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28:33

生活中来篇1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诱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略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为此,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实现我们的数学生活化。

一、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儿童亲身经历和亲自感悟所获得的直接经验。数学教学中,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我是一位出色的售货员”活动,让他们在逼真的买卖过程中掌握、消化和应用知识。再如在学习“角”时,我让学生课前自学书本,并且找出生活中有角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交换物品,互相观察,找出角的特点。

二、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引起学生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常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导入中,我把充满数学知识的事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们发现原来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

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幻灯片展示平时见到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使其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练习生活化,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我让学生回家量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宽及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样把课内外紧密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又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我创设了一个买卖的情境:同组的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学生扮演买笔的小朋友,另一位学生扮演卖笔的阿姨,其他同学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接受数学知识。

四、数学作业生活化,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由于课堂时间短暂,作业就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测自己和父母的身高,测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认识了人民币可以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所需要的东西;学习了统计和百分比应用题,可以去统计本校学生人数以及男女生比例;学习了计算图形面积,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数等。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

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生活中来篇2

……

转眼间我上六年级了,教室隔壁就是初中,这下我才发现,中学生活对我来说是多么富有挑战性。

首先,到了初中就要军训,而我是比较懒的人,除了学习细胞活跃外,运动细胞就不怎么活跃了。我喜欢在家看着电视吃零食,有时为了保护眼睛才勉强出去玩一会儿,所以,这长达一个星期的军训肯定会让我吃不消,这对我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其次,是一到中学就有7门科目要考试,还要布置星星一样多的作业,现在光想想就有点喘不过气来,这还不算什么,最糟糕的是初中大部分时间是自学的,老师只讲主要的,这不是让我变成无头苍蝇吗?到那时,我可能会把书读上十遍也想不出什么门道来,所以这也是让我头痛的。

……

我想了很多很多,越想越愁,所以,我想为以后做点打算,免得到时再发愁。

为了迎接残酷军训的挑战,我打算多锻炼身体,多出去打篮球,然后,我打算在这个暑假使劲看电视,直到看烦了为止,免得在以后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克制不住电视的诱惑。

生活中来篇3

首先,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创造温馨的乐学环境及有利的认知环境,使教室变得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布置学生收集各种名言和美图,粘贴在教室墙上,开设“图书角”“环保园地”等主题专栏,让学生搜集各种新闻、生活常识、有创意的广告、趣味语言粘贴在专栏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其次,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春》《紫藤萝瀑布》,上课时播放与课文配合的幻灯片,配上优美的配乐朗诵,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完全融入课文之中,与老师一起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及文章的语言美。找到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让学生利用课文中学会的语文技能去描绘生活中的景物,自然而然地把生活内容注入语文,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设置悬念,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是一个好奇心特别强的群体,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教师要对症下药。课前精心设计,上课时抛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兴趣,使他们变成学习中的小柯南,主动寻找语文之谜的答案。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他们到生活中去:多听广播、看电视、听歌曲、课外阅读、参观游览等。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每个学生可以自选内容、自由交流自己在课外语文活动中的收获和成果。例如,朗读背诵喜爱的散文、诗歌、名人名言、谚语,讲述民间传说、近期的新闻焦点以及对某首歌歌词的感受与体会等。使学生尽最大所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密切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引入了一泓不绝的活水。激发学生求知欲,扩充知识的“内存”,使他们享受到创造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活中来篇4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如果过于注重新单词新句式的操练而弃对话的整体于不顾,甚至为了一个个语言点的操练而重新设置多个情景开展操练,就会让我们的对话教学耗时费力,而学生学到的却往往是支离破碎的语言。谷晓婷老师的对话教学首先是基于文本的,也就是说对话教学是“从文本中来”的。

一是紧扣文本难点,教学铺垫“从文本中来”

在warmingup阶段,谷老师紧扣本课话题,结合学情,设计了三个“智力大闯关”的阶梯式活动,逐步解决了本篇对话中的难点:时间的表达。上课伊始,孩子们是紧张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授课教师,还有一群同样陌生的听课教师。谷晓婷老师的“骑马舞”,看似与本课内容没有关联,但是作为开篇的一个暖场活动,有效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了一种较为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也让听课老师由衷地微笑了。在开场的三个活动中,我最欣赏的是第三个活动:Canyoutrytofindhowtouse“to”and“past”?引导学生在前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自己归纳总结新的时间表达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个活动为本篇对话教学做好了语言的铺垫。

二是找准文本关键点,问题设计“从文本中来”

在对话学习阶段,谷晓婷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whatisDavidbusywith?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David一天中忙些什么,再通过Listenandtick,整体理解对话内容并验证各自的猜测;问题二,whattimedoesDaviddothesethings?通过Readandcomplete,细读对话,了解细节,并推测出对话中部分没有明确提及的信息。以上两个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对话的整体理解与分步学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与语言表达。在对话学习之后,谷老师又通过引导学生复述David的一天,强化对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与表达。

我们的对话教学,应基于文本,但更要超越文本,回归生活,也就是“到生活中去”。谷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

一是注重课堂生成。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对话过程,如果课堂上教师心里只有课文、教案和自己,与学生的对话就必然是机械的、生硬的,没有生活气息的。谷老师虽然是一位仅有四年教龄的青年教师,但是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意识让我印象颇深。她是我很喜欢的那种类型的英语老师——没有“舞台腔”,不端架子,“目中有人”。从上课开始至结束,她始终发自内心地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她始终含笑注视着对方,这是开展真正的、平等的师生对话的前提与基础;课堂上常有学生的应答超出课文的对话框架,面对这样的情形,谷老师也总能及时生成,用心应对,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在生活中真实运用的魅力。

二是不拘泥于文本。今年的赛课教师都十分重视对课本内容的学习,但有些对文本的解读却又显得过于零散,使得学生在整个对话教学中亦步亦趋,成了没有思想的木偶。如:纠缠于David中午至下午期间needtodo还是wanttodo的问题;再如David这一天为什么这么忙,甚至,每天必做的起床、刷牙、洗脸、吃饭、做作业都成了这一天特别忙碌的原因……这显然是对文本的误读或者说这个文本经不起也不值得我们这样“推敲”。同课异构,是最能看出差异的,相较于有些参赛教师对文本的过度解读,本课的教学设计简洁明了,举重若轻。尤其是对课文中两个主要问题的提炼,既基于文本,更超越文本,更为注重学生基于生活的自主思维与表达。

生活中来篇5

一、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初步认识数学。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三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轮胎(圆形、方形、椭圆形)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同学们兴趣十足地猜着谁能拿第一,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争论达成共识。学生从鲜活的生活化情境中,得出圆的中心就是圆心。而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我设计了一个“上街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家长,有50元人民币,到街上应怎样购买物品?要从哪些方面考虑购买呢?学生在探讨的时候,发现了生活中的交通,物品的品牌、价格等,也考虑到家中的实际需要等。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1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1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学中的生活,进行情感的熏陶。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热情的牵着孩子们的手,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说: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

生活中来篇6

一、走进生活

走进,不是只身处于某个环境中。走进,是心灵的呼应;走进,是思维的融入。要让孩子走进生活,需要什么?需要激情。不仅仅以写作文为目的,不仅仅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真诚地邀请孩子来参与生活。参与家庭生活:讨论家庭大大小小的决定,出谋划策;承担家庭琐琐碎碎的劳动,力所能及;参与家庭时时处处的交流,各抒己见。参与社会生活:看新闻,读报纸,听广播,多多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认识更多的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感知。参与学校生活: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班级管理小干部、兴趣小组生活等等。教会孩子玩,带着孩子玩,到野地,到田间,到闹市,到新城区,到动物园……编彩蛋网,跳牛皮筋,包水饺,吹泡泡……心活了,脑活了,嘴就活了,手也就活了。

二、游走生活

游走,表现的是一种不急功近利的心态,一种欣赏的心态。让孩子充满情趣地在生活中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身体触碰,用心灵感受生活,他们就能发现别的任何人都发现不了的、属于自己的东西。游走,表现的是一种随时随地、不拘泥于形式的体验生活的方式。游游走走,看看想想,说说玩玩,出出进进,孩子就会养成体验生活的习惯。

(一)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

作为南京人,夫子庙灯会很多小朋友都去过。没有看过夫子庙灯会的孩子会用“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小吃摊前热火朝天”、会用“有的……有的……”这样的词语和句式来形容灯会的人多。真正去过灯会,或者看过新闻的孩子们才真正知道,那不是“三个”“五个”能够形容的,而是“无头无尾,人的山、人的海”,更不是“有的人拿着兔子灯,有的人拿着荷花灯……”这样的句式结构能够表现出来的律动,而是“比肩接踵,根本没有一点空隙可以透出一点点的亮光,更不要提拿着花灯优哉游哉了……”

观察是多么重要,不轻易相信别人的文字,看得越仔细,世界就越能被你认清。当然,观察,不仅仅是看,还有很多种不同的触摸世界的方式。不同的水果,学生们常常用“又香又甜”来形容,但仔细辨别,却发现各是各的滋味。真正深入观察与凭空想象,差距何等之大!不看,不摸,不亲身经历,很难写出真正感动人的作文。

(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

有很多事情,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但是我们不曾用心感悟过它。作文写得好的孩子,是在生活中善于感悟的人。什么是“悟”?就是从事情中去体会,用心灵去呼应,去联系自己的生活,越过事情的表面,往深层次再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就是要逐步培养起自己对生活的悟性。

比如,每个同学都看过母亲的眼神,但是,大多数孩子没有用心感受过。我让孩子看看妈妈的眼睛,充满情感地看,充满感恩地看,联系妈妈平时做过的事情看,一定能想到很多,感受到很多。在经过用心感悟后,有个学生这样描述:“每个星期天,我去上学,妈妈都要帮我背上书包,撩起我滑落的头发,为我拢到耳后夹好,然后温柔地看着我,为我开门。我下了楼,抬头总能看到小房间的窗户口,有妈妈那深情的眼神,一直等待着我的出现。当我出现的刹那间,那眼中,应该是笑着的吧。等我从单元门绕到通往车站的马路上,我分明又看到母亲已从小房间跑到了阳台的窗口,依然长久地等着我,等着我在另一个她能看到的地方出现。那眼神,是那么长久,那么平和,那么震撼我的心,让我明明知道母亲在看,却不敢回头……”

将看到的,经历到的,传递到内心去,用自己的内心感受,联系最近思考的问题,发生的事情,联系自己的心情,用心地体会一番,这就是感悟了。这样,生活中的种种事情,就内化成自己,进而成为写作的素材了。

(三)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

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要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思考。说到黄叶飘落,你会觉得它像什么?不站在树下看黄叶飘飞,就永远只会觉得黄叶像蝴蝶飞舞。殊不知真正的黄叶飘零,极少像蝴蝶,看过的孩子们说像飘飘悠悠的小船,像被抛弃的孩子,像喝醉了酒的翻着筋斗的孙悟空,像闹腾了一晚的戏剧院忽然散场……

冬日的校园,屋后有一棵老松树,露出树顶,耷拉着一角,也许太老了。看一看,它就是一棵普通的老松树。有的孩子看着看着,说它是一只苍鹰,落在屋顶,凝视校园,我再看,哦,那居然的的确确就是一只鹰。以后每人校园,看到那只鹰,有时竞发现它正欲振翅高飞,孩子说,那是因为春天来了。这就是孩子的眼睛,就像两岁的孩子会把猕猴桃说成是土豆一样。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趣。

我曾经带孩子感受过各种自然现象。风,看不见,摸不着,是最难体会的一种自然现象了。我把孩子带到操场上,让他们闭上眼睛,用心体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还记得德芙巧克力的广告吗?有的孩子说,如牛奶般丝滑的感受;有的孩子说像一层很薄很薄的纱,先把“我”从前往后包裹起来,然后,又轻轻地放开;有的孩子说,像调皮的精灵,在跟“我”捉迷藏……同样的风,每个人却有着不同的感受,这才是真正的作文,有个性的作文。

三、走出生活

走出生活,借助最合理的方式将生活最恰当地表达出来,才算完成写作。那么走出生活,我们该教会孩子什么呢?

我们常常听到“孩子的作文可以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这样的讨论。孩子的作文或活泼,或优雅,或俊秀,或朴实。有一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但是,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都是有方法的。而这些方法,靠阅读,读作文选,或者读散文小说,长时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系统的学习,边学边练是很有效的途径。

作文教学中,在学生有话可写。在有话想说的基础上,我们不但需要教会学生用词、造句、构段、谋篇、命名等有一系列技能技法;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孩子善于引用,在作文中常常引用一些成语、俗语、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值得肯定;有些孩子善于描写,能够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值得肯定;有的孩子语言平实,善于描写内心,对事物有自己的感受,也很有潜力。所以,让孩子常常徜徉于语言文字当中,孩子自然会汲取一种或者多种他们自己欣赏和易于学习的语言表达习惯。

生活中来篇7

未来的生活

now,peoplearegettingricherandricher.let'sthink,whatwillthelifebelikeinthefuture?

inthefuture,wewon'thavetochangemanyclotheseveryday.wewillwearakindofspecialclothes.wecanbewarmwhenwefeelcoldandbecoolwhenwefeelhot.theywillhavemanybeautifulcolours.wecanchangethecolourwelikeanytime.

inthefuture,therearemoreandmorekindsoffoodwecanchoose.theywillbemuchmoredeliciousthannow.theywillnotbeexpensive.wecanbuythemwithlittlemoney.isn'titwonderful?

inthefuture,allofuswillliveinbeautifulhouses.itcanmoveanywhere.whenwewanttochangetheplacewelive,itwilltakeusquicklywithoutanytrouble.

inthefuture,wewon'thavetogotoworkbybusorbike.everyonewillhaveasmallbutusefulplane,wecangoanywherewelikebyplane.howgreatwillbe!

inthefuture,maybeeachfamilywillhavearobot.ourmotherwon'tbebusyathousework,theywon'tbetired.whenwefeelbad,wewon'thavetogotohospitaltoseeadoctor.theteacherswon'tneedtogotoschooltoworkbecausetheycanteachstudentsthroughworldwideweb.

lifeinthefuturewillbemuchmorewonderfulthannow,ithinkitwillcometrue.

【参考译文】

现在,人们变得越来越富有。让我们想想,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将来,我们不必每天换很多衣服。我们会穿一种特别的衣服。当我们感到冷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温暖,当我们感到热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凉爽。他们将有许多美丽的颜色。我们可以随时改变我们喜欢的颜色。

在未来,有越来越多种类的食物我们可以选择。他们会比现在好吃得多。他们不会很贵。我们可以用很少的钱买。这不是很美妙吗?

在未来,我们都将生活在美丽的房子。它可以移动任何地方。当我们想改变我们居住的地方,它会带我们快速没有任何麻烦。

在未来,我们不必去上班的公共汽车或自行车。每个人都会有一架小而有用的飞机,我们可以乘飞机去任何地方。将是多么伟大!

将来,也许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个机器人。我们的妈妈不会忙着做家务,他们不会累的。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不用去医院看医生了。教师不必去学校工作,因为他们可以教学生通过万维网。

未来的生活会比现在更加美好,我想它会成真。

 

更多推荐:

1.以未来的生活为话题的英语作文

2.myfuture我的未来英语作文

3.高中英语作文:未来生活

4.高二英语作文:未来的生活

5.英语作文:未来的生活

6.未来的生活英语作文

生活中来篇8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一、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个人亲身经历

数学活动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也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过程,即是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有趣的数学、鲜活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情境创设要追求真实有效。比如我在教学“千克与克”的认识时先布置学生在家称一称自己有多少千克?并带一千克的苹果或一千克的盐,和一枚2分的硬币。这就激发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在生活中去认识“克与千克”,第二天在班上交流时个个都非常有精神。这种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求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千克与克”的表象,突破了教学难点。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是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数学现象,这就为创设情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应针对这一实际,精心设计情境,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使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也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当首先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寻求学生感兴趣的有体验的素材,结合他们的认知基础来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再如在学习了“千克与克”的认识之后,我布置了“先猜后称“的数学作业,一来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完成作业很感兴趣,二来结合生活实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像这样在生活中理解、获得的知识学生不容易忘记。解决了以往数学知识与生活脱节的问题。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办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生活实例开展教学就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反馈练习时,可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架设起“算”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教完“百分数”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培养。

二、照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情感需求

生活中来篇9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活跃课堂;效率提高

数学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学生的数学成绩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很多教师都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以保证学生的数学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与此同时,数学还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数学,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巧妙地连接,让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提高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另外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非常有效的提高,课堂气氛也会随着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而活跃起来。开展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实践能力的逐渐提高必然会带动学生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完善和巩固。

一、巧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新课导入效率

数学是一门集抽象性和逻辑性于一身的学科,很多数学概念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懂,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难度,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制造了障碍,而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具体化,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之内理解概念的意义,并且懂得如何的运用。例如,在学习概率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概率在生活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如、骰子游戏中的概率问题等,这些生活中的概率问题学生非常熟悉,在导入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的中奖几率、硬币的正反面出现次数、骰子的点数等作为导入来让学生能够将生活中对概率的感性认识逐步地上升到数学概念的理性认识。这样利用既有的经验作为导入,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新知识、新内容的接受效率,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思维保持一种活跃的状态,这对于其接受和理解新鲜事物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二、利用生活化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前文所述,生活之中随处都能够见到数学的影子,这些都是我们开展生活化课堂的切入点,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非常具体化的数学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内容。同时通过这些生活化的问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开始自主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自主地思考其中的数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以生活中的折纸作为实例,一张纸如果对折可以成为两张纸,再对折成为四张,再对折可以成为八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标准的指数函数模型,y=2n(n为对折的次数,y为折后的纸块数),这样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能够得到快速的解决。再如,在计算银行贷款利息的时候同样运用的是指数函数的理论,假设银行的贷款利率为10%,贷款数额为a,贷款周期为5年,则5年之后的利息是多少(以复利计算),这样学生通过指数函数的理论很容易就能够得出贷款五年之后的利息为y=a[(1+10%)5-1]。通过这些生活中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内的数学知识和概念,也更加能够懂得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的生活化程度

数学虽然在生活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有很多数学知识的运用并不被我们所熟悉,有的知识在运用知识非常繁琐,缺乏直观性,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生活化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模拟出来,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例如,立体几何部分的知识,很多关于阴影、透视点等方面的知识,在生活之中很难观察得到,但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就可以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看到我们需要寻找的点,也可以将图形自由的翻转到能够一目了然发现其中内在联系的角度,这样学生脑海中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会得到非常有效的培养。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通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非常有效的保证,另外通过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很多学生会通过既有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对于课堂数学知识的理性认识,并且通过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与课堂上的理性认识相结合不断提高其自身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实践性。

参考文献:

生活中来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

一、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教师不想教,另一方面,学生不想学。不少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学起来不仅枯燥无趣而且除了应试以外基本无用。不少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从知识到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二、原因分析

导致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上述的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方面的原因,更有教师的原因,而且教师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和最根本的。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陈旧;教师的教学方式呆板;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落后;教师的教学语言干瘪等等,但笔者这里想指出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没有在教学中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我以为这条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和灵魂。

三、策略探讨

学生究竟为什么而学?显然不是为学而学,也不是单纯为考试而学,而是为生活而学,为问题而学。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生活,直面现实中的问题,并且为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服务。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生的生活是书本世界的基础,是课本知识的意义之源。道德的学习与发展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没有效果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现实,联系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构建生活化思想政治课堂,让思想政治课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开场白”――新课的导入。新课的导入不能只关注教材,更应该关注现实,尤其要高度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把握好教材知识与现实问题的有机联系,从现实问题中自然而然引入教学。

我在教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容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我从网上搜了一段两分钟左右的视频,视频的内容是关于三鹿集团破产的新闻。这段视频学生很感兴趣,因为三鹿奶粉事件是当时的热点问题。视频展示完毕,我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曾经的知名企业为何瞬间轰然倒塌呢?同学们个个神情凝重,都在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然后我引入新课。我想,这样的导入,学生既感兴趣,又符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坚持从生活中来的原则。

(二)课中探究生活化

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尝一尝的感觉,绝对和只听说的、只看到的滋味不一样,因为那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因此,政治课教师在课堂展开过程中要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动起来。让他们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总之,学生通过全身心的参与,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与感悟,教师要尽可能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勉强的灌输。

我在讲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课时,我就和学生进行一次模拟市场交易活动。活动中,我特意把自己打扮成小贩的模样,并拿出一些事先准备好的食品(大部分是优质的,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过期的、假冒伪劣食品)做起买卖,鼓励“买家”们来购买我的商品。这样一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马上进入“买家”角色参与进来。不出我所料,他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很少有人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等,都是付了钱之后拿了就走。在这一买卖活动结束之后,我特意把不合格食品要了回来,于是引发了学生一场激烈的大讨论: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应注意些什么?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教学目标顺利达成。而且,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内心真正有了感悟,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提高了认识,这样的东西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课中探究生活化的常用方法有:

1、实例教学法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列举生活中的典型材料、新闻事例等来表明、分析、理解教材中阐述的道理和要求。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切身体验,对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发表看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分析、认识、解释、说明具体的事实、材料、例证。依据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来观察、分析、辨别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

2、活动教学法

体验性活动:就是强调活动的开展旨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以获得直接的认知感悟和实践锻炼。这类活动可以是小品表演、才艺展示、模拟法庭、社会实践活动等。

制作性活动:它是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作品,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这类制作可以是手抄报、调查报告、卡片等。

3、探究教学法

就是将教材的重点、难点转换为问题形式,创设真实生活情境,通过分组讨论或同桌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主要类型有:在观察质疑中探究、在角色体验中探究、在社会实践中探究。

上述《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的教学案例就是体验性活动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三)课尾延伸生活化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政治知识,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在运用中不断提高能力,在生活中践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一节课的课尾不能突然停止,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驱动学生将课中学习的收获和道德感悟拿到生活中去验证,促使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讲授《保护环境》一课后,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调查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本地的环境问题还不少,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于是,同学们纷纷表示要自觉履行环保义务,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同学们还自发编辑了一期黑板报,宣传环境问题的危害,号召大家保护环境,还向环保部门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课尾延伸生活化的主要方式有:撰写小论文、社会调查、搞小制作、社会实践等。

(四)作业设置生活化

在作业设置上也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关注的话题、社会热点或敏感问题。

1、认识类作业

可以以材料分析、实践与探究的形式出现,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比如在学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后,可以“三鹿奶粉”事件为材料设置习题:

1.消费者的哪些权利受到侵犯?

2.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3.作为消费者,我们在消费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4.如果你是生产者,你会怎么做?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觉悟,更好地指导他们以后的生活。

2、行为类作业

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在学完《孝敬父母》一课后,向学生布置“我为妈妈洗脚”的作业;学完《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后,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义务植树”或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等,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促进学生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真实的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源泉。只有用真实的生活来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迸发出生机和活力,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从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