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26:27

高中美术鉴赏篇1

关键词:美术鉴赏、新课程、体验、多媒体、

        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可以看出美术鉴赏教学不仅仅是将艺术大师的杰作展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学习让学生自己具有独立思考、评价、反思作品的能力。并在鉴赏之后运用已有的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独立创作。目前美术鉴赏课的现况:

        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过去的教学过多完全忘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只是让学生记住我们教学规定的作品的理论评价,用固定的美术欣赏方法去欣赏,学生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美术课同其他的应试学科一样死气沉沉,没有想象,没有创造。有时为了活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教师就大讲特讲美术方面的细节,如某个画家的风流韵事,或某幅作品的拍卖价格风暴,或就是他所经历的人与事,学生听得倒是颇有味道,一笑而过,待教师再回到正题上时,才发觉已经离题千里。在高中的美术鉴赏课上,光是谈画面讲故事是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那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天地,美术鉴赏课自然成了高中生的“休息课”了,再次,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媒体众多的社会里,课本上的图片知识内容已不再新鲜且缺少生动性,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即使教师企图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被提问的学生也只是照着书本干巴巴地念上两句而已。从深层次看,是我们原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现实情况,本人结合自己的美术教学工作,做了一些尝试探索。

        一、主持人式美术鉴赏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有很多的教学方法都应大胆尝试。在一堂美术鉴赏课上,我要讲述中国古代的陶器与瓷器。由于很多同学来自农村,家里还保存有陶制的“缸”“瓮”我请每个同学讲解对这种陶器的特点,如颜色,质地及原料构成。当把每个同学的描述归纳在一起后,恰恰就是课文中对陶器定义的描述。同时,我也借助网络,整理了很多有关陶器的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全班同学。

        在我与同学们的共同讲解下,我和学生们知道了很多从课本上不能了解的东西: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

课后,我综合了学生对这堂课的看法,这些看法对我进行节目主持人式的教学的构思是大有裨益的:学生表示喜欢主持人式的教师,“这样可以让课堂变得更为轻松”,“主持人一定不乏幽默感,讲起课来肯定有趣,决不会让人恹恹欲睡”,“这样的老师更富有魅力,课堂内容也鲜活多彩”,极少数同学则认为那样课堂可能会失控;学生表示很乐意接受课堂上进行比赛这种教学形式,他们对老师展示的大量图片也很感兴趣。学生普遍认为更多的图片和课外知识能使他们视野更为宽阔,优秀的课件能使他们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习的积极性。经过实践,我发现做一位主持人式的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用启发、鼓励的方法,活泼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积极培育竞争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课本,并尽自己所能去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实践中式鉴赏

        在美术鉴赏课中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教学手段主要是看图片,然后就是你说我说,手段的单一性不仅令学生感到乏味,教师也觉得疲惫,学过的东西很快忘记,常言道“动口不如动手”,我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和可能的尝试,着重感受、体验和兴

趣培养。教师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应具有较大的宽容性,比如:在讲授完我国民间剪纸时,可要求学生根据所讲内容自己折剪,即让学生动手“剪一剪”,几分钟后通过实物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并与众人分享。这类作业要求在设计时目标明确,作业便于完成,作画工具简单,这样的教学活动效果良好,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被展示出来时,都喜滋滋的,每位同学都有成就感。

高中美术鉴赏篇2

目前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学内容大都是古典艺术,针对当代艺术鉴赏的教学内容很少。据调查表明,由于缺乏相应的当代艺术鉴赏教学,当代高中生对当代艺术极为陌生,部分学生对当代艺术的概念、代表作、艺术家不甚了解。而经过对当代艺术的分析、解释之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对当代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并表示想进一步了解当代艺术的代表作以及当代艺术家,希望教师能把当代艺术引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增强自身的艺术鉴赏力。由此可见,当代艺术进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具有很好的学生基础,把当代艺术引入高中美术教学符合时代潮流对高中生艺术欣赏力的要求。

二、当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实践与总结

1.当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

把当代艺术引入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后,先从当代艺术简史开始,介绍当代艺术的四种主要类型(大地艺术、装置艺术、概念艺术、过程艺术)的主要代表作品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评价作品传达的情感及其艺术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不仅会评价一幅美术作品,还会对作品进行批判。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多带学生参加当代艺术展,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2.当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总结

(1)教学成效通过对当代艺术的教学,学生的艺术兴趣得到显著提高。学生普遍喜欢新异的现代艺术,并认为将当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比古典艺术鉴赏教学更有趣。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自己的知识面得到了显著提升,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不仅会欣赏艺术品,还会作出适当的批判性评价。

(2)注意事项首先,教师应当系统地讲解当代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当代艺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进行讲解,缺乏系统性的梳理,所以学生学习较为吃力。其次,合理安排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课时比例。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不能太片面,既要引进现代艺术课程,同时不能丢弃古典艺术。只有合理安排两种课程的课时,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力。再次,教师要多带学生参观现代艺术作品展。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力的提升,不仅要靠课堂学习,更要靠对作品的领悟。最后,由于一些当代艺术的观念较为偏激,教师在对教学中应该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教师应该恰当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③

三、结语

高中美术鉴赏篇3

【关键词】:模块;美术鉴赏;教学;体验

一、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教学中存在的理由

针对目前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课时少、任务重的目前状况,美术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魅力,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模块教学的任务。但客观现实是,高考压力依然如故,高中教育仍存在许多对美术课教学不利的因素,致使学生很少有进行艺术鉴赏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机会。具体表现为:

1、美术鉴赏课变为逸闻趣事会

教师讲述与作品相关的故事情节和轶事趣闻过多上课时,有些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表面上看,应该是一堂成功的艺术鉴赏课。而实际上,教师所讲的不是作品本身,只是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简介、传闻轶事以及相关的故事等内容,一节鉴赏课往往变成了对艺术家闲闻轶事的介绍和对作品故事情节的描述,并不是真正作用上的美术鉴赏。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抓住教学的本质,以为了解了作品的情节,就了解了美术作品的全部含义。美术鉴赏课不等同于美术史课,因为前者的主要内容在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有典型性的美术作品,分析它们的美学特点,并展开相应的讨论和评价;而后者的主要内容则是系统地学习中外美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流派的典型样式和风格,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简单地说,前者的关注点是具体的作品本身,而后者的关注点则是作品背后的种种因素和关系。

2、讲解语言过于专业艰深

教师讲解纯技术性绘画语言过多。有的教师在讲解作品时,过多地从纯技术角度进行讲解,即整个作品分析都是从线条、色彩、构图、质感、透视、解剖、光线等方面进行,把美术鉴赏课当作美术作品分析课,过于专业化,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鉴赏课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教育原则。这会使学生觉得美术鉴赏是高不可攀的,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挫伤其参与艺术鉴赏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学生艺术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3、对“模糊区域”束手无策

教师在面对那些没有具体故事情节的抽象的、讲究画面构成的作品时,他们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该从何处着手。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用什么策略来构建通向这些作品的桥梁呢?是美术史为这些风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义,还是课本上简单笼统的描述?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深思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一味讲解和提问学生作品内容中的简单理由。诸如“画内有哪些内容?”、“他们在干什么?”、“该画作于何时?”、“你是否喜欢这幅画?”等等,或者肢解画面,把每一部分的内容讲解一下。既没有中层次的美术语言和形式方面的分析,更没有深层的作品内涵、社会作用、作品意境、画家精神境界等方面的分析。这样的教学怎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4、盲目追求标准答案

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这种现象暴露出教师在审美心理和情商的开发、培养上的欠缺,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更好地开展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而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一节课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要么如痴如醉,要么昏昏欲睡,下课以后,结果都是啥也不会。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出一大群重视懒惰的听众,却无法使孩子们成为有艺术头脑,能独立进行艺术思维的人,这种情况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

1、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普曾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所有新措施的实施和体验都应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艺术。在美术鉴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可以通过与美术有关的作品来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从而起到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以便学生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这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注重培养学生通过作品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鉴赏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相关信息,比如作者,创作背景,创作手法等,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通过作品本身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做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即审美享受。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教学,使学生们不仅能够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3、让学生体验创作过程

高中美术鉴赏篇4

关键词:教材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探索

一、新课程指导下,对教材使用的理解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一个工具,教师的授课内容要以教材为本,但并非是全部。尤其是高中美术鉴赏,“照本宣科”会成为课堂的大碍。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深刻研究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灵活运用教材,针对学生情况进行内容选取和整合,这是教材研发的一个项目和内容。无论教材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在某些时候教师可能需要针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的咀嚼式劳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比方说分类整合,绘画类鉴赏、雕塑类鉴赏、工艺类鉴赏、建筑类鉴赏等等,然后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在每个类别中再进行整合,去繁取精,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和艺术家进行鉴赏。可以按时代分类鉴赏也可以分其他类别鉴赏,这样就不会出现教学内容的“死板”。以下是我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课的内容理解和处理。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在整个西方绘画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讲绘画鉴赏必然不会错过文艺复兴,但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特别多,且不说文艺复兴分为几个时期,又分为不同的地域和风格特点。不仅学生不知道该如何鉴赏,恐怕教师也会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我也绞尽脑汁地想过这一问题,怎么能把文艺复兴的绘画精髓通过一节课或者两节课就能讲出来?于是,我就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进行精减,就像裁一个漂亮的图案,把无关紧要的地方裁剪下去,留下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最后我精简到用文艺复兴三杰的故事、画作鉴赏来讲出文艺复兴人文思想的精髓。

二、新课程指导下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解

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如何达到教学效果也是教师要考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再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课为例,本课中我运用到很多种方法和手段,具体做法如下。

1.精彩导入情境。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会使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会使学生积极的、活跃进参与教学。打破以往的教学导入风格,本课伊始,我用名家名言导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紧接着就顺理成章地进行本课的下一个游戏环节——档案整理。当然这个游戏是有的放矢的游戏,是根据本课内容的需要设置,它是贯穿本课的一条线,在下面文章中我会谈到。在学生兴趣兴起之余再“添柴加料”,学生完全被吸引了进来。

2.小组合作探究和游戏等方法能轻松让学生参与到看似枯燥的教学中。前文提到过我在名人名言引入后的“档案整理”游戏。我是这样操作的,把代表三位画家的关键词打乱,让学生整理归位,学生在游戏中积极地都参与了进来,而且小组合作一起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任务,同时也能检测到学生自学的效果。而后再通过档案词的解释完成对艺术家的介绍,学生知道的不再重要,学生不知道的详细介绍,这样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巨大贡献。这个方法要比单纯教师一个人在台上枯燥地讲要好得多,此方法让我获得了一些教学感悟。

3.巧妙突破重难点。一节课中,教师要用一定时间来定格一课内容的重难点,来想如何突破重难点?当然,在教学中每个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同,所以重难点的定位可能就会有所偏差,我认为这不是特别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用最巧妙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对于这一问题,本课中我的理解是,既然是代表文艺复兴整个时期来讲,那么,要把整个文艺复兴的精髓、意义、价值要讲出来,这个也就成为本课的重点了。文艺复兴的精髓“人文”既是精髓,也是文艺复兴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因此我把作品如何体现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定为本课的重中之中。如何突破呢?思来想去,最后意识到很简单,集结到一个方法——对比法。我将中世纪时期的绘画与三位艺术家的代表作一起排列到ppt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当我把问题提出来,图片放出来,学生一看就都明白了,对比见效果,立竿见影。在对比中学生很快能观察和感受到文艺复兴绘画的不同,也能了解到“人”的重要。那么在三位画家的画作中是如何体现和表达“人文精神”的呢?因势利导,深化教学内容,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当然这也涉及三位艺术家的风格问题,我们不妨将“人文精神”先放下,风格解决了,自然“人文精神”如何体现出来的也就解决了。我的方法还是对比,百试不厌。当我把问题提出来后,学生出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紧接着我将三位画家的三幅代表作品排列出来,“柳暗花明又一春”,学生马上看出三位艺术家作品中对人物塑造和表现的方法有所不同,感受也不一样。这时也用到课堂之初的档案词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理性科学、强壮力量、温柔母性几个档案词竟概括出了三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恰恰就是这几个词体现着“人文精神”,到此,本课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了。

高中美术鉴赏篇5

一、美术鉴赏教学的特征

美术教师大多有这样的体会,鉴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鉴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鉴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鉴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鉴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鉴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鉴赏前者而不能鉴赏后者。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一)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在鉴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鉴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鉴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鉴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

(二)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鉴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鉴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三、绘画鉴赏中的评价

(一)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丢勒和拉斐尔所创作的《圣母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鉴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拉斐尔的画呈一种水平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稍平板些,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圣母子就如附近乡村中的凡间母子,只是头上多了个光环而已。而丢勒的画,由于垂直线和三角形相交,圣子手执苹果的姿势似乎难逃偷吃禁果的干系,让人联想的夏娃。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的网络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迸发出来。如井字形直线象街道、大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二)鉴赏与形式分析

高中美术鉴赏篇6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课审美能力培养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审美教育对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修养有着独特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高尚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并促进其智力发展。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当我们给学生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审美教育时,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与心理方面已接近成熟,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接受新观念、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高中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出了几点法。

一、一、创设美的情境,在启发中实现审美需求

教育教学的改革,首先谈到的就是引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创设美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内容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在创设美的情景中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的基本环节。艺术创造需要艺术想象,以对比引导想象,阐明美术的重要性。教师首先向学生阐明其重要性、社会意义,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联想引导学生想象,缩短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美术鉴赏课中把现实生活中的艺术拉到学生的面前,使课堂讲述变成生动的影像展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学生感到艺术不仅能够美化生活、美化环境,而且艺术就在我们身边的道理。因此,教师教学中的导课、引课尤为重要,它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想像能力得到提高,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础。通过对生活中艺术的观赏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

二、二、充分把握作品中的“美”,教师做好引导者

在美术课中,经典美术作品的欣赏、分析和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把美术作品的欣赏,结合作品创作特定的人文背景来介绍和引导。让学生努力从美术作品中发掘其人文内涵,吸收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内涵,并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教师要启发学生不要将注意仅仅停留在视觉上,而要善于从多个方位去调动自己的感知能力,如听觉、触觉等方面全方位感受。使学生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有的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侧重于造型材料肌理的表现力;有的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等等。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重点进行分析欣赏。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方法单一,作品分析一定避免面面俱到。只有抓住不同作品不同的“美”,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有新鲜感,并有所感想有所收获,这样的欣赏课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三、三、把握作者的审美意境,体验作品的人文内涵完善学生人格

许多教师看来,美术鉴赏的评论应该是艺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实则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学生在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在以往的审美经验看来不“美”的作品无法理解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准,有时艺术也不一定是大众的也不一定要所有人都理解和接受。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应当将美学中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绍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学生们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作用,给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评论有序,避免出现随意的现象。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体验作品的内涵,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地接受新的观念。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我们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充分地了解,然后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生活,审美境界。

高中美术鉴赏篇7

[关键词]美术鉴赏兴趣能力培养提高

美术课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艺术课程,它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美术鉴赏课是美术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品格;有助于学生增长和积累丰富的知识;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使学生在每一堂鉴赏课中兴趣盎然,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得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激发兴趣,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去研究与探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具备丰富的鉴赏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除了熟悉课本内容而外还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各方面的知识来丰富自己,而照本宣科早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主要是因为美术鉴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鉴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青铜器的冶炼工艺涉及金属熔点和合金的概念与物理、化学知识有关;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历史知识紧密关联;美术作品的发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和地理知识相关;花鸟画中各类花鸟形体结构完全依赖生物知识来理解。在教学中美术教师会不断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本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用丰富而全面的知识来感染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并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选熟悉的作品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鉴赏活动。在欣赏作品时,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分析作品,最后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再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故事或有奇闻异事做以解读,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欣赏《向日葵》这幅画时,我就结合“凡高割耳朵”的故事和他的画被拍卖的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美术鉴赏课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各学科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如: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开发右脑,提高智力。在美术鉴赏课中,许多学生还处在欣赏水平阶段,还不具备鉴赏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积累各类知识,提高鉴赏能力。比如:欣赏一副作品,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理解、认识、感受,无论是从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物理的、文学的、音乐的、体育的等角度,还是从情感的、意愿的角度去分析作品,教师都应用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因为鉴赏本身就有许多主观的东西在里面,教师应正确的对待学生做出的分析;当然学生做出的分析也有自己独特之处,不能完全的否定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同时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目前,在学生中存在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对美容易产生错觉,常把“新”、“特”、“奇”视为美,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课的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如:教师引导学生对经典的美术作品进行感受、认识、评价、以及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就像鲁迅所说的[1]“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的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相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的性情,崇尚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乃安”。他透彻地阐明了审美作用辅助道德教育的性能和重要意义。而我在教学中也很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在讲玉器这部分内容时,我把“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作为重点扩展,由此引出古代的人们用玉的品质来规范人的行为。如古代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虽然这是封建礼制,但也有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行为和审美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对美有了追求方向和目标,有了一定的判断标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人格修养的完善。因此,要适当的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不拘一格的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参观、访问、示范、收集、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进行教学。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可采取现代的教学模式,或者采取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要能形成师生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其中在现代教学手段中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可以使鉴赏学习的深度、广度和自主性得到极大的拓展。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十分畅通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把它充分地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因为网络上有关鉴赏知识极为丰富而全面是书本无可比拟的,因此,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多收集网上相关的资料,对知识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断层,精细度都是很好的补充,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正确、灵活的应用。在课后,可以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定有关鉴赏知识的相关网络作业,从而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还能丰富知识。如让学生查找《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年代、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分析它的画面场景等方面仅仅依靠书本和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网络去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所以网络教学在美术鉴赏课上是不可缺少的,合理的使用会让我们的教学更轻松些。

以上是我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要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还需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高中美术鉴赏篇8

   一、知人论世,探知本质。

   古典艺术以客观世界为参照对象,艺术家按照看到的世界来描绘对象,画作是世界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而西方现代绘画不再追求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内心的真实,其艺术理念、艺术标准、创作方法、语言形式、思想情感与古典绘画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欣赏方法就可能看不懂画家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所以,要想欣赏现代艺术,就必须先了解现代艺术产生的土壤——现代社会、哲学思潮、艺术家经历,等等。知人论世是走进现代绘画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了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艺术家的身世经历、理念追求等。现代社会摄像机的出现代替了绘画的写实功能,于是绘画不再执着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是寻找新的出路和存在价值,从而转向内在情感和精神实质。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社会物质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变动,如哲学和宗教新思潮,这对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追求推动着艺术的变革,现代艺术如果没有艺术家的解说和评论家的阐释,则其确实难以理解。比如,要了解印象主义绘画就必须从1863年巴黎艺术界“落选者沙龙”谈起,马奈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不符合学院派的审美标准而被大肆批判,从此以马奈为代表的“落选者”和保守的学院派之间进行了新旧艺术的争锋。马奈在1867年展览会前言写道,这些反对者都是以传统观念来理解绘画的形式、手法和观点的,他们从不承认其他的理解形式,而是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种幼稚的偏见:除了他们的公式,一切毫无价值。马奈先生一向承认别人的才能,从不妄想消灭前人的绘画或者是创造新的绘画,他只不过决心要做他自己,而不是要做某一个别人。印象主义者们走出画室,在户外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和自然界的光色变化,进行现场绘画创作,由此开启一个个流派的艺术实验。只有了解凡·高狂热的宗教情怀才能体会其《星空》中用火焰般、漩涡般弯曲的运动线条表现出的强烈激情;只有了解高更对都市文明的厌恶和对原始文明的向往,才能理解他住在塔西提岛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样的人生哲理问题……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可以使学生按艺术家原本意图对作品进行理解,这种从艺术家的立场来解读作品,是最基本的赏析方法。

   二、点面结合,探知风格。

   “点面结合”是指以艺术家的代表作或一幅画为出发点和切入口,然后结合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感知艺术家的时代风格和整体风格。比如了解凡·高,可以把《星空》作为突破口,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其构图、线条、色彩有何特点?他描绘的夜空和你看到的有何不同?画家这样表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经过讨论后,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作品,如《向日葵》、《吃土豆的人》、《自画像》、《夜咖啡馆》等,学生自然会归纳总结凡·高作品中物象的扭曲变形和色彩的强度明度,从而感知凡·高作品独特的风格。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较为完整地把握一个艺术家或一个流派的风格特色。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最为显着的标志,特别是现代艺术中,层出不穷的众多流派需要抓住特征来分辨,每个流派的画家又有不同的风格,如印象主义绘画中莫奈和雷诺阿有区别,塞尚、凡·高、高更又有区别。所以,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画家的整体风格,而不是仅看到局部和表象。

   三、纵向联系,彰显个性

   现代派绘画是在反叛甚至颠覆古典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与生俱来的叛逆性带来了绘画艺术的不断革新。各个流派都是在否定他人他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主张。运用纵向联系的手法就可以以历史为主线,把各个流派贯穿起来,分辨各流派的艺术追求。比如塞尚放弃了印象主义画家所采用的快速作画的方法,而对物象进行深入、长时间的分析,专注于物质的实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用圆柱、圆球、圆锥体去处理自然”。其画法影响了毕加索,毕加索对塞尚式的形体和结构进行了概括性处理,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拼接来构图,创建了立体主义流派,其肢解破除了传统艺术家对“自然形”的认识,从而产生了空间和结构的心概念。立体主义形体观念对其后的艺术实验产生了重要启示。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都从中吸收了不同的营养。抓住形体这一线索,就可以把这些有传承关系的流派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纵向联系和对比,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把握各流派的异同点,体察现代艺术发展变化的规律,对现代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创作实践,领悟精神。

   现代艺术的鉴赏要不断突破传统视觉程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现代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创作实践活动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加入创作体验的小环节,加强学生对现代绘画理念或技法的认识。如在鉴赏立体主义绘画时,可以让学生用几何图案变形拼接成一定的物象,并说说这样构图的意图,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还可以加入拼贴和实物要素,让学生感知材料、物质要素对绘画的影响。教师要根据不同流派和画家的创新处设置简单可行的小练习、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悟现代艺术的理念风格和审美追求。这样的方式就把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面向生活,慧眼识别。

高中美术鉴赏篇9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鉴赏方式;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67-01

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就是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的系列学习,不仅可以去欣赏一些美术作品,同时也可以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去感受、体验、分析和判断作品,以获得审美上的享受。

由于美术鉴赏不在高考的范畴以内,所以美术鉴赏课也理所当然的成了一些学生的休息课。经常会有一部分学生不是看课外书,就是在做其他课程的作业。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调动起来,如何在学生们欣赏艺术大师们的杰作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评价、反思作品的能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独立的创作,成为美术鉴赏教学中时时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通过在工作中的不断总结,作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教学的目的。

1、选择恰当的鉴赏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才可以避免产生厌学情绪,保证学生对美术鉴赏课兴趣的持久性。

如在鉴赏印象派绘画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印象派的色彩,笔触,激情等,可以配以印象派的音乐,让学生在美妙的意境氛围中去了解印象派,提高审美能力。

如在鉴赏《蒙娜丽莎》时,由于学生们的知识底蕴,审美能力的差异,其鉴赏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此时,教师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讨论,对于各种结果,都给予充分的表扬,并给以一定的引导,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不仅可以是学生了解作品的内涵,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如对陶瓷的鉴赏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中去考察;让学生在网上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陶瓷的历史、文化、发展,真正感觉到艺术的魅力所在。

2、重视培养学生的鉴赏基本能力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美术鉴赏方法,就无从下手,更谈不上接受作品中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一些美术术语和鉴赏方法的教育。

如在鉴赏《哭泣的女人》时,有些学生认为这与什么都不像,把作品与现实相对应,最后得出不美、很丑的结论。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鉴赏的方法,不理解作品的艺术活动和作者的时代背景、思想感情。

如在鉴赏齐白石的篆刻时,其刀法的苍劲有力,布局的强烈对比,完全是通过纯粹的形式所表现的,像点画的粗细轻重,结体的疏密,线条的快慢节奏等。

可以看出不同的美术作品,其评判的标准,鉴赏的方法也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与技巧,才可以体会到其中的美感,开拓自己的艺术眼界。

3、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

美术鉴赏的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在学习民间美术鉴赏时,可以要求学生到民间、集市中去收集旧的剪纸、年画,也可以从网上、报纸、杂志上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收集资料,用自己的观点分析、理解和评价其艺术作品。

如在《原始人的创造》中,对于原始美术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起源于劳动,有人认为起源于游戏,有人认为起源于巫术。这个时候就可以让他们发表各自的看法,在讨论中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

4、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网络已经成为现在人们收集资料的一种主要的手段。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也是美术鉴赏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网上可以查到画家、作品、背景、评论等等,不仅可以了解到许多作品的背景,评论,更可以在查阅、欣赏中学会对艺术的鉴赏。

如在鉴赏项圣谟的大树风号图时,只要在百度中输入“项圣谟大树风号图”,就可以搜索到大量与作者有关的作品,本作品的时代背景,所要表达的意义以及人们对其的评价。

结 论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会评价的语言,掌握鉴赏的方法,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因此,我们在加强自己各方面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总结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就一定可以上好一堂成果的美术鉴赏课。

高中美术鉴赏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鉴赏氛围;美术资源;教学手段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作品与美术想象的活动。它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和主体性的实践活动。”笔者从事高中美术教学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深知美术鉴赏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学生的美术创造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获得审美鉴赏能力是美术鉴赏的目标。那么,究竟有哪些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切实有效地获得审美鉴赏能力呢?

一、营造良好的鉴赏氛围

1.教师以身作则、身先示范。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有自己昭昭才能诗人昭昭,自己如果昏昏是不可能使人昭昭。因此,要让学生学会鉴赏,教师自己必须懂得鉴赏。

例如,美术鉴赏教学的第一节课,就是教师的鉴赏示范课。教师在这节示范课中,要以自身的美术专业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爱上美术鉴赏,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而笔者的美术鉴赏第一节课则是以鉴赏古今中外名画为主,用自己的鉴赏语言来感染学生。如,鉴赏达芬奇的经典画作《蒙娜丽莎》,笔者如是说:“《蒙娜丽莎》其穿越亘古的幻魅一笑令无数人着迷。她朴素的装束中显着高贵;她沉稳的姿态透着端庄;她憧憬的眼神彰显着睿智;而她身后的背景又凸显了其胸怀的博大。几个世纪过去了,艺术的魅力穿越了时空,人们记住了那令人着迷的名字——蒙娜丽莎。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当笔者用这种富有诗意性的语言去鉴赏古今中外名画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感受到一种审美鉴赏之美。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双重的“美”,一是作品的美;二是鉴赏语言的美。在这双重美的熏染下,学生则喜欢上美术鉴赏课。

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十几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对美术鉴赏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对于美术鉴赏中的发现敢于提出,与教师的交流则更加顺畅。

高中生对于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具有了深刻的思维能力,因此,在美术鉴赏过程中,教师应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言,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在鼓励与鉴赏中学生就觉得自己的生命尊严得到了尊重,也感受到教师亦师亦友的情怀,于是就更加愿意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了。比如,在一个鉴赏活动中,笔者请了一个平时不大愿意发言的学生起来发言。鉴赏的作品是梵高的《向日葵》,这位学生就说:“在梵高的作品中,我看到了生命向上的力量,那向日葵的花瓣就像火焰一样燃烧,似乎所有的力量都蓬勃欲出。”说得多好,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就抓住了画作的精魂。于是,笔者就趁机表扬了这位学生,表扬的语言也是很有技巧的。笔者说:“我非常赞赏陈礼炫同学,他的发言让我看到了我们美术鉴赏的美好前景,那必定是人人都会获得很高的审美素养。礼炫同学用自己睿智的眼光、用心地感受作品,并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感受,做得很好。希望他们向他学习。”表扬恰到好处,不仅在表扬该生,也对其他同学提出了希冀。该生在表扬中找到了自信,在以后的鉴赏课中,他就经常发言,并且力求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心中所感。

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鉴赏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和谐、向上的鉴赏环境中大胆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感、所悟。

二、整合丰富的美术资源

1.古今中外美术资源。古今中外的美术资源要尽量都呈现在美术鉴赏课堂中,内容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工艺、篆刻、书法等等,展现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特点,让学生对美术作品有全面的了解。

笔者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探究,对他们进行了归类整合,按照时间的顺序来介绍,如外国作品部分则介绍了原始社会的美术、奴隶社会的美术、中世纪的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十七世纪的欧洲美术、十八世纪的欧洲美术、近代欧洲美术。以时间的顺序来介绍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让学生对美术的发展有个全面的了解,对于提高他们的鉴赏分析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本土丰富的美术资源。高中的美术鉴赏课,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鉴赏这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还要提高学生鉴赏生活中的美术的能力。在我们的周围有着丰富的美术资源,这些本土的资源绝对不能从我们的美术课堂中偷偷溜走。这些本土的美术文化是璀璨夺目的。

泉州是个历史文化古城,那开元寺、天后宫、崇武古城、惠安女服饰都是距离学生最近的美术资源。还有那惟妙惟肖的惠安青石雕、栩栩如生的木雕、精细淡雅的永春纸织画、浓丽夸张的民间彩绘、巧夺天工的提线木偶等等。但这些美术资源怎么带到课堂中呢?笔者让学生以郊游的形式去实地写生、拍照、摄像等,让他们去真切地观察、感受本土的美术资源,鉴赏课堂由学校到自然,学生的审美激情进一步地被激发出来。接着,学生把自己写生、拍照、摄像的成果以美术展、照片展、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让学生从成果展中获得成就感,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多媒体直观教学是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手段,语言文字的讲述给学生的听觉享受,但是如果没有视觉的冲击,听觉享受的鉴赏效果会降低很多。多媒体直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视觉冲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分析水平。

例如,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就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分析《思想者》的特色。学生可以感受到在这个思想者融合了人体的刚健之美和精神的深邃之美。他那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所有的这些都展示了思考的力量,而这思考的力量又呈现了人的生命力量。

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将美术中的形、光、色等融为一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开拓学生的审美鉴赏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

2.运用故事讲述法。美术作品中都蕴藏着故事,有的故事直接呈现在美术作品中,有的故事则隐藏在美术作品之后。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运用故事讲述法,将美术作品的故事呈现出来,则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阐释、鉴赏作品。

比如,鉴赏毕加索的《手拿烟斗的男孩》,当用多媒体展现出这幅画的时候,一股忧郁扑面而来。究竟这画中的男孩为何如此忧郁?究竟是什么让这幅画拥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呢?

2004年5月5日,在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这幅画以一亿四百万美金的天价成交。收藏界一片哗然,而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幅画背后隐藏了一个凄美的爱情传奇。当笔者娓娓地讲述完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后,学生对这个“手拿烟斗的男孩”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也明白了他的忧郁,也明白了“手拿烟斗”的艺术魅力。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有效形式。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和主导的作用。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合作探究的学习目标,小组的合作的任务,并且要让组长学会任务分工,让每个组员都明确各自的任务是什么,从而有效地合作,有效地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例如,鉴赏《六君子图》时教师给学生明确一下学习任务:挖掘《六君子图》中的精神底蕴。要求组长分工,组员按照组长的指示从自己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探究。十分钟后,教师组织各组代表进行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力量,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教无止境,学无定法”,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方法自然不止这些,但是这些却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