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辅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42:04

中学生心理辅导篇1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认真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的行为特点,就会发现,部分同学一如往前,刻苦认真,希望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他们接受能力较强,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扎实的基础。这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核心作用,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通过他们带动其他同学形成比、学、赶、超的强烈的竞争意识,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另一部分是文化课基础很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愿意学习的“混混学生”。他们大多活泼好动,思想活跃,新潮前卫,接受好坏事物都比较快,但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都很差。对这一部分学生不应歧视他们,要以转化教育、安抚为主,在校期间应以规范其言行,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使他们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目的。

二、中职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在,中职生有相当部分来自农村和边远的山区,家庭的经济比较困难。读书就可能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家长的抱怨,常常会给孩子造成自卑,如果不及时的引导,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1.家庭情感的影响

在中职学生中,存留着不少留守儿童问题。家长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了学校,但学校的作用有限,他们在成长中仍需要家长的指引,这是学校不能替代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是容易出问题的群体,笔者我所接触的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在思想上容易产生包袱,情感不够健全。

2.对于前途的担忧

青少年对于自己的前途都有一些担忧。而中职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总是觉得职业学校比普通高中要低人一等,思想上有自卑的感彩。特别对于前途,更显迷茫,不知道毕业后,路在何方。另外还有部分眼高手低的学生同,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矛盾。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不少政策,帮助中职学生解决了不少的实际困难,大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针对学生的具体的心理问题还需要我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妥善的科学的处理。

(一)细心观察:

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特别是在成长中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之一便是渴望得到同学的爱、父母的爱,更渴求老师的爱。这种情感上的渴求是真挚的,只有细心的老师才能体会到这份真挚,同时才能报以真挚。这种细心要求班主任首先要善于观察,因为学生的内心世界总是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正如前面所说行为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通过观察脸色变化可以看出学生的喜怒哀乐;通过观察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追求;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波动与异常,找到正确开展心理辅导的着眼点。老师只能以满腔的爱心叩开学生紧闭的心扉,让师生的脉搏一起跳动。

(二)正确疏导:

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体会到,掌握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正确引导、疏导,可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针对职高生中存在心理挫折的现象,采取了“走、想、听、访、教”的疏导方式。走:就是到学生中去,到家庭中去,“下马看花”了解实情。想:就是将了解到的情况冷静观察思考,认真分析研究。听:就是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情况,去粗取精,认真推断,再找准教育开导的方法和途径。访:就是调查个体的过去,对照现在,预测今后。教:就是对产生心理挫折的个体做好疏导工作,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三)不断矫正: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必须将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不良心理,随时加以疏导和矫正。

自卑心理是当前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曾对职高一年级152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存在自卑心理的有143人,其中存在受挫型的占25%,困惑型的占20%,幼稚型的占48%。这些逆反心理如得不到及时矫正与疏导,久而久之会积淀成固执怪僻等心理障碍。

中学生心理辅导篇2

[关键词]大学生;朋辈辅导;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3-0076-02

基于当今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各大高校需要培养一批心理辅导员,尤其是发展朋辈辅导员。朋辈辅导员需要具有以下的素质:心理健康水平高;热心助人,乐观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沟通,拥有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恰当的行为;懂得换位思考,能包容别人;坚持保密原则。通过收集各院系学生资料及在宿舍走访调查,把朋辈辅导员的范围定位在学生干部、学习标兵、优秀宿舍长、人际关系较好的普通同学。同时结合这些同学的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我们从中筛选出25名同学参与朋辈心理辅导培训,由各院系心理健康辅导站专业心理老师指导。

一对培训人员的分类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多样性和特殊性的情况,我们将这25名同学进行了分类培训。一是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由于女生相较男生来讲,更具亲和力。我们选取五名情感丰富、细腻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女生接受专项培训。旨在处理恋爱中出现的感情摩擦、失恋等问题。二是在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上,我们选取五名优秀宿舍长代表(男女不限,最好男女都有),要求这五名同学的交际能力强,他们主要负责处理在宿舍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三是在学习问题方面,将性格开朗、学习成绩良好的五名同学(学习标兵)划分到这一组中去,着重使同学获得学习方法,缓解学习压力。四是在求职与就业方面,我们准备选取五名优秀学生干部,他们大多是院、系学生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对学生面试、组织管理工作方面很有经验,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熟悉面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五是针对自卑、敏感等性格问题,选取自信心强、积极乐观的五名同学进行培训,他们主要在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塑造良好性格方面发挥作用。

二分类培训,专项训练

对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采用“培训者和受训者的互助式训练”模式,主要通过下列方式来进行:

(一)互助式心理训练

互助式心理训练是一种群体式的心理互助活动。学生既是被训练者,同时又是最好的训练者。他们会在接受别人训练时通过情感的交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其他同学;在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同时,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达到互相训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互助式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是角色扮演。

(二)互助式心理激励

互助式心理激励是指给予同学们积极的刺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与工作。学生都有认识自己的愿望,也有一定的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我思考、自我选择、扬长补短的能力。但“知人易,知己难”是常见的事实,学生需要别人帮助自己认识自己。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仅需要别人关注,而且需要别人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遇到挫折时都有寻求帮助的愿望。开展互助式心理激励就是要让学生彼此给予积极的刺激。例如,每年新生入学之后,容易出现不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现象,对此,朋辈心理咨询员主动接触该类同学,开展谈心活动,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激励其积极进取,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新生的心理问题。

(三)互助式心理辅导

所谓心理辅导主要指受过心理学系统训练的专业人员或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及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了解自己,愉快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有效地调节自己,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使之在学习上、生活上以及职业上获得最理想、最完美的自我选择和适应,逐步达到自我完善。互助式心理辅导则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寻求辅导的同时都充当辅导者。具体做法是:第一步,让每一位学生都写出自己希望得到辅导的心理烦恼或心理困惑。不署名,用代号或绰号。写好以后全部交上来;第二步,交错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对该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写好以后全部收齐;第三步,发回原来的学生,让其对“辅导者”的辅导予以评价、打分,写好以后全部收齐,教师对“辅导者”的辅导给予鼓励性评价;第四步,发还给“辅导者”,让其了解自己的辅导水平;第五步,全部收回归档,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和高质量的辅导在全班表扬,并请学生发表补充辅导意见。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是以充分相信学生为前提的,学生虽然不具备“心理医生”的资格和水平,但他们却具有真诚、友爱、热情等品质,加之同龄人之间心理上的相通、相容,很容易产生心理共鸣,所以互助式心理辅导收到良好的效果。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时,应当注意保密,尊重学生的人格。

(四)互助式心理暗示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反映出相的心理现象。互助式心理暗示是学生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含蓄间接地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活动。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与被暗示者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互助式心理暗示之所以效果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同学之间的关系密切,共同点多,影响力大。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尊心,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和控制,所以,从效果看,含蓄的暗示要优于命令式的要求。同学之间往往命令少、要求少、强迫少,从众多、模仿多、默契多,所以同学之间开展互助式心理暗示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师应当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也能自觉地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影响其他同学,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三朋辈辅导的利与弊

(一)朋辈辅导的好处

1朋辈心理辅导符合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要

朋辈心理辅导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的,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一方面,大学生本身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一个最富特色、最具矛盾性、充满了心理好奇与渴望独立的心理转折期,他们往往排斥权威,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使得朋辈辅导有利于日常生活中心理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他们很重视与倾诉对象交流时的气氛,因为遇到心理困扰会比较敏感和紧张,所以他们希望能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探讨自己的问题,而朋辈心理辅导在这一点上也比较容易实现。

2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力量的不足

虽然很多大学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类机构,但实际上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却很少,甚至只有几个人,而他们却要负责几万名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这工作量显然太大且难以做到保质保量和面面俱到。而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复杂,由此专业咨询的供求矛盾就日益显现。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有更多人经过一定的培训,投入到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来,就能较大程度地缓解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专业心理老师集中注意力关注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从宏观角度指导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朋辈辅导员数量多,可以深入到班级,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发现严重问题及时上报,有助于形成全面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3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协作精神提升

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以往大学生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有利于使大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朋辈辅导员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舒缓了心理压力,解除了心理困扰,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认识他人、自我领悟、自我成长的机会,从而达到助人者自助的效果,同时还有助于良好人际环境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形成。

4朋辈心理辅导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能防患于未然

学生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往往不是一两天就形成并突然表现出来的,它有一个郁积的过程。每一个将要出现问题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可能有一些具体的异常表现。朋心理辅导员往往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或向教师求助。因此,朋辈心理辅导能使学生当前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为及早发现和诊治学生心理疾病提供信息和帮助。这样能真正起到监督防范作用,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能够有效地防止校园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当前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1政策得不到切实执行

整个体系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整个领导体系缺乏专业背景,专业的心理咨询认同度尚有所保留,很多学校的心理工作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上,活动不讲实际功效,只求最终总结报告。这种情况对朋辈辅导来说是致命的。

2师资力量不够

各校心理老师总数和在校学生数之间的比例悬殊,目前各大高校的师资力量大都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因此,朋辈辅导没有在学校获得很大程度的开展,很多学生包括参与各个学校心协工作的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朋辈辅导,有人把它等同于朋友聊天,甚至有人一听到这个,就认为这是心理咨询者的工作。

3宣传力度不大

各大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对心理工作不够重视,心理知识和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大大降低。朋辈辅导更是知之甚少,从而使得原本属于有朋辈咨询和辅导需求群体的学生对它充满了戒心和隔阂。

4朋辈辅导员的专业需求不能满足

首先朋辈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健全,对于朋辈辅导员的培训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统一权威的管理机构或体系存在,培训者不能满足受训者的需求,缺乏科学性,尤其是实践训练的缺乏,这大大的限制了朋辈辅导的功效。其次是朋辈辅导督导体系的缺乏,辅导员的持续成长需求不能满足。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对朋辈辅导员的督导几乎为零。再次是评价体系的缺乏,朋辈辅导员对资格鉴定和有效反馈的需求不能满足。这对于即将面临真实案例的刚刚接受培训的辅导员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文献

中学生心理辅导篇3

一、倾听

在心理辅导的会谈中,所谓倾听对方的谈话不仅仅是听而已,辅导教师还要借助一些适当的反应方式,真正听出对方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观念等。倾听时应采取开放的态度,同时与对方保持目光接触,注意获取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的信息。在倾听的过程中要鼓励对方真实表达内心的想法,让对方能够感觉到理解和关怀,使其产生信任感,同时也能够保持一定的威信。倾听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手段,比询问更有利于搜集资料,因为询问会给对方造成心理严厉,倾听可以减少对方的心理防卫。良好氛围下的倾听,可以使对方畅所欲言,不仅说明了自己的问题,而且能够舒缓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心理治疗的目的。

二、鼓励

鼓励是心理辅导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面对他人,人们总有一种心理防卫本能,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过多地暴露自己的私人情况,尤其是这些情况涉及负面的心理问题时,会谈往往会出现中断。在这个时候鼓励的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鼓励是指对被辅导学生所说的话的简单重复,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噢”、“是这样”“还有呢”等来鼓励对方进一步讲下去。在会谈中辅导教师可以向对方提供鼓励心理,如“嗯,我懂”、“我能体会”、“请继续讲”、“然后呢”、“原来如此”、“是,我正陪着你”等。鼓励这种积极的交流方式和倾听常常联系在一起,如专注的眼神、倾听的姿势以及点头示意等,都是一种无声的鼓励,既能使辅导老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还能使来访学生了解到辅导老师在认真地听他讲话,并希望这样的谈话能够继续下去。

三、询问

询问的原则是不要提过多的问题,少提封闭式的问题,多提开放式的问题,不但要问事实,还要问看法和感受,如“我想知道你对这件事的感受如何”。

开放式问题常常运用包括“什么”、“怎么”、“为什么”等词语在内的语句发问,让来访者对有关的问题、事件给予较为详细的说明,而不仅仅是以“是”或“不是”等几个简单的词语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对方话题的一种方式,使对方能更多地讲出有关情况、想法,流露出某种情绪,表明特定的态度。但有时候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不能”或“我也说不清楚”等,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辅导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其他开放式的问题,如“为什么……”等。

封闭式问题的特征就是可以用“是”或者“不是”、“有”或者“没有”、“对”或者“不对”等简单词语来回答。比如:“这件事就是你目前最头疼的吗?”“你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吗?”“你是不是一直就很孤独?”这些问题就是封闭式的问题。这类问题在会谈中具有收集信息、澄清事实、缩小范围、使会谈能集中探讨某些特定问题等功效。转贴于

四、反映

反映就是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这一过程是对学生在会谈中所讲的内容及表露出的情绪、情感、思想态度的实质,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复述。通过教师复述,学生也可以再进行修正和解释,最终使辅导教师完全理解学生的问题,达到交流的效果,为进一步的会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澄清

澄清能给来访学生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自身问题的方式。当学生处于困惑之中时,往往缺乏较高的反省能力,而更多地倾诉自己所体验到的表面感受,不能很好地深入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澄清就显得非常必要。澄清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分析自己的问题,把各种表面现象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实质。

六、面质

中学生心理辅导篇4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图形语言等。高一年级的学生一开始的思维梯度太大,以至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多应用理论联系实际降低思维难度,循序渐进地培养训练学生以形象、通俗的文字语言与符合语言和图形语言互相转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悟”性。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教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学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是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原因。

3.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在“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依赖心理重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在上课过程中,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提出学习要求并及时检查督促。

二、学会区别正常学习心理状态与不良的学习状态

1.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体会“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区别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很明显的,是“要我学”。原因是多方面的。如:(1)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的数学学习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经常“参与学习”,进行课后辅导检查。升入高中后,高一年级的学生,面临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习惯依赖的套用“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

2.正确区别正常的心理和异常的心理状态

经过中考后,高一年级的学生有的思想开始松懈,尤其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两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的同学,甚至错误地认为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两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而高中数学的难度远非初中数学能比。需要三年的艰苦努力,加上高考的内容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具有很强的选拔性,想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两个月,其缺漏的很多知识是非常难完成的。

3.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死记硬背”与“活学活用”的区别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不能抓重点难点,不能体会思想方法,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因此作为教师,要让高一新同学有个改变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准备;同时,在课堂中研究讨论各种困难问题,让高一新同学体会强化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优化学习策略,强化成就动机,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不仅要想学,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2.循序渐进,积极归因,防止急躁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让高一同学学会积极归因,树立自信心,如:取得一点成绩及时体会成功,强化学习功力;遇到挫折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策略,更加努力改变挫折,循序渐进,争取高考成功。

中学生心理辅导篇5

心理学专家霍林沃斯把这一时期称作是“心理性断乳期”,此时,班主任要在心理辅导上多动脑筋,帮助学生排除阻碍心理发展的各种障碍,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

一、学会倾听润物无声

学生如果有心理障碍大多会在言谈举止和日常行为上表现出来,如上课时随便讲话,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作为班主任,就要时时关注班级里每位学生的心理变化,努力找到合理的方法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如找学生谈话不可起始就直奔主题,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反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此时,班主任老师不妨采取倾听的方法,在谈话过程中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先与学生谈一些与主题关联性不大的事情,让他们放松下来,然后再慢慢地切入主题。在学生消除戒备心理之后,他们就会主动地把自己的苦恼说出来,事实上不少问题说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该问题解决的过程。就这样,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在朋友式的聊天中把学生的问题也给解决了。

二、适时赞美以优补拙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一个孩子,如果你把他看成什么、怎么对待,在不久的将来你所认为的这些就都会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可见,很多情况下,教师应该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表扬和赞美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至关重要。

初中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刚刚开始学会独立思考,这时的学生很敏感,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倘若他们觉得在某方面比别的学生弱一些,他们就会在心里产生自卑情绪。这个阶段的学生如同植物需要来自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一样,渴望得到来自班主任的鼓励和疏导。因此,班主任要学会适当放大学生的优点,以宽容的心态来包容学生的缺点,及时对学生的优点加以褒扬,让他们不断发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时时为自己的进步产生兴奋情绪,从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不断进步。例如,笔者执教的班里有这样一个男生,他上课经常打瞌睡,作业也经常不完成,但是他在见到老师的时候总是很积极地向老师问好,就此一点,我经常在班会上表扬他懂礼貌敬师长,而没有指责他上课打瞌睡之不足,时间久了,他觉得现在老师很看重他,主动要和老师交朋友,便开始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上课的时候也精神多了。由此可见,适时、恰如其分的表扬,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

教师要不吝惜自己表扬的话语,肯定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充满自信,在学生每一次进步的时候给以他们微笑,为他们竖起大拇指,他们就会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可见赞美的力量何等巨大。这样的心理辅导,既不枯燥乏味也不摆太多的大道理,很容易被学生认可。

三、换位思考迎刃而解

换位思考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一个基本思维方式。作为班主任,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也应该进行换位思考,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地位、年龄、认知能力等诸方面因素,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详细而全面地了解后再做判断。这样,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某些偏差就会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对学生也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每个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就像一本书一样,需要教师去阅读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也很丰富,需要教师去挖掘、去诱导。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只要我们肯放下架子,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的行为,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对我们敞开心扉,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就自然会迎刃而解。

中学生心理辅导篇6

(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广西柳州545005)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的数量呈迅速增长的趋势。贫困生在心理上有先天弱势,作为大学生心理脱困的引导者,辅导员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尽快帮助贫困大学生脱离心理困境。

关键词:高校;心理疏导;贫困大学生;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29-02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有了较大的增长。贫困大学生面对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无法脱困,日积月累会加重他们的负担,甚至摧毁其心理防线。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引导贫困生摆脱心理负担的重要职责,帮助他们重建积极健康的心态,顺利完成学业。

一、贫困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所谓贫困生,是指生活及学习上无法得到保障的大学生。目前,我国仍有很大一部分地区处于落后贫穷状态,这里的学生缴纳不起学校规定的各项费用,甚至有的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只能靠业余打工拼凑生活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不像发达国家一样允许大学生半工半读。由于文化差异,我国的大学生独立性也不强,再加上家庭因素的影响,贫困生的数量逐年递增。贫困是把双刃剑,有的大学生面对贫困能积极应对,自强不息;但有的贫困大学生面对生活、学习的态度比较消极,经常怨天尤人,久而久之产生了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不良反应。马加爵案、复旦投毒案都是典型的心理变态案例。当我们对这些杀人凶手深入了解时才发现,其实他们就是普通的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邪恶,只是因为贫困,性格比正常人孤僻、封闭和敏感,这值得引起社会的反思。当今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逐渐加重,我们应该未雨绸缪,不要再出现马加爵式的学生,也不要再发生投毒案。贫困大学生大多较内向、敏感、自卑,不善于与人交往,自我调节能力差;但也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如吃苦耐劳、独立性强、为人真诚等。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因焦虑而变得压抑

焦虑是一种心理反应,过度焦虑会使人产生压抑情绪。贫困大学生交不起学费,生活费也比较拮据,同在一个屋檐下,看到其他同学出手阔绰,大手大脚,而自己却刻意限制生活花费,时常陷入窘态和焦虑。来自家庭的焦虑,来自生活费、学费的焦虑,来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焦虑,种种焦虑交织在一起,使心理本来就脆弱的贫困大学生不堪重负,最终焦虑演变成压抑,变得与环境格格不入,与社会格格不入。

(二)因自卑而变得傲慢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不满或鄙视等否定的情感。贫困大学生的自卑更多地体现在生活、学习上,如“我来自农村,比不上城市里的同学”,“我是单亲家庭,比不上父母双全的同学”,“我生活困难,比不上富裕的同学”等等。种种不满在贫困生心里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自卑感渐渐演变成傲慢的态度,不能接受别人的善意和帮助,对别人的无意之言也十分敏感。

(三)由嫉妒而变得虚荣

一些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以后,看到周围的许多同学穿名牌、拿高端手机而心生嫉妒,怕同学瞧不起,为了证明自己有钱,想尽办法弄钱请同学吃喝,之后自己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有的同学平时穿着体面,手机、电脑样样俱全,直到学校催交学费时才发现他是“贫困生”。因嫉妒变得虚荣,他们把父母的辛劳贬得一文不值,甚至认为自己投错了胎。

(四)由自闭而变得偏激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他们的社会经验和知识都远低于城市学生。在学校举行的一些活动中,他们的个人技能、社会知识明显慢上一拍,一些自卑的大学生选择默默地离开。有些贫困生猜疑心很重,看到别人背地里说话总觉得是在议论自己。他们自暴自弃,自我封闭,进而变得偏激,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三、辅导员在贫困生心理疏导中的作用

(一)全面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贫困大学生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济生活困难对贫困生的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辅导员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问题,给予物质帮助和经济救助,缓解其生活上的压力。一要公平地做好助学金发放工作。目前,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较大,而且一些社会人士也频频向贫困生伸出援手,辅导员要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贫困程度发放助学金。二要利用好奖学金。奖学金也是一笔不小的资金,辅导员应积极争取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让贫困生拿到更多的奖学金。三要帮助贫困大学生获得助学贷款。大部分高校都设有“绿色通道”,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助学贷款体系,指导贫困生认真填写资料,争取让他们尽早拿到助学贷款,以免贻误学业。四要为贫困大学生开辟勤工助学渠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资助之外,还要让贫困生学会自助生存之道,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二)以赤诚之心关爱贫困大学生

辅导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提供物质、生活上的帮助,还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感化他们。辅导员要经常出入学生宿舍,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情况与生活学习问题,凡能帮助他们的尽量给予帮助。还可以向舍友询问贫困生的情况,把握贫困生的思想动态,用关心的话语、肯定的眼神、鼓励的语气取得他们的信任。一旦贫困生把你当作朋友,就会敞开心扉地向你倾诉心中的苦闷,思想工作也就非常容易做了。此外,辅导员在掌握贫困生心态的同时,还要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多了解心理知识,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再由辅导员适当点拨,达到理想的疏导效果。辅导员要鼓励贫困生多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读相关书籍,从而调整到最佳心理状态,顺利完成学业。

(三)鼓励贫困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贫困大学生面对的苦难比别人更多,但如果不能将此看成一笔财富,如果没有辅导员的帮助,他们有可能走向歧途。对此,辅导员要为贫困大学生制订激发自我效能的方案,改善他们的社交焦虑情况,使其从困境中走出来,敢于面对自我,迎接挑战,焕发全新的精神面貌,树立远大理想。另外,还要与毕业的优秀贫困生保持联系,让他们返校与贫困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增强贫困大学生的拼搏、奋斗精神,引导贫困生重新拟定职业规划。

(四)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可以使贫困生心情愉悦,进而缓解生活、学习、心理方面的压力。辅导员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要多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群体活动,不管他们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只要突破心理防线,积极去参加就是进步,就值得肯定。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消除自卑感的信心,在活动中找到自我,渐渐融化封闭的心灵。另外,辅导员要平等对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注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懂得换位思考,从而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使贫困大学生体会到被认可的温暖。

总之,高校应该十分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应深入探索贫困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坚持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

[

参考文献]

[1]魏荣,徐文静,贫困大学生的弱势心态及其矫正[J]教育探索,2013(6)

[2]邵霞琳,参与型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5)

[3]王涛,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J]学理论,2014(3)

中学生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心理契约辅导员学生管理

一、引言

心理契约的研究起始于argyris[1]对工人与工头之间一种隐性的非正式默契关系的探讨,但他并没有对这一术语加以界定。随后Levinson[2]等学者肯定了argyris的发现,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与组织之间内隐的未书面化的一套有关权利义务关系的相互期望,强调心理契约关系中存在两个主体。Schein[3]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契约下了如此定义:“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套期望。”Schein强调了心理契约在组织建设中的地位及它在双方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心理契约一旦破环,将导致雇员不再信任组织并为之服务,从而最终导致危及组织的正常运转。可见,虽然“心理契约”只存在于成员的心中,但它的无形规约,能使组织与员工在动态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稳定的关系,使成员视自己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组织的发展之中。所以,只有充分把握心理契约,贯穿工作循环过程的始终,组织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过去,人们对心理契约的应用研究多集中于经济组织内成员间的雇佣关系,事实上,心理契约作为管理心理学的一个范畴,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比如高校中政治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就是一种借助心理契约为纽带的“雇佣”关系。因为,从心理契约的角度考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就是存在着一系列的期待和期望,其中学生对辅导员的期望,包括期望辅导员具备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良好的管理方法等;而辅导员对学生的期望包括期望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志存高远等,通过找出各自期望的结合点,构成心理契约。

二、引入心理契约对辅导员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1.心理契约丰富了政治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目前,心理契约作为影响企业员工工作态度、工作情绪及工作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已成为了共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心理契约对于进一步理顺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关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将心理契约引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即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观、主体观、发展观和综合观。心理契约的引进,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单向性的缺陷,它鼓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在平等、真诚的前提下进行深层次、高效率的心灵沟通,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实现了教育关系双方的良性互动。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重视灌输与说教的情况,将心理契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工作方法。心理契约能切合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实际,具有很强的个性和时代性。通过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增强了在多元化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心理契约能使学生保持长久的激励效用

心理契约在组织里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励作用。其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励理论及关于人性的诸多假设上。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人的某一级需要得到最低程度的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而在正式的书面契约中,很少涉及与较高层次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心理契约来相互约定。正是这种相互约定的共同信念将激发人强大的动力,并为实现这些信念而倍加努力。基于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这个阶段需要层次不断增加的特点,辅导员将心理契约运用于日常的学生管理过程中,以需求为切入点进行不断激励,不断满足学生的层次需要。例如学生刚入学迫切需要了解专业,需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后来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学习过程的价值肯定,等等,通过不断的满足,达到更加努力学习的目的。

3.心理契约可以维持学生与辅导员的良性沟通

学分制和选课制下的大学生更有自主性和多样性,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独立自主能力更加强烈。这种独立性和自主性很容易使学生与学校分离、学生与老师分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无法建立合理的心理契约,从而各行其是,无法达到共赢。所以,辅导员应该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和情感交流同大学生交流相互依赖的共同信念,而这种信念主要是建立在情感因素和对未来价值认同的期望基础上的。这种心理契约一旦得以维持,良好的沟通也随之建立,能使学生与辅导员一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而不会轻易违背和脱离彼此的心理契约。

三、影响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心理契约的因素

1.情感交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具有动力和调节功能。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友好,交流气氛和谐宽松,学生就会处于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会表现出旺盛的心理需求,更容易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此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智慧与才能,在融洽宽松的环境下,也更容易产生灵感,发挥个人才能。另外,情感还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相关的对象上。在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感情真挚,学生会将对老师良好的情感迁移到老师所要教化的知识上,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诲。可见,情感交流能够增进双方的情感信任度,增加心理期望值,从而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2.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是构建合理的心理契约的前提和基础。当今的大学生崇尚在平等轻松的环境中与人沟通和相处。他们日趋成熟,知识面和眼界在不断变化,同时自负的心理也在不断膨胀中,因此,他们的主动沟通意识不是很强。对于政治辅导员来说,他们往往会被日常琐碎的事情所缠绕,也没有主动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重管理轻服务,重说教轻协商。辅导员应该针对这种现状,主动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构建良好的沟通机制。

3.期望与承诺

心理契约的显著特点是心理契约分别与成员的期望和“雇主”承诺之间存在差异。当成员的期望与组织的承诺趋向一致时将会使心理契约发挥最佳效果。新生从入学开始,政治辅导员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期望,再给予合理的承诺。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看,要了解学生心理期望可以从学习环境是否良好、学习任务与未来职业取向是否吻合、学习与生活期间是否有安全与归属感、平时的努力付出与回报是否合理、价值取向是否认同、是否搭建足够多的提升素质的平台、就业与深造之路是否顺畅等方面着手。

四、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心理契约机制的构建

无论辅导员与大学生这两个主体是否承认,他们之间的心理契约都必然存在。作为实施心理契约的主动方,辅导员应该积极正视它,并根据心理学的规律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主动构建并维系心理契约朝着有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发展。其构建模型见图1。

图1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心理契约机制的构建模型

1.心理契约的构建

(1)入学教育。学生入学时是建立心理契约的最初阶段。学生从填报志愿、领到录取通知书开始,他们与学校间的心理契约关系就开始建立了,而这种建立是一种被动的契约关系。学生从入学开始,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接触最频繁的老师。辅导员在新生入学之后应该主动建立起这种心理契约关系。比如,可以组织系列入学教育活动,让学生更深层次了解学校规章制度、专业实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明确未来。这些系列教育活动,能使学生修正入学前的期望,树立正确和适当的期望,使学生的期望与学校和老师所能给的承诺尽量一致,从而缩小期望与承诺的差异。

(2)心理普查。新生心理普查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辅导员与大学新生心理契约非常重要的环节。高校通过自查和他查两种方式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测试。通过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访谈,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辅导员通过对普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期望,筛选掉不良或者不适当的期望,从而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心理动态,然后针对个体情况作出判断,实施差异“承诺”,建立心理契约的“雇佣”关系。

2.心理契约的维系

在大学期间,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心理契约维系是个长期和变化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构建容易,维系较难。这是因为学生的期望随着环境、阅历的变化在不断修正和变化中。因此,如何维系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显得尤其重要。

(1)加强情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期望。学生入学之后,通过入学教育等手段,确立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心理契约。但是,这种心理契约并非一成不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适应之后,对学校及周围环境的期望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对辅导员的期望。如果辅导员不采取不断交流的手段,很难迅速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期望,这样辅导员也就很难适时做出承诺调整。此时心理契约所产生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

(2)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不断调整学生期望。入学教育只是初步建立了辅导员与新生的心理契约。入学教育只是一个较短的过程,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很难迅速树立正确的期望。同时,辅导员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也很难针对个体进行个案性的沟通和交流。因此,辅导员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学生入学开始,与每位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在心理契约中注入情感,不断修正学生的合理期望,缩短学生期望与承诺的距离,使心理契约作用发挥最大化。

(3)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际是帮助切合学生自身需要,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择业价值观的树立与学生在高校的心理契约所发生的效用有直接关系。择业价值观实际就是学生对未来的一种憧憬与期望,是现实环境在学生头脑中未来的反应。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建立心理契约之后,要重点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环境和形势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4)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搭建实现期望的平台。环境是制约辅导员与学生维持心理契约的重要因素。宽松、公平和公正的学习环境是师生间心理契约中互相需要得到的重要期望。合理的竞争机制,学习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认同、激励效果及未来的职业去向。辅导员在与学生建立心理契约之后,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如何给学生搭建能实现各自期望的平台,既为他们创造一个具有激励效果的公平公正的环境,又给他们提供能产生强烈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的场所。只有学生在辅导员所创建的良好环境中,才能不断实现自己的期望。在构建良好环境的平台上,师生间的心理契约的维系才能正常进行。

五、结语

心理契约既是管理学中的一个范畴,又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高校辅导员工作既是一项管理工作,更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如果辅导员能充分认识到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也是与学生建立和维系心理契约的话,那么辅导员就可以根据心理契约的有关规律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使教育的理论得以升华、教育的效果得以强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契约不失为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argyris,C.UnderstandingorganizationalBehavior[m].Homewoodillinois:Dorseypress,1960.

[2]Levinson,H.,price,C.R,munden,K.J.etal.men,managementandmentalHealth[m].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2.

中学生心理辅导篇8

【关键词】“学困生”;中学英语;心理障碍;辅导过程

前言:

“学困生”一直是处于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对于其心理关注程度并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这样避免不了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以及生活中都应该进行对其相应关注与的辅导过程。本文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展开相应的研究与论述过程,希望对于今后的继续研究以及工作的开展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心理障碍对于英语“学困生”的重要影响

“学困生”对于我们英语教学而言并不少见,但是我们并不能够否认“学困生”自身的可挖掘潜力所在,在教学观察过程中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出每一个英语“学困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问题,这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心理辅导都会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我们通过这一点就能够看出心理障碍对于英语“学困生”的重要影响所在,希望我们广大教师能够充分的认识到。

二、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学困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过于强大抑制自身的发展

自信心是我们完成每一件事的心理作用,对于初中英语学习过程而言也是一样,“学困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自身的自信心不强,自卑心理过于强大所造成的,这对于学生英语学习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所以说自卑心理是形成“学困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

2.与同学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个体差异是造成英语“学困生”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比较心理,一旦出现强烈的个体差异,那么学生自身的身心就会受到一定的打击,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这就是“学困生”自身心理障碍形成过程的主要因素所在,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应该进行相应的辅导过程才能够得以解决。

3.对于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不够理想所产生心理障碍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所讲述的教学内容并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的误区不能够及时地解决,自身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出现了一定的排斥心理,由此学生自身学习效率就会在不同程度上的降低,导致“学困生”的出现以及心理障碍的形成,这也是“学困生”自身心理障碍形成的另一主要原因所在。

4.自身成绩不够理想所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

学生自身对于学习成绩的在乎程度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的,而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自然也就会出现消极落寞的情绪,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在这种心态下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受到影响,为此“学困生”的出现几率就会进一步的加大,由此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

三、结合“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应进行的相关辅导过程

1.对于“学困生”心理辅导应该具有针对性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对于“学困生”的心理辅导过程主要进行针对性练习为主,这样对于学生自信心的鼓舞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让学生能够明白教师想和他成为真正的朋友,消除师生之间的戒备感。比如说在进行八年级学过一组词interesting/interested;surprising/surprised;amazing/amazed的辅导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过程,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得到增强。

2.对于其基础知识点的辅导过程应得到重视

在对于“学困生”的辅导过程中,对于其基础知识的辅导过程应该是值得我们没一名教师进行思考的,基础差并不是学生自身的错,让其基础得到补充使差距能够得到逐渐减小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到的。比如说我在进行at/on/in这些时间介词的教学过程中就针对于学生自身的基础展开相应的教学过程,所取得的辅导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

3.加强与“学困生”的心理沟通了解其内心状态

对于“学困生”的心理想法我们每一个教师并不是十分了解,对此就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沟通,让学生自身的想法能够得到表达,这是我们进行学生心理辅导扫清其心理障碍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应该重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所在。

4.合理遵循课堂“因材施教”原则解除“学困生”心理障碍

“因材施教”原则使我们当今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行的最基本的教育原则,这也是我们关注“学困生”的关键所在,在进行平时的辅导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进行不断的应用,使“学困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普遍的提高,使得辅导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

结论:

以上就是本人结合教学实际对于中学英语“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以及辅导过程进行的相关研究与探索过程,希望能够对于我们广大中学英语教师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在此之中观点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能够得到广大学者及老师的积极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章兼中.英语教学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中学生心理辅导篇9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思想教育

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探索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摸索新的路径,实现心理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新目标。团体心理辅导要发挥团体的作用,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特点进行辅导,实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重视活动的载体,实现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在学生体验中实现提高。团体辅导要发挥出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在相互安慰和诉说中减轻负担,稳定情绪,启迪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团体辅导要创造社会情境,追求效果,在充满友好的氛围中,通过示范、演示等方法,让学生审视自我的观点和行为,调整策略,实现学习的内化,延伸到生活中巩固教育效果。团体辅导要发挥最大的优越性,提高效率,重视对辅导者的帮助,实现全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集体推进辅导进程,提高辅导效率。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体现在团体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发挥着共同的教育效能和作用,存在着共同的师资队伍,相互配合,实现资源的转化和整合,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的效率。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班级管理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创造好的班级氛围,教师从组织和培养引导等来加强班集体建设,形成健康融洽的班集体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归属感、安全感、责任感等,并形成集体优秀的目标、态度和价值观,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提高团体凝聚力,促进班级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好的心理氛围。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实现观察并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气质和性格,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并发现学生的心理缺陷,通过宣泄和感悟促进学生成长。

团队心理辅导能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提高学生可接受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管理目标的优势,形成教育教学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提高教育的效率,让教师高效、省力。重视心理辅导能增强辅导的效果,针对学生存在的共同心理问题,节省教育的时间,提高教育的效率。

团体心理辅导能让学生学得更加开放而互动。

团体心理辅导能增强学生信心,重视给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和经验,通过学生的体验并通过分享别人的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才能。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个体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能让学生客观地接受自我。很多学生生活条件差,感到在大学生当中低人一等。团体辅导能增进团体交流,重视改进现状,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学生会认识到贫困不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也不是自我的过失和耻辱,要正视贫穷。教师要通过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态度,充满信心,自尊自强,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并支撑和帮助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通过团体辅导为学生确立积极的心态,分析自我,提高自我,加强自我反馈,并正视眼前的困难,克服自卑,增强解决困难的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能解决学生的压力,帮助宣泄情绪,提高心理健康。学生不能释放压力,教师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分享感受,了解他们的困境和苦恼,并消除孤独感,提高感受能力,创造出教育教学的环境,让学生真诚地提高自己,开放自己,诉说贫困带来的体验和感受,释放心里的消极情绪,释放心理压力,让学生得到关心和安慰,提高学生的心理质量。

团体心理辅导还能够促进学生进行交往,建立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友好交往,消除负面的情绪,不能让学生躲避群体而自己独自学习,要让学生友好地走近人群。教师要重视学生在群体中的交往活动,通过学生的启发和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教育学生表达自我,关心他人,和别人和谐共处,开拓思路,学会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并面对和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集体凝聚力方面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能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大学生还未走进社会,教师要教育大学生增强对环境和人的适应能力,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心理辅导通过热身运动、自我介绍等提供交往平台,解决心理冲突,加深学生相互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

大学生要实现和教师的交流和沟通。大学生要认识并熟悉同学,掌握其他学生的特点,提高能力和水平。经过教育培训后,开展相互的团体心理辅导,组织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重视观察个性,理解想法,重视整体把握,加强学习的信心,提高教育的效率,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增强亲密感,搭建沟通和交流感情的桥。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1.加强团体心理辅导在班集体中的应用。教师要发挥班级的作用。在班级里,将班级当作辅导团体,引进辅导的理论和技术,提高辅导的针对性设计活动,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集体,促进学生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中成长,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塑造优秀的学习品质、耐挫能力和强大的意志品质,确立团体精神,塑造优秀的人格,培养积极的心理和思想品格。

2.重视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学习和活动中的应用。学生是群体成员,教师根据思想状况和道德情况,运用心理辅导技术,重视扮演、访问、演讲等思想教育活动。针对团体特点开展素质拓展,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和合作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归属感,让学生思想认识更深刻,体验更强烈,并在积极行为中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3.重视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教师要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帮助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观念水平,并灌输到学生的德育课程当中,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学习愿望的锻炼,构造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辅导过程,让学生认识更加深刻,更加真实,行为习惯更加持久,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王稳建,陈理,陈愉炯.团体心理辅导对新生班级凝聚力和环境适应作用的实验研究.广西教育,2009(4).

作者简介:

中学生心理辅导篇10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高校学生工作

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其发展并不均衡。高校学生在入学时普遍存在着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这种不适感如若长期得不到缓解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形式为有着相同问题困扰的同学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团体中成员互帮互助,在群策群力中深刻自省,积极地寻求突破的方式,取得了理想效果。因此,如何在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中,贯彻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由学生工作者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组织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从而达到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高校学生良好道德风尚和学习品质,便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加以尝试和实践的方向。

一、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况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具有相同问题或在某方面有共同成长意愿的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以团体活动为载体,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和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由1-2位指导老师主持,规模因辅导目标的不同而不等,总体人数少则3-5人,多则几十人。一个小组以3-8人为宜;活动时间依具体情况控制在1-2小时内,辅导次数为几次到十几次不等。团体辅导的步骤一般为:确定辅导目标;设计辅导计划,包括确定小组规模,活动时间、次数及频率,活动场所及经费预算;实施基本过程,通常包括导入、实施、终结三个阶段。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有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效率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普遍性和相似性,都面临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如何有效地进行情绪管理等问题。而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如果将具有类似问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将辅导范围惠及更多的学生。将此理念注入到学生思想教育中,还能充分体现出当前学生工作所倡导“以人为本”的工作精神,并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

(二)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纳自己

现实中,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想法、心理或经历是很独特的,觉得自己不被大多人理解,因此,导致自卑、孤独、恐惧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从而加重心理压力。但在团体中,尤其是在同质性团体中,当成员交流个人的担忧、想法和情感时,他们常常会惊讶的发现,团体中的其他人与自己有着相似的忧虑。这会极大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其解决问题的内动力。因此,充分发挥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凝聚力、团体对小组成员的支持和抚慰功能,从而使成员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减少抑郁、焦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三)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在处理与他者的关系时容易表现出偏激、狭隘和自私,而通过广泛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可以利用团体的力量即成员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后团体成员的分享和交流来加强对自我、他人的认知和对社会的适应。同时,在团体活动中可以帮助成员学习新的人际交往方式,改变不良的行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宽容和大度,在团体中学习接受他人的帮助,也能学习如何帮助他人,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维系这种关系,提高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应用

(一)在入学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

新生适应障碍如抑郁、恐惧、强迫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新生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团体心理疗法的有关理论认为,心理行为障碍及适应问题是在人际交往中,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发展和维持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团体关系的功能来实现。针对新生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比方说,刚迈入大学的新生们大都互不相识。一方面他们很想交朋友,了解其他新生的情况;另一方面又有点儿恐惧和焦虑感、怕不被人接纳,怕在他人面前出丑,所以这一阶段的团体心理辅导一般可采取一些比较简单、容易互相认识的游戏活动。活动开始时,领导者可以先大致介绍一下团体心理辅导及小组的情况,然后同组员集体宣誓,遵守小组规则。

(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给予积极的无条件关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互动、反思,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把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

首先,辅导者要学会倾听组员的讲话并及时的与学生进行言语和非言语的信息沟通;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有团体讨论、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其次,在保持自己中立的情况下,辅导者要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在一定交流后要将成员共同的感受或意见衔接起来,并加以解析和补充,一方面增加彼此的认同感,另一面通过总结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某一问题中学习到的经验或教训,并启发学生将这种经验教训应用到团体外的日常生活中去。

(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

调查发现,大一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对所学专业不够了解;对未来前途迷茫;对学习缺乏动力和规划等。因此,针对大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有效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和开展团体辅导就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是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确定个体生涯发展目标,规划人生发展,并为择业就业作直接准备的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大一新生的辅导内容主要涉及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两部分,通过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团体活动,一方面协助成员增进自我了解,加强自我肯定,学习了解和欣赏别人,初步探索自身性格、能力、兴趣以及价值观等与未来职业可能的联系;另一方面,协助成员了解外部工作世界,深人探索自我各方面因素、自身专业与可能从事职业的关系,学会扬长避短,建立学习与生活的目标,初步形成个人未来的生涯发展计划。在辅导前后对团体成员进行相关测量和统计分析,检验团体辅导的效果。

(四)在培养学生干部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个人的内在结构决定的,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人们通常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把这些学干组成小组进行团体辅导,可以让他们从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反应中获得对某种行为新的解读和评价,也能通过学习他人的适应行为,从而改善自己的认知,获得新的适应行为。另外,通过团体的互助式辅导,有助于训练学生干部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彼此互帮互助,共同面对问题,逐渐养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干能力培养的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步骤可采用常规团辅开展模式。只是在内容的选择上侧重能促进成员之间沟通和表达的方法和技巧,指导成员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人际冲突和挫折;使成员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让成员了解个人情绪对行为和团体的影响,找出有害的个人情绪及改善方法;让学生调整和安排自己的时间,并学会拟定合理的工作生活计划。

综上所述,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可以充分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建设管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学生干部的培养。这种方法的使用不仅有助于高校培养素质全面的当代大学生更有助于学生工作者提高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甘贞洁,李红云.论团体心理辅导与高校学生干部能力训练[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