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20:17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篇1

中央电视台虽然年年都有举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就是在为这些曾经奉献过的人送上一束花、端上一个奖杯。这个有意义的节目虽然已经举办十年了,但这才是我看到的第一次,我对此有很大的感触。

在这个简单却又美丽的舞台上,走上去的人的事迹各有不同,但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动,是因为这里包含了责任、理想、大爱……

胡忠和谢小君是一对夫妻,他们和女儿一起来到了草原。胡忠在孤儿院里教书,一旦他知道哪里有孤儿,他就会不辞辛苦地把这些孩子接回来,教他们知识、给他们人间真爱。胡忠说:“我是个志愿者,我喜欢这些孩子,这些孩子也非常需要我们。在做这份工作时,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因为这是我的责任。”这对夫妻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责任、什么是人间真爱。

吴孟超是个医生,他有个病人叫王甜甜,她的肝上长了一个肿瘤,吴孟超考虑到甜甜的肿瘤是良性的,用肿瘤切除的方案是可行的,但他同时也知道,肿瘤所在的位置很危险,一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险,别的医生都不愿意为甜甜做手术。可吴医生说:“这是我们医生的职责,我应全力以赴地去做这个手术。”最后手术成功了!

从“感到中国”的节目中我感受到了责任和努力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象他们那样,永远肩负着责任、背负着理想,传播着人间大爱,那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篇2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三个倡导,二十四字”的最新概括,即从国家层面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上,提出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层面上,提出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从几百字到二十四个字,更加清晰而凝练,备受社会关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电视媒体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主流媒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主战场,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舞台。而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一员,又因其在大众传播中的显著优势而理所当然地的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这也是电视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电视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

自200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举办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经过十二年的坚持和发展及其品牌的传播,《感动中国》已经成为中国电视乃至中国媒体的一个标志性的栏目。十二年来,一个个典型人物身上所传达出来的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人高尚的情操和精神面貌,《感动中国》也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史诗”。它不仅成为电视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创新和尝试,也成为主流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舞台。

《感动中国》的评选浸透着深厚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在经历了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价值观缺失、拜金主义盛行等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主流价值,如真善美、诚信、孝道等,也受到商业主义侵蚀。因此,在构建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人们还会面临社会认同这一必要过程,那些被公众认同、接受、感动的社会价值,最终才是今日中国真正需要的情感。而《感动中国》就是把这种情感发掘出来并用大众传播的手段传递给大家。

在新世纪以来国内媒体各种评选运动中,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短期内就成长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人物榜”,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品牌”,成为央视重点扶持的品牌节目之一,也成为观众最期待的精神洗礼。“电视媒介在构建集体记忆和集体认同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整合作用”,成为“反映并塑造社会群体这个想象物”的空间。作为深刻介入社会的年度媒介事件,《感动中国》在偶像泛滥的媒介社会中,以社会偶像的精神标尺构建起21世纪中国人的形象系统,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流价值更加深入地根植于全体中国人的心里。

《感动中国》在节目形态上善于大胆创新和改革。《感动中国》开拓出把“新闻生产”与“仪式表达”相结合的视听传播新模式――“新闻晚会”,即“新闻性+仪式感+参与性”三位一体融合传播的媒体仪式。媒介仪式的重要作用,在于“唤起和重申社会的基本价值并提供共同的关注焦点”,为人们提供一种“民族的、有时是世界的时间感”,使得某些核心价值感和集体记忆醒目起来。从影响力生产的现实路径与过程看,《感动中国》通过仪式化平台构筑起提供体验“感触”“温暖”和“向善”等感动的空间,以此召唤受众并形成价值共享与想象的共同体,即基于媒体平台的中国人信仰中心,在潜移默化中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改变了传统的新闻宣传呆板的节目形态,更加新颖、生动,更加贴近百姓。不仅如此,《感动中国》还充分调动电视在大众传播中的优势,让原本呆板、传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更加为老百姓所接纳。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从第一次开始,就充分调动了电视媒体的优势,将这一媒介事件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推到最大。舞台中间获奖人物走过的红地毯,高高树立起来的丰碑,镌刻在丰碑上的人物姓名以及颁奖词的宣读等,所有这些都营造出一种给人物“加冕”的氛围,将“崇高”“感动”和“温暖”等情绪渲染到极致。而在揭晓每个年度人物的同时,推出一段人物事迹简介,再加上现场的人物专访,鲜明地展现一段段温暖的故事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屏幕上展现获奖人员的颁奖词,所有这些都充分调动了电视媒体的优势,将视听语言和文字描述相结合,创造出其他媒体都无法匹敌的最佳效果。特别是在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上,为了致敬《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每一个人物都用一种花的精神来表现。在颁奖的同时,通过舞美展现了舞台上鲜花伴随着音乐一点点盛开,奖杯高耸,人物的名字被一点点篆刻在纪念碑上。所有这一切,都在营造出一种仪式、一种直达人心的感动和温暖,也让这种精神和品质篆刻在受众的心里。

《感动中国》通过电视手段对多种媒体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感动中国》节目组在长达十几年的评选活动中,并没有固步自封,独家运作,而是大胆改革,采取了“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主动与全国各地、各媒体合作,成立“全国感动联盟”。这就变成了中央电视台与其他省市电视台,以及其他地方报纸之间的多种媒体间的资源整合。省市报纸和电视台先在本省制作诸如感动本省市的年度人物评选,然后将评选的结果选送给中央电视台,由中央电视台再在这些人物中进行遴选。第一,增加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候选范围;第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报纸等媒体的优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加强评选的权威性和广泛性,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据统计,中央电视台历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都与全国几十家媒体进行联动,在《感动中国》的影响下,全国有近二十个省市先后开展了“感动福建”“感动重庆”“感动中原”等评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较大程度地深入到群众之中,增强了活动的广泛性和权威性,而且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以“感动”为主题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热潮,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

《感动中国》对节目品牌进行长期维护和有效运营。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与一般商品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赢得观众(消费者)为目的,然而电视节目作为特殊商品的特质是它具有艺术性,也就是在追求视觉美的同时能给人情感上的触动和共鸣。电视节目的品牌因素离不开节目形式、节目内容和品牌文化这三个层次。

电视节目形式即电视节目的包装设置,包括场景、舞美、主持人等,他们的品牌塑造有利于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视觉注意力。《感动中国》创办十几年来,在节目的包装设置上一直注意保持统一性,场景和舞美设计虽然有一些变化,但是主要的元素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包括红地毯、舞台中间竖起的奖杯和丰碑等,“感动中国”四个字的片头一直是沿用启功先生题写的字,节目主持人也一直没变,始终是敬一丹和白岩松。这些都从外部的节目形态上保持了统一,不断增加了这个节目的品牌持久性和影响力。

在节目内容上,《感动中国》十二年来一直将“感动”贯穿始终,通过一个个温暖而感人的故事,发掘我们身边一份份平实和温情的感动。这些“感动”既有祖国强盛的感叹,也有情感触碰的动容,但不管《感动中国》十几年来评选的这些人物发生多大的变化,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分布在哪个社会阶层,他们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努力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个个直达我们心底的“感动”。

正是由于《感动中国》在形式和内容上所产生的巨大魅力,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符号认同,它是电视节目的灵魂。一个电视节目或电视媒体的品牌是经营者塑造的特色,而当这种特色形成观众的群体性认同时,它就有了知名度,成为一种品牌文化。《感动中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通过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和整合形成独特的品牌文化,将社会倡导的主流文化潜移默化地注入节目中,并通过节目持续地效果积累,推动了主流价值在社会上形成更强烈的认同感。

《感动中国》中的价值分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应与解读

在研究中笔者发现,《感动中国》中的价值分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乎是意义对应的。

首先,《感动中国》的评选标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一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标准是:为推动社会进步、时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者;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部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者;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做出突出贡献者;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我们再把这个评判标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照来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者在内容上高度地吻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标准很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精神纳入其中,用一种更加贴近百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感动中国》的价值观分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应。《感动中国》自2002年10月启动以来,到现在已经走过12个年头了,它也被誉为“观众一年一度的情感盛宴”“中国人的一部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的影响力之所以巨大,与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诉求与建构紧密相关。在过去的12年里,已经有93个人物和17个集体获得“感动中国”奖。细究“感动中国人物”,可以发现他们所体现的价值观有:“创新进取,成就事业”“敢于牺牲,生命无价”“当好公仆,勤政爱民”“自强不息,创造奇迹”“投身公益,服务社会”“热爱国际,民族情怀”“追求正义,守护良知”“爱岗敬业,甘于平淡”“乐善好施,热心助人”“诚信做人,兑现承诺”“忠贞于爱情”“知恩图报”“孝老爱亲”,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细致和具体的解读。不仅是通过这些人物的精神来具体地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生活中具体的表现,告诉更多的普通百姓怎样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同时,“感动中国”中获奖的人物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仅有政府官员,也有普通的农民,既有掌握国家高精尖技术的科技精英,也有生活中平实的爱情、亲情和友情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能够深入到各个阶层。

第三,《感动中国》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社会现实相融合。《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之所以能在中国民众中引起共鸣,长久不衰,究其原因,是《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推出的感动中国人物,如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乡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七十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体等。他们真正区别于现时带着光环的稍纵即逝的“明星”们的是他们都来自大众的身边,他们都给了人们一种最真实的信念、力量,及一种最真切平实的感动。

在给《感动中国》人物获奖人物进行颁奖的时候,主持人宣读的颁奖词和获奖名片都精炼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现时的人物事迹相结合,把我国传统的优秀品德与当下的人物事迹融合在一起,既体现了人们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扬。比如“秋兰为佩”“松筠之节”“寸要春晖”“长使英雄泪满襟”“孝更绝伦足可矜”等。

《感动中国》在人物的评选时更加注重与当年的大的事件背景相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不断地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林秀贞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典型。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林秀贞三十年如一日赡养了六位孤寡老人。她相信,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这种朴素的理念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的阐述:“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与此同时,“感动中国”的思维也在不断拓展,目光关注的焦点不仅停留在国内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中国人身上,也以更开放的胸怀让一些国际友人走上了这个舞台,比如给高原的盲童带来光明的使者德国人萨布利亚・坦贝肯,帮助中国人战争受害者向日本政府提出索赔的日本律师团团长尾山宏等。国际友人入选《感动中国》人物,凸显了正义的精神与坚持的力量,引领公众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突破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建构,使得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内涵更开放、更丰富。

结语

《感动中国》走过的这12年,在每年的春天,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通过一个个感动的故事,一个个温暖的人物,给全体中国人带来一次又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在这些洗礼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和传承,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过十几年的品牌运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能掩盖《感动中国》作为电视媒体栏目代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突出贡献。只有在实践中认识到这些问题并积极克服,才能使《感动中国》更好地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推动新闻媒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本文是安徽省特色专业“新闻学”专业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1.张向东:《“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多重价值与媒体资源整合的启示》,《新闻记者》,2009(3)。

2.姚利权,叶菁:《从“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探析媒体对民众价值观引导趋向》,《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6)。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篇3

授奖辞

《感动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感动人物”,设置了一个宏大的社会议题――重拾并弘扬善良和信义。节目强化了主流价值观,也为观察社会的各个侧面提供镜鉴。

2012年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播出。十年时间,《感动中国》由一个梳理年度人物的节目发展为广为人知的公益品牌活动,“感动”的力量超越了节目本身,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精神感召力。

在十年弘扬“感动”的过程中,《感动中国》共评选出一百多位年度人物(群体),他们当中既有栋梁之材,又有普通百姓,有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也有朴实无华的打工者,有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也有身残志坚的青年模范……

新华社曾发表评论称:“《感动中国》的评选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目前中国媒体中最有影响力、最有权威的人物年度评选活动。”

《感动中国》节目雏形诞生于2002年年底,“央视新闻评论部梁建增给我布置任务,做一档梳理当年度新闻人物的节目。但我在梳理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些不可能回避的年度新闻人物是负面的。经过反复策划论证,节目开始朝着‘影响中国、改变中国、感动中国’的方向发展。”现任《感动中国》节目制片人朱波回忆,“经过反复‘排比’,我们发现‘感动中国人物’是能承载最多内涵的东西。”由是,有了《感动中国年度新闻人物》的提法,后来又改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启功应邀题写了片名。

2003年2月14日,《感动中国2002》首度在春节期间播出,之后的十年,每年2月《感动中国》都会如期而至,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感动中国》的十年,是中国身处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化多元、社会生活环境发生激烈变革的时期。与经济发展相伴,出现了思想道德滑坡、价值观念混乱、社会诚信缺失等负面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感动中国》通过寻找、筛选、聚焦、放大“感动中国人物”,弘扬和强调了主流价值观。

有人说,《感动中国》正在重塑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朱波却认为:“重塑这个词太过了,弘扬似乎更贴切。因为我们所传播的并不是新的内容,节目中表现的每一种感动,每一种价值,都是这些感动人物身上体现的,是他们用生命、用意志或者用一生的努力去实现的。而这些感动或者价值,归根结底,是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与全人类的理想价值是相通的。”

十年,活动编委会成员未变,白岩松与敬一丹的主持组合未变,节目所体现的感动价值观始终如一⋯⋯同时,节目的舞美、灯光、音乐等技术性环节一直在进步。“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我们始终不变的是对善良愿望的坚守。再过十年,这个核心还是不会变。”朱波说。

制片人自述

制片人自述

很多人认为,“感动”就是一定要流下泪水。我说,这是偏见。

在“感动”方面,我稍稍有一点发言权。因为《感动中国》这个节目,我们已经埋头做了十年。

关于“感动”的偏见我还听过很多。当然不是说只有我的想法才是正见,不过,如果你和我一样,对“感动”这个概念专注已有十年,那么你一定不会简单地理解“感动”。

我们的“感动”,实质上是在传达一种价值观。

感动中国要“评选”,比谁比谁更感动,这本身就不合理,因为感动是一个主观情感,我们只能去看感人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在感动我们,是勇敢、正义、真诚,这才是核心。

取舍“感动”是一件折磨人的事。遗憾肯定有,比如2005年的老人白方礼,在2011年的活动里《感动中国》送上了迟到的致敬。对于已经离去的老人来说,荣誉的有无、迟到与否本无所谓,但,观众中有非常多的人在乎,这种在乎是人们对良心的在乎,对感动的在乎。想到这,我越发觉得,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努力从事的确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篇4

1、《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是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组主办的《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经过投票评选出的年度人物。

2、2020年5月17日20:00,201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获得“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荣誉的分别是:樊锦诗、在四川凉山木里森林火灾中牺牲的31名扑火勇士、顾方舟、朱丽华、张富清、杜岚、尤端阳、伍淑清、黄文秀、潘维廉、中国女排。另外,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感动中国》向所有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奋斗者表达了特别致敬。

(来源:文章屋网)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篇5

关于媒体责任,施拉姆认为传播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树立责任感:一是自我调控,大众传播的责任高于通过规范能够达到的层次;二是专业化,不仅要强化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巧训练,而且要提出大众传播的职业标准、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

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现象

社会责任感是媒体应有的职责,伴随着大众媒体功能的广泛化和作用的扩大化,大众媒体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电视媒体作为传播范围广、传播效果强的大众媒体,更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当今电视媒体存在着以下几种较为严重的责任缺失现象。

1.单一追求收视率,导致节目庸俗化

收视率是电视媒体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所谓收视率,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某一节目的收视用户占该地区用户总数的百分比。当前不少电视媒体单一追求收视率,导致节目庸俗化,忽略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开播不久就迅速坐上娱乐节目收视率第一宝座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在开播初期节目语言毒辣刻薄,淡化了相亲节目的服务功能,沦为“秀”的舞台,“秀”拜金“秀”刻薄。女嘉宾马诺“假相亲、真出名”的坦白,表明了节目忽视社会责任的现象。在收视率飙升的同时,节目的庸俗成分也是对受众心理底线的挑战,这是对观众不尊重、不负责的表现。

2.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自广告,而电视媒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播放广告、提及广告商,会削弱观众对电视媒体的信任。

湖南卫视倾力打造的大型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深得观众喜爱。当然,对于每期节目的开场白——“欢迎收看特步天天向上”,观众更是耳熟能详。很明显,“特步”是节目的主广告商,广告商要求在每期节目中必须被提及7次。然而,在某期节目中,由于主持人的疏忽,当节目进行了大半时,主持人才发现忘记提广告商了,便竭力挽回“您现在看到的是特步天天向上……”“您只有在特步天天向上才能……”“只有特步天天向上才能……”一口气重复了7次“特步”。这样的行为必会让电视节目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对于电视媒体来讲,毕竟节目内容才是其主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节目的整体效果,是媒体对观众不负责任的表现。

3.“非爱性掠夺”

电视媒体作为大众媒介,是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之一,在传播过程中,媒体的话语权需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一旦过“度”,会对当事人产生“非爱性掠夺”。所谓“非爱性掠夺”是指媒体以“爱”或“关怀”等善意的目的,对公众人物、公众事件中的某些当事人进行的强迫性干预,而忽略了对方真实的心理感受。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敬礼娃娃”郎铮成为媒体的镜头焦点。年仅3岁的他从废墟中被救出时,举起右手敬少先队队礼,感动了无数人。然而接下来各家媒体的疯狂采访报道,让郎铮开始情绪不稳,媒体却浑然不觉,一味要求他“敬礼”,甚至有的电视台请他上节目。对于当事人,媒体不但没有给予爱,反而一直在进行伤害,进行轮番的“非爱性掠夺”,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

从央视“感动中国”评选看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

1.彰显民族精神,正面引导社会舆论

2002年10月,央视首次启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至今已推出百位人物,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的推选标准为:“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社会进步做贡献,有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取向及时代精神的行为等。这一系列的标准证明,“感动中国”评选创造的是一种爱国民族精神,具有无形的感召力和约束力。另外,“感动中国”评选是将社会舆论焦点集中在反映良好社会风气的一面,通过正面舆论引导大众良好的、自觉的社会行为。

2.以受众为中心,贴近民众

“感动中国”评选摒弃传统自上而下的人物典型确定方式,广泛征集网友、观众、读者的意见,由“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者为中心”。比如,在央视的网站上,及时向网民展现网友推荐人选及网友的评价,并实时显示每一位候选人的票数动态,如此公平公正的评选,自然赢得了受众的喜爱和尊重。此外,评选注重平民意识的表达,追求人的自立自强,倡导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融。

3.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感动中国”并不止于对优秀个体的宣传,而是希望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宣扬和构建,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无论是勇敢坚强的洪战辉,还是用歌声点亮希望的丛飞、收养不同民族孤儿的阿里帕·阿力马洪,他们是一群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动中国的人,他们的事迹是对人类心灵的净化,推动着人类构建和谐的价值体系,走向自我完善。

4.促进大众媒体的互动合作

2003年1月18日,“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评选正式启动,评选过程中,中央电视台与30多家地方媒体合作,共同寻找“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各家媒体互有分工、共同合作,比如,《北京晚报》负责重点报道当选十大人物身上所承载的“十种精神”;央视相关栏目或部门进行全方位互动合作报道,《东方时空》展播候选人物的先进事迹,《面对面》主要制作人物访谈等。大众媒体在广泛的互动合作中,共同承担起媒体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小结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要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大众媒体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电视媒体作为影响广、效果强的大众媒体,更需要树立责任意识,构建社会公信力。

参考文献:

①张培:《淡化了的典型报道——以“感动中国”为例》[J],《声屏世界》,2007年第4期

②何庆良:《施拉姆的传播理论》[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0年第4期

③陈瑶:《绿色收视率与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21期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篇6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之际,举国上下开展“100位为新中国建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新中国成立60年来100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这是一次对革命英雄和感动人物的激情宣扬,是对革命征程里的模范英雄和六十年风雨岁月里的感动一次盛大歌咏,是向新中国六十华诞的厚重献礼,更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次全民参与的“海选”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拉近了我们与英雄和感动的距离,在心灵和情感上激起了我们对英雄和感动的怀念。

新中国的建立,是千千万万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热血与生命铸就而成,新中国的建设,是千千万万优秀的中华儿女用他们的无私奉献、苦干实干铺就而成。今天,我们在祖国母亲六十华诞前夕用我们的心灵去与那些铁血忠贞,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交谈,与那些感动我们和感动中国的感动心语,这对我们的灵魂是一次深深的震撼触及,对我们的心灵是一次温暖的净化洗礼。

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我平静得如一池水面。我用了很长时间,才把那些英雄的事迹读完,我又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把那些感动中国的感动读完。那些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那些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感动,已深深地在我的心底里沉淀,已深深地在我的血脉里循环。我用平静的心绪和还未擦干的泪痕去抚慰刚刚激昂澎湃和泪水飞扬的状态。我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那一百五十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和一百五十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人物,在他们中间要去作出选择,真的好难好难。

我想,又为何不是一百五十位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五十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每一位英雄候选人物和每一位感动中国的候选人物,我已在需要选择的候选人的编号前面作了浅浅符号,以示作为推荐的人选,读完后,却发现几乎每一位候选人的编号前都作了浅浅的符号。我想,不仅是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与我有一样的心情,这不仅是一次让我们灵魂与心灵感到震撼的评选,这还是一次让我们难以割舍的评选。读他们的战斗故事和英雄业迹,读他们的碧血丹心和儿女情长,读他们的大义善举和拳拳爱心,读他们的呕心历血和无私奉献,读他们的坚定信念和崇高境界,真的好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入选,真的好希望那些英雄和那些感到中国的感动都能在华夏儿女心中永驻,真的好希望那些英雄的事迹和感动中国的感动都能在神州大地唱遍。那是对英雄和英雄故事的深切缅怀,是对感动和感动中国的深刻铭记,是对民族和未来的激励与呼唤!

我用激昂澎湃的心绪把那些英雄和感动的故事一一读完,我用敬仰深情的笔触把那些代表英雄和感动的序号轻轻描满…

那一个个响彻山河的名字,那一座座挺拔伟岸的身躯,那一幅幅英勇壮烈的图景,铁骨铮铮,如歌如诗。被俘时身无分文、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不朽诗篇的方志敏,“就是把骨头烧成灰,还是共产党员”的邓中夏,孤胆敌营、确保党的中央机关转危为安的钱壮飞;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可安的张自忠将军;率“八百壮士”孤军奋战的谢晋元;“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凛然决绝的就义诗;从容躺在敌人铡刀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狼牙山五壮士气吞山河的英勇壮举,八女投江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还有我们从小聆听着长大、能背得如流的江姐的壮烈故事,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电刑、竹签,敌人用尽各种酷刑,没能让她屈服,“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一名柔弱的年轻女性用钢铁般的意志向凶残的敌人铮铮誓言,那是一部悲壮惨烈、可歌可泣、传承世代的不朽诗篇!

那一颗颗挚热滚烫的善心,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感,那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谣,真情深情,温暖动人。我们因正义力量、英雄主义而感动,我们因辉煌成就、卓越贡献而感动,我们因不屈于困境、仁爱善良而感动…。每一个感动中国的感动都是一座丰碑,都是一部精神史诗,都是一首悠美动人流传久远的歌。丛飞,“一名用爱心感动中国的“业余”歌手,怀着一颗诚挚的爱心,致力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资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他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华美乐章,谱写了善良与爱心的动人诗篇!罗映珍,一位普通的公安女民警,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1000多个日日夜夜默默地坚守、默默地付出,用包含着真情和热泪的600多篇日记呼唤着成植物人的丈夫的苏醒”,她用一位女性的坚忍无怨无悔地坚守,她用一位妻子的柔情执着地爱恋,她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女警!她是天底下最美最美的妻子!李桂林、陆建芬,一对在大山深处坚持19年的夫妇,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给了贫瘠大山。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著名词作家阎肃包含深情地写下这样的评价,“星星和月亮在一起,桂林和建芬在一起,太阳和温暖在一起,桂林和建芬了不起”!是的,他们了不起,19年在悬崖绝壁上的坚持,无论刮风下雨,也无论寒暑秋冬,19年是短暂人生中的漫漫长路,从年青到中年,即不是“责任”和“良心”能道明,也不是“寂寞”和“坚守”能言尽,那份感动,我们收获了温暖与深情,收获了责任与良心,还收获了酸楚与眼泪。他们“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其实,又何止这一百五十位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和一百五十位感动中国人物,在漫漫的中国革命征程中,还有千千万万为民族独立、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在60年沧桑风雨岁月里,还有无计其数为民富国强、为民族振兴而奉献着青春热血、奉献着爱心仁义的感动…。他们都定格在共和国的记忆里,都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他们都是永恒里的永恒,都是诗篇里的诗篇…

在这样一个不算太炎热而多雨的夏天里,轻轻翻阅着关于英雄和感动的故事,一字一句读着写满波澜壮阔、气吞山河、催人泪下的壮丽史诗,怎能平静心绪,怎能不抒发情怀,怎能不让我们去想像那些曾经的血雨腥风和枪林弹雨,怎能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去轻轻抚摸那些关于热血忠贞、关于奉献牺牲、关于梦想信念、关于仁爱善良的心灵画卷!

真希望那些为民族独立、为新中国的成立在枪林弹雨里出生入死、在严刑拷打里坚贞不屈的英雄如滔滔暖流,在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心间永远流淌,真希望那些感动中国的感动,如一部永无止境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在泱泱中华、神州大地温暖而深情地天天上演…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篇7

是不是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报道方式,而且也是中国媒体中常见的内容,关于典型和典型报道也是中国新闻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那么,“感动中国”是不是典型报道?

典型之所以称为典型,是指它是某一类型的代表,是指寓于共性中的个性。再看看感动着中国的人们:农民工魏青刚――三次跳入海中搭救一个素昧平生的人,他是助人为乐的典型;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十年磨一剑,占领国际科技前沿,报效祖国的典型;邮递员王顺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爱岗敬业的典型;残疾人舞蹈演员邰丽华――追求光明、战胜困难的的典型;青藏铁路建设者,乡村卫生员李春燕;当代孝子田世国;抗艾英雄桂希恩等等,一系列人物和团体,他们都是引领一个时代,昭示一种精神的典型。

但是,人们在观看“感动中国”时,却丝毫没有感受到我们所看的是典型报道。原因何在?因为“感动中国”是一种淡化了的典型报道。

形式上的“隐藏术”

谈到典型报道,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先进、落后、中间等等政治概念。既然有先进、落后,那么就要有一种凌驾于先进、落后之上的力量来钦定,而媒体在人们的观念里就充当着这样的角色。典型报道的主要目的是树立供人们学习的榜样。在报道过程中,媒体故意“拔高”、强扭角度、厚此薄彼、牵强附会的做法,使人们对典型报道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是抵触情绪。

“感动中国”,作为一种“改良型”的典型报道,它换去了传统的典型报道的外衣,特别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

1、平静产生震撼

“感动中国”没有拔高,对每一位候选人事迹的讲述都是用平静的语气。每一位被访者都是用平静的口吻叙述着他们所作的事情、他们肩上的责任,在这里你听不到豪言壮语,看不到轰轰烈烈,只有平静。例如对钟南山院士的报道,看到同事病倒下去的感觉――就像没有硝烟的战争,他把自己摆到了战士的位置上;他向卫生部提出请求,把最严重的患者送到呼研所来,这是他的责任,这个事情应该这么做。面对SaRS的肆虐,一位老人在不经意间表现出的责任感,坚定的信念以平静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平静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刹那间,双重的平静叠加成一种震撼,震彻人的心灵。那是一种感动,源于平静。

2、真实才是源泉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更是典型报道的生命线。“感动中国”之所以让中国感动也源于真实,失去真实的“感动中国”只能叫做欺骗中国!厚此薄彼,牵强附会的做法是坚决杜绝的。另外,细节是表现真实的有力工具。如为了一个陌生人,农民工魏青刚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无惧无畏。然而在主持人和现场观众面前,这位来自河南农村的小伙子却显得有些紧张,只是说:“你有困难的时候,别人帮你,人家有困难你能不帮助别人?”纯朴的话语,细节的展示,等于真实的显现。这种毫无修饰的情景给观众绝对的真实,也给观众绝对的感动。每一份感动都来自对真实的展现。

3、精神感动中国

真正支撑“感动中国”的实际上是候选人的精神。每一位候选人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每一个故事之后都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才是“感动中国”的灵魂,是这种精神深入人心,让中国感动。就像央视对“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推选标准的解释一样:这些人可能身份各异,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有的可能曾经见诸媒体,有的也许还不为人知,但是,他们共同的特质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同时,这种让整个中国感动的精神,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对某一种个人行为,个人人格的赞颂,而是这个时代的选择,整个民族的选择。一次次感动中国的人们:桂希恩、刘姝威、田世国、徐本禹……从他们身上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价值标准,而是一个民族的价值标准,这是足以让整个中国感动的标准。

在社会变革中,引发了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人生价值思考。在经济杠杆特别是金钱作用明显增大的情况下,主流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人们在价值标准的选择上也处于一个迷茫的阶段。“感动中国”所树立的价值标准正好给了彷徨中的人们一个及时的答案。社会的探索能够在他们身上找到答案。这就是感动中国的时代感,价值观认同不断引导着观众,就是典型的魅力所在。

用平静的方式表达,以平静的方式展示,源于生活的真实,凝聚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感动中国”的感动方式。

心理“按摩术”

“感动中国”让中国感动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收视心理。观众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电视节目,或激动或平静,时喜时怒,时哀时乐,看似简单的收视行为,暗含了复杂的心理活动。电视观众的视听心理活动有意识无意识地遵循一些普遍性的心理法则,如对立原则、自主原则、和谐原则、平衡原则、自我实现原则、补偿原则。“感动中国”的报道就悄然契合了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为观众进行了一次次有效的心理按摩。

1、契合对立原则

对立原则指人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与通常的观念、情感、行为相对立的,非功利性的原则。“感动中国”的报道其对立原则里的非功利性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歌唱演员丛飞,有自己的亲生女儿,却兼起了183名贫困孩子的“爸爸”。他把自己的所有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借贷。可是,一个支撑别人站起来的人,自己却重重摔倒了。

2、契合自主原则

在电视的视听行为中,自主原则表现为追求自觉自由,坚持自己的偏爱嗜好和选择取向。在整个“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过程中,给了观众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决定权就在你手中”,10位得奖人由观众投票选出,自主原则充分体现。这种选择的结果,牵动着观众的心,有效提升收视率。

3、契合自我实现原则

“决定权就在您手中”,这种适度的参与以及节目的互动,使“感动中国”获得更广泛、更深入的认同,满足了观众的潜在欲望,契合了观众的自我实现原则。

在内容上,“感动中国”的候选人多数来自平民阶层,本身就是平民百姓,在现实中很少有机会成为瞩目的焦点,然而在“感动中国”中有了这样的机会。每一个平民阶层的候选者的入围,对于普通的受众来讲都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实现。

对立原则、自主原则和自我实现原则,恰恰是现阶段受众最普遍的、最易受其影响的视听心理法则。原因是,我们曾居住于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思想都统一于唯一的真理性标准,这种统一压制了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而自我与自我实现便成了现阶段这个变动的时代中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从视听心理和社会心理上讲,“感动中国”悄无声息地取得了成功。

强大的媒介推广阵容

据初步统计,从2005年1月3日到1月15日,网友、观众和读者的总投票数达到九十余万张。这样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来自强大的媒介推广阵容,而且在连续四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过程中,“感动中国”四个字中似乎已经透出一丝丝商业运作的味道来。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2年10月,由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在当时所有的宣传渠道中,其公信力是最大的;另外,在覆盖面以及传播速度上,中央电视台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2003年3月,《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一书出版发行。这可以看作是节目衍生品的开发。这本书的发行既得到了经济效益,又延伸了“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的影响力,同时也延伸了“感动中国”这个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2003年11月18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评选正式启动。中央电视台在世纪坛召开了隆重的新闻会,国内上百家媒体参加了会。会上了活动相关信息和组委会推荐的25位人物的详细资料。这次的会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感动中国”在为自己造势,“注意即是被消费”。

在“感动中国2003年年度人物”评选过程中,中央电视台指定30家地方合作媒体,共同寻找感动,传播感动。多家媒体联动产生“和声效应”,这种宣传效果远远超过了央视一家演“独角戏”的宣传效果。同时,2004年2月1日,央视国际网站20位候选人资料,开始网上选举投票,网络的力量加入到了“感动中国2003年年度人物”评选中。

在“感动中国”的媒介推广中,央视不但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力量,同时还借助了地方媒体的助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一个也没有少。“感动中国”之所以让中国感动,媒介推广的力量不可小觑。而今《感动中国》也因为节目强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成为中央电视台最有影响力的品牌节目之一,单一节目广告标的金额就达到了1450万元。这样可喜的成绩会让“感动中国”更加感动。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篇8

关键词:经济年度人物;使命;责任;悲天悯人;道学情怀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093-01

201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已经揭晓,又一批在中国经济领域有影响力的经济人物被推选出来。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级别很高,被誉为中国经济界的“奥斯卡”。自2000年评选至今,已经走过12个年头,共评选出120多名经济年度人物。这些当选的年度人物是中国经济的典型样本,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和希望。

纵观这12年的历程发现,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标准是在不断调整的。最初注重创新精神,自2006年开始,开始回归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使命意识。而在当下全球经济低迷,中国经济也急需提振的情况下,评选的标准则是“实业的使命”,突出实业的重要,甚至把做实业当作使命,这就多了一股壮怀激烈的悲情意识,也渐次凸显出中国企业家所特有的一种底色,这就是悲天悯人的道学情怀。

尤其是2008年,这一年评选出来的经济年度人物中十位居然有五位企业家表达出这种情怀,这不禁让我们对中国经济界的这些企业家们肃然起敬。这五位分别是远东电缆蒋锡培、李宁国际李宁、汇源果汁朱新礼、海南农垦王一新、雅昌万捷。我们来看他们在颁奖典礼上的获奖理由以及获奖感言。

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蒋锡培的获奖理由:一个用责任称量财富的企业家,10年来,他最关心的不是电缆铺了多远,而是连通了多少残疾人的心灵。而李宁则说当初一定要让中国的运动员穿上自己国家的领奖服的决心和情结是他创业之初的梦想。汇源的朱新礼开始果汁事业是因为看到报纸上一个果农卖果难,感慨万千,希望30年后中国农民能过上美国人那样的日子,感慨只有中国农民牛起来了,我们中国人才能真牛!海南省农垦总局局长、海南省农垦总公司总经理王一新先生作为“屯垦戍边的领军者”,在与一个老农垦人谈心中得知医疗保障困难后揪心不已,感觉自己“左肩担着56年历史沉淀的责任,右肩担着百万民生”。雅昌万捷则表示他开创的印刷事业是“要让900年后,印刷术的故乡重新赢得世界的尊敬”。

从上面这些企业家赢得尊敬的理由和他们的感言可以看出,新一代的企业家身上的使命意识远远高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他们对弱者深深的同情、对国家和民族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企业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的新生事物。这个新生事物一出生就注定是临危受命,挽救和发展中国的经济。从蒋子龙笔下的第一代企业家形象乔光朴乔厂长决心要救活一个厂,到现在以上述五位为代表的企业家致力于解决更多的人就业、更多人的养老,更强大的中国形象,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就在企业家身上深深扎根并一脉相承,可见,悲天悯人,忧国忧民就一直是中国企业家身上所具有的品质。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篇9

综观经济风云人物评选历程,此届经济风云人物评选颁奖活动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风云人物特点突出业绩斐然

此届经济风云人物评选活动自2012年9月启动以来,经由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委会严格审评,上述十二位企业家因特点突出业绩斐然,而在强手如林的报评企业家中脱颖而出: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位居中建总工程局前列,名列2012湖北百强企业前三甲: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80万吨乙烯工程和800万吨炼油改造项目如期建成,填补了华中地区大型乙烯项目的空白:中国联通湖北省分公司与湖北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智能湖北”装上了强大引擎:汉口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把科技金融作为主攻方向,全力打造“金融硅谷”:金汉江纤维素有限公司经过三十年坚守,不仅位居行业的龙头老大,而且三次改写国标,比肩国际巨头:顾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成功登陆深圳中小板,成为中国塑胶管道行业的领跑者:景天棉花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棉纺能力将达50万锭,跻身于湖北最大的棉纺企业;盛隆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节能环保产品,使传统行业焕发新活力;武汉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医药,从专业化中找出蓝海;武汉智能电梯有限公司凭实力与狼共舞,奋勇进军国际电梯市场;宝源木业有限公司致力绿色环保经济,“轻型木结构房”质压群雄,深受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客商的亲睐:百步亭集团有限公司“义利兼顾”,缔造十二万人和谐社区。

二、领导重视省“四大家”倾情祝贺

近些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对企业发展及企业家队伍建设更加重视。他们认为,产业是财富之源、发展之要,企业和企业家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稀缺资源、宝贵资源。所以,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倡导和培育重商文化,响亮提出“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着力营造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浓厚氛围,创造崇尚发展、尊重创造、重商护企的优良环境。一大批企业和企业家在荆楚大地成长壮大,成为推动湖北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中流砥柱。

对于经济风云人物评选活动,省领导更是关注有加。本届经济风云人物评选活动揭晓之日,正是湖北省两会召开之时。在省两会期间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省领导特意于2013年1月27日中午,组织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四大家”主要领导,在武昌洪山礼堂省两会会场接见了当选的十二位风云人物。参加接见的领导有: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省政协主席杨松,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副省长许克振,省政府秘书长王祥喜。在接见时,省领导与经济风云人物一一热情握手,祝贺他们过去一年取得的骄人业绩,感谢他们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并请十二位经济风云人物坐前排,省领导站在后排合影留念。据悉,此次接见,是历年来省“四大家”主要领导出席最齐,规格最高的一次。

三、颁奖仪式简朴隆重别开生面

本届经济风云人物评选颁奖活动效仿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清新会风,不铺红地毯、不摆鲜花绿草,不张灯、不结彩,不设颁奖台、不摆庆功宴,一改往届华丽张扬之风气。

2013年1月27日上午,湖北省企联等主办单位把十二位当选企业家请到位于东湖畔的楚天传媒大厦,省企联会长邱思胜、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涂焱生等主办单位领导,分别热情的拜会了当选企业家,与当选企业家座谈交流,并陪着当选企业家观看摆放在大厅里的彰显每位当选企业家简要事迹的视屏和牌匾,整个活动轻松愉快,温馨和谐,热烈务实。

当日中午时分,在赴洪山礼堂接受省“四大家”主要领导接见的车上,活动组织者将亮晶晶的奖杯和奖牌郑重地授予每位当选企业家,演绎出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车颁奖仪式”。

当日12时50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四大家”主要领导,在繁忙的省两会会议期间,专程来到当选企业家们中间,与当选企业家们亲切握手,真诚地祝贺,衷心地感谢,并合影留念。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篇10

“能够动一些许久不动的感情,动一些人类才有的感情,这弥足珍贵。”这是香港金像奖主席陈嘉上在参加2012感动香港年度人物评选典礼时发的微博。

12月2日,由香港亚洲电视和中国人寿(海外)联合主办的2012感动香港年度人物评选在香港揭晓。这是自2010年以来的第三次评选,由香港公众参与投票。本届评出了10位(对)感动香港年度人物,他们的事迹集中体现了香港人专业、进取、博爱的核心价值。

 

2012感动香港年度人物首席评委,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在颁奖典礼上表示:“感动香港的故事并不仅仅体现在提名者的身上,而是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举行这个颁奖礼,就是要用香港精神的正能量,去感动每一个人。”

 

见证良心

亚洲电视“良心系列”之“atV感动香港年度人物评选”,于2010年至今已连续举行三届,得到社会各界人士鼎力支持。《atV2012感动香港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继续以恢弘大气的舞台设计及灯光,把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故事再现屏幕,让全港市民再一次看到香港独有的精神力量。

 

逆境下保持乐观,穷困时不减斗志,这是香港艰苦打拼、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溺己溺,相互扶持,更是香港精神的重要部分;成功时不忘回馈社会,困窘时不离不弃;贫寒困苦,却为人分忧解难;身体残疾,却坚持守望生活……这些都是香港精神的真正含义。

 

坊间认为,现代生活的浮躁和压力,正在蚕食这种可贵的传统。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表示,在香港人推崇的“狮子山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同舟共济、平等待人,它的前提是要有包容之心,求同存异。

 

本次评选,评委们都将各自的感动分享给港人,全国政协委员朱莲芬希望市民能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爱心、善心和包容;立法会议员林大辉表示:“从27组入围者中选出10组很困难,希望日后可增加名额。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容易,很多人都须克服身体或经济上的困难,腾出心力去援助更需要帮助的人。”

 

亚视执行董事盛品儒表示,感动香港年度人物评选,是亚视将“良心”作为企业发展方向的开山之作,是希望为社会注入正能量。他强调,无论参选者最终获选与否,他们都是香港社会的英雄。

 

关注边缘人

颁奖典礼上,2012感动香港年度人物的故事令人动容。人们注意到,这次获选人物的关键词有两个,“义工”和“拯救边缘人”。

在香港,义工是社会公认的普遍性群体。关心弱势,关心边缘群体,是义工工作的一个方向。业内人士称,这和香港人自幼接受的教育观不无关系。生活在与内地孩子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接受中西文化的交融,香港的小孩没有固定模式的教育,没有“主旋律”的灌输,和内地孩子从小被灌输的“做人上人”不同,港人从中学开始接受的教育就是,做一名优秀的普通人,能够照顾好家人,帮助有需要的人群。

 

随着香港市民的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有专业教育背景和专门技能的义工也日渐增加。这次入选者中,有几位是在医学、教育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这些有专业技能的人士在义工队伍里大受欢迎。近年来,香港义工局也组织了有专门技能的义工团队,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家居安全、医疗、音乐、导游等服务,而且还设立了“义工培训及拓展中心”。

 

近些年,义工关注的对象扩大到城市边缘人,边缘人在香港大致分为三类:吸毒者、与家人关系不睦而流落街头人士,以及精神疾病患者。此次入选者中,有数位多次挺身而出帮助流浪者、帮助丧亲家庭捱过极致痛苦的事迹。

 

人物素描

【梁纪昌】关键词:食物银行

梁纪昌不单是一位尽心尽责的校长,更是学生们心目中和蔼可亲的“爸爸”,他出钱在学校设立了食物银行,以解决学生生活上的燃眉之急。香港有一年收费14万港元的幼儿园,但鲜鱼行学校却专收穷学生。在这所学校,学生可以拿做好的功课从校长设立的食物银行换食物回家,甚至可以拿好成绩换电器补贴家用。校长梁纪昌10多年来努力为学生提供生活帮助,因为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梁校长最后把200多个学生艰苦拼搏的事迹汇编成了一本感人的书册。他在得奖时透露,早前拍了一个广告,取得六位数字酬劳,已全数捐助学校,希望可以帮助更多学生。(人物事迹详见2012年12月刊《沪港经济》) 

 

【曾宪梓】关键词:捐助

香港金利来集团主席曾宪梓一生节俭,在香港生活44年从不赌马,不跳舞,自己每顿饭的花费不超过10港元。曾宪梓在香港创业不久,就开始捐助家乡广东的教育事业。至今,先后捐助的项目超过800项,涉及教育、科技、医疗、公共设施等方面。曾宪梓创设了两个基金,即教育基金和载人航天基金。教育基金成立15年来,共奖励内地7000多名优秀教师。从2000年开始,该基金每年资助北大、清华等35所内地高校1750名贫困大学生。“能帮助别人渡过难关,我最快乐。”曾宪梓说。

 

【周树德】关键词:忍受力

香港人做义工已成习惯,周树德(阿周)就是其中的代表。阿周是一位平凡的小贩,每月收入只有千余元。26年来,他风雨不改,坚持每日到佐敦、油麻地及深水埗一带,为露宿者送饭,替他们剪发。他的第一个服务对象,是一名被骗尽家财精神失常的露宿者,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不易信任陌生人,全身散发异味。阿周除了要有无比爱心,还得有非凡忍受力才能取得其信任,使其接受帮助。

 

【杨明燕】关键词:黑暗天使

杨明燕长期的义工生涯是陪伴丧亲者,经历了许多生离死别,被誉为“黑暗中的天使”。她说,“陪伴不是接过对方的痛背在自己身上,而是伸出自己的手,让丧恸的家属知道,有人同行。无数家庭在遽失家人后,面临解体的残酷考验,调适不好的丧失求生意志。我总是对他们说,你一定要笑一下,在天上的亲人一定会很开心。”

 

【潘德邻】关键词:不能停止

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潘德邻,在香港红十字会担任义工接近30年。如果把潘德邻参加香港红十字会援助汶川地震灾区项目的里程算起来,可以绕地球五圈。三年来,他坚持每两周利用一个周末到四川德阳为灾区伤残人士会诊、做手术,从未间断。“我们深知,康复过程非常漫长。我们已经开始了,就不能停止,一直到大部分的工作做完了,我们培训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接手了,我们才能走,才能放开。”潘德邻说。

【周伯展】关键词:大使

从“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正式启动的1997年直到现在,香港医学界眼科领域的权威人物,被盛赞为“眼科圣手”的周伯展几乎全程参与。他多次以特邀“复明大使”的身份,前往北京、云南、甘肃、西藏等地为白内障患者治疗。他担任了10年复明大使,与团队完成500万宗个案,又在内地成立扶贫眼科中心,培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