蚁等动物在塘身打洞。

3.2.3渗漏处理

塘身渗漏处理的总原则是“上截、下排”。“上截”就是在塘身的上游面封堵渗漏入口,截断渗漏途径,防止渗入。“上截”的措施为垂直防渗和水平防渗两种型式。“下排”就是在背水坡堤脚采用导渗和滤水措施,使渗水在不带走土粒的前提下,安全地排出。

3.3塘身管涌

3.3.1管涌成因

汛期高水位时,沙性土在渗流力作用下被水流不断带走,形成管状渗流通道的现象,即为管涌,也称翻沙鼓水、泡泉等。出水口冒沙并常形成“沙环”,故又称沙沸。在粘土和草皮固结的地表土层,有时管涌表现为土块隆起,称为牛皮包,又称鼓泡。管涌一般发生在背水坡脚附近地面或较远的潭坑、池塘或洼地,多呈孔状冒水冒沙。

3.3.2管涌处理

管涌险情必须及时抢护,如不抢护,任其发展下去,就将把地基下的沙层掏空,导致堤防骤然塌陷,造成堤防溃口。

抢护原则:抢护管涌险情的原则应是制止涌水带沙,而留有渗水出路。这样既可使沙层不再被破坏,又可以降低附近渗水压力,使险情得以控制和稳定。

抢护方法:反滤围井,反滤层压盖

(1)反滤围井。对于个数不多、各自独立的漏洞,或个数虽多,但尚未连成大片的管涌群,可在漏洞险情出水口用反滤围井抢护。抢护的方法是:清除地面杂物,挖除软土,周围用土袋分层铺列叠砌为围井,高度以涌水不再挟带泥沙为宜。同时,要避免在井的四周出现新的险情。井内按反滤要求,分层铺填砂石、土工织物等反滤料。如果井内涌水量大而急,滤料无法分层铺填时,可先用砖石、沙袋填塞,待水势削弱后,再按反滤要求填人。反滤围井在预定高度处,要设立足够的排水管,以防井口水位过高而发生漫溢冲塌井壁。

(2)反滤层压盖

在堤内出现大面积管涌或管涌群时,如果料源充足,可采用反滤层压盖的方法,以降低涌水流速,制止地基泥沙流失,稳定险情。反滤层压盖必须用透水性好的材料,切忌使用不透水材料。沙石反滤压盖:在抢筑前,先清理铺设范围内的杂物和软泥,同时对其中涌水涌沙较严重的出口用块石或砖块抛填,消杀水势,然后在已清理好的管涌范围内,铺粗沙一层,厚约20cm,再铺小石子和大石子各一层,厚度均为20cm,最后压盖块石一层,予以保护。

3.4混凝土裂缝

3.4.1混凝土裂缝特征

常见的混凝土裂缝有沉陷缝、温度缝、应力缝。

沉陷缝:裂缝属于贯穿性的,其走向一般与沉陷走向一致。温度缝的特征,裂缝宽度大小不一,沿长度方向变化不大,缝宽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热胀冷缩较明显,有的是表层和深层裂缝,有的是贯穿性的缝。应力缝的特征:裂缝属于深层或贯穿性的,裂缝宽度一般较大,且沿长度或深度方向有显著的变化,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3.4.2混凝土裂缝检查

混凝土出现裂缝,应加强检查,根据裂缝特征,结合设计、施工资料进行分析、查明裂缝性质、原因及其危害程度。检查内容包括裂缝位置、高程、走向、长度、宽度、深度、错距及分布范围。裂缝开度,特别是最大开度出现时间及其温度、水位的变化关系。

3.4.3混凝土裂缝处理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分为表面处理和内部处理。

表面处理方法就是用水泥浆、水泥砂浆、防水快凝砂浆、环氧砂浆等抹在裂缝部位的混凝土表面,或进行表面粘补、凿槽嵌补和喷浆修补等。

裂缝的内部处理就是在裂缝内部采用灌浆处理,其施工方法通常为钻孔灌浆。对开度小于1mm的裂缝,采用水泥灌浆;对开度大于1mm的裂缝,采用水泥砂浆灌浆;对于渗水流速较大或受温度变化影响的裂缝,采用化学灌浆。

参考文献:

钱塘江志方志出版社,1998

中国白蚁防治专业培训教程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

钱塘江资料篇7

唐代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人口南移、生产工具的进步、兴修水利、中央和某些地方官的正确指导、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等等。在这些因素中,贯穿着科学技术发明、科学技术知识这根主线,例如,人口南移问题,如果南移的劳动力缺乏技术训练,素质低,肯定不能对南方的农业生产起什么促进作用,反而增加人口压力,于农业生产发展不利;生产工具的进步也包含技术改革,并且以此为标志;兴修水利也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劳动人民辛勤耕耘势必带来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如何从这个角度分析唐代江南农业的进步是我多年来注意的课题,现将浅见陈述如下。

(一)灌溉工具和灌溉技术的进步

唐代江南对农业生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水旱灾。其中旱灾和水灾相比,又以后者为甚,这是江南的气候和自然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不等于说旱灾的威胁不大,由于江南地多丘陵,灌溉工程并非处处都有,一逢干旱之年,旱灾仍然威胁着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所以,灌溉工具和技术的改进问题必然成为人们关心的大事。

传统的人工灌溉工具是桔槔。桔槔利用杠杆原理提水,可以事半功倍。但是,桔槔不能连续运动提水,于是有水车。水车在汉以后广泛使用了。《后汉书·宦者传》记掖庭令毕岚“作翻车、渴乌”,唐章怀太子李贤注云:“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1]农史学家以为“渴乌是一种利用虹吸原理的提水土工具”[2]。水车发明于北方,使从渠、井中引水机械化。从汉至唐的文献资料看,“使用翻车引水,安装坡度不能超过四十五度,提水高度一般也不能超过一丈”[3]。一般翻车显然难于从竖井中提水。而北方井灌多于渠灌,所以必须改进水车的装置。唐代邓玄挺所见水车应即为这种改进后的井水水车。“唐邓玄挺人寺行香,与诸僧观植蔬,见水车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乃曰:法师等自踏此车,当大辛苦。答曰:遣家人挽之”[4]。水车以木桶相连,就可以从竖井中提水。但是,这种水车的结构要比原来的翻车复杂,这也说明当时机械学的知识比较丰富了。另一种水车是从河渠中汲水的手摇式或脚踏水车,其使用范围遍及南北方,而且似乎南方使用更普遍。唐史著作中多次引用的文宗大和二年(828)“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缘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5]这条资料。唐文宗从江南征发工匠到京兆府承造水车,可知这是江南通用型的水车[6]。水车的发明在北方,后来传到南方,是北方劳动人民带到南方的一种生产工具,然而在南方推广时显然有所改进。这种型号的水车主要用于塘、渠车水之用。

除水车之外,还有一种用于汲取江水的机汲,闵宗殿同志名之曰“曲柄辘轳”。为研究方便,移录刘禹锡的记载如下:“濒江之俗,不饮于凿,而皆饮之流。余谪居之明年,主人受馆于百雉之内。江水?V?V,周墉间之。一旦有工爰来,思以技自贾,且曰:观今之室庐,及江之涯,间不容亩,顾积块峙焉而前耳。请用机以汲,俾矗然之状,莫我遏已。余方异其说,且命之饬力焉。工也储思环视,相面势而经营之。由是比竹以为畚,置于流中,中植数尺之臬,辇石以壮其址,如建标焉。索绚以为组,縻于标垂,上属数仞之端,亘空以峻其势,如张弦焉。锻铁为器,外廉如鼎耳,内键如乐鼓,牝牡相函,转于两端,走于索上,且受汲具。及泉而修绠下缒,盈器而圆轴上引。其往有建瓴之驶,其来有推毂之易。瓶缩不羸,如博而升。枝长澜,出高岸,拂林杪,逾峻防,刳蟠木以承澍,贯修筠以达脉。走下潺潺,声寒空中,通洞环折,唯用所在,周除而沃盥以蠲,入爨而锖釜以盈。饪悚之余,移用于汤沐。涑浣之末,泄注于圃畦。虽瀵涌于庭,莫尚其霈洽也。余……观夫流水应物,植木之善建。绳以柔而有立,金以刚而无固。轴卷而能舒,竹圆而能通。合而同工,斯所以然也。”[7]

以上引文一些著作引用时未加考释,因而难详其意,所以难于说明它在机械发明史上的意义。现就个人揣摩心得试释如下。

刘禹锡《机汲记》所记年代为他谪居朗州(今湖南常德市)的第二年(元和元年,806)。他所遇见的工匠是一位发明家。工匠依地形建造汲水机械装置。首先,在江里树木桩,作为牵引支撑物,方法是以竹编畚筐作底座,运石块压牢,上插木桩,一如建标桩方法。其次是在木桩顶端(标垂)系上绳索,绳索的另一端自必系在江岸的木桩上,但是未见明确记载,只能从“亘空以竣其势,如张弦焉”句推断如此。如何提水?这是《机汲记》最费解部分。“锻铁为器,外廉如鼎耳,内键如乐鼓,牝牡相函,转于两端,走于索上,且受汲具”的是什么装置?从机械功能说,这个装置既能在索上走(滑行),又可挂上汲具(水桶之类)。在索上滑行,必须在两支木桩顶端各安装一个滑轮,横索绕两滑轮,而岸上木桩顶端的滑轮安上曲柄,以人力转动曲柄,上下横索分别向着相反方向移动,挂在下方索上的装置及汲具即顺绳索斜面向岸上方向滑行,从远处看“其来如推毂”,如推车上坡。这种绞车式装置,我国古代曾用于拖网、拉船过闸[8]。唐代工匠从其师傅处,或从民间流传经验中,或从士人口中知道绞车制造之法,并应用于汲水。如果这一推断正确的话,刘禹锡记载的汲机应命名为绞车式辘轳汲水机。

关于提水、运水装置是什么样器物,着实令人费解。所谓“锻铁为器”容易理解。该器“外廉如鼎耳”的鼎是锅,即外壳薄如锅的耳。里面的“键”,即可开闭的铁栓,它闭合时横栓在铁器上,故曰“牝牡相函”,固定在横索上,可以随索移动。这个器物下部估计有孔,穿绳悬挂汲具陶瓶。因为横索靠岸一端高于水中木桩一端,所以当摇动岸端木桩顶端曲柄时,器物顺横索向上移动,由于器物挂着盛水的陶瓶,承重较大,移动速度慢,望之如推车上坡;当器物到岸端后,陶瓶由人接去把水倒人木槽,器物减重,放开曲柄时,器物和陶瓶的自重使它顺横索下滑至水中木桩处,望之如高屋“建瓴之驶”。这时器物“修绠下缒”,悬挂着的陶瓶恰好到水面,便会自行倾斜汲水。陶瓶汲满水后,岸上的人再摇曲柄,把陶瓶提上去(见示意图一)。为什么汲水器要用陶瓶呢?这是因为陶瓶自重大,加上烧制成重心在中间的橄榄形状(肚大口小底尖)就会自行倾斜,水从瓶口进入,西安半坡出土之汲水瓶就是这个形状。陶瓶汲满水后如何“圆轴上引”呢?一种解释是岸端曲柄转动时,连着曲柄的辘轳也转动,挂着陶瓶的绳索被绞上去。从岸上看,陶瓶离水面越来越高,上升了。因为辘轳也是轴,所以辘轳转动可以叫“圆轴”。

[示意图一]李文绚副教授绘

[示意图二]李文绚副教授绘

我请教厦门大学科仪系机械学教授黄长艺同志,他认为还有一种可能是,江中木桩与岸上木桩之间的绳索(或竹索)是固定的,有一个装置(我猜想,如滑轮形状,由左凹右凸两半合接而成,即所谓牝牡相函)成为一个巧妙的滑轮,通过绳索,由岸上曲柄辘转动牵引,“走于索上”。这又可备一说(见示意图二)。

提上岸的陶瓶由人接住倾水入水槽,即所谓“刳蟠木以承澍”。木槽又连着毛竹水管,曲折通到用水人家,一如现之自来水管。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记载了水的反复利用,水注入釜,以为炊饮之用;余则移于汤沐;洗涤之后,“泄注于圃畦”,灌溉蔬菜。大概是这种机汲之水,费工费力,来之不易吧,所以节水的办法应运而出,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这在一千一百九十年前是非常难得的,称得上是一项重要发明。

但从唐代江南的实际情况看,机汲是仅见现象,水车较普及,戽水、桔槔间或使用,主要灌溉方法仍然是利用河、渠、塘、浦等水源,引水灌田。

从灌溉技术角度看,唐代江南水利设施不但有灌溉作用,而且有拒潮、排水等多种功能,改变了单一的灌溉(如井灌)方式,颇具创造性。周魁一先生在《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续)一文中指出:“东南沿海地区水利受海潮影响,形成一种可称之拒咸蓄淡的独特工程型式。即采用一组闸坝建筑物,抗御海潮入侵,蓄引内河淡水灌溉。唐太和七年(833)在今浙江宁波兴建的它山堰,就是这种类型的工程。它山堰为有坝灌溉枢纽,溢流坝横断大溪,用以抬高下游(似应作上游)水位和隔断下游咸潮。堰上游开渠引水灌溉农田二十四万亩。灌溉余水和灌区沥水由下游泄回鄞江,泄水人江处的闸门同样有拒咸蓄淡的作用。灌区内有日月二湖,与渠系相连。增加了灌溉水量的调节能力,整体规划相当完备。”[9]

除它山堰外,杭州湾的捍海塘也有同样功能一一拒咸蓄淡。郑肇经、查一民先生著文指出:浙江海塘在浙西沿海地段的海塘工程修筑最早,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钱唐记》载:钱塘江“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石者,即与钱一千,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这是我国历史上关于海塘建筑的最早记录[10]。郑、查两位先生文章的这段话所据为《水经注》卷四十“浙江水”。原文“旬月”这里作“旬日”,误。

唐代浙江海塘修筑工程浩大,《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盐官有海塘,堤长百二十四里。开元元年重筑。”上引郑、查两位先生的文章认为《地理志》指明是“重筑”,足见唐开元以前浙西已有长距离的海塘建筑。这种推断是可信的。五代钱氏据两浙,进行了大规模筑塘工程。后梁开平四年(910),即吴越天宝三年八月,始筑杭州捍海石塘,钱?J动员了大批劳动力,并采用了“木桩竹笼”护岸结构,形成坚固堤坝,“堤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晃柱’”[ll],筑海堤防御海潮袭击,保护农田;在堤内形成石塘,蓄水灌溉江滨土地,“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12]。杭州捍海石塘防海潮、蓄淡水、利泄洪,功能上较一般陂塘多。福建的一些陂塘也具有拒咸蓄淡功能,如泉州的六里陂,“筑有迂回曲折达四十里的陂道,外隔沧海之潮汐,内积来自磁灶和葛洲的溪水”,“纳清泻卤,环数十里内无田不资灌溉"[13]。

以上所举的浙东它山堰、浙西钱塘捍海石塘和泉州六里陂的共同特点是拒咸蓄淡,防止海潮对农田侵蚀,蓄水灌溉沿江、沿海土地。在这两种功能之外,还有泻卤作用。它山堰灌区的主渠道所经之处有数处堰闸,灌溉余水和灌区沥水通过闸门泄回江中。捍海石塘、六里陂也应有泄水闸。这种泄水闸作为堰(堤)区的配套工程极为重要,不但可及时泄洪,而且起了泻卤作用。因为潮浸比较严重的滨江、滨海农田,土地普遍斥卤,要改良土壤,必须排卤,而排卤的最佳方案是洗田。当洪水来时,浸泡农田,土地的盐碱经稀释后排人陂塘渠道,通过退潮时开闸泄洪,盐碱水亦排人江海中。所以六里陂古人赞其有“纳清泻卤”之功,事实上潮浸严重的滨江陂塘与滨海陂塘都有这种功能。为什么江南沿海农田的排卤问题能解决得比较好,是和它的灌溉工程具有“纳清泻卤”功能分不开的。

灌溉技术的进步还表现在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白居易刺杭州,制定《钱塘湖事四条》,详述用水规定利害:“钱塘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笕。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人:(一人)立于田次,(一人立于湖次)与本所由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押帖,所由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原注:州图经云:湖水溉田五百余顷,谓系田也。今按水利所及,其公私田不啻千余顷矣)。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田,须放湖入河,从河人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原注:虽非浇田时,若官河干浅,但放湖水添注,可以立通舟船)……湖中有无税田约十数顷,湖浅则田出,湖深则田没,田户多与所由计会,盗泄湖水,以利私田。其石函南笕,并诸小笕闼,非浇田时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小有漏泄,罪责所由,即无盗泄之弊矣。又若霖雨三日已上,即往往堤决,须所由巡守,预为之防。其笕之南,旧有缺岸,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原注:大约水去石函口一尺为限,过此须泄之)。予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14]

白居易《钱塘湖石记》记录了周密的用水计划。他根据“春多雨,秋多旱”的特点,对用水、蓄水、泄水作了严格规定。用水则“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百姓请水有审批程序。蓄水不足是旱季的一大难题,于是决定加高堤岸,增加蓄水量。泄水则以湖水涨至“去石函口一尺为限,过此须泄之”。严禁湖边无税田田户盗泄湖水以保田地的行为,并指示把泄水与护堤联系在一起,“若水暴涨,即于(笕南)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从技术角度看,用水、蓄水和泄水计划与工程设施都比较先进,符合科学原理。比如用水量的计算“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所谓减一寸指减湖水一寸。

(二)治水治田技术的进步

唐代江南治水治田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现综合两者分区叙述如下。

1.太湖地区治水治田成绩

汪家伦先生曾对太湖地区洪涝的特征作过相当精辟的分析,其主要论点撮引如下:

太湖地区洪涝灾害并不稀少。太湖地区的严重水患是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太湖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的主体部分,造成该地区水患的原因有:

(1)降水变率较大。太湖地区位于北纬30°—32°度之间,地处东南沿海,雨量比较丰沛,年平均降水量1000~1400毫米。梅雨季节和台风期间。雨量多,雨日也多。这是造成水灾的根本原因。

(2)地势平衍低洼。太湖地区的基本特点是四周高仰,中部低洼。西南山峦叠嶂,丘陵起伏。东北及东南边缘环绕着长弧形冈身地带,高度4—8米。中部平衍,为湖沼洼地,高程在2~3.5米之间,通常低于汛期河湖水位。这种地形易酿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

(3)向外排水不畅。因为太湖地区地势过于低平,而江海潮位又相对较高,湖差较小,所以出水河港水平流缓,宣泄不畅。太湖水患显著特征是洪涝范围广、浸淫时间长和浸淹城镇次数多。

汪文在述及宋以前太湖治水的显著成就时,概括为三点:①调蓄山地径流,控制上游来水。汉至唐修筑的拦截西、南两路溪流的塘、湖,起了调节山地径流、减轻平原洼地的洪涝威胁,有重要意义。②疏治下游河港,保持了出水通畅。③建筑塘浦圩田,增强了抵御洪涝的能力[15]。

我赞成汪先生的观点,并就治水的三个方面的情况作些补充和探讨。首先是拦截西、南两路溪流工程情况。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太湖地区西北之丹阳,“有练塘,周八十里。永泰中刺史韦损,因废塘复置,以溉丹阳、金坛、延陵之田”[16]。练塘原是东晋陈敏所筑,周四十里,后废,至唐永泰中韦损重新疏浚,扩大水面一倍[17]。李华作的《润州丹阳复练塘颂并序》称颂韦损集民力“畚锸盖野,浚阜成溪,增理故塘,缭而合之,广湖为八十里”,“遐尔受利”[18]。所谓“遐尔受利”应指既有旱时灌溉之惠,又有涝时蓄洪之利,后者对于控制茅山来水,减轻太

湖东部洼地洪水威胁作用极大。

值得注意的是,练塘蓄泄能力对江南运河北段通航也有重要作用。潘镛先生指出“江南运河的水源主要靠长江和太湖,常州以上靠江潮灌注,常州以下靠太湖济运”。江南运河的北段自镇江(京口)至望亭,该段“地势自西北向南倾斜,其中镇江至丹阳段地势最为高亢,多冈陇地区。运河水在这一段的流向也以丹阳为分界。整个河段,一般汛期有江水内灌,以利舟航;冬春枯水时,长江水位低落,常患水量不足。为了维持运道水量的控制,曾设堰埭来调节”。“西晋惠帝时,遏马林溪,受高骊、长山八十四派之水,汇聚成湖,史称‘练湖’,又称‘曲阿后湖’,后称丹阳湖。湖周围四十里,其功能蓄水济运”。曲阿新丰塘与练湖地理相接,不仅能灌溉田八百余顷,而使这段运河有了一个大的蓄水库来济运,收效较为良好[19]。可见练塘及新丰塘的蓄洪是和济运、防涝联系在一起的,大抵上梅雨季节和台风季节时,练塘等水利工程拦截各溪流洪水,减缓对太湖低洼地的浸灌威胁;同时,部分洪水自塘泄人运河,阻遏江潮自京口内灌运河,也有减缓对低洼地的浸灌威胁作用。冬春枯水或逢旱灾之年,决泄湖水人运河,由运河导渠灌田。这种陂塘、运河并联,蓄泄并举的系统,正是唐时江南水利进步和水利知识积累的标志。

太湖西北部有一条自南而北的夹苎干渎,汪先生认为这条溪河“构成高水排的控制线,导引茅山东部的冈陂水经江阴通江诸港泄人长江”[20]。荆溪,属义兴。荆溪西通水阳江,上承胥溪。胥溪筑有五处堰坝,也控制山水东流[21]。此外太湖南面的苕溪也是南水北注太湖的重要水道。“霄溪水,一名大溪水,一名苕溪水,西南自长城、安吉两县东北流至州南与余不溪水、苎溪水合,又流人于太湖,在州北三十五里”[22]。苕溪水系的陂塘同样具有灌溉、蓄洪作用,亦有利减少泄人太湖水量。比较有名的陂塘有乌程的官池、凌波塘、蒲帆塘,长城的西湖,安吉的邸阁池、石鼓堰等[23]。

其次是太湖的泄水道治理。古时太湖出海通道号称“三江”,即吴淞江、东江、娄江。吴淞江即松江,在吴县南五十里,经昆山人海[24]。娄江在今江苏常熟与太仓之间,现名浏河。东江为太湖尾闾之一,故道自太湖之东七十里三江口分松江经白蚬湖东南流人大海[25]。娄江、东江自八世纪以来堙塞不通,于是太湖东北、东南各浦通海者就成为泄水通道。对吴淞江和各浦人海通道的治理见之于文献者有吴越天宝七年(914)十一月“置都水营使以主水事,募卒为都,号曰‘撩浅军’,亦谓之‘撩清’;命于太湖旁置‘撩清卒’四部,凡七八千人,常为田事,治河筑堤,一径下吴淞江,自急水港下淀山湖人海,居民旱则运水种田,涝则引水出田”[26]。后人对钱缪置“撩清军”“治河筑堤”一事有许多评论,在评论中补充了某些事实。如《吴郡志·水利下》引郏侨语云:“自唐至钱氏时,其来源去委,悉有堤堰防闸之制,傍分其支派支流,不使溢聚为腹内畎田之患。”又云:“某闻钱氏循汉唐法,自吴江县松江而东到于海,又沿海而北至于扬子江,又沿江而西至于常州江阴界,一河一浦,皆有堰闸,所以贼水不入,久无患害。”《吴地记》说到松江南的柘湖亦云:“湖水深广,后渐浅狭,吴越时浚柘湖及新泾塘,由小官浦人海。”[27]柘湖本海盐旧址。这些评论补充了一项重要事实,这就是钱氏的泄水计划是通过兴建堰闸、浚河开浦完成的。看来当时已充分考虑到太湖水排泄人海,一要通道(河、浦),二要设法防止江海潮倒灌的必要性,故有堰闸系统,退潮则开闸放水,涨潮则关闸御潮,“久无患害”。

复次是建设塘浦圩田,把治水治田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治理太湖洪涝过程中,把开浦挖出的泥土筑成堤一样的圩岸,圩岸内

排干积水,成为圩田;圩岸外是湖或江浦。圩岸上建闸,旱则引湖、浦水入圩灌溉,涝则闭闸以防湖、浦暴涨溢人圩内。圩内开成塘浦纵横的排灌系统,田地错落其间。对于圩田问题,缪启愉等先生有系统的研究[28]。

我想举陆龟蒙记载的治水治田经过,说明塘浦圩田建设对农业生产的作用。陆龟蒙《甫里先生传》云:“先生之居有池数亩,有屋三十楹,有田畸十万步,有牛不减四十蹄,有耕夫百余指,而田圩下,暑雨一昼夜,则与江通,无别己田他田也。先生由是苦饥,囤仓无升斗蓄积,乃躬负畚锸,率耕夫以为具,由是岁波虽狂,不能跳吾防,溺吾稼也。”甫里先生有池塘数亩、屋三十列、田四百多亩、牛十头,雇十余人,为了防止暴雨造成的涝灾,亲自率农夫筑堤防。堤防即圩岸,可以有效地防涝,正如李伯重同志指出:“私家地主组织的小型工程技术也颇高,像陆龟蒙自建的工程,不仅可防潮浪,‘有沟通浦溆,而朝夕之潮至焉,天弗雨则轧而留之,用以涤濯灌溉,及物之功臣焉’。”[29]

2.浙江东西治水治田成绩

浙西包括太湖地区,除了上述吴淞江流域圩田系统外,湖州、嘉兴、杭州诸邑皆有大工程的记载。于?任湖州刺史,“因行县至长城方山,其下有水曰西湖,南朝疏凿,溉田在千顷,久堙废。?命设堤塘以复之,岁获杭稻蒲鱼之利,人赖以济”[30]。查《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记载:“吴兴塘,太守沈攸之所建,灌田二千余顷。”《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亦称长城县有“西湖灌田二千顷”。但该书卷一七二《于顿传》则仍从《旧唐书》于顿本传,说是三千顷。又说于颐“命修复堤阏,岁获杭稻蒲鱼无虑万计”。所谓堤阏即堤圩,阏与圩同义。可见,于颐修复了西湖堤堰,使堤内(圩内)废弃农田重新垦启,大获其利。嘉兴官方屯田,也是结合治水的一个典型。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并序》之序云:“浙西有三屯,嘉禾为大。”“嘉禾土田二十七屯,广轮曲折千有余里。公(朱自勉)画为封疆属于海,浚其畎浍达于川,求遂氏治野之法,修稻人稼穑之政。芟以殄草,剔以除木,风以布种,雨以附根,颁其法也。冬耕春种,夏耘秋获,朝巡夕课,日考旬会,趋其时也。”颂辞又曰:“畎距于沟,沟达于川,故道既湮,变沟为田。朱公浚之,执用以先。浩浩其流,乃与湖连。上则有涂,中亦有船。旱则溉之,水则泄焉。”以上“序”、“颂”记载了嘉禾屯田的规模、范围、屯内排水系统及开垦、种植之状。从范围看,它包括今嘉兴、平湖、海盐、嘉善、桐乡广大地区,西及太湖,东至海。屯内排灌系统齐全,小沟、大浦与湖相连,“旱则溉之,水则泄焉”。农田在排灌系统的保护下,“冬耕春种,夏耘秋获”。嘉禾的收获影响到浙西民食有无。“故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31]。嘉禾屯区是唐代治水治田成功的一个范例。

就浙东而言,除了前述明州之它山堰灌区以外,还有明州境内广德湖、东钱湖、仲夏堰、普济湖、花屿湖等处;越州境内之大农湖、防海塘、越王山塘等处。其作用大抵也是蓄泄并举,农田获利。

3.江西湖南治水治田成绩

江西的水利工程,仅《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的就有:洪州南昌县的东湖,“元和三年刺史韦丹开南塘斗门以节江水,开陂塘以溉田”。建昌县“南一里,有捍水塘”,西二里又有堤。江州浔阳县南有“甘棠湖,长庆二年刺史李渤筑,立斗门以蓄泄水势。东有秋水堤,太和三年刺史韦珩筑。西有断洪堤,会昌二年刺史张又新筑,以窒水害”。都昌县“南一里有陈令塘,咸通元年令陈可夫筑,以阻潦水”。饶州鄱阳县“东有邵父堤。东北三

里有李公堤,建中元年刺史李复筑以捍江水。东北四里有马塘,北六里有土湖,皆刺史马植筑”[32]。江西的洪州、江州、饶州属鄱阳湖区,所以这些堤塘湖的开筑,实际上也是鄱阳湖区开发的一部分。和太湖地区的开发过程一样,堤塘湖水利工程服务于圩田(湖田)的开垦。鄱阳湖是江南三大湖(洞庭、太湖、鄱阳)之一。鄱阳湖畔低地极易围垦成圩田。“登亭望湖水,水缩湖底出”;“流注随地势,洼坳无定质”[33]。所以鄱阳湖区圩田建设自然为历代官民所重视。经过劳动人民的开垦,洪州的农田扩大了,“鄱阳胜事闻难比,千里连连是稻畦"[34]。江州位于鄱阳湖北部,是湖与长江的接口处。白居易谪居江州,所写诗中反映了该地水稻生产的发达情况。有一天,他访李生在湖边的住宅,“何以引我步,绕篱竹万茎。何以醒我酒,吴音呤一声。须臾进野饭,饭稻如芹英。白瓯青竹箸,俭洁无膻腥”。他的另一首诗中则有“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红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句[35],反映了江州水稻种植的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圩田开垦的成绩。饶州即今波阳,辖境为鄱、信二江流域,位于鄱阳湖东南隅,亦为唐时江西的一个颇为发达的农业区。鄱阳的水利对沿湖地区开发的作用自不待言。

唐时湖南水利工程相对于江西而言比较集中。《新唐书·地理志》只记载朗州武陵郡的武陵县有若干水利工程:“北有永泰渠,光宅中刺史胡处立开,通漕且为火备。西北二十七里有北塔堰,开元二十七年刺史李增修,接古专坡,由黄土堰注白马湖,分人城隍及故永泰渠,溉田千余顷。东北八十里有考功堰,长庆元年刺史李翱因故汉樊陂开,溉田千一百顷。又有右史堰,二年刺史温造增修,开后乡渠,经九十七里,溉田一千顷。又北百一十九里有津石陂,本圣历初令崔嗣业开,翱、造亦从而增之,溉田九百顷。翱以尚书考功员外郎、造以起居舍人出为刺史,故以官名。东北八十里有崔陂,东北三十五里有槎陂,亦嗣业所修以溉田,后废,大历五年刺史韦夏卿复治槎陂,溉田千余顷。十三年以破坏,遂废。”[36]就是说,有唐一代,朗州水利工程之多冠于湖南各州,其溉田面积也大。这些渠、堰、陂治水、溉田功能都有,有利于农业生产。湘潭的涓湖可溉良田二百余顷[37],又有龟塘,拦截诸山泉,可溉田千余顷[38]。后来塘堤败坏,田芜民饥。农业对水利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唐代大诗人柳宗元在贬谪湖南期间写的诗篇对此也有反映:“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今年幸少丰,无厌?与粥。”意思是说堤坝上盛开着蓼花,陂水透着寒意显得更绿了。这时农田庄稼正收割完毕,落日的余晖,照着回村的樵夫和牧童。庆幸今年年成较好,总有稠薄米粥可供充饥。从诗中可以发现堤、陂(泛指塘、溪、河的堤坝)和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4.福建治水治田成绩

福建的中、南部沿海各邑如连江、长乐、福清、莆田、泉州和漳浦在唐时均属濒海开发地区。早在唐代,濒海各邑已着手修筑拒咸蓄淡型的水利工程,并围垦海滩。

福州虽离海还有四十公里,但它位于闽江之滨,海潮可以直抵福州城下,对福州平原的开发不利。唐大和三年,闽县令李茸在县东五里处筑海堤,“先是,每(年)六月,潮水咸卤,禾苗多死,堤成潴溪水殖稻”,其地皆成良田。李茸还在侯官海堤立斗门十处,以御海潮,“旱则潴水,雨则泄水,遂成良田”[39]。西湖是福州平原的一个蓄水湖,为了增加蓄水量,王拥又在城西南开凿南湖[40]。连江、长乐、福清、莆田一带均有若干水利工程,其中以莆田的水利工程数量最多。《新唐书·地理志》载有诸泉塘、沥浔塘、永丰塘、横塘、颉洋塘、国清塘,总计溉田一千二百顷,此外又有延寿陂溉田四百余顷。元和八年(813)观察

使裴次元在红泉筑堰潴水,垦启荒地三百余顷,岁收粮食万斛[41]。泉州除莆田县外,晋江县也兴建了不少水利工程,较著名者有尚书塘(又名常稔塘)、天水塘、仆射塘、六里陂等处。陈鹏同志指出:尚书塘“为泉州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六里陂“筑有迂回曲折四十余里长的陂道,外隔沧海之朝夕,内积来自磁灶和葛洲的溪水”,该陂“纳清泻卤,环数千(十)里内无田不资灌溉”。明陈琛《论六里陂水利书》称其为“本县为水利之最大者,其余陂塘不能当其百分之一”[42]。六里陂创于五代,设置四斗门。

福建一些拒咸蓄淡型水利工程同时又是围垦海滩工程。它们的建成,使沿海各邑获得了大片埭田,这类埭田类似江浙圩田,外有堤坝御潮,堤上置斗门,可以开启,涨潮或遇旱则闸门下闭,既防止潮水浸灌,又可积蓄溪水;退潮或遇涝则升闸放水。堤内盐碱地导引江、溪水冲洗、灌溉,变斥卤为良田。因此,这些水利工程在技术上是很先进的,组织者、建筑者具有丰富的水利、潮汐、工程方面的科学知识。

5.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李伯重同志《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唐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为了汲取其精华,避免重复,兹撮其要如下:

(1)唐代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表现为第一次出现了综合性与专业性的农书。《四时纂要》、《耒耜经)、《茶经》就是其代表者。据守屋美都雄先生的研究,《四时纂要》所反映的主要是唐末长江流域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状况。除了这三部代表性著作外,唐代还出现了一些反映或涉及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文字,如杨华的《膳夫经》手录,陆龟蒙的《乌耘辨》、《渔具诗序》等。这些都显示出唐代江南农业生产技术发生了重大进步,并已经到了用文字总结的程度了(见该书72~73页)。

(2)唐代江南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对农业发展有重大作用:由于太湖上游水利工程对雨季太湖来水的控制和下游塘浦系统的形成,水旱灾发生频率较低;水利事业的发达推动了大规模的荒地开垦;改善了已有农田的灌溉条件,对建设稳产高产田起了重要作用(见该书86~87页)。

(3)唐代江南农具的改造,如炒炼熟铁技术、灌钢技术等技术进步的影响;各类农具作用和牛耕具种类已经颇为齐备,江东犁或其他形制犁的广泛使用,另一方面广泛实行着牛耕(见该书87—95页)。

(4)肥料、品种、农药也较前有进步(见该书89—95页)。

(5)栽培技术和育蚕、养鱼技术的进步:水稻栽培已有移植法,出现了我国农业史上关于水稻秧田下种量的最早记载;稻田除草工具的出现与运用;桑树栽培已有修枝技术;茶树栽培已有人工种茶技术;育蚕方面原蚕(夏蚕)的饲养较普遍;养鱼方面带土取卵法运用颇广(见该书98—105页)。

(6)种植制度的改革:江南大部分稻田已经放弃了休闲制,采用一年一作制;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这种方式的出现与发展,是江南农业史上具有革命性的进步;桑树密植在晚唐桑园中出现;林茶间作有更大优越性(见该书105~125页)。

以上各点基本上反映了唐代江南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状况,有些分析是很精辟的。现在的问题是:①有些技术进步的估价还有分歧,或者证据不够充分;②尚有一些技术进步没有述及。因此,本书不揣浅陋作若干补充和探索。

农具改革与耕作技术的进步。唐代多数农具是从前代传下来的。韩愈撰《凤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记李惟简在凤翔“益市耕牛,铸缚、钐、锄、斫(zhub),以给农之不能自具者,丁壮兴励,岁增田数十万亩,连八岁五种俱熟,公私有余”[43]。李白的《鲁东门观割蒲》这首诗也提到“鲁国寒事早,初霜割渚蒲。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44]。其中镰刀是收割工具。此外,唐诗中还有锄等农具的记载(韦应物《新理西斋》)。以上是文献、诗篇所记农具举例。研究唐五代农具的最形象的资料要数敦煌及河西的壁画。敦煌研究院王进玉同志的《敦煌壁画中农作图实地调查》一文,很详细地探讨了莫高窟和榆林壁画中所表现的各种农业生产场面,如“犁耕、播种、打土块、耱地、锄草、收割、扎捆、挑运、打场、扬场、扫场、粮食装袋、牛车拉运、归仓等”。伴随着这些场面出现了数十种劳动工具,如“耕犁(单辕犁、直辕犁、双辕直辕犁、曲辕犁、三脚耧犁)、铁铧、耱、牛衡、锄头、木榔头、镰刀、裢枷、四齿叉、六齿叉、木掀、扫帚、簸箕、篮子、木斗、粮袋、牛车……”[45]

唐代江南的农具和当时北方的农具,在名称、形制上大多基本相同。但是,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这又决定同样的农具在南北方有所差别,譬如南方更小型化,或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进。例如犁,从壁画中反映出的犁多数是直辕犁,惟有莫高窟盛唐四百四十五窟北壁的耕犁是曲辕犁。这种曲辕犁和陆龟蒙所记江东曲辕犁有什么联系目前尚不清楚[46]。江东犁显然在构造上特别适合江南水田耕作的需要,陆龟蒙《耒耜经》指出:犁起土块用?,复土块用壁。因为草生长在土块上,“不复之无以绝其本根”,故“?表上利,壁形下圆”。?v和壁都是金属部件,显然考虑到南方耕作易磨损的需要。其他犁底、压?、策额、犁辕、犁箭、犁评、犁建、犁梢、犁盘等九个部件是木制的。关于曲辕犁的研究,杨荣垓同志的《曲辕犁新探》很有深度。他指出,陆龟蒙说:“犁,利也。”颇有点力学观的意味。犁壁不仅对起垄作亩、复土埋草等有作用,而且对减少阻力有作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曲辕代替直辕明显地降低了犁的受力点,既减轻了扶犁农夫的体力消耗,又大大节省了畜力,充分有效地利用畜力。他认为:“这就是唐代曲辕犁的主要优点和巨大进步意义之所在。”因此,“曲辕犁才能成为有唐一代生产工具水平的标志”[47]。

附图(采白杨荣垓《曲辕犁新探》一文附图)

图一《耒耜经》所记犁的结构示意图

图二、三直辕犁和曲辕犁受力分析图

《耒耜经》除了记述江东犁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外,又记载了爬、砺?、?碡,“耕而后有爬,渠疏之义也。散?z去芟者焉。爬而后有砺?焉,有?碡焉,自爬至砺砗皆有齿,?碡觚?而已,咸以木为之,坚而重者良。江东之田器尽于是”[48]。

关于唐代南方的耕作技术,我以为复种、套种是比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关于稻麦复种问题,李伯重同志的论证是至今我所看到最为缜密而有力的。他认为:从经济学的观点看,需要在同一块土地上投入比实行一作制更多的人力与资本,而在唐代的江南,这个条件基本上得到满足。唐代江南户口数较前代有很大增加,这样一方面使得稻麦复种制所需的较多人力得到保证,另一方面也迫使农民实行复种制、提高产量,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同时,唐建立后一个多世纪内江南农民赋税负担比南朝时代减轻,有可能把较过去更多剩余劳动产品投入生产。

从农学和农艺学的观点来看,稻麦复种制必须具备农田水利、生产工具、肥料供应、栽培技术等四个条件。在唐代,上述条件已基本具备。

接着他认为:要证明唐代江南已出现稻麦复种制,必须从唐人记述中去寻找证据。而在唐代文献中,虽无直接记载,但蛛丝马迹仍可找到。他举出白居易《答刘禹锡白太守行》这首诗中“去年到郡时,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两句为证,力陈其为稻麦复种之可能。“但稻与小麦的轮作,则为前所未有,系唐代新事物”。他指出:“更为有力的证据,是唐代关于官员替代时职田收获物处理办法的变化所体现的情况。”具体说,《唐会要·内外官职田》记载了大中元年(847)十月屯田(郎中)关于内外官职田的奏文中提出的若干开元令所没有的内容:“其元阙职田,并限六月三十日,宿麦限十二月三十日,以前上者入新人,以后上者人旧人。”他认为,所谓六月三十日为断的田,“只能是中晚稻田”。而“唐代江南水稻,一般在八九月成熟,成熟收获后,还须翻晒土地,又需要一些时间”。若是在稻田种麦,一般要到九月才行,所谓宿麦限十二月三十日,是顾及各地节候,留一个余地。所以,所谓六月三十日为断的田和以十二月三十日为断的麦田“实即同一块田一一一块实行稻麦复种的田”,也就是宣宗对该奏文而发出的诏书提到的“二稔职田”(即一年二熟田)[49]。

如何评价以上李伯重同志的论断?我以为,江南已具备稻麦复种制的条件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唐代江南小麦的种植已经比较普遍,小麦种植和众多北人南迁、南游带来的面食需求有关。问题是在生产季节,即越冬小麦生产和晚稻生产的衔接上有无可能,若可衔接,人们自然会去复种。上引白居易诗说明,宝历元年(825)五月五日白居易到苏州,“麦穗黄离离”,正值小麦收获季节。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五月五日户部关于夏秋税征纳期限的报告也称:“四十七处节候常早,大小麦、扩麦、豌豆,五月十五日起征,八月一日纳足。”[50]则苏州地区小麦收割季节和这里所记的“节候常早”地区差不多,都在农历五月上中旬。这样,农历六月种稻自无问题。中国古代水稻一般是单季稻,所以生长期一般在一百五十天[51]。中国古代在占城稻传人以前已有早熟稻的记载[52],比上述单季稻早熟一个月,即生长期为一百二十天左右。假定苏州地区农历五月初五至十五日割麦,五月二十日至六月一日插秧(秧苗在六月一日前已长成),到九月二十日至十月一日即有一百二十天左右,稻也可收割了;若是一般单季稻,则至十月下旬方可收割。我以为假若是稻麦连作,在稻田种麦,江南田低洼,湿度大,因此在晚稻收割后需晒田,所以冬小麦的播种,可能迟至农历十一月或十二月,故以十二月三十日断,亦可理解。如此,江南稻田的稻麦复种从理论上是可行的。李伯重的论断可以成立。仅存的疑问有两个:一个是无法确凿地断定在稻田种麦,即同一块土地上连作;另一个是以十二月三十日为断还缺乏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因此,江南稻田的稻麦复种制依然是一个推断。

茶林间作的出现。李伯重还指出:“不论从生态或经济的角度上来说,唐代江南的专业茶园,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专业茶园,而是一种林茶间作茶园。这种林茶间作的复合生态环境,比较接近森林的生态环境,比起明末以来成为我国茶园主体的茶粮间作的复合耕地生态系统,更为优越。”李氏这个论点是参照朱自振、唐荣南之说[53]。文字记载的公私茶园,可以证实茶树种植已较普遍,茶林间作亦自然而然地为人所知晓。袁高的《茶山诗》描写顾渚山茶树,多野生茶,生长在奇壁荒山上,且多向阴,所谓“阴岭芽未吐”[54]。这种野生茶自然与榛林间长,形成自然的林茶间作。孙樵所记,利州益昌县的民众“多即山树茶”[55]。这里明确记载是人工种植茶,采茶为生。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诗,有“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句[56],明白指出是在郡府园中种植茶树。陆龟蒙有一茶园:“先生嗜茶?,置小园于顾渚山下,岁人茶租十许簿,为瓯?}之费。”[57]陆龟蒙的茶园也是人工种植。资料表明人工种茶已较普遍,而《四时纂要》关于植茶的记载,表明茶林间作已是人所知晓的栽种方法。江南桑树栽培方面,主要问题是密植的专业化桑园是否普遍存在。江南蚕桑业在六朝时期已有一定发展,至唐五代,达到一定规模。润州是蚕桑业比较兴旺地区,姚谟《大唐润州句容县大泉寺新三门记并序》记大和时大泉寺新三门落成,“宋室旧邑,桑野离离”的现象被“三门崇崇,烟霞栋梁”的景象所代替[58]。说明大和四年(830)以前,大泉寺三门旧址因门坏,成为“桑野离离”的桑园。润州是种桑较多地区,皇甫冉《寄高云》一诗有“南徐风日好,怅望昆陵道”、“烟景临寒食,农桑接仲春”[59]等句。皇甫冉生当开元至大历四五年,可见早在姚谟之前六十多年,润州至常州一带农田、桑林遍布,时令正值春分,上距冬至一百多天,临近寒食,田野萌青草而桑枝竞露新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讳也在《赠田家翁》与《送王秘书归江东》两首诗中,描写江南农村“老人迎客处,篱落稻畦间”(《赠田家翁》)、“回首望知音,逶迤桑柘林”的景象。韦庄在《官庄》这首诗有“桑田稻泽”的描写,也说明大户确有桑林[60]。姚谟、耿??、韦庄等人所见江南桑林,足以证明开天以后,江南栽桑是较普遍,而且成林者不少,可称之为桑园。这种桑园是否达到密植程度呢?未见到直接资料,李伯重同志依据《南唐书·烈祖纪》关于“民三年艺桑及三千本者,赐帛五十匹”的记载,推定每户种桑三千株,“虽然未必能达到三千株之多,但肯定也远在五十株以上”[61]。这种观点可备一说。到底南唐桑园密植是否普遍?这一点似可确定,但密植的程度尚无足够资料可以说明。

湖泊生态环境和鱼草轮作的自然状况。江南多湖泊,因无人为污染(如现代的工业排污与生活排污)和大规模围湖垦田行为,所以湖泊依然清澈如镜,水生植物和鱼蟹满地,生意盎然。举例说:白居易《湖亭望水》写江州南湖:“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过。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南湖是清澈的,落日泛红,风定泛绿。他另一首《南湖早春》也有“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萍生”的句子,写出了南湖变幻的景色。白居易笔下的杭州西子湖,更是妖娆妩媚,如《余杭形胜》:“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下略)西湖荷花恁添十分姿色。又《湖上招客送春汛舟》有“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把西湖比作菱花镜般清澈无染。雨中的西子湖景色则另有一番情趣:“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越州的镜湖,可从元稹的诗中知道:“莫嗟虚老海埔西,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时镜,石帆山?m五云溪。冰销田地芦锥短,春人枝条柳眼低……”(《寄乐天》)百里镜湖,“湖色宵涵万象虚”(《重夸州宅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至于太湖,更是浩瀚清净,李绅《却望无锡芙蓉湖》之一:“水宽山远烟岚迥,柳岸萦绕在碧流。清昼不风凫雁少,却疑初梦镜湖秋。”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写的《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题周殷二判官》也有“江南九月未摇落,柳青蒲绿稻穗香。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等句[62]。

由此可见,唐时江南湖泊江浦的生态环境是非常好的,令人流连忘返。《状江南》组诗关于湖泊江浦中野生植物水荇、莼丝、莲花、白藕、苍芦以及柳树蛙声的记录,再一次证明了江南湖泊江浦,所到之处皆充满生机。

从生态学角度看,鱼草轮作有利生态平衡,但唐代未见人工轮作的记载,却从《状江南》组诗中发现自然的鱼草轮作环境。如孟春时,湖塘“荇叶大如钱”,为鱼类繁殖提供丰富的食物[63]。《农政全书·牧养》云:“池中先栽荇草,栽法:二三月边,旧鱼人大塘,去水洒半干,栽荇草于内,栽完,放水长草,以养新鱼。”由此可见,唐时江南湖塘之荇草肥大,有利鱼类生长。如果从水域生态农业角度来评价的话,荇草就是水生饵料生物,为草鱼提供食物;莲藕则是水生经济植物,为人提供莲子(莲蓬)和藕,用作食物。江南的水域生态环境与其经济价值关系密切。

郑概《状江南·孟秋》云:“江南孟秋天,稻花白如毡。素腕惭新藕,残妆妒晚莲。”正确地描绘出江南水稻生产的景象。唐代江南的水稻生产一般仍是单季稻,至孟秋抽穗开花,这就是粳稻。其米为粳米,为当时人主要食物。稻花色白,望之如毡。这种景象的描写亦见之于其他诗人的作品,如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题周殷二判官》有“江南九月未摇落,柳青蒲绿稻穗香”句,九月上半月属季秋,九月稻穗香就是指稻花香。殷尧藩《寄许浑秀才》也有“秋稼连千顷,春花醉几场”句,他的另一首诗题为《送客游吴》亦云:“吴国水中央,波涛白渺茫。衣逢梅雨渍,船人稻花香……”[64]这里所指的“梅雨”并非四五月(农历)间的梅雨,而是指秋雨,其连绵如同梅雨,有的诗文称作秋霖。殷尧藩是苏州嘉兴人,写的是苏州地区水稻生产情况,因其种植面积大,望之连绵千顷。船人河浦,夹岸均为稻田,如同驶入一片稻香洋溢的海洋。

水稻生产与北方旱作不同,也与南方旱作不同。水稻生产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一般农作物在几年栽种之后,会引起地力下降,土壤贫瘠化,导致植被衰败,终至土壤,遇风雨浸蚀而不断生化;而水稻生产不同,水稻生产过程中,许多杂草被壅成肥,土壤肥力易于保存,而且江南农田已种植绿肥,增加了地力,加上水田无旱作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所以,水稻田的开发不易引起生态平衡破坏问题。相反,我认为有利于生态平衡。理由是:水稻种植,在保护地力的前提下,加速土壤改良,使较瘠薄土地变成肥沃的水稻土;而且水稻田的开发,为排灌需要,加速江、浦开发,完善水利系统,有利于人工生态环境的建设。例如陆龟蒙在其家乡甫里,疏浚河渠、开荒种稻、养鸭,实行多种经营,实现了生态平衡,以至于改善了生态环境。水稻及其相关的绿肥种植、禽畜饲养、综合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使江南

地区在人口不断增加下,并未出现北方那种一遇天灾人祸就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的景象。因此,不能一讲农业开发,就一定要联系到生态环境的破坏。江南水稻区的情况是不同的。

当然,江南也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这就是山区畲田。吕渭的《状江南·仲冬》有“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句[65]。“山用火耕田”就是焚山开荒,时人称畲田,最典型的例子不在太湖地区与浙东,而是在湖南。吕温《道州观野火》云:“南风吹烈火,焰焰烧楚泽。阳景当昼迟,阴天半夜赤。过处若彗扫,来时如电激。岂复辨萧艾,焉能分玉石。虫蛇尽烁烂,虎兕出奔迫。积秽一荡除,和气始融液。尧时既敬授,禹稼斯肇迹。遍生合颖禾,大秀两岐麦。家有京坻咏,人无沟壑戚。乃悟焚如功,来岁终受益。”[66]吕温用极为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烧山时的壮观景象和玉石俱焚、草木成灰、虫蛇烧烂、虎兕奔突的情况;他歌颂这把野火,因为它带来了丰收,使人无转死沟壑之忧。但是,这种耕作方法带来的恶果却是十分严重的,山林被毁,野生动物罹难,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垦辟出来的地,又是旱地为主,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吕渭诗中的“山用火耕田”,也就是吕温所描述的火田,自然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但在浙东西地区,这却不是主要的。

[1]《后汉书》卷七十八《宦官张让传》。

[2]闵宗殿(中国农史系年要录),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

[3][6]张泽咸《试论汉唐间的水稻生产》,载《文史》第十八辑。

[4]《太平广记》卷二五《诙谐·邓玄挺》。

[5]《唐会要》卷八十九《疏凿利人》。

[7]《刘禹锡集》卷九《机汲记》。[8]刘仙洲编著《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第22—23页。

[9]周魁一《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续),见《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第168、169页。

[10]郑肇经、查一民《江浙潮灾与海塘结构技术的演变》,见《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第163页。

[11]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

[12]《资治通鉴》卷二六七。

[13]陈鹏《唐时期泉州的农田水利建设》,见《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第71页。“环数千里”的“千”应为十。

[14]《白居易集》卷六十八《钱塘湖石记》。

[15][20]汪家伦《古代太湖地区的洪涝特征及治理方略的探讨》,载《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第146—157页。

[16][23][32][39]《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

[17][22][24]<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

[18]《文苑英华》卷七七九李华《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并序》。

[19]潘镛《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第43。44、46页。

[21]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三《水源》。

[25]《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年版,第57页。

[26]《十国春秋》卷七十八<武肃王世家下》。

[27]参阅诸葛计、银玉珍编著《吴越史事编年》,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50—151页。

[28]缪启愉《太湖地区塘浦圩田的形成和发展》,载《中国农史》1982年第1期。

[29]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

[30]《旧唐书》卷一五六《于?传》。

[31]《全唐文》卷四三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并序》。[33]《全唐诗》卷四三白居易《湖亭晚望残水》。

[34]《全唐诗》卷四九六姚合《送饶州张使君》。

[35]《全唐诗》卷四三白居易《过李生》、《烹葵》。

[36]《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37]《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江南道五》。

[38]《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农田》。

[40]《闽都记》卷十五。

[41]廖必琦《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舆地·水利》。

[42]陈鹏《唐宋时期泉州的农田水利建设》,载《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43]《全唐文》卷五六五。

[44]《全唐文》卷一八三。

[45]见《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第141页。

[46]王进玉文(见[45])认为:初唐中原无曲辕犁,但假定曲辕犁在中原出现,尔后于盛唐时传人敦煌完全可能。以上假定难以确信。江东犁虽是南方使用的犁,其制造技术必和北方犁的制造技术有关系,但又必然是因地制宜的产物。

[47]《农业考古》1988年第2期。

[48]《全唐文》卷八一陆龟蒙《耒耜经》。

[49]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第107。120、121页。

[50]《五代会要》卷二十五《租税》。

[51][52]参阅《农业考古》1990年第1期,(美)何炳棣《中国历史上的早熟稻》。

[53]《农业考古》1985年第l期,朱自振、唐荣南《由茶叶历史谈恢复茶园复合生态系统》。又李著“茶粮间作的夏令耕地生态系统”句的“夏令”二字当是“复合”二字,恐系排印之误。

[54]《全唐诗》卷三一四。

[55]《全唐文》卷七九五孙樵《书何易于》。《太平广记》云:(彭州)九陇

县人张守?,仙君山有茶园。男女佣工杂处园中。说明西川植茶极普遍。

[56]《全唐诗》卷一九三韦应物《喜园中茶生》。[57]《全唐文》卷八一陆龟蒙《甫里先生传》。

[58]《全唐文》卷七。

[59]《全唐诗》卷二四九。

[60]《全唐诗》卷二六八、六九七。

[61]上引李伯重书第122页。

[62]元、白、李诗分别见《全唐诗》卷四一七、四三九、四四、四四三、四四四、四八二。

[63]见《全唐诗》卷三七鲍防《状江南·孟春》。

[64]见《全唐诗》卷三七、四四四、四九二。

钱塘江资料篇8

【关键词】降雨;径流;产流方案

一、沭阳站概况

新沂河既是骆马湖的排洪出路,又是沂沭泗河洪水主要入海通道之一,也是分泄淮河洪水的通道,行洪水位高出地面4~5m,直接关系到骆马湖周边和沂南、沂北802万亩耕地、570万人民生命财产以及陇海铁路、连云港市区的防洪安全,对江苏省淮北地区的防洪保安、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沭阳站位于沭阳县新沂河大桥下游约510m,距嶂山闸43km,嶂沭区间集水面积1610km2,(不包括总六塘河以上598km2和桐槐树上游水库面积335.7km2)。

沭阳站建于1950年,1963年6月1日测流断面上迁2.7km,基本水尺断面上迁3.192km,1975年6月1日基本断面再次上迁0.647km,即为现站址。

该站连续观测至今,为汛期水文站,河床为两合土,冲淤变化不大。流速仪测流断面设在新沂河大桥下游510m,河宽1282m(北偏泓河槽拓宽120m,南偏泓河槽拓宽200m)。滩地不够平整,有积沙和串沟,开始漫滩时流向不一,对测流精度有影响,漫滩后连成一片。水位流量关系主要受洪水涨落影响,呈逆时针绳套型。本站使用基面为废黄河口基面。实测最高水位10.76m,发生于1974年8月16日,同日发生历史最大流量6900m3/s。

资料情况:本次方案选用1973~2010年水文资料。

产流方案:采用降雨径流相关法

二、集水面积

老沭河以西,方案老河沭以西的集水面积为495.97km2,老沭河以东集水面积为155.33km2,新开河流域,桐槐树以上集水面积为866.32km2,六塘河流域,六塘河从杨河滩闸起,至淮沭河止,河道全长69.55km,流域面积758km2,另,淮沭河以西淮泗河流域、柴米河流域集水面积未计入。

新开河桐槐树站以上集水面积分两种情况:

一是降雨产汇流时上游水库(阿湖水库、高塘水库)不溢洪,此时,集水面积不包括上游水库面积335.7km2。

二是降雨产汇流时上游水库(阿湖水库、高塘水库)溢洪,由于水库无实测溢洪资料,这种情况下总集水面积包括上游水库面积335.7km2。

总六塘河(钱集闸)以上集水面积也分两种情况:

一是降雨汇流时沭阳闸关闸,集水面积就不包括总六塘河以上的758km2。

二是降雨汇流时沭阳闸开闸,集水面积就包括总六塘河以上的758km2。

嶂沭区间集水面积采用以下面四种情况:

本次预报方案,由于缺少高塘、阿湖水库的实测水文资料,水库是否溢洪仅从部分相关资料中分析得来,这种方法并不准确,谨作为此次预报方案分析参考的依据。

三、区间平均雨量

面雨量的计算采用泰森多边形法,本次区间平均雨量选用桃林、高流、来龙奄、穿城、时集、嶂山闸、新安、桐槐树、泗阳闸、阿湖、墨河,计11站。经计算,各雨量站权重见下表:

四、区间产流量

采用水量平衡计算区间次降雨产流量,公式如下:

1、沭阳闸开

区间降雨产流量(w区)=沭阳站出水量(w沭阳)+钱集闸出水量(w钱集闸)+柴米闸出水量(w柴米闸)+沭新闸出水量(w沭新闸)-嶂山闸来水量(w嶂山闸)-新安来水量(w新安)-淮阴闸来水量(w淮阴闸)-六塘河闸来水量(w六塘河闸)

2、沭阳闸关

区间降雨产流量(w区)=w沭阳+w沭新闸-w嶂山闸-w新安

根据沭阳闸开、关和水库是否溢洪采用相应的集水面积(a)计算径流深:R=w区/a

由于流经六塘河地下涵洞和柴米河地下涵洞的水不作为区间径流,因此,本次计算不予考虑。

五、产流参数im、K的确定及前期影响雨量pa的计算

产流参数采用im=95mm、K=0.93,为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1983年的分析成果。前期影响雨量pa用公式pa[t+1]=K×(pa[t]+pt)计算。本次计算前期降雨影响天数取15天。

六、产流方案误差评定

方案误差评定按《水文情报预报规范》中许可误差标准进行:

经计算,本次产流方案合格率为86.0%>85%,确定性系数dy=0.961>0.90,根据预报项目精度等级标准,产流预报方案为甲等预报方案。

钱塘江资料篇9

一、整体播放法

将原资料原封不动地在课堂上播放。如果在讲读之前播放,可起到总览全文,整体感知的作用,容易唤起学生兴趣;如果在讲读后播放,可起到总结全文、加深印象、升华知识的作用,使学生感到回味无穷;如果在讲读中播入,可起到设疑解惑,突破重点、辅助和弥补教师讲解之不足的作用,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资料库》中多数课题都可用此方法,至于播放环节和时机,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恰当安排。

二、分段播放法

将原资料分成几段逐段播放。这种方法灵活多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显示教师驾驭课堂、运用电教媒体的能力。播放目的更明确,具有针对性,可起到巩固知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节奏清晰明快,气氛轻松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使其注意力更集中。如《钱塘江潮》一课,在讲解大潮到来前的内容时,播出观潮的人们熙熙攘攘、翘首以待,以及江面平静如常的电视画面,使学生了解和体会到大潮到来前的情形。在讲大潮来时的内容时,播放水天相接处出现一道白线,横贯江面,闷雷滚动之声,由远及近,白线越来越粗,声音越来越大,直至大潮来到近前,白浪滔天,惊天动地的壮观场景,使学生非常自然地理解了课文这部分内容和描写潮来时的关键词语。再如《黄山奇石》一课,根据课文内容和顺序,逐段播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电视录像,使学生得以逐个观赏、引发联想,之后再播映仙女弹琴等奇石录像时,学生竟然为这些奇石起出各种形象的名字而拍手叫绝了。

三、重点重播法

对于课文中最关键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彻底理解消化知识,可采取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重播的方法。如钱塘江大潮来到近前的场景,虽已播放过了,但专门对大潮如何冲击江岸,激起冲天巨浪,发出惊天动地之声的壮观景像再播一次,学生不但不厌烦,而且更加全神贯注地去观赏倾听,对这一天下奇观惊叹不已。再如《赵州桥》一课,关于赵州桥的建筑特点,虽然学生已经观看了一次,但由于原带节奏较快,有的没有看清,有的记忆不全,有的印象不深。再重播一次,甚至多次,学生也愿带着问题去观看。重点内容重播是非常必要的,《资料库》中多数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静音静像播放法

《资料库》中的电视画面和原声信息,是极为珍贵的教学资料,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听得清楚,观察得更精确,使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料更具感染力,可采取重点画面静像播放法,但要求所使用的放像机必须有此功能。如豹突泉的泉眼、赵州桥全景、长城的垛口、黄山的各种奇石;挺拔高大的白杨,大榕树的支持根,爬山虎的须蔓、树枝上的雾凇、蒲公英的种子等。对于重要的声音信息,可采取静音播放法,即遮住电视屏幕,让学生专门注意听声音,在无视觉干扰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去倾听钱塘江大潮声、庐山瀑布声,虫鸣鸟叫声,风声、雨声、雷声等,我们认为更能引人入境,领略大自然的美,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五、配音配像播放法

《资料库》中有些没有配音乐和课文朗读的电视画面,这种无声资料可留给教师更大的、更灵活的发挥余地。但在整体播放、分段播放或其它播放方法中,为了增加艺术感染力,为了保持与课文讲解同步,可以采用配以合适的音乐和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学生的原声朗读。如《林海》一课中,在对大兴安岭地貌的广而温柔、林海的绿而浩大、花的多而绚丽、资源的广而丰富等特征的描写上,再配上悦耳的音乐及课文解说词,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另外,《资料库》由于在拍摄中受时代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有许多场景无法再现,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对北大荒当年“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情景的描写,用《资料库》提供的画面已经解决不了教学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其它电视资料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配合播放,加以补充,就能使学生了解到当年北大荒物产丰富、美丽富饶的情景,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钱塘江资料篇10

关键词:水文站;加固;方案;应用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2017)07-0074-01

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也是杭州市主要的饮用水源地和重要的景观生态带,汹涌的洪水和潮水是水文站监测的主要因素,为确保钱塘江河口潮位资料的连续性,提出拆短丁坝后做衔接栈桥并对其进行加固的设计方案是十分有价值的,也是非常值得有探讨。

1水文站相关情况的介绍

项目水文站位于二通道八堡出口钱塘江七格弯道,受山、潮水p向水流共同作用,水动力强,水体含沙量较高,河床冲淤幅度大,演变规律复杂。为确保海塘安全,沿岸建有丁坝群护滩保塘,近岸滩地高程较高,不能满足1000t级船通航水深要求。为改善二通道出口通航条件,经专题研究分析,将丁坝拆短。而七堡水文站本与丁坝群相连,拆短后势必对其进行加固及维护,以确保水文数据观测的连续性和真实性。

2加固方案的介绍与比较

七堡水文站观测平台设在丁坝群坝头下游侧位置(丁坝桩号K0+260处)。目前进行潮位测量的基本水尺包括智利式和斜桩式钢筋混凝土搪瓷水尺片以及岛式自记水位台均位于坝头区。

七堡水文站位于七堡1#丁坝的坝头段,现有丁坝长334米,坝面高程在4米以上,水文站的运行维护人员可通过坝面于低潮期间进出站房。丁坝改造后坝长为200米,保留的坝面高程总体与原坝面高程相同,但200米范围之外的坝段需要拆除。根据二通道八堡出口河段海塘加固方案,七堡丁坝群残坝要求清理至-2.0m~-5.0m,原通过丁坝坝身与七堡水文站房的通道会中断,因此需要增设水文站运行维护人员与站房的连接通道。水文站房与1#丁坝的相对位置详见图1。

2.1栈桥方案比较

方案一:坝头外栈桥方案。

该方案尽可能利用保留的200米坝段,在坝段外新增栈桥与水文站房连通。考虑到栈桥结构有一定的阻水作用,栈桥梁底宜高于百年一遇洪水位(8.37m)。因站房平台高程为10.18m,与站房连接部位的栈桥面高程定为10.18m,为加速栈桥面排水,设置栈桥面纵坡为1%,则坝头位置栈桥面定为9.55m。考虑到沿江景观要求,栈桥的尺度要尽量小,因此采用自身重量较轻的钢栈桥,参考已成观潮胜地盐官建成的盐官涌潮观测站的栈桥,确定采用40cm高的钢梁、栈桥最大单跨为20m,采用直径100cm桩基,桥面宽2m,采用不锈钢透空栏杆。另外为方便坝面上下栈桥,在坝面与栈桥间设置钢楼梯(步宽30cm、步高15cm),因楼梯较高,在6.70m位置设置缓冲平台,并加立柱。为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在楼梯顶位置设置栅栏门一扇。该工程造价约280万元。

方案二:全栈桥方案。

该方案直接从海塘顶开始设置栈桥与水文站房连通。栈桥型式、材料与方案一相同,其中坝头范围以外同样采用桩基础,坝身段采用在坝面上加钢筋砼立柱结构支撑。同样在栈桥进口位置设置栅栏门一扇。该工程造价约450万元。

上述两个方案方案一造价低,充分利了保留的丁坝,江中建筑体量较小,对观潮等景观的影响相对较小;方案二的优点是对水文站的运行维护不受潮水影响。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为976Kn,单桩水平承载力为218Kn(桩顶位移10mm),单桩抗拨承载力890Kn,钢连续梁采用理正结构设计软件,均满足要求。涂层使用年限为10年,钢结构使用年限为15年。考虑到水文站的运行维护并不需要全天候,且其他方面方案一优势明显,故推荐方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