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习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26:40

政治学习制度篇1

一、政治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党组织下发的重要文件。

三、参加人员:职工学习为全站工作人员(包括临聘人员);党员学习为全体党员;站支部理论中心学习组学习参加人员包括:站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支部委员、各科室负责人,站工会、妇委会负责人以及中心学习组秘书列席。

四、学习计划制定:站职工政治理论年度学习计划由站办公室起草,经站分管领导审核,报站主任审批后执行。站党员学习和站支部理论中心学习组年度学习计划由站支部宣传委员负责起草,副书记审核,报书记批准后执行。

五、学习方式:学习原文,观看影片视频,座谈讨论等方式,保证学习效果。

政治学习制度篇2

文件以平视的角度、平易的语风、清晰的统战理念与可行性的运作走向,重点在于坚持中共共产党的领导,拓宽派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所谓一个平视的角度整个文件给人的基本印象是,中国共产党和派之间是一种把“发展”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的和谐关系。5号文件为派参政议政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促进经济、政治、精神三个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为派参政议政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对派寄予了更高的期望。5号文件最终达到一个目的,中国共产党与派、无党派人士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体现了本届中共中央领导与时俱进的政治胸襟。

二、全文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非常具体地阐述了派参政议政的形势。

5号文件在很多方面是在<89>14号文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深化,细到具体原则的提出,内容、形式、程序的规定,更具规范,更可操作。也为派开展各项工作作出了示范。

5号文件更加强调了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实职安排和政治安排,指出“重点在涉及行政执法监督、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紧密联系知识分子、专业技术性强的政府工作部门”,修改了14号文件“可适当放宽”的有关要求,增加了“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的内容。体现了派的干部也是党的干部、党管干部,一视同仁的干部标准。给任实职的派干部鼓劲,增强工作的信心。修改了5号文件中“在政协常委和政协领导成员中占一定比例”的内容,明确提出“在换届时不少于65%和50%”,真正体现了政协的党派性。

政治学习制度篇3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

是管党治党的总章程,党规是党员思想和行为的具体遵循。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是我们党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始终坚持的行动指南。做合格党员是对每名党员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坚持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有力抓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工程,是不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各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干部要从维护领导核心地位出发,深刻认识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历史必然性;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出发,深刻认识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极端重要性以及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现实紧迫性。要从讲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大意义,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和市教体工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精心组织实施、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坚决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不移重规矩、以上率下作表率,推动学习教育真正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二、聚焦目标要求不动摇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必须紧密联系学校实际,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确保实现“三坚持”“三增强”“三确保”目标要求。“三坚持”就是坚持用党规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坚持全覆盖、常态化、重创新、求实效。“三增强”就是不断增强党组织和党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三确保”就是确保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确保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发挥表率作用;确保广大党员党性坚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牢牢把握“六个强化”指导原则。强化问题解决,建立完善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推动各党支部和党员依靠自身力量修正错误、改进提高;强化以上率下,严格和规范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作用,防止“灯下黑”;强化分类指导,针对不同支部明确工作要求,体现具体化、精准化、差异化;强化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党支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索创新党内教育和组织生活的有效方法;强化典型选树,大力宣传践行“两学一做”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树立时代楷模,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强化持久用力,在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上下功夫,防止和克服紧一阵松一阵、表面化形式化、学习教育与思想工作实际“两张皮”等不良倾向。

三、聚焦重点任务不放松

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按照《关于在全校党员中开展“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实施方案》规定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基本建设,扎实抓好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1.进一步在“学”上深化拓展。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不断跟进学,领会掌握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学习党规,要深刻认识是管党治党的总规矩总遵循,深入学习《准则》《条例》,牢记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和廉洁自律等各项规定,把尊崇、遵守党规的要求落到实处。学习系列重要讲话,要深刻认识讲话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深刻理解讲话的时代背景、鲜明主题、科学体系,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领会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把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深刻认识党的科学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

各党支部要在5月、7月、9月底前,分别围绕“讲政治,我们怎么讲”“重规矩,我们怎么做”“作表率,我们怎么办”3个专题开展集中研讨。开展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各基层党支部要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组织生活会。开展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七一”前后,按照就近原则,组织党员干部赴大别山烈士陵园、王步文故居等党性教育基地学习参观,重温入党誓词,强化党性修养。开展一次警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赴市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学习参观,组织观看我市严重违法违纪党员干部专题警示教育片,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开展一次向廖俊波同志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通过校党委中心组学习会、集中学习会、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开展一次全面对标落实行动。各党支部要全面对标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一系列中央、省委、市委和市教体工委决策部署,认真梳理工作进展情况,详细制定工作推进清单,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2.进一步在“做”上聚力用劲。坚持学做互进、知行合一,深入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引导党员把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摆进去,从具体事情做起,按照“四讲四有”标准,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在政治合格方面,重点是坚定理想信念,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执行纪律合格方面,重点是增强组织纪律性,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严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在品德合格方面,重点是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价值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挥作用合格方面,重点是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爱岗敬业、履职尽责,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敢担当、敢负责、敢作为。在全校组织开展“重品行、树形象、做榜样”主题实践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改革创新、苦干实干、岗位奉献。

3.进一步在“改”上持续发力。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要把联系思想工作实际、经常查找解决问题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规定要求,敢于直面问题,列出负面清单,不等不拖,即知即改。党员要对照党规,对照系列讲话,以先进典型为标杆、以反面典型为镜鉴,把自己摆进去,经常自省修身,打扫思想灰尘、进行“党性体检”,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重点解决什么问题;要查找分析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对党是否忠诚老实、大是大非面前是否旗帜鲜明、是否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着力解决党的意识不强、组织观念不强、发挥作用不够等问题。校党委要查找分析是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是否坚决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着力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宽松软等问题。各党支部要查找分析组织生活是否经常、认真、严肃,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是否严格、规范,团结教育服务群众是否有力、到位,着力解决政治功能不强、组织软弱涣散、从严治党缺位等问题。要持续深入开展“五查五看”,继续抓好基层党建7项重点任务的深化落实,把查找出的问题与“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中查摆的问题、巡视巡察反馈的问题结合起来整改。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建立整改清单,采取专项整治等办法,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对整改情况严格审核、严格把关、严格督办,做到不合要求不过关、不达目的不放过,以问题整改提升学习教育实效,进一步把党员的标准立起来、把党组织的形象树起来。

要把党的组织生活作为查找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反映,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要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团结—批评—团结”,严于自我解剖,热忱帮助同志。要认真抓好民主生活会问题查摆整改落实工作,每季度开展一次民主生活会整改工作专项督查,每季度听取一次整改情况汇报。民主评议党员要客观公正评价党员表现,帮助引导党员自觉认识问题、自我改进提高,严格稳慎处置不合格党员。

4.进一步在“融”上狠下功夫。要充分发挥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作用,把“两学一做”融入到“”中,作为基本内容固定下来、坚持下去,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员大会和党小组会要定时间、分专题组织党员集中学习;支委会要有经常学、长期学的安排部署,明确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做到年度有安排、月月有计划;要深入开展“党课进基层”活动。党课内容要贴近党员、贴近实际,不搞照本宣科。“”要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坚决防止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要把“两学一做”的具体要求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坚持认认真真学、立足岗位做、盯着问题改。

5.进一步在“建”上加大力度。要抓牢基层党支部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按照“一年推广打基础、两年深化出成效、三年全面上台阶”的要求,2017年力争学校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80%以上。指导党支部按期进行换届,选好配强党支部班子,把优秀党员选拔到支部书记岗位。加强对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帮助其提高党务工作能力。要抓实建章立制,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党员落到支部,把群众工作落到支部。建立党员活动日制度,每月固定一天,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听党课,开展民主议事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注重用好我市红色资源,有序组织党支部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开放式组织生活。建立组织生活全程纪实制度,强化校党委对基层支部“”、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活动日的过程管控,推行“一事一报备、一事一纪实、一事一总结”。建立党支部工作经常性督查指导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为党支部开展工作和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聚焦“四个带头”作表率

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抓住“关键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要有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带头树牢“四个意识”,要把学党规、学系列讲话作为中心组学习的主要内容,认真贯彻《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加强研讨式、互动式、调研式学习,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每年要至少参加一次革命传统教育、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到基层支部讲一次党课,严格落实“”、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带头贯彻民主集中制。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等党内法规,深入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认真履行政治领导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要建立经常性谈心谈话制度,每年至少安排两次集中谈心谈话。带头发扬担当精神。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作为、直面矛盾、攻坚克难,坚持领导干部领衔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制度。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健全领导干部领衔调研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基层、服务群众制度。带头恪守法纪底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三十条”、市“二十六条”,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严格教育管理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以良好家风促党风、带政风、正民风。党员领导干部要按照新修订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和新制定的《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结果处理办法》,将如实填写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作为对党忠诚的具体体现,不漏报、不瞒报、不谎报。

五、聚焦责任落实抓推进

1.压实工作责任。各党支部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班子成员要落实一岗双责,把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纳入管党治党的责任清单,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按照省委部署要求,从现在起到党的召开前,在全校党员干部重点是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教育,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载体。

2.加强督促指导。校党委将加强对各党支部的督促指导。用好学习教育管理网络平台和纪实评价系统,加强网上巡查,及时总结交流新鲜经验,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加强宣传引导,深入宣传中央、省、市委和市教体工委部署要求,充分反映各党支部经验做法,为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营造良好氛围。

政治学习制度篇4

一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最根本的是学深悟透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增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坚定性。要坚持以知促行、以上率下,针对不同党员群体精准施策,与职能职责、实际工作和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不断开创xx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二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要锤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质,把维护核心作为绝对忠诚最重要的要求,把干事创业作为绝对忠诚最具体的体现;要锤炼对表看齐的政治自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锤炼胸怀全局的政治境界,始终从全国全省全市大局找准定位、谋划工作;要锤炼言行一致的政治操守,始终对党忠诚老实、对组织襟怀坦白。

三要提高观大势、谋大事的站位格局。要树立世界眼光,全面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主动置身世界城市大格局,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要树立历史眼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支撑功能;要树立全局眼光,围绕大局精准定位、保持定力科学作为,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四要锐意改革创新。要聚焦聚力改革,坚持战略导向,鼓励基层先行先试,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聚焦聚力创新,树立“想创新”的情怀,增强“能创新”的本领,掌握“善创新”的方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要聚焦聚力开放,牢固树立“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加强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和国际化社区等建设,不断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五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要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全力推进“铁腕治霾、科学治堵、重拳治水和全域增绿”等民生工程;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市场主体松绑助力,支持创新创业,让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迸发出来;要善于宣传动员组织群众,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群众功能,增强舆论引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要鲜明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要严格落实中央好干部标准和省委“三重”导向,大力培养选拔“讲政治、懂城市、会经济、善治理”的优秀干部。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既要看政治表现、综合素养,更要看担当精神、攻坚能力和工作实绩。要大兴识才聚才敬才用才之风,围绕事业平台和生活便利完善人才政策,真正让“蓉漂”成为社会时尚和时代潮流。

七要大力培养干部专业精神。党员干部要加强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增强专业素养,提高履职能力,更好地在工作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要加强班子专业化选配,坚持以事设岗、因事择人、人岗相适,使专业干部覆盖每个地区或部门的发展重点和核心业务。要大规模开展专业化教育培训,形成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专业素养,增强理性、执着、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要掌握科学方法。重点要做到“十个善于”:一要善于用新发展理念指导新实践;二要善于运用对标管理的方法,推动后发赶超;三要善于用规划力量引领城市发展,注重把党委政府的战略意志和专业团队、专家学者的智慧相结合;四要善于运用项目化管理方法推进工作;五要善于调查研究;六要善于谋局造势,既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也谋事聚势、乘势而上;七要善于“弹钢琴”,搞好统筹兼顾;八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九要善于讲究时度效,努力实现政治效果和社会效应的和谐一致;十要善于团结同志。

九要增强“复命”意识。核心是提高“划句号”的能力。要勇于担当,始终保有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要不畏艰险,始终彰显事不避难的精气神;要注重细节,切实增强落细落小的执行力;要贵在质量,始终保持追求卓越的进取心,让“xx速度”“xx效率”成为一种干事状态、成为一种城市精神。

十要进一步养成严实习惯。要养成在法治环境下工作的习惯,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要养成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的习惯,彰显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人格力量;要养成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习惯,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养成严于修身自律的习惯,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十一要科学加强干部激励。要把严格管理与热情关心相结合,科学运用激励手段,更加注重和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引导干部珍惜组织的重托和期待、珍惜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珍惜群众的口碑和历史的评价,不忘初心、不忘宗旨、不忘本色,埋头苦干、建功立业。

政治学习制度篇5

中央领导集体学习制度的历史演进

在党的历史上,注重“学习”一直有着深厚的传统,尤其强调领导干部加强自身的学习。1939年2月,中共中央专门成立了干部教育部,1941年9月成立的中央学习研究组则由任组长。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领导也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如1959年下牛年倡导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1月刘少奇首先组织读书小组。此后、等也分别组织了读书小组。的读书小组,成员为其秘书,采取边读边议的办法。刘少奇和广东省委负责人组成的读书小组,有经济学家王学文、薛暮桥参加。与国务院部分部委和中南局的领导人组成的读书小组,有经济学家许涤新、薛暮桥等参加。在的读书小组会上,曾参加读书小组的胡绳还宣讲了关于“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的笔记”(参加读书小组的同志整理)。不过,此种学习并未形成固定制度,且大多属于个人化、白发性的学习。中央领导大规模、制度化的集体学习,在党的历史上是较为晚近的事情。回顾中央领导集体学习从萌芽到制度化的发展历程,可以为深刻理解学习型政党建设提供很好的参照。

萌芽与雏形:1980年代的科技讲座与法制讲座

1980年代,中央领导采取集体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活动,至少有两次。一次是始于1980年的中央领导科学技术知识讲座,即邀请科学家给中央领导同志讲课。有关资料表明,讲座由中央书记处倡导并组织,讲课主题、主讲人等由中国科学院拟订,计划讲10次,课程内容包括农业、能源、资源、人口、环境保护、计算机、空间科技、数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听课者是书记处、国务院和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同志以及国务院各部委等负责人。该讲座持续了两年。据称,讲稿历经一年多准备、由十几个部门、100多位专家和学者反复讨论并在国务院各部委领导中试讲。科技讲座的组织过程、讲稿准备、讲课过程、讲解方式尤其是听课者等特征显示,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采取专家授课、中央领导集体听讲的学习方式,可视为中央领导集体学习的萌芽。

第二次是1986年举行的中央领导法律知识讲座,该讲座可视为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雏形。据有关当事人回忆,讲座的背景是“一五”普法,主要目的是借中央领导同志带头听法律知识讲座推动全国普法工作,在领导干部中普法。讲座由司法部部长邹瑜建议,由书记处牵头组织:书记处与司法部共同拟订计划、内容和讲课者等。法律知识讲座的组织过程、讲稿准备、讲解等,与科技知识讲座基本相同。主要不同是,多名政治局委员参与听课。如第一次讲座上,等政治局委员8人、候补委员1人、书记处书记2人参加了听课。另外,此次法律知识讲座倡议发起、组织过程等,影响了1994年开始的新一轮法制讲座。就倡议组织过程来看,两次法制讲座都是由司法部负责人基于普法工作需要向中央提出举行讲座建议,总书记接受建议并要求中央有关部门着手组织,总书记等带头听课。此外,1994年开始的法制讲座,最初几次沿用了1986年“法律知识讲座”这一名称,到1997年后才命名为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这些足以说明1986年法律知识讲座的历史影响。当然,1986年的法律知识讲座还不是政治局全体成员参与的集体学习活动,学习内容仅限于法律知识,其目标主要是借助示范作用对全国普法工作起到推动作用以及在在中央领导中“普法”,尤其是领导人和组织者均没有把知识讲座设计为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学习制度。

初步制度化:1994-2001年中共中央法制讲座

19942001年间的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简称“中共中央法制讲座”,1996年前称“法律知识讲座”),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学习初步制度化。具体表现是:第一,同志在第一次讲座后不久即明确提出将法律知识讲座规范化、制度化,并身体力行,参加主持了全部讲座。第二,知识讲座在此后每年举行,共举行12场讲座,平均每年集体学习1~2次,成为中央常规政治活动。第三,大部分政治局委员参与听课,尤其是政治局常委一般均参加听课。讲座举行时,要求在京政治局委员均参加。

法制讲座的内容广泛,涉及“科技进步与法制建设”、“金融安全与法制建设”、“依法保障和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依法保障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论西部大开发的法制保障”、“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和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等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不局限于法制内容的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提供了条件。另外,中共中央法制讲座的初步制度化,带动了其他机关或部门集体学习制度的建立。如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建立了法制讲座制度,自1998年6月至2002年12月,在委员长主持下,共进行了30次法制讲座。

正式制度化:十六届政治局集体学习

2002年12月26日,十六届政治局举行了第一次集体学习,这标志着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正式建立。

首先,集体学习是中央领导集体的共识,并被明确设计为目标明确、需长期坚持的制度。在第一次学习会上指出,中央政治局经过讨论认为,为了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除了自学以外,中央政治局还要进行集体学习,并且集体学习“要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学习目的是提高本领

执政兴国的本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本领。其次,与之前的中央法制讲座等比较而言,学习者范围扩大,包括全体政治局委员:学习内容扩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科技、历史、军事等。再次,集体学习的组织过程、讲稿形成过程、主讲人挑选、讲课过程等,基本沿袭以往做法,“顶级专家主讲、政治局委员等听课”等特征明显。最后,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建立后,各级各类党政机关领导班子集体学习制度普遍建立。如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继续开展法制讲座,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法制讲座改为专题讲座,学习内容扩大;2003年起,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开始举行学习讲座。根据中央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党政领导班子普遍建立中心组学习制度等。

2002年以来,政治局集体学习坚持举行,十六届政治局共举行了44次集体学习,平均每40天一次:截至2012年5月,十七届政治局举行了33次集体学习,平均每50天一次。上述现象说明,集体学习趋于规范、成熟,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的一项正式制度。这不仅成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对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中央集体学习制度解析

“圆桌课堂”三方牵头运作

据相关媒体援引中央办公厅人士介绍,课堂设在中南海怀仁堂一个会议室中,“学生”围坐在同心圆桌边。其中坐序由外到内依次是各部委官员、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总书记坐在最中央面对讲师。据悉,每次学习120分钟,讲课时间通常80分钟,随后提问、讨论30分钟,最后由总书记作总结讲话。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基本由中央办公厅、相关部委、相关科研机构三层共同协作完成。中央办公厅人士称:“一般情况下流程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牵头,中央政策研究室负责选题,相关部委负责确定讲师和讲稿。上报的讲稿起草人和讲师,经中办批准后具体操作,讲稿最后提交给中央办公厅和中央政策研究室通过后定稿。”

中央党校党建原理教研室副主任蔡志强教授透露,接到选题后,讲师需要根据中央提出的授课需求在相关领域广泛开展调研,在此过程中讲稿会反复修改,“我所接触的讲师一般结束调研后,会在日常课堂以及其他官员培训中多次试讲,其目的便是寻求外界反应,检验授课内容,并反复调整讲课思路”。

中南海课程表紧扣热点,中央点题与筛选报批有机结合

据新华社主办的《瞭望》周刊此前报道称,中央政治局每一次集体学习的课题,务求紧扣治国理政面临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内容主要是知识和理论,框架基本上是历史和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课程设置整体上呈现出涵盖面广泛、跨学科和多领域交叉的特点。集体学习“课程表”的拟定依据主要有两种:一类是决策层根据自身的关注亲自点题,另一类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根据当前热点问题进行筛选并报批,而选题一般在讲课前牛年就会初步确定。这些课题具有时效性、对策性和战略性的特点。

近年来,中国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也面临因民生发展滞后而形成的社会管理困局:征地拆迁、民众安全感下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以及此起彼伏,作为全球最大的执政党,中共面临前所未有的施政压力。2010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展开题为“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体学习。此次学习中,提出四点要求: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注重维护群众权益,注重做好群众工作,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随后在2011年两会期间,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频繁提及创新社会管理这一议题,将其定为新一年中共施政重点之一。

对此,中央党校蔡志强认为,在这个课堂上,讲师可以把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直接同中共最高层进行分享。另一方面,集体学习亦为中共的决策提供了很多参考,让决策者了解学术界如何理解看待社会问题。学者的建议对于决策制定所起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

经济、法制建设为最热课题

21世纪初的中国,正在面临一场全球化浪潮。体现在77次集体学习中,中央政治局通过集体学习广泛地吸取世界各国在社保、政府服务、金融管理、安全生产、城市化等各方面的经验教训,提高治国执政能力。

中国经济发展尽管遭遇种种挑战,但依然势头迅猛,过去数年平均超过10%的GDp年增长率令世界瞩目。中国政府也一直注意改进执政能力、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水平。体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经济相关专题成为所有主题中数量最多的。根据我们对学习主题的初步统计,经济相关课题占到35次,约占总学习主题的50%,从世界经济形势到国内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重大话题都包括其中。

“法治”成为77次集体学习课程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根据我们统计,有8次集体学习围绕法治展开,包括首次集体学习的宪法专题、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以及物权法、知识产权法等内容。

此外,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话题,气候变化、非典、奥运等热点话题也出现在课程表上,成为中央政治局集体高度关注的内容。

学习内容成中央领导关注点的“风向标”

此种“咨询性学习”对决策的影响不可小觑,外界将其视为国策“风向标”。早在2002年12月26日,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宪法》,被海外舆论认为,“以此纪念非常具有垂范价值和象征意义”。《纽约时报》还高调评价此举,“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开创了与专家学者定期磋商的做法”,“对于中国的许多学者来说,创新远远不是简单的领导风格问题”。

海内外观察人士已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为透视中国动向的窗口。从讲课时机和主题确定,以及集体学习后已成惯例的总书记总结讲话,都向外界传达出丰富的信息。此前有专家表示,从新华币土刊发的正式通稿上最高决策层的一些说法中,可以读出很多重要的信息。

2007年9月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为中央政治局作题为“世界金融形势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集体学习。从时间上来看,金融海啸暗流涌动,尚处于“萌芽期”。当时,中国金融改革顺利推进、卓有成效,金融领域各个方面状况尚可。但就在大好之时,北京却敏锐地关注着华尔街异动,以及全球经济变动中的趋势轨迹。巴曙松感慨:“此前政治局集体学习从未单独细化研究金融课题,而通过这次讨论研究金融课题,充分说明决策层中始终有不少人是以开阔的视野在关注全球范围内金融体系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77次集体学习中,出现“国际”、“全球”、“世界”、“国外”字眼的课题多达27个,占总课题比例超过36%。曾担任讲师的社科院教授高培勇对此认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更多地是站在全球的高度、用世界的眼光分析全球情势,将国内发展进一步纳入国际大棋局加以考察。这既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亦体现了对国际社会有更多担当的大国风范。

智囊选拔重海外背景更重国内视角

随着中共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化,讲师们也愈来愈受外界关注,“智囊”一词日渐成为他们的代名词。据我们统计,在77次集体学习中,被港媒誉为“中央智囊之首”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有25位讲师走进中南海,而来自中央党校的专家学者共有7位,另外,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有8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2人,另有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学者,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共有9人,位居各大学之首。对此,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分析:“选择是带有倾向性的”,社科院本身就是个研究机构,选择党校的学者则是因为他们对官员们关心的问题抓得比较紧。在地域选择上,“信息灵通,对高层关注问题把握较好”的北京学者占了大多数。

据中共中央党校蔡志强教授透露,讲师选取的首要标准便是对相关研究领域的熟悉程度,是否为学术界公认为一流专家;其次便是对中国现状能否有清晰认识、能否提出客观的建议。以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为例,就宪法领域,许崇德曾参与中国宪法诞生、发展至今的历程,其学术造诣无可非议:而周叶中对于宪法的现实思考则代表了新一代宪法学者的智慧。他们两人当时都分别主编了全国宪法学统编教材,周叶中等共同完成的学术成果于2001年获得了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其实,大多数专家在集体学习之前所获得的各类国际、国内各种各样的获奖已经已不胜枚举,这些从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他们学术翘楚的地位。此前有媒体指出,学者海外背景可为上“中南海讲台”加分。据不完全统计,讲师中80%以上具有留学或长期做学者访问的海外教育背景。但中央党校蔡志强教授并不完全认同此观点,他认为:“学者海外研究经验的确可提供更多视角看待中国存在的问题,但从国内视角出发似乎更具有说服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智囊”们因为这个课堂,人生或多或少也都受到了影响。早在1994年进入中南海讲课、时年39岁的华东政法学院教授,如今已是最高检检察长:2004G讲课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万钢,3年后正式担任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并于2008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三大特征

仔细研读77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题可以发现,几乎中国在行进中遇到的所有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在这里都有涉及。党建专家指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每次集体学习都是从执政兴国、谋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对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实际工作、探索客观规律,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题目的选择可以看出,以为总书记的中央政治局在学习上有三大特点。

第一,注重从中国和世界历史中汲取营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十六届政治局的第9次集体学习讨论“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第16次探讨“我国民族关系史的几个问题”:第17次进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考察”:第24次进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回顾和思考”:第33次进行“红军长征胜利的回顾和思考”:第42次学习“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十七届政治局的第16次集体学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分析,政治局领导对于中国现在所处的历史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有更清楚的认识。这是纵的坐标。

第二,着力研究世界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在十六届政治局的44次集体学习中,18次是有关世界发展趋势的,超过总数的40%。其中涉及世界经济形势、世界就业发展趋势、当代科技发展、世界军事变革、世界文化产业、世界格局、世界农业发展、经济全球化、国际能源资源形势、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国外安全生产制度、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国外医疗卫生体制、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国外区域发展以及世界金融形势。到目前为止,十七届政治局的32次集体学习中,8次是有关世界发展趋势的,达到总数的1/4。讨论题目涉及世界宗教、国外政府服务体系、全球气候变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世界经济形势、世界主要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世界主要国家财税体制等。通过对世界各国的了解,中国领导人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了更好的把握。这是横的坐标。

第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整体执政能力。这是两届政治局学习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历史题目还是国际题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焦点都会落实到中国的政策上。从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中探索应对措施。了解世界经济形势是为了更好地制定中国的经济发展政策:熟悉世界就业发展趋势是为制定中国的就业政策提供参考:掌握国际能源资源形势有助于谋划中国的能源资源战略。

集体学习制度化是—项重要制度创新

参加过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课的多位专家认为,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学习,带动全党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政治学习制度篇6

一、高校党团联动机制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缺乏一定的热情

(1)在高校党团政治理论学习中,学生一般都是通过学校组织的讲座、演讲以及辩论等渠道来学习的,缺乏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2)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不浓厚,甚至认为政治理论学习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并且也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二)政治理论学习的具体情况较不完善

(1)在政治理论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更侧重于一些生动形象的政治理论学习模式,例如:辩论、影片以及文体活动,等等。但是,如果从学生的兴趣取向来进行政治理论教育,一定程度上会使政治理论体系呈现出一种随意化的趋势,进而影响到党团联动机制的建设效果。

(2)加强学生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是高校党团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但是有一部分高校并不十分重视党团活动的开展,也没有进行一定的监督和宣传,造成党团活动的执行力度不强,进而使党团活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阻碍。

(3)在学生入党前的党课培训中,仅仅侧重于学生的政策指导方面,很难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重视学生入党前的选拔工作,保证一定的公正合理。同时,学生党员的自律性比较匮乏,领导带头作用不强,严重破坏了党风廉政的建设和优化。

二、高校党团联动机制建设与优化的具体对策

(一)加大党团政治理论学习的宣传力度

要大力加强党团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使学生明确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充分理解政治理论学习的思想内涵,进而借助于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不断完善党团联动机制的建设。

(二)优化和规范政治理论学习模式

成立学生社团是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支持度。因此,可以通过成立思想政治类社团来不断优化政治理论的学习模式。需要注意的是,社团的主办人必须是学生,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师可以在一旁作出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并且可以要求专业性较强的教师为社团的学生进行系统严密的教育讲座,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政治理论学?的兴趣。

(三)加强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

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政治理论的表达方式和传递方式,成立具体的政治类社团来组织活动,使学生能够自愿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来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学习。

(四)确保党团建设中制度建设的一致性

要想高度实现党团联动机制的建设,就必须在党团的发展和制度上保持高度的协调与统一,通过对党团组织成员的政治思想教育,确保党团组织人员的高素质与高品德,进而实现制度建设对人才的约束和规范。

同时,高校辅导员是党团联动机制的重要连接点,影响深远,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辅导员对党团联动机制的理解和分析,极大地影响着学校党团联动建设的发展成效。因此,在党团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好辅导员重要的辅助作用,为高校党团联动机制的建设与优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保证共青团的高度独立性

在党团联动机制建设中,党组织和团组织有着本质的区别和联系。要尊重团组织的独立性,加强党组织对团组织的正确引导,进而更好地把握党团联动的大局和方向。党组织建设是党团联动机制的工作重心,但是团组织建设却是党团联动机制的必备条件。为了最大限度地优化党团联动机制的建设,要将团组织独立于党组织之外,激发团组织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从而为党团联动机制建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政治学习制度篇7

中学政治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中学政治课教学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辅导。高中政治教学的“导师制”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与辅导方法,为学生学习提供个别化辅导,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

高中政治;导师制教学;原则;流程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导师制的发展背景与应用价值

高中政治教学导师制,是指学校专门设立导师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思想品德方面进行特殊指导的一种班级管理制度。目前,在我国普通高级中学所实施的导师制主要是在以班主任为主要管理者的基础上,由导师对学生在学业、思想、心理健康等方面做一些指导,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个性化的管理与教育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多数导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授课的基础上,在担负起对指定的若干学生进行个性养成、人格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任的同时,已有效地将“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无形中成为了学生的“德育导师”。而高中德育导师的首要人选当然是高中政治教师。高中政治教师在扮演着“德育导师”这一角色的同时,不妨身体力行地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践行“导师”职责,创新地使用导师制教学,活化说教意味过浓的政治课堂,让学生能在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导师制在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政治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

政治课教学中的导师制与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法不同,也就是指教师不再完全主导课堂,而是时时处处以导师的身份关注到学生个体,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化,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以确保学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传统的政治教学大多只关注到班级学生整体成绩的提升,重视的是政治学科学习任务的有序推进,忽略了对学生学情的体察和个体学习心理的分析,所以难免会有部分学生对政治学科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因此,导师制首先是基于对班级每个学生的政治学习心理、政治学习成绩的全面了解;其次要对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政治学习“记录袋”,以备跟踪调查。坚持这样做下来,学生在政治学习方面有哪些困难、有怎样的学习优势,“导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都能从容、科学地应对,做到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想学生所想,教学生所“想学”的内容。

2.使政治教师能“平视”学生,改善师生关系

事实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上,政治教师大多长于说教一些空洞理论,常常是俯视学生,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比较疏远。而“导师制”教学法提倡政治教师在课堂之外多与学生接触,鼓励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情况,主动请教政治学习疑难。特别是针对当下的一些时闻、社会热点、争议焦点,师生之间可以毫无保留地进行交流,甚至展开自由辩论。例如,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节内容时,正值美国总统大选,于是在大选期间教师和学生可以组成两个阵营,分别支持希拉里和特朗普,为他们各自的当选寻找理由,双方的思想碰撞可以说是“剑拔弩张”。但是,在这样的“亲密接触”中师生可以坦诚相见、平等相待,彼此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友好。

3.提升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

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政治教师常常把自己这一学科的教学任务当成是自己专业素养发展的全部内容,只是满足于教学中学生的政治学习成绩能有所进步,至于学生的学习心理、思想波动、交往障碍、人生目标等其他方面的事情,往往少有关注。久而久之,教师的政治视野日益狭窄,教学模式也相对固定,教学缺乏新意,少了一点政治教师应有的政治激情和社会责任感,会呈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相比之下,“导师制”教学法重新点燃了每个政治教师内心的“那把火”,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激励教师关注文化、历史、哲学、经济、教育、心理等多个领域,向着研究型教师的高目标迈进。

二、高中政治教学导师制实施原则

高中政治教学的导师制与高等教育导师制不同,高中政治教学的导师制主要是用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和引导学生政治课学习。高中政治教学导师制的实施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学生个性

在实施导师制的课堂上,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主体与客体,而是一种双主体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工具,“导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学生喜欢的、愿意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高中生一般喜欢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学习政治理论,学法可以是谈话法、讨论法,也可以是选读精彩的政论文片段、点评时鲜的访谈视频等。例如,在导学“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一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形势进行客观分析,但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对不同国家形势的主观看法,从而在客观与主观的辨析中认识到“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2.挖掘学生潜力

政治学业的进步是高中生学习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政治学习中的兴趣,挖掘自己的学习优势和学习潜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青春期的学生,对于哲学问题困惑颇多,但课堂上又不能把诸多哲学方法强行灌输给学生。所以,在教学“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节时,可先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关于“君子与小人”、“同行是冤家”、“相异律”、“一物两体”、《水浒传》中的人物等相关话题,讨论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唱反调”,引发学生更激烈的辩驳。在总结阶段,教师会发现,学生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了深刻认识。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社会生活和课堂学习不可脱节,人际交往也是高中生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导师制”教学法要求政治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的“生活导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要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内涵,处理生活问题和交往问题;要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端正学生对生活的态度,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在教学“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节时,在教给学生有关“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和保险”等知识的基础上,不妨让学生做一个调查:你身边的人是怎样理财的?他们最认可的理财方式是什么?撰写他们理财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这样的调查把政治学习与经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做到了“活学活用”。

4.帮助学生规划人生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未来的探索阶段,也是学生独立人格、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导师制教学要求政治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命内涵、做好人生规划,引导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例如,在教学“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节时,学生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存有分歧,教师可适时向学生介绍像邓小平、、雷锋、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伟人事迹,了解他们不同的成功之路,学习他们高尚的价值观。有了这样的价值铺垫,再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学生会不自觉地向伟人看齐,从而树立比较崇高的人生目标。这其中也包括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倾向做出规划,提供高校招生、社会就业等方面的咨询。

三、高中政治教学导师制实施的流程

1.教学对象和内容确定导师制的政治课教学方法

高中政治导师制教学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讲授者向个性化引导的导师这一角色转变,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点拨者、助学者、谈心者的身份参与到政治学习中。例如,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教学中,在导师制的教学中并不是按照教学要求去按部就班地讲授人民达表大会的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职权,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教学重点也不需要靠老师照书本的内容去讲解,而是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自己去自主学习和探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指导性的学习建议,要学生根据自己的自主学习分清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教师不同的教学指导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去重点学习相关的学习内容,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高中政治导师制教学,一是要吃透教学内容,二要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特长、学习态度、今后的发展方向等;如果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情况则更有助于实施导师制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其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导师自身风趣幽默、知识面广并且为人亲和友善,那么他的政治教学也将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这样的导师会被学生信任,他所取得的指导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而且,与学生有更多共同话题的导师能够让学生感到亲近,能够敞开心扉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在教学素质方面,政治“导师”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高远的政治眼光、创新的科研能力。

2.学习内容指导学生确定学习方式

伴随着导师制课堂教学法的实施,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进行科学指导。传统的政治课堂,学生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繁琐地抄写,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学习效率不高。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可改变为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课堂上教师无法对所有学生的政治学习逐个辅导,但可以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课堂导学时能有侧重,课后再继续进行追踪辅导。一般来说,一个班级五十人左右,可分成五个小组,与导师分别组成五个学习共同体。首先,学习共同体内部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短期学习计划,要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共同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其次,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之间要加强交流,在竞争中提升彼此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学“我们的中华文化”这一节时,可分组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搜集有关儒家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家乡文化等方面的资料,课堂学习时再进行小组交流,很容易达成“为中华之文化瑰宝而骄傲”的学习目标。高中政治课导师制教学的实施需要为学生建立导师制学习中的政治学习档案。政治学习档案要记录学生的政治学习过程,基础资料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素质、行为特点、兴趣爱好等;随行记录包括每个月的政治学习情况、阶段考试的成绩等。档案记录要做得详实并且能长期坚持,这样在对每个学生进行分析时就能做到“对症下药”、指导到位。当然,学习档案的建立还需要加强与导学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也要多向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了解情况,以全面、切实掌握学生的学情。此外,个案分析要关注细节以及学生的政治学习薄弱环节;相机制定的个体解决方案也要灵活、行之有效。

3.导师制的师生学习交流渠道

导师制政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导师制下的教学是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尤其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所以,要合理地安排交流时间,注意把学生的课余时间预留出来。教师如果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尤其是指出学生的一些学习不足时,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倘若长期如此,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在遇到问题时会选择沉默,不主动解决。关于学习交流的渠道,政治教师可借鉴大学导师的做法,在课堂之外可以增加QQ、微信、e-mail等方式,学生可随时随地利用网络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解答起来也相对及时,提高了交流效率。同时,相比于在学校面对面指导,通过通讯方式交流,学生更加放得开,诉说自己的学习问题时也会更加具体,这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都有好处。交流时要尽量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少用指导性的、警告式的话语,要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并给出建议。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推行导师制教学是全面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政治素养教育和政治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但是,目前的导师制教学法尚处于不断实践探索的阶段,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对这一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学生打造更优质、更高效的政治课堂。

作者:柏茂东单位: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小芳.中学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论丛,2009(7).

[2]杨李砚.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导师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政治学习制度篇8

一、工作要点

(一)深入开展法治学习培训,提高广大干部法治素养。突出抓好宪法学习宣传,广泛宣传宪法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全局干部职工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牢固树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权力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条例》、《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等涉及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法律法规。加强与我局职能密切相关的国家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宣传,进一步强化干部职工法律意识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

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党内法规;熟练掌握与发展改革工作密切相关的市场经济领域法律法规和新颁布、新修订的与职能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持续抓好领导干部、新录用公务员、行政审批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和党员干部等重点对象的普法学习培训。健全完善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日常学法制度,加强法治培训,完善法治能力考核评价制度。

(二)大力开展法治宣传,积极营造社会法治环境。认真落实普法责任制,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和以案释法制度。大力开展面向社会的法治宣传,宣传国家、省、市、县“十三五”发展规划,宣传市场经济领域、投资管理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诚信法治宣传。积极推进法治宣传改革创新,创新法治宣传思路,丰富法治宣传载体,拓展法治宣传内容。组织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公正、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职责,善于运用法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育全局干部职工懂得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加快建设法治机关,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推进法治机关建设,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妥善化解行政争议和矛盾纠纷,推行依法行政考核制度。规范决策程序,确保形成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新局面,使发展改革工作有制可依、有章可循,持续有效向前推进。严格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完善行政权责清单制度,推进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做到职权法定、注重实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始终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推进发展改革工作。结合发改部门自身特点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行业依法行政水平,主动服务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四)深入学习促进发展改革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有关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法律法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学习有关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等法律法规,促进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学习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有关农村土地管理、土地承包、耕地保护、林权改革、农业开发、城乡统筹、民主管理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有关招商引资、对外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开放性经济转型升级;学习有关科技创新、教育改革、人才强市、文化发展等法律法规,促进区域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学习有关交通运输、能源开发、水利安全和信息通信网络等法律法规;学习与发展改革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深入学习投资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五)做好有关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强化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坚持严格依法办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坚决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六)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行政处罚、政务公开等制度,提高政务信息公开水平,确保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普法对象和工作要求

普法教育的对象是全局干部职工。

(一)坚持普法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提升促进普法教育见实效。

(二)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与项目管理人员重点学法相结合。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把领导干部学法纳入党组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每年集中学法不少于两个专题。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学法培训和考核,提高依法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坚持普法教育与依法行政的法律实践相结合。规范行政许可审批流程、健全依法行政管理制度、推行行政执法标准化,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抓好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按照上级部署,及时组织开展通用法律知识与履行职务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普通干部依法行政和依法履职能力。

三、工作方法和措施

要注重创新方式方法,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普法教育工作实效。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物裕风清、和谐幸福的重要保障。全局要高度重视普法工作。要制定年度普法工作计划。成立局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制度,保障普法工作经费,保证普法工作正常进行。

(二)突出重点,完善制度。普法教育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尤其是从事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的工作人员。保证每年集中学法不少于4次,自学时间每人每年不少于90小时,学法笔记不少于1万字。

四、工作步骤和安排

本规划从2017年开始实施,到202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推进:

政治学习制度篇9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ofparticipationtypeteachingmethodin

"ContemporaryChinesepoliticalSystem"Courses

SonGweiping

(SchoolofpoliticsandmanagementScience,He'nannormalUniversity,Xinxiang,He'nan453007)

abstractthetraditionalteachingmethodthatteachersteachandstudentslistenandrecordcouldn'tresonatewithstudentsandteachersalready,andaffectedtheteachingeffect.theparticipationtypeteachingmethodisanew"bilateral"relationbetweenteachingandlearning.Useitinthe"ContemporaryChinesepoliticalSystem"canachievethepositiveinteraction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andfullymobilizethetwomainbodyofteacherandstudent'senthusiasminteaching.

Keywordstheparticipationtypeteachingmethod;ContemporaryChinesepoliticalSystem;teaching

1对参与式教学法的认识

参与式教学法是目前被国内外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教学方法。①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利用构思新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中,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并主动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

参与式教学法鼓励教师在民主和谐的课堂中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在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所学知识,获取个人成长的素质。该教学法营造了师生之间平等、和谐氛围,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融合,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从机械听和记变为自觉观察和思考,改变了目前许多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扔笔记”的现状,培养了学生独立求知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②

作为一种合作式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加强了教与学过程中师生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渲染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综合来讲,该教学法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置。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建议,了解学生的知识诉求,从学生的知识取向出发设计教学。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二是突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特点。参与式教学法对教室、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别于传统。无论是教室设置、教师的组织还是学生的举止;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都显示了该教学法的开放性特点。三是体现“教”“学”双方在的平等地位。在该教学模式下,师生是地位平等的主体,教师不唯一而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不再被动,而是学习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四是体现“教”“学”双方在教学中的互动特征。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产生了良好效果,这使“教”“学”双方在课堂上角色差距的意识缩小,言语更随意,气氛更融洽,沟通更畅达,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把握更准确。五是体现“教”“学”双方在教学中的合作原则。教学过程要将“教”与“学”结合起来并追求“教”与“学”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必须加强师生在课堂的合作,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教学中。

2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的把握

我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基础是高校政治学专业。在政治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已成为政治学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阐述了我国政治发展和当代中国政治基本性质,考察了党在国家权力组织结构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实际运作;分析了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的运行状况;阐释了“三大权力主体”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行政机构的权力结构关系,及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行为模式;剖析了作为“非政府政治”的国家――社会关系、统治结构中的单位体制和农村基层政治制度在改革发展中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按照该课程的教学理念,该课程教学内容体现了符合政治需要、符合社会要求、符合学生需求的特点。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除强调政治理论外,还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引入模拟政治制度实际执行情况的实践教学,是为使学生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原理和思想,系统把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把原理性的抽象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了解了政治制度的实际运行过程,消除了教材中晦涩概念对学习兴趣的影响。③

3参与式教学法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

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的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能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1)运用开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中,应发挥“大课堂”开放式教学环境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鼓励他们根据个人理解提炼问题并提交课堂上讨论。课堂上,教师要用丰富的资料佐证有关政治制度产生发展的背景和历史进程;利用模拟人民代表大会、模拟公务员面试等多学生参与方式提高学生对相关政治制度的认识和把握;利用案例分析、小组专题讨论和分组命题发言等,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调研等,引导他们自觉融入社会,体会我国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过程。

(2)倡导开放的教学内容和多元的考核方式。在媒体发达的今天,教师只有以教材为依据,切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使教学保持活力。案例的适时设置、网络语言的恰当运用、国内外时事热点的准确把握、非主流文化的合理解读等教学内容都要恰当的植入到课堂教学,做到与学生同学习、共进步。在考核的方式上,要打破传统,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既不放弃体现学生知识储备和文字功底的书面考察,又要有考察学生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口头表述;既要有源于教材的知识点的考察,又要有依托教材而延伸和衍生的知识点的抽查。

(3)鼓励和引导学生展示多样化的成果。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会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呈现多样化状态。教师要通过安排学习任务、提出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拿出学习成果。可以是理论性论文,可以是关于某一制度的心得,可以是在实践中总结的报告,可以是自制的课件,可以是生动的案例,也可以是经过自行拍摄制作的图片和音频视频等。④对于学生在提炼学习成果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疑虑,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给学生以入理而清晰的解释,以端正学生的政治态度并切实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

参与式教学法通过了解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来评价教学的成败,它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避免了将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⑤但在参与式教学法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教师对该教学法把握不准确,打击了学生学习热情;部分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该教学法背景下的学习环境和方式、考核方式等接受的不自然,积极性不高、参与率较低,没有达到该教学法设计的课堂效果等。

注释

①苏玉娥.基于参与式方法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6):185.

②王顺良.浅析参与式教学法[n].甘肃日报,2010-5-15(6).

③曹静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建设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0(1):107.

政治学习制度篇10

第一,要认清政治的作用。高中理科班政治虽然不属于高考科目,但是,学好这门功课对高考会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高考作文的立意无外乎哲理、伦理、艺理三大范畴。学生学习高二年级的《哲学常识》,写哲理范畴的文章自然得心应手,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另外,通过学习《哲学常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学习规律,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这对于高考形如雪中送炭。

政治最突出的特点是思想教育性强,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高一年级《经济常识》的学习,懂得经济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通过高二年级《哲学常识》的学习,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实践活动的自觉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这是学生立志成材的方向和保证;通过高三年级《政治常识》的学习,了解国家、政党、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这是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灯塔。

可见,政治课对高中教学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校的高度重视。所以,高中理科班政治应一如既往地开足课时,不要受所谓“会考”的牵制而割裂这门学科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系统性。

第二,理科班政治学业成绩的评定应该实行学分制。政治会考权限下放到学校以后,由于会考难度大大降低,以会考刺激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作用已经荡然无存。转换理科班学业成绩评定的方式成为必然的趋势,在吸取其他学校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我认为实行学分制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因为,实行学分制有以下一些优点。

其一,实行学分制,可以减轻学生苦于会考的心理负担。高中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学习任务已经十分繁重,还要应对这样那样的会考,岂不雪上加霜,或多或少会消耗学生的一些精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高考科目的学习。实行学分制,政治学业成绩的评定由各学期的总评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累计,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考科目的学习过程中。

其二,实行学分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行学分制,学生课内课外的行为表现、作业、测验、考试等,都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有利于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量化管理,降低学生课内课外违纪行为的发生率,学生也容易养成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对待每一次测验和考试的良好学习习惯。果真如此,理科班政治教学过程中尚存的烦恼,岂不烟消云散。而且,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全面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支撑点,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可靠保证。

第三,政治科教师应该大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政治教材的内容浅显易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容易导致枯燥乏味。所以,在组织政治教学时,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身边小事导入,循循善诱,上升到国家大事要事,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从实际问题领悟理论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视窗,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思共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推进政治教学有效组织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