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协作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28:09

团队协作能力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工作的分工越来越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只有合作才能更强大,因此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一个大学生要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就必须要做个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更加应该对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加强培养。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加入花样跳绳的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花样跳绳教学的场地要求很简单,器材要求也只需要一些适合花样跳绳的各类跳绳,更重要的是花样跳绳是一个团体性的运动,只有参与者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才可以展开花样跳绳活动。因此,大学生在花样跳绳的学习和练习中就会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个体的团队协作能力。花样跳绳相对于其他的体育课程和其他理论课程对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效果都要好,所以开展花样跳绳对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2团队协作能力的含义及意义

2.1团队协作能力的含义

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

2.2团队协作能力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社会属性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团队协作能力就是社会属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团队协作能力既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有团队意识,又要求每一位成员都要有与其他成员进行合作共事的能力,包括遇到分歧时相互协调的能力,遇到困难时相互帮助的能力等等。团队协作能力对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在将来毕业进入社会后,能否快速的融入社会和立足于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花样跳绳是一项综合了绳技、绳舞、绳操的运动,因为花样跳绳的器材简单、花样繁多、健身效果显著,2010年被上海市教委的“阳光体育”工程选作“千校万班”活动大力进行推广。由于花样跳绳的多元化锻炼价值、多变的形式以及多彩的表演功能,花样跳绳成为众多学校特色体育教学的首选。花样跳绳是一项要众多学生一起参与的项目,他们为了合作“花样”而融合在一起,可以充分体现出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大学开展花样跳绳教学的可行性

3.1对场地器材及参与者的要求较低

在体育课开展过程中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场地不足的问题,制约着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而花样跳绳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也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最主要的是还不受参加学生的人数和性别的限制。花样跳绳教学对场地的要求只是一块空地,可以是一块篮球场,可以是一块排球场,甚至可以是田径场的一角,这对于很多场地不足的高校来说这是更好开展体育教学良好前提,如果遇到下雨或下雪的天气,更是可以将几个花样跳绳的班级放到一块场地上进行简单的花样跳绳比赛,以增加学生对花样跳绳的兴趣。花样跳绳教学对器材的要求也很低,仅需要几条适合花样跳绳的长绳和短绳。由于不同高校的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导致有些专业只有男生或只有女生,这使得高校在选择开展何种体育课程时较为头疼,而花样跳绳对参与者的不限制恰恰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花样跳绳可以是一个人,两个人或多个人的同时参与,可以是同一性别也可以是不同性别的参与者。通过花样跳绳的场地器材及参与者的分析,可以发现花样跳绳教学在大学开展势在必行。

3.2如何实施花样跳绳教学

现在高校学生对运动和体育课的兴趣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喜欢运动,喜欢体育课;二是喜欢运动,不喜欢体育课;三是不喜欢运动,不喜欢体育课。第一类学生可以积极自愿参加体育课,高校教师主要提高后两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及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花样跳绳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不论是它新颖有趣的练习内容,还是它可以与传统的体育教学不同的教学手法都能一定程度的吸引学生的目光及兴趣,这一定程度上提高后两类学生对运动和体育课的兴趣。高校体育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播放世界级比赛或上海跃动跳绳队在世博会、各电视台的表演及其他学校开展花样跳绳成果的视频,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参与花样跳绳的兴趣,有了兴趣的学生为了提高技能,自己就会主动参与到花样跳绳的运动中。高校体育教师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花样跳绳的练习内容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高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基础花样之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可以自己创新、组编,让学生跳出新的花样,并每过一段时间就组织学生进行花样跳绳比赛,以更大程度的增加大学生参与花样跳绳的兴趣。高校教师可以运用掌握花样跳绳技术好的学生帮助技能差的学生进行辅导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花样跳绳是在简单跳绳的基础上变化出来的,拥有多变的形式,参加花样跳绳的人数也可以是一个人或者多人同时,大学体育课所教授的花样跳绳通常是2人以上的配合,在配合中要求参与的大学生之间拥有一定的团体协作能力。在花样跳绳中大学生为了完成整个花样跳绳运动,大学生会朝着一个目标努力,一起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花样跳绳各个动作即共同完成团队目标。同时,团队目标又是每个同学个体所努力的方向。首先培养学生对花样跳绳的共同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参加花样跳绳时自主能动性比较强,使得每个同学希望在团队中发挥个体的长处,共同完成一次花样跳绳,并一起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学习花样跳绳初期,大部分参与的学生尚不能完成所学的动作,这时教师应动员已完成动作的学生去帮助那些尚不能完成动作的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同学都可以积极参加团队建设,个别同学因花样跳绳动作难度和个体协调性尚不能充分融入团队花样跳绳,并使团体无法成功完成花样跳绳,这时就可以促进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和相互提高,发现他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主动参与的精神。由此可见,在花样跳绳这样的团队形式的运动中有很好的团队气息,花样跳绳有很强的凝聚力,大学生在参加花样跳绳的交过程中通过团体合作跳绳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对团体协作能力重要性的理解,让大学生在愉快的跳绳运动中意识到团体协作力的重要性并在运动中培养个体的团体协作能力。

(1)现阶段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较差,但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又要求较高,因此对大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2)由于花样跳绳对场地器材、参与者的要求均较低,因此花样跳绳很适合在大学体育课中开展。

团队协作能力篇2

【关键词】技巧啦啦操团队协作

引言

啦啦操运动英文原名cheerleading,起源于美国。是指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运动员完成高超的啦啦操特殊运动技巧及各种舞蹈动作,集中体现青春、健康的团队精神,体现最高团队荣誉感的一项体育运动。技巧啦啦操是艺术与体育结合的新兴运动项目,将运动、表演与难度融为一体,属于美感极强的难美项群类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一个项目的成功、一项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与团队成员的配合,离不开与他人的真诚合作。对于当代的大学生,为了能使他们毕业后尽快融人社会,不仅仅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更需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因此,高校在日常的体育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并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和团队协作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技巧啦啦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用过运动员集体完成复杂、高难的基本手位与舞蹈动作、项目特有难度等动作内容,充分展示团队高超的运动技能技巧,体现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并努力追求最高团队荣誉感的一项体育运动。

一、通过技巧啦啦操的练习进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啦啦队队员(技巧性啦啦操队员)的不同技术特点,即底层队员、保护队员、上层队员分别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及能力。有研究提出底层队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是与队友之间高度的信任感和自信心。应具备的能力除了技术上的要求外意识上的配合和身体的协调发力尤为重要。保护队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是要有高度的救助意识和责任感。应具备的能力除技术要求外重要的是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引导能力。很多学生意识到参加集体活动对于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真正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其实是很少的,如果集体活动中能很轻松愉快,大部分学生是愿意参与的。但是一些学生因为心理原因与能力问题,在活动中居于被安排的地位,心理上不服气不配合等,导致合作的结果不愉快,所以索性对集体生活产生了抵触情绪,我们经常讲的“不合群”就是这种问题。对此,要结合体育锻炼进行技巧啦啦操练习的同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与积极的状态参与集体活动。

二、团队合作的技巧与方法的训练贯穿技巧啦啦操练习始终

有很多的学生是缺乏进行团队合作的技巧与方法,以致于生活中经常受挫,与同学相处关系也不融洽,易产生误解,由于自己的参与或者组织方法不当,在团队中不懂的与团队成员交流等,最后导致在团队合作中力不从心。这些现象在大部分学生中是存在的。这部分学生有必要进行技巧啦啦操这类体现团队协作的项目,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彼此之间动作的配合来引导学生与队友的沟通;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建立共同的目标,如小组之间的学习比较,参加赛事的共同荣誉感的塑造等。当学生对于交际合作的方式了解并熟悉,促进其交际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对合作驾轻就熟,对集体活动也就会产生积极性了。技巧啦啦操的内容与运动形式,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三、引导学生参加啦啦操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的参与能力

大学的社团活动是当前很多高校的一道风景线,是非常值得提倡的。要充分激发参加技巧啦啦操运动的学生参加团队工作的积极性,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一个社团活动,同时积极进行学生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在社团中担任一定的任务,成为其中的主人翁。社会要经常举办一些实践活动与公开活动,让学生有锻炼的机会。例如:对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等具有一定的慈善性,这样的社团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带来的温暖,其德育意义是巨大的。

四、鼓励建立学生自己的技巧啦啦操文化,激发学生管理的热情

学生自治组织的建立是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技巧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的内容包括30秒口号组合,而这30秒中又包涵了动作、队徽、队名、吉祥物等多种啦啦队文化,让学生通过啦啦队文化的保持与延伸,更加深刻的体会技巧啦啦队项目的内涵,赋予团队灵魂。增强团队凝聚力。

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五、让学生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感受团队合作的积极意义

走进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技巧啦啦队社团、自治组织以及学校德育工作者组织的各种活动,或者是专业的学习调查研究与实习活动等,激发学生走进社会的热情与行动。例如:走进社会进行技巧啦啦操运动的推广普及,技巧啦啦操的公益性质表演,探险协作活动等等。通过在社会中的体验与锻炼,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合作中感受到集体带来的温暖与优势,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

结束语:技巧啦啦操作为当代大学生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是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参与该项目的练习,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人沟通能力、配合协作等优良的素质。更是可以通过啦啦操社团了解项目文化内涵,从多个角度提升团队概念的理解。通过多种社团及社会活动,例如:参与公益性质的啦啦操表演、参加针对啦啦操项目的普及与推广工作等,提升自己的团队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中秋,邱建钢.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2006―

2009版)[S].国际全明星啦啦队协会审定,2006.

[2]严爱平.日本啦啦操全国锦标赛观后[J].中国体育教练

员,2004,(4):36.

[3]王丽娟.论我国开展竞技啦啦队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3):117-118.

[4]孙铁民,李惠娟.我国啦啦操运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

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4):85-87.

[5王景连.一种新兴的美国体育运动――全美大学生啦啦队

比赛赏析[J],文史大观:59.

[6]王雁北,仝敬平.2005年河南省大学生动感啦啦队比赛情

团队协作能力篇3

关键词团队协作项目驱动自主创新职业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核心能力又称关键技能或核心技能,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如何尽快增强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使未来职场与学生之间实现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

通过学生座谈,问卷调查、走访毕业生就业企业等形式,笔者调研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主要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调研地,对已经参加顶岗实习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把本人的基本情况、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程度、对自身优劣势的了解、对进入企业后的预期作为调查的主要方面。另外,笔者走访了宜兴经济开发区的部分用人企业,了解他们对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的看法及要求。

调查结果为:对本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不清楚的学生占调查学生总数的81%;不了解企业先进生产方式的占88%;对公司员工与公司的关系重要性无深刻认识的占76%;不懂如何有效地与别人沟通的占70%;虽有一半的同学了解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但其中8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60%以上的学生在就业时不考虑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对口度等。这些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从学校层面来看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与培养目标不相对应的不合理现象。例如,某些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上与市场要求偏离很大,继续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没有实现与学生就业对接、与企业需求对接。教师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与企业需求脱节,使学生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得不到显著提高,所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比较偏重专业课学习,忽视职业专门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

1.2从学生层面来看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计算机专业学生有50%以上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所选择的就业岗位都和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或不完全对口,造成这种原因的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影响,使学生就业的难度加大,而是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从对用人单位调查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高职毕业生在“与人合作精神和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以上调查可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团队自主项目化”教学模式,将团队协作,自主创新与项目化教学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该教学模式在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实施,尝试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团队自主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该模式的实施在计算机专业的Javaweb应用开发课程中进行,主要结合团队协作、自主创新及项目任务化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网站建设与开发的能力。

2.1“团队自主项目化”实施的准备工作

现代it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就是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我们在项目实施前,要求班级的学生按照自我意愿与个人特点,自由组合成团队,每个团队由6名学生组成,以团队为单位来完成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整个学期中教师对各团队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充分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

2.2“团队自主项目化”模式的具体实施

2.2.1实施的流程与方案

“团队自主创新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各团队共同完成一个指定的网站(如网上商城),其中由各团队的负责人根据团队中成员的特长和兴趣来分配每个成员的任务和扮演的角色(比如美工、技术等),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开发任务。这个阶段学生还没有具备独立开发项目的知识与经验,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网站开发的流程。网站需求分析,网站策划,网站建设到网站测试以及后期维护,每个过程都按照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演练的步骤进行。

第二个阶段则是各团队自主创新,要求各团队完成一个指定的项目,或经团队商量后自主设计一个项目,要求学生根据软件开发的流程去完成项目,学生之间做好分工,在一定的时间内共同完成项目每个阶段的任务。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扮演技术顾问的角色,不要过多的参与其中,放开手让学生自由地创新。实践发现,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是不可小看的,有了团队的力量,学生自主创新的网站很有实用性与新颖性。

2.2.2实施案例设计

为了探讨“团队自主创新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我们以Javaweb应用开发课程的教学为例来说明,Javaweb应用开发课时安排为90个课时,表1是以90个课时来设计该课程教学。

2.3实施的效果与评估

各团队的负责人在期末向全班同学作项目完成情况的汇报,并对各学员在本学期的表现作出总结。团队的成绩评估由任课教师及其他学员共同给出。互评的方式达到互补的效果,帮助学生搭建了一个实现价值互助互补的平台。“团队自主创新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将学生的学习模式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先进教学方法。

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的二年级学生进行了“团队自主创新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试验教学,参与实验的每位学生自主探究,相互配合,热情高涨,发挥了惊人的创造力。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大,学习兴趣浓厚,他们制作的网站新颖实用,得到学院师生一致好评。

3结束语

为了验证“自主创新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Javaweb应用开发课程中进行了实验,共三个班次,并且对学生的学习作了为期一年半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该教学模式可实施性强,教学效果显著。通过开放式的“团队自主创新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推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最终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姜泽东,陈保国,史维琴.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3).

[2]史晓光.动画创作中的分工与团队合作[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27).

[3]李红梅,卢苇,张红廷.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8).

团队协作能力篇4

论文关键词:创新型科研团队,团队协同生态效能,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

 

1.引言

科研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不同知识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团队形式聚在一起,通过发挥各自的智慧、相互协作,最终产生的协同效应才能有助于科技创新的实现。目前与团队协同效能相关的研究主要从团队效能、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协同理论与协同技术等方面展开。团队效能方面,Henna的研究表明,协同设计过程中的协同模式、设计目标的分享程度、设计过程的控制和个人对资源的利用情况等影响成果数量(服装设计数量)[1]。有学者基于“input–process–output”模型针对医疗行业,研究团队结构特征、团队过程(社会情感行为)和团队效能(任务绩效、协作满意度、会议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团队过程在团队结构特征与满意度之间起到完全调节作用环境保护论文,但在团队结构特征与绩效之间只起到部分调节作用[2]。Federico提出了一个通过团队激励设计提高团队有效性的理论模型,指出针对团队成员采用不同的薪酬分配方式可以提高团队效能[3]。团队绩效方面,margaret认为通过提升团队成员的决策、情景意识及沟通技能可以改进团队绩效[4]。曹科岩、龙君伟基于研究与开发团队、工程技术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的实证研究表明,团队共享心智模式通过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分享行为对团队绩效产生影响[5]论文提纲怎么写。协同理论与协同技术方面,tian提出按小组成员的能力及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来分配任务和资源,可以提高协同效率[6]。LiangYing-Hu等基于商业资源共享程度和虚拟的商业集体技术提出了网络制造的应用平台网格结构,该平台被应用于一个大型电子制造公司,提高了公司的协同效率[7]。tanja等以计算机协同学习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表明,知识意识工具可以提高团队协同效率[8]。

分析国内外文献可知,目前有关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研究尚存在以下问题:在研究团队绩效或团队效能影响因素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衡量团队绩效和团队效能时,大多采用项目产品生产的主观衡量指标或直接打分,对态度和行为产出考虑不多,而且很少考虑诸如能力提升度、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力、未来合作意愿、团队未来生存力等递延性的指标。如何增强团队效能或团队绩效的措施尚不多见等;要实现云南重大生物产业的高效科技创新,首先必须弄清楚“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测度、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然而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以云南生物产业科研团队为对象环境保护论文,重点探讨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内涵及体系架构。

2.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内涵

2.1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定义

效能是效率与绩效的延伸,强调行为目的和手段的正确性、过程的高效性和结果的有效性。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学研究活动,生物产业科学研究活动不但要有效率,更要有效能,即不但要求科研团队具备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探索有效科学手段正确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任何生态体必须与生态环境相互适应,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物质能量不断进化,才能有效发挥其存在的生态效能。根据这一观点,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也应该具有“生态”效应,即团队协同生态效能。

本研究将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定义为:为既定的科研目标,一群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科研人员,通过分享各自的隐性知识,在和谐的科研环境中相互协作共同提升,在对科技创新工作做出较大贡献的同时,团队成员各自的科研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的一种科研效能环境保护论文,即团队科研能力高效良性循环不断提升的发展态势。

2.2生物产业科研团队协同工作的特征

“大科学”时代,学科间的交叉性、渗透性和综合性日渐明显,科学研究活动的集体性、开放性日益凸显,以团队协同形式开展的科研活动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一种新方式。生物产业的科学研究呈现出由单一学科、单一部门走向多学科、综合化、多部门联合攻关、多学科不断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的发展态势;比如,在研究适宜云南不同地区的农作物多样性最佳套种模式,就需要农业机械、作物栽培、植物病理、运筹与优化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团队协同的形式反复沟通、协调,才能够研究出“作物高产、少病虫害、高效机械化耕作”等最优配置的最佳套种模式,进一步促进云南的粮食安全。在这种新方式下,生物产业科研团队协同科研工作的特征表现为:

1)知识是基本的生产工具,且具有动态性(个人对新知识不断学习、吸收和转化)、异质性(学科领域的差异使团队成员对异质性知识有很高的互惠式依赖)和集成性(团队显性知识的有效交互和隐性知识有效转化产生的集成效应);

2)工作方式以协同为主,科技创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日趋复杂,需要多学科领域的异质性知识不断交叉、相互渗透;

3)科研目标具有挑战性、成果具有不确定性。

4)科研工作过程具有动态性、协同性和认知匹配性等论文提纲怎么写。动态性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固定(可能是生物产业中的各种问题)、团队成员构成不稳定(根据需要,随时需要补充不同学科领域的异质性知识人员)、求解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多样化、工作过程非程序化及结果不确定等;协同性表现为:对科学问题感知、求解方法、工作模式等的协同,具体包括团队成员的思维协同、行为协同、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协同、人脉资源和网络资源协同等;认知匹配性表现为:团队成员对科研目标、科研结果预期、知识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协同工作模式、异质性知识交互模式等的认知协调。

2.3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度量方法

按照国家对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云南生物产业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也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其含义有二:第一,科研团队协同研发能力的可持续性;第二环境保护论文,生物产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即团队协同科研能力及生物产业创新的高效良性循环态势,为此,科研团队协同

表1团队协同生态效能度量指标

 

指标

含义

效率

在规定时间内既定目标的完成度如何,或者完成既定目标的速度如何?

成果

完成一项科研项目后,取得的成果数量和质量如何,比如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著作、专利、实用化新技术或新产品等的数量和质量;

科技创新的持续贡献力

科学研究是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性研究,研究成果是否是可直接使用的新技术或新产品,或者是研究成果对科技创新的直接贡献力度如何?

能力提升度

以团队协同的形式开展科研工作,项目完成后,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是否得到较大提升,或提升程度如何?

协作满意度

以团队协同的形式开展科研工作,项目完成后,各团队成员对整个系统工作过程的满意度评价如何;满意度高,则未来合作意愿强;

团队协作能力篇5

关键词:技术联盟;团队协作;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一、企业技术联盟及其稳定性

企业间的合作行为自古有之,从表面的互助到现如今深层次的关键技术研发,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企业技术联盟就是在这种趋势下而衍生出来的。

(一)企业技术联盟的含义及其特征

企业技术联盟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为实现某一技术目标而组成的一种新的组织模式。该组织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联盟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信任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有效利用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

企业技术联盟的特征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的竞争性,在联盟中,实现共同的技术目标的同时各方又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能力,保证自身的核心技术优势以提升合作资本或竞争资本;(2)合作的有限理性,联盟中在做出决策过程中,考虑问题的角度不能像单个企业那样仅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做出的决策不仅要保障联盟的整体利益而且还要保障联盟成员的利益,所以做出决策的限制比单个企业做决策的限制要大,这就决定联盟合作的有限理性;(3)合作的平等性,企业技术联盟是在一定程度上资源共享、技术共享,以信任为基础,通过契约而达成的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4)合作的动态性,企业技术联盟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系统,当企业需要合作伙伴来实现某一技术目标时,就会寻求能够认可的伙伴组成联盟;当目标达成以后,联盟成员会彼此脱离,去寻求自身新的发展。这种动态性笔者认为可以算是健康的、合理的。

(二)企业技术联盟稳定性

企业技术联盟是企业战略联盟的一个细化发展,所以企业技术联盟的稳定性与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具有共性。技术联盟同战略联盟一样是一种面向长远发展,并以联盟关系连接起来的组织形态。根据企业技术联盟的含义来理解,企业技术联盟能够顺利实现联盟目标,并且各自都有一定的提高,并且各方都有意愿继续合作下去或者以后寻求合作伙伴优先考虑对方,就可以认定联盟是稳定的。因此联盟稳定性是指联盟在实现过程中联盟目标、联盟协议和组织结构无重大变化,在实现联盟目标的同时促进各自的成长,并且有意愿继续合作。

二、团队与团队协作问题的研究

团队理论是现代组织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对于团队概念的界定,众多学者存在不同看法。较为经典的有Shonk(1982)将团队定义为:是由两人或两个人以上,通过互相协调协调完成同一目标的小组织;Sundstrom(1990)认为团队是指一群员工愿意相互合作,服从团队领导人的领导且愿意互相支持,了解顾客的需要,并能遵循共同目标,视解决问题为例行任务;m.Belbin(1999)认为现代团队应具有共同目标,成员进行角色分担,并能做出独特的贡献。本文综合多数学者的观点后认为团队就是指具有不同技能、知识、经验的人员,为了完成某一既定目标而组合在一起,每个成员负责相应的分派任务,都有明确的职责。

在企业中每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本质都是处于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其本身的职能与作用,从而完成整体目标,而单凭个人无法完成战略目的,只有依靠团队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团队精神,在团队中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必须与团队其他成员协同合作。在团队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认为团队协作是指团队拥有不同技能的成员通过沟通交流达到互相扶持、信息交换、知识传递,形成的合力能够达到1+1>2的效果。团队协作中的团队可以是一个团队,也可以是多个团队。

在团队中实现配合默契与知识转移需要在团队成员间有一个联系的纽带——感情。Kivpis(1997)研究发现国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维度:感情、互惠、面子,其中感情最为重要。团队成员增进感情的方式为沟通,正式沟通增进工作感情,非正式沟通增进私人感情,工作感情与私人感情共同促进工作和谐,使团队成员对彼此相关工作深入了解,从而做到工作有效衔接。知识转移也需要沟通来实现,团队成员在交互中创造、分享和使用知识。Bleim&walsh(2004)的研究得出结论:复杂问题的解决是人们沟通和协作的结果,人们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沟通。plez和andrews(1976)研究发现,对科研实验室的博士们来说,和同事沟通的越多,对该领域的贡献越大;对于工程师来说,和同事沟通越多,他们的工作对组织越有用。因此,以“感情”为纽带,沟通为方法实现团队协作。

三、团队协作对企业技术联盟的影响

企业技术联盟的组建是由于联盟各方对彼此某一优势的吸引来实现技术重组达到技术突破的目的。联盟各方派遣组成联盟的人员不可能是一个人,而是以一个工作团队成为联盟的一份子。所以联盟的运作其实质是由几个团队组成一个大团队来实现联盟的运作。

(一)团队协作有利于技术进步

技术联盟能够实现产品研发的成功,技术知识顺畅交流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而团队协作能够有效的促进技术交流,团队成员在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在成员之间的交流的同时产生知识外溢现象,这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实践者技术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工作效率提高。

(二)团队协作有利于解决内部冲突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研究人员的交互作用必不可免,这样就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协作问题——内部冲突必不可免。冲突具有两面性,良性冲突与恶性冲突,良性冲突是意见不统一而进行理论性争论,有助于知识提高。恶性冲突指拒绝合作,这意味着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团队协作可以加深成员间的理解,避免误会发生。合作性的冲突管理可以促进良性竞争,缺乏合作性的冲突会导致冲突升级为恶性冲突。

(三)团队协作可以减少机会主义发生

企业技术联盟贯彻始终的行为都与技术有关,而在知识转移与共享的过程中,有的成员借机享用他人的劳动成果,而本身不付出任何贡献,这就是联盟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团队协作在创新活动中能够增强彼此信任,那么团队成员也愿意参与知识交流,并且对未来的行为做出积极的预期,从而减少机会主义的发生。

(四)团队协作可以减少联盟内部信息不对称

企业技术联盟由于其组织的特殊性,联盟成员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造成企业对合作伙伴的资源能力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估,会对后期的收益分配产生客观的不合理性,从而影响联盟的稳定性。团队协作能够增进联盟成员间的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

团队协作在企业技术联盟中能够增进成员彼此间的信任,促进交流,加快技术创新进程,满足联盟绩效的同时又能增进自身的技术能力,从而能够保持联盟的稳定。

四、团队协作与企业技术联盟稳定性关系分析

企业技术联盟的稳定受到内在因素、外在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因素、学习因素、信任因素三个因素的影响较为相对显著。同时众多学者在理论研究上认为企业技术联盟的稳定重点在于过程管理,而团队协作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联盟企业成员知识提高、联盟伙伴间的信任。

(一)团队协作对技术因素的影响

技术创新是企业技术联盟存在的主题。技术创新不仅需要资金、设备等必备的硬件,还必须有能够使用这些硬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的软件。技术要取得“质”的突破,需要技术人才能够发散思维,技术意识创新引导技术行为创新最终实现技术的突破。用“路径依赖”理论解释人们的思维定势,当人们选定一条技术路线走下去而陷入误区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继续走下去而跳不出来,这时就需要外界因素介入,使当事人行驶到正确的轨道上去。再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现今一项技术成果常常包含多个领域的专业技能,技术要取得创新需要各方面的领域人才配合。团队是由拥有不同技能的人组合起来的,团队成员在协作的过程中交流思想,能够使得思维能够发散,开阔技术思路。各方面的专业技能也能够通过团队成员的配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技术“质”的突破。并且团队成员在协作过程中通过团队成员的交互作用,增进感情的同时,实现彼此默契配合,减少并且及时化解矛盾与误会使得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团队协作能够促使技术创新,保证联盟稳定。

(二)团队协作对学习因素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企业不断地学习,原地踏步的企业将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去。企业技术联盟成员在满足技术创新这一目的的同时希望能够获得自身能力的提高,如企业技术能力、行业信息等。团队成员在工作交流的过程中,个体知识在团体间转移,来自不同个体的知识汇集在一起,经过团队成员整合,成为团队共享知识,进而成为联盟企业成员共享知识,使得企业原始积累知识增加。团队成员在获得这些共享知识后,经过自身学习理解又演变自身独有的知识,使得自身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团队成员携带的行业信息来源于各自身后的联盟企业,信息的汇集增强了企业信息含量,有利于对未来进行预测,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通过团队协作也可以使联盟成员了解合作伙伴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有助于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团队协作是一种高水平的工作模式,在此过程中联盟成员可以在合作伙伴身上学到知识与管理知识,促进联盟成员“软实力”的提高,有助于联盟稳定。

(三)团队协作对信任因素的影响

企业技术联盟成员间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在合作过程中起到合力的效果,否则就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联盟解散。信任是企业技术联盟企业相互合作的基石,也是将来能够继续合作下去的前提。信任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通过接触观察而达成的相互认可。团队成员在互动的过程中在了解成员的同时也会对该成员所在企业的氛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团队成员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该成员所在企业的总体工作状态与精神面貌,并且在对团队成员产生信任感的同时也会对其所在企业产生信任感。员工间的信任是企业间信任的基础,Shapiro〔19〕(1988)认为企业之间员工间的信任能够促进企业间的信任,是企业间进一步合作的基础。团队协作在加强团队成员信任同时加强了联盟伙伴间的信任。

综上,经过分析团队协作分别对技术因素,学习因素和信任因素的影响情况,理论上说明团队协作对影响企业技术联盟稳定性的三个重要指标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团队协作对联盟稳定性有正向促进作用。

关系如图3-1所示:

图一:团队协作与联盟稳定性的关系图

五、结语

通过对团队协作与企业技术联盟稳定性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有效信息:一是团队协作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技术联盟的技术创新,因为,团队协作是一种高水平的工作模式,团队成员在写作的过程中资源,信息共享,集合众人的思维解决某一问题,极大地使团队成员思维扩散,有利于新观点的产生,从而跳出思维框架,使得技术得以突破创新。二是团队协作能够增强联盟企业成员的能力,经过研究,团队协作可以使团队成员间相互学习,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知识交叉汇合形成团队共有知识,进而转变为联盟共享知识为联盟企业成员拥有;学习交流有助于团队成员个体的能力提高进而间接地提高联盟企业成员的软实力。三是团队协作能够增进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交往频繁,团队成员的表现将会给其他成员留下印象,进而会产生对该成员所在企业主观印象,并且会把这种印象反应到自己所在企业。因此,团队成员在协作过程中产生的友好情感有助于企业间的信任增强,为更深层次合作和更亲密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源.团队信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传统团队与虚拟团队的差异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01).

团队协作能力篇6

先讲一个取乒乓球的故事,这是一名*给一群小学生出的一道智力测试题。在一个罐头瓶里,放进六个乒乓球,每个球用细绳系着,要求在最短的时间里,从瓶里全部取出。几个小组的同学,各人都想在第一时间里从瓶里取出,结果在瓶口形成堵塞,谁也出不去!只有一个小组成功做到了,他们采用的办法是六个人形成一种配合,依次从瓶口出来。这道测试题考的就是团队有无相互协作精神,就是我们常说的团队精神。一、团队精神的含义。所谓团队,有研究者提出: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一群人。简单而言一个团队就是一个集体。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绩,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通过成员的共同贡献,得到集体成果,这个集体成果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作风。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奉献成为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动力,为工作注入能量。团队精神的精髓是承诺,团队成员共同承担集体责任。没有承诺,团队如同一盘散沙。做出承诺,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电力体制改革新形势下,我们的工作不能简单重复过去的老办法、老模式,必须有新的探索、新的突破。时代的发展冲击着传统的管理体制,作为企业,能否培养出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动手能力;既有独立工作能力,又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工作成绩和是否具备发展潜力的标准之一。为此,在日常管理和安全生产中,供电企业要十分注重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二、提高团队精神的认识。团队精神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在团队与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强烈归属感,团队成员把团队当成“*”,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系在一起,愿意为团队的利益与目标奋斗。团队成员极具团队荣誉感,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的关系时,团队成员采取团队利益优先的原则,个人服从团队。团队与其成员结成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共存共荣。第二,在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团队精神表现为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团队成员彼此间利益共享,相互宽容,彼此信任。在工作上互相协作,在生活上彼此关怀。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凝聚力强,追求团队的整体绩效。第三,在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态度上。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全心投入。团队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成员参与管理、决策。团队成员在处理团队事物时尽职尽责,充满活力,洋溢热情。三、注重团队精神。现代社会发展,对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要求大大提高,人们的生产和工作方式将趋向集团化,而不再是分散的方式。个人不可能孤立地工作,而是要与人交流与合作。从发展的观念看,没有形成团队协作,不可能获得成功。企业员工相互沟通、交流和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精诚团结,善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工作,发展事业。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不善于与人合作,到头来只能是走更多的弯路,影响事业的发展。团队精神是现代企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凝聚力、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精神力量。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企业内部上下同心,企业各部门相互支持,协调一致。输电工区建设高素质“四铁”队伍,就要注重培养团队精神。树立合作精神,逐步消除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改变单纯的个人奋斗、追求自我价值行为。将自己融入团队之中,变“单干”为“群干”。在长期的与人协作、配合工作中,增强合作能力。拥有理解他人、包容他人胸怀。在实现团队利益的过程中,展现出自我价值。四、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职工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要将团队精神渗透到日常工作中,使所有职工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我们输电工区是个以线路维护为中心任务的单位,工作性质要求职工具有团结协作素质,所以说培养团队精神是有良好的基础的。不论是巡线还是检修,大*统一行动,配合完成作业。特别是在大型抢修工作中,人员指挥调集、工器具清理、人员装备到达现场、各班组施工等更是体现出各部门、各班组的协调工作能力。*小组活动开展也是团队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一个项目的开发、研究、制作、,需要大*的共同努力,凝聚集体的智慧,最后实现目标。不光在生产上强调团队精神,其实在工作之外也能体现团队精神。每年举行的篮球比赛,都能体现出团队精神。场上队员无论比赛结果如何,没上场的队员都为之助威,鼓励支持,做好后勤供应。应该说,团队成员取得成绩时,可得到承认和肯定;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也能从集体中获得帮助和安慰。五、输电工区团队精神的现状。团队精神对于生产班组尤其重要。生产班组出差比较辛苦,高空作业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大*相互提醒安全事项,共同完成每一次任务。团队精神在生产班组里,是有着良好传统的。它体现在工作中,像在清扫任务中,先完成作业的人帮助不好到位的同事擦一基;巡线中艰苦路段抢着参加;更换瓷瓶工作中,杆上人员与杆下人员的紧密配合……在一个团队中,如果少数人,想办法躲避或找借口不参加集体作业,那么在这个团队中就会直接影响到其他人的情绪,破坏良好的协作精神。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人是有自私的本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倡合作、宽容,偶尔几次大*可以原谅,次数多了,必然伤害集体利益,不为其他团队成员所容,因此团队精神还是要有严格的纪律作为支持。一个好的团队形成,需要很长时间,但要打破这个局面却是轻而易举的,要警惕这种转变。六、培养团队精神几个要注意的方面。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企业文化因素,它要求企业分工合理,将每个员工放在适合的位置上,使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完善的制度、配套的措施,使所有员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奋斗。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明确提出奋斗目标。目标是把人们凝集在一起的力量,鼓舞人们团结奋斗。目标不能过高过空,让大*感觉到有奔头。2、建立管理制度。管理工作使人们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就无法形成纪律严明、作风硬朗的团队。3、良好的沟通环境。有效的沟通能及时消除和化解领导与员工之间、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分歧、矛盾。4、尊重每一个人。尊重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人人都感受到团队的温馨。关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将会极大激发员工献身事业的决心。5、引导参于管理。每个员工都有参于管理的欲望。正确引导和鼓励这种愿望,使他们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6、树立全局观念。输电工区总体管理与各个部门或班组各自管理有机协调,不能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将个人、部门的追求融入到团队的总体目标中去,最终达到团队的最佳整体效益。企业中的职工之间的关系,虽谈不到什么生死之交,但一定要做到风雨同行、同舟共济。没有团队合作的精神,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理想的工作效果,只有通过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才能使工作做得更出色。

团队协作能力篇7

[摘要]拓展训练是进行团队建设的一种有效训练形式。文章从团队精神、团队组织能力和团队绩效等方面出发,论述拓展训练对团队发展的作用,为拓展训练在企业、商业机构、学校等团队组织中,能够更全面、健康、快速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拓展训练团队精神团队组织能力团队绩效

一、前言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将人才的培养提到了战略的位置来考虑,团队精神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亮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拓展训练是专门配合现代化企业进行团队建设需要而设计的一套户外体验式模拟训练,这是当今欧、美及亚洲大型生产企业及商业机构所采纳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模式。本文就拓展训练对团队精神文化的培养做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拓展训练在企业、商业机构、学校等团队组织中,能够更全面、健康、快速地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二、拓展训练的内涵

拓展训练是现代西方国家一种时新的教育方式,它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它是为适应二战的需要而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训练,现被归为冒险体育类,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力式。拓展训练通过成功心理训练和团队合作训练以达到对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团队潜能的挖掘。成功心理训练是一项旨在协助团队队员核心价值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团队队员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团队队员建立高尚而尊严的人格;团队合作训练是一套塑造团队活力、推动组织成长的不断增值的训练课程。

三、拓展训练与团队精神的培养

1.拓展训练与团队思想

(1)培养和谐的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地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团队精神是一种文化氛围,是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它对于事业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产生“(1+1)〉2”的效应。

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可以提高成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团队力量是组织赢得竞争的必要条件。团队精神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形式载体,要加强维护和巩固,而拓展训练通常利用崇山峻岭、瀚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训练目的。如在拓展训练中跨越毕业墙,并且一切都顺利通过,要拿到漂亮的证书还需要再过一道难关。所有学员必须通过高达4米多高的毕业之墙—“光秃秃“的墙,如何才能跨越?还实在是困难重重。此项目是团队训练项目中所有团队必须完成的项目。它包含团队工作中所代表的诸多之义,有聆听、组织、领导、配合、沟通等。它也是整个拓展培训的大结局,学员通过完成此项目,充分感受一个团队在完成大型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与力量。

(2)不断提升团队凝聚力

团队凝聚力是团队生存的基础,是维持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团队项目以复杂性、艰巨性为特征,对于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有很强的针对性。团队之间的凝聚力可以通过拓展训练来不断提升。如:在拓展训练项目中的“求生(绝境逢生)”情景设置是在一个暴风雨即将来临的黄昏,你和外出冒险的伙伴们疲惫不堪地行进在一个无名峡谷中。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你们必须寻找一条可以登高的路,以避开即将奔流而下的急流,这时你来到一个峭壁旁,从这里,也只有从这里爬上去。要求每个成员必须考虑是大家齐心协力上去呢,还是各自为政待在下面等着洪水的到来?此项目训练的目的是团队中角色的合理运用,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努力,通过相互的鼓励和支持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团队中的个人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及锻炼在集体中解决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集体的合作性,增强团队凝聚力无异于增强团队战斗力。在商场如战场的今天,团队凝聚力不言而喻:团队凝聚力建立于目标上的共识;团队凝聚力蕴藏着对团队的尊重;团队凝聚力体现于成员间的协作;团队凝聚力升华于归属感。

(3)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团队协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示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团结就是力量。在拓展训练中,团队协作意识及精神总是运用得淋漓尽致。比如:过雷区、过电网、越障碍、过独木桥和珍珠岛任务,这些项目都不再困难,关键就是要运用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将每个人的力量集中到集体中,共同完成每一项任务。这些项目主要是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有水上训练(扎筏求生),它的训练项目是积极参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其成功的基础是合理的安排活动,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一切行动听从指挥,有全局观念、协作意识,积极投入并有必胜的信念。

2.拓展训练与团队组织能力

(1)不断发掘团队领导的综合能力

领袖精神——创业的无形资本。团队精神培养取决于团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作为团队的组织者,首先要健全一种有效监督和约束机制,营造一种团结干事的工作界限。培养干部职工整体配合的协作精神,形成“分工不分家”心有灵犀一点通;其次,消除不必要的工作界限,形成“分工不分家”“互相支持和努力”的工作习惯;再次,相信每一位成员。让每位成员都能拥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但要破除个人主义,唯我才行,夜郎自大的傲慢心理。把团队成员的力量凝聚到同心齐力的行动上和甘苦荣辱的感受上,树立团队集体主义观念。

(2)合理整合人力资源

团队组织中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充分发挥团队的潜能。组织有序,知人善用和合理配置资源是完成使命的重要保障,拓展训练中的“信任背摔”课目中,大家感受到背摔者从臀部至躯干这一段位的落实点所承受的压力较大。也就是说,背摔者主要有站在这一段位的六至八人来承接。表面上看,队列中段以外的其他人只起了辅助作用。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安全保护作用有与队列中段队员的一体化中同样重要。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随之也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组织有序的集体给人以安全感和勇气。作为一个领导就要善于了解人员的情况,合理分配人员与工作任务相匹配,做到人尽其才,合理分配资源,实现工作目标。知人善用,合理配置资源是一个领导者完成使命的重要保障[2]。

3.拓展训练与团队绩效

(1)挖掘团队潜能

如今人们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但是往往存在着组织中才未尽其用或人才堆积,互相耗能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注重开发团队资源,把团队资源变为团队资本,打造高效能团队。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过程。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大西洋商务队多次遭德国人袭击,许多年轻海员葬身海底。人们从生还者身上发现,他们并不一定都是体能最好的人,但却都是求生意志最强的人,拓展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团队的向心力,体现团队精神[3]。旨在通过亲自参与,体验团队建立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理解、信任、学习、互助、支持配合等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超越;挑战自我、开发潜能,最终达成整个团队的成长与突破。

(2)提高团队战斗力

怎样提高团队战斗力?这已成为团队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在拓展训练中的野外生存是一种融认知、行为、情绪训练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形式,又是一项需要学员完全自愿才能完成的险性科目,最宜于专项进行。学员将携带极少必需品登上孤岛荒滩或者原始山林。学习如何野外定建立营地、觅水、结伴生存一段时间并完成一些高难度的任务。而它的训练目标是促使参训者人与人,人与自然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使对个人身体、意志的挑战,在团队精神中获益很多。在国外,野外生存一直被认为提高情商,增强团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

(3)提高团队运作效率

在拓展训练中有一个游戏是:“信任坐”—每个人都要坐在1.5米的高台上,绑好手脚,然后背对人梯平坐下去。做这个项目时,有些队员因为来自不同的地方,平时交流比较少。活动中的挑战就不言而喻了,培训开始前队员比较生疏,培训中通过平坐任务这个桥梁,队员间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一同挖掘自身潜能,一同完成任务,一同建立最坚实的团队!培训过后,队员之间畅所欲言,已不再生疏,增进了了解与信任。再联系到实际工作,当公司和客户为了一个共同的生意目标,你就应该把合作双方看作是一个团队,团队中的队员对于目标要反应积极并对任务目标理解准确,合理规划、合理运用资源、注重队员间的信任和尊重,不放弃目标,也不动摇成功的决心,在合作中都应该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力量和努力,互相理解、信任、合作、打造优秀的团队,创造优异的成绩。

四、结论

1.拓展训练是培养团队思想的有效手段

团队思想是和谐团队精神、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的灵魂。只有具备了团队思想才谈得上团队精神、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协作意识。问卷调查表明,拓展训练对培养和谐的团队精神、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只有培养了团队精神、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才真正体现出团队思想。

2.拓展训练是提升团队组织能力的阶梯

团队组织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组织有序,知人善用和合理整合人力资源,再加上领导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完成使命的重要保障,也是通往胜利的阶梯。

团队协作能力篇8

[关键词]大学生成人儿童化团队精神合作能力

[作者简介]丁菊(1983-),女,四川合江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柳西波(1983-),男,江苏邳州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学、电子商务。(河北邢台05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指导项目“大学生成人儿童化现象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12600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88-02

团队精神是成年人进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既是实干精神,也是奉献和协作精神的统一,强调团队成员间的真诚沟通合作,在团队协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发挥积极协同效应。根据“大学生成人儿童化现象研究”课题组2012年10~12月对河北省内各层次的5所大专院校调研结果分析,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大学生的成人意识和行为现状总体较好,但受学业与就业、职业生涯发展、恋爱与婚姻生活、经济消费、朋辈群体交往压力等因素影响,大学生成人儿童化现象日趋明显,表现的背后呈现出团队精神缺乏、团结协作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各高校应切实加强大学生“成人”教育,注重对大学生群体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要注重三结合

(一)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1.注重日常授课的引入。专业教师要在日常理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加强或增补与团队精神相关的信息,如团队精神在现代社会竞争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团队合作对个人及组织的重要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小组研讨学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群体、协作与沟通的关系。如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协作的思想、提供团队项目或任务、布置团队作业、安排小组研讨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和协作完成项目的课后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的作用与意义。

2.注重专题教育。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举办专题讲座或开展专题教育。如由校、院、系团委牵头或由学生组织出面,举行一些杰出校友访谈或讲座,分享他们在社会工作和创业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经历或经验。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如开设“团队合作与沟通”“团队建设与管理”“团队创建与项目管理”等团队公共课、选修课,开展“认识团队”“狼群的力量”“大雁的启示”等专题研讨,进行团队意识素质拓展训练、团队沟通游戏、团队协作能力训练等实训、实践训练项目,加强团队合作理论的教育和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

3.实施团队考核方式。改变单纯依靠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将体现合作能力的考查标准加入其中。如在考查类课程中,有意识地将课程标准中的考试内容增设团队和个人打分项目,分别按团队协作的整体效果和个人在团队中的积极表现分别给分,按团队总体成绩和个人在团队中的成绩综合评价,并通过各个实训任务、项目作业,使学生组建合作团队,共同为目标的实现而相互协作,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沟通技巧。

(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首先,各高校要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现代先进的思想,凝聚一种体现团队的组织追求、管理理念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团队精神。其次,通过加强校规校纪、组织理念的宣传教育,促使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自我反省、自我管理,正确认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发地与人合作。最后,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引导为主,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如开展文明宿舍、优秀班级评比或组织以宿舍、班级为单位参加的三大球赛、拔河、接力、合唱比赛等需要共同参与、彼此协作的集体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意识;利用班会、团日活动、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等,引导大学生认识到集体生活的必要性,加强与舍友、同学的交流沟通,共同融入集体生活。

(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可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借每年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研、科技文化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党员活动、公益劳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团队活动,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互帮互助,相互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学生通过实践,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体会和感受团队作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他们的团队意识。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环境

(一)重视团队活动的氛围和影响力,强化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通过组织和开展大型团队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如组织外出调研团队、成立市场营销策划兴趣小组、承办院、系各级的大型文体活动、运动赛事等。通过活动的筹备、组织、实施、总结,强化学生的群体意识,使学生在团队合作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团结协作的积极力量,团队沟通和团队信任的重要性,体悟团队竞争与合作之间、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重视宿舍、班级的潜移默化影响,增强班级凝聚力

建设好学生宿舍,发挥朋辈效应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抓好宿舍文化建设活动,使宿舍内部形成关心、理解和帮助他人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学会认识自我并肯定他人,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个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从朝夕相处的舍友处获得帮助和慰藉,取得成绩时能得到承认和肯定,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并在其中体会互相关心、帮助的快乐,使得学生们意识到集体、团队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班级建设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同样有重要的影响力。要注重对班干部的管理培养,一个拥有了具体明确的班级奋斗目标和精神领袖,拥有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的班级,能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更多有自身特色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氛围,吸引班级成员参与班集体活动,使他们在既竞争又合作的过程中能彼此关心,互相爱护;同时,班级建设能使班级成员产生较强归属感,乐于为班级奉献,继而形成良性循环,形成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团体意识。

(三)重视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寓教于乐

各级学生组织可以利用学习业余时间,组织三人球赛、辩论赛、户外团队拓展训练、室内团队游戏等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团队活动,寓教于乐。同时,可以在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开展优秀电影、电视剧的展播和组织观看优秀小说,培养学生对团队精神的主动学习和体悟。如利用周六、周日,展播《卡特教练》《光荣之旅》《亮剑》《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永不放弃》等体现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的影视剧,既能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将团队教育寓于娱乐节目中。

三、注重教师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一)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全面而深远,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群体的素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首先要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科研项目等,提高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形成团队协作的工作模式;其次要培养和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发挥“身教”的示范;最后要深入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帮助学生在集体中正确认识自己,淡化对个人的评价,重视对团队的点评和团队项目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感受团队成员间互帮互助的作用。

(二)加强学干队伍建设,发挥感化作用

第一,培养学生干部成为优秀的团队领导。团队领导的选拔和培养是团队高效运转的重要前提和支柱。所以,教师首先要主动选用组织和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班干部或学生组织的领导,或团队学习任务、小组完成项目中的组长,加强对团队领导的培养和指导,发挥团队领导的积极作用,造就一个能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的团队;其次要帮助学生干部建立和完善富有活力的团队管理制度,确保整个团队正常运行,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团队成员良性竞争,相互协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站在团队大局去考虑问题,结成牢固的命运共同体。第二,建设模范学干队伍,发挥带头作用。建设一支高效的学生党员、干部团队,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学生干部主动关心帮助同学,带动和引导同学处理好宿舍和班级人际关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化普通同学。

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教育目标、教育方案及有效途径等应贯穿于高校人才建设的全过程,因此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师从多维度、多方面入手,为提高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一起合作。

[参考文献]

[1]丁菊,王传棨.Kidult:值得关注的成人孩童化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10(8).

[2]任小晴.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3]马颖.在教学中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4(5).

团队协作能力篇9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团队 复杂性视阈 

 

教师团队是现代高等学校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能增进高校的整体实力,极大地提高组织效率。就高职院校而言,专业发展、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实施和科研创新等都需要教师团队的合作。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多半是以“学院—系科—教研室”为特征的团队组织模式,而非以“学科”为基本单元、以“学院”为管理实体的团队组织模式,尚未完全克服人才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弊端,暴露出诸多问题:多学科交叉渗透、协同工作不够;资源整合共享难;技术性、原创性成果不多;集成创新能力不足等。如何通过教师团队建设创新,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主要特征及功能 

目前,虽然教师团队在表面上具备了团队的基本特征,但却缺乏团队运作的内涵,合作教学及协作研究的效果较差。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均呈“个体化”模式,教师队伍缺少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科之间的开放性不足、张力不够,缺乏交流并缺少交叉优势、新的学科增长点与技能提升点。 

1.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主要特征。团队是由少数具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不仅是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彼此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教师群体,还是一个有持续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团队。团队内部能建立完善的自我学习与适应机制,将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师个人、团队和整个学校得到共同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组织创新性。教师团队的成员必须具有积极创新精神,并通过团队的努力,将科研成果与发明创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等系列教改项目,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最终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第二,结构合理性。教师团队的成员应在年龄、职称、教学经历等方面形成梯队,既可保证团队在教学交流中各层次的全面性,又可避免出现团队人才的断层。同时,团队规模应适宜,学术背景要互补,以保证成员之间能有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能实现专业互动和学术对话。 

第三,持续发展性。教师团队成员既要开展教研与科研,又要将相关科研成果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深层次动因,产生一批精品课程、优秀教材、专利与专有技术、教研和科研项目等标志性成果。 

2.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功能。高职院校的教研室、课题组以及由教师组合而成的同学科、近学科或跨学科的教学研究组织都是教师团队的组成形式。教师团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实现教师专业成长。随着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以及教学内容越来越综合化,高职院校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使自己在专业意识、知识、技能等方面不断发展,成为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和课程教学的研究者。然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仅凭个人的学习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团队学习实现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老教师“传、帮、带”,老教师也需要在与青年教师的知识共享中更新观念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由此实现自己的精神需求,将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使学校成为发挥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舞台。 

第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无论是教学、科研、技能培训还是行政管理,都不能仅靠个人的力量完成,而是需要依靠团队的团结协作。以团队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有利于处理复杂的教学问题,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推动教师教学合作、科研协作的氛围和机制的形成。 

教师团队能大大扩展团队领导人的辐射作用,形成综合实力,有效促进课程系统的优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师间的相互启发和激励,不仅可提高个人效能,而且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教师团结协作的意识和技巧,这种非正式培训的方式,显然有助于改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提升学校创新实力。教师团队多为依托教学与科研任务而形成的教学与科研的实践群体。一方面,它适应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趋势,有利于教学资源与科研能力的优化整合,特别是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合作,从整体上提高育人效果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它以团队的方式,促进知识在团队内部的创造、储存、转移、转化和应用,从而获得创新优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学科不断交叉、集成和融合,一些新的学科和领域不断产生,需要多学科合作、团队合作攻关,实现信息、知识、经验、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使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得到改善,从而减少知识生产成本。“知识生产一旦具有团体特征,便会很快地显示出其巨大的生产能力”,并能够提升整个高职院校的创新实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复杂性分析 

复杂性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一般系统论(简称“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简称“新三论”)以及混沌论、超循环论、自组织论等复杂性系统理论。复杂性科学认为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异质性、层次性、非线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等特性,必须以整体的观点和系统的思维看待复杂事物并指导行动,并指出应采纳“复杂系统观”揭示事物发展的一因多果、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等复杂关系,采取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含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着重揭示客观事物构成的根本原因及其演化历程。 

从复杂系统观来看,人本身就是开放的复杂系统,教师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特征、对团队目标的理解、对团队定位的认同上也是多样化的,其复杂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师团队建设中,应充分认识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系统特性及其复杂作用。 

1.整体性与非线性作用。教师团队建设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和多功能结构的复杂系统,包括团队共同的愿景与目标、成员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分工协作与沟通、学校制度和组织文化等可分解要素。高职院校应以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看待团队建设,既要关注系统各部分的属性,又要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以团队的共同愿景为目标,以严格有序的分工与协作为基础,以学术与技术为纽带,共享创新资源,共促创新成就,使教师团队成为不可分割的学术共同体。显然,这样的学术共同体能使每一个教师在团队中充分展现多方面的创造潜能,团队的创新能力必将大大超过个体的总和。非线性作用还启示我们,团队绝非个体的简单集合,需要精心组织和建设才能形成。不能用线性思维解释非线性作用,简单预测团队建设的进展和结果,否则会误以为只要有人员组合或采取某项激励政策就能形成教师团队效应。 

2.动态性与不确定性作用。系统的动态性决定了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教师团队的形成及发展,控制影响团队建设的负向因素,寻找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最佳途径。系统的动态性还意味着多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永远处于一种运动状态,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造成“混沌”现象,使系统具有整体稳定性和局部不稳定性,例如教师团队建设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混沌运动在微观上可预测而在宏观上不可预测,例如团队建设的模式有若干种,但采用哪种模式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不确定性作用的启示在于,教师团队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一定会在一个“长程传播”之后出现一个放大的结果。 

3.开放性与主动适应性作用。“开放性”意味着系统处于动态的非平衡状态,会不断出现新现象和新问题,并且各子系统可通过主动行为获得信息,通过相互作用交换信息,具有一定的主动适应性,在远离平衡状态下保持系统生命力。开放性启示我们,系统与外在环境存在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各种突现性因素可以便捷地对系统进行干扰,因此,要以“开放的心态”处理新现象和新问题。教师团队建设也是一个非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系统内外不断进行着信息和人员的交流,并具有很大的协同力和促进力,形成了一个耗散结构型生态系统。因此,教师团队建设既需要系统内教师的协作,也需要外部环境的配合;既要加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对话、沟通与合作,也需要获得学校组织文化的支持。 

4.自组织性与协同性作用。教师团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发地产生协同有序的结构、功能和行为,在自适应、自组织的过程中,以不断“涌现”的方式形成独特的整体行为和特征,并向有序化方向发展。教师、团队领导、团队规范、沟通能力等因素在不同层次的系统中以及在特定的场合中,都有可能成为关键的“作用者”。协同性启示我们,教师团队系统内的各子系统间并非平均、相等地发展,而是彼此协调发展,例如团队成员在形成共同的愿景后能够自发地产生协同力量(资源共享、组织氛围和学习能力),并向教师团队的方向发展。 

5.突变性与连续性作用。系统“连续的作用可能导致结果的突然变化”,例如教师团队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可取渐变方式,又可取突变方式。动态的、累积的效应有助于形成教师团队,例如团队成员间长期的相互帮助、鼓励和支持,有利于共同实现团队发展目标。为此,团队建设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和策略:鼓励教师公开自己的教学,相互观摩学习;开展教研活动,相互评论与帮助,以增强教师间的信任感等,促进团队形成。此外,教师团队建设不仅具有整体稳定性,还有局部不稳定性,这与事物固有的差异性、多样性相关。教师团队建设也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既要为促进教师团队建设而采取连续性建设措施,又要重视非连续性作用,例如建立教师团队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从而促进教师团队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基于复杂性思考的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创新是一个系统进步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系统存在和演化的方向,并可以此判断系统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复杂性科学认为,真正的复杂性应具备自身特有的规定性,即使已被人们认识甚至找到解决办法,它仍然是复杂的;主张“把复杂性当做复杂性处理”,保留系统产生复杂性的根源(如非线性、远离平衡态、混沌、分形、模糊性等)。因此,探讨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这一复杂现象,就不能运用简单性、唯一性、单向性和确定性等线性思维模式,而应充分借鉴和运用开放性、层次性、动态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等复杂思维模式与后现代意识开拓思路,从不同的层次、角度和途径认识复杂事物,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1.以共同愿景的达成为基础。每位教师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个人愿景,当趋向一致时就形成了组织的共同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既来源于个体成员的愿景,又高于其愿景,它会改变教师和组织的关系,使教师对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师团队需要具备的目标是:(1)促使教师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将之运用于其整个职业生涯;(2)促使团队协作制度化,例如规定合作学习的时间,管理者创设合作性氛围,指导教师不断提供智力与精神上的支持等。相应的,建立在组织基本目标基础上的教师个人目标是:(1)主动在课程设计、教学与科研中进行合作性沟通;(2)不断实践合作直到成为习惯;(3)能够深入理解教学与科研的目的,并能清晰地告诉同事如何在教学与科研中实施合作。实际上,团队成长与个人成长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共同愿景的达成就是使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发生变化,成为一个高效、协作的学习者,并以参与者的姿态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师团队的发展中,最终促成教师团队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 

2.以专业发展的协作为重心。团队虽然由教师个体组成但却以整体的形式存在并呈现,发展的重心不再是教师个体,而是围绕着专业发展的协作,团队中的教师成为承担整体发展使命的成员。整体发展必然要求团队协作,而协作的意义在于强化专业内涵建设,通过相互支持和鼓励形成对教学与科研的集体责任感,最终形成若干善于学习与探索、合作与分享的专业教师团队。 

首先,团队协作要加强专业互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学术研讨、教学交流、课题攻关等形式,分享经验,促进教师群体的开放性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能进行智慧分享和思想交流,而且能逐渐习惯通过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团队协作应多涉及批判性反思、合作教学和科研协作等根本性问题,以利于新老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其次,团队协作应基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团队整体的学习意愿和能力植根于每个成员的学习意愿和能力,即基于教师自身对教学与科研的信念和情感。团队协作下的个体发展应更具有方向性,使教师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自身的发展,找到自己在专业协作中的位置和归属感。 

3.以教师资源的整合为平台。虽然教师个人拥有较新知识,但如果不能在团队中进行交流与分享,就会影响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尽管知识被视为是个人的资产,但很多知识却是集体地产生与持有,只有成员在紧密联结的团队中一起工作,才能产生这样的知识。”在共享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而且可以从中获得启发,生成并建构出新的知识,这是教师团队创新的基础。 

由于团队的力量来自于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因此,成员之间在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是否存在互补性决定了团队绩效的高低。教师团队建设应从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和科研协作的需要出发,在全校范围内整合教师资源,鼓励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团队。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还要注意教师梯队建设,力争带好一批青年教师,团结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4.以团队精神的凝练为动力。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是以共同的教育活动为载体,相互密切配合、分工合作的知识型集体。团队成员的创造力、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率与互动质量决定团队创新的水平。因此,团队精神是教师团队的灵魂,也是一种动力,是影响团队绩效的一个重要变量。 

为提升团队的创新水平,首先要倡导团队精神。教师个人应克服只讲竞争不讲协作的狭隘科研观念,培养彼此支持、互相配合、相互信任的价值观;要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襟怀,围绕共同的目标,加强实质性的合作研究,通过知识、经验、资源的分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其次要以团队精神为动力。通过加强内部沟通逐步达成共识,增强教师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使教师能够在团队精神的激励下,潜心钻研,不断创新。 

团队协作能力篇10

论文关键词:创新团队;团队聘用;团队考核;协同创新

管理学上对“团队”一词有很多定义,乔恩·R·卡曾巴赫(JonR·Katzenbach)所给出的概念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成员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互补技能组成的群体。而高校创新团队是高校围绕国家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工程项目以及重点学科、专业、课程,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根据合理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专长特点等有利于创新成果产生的制约因素而组建的一种团结合作型的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它的目标就是重点培养各类科技拔尖人才,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笔者单位作为一所水利特色的高校,要围绕水利特色有效整合一切创新力量和资源,以水利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探索契合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的协同创新新模式和新机制,努力成为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促进者和相关领域发展的助推器。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实践

1.国内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大,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校处于资源劣势,高校要想挖掘优秀人才就必须依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发展留人等手段。同时现行激励机制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业绩,造成除科研项目组外的教师学术组织松散,而个体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又使得原创性成果很难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实现。教师自身学术组织管理的变革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高校教师创新团队产生的必然性。创新团队这一基层学术组织可以通过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使教学科研创新成果更上一个层次。

在实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岗位聘任制度改革的同时,国内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院所也开展了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他们一般以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等高层次人才为团队带头人,选取一批关键性的重点学科和研究方向,组建创新团队,促进高层次人才团结协作、联合攻坚,争取承担关键领域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从而探索出新的科研方向和学科点。国内虽然已有一些成功案例,但由于创新团队还仅限于课题组、重大项目等现存的学术实体,处于探索型阶段,并且基本上都不满足创新团队建设的内涵要求,所以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

2.国外高校的团队建设

国外高校学术组织形式多样,其基本行政组织分为三级,分别是:大学、学院、学系或学部。目前国内高校运行的形式上也大体采取此系列设置基本教学和科研单位。但国外的大学里的教师由于科研的需要,部分学科交叉以形成学部,学部在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形成了基层学术组织——创新团队。研究成果主要是在此过程中通过知识的交叉和整合形成的,而教学主要是在团队的整体教学计划中完成。实验室、研究所和项目贯穿于三个行政级别之中,相互融合发展于各个交叉学科。它们性质和目标相同,通过研究课题整合相关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多方协作形成创新型成果。区别就在于行政关系和范围不同。国外成功的创新团队存在于各级实验室、研究所以及项目组的方方面面,充分融合于各个团队中,从而形成基层学术组织研究单位。组织管理模式是pi负责制,即首席专家负责制。pi具有较大的人事和学术权威,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优化团队结构。同时也承担负责课题申报,搞好内部体制管理和改革。

二、创新团队建设的分析和思考

实施团队引进、聘用、考核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共性问题和不足。

1.个人和团队的关系不清

目前的岗位聘任和考核体系注重个人短期工作业绩,鼓励教师公平竞争、择优上岗,这就在制度上鼓励个体竞争,对团队建设有利有弊。传统意义上的传帮带脱节,而现行的层级初聘制度也无形中在创新团队中造成竞争的局面。团队结合得不够紧密,由于沟通不到位致使团队深层次的和谐理念薄弱,团队缺乏高凝聚力,科研模式也是小作坊式、各自为政。主要表现在:团队成员自身素质的信息沟通不充分,成员对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合作整合团队而形成合力的认识模糊;团队成员之间的科研工作进展以及团队努力方向认识模糊;团队成员之间思想动态的交流不到位,成员个人的思想没能与团队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致使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缺乏,团队彼此依靠、相互协作的程度不够。

2.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清

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教学科研型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在此不好定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教学和科研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目前重科研的大环境下,客观上给教师造成了某种导向。在任职条件中重点是科研能力和业绩为主来体现,教学缺少量化指标或者说相对科研来说不构成竞争力。当团队聘任后势必造成了团队成员间的矛盾和无序竞争,团队的凝聚效应无法形成,从而影响整个团队任务的完成。

3.创新团队的责权利不清

科研环境得不到领导的重视,相关职能部门不配合,行政手段干预过多,导致一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无法有效开展。团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这种现状是高校目前必须面对的深层次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学术团队内部的合力形成和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很难形成科研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学术团体,科研成果的层次和水平也很难有所提升。另外,团队领导过度重视外联而轻内部体制管理,在团队运行机制和体制方面没有深入思考和推进,很难形成有特色的团队文化,团队的凝聚力建设等方面往往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团队学科带头人的人、财、物支配权力有限,也是团队建设不能很好开展的一个方面。

三、创新团队建设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引进、培养机制

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已经磨合成熟的海外或校外创新团队的引入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都采用了“成建制引进”的方式。这种引进方式的成功案例国内也有很多。其优势在于:团队成员在自身素质和工作特长方面很熟悉;科研方向明确,科研成果产出效率高;在国外科研前沿的基础上易于凝练出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引进方式上可采取人才刚性流动或柔性流动,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有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但会增加经费的支出;后者虽在人员经费的支出方面占用优势,但很难保证引进人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在团队的协同创新工作中,同时也不利于团队成员之间密切的协同创新意识。在学校内部管理结构上,要提高协同创新的动力。要建立以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为核心的政策引导和协同创新机制,开展校内部门之间、二级单位之间深度合作,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设备等要素的创新活力。

2.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随着团队规模扩大,尤其是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完善创新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同时要结合团队自身特点,合理制订团队绩效评价体系,不同性质的团队应有各自不同的测评体系。制订时要坚持“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设计测评体系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建议,要对团队所做工作做出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用量化和非量化指标等指标体系组成。此外,团队评价体系的高校还要以相关的规章条约作为制度保障,创新团队的参与者要做好自律,降低团队评议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建立更加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激励机制。

团队定量考评可考虑聘期考核这一方式,主要考评指标包括科研、论文、指导学生等指标。定性考评可采取年度考核方式,要以团队所在学科的学术专家的指导性评价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参照性评价等指标作为主要指标。在团队考评中结合聘期考核和年度考核,能起到很好的指导和监督等作用。

3.营造和谐的创新环境

创新团队建设的环境分为内、外两个环境。外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管理层或其他相关单位给予创新团队必要的硬件和软环境的支持等。学校和团队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要明确,学校应基于团队承担的任务量,给予适当的资源和权力,不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内环境主要是指创新团队自身的文化精神、规章制度等。只有团队内外环境健康和谐,团队才能高效运行,才能体现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的优越性。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获得1+1>2的效果。团队成员也应资源组合,相互信任和尊重,技能互补,要懂得沟通。领导者除了要有协调并处理矛盾的能力外,还要正视自己的过失,检讨自身不足,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化解团队中的内部矛盾,并要学会运用恰当的绩效考核激励队员的工作热情,共同承担责任和分享成果,从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4.加强自身建设,创建学习型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