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证明范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30:13

工作证明范例篇1

兹证明________是我公司员工,在________部门任________职务。至今为止,一年以来总收入约为__________元。特此证明。本证明仅用于证明我公司员工的工作及在我公司的工资收入,不作为我公司对该员工任何形势的担保文件。盖章: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收入证明兹证明我公司(xxxx公司)员工xxx在我司工作xx年,任职xx部门xx经理(职位),每月总收入xxxxx.00元,为税后(或税前)薪金。xxxx公司...

盖章:

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

工作证明范文四

工作证明

兹有我单位_______(同志)在________________部门,从事_____________工作,

专业年限为______年,现申请参加__________________(工种)_____级职业资格考试,

特此证明。

备注:此证明仅作报考职业资格证书凭据,不作其他用途。本单位对此证明真实性负责。

部门联系人:

联系电话:

工作证明范例篇2

LeD技术的不断发展,LeD照明应用产品节能、环保、寿命长等优点被市场广泛认可,消费者接受度越来越高。随着LeD市场的发展其竞争也非常激烈,价格战在冲击市场,一些厂家试图寻求通过在产品技术研发、材料成本、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改进提升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以求得更大利润,但产品如果在设计开发、材料选用、生产制程上控制不好则产品质量不过关的问题就有可能发生。今年3.15消费者日有媒体公布国家质检机构在抽查市场流通的LeD照明质量时发现部分LeD灯具的结构、接地电阻测试、防触电保护、耐压测试、功率等方面存在缺陷,抽检中发现包含一些著名厂商的产品也存在一些质量问题。部分厂家为减少损失,保护企业形象不得不召回流通在市场上存在隐患的产品。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接地电阻测试、耐压测试、功率不足等LeD照明产品的质量问题可以通过在生产制程中加入例行检验的措施来排除或删选出来,确保不合格的产品不会流入市场。接地电阻测试、耐压测试不合格问题是指产品的安全性能不符合要求,功率不足问题是产品的技术参数不符合其标示的要求。

什么是例行检验?《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格》中描述例行检验是指为剔除生产过程中偶然性因素造成的不合格,通常在生产的最终阶段对产品进行100%检验。定义中明确解释了例行检验的目的以及要求,指出是对最终阶段的产品100%的检验,确保产品100%符合检验的要求。例行检验适用于三个条件:1.检验是非破坏性的;2.检验费用低;3.检验项目与产品的关键特性、重要特征有关。

根据结构设计、安装要求,在安全性能方面有0、Ⅱ、Ⅲ类灯具,不同的使用环境有室内使用灯具、户外使用灯具,其质量控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哪些项目需要列入例行检验项目保证产品质量至关重要。要考虑根据具体产品对照相应的标准、行规、现场生产条件、工序排配、工厂质量保证能力以及特殊要求与之对应的检验内容和规程,如室内照明用的球泡灯的功能性测试、介电强度测试,户外照明用的路灯的接地电阻测试、功能性测试、ip防护等级测试项目需要制定相应的检验规范。

随着各国制定LeD照明产品的标准、规范越来越完善,制造厂商在面对不同的市场(国内或海外)需求时其销售的产品要满足当地标准规范的要求,比如欧盟的Ce认证、美国的UL认证、日本的pSe认证,这些都需要第三方对相关产品的认证认可。已通过认证的产品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对关键元器件、例行检验制定规范,特别是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和自愿标识认证(CQC)中有明确对例行检验的规范,并对一些照明产品提出了具体要求。各个国家的标准要求不尽一致,且已制定的标准也会不断更新,这就使制造厂商在生产LeD灯具时面对不同产品时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提出了难题,制造厂商要根据各标准归纳总结制定适用企业内部使用的标准,确保例行检验能够在实际作业时标准明确、一致。

例行检验要融合到实际生产工序操作中。例行检验要保证生产中的产品不会出现漏测、重测等问题,还要确保经过测试后的产品满足品质要求。检验的过程是要增加的人员、设备,这可能会增加了成本,在生产中要注重例行检验与流水作业的平衡性,尽量减少作业工序、可通过开发简易治具将多种工序合一的方式降低作业难度,不使检验工序成为瓶颈工位。如下一图所示,可以将路灯的接地电阻试验、绝缘电阻试验、泄露电流测试通过开发“三合一”简易治具简化测试工艺流程,减少路灯搬运动作,提升生产效率;如下二图所示,可以将LeD日光管的功率、功率因素检测与耐压测试强度通过开发“二合一”简易治具简化测试工艺流程,减少作业时间,提升效率,保证品质;也可以允许通过验证后确定的等效、快速方法进行测试。

例行检验要做好设备运行检查。例行检验的内容涉及产品的关键特性或重要特征,其对仪器设备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在日常生产作业过程中,对仪器设备的管理非常重要,要制定和做好仪器设备运行检查尤为重要。

(1图所示,将路灯的接地电阻测试、绝缘电阻测试、泄露电流测试合为一个测试,减少作业工序,取消路灯要做不同的测试而多余的搬迁动作,效率明显提升)

(2图所示,将日光管的功能性测试与耐压的接地电阻测试、绝缘电阻测试、泄露电流测试合为一个测试,减少作业工序,取消路灯要做不同的测试而多余的搬迁动作,效率明显提升)

工作证明范例篇3

问:为什么要修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答:现行《条例》是2002年3月15日起施行的。近年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2003年、2008年国务院进行了两次机构改革,有关部门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方面的职责分工发生了变化。二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中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如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发生事故较多,可用于制造爆炸物品的危险化学品公共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等。三是执法实践中反映出现行《条例》的一些制度不够完善,如对有的违法行为的处罚机关规定不够明确,对有的违法行为的处罚与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不完全适应等。这次对《条例》进行修改,就是为了适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更加有效地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问:修改后的《条例》是怎么体现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变化的?

答: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把现行条例中提到的“经济贸易综合管理部门”、“经济贸易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统一改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二是把现行条例关于经济贸易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专业生产企业的审查和定点的规定,修改为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负责核发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生产企业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三是明确规定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行业规划和布局。

考虑到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涉及的环节多、部门多,为了促使有关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条例》还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支持、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协调、解决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应当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依法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督管理。

问:确立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制度主要出于什么考虑,是不是所有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都要取得许可证?

答:现行《条例》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得比较充分,有关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得原则。实际情况表明,使用危险化学品,特别是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其危险程度不亚于生产危险化学品,这方面的事故约占全部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四分之一。为从源头上进一步强化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这次修改中确立了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制度。

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都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很多,使用数量、使用方式及危险程度等差别也很大,所有使用单位都取得许可证,既不可行也不必要。因此,《条例》把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的发放范围确定为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符合实际情况,抓住了重点。至于使用数量达到多少需要办理许可证,由于各类化工企业情况差别很大,很难在《条例》中作出规定,《条例》授权安全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的使用量标准。

考虑到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化工企业有的属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这些企业按照规定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为避免重复发证增加企业负担,《条例》明确规定属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化工企业不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

问:在加强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管理方面,《条例》作了哪些修改完善,经营许可证制度还继续实行吗?

答:实践证明,现行《条例》关于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的制度和措施比较可行。为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管理,这次修改时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将危险化学品仓储经营纳入危险化学品经营的范畴,填补了制度上的空白,同时进一步严格了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条件。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制度还要继续实行。所不同的是,这次修改下放了许可证的审批权限,这是考虑到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数量很多,都集中到省级或者市级政府部门办证,有关部门负担重,企业办事也不方便,而且目前市、县两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上也已经健全,能够承担起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颁发管理的责任。

问: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能不能在运输始发地公安机关办理,办证时限有没有明确限定?

答:按照现行《条例》规定,托运人只能到运输目的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申请办理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但实践中不少托运人的住所在运输始发地,为了办证不得不来回跑。为解决这个问题,这次修改《条例》时明确规定,托运人也可以向运输始发地公安机关办理通行证。针对一些运输企业提出的办证没有时限要求,有时办理时间较长,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条例》明确规定了公安机关审批的时限,最长不能超过7天。

问:哪些危险化学品允许通过内河运输,哪些不允许通过内河运输?怎么保障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安全?

工作证明范例篇4

二、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房屋安全鉴定监督管理工作。具体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房屋安全鉴定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

(二)负责房屋安全鉴定技术的推广和房屋安全鉴定工作的规划、协调和指导;

(三)负责对房屋安全鉴定机构以及鉴定技术人员、鉴定技术报告的监督管理;

(四)组织查处违反房屋安全鉴定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五)实施其他房屋安全鉴定监督管理工作。

三、《条例》第二十条所称的“依法设立的房屋安全鉴定机构”是指依据建设部第4号令(现修改为129号令)《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第六条,由市、县人民政府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房屋安全鉴定机构。

四、《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及第(二)项中所称的“设计使用年限”,按照设计图纸说明的使用年限执行。无设计资料或设计图纸无标明的是指:

(一)简易结构房屋、临时性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年;

(二)木结构、砖木结构一般性房屋的设计使用年限为30年;

(三)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一般性房屋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四)各种结构的重要建筑、高层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

五、《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项中所称的“大型商场、饭店等公共服务场所”,是指单体建筑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含)以上的大型公共服务场所。

六、《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七)项规定的“施工区周边”范围是指:

(一)开挖深度2倍范围以内的房屋;

(二)挤土桩桩长1倍范围以内的房屋;

(三)震动烈度达到3度以上时,距离振源50米范围以内的房屋;

(四)影响程度难以预估范围内房屋。

前款第四项由建设单位会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鉴定机构,根据施工场地地质条件、施工方案以及周边环境情况等因素共同确定。

七、符合《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一)、(二)、(三)、(六)项规定情形的,由产权人、使用人即时委托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各区、县(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部门、街道社区、物业管理单位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告知、督促房屋所有人、使用人做好房屋安全鉴定工作。

符合《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四)、(五)项规定情形的,房屋所有人、使用人应当在施工前委托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房屋现状鉴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时,应当协助做好房屋安全鉴定工作。

符合《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七)项规定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委托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对可能影响范围内的房屋进行现状鉴定,实施证据保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协助做好房屋安全鉴定工作。

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相邻房屋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进行动态监护。对确实受到施工影响的房屋,施工结束后可再次委托进行影响程度鉴定。因施工造成周边房屋损坏的,由建设单位按照鉴定意见进行治理恢复,并承担相关民事责任。

建设单位与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签订房屋安全鉴定委托合同后,应当及时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通知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对合同中载明的鉴定范围进行鉴定。

八、根据《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房屋安全鉴定费用由委托人承担。

房屋安全鉴定费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在接受鉴定委托时,可以预收费用,但不得超过总费用的50%。

九、根据《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委托进行房屋安全鉴定的,委托人应当提供下列具体资料:

(一)房屋安全鉴定委托书;

(二)依法可证明委托人身份的材料;

(三)房屋所有权证、证明其合法权益的有效凭证或证明与被鉴定房屋有相关民事权利的有效凭证;

(四)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所需要的房屋勘察、设计、施工等技术资料及历次修缮、改建、扩建的基础资料;

(五)根据鉴定范围及目的必须提供的其他资料。

十、《条例》第二十五条所称的“国家现行的规范和鉴定标准”是指建设部颁布的《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危险房屋鉴定标准》、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以及相关的国家、地方专业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十一、根据《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申请复鉴应当提供以下资料,并缴纳复鉴费用:

(一)复鉴申请表;

(二)申请人的身份证明;

(三)与被鉴定房屋有相关民事权利的证明。

原委托鉴定人申请复鉴的,应当另行提交以下资料:

(一)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出具的全部鉴定、检测报告及相关资料;

(二)已缴纳鉴定相关费用的收据或发票。

工作证明范例篇5

【关键词】生命统计死亡率死因期望寿命

中图分类号:R9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78-02

1城市死因监测

为统一死亡医学证明书管理,严格质量控制,确定营口市中心医院等70家医疗机构为死亡医学证明书签发单位。针对我市整合后签发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及死因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死因监测工作的要求,举办了有针对性的培训。规范了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操作、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正确填报及确定根本死因的规则,为更好的开展死因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1.1新生儿死亡报告:按照《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核查本地妇产、妇幼保健医疗机构的婴儿活产数和死亡数,与妇幼保健部门、公安局的出生数和死亡数进行漏报核对。同时,抄录分娩登记台账、出院登记簿、筛查登记簿中的自动出院、转院(含放弃治疗)、<2500克的低出生体重儿、先天畸形、双胞胎、及apgar评分<4分危重婴儿的名单,并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进行足月结局追踪,对漏报和追踪死亡病例,由街乡居委会(村委会)盖章证明,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补报。

1.2死亡报告管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到辖区公安局调取死亡登记明细,与民政、殡葬部门死亡数据进行核对,分乡镇、街道整理出未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名单,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召集村医、计划生育干部、居(村)委妇女主任及死亡者家属座谈会,核实当地死亡数和死亡原因,由街乡居委会(村委会)盖章证明,对漏报死亡病例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了补报。

1.3死亡率分析:全年站前区、西市区、老边区、鲅鱼圈区共报告死亡人数为5200人,粗死亡率575.13/10万,选择世界人口进行标化,标化死亡率为972.02/10万;其中男3065人,粗死亡率676.49/10万,标化死亡率1150.73/10万;女2135人,粗死亡率473.32/10万,标化死亡率812.72/10万;新生儿死亡20人,死亡率2.43‰。期望寿命为76.61岁,其中,男性为74.36岁,女性为78.99岁;死因顺位前3位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43.86/10万(653.26/10万)、127.63/10万(164.41/10万)、26.99/10万(27.57/10万)。

2死因登记信息网络直报

全市70家死亡签发单位,开通《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的62家、未开通8家,未开通的占11.43%;开通网络并进行网络直报得42家,网络直报率为60%。其中站前区为99.93%、西市区为96%、老边区为99.83%、鲅鱼圈区为100%、大石桥市为86.01%、盖州市为33.83%。除大石桥市、盖州市外,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网络审核率均达到了省要求的95%。

3存在的问题

3.1《死亡医学证明书》签发不规范

我市各签发单位在签发死亡证明过程中均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死因报告不规范,将所有死因都写在一起,不分主次;只提供脏器衰竭、高血压等不能作为根本死因的描述;死因诊断不明;无医生签名、不盖单位公章;不能提供死者身份证号码和家属联系方式;医生字迹潦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市死因监测质量和及时上报。

3.2部分签发单位未开通网络直报系统、未上报死亡数据

全市70家死亡签发单位,网络直报率为60%;开通网络未直报死亡卡片20家,其中鲅鱼圈区1家、大石桥市2家、盖州市17家。

3.3死亡漏报率高

以2008和2009年全人群和出生人口平均人口数为基数,按照国家全人群平均粗死亡率6‰、婴儿平均死亡率8‰进行估算,我市全人群死亡应报告14066例,网络报告6984例,漏报7082例,漏报率为50.35%;婴儿死亡应报告189例,网络报告20例,漏报169例,漏报率89.42%。同时,站前和西市两区2007-2009年DeathReg系统显示,在家中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构成比分别为54.16%、49.54%、54.44%,平均构成比为52.63%。死亡人数最多的地点不是医院病房,而是居民家中。在家中死亡人数比例的居多意味着死亡漏报的机率增大。

造成全人群死亡漏报率高的原因一是市卫生局、公安局和民政局联合下发的《营口市死亡医学证明书管理规定》未能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尤其是盖州市、大石桥市及鲅鱼圈区的殡葬机构仅凭民政部门开具的简单死亡证明而未见死亡医学证明书就将尸体火化。二是部分偏远农村存在土葬风俗,居民家中死亡后直接土葬,造成死亡漏报;三是民政部门未能有效发挥部门作用,部分回族居民死亡后,按照民族习俗到清真寺开具相关证明后直接土葬。需要对死者销户、报销丧葬费、个人保险等其他事宜时,有部分家属才返回到医疗卫生机构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签发程序“倒置”不符合文件要求。同时,也存在部分家属土葬后,由于种种原因,长时间不开死亡证明书销户。

造成婴儿死亡漏报率高的原因一是出生后的危重、畸形婴儿家长放弃治疗,在家中死亡,其死亡信息无法获得;二是出生后危重儿在家死亡后,由于还未来得及到派出所上户口,按农村风俗直接土葬或丢弃他处,很少火化。

3.4老边区死亡人数增加

根据营口市政府规划要求,2010年老边区实行大规模的城区改造,导致往年死亡而未销户口的住户集中在2010年销户。同时2010年正值村民公选村主任和全国人口普查等因素,造成公安部门提供的死亡数据(1397人)远远大于卫生部门掌握的死亡数(706人)。

4改进建议

4.1加强死因签发单位的指导和管理,严格按照《营口市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要求,对于开通《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未上报死亡卡片的单位,要督促其上报数据,并与上交死亡医学证明书数量核对。对于未开通的,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指导其开展网络报告工作。各死亡签发单位卡片填写质量完整率不低于95%、报告及时率不低于95%。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审核及时率不低于95%。

4.2各死亡签发单位及时订正审核未通过死亡卡片、规范报告,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审核未通过的死亡卡片7天内订正,避免延迟订正。同时将死因诊断不明、伤害意图不明、心血管病缺乏诊断意义、肿瘤未指明位置、呼衰、肝衰、肾衰等等根本死亡原因不明确诊断,通过查找病志、电话回访等方式进行更正,以便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数据分析、计算人均期望寿命等指标。

工作证明范例篇6

一、重点工作

(一)一是要严格履行职责,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年内确定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范围和操作规则要以会议记录、纪要、决定等形式形成文字材料存档备查。。二是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健全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各项配套制度,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三是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各镇街教委、县直各学校重大行政决策方案必须经教育局政策法规股进行合法性审查,教育局法制机构主要从职责权限、法定程序、实体要求等方面对决策的内容、程序进行全面审查,为各单位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四是健全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征求意见、听证等制度。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方案合法性审查制度和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对重大行政决策的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五是实施“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明确工作职责,规范运作,切实发挥法律顾问在学校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二)深化教育系统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一是依法界定行政程序主体与职责。教育局机关依法办理行政职权委托事项,委托行政执法时,与受委托行政机关、组织之间签订书面委托协议,并报县政府法制办公室备案。主动向社会公告委托主体和委托的行政职权内容,并对受委托行政机关或者组织行使受委托行政职权的行为进行指导、监督。二是严格行政执法程序。加强行政执法监管,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在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确认等具体行政执法中,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做到着装整齐、亮证执法、用语规范、举止文明,塑造阳光执法、公正执法的良好形象。三是认真做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的公布和实施工作。修订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确保合法合理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四是建立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严格行政执法证件申领人员资格审查,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全面清理,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上岗前必须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杜绝不符合条件的人员申领证件和上岗执法。

(三)以合法性审查为切入点,着力提升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水平。依法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三统一”制度及备案审查制度,提高规范性文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及时修订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加强合法性审查,落实好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确保规范性文件合法有效。

(四)认真贯彻实施《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认真组织开展教育系统《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学习宣传工作:一是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为《条例》的贯彻实施营造浓厚氛围。二是落实好《条例》中关于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备案、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行政执法协调裁决等制度。三是加强监督和责任追究。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对行政执法人员加强教育管理,不断完善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加强对群众举报和投诉的处理,对违法行政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形成依法治教的良好氛围。

二、方法步骤

教育系统“法治建设提升年”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5年4月)。各镇街教委、县直各学校根据教育局“法治建设提升年”活动实施意见,结合工作实际,召开动员会议,学习部署各项工作任务,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具体年度工作目标。活动方案于4月底前,报县教育局政策法规股备案。

(二)全面开展阶段(2015年4月~11月)。各镇街教委、县直各学校按照各自制定的实施方案,广泛开展活动,贯彻落实好工作计划,并及时将活动情况报送县教育局。

(三)考核验收阶段(2015年12月)。在广泛开展活动的基础上,各单位要及时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自查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于12月中旬报教育局政策法规股,做好迎接考核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组织领导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法治建设提升年”活动的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成立“法治建设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政策法规股。各镇街教委、县直各学校要充分认识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完善机构、人员、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二)做好典型示范工作。坚持典型引领,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创新做法,宣传先进,督促后进,确保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工作证明范例篇7

一、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

根据国务院《住房公积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所有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及其在职职工(指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虽未签订劳动合同但事实上已形成劳动关系的人员),都必须按规定缴存住房公积金。当前,重点要推动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各地要从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帮助企业职工解决住房问题出发,按照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开的步骤,可先在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职工较多的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再逐步向其他企业推行。到2010年,力争住房公积金制度在企业中覆盖率达60%以上。省住房公积金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各地扩面工作的考核,分解目标任务,确保工作目标完成。

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试点工作,试点方案报省住房公积金监管部门备案。

二、规范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和工资基数

(一)规范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各地用人单位和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不低于5%,最高不超过12%。各地要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程序,调整缴存比例须由市政府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未经过省政府批准的,要在本意见下发后3个月内报省政府批准。

不实行住房补贴制度的地区和用人单位,以增加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方式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可适当提高缴存比例,但最高不超过20%。其中:市、县(市、区)的缴存比例,在不超过省规定的比例范围内由各地政府决定并报省住房公积金监管部门备案;用人单位的缴存比例,由当地住房公积金管委会或授权的住房公积金管理

中心审批后执行,增加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的部分,应当在职工个人账户中予以注明。

各地在确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时,应当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筹兼顾各方面承受能力,广泛听取用人单位和职工的意见后,合理拟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二)规范住房公积金缴存工资基数。各地用人单位和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工资基数,原则上最高不超过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最低不得低于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具体由各市住房公积金管委会确定,并报省住房公积金相关监管部门备案。

三、加强和改进职工住房公积金征缴

(一)严格用人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调整和缓缴程序。用人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应当按规定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包括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下同)办理登记或变更手续,其中属下列情况的应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讨论通过,并经管理中心批准后执行:(1)因经济效益较差,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拟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的;(2)新建住房公积金企业缴存比例在8%以下的。经营亏损、不能正常发放职工工资,且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的用人单位,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讨论通过,可向管理中心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未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讨论通过的,管理中心不得批准降低缴存比例或者缓缴。单位降低缴存比例或者缓缴住房公积金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确需延长的应按原程序重新办理申请手续。缓缴期满后,用人单位应补缴缓缴的住房公积金。

(二)及时补缴住房公积金。用人单位发生合并、分立、撤销、破产、解散或者改制等情形的,应当为职工补缴以前欠缴(包括未缴、缓缴和少缴)的住房公积金。用人单位合并、分立和改制时无力补缴住房公积金的,应当明确住房公积金缴存责任主体,方可办理合并、分立和改制等有关事项。新设立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手续。

(三)合理确定补缴住房公积金数额。用人单位补缴住房公积金(包括单位自行补缴和人民法院强制补缴)的数额,可根据实际采取不同方式确定。用人单位从未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原则上应当补缴自《条例》之月起欠缴职工的住房公积金。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的职工范围和标准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应当从办理缴存登记之月起按规定为职工补缴。用人单位不提供职工工资情况或者职工对提供的工资情况有异议的,管理中心可依据当地劳动(人事)部门、司法部门核定的工资,或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职工平均工资计算。

四、规范和改进职工住房公积金提取

(一)按规定提取住房公积金。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时,未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职工本人及其配偶在购建和大修住房一年内,可以凭有效证明材料,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夫妻双方累计提取总额不能超过实际发生的住房支出。职工使用个人住房贷款(包括商业性贷款和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职工本人及其配偶可按规定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余额,用于偿还个人住房贷款本息。每次提取额不得超过当期应还款付息额,提前还款的提取额不得超过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

(二)适当放宽提取住房公积金条件。职工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经管理中心审核,可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

1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且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未再就业的;

2非本市、县(市、区)城镇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不再在本市、县(市、区)就业的;

3职工租赁住房自住支付房租的;

4职工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连续失业两年以上且家庭生活严重困难,或者因本人、配偶及其直系亲属因重病、大病造成家庭生活严重困难,用于支付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物业服务费等费用的。

(三)方便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提取。职工符合规定情形,申请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存储余额的,所在单位核实后,应出具提取证明。单位不为职工出具住房公积金提取证明的,职工可以凭规定的有效证明材料和本人书面申请,直接到管理中心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受理按规定提取住房公积金的申请,应在3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受理适当放宽条件提取住房公积金的申请,应在7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四)方便职工办理账户变更登记、转移。职工调动工作,原工作单位不按规定为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变更登记和账户转移手续的,职工可以向管理中心投诉,或者凭有效证明材料,直接向管理中心申请办理账户转移手续。职工跨市调动的,调入单位为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设立手续后,调入地的管理中心应当向调出地管理中心出具新账户证明及个人要求转账的申请,调出地管理中心向调出单位核实后,办理变更登记和账户转移手续;原账户已经封存的,可直接办理转移手续。账户转移原则上采取转账方式,不能转账的,也可以采取电汇或者信汇的方式。调入单位未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原工作地管理中心可将职工账户暂时封存。

五、加强和改进职工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

(一)方便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和大修自住住房需申请个人住房贷款的,管理中心要一次性告知职工需要提交的文件和资料,并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或不予贷款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15个工作日内未作出决定的,经管理中心负责人批准,可延长5个工作日,并及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

请人。职工没有还清住房公积金贷款前,不得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二)严格住房公积金贷款审批。管理中心要建立借款人面谈制度,逐笔审批贷款,并应按照贷款规定,严格审核借款人身份、还款能力、个人信用以及购建住房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加强对抵押物和保证人担保能力的审查,并指导借款人在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等有关文件上当面签字。购买商品住房贷款资金应当划入售房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内,不得直接划入借款人账户或者支付现金给借款人。要加强贷款风险防范措施,发现借款人在还款期内无正当理由停缴住房公积金,或违约逾期不偿还贷款的,应按借款合同约定提前终止借款合同,并对抵押物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直至收回贷款。

(三)合理确定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各地要根据当地住房价格和居民家庭收入、住房水平及其变动情况,确定并及时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具体额度的确定,要综合考虑住房价格、借款人还款能力及其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和账户存储余额等因素。

(四)适当放宽贷款的地域范围。在同一市(包括所辖县、市、区)范围内,职工在缴存住房公积金所在地以外的县(市、区)购建自住住房的,可以向住房所在地管理中心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缴存住房公积金所在地管理中心要积极协助提供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证明,协助调查还款能力和个人信用等情况。省有关部门要研究办法,解决在全省范围内跨市异地贷款的问题。夫妻分居两地并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其中一方购建自住住房首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可享受贷款所在地双职工的贷款额度,另一方缴存住房公积金所在地管理中心要积极协助提供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证明,协助调查还款能力和个人信用等情况。

六、规范住房公积金银行专户管理

工作证明范例篇8

   一、关于外国人适用《社会保险法》

   (一)用人单位要聘用外国人,首先要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办理就业许可证,凭就业许可证申请签证通知函(外经贸委,浦东新区外办),取得之后将上述两项材料寄给拟聘外国人处,由其本人在我驻外使领馆办理Z签证。之后凭签证入境,和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单位凭劳动合同、就业许可证、护照办理就业证,前往出入境部门办理居留证。

   (二)相关法规在最低工资、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等方面也做了外国人就业的明确规定。1998年市劳动局沪劳外发25号文件中规定了本市工作三个月以上的外国人应该办理就业许可证,就业岗位是必须的,国内缺失的人才岗位。对外国人的身体健康、明确的工作单位,专业技能、学历、2年工作经历等5条与1996年国家规定相符。此外上海25号文件对年龄做了规定,基本和国内一致:男性18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女性18周岁以上、55周岁以下。

   (三)城保(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2009年上海劳保局发了沪人社养发38号文件,规定了外籍人员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外国人实行就业许可制度,企业聘用外国人先申办就业许可,就业许可和居留证的期限与劳动合同相一致。

   (四)根据市社保中心的统计数据,从2009年10月颁发38号文件至今年4月底,实际办理就业许可、参加城保手续的外籍人员不到100人。造成这一现象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外国人工作的性质,有两种:一种是上海的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民非组织直接雇佣的外国人,另一种是与境外的雇主签约由其直接派遣到上海分支机构来工作。多数在沪的外籍工作人员属于第二种。第二个原因,38号文件非强制,企业从用工成本考虑没有直接缴纳的积极性。第三个原因,相对于外籍从业人员本国的保障水平而言,中国的保障待遇一般;外国人流动性强,医疗保险大多由本人与公司通过商业保险进行解决。

   (五)《社会保险法》第97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就业应当参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按照《社会保险法》的适用范围,除了外交机构,所有外籍工作人员都适用社会保险法的规定。1999年出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的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及其员工应当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费,外商投资企业聘雇的外国人应当参加社会保险。国际间有双边协定多边协定的,就按国际间的协定执行。

   (六)境外雇主派遣到中国工作的,外国就业人员被两个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客观上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国际公约建议各个国家通过双边协议或者多边协议的方式来解决外国人参保的问题。

   (七)2001年中德社保协议规定了对五类人员免除法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费。2003年和韩国签订了中韩互免养老保险缴费临时协议措施。

   (八)2010年10月28日人社部表示《劳动合同法》第97条有关我国就业外国人参保的规定是国际上一个普遍的原则。2011年5月30日,人力资源和保障部在北京召开说明会通报了《社会保险法》出台的社会意义以及国内的贯彻实施的工作部署。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等48个驻华署、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机构大概100多名代表出席。人社部在说明会表示外国人在华参保有两条基本原则:1.强制参保2.国民待遇。前提是合法就业的外国人。

   (九)人社部来上海、广东、江苏等地调研,起草了外国人参保暂行办法。今年6月起草的外国人参保暂行办法在网上公开征询意见,一共有12个条目,适用范围、参加险种、社会保险待遇等做了相对细致的规定。适用范围:1.合法的外国人2.派遣的外国人。参加的险种:职工类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境外居住生存认证:根据在境外居住并且享受我国社保待遇的人员,需要定期提供生存证明。

   二、关于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

   (一)《社会保险法》是2010年11月28日颁布的,新的《工伤保险条例》是在2010年的12月20日颁布,正式实施是2011年的1月1日。从时间来看,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实际上是《工伤保险法》颁布以后首个配套修订的一个相关法规。《社会保险法》中涉及到工伤保险就有11条,包括工伤的范围以及工伤保险资金的来源,工伤保险缴费的税率,还有工伤待遇的领取条件,以及工伤保险基金的资助范围和用人单位支付的范围。

   (二)国家的《工伤保险条例》自2004年1月1日施行,2010年《工伤保险条例》又进行了修订,原因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原先适用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比如说,原先条例规定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造成伤亡的不能认定为工伤,《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后来被《治安处罚法》代替,这是一方面修改调整的原因。

   第二就是解决一些时间问题的需要。《工伤保险条例》在实践运行的工程中,当时的制度也存在覆盖范围不够广,原先条例规定所有的企业以及有雇工的个体工伤户是纳入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的,还有很多类型的用人单位没有被纳入这个工伤保险的使用范围,所以这个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不够广。另外,还存在待遇偏低,工伤认定时间比较长,程序也比较复杂,对用人单位的参保力度的强制力度也不够高,对被保障人的保护力度也较弱等问题。

   第三是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的一个需要。原先的条例主要是对工伤补偿做一个规定,也就是说,这个人一旦被认定为工伤以后怎样给他享受相应的待遇,这种补偿主要体现在事后。现在条例修订后,第一是明确了工伤预防费用的提取和使用,另外是对工伤康复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范,这样就形成了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相当完整的一个工伤保险框架性制度。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保险法》今年7月1号正式实施,那么《工伤保险条例》也必须要跟其保持一致,也必须根据《社会保险法》的有关规定来对这个相应的内容做修订和调整。

   (三)《工伤保险条例》修订的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是扩大了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原先条例的适用范围是各类企业以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这次新修订的条例将非参工的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基金会、律师事务所、民办非企业、会计事务所这些类型的单位统统纳入了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

   二是调整扩大了工伤认定的一个适用范围。上下班途中的机动车事故修改调整为上下班途中的非本人主要原因的交通事故。

   三是简化认定程序。原先对工伤认定的是采取先行政复议再行政诉讼,现改为两者可选择;原先认定工伤期限是60天,现改为若事实清楚,15天之内作出工伤认定的结论。

   四是提高了工伤保险的待遇。工亡人员的一次性补助金,按照工亡时的上年度的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倍。另一个是关于一次性的伤残补助金,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的伤残补助金,工伤一级到十级待遇都提高了三个月两个月不等。

   五是增加了基金支付。具体的方法还需要相关政策予以明确。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住院费,就是原先公司支付的住院费、一次性的伤残补助费现在都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体现了保障了工伤人员的权利。

   六是加大了强制力度。

   (四)本市落实政策配套的相关情况。

工作证明范例篇9

一、以建立健全机构为出发点,全力构建法律援助工作网络

法律援助工作科自从设置以来,加强了区法律援助中心、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和社会法律援助机构的组建、完善工作,多次拟定实施意见,到总工会、老龄委、团委等相关部门协调,相继建立了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站、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和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目前,全区拥有法律援助中心x个,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x个,社会法律援助机构x个,法律援助志愿者达x人,形成了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导,以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基础,以社会法律援助机构为补充的三级法律援助网络,建立了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一体化法律援助工作格局。

二、认真贯彻实施《法律援助条例》,确保人员、经费、制度落实

自《法律援助条例》实施后,该法律援助工作科在抓好自身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对《条例》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宣传《条例》,确保“三个到位”:

1、领导支持到位。为推动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在《条例》颁布之时,该工作科及时将《条例》送至法院、妇联、共青团、总工会、老龄委及区领导,主动汇报法律援助工作情况。2004年,省法律援助中心到xx区开展了法律援助调研活动,市政府目标办专门到区法律援助中心听取工作情况汇报。通过强化宣传、促进了《条例》在全区的贯彻、落实,营造了各级领导关心、重视、支持法律援助工作的良好局面。

2、人员到位。确保人员落实到位,是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必备条件。通过该工作科积极协调和努力争取,2004年,区法律援助中心充实了x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目前,中心有法律援助专职律师x名,管理人员x名,工作人员x名,基层援助工作站均设有专兼职工作人员,全区法律援助工作人员达xx人。

3、经费保障到位。该工作科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协商,争取领导重视支持,争取财力保障。2004年,争取到x万元援助经费,并且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为法律援助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撑。

三、加强软硬件建设,积极创建规范化法律援助中心

按照江苏省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标准,积极开展了规范化创建活动,一是狠抓硬件建设。重新制作了法律援助中心的牌子和法律援助公示栏,并摆放在显著位置。法律援助中心办公用房增至四间,设有专门的接待室、档案资料室等,使用面积达xx平米以上。同时还添置了空调、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电话、传真机、文件柜、办公桌等,建立了法律法规数据库,使中心的硬件达到了较高水平,为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二是狠抓软件建设。结合本区实际,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上墙公布了法律援助的受理程序、工作纪律等,完善法律援助各类工作台帐,实行电脑化管理,制作和印发了100000张法律援助联系卡,发放到全区家庭,向xx户困难家庭发送了法律援助温情卡;公开五项承诺,为体弱多病且失去行动能力的残疾人、老年人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利用律师参与政府接待,为困难群众现场提供咨询、代书等法律援助服务。建立了每日值班接待制度,实行窗口文明用语,规范服务,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通过一张笑脸、一杯茶、一张椅子、一席话,使来访群众感到舒心、放心,使他们抱着希望来,带着满意走,法律援助工作实现了零投诉。

四、积极健全和落实规章制度,努力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

该工作科重新制订和完善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先后制订了“法律援助工作程序”、“法律援助工作职责”、“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法律援助接待工作规定”、“法律援助首问首办责任制度”、“法律援助一次性告知制度”、“法律援助机构案卷归档管理规定”、“法律援助投诉查处制度”、“法律援助办案质量监督和检查制度”等10多项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统一发放至各基层工作站。专门印制了宣传资料,将法律援助的相关内容在醒目位置公示上墙,让老百姓更多地了解法律援助的基本内容和条件。同时还积极组织开展了法律援助办案质量年活动:一是加强法律援助办案流程监督,从程序和实体上规范法律援助的申请、受理、指派、结案、归档等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结案率;二是建立法律援助服务标准,即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类别要以困难群众的民事案件为主,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形式要以诉讼为主,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人要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为主,其中民事案件占x%,诉讼案件占x%,律师、基层法律服务人员的案件占x%;三是加大法律援助质量检查。专门组织人员对乡镇、街道的法律援助工作进行了检查、指导,从台帐登记、报表统计、案卷归档、建立公示栏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基层法律援助工作,力争达到“接待咨询规范化,操作流程规范化,结案归档规范化”。

为保证办案质量,该工作科积极探索建立日常管理工作和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指导和监督机制,努力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水平,保证法律援助服务的质量。近年来,共组织了法律援助工作的专项检查x次,开展业务培训x次,在工作指导中始终贯彻坚持两个原则:1、不能假借法律援助名义从事有偿服务,《条例》实施后的援助案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2、要保证法律援助服务质量,不能因为是自愿行为或者义务活动而不顾服务质量、损害当事人的利益。经上门征求法院意见以及当事人反馈情况,两年来xx区法律援助案件的满意率达到100%。

工作证明范例篇10

【关键词】成本管理;投资;结算审核;造价控制

1前言

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的全过程控制,主要是指建设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建设工程的实施阶段包括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和保修阶段。全过程控制要从设计阶段就开始进行投资控制,并将投资控制工作贯穿于建设工程实施的全过程,直至整个项目建成且延续到保修期结束,作为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的竣工结算投资控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针对工业项目电气安装工程结算审核,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结算审核的质量,满足业主方和承包方对结算进度的需求。根据多年来电气工程结算审核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供从事同行业的同事们借鉴。

2结算审核的准备工作

1.1搜集结算资料:业主或施工单位提供的施工总包或分包合同、承包单位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承包单位结算书(包括电子版的excel表格及预算软件)、竣工图纸(包括cad电子版图纸)、合同约定的项目所在地电气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及取费文件、施工期当地工程造价信息、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工程施工承建方确认的工程签证及洽商文件、甲供材料及设备暂估价格清单、甲供材料及设备确认价格清单、甲方确认乙购材料及设备的价格清单、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施工所在地造价部门的调价文件及规定、工程建设的各种标准、规范等。

1.2审核结算资料:对结算资料的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做出审核。例如:洽商变更单中项目承建各方签字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施工标准规范的要求、甲方对材料及设备暂估价格的确认是否准确等。

1.3确定结算范围:根据承包合同中约定的施工范围,明确电气安装工程竣工结算的范围,注意各单位工程的接点、起始范围。

1.4明确施工合同要求:重点关注合同中关于工程款结算方式的约定、人工费调整方式、材料和设备价格的调整方式、暂估价调整的方法(如:差价是否只计取税金)、变更洽商费用的计取方法(直接费、规费、税金及措施费计取的约定等)、对甲供材料及设备承包单位采保费计取约定、实际工程量与招标文件工程量差异的处理方式等。

1.5熟读设计文件:工业项目的电气安装工程,因工艺系统本身特殊的设计要求,相对于民用建筑,其包含的单位工程数量较多,复杂程度也较高,各单位工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对设计图纸了解的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各单位工程的电气设备设计、电气设计及照明防雷设计图纸通读以外,对整个项目的外网布置也要明确,熟悉配电线路系统。例如,针对计控室配电系统图,可以明确计控室至各单位工程配电室的电缆型号规格、敷设方式及路由,为准确计算电缆工程量工作做好准备。

3结算审核的步骤

3.1电气合同部分内容的审核

3.1.1工程量的计算:按照竣工图纸、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及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单位工程的电气安装工程量,做到不漏项,不缺项,保证工程量的准确度。

3.1.2.工程量的核对:将审核方计算的工程量、承包单位结算报告中的工程量、投标文件中的工程量仔细对比,建立直观和明确的对比表,对所有有出入的项目做出标注,尤其是工程量变化较大的项目应重点审核。

3.1.3综合单价的核对:对结算报告中各项目的综合单价与投标文件中的综合单价进行比对,凡是不符的,先做出标记。查看结算报告中综合单价组价的源预算文件,找出差异。审核人工费、材料费、主材费、管理费和规费是否做了调整,对于合同中约定的不予调整的综合单价是否执行了原投标文件中的单价。对于符合合同要求重新确定综合单价的项目,审查其组价的内容、定额子母套用是否准确,人材机价格、管理费及利润的计取是否符合合同的约定等。

3.1.4措施费的核对:措施费的计取是否符合合同的约定及规范的要求

3.1.5规费和税金的核对:规范和税金的计取是否执行了投标文件中和合同的约定。

3.1.6汇总的核对:核对各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的计费程序是否正确。数据是否准确。单价与总价计算是否正确,对有出入的数据进行标注。

3.1.7注意的问题:明确有无甲供材料和设备,在主材的计取上予以取舍。

3.2电气变更签证部分的审核

3.2.1审核的重要性:对于工业项目电气安装工程,由于原合同内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单价合同,结算时只调整工程量的增减,调整的范围不大,对于原合同价款影响有限,但是,变更签证增加的内容,却占了很大的比例,结算价款超出原合同部分的内容,大都来自这一部分。产生变更签证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例如:因业主原因的变更、设计漏项、设计失误、因其他专业变更引起的连锁反应、现场情况发生变化、施工单位自身导致的失误采取的补救措施等等,所以说,对每一项签证变更都要仔细认真的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