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机构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17:49

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篇1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遵循科学发展观,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紧紧把握乡机构编制五年内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这两条底线,改革与农村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通过体制和机构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全乡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改革目标:转变政府职能,整合事业站所,精减机构人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基本原则: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精简人员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功能,降底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坚持市场取向、开拓创新的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实行政事、事企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办好社会事业.

坚持民主、法制的原则。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群众监督,实现机构编制法定化。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区别不同单位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

坚持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同时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避免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大的波动。

二、规范职能定位和机构设置

(一)职能定位

乡党委和人大按照《》、《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履行各自职能。

乡政府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的要求,加快转变职能。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执行政策、发展经济、社会服务、维护稳定。即:

1、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包括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计划生育、保护耕地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各项减负、支农及税费政策。

2、促进乡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制定并组织实施乡村整体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农民培植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支持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支持发展民营经济。

3、强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等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农村社会保障、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和就业等优质服务。

4、努力建设农村和谐社会。排查调处农村各种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平安;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抓好安全生产。

(二)机构设置

1、党政机构设置。

乡设立党委、人大、政府机构。全乡内设机构统一设置为:党政综合办公室(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和便民惠民服务中心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牌子)、社会事务办公室(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牌子)。

政协的有关工作,明确一位领导同志兼管,不设政协机构。

党政综合办公室主要承担党委、人大、政府交办的各项日常工作和基层党建工作、村级组织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稳定、统计、工青妇及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工作,督促检查有关工作落实。

经济发展办公室主要承担工业、农业、林业、水利、水保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民营经济、安全生产、公有资产管理等工作,协调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其它工作。

社会事务办公室主要承担人口与计划生育、交通管理、环保、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精神文明建设、科教文卫体、民族宗教等工作,协调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其它工作。

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要承担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土地管理、农民知识化工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社区建设、以及涉及新农村建设相关工作的综合协调等工作。

乡设立人民武装部,主要依法履行国防动员、民兵训练、预备役管理等职能。

乡纪委和群团组织的设置按有关章程执行。

各办公室的主任原则上由乡分管领导兼任。

一般干部实行一人多岗,设立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岗位,在重点从事一两项专门工作的同时兼事其它工作。

2、事业机构设置

事业站所在赣办发号文件规定的限额内,按照整合资源,提高效益的原则,进行综合设置。

(1)保留农业服务中心。

(2)保留计划生育服务所。

(3)保留财政所(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所牌子)。

(4)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更名为文化广播电视站。

(5)设立动植物疫病防疫检疫站。原畜牧兽医站公益职能和人员转入。

(6)设立民政和劳动保障事务所(挂社会救助所牌子),主要承担民政、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事务。

以上事业机构中动植物疫病防疫检疫站、财政所仍由县主管部门管理(含人事),其他站所均由乡统一管理,业务接受县直职能部门指导。以上事业站所均相当于股级全额拨款事业机构。各事业单位要按照公益和经营分开的原则,经营职能,要面向社会,实行市场化、企业化运作。在核定的编制内,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全部实行聘用制。新设立的机构配备人员,原则上在乡内部调剂。今后,乡不再设立自收自支的事业机构,自聘人员要逐步予以消化。

3、机构设置。

派驻到乡的司法所机构不变,隶属县主管部门。

除国家和省有明确规定的以外,由县直管理的所和主管局派驻乡机构,党的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项必须按有关规定征得乡党委同意。

三、领导职数

乡领导班子职数设置,按照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赣发[]23号文件有关乡领导职数设置的要求,本着精简、高效,严格控制领导职数,不设专职副书记职务的原则,结合我乡的实际,乡领导职数配备为:设正副科级实职领导职数在8名以内,其中党委委员7名,政府正副职4名;

设书记1名,副书记(政府正职)1名,纪律书记和2名党员副乡长由党委委员担任,乡人大设主席1名,进党委班子。

四、加强编制管理

(一)实行编制总量控制。认真执行省委办、省政府办《关于印发〈江西省乡镇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实施办法〉的通知》(赣办字[2005]18号)精神,乡机关行政编制、乡事业站所编制、县派驻乡的事业站所编制,均实行总量控制。今后5年内(即十一五期间),乡行政和事业站所人员编制只能减少,不能增加。

(二)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将编制管理和人员管理紧密结合,严格按照核定的人员编制数额,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实行定编到人。将符合规定配备的人员纳入编制实名制名单,并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超编人员和不符合有关人事管理规定配备的人员,不得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

五、完善乡配套改革

(一)改革乡财政管理方式。加强财政财务监督,规范收支行为。在保持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原有的各项债权债务不变,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基础上,以“乡财县管”为核心,实行“预算,账户统设,统一收付”的管理方式。

(二)积极稳妥地清理和化解乡村债务。按照“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消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办法和途径,切实做好乡村债务的清理和审核工作,坚决杜绝发生新的不良债务。认真落实“约法三章”和“两项制度”。乡政府和村级组织一律不得举债建设。建立健全新债责任追究和乡村干部离任债务审计制度。

(三)坚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配套制度改革。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按照政府组织引导,农村属地参保、集体扶持、财政资助相结合的要求,搞好试点,逐步推进。

六、实施步骤

全乡机构改革工作要求在年12月底以前基本完成,共分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10月28日到11月4日,召开动员大会,完成制订乡实施方案和成立领导机构。

(二)组织实施阶段:10月5日到11月底,按照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到位。

(三)检查验收阶段:12月1日到12月底。按照乡机构改革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写出总结报告,迎接县联合检查验收小组检查,并将总结材料上报县深化乡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几点要求

(四)加强组织领导。乡里成立了深化乡机构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乡深化乡机构改革工作,乡长为乡机构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要认真、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国有资产不流失,工作正常运转。

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篇2

一、改革的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设置的原则。

2、坚持人权、财权、事权统一的原则。

3、坚持合理配置人员的原则。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这次改革的重点是将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的农技推广职能划出,跨乡镇行政区域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按照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地理位置,在全县跨乡镇区域建立三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一是依托水稻优势产业,建立××区域中心站。站址设在××镇,所服务的乡镇为××镇、××乡、××乡。二是依托大豆优势产业,建立××区域中心站。站址设在××乡,所服务的乡镇为××乡、××乡、××镇、××镇。三是依托瓜菜经济作物优势产业,建立××区域中心站。站址设在××乡,所服务的乡镇为××乡、××乡、××乡。

1、区域中心站体制。区域中心站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人、财、物权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垂直管理,所在乡镇协管。

2、区域中心站的具体职能。(1)制定本区域内农业技术推广规划和农业技术培训方案,并协助当地政府组织实施。(2)为当地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依托,并当好参谋和助手。(3)承担和引进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搞好区域内农业科技园区建设。(4)发展和扶持农技推广展示户、种植业专业组织。(5)负责本区域内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预测预报,对重大疫情和突发性害虫制定预警机制,协助政府实施统防统治。(6)负责本区域内土壤地力、墒情的监测,指导农民科学施肥。记录当地农业主要的气象资料,如有效积温、雨量、湿度、无霜期等。(7)负责本区域内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的监测,以及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的检测。(8)围绕农业标准化,提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9)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提供有效的农业公共信息服务。

3、区域中心站人员配备。各区域中心站使用省核定乡镇事业中心编制,将原乡镇农技推广站的24名编制从各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抽出作为区域中心站编制。区域中心站暂配备15名人员,每个区域中心站设站长一名,级别为副科级,设专业技术人员4名。所有人员从乡镇全额财政开支、学农专业的人员中通过考试考核竞聘上岗。其余编制逐步从学农的本科生中择优补充。竞聘上岗办法执行《××县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人员竞聘上岗工作实施方案》。

4、区域中心站经费来源。一是公用经费按区域中心站实际聘用人数核定,统一拨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管理,实行报帐制,在财政结算中心统一核算。二是每个区域中心站县财政每年增拨1万元经费,用于重大疫情及突发性害虫的监测、预报及处置费用。

5、区域中心站建设标准。投资90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资金45万元,农委对上争取45万元,用于三个区域中心站建设。每个区域站:一是投资20万元,建设面积为200平方米的独立办公用房,其中办公室50平方米,培训室、标本室、检验室等150平方米。二是投入5万元,购买实用工作车一辆,用于现场指导、现场培训和现场诊断以及重大疫情和突发性病虫害防治。三是投入5万元,购买桌椅、微机、农技资料等,以及为区域中心站解决15亩试验地。试验地来源由区域中心站所在乡镇从机动地中解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按机动地现行市场价格承包。

三、改革的步骤

1、11月1日—11月5日,确定三个区域中心站暂时办公地点。

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篇3

有关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长期以来,*区乡镇事业单位“七站八所”林立,人员臃肿,乡镇不堪重负。20xx年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区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具体措施,认真组织开展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对乡镇事业单位实施了一次彻底的“撤庙消肿”的大“手术”。通过改革,全区各乡镇都实现了撤机构、简编制、减人员、轻负担、增活力的目标。全区乡镇事业单位由改革前的95个精简为63个,精简33.7;编制由314名精简为136名,精简56.7;人员由910名减少为136名,精简85.1。通过改革,人员平均年龄下降5.6岁,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到了94.1。全区共清退分流各类人员774人,大大减轻了乡镇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一年来的情况证明,目前全区分流人员心态平稳,未发生一起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上岗人员工作更加积极,工作效率普遍提高,事业单位活力大幅增强,基本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标。

回顾我区乡镇事业单位大刀阔斧改革的全过程,我们深深体会到,这次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在于我们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办好试点摸出路子

20xx年7月下旬,我区先行在东郊乡开展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当时,我们根据区委8号文件精神制订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初步方案,其人员分流渠道和政策主要借鉴了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一些做法。8月初,市里派出调研组就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在我区进行调研,对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要求。我们根据市里的要求,对东郊乡的改革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在几易其稿的基础上,根据乡镇农税体制改革和人浮于事、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乡镇事业单位特点的改革方案,分别呈送相关区级领导征求意见,并经区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和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决定。紧接着,我们在东郊乡进行了广泛宣传发动,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准备工作,精心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随后,我们在试点单位开展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民主测评和竞争演讲工作,做到了阳光操作,认真抓好竞争上岗;无情分流,实现了有情地操作;整章建制,完备了各项手续,最后确定上岗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书,新定工资标准。明确了分流人员,解除了劳动关系,给予其一次性经济补偿。整个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平稳,工作衔接有序,运转正常,试点取得成功。

通过改革试点,东郊乡站所机构由10个精简为5个,精简50;编制由40名精简为13名,精简27名,精简68;人员由110人精简为13人,精简97人,精简88。如此大面积的精简分流而没有出现清退分流人员上访事件,并且工作效率较以往有显著提高,东郊乡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为全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探清了路子。

澄清底子开好方子

我们根据东郊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及时召开全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各乡镇根据区里的要求,扎实开展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工作。一是全面进行摸底测算。各乡镇对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人员、资产等方面的情况都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利用六种表册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同时,还测算好乡镇税费改革后的收支情况、能够负担人员多少情况,分流人员的补偿等,做到以收入定支出,以支出定编制,以编制定人员。二是精心制订改革方案。为了保证方案切实可行,区委区政府从实际出发,对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区里只确定大的原则(脱钩断奶,全员聘用,新定待遇,用人自主)和工作目标(撤并机构,精简人员,减轻负担,增强活力)。具体改革措施和方案实行一乡一策,甚至个别情况复杂的站所可以实行一站一举,做到方案切实可行。各乡镇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在参照改革试点单位站所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经群众充分讨论,多次修改,认真制订了本乡镇人员分流实施意见和竞争上岗实施方案,方案的制定尽量考虑到参与改革的每种对象。芦山乡水电站因为人员构成复杂,由正式的在编在岗人员,招工未进编人员、临时雇请人员等几类人员组成,情况特殊,难度大,区里决定该站单独制订改革方案,实行一站一策。在制订方案过程中,各乡镇党委、政府都先后几次对改革方案研究讨论,并集思广益,将方案与改革对象见面,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初步方案出来后都要经过“三级审核”再报区改革办审定同意后组织实施,以保证改革方案符合上级的规定和区里的要求,利于改革工作全面稳步推进。

精心组织多想法子

我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之所以进行得比较顺利,改革得比较彻底,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所有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招工未进编人员、安置未进编的退伍兵和大中专毕业生)都参与了改革,分流人员全部脱钩断奶;另一方面上岗的工作人员有了基本保障(财政拨款)。通过改革,多年来一直难以解决的一些老大难问题,都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乡镇事业单位不仅人员减少了,负担减轻了,而且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搞活了。我们深切体会到: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突出抓好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较为复杂,既有编制人事部门承认的在编在岗人员,在编不在岗人员,又有已招工录干,因历史原因长期遗留的未进编人员,还有一些分配安置未进编的城镇退伍兵、国家计划内大中专毕业生等。为了把此次改革搞彻底,不留尾巴,区里决定给这三类人员平等的竞争上岗机会,但是哪些人上岗,哪些人分流,谁去谁留,不搞党委内定,完全按照改革方案,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在民主测评和竞争演讲中,不仅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参与评分,而且属于改革对象的人员个个参与评分,都是当场评分报分,当场公布结果,并将结果对外进行公示。

二是多方筹资、脱钩断奶。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分流人员彻底脱钩断奶,解除与原单位的行政依附关系和人事劳动关系。我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流的主要渠道是转体分流和精简分流,这两种分流渠道都是对分流对象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解除与原单位的一切关系。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我们要求各乡镇对分流人员年补偿标准全区大体平衡,一乡之内基本平衡。为了保证补偿金一次性发放到位,我们采取了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主要是通过乡镇财政挤一点,变卖事业单位资产筹一点、上岗人员借一点等方式解决了分流人员补偿金的来源难题。各乡镇都与分流人员签订了解除劳动关系的协议,并行文明确,其人事档案及关系全部交区人才交流中心,做到手续完备,程序到位。

三是聘用上岗,新定工资。为了保障上岗人员的权益,通过这次改革,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事业单位上岗人员的管理,明确上岗人员全部签订聘用协议,全面实行人事,打破事业单位用人的终身制,使乡镇事业单位用人向社会用人转变,单位与个人的关系由行政任用关系转变为平等的聘用关系;待遇方面一改过去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状况,打破档案工资制,实行档案工资与实发工资相分离,以岗定酬。乡镇事业单位按岗位确定工资标准,其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由原来人事部门核定的几百甚至上千元改为基本工资四百至六百元,奖金和福利实行浮动。与工作绩效挂钩,按目标管理考核。

四是编制调控,用人自主。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乡镇事业单位的工作,农村税费改革后,尽管我区财力十分紧张,但区里还是将改革后事业单位站所人员全部纳入区财政预算,由区里按人头拨付基本工资每人每年8468元。同时,区里将乡镇事业单位的用人权完全放给乡镇,区里只核定各乡镇事业单位的编制总量,具体到各站所定多少编、用多少人、用什么人,完全由乡镇自主确定,此举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工作的针对性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个到位迈开步子

一是领导到位,责任落实。区委区政府领导十分重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区委书记王孝山同志多次听取汇报,并就有关重要问题作出指示,给予支持。区委副书记袁云波、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罗少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华等同志多次对乡镇站所改革进行专题研究,并下到乡镇进行现场指导。整个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期间,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2次,区改革领导小组3次开会,区改革办多次召集乡镇负责人开会商议。乡镇党委政府也把事业单位改革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书记乡镇长亲自挂帅,分管党群的副书记和组织委员承办具体工作,其他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区改革办工作人员也每人联系一个乡镇,现场指导、督查改革工作。

二是宣传到位,工作做细。因为改革牵涉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个别乡镇和相关人员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认为现在不动都相安无事,图个安静,又不得罪人,不会出乱子。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思想状况,区改革办在总结我区几次事业单位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外地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展开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在全区营造出一种思改革、议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的浓厚氛围,为全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局面。同时,对于纳入改革的所有对象,实行思想工作“包保责任制”,每个党政班子包几个改革对象,多次听取意见,事先做好思想工作,摸清摸准思想动态,保证了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指导到位,规范运作。区改革办在认真总结东郊乡经验的基础上,为搞好面上的站所改革,以东郊乡改革试点的作法为蓝本,过细做好每项工作。如在摸底工作中,由区改革办统一印发样表;在方案制订过程中,因地制宜,一乡一策,同时实行两次审核把关;在竞争上岗工作中,发放有关表格资料,并就有关程序实施“阳光操作”,突出强化组织监督,规范相关程序,公开竞争上岗公告,接受干部职工监督;在竞争演讲时,又到每个乡镇现场指导监督。

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篇4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意见》(浙委办〔20*〕56号)和《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乡(镇)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温委办〔20*〕83号)精神,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整合事业机构,精简人员编制,强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巩固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主要内容

(一)转变职能

改进管理方式,强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使乡(镇)切实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做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加快建设服务型、法治型乡镇政府。乡(镇)主要职能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上级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负责拟订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村镇建设规划,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指导农村经济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负责抓好义务教育、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政事务、救灾救助、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等工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理顺关系

1、明晰事权。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市场监管、村镇规划与建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劳动和社会保障、水政水务、土地管理等事项上,除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外,市级有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委托管理的方式,赋予乡(镇)政府相应的办事权限。市法制办要牵头协调和督促落实有关职能部门对管理的职能进行梳理,并根据管辖区域内人口、经济发展规模、辖区面积和工作任务等尽可能实行全面委托或部分委托。对不可委托的管理职能要制定必要的工作程序,明确权责关系。市级职能部门要将委托或不可委托的管理职能等事项报送市法制办审核,经市分管领导协调后,委托事项由市有关职能部门与乡(镇)以签订委托协议的方式予以落实。在下放委托管理权限的同时,所需的财力必须随同下放、费随事转。对不属于乡(镇)管理的具体违规违法行为,乡(镇)要积极配合市级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工作,掌握实情,及时向市级职能部门做好信息通报。市级有关职能部门接到乡(镇)报告后不作为的,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若乡(镇)不及时发现和掌握情况,不及时上报情况或不配合,不支持协助市级有关职能部门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乡(镇)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2、赋予人事权。对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在编制员额内选调公务员和补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乡(镇)根据岗位要求,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提出方案,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在核定职数限额内,乡(镇)中层正职的任免,由乡(镇)党委提出调整、任免方案,报组织部门审核后,由乡(镇)党委发文;中层副职由乡(镇)党委发文,报组织部门备案。派驻到乡(镇)站所等机构(除公安派出所机构外)实行党组织属地管理,接受乡(镇)党委领导,党组织负责人任免应在该机构领导职数限额内由所在地党委任命,派驻单位负责人参加乡(镇)党委组织的政治学习,列席参加乡(镇)有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商讨。市有关部门对派驻机构负责人的调动、任免,应当事先书面征求片区工委和所在地乡(镇)党委的意见并在服务区域进行任前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3、完善考核机制。一是建立市乡(镇)相互考评制度。对委托管理权限给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市级职能部门要对委托承担的工作进行考核,乡(镇)政府也要对市级职能部门委托到位情况进行考核。二是完善派驻机构年终考评机制。对派驻乡(镇)站所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年终考核工作主要由市级有关职能部门负责;评议工作要与乡(镇)党委共同组织,评议结果作为人员调动、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改进乡(镇)年终目标考核办法。要建立与乡(镇)职能相适应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把市级政府的垂直考评与群众的评议结合起来,规范市级职能部门对乡(镇)的“目标考核制”,对不属于乡(镇)职能范围的事项或不应由乡(镇)承担的责任,不应列入考核范围;严格控制对乡(镇)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清理取消或严格控制市级职能部门各种脱离实际的达标评比与考核活动。

(三)乡镇机关机构改革

1、机构设置和主要职责。乡(镇)机关设立党委、人大、政府。纪律检查委员会、人民武装部、共青团委员会、妇女联合会、工会组织的设置及职能按有关规定执行。

内设机构按照精简、效能和主要职能进行设置。内设机构数量按乡(镇)的分类标准核定(见附件1)。一般设置4个,经济发达的乡(镇)可增设1-2个,特大镇可适当放宽;规模较小,经济欠发达的乡(镇)适当减少综合性办公室的设置。内设机构的名称相对规范,一般称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村镇建设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等。确因工作需要,超核定个数设置的内设机构可与其核定的内设机构合署办公,对外挂牌。

内设机构主要职责:见附件2。

2、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根据省、*市重新核定人员编制的有关规定,我市乡(镇)行政编制总数按2%的比例精简后为934名。依据乡(镇)的分类标准,结合人口、财政收入、管辖面积、行政村数、有否设置派出机构、管理难易程度等因素,按照“重镇强乡”战略,在原核定人员编制基数上重新进行核定(见附件3)。重新核定的乡(镇)行政编制由省实行总量管理,5年内不得突破。

编制使用范围为: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纪检、群众团体等机关的工作人员。

乡(镇)党政领导职数一般为7至9人,人口较多、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可增加1至2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可交叉兼职。具体按照*市委组织部审核确定的*市乡(镇)领导职数执行。内设机构负责人数,一般可核定1-2名。对人口较多、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可适当增加1名;对规模较小,经济欠发达的乡(镇)不核定职数,只设若干岗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领导层次,其负责人可由乡(镇)分管领导兼职(见附件4)。

公安、法院、司法等基层机构设置不变。

(四)乡镇事业机构改革

乡镇事业机构按照“撤销、归并、脱钩、保留、发展”的要求进行分类改革。积极探索有效形式,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为“三农”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和经济实体,变“花钱养人”为“花钱买服务”,着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1、机构设置。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设置各类事业机构。事业机构设置要同乡(镇)党政机构设置统筹考虑,综合设置,防止和避免交叉重复。撤销乡(镇)所有实体事业机构及各类人员,组建乡(镇)事业综合服务中心(为虚拟机构,现有事业机构及各类人员,改革时竞争上岗后关系转入其中,工作岗位落实在乡(镇)内设机构)。

原设置的事业机构,确因工作需要的,可在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对外挂牌,职责予以虚化(见附件1)。

2、人员编制。此次乡(镇)机构改革之前,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已按瑞编〔20*〕1号文件精神进行了改革,其人员编制作了调整,此次改革不再重新进行核定。

各乡(镇)事业机构人员编制按其行政编制总数一般不高于1:1.2比例进行核定。同时结合乡(镇)现有职责任务、人员结构,坚持合理、效益的原则,着眼于总量控制、综合平衡、适度增减。全市核定乡(镇)事业编制947名(见附件3)。重新核定的乡(镇)事业人员编制由省实行总量管理,5年内不得突破。

乡(镇)事业人员编制核定后,安全生产监察、人口与计划生育、综治(维稳)管理、统计、财政等工作人员,要具备相关业务素质,保持工作队伍相对稳定。如需进行岗位轮换的,应事先征求市级职能部门意见。除门卫、食堂岗位外,其它岗位聘用临时人员的,要按缺编进行聘用。

3、派驻事业机构设置。整合现有部门派驻乡(镇)事业机构,做到名称规范,减少中间管理环节。对一时不能调整的教育、卫生、水利等部门设置的区域性管理机构,原则上编制只减不增,人员只出不进。原部门派驻乡(镇)事业机构名称不再称“XX局”或“XX处”等,统一称中心、所、站。

继续保留国土资源局基层管理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基层所、环保局基层管理所、规划建设局基层管理所、房产管理局基层管理所、广播电视台乡(镇)广播电视站。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仍按瑞编〔20*〕1号文件精神实行派驻制度。

各类公立学校、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医疗机构,根据改革有关规定,保留不变或作适当调整。

个别片区未设置上述机构的,要尽快建立。同时有条件的区域,尽可能建立便民服务窗口,实行“一条龙”服务,方便群众办事。

上述事业机构人员编制也要坚持合理、效益的原则,按照职责任务和改革要求,由市编办商市级有关职能部门核编到各事业机构。

4、管理体制。新组建的乡(镇)事业机构实行条块结合、以块管理为主。部门派驻乡(镇)或片区的事业机构仍实行条块结合,以条管理为主。派驻到乡(镇)工作的人员纳入乡(镇)日常统一管理,年度考核以乡(镇)签署意见为主,市级职能部门负责对应岗位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指导工作;部门派驻乡(镇)所承办的各项业务工作应进入所在乡(镇)服务窗口集中办理。

5、经费渠道。新组建的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市级职能部门派驻片区或乡(镇)的事业机构人员经费仍按原经费渠道拨款。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1、乡(镇)机关要根据核定的编制限额,合理设置职位(见附件5)。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有关考试录用、交流、培训和考核、晋升等制度。除市委管理干部外,其它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竞争上岗。具体由市委组织部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围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适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实行岗位管理和推行聘用制为重点,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乡(镇)事业机构人员编制核定之后,要因事设岗,因岗择人,注重力量整合和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可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实行相互兼职。乡(镇)事业机构在编制限额内补充工作人员的,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3、乡(镇)事业机构工作人员,根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全面推行竞争上岗,优化工作人员结构。通过考试、考核等办法,把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工作骨干选拨到工作岗位上来。具体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办法,乡(镇)组织实施。同时,积极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跨区域流动,具体由片区或乡(镇)提出方案,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六)人员分流

对适度精简的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和重新核编后富余的事业机构工作人员,采取多种途径,妥善分流。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提前退休条件的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本人申请,经批准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事业机构中离岗退养、原在编在岗竞岗落聘的工作人员,按《浙江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试行细则》和《浙江省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若干工资待遇的处理意见》(浙人薪〔20*〕289号)等规定执行。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实行编制实名制,清理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严格按照瑞委办〔*〕80号和瑞人〔20*〕38号文件精神,清理清退临聘人员。对未经市编办批准的临聘岗位,聘用的人员按照“谁聘用、谁负责”的原则、予以清退。乡(镇)工勤岗位现有管理模式不变,按缺编岗位公开聘用,占编不入编。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镇机构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乡镇要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切实增强乡镇机构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服从大局,根据本方案,及时研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集中精力抓好机构改革的各项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于4月15日前上报市编委办公室,由其按程序审批。

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篇5

我县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在省、市税费改革办公室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县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下,较好的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下面就我县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进展情况。

1、切实加强领导,成立机构,充实人员。

为强化对免征农业税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县长和副县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了工作职责。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2、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完善配套文件

按照省、市《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方案》及各项配套文件的要求,参照××市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的经验,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分析,征求各方面意见,制定了《××*县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的配套文件。经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审议、提交政府常务会审议修改后,已上报市政府、市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并已得到批复。

3、充分准备,深入调查,奠定改革基础

为搞好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我县成立了乡镇机构及人事制度改革调查组、乡镇财政供养人口审核组、乡村债务调查组、教育基本情况调查组共××个组,抽调有关部门领导及专业人员,深入到乡镇、村屯,对需要测算的数字进行核查,并就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现场办公,确保基础数据准确无误。为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组织得力、制度健全、调查细致,我县的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认真贯彻“执行一个免征、推进三项改革、搞好六个完善”的具体工作中,取得了好的效果

执行一个免征

深入贯彻落实农业税收政策,从××年起,免征农村所有耕地农业税及附加,保留烟叶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三个税种。决不变相向农民收取政策规定以外的费用。

推进三项改革

1、改革乡镇机构

按省、市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本着先易后难、突出重点、逐步推进、保持稳定的工作方针,制定了《××*县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县乡镇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定岗定员及人员分流安排实施意见》和《××*县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岗位竞聘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完成了“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三定工作。乡镇机构设置为“两办三中心”,即党群办、行政办、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畜牧发展服务中心。党政班子领导指数按5职配备,实行兼职和交叉任职。乡镇行政编制减至××个,精简××%;事业编制减至××个,精简××%。

2、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根据省市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县规模小、经济欠发达和转移支付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坚持财权和事权统一、三权不变、调动乡镇理财和推动发展经济积极性、保障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原则,实行以“乡财乡用县监管”为核心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一是机构上划。县财政局成立农村财政分局,负责全县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新成立了××个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人、财、物由县财政局垂直管理,原财税办人员××名已全部上收,并已竟聘上岗。二是预算。乡镇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及决算职能由乡镇财政所,将预算内外收支统一编入综合预算;预算编制、预算调整、决算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同级人大审查和批准。三是账户统设。乡镇财政取消了总预算会计,由县财政,乡镇财政统一设置三个账户,“支出专户”设在县财政局“核算中心”,用于核算乡镇政府收支;“社保专户”设在当地金融机构,用于社保资金收支;“村级账户”用于存储村级资金。四是集中收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乡镇财政收入直接上缴县级国库,定期结算。②人员工资委托银行统一发放,公用经费和事业支出分期分批拨付。③乡镇财政所对同级预算单位实行集中核算,代管单位财务核算,实行报帐制,乡镇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批仍由单位行政领导负责。

为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确保乡镇基本支出需要,减轻乡镇财政负担,防范和化解乡镇财政风险,维护农村基层政权运转和社会政治稳定,合理确定乡镇财政收支基数,对收不抵支的乡镇,县级财政给予补齐(公用经费不足部分由乡镇自行解决),乡镇通过招商引资新增的工业企业,县财政按上缴地方国库税金总额的××%比例返给乡镇。同时,在各乡镇全面开展了清理银行账户、票据、财政供养人员、资产和债权债务等“五清”工作。不符合规定的账户予以撤消;收费票据统一管理,乡镇自行印制的一律作废并予以销毁;清退的超编人员,财政不供给经费;认真进行清产核资,登记造册,防止乡镇资产流失;清理核实乡村两级债权债务,做到严控新债,力解旧债,规定今后乡村两级一律不准举债。

3、改革村级经费管理方式

制定《××*县村级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五保户供养经费标准并纳入乡级财政支出。确定了村干部享受固定工资人数,误工补贴人员人。村级其他收支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由农村经管中心负责管理。乡镇财政所对财政供给的“村干部补贴”和“误工补贴”、“农村五保户供养”,经乡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民政部门审核,乡镇政府和县农委审批,农村财政分局核准后,县财政局国库将村级补助资金拨入乡镇财政所村级账户,由乡镇财政所按省下发的《村级经费管理规定》监督使用。

搞好六个完善

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按上级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县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对农村教育实行县级统一管理,撤消了乡镇教委办,原乡镇教委办的行政管理职能划归乡镇中心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经费支出由乡镇中学、中心校制定计划,县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审批。为不影响教学,计划在寒假期间全面推行教师选拔、任用、人员分流管理制度等项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目前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已正式启动,各项配套工作正在进行中。

2、完善乡村债务化解机制

制定了《××*县乡级债务问题处理意见》。成立了乡村债权、债务清查小组,对乡村两级债权、债务清查核实,查明形成原因根据有关政策规定逐步化解。据统计,截止到××年,我县乡村两级债务××万元,其中乡级债务××万元,村级××万元。。我们采取核清底数、挖掘潜力、收欠款还债、以债权抵债、节余还债、以资抵债、申请豁免、整治高利抬款、拓宽增收渠道等办法积极化解陈债。××年以来,全县共化解乡级债务××万元、村级债务××万元。

3、完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机制

制定了《××*县村级范围内筹资筹劳管理办法》。为促进制度落实,我们利用电视、标语等手段进行了宣传,组织农委、财政等部门进行了专项检查,推动了筹资筹劳制度的全面实行。××年我县“一事一议”完成项目××项,共有××个行政村,筹资××元。

4、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拟定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行办法》、《合作医疗逐级转诊制度》、《合作医疗报销制度》,经调查统计,有××%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制定了《××*县农村特困家庭医疗救助管理办法》,规定了享受救助的条件,指定了医疗单位,明确了办理程序,乡镇政府成立了救助评审小组。制定《××*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民政、卫生部门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组织实施。

5、完善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办法

根据有关政策,制定了《××*县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农村土地管理组织,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管理、档案管理、承包合同管理,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纠纷奠定基础。一是在调查摸底中开展好“三查”即:清查土地现状、核查主张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资格、排查当前存在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二是积极汲取兄弟县经验,规范运作。由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带队,组织农口各部门和各乡镇主要领导,到××等县(市)参观考察学习。三是对排查梳理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依据政策、法规和省、市、县有关文件,农委提出了解决土地承包纠纷具体意见,具体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处理工作。四是为及时处理土地纠纷问题,确定接待日,对特殊问题,随时随地接待,及时化解矛盾。通过大量的工作,全县共排查出的××起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经县乡两级涉农部门共同努力已解决了××起,结案率为××%。

6、进一步完善涉农收费管理制度

制定了《××*县涉农收费管理措施》,确定涉农收费部门××个,××个收费项目。实行了收费公示、定期检查和举报制度,设立了乱收费举报电话,建立了教育收费一费制。今后我县原则不出台涉农收费项目,按国家政策必须出台的一律执行下限收费标准。

二、改革试点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1、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惠民富民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切实调动起广大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确保基层组织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的工作目标。

2、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这次改革,是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乡镇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分工抓,班子成员配合抓,县里成立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组建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抽调精干人员专门负责改革工作,从头到尾,全程负责。下派到各乡镇的工作组负责抓好三项工作,一是乡镇机构改革,二是乡村债务清理,三是处理土地纠纷。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抓好机构设置、班子调整和人员安排。财政局负责财政管理体制上划。农委负责农村各项制度的完善、落实。纪检委、监察局、审计局负责对乡镇机构改革进行全程监督。为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3、广泛动员,加强宣传,改革政策深入人心。为了顺利推进改革,使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针对改革初期一些干部对改革不理解、信心不足、存在畏惧恐慌等错误倾向,我们采取召开会议、张贴免征农业税改革公告、开辟电视专栏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免征农业税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严明纪律,加强监督,。按照《方案》要求,各相关部门都能够一丝不苟、原原本本地组织实施,这次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的所有实施步骤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集体研究,会议决定,绝不允许矛盾上交或任其发展;坚持党性原则,做到“讲政策不讲面子,讲原则不讲关系,讲党性不讲私情”。严禁借机构调整、人员变动之机违章调度资金。严肃保密纪律,加强档案管理。通过纪检、组织、人事、财政、农委、审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杜绝了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的基本经验

1、党政领导重视,部门分工负责是基本保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工作,先后组织召开了××次县委常委会议、××次政府常务会议、大型专题会议××次、涉及改革的座谈会议××次,成立相关组织××个,提高了全体党员干部对此项工作的认识。有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无论是涉及数据的衔接,还是工作的协调,都能通力合作,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2、有效推进配套改革是关键。我县制定了配套改革文件××个,使改革涉及的各项内容都能得以全面落实,为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坚持试点先行,积累经验,不断推进是基础。对涉及面广,群众敏感的问题,采取抓好试点,指导全县的办法。为积极稳妥地解决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我们在柳河镇进行了试点,抽调××人深入实地进行调查,对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积极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了在改革中走弯路。

四、实现“三个确保“和推进配套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的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客观上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乡村经济落后,债务包袱沉重,如不能在改革中积极化解,易引发不安定因素;二是乡村两级债权形成因素较多回收难度大;三是实行粮食补贴、粮种补贴及免征农业税后,农民负担减轻收入增加种地积极性高,农村土地矛盾相对较大虽然已经化解大部分土地纠纷,但剩余的的纠纷普遍是处理难度大的问题。;四是村级“一事一议”难度大;五是事业单位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陆续开始,不安定因素增加,稳定工作任务艰巨。六是我县乡村,收入能力有限,增收空间小,改革后乡村两级正常运转的难度加大。

五、进一步完善政策,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篇6

一、充分认识深化乡镇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郊区乡镇经济较发达,人口密度高,河道水网密布,基层水务工作面广量大。现有的乡镇水利排灌管理站成立运行以来,在农业水利技术推广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乡镇水务管理系统和网络。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乡镇水务管理机构经费来源不落实、职工队伍不稳定,以及水利设施失修、失养等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

深化乡镇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是实施依法治水管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重要举措。20*年实行市、区县水务一体化管理以来,乡镇水利排灌管理站作为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承担着大量的防洪、除涝、水资源保护、农业灌溉、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等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立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充分考虑水务行业的专业性及其重要作用,理顺基层水务管理体制,充分利用现有的乡镇水利排灌管理站,强化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公益性职能,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二、深化乡镇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和事业单位的改革精神,结合郊区水务工作实际,全面推进管养分开和事企分离。在深化改革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进一步提高履行农业水利技术推广、服务郊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基本原则

1、精简统一、综合效能。合理界定乡镇水务管理机构的职能,优化结构,减少交叉,权责统一,提高效能,处理好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机构的事权关系。

2、明确职能、保障经费。进一步明确乡镇水务管理机构承担防洪除涝、水资源管理、抗旱节水、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水污染防治等公益性职能,切实保障公益所需经费。

3、分步实施、平稳推进。统筹研究管养分开、事企分离的改革方案,同步制定配套政策和思想政治工作预案,确保改革方案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使改革平稳有序、工作不断不乱。

(三)实施办法

1、乡镇水务管理机构设置

(1)统筹规划,规范设置

各区县要按照乡镇机构改革的要求,结合水务工作的特点,在综合考虑地域面积、河道水闸等水利工程设施数量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流域状况或行政区划,在现有乡镇水利排灌管理站的基础上,规范设置乡镇水务机构,并要妥善处理好乡镇水务机构与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

(2)以条为主,条块结合

乡镇水务工作专业性较强,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结合*郊区的实际情况,乡镇水务机构在区县范围内仍应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双重领导管理模式。以条为主,就是把乡镇水务机构仍然作为区县水务局所属的事业单位,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条块结合,就是乡镇水务机构工作人员在防汛抗灾等以块为主的相关工作中,服从乡镇指挥;区县水务局对乡镇水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考核考察时,应充分听取所在乡镇的意见。

2、明确工作职责

按照“明确公益性职能”的要求,在进一步强化乡镇水务机构所承担的相关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职能的基础上,根据本市“安全、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将乡镇水务公益职能纳入乡镇水务机构职责范围,其主要职能为:

(1)按照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要求,负责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等的宣传贯彻。

(2)协助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所在乡镇,编制辖区内水务中长期规划、专业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并负责辖区内各类水务专项工程项目建设的相关管理。

(3)负责辖区内的防洪除涝、水资源管理、抗旱节水、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水污染防治等涉水事务的日常管理。搞好小型水务设施维修养护管理,加强农业灌溉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4)负责辖区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土保持、水务血防等业务的组织实施。

(5)负责辖区内中小河道(水系)治理,并做好相关长效管理工作。

(6)负责所在乡镇的防汛防台工作机构的日常工作。

(7)协助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有关供水、排水方面的行业管理工作。

(8)完成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乡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相关工作。

3、人员岗位确定

根据乡镇水务机构的八项职能和业务在新形势下的延伸与拓展需求,各区县可根据乡镇水务机构承担的职能和任务,结合当地水务工作量和覆盖面等,科学测算、合理确定乡镇水务机构工作人员岗位,并相应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确保乡镇水务工作人员到位、工作到位。

4、落实机构经费

按照“保证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的要求,对乡镇水务机构定编实有人员经费、必需的运行和维护等经费由区县财政核定后拨付。各乡镇水务机构根据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编制财政预算。

5、搞好改革配套

一是严格人员管理、规范用工形式。乡镇水务机构要在定岗定员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度,妥善清理非在编人员。要在解决落实乡镇水务管理机构运行经费的基础上,按照“事企分开”、“市场机制”、“放活经营”的原则和要求,妥善分离所办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市劳动合同条例》的规定,规范企业劳动用工。

二是加强改革单位的资产、资金监管。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各区县政府和水务局要成立统一的财务清算小组,做好对改革单位的财务和资产的清算,特别是要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严防乘改革之机突击发钱发物,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篇7

同志们:

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动员会,是在全县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农村牧区多项改革同步推进的新形势下,按照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总体安排部署,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贯彻落实好省、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要求,扎扎实实抓好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对于强力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县具有重要的意义。刚才,传达了《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人员分流实施意见》和《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对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如何做好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乡镇机构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乡镇机构改革是我们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市委都作了重点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搞好这次改革的关键,就是各乡镇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负责人,要把思想统一到区、市×××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确保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的圆满完成。(一)要充分认识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抓好乡镇机构改革,是落实中央机构改革总体部署,确保政令畅通的必然要求。在去年6月初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中央对推进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的乡镇机构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是乡镇机构改革。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乡镇机关直接面对农村牧区和农牧民,在整个党组织结构和行政管理系统中处于基础位置。乡镇是否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通过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将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超编严重、机构庞杂、效率低下等现象,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乡镇干部队伍,提高乡镇机关为民服务的本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还是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保证乡镇工作正常运行的现实选择。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县全部免征农业税,单此一项,就减少财政收入万元。收入减少了,如果机构人员得不到相应的精简,财政支出得不到减少,那么乡镇还要想方设法向农民伸手要钱,农民的负担还会出现反掸。因此,我们一定要适应农业税费取消后乡镇面临的新形势,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进行乡镇管理体制创新,保证乡镇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乡镇基层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二)要充分认识我县乡镇机构改革面临的任务。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从月份确定改革方案到组织实施,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并且改革内容多、难度大。对我县来说,改革的任务主要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撤并乡镇。按照省的要求,本次乡镇机构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撤并乡镇,进行区划调整。我县由过去的个乡镇(含胜利农场)减少到个镇,撤并比例为。二是精简规范乡镇机构,特别是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按照这次改革要求,乡镇党政机构只设置三个综合性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事业单位只设置三个中心,即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电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01年,我们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时,虽然也按照省、市的要求进行了改革,但改的并不彻底,在三个中心外,还有其他事业单位,这次我们都要进行精简撤并。三是乡镇人员定岗和分流安置工作。目前,我县共有乡镇行政事业机构个,涉及行政事业人员人。从现编制看,全县乡镇的行政编制超编人,事业单位编制超编人,每个乡镇都不同程度超编。按照这次改革要求,对超编人员要进行分流。四是清退非正式人员。全县苏木乡镇聘用、临时雇用人员,在这次改革中,都要一律清退。五是减少领导职数,我县乡镇原有领导职数为个,实际配备人,按规定减少到个,需要分流安置的领导大约人。从上述的五项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县的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二、严格按照市委、政府的要求,扎实推进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月初,市委召开了专门会议,对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严格按照省、市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一)要切实转变苏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这次机构改革的重点,也是关键所在。要按照这次改革要求,把转变乡镇机构职能摆在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位置,使乡镇党委、政府适应农业税费改革取消后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手段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上来,通过职

能的调整与重新定位,使乡镇政府从催粮催收等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加注重研究制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落实好中央对农村牧区的扶持政策,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在做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法律型、效率型政府的转变,高效率地为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二)要切实规范乡镇机构编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是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职能转变的重要条件。要严格按照省、市要求,根据职能需要,对我县乡镇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进行调整、精简和规范,减少财政供养人员。乡镇党政机构设置,要坚持原定三个机构数额不变;乡镇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坚持原核定的数额不变。乡镇党政领导职数总的要减少,原则上按每个乡镇名配备。

(三)要分类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涉及范围广、人员多,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难点。要按照这次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逐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实现由“养人”为主向“养事”为主转变。要合理区分乡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管理性、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管理性职能要收归政府,公益性职能要进行强化,经营性职能要坚决推向市场。

(四)要认真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安置工作。精兵简政、分流人员是机构改革的难点。各乡镇要坚持“先竞岗、后分流”的原则,切实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所有乡镇无论是否存在超编,都要通过竞争上岗,对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重新定编定岗,做到“定编到人、定岗到人、分流到人”。对此,各乡镇必须严格执行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机构编制方案,在核定的机构、编制、人员和领导职数限额内进行人员定岗,严禁超编制、超职数配备人员。要千方百计拓宽分流渠道,不断探索、创新分流方式,把乡镇分流人员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相结合,把精兵强将派到农村经济建设第一线,鼓励分流人员自主创业,切实做到减事、减人、减财政支出。要吃透政策,最大限度地用好政策,切实做好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帮助分流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做到“无情分流,有情安置”,维护大局稳定。

(五)要大力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乡镇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要以这次机构改革为契机,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活力为重点,进一步配强配优领导班子,切实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队伍。在乡镇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调整中,要坚持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竞争上岗、实行聘任制等做法,逐步建立一个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同时,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机关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彻底解决部分机关人浮于事、、形式主义严重,法律观念淡薄、作风浮躁、办事拖拉等问题,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切实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的精神,确保我县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按时完成

乡镇机构改革事关全局,工作难度大,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程序性和纪律性都很强的工作,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站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估计改革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坚定不移、有序推进,积极稳妥、确保稳定”的总要求,严守“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这两道“底线”,妥善化解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平稳进行。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按照省、市×××委、县政府的要求,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负总责,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挂帅,将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好落实。乡镇党委书记是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认真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指导、督促、检查和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要认真搞好组织实施。改革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尤其要做好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及人员定岗分流等工作。县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明确规定各乡镇×××直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建立责任制;要制定工作台账,加强工作调度,密切掌握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协调好工作环节的衔接;要加强工作督查,抽调一批懂政策、精业务的人员,组成督导小组,对改革工作进行督导,切实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妥善处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推进有序,确保全县乡镇机构改革月底前完成。

(三)要处理好改革与工作的关系。目前正值年初时节,各项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时间紧、头绪多。而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乡镇工作人员都面临着竞争上岗,所有临时聘用人员将要被清退,乡镇干部思想不稳、包袱沉重、压力巨大,势必对当前我们的各项工作造成很大影响。要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我们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做到机构改革和各项日常工作两不误,真正达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停、发展不慢”的目标。要通过改革减轻农民负担,铲除各种体制,理顺各种关系,引入新的竞争机制,激活乡镇活力,调动起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全年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篇8

为什么死路一条却有人趋之若鹜

乡镇机构,包括乡镇党的基层组织乡镇党委、乡镇权利机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乡镇人民政府。由于这三个组织机构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系统,所以,说到乡镇机构改革的时候,应该是包括三种组织在内的总体的改革。当说到乡镇人民政府的时候,不单单是指乡镇政府,而是指在乡镇党委领导下的、经过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首脑并接受其监督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是一个无法完全分割的组织系统。

乡镇机构要实行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究竟怎样改?乡镇的前途和出路在哪里?有的说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府,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变成了与农民争利益的政府,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可以撤掉这一级政府了,是为取消派;有的说乡镇作为一级政府虽然没有必要了,但是可以把乡镇改为自治机构,在乡镇的范围之内实行民主监督,全民直选,是为自治派;也有的说,乡镇机构改革,当务之急是转变职能,从过去的以催粮催款催命为己任的政府,转变为向农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是为转型派。各个派别的专家学者们各自搭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进行全方位的论证,同时尝试着选择试点,进行各种试验。

但是,当学者们见仁见智地论证、争论、试验的时候,一场大规模的对于乡镇机构的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已经在进行之中了。这个大改革已经持续了数年的时间,在上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进行,已经形成了燎原之势。这个改革的名字叫:撤乡并镇。

撤乡并镇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农民负担日益显得沉重的情形下,国家所采取的一项对应措施。支持这个改革的理论支点是:乡镇是造成农民负担沉重的罪魁祸首,要减轻农民负担就要先拿乡镇开刀;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膨胀,官民比例严重失调,食之者众而生之者寡。在分税制的条件下,乡镇的财政收入从本乡镇范围自行筹集,因此乡镇工作人员多,吃皇粮的就多,需要向农民收取的就越多,这是导致农民负担沉重的直接原因。

基于以上理由,要想减轻农民负担,就必须减少乡镇机构和人员。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乡镇机构反复精简,反复膨胀,已经屡次证明,倘若只是就精简而精简,断然见不到实际效果。于是,不知道哪位智者恍然大悟,想出了撤乡并镇这一对策。

撤乡并镇的对策,其实是对以前屡次精简屡次膨胀的反思的结果。乡镇数量太多,而每个乡镇都是按照党、政、人大加上七站八所建构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精简人员难度太大,效果不显著,因为无论你怎样减,机构还是那么多,机构多就需要相应的人员坚守岗位。而撤乡并镇则首先在压缩乡镇政府的总体数量上下功夫,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的乡镇合并成一个,相应地,乡镇政府党委人大政协七站八所,从两套、三套甚至更多,一下子合并成一套。相应地,乡镇主要领导,正职副职,七站八所工作人员,都要按照只有一套政府机构的编制来设置,多余的人员势必要找出路,分流出去。这样一来,乡镇数量少了,干部少了,人员少了,机构精简了,消耗少了,而负责供养乡镇的农民数量却大幅度增加了,官民比例减小了,于是乡镇对农民的压迫自然就减轻了。这当然是个很流畅的逻辑了。于是,我们的中央政府,我们的各个省级政府,就完整地接受了这样的逻辑推断,信誓旦旦地启动了撤乡并镇的伟大工程。

撤乡并镇,这几年各地一直在做,已经成燎原之势。大量的实践证明,撤乡并镇的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地方的所谓撤乡并镇,不过是将几个乡镇的人员集中在一起办公,总数并没减少下来。撤乡并镇,首要的问题是要找到乡镇人员的分流渠道。但是目前为止人们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来安置那些被从乡镇机构中分流出去的人员。一些地方曾经探讨过动员乡镇干部到南方打工保留干部身份的办法;也有的地方创造条件,鼓励乡镇干部投身市场创业谋生。但事实证明这些办法只能惠及少数人员,不能作为一个普遍推广的对绝大多数人员有效的办法。比如,投身市场创业,那些有能力、有条件的人,本身有比较过硬的功夫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又享受政府提供的优惠,下海实在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大部分人并不具备同等的能力。所以,许多地方的撤乡并镇,只是追求形式而已,不少地方分流出去的人员已经开始回流,因为政府实在无法应对被分流人员的上访压力。找不到分流人员的可行办法,撤乡并镇就注定难以走得通。但是这项改革的推动者却乐此不疲!这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各地政府为什么如此青睐撤乡并镇呢?!!为什么明知困难重重还趋之若鹜呢?!!大概是因为,在所有的改革方案中,这还算是最“切实可行”的一个方案吧;也许是因为,在所有改革的方案中,这是最不冒政治风险的一个方案吧;不过,最根本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在所有的改革方案中,这是最容易改出成果、改出政绩的一个方案吧。不是吗?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把乡镇的数目压下来,就立即可以计算出减少财政支出多少,减轻农民负担若干了!在这减少的背后,根本不用考虑被分流的乡镇干部有怎样的生活出路,不用考虑因为撤乡并镇而给集镇上的商户带来的损失,不用考虑因乡镇范围的扩大而给当地的农民群众带来的不便,不用考虑因乡镇范围扩大而给政府的农村工作带来的困难。把所有这些都留给基层的干部和群众去吧,改革的推动者只管站在光荣的领奖台上接受中央的褒奖和领受热烈的掌声了。(具体到河南的改革措施,有一点值得特别推敲:省政府将分流乡镇人员和撤并乡镇的补贴,直接补贴到了县财政,如何能保证如狼似虎的县财政把这些补贴充分用于乡镇改革的成本支付呢?鬼才相信县会充分用于乡镇改革。县里必定要大肆截流,到时候可怜乡镇撤并之后的困难,就让乡镇干部自己承担吧)

撤乡并镇实际在遵循着一个“强盗逻辑”

这里需要指出,撤乡并镇,实际是在遵循一个“强盗逻辑”:把乡镇看作“土匪强盗”机构。以前历史上的土匪强盗专事掠夺自己势力范围内的百姓,而乡镇土匪强盗机构则专事掠夺本乡镇范围内的农民群众。上级政府以拯救农民于水火的英雄面目出现。拯救百姓的具体办法就是设法减少“强盗土匪”机构的总体数量,“强盗土匪”机构数量减少了,“强盗土匪”的数量少下来了,需要老百姓供养的钱粮相应就少了,老百姓受到压榨的程度不就大大减轻了吗。

不错,上级政府之中谁也没明确地说,乡镇政府就等同于强盗土匪机构——事实上谁这样说都可能要承担政治风险,惹火烧身。但是撤乡并镇的做法,实际不就是遵循这样的“强盗逻辑”吗?呵呵,我用“强盗逻辑”这个词,可能要引起误会。我这可不是在影射上级政府是强盗,而是说上级政府从事乡镇撤并改革的思路,明显是把乡镇当作“强盗土匪”机构来看待。按照这个逻辑,即便撤乡并镇成功了,也要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400个土匪强盗机构撤并成200个土匪强盗机构,那不照样还是土匪强盗机构吗?因为你的改革并没有改变强盗土匪机构的性质,只是减少了强盗土匪机构的数量啊!河南省此番再次开启撤乡并镇工程,要涉及400多个乡镇,裁撤成200多个,其规模之大、力度之大、决心之大,前所未有。但是这样规模大、力度大、决心大的撤乡并镇,并没有在人员分流方面设计更稳妥有效的配套措施,这就意味着在实施计划的进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和阻力也是大规模大力度的。可以预见,这样的改革同样面临着半途而废的风险,同样也面临着减少“强盗土匪”机构的数量而不肯改变“强盗土匪”机构性质的尴尬。老百姓也许会这样认为:你减少乡镇的数量,无非是为了让保留下来的人日子过得更舒坦一些罢了,谁会相信你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呢?如果乡镇的存在只能给农民增加负担,那你从减轻农民负担出发,就应该彻底取消乡镇,现在却要保留一部分,继续由农民供养,让农民承担经济负担,这是什么道理啊?

看来,乡镇改革的推动者似乎应改变一下思路,放弃“强盗逻辑”。之所以要放弃这个逻辑,是因为这是个荒唐的逻辑,一个既陷乡镇机构于不仁不义又让改革的推动者十分被动的逻辑,一个注定很难行得通的逻辑。

谁把乡镇政府塑造成了“掠夺性政府”

当新中国建立并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的时候,注定需要农村、农业和农民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物质的积累,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巨大牺牲。这样的发展格局,需要一个对乡村社会牢固控制的强力政府机构,而这个政府机构必须有效地承担从乡村社会汲取资源的使命,拥有强大的汲取和输送资源的能力。建国以来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一直顺利地进行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而这期间,按照国家需要构建起来的乡镇政府,一直高效率地运转着,源源不断地把资源财富从乡村社会输送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阵地。

后来,乡镇的资源汲取和输送能力却逐渐衰减了。为什么会衰减呢?在人民公社的高效率汲取输送体制解体后,在包产到户和村民自治的新形势下,乡镇汲取和输送资源的能力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完成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控制,为了继续承担国家赋予乡镇政府的汲取输送职能,乡镇只好采取增加机构、扩充人员的办法来增强自身的能力。增加机构和人员的后果之一,是增加了乡镇本身运行的成本,而越是增加人员,越是增大了成本,就越是降低了自身的控制能力和汲取资源的能力。乡镇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差不多与此同时,国家实行了分税制,把丰厚的税源收归中央,贫瘠的税源留给地方。作为乡镇,国家实在是照顾不了那么多了,干脆你自己需要多少,就自己想办法筹集吧,这叫国家给政策,乡镇想办法。比如,各省级人民政府纷纷出台《农民负担管理条例》,实际是给了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向农民征收税费的依据,能不能收上来,你有没有钱花,就看你自己有没有本事了,反正国家也不再从乡镇要什么了。这也标志着,乡镇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汲取输送资源的职能削弱了,甚至基本消失了。乡镇继续存在的价值,是在自己筹集经费养活自己的同时,竭力完成计划生育工作,完成上级安排下来的数不清的乡村建设指标。而上级安排的几乎所有指标,都是只给指标不给经费,只给指标不给办法。乡镇完成指标的办法有两条,要么想方设法加大对农民收取税费的项目和征收力度,要么想方设法编造一套虚假的数据汇报上去蒙混过关。巧立名目加大对农民征收税费的力度,既进一步加重农民的负担,加重了农民群众与基层政府的对立程序,也使乡镇政府在社会上蒙受更大的骂名;编造虚假数据的做法,就更使乡镇的“劣迹”在媒体上频频曝光,乡镇政府的脸面越涂越黑。于是有学者在做了深入的调查之后一针见血地尖锐指出,乡镇政府已经成了“掠夺性政府”了。乡镇政府走到这个地步,几乎是到了众叛亲离的境地。

非常不幸的是,国家似乎接受了乡镇政府变成“掠夺性政府”的说法,把乡镇当作只能征收税费,给农民增加负担的一级政权组织。当然,学者们的判断和国家接受学者的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专事从乡村社会汲取资源,用个通俗点的说法,不就是“掠夺”吗?所不同的是,在分税制改革之前,乡镇“掠夺”的资源都输送给了国家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而分税制改革之后,乡镇“掠夺”的资源主要用于供养自身了。不过考虑到乡镇作为基层政府,只有自身能够正常运转,才有能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所以这时的“掠夺”也不能完全就是为了养活自身而掠夺。不管怎样,乡镇给人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其掠夺性,似乎乡镇已经成了土匪、强盗的代名词。对于这样的政府机构,再不改革似乎已经是天怒人怨了。

乡镇原本就应该是个服务型机构

尽管乡镇改革迫在眉睫,不改不行,尽管撤消乡镇、乡镇自治、直接选举等改革方案目前实施起来有难度,尽管撤乡并镇有现实基础,但也不意味着撤乡并镇就是目前可以选择的最好方案。与撤乡并镇相比,还有更值得期待、更值得选择的方案,这个方案就是改变对乡镇的偏见,努力把乡镇从汲取型政府打造成一个服务型政府。也就是说,转型派的观点还是值得考虑的。让我们仍然借着撤乡并镇的“强盗逻辑”打个比方:如果我们一定认为乡镇是个掠夺性的“土匪强盗”机构,认为乡镇干部是强盗土匪,那我们为什么不设法把强盗土匪型的乡镇机构改造成人民性机构,把“强盗土匪型”的乡镇干部收编为“八路军”,改造成专门为老百姓办好事,为老百姓提供服务的机构呢?

何况,法律意义上的乡镇机构,原本就是服务型的机构。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2年11月14日通过)第五章《党的基层组织》第三十一条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它的基本任务是: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

(二)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

(三)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

(四)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五)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

(七)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八)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对乡镇基层党组织任务的规定可以看出,这级组织的使命,除了搞好自身建设,最集中的使命就是维护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比如“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等等。

《中国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根据2004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第四次修正)第九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

(二)在职权范围内通过和决议;

(三)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

(四)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五)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的实施计划;

(六)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

(七)选举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

(八)听取和审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

(九)撤销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十)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十一)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十二)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

(十三)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也是直接保障、保护本区域内人民群众的权益。选举合格的乡镇政府首脑,听取和审查乡镇人民政府的报告,审查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决算,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的实施计划,也都是为了确保政府的工作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所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也是一个完全的服务于人民的服务型机构。

该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

(一)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决定和命令;

(二)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三)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四)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六)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七)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乡镇人民政府的事业和行政工作,也是服务于民众利益的,它也直接承担着保障和保护民众各项权益的使命。

乡镇机构的上述法定职能告诉我们,乡镇最基本的使命就是为乡镇范围内的百姓造福,为乡镇范围内的百姓服务,保护百姓的权利。所以,理想的乡镇机构,根本不是什么“强盗土匪”机构,而是不折不扣的为人民服务的机构。这些法定职能在有的地方完全没有兑现为现实,在有的地方没有完全兑现为现实,在有的地方不但没能兑现,反而异化为对百姓的掠夺功能,这只能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乡镇法定职能的缺位和异化,并且所有这一切都不能取代人们对乡镇机构积极的、正面的价值期待。无论乡镇机构的现实是多么让人不满意,无论当今的乡镇机构承受了多少来自社会各界的谴责与批判,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推动者,永远也不能放弃这样一个观念:乡镇机构应该是一个服务型的机构,我们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促使乡镇机构朝向这个目标转变,而不是在乡镇机构的总体数量上殚精竭虑做文章,不是考虑如何把乡镇像一个沉重的包袱一样无情地甩掉。在乡镇改革中,乡镇的数量多少固然是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但绝不是一个现在必须非考虑不可的因素;改革的最迫切目标是解决乡镇的实际功能与其法定功能不相符合的问题,即如何通过积极的改造措施,使乡镇名副其实地承担起服务于百姓、服务于社会的功能,也就是所谓的转型。

虽然困难重重,转型却是乡镇改革最近便的出路

最近几年来,上下到处都在吵吵,说要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变革成服务型政府。那么这个转变,理所当然地应该把乡镇政府也包含在内。我们不能把转变政府职能只定位于县级以上政府的转变和城市政府的职能转变,我们也应该把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纳入议程。因为不只是城市居民呼唤政府转变职能,搞好公共物品供给。我们有9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也同样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啊。而可以直接为9亿农民服务的基层政府,只有乡镇政府,又怎能使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战略安排中不考虑乡镇政府的转型问题呢?考虑到需要乡镇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口是如此巨大,乡镇政府的转型问题应该作为重点才更符合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宗旨。

不过,让乡镇机构转变职能,说说容易,要真正做起来又何其艰难。说到服务,政府的最大服务功能是提供公共物品。那么现实中的乡镇政府有供给公共物品的能力吗?这可以从财政能力和人才结构两方面来看。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集中掌控着全公社范围内的人财物,可以轻易地调集物力财力,组织成千上万人的生产大会战,从事水利建设、开山修路架桥等公共物品的生产。人民公社解体之后,重新建立乡镇人民政府,随着包产到户政策的实施,生产活动的权力下移到村和农户,乡镇再想组织全乡镇范围内的公共物品生产,已经力不从心了。实际上,乡镇的财政资源,除了提供教师工资和保障乡镇机构的正常运转,已经没有能力用于供给公共物品了。为了开辟财源,乡镇也曾适应形势,开办了许多乡镇企业,可惜好景不长,这些企业在轰轰烈烈地崛起之后,又轰轰烈烈地关门倒闭,留给乡镇的是巨额债务包袱。为了完成上级压下来的名目繁多的各项任务,乡镇不惜借债达标,终于使自身债台高垒,高如珠峰。现在,许多乡镇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教师的工资都不能全额发放甚至要拖延数月发放,根本没有什么财政能力来从事公共物品的生产。再从乡镇的人员结构上来看,乡镇干部两个主要来源是大学毕业生和转业军人。不能否认,进入乡镇工作的人员,本来都是学有专长的。大学毕业生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自不必说了,就是从军队大熔炉里锻炼出来的退伍军人,也多半通过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机制,各有专长。但是,资源汲取型的乡镇机构决定了它只需要“管理型”人才,无论你原先有什么本事也要先放弃,全力以赴地训练“抓拦堵截”的功夫和催粮催款的功夫,把进入乡镇的人一律培养成“治安”能手、“协税”能手以及编造材料哄骗上级的能手。所以人们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些在村里横行霸道的小混混,突然有一天会被吸收进乡镇政府聘用的人才队伍。这些人虽然在村民中口碑极差,但是却能在催粮催款、抓拦堵截工作中大显身手,所以竟颇受乡镇青睐。这样的人才需求导向,导致了乡镇管理型人才充足,而专业技术型人才奇缺,客观上缺乏为农民提供服务的能力。比如,农民迫切需要基层政府为其提供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咨询服务,哪怕是有偿的服务,农民也会非常欢迎。但乡镇政府面对这样的公共服务需求却完全一筹莫展。河北张家口涿鹿县有位姓赵的年轻女村民,曾经和笔者谈她的创业故事。她去买了头母猪来喂,希望通过繁殖猪崽卖了赚钱。第一窝,母猪生了11头猪崽,这些猪崽如果全部出售,可以有将近3000块钱的收入,可惜全被母猪咬死了。小赵去乡兽医站请来兽医给母猪看病,兽医诊治的结果是:你不该发这路财,赶紧把猪卖了,干点别的事情吧!小赵有高中文化水平,她并不相信兽医的迷信说法,她很想再卖一头母猪,再尝试一次。但是她的丈夫和她的父母都相信了兽医的说法,对小赵强行阻止,小赵只好放弃了养母猪的计划。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了一下,很快找到有关资料,得知咬死猪崽是首次产崽的母猪的常见病,虽然病因不明,但是可以预先采取一些办法防止母猪咬死猪崽的。如果那位兽医懂得这些常识性的知识,也不至于误导了前来为母猪求诊的农民,切断了人家养猪致富的道路。目前,绝大多数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已经成为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站所。其实并非农民不需要技术指导,而是乡镇缺乏能够提供技术指导的人才啊。

虽然乡镇政府转型困难重重,但转型却是乡镇改革最近便的出路。首先,如果不实现转型,如果继续缺失服务功能,那么乡镇就真的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了。作为基层政府,既不能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战略,又不能服务于辖区内的民众,那么它继续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呢?当国家不再需要基层政府的汲取功能的时候,换句话说,当乡镇完成了汲取资源的使命的时候,它只有承担起本来应该承担的为民众服务的功能,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其次,只有把乡镇机构打造成了服务型的机构,才有可能使乡镇形成可持续的进步能力。比如说,有学者主张乡镇应该实行自治,有的在推动乡镇长的直接选举,这些主张都反映了学者们的远见卓识。但是,正因为这些设想太长远了,太超前了,因而也太缺乏可行性和法律依据了,所以没有可行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不能作为我们的前进方向。如果我们现在着手努力把乡镇打造成服务型的机构,那么将来就可以很方便地朝乡镇自治制度或者直接选举的民主制度过渡,因为它们与“服务型”的价值趋向是完全一致的。第三,只有转型改革,才能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使改革充满建设性。转型,并不是甩包袱之举,也不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举,而是在充分认识乡镇机构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前提下,对乡镇机构进行趋向服务型演变的改造,使乡镇机构具有服务的功能;对乡镇的工作人员进行趋向服务型发展的培训,使乡镇工作人员具备服务的本领。这将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动荡和经济损失,最大限度地提高改革的建设性的改革,也是使广大乡镇干部和农民群众最容易接受的改革。

国家应该支付“收编”乡镇的成本

如果我们能够同意,目前最要紧的改革是对乡镇机构进行服务型趋向的改造和对乡镇工作人员进行服务型趋向的培训教育,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一改革的可行性问题了。而可行性的最突出要素,恐怕就是改革的成本由谁来支付了。无论是乡镇机构的转型改造还是乡镇人员的培训费用,都需要数额不菲的成本支出。首先应该明确,总体上来讲,乡镇自身已经没有支付改革成本的能力,这一点不需要做更多论证,只需看看乡镇负债的巨额数字就知道了。那么县级财政能否支持乡镇的改革成本呢?恐怕也不完全可以,因为许多县级财政也只能维持正常运转而已,支持乡镇改革对县级财政来说是一个承担不起的额外负担,何况县级机构自身也需要改革。能够支持乡镇转型改革的,只能是省级财政和中央财政。

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篇9

最近三年来,谷城县乡镇机关干部减少64%,机构编制大大压缩。同时,把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公共服务组织,通过规范服务方式,明确公益职能、量化考核指标等方式,构建起农村新型公共服务体制。

--乡镇机构臃肿 农民负担沉重

谷城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全县有10个乡镇,43万亩耕地,55万人口。据谷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启合介绍,20*年,谷城县一般乡镇财政供养的人口少则500人,多则上千人。记者在调查时了解到,综合配套改革前,紫金镇仅乡镇一级的领导干部就有22人,城关镇仅镇财政所就有70多人,就连谷城县石花镇城建所的在册工作人员都达到99人。襄樊市委常委、谷城县委书记周霁说,税费改革后,这些人依然在打擦边球,不收费就没有办法生存。过去上面有一个部门、下面就要对应一个,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不高、乡镇机构职能不清晰,必须把乡镇党政机关人员压缩,合理设置机构布局,才能巩固税费改革成果。

--四大措施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从20*3月开始,经过两轮改革,谷城县在四个方面全面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一是整合乡镇机构设置,统一设立“三大办”: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和社会事务办公室。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工作的实际,谷城县重新界定了乡镇机构职能,划分了职责范围,撤销了乡镇政协机构。改革后,乡镇机关内部拉开了收入档次,以农民是否满意为标准,每年工作的机关干部与一般的机关干部相差1500元。

二是缩减乡镇机关人员编制。现在,谷城县10个乡镇共核定行政编制395名,实际在岗353人,分流646人,比改革前全县乡镇机关干部减少了64%,同时,后勤服务一律实行市场化、社会化运作。

三是精简领导班子。通过实行领导班子交叉任职,乡镇领导干部得以全面压缩。同时,县里对超配领导干部进行调整,其中改任乡级助理、干事45人。以紫金镇为例,改革后的领导职数只有书记兼镇长、副书记兼副镇长、副书记兼人大主席团主席、副书记兼纪检委书记,两位党委委员兼副镇长、宣传委员7人。

四是分流人员待遇落实到位。分流的乡镇机关干部中,很多在40-50岁之间,上有老、下有小,既没有出去闯荡的年龄优势,又没有达到退休年龄。为此,谷城县决定,对乡镇机关分流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统一按其档案工资标准的60%发放。同时,对主动分流的干部按70%发放档案工资。整个改革建立在大家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把政策交给大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几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实现了既定的“减人、减事”的目标,成效非常明显。

--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

谈起改革前乡镇事业单位的状况,城关镇党委书记兼镇长周云说:“基本上是人心散了,党委、政府为农民服务的线断了。”城关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杨国政说:“我们不知道干什么,收入也没有保障。”当时,农民群众对政府的公共服务很不满意,例如,农民购买假种子、假肥料等情况没有人能去进行真正有效的管理。

按照谷城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部署,谷城县将全县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以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各乡镇把财政所和经管站合并,民政所撤销,职能转到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撤销乡镇残联、党校、社会保障服务所,其他站所整体转制为中介组织。目前,全县10个乡镇共有计生、城建、文化、广播、农水、农技、农机、兽医等8类站所71个事业单位顺利实现转制。

为解除乡镇事业单位等被改革对象的后顾之忧,谷城县在全县乡镇事业单位内,全面推行全员参加养老保险工作。谷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魏开杰告诉记者,到2005年底,全县乡镇事业单位的2768名职工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单位应缴的1250万元和个人应缴的1213万元全部收缴入库,职工参保率、基金收缴入库率、养老保险手册发放率全部达到了100%,确保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稳步推进。

--三方面举措构建公共服务新体制

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篇10

报告

某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6年4月20日)

2005年8月,某县被省、市确定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后,某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深入研究上级文件精神、充分结合本县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成立组织、摸清底数、外出考察、制订方案、研究论证和组织实施六步走的方略,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目前,我县已完成了前五步工作,部分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我县农村综合改革总体工作居全省前列,以启动早、进度快、谋划细,多次受到省主管部门及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现将我县农村综合改革总体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镇机构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乡镇职能、机构编制及人员现状

1、乡镇职能

农业税费减免前,我县乡镇的主要职能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征收农业税,抓好计生工作,维持乡村社会治安,发展乡村基础设施,调解民间纠纷,发展各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组织农业生产,推动农村政治活动,发展乡村经济。

2、乡镇党政机关情况

2002年机构改革时确定较大乡镇2个,一类乡镇10个,二类乡镇9个。

较大乡镇和一类乡镇设5个行政办公室:既党政办公室、农业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财政经济贸易委员会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二类乡镇设3个行政办公室:既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财政经济贸易委员会办公室。

21个乡镇总编制703人,其中:行政编制640人,老干部服务编制21个,工勤编制42个。目前,21个乡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有430人,缺编273人,其中,公务员缺编249人,老干部服务缺编21人,工勤缺编3人.

现有的430人中按年龄划分:51—55岁的12人,46—50岁的44人,41—45岁的63人,36—40岁的85人,31—35岁的135人,30岁及以下的91人;按学历划分:本科100人,大专219人,中专68人,高中41人,初中2人;按开支渠道划分:县财政361人,乡财政69人。

3、乡镇事业单位情况

乡镇下设4个事业单位(即: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服务中心、文化广播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编制根据乡镇情况确定,多少不等,最多的有44个,最少的有18个,21个乡镇总编制564个,其中:全额事业编制252个,自收自支编制312个。

21个乡镇下属事业单位现有1417人,其中:全额事业单位现有159人,缺编93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1258人,超编946人。

现有的1417人按身份划分:干部721人,固定工397人,合同制299人;按年龄划分:56岁以上的7人,51—55岁的42人,46—50岁的100人,41—45岁的108人,36—40岁的135人,31—35岁的275人,30岁及以下的750人;按学历划分:本科47人,大专229人,中专565人,高中473人,初中及以下103人;按开支渠道划分:县财政159人,乡财政开支1258人。

(以上统计数字不含县直派出机构编制及实有人员数)

4、派出机构情况

21个乡镇都设有卫生院、国土资源所、公安派出所、司法所。

某城镇、双井镇、车往镇另设有物价所、财政所、法庭、动物监督站。

北皋镇另设有物价所、法庭、动物监督站。

牙里镇另设有物价所、财政所、法庭。

德政镇另设有财政所、法庭、动物监督站。

院堡乡另设有财政所。

大辛庄乡、张二庄乡另设有动物监督站。

21个乡镇的派出机构中: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为行政机构,编制136人,实有123人,缺编13人。财政所、动物监督站为全额事业单位,编制78人,实有68人,缺编10人;其他派出机构均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800人,实有901人,超编101人。

(二)乡镇机构和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乡镇原有职能已不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

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转轨上道,被视为乡镇“中心工作”的农业税费征收、计划生育工作职能理应减弱,应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但是由于过来的传统体制,乡镇职能的转变受到了以下因素的制约:一是职能制约。过去,在以实现gdp、财政收入目标为主的职能定位下,往往视“催粮催款、超生罚款”为主要任务,这种职能不转变,就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为群众服务;二是机构人员制约。过去,为了完成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目标,不断增机构、添人员(临时机构和人员),使得机构、人员越来越多,导致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干群关系紧张,也导致乡镇政府无力办农民急需的公益事业;三是体制制约。由于条块分割和条条统得死,县里一些派驻到乡镇的机构人员,乡镇政府难以领导、组织、指导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结果是“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这种情况反映到群众那里就是办事难。

2、乡镇党政机关及全额事业单位缺编严重

1996年推行公务员制度和2002年机构改革后,我县严格按照公务员制度的要求,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严格控制了党政机关人员的增长,加之公务员的到龄离岗、退休等原因,造成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出现了断档,并已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同时,由于我县财政拮据,严格控制增加财政供养人员,因此,近几年的全额事业单位基本上没有增加人员,出现了目前人员缺编。

3、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超编

在机构编制上,我县按上级要求,严格控制编制。目前,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有人员1258人,超编946人。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2002年核减了事业编制。2000年我县乡镇事业单位编制为690人,在2002年机构改革时,在省、市没有要求核减乡镇事业编制的情况下,我县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县里决定重新核定了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核减为564人,核减126人。二是大中专毕业生进入。2000年以来,按照充实基层锻炼的要求,县里将98、99年两届大中专毕业生391名分配到各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三是复退军人安置进入。2000年以来,按照政策,安置185名城镇退伍军人进入各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由于县委、政府严格控制全额事业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上述人员不得不进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这是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超编的主要原因。

4、乡镇应付性工作太多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机构需承担县直多个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上级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较多,有些部门动辄就执行“一票否决权”,致使乡镇不得不全力应付,牵涉了大量精力。

(三)乡镇机构改革拟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农村发展的要求和全省乡镇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结合某县实际,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设置乡镇机构,精简编制,合理分流超编人员,使乡镇机构改革稳妥进行。

1、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根据免征农业税后乡镇政府工作任务的变化,围绕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社会进步的目标,乡镇政府要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现代政府运行模式,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具体职能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在职能转变过程中,乡镇政府工作重点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对股份合作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引导、支持和保护,切实做好财政、信息、信贷、加工、贮运等方面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和社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

改革后,县里要严格控制面向乡镇的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原县政府职能范围内的工作任务,不得转移给乡镇承担;需要乡镇政府协助完成的工作,乡镇政府只提供服务,不承担责任;需县里和乡镇共同完成的工作,县里要提供相应的经费保证并赋予必要的权力。

2、重新进行乡镇类别划分

我县所辖乡镇21个,按照乡镇人口及农业生产总值的多少重新划分为三类。其中:某城镇、北皋镇、张二庄乡、牙里镇、回隆镇为一类乡镇,边马乡、沙口集乡、双井镇、泊口乡、南双庙乡、车往镇、大辛庄乡为二类乡镇,东代固乡、前大磨乡、北台头乡、德政镇、棘针寨乡、院堡乡、仕望集乡、野胡拐乡、大马村乡为三类乡镇。

3、设置精干的行政机构

21乡镇统一设置3个综合性工作机构,规格为股级,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调控办公室。某城镇、北皋镇人口超过5万人,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两个行政机构。

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承办党委、人大、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政法、农村、共青团、妇联、武装工作;承办党委交办的其他事项,协调各办公室的工作关系;负责农业生产的指导、管理、协调、服务和镇村建设工作;政府日常事务和机关后勤工作,承办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编制乡镇财政预决算计划,统管乡镇财务;协调工商所、税务所等部门工作;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乡村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发展;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抓好农、林、水、牧等行业的行政管理及农田基本建设;指导和管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协调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其他工作。

社会调控办公室:协调本辖区法庭、公安派出所等执法部门工作;负责司法的调解、法制宣传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族宗教、计划生育、工作;协调管理乡镇土地所工作;指导和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工作。

4、撤销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设为全额综合性事业机构

乡镇事业机构设置所两中心,规格为股级,即:财政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财政所:编制、登记、填报各种财务报表;制定村集体财政管理制度;村集体资产的清查、登记;农村财务管理及审计;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农村及农业技术推广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抗旱防涝、打井配套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业承包合同的签定及农业服务工作。

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负责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的指导和服务;负责民政、村镇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指导和服务;负责文化广播、卫生院、中小学等事业单位的协调服务工作。负责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5、重新核定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及领导职数

21个乡镇行政编制608人,其中一类乡镇编制41人,二类乡镇编制28人;三类乡镇编制23人。每乡镇工勤人员编制2人。

21个乡镇核定事业编制共608人。其中一类乡镇某城镇41人,北皋镇40人,张二庄乡、牙里镇、回隆镇各37人;二类乡镇28人;三类乡镇23人。

乡镇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交叉任职。领导职数按9-11名掌握。非领导职数按4-5名掌握。

一类乡镇设领导职数11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兼乡镇长1名,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名,副乡镇长3名(党员副乡镇长为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武装部长各1名,人大正、副主席各1名。非领导职数5名,其中:主任科员2名,副主任科员3名。

二、三类乡镇设领导职数9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兼乡镇长1名,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名,副乡镇长2名(1名党员副乡镇长为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武装部长各1名,人大主席1名。非领导职数4名,其中:主任科员2名,副主任科员2名。

6、按编制定岗定员

各乡镇严格按照编制数额定岗定员。可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进行,通过召开机关干部职工大会,公布职位设置情况,个人根据岗位任职条件,申报1-2个岗位。然后根据“工作需要,群众参与,综合考评,党委决定”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提出拟定人选,最后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并履行相关手续。

7、多渠道、全方位分流超编人员

一是充实行政(招录)一批。针对乡镇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机关工作人员严重缺编,事业单位人员超编的现实,可在乡镇分流的事业单位干部中招录一批人员充实到乡镇机关工作;二是到村任职一批。从乡镇超编的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中,择优选派一批政治素质高、热爱农村工作、有能力、有魄力的人员到村任职。根据工作需要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或副职。经济上享受省委组织部规定的农村支书记或村委主任的同等待遇。三是提前退休一批。参照《公务员法》有关提前退休规定,对参加工作年限满25年的干部职工或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男工人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45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提前退休的人员,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可适当上调职务工资和增加级别工资。事业人员提前1-5年办理退休手续的,可上调一档职务工资,提前5年以上办理退休手续的上调两档职务工资;机关工作人员提前五年可增加一级级别工资,不满五年的按一级计算,五年以上的按两级晋升。以上所增加工资额一次性调整到位,从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的下月起计入退休费基数,其它均享受退休人员待遇。四是提前离岗一批。截止到2005年底,男年龄在53周岁以上,女年龄在48周岁以上的必须离岗;男年龄在50周岁以上,女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乡级和股级干部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享受原职级待遇,如本人自愿,经组织批准后,可提前离岗。一般干部参照执行。截止到2005年底,工人男年龄在53周岁以上,女年龄在45周岁以上必须退养;男年龄在50周岁,女年龄在42周岁,如本人自愿,经组织批准后也可提前退养。离岗(退养)人员,不再占单位编制,晋升一档职务工资,享受国家规定的在职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工龄连续计算,待达到退休年龄时,再按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享受退休人员待遇。五是买断工龄一批。鼓励乡镇事业单位超编人员领取一次性经济补偿费后置换身份,退出县、乡财政供养,解除与单位的劳动人事关系,转为社会自然人。经济补偿标准:以工龄和上年度月平均基本工资为依据,每人1万元为基数,另每工作一年加发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工龄的计算办法是按周年计算,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其计算截止时间为2005年12月底。一次性补偿费所需资金原则上由县财政负担。六是转变成经济服务组织一批。变“用钱养人”为“用钱养事”,积极成立各种经济服务性协会、基地及农技推广组织。

目前,我县《乡镇机构改革方案》和六个一批专件已完成县级研究论证工作,已报市编制部门审批。特别是在机构编制方面,我们正等待省市编制部门下达统一明确的意见,防止不必要的反复和震动。我县计划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与乡镇党委政府换届有机结合起来,已经着手开展前期基础性工作,待省市审查批准后,立即付诸实施,保证6月底以前乡镇机构改革主体工作到位。

二、其它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情况

由于各单项改革工作面临的实际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在工作中我们不搞一刀切,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先易后难、严防反复”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一)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按照省、市要求,依据有关标准,采取分年度实施的办法,逐步构建“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1)中小学布局调整。按照“一次性规划,分年度实施”的原则,2006年规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7所,撤并中小学48所。2007年-2009年,规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53所,撤并中小学235所。到2009年,全县建成新标准小学71所,初中24所,基本符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轨制以下小学占全县小学总数的13%,3轨制及以上小学占全县小学总数的87%,校均规模达到900人;初中校均规模达到8轨以上。(2)教育三项改革。按照“先行试点,稳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削减乡镇中心校的行政职能,增强乡镇中心校的业务职能。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招聘一定数量的师范本科生和优秀教师,对无法正常工作的教职工实行内部退养。将教职工工资30%活的部分用于再分配,重点向一线教师、毕业班教师、主科教师、优秀班主任倾斜。实行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制度,调动县城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的积极性。

目前,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规划已于2005年通过市教委审批,我县已按照规划付诸实施。2006年需增加学校占地154亩,新建校舍31130平方米,共需资金1974万元,已筹集项目资金736万元,资金缺口1238万元,计划建设学校的地址勘探、图纸设计和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教育“三项改革”方案已报县委、县政府,正在研究论证,县教育局已在一所中学和一个中心校搞试点,方案审批通过后即向全县推广。

(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我县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在19个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财政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是:按照“建立机构、账户统设、分户核算、收入统缴、支出统管、工资统发、乡财县管”的原则,实行超收奖励和节支留用。(2)在2个乡镇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模式。主要内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补助(或上解)、自求平衡、一定三年”。

目前,我县《关于在某城镇等19个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在回隆镇、双井镇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已通过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的审批,2006年1月1日至3月31日试运行,4月1日已在全县正式运行。县财政局已制订相关配套措施,对各乡镇财政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县财政局下属的二级局“某县农村财税局”已更名为“某县乡村财税管理局”,支付中心已开始运行。

此外,建立健全农民负担长效监管机制和解决乡村债务问题都已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制订了改革方案,已经通过了县级研究论证,正在报送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建立健全农民负担长效监管机制主要内容是:通过规范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扎实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落实农民负担“四项制度”、充实完善农民负担监测网络、查处农民负担案件,保证农民负担不反弹。解决乡村两级债务问题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制止新债、锁定旧债、降息化债、拍卖化债、清欠化债、置换化债、核销化债等措施,缓解乡村债务压力。目前,全县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活动已全部实行了统一票据管理,县、乡、村三级已建立起了农民负担监测网络,并定期开展监测活动,全县乡村锁定旧债工作已经完成,县级正在研究论证化解债务的方案。

三、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由于农村综合改革是一场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别是各地工作基础、经济条件相差很大,必然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问题。就某县来讲,主要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金难题

根据全县专项统计数据,全县乡镇下属事业单位(不包括县直派出机构编制及实有人数)实有1417人,其中全额事业单位现有159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1258人,这些人员都是经组织人事部门按当时政策规定,分配到乡镇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省编制部门最近下发文件,明确提出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不再举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按照这一规定,如将现有乡镇自收自支1258人全部分流,按有关法律规定就必须为其缴纳养老保险金及发放补偿金,共计4083万元;如将其中449人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转成县财政供养,按人均工资800元计算,每年增加财政支出430多万元。

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资金缺口非常大。全县农村现有中小学426所,按照省市教育部门的要求,计划合并成95所,在2006年-2009年的规划期内,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4所,改扩建面积为50.4万平方米,需投入资金23763万元。

乡村两级沉重的债务负担,已经成为农村综合改革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截止到2005年8月31日,全县乡村两级债务共计22862.47万元,债权4140.27万元;其中,乡镇债务10472.97万元,债权3366.89万元;村级债务12389.5万元,债权773.38万元。全县乡、村两级债务分别从债务来源、债务用途、形成时间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类。从成因来看,乡村两级“普九”建校债务3918.73万元,农业投入债务4515.09万元,农业税垫支3687.59万元,欠发乡村干部工资1600余万元,此外还有合作基金会债务、占地补偿、乡村道路建设等等。从资金来源看,借个人款8740.87万元,银行贷款4284.86万元,向上级借款2367.24万元,此外还有借其它乡镇、单位、欠企业借款、基金会贷款等等。按时间划分,乡镇债务2002年税费改革前形成8583.67万元,2002年以后形成1889.28万元;村级债务在1999年以前形成债务6264.04万元,1999年以后形成6125.46万元。2005年我县免征农业税后,因乡村两级失去了最主要的农业税收入,债主催债比往年更加急迫,围追堵截、上访告状、媒体曝光、法院不一而足,个别债主甚至采取极端的手段索债,乡村主要干部春节前到处躲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基层政权形象和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乡村两级干部为完缴农业税费任务的个人集资、垫付款问题,严重影响我县农村综合改革的顺利进行。

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县、乡财政十分困难,根本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改革成本,这是我县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二)政策问题

农村综合改革是农村上层建筑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必然会引发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需要上级在政策或法律层面上及时予以明确、规范或给予倾斜。在乡镇机构和编制方面,我县乡镇行政和全额事业单位严重缺编,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严重超编,能否从自收自支事业超编人员中招收补充到行政岗位,自行消化分流人员压力,减少改革带来的冲击和震动。但上级对财政供养人员及机构编制方面诸多政策限制,使这种共赢的人员流动根本无法进行。

在农村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政策方面,一些经济条件普遍较好的村,在硬化道路、农业开发、建设“两室”等较大的公益性项目时,一次性投入比较多,多数群众自愿筹资筹劳。但上级筹资不得突破20元的限额,影响了农村筹资筹劳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绝大多数群众同意筹资,仅有极少数群众不同意筹资,并且经多次做工作无效的情况下,对这些群众的行为应该如何定性,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有关法律和政策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基层在操作过程中十分困难。

(三)上下协调联动问题

农村综合改革虽然发生在农村基层,但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链锁反应,波及上层,需要上下协调联动,共同为农村综合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比如,乡村两级债务本来就十分沉重,如果上级在新农村建设、村“两室”建设、教育布局调整等等类似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妥善解决资金问题,用行政办法强行推动,必然会使乡村两级产生大量的新债,从而使乡村两级财政雪上加霜。又如,在乡镇机构设置方面,涉及农村的省、市、县各部门,都想保留乡镇的对应机构和人员,都想保护本部门的利益,但农村综合改革减人、减事、减支出是总体趋势,必然会精减部分机构和人员,因此部门干预农村综合改革问题应引起上级的高度重视。

四、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建议

结合我县农村综合改革方案和前一阶段工作实际,我们向上级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建议省委、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1、放宽机构、人事、编制政策。允许我县从分流的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中公开招录一批,对缺编的乡镇行政机构和县直党政机关进行补员。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分流人员压力,另一方面也可解决县直党政机关和乡镇行政机构严重缺编问题。

2、放宽乡镇机构设置政策。在乡镇机构及编制设置上,有关部门对试点县要放宽给足政策,特别是要减少部门干预。例如,我县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因过去特殊的工作形势,建立了比较庞大的专职人员队伍,目前总体工作已走向正规。过去这部分人员和计生工作经费大多依赖向农民收取,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不一定再单设计生机构。对此类似问题,希望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减少干预。

3、放宽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建议省、市放宽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的议事范围,对农村确因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欠债务,能否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解决。建议适当提高“一事一议”筹资限额,对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好,或一次性投入比较大的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在全体村民同意的情况下,能否突破每人每年最高20元的限制,酌情提高“一事一议”的限额。

(二)建议上级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1、加大对试点县农村转移支付力度。要继续保持原有的对试点县农村转移支付的额度,延长转移支付时间。同时,针对由上级政策造成的“普九”达标、兑付基金会储户存款等形成的债务,建议省、市财政帮助乡村偿还,纳入省市财政预算,实行资金封闭运行,专项拨付,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2、允许县财政向省市财政借款。兑现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仅靠试点县财力根本无法承担,建议借鉴湖北省的做法,允许县财政向省市财政借款,解决改革过程中资金方面非常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3、制订更加优惠的税收超收返还政策,激励贫困县自我发展。目前实行的对贫困县税收超收返还政策,对某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大税收超收返还比例,延长超收返还政策的执行时间。

4、建议省、市尽快拨付农村综合改革专项工作经费。某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目前已支付外出考察、表格及文件印刷、购买必要的办公设施等费用20余万元,建议省、市尽快研究,拨付专项工作经费,保证试点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正常开展。对象某县这样的部级贫困县,在工作经费上可给予重点倾斜。

(三)建议从源头上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有些农民负担增加是基层造成的,但确实有些加重农民负担的根源在上级,建议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1、严格禁止强行向乡镇和农村征订报刊。取消农业税后,乡村两级收入主要是上级转移支付资金,这部分资金维持正常运转尚且困难,根本没有力量去订阅大量报刊,建议省、市两级继续加大对部门办报、办刊的取消或限制力度,严格执行农村征订报刊“限额制”。

2、严格禁止要求农民筹资筹劳的达标升级活动。建议省、市出台专门文件,严格禁止要求农民筹资筹劳的农村达标升级活动。对涉及农村必要的工作,要本着“谁主管、谁拿钱”的原则开展。从源头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防止乡村两级新的债务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