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33:01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1

一、分级召开会议,确保信息技术活动的顺利开展

“信息技术应用年活动方案”下发后,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了“方案”,详细地了解了方案的有关活动要求。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分级别召开三个会议:

1.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学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领导班子为主要成员的“信息技术应用年活动”领导小组。小组内进行了详细的分工,确立了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年活动方案”,建立并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的信息活动能有专人负责,有计划地稳步实施。

2.召开骨干教师会议。为保证信息技术真正走进教师的工作之中,召开骨干教师会议,并鼓励骨干教师身先士卒为教师做表率,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中,准确、恰当地服务于课堂。

3.召开全校教师动员会议。为调动全校教师参与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学校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让教师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决非一时之事,它是我们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项工具。为此学校在教师中提出了一个这样的口号“只有掌握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世界”。

可以说,这三个会议的召开从根本上扫清了教师对信息技术认识不高的障碍,形成了“人人要学习信息技术,人人要会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

二、进行分级分类培训

因为学校教师年龄的不均衡,年轻骨干教师对信息技术接受能力较快,而老教师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远远不如新教师。为了避免让教师们在培训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我们采取了“分级培训、因材施教”的方式。针对信息技术基础好的老师,结合信息技术应用年中的“四个一”活动和二级培训内容而进行的;对于老教师采用了“边讲边学边操作”的培训方式,主要培训有关信息技术的简单知识。每一次培训都让老教师尝试到使用信息技术的喜悦,让青年教师享受自己设计制作网页、课件服务于教学的喜悦。两种不同的喜悦,带给学校的是一个“人人积极投身于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学校制订了“应用信息技术三个一”活动计划。这三个一即:每周举行一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题培训;教师每天至少上一节信息技术整合课;每学期进行一次信息技术的竞赛。

1.“每周举行一次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学校坚持进行“网页设计”“课件制作”“幻灯片制作”及新思考网教学设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电子白板的使用等方面的培训。教师人人都建立了自己的邮箱,每次的培训内容及收集整理的材料均存放在自己的邮箱中。同时,学校还注重教师之间资源的共享,每周三、五的2:40~4:00全体教师都到微机室和电子备课室进行集体备课,这一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教师们集体教研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教师每天至少上一节信息整合课”。学校特意编排了课程表,对教师的上课进行了详细的安排。教师每天至少上一节信息整合课,年轻骨干教师也可以多上几节。每次授课结束后,教师都要及时填写登记表,授课时的课件存放在新北小学课件信息库中,以备其他教师使用,从而做到了资源共享。

3.“每学期举行一次信息技术应用竞赛”。学校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课件制作竞赛,通过幻灯片制作来完成教学设计、说课、评课等研讨活动。2008年在市教育局举办的“万人百例”竞赛中,我校组织教师开展了“计算机操作竞赛”“学科课程整合教学竞赛”,并选拔刘迎华、王芳、李俊阳等8名优秀选手参加上级组织的系列评比,8名教师均在市区获奖。

在2009年举办的“阜新市市长杯”及“三新一德”课堂竞赛评比中,我校三位教师代表清河门区参加市级竞赛。其中隋颖获数学一等奖;王迎春获得语文学科竞赛一等奖;还有7名教师荣获了“三新课堂教学标兵称号”。

在2010年举办的课堂教学标兵竞赛中,学校精心组织了校级的竞赛活动,通过“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操作、综合理论”三项内容的比赛。王迎春、张剑等六位教师荣获“教学标兵”称号;隋颖、王聪等四位教师荣获“优秀班主任”称号。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2

一、明确建设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十二五”期间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工作重点是建设覆盖全国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含技工院校)、高等教育的学生、教师、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等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基本业务和日常管理信息化,基本建成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重大项目实施提供监管和支撑。上述管理信息系统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开发(其中,技工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开发,并与教育部数据共享),分级(国家、省、地市、县和学校)部署使用。2013年重点建设全国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资助管理等信息系统,建成全国学生数据库和教师数据库;2014年重点建设全国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等信息系统,建成全国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各地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根据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积极做好系统的部署实施工作,保障系统的全面长期应用。

二、加强两级建设,推动五级应用。构建“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关键。两级建设是指在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建立部级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集中、系统集成的统一应用环境。各地要参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整合本地现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于2013年底初步建成统一的省级数据中心,满足国家、本地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要求,实现本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数据集中、集成及统一运行维护,支撑本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系统应用。五级应用是指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均同步统一部署国家、省、地市、县、学校五级系统,其中部级系统部署在部级数据中心,省、地市、县、学校级系统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技工院校部级系统、省级系统分别与教育部部级系统、省级系统对接,供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地方和学校使用,实现系统在全国的全面覆盖,确保系统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三、强化组织领导,理顺工作机制。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涉及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各地和学校要加强组织协调,按照“统筹规划、统一建设、集中运行、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管理信息化工作。各地要在教育信息化统筹管理框架下,由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建立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领导机制,全面负责本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逐步建立由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推进、教育业务部门应用推动、财政部门经费支持、教育技术保障部门实施的工作机制。

四、做好整体设计,完善配套制度。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育部编制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另文印发)对信息系统和技术路线进行了顶层设计。各地和学校要按照该方案要求,进行本地区本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建设数据集中、系统集成的应用环境。要结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工作部署,实现学生、教师、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等各类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和数据交换的规范化。建立配套电子档案制度,严格规范电子数据管理,通过系统应用和数据电子签章、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保证系统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和安全。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3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已被省教科院成功立项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8年度规划课题,为了保证课题方案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之中,根据相关要求,我们课题组定于今天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老师们指正、审议。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我们所要学习和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予以支持的相关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办公系统的操作、ppt的制作和使用等等。

所谓“课堂教学优质化”,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在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

国外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起步较早,比如美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就课堂教学而言,他们通过整合打造轻松愉快、乐学善学、精彩灵动的教学新时空,“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更广阔、更加丰富多彩。”。英国早在教育中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计算机,如名为“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nationalDevelopmentprojectforComputer-assistedLearning,nDpCaL)的研究。“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中的观念”(integratedComputersCurriculum)就是这项研究所提出来的,主要强调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合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意识以及应用等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法国也十分重视。法国教育专家指出:“在动态环境下,空间图形性质和几何教学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强化。”早在1985年,法国就要求学生从小学第四学年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而且把“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设立到“科学技术”学科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软硬件环境的配备,为课程整合的良性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正所谓“突破现状是发展的必然。”。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2000年4月6日,教育部长陈至立在新加坡召开的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上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她不仅明确提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而且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政策集中出台。根据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想适应的教育信息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这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2012年4月,刘延东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这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尽管信息技术平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农村小学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还属于起步阶段。同时,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课堂深度融合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理念上的高接受度和低层次的实际运用的矛盾、信息技术的百花齐放与无统一标准之间的矛盾,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结构和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立足于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信息技术的虚假热闹和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如何让信息技术平台真正促进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如何使整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我们想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推进新课改进行一些尝试。而这,恰恰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在。鉴于此,我们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培养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

2.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有效途径、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研究内容:

1.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途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的教学向“以学定教”的学生主体方向发展。

2.研究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进而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变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研究假设:在信息技术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寻求探索之火的原动力大大增强,多媒体成其为聚精会神的心理动因,孩子们最大程度地身动、心动、神动、肯学、想学、会学的念头一再高涨,其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事半功倍的。

拟创新点: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介入,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身心发展和创新发展;重要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否促进了每一个孩子们的成长,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提高,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难以忘怀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创造之光,以及思维的交锋、情感的交融、经验的积累、思想的领悟,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先对相关的理论资料进行学习和总结,如:国内的研究现象以及研究的理论依据等等。之后,通过相关调查对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明确情景的创设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的作用,并通过寻找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基本途径来有效的将数学情景有效的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总结分析形成相应的报告。最后,通过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形成最终的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借助网络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方法,关注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动态、最新理论以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并大胆吸取借鉴相关文献理论中的优秀成果,为展开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并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开展公开教学、交流研讨、专题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探究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与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兴趣爱好产生的影响。

4.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认真撰写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探索我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实际操作方案,通过撰写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总结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运用实践中的经验。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等。

5.成果分析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操作方案,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汇总资料,并选取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三)技术路线:调查分析——>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践研究——>实验比较——>形成结论——>修正完善——>总结成果——>推广应用

(4)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8年5月到2018年9月,成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优质化》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和切入点;组织课题参与人员系统学习有关运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培训;调查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研究思路,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制定研究计划,具体实施研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参与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进而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的目的。实施期间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人准备一节公开课,在有效整合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收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等。形成阶段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3)总结结题阶段: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收集优秀论文、教师研究案例等,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张瑞清,一级教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多次获得过辅导站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和县级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多次获得镇级和县级“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得了县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曾两次参与了省、市课题研究工作,2008年9月他参与研究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改中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研究》经专家评审,通过鉴定;2017年9月他作为第一参加人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顺利结题。在课堂教学中他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撰写的论文《浅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在2004年5月荣获武威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选小学组三等奖;撰写的论文《提高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做法》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分别在《天祝教育》2010第3期和2014第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刘生俊,一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3年,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初探》和《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互动课堂刍议》分别在《中小学教育》和《语文天地》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马维兰,二级教师,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曾多次荣获镇、县、市级优秀教师、少先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具有很强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2015年10月,撰写的论文《农村美术教育该走向何方》在省级期刊《教师》杂志第26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吴永珍,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达13年,工作中善于钻研,曾多次获得辅导站各种奖励,现为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撰写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发挥错题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于2016年5月发表在《吉林教育》上,作为第一参加人参与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易错题集的建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于2017年9月通过鉴定,顺利结题。

围绕本课题,我们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18年3月,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织了课题研究小组,围绕课题进行一些相关的调研工作,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书籍,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水平,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进行多次研讨,最终完成了课题申报报告。

学校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较为先进。每个班级都有“班班通”一体机、视频展示台;学科任课教师人均配备电脑一台,且已接入互联网。这些为我校开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辅导站和学校领导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开学初提出了在我校开展“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教学研究工作,我课题组选取其中一点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积极筹措经费,准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建立健全了教科研制度,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五、课题成果预期和呈现方式: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4

2010年,我县电教馆在县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信息中心的具体指导下,按照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全面科学规划我县教育信息化工作。本着服务教学、服务一线的宗旨,全体同志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勤奋工作,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现予以回顾并总结如下:

现代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教法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县的一个薄弱环节。广大教师思想认识跟不上,基础差、底子薄,所以教育信息化工作和网络工作,开展起来尤其艰难。特别是今年“班班通”工程启动以来,运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显得尤其困难。为推进我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我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大胆创新,积极推动我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向前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规划分步推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认真实施“班班通”二期工程。继2009年我县以县政府文件形式,率先在全省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后,(即:班班通网络、班班通装备、班班通资源),今年我县继续实施二期工程,以公开招标的形式购进多媒体一体机263台,全部装备到各学校。本期工程实施后,总装备班班通班级已达575个教学班,总投资近1400万元,目前,我县城区小学、全部26所初中及三所高中的一年级全部实现了班班通的目标,为我县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都具有示范作用、标杆意义。

2、大胆创新积极探索 率先建立县、校两级资源共享平台。为了充分发挥我县网络和装备班班通的优势,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今年暑假,我县电教馆投资近3万元购置改造相关设备,组织技术骨干人员,利用暑期,依托***教育网,率先建立了县、校两级资源共享平台。一是全县36所教育城域网项目学校校校建立学校门户网站,二是县电教馆和34所中小学校校建立校本资源库,并通过市信息中心为全县开通36个映射端口,把县电教馆和全县34所中小学的校本资源库进行联网,建立了全县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目前,已基本建立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文化课程的资源体系,初步实现了全县优质资源共享三是开通了“***县教师教程网”,电教馆组织人员,收集和编写了一批实用的电教及信息技术学习资料,专供教师免费学习和交流,方便教师自学,帮助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四是县电教馆收集整理一批常用软件充实到县电教馆资源库,供学校使用,五是开通全县网络播放系统,2010年3月份,自购软件和设备,为县教体局建立了覆盖全县教育城域网项目学校的网络播放系统,拓展了教育城域网功能,推动了全县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六是把农远资源、国家、省、市几个和要教育资源网站链接到县教育网上,实现了点击一网,即可浏览访问国家、省、市、县、校五级优秀资源,极大地方便了学校和教师的使用,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目前,改版后的***教育网,功能齐全,她不仅是宣传***县教育的窗口,政务信息化的平台,还是从国家到学校五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宝库。成为推动我县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

二、真抓实干灵活多样以活动促应用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教研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和广泛应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为了推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在农远工程、“班班通”工程和教育城域网工程实施的基础上,我们加大电教教学教研活动力度,年初,印发了《***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施意见》(正教体字【2010】72号),决定把全县中小学划分为5个协作区,就小学光盘播放课、卫星资源课、初中多媒体课,开展观摩活动和优质课评选活动。同时,县电教馆拟定了电子教案试行标准,要求各初中教师必须把教师电子教案列入常规教学检查范围内,纳入教师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中去,定期不定期进行评比检查。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运用远程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今年我县报送的电教优秀论文、优秀课件全部获市级奖励。

三、深入基层 强化服务 为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顺利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由于我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装备、班班通装备及教育城域网覆盖面广、装备量大、使用率高,且各学校技术力量都较为薄弱,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设备维修、不会应用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为切实解决学校遇到的问题,在局领导支持下,我县电教馆加强人员配备,组成了由副馆长任组长的设备维修小组,一是每学期定期配合厂家对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普查维修,二是各学校出现设备故障,随时进行维修,三是建立管理员Q群,并要求上班期间一律开通,网上随时交流经验,解决问题,四是电教馆及时总结经验,提出设备维护意见,挂在***教育网上,供各学校查阅、参考。

四、求真务实典型引路开展多层次的教师培训

为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针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研究,突破难关,然后组成8人电教讲师团,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今年我们先后组织五种不同形式的培训,集中培训电教管理员3次计4天时间,解决设备管理维护中的问题,培训教务主任、数学、物理、化学教师一次,解决仿真实验等相关软件的应用问题;培训10所班班通学校教师873人,有效的解决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同时积极组织电教管理员参加市里的集中培训。这些举措都收到良好效果,深受局领导和学校称赞。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目前,我县已建立起一支有力的技术骨干队伍,基本做到小问题不出乡校,中等问题不出县,极大的方便了学校工作。

五、电教馆其它工作

1、积极配合局中心工作。今年,我们在人员、经费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抽调人力物力积极参加局里的中心工作,为局中心工作的开展尽到了我们的最大努力。

4、广泛宣传、精心组织,在驻马店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小学教师课件制作大奖赛”及“首届中小学生‘联通杯’网络作文大奖赛”分获第一、二名的好成绩。

 

 

 

***县电教馆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我们将在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根据我县电教工作的发展情况,把2011年定为“教育信息化应用年”,认真组织开展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强力推进远程资源班班通堂堂用,提高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效率。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认真组织实施“班班通”工程第三期的规划、安装。根据正政办【2009】43号文的规划,2011年,我县将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第三期工程。做为教体局的职能部门,我们将认真做好实施“班班通”工程三期的前期规划,施工中的调式、安装,后期的应用技术培训、规范管理等事宜。

2、认真组织实施全县初中、县城城区学校“技术安全防范系统”的规划、安装与信息集成。力争依托***县教育城域网,以最小的投入建立起全县共享的“技术安全防范系统”,为学校安全防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平台,达到管理人员通过互联网能够实时查阅监控各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情况。

3、教育城域网方面: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所有教育城域网学校必须建立起“门户网站”,并实现全县教育类门户网站连接,搭建校园信息沟通交流平台。二是依托城域网,帮助各学校建立起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初步实现政务、教务网上办公,不断提升我县教育信息化水平。

4、继续加大县校两级资源库建设力度。一是进一步充实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县校两级资源共享平台。力争各学校都建立起质量较高、覆盖学校文化课100%的卫星资源、互联网资源和校本资源三位一体校本资源平台。二是资源库建设向高中阶段延伸。随着高中多媒体教室的装备,力争使高中资源库建设有突破,初步建成高中阶段共享的优质资源库。

二、业务工作方面

1、加大管理力度,切实转变现有人员的思想观念、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努力促使全体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下的工作需要。主要做法是:加强政治学习,严格规章制度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岗位培训。以促使全馆人员适应新形势新工作的需要。

2、开展优秀资源库、优秀电子教案、优秀学校门户网站新三优评选活动。为推动我县教育信息化广泛应用,提高使用率,我们计划:对学校分中小学两组开展优秀资源库、优秀门户网站评选活动,各评出前6名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教师开展优秀电子教案评选活动,初中,小学每学科评选出前30名优秀电子教案,予以表彰。力争通过此项活动,使我县的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得到广泛应用,学校信息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3、加强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教研活动。以开展“创三优”活动(即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电子教案)为载体,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城域网和远教设备)为平台,大兴创新教育、现代技术运用的教研之风。一是适时开展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观摩活动,重点是开展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学科仿真实验观摩课活动。二是继续开展中小学教师课件制作大奖赛活动。三是以市信息化示范校创建活动为载体,在我县创建出三至五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四是适时开展一次全县教育信息化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各学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充分利用实施班班通工程的契机,掀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潮。切实把科研兴校、创新教育落实到教学中去,落实到课堂中去。进而大幅度、全方位提升我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

4、继续加大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大幅度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水平。随着我县多媒体一体机装备工作的推进,2011年全县初中、局直小学和高中部分年级都将班班装备多媒体教室。我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将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我县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队伍整体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县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县电教馆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加大对教师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培训力度。为此,县电教馆计划:一是成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心教研组,担负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教研及技术指导工作,并深入各学校,对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及与学科教学整合情况进行督导。二是组成“电教骨干教师讲师团,开展送教进校园”活动。利用节假日采取上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的形式,对中小学教师,特别是19所并新装备班班通的学校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同时,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强力推进校本培训力争一年内,初中和城区小学100%的教师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5、配合省市,做好各项业务工作。

 

 

                                        ***县电教馆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5

各位、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我叫商w,今年四十九岁,工作二十九年、取得中学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七年,受聘小学高级教师职务满二十年。

大屏幕上显示的是任现职以来本人取得的各项荣誉。

说实在的在整理这些获奖证书的时候,很多过程已经淡忘了,但有二次获奖让我记忆犹新:一次是07年参加中央电教馆举办的优秀课例评比,当时由于设备所限需要将学生带到本部进行课程录制,宋林忠主任跑前跑后的联系车辆、张奇明、郭子龙、徐会君老师参加课程录制、而后赵春成又将其制作成精美光盘,可以说这个一等奖是全体信息学科教师的荣誉,它是的是大家精诚合作的结晶。

回首四十九年的路程,我觉得自己是成功的、快乐的,这缘于我有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爱工作就是爱自己!对工作的热爱让我享受其中。

当我走进教室听到学生那热烈的欢呼声,感受着伟大领袖般待遇的时候享受的是那份幸福;

当我看着有的学生流着泪唱着他们自己谱写的班歌的时候我享受的是那份亲情;

当我用自己的钱把学生创作的彩色图片塑封起来并让他们带给家长时我享受的是那份成功;

当我带着为学生能开阔眼界而花费我大量时间上网下载的资料进入课堂时我享受的是那份踏实;

当我把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录制下来并整理成视频资料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及他们的家长,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伟大的!

迈进五十岁,已经进入我校退休人员前五名的我更加懂得珍惜,懂得拥有,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在此我再一次祝福——我的学校、感恩——我的学校!谢谢大家!

任现职以来所获荣誉:

教育教学部分:

⒊在长春市第三届中小学自制计算机教育软件大赛评比中获知小学组一等奖

⒋2002年信息技术教育优秀课评比决赛中获二等奖

⒌2002年长春市小学教改优秀评选中获二等奖

⒍2003年在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及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阶段成果评审获二等奖

⒎在2003年吉林省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中获三等奖

⒏在第二届长春市中小学学科教师网页制作大赛中获小学组二等奖

⒐在长春市中小学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竞赛中获优秀辅导员教师奖

⒑在学校教案展览与评比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案

⒒2006~2008年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

⒓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结题优秀成果一等奖

⒔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子课题结题证书

14.2007年3月荣获中央电化教育馆优秀课一等奖

15.2010年吉林省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项目表彰及应用成果展示活动教育学应用优秀成果二等奖

16.2011年教育局开展微型课教师培训课程评比一等奖

17.2011年上学期组内教研课被评为校级优秀课

18.2003年《教学案例及点评》荣获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及实施策略的研究》成果评比二等奖

19.2005年提供的《资源在线》获吉林省电化教育馆重点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1分)

20.2006年参与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学校学科德育的深化研究》通过鉴定验收,准予结题。

22.2008年承担“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子课题获结题验收

编写教材

2、2000、2003、2007年参加长春市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编写

3、2003年参加21世纪小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上、下册)的编写

各项荣誉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6

一、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经各地级市教育局以及区直中职校推荐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

二、培训目标

(一)通过培训学习,学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增强学员专业发展的意识。

(二)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课件开发、说课、评课及相应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学员能够熟练地从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够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与开发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够对其他老师起指导和示范作用。

(三)学员了解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动向和新成果,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规范、方法、技巧,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基础。

(四)学员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网络化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同时,本期培训班将形成以下培训成果(全体学员均要完成的“五个一”作品):

1.一节45分钟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一节45分钟课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

3.利用教学设计、课件或专题网站进行一次模拟教学(说课)或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专业发展规划。

4.建立一个教学博客。

5.在博客上发表一系列培训日记、学习心得、技术总结、说课反思、教学叙事等。

三、培训内容

(一)理论模块

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3.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

4.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5.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6.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

(二)实践模块

1.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

2.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设计与开发实践;

3.信息化教学实践(模拟课堂教学:微格教学、说课);

4.教学博客开发与博客圈管理实践;

5.教研与论文写作实践;

6.网络化学习能力与个人知识管理实践。

四、培训方式

(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实用性、实效性的特点,拟采取“以受训学员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个性化、网络化、高效率、灵活机动”的培训策略。坚持学用结合、学研结合,采取“理论教学+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开发实践+技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

(二)加强分层次、订单式、专题性教学,使学员各取所需,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恰当地把握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三)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

(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理论教学采取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与互动对话为辅的教学策略,力争在短时间内拓宽学员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结合活生生的案例,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技术培训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模式和包括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在内的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主要以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为主,即“范例演示赏析与评价学习借鉴基本技能训练、模仿技术研究改造、改良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理念于活生生的案例、课例、课件范例和制作实例。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学科背景的各类学员,设计不同的学习界面供选用。教学评价以电子作品集为主导,师-生和生-生共同反思,学员自评、教师点评和学员互评相结合,建立基于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五)以人为本、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协调好学员、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班主任等各方面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

(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指导。建立培训公共邮箱、qq群、博客圈,通过网络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

五、培训时间与地点

我院定于XX年7月14日到7月27日共13天进行集中培训学习,7月14日学员报到;集中培训的地点设在广西师范学院长堽校区。

六、培训经费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XX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工作的通知》(桂教师培〔XX〕41号)的要求,集中培训期间学员的食宿费、差旅费、培训教材和资料等费用由学员所在单位负责。为了便于管理,学员的住宿原则上由我院负责联系。

七、培训组织与管理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实行项目管理、分层管理、协同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具体措施

(一)培训单位组织考核。学员参加集中培训后的学习成效,由培训单位组织理论知识测试与实践考核予以评估。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7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与学的工具,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海淀区信息技术与北京市地方课程的整合实验,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北京市地方课程互为载体的整合模式。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地方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和北京市地方课程的学习成果以计算机作品的形式呈现,在探究地方课程任务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地方课程目标的新型教与学方式。

在整合研究过程中,每所实验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开展具有特色的整合研究。例如,北大附小结合北大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系列活动;五一小学利用参观禁毒基地,邀请家长进入学校开展社会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深入了解预防教育的内容,并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现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实现两个学科教学目标的落实;北航附小在创建博客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东北旺中心小学引导学生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创建和使用博客等方式向身边的人宣传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内容;理工附小通过引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了解身边的环境;育鸿学校通过制作电子报刊,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了一些防范措施和逃生方法……在实验中,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在解决专题课程授课质量问题的同时,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结合学校优势资源开展课程整合研究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何立新李岩

结合北大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系列活动

在结合地方课程开展预防教育的过程中,北大附小根据学校的信息特色,倡议学生以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作为搜索资料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深入研究预防知识,并扩大教育面向的对象范围,向全校学生开展宣传,开展“禁毒宣传小课堂”活动。

系列活动一:利用少先队广播进行意识渗透

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就无法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无法引起学生内心深刻的思索。活动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和研究环境。教师利用每周一下午班队会时间和中午广播时间,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广播宣传,向学生普及预防的常识,宣传“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系列活动二:利用信息技术课进行案例研究

只有对预防形成自发的认知,才能真正在行为上得以体现。因此,除了在课堂上介绍预防知识之外,组织学生形成研究小组,利用课下时间主动研究、分析法律案例,自发学习、深入探究,为最后的“禁毒宣传小讲堂”做准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北大数字图书馆收集、筛选资料,利用网络向法律专业人士请教课堂的重点,并用各种数字化手段,如画电脑画、制作ppt演示文稿、制作宣传小报、拍摄视频等,向其他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系列活动三: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

教师组织所有学生参与研究,然后从小组合作研究的成果中筛选出优秀案例,对案例进行合理规划与整合,成为“禁毒宣传小讲堂”的基础材料。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分配角色,将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头准备。在“禁毒宣传小讲堂”中,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展示优秀作品,也可以根据作品内容拍摄成小电影。教师指导学生演讲和表演,在全校进行直播或者录播。

系列活动四:制作“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主题展板,进行全校展示和宣传

在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的同时,教师和学生及时整理、搜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每一节小讲堂结束之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禁毒宣传小讲堂”相关的主题展板。在学校的阳光大厅进行展示、宣传,加强“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的宣传力度,更强化了全校师生预防、远离禁毒的意识。

开展课程的实践研究,探究了解学情的新模式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停留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阶段,更加重视整合教学的实践探究,把理论与实际教学真正结合起来。北大附小独立承担了地方课程《四课》的教学设计和海淀区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合的方案。

1.明确“前测”思路,精心设计课程,实现“生本”教学

为了更有效地把握学情,做到教有所依、有的放矢,我们在每一课独立设计了教学前测。教学设计从学生入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前测主要采取的是课前座谈与课上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精心设计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地方课程。以下是北大附小承担的地方课程《四课》的教学设计。

2.总结前期研究,展示课题成果

随着对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在研究后期对整合课程的设计进行反复地修改,力求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特点,即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借整合东风扬课改之帆

北京海淀区五一小学张雪刚庞盛

五一小学在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项目的带动下,通过北京市主题教育“预防教育”与海淀区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实验,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北京市地方课程及其他学科整合,形成具有五一小学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

参观禁毒教育基地,初步获取信息素材,将信息技术与德育有机结合

2012年3月,五一小学五年级师生来到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参观了禁毒教育展览。

学生们在聆听讲解员讲解的同时,参观了橱窗中的展品,还向讲解员学习了“参与禁毒,人人有责”的手语,并就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提问和讨论。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被形象、生动的雕塑作品、实物展品以及“鲜花与蛇”等互动游戏所吸引,这一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感性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体会到什么是以及带来的危害。这次参观活动不仅是一节生动的预防宣传教育课,同时达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学生们还纷纷把展品的文字说明、实物以及禁毒手语用照相机和DV机拍摄了下来,获取了初步的信息资料。

利用多方资源,开展社会大讲堂,确定研究主题与方向

五一小学学校规模较大,家长资源丰富。学校利用家长资源搭建了能够拓展学生视野的“社会大讲堂”。在筹划“社会大讲堂”活动时,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将要进行的“演示文稿制作”学习,提前布置好任务,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记录感兴趣的内容,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演示文稿作品打好基础。学习任务布置之后,学校邀请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以及海淀区禁毒大队从事法律工作的家长走进“社会大讲堂”,他们带来了鲜活的案例与学生们一起分享。生动的案例、精彩的讲解,将枯燥的预防知识转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这样的活动引发了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使学生确定了各自的研究主题与方向。

夯实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凸显课程整合优势

通过参观禁毒教育基地、专家讲座等课外活动,信息技术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播引领,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参与中,产生了与同学交流分享的强烈愿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培养他们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技术与预防教育整合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既帮助学生形成对的正确认识,又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交流和展示认知成果的技术平台的特点。

课改实验实施过程中,项目组专家以及海淀区信息技术教研室教师多次来校进行指导,为我们明确了目标,解答了阶段性的困惑,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帮助。最终使五一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绽放了新的活力,凸显课程整合的优势。

结合学校科技节,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落实德育目标

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我们充分利用交流、展示等学习环境要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应用和发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学校科技节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将学生制作的演示文稿作品制作成展板,并通过班级作品展评,选拔出禁毒志愿者,向其他年级同学进行禁毒知识宣讲,从而实现由“远离”、“拒绝”向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参与禁毒宣传”的逐步转变,树立社会责任感,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整合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具有可充分拓展的课程空间,这些优点无一不让我们感到欣喜,但我们深知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我们刚刚启程,期待更多同行和我们一起走在课程改革的路上。

网络:开拓课堂教学新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方东

小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各种发展需求,引导学生从家庭、上学路上、社区中发现环境问题,尝试研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从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引发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处理各种媒体信息,实现人机交互功能,而且能够将多媒体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传递与共享,从而形成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们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

运用网络广播教学功能提出新需求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绿色环保宣传——创建博客》一课时,教师利用网络广播功能,回忆了前几课与别人交流的方式:小组合作、QQ聊天室、电子邮件等。接着提问:“还有环保的与别人交流方式吗?”学生回答:“飞信、博客、微博……”这时,教师提出今天的任务是:我们要更广泛地宣传环保知识,创建属于自己的博客。

在创建博客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当学生对博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便可以布置任务: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博客建立后,将《绿色家庭环保公约》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在发表过程中学会博客的使用。同时,在阅读其他同学的博客时既可以借鉴别人的公约内容,又可以学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提高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在博客展示中加深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在博客展示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广播将每位学生的博客通过“学生演示”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请他读一读自己的博客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的认识,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整合的教学,通过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促使教师由以前的“讲”转变为“导”,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的有机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势

促使学习效能最大化

北京海淀区东北旺中心小学苏岩

研读教材,恰当选取整合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重视结合学科领域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在北京市地方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材中涉及了许多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同时又与学校的主题活动、校园景观寓意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决定将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发送邮件”与“创建、使用博客”等教学内容与之有机整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活动入手,在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合理应用,课堂凸显整合优势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教学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引导其对“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开展讨论和探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途径,可以将讨论和探究开展得更加深入和有效。我们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绿色家庭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抛出“什么是绿色家庭?”“你们的家庭是否属于绿色家庭?”“怎样做才能成为绿色家庭?”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和搜集到的资料,利用即时通讯工具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发讨论,进而形成共鸣,使接下来深入的交流变得顺理成章。

学生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探讨,并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创建和使用博客等方式向身边甚至更多的人宣传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使用已有的知识来搜集、整理、加工、传递信息,不再只是为用而用。

巧妙延伸,促使学习效能最大化

通过学习,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有了初步的理解,同时也认识到利用网络交流工具能够扩大宣传范围,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为了将教学内容得以延伸,我们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的太阳能集电设施、垃圾分类回收活动进行深入的了解,将整个过程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这一安排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相关内容在博客上不断更新,资料性内容逐渐被身边的实际问题取代,关注度节节攀升。在学期末,精心组织学生开展了“东北旺中心小学绿色长廊——优秀博客展评”活动,通过加关注、写评论、网络投票等方式,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学校全体学生的参与率达到60%以上,三到六年级参与率达到了75.2%。经过整合的教学内容在活动中得以有效延伸,学生利用网络工具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其进行其他的学习和活动奠定基础,这些都使得学习效能最大化成为可能。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王杰

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理工附小的“手拉手地球村”成立于1998年,14年来,学校坚持每月回收一次,将可回收的资源再利用,通过向学生讲解地球变暖的知识,认识地球形态及现状,以保护环境、节约回收、帮助伙伴为主题,以环保教育和组织环保实践为目的,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主题班队会。学生将多年来的成果汇总,建立了关于地球村的网站。学生通过网站,更多地了解了环保知识,在环保方面人人争做“环保达人”,从小树立了环保意识。

利用信息技术课撰写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众所周知,北京的生态问题非常严峻,我们面临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垃圾处理、合理绿化等一系列问题。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教师布置调查任务,力求多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方向。在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事的计划性,不盲目地去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学会分析问题,练习设计方案;指导收集资料,明确调查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收集素材,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管理。其中一组针对北京理工大学校园内的环境进行生态调查,撰写了调查报告《关于北京理工大学生态环境的调查与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自己所居住的环境,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调查问卷、处理调查数据、制作调查报告的能力。

重交流,培养学生的相互学习与合作的意识

信息技术与地方课程整合,并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展示《调查报告》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教学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的调查结果,认真倾听他人的汇报,对一些有争议的数据结果,大家会认真讨论,评价的内容也越来越准确。一方面,从调查报告的过程与结果去分析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学会了从技术与制作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它是学生再提高的前提。选择的题目不一样,评价的方式及内容就不一样,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有些课题需要教师提前查找相关资料,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它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促进了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乘课程整合东风为生命安全护航

北京育鸿学校李效庆

立足信息技术课堂,找准契合点

北京市地方专题课程涵盖预防、安全应急与自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每册教材独设一个专题。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模块化结构使得任务载体选择范围非常灵活。两种课程的特点为整合找到了契合点。针对学校特点,我们选择六年级信息技术同“安全应急与自护”专题开展整合研究。

教学中,通过学生用word软件制作电子报刊,以安全专题课程为任务载体开展整合。首先,教师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找到大量意外伤害或自然灾害案例和数据统计。学生切身感受灾难降临时生命的脆弱,而儿童则是主要受害者。然后,教师展示印尼海啸中一名10岁的英国女孩通过自己课上所学知识提前发现海啸前兆,挽救了几百条生命的案例。使学生懂得了灾难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预防或逃生。

在此之后,学生开始制作电子报刊,搜索、保存和整理资料,进行素材准备,综合应用word软件的技能,完成报刊制作。其间,学生之间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在教师的点拨与帮助下,共同完成了电子报刊作品。在同学们的提议下,将优秀作品利用校内显示屏、橱窗等进行展示,在全校宣传安全知识。

实现学科优势互补,拓展新视野

通过信息技术与安全专题课程的整合实践,避免了专题课程课时安排随意、无法保障的现象,为其找到了实施的园地。同时,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载体拓展了新视野。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对找到的数据和案例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电子报刊的过程中,对搜集的信息不断进行筛选、加工和梳理,并用所学技能予以整体呈现,其规划设计、技术应用、审美能力在报刊的制作过程中得以展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信息技术与安全专题课程的整合提高了课堂实效,使学生受益终生。学生通过制作电子报刊,得以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了一些防范措施和逃生方法。整合使两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信息技术在整合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工具性作用。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8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针对呼伦贝尔地区中学教师发放,包括市、县、乡级共7所中学。在样本选择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学校类型将本市中学分为重点校和一般校,并根据重点校和一般校教师人数比例3∶17,在重点校发放问卷45份,一般校发放问卷255份,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3份,有效问卷252份。问卷回收率为91%,有效率为92.3%。[1]

2.研究方法

本问卷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主要从课前准备、课程实施及课后辅导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其中课前准备主要从三个问题来调查,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问题二)、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进行备课(问题三);课程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问题来调查,即教师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问题四)、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或其他工具软件)来展示教学内容(问题五)、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拓展学习内容(问题六)、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问题七);对课后辅导主要从以下两个问题调查,即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问题八)和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问题九)。为方便读者阅读,下文图表中对于问卷涉及到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的问题均以上述问题代号代替。

问卷每一个题目都采用Likert式五等分计分方式,教师在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选项中选择适合自己想法的答案,非常同意记为5分,同意记为4分,不确定记为3分,不同意记为2分,非常不同意记为1分。

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行为分析

据调查,目前呼伦贝尔地区中学教师已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包括课前准备、课程实施以及课后辅导,我们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行为进行加权平均数统计,并对其重要程度做了简单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主要是课前准备,其中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问题二)排在前两位,其次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后是课后辅导(问题八和问题九排在第八和第九位)。

具体应用情况如下:教师在备课时,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的占被调查者的77.8%(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的教师占80.6%(问题二),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进行备课的占69%(问题三);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占71%(问题四),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或其他工具软件)来展示教学内容的占75.4%(问题五),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内容的占65.5%(问题六),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的占75%(问题七)。教师在课后辅导中应用信息技术较少,如常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教师占被调查对象的37.3%(问题八),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教师占44%(问题九)。如图1所示。

三、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行为差异性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我们探索分析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学校类型的不同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判断。根据前期对样本的分析,各个样本均是随机抽取并相互独立,来自服从正态分布的整体并根据方差齐性检验,方差相等,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各样本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即anoVa检验),并以p<0.05为标准。

1.性别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问题一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sig.=0.03<0.05)在性别方面差异显著,根据均值比较,女教师(均值为4.32)在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方面较男教师(均值为3.92)更多一些。在其他问题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2.年龄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年龄主要分为20—30岁、31—40岁、41—50岁、51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对各个年龄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所示,问题一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sig.=0.00<0.05)在年龄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均值比较,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的行为越来越少,20—30岁教师的均值为4.46,31—40岁教师的均值为4.17,41—50岁教师的均值为4.00,51岁及以上教师的均值为3.36。在其他问题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3.学历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学历主要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对不同学历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所示,教师的学历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有三项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是问题一(sig.=0.01<0.05)、问题八(sig.=0.00<0.05)和问题九(sig.=0.00<0.05)。根据均值比较,在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这一方面,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本科(均值为4.21)、专科(均值为4.04)、研究生(均值为3.43)。在常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这一方面,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专科(均值为3.23)、本科(均值为3.17)、研究生(均值为2.00)。在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方面,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本科(均值为3.37)、专科(均值为3.34)、研究生(均值为1.93)。从整个均值比较可以看出,本科和专科教师差异不大,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稍差一些。

4.教龄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教龄主要分为5年以下、6—10年、11—20年、21年及以上四个阶段,对各个教龄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所示,教师的教龄主要在问题四(sig.=0.01<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根据均值显示,其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6—10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4.20)、小于等于5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3.93)、11—20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3.84)、大于20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3.63)。经进一步分析,创设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龄较短的新教师绝大部分都在学校或在培训中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因此较老教师相比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更多。其他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5.学科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按照中学学科的重要性及学科性质,将学科分为数理化、语外政、史地生、音体美、信息技术和其他六个方面。对各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行为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根据表6显示,各学科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并无显著差异。我们进一步对各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均值加以分析,发现以下几点:

(1)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各种行为活动中,均值最大的绝大部分都出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除问题三和问题八),这是因为就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而言,信息技术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内容而存在,故应用较多。问题三和问题八分别是教师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的资源和常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较迅速,而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的应用较少;同时,信息技术在中学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像其他课程纳入中考或高考的范畴,往往很少有留作业的情况,因此对于学生的辅导也较少。

(2)对于数理化这些理科性质的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比较多,而且从网络和资源库中搜集资料相差并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理科课程知识点比较固定而决定的。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以展示教学内容为主,然后依次为创设情境、补充或深入说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3)对于语外政这些文科性质的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做教学补充和说明教材内容,然后依次是展示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4)对于史地生这些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然后依次为补充或深入说明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拓展学习。

(5)对于音体美这些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创设情境和补充或深入说明教材内容,然后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最后为展示教学内容。

6.年级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中学教师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年级组,对两个年级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表7所示,初中和高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并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均值分析,在准备教学资料方面,初中教师比高中教师利用internet搜集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情况要多,而使用资源库中资源的情况,初中教师却不及高中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内容这一项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基本持平;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方面高中教师较初中教师更多一些;而在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这一项,初中教师应用相对多一些,但不明显。在课后初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情况要多于高中教师,而指导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情况相对高中教师要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由于高中生较初中生有更好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高中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方面比初中教师更多一些。

7.学校性质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根据呼伦贝尔地区实际情况,将呼伦贝尔地区中学分为市重点中学、区/县重点中学和一般校三种类型,对三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表8所示,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在问题一(sig.=0.00<0.05)、问题六(sig.=0.02<0.05)、问题七(sig.=0.00<0.05)、问题八(sig.=0.00<0.05)和问题九(sig.=0.00<0.05)存在显著差异,在问题二(sig.=0.05=0.05)处于临界值。即教师在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内容、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常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均值判断,在这几个方面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区/县重点学校、一般校和市重点学校。经过进一步分析得知,由于影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因素不单单是硬件及软件的建设问题,最重要的还要衡量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而重点中学的学生往往学业成绩较好,利用新型教学媒体和改变教学方式势必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冲击,故使得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反而受制。而一般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相对较差,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因此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也不是特别理想。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主要是对教学中教师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和学校类型,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从上述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学校类型的差异是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学历的差异,其他性别、年龄、教龄只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个别方面有影响,而任教的学科和任教年级并无显著性差异。

因此,学校的基础设施状况、领导及环境的支持仍是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尽心教学的最大因素,需要高度重视。其次对教师本身的学历、年龄、教龄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态度与能力也需要进行关注,而对于任教的学科和年级则根据其不同的性质进行合理使用即可。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9

一、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情况

本次检查内容主要包含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的管理机构、规章制度、设施设备、网站和信息运行情况、人技防护、队伍建设等5个方面,同时从物理安全差距、网络安全差距、主机安全差距、应用安全差距、数据安全及恢复差距等5个方面对主机房和14个信息系统、1个网站进行等级保护安全技术差距分析,通过差距分析,明确各层次安全域相应等级的安全差距,为下一步安全技术解决方案设计和安全管理建设提供依据。

从检查情况看,我校网络与信息安全总体运维情况良好,未出现任何一起重大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事件(事故)。近几年,学校领导重视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始终把网络信息安全作为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内容;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机构健全、责任明确,日常管理维护工作比较规范;管理制度较为完善,技术防护措施得当,信息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降低;比较重视信息系统(网站)系统管理员和网络安全技术人员培训,应急预案与应急处置技术队伍有落实;加强对学生网络宣传引导教育,日常重视微信、微博、QQ群的管理,提倡争当“绿色网民”;工作经费有一定保障,网络安全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在最近一年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网络建设与设备购置费用约占56、5%,数字资源与平台开发费用约占40、6%,培训费用约占0、6%,运行与维护费用约占1、04%,研究及其他费用约占1、23%,总计投入占学校同期教育总经费支出的比例约1、57%,基本保证了校园网信息系统(网站)持续安全稳定运行。

1、网络信息安全组织管理

20xx年学校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办公室设在党委工作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作为校园网运维部门承担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防护与技术保障工作,对全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进行安全管理和监督责任。各部门承担本单位信息系统和网站信息内容的直接安全责任。20xx年,由于人事变动,及时调整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依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部门负责人为部门网站的具体负责人,建立学校网络信息员队伍,同时,还组建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对网络出现的热点问题,及时跟踪、跟帖、汇报。

2、信息系统(含网站)日常安全管理

学校建有“校园网络系统安全管理(暂行)条例”、“学生上网管理办法“、“校园网络安全保密管理条例(试行)”、“校园网管理制度”、“网络与信息安全处理预案”、“网上信息监控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各系统(网站)使用单位基本能按要求,落实责任人,较好地履行网站信息上传审签制度、信息系统数据保密与防篡改制度。日常监控对象包括主要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应用服务器等,其中网络中的边界防火墙、网络核心交换机和路由器、学校站服务器均纳入重点监控。日常维护操作较规范,多数单位做到了杜绝弱口令并定期更改,严密防护个人电脑,定期备份数据,定期查看安全日志等,随时掌握系统(网站)状态,保证正常运行。

3、信息系统(网站)技术防护

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前期的防控主要是基于山石防火墙、深信服防火墙及行为管理软件,20xx年为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购置了“网页防篡改、教师行为管理、负载均衡”等相关安全设备,20xx年二月中旬完成校园信息系统(含网站)等级保护的定级和备案,并上报xxx市网安支队。同时,按二级等保要求,约投资110万元,完成“网络入侵防御系统、网络安全审计系统、运维审计-堡垒机系统、服务及测评及机房改造(物理安全)”等网络安全设备的采购工作,目前,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论证。

20xx年4月-6月及20xx年3月对网站系统进行安全测评,特别对系统层和应用层漏洞扫描,发现(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出现漏洞,及时整改,并将结果上报省教育厅、省网安大队、xxx市网安支队。同时,对各防火墙软件7个库进行升级,对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在的漏洞及时补丁和修复,做好网站的备份工作等。

4、网络信息安全应急管理

20xx年学校制定了《xxx职业技术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处理预案》、《xxx职业技术学校网络安全和学生校内聚集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为应急技术支持单位,在重大节日及敏感时期,采用24小时值班制度,对网络安全问题即知即改,确保网络安全事件快速有效处置。

二、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对照《通知》中的具体检查项目,我校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由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学院数据中心建设相对薄弱,未建成完善的数据中心共享体系,各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安全及灾备均由相关使用部门独自管理。同时,网络安全保障平台(校园网络安全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尚在建设中。

2、部分系统(网站)日常管理维护不够规范,仍存在管理员弱口令、数据备份重视不够、信息保密意识较差等问题;学校子网页网管员为兼职,投入精力难以保证,而且未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由于经费问题,个别应用系统未能及时升级,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3、目前尚未开展网络安全预案演练,还未真正组建一支校内外联合的网络安全专家队伍,未与社会企业签订应急支持协议和完成应急队伍建设规划。

三、整改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进行了研究部署。

1、全面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按照相关《通知》要求,20xx年8月底全面完成网络安全保障平台建设,根据系统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业务特性及应用重点,采用等级化与体系化相结合的安全体系设计方案,形成整体的等级化的安全保障体系,同时根据安全技术建设和安全管理建设,保障信息系统整体的安全。

2、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根据等级保护要求,进行信息安全策略总纲设计、信息安全各项管理制度设计、信息安全技术规范设计等,保障信息系统整体安全。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10

1.21世纪教育发展面临挑战

21世纪教育发展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主要基于下列因素的影响:国际化、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国际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知识爆炸式生成,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终身学习时代来临。为应对知识经济、信息总量的增长,各个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计划,解决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问题。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技术驱动教育变革

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化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最为深刻、对世界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大趋势之一。新世纪以来,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席卷全球,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景观。还没有一项技术像信息技术这样,对全人类产生如此广泛而快速的影响。工业革命已经200多年,但世界上还有相当多地区没有实现工业化,而互联网问世只有20年,就已经迅速覆盖全球。”

新媒体联盟(nmC)每年《地平线报告》,向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介绍最新iCt发展趋势,该报告编制过程由全球300多个机构的专家、学者依托wiki等工具在网上完成。地平线报告的很多预估都已经成为现实。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3d打印等是我们需特别关注的技术。

(1)云计算

云计算使得我们像用电、水一样使用信息系统,云计算将对教育信息化产生显著的影响:可显著降低能耗,有效整合资源,节约建设成本,快速部署计算资源,降低终端配置要求,显著降低信息化门槛等。

(2)大数据

大数据对学习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基于教学平台的大数据创新应用受到学校的重视,智慧教育建设中将普遍采用信息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并逐渐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对接。

(3)3D打印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电气化、流水线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3D打印个性化时代的到来,3D打印技术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对个性化产品的追求欲,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使工业化时代的制造转到信息时代的制造。信息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而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同质化、流水线生产。信息社会进入个性化时代,需要个性化的人才,需要创新的人才和创意人才。要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关键是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第三次工业革命呼唤教育革新。

(4)移动终端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从图1看出,截至2013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接近45%,其中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接近80%。手机超过台式机、笔记本,成为互联的主要接入方式,我们进入移动学习时代。wifi技术,特别是4G时代的来临,使得移动学习全面进入宽带移动时代。

从图2可看出手机成为我国农村网民的主流上网设备。2013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1.7小时。

《0-8岁美国儿童媒体使用报告2013》指出:83%年龄在5-8岁的儿童会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类似产品;80%年龄在2-4岁的幼儿会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类似产品;38%年龄小于2岁的幼儿会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类似产品。如图3所示。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教学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

总之,技术远远领先教育发展,技术在军事、医疗和金融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技术在教育变革中举步维艰,传统教育已不适应现在的发展。

3.二十一世纪如何培养人才

(1)二十一世纪人才能力体系

著名的彩虹桥理论指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能力体系包括:通识知识和核心价值观(环保、和谐等)和能力技能(生活与就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技术技能)两部分。需要构建新的学习环境(三通两平台)、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新的课程与教学方法、新的评估和标准支撑以上能力体系。

(2)新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的转变:一刀切的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需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极大丰富的个性化数字化学习模式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即“连通主义”,未来的教师与学生、校内外资源都广泛连通,可随时提供协作服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协作者、参与者。教师需自我提升,可依托个性化学习网络实现能力提升,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3)未来教师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需要新的竞争力和专业技能。未来教师的角色将彻底从知识占有者、知识的传授者、课程的执行者、“教教材”、“教书匠”、“知识固守者”向学习活动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用教材教”、“教育研究者”、“终身学习者”方向转变。

4.各国的教育规划与应对措施

(1)美国的教育信息化计划

美国于2010年颁布了题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助力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2010),内容包括:学习方式变革、评估方式变革、教学方式变革、基础设施升级、教育体系重构等五部分。该计划强调教育系统必须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而不是进化式的修修补补,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推动美国教育的整体变革,实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信息化教育理论与技术研究是美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内容,美国nSF所资助的12个研究分支的1962个研究计划中,学习技术相关研究计划高达72个,约占总数的3.7%。

(2)英国教育信息化战略

英国高校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了JiSC2010-2012发展战略,包括e-Learning文化、研究环境、人员素质、共享服务、云计算等内容。

(3)日本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起步较早,2001年日本it战略总署《e-Japan战略》,关注超高速网络设施建设;2003年的《U-Japan战略》,关注无所不在的网络环境建设;2009年的《i-Japan战略》,关注信息技术支持学科教学和远程教育;2010年10月文部省《教育信息化指南》,从信息技术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等9个方面描述了今后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点,推动日本教育信息化向全面纵深发展。

(4)韩国的智能教育举措

韩国智能教育计划推出五大战略举措:①数字化教材的开发与应用;②在线学习常态化与在线评价体系的构建;③加强教师的智能教育实践能力;④构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教育服务基石;⑤营造教育资源用于公共目的的环境与加强信息通讯伦理教育,该国于2011年公布了电子课本推广计划,决定到2015年全面淘汰纸质课本,普及电子课本,应用多媒体教育资源云平台为中小学生提供学习服务。

(5)新加坡教育信息化计划

新加坡教育信息化计划经历了masterplani、masterplan2、masterplan3三个阶段。

masterplan1阶段(1997-2002年):该阶段主要强调为学校提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设施,对教师进行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基本技能的培训。新加坡政府从1997-2002为mp1拨款20亿新元,用于计算机、学校网络、设备更新、开发软件和课件、教师培训等投入。此外,还拨款6亿新元用于更新硬件设备,开发新的教学软件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masterplan2阶段(2003-2008年):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满足不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教师的不同需要,并且使他们获得持续进步。在2003-2008年间,新加坡政府为mp2共投入6亿新元,平均每个学生的资金投入是300新元,平均每个学校的投入是450000新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设备更换、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等。mp2的重点不是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改变教师的教学实践。

masterplan3阶段(2009-2014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写作学习。期间投入了8.5亿美元,为新加坡超过50万名学生,4万校长、教师和管理者提供了全套信息化设备(包含台式计算机、笔记本、平板电脑)。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准确把握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立足全局,积极应对,做好教育信息化规划的顶层设计,力争在有限时间、有限投入的前提下,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较优的整体效果。

二、我国教育信息化规划解读

1.教育信息化相关规划

“十一五”期间,国家先后了涉及科技、教育、人才等多个领域的一系列发展战略规划文件(如表1所示),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为使我国到2020年跻身世界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行定了行动纲领和发展步骤。其中,《教育规划纲要》是一份重要的教育事业发展指导性文件,它对我国今后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思路、方案和措施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堪称今后十年教育事业各项工作的指南。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份文件的名称中突出提到了“改革”二字,显示出国家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方式变革和创新的紧迫要求和深切期盼。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日益扩大。《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规划纲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教育规划纲要》将教育信息化列为单独一章(第十九章)予以专门阐述(内容包括: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然的战略选择。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已被视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教育信息化规划框架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信息化规划》)主要由: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等四部分组成。其整体内容的设计突出考虑了三方面问题:

首先,既要体现规划的指导性,也要体现操作性。作为一份国家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性文件,规划内容必须站得高、看得远,必须足够宏观。但是,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还需要有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指标、工程,使规划具有实际操作性。因此,规划的内容必须定位于兼顾指导性和操作性两方面的内容。指导性的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等,主要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体现了作为一份部级的教育信息化领域十年发展规划在宏观层面上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操作性的内容则包括行动计划、保障措施等内容,主要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体现了为达成发展目标和任务而需要实施的一系列具体建设内容。因此,规划在内容安排上,按照“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四个主要部分来进行设计,其视角逐步由总体到局部,内容逐渐由抽象到具体,体现了规划兼顾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其次,必须充分考虑和体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统筹和分类指导思想。在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相关工程建设项目种类较多,主题各不相同,相互之间协调十分不够。为解决这一问题,此次规划编制过程中明确了统一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的思路,将所有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统筹到该项行动计划的框架内来考虑,分为五大行动计划“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同时,在设计各项行动计划内容时,充分考虑了各地不同情况和各类教育的差异,不划定统一的发展指标,而是采用采用分类指导的思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建设目标、试点范围。在设计各项发展任务目标时,采用了以指标维度而不是具体指标数据的方式来确定各项任务指标。

最后,必须充分考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问题。以往教育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资源轻应用,重建设轻维护,体制机制缺乏、标准化程度低、人员短缺、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教育信息化建网铺路的初期阶段,这一问题尚不十分明显,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硬软件基础能力建设。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问题,并将其重要性摆在基础能力建设之前,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充分重视。

3.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1)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

教育信息化两个发展层面:量变层面(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质变层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量变层面:教学方面,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方便的工具,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并没有被打破;管理方面,信息技术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运行效率,但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管理方式和一般业务流程并没有被改变。

在质变层面:教学方面,技术与教学的全面“整合”成为新的发展重点信息技术深度渗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管理方面,优化业务流程是信息化引发教育管理体系“质变”的开端,变革组织结构是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管理体系的必然发展趋势。

(2)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5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如图4所示)。在起步阶段,一般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应用水平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第二、第三阶段以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步凸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紧密融合成为发展主题,这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初步应用整合阶段,为确保到2020年全面进入融合创新阶段,必须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予以充分重视和强调,因此,《教育信息化规划》将此作为规划编制的核心理念予以专门强调。

4.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发展目标

《教育信息化规划》的目标定位是多方因素综合考虑和权衡的结果。规划的目标定位最终确定为:“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2015应用整合阶段达到:技术全面应用、资源广泛共享、基础能力全面覆盖;2020融合创新阶段达到: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逐步融合创新。

5.《教育信息化规划》主要内容

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概括为:四点方针、五大目标、五大行动计划、八项任务、四项保障措施,如图5所示。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关键举措

1.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如图6所示,从1996―

2012年以工程的形式开展了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为现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育信息化发展主要思路

2012年9月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突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应用驱动、机制创新为基本原则,2013年4月26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推进会上把三通工程、两平台建设、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教师培训作为近期工作重点。

3.教育信息化发展关键举措

(1)三通工程

1)宽带网络校校通:为每一所学校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条件和软硬件设施,形成基本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每所学校提供必要的宽带网络接入条件,宽带网络广泛通达各级各类学校校内网络基础条件显著提升形成有效的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运维机制;为每间教室配备必要的设备、软件和资源,为每间教室配置基本的信息化设施,为每位教师提供必需的信息化教学工具,为每个班级提供必要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使每位教师具备信息化环境下的基本教学能力,为教师配备计算机等信息化教学终端设备,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提供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建设机制是: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整体规划、整体要求和政策指导,与电信运营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电信运营企业为学校建设并提供优惠的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学校持续使用并按协议付费使用。

2)优质资源班班通:为每一个班级提供必要的优质资源,使信息化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常态,到2015年初步建成丰富多样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输送到所有班级。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快速便捷地传递给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使教师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达成教学目标,生成新的优质教育资源使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以及跨校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成为常规行为;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效率、效益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通过数字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成本的降低和学业负担的减轻;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课堂教学,促进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过程的重构,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形态探索学与教方式的变革。“优质资源班班通”主要是推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支撑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网络学习空间这一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支持平台为依托,集教学组织、资源交易、社区交流、管理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为每位学生和教育者提供实名制的网络空间,探索适应新一代学生需要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一个网络化的互动交流平台,拓展物理学习空间,建立学生网络学习社区,形成教师研修社区,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无缝衔接;使学生和教师能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快捷地获取资源,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支持教师网络研修、协同教研、专业发展;构建灵活、方便的资源交易、共享体系,使学生和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按需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保障资源随时随地按需获取,保障资源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和积极性,形成资源准入门槛和淘汰机制;建成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空间服务体系,保障网络学习空间的有序组织和有效管理,保障个人空间安全可靠,提供有效的教学、管理支持服务。建设机制是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推进原则是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网络学习空间依托企业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各省自建、国家开放大学等建设。

(2)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构建的服务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为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搭建的网络交流、共享和应用的环境。如图7所示。

(3)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教育信息化重点任务之一,其核心内容是建设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库。如图8所示。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两级建设(教育部级、省级),五级应用(教育部级、省级、地市级、县级、校级),统一管理(一人一号、一校一码、终生使用)机制建设和运行。

“十二五”期间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六项重点任务如下:

教育基础数据库: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教师、学校办学条件三大基础数据库。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各级各类学校学校资产等五大类共20个管理信息系统。

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门户:建立统一的教育公共信息服务门户。

部省两级数据中心:教育部建立中央级数据中心,部署和运行中央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从学校到县、地市、省和中央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支撑保障体系: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运维服务体系。

(4)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教育部于2012年11月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全国6.7万多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组织教学点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各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实施方案:中央对各省(区、市)实行目标管理,各省(区、市)负责具体实施,教育部负责项目总体统筹协调,各省(区、市)负责根据教育部总体方案制订本地区项目具体实施方案。

(5)教师培训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已启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简称教师网联,)是在教育部支持下,由国内十多所知名师范院校、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教师教育创新项目,旨在整合各单位优质资源,依托网络支持平台改变传统教师教育模式,联合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素养和良好创新意识,适应信息时代教育需要的新型教师。2012年6月教师网联公共服务平台开通,服务对象是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的免费师范生、在职教师。服务方式为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终生学习档案。目前已有10余所师范院校加入该平台,超过50万学生的用户规模。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和计划已制定完毕。培训体系主要包括培训标准、培训制度、模式、资源等。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计划。计划到2017年底要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

四、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实践

1.全国教育信息化进展调查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承建了全国唯一的教育信息化基础信息数据库(),并承编了教育信息化年度发展报告。规划颁布一年以后,我们于2013年年初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初步了解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为例,中小学最常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学科是语文,数学次之。最常应用信息化的环节是课堂教学,其次是备课,其它环节比较少。

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

(1)实践主要依托平台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的依托平台主要有: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基地是国内唯一的部级教育信息化领域技术研究和工程开发基地。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该基地是国内唯一的部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分析和绩效评估研究机构,是教育部指定的负责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现状评估、政策分析、决策支持的专门研究机构,依托华中师范大学建设,在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撑下开展工作,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

基础教育“未来教室装备”研究中心,教育部设立首批教育装备协同创新研究机构基础教育“未来教室装备”研究中心落户我校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我国基础教育未来教室装备研发及应用中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共性问题开展科技攻关,着力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未来教室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该中心是教育部设立的首批教育装备协同创新研究机构。

(2)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2012),试点主题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1)教育管理信息化

华中师范大学现已全面建成数字化校园,做到了精细化管理预约服务、快捷服务管理有序,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流程再造,并率先实现新生网上报到。2012年实现新生网上选宿舍,2013年推出新生网上自助报到,学生可在网上选定宿舍、选购生活必需品、缴费、特殊申请、注册等。数字化校园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教学信息化应用

教学创新和应用创新:信息化教学全面普及。打造云课堂,推行智能评价。全体教师建设个人教学空间,要求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在线资源达课程总量的50%以上;建设快捷方面的信息网络,适应学生基于信息化的自主学习。

教师培训创新:参加教师网联,率先建成教师教育mooCs。

培养模式创新:创新数字教师培养模式,搭建了华师研究生院免费师范生教育平台。

装备研发:未来教室装备,面向课堂教学需求,集成双轨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提供高质量数字化课堂教学环境整体解决方案。强调教学模式、内容、空间、装备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创新,建设云端一体化学习环境。

教学服务创新:提出了云端教学服务解决方案――覆盖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评估监管和管理业务。如图13所示。

3)对外服务:教育信息化规划制定和培训

先后给湖北省、洛阳、荆州、襄阳、岳阳等市提供信息化培训和制定教育信息发展规划。

此外,对外提供数字课堂教学解决方案服务,面向教育教学需求,打造专用课堂教学信息化服务平台,集成优质资源、灵活互动、双轨展示等先进理念,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引领课堂教学创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下提出了近20种个性化解决方案。

五、未来趋势展望: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

“十”已把信息化列入新四化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宽带中国”战略中教育行业被列为信息消费的重点推广行业。教育部评价制度改革拟以信息化为支撑推进教育评价考试制度改革,招考分离,需新的教育体系、新的教育评价体制。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进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尤其重要的是生态的建设。教师、学生、政府、学校、企业各施其职,最后才能构成一个开放的二十一世纪学习环境和生态,它既有政策层面的、又有管理等层面的,所以进程就是生态系统逐渐形成的过程。我们都有责任来作为一个生态的建设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