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成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24:35

动物的成语篇1

1、螳螂捕蝉:螳螂捕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螳螂捕捉知了,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边。比喻为了眼前利益损害别人,而不知道有人跟着算计他。蝉:知了。

2、鸡口牛后: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3、螳臂当车: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4、以蚓投鱼:用蚯蚓做鱼饵钓鱼。比喻用较小的代价换得较大的收获。

5、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6、鱼龙曼衍:原指各种杂戏同时演出。后形容事物杂乱。也比喻变化很多(含贬义)。

7、家鸡野雉:雉:野鸡。原意是晋庚翼把自己的书法喻为家鸡,把王羲之的书法喻为野鸡,以示贱近与贵远。家鸡野雉亦比喻风格迥异的书法绘画等。

8、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9、鱼贯而入: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

10、鸡虫得失:比喻微小的得失,无关紧要。

11、惊弓之鸟:惊弓之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或打击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惊慌、害怕。

12、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3、鱼目混珠: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14、自相鱼肉:鱼肉:当作鱼肉一般任意宰割。比喻内部自相残杀。

15、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16、鸡犬不宁:鸡犬不宁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宁:安宁。

17、甑尘釜鱼:甑里积了灰尘,锅里生了蠹鱼。形容穷困断炊已久。也比喻官吏清廉自守。

18、鸡犬升天: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19、两虎相斗:两虎相斗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20、煮鹤焚琴: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21、脏污狼藉:贪污、受贿,名声败坏,不可收拾。

22、引狼入室: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23、指天射鱼:向着天空去射河里的鱼。比喻办事一定落空。

24、一石二鸟:扔一颗石子打到两只鸟。比喻做一件事情得到两样好处。

25、鱼游釜中:釜:锅。鱼在锅里游。比喻处境危险,快要灭亡。

26、蚁穴溃堤: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乱子。

27、困兽犹斗:后来人们引用“困兽犹斗”表示被围困了的野兽还要作垂死的挣扎,用来比喻已经陷入绝境的敌人,还要顽抗。

28、城狐社鼠:指以城墙为依托的狐狸,以土地庙为依托的老鼠。()比喻旧社会仗着衙门势力欺压人民的官吏。

29、鹰拿燕雀:比喻捉拿毫不费力。

30、狼狈为奸:狼狈为奸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狼和狈常合伙伤害牲畜,因此用来比喻相互勾结干坏事。

31、老牛舐犊:老牛舐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父母爱子情深。

32、渊鱼丛雀:把鱼赶进深潭,把雀赶到丛林。原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百姓逃往别国。现也比喻把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方去。

33、缘木求鱼: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34、放虎归山:放走敌人,后患无穷,就像把老虎放回山林一样危险。

35、有凤来仪:凤: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仪:仪容。古时吉祥的征兆。

36、鱼馁肉败:馁:鱼臭烂;败:肉腐烂。鱼烂肉腐。泛指变质的食物。

37、鹰视狼步:象鹰那样看东西,象狼那样走路。形容为人阴险狠毒。

38、獐麇马鹿:比喻举动匆忙慌乱的人。

39、争猫丢牛:比喻贪小失大。

40、木鸡养到:木鸡:善斗的鸡,看上去象木头一样呆板。形容功夫到家。

41、逐鹿中原: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42、空弦落雁:原指更臌没有用箭,拉一下弓弦,雁就掉下来了。后用来比喻因掌握了事物内在本质的东西,能够自如地操纵事物发展的规律。

43、中原逐鹿: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44、绿衣使者:原指鹦鹉。近代称邮递员。

45、葬身鱼腹:尸体为鱼所食。指淹死于水中。

动物的成语篇2

1、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一无长物:一无:全无;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3、鱼目混珠: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4、一斑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5、意马心猿:形容心思不定,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6、渊鱼丛雀:把鱼赶进深潭,把雀赶到丛林。原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百姓逃往别国。现也比喻把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方去。

7、一琴一鹤: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

8、野鹤闲云:闲:无拘束。飘浮的云,野生的鹤。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

9、逐鹿中原: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10、甑尘釜鱼:甑里积了灰尘,锅里生了蠹鱼。形容穷困断炊已久。也比喻官吏清廉自守。

11、狼虫虎豹:①泛指凶猛的动物。②比喻恶人歹徒。

12、缘木求鱼: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13、龟龙鳞凤:传统上用来象征高寿、尊贵、吉祥的四种动物。比喻身处高位德盖四海的人。

14、鱼贯而入: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

15、鱼馁肉败:馁:鱼臭烂;败:肉腐烂。鱼烂肉腐。泛指变质的食物。

16、蜎飞蠕动:蜎:通“翾”,飞翔。昆虫等小动物飞行或蠕动。

17、为鬼为蜮:蜮:传说中能含沙喷射人影,而使人致病的动物,比喻阴险毒辣的人。指象鬼蜮一样阴险狠毒,在暗地里害人的人。

18、殃及池鱼: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19、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20、指天射鱼:向着天空去射河里的鱼。比喻办事一定落空。

21、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

22、杳如黄鹤:杳:无影无声;黄鹤:传说中仙人所乘的鹤。原指传说中仙人骑着黄鹤飞去,从此不再回来。现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

23、鼋鸣鳖应:鼋:一种生水动物,也称“绿团鱼”。鼋一叫,鳖就答应。比喻互相感应,一倡一和。

24、非池中物:不是长期蛰居池塘中的小动物。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终究要做大事。

25、成群逐队:指众多的人或动物聚结成一群群、一队队。

26、煮鹤焚琴: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27、雁杳鱼沉:比喻音信断绝。

28、毒蛇猛兽:泛指对人类生命有威胁的动物。比喻贪暴者。

动物的成语篇3

关键词:英语动物习语汉译归化成语现象

引言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习语,它们具备强烈的民族、历史和地域特征。因此,习语的翻译是相当有难度的。本文结合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的归化成语现象,旨在探讨以下问题: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归化成语现象的类型;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归化成语现象的成因;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归化成语现象的作用。

一、习语和成语的概念

习语和成语共享一个英语单词idiom:phraseorsentencewhosemeaningisnotclearfromthemeaningofitsindividualwordsandwhichmustbelearntasawholeunit.(根据其个别单词意思不清、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学的短语或句子)。两者有着很大的共性,但同时又不完全相同。

1.习语

习语是人们长期以来沿袭使用的形式简洁、意思精辟、定型化的短语或短句,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2.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句子;是人们在劳动、生活、娱乐等文化活动中积累的相传已久、约定俗成、具有完整独特意义的词语,是与文化活动关系密切的最典型的表现。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

二、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的两种基本方法:异化和归化

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指出:“只有两种翻译方法: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让作者去接近读者。”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在他的专著《译者的隐身》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foreignization),将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domestication),认为,“译者可以选择异化或归化的译法。前者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国外去;后者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译语文化中,把原作者请到国内来”。

概括而言,异化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源语表达方式,译文以源语、源语文化或者原文作者为归宿;归化是指在翻译方法上恪守本族语表达方式,译文以译语、译语文化或者译语读者为归宿。

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特别集中,并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翻译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语言间的转换,但实质上它更是语言间文化信息的传递。因而习语翻译的关键在于能否对其所带有的文化特色做出恰当的处理。

1.异化

异化翻译是指在翻译时尽量保持源语习语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把原来的内容、形式、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保留形象,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表现了一种自主的意识状态,追求文化的多样性,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如:

theleopardcan’tchangeitsspots.豹改不了斑纹。(狗改不了吃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2.归化

归化的优点是:译文不留翻译痕迹,读起来让人觉得是地道的本国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所以无法保留源语中的比喻形象,而需要转换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进行翻译。尽管归化中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也能保持习语固有的那种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

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要求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文化意识,因为大凡在译语中难以全面、准确再现源语意义的情形一般都发生在源语与译语中承载丰厚文化内涵的一类词语。如英语习语“anassinalion’sskin”,它反映了英语民族对驴与狮子这两种动物特有的民族心理感受及认知,根植于英语民族文化。由于汉民族缺乏对这两种动物的上述心理体验和文化内涵,故汉语就没有关于驴和狮子这种文化内涵对应的词语。若将之译为“驴披着狮子的皮”,汉语读者就会不知所云;反之,汉译时,将其转用民族熟悉的形象“狐假虎威”,读者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归化成语现象的类型

归化,是指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在英语习语汉译过程中,往往有两种归化方式。下面举例说明:

1.将英语动物习语归化成不带动物的汉语成语

tostarelikeastuckpig目瞪口呆

likeadonkeybetweentwobundlesofhay优柔寡断

likeaduckinathunderstorm惊慌失措

tolivelikefightingcocks养尊处优

Hungrydogwilleatdirtypudding.饥不择食

Honeyisnotfortheass’smouth.忠言逆耳

putthecartbeforethehorse.本末倒置

thecatshutsitseyeswhenstealingcream.掩耳盗铃

2.将英语动物习语归化成含另一动物的汉语成语

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

to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箭双雕

astimidasahare胆小如鼠

tomilkthebull缘木求鱼

towakeasleepingwolf打草惊蛇

Hekilledthegoosethatlaidthegoldeneggs.杀鸡取卵

allcatslovefishbutfeartowettheirpaws.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likeanassinalion’sskin狐假虎威

四、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归化成语现象的成因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同样意思的习语或成语不乏其例[1]。但是,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了英语习语和汉语成语表达法的不同。

1.地域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任劳任怨(老黄牛)(worklikeanoldcow)等。英国是个岛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马成了英国人早期的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后在生产之余用于赛马等娱乐活动,马象征着勇气、慷慨大方,也暗喻生活的方方面面[2],如worklikeahorse(像马一样工作)。

2.历史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和社会遗产,因而也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是神的化身,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有鳞的怪兽。公元700年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关于“奥武尔夫”事迹的叙事诗中,主人公奥武尔夫打败妖怪格化代尔后,与恶龙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同归于尽。因此,“龙”和dragon所代表的文化概念在中西方是互相冲突的。

汉:车水马龙(Carriagesrunlikewaterandhorses.)

英:anendlessstreamoftraffic(川流不息)

五、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归化成语现象的作用

文化意象是凝聚在各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中的结晶。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归化成语现象,一方面把中国人不熟悉的英语文化意向成功地归化成了汉语中喜闻乐见的成语,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原有的民族色彩浓重的文化意向;可谓利弊兼而有之。

1.积极作用:缓和语言文化矛盾

汉语成语多为四字词组,以其精辟、形象、生动等特点,饱含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色彩,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牢固地确立了它在汉语中的地位。翻译时若能将英语习语处理成汉语中意思相应的成语,可以更传神地反映原作的风姿,为译作增色,读者也能更好地欣赏和体会这些英语习语。从而也能扩大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影响力,真正起到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外交流的作用。

就文化角度而言,归化的翻译有效地替代了源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译文对目的语文化的读者来说既通顺又易懂,起到了巩固目的语文化的作用。

归化翻译法侧重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即,将源语文本纳入到目标语文化体系框架下进行转换,最大限度地打破文本的地域性,使得译文容易为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和接收。

由此看来,在缓和语言文化矛盾这一方面,归化的翻译起了积极的作用,它有效替代了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既通顺又易懂。

2.消极作用:不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归化”是将一种文化中的独特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悉的内容,表面上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实际上有时会造成对源语文化的损害,从而不利于文化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从宏观上看,整个人类文化有共性;从微观上看,民族的文化更有其个性,而且,这种民族个性是普遍存在的,它贯穿整个民族文化。由于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汉英的比喻用语存在更多的不对应(文化所指的不对等性)[3],也就是说,不同文化拥有的共核非常小,即文化间的空缺和不对称(包括相似部分)就占主体地位,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就不可避免地经常使用“异化”。

虽然异化翻译法可能会由于文化上的空缺导致暂时的不可理解或难于接受,但是从长久的角度来看,却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结语

由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英语习语和汉语成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但是不同的文化信息却能通过归化翻译达到语义对等。所谓归化,是指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虽然用这种方法翻译英语习语,有时不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所以异化有时也会用于英语习语翻译,即保留原文的表达结构和表达方法,包括形象,将异国文化的表现法介绍到目的语中),但是却能够缓和语言文化矛盾,扩大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影响力,真正起到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外交流的作用。因此,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仍然不乏大量归化成语现象,或将英语动物习语归化成不带动物的汉语成语,或将英语动物习语归化成含另一动物的汉语成语。

参考文献:

动物的成语篇4

阿狗阿猫:旧时人们常用的小名。引申为任何轻贱的,不值得重视的人或著作。

帮狗吃食:比喻帮坏人作坏事。同“帮虎吃食”

白云苍狗:苍:灰白色。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苍狗白衣:同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宋?杨万里(送乡人余文明劝之以归)诗:“苍狗白衣俱昨梦,长庚孤月自青天。”

藏弓烹狗:飞鸟射尽了就把良弓收起,狡兔被捉就把捕兔的猎狗煮了吃肉。旧时比喻统治者得势后,废弃、杀害有功之臣。(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椎埋狗窃:(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貂不足,狗尾续:①指授官太滥。②指美中不足或以次充好。(出处)(文选?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华貂深不足之叹”唐?李善注:“赵王伦篡位,时侍中、常侍九十七人,每朝,小人满庭,貂蝉半坐,时人谣曰:‘貂不足,狗尾续。’”

打狗看主:狗有主人,打不打它,要看给其主人留不留情面。比喻处理坏人下事要顾全其后台的情面。(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九回:“不知原来家中大小姐这等暴躁性子,就是打狗也看主人面。”

貂狗相属:指真伪或优劣混杂在一起。(出处)唐?崔倬(叙石幢事):“倬自幼学慕习鲁公书法……惜奇高踪堙没,遂命攻治其伤残,补续其次,虽真赝悬越,貂狗相属,且复瞻仰鲁公遗文,昭示于后矣。”

打鸡骂狗:比喻旁敲侧击地漫骂,以发泄对某人的不满。鲁迅(彷徨?肥皂):“你今天怎么尽闹脾气,连吃饭时候也是打鸡骂狗的。”

斗鸡走狗:使公鸡相斗,使狗赛跑。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出处)(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病免居家,与阊里淝枕,相随行斗鸡走狗。”

打落水狗:比喻继续打击已经失败的坏人。鲁迅(坟?论“费厄波赖”应该缓行):“至于‘打落水狗’,则并不如此简单,当看狗之怎样,以及如何落水而定。”

打人骂狗:对人滥打乱骂,摆尽威风。

饭牛屠狗:①喻指从事低贱之事。②指从事贱业者。(出处)明?陈子龙(酬吴次尾)诗:“别来落魄吴楚间,饭牛屠狗俱无颜。”

狗傍人势: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同“狗仗人势”。(出处)清?蒋士铨(一片石?访墓):“我把你这狗傍人势的奴才,我是服张天师管的,你那个老头儿,又不是道纪司,我怕他怎的。”

狗党狐朋: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同“狐朋狗党”。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我是个诗坛酒社文章士,不比那狗党狐朋恶少年。”

狗党狐群: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同“狐群狗党”。明?元心子(金雀记?投崖):“差杀你狗党狐群,我怎肯丧志污红粉。”

狗盗鸡鸣:①比喻具有微末技能。②比喻偷偷摸摸。(出处)金?元好问(示怀祖)诗:“狗盗鸡鸣皆有用,鹤长凫短果如何?”

狗逮老鼠:比喻做外行事或多管闲事。同“狗拿耗子”。

狗颠屁股:狗在主人面前摇尾乞怜。形容对人逢迎献媚的丑态。

狗盗鼠窃:像鼠狗那样的盗贼。比喻成不了气候的反叛者。

狗恶酒酸:比喻环境险恶,使人裹足不前。(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长,然至酒酸而不售。问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甚猛,而人有持器而欲往者,狗辄迎而齧之,是以酒酸不售也。’”

狗吠非主:比喻臣子各忠于自己的君主。(出处)(战国策?齐策六):“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践尧也,狗固吠其主也。”

狗肺狼心: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同“狼心狗肺”。

狗吠之警:比喻轻微的惊动或扰乱。

狗吠之惊:吠:狗叫;惊:惊吓。比喻小的惊吓。

狗急跳墙:狗急了也能跳过墙去。比喻坏人在走投无路时豁出去,不顾一切地捣乱。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

关门打狗:比喻将对方控制在自己势力范围内,然后进行有效打击。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的职责是看守门户,猫是专捉老鼠的,所以狗替猫捉老鼠,就是多管闲事。

狗屁不通:指责别人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

狗皮膏药:中医用狗皮膏药消肿止痛。比喻骗人的货色。

狗头军师:比喻爱给人出主意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也比喻专门出坏主意的人。

狗偷鼠窃:像鼠狗那样的盗贼。比喻成不了气候的反叛者。同“狗盗鼠窃”。

狗尾貂续: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同“狗尾续貂”。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词采):“尚有踊跃于前,懈弛于后,不得已而为狗尾貂续者亦有之。”

狗续侯冠:犹狗续金貂。比喻滥封的官吏。

狗续金貂:比喻滥封的官吏。

狗血淋头:旧时迷信说法,谓狗血淋在妖人头上,就可使其妖法失灵。后形容骂得很凶,使被骂者如淋了狗血的妖人一样,无言以对,无计可施。

狗行狼心:比喻行为凶狠,心肠毒辣。

狗眼看人:比喻眼光势力。

狗咬吕洞宾: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狗见了吕洞宾这样做善事的好人也咬,用来骂人不识好歹。

挂羊头卖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

狗彘不如:彘:猪。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同“狗彘不若”。

狗彘不食: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狗猪不食其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狗走狐淫:比喻卑劣**。

狗追耗子:比喻做外行事或多管闲事。同“狗拿耗子”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

狗仗人势仗:倚仗、仗势。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

画虎成狗: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画虎类狗: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画龙不成反为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狐鸣狗盗:指作恶偷盗之徒。旧时统治者对造反者的贬称。

狐朋**: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狐群狗党: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

获兔烹狗:比喻事成之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之臣。亦作“狡兔死,良狗烹”。

淮王鸡狗:比喻攀附别人而得势的人。

鸡飞狗叫: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直叫唤。形容乱成一团

鸡飞狗跳: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

鸡飞狗走:走:跑。鸡乱飞,狗乱跑。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

嫁狗随狗:比喻女子只能顺从丈夫。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封建礼教认为,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

鸡零狗碎:形容事物零碎细小,不成系统。

鸡鸣狗盗: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鸡鸣狗吠: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狼嗥狗叫:形容恶人狂呼乱叫。

驴鸣狗吠:形容文字言语拙劣。同“驴鸣犬吠”。

狼心狗肺: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心狗行:心肠似狼,行为如狗。比喻贪婪凶狠,卑鄙无耻。

卖狗悬羊:犹言挂羊头卖狗肉。意指名不副实。

动物的成语篇5

关键词动物成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CulturalDifferencesandtranslationStrategiesof

theenglishandChineseanimalidioms

miaoKeliang

(pLaForeignLanguageinstitute,Luoyang,He'nan471003)

abstractanimalidiomsiswidespreadpresentinenglishandandChinese,forenglishandandChinesevalues,customsbeliefsandlivingenvironmentofthedifferences,twolanguagesgivetheanimalidiomsspecificculturalconnotations.animalidiomstranslationtranslatorindepthunderstandingofthesedifferences,anddifferenttranslationstrategyofliteraltranslation,paraphrase,thesubstitutionmethodandtheinterpretationactforflexibilityinordertoovercometheenglish-Chineseculturalexchangesbarriers,promoteculturalintegrationandprosperity.

Keywordsanimalidioms;culturedifferences;translationstrategies

成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是前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简单明了,寓意深刻并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汉语或是英语中,含有动物词汇的成语(以下简称动物成语)都异常丰富。由于受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或等因素的影响,两种语言赋予动物成语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且两种文化的异同也反映在所使用的动物成语中。这些动物成语除了具有字面意义指称动物本身外,还隐含着丰富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以及带有感彩的褒义或贬义等”。(郑亚敏,2008)因此,准确理解动物成语的内涵,深入了解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采取适合于各自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进行英汉互译活动,才能够有效地实现中英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1英汉动物成语的文化差异

1.1价值观念的差异

成语的内涵存在分歧反映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价值观念的差异,特别是在对动物的价值判断上。比如,英语中与“dog”有关的成语大都含有褒义,而在汉语中带“狗”字的成语几乎都是贬义词。这是因为在英语文化中,狗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忠实的伙伴和朋友,不但可以打猎,看家,而且是人类孤独时的伙伴,无助时的帮手。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bigdog(重要人物),luckydog(幸运儿)等。而在汉语文化中,狗忠诚的一面却远不及其阿谀奉承,依仗权势,肮脏龌龊的一面。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

1.2习俗信仰的差异

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习俗和信仰,在面对同一动物时,所联想到的内容也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汉语里的“龙”和英语里的“dragon”。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因此中国人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它也是富贵、吉祥、健硕、成功的代名词。比如,“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马精神”“望子成龙”等。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则是一只长着翅膀、满身鳞甲、拖着蛇尾、口中喷火的怪兽。尤其在西方文学中,它常是与正义力量水火不容的邪恶与凶残的代表。

1.3生活环境的差异

由于英汉文化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反映在动物成语方面,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习惯赋予成语以不同的喻体。英国是海岛之国,渔业发达,海滨文化繁荣。比如,“fish”在英语成语中象征意义丰富,neitherthefishnorfowl。在汉语中则对应着“非驴非马”之意,带有明显的农耕文明的特色。中国世代的农民靠牛耕地,对牛则怀着极为深厚的感情,虽然关于“牛”的负面成语也不少(如“牛鬼蛇神”,“对牛弹琴”等),但在中华文明的早期,牛是任劳任怨、忍辱负重、乐于奉献的象征。如“孺子牛”、气壮如牛”、“如牛负重”、“初生牛犊不怕虎”等。而英语文化中,牛则满身缺点,如abullinachinashop(鲁莽之人),likeabullatagate(狂怒凶悍)等。相应的,英语文化中,马的用途则相对更广,人们对horse喜爱有加,例如:eatlikeahorse(食大如牛),worklikeahorse(勤勤恳恳)等。

因此,针对中英文化中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动物成语,在进行互译时为了准确理解其文化内涵,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避免误解,顺利达成文化交流的良好效果。

2英汉动物成语的翻译策略

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曾指出:“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花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动物成语的翻译也应循此原则。因此我们在翻译动物成语的时候要根据两种语言各自的文化习惯,采取直译法、意译法、释义法等不同的翻译策略。

2.1直译法

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直译并保留成语中的比喻、形象以及风格特征。直译法不仅能够准确地转达原义,而且可以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源语言的比喻方式和文化内涵,为丰富和传播异域文化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下面的例子中,英语和汉语无论在用词习惯、词组结构或词序上都大致相等,翻译时用直译法即可。

走马观花:torideoutonhorsebacktolookatflowers

井底之蛙:tobelikeafrogatthebottomofawell

卧虎藏龙: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

狗尾续貂:patchupasablecoatwithadog’scoat

alionathome,amouseabroad:在家如狮,在外如鼠

asproudasapeacock:如孔雀般骄傲

awolfinsheep’s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crocodiletears:鳄鱼的眼泪

2.2意译法

指在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由于文化的差异,有时在翻译中无法保留源语言的字面意义,这时有必要采用意译法将原文的主旨转换成目标语读者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意义和形象,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例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nothingventure,nothinghave.

单枪匹马:dosomethingalone

望子成龙:toexpectone’ssontobeanoutstandingfigure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tosnapandsnarlatakind-heartedman

raincatsanddogs:瓢泼大雨

bethecat’spajamas:了不起的东西、人或主意等

aflyonthewheel:妄自尊大之人

haveabeeinone’sbonnet:胡思乱想

2.3代换法

指在翻译过程中,用目标语中喻意近似,喻体不同的表达来替代源语言中的形象的方法。虽然操两种语言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但由于对某些事物或现象的感受类似,而表达不同。在翻译时,可以采取代换喻体的策略,而使得目标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源语言使用者的真实意图。例如:

健壮如牛:asstrongasahorse

一箭双雕:tokilltwobirdswithonestone

对牛弹琴:castpearlsbeforeaswine

一丘之貉:birdsofafeather

打草惊蛇:wakeasleepingdog

tobleedlikeapig:血流如注

likearatinthehole:瓮中捉鳖

astimidasarabbit:胆小如鼠

2.4直译释义法

翻译中,很多典故、地名、人名及习俗等,意译法往往不奏效,而采用单纯的直译法又表达不清,或意犹未尽,这时便需要借助注释来说明了。这种翻译策略常常应用于一些出自典故的成语。例如:叶公好龙:LordSheh’sloveofdragons(note:LordShehwassofondofdragonsthatheadornedhispalacewithdrawingsandcarvingsofdragons.Butwhenarealdragonheardofhisinfatuationandpaidhimavisithewasfrightenedoutofhiswits.)

3结语

动物成语是语言及民族特色和各种修辞手段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文化内涵丰富、形象生动,也是语言使用者思想和智慧的结晶。由于持不同语言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习俗信仰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即使是同一种动物,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认识和偏好,赋予它的文化内涵也各有差异。因此,在翻译这些动物成语的时候,需要译者深入了解这种文化差异,采用直译、意译、代换或释义等不同的策略加以灵活处理,才能更好地克服文化交流中的障碍,促进不同文化的大融合。

参考文献

[1]李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顾鹏.浅析英汉文化动物词及其翻译策略[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4):12.

[3]潘红.动物比喻的语用含义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1994(4):12.

动物的成语篇6

鸿雁是鸭科雁属的鸟类,又叫原鹅、大雁、洪雁、冠雁、天鹅式大雁、随鹅、奇鹅、黑嘴雁、沙雁、草雁。雁形目鸭科鸟类。体长800至930毫米。背、肩三级飞羽及尾羽均暗褐色,羽缘淡棕色;下背和腰黑褐;前颈下部和胸均呈淡肉红色;头顶及枕部为棕褐色;头侧浅桂红色;须及喉棕红颈白色,后颈正中呈咖啡褐色。鸿雁是中国家鹅的祖先。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动物的成语篇7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塞翁失马:凡是好事、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坏事情可能最终变为好的事情,遇到好的事情也不要太激动,每个人遇到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要多去沉下心来细细思量,不要乐极生悲。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来源:文章屋网)

动物的成语篇8

关键词:动物名词名词动用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一、引言

词类转化(conversion)是英语最基本的构词方式之一。在英语中有大量的名词被用作动词,使用这些名词能够提高语言表达技巧,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的从词汇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角度论述了名词动用的语义问题,分析了名词动用的语用机制和语用条件(Quirk,1972;adams,1973;Clark&Clark,1979,;Kiparsky,1997;徐盛桓,1981;高芳、徐盛桓,2000;周领顺,2001等)。有的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不同理论对名词动用的认知机理和认知构建作了详尽的阐释(刘正光,2000;王冬梅,2001;何星,2006;王薇,2008;辛斌,2008;王文斌,2008等)。还有的学者对英汉名词动用现象作了对比研究(司显柱,1996;周领顺,2000;王薇,2007等)。这些研究大多在理论层面揭示了名词动用的深层机理,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名词动用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名词动用的习得、英汉名词动用的对比研究还不够深入。为了便于语言学习者习得并熟练地使用名转动词,有必要收集名词动用的案例,对比并分析英汉语名词动用的异同。本文对英汉语中动物名词动用的现象作一个案研究,针对英汉语中动物名词动用的数量、语义特征及其造成其差异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此类词汇的习得和英汉互译提供一些启示。

二、英汉动物名词动用的数量对比

笔者通过查阅《动物世界百科全书》(纪江红,2005,北京出版社)和《新英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编,2002)统计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数量(高蕾,2012)。在常见的248个英语动物名词中,84个可以转变成动词。其中表示一级类属的动物名词基本上可以转变成动词,比例相当高。而次类属动物名词动用的比例则较低,比如鱼类动物中只有“fish”和“trout”直接转变成动词,“shark”通过词义的延伸,首先转义为“诈骗者”,然后,才转变成动词“诈骗”,其他名词如“goldfish,carp,crucian,butterfish,eel,herring,mullet,perch,salmon,cod”等都不能转变成动词。从动物的类别来看,动物名词动用比例最高的前五类为:啮齿类、低等动物、食肉动物、家禽类、鸟类。这五类动物占名词动用总数的62%。而爬行类、鱼类、两栖类、昆虫类动物名词动用的比例较低。可见,在英语中,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动作和形态特征比较明显的动物名词动用的比例高。

相对于英语,现代汉语中动物名词动用的比例却要少得多。我们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10,商务印书馆)发现,被词典收入的仅有5例:猫、虎、熊、驼、猴。然而通过网络查找,发现了以下一些例子:

(1)典型的不安分而又幼稚的富家闺女,也是最好骗的那种。要是我在电影里……哈哈哈,好歹也要“狼”那么一把。(网易:不老泉)

(2)高的一个小姐却老大不高兴,马着脸,直咕哝。(张放《疼痛与羞涩》)

这些用作动词的名词属于Clark&Clark(1979)所称的“新创名源动词”(innovativedenominalverbs),是很特殊的修辞说法。这些动词属于不规范的语言,并没有变成“定型名源动词”(wellestablisheddenominalverbs),是临时用法,还没有完全转变成动词。

在古汉语中,动物名词动用的例子却俯拾皆是。例如:

(3)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尚书·禹贡》)

(4)后妃率九嫔蚕于郊。(《吕氏春秋·上农》)

(5)甲戌晦,日有食之。京师蝗。(《后汉书·孝桓帝纪》)

通过对比发现,英汉语言中,单词素的动物名词易转变成动词。无论是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能够转变成动词的全部是单词素词。而在英语中,有极个别的动物名词如“grasshopper,wildcat,blackbird”等可以转变成动词。

三、英汉动物名词动用的词义特征对比

现代英、汉语中,动物名词动用后语义上有异有同,异大于同。相同之处表现为,英汉语动物名词衍生的动词词义大多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产生,借用动物的性格、行为特征和外形特征喻指人的动作行为。不同之处表现有三:

首先,在现代汉语中,动物名词衍生的动词词义比较固定,如“猫”“虎”和“熊”表示动物的性格特征,其意分别为“躲藏”“露出凶相”“斥责”。“驼”和“猴”的动词义分别为“弯曲”和“像猴似的蹲着”,表示动物的形态特征。而英语中的动物名词动用后语义类型较多,有表示动物性格的(如chicken畏缩,害怕;squirrel把……藏起来;fox欺骗,耍狡猾手段)。有表示动物行为特征的(如spaniel对……附耳听命;clam拒不开口;crab横行,斜行;snake蜿蜒前进,蛇行;snail蜗牛般爬行;wolf狼吞虎咽地吃)。有表示动物外形特征的(如crane伸长脖子;butterfly使呈蝴蝶展翅状;hawk似鹰般猛扑)。有表示动物功用的(如mouse使用鼠标;hawk携鹰打猎;dog用狗追逐)。有以动物作为受事的(如mouse捕鼠;wolf猎狼;clam挖蛤;crab捕蟹)。有表示动物叫声的(如cuckoo杜鹃叫,学杜鹃叫)。还有表示动物繁衍后代特征的(如pig生小猪;kitten产小猫;foal生马驹)。(高蕾,2012)因此大部分动词为一词多义,其词义是有变化的,必须依据句式和上下文才能确定。这些动词属于Clark&Clark(1979)所称的“境迁语”(contextualexpressions),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如“fish”一词,在以下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fishariver(在……捕、钓鱼)”,“fishacoinfromone’spocket(摸出)”,“fishtheballfromunderthecar(钓鱼似地拉吊、钩)”,“fishwiresthroughaconduit(钩住)”。在这一点上,古汉语和英语极为相似。如例(3)和(4)中,“蚕”的意义分别为“用于养蚕”和“养蚕”。

其次,英汉语动物名词衍生的动词词义各不相同,不具有对应关系。在英语中,“cat,tiger,camel”不能转变成动词,“bear”的动词引申义为“卖空使(证券)的价格下跌”,“monkey”义为“胡闹;瞎弄;学……样,嘲弄”。

最后,在语用意义方面,正如吕叔湘(1989)所说,古汉语里的名词动用“似乎是文章家的一种修辞手法,口语中未必常见,像《论语》这样比较接近口语的文字里就不多见。现代则相反,书面语中很少见,口语里相当常见,有的是出于无知,更多的是带点俏皮,因而写下来常常加引号。”现代汉语里有限的几个动物名词转用动词时,无一例外地属于方言,为非正式用法。而现代英语中的动物名词动用与古汉语类似,属于常见用法,既用于正式语体,也用于非正式语体。

四、英汉语动物名词动用差异的成因分析

造成英汉语动物名词动用的差异原因有很多,既有语言内因素,也有语言外因素。

首先,汉语是综合性语言,基本上没有词形的曲折变化,因此就没有派生的动词,表示动作的语义内容只能通过词类活用来补偿。这就是古汉语中动物名词动用数量众多的主要原因。由于单音节词会产生同音词的问题,造成语义不明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语的韵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先秦时期的很多单音节词,到了东汉均有与之相应的一个双音形式,如动物词“蚁”被扩展成“蚂蚁”(冯胜利,1998)。在现代汉语中,单音节不足以构成一个音步,单音节动物名词不能正式地转变为动词,即使转换了也只是某方言的非正式用法。双音化同样改变了汉语的词汇化模式。古汉语中,单词素的动物名词转变成动词后,往往集各种语义范畴于一体,其名词义、行为义、结果状态义等都内化于单词素动词之中。因此要准确理解其词义必须依据上下文。而在现代汉语中,往往使用双词素或四词素的合成词表达相同的含义。比如,“蚕”变成了“养蚕”,“像蚂蚁一样的聚集”压缩成了“蚁聚”,“像老鼠一样逃窜”简写成“鼠窜”,“像乌龟的头缩在甲壳里那样躲藏在里面不出来”浓缩成“龟缩”。类似的动物合成词还有“蛇行”“虎步”“鸟瞰”“蜂拥”“鱼跃”“蚕食”“狼奔豕突”“狼吞虎咽”等,其语义也变得非常明确。

英语是分析性的语言,词形的曲折变化非常丰富。但是在现代英语中,动词词缀却相对较少,只有有限的几个,如:“-en(en-),-ate,-ise(ize),-ify”等。这促使名词转变成动词成了普遍的现象。当然,英语中同样存在双词素复合词的词汇化模式,以表达明确的语义。比如:swallowdive(作燕式跳水),fishdive(鱼跃),dogpaddle(用狗爬式游泳),dogtrot(小步跑),dogwatch(监督),duckwalk(像鸭子一样行走),pigjump(马等四脚腾跃),dogfight(狗咬狗,混乱),snake-dance(跳蛇舞),horseplay(胡闹),horsetrap(诱捕),flyflap(拍苍蝇),flyfish(用假蝇钓鱼),catnap(打瞌睡),catcall(发嘘声),fox-hunt(猎狐),fox-trot(跳狐步舞),cock-fight(斗鸡),goosestep(正步走),monkey-wrench(破坏,阻扰)等。

其次,英汉语动物名词衍生的动词词义不尽相同,是由人们对事物和动作的认知差异造成的。Lakoff&Johnson(1980:31)指出,人们使用本体隐喻理解事件、动作、活动和状态。通过隐喻,把事件和动作理解为实体。英汉语中有些动物的形象意义是相同的,转用成动词后也具有相同的动作意义,如:snake(蛇行),wolf(狼吞虎咽),fox(欺骗,耍狡猾手段),fishdive(鱼跃)等。由于英汉民族在文化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动物的性格和行为特征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对动物发生的联想就出现了差异。因此在通过具体的动物实体隐喻抽象的动作概念时,英汉语出现了差异,如:peacock(炫耀,神气活现地行走),monkey(瞎弄,学……样),pigeon(诈骗),horse(哄闹,胡闹)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在数量、语义类型还是语用意义上,英语和古汉语的动物名词动用时都极为相似,而与现代汉语相比,则异大于同。现代汉语中仅有少数的单词属动物名词可以转用动词,语义明确,且仅用于非正式语体。英语和古汉语中却有大量的动物名词可以转用动词,大部分为一词多义,其内涵和外延随语境而变迁,而且可用于各种文体。这些差异主要是由英汉语的历时演变和人类的认知差异造成的。

参考文献:

[1]adams,V.anintroductiontomodernenglishword-formation[m].London:Longman,1973.

[2]Clark,e.V.&H.H.Clark.whennounssurfaceasverbs[J].Language,1979,(4).

[3]Kiparsky,p.Remarksondenominalverbs[a].ina,alsina,J.Bresnan&p.Sells(eds.).argumentStructure[C].Stanford:CSLi,1997.

[4]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5]Quirk,R,etal.aGrammarofContemporaryenglish[m].London:LongmanGroupLtd.,1972.

[6]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998,(1).

[7]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和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0,(2).

[8]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语用推理的认知策略[J].外国语,2000,(4).

[9]高蕾.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语义分析和理解[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5).

[10]何星.aStudyofDenominalVerbsinenglishandChinese:FromtheperspectiveofCognitiveLinguistics[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1]刘正光.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12]吕叔湘.未晚斋语文漫谈[J].中国语文,1989,(4).

[13]司显柱.英汉名转动词比较研究[J].外国语,1996,(3).

[14]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

[15]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6]王薇,孙毅.现代英汉语名词动用对比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4).

[17]王文斌,王脉.名转动词的认知阐释[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

[18]辛斌,赵旻燕.名词转动词的认知语用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9]徐盛桓.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J].外国语,2001,(1).

[20]徐盛桓.名动转用与功能代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8).

[21]周领顺.英汉名-动转类词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动物的成语篇9

关键词:汉语;英语;动词

中图分类号:H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08-01

从本质上说,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看文字可以理解其意义,而英语是一种表音文字,听声音可以准确写出其单词。汉英分不同的语系,即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从词类上讲,汉英语言都有代词、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各种词类都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点,其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动词的使用上。汉语动词灵活多变,即可单独使用,也可以连续使用,还可以叠用;英语动词受人称、时态等限制,相应地词形也要发生变化,而且英语不能重叠使用。整体来说,英语动词比汉语的要复杂活跃得多。下面我从种类、基本形式、时态、谓语构成等方面浅析二者的区别。

一、从种类上看

根据动词在英语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学习英语动词的人首先一定要了解这个动词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而且有些动词根据不同的情况是既可以做及物动词也可以做不及物动词的。及物动词可以直接接宾语,如“Heopenedthedoor”,不及物动词不能直接接宾语,如“thecarstopped”,如果不及物动词非要接宾语的话,必须要结合介词后才能接宾语,如“tomturnedtowardsme”。

汉语大部分都是及物动词,只有少数是不及物动词。有些英语动词是及物的,但是在汉语中却是不及物的,如“serveyourcountry为国服务”,有些英语动词是不及物的,但是在汉语中却是及物的,如“HearrivedatBeijing.他到达了北京”,英语及物动词一般要带宾语,汉语中则可以省掉,如“Haveyoureadthebook?yes,ihavereadit”,翻译成汉语为“你读过这本书吗?我已经读过了。”

二、从基本形式看

英语动词有五种基本形式,即原形、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英语中非常强调主谓一致,谓语动词的变法严格根据主语的人称、时态、数等来决定,在一般现在式里,如果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就必须在动词后加粘着语素,而汉语就没有变化。“一个人吃饭”和“四个人吃饭”在汉语上除了限定词不一样外,汉语动词并无变法,而在英语中主语由个数变成非个数时,动词是要进行相应变法的。当表示过去式时,汉语动词没有变化,英语动词相应变成过去式。

英语中想即表示动词的性质又表现形容词性质时可以使用现在分词(后加ing)和过去分词(后加ed),如“Heisamodest,understandingman(他是一个谦虚而能谅解人的人)”,“Sheisveryworried(她很担忧)”,一般情况下现在分词表进行,过去分词表完成表被动。汉语中的动词无此用法。

另外英语中多被动句,用“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而汉语中多主动句,如果要表示被动意义时,经常用“被”、“由”、“让”等介词来表示,比如“我被骗了”。

三、从时态上看

时态是指“时间”和“体”,是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进行方式的各种动词形式。丰富的时态是英语语言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时间上主要分为现在、过去、将来和过去将来四种,动作方面主要分为一般、完成、进行和完成进行四种,将这些时间和动作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16种时态。英语就是通过这种严谨的语法手段将动作进行过程和状态描述得十分细致,让人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表达人想表达的意图和感情。而汉语就没有动词时态变化,只能借助词汇来表达各种时间和动作,在时间上只能用“了”、“正在”、“就要”等来表示过去时、进行时和将来时,而且汉语的动词不管何时发生的动作和状态都只有一个形式。

四、谓语构成的区别

英语简单句分为“主语+谓语(不及物动词)”、“主语+谓语(系动词)+主语补语”、“主语+谓语(及物动词)+宾语”、“主语+谓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语”、“主语+谓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补”五种基本结构,英语中其他句子基本上都是由这五种句型缩略或扩展而成,由此可以看出英语基本句中谓语部分必须由动词构成,而汉语谓语构成比英语复杂多了,汉语中不仅动词可以做谓语,形容词、籍贯、日子名词等都可以做谓语,例如:“明天礼拜天”、“她很美丽”、“我们家四口人”。

英语句子中一般只会出现一个中心动词,如果还有其他动词的话必须借助动词其他形式,但是汉语中动词连用的现象比较多,动词连用就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动词之间既没有动词的变化也没有借助其他词汇而直接组合,汉语动词连用又分为“连动式”和“兼语式”,“连动式”是指两个及以上的动词与同一主语发生主谓关系,如“她夹菜给客人”。“兼语式”是指谓语两个动词中前一个动词的宾语是后一动词的主语,两个动词不共同一个主语,如“医生要他下周来复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各国语言同化和异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只有在学习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好母语与其他国家语言的对比分析,才能避免陷入母语和其他语言相混淆的怪圈,出现不利于语言学习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薄冰.英语语法[m].深圳:开明出版社,深圳2000.9.

动物的成语篇10

关键词:物量词动量词数量宾语数量补语

从黄伯荣的《现代汉语》中“词类”一章知,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类。“物量词”,又叫“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量的单位,是计算事物的,指称动作涉及的对象。其语法特点是:和数词组合经常用在名词前边说明事物的数量,作定语。“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不指称动作涉及的对象。其语法特点是:和数词组合成数量短语经常用在动词之后,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次数,作补语,少数也可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如(一把)拉住,(一刻)也不肯休息等。但是,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有时单独用在动词之后,很容易和表示动量的补语相混淆,那么,它究竟充当句子的什么成分呢?

请看下面的句子:

(1)他上街买苹果,共买了三回。

(2)他上街买苹果,共买了三斤。

在上面两个句子里,加点的数量短语都用在动词“买”之后,但它们充当的句子成分并不相同。句(1)数量短语“三回”是对动词“买”的补充说明,说明买的次数,动词和数量短语之间无支配关系,不能补出相应的中心词,不能说“三回苹果”,可见,三回不是“买”涉及的对象,因而是动词的补语。而句(2)数量短语“三斤”指的是三斤苹果,它是动词“买”涉及的对象,动词和数量短语之间有支配关系,当表示对象的中心词未出现时,它们就以定语的身份代替中心词作了宾语,能补出相应的中心词,因而是动词的宾语。

结论一:如果谓语动词之后的数量短语是动词涉及的对象,量词属物量词,那么它一定是宾语,由于事物的名称在句中谓语动词前已交代,动词之后便省略了事物名称,而用数量短语直接代替这个名词,我们把这种用法叫作“以定语代中心词”的用法。如果动词之后的数量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量词属动量词,对谓语动词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那它一定是补语。

下边是与句(1)、句(2)数量短语用法相同的一些例句。

(3)你把题目再检查一遍。

(4)鲁迅的小说《祝福》,我已经读了五遍。

(5)为了去找他,我跑了十来趟。

(6)去年他到日本去了一次。

(7)六个苹果吃了三个。

(8)鲁迅的小说,我只读了两本。

(9)为了去找他,我跑了十来里。

(10)好桃子给我买二斤。

以上(3)―(6)例句中的数量短语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次数,量词属动量词,“一遍”指检查的次数,“五遍”指读的遍数,“十来趟”指跑的次数,“一次”指去的次数,它们都不指任何人或事物,只是对它们前边的动词作补充说明,所以是补语;而(7)―(10)例中的数量短语指代的是人或事物本身,“三个”指“三个苹果”,“两本”指“两本书”,“十来里”指“十来里路”,“二斤”指“二斤桃子”,它们都是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量词属于物量词,由于事物的名称在句中谓语动词前已交代,(“为了去找他,我跑了十来里”除外)动词之后便省略了事物名称,而用数量短语直接代替这个名词,属于“以定语代中心词”的用法,所以是宾语。

可见,分清数量短语中量词的类别,看它们究竟是物量词还是动量词,是辨别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的关键。动词后的物量词一定是宾语,动词后的动量词一定是补语。

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当表示时间的计时量词(如年、月日、季、周、小时、分钟、代、世纪、辈子、会儿等)放在动词后面时,是作宾语还是作补语呢?

请看下面几个句子:

(1)为了这个问题,我花费了两天。

(2)路上堵车,耽误了两个小时。

(3)他一直休息了两天。

(4)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两个小时。

(5)他一连干了两天。

(6)他整整写了两个小时。

上面六个句子,前两句中表时间的数量短语是谓语动词“花费”和“耽误”所涉及的对象,数量短语作宾语。它们可以转换成把字句。句(1)改成把字句是:为了这个问题,我把两天花费了。句(2)改成把字句是:路上堵车,把两个小时耽误了。而句(3)、句(4)中表示时间的数量短语,则是对动词“持续”和“休息”的补充说明,数量短语作补语,不能转换成把字句。因为“持续”和“休息”都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所以不能转换成把字句。而句(5)和句(6)中的动词虽然是及物动词,但它们带的宾语不是时间,而是“活儿”和“字”,所以也不能转换成把字句。而给句(5)和句(6)加上“把”字调到动词前边去,是什么样子呢?句(5)改成把字句是:他一连把两天干了。句(6)改成把字句是:他整整把两个小时写了。显然,句(3)、句(4)和句(5)、句(6)都不能改成把字句,改成把字句就讲不通了。

结论二:用在谓语动词之后表示“时量”的数量短语作宾语还是作补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表示时量的数量短语和动词搭配时,诸如耽误时间、花费时间等能转换为把字句的是宾语,这是因为,作宾语的时量短语实质上是“以定语代中心词”的用法,中心词“时间、时刻”等本为动词涉及的对象,一旦补出,即可与动词搭配成动宾关系;如果动词带的宾语不是时间宾语,而另有宾语,不能转换为把字句的则是补语,这是因为作为补语的时量短语不属于“以定语代中心词”的用法,所以动词也就不能与补出的“时间、时刻”构成动宾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有、是、等于、变成”等动词后面的数量短语,不管是物量、动量,还是时量,一律都作宾语。因为从语法方面看,这类动词不存在带补语的问题。从意义方面看,这类动词是表示存在、判断及变化后的情况的,其后面的数量短语无论性质怎样,都是动词涉及的对象,所以都该看做宾语。例如:

(1)刘谦把一张扑克变成了五十张。(物量)

(2)这棵白菜足足有五斤。(物量)

(3)这个学生迟到只有一次。(动量)

(4)离开会还有五分钟。(时量中的时段)

(5)早晚要有这一天。(时量中的时点)

(6)一分钟等于六十秒。(时量)

(7)(原来我每天去教室两次),现在变成了至少三次。(动量)

总之,只有认真地进行具体分析,我们才能把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区分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