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34:18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篇1

(一)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现实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2.6亿农民工群体,这部分农民工群体积极参与到城市化的建设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很难同城镇户籍劳动者一样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这已严重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就养老保险而言,目前,农民工由于工作不稳定,在频繁的流动过程中,他们很难实现在一个地区累计满15年的最低领取养老金缴费年限,再加上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统筹层次低而带来的分割化和碎片化,许多农民工因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而无奈选择退保,这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劳动权益,也有悖我国为劳动者提供退休保障的初衷。因此,如何确保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衔接,以切实维护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参保权益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二)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的迫切要求

城镇化是人口向城市不断迁移而积聚的一个过程,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之中,且城镇化的速率呈现不断加快的趋势。据相关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测算已达到52.57%,若按现有的发展速度估计,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2030年则将逼近70%。快速的城镇化使得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农村迁移劳动人口在城镇的就业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截止2012年底,我国进城务工农民数量达到1.63亿人,占城镇就业的比例高达44%。然而,在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人口也面临着一定的阻碍,例如,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问题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障碍。合理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衔接方法,可以促使农村流动人口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同时也将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研究城乡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具有一定的迫切性。

(三)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理念的必然举措

早在2012年,党的十报告中曾明确提出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同年,国务院关于批转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12〕17号)也指出:“推进制度整合和城乡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可见,政府对于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建设已给予高度的关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也一度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而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城乡割裂已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办法进行研究,将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壁垒,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以全面贯彻现阶段我国所倡导的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因此,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与衔接实为题中之义。

二、对城乡养老保险衔接方案(暂行办法)的分析

(一)《暂行办法》的突破点

1.将新农保与城居保整合,实现城乡养老保险顺利衔接。《暂行办法》颁布以前,我国有关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方面的政策主要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社会保险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方案》、《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这些方案旨在对新农保与职保之间、城居保与职保之间以及新农保与城居保之间的衔接进行规定。由于所涉及到的项目过多,方案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显得较为繁琐。《暂行办法》的颁布,在承认将新农保与城居保整合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情况下,无需考虑城居保与职保之间以及新农保与城居保之间的衔接,明确提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即可进行自由衔接转换,大大简化了方案的内容与操作过程。

2.设置合理的时点作为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衔接标准。《暂行办法》在第3条中明确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员,达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法定退休年龄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满15年(含延长缴费至15年)的,可以申请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应待遇按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计;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可以申请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达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规定的领取条件时,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计发相应待遇。在此,《暂行办法》以是否达到职保法定退休年龄以及在职保缴费是否满15年作为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衔接标准是该方案的一大突破点。这主要是因为职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都规定以缴费年限满15年作为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条件,且职保的待遇较高。依据规定,只要满足累计缴费年限15年无论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多长时间,都可以转入职保合并计算待遇,有利于保障参保人员的养老权益,再次,考虑到职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之间衔接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工群体,这部分群体中的一些人在城乡频繁流动,部分人在进城务工时会选择参加职保,其后又会因为返回农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能面临养老保险关系的多次转换。而统一在达到职保法定退休年龄后确定养老保险的衔接手续,将有利于简化程序,降低社会的管理成本。

3.进一步规范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程序。《暂行办法》颁布以前,我国所涉及到的城乡养老保险的衔接政策往往侧重于转移衔接的条件和方法,而对转移衔接的程序缺乏较为详细的论述。《暂行办法》中的第9条按照一到四步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职保转移衔接的程序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从而在程序上保障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职保的顺利衔接。

4.关于重复参保问题的处理。目前,由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存在障碍以及各制度规定的缴费时间存在差异等原因,致使许多往返城乡就业人员中出现重复参保、重复交费甚至是重复享受待遇等现象。根据2012年审计署第34号《审计结果公告》的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重复参加三类养老保险的人数高达112.42万,而重复领取养老金的则有9.27万人。基于此,《暂行办法》第7条和第8条规定:参保人员若在同一年度内同时参加职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其重复缴费时段只计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并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重复缴费时段相应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退还本人。参保人员不得同时领取职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对于同时领取职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终止并解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除政府补贴外的个人账户余额退还本人,已领取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应予以退还。

(二)《暂行办法》本身存在的问题

1.转移衔接的条件不对等。《暂行办法》中的第3条明确规定:参加职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员,达到职保法定退休年龄后,若职保缴费年限满15年(含延长缴费至15年)的,可以申请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职保,按照职保办法计发相应待遇;职保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可以申请从职保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达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规定的领取条件时,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计发相应待遇。从该条的规定来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员转入职保必须达到职保缴费年限满15年的最低要求,而从职保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则没有对参保缴费年限做出相应要求,这就使得从待遇较高的职保转移到待遇较低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对容易,而进行反方向转换时则显得比较困难,致使部分在城乡频繁流动的农民工群体由于很难达到职保缴费年限15年的要求,而被迫转入待遇较低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从而影响农民工参加职保缴费的积极性。

2.城乡养老保险与职保的缴费年限折算政策不合理。按照《暂行办法》第5条规定,参保人员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职保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入职保个人账户,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合并计算或折算为职保缴费年限。在此,笔者认为,对于参保人员而言,倘若不属于对职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进行重复缴费情况,那么此举措无疑相当于达到职保退休年龄后,他们被迫选择退保,稍微存在差别之处只是在于转换时,个人账户中的地方财政缴费补贴(30元/年)依然存在,但是,这些缴费补贴的累积数额毕竟有限。因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转入时,缴费年限既不累加也不折算,实在是有失妥善与公平。其次,这在年轻人看来,一旦他们有自信参加职保满足缴费年限最低要求15年,那么他们目前参保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终将会与退保的实质并无多大差异,何况,《暂行办法》也做出规定,不能同时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职保待遇,因此,他们会选择放弃对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加入。这无疑不利于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尤其是年轻人群体的参保缴费的激励,也会使我们计划中的转移接续工作失去意义。

3.职保的统筹基金不转移,有失公平。按照《暂行办法》中的第6条规定,参保人员从职保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职保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参加职保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而并未提及将职保的统筹基金进行相应转移。对此,官方给出的解释是:

(1)统筹基金是国家对职保制度的专门安排,如果职保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移统筹基金,会导致各项制度资金安排上的不平衡。

(2)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性质不同,不属于个人所有,不转移统筹基金,不影响参保人个人的权益。然而,笔者认为,在职保缴费的资金筹集过程中,参保者任职单位所缴纳的20%的部分虽然是纳入统筹基金,但这与参保者的劳动却息息相关,试想如果参保者并未给企业创造相应劳动价值的话,企业何来的资金为参保者缴纳保费。但是对于部分往返城乡就业的特殊群体而言,由于在城乡频繁流动,他们很难满足职保的最低缴费年限15年的要求,因而,最终只能被迫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倘若依据《暂行办法》的该条做法,职保统筹基金不进行相应转移,那么对于他们而言无异于为城市待遇领取人员做贡献,而自己本身的利益却受到损害,再加上转入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后,他们所享受的待遇相对较低,《暂行办法》的该条规定实在是有失公平。

三、关于《暂行办法》完善的建议

(一)设置合理的年限折算方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职保的顺利衔接

针对《暂行办法》中参保人员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职保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合并计算或折算为职保缴费年限的规定。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案对缴费年限进行折算,一是设置合理公式直接计算折算年限,可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参照公平、合理的标准进行折算,在此,笔者建议采用职保制度最低缴费标准(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缴费率),主要是考虑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积累额相对较低,再加上农民工群体实际工资待遇水平普遍偏低,以此作为折算标准,可以确保农民缴费积累资金在年限折算过程中的价值。具体操作思路如下: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每年的缴费额分别除以统筹区对应年度职保制度最低缴费标准,最终所得到的各年限之和即为总的可折算年限。二是通过对差额补足后,可视同二者缴费年限。简单来说,按照职保缴费标准,计算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用年份应缴的职保缴费额,再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抵冲职保缴费额,若存在差额,则需将其补齐,补齐之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年份即可视同职保缴费年限,但不能重复计算二者交叉的年限。

(二)职保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时,统筹账户基金应按适当的比例随个人账户相应转移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篇2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加剧转型,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愈加明显,城乡居民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养老保障问题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实现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

的目标,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部分地区在“新农保”制度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制度安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起全覆盖的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城乡二元化界限,使得社会养老保险向着城乡一体化转变,朝着社会公平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转变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正确认知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着力从制度层面推进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制度在大规模推广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期待着为其他地方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一、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缓解不断加剧的养老压力。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①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人口学家预测,2010-204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49年将达到22%,2055年将达到25%。人口老龄化直接导致代际养老压力增大。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婚育观念的变化,导致我国独生子女增多,人均寿命增长,家庭结构出现“4-2-1”甚至“8-4-2-1”现象,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城乡居民越来越需要通过制度化安排,解决其老年生活保障问题。

(二)完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制度公平。

基本社会养老制度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多年试点和探索的基础上,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制度改革的总体架构和主要思路,并在后期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从制度上覆盖到所有的正式职工。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在总结自1991年开始在全国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及2003年以后部分地区“新农保”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制度架构、筹资方式、资金管理等重要内容,真正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步入正轨,目标是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至此,从制度覆盖面上讲,仅有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居民还未被纳入到制度保障范围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提前实现了我国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目标,促进了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权利的平等。

同时,对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意义重大。

(三)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近期看,拉动经济增长,必须积极地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调节功能。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被纳入到制度化的保障体系中,减少了由于对未来经济保障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压力,有利于稳定其消费预期,促进储蓄向投资和消费转变,从而改善低收入群众的生活质量,对整体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形成强大而持久的拉动作用。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特征。

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的基础上,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浙江省、河南省等地出台了全省(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纵观各省(市)出台的制度可以发现,其在制度设计上与“新农保”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综合部分省(市)的制度发展历程及政策内容,现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制度发展超前,整合度高。

从制度发展进程上看,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均是在国务院出台“新农保”试点指导意见之前就已经在探索实施“新农保”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务院“新农保”试点指导意见对正在实施的政策进行调整,最终出台了与国家指导方针相一致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比2011年7月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在时间节点上提前2年以上,较早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目标。由此可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发展超前,制度基础牢靠,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从制度体系上看,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区制度整合程度较高,体现出城乡统筹的特色,既避免了部分群体在城乡间的转移问题,又有部分省(市)在政策中提出了解决不同群体转移接续问题的方案。以郑州市为例,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从一开始就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体化,这避免了分别建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碎片式”养老保险制度,人人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险权利。

(二)应保尽保,坚持广覆盖原则。

公平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理念,要求所有国民的养老保障权益都能得以实现,以维护起点公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关于参保对象的规定体现了公平性理念,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制度的覆盖面。各地制度仅以参保对象的户籍、年龄和未参加其他形式的基本养老保险为限制条件,适应了人口“城—乡”、“乡—城”大规模流动和部分群体就业状态难以明确界定的局面,从而真正覆盖到农村居民、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城镇退休但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等许多被忽视的群体。

(三)普惠性和保险性相结合。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社会统筹部分主要由基础养老金支付,基础养老金体现了政府对公民养老保障权益的承担,完全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参保对象在年龄达到60周岁以后,即使不缴费,也可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个人账户部分主要强调个人的缴费义务,同时政府也进行缴费补贴,在符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享受条件后,与基础养老金一同发放给参保对象,体现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险性质。由此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普惠性与保险性结合的制度设计内涵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四)结合实际,制度设计弹性化。

弹性化的制度设计能够确保制度的有效性。通过比较各地的实施办法可以发现,各地均是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等多种因素,对缴费、财政补贴、待遇调整机制等实行差别化设计,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在居民自愿参保前提下制度的广覆盖,保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譬如,在缴费标准方面,北京市、天津市等少数几个地区根据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或其一定比例作为缴费基数,而现在更为普遍的做法是直接确定不同档次的缴费金额,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增设或调整。如郑州市将其缴费基数由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算术平均值调整为固定金额的缴费档次。浙江省规定缴费标准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档次,按不低于地方上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的标准,增加和调整若干绝对额缴费档次。各地实施办法鼓励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并根据财力状况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助。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部分地区刚刚建立起来,制度本身及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城乡居民对该制度的了解程度极其有限。一些有保障需求且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不知道如何在当地办理该类保险。还有一些已经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居民对自己参加了何种保险、今后享受的待遇状况及相关管理制度的理解程度与实际规定存在较大程度的偏差。这些一方面由于基层政府对制度开展的重视程度不够,仅当做是一项行政任务或政绩指标强势推行;另一方面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时期,在国务院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各省、市、区(县)也会多次根据自身状况对原有制度加以调整或出台新的办法,群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单一,导致对制度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误读。

(二)保障水平偏低,逆向选择现象明显。

从各地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看,保障水平偏低,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郑州市为例,根据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测算办法,一位参保人即使按照最高档次1500元的年缴费标准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年限为15年,那么该参保人月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为161.87元,加上基础养老金,他能够领取的养老金合计为226.87元。

②多数调查对象反映缴费档次太少,待遇水平过低,参保对于养老问题的解决意义较小。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与其他群体的养老金待遇相差悬殊。2011年,调整后的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1531元,③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又不及退休公务员的退休金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每月226.87元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仅仅是企业退休金的14.8%,更不到公务员退休金的4.5%。另一方面,年轻人参保积极性不高,他们更加看重眼前利益,即使参保也倾向于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较低的费率、较短的投保年限进行投保,还有些年轻人持观望态度,想等到40岁以后再参加。相反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参保热情很高,造成逆向选择。

(三)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尽合理。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一些规定不尽合理,导致制度实施偏离预定目标。如何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纳入到养老保险体系中来,关键在于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在激励机制设计方面,各地财政既补“入口”,又补“出口”。山东省青岛市规定,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对于缴费超过15年的,每超过一年加发1%的基础养老金,也就是每月会多得0.55元的基础养老金,一年才多得到6.6元,很显然激励作用不大。同时部分地区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一般为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常表述为给予适当鼓励,并没有作强制性规定和具体说明。一些地区的实践中,参保人员选择高档次缴费标准得到的钱,基本上类似于储蓄型保险,根本无法调动其积极性。这也是造成参保人员倾向于选择低档次缴费标准的重要原因。在待遇享受条件上,要求年满60周岁且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需缴费,即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需参保缴费。这种捆绑缴费的制度规定违背了参保的自愿性原则,同时违背了普惠价值理念。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目标是保障城乡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是政策给予老年群体的一项享受社会养老的福利,是国家赋予老年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不应受其他人或因素的影响。

(四)制度的转移衔接问题。

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我国建立起形式多样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解决部分群体的养老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碎片化的制度安排严重阻碍着制度间的相互衔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与其他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例如“新农保”制度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等。

特别是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往往呈现出经济比较发达,劳动力较为密集,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强等特征。因此,明确的制度衔接安排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纵观各省(市)的政策规定,我们发现仅有天津、郑州等少数几个地区出台了具体的办法,其他地区均未作较为详细的说明。同时尽管在制度设计上,可以规定流动就业劳动者无论在何地参保,符合条件时均可在全国任意地方的社保机构或银行领取养老金。但对异地单位缴费的资金划转能否到位,流动人员能否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在操作上和具体经办上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这也是覆盖城乡各类群体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长期运行中面临的难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④。

(五)基金保值增值问题。

随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广泛展开,其积累的基金总量会急剧增加,如何利用现有基金滚存结余的运营来达到保值与增值的目的,以便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不允许地方社保基金“入市”和直接投资,使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只能通过购买国债、银行存款的方式实现保值、增值,投资渠道比较单一,从长远来看将影响到基金的支付能力。

四、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制度实施的重视程度。

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制度安排,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要落实并加大宣传解释的力度,必须使广大城乡居民从传统的家庭保障意识向现代保障意识转变。充分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各种现代传播工具进行制度宣传,提高基层工作者和城乡居民对制度建设重要性和优越性的认识程度,准确把握制度发展的最新动向。同时,政府应定期对本地社会保险执行情况向居民公示,鼓励广大居民对本人在参保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和投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群众参保积极性,实现应保尽保。

(二)加大财政投入,适当提高保障水平。

鉴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偏低的状况,各级政府应明确责任,切实落实各项财政投入,中央、省级政府在全面推进全覆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应继续加大中央与省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和统筹层次,逐步建立养老金待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常增长与调整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城乡居民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坚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补充保障等其他模式相结合,形成以社会养老为核心、家庭养老和其他形式养老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模式,以真正解决广大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三)不断完善制度,加强激励力度。

坚持制度的普惠价值观念,对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领取养老金必须要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参保的规定进行完善,避免将父母的养老权益与子女的缴费捆绑在一起。在地方政府可承受范围内,可以考虑基础养老金按不同的缴费档次差别给付,与缴费档次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也可增设高档次缴费标准,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收入水平人员的参保需求,加大缴费激励,调动城乡居民对较高档次养老保险的投保积极性,激励和引导他们早参保、多缴费、多得益。

(四)妥善解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保政策的转移接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将走向合并,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成为必然趋势,更多的人将加入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来。为此,尽早制定明晰的衔接转移办法显得尤为紧迫。办法中应充分考虑制度的可携带性和转移性,体现城乡居民非缴费型账户与个人账户的既得受益权。如城乡养老保险待遇衔接可选择改革缴费年限规定,实行“累计缴费年限+分别计算待遇+累计养老保险权益”的待遇衔接政策,即参保人合计缴费满15年即可获得养老金权益,基于权益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分别计算两种养老保险待遇。

⑤。

(五)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是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特别是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保值增值的形势更加严峻。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基金管理,建立健全基金风险控制制度和投资管理机制。各级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都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办法,加强对基金的财务状况、收支情况及资金管理情况的监督。在投资管理方面,应出台相关政策,放松投资管制,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创造更多的投资渠道。建议效仿全国社保基金委托投资模式进行市场营运,根据市场信号和基金效益选择进退,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减少政府财政负担,实现基金供给的可持续性。

注释:

①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

cn/zgrkpc/dlc/。

②李伟。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实证研究。开放导报,2011(05)。

③资料来源:http://www.people.com.cn/h/2012/0305/c25408-1-4277155077.html。

④林义、林熙。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三个难题。四川省情,2011(09)。

⑤龚秀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衔接政策优化研究———以天津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1(06)。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主编:《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李伟:《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实证研究》,载《开放导报》,2011(05)。

[3]林义、林熙:《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三个难题》,载《四川省情》,2011(09)。

[4]程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方向》,载《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05)。

[5]刘军民:《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要点与要领》,载《社会保障研究》,2011(05)。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篇3

【论文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二元化社会结构;养老保险制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构筑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逐步解体,以社会成员户籍划分城乡社会保障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已越来越受到所有制和用工形式多样性的变化、以及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后身份异化和部分地区出现城乡一体化的挑战。目前,许多地方已实施或正在探索户籍制度改革,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实施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却限制了劳动者的自由流动和城乡人口的融和。因此,统筹或统一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二元化社会结构的重要推动手段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须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城镇职工为主要参保对象,并延伸至有缴费能力的城镇居民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日臻成熟和完善,形成了“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多个层次、逐步统一”的制度特征。以农村居民为主要参保对象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于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撑和政策制度的保障,大部分的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处在探索和试点的过程中,其持续发展的瓶颈仍未突破。从发展理念、保障模式、待遇水平、制度衔接等方面对现行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比较,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从发展养老保险的政府责任上讲 

各级政府仍然存在“重城镇,轻农村”的养老保险发展观。从当前政府出台的社会保险宏观规划和有关政策措施来看,主要是解决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同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并负责资金最终“兜底”。而对于发展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而言,则认为土地和家庭是农民养老保障的重要载体,构建这一制度并不迫在眉睫,当前主要任务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政府在发展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上,起步比较迟,投入的资金也不多。目前,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已呈现严重失衡的发展态势,这主要是由于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险发展观上普遍存在“重城镇,轻农村”的观念。 

 (二)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模式上讲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城镇养老保障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强制性,其资金来源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制度运行中基金如不足支付时,国家承担最终支付者的责任,这些机制确保了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长久发展。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看,大部分地区农村养老保险采取农民个人自愿参加,基金完全积累的方式,资金来源以个人缴费为主,各地依其经济状况给予一定的补助,这种储蓄制的保障模式,一是在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以及增长缓慢的经济状况下,养老保险费的缴纳并非农民投入的首要选择,做强做大养老保险基金难度很大,二是这一制度缺乏统筹调剂、保障功能弱化、保障水平有限,农民普遍注重眼前利益,参保意愿不高,也就没有参保的积极性。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政府财政保障来支撑,缺乏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就没有发展的空间和后劲。 

 (三)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水平上讲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从根本上保障参保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功能就是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确保年老后能安享晚年。目前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水平,远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已建立了随经济发展适时调高待遇水平的调整机制,使广大退休人员能充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农村养老保险待遇的发放标准,主要依靠个人积累养老保险费的总额来确定,由于缴费水平低,特别是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其待遇根本无法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在一些地方月发放标准只有几十元,尚不足低保水平,有的地方标准更低,较低的待遇水平没有达到国家和农民所预期的保障效果。(四)从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度衔接上讲,城乡分割的二元养老保障体系没有双向沟通的衔接管道。人员在不同地区流动,这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养老保障制度也须解决基金转移和保险关系接续的问题。当前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对城市居民流动到其它统筹地区的,本人的养老保险关系以及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可转移到流入地,其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金额可以累计计算。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在养老保险转移上,一方面农民进城务工后,在城镇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其个人帐户资金不能向农村转移,只能办理退保,无法与以后积累的养老保险费合并计算;另一方面在农村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当农民融进城镇成为居民时,在农村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不能向城市转移,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只能从头起步。养老保障制度上的城乡壁垒没有互通的衔接管道,已成为影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扩展参保范围和加快基金积累的主要障碍。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客观存在,导致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上必然存在城乡差别,但两者应统筹发展,在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不能忽视广大农民的养老保险权益。当前我国农村出现的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和老龄化、土地和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不断弱化和部分地区的城市化,对全面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要求更为迫切。 

二、统筹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制度建设 

统筹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适应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做好统筹规划。一是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周边农村及大中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应通过完善农民工、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与城镇养老保障制度相衔接并与之相适应的养老保障制度;二是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广大农村,应主要通过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进一步完善农村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为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速,加快其发展,建立较为健全的、覆盖全体农民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因此统筹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一)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转化的必然结果,据不完全统计农民工就业大军全国有二亿多人。农民工从其身份上讲可塑性强,既可融人城镇成为居民,也可返回乡村成为农民;从其工作性质上讲,流动性大,身份变化快。因此不能把养老保险视为城镇居民的专利,也不能不顾现实国情建立同城镇居民一样标准的农民工的养老保障制度。在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应以建立以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制度为主要选择,这样的制度模式既可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也可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相衔接。筹资上以个人缴费为主,单位为辅与城镇职工的缴费水平保持适当的差距,但不能过大。用人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费全部进入其个人账户内,个人账户的资金专用于本人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工的个人账户可按规定记息、接续、转移和继承,特别是要设计好农民工个人账户向城镇或农村转移的制度衔接。只有将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障体系,其养老保险关系与个人账户资金可随同本人转移(从城镇到农村或从农村到城镇),这样农民工不论是在城镇安居还是年龄大了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都可使其年老后的基本生活得到比较稳定的保障。 

 (二)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用土地转为非农用地,现累计失地农民在4000万一5000万人之间,已成为非常庞大的社会群体,而且失地农民人数仍在增长,全国每年至少有300万农民失去土地。许多地方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存在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困境。失地农民是城市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同时也应成为城市化的受益者,应按照“土地换社保”以及“保障基本、广泛覆盖、共同负担、统筹共济”的原则,将失地农民纳入到城镇养老保障的统筹范围中来。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养老保障体系,要从制度上明确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是今后征地的前置性条件。失地农民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政府和集体应予以支持,合理划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承担保费的比例和限额;同时应多渠道筹措后备资金,主要办法是从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土地储备增值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充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后备基金内。只有通过“土地换社保”,才能真正保障失地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篇4

关键词: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二元化社会结构

一、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农保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之间转移存在壁垒。在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中,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到其它统筹地区,其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可转移到流入地,缴费年限可以累计。但目前来说,新农保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之间存在壁垒。劳动关系从城镇居民或者企业职工转到农村的,所缴纳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金或者在工作单位缴纳的企业养老保险金,其个人账户资金是无法转移的,因此只能办理退保,重新参入新农保,无法与积累的养老保险费合并计算。同样,劳动关系从农村转到城镇或企业的,在农村缴纳的养老保险金不能直接向城镇或企业转移,要想参加其他养老保险只能重新开始。这种转移壁垒,已成为影响农村养老扩面和加快基金积累的主要障碍。

2.城乡养老待遇水平差距较大。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远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并随着当地经济发展适时调高。老农保是农民自我储蓄的模式,养老金待遇主要依靠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总额来确定,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民参保意识不强,自己缴费少,导致养老金待遇根本无法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在政府财政下,农村养老保险待遇比过去有所提高,但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差距较大。

3.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自愿参加,以个人缴费为主,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但在农民社会养老意识不高、收入水平低以及增长缓慢的经济状况下,农民投资的首要选择并非是缴纳养老保险费。因此,新农保养老保险基金积累难度大。另一方面,新农保缺乏调剂机制,保障水平不高,农民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参保的长远利益,参保积极性不高。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健全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调节机制,更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撑,只有这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才有发展的空间和后劲。

4.农村养老保险起步较晚。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当前农村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养老保障主要还是依靠土地和家庭,构建这一制度并不迫在眉睫,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上起步较晚,相对于其他社会保险政府投入资金仍需进一步增大。

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致使了养老保障制度存在城乡差别,但两者应统筹发展,应更加重视广大农民的养老保险权益。

二、统筹城乡养老措施

1.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多予放活”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上采取“多予、放活”的政策。“多予”:一是如果农民领取养老金少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部分由各级政府财政按一定比例补助到位;二是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参保农民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缴费补贴引导农民积极参保。“放活”:一是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缴费标准和养老待遇;二是农民可根据个人收入水平选择不同的缴费档次,享受与缴费水平相适应的养老待遇。

2.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大力推行“土地换社保”政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部分农用土地转为非农用地,一些农民土地被征用后,面临难就业、无社保的困境。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对失地农民应该实行“土地换社保”的政策,按照“保障基本、广泛覆盖、共同负担、统筹共济”的要求,将失地农民社保纳入到城镇居民养老保障的统筹范围中。

3.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做好城乡养老制度衔接。对农民工养老制度的建设,应实行“个人缴费为主,单位补缴为辅”的缴费原则,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水平保持合理的差距;农民工缴纳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中用人单位和个人缴纳的保险金全部进入其个人账户内,专用于其退休后的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工的个人账户可按规定记息、接续、转移和继承,做好农民工个人账户向城镇或农村转移的衔接,对于返乡农民工,可继续回原籍所在地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如果不想参加新农保(或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可以按照“各缴费地分段计算、退休地统一支付”的办法执行,这样才能保障他们享受公平的养老金待遇。

参考文献:

[1]胡晓义.社会保险稽核手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篇5

第一条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本县城乡居民可以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一)不属于《*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规定的参保对象或不符合其它各类社会养老保障条件的城乡居民;

(二)具有本县户籍且户籍年限满5年(属县政府统一安置迁入或因区域调整划入的人员不受户籍年限限制,下同);

(三)年龄在16至60周岁(不含在校学生)。

第三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城乡居民缴费水平与居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集体补助、财政补贴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五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互进行衔接。

第二章养老保险资金筹集

第六条缴费基数为县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上年度本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档。农村户籍参保人员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基数,非农户籍参保人员可任选其中一档。

个人缴费费率为8%(今后随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个人缴费比例可适当提高)。有条件的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对个人缴费部分可予适当补助。

财政按城乡居民参保缴费时缴费基数的5%给予补贴,其中4%可用于建立参保人员补贴账户,其余部分用于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资金。

鼓励社会各界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给予赞助。

第七条个人缴费标准和财政补贴标准每年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确定,报县政府同意后公布。

第八条对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按本办法规定参保的,凭人口计生部门的证明,给予每年60元的奖励补贴,记入参保人员补贴帐户,所需资金由财政部门拨付。

上述人员今后若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或发现其不符合申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条件的,其奖励额度的本息从补贴账户中予以扣除,扣除的资金充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资金。

第九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以村(社区)为参保单位,镇乡(街道)组织办理。

第十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费采取按年缴费方式,缴费期原则上为每年8月1日至8月31日。在当年缴费期内未缴费的,允许在次年缴费期内按补缴年度标准补缴,财政仍按上一年标准给予补贴。

第三章账户建立和管理

第十一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由个人账户资金、补贴账户资金、统筹资金组成。

社保机构应按参保人员的公民身份号码为其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补贴账户,核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手册》。

个人账户由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及利息组成。补贴账户由财政补贴划入和利息组成。

个人账户和补贴账户按同期银行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

第十二条参保人员中断缴费或一次性补缴后,中途不得退保。中断缴费的,其个人账户和补贴账户予以保留,不间断计息;以后继续缴费的,中断缴费前后两账户储存额、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参保人员被判刑的,服刑期间停止缴纳养老保险费,其个人账户和补贴账户由社保机构予以保留并不间断计息。刑满释放回原籍继续缴费的,服刑前后的个人账户和补贴账户储存额、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第十三条参保人员异地(跨统筹地)户籍迁移,其个人账户储存额可转移至迁入地社保机构;不能转移的,一次性退还本人,同时终止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

第十四条统筹资金来源为政府补贴划入补贴账户后的剩余部分及产生的利息和其它按规定可划入的资金及产生的利息。

第四章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五条参保人员年满60周岁且缴费年限满15年的,可按规定办理按月养老金领取手续,从核准享受的次月起按月领取养老金,直至死亡。

第十六条符合按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参保人员,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与补贴账户储存额之和除以156。

第十七条参保人员年满60周岁,缴费年限仍不足15年的,个人可按当期缴费基数一次性补缴满15年,财政按照本办法实施当年的补贴标准给予补贴,并按第六条规定建立个人账户和补贴账户,比照第十六条规定享受养老待遇。不补缴的,退还个人账户储存额,并终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

第十八条参保人员养老金先在个人账户和补贴账户中按比例支付,不足支付的,从养老保险统筹资金中继续支付,直至本人死亡。统筹资金不足的,由财政筹措资金解决。

第十九条参保人员(含缴费人员和待遇享受人员)死亡后,其直系亲属或有关人员应在30日内到社保机构办理养老保险关系注销手续,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一次性支付给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第五章养老保险工作管理

第二十条各镇乡(街道)应加强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领导,负责辖区内的组织实施、宣传发动及参保登记、人员增减、资格认定、数据录入等具体业务工作。

第二十一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

社保机构负责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业务工作;指导、管理镇乡(街道)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所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有关业务。

第二十二条财政部门负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资金的筹措和工作经费的落实,并纳入财政预算。

第二十三条民政部门要完善殡葬管理办法,协助核准参保人员死亡信息,配合做好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认证等工作。

第二十四条人口计生部门负责做好参保对象中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补贴的确认工作。

第二十五条公安部门负责做好城乡居民户籍迁入年限和跨统筹地迁出人员确定等工作。

第二十六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社保机构应建立健全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认证制度,对虚领、冒领养老金的,追缴有关当事人的非法所得;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养老保险资金管理

第二十七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参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转借、挪用、平调或侵占,也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费不得减免。

第二十八条社保机构编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年度收支预算草案,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报县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九条劳动保障、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定期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七章与相关养老保险制度衔接

第三十条在各类企业就业的,企业和个人必须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本办法参保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其个人账户和补贴账户予以保留,并不间断计息;本人要求退还个人账户储存额的,也可一次性退还本人,同时终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

第三十一条已按本办法参保的人员,符合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条件的,停止按本办法参保,其个人账户和补贴账户予以保留,并不间断计息,但不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待遇;本人要求退还个人账户储存额的,也可一次性退还本人,同时终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篇6

第一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根据省和泰州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具有本市户籍,年满16周岁、未满70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参加政府主办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所在镇(区)参加政府主办的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城乡居民不得重复参加政府主办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第三条年满70周岁的城乡居民,符合本办法条件的可享受高龄居民养老补贴。原已享受的高龄补贴人员,待遇不重复享受。已享受老年补贴的人员待遇不减,人数不再增加,70周岁后不转领高龄养老补贴。

第四条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以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养老待遇和个人缴费相挂钩的原则。坚持整体推进、广泛覆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

第五条市劳动保障部门是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承担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政策建议,组织实施和管理,加强监督与指导等职责。

市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负责养老保险费筹集、养老金支付、个人账户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等工作。

第六条各镇(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组织宣传和扩面征缴工作。具体业务由镇(区)劳动保障服务所承担。

第七条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所需经费由市财政统筹保障,每年按不低于上年所收取保险费总额的1%安排。上述经费不得在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

第二章保险费的筹集

第八条市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状况,建立统筹保险基金。

第九条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参保人员到经办机构或经办机构指定的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按年缴纳。

第十条居民个人每年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标准以上年省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最低不低于**%,最高不高于60%,缴费比例为20%。

第十一条参保人员因特殊原因未及时缴费的,允许按补缴时当期的缴费标准补缴。

第十二条低保家庭中的人员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给予当年缴费标准50%的补贴,补贴费用由市财政统筹解决。

第十三条鼓励有条件的镇(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给予补助。补助纳入个人账户。

第十四条鼓励机关、团体和社会各界对特殊群体人员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给予扶持和奖励。

第三章个人账户管理

第十五条各级经办机构应当为每位参保人员建立终身不变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同时核发缴费证,为参保人员建立养老保险档案。

第十六条参保人员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包括:

(一)参保人员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及其利息;

(二)其他收入及利息。

第十七条参保人员个人账户的储存额利率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城乡居民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确定。经办机构应当对参保人员个人账户中的储存额及时结息。

第十八条参保人员因各种原因中断缴费的,其个人账户由经办机构予以保留,不间断计息。以后继续缴费的,中断缴费前的个人缴费账户储存额和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第十九条泰州市行政区域内转入本市的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储存额应全部转移。参加本市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缴费**年以上的,方可在本市享受养老待遇。

参保人员跨泰州行政区域外统筹地区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只转个人账户中个人缴纳部分的本息。

第二十条参保人员有权向经办机构查询其养老保险有关情况,经办机构应当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

第四章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一条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缴纳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限满15年以上;

(二)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

(三)未享受政府主办的其他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居民月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正常参保人员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上年省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1‰。参保期间中断缴费且未补缴的,计发参保人员基础养老金标准的参照年份,按其最后缴费年度减去中断缴费年数确定。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基础养老金标准按每超1年增发2元执行。

个人账户养老金为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除以国家规定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见附件)。

第二十三条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一条条件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参保人员,从核准、办理领取养老待遇手续的次月起,按月发给养老金,直至主体资格消失。

第二十四条参保人员达到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年龄但未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项条件的,在20**年12月31日前首次参保的,可以一次性补缴不足的缴费年限;20**年1月1日以后首次参保的,不得向前补缴,可以向后延长缴费,直至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一)项条件,才可享受养老待遇。

参保人员达到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项条件时,因缴费年限不足15年,且不愿补足(延长)或无力补足(延长)的,经本人申请可将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中本人缴纳的保险费本息一次性退还给本人。

参保人员因不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三)项条件的,将个人账户储存额中本人缴纳保险费的本息余额一次性结算给本人。

第二十五条参保人员在缴费期间死亡的,可以将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及其利息一次性退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参保人员在领取养老待遇期间死亡的,可以将个人账户余额一次性退给其法定继承人或者指定受益人。

第二十六条享受高龄居民养老补贴的人员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各统筹区内城乡居民户籍满15年以上,且实际长期居住在本地;

(二)年满70周岁;

(三)家庭子女符合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条件的均已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并正常缴费;

(四)未享受各级政府主办的各种社会保障待遇和企事业单位发放相关生活待遇。

高龄居民养老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50元,从核准、办理领取补贴待遇手续的次月起执行。

第二十七条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待遇和高龄补贴按月实行社会化发放。领取养老待遇和高龄补贴的人员每年应参加资格认证。

领取养老待遇和高龄补贴人员死亡的,其直系亲属或者有关人员应在一个月内到指定的经办机构注销领取养老相关待遇的关系。

第二十八条养老待遇水平应根据当地经济增长和物价指数等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具体调整方案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提出,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高龄居民养老补贴也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第二十九条经办机构支付养老待遇时,如发生资金困难,由市财政统筹解决。

第五章基金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预算管理、财政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第三十一条经办机构应当根据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的要求,定期汇报保险基金的使用管理和保值增值等情况。

第三十二条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增值管理,应当接受监察、审计、财政和劳动保障等行政部门的检查监督。

第三十三条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会计、统计和内部控制等制度。每年编制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的预决算,按要求编制和报送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会计和统计报表。

第三十四条经办机构应积极开发有利于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的计算机软件,制订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努力实现规范化管理。市财政应当安排资金用于居民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促进规范化管理。

第三十五条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的储存额,只能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年老时的养老金,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六条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应根据国家规定全部用于认购国家债券和银行定期存款,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改变其性质和用途。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经办机构或者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三十五条、三十六条的,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者上级行政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按照管理权限,对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任何人以伪造有关证件或者其他手段多领、冒领养老待遇的,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和经办机构追回多领、冒领的养老待遇。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条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本办法之间的转移、衔接办法,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一条《**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意见》(**政办〔20**〕71号)、《**市特殊群体参加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救助办法》(**政发〔20**〕65号)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篇7

1、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差异性

1.1覆盖率的差异性

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很高,而相对的农村则比较低,有的方面甚至是空白。在我国整个社会保障项目中,城镇普遍建立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还有一些职工福利、最低生活保障等项目。农村的社会保障项目中1有新农合、低保。部分地区试点进行养老保险,生育保险个别地区进行,但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福利补贴等项目仍没有进行。

1.2制度上的差异性

国家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定的法律法规较少,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经相当的成熟并不断完善,而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国家从2009年才在全国范围进行新农保的试点工作,从时间上来看二者之间就存在很大差异性。

1.3统筹方法上的差异性

我国城镇是实行的是多层次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方法,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第二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而农村养老保险的来源主要靠国家和地方拨款,地方财政比较弱的县往往补贴不到位,即使财政到位了,也因数量有限,仅仅能维持基本的老年生活。

城乡二元结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但它开始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逐渐消除城乡二元的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

2、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必要性

2.1缓解人口老龄化威胁的需要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峻,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养老首当其冲。然我国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应对老龄化阶段实力缺乏。在城乡二元发展情况下,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缓慢,而且农村的老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大于城市老龄人口,针对这个问题,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不言而喻。

2.2促进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我国长期的二元保障制度并没有使其再分配职能有效公正的发挥,反而拉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体现了城乡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城市,大多数人享受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但农民却不能。城乡二元化间接使社会阶层分裂对立,这种对立使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因此,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是缓和社会不同阶层对抗、沟通情感的要件。

2.3建立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目标。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处理好旧体制遗留问题和新体制下逐渐显现的社会贫困群体的保障问题,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对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统一、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

3、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政策

由于城乡间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着制度内和制度外双重困难,实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系统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将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在内,因此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不可能一步到位地统筹,必须分阶段推进、逐步衔接、最终统筹。

3.1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

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设计首先应该从城乡分割的居民身份制入手,拆掉构成二元社会保障结构的社会基础。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农业,非农业二元户口管理结构。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逐步放宽户口迁移限制,引导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要加快户籍管理立法步伐。

3.2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的建设

要实现全国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法律法规,保证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顺利执行,这是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依据。只有将养老保险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才能保证改革后的养老保障制度有法可依,才能促进其规范的实施,才能最终达到实施效果。

3.3扩大资金筹集的渠道,加强监管

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国家,企业和单位及个人三方负担,然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大部分是农民自己缴纳,部分由当地政府补贴。针对这样的情况,国家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必须加大,但单靠财政扶持是远远不够的,拓宽筹资渠道是必须的,同时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管理、运营应该统一起来,使基金保值增值,加强监管,防止基金流失。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保证城乡之间资金分配能够实现公平。

4、总结

建立适合我国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最终目标。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我们不断克服阻碍因素,构建促进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条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步进行。

参考文献:

[1]何平,汪泽英.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0(2)。

[2]吕学静.现代各国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吴利明,李超,张慧.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现状及实现路径[J].商业时代,2011(11)。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篇8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保障体系

一、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概述

新型城乡养老保险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保障我国城乡居民老年人生活的基本需求,通过个人缴费、集体补助以及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方式,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该项保险制度是由政府统一实施的,也是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型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中规定,只要年满16周岁(学生、服兵役、服刑人员除外),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都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时期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进一步巩固和拓宽了社会保险资金筹集的渠道,并强调和完善了“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健全了居民养老保险的服务网络和体系,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从我国城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筹资标准及待遇标准。第二,多样化的筹资渠道,个人、家庭及政府共同承担缴费责任。第三,坚持政府主导和人民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参保。第四,在中央政府统一决策的指导下,要制定本地具有特殊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二、新时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就当前来说,我国各地都已经实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新时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下面,笔者将以宣城市西泽乡为例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1)城乡居民的参保意愿不强。城乡居民的参保意识不强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我国政府对新型城乡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效果并不理想。第二,受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影响,很多城乡居民对新农保的理解仍然不到位,自我保障的意识缺乏,他们认为缴纳养老保险完全是在浪费钱。因此,他们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养老保险的参保群体中来,参保意识和动机不强烈。除此之外,西泽乡内部现已参保人员存在死亡、婚嫁、迁户、外出、无法联系、转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等情况,造成中断、转保的任务数弥补困难,参保人数也呈下降趋势。

(2)保障能力不高。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享受年限相对较短,养老保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就当前来说,我国城乡居民的平均寿命在65到70岁之间,自然寿命平均较短,导致养老保险享受的时间也相对较短。同时,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仅能领到基础养老金75元,并不含个人缴纳的部分。这样看来,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能力并不高。

(3)法律保障工作不到位。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并不规范,资金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少有效的保值增值的途径,大都通过定期储蓄的形式。而银行的利率相对较低,并不能跟上当前物价上涨的指数。也就是说,养老保险基金没有实现增值,反而呈现贬值的趋势。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部分地区肆意挪用养老保险基金,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不及时,影响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4)筹资渠道太少。就西泽乡来说,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由个人、集体以及政府共同承担的。但是,这些筹资渠道所能筹集的资金是相对有限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所缴纳的这些保险金额就相对薄弱,所起到的保障作用也就十分有限。总之,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不利于我国保险制度的落实,使得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落实新时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应举措

(1)加大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是转变城乡居民意识,充分落实保险制度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宣传工作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的媒介方式,同时还要利用网络等新型的媒介,加大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意义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防老、养老以及敬老意识,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达成共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养老保险参保的群体中来。以西泽乡为例,他们严格按照《宣威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村级协办员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建设好村级协办员队伍,并通过党委、政府制定了有效的考核奖惩制度,把协办员各项工作完成情况纳入激励考核奖惩范围,促使村级协办员积极主动并有效地开展工作,做好养老保险的宣传工作。

(2)增加新农保的保障能力。要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当作目前我国保民生、促发展的基础工作来看待,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保障能力。要从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困难人士尤其是残障人士的补贴标准,每年要按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来提高补贴的数额。同时,要努力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保障。

(3)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是保障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合理运用、养老保险制度落实的重要举措。政府要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等各项业务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等,规范业务程序,并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查制度,切实落实好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与定期检查工作,严禁任何违规资金挪用,保证资金完好和养老保险的及时发放。

(4)拓宽筹资渠道。政府要加大对养老保险基金缴纳的财政投入,提高缴纳水平等。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多,政府要适当调整个人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额度。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参与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纳行动中来,借此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从而筹得更多的资金,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总数,保证养老保险金的正常发放,为城乡居民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四、总结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落实养老保险制度的各项内容,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力和保障范围,为广大人民谋取更多的福利。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长时间的发展,更需要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相信未来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定能更加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而老年人的自我保障能力会大大提高,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氛围。

(作者单位为云南省宣威市西泽乡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琦琦.广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李向阳.广东省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篇9

关键词:养老保险;城乡衔接;可行性方案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0日

一、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含义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即建立劳动者可以根据本人意愿在城保和农保之间自由选择并设置的转换通道。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在符合条件有意愿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情况下,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账户的资金以一定的转换方式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账户并记载个人账户,反之亦可。

二、河北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现状和可行性分析

(一)河北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现状。自2012年7月1日起,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并轨后城乡居民参保缴费标准一致、养老待遇一致。这意味着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衔接。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而新农保还处于试点阶段,各地原有的养老政策又各具封闭性,互不统一,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上处于尴尬的地位。迁安的成功经验表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在制度设计上有一定的共同点,两项政策的衔接具有可能性。本文所指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主要是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农保之间的转换。

(二)河北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可行性

首先,河北省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使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成为可能。2011年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30.2亿元,增长19.9%。全面落实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标准,月人均水平增长10%,达1,570元;增加农村及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补助等民生投入1.8亿元。河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植,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其次,公民的社会保障观念普遍提高,对养老问题关注度提升。而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引发了诸如“四二一家庭”、“集体养老”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人们对社会养老保险提出了较高的预期,这就为城乡养老保险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思想上的渴求性。

此外,社保机构工作人员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增强,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乡社会保险制度衔接提供了便利;迁安市等省内、省外试点的开展提供了制度衔接的成功经验,这些都有利于河北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开展。

三、河北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可行性方案设计

(一)坚持“统账结合”模式。方案在设计上参照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镇保”)模式。在具体操作上,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新农保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属于自有资金,直接计入“城镇保”的个人账户,而政府补贴和集体补贴部分则计入“城镇保”的社会统筹账户。在责任分担模式上,资金筹集由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个人负担最大的比例,政府负担较小的比例,集体的筹资则根据实际能力而定,有能力的集体组织可以多负担,没有能力的集体组织则可以少负担、甚至不负担。

(二)从新农保转入“城镇保”。衔接方式:新农保个人账户分解为城镇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两部分。其中,“新农保”个人账户的国家补贴部分与集体缴费部分的积累额进入“城保”社会统筹部分,个人账户的个人缴费的积累额进入“城镇保”的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与新农保的个人账户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新农保账户分解时,个人缴费部分的积累额由个人选择的缴费标准按照一定的利率在缴费年限内累计;而国家补助和集体补贴部分为新农保个人账户扣除个人缴费积累额以后的剩余部分。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篇10

【关键词】城镇化;养老保险;衔接

一、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产生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户籍制度上,我国实行的是城镇户口与农业户口相分离的制度,其目的是为了缓解工业发展与资源紧缺的矛盾。这种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产生。在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下,城镇和农村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城镇基本采用了“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承担风险,统帐结合,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制相结合的混合养老保险制度。”而农村则采取的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国家政策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这种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基金累积制,缴费水平和享受的待遇都很低。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转变成为城镇居民,为了保障他们的养老权益,政府也尝试着对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主要采取的是“碎片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由于缺乏统一的框架和标准,其弊端也日渐凸显。

现有的制度模式下,地域不同、人群不同、参保项目也不相同,这种人为的限定导致了人们在选择养老保险时的权利不平等,并且参保后的养老保险关系不能自由转移。人们的情况总是不断变化的,在这种变化之后人们就要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养老保险制度。特别是在目前城镇化的背景下,这种制度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问题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过程中。有两类人群面临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问题,第一类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第二类是土地被征收的失地农民。

(一)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衔接问题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动人口跨区域流动的规模不断的扩大,“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在这个过程中也开始形成。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的社会养老问题得不到保障。根据中央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要求,各地也尝试进行了制度探索。以珠三角地区为例,他们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的范畴,这种养老保险模式有利于农民很快的融入城市生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并且差异明显,究竟应当采取何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值得我们深思。

(二)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衔接问题

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是其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其养老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农民土地被政府征收,这就造成很多农民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流入城市成为三无人员,虽然政府对征收的土地给予了一定的补偿,但这种补偿远远不足以支撑他们的养老问题。为了解决和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养老问题,2004年国务院也出台了一些列的关于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使得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进入了一个“政策”可依的新阶段。在这之后,各省市也结合自身的情况,建立了不同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三、解决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的策略探析

(一)打破体制障碍

户籍制度成为影响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最为重要的体制障碍,户籍制度改革的目地就是为了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迁徙。但是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不是一个简单“取消”的问题,它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从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要想从根本上消除户籍制度对养老保险衔接的影响,必须从户籍制度本身开始变革,消除其粘附性,其重点就是取消户口迁移的行政区域限制以及城乡户口的身份划分。此外,劳动就业制度也是影响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又一障碍,这种制度的存在严重的阻碍了农民工的自由流动,从而不利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发展。所以,要改变这种就业制度,消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就业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为城乡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这样一来,农民工可以自由流动,这就为他们参与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二)加大对养老保险补贴力度

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模式规定,“养老资金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但是,由于农民认识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对养老保险认识不足,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少有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再加之集体资金不足,很多村干部也不支持这种筹资模式。所以,国家要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补贴力度,尽量减少农民缴纳要老保险的负担,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提供前提保障。

(三)征收社会保障税

社会保障税最早开始于美国,现阶段已经成为很多西方国家的主要税种之一。目前社会保障税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以美、日为代表,按照不同的保障项目制定不同的征税标准;第二种是以英国为代表,它实行统一的标准征收社会保障税。从社会保障税的征税对象来看,社会保障税的主要征税对象是企业和个人,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避免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异,实现全体公民同等的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并且这种征税方式可以缓解现阶段养老资金不足的现状,从这些方面来说,征收社会保障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社会保障政策,它有利于解决解决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