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读后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42:47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1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2

【关键词】经典诵读;课堂模式;教学策略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她精练、优雅而且丰盈;汉语古典诗文所具有的韵律美感,是其他任何文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语文教学中的唐宋诗词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著名诗人灿若群星,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作为小学生对《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礼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家经》“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其意为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励志感言应当有所了解。特别是教师,我们应该舍出时间来让学生多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对于经典朗读可以采取齐读,对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背诵等多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透过美的语言受到潜移默化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不知不觉中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小学阶段是经典诗文诵读的黄金时代,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开展经典诵读,正是体现了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要求,不同形式去读千古美文,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小学阶段,以国学为主的经典诵读该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国学经典大多含义深刻,有些词句生涩难读、难懂。而经典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后花园”,不能以品词析句为主来获得语文能力,更不能因过多思想教育而走向思想品德课。让学生浸润在国学经典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祖国的经典得到激活和传承,应作为根本的任务。

(1)能有感情地朗读,做到熟读成诵,逐步做到由积累到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初步体会经典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受到陶冶,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经典的热爱。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确定

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该如何把握,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和参考,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寻找一个可操作而有效达成目标的模式。正因为如此,本人所在的学校举行的第一次经典诵读研讨课中反映出一些问题。

1.重“自主”朗读,轻教师有效引导

不少老师不知该讲哪些,该如何讲,索性就不讲。放任孩子们随意而读,率性而背,还美其名曰“自主”学习。没有点拨、拓展,因而缺乏理解后的入情入味的诵读。缺少对诵读方法的有效指导,孩子在学习中是机械地记忆,死记硬背,感到枯燥无味,既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经典的兴趣,也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最后造成一大批学生半途而废。

2.多细致讲解,少形式多样的读

有的老师课堂上拓展内容多,学生听的很有兴趣,但课堂所学的内容――经典句子和片段,没有让学生充分读书,一节课下来不能读流利,更谈不上背诵。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在课后的研讨中,大家统一了认识,形成了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模式:读――联――诵。以读为经;以理解体会为纬,联系故事和生活,以熟读成诵为落脚点;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为最终目标。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文心雕龙》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经典,感知经典,有所感悟,诵出韵味,熟读成诵,学生涵泳在祖国经典文化的海洋,积淀下扎实文学素养,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而养精神。

1.书读百遍,陶冶情操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师范读,识文字。对于文中出现生僻的字或通假字,教师可以做范读,带领学生读,做到正确。明句读,察语气。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包括声调的起伏、恰当的停顿等,并学习品味“韵律”之美。这样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他们对文章的了解。自由读,能流利。过多的整齐划一的齐读会压抑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抓住难读的地方多读,从而会更快地做到通顺流利。做动作,读中悟。有些词语晦涩难懂,教师一边读一边做动作来理解,形象而且直观。如《弟子规・出则悌》中的“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教师边读便演示见到长者马上鞠躬作揖,长辈不说话时,恭敬地退到一边站立。既指导了读,也理解了意。配乐读,品味美。用音乐渲染,使学生入情入境,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味。如在读《论语》时,配上《渔舟唱晚》,学生会情不自禁摇头晃脑,韵味十足。

2.品味语言文字,引导积累运用

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时,引导学生说说有关描写黄河的诗句,学生很快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学生百说不厌,回味无穷。

3.引今据典,开阔视野

如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如今之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时,说说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

4.熟读成诵,怡养性情

小学生记忆力强,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故事中、拓展中、讨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最终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培养语感,提高人文素养。多数孩子当堂完成背诵,同时允许存在差异,部分课后完成。

教师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学生在诵读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人文精神得以养成、行为得以规范,经典文化得以传承,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杨惠君,覃仕堂.小学语文诵读教学艺术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

[2]郭辉雄.小学古诗中的“做”中“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年07期

[3]蒲悦.小学语文古诗开放式诵读教学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杨易梅.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谢静.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3

>>幼儿国学经典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浅谈国学经典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研究浅谈国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完美体现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初探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的尝试小学经典名著阅读教学之探究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让国学经典融入语文教学浅谈经典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初探与国学道德经典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学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整合的实践与探索国学经典引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探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国学经典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国学经典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郑素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国学经典承载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近年来,我国的小学刮起了阵阵国学经典阅读的风潮。本研究在调查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小学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开发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87-02

何谓“国学”?对于国学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但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一个说法是: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①所谓“国学经典”也就是说国学中最精华的、具有典范性的著作。国学经典承载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的国学经典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从小学就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阅读,不仅可以让小学生认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还可以使小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人文知识,提高个人的修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其次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使小学生从小修身养德,立身做人。培养“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国学经典在教育层面上体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修身做人上。如孔子的仁爱思想、老子的敬畏自然、孟子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等圣贤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它们不仅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也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掀起了一阵阵“国学热”,诸多学校针对阅读国学经典开设了校本课程、创立国学经典阅读角等等。然而纵观“国学热”的背后,我们却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国学经典阅读的数量增加了,可是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本质上得到提高了吗?小学生在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文本的选择上都存在着一些局限,学校应思考如何在本质上提高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和语文素养。而作为教育者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地帮助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本研究认为应将国学经典同小学教学有机地融合,从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这四个方面去努力。

一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

2015年3月,本研究对小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小学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小学生不清楚何为国学经典,在阅读书目的选择方式上有63%的小学生表示“根据封面选择”。近三分之一的家长表示只是根据网上的推荐来给孩子挑选阅读书目。在针对老师的问卷中有一道开放式问题――“在开展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中有碰到何种困难”,有很多老师提到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如何选择和筛选合适的阅读书目很令他们苦恼。因此要想使小学生充分地、深入地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必须从选择合适小学生阅读的经典篇目开始。

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首先要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阅读能力以及语言学习水平,在繁多的国学经典中,最精华最具有价值的却不一定是最适合小学生读的。因此在篇目的选择上应该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编订,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本研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国学经典阅读篇目,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低段一二年级的学生以阅读经典蒙书为主,例如《三字经》和《弟子规》等,它们兼具朗朗上口,易于诵读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配以富有童趣的解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段学生可以选择《论语》《千字文》和《孟子》。高年级段可选择《大学》《中庸》,引导他们将经典同实际相结合,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与道理。

二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

调查研究发现,针对“学校是否有具体的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方法或方案”这个问题,大部分教师的回答是否定的。对于课程的基本目标、基本理念、教学

模式等,大部分教师都表示不清楚。“我也不清楚如何系统地教授学生阅读国学经典,自己在国学上面的素养也十分有限,所以课上也只是安排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对于国学课程的展开是迷茫的,因此要使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真正地发挥作用,在解决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制定一套可行的、有效的实施方案,而第一步就是明确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低段年级学习内容是蒙学经典,低年级段学生的文字理解、阅读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学目标应该以诵读和识字为主,文化感悟、文义理解可作为其他教学目标。中段的小学生学习内容为《论语》《千字文》和《孟子》,处于这个年级段的小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础和阅读能力,在文义的理解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目标应在诵读、识字的基础上增设知识积累、理解文义和感悟文化。识字在这个阶段不再需要教师亲自教学,而由学生自行完成。文义理解应该是教学重点,但也不要求逐字逐句的深入剖析,而是重在理解文章大意。感悟国学经典中的文化应由学生在诵读和理解文义的基础上自主进行,而非教师刻意的行为。高年级段的学生通过积累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识字和诵读已经不需要再加强调。在此基础上国学经典的教学应该注重文义理解和文化感悟,教学中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文章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三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

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时方法都比较呆板和形式。“我认为他们阅读国学经典之后会背诵就算完成目标了,至于其他的目标我认为无法去衡量。”是的,国学经典的学习离不开背诵,但是过于强调“背诵”反而会使阅读变得呆板、枯燥,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经典的阅读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把《三字经》编成有旋律的儿歌,还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来讲授经典内容,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演绎国学中的一些经典故事等。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教师更不应该只强调学生的背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加以点拨和引导,让学生透过文字捕捉到国学经典作品中的情感魅力。

四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

调查发现有许多学校在实施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时候,并没有一套系统的实施办法。“学校没有硬性规定什么时候开设课程,课业紧张的时候几乎不会想到要去监督小学生进行阅读,主要还是看他们的兴趣和自觉性。”没有系统的实施办法会使得课程开展效率低下。首先课程必须定时,苏悦在其研究中曾提到“逐日咀嚼法”,学生最好能每天都阅读国学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背后的意义、文化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因此,学校必须安排每周一节阅读课程,结合语文课和晨读进行名句诵读赏析等活动。总之,每天保证有大约半小时时间来学习国学经典。每周一节的固定课,可以用来复习或者举行经典阅读活动。其次,必须要规定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本研究在小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现实情况制定了每日任务卡、每周任务清单以及学期反馈表(由家长填写)。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要想使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真正发挥其陶冶情操、提升文学修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首先教师本人必须具有较高的国学专业知识素养,这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同学生的相互交流,了解学生在国学经典阅读中的需求及困难,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对话。除此之外,国学经典中本就包含许多道德要求以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教师的为人师表能成为学生国学学习的“助推器”。因此学校必须定时举行针对教师的培训会,提高教师自身的国学素养,探讨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会上也可以请专业人员指导教师开展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等。

五结束语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4

关键词:经典诵读;兴趣;重读轻讲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3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017

儿童经典诵读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突破口。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在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国学教育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而经典诵读是国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成为了广大教师开展较多的教学活动。国学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对健康心理理论、情感教育理论的补益。有关专家谈到经典作品对人格的塑造时,提出了“以经典孕育智慧人格”“以经典孕育道德人格”“以经典孕育审美人格”的理论,认为经典教育过程是一个使学生触摸智慧、发现智慧、启迪智慧、生成智慧的过程。小学是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有关小学生情感教育的心理学理论还不十分完善,国学教育对健康心理学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能起到补益作用,有利于完善小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拓展其心灵空间。经典诵读教育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如儒、释、道三家的精华,不仅仅能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还对人格的健全、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为了使经典诵读真正发挥其作用,产生其应有的影响,在低年级经典诵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突出一个“趣”字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经典诵读中,教师要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忌硬性要求布置任务让孩子死记硬背古代的经典。低年级经典诵读贵在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贵在对孩子进行国学经典的熏陶。诸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这些经典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低年级的孩子虽然不理解其含义,但是若为他们创设语境,他们会在不经意之间背诵。而这种语境的创设可以分为在家和在校两个部分。在家可以让家长通过音像媒体设备播放经典,让孩子听、看音像媒体,接触、感悟经典,可以由家长给孩子朗读经典让孩子了解经典,也可让家长陪同孩子共同诵读经典,学习经典。在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播放经典,使学生受到经典熏陶,可以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也可以在课间或早午读时间讲经典故事,让学生学习经典。这种有意无意的诵读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经典,受到经典的熏陶,还可以不断地积累经典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爱上经典。若是教师强行要求背诵,摊派诵读任务,不仅会使学生失去诵读的乐趣,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低年级经典诵读中教师要时刻把“趣”字放在首位,注意激发学生朗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在趣味中朗读,读出兴趣。

二、要突出一个“易”字

低年级经典诵读选择内容要浅显,朗读起来要朗朗上口,切忌诵读内容过难、拗口。人在看书和学习中甚至是休闲时可以背诵一些名篇、成语、佳句、诗歌短文……这是锻炼记忆力的好办法。而经常进行经典诵读可以使小学生的记忆力大大提升。研究显示,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强的时期,诵读经典,记忆经典,可以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强化。他们不仅可以在诵读中获得美好情感的熏陶,还可以积累大量的经典作品,拓宽语文学习的容量。小学语文教学以无与伦比的优势承担着人文素养教育的重任,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诵读是将这一重任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内容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它关系到学生诵读兴趣的浓淡。因此,低年级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不易过难,所选内容朗读上还要注意朗朗上口。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三部经典就十分适合一、二年级学生诵读。故而在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多方考证、把关,真正把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易于学生接受的且对学生学习、成长有益的,能够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经典内容筛选出来供学生诵读。

三、要注意诵读时间和诵读内容安排的合理性

低年级经典诵读要注意合理安排诵读时间和诵读的容量,切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都要注意容量和时间的控制。学习容量不易过大,时间不易过长,要在学生乐于接受的范围。低年级经典诵读可以安排在早读、午读或课前时间,以集体诵读的形式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到校后有事可做,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诵读的氛围。学生在长期的诵读中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还可以积累大量的经典知识,且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若诵读时间安排不当,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反而起不到良好的作用。

四、要注意重读轻讲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5

【关键词】经典诵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29-02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也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辅导员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当前,许多大学生消极厌学,沉迷网络,贪图享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观念淡薄。然而,现行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收效甚微,许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未能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为此,探索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十分必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是中国人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可见,中华传统经典思想深刻,具有丰富的人身修养和爱国主义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将国学经典作为切入点,利用诵读经典的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将国学经典加以渗透和运用,可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本文以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经典晨读”活动为例,探索经典诵读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玉林师范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学校,是培养广大中小学教师人才队伍的摇篮,培养一批对国家、民族和人民负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中小学教育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基于此,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于2013年9月开展“经典晨读”活动,旨在从传统经典中汲取教育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及责任意识,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一、经典略论

传统经典,曾是两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必诵之书,然而近百年来,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渐渐连古文都读不懂,更不用说如“四书五经”一类的经典了。无论世事如何诡谲,人间如何颠沛,人性始终如一。经过历史涤荡流传下来的经典,它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只是古人的,更是现代的,乃至是未来的。北宋理学家程伊川曾说:“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只《论语》一书,即可陪人一辈子。而要接近乃至于了解《论语》,用诵读的方法可谓事半功倍。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先生曾为大学生开出包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必读中国书目数十部,并认为“《论语》为二千年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希望大学生能“熟读成诵”。文化教养是人生必须涂抹的底色,经典是滋养人生德性与才情的源头活水。经典的诵读与学习只是生命启发的开始,而这个开始,不限于文史、政经、艺术、理工各门专业的学子。

一名大学生能把任何一本经典熟练诵读,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大学生是时代之骄子,未来之希望。大学阶段,是一个个体生命最容易彷徨、失落、沮丧、孤独的岁月,也是一个个体生命寻求方向、激发志气、砥定人格的关键时机,而一个个体生命能否挺立自我、畅明笃定地航向人生旅程,端赖当下一念之自觉。通过经典的学习,每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都能够从圣贤的智慧海洋中汲取活力,拥有独立思考的胆识;每一个有志气的年轻人,都能够从圣贤的智慧光明中引发生机,走出坚实的每一步,不惧怕,不彷徨;每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都能够发挥他的创造力,肩负起对这个时代应有的责任。

二、经典诵读活动形式甄选

基于当前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发,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将诵读经典教育与现代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辅导员亲自带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使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古圣先贤精神,开启内在心灵的真、善、美,培养爱国意识,抒发爱国情怀。同时,从传统教育的理念及模式中推陈出新,探索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将晨读与班级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实行“学――思――行”三步规划:

第一步:学――诵读经典

利用晨读(7:00―8:00)时间,辅导员亲自带领学生诵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每学期读一部),使大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明白仁、义、礼、智、信等做人处世之学。

第二步:思――解释经典

在熟悉经典的基础上,参照古代注疏,梳理文意,每个月开展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每位学生每学期写2―3篇读书心得;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将传统经典思想与大学生活相结合。

第三步:行――践行经典

积极实践传统文化精神,将文化涵养与为人之道融入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成立经典教育支教团队、文化进社区服务团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学生进行传统经典教育与现代幼儿教育的探索研究,为幼儿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三、经典诵读实现路径探析

(一)理念宣导

组织大学生进行经典教育理论学习,为学生接受经典诵读做好思想铺垫。学习内容包括:《人文教育从经典导读出发》、《: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等。

(二)晨读经典

每天7:00―8:00,组织学生诵读经典1小时,诵读书目的顺序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诵读形式:辅导员领读―全班齐读―学生自读。

(三)经典读书交流会

举办经典读书交流会,分享读书的感悟与收获。学院目前已成功举办两次读书会:《大学》读书交流会,《论语》读书交流会,为学生表达自我提供了有效平台。学生在交流会上畅所欲言,分享读书的经历与感悟。

(四)国学大讲堂

邀请国学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对传统经典进行现代性诠释。学院目前已举办两期国学讲座。第一期:《礼记・大学》解读;第二期:做人做事与创业的根基――国学文化魅力探析;第三期:学习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通过国学讲座,将传统经典思想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相结合,砥砺学生从经典中汲取做人处事的智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

(五)传统文化公益行

鼓励大学生践行传统文化精神,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学院目前已先后组织10个班级,近500人次到玉林市福利院提供志愿服务,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从中得到提高。

四、经典诵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成效

(一)对经典文本的熟悉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现已有500多名学生诵读经典,其中《大学》诵读过100遍,《论语》50遍,部分学生已将《中庸》诵读100遍,现阶段正在开展诵读《孟子》活动。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大学生们对国学经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们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明白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为人之道。

(二)集体意识、责任意识的增强

大学生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不仅培养了阅读经典的兴趣,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从经典中懂得了做人为学的道理,切实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大部分学生内在心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摒弃惰性,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尊师重道,课堂出勤率和旷课率逐渐降低。学生集体意识增强,学生之间建立起感恩、诚信、互助、互爱的集体精神,同时,他们也学会打开自我的内心,释放自己的正能量,学会积极正面地面对生活。大部分学生摆脱了迷茫的状态,树立信心,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

五、经典诵读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色、学生需要的道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因此,将国学经典作为切入点,利用晨读经典、国学讲座等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基于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实施“经典晨读”活动的实践与经验,本文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可行性与创新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总结出了新的实践经验:

(一)高校辅导员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搭建晨读经典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有利于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将传统经典与学生活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滋养心性,提升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意识。最后,辅导员不仅要鼓励学生成长,更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世,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以诚待人,培养民族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6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从孩子抓起。”我们应将国学经典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孩子从小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那么,将国学经典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可行吗?国学经典应该怎么读?就这两个问题,我将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国学经典?它是指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一般认为是经、史、子、集四部以及蒙学读物“三百千”和“六艺”等的总称。国学经典之所以蕴涵丰富,是因为它根植于中国千百年来社会、历史的特殊环境中,历经了数千年的发酵,发展至今,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有道、佛思想的文化体系,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积淀。

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关键作用,而以国学经典作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经典故事《伯牙绝琴》这个篇目,讲述了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愤然绝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伯牙绝琴”的故事是结朋交友的千古佳话,它流传至今,正是它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除此之外,还有民俗活动、俚语俗语、古典诗词、经典名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人物、风俗节日等,这些知识分布在1-6年级的课文、课后知识拓展、日积月累等板块中,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及中华文明的优秀精神风貌。可以说,小学语文中所选优秀的国学经典文章对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及思想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情感态度起着积极的作用。是小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朱自清也曾在《经典长谈》一书的“序言”中写到:“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国学经典在注重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是对人心灵的熏陶和滋养,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多读国学经典,于己于国都是大有裨益的。一个人的素养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学习国学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小学正是孩子认知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不但能拓展知识量,拓宽知识结构,培养内涵,还可以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在小学阶段将国学经典引入日常教学不仅是可行的,更是时代的召唤、时代的诉求。

国学经典基本涵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中华五千年道德精神的结晶,如何把国学经典引进语文课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仍是一个有待研究探索的问题。我想借用古人的一句话来解决这个问题,即“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虽是一个通俗的道理,但是兴趣使然,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国学经典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轻松有效。

在兴趣建立的基础上,要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融合,不同的经典名著要适合不同的学龄阶段,要适合不同的学习阶层。所以,在融合渗透时,可做以下安排:

一年级:《百家姓》

二年级:《千字文》

三年级:《朱子家训》

四年级:《弟子规》

五年级:《中华上下五千年》

六年级:《论语》、经典文言文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

一、对国学经典的认知

什么是“经典”?经典可以理解为非常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书籍。经典自古流传,很多民族都有其可以称之为“经典”的书籍。这些经典代代相承,绵延不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经典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种精粹的人文遗产,是纯美的文化。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积淀,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经典是经过时空锤炼、文化整合的存在。经典具有博大、精深、高雅的文化特征与审美内涵。经典作品有着不可描述的美,经典能升华人格、洗练灵魂。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之经典、今之经典,可谓国学经典中的经典。唐诗、宋词创造了一个个优美的画面、生动的意境、深邃的意味。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小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得到了新的建构,自我得到了新的提高,这也是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宗旨所在。

经典诵读并不仅仅局限于唐诗和宋词的诵读。先秦、珊骸⒛媳背、唐宋元明清,哪个时期没有经典?近当代的文学也有经典作品的诞生。汉语的经典、国学的经典等等都是学生诵读的对象。古代有经典,现当代有经典,相信未来仍然会有经典的诞生。经典无时不存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仅就文学作品而言,经典就穿越时空、横跨地域。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意义

我国的语文教学从古到今一直注重经典教育,可以说语文教学的历史就是经典教育的历史,语文诵读教育的历史就是经典诵读教育的历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了对国学经典的诵读,而且还为学生专门开列出必读的经典书目,教学理念是显而易见的。

经典诵读可以打破时空,克服生命有限的范围,把小学生引入思想文化的宝库,使其在有思想、有意味的文学世界里流连忘返。而且,透过唯美的语言文字,学生可以窥见美的心灵世界。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与文章的作者、文章中的人物产生互动,与之同哭、同笑。学生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在经典的诵读过程中被开发出来,学生的精神自由开阔起来,他们心灵变得美好起来。

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直接探究到人性的本源,吸取到先人的智慧,启迪自己的理性。就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一个崭新的高度去审视世界。没有一个文化人不是从经典中走出来的,没有一个文化人不是从经典走向生活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教学有利于识字教学顺利进行。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掌握大概3000多个生字,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能够促进学生对生字更好地掌握。小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是记忆力最强的,通过进行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国学经典诵读的开展还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学生通过进行广泛的经典诵读活动,能够积累丰富的好词佳句,进而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能够提高写作水平。在小学中积极开展经典诵读,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端正学生的品行。国学经典使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需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语文教师应每周都为学生布置相关的经典诵读任务。诵读内容可以是课本上的经典诗文、经典寓言故事,也可以是课外的经典名著。通过小学生大量的诵读作品,使其在诵读中进行思考,学生的诵读能力自然就可以得到提高,进而促进经典诵读教学的顺利进行。

语文还可采用朗读比赛的方式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课本上或者课外的经典名作,进行有感情地诵读表演,并且在比赛之后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组织经典诵读比赛的优势在于,能够引起学生对经典诵读的高度重视,学生会在课下进行充足的准备,反复地对参赛经典进行诵读,大大有利于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

经典诵读可以在学生的游戏中开展。在游戏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学,使学生在游戏中培养诵读能力。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分成组,让学生分别扮演经典文章中的人或物,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这样的经典展示游戏中,不仅使学生感到快乐,还使学生深入了解了经典文章中的道理,强化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中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教师应注重经典诵读的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经典文章时,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经典的诵读。这样,学生在诵读中通过寻找问题的答案,锻炼了诵读能力。在教学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渗透,不耽误正常的课堂教学进度,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诵读能力,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8

台三学子的独特气质,源于学校多年来一直把经典诵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将经典诵读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开发了以经典古诗文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吟诵涵泳中增强素质、提高修养。

一、读千古美文 做少年君子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让世界叹为观止。而文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其感染力、影响力,是现代诗文所无法比拟的。

“身教莫如礼,言教莫如诗。”诵读经典诗文。是一种生命的洗礼,是一种智慧的启迪,是一种礼文化的渗透。小学时代,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在小学生中,开展诵读、熟背诗文经典活动,让他们接受经典的熏陶,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修养。

经典诗文浩如烟海,孩子究竟该学哪些诗文呢?我校教师从众多的经典中,精挑细选篇目,编成古诗词校本教材。同时,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如,组织一二年级学习《三字经》,三四年级学习《弟子规》,五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

为了把经典诵读活动落到实处,让诗在学生心中,礼在学生行动中,我校构建了多种经典诵读形式。“课前读”,每天利用语文课预备铃后2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诵读;“课上读”,每周一节校本课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感情地读,体会意境,理解情感;“回家读”,鼓励学生和家长每天诵读5分钟,多读多背从而多用;“假期读”,在每个假期来临之际,学校都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篇目,在学期初,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学子”;“主题读”,按照节日时令或者学校开展的教育主题整合同一主题的古诗文,让学生在比较中鉴赏、提高。学校还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校园网等多种平台,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同时每月还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诵读大王”或“每月一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为了把经典诵读活动向纵深发展,学校大力提倡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深化“张开飞翔的翅膀”课外阅读活动。读书送好“礼”,我校把《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以及学校推荐的经典诵读篇目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重点内容。文社活动蓬勃开展,经典诵读成为了校刊的主要内容。

每年的3月29日,是学校的普通话节。学校将经典诵读与推广普通话结合起来,如开展“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的经典诵读活动,诵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把优美典雅的诗词谱上乐曲,唱出来,把富有哲理、故事情节的经典演出来。形式多样的演出使经典深入人心,阅读经典,在校园中蔚然成风。

为了便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我校还完善了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增添了大量中华经典书籍,还专设古诗文网站,学生可以在网站论坛上发帖交流经典诵读的感受、体会,查找有关经典阅读的资料,进行古诗文背诵的在线游戏等,让学生氤氲在浓厚的文化气息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情感、提高道德修养。我校的周玲同学,原本是内向羞涩、学习成绩一般的小女孩,她为古诗词的魅力所吸引,爱上了经典诵读。经典的熏陶,让她变得落落大方,学习成绩也有了飞跃,在班级中由“丑小鸭”蜕变成了“白天鹅”。2007年7月,经过层层推选,我校的诵读节目《茉莉颂》入选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我爱诵读”专题节目录制,而周玲同学正是这个节目的领诵者。

二、诵中华经典 创校园文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天清晨,我校学生都会诵读经典。孩子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受经典,跨越时空赴亘古的经典之约。

诵读经典是我校构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让经典诵读成为教育活力的源头,成为校园文化的基石”。这是我校开展经典诵读的初衷和目的。因此,学校注重把经典诵读活动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使之成为真正触及学生心灵,将言语德育转变为行动德育的有效途径。文字其表,精神其质。如何让经典诵读的精神内涵深入人心?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渗透:

(一)经典诵读,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古典诗词中充盈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人性美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香九龄,能温席”的孝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博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能从诗句中找到。为了让“礼”文化渗透到整个台三的校园文化中去,学校举行“礼――为人之道安身之本”礼仪系列活动,注重小学生礼仪习惯和文明行为的教育。台三小大队部开设“礼仪讲坛”,“礼仪讲坛”每周一请一个学生或老师选取《三字经》、《增广贤文》、《弟子规》、《论语》等内容讲解礼仪内容。在“礼仪讲坛”讲解后,大队部对各班教室环境、课前准备等进行抽查评比。除此之外,学校宣传栏、黑板报也以礼仪教育的内容为中心,校园中随处可见“不学礼,无以立――《论语》”“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弟子规》”等礼仪警局格言。平日里,学生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常用礼貌语成为习惯。学生看到老师鞠个躬,问声好;见到客人敬个礼,让个道;进到办公室先报告,不在教室、过道喧哗和吵闹;衣帽整齐,着装得体,个个把红领巾佩戴好;集会路队队伍齐,学习用品摆端正,书包时时收整洁,如厕次次讲清洁……

二年四班的家长感慨地对教师说:“真没想到,这么长的《三字经》《弟子规》孩子们竟能背下来,对长辈也更加孝顺有礼了。学校这项活动组织得太好了!”

(二)经典诵读,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

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或许会深深地影响民族的品格,但是,对民族的品格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经受的考验和磨难。越是国难当头,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中国人的报国热情越高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在诗人的笔下就越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宋末文天祥,外敌入侵,国家飘摇,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开展“民族传统教育月”活动中,我校开展诵读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古诗文比赛,举行“读古诗写体会”征文比赛、“读古诗,颂英烈”故事会、“唱古诗,缅英烈”等活动。在“读、唱、演、写、讲”中,民族精神深入学生内心。

(三)经典诵读,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西方文化更多地走进了我们的意识领域。表现得最明显的,莫过于西方节日占据了我国节日的半壁江山,越来越多的洋节日开始包围着我们的孩子。学生对圣诞节津津乐道,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一无所知,或不知所以。《元日》、《清明》、《七夕》、《水调歌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诸多作品就明显包含着各种节日习俗。每一种节日的习俗,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世界与思维方式,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我校每个月都会结合时令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如,2009年“清明节”,我校找到了经典与缅怀英烈的清明文化的结合点,通过组织少年儿童吟诵经典,缅怀英烈,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吟诵会上,既有师生同台表演――《人民英雄纪念碑辞》,又有台上台下互动齐诵《长征》、《清明》,掀起了一阵阵吟诵高潮。

(四)经典诵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古诗词是一幅幅祖国壮丽河山的画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空旷辽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我们将古诗词带给孩子们,也把古老的芬芳带给孩子,把祖国的气息带给孩子。如,学校在国庆节前夕开展“童声同诵一首诗,童心同颂一个家”爱国诗歌吟诵活动。诗歌吟诵通过三个单元进行,分别是“崛起”“我爱您,祖国”“十月的北京”,叙述了从鸦片战争一直到改革开放,中国从东方沉睡的巨龙到崛起的亚洲巨人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响彻云霄的诗句让每个台三小的师生心情澎湃,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近年来,我校还把经典诵读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纳入管理常规,纳入基本功训练,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推动经典诵读目标的全面落实,建设翰墨飘香的经典校园。

三、校园琅琅诵经典 道德建设谱新篇

校园文化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陶冶着师生情操,净化着师生心灵,启迪着师生智慧,提升着师生素质,进而有效地推动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提炼出“书香益智、书香冶情、书香明理、书香健体”的育人模式,提出了“谦谦君子,台三气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项扎实的技能、一手漂亮的书写、一纸好文章、一颗爱心、一身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育人目标,其中“一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则是做人的根本,它包括待人接物、治学思考、个人卫生、环境意识等方面,形成了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色。

经典诵读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关怀我们也落实在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福利院等,为自己身边有困难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爱心小天使”。对育智学校的爱心捐助,我校学生捐款近一万元。“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的人伦美德教育渗透在我校思想道德建设中,少先队大队部在“拗九节”前夕开展了“浓浓拗九粥,深深感恩情”的敬老爱老活动,发动全校学生为长辈熬粥、洗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环保思想,“天人合一”的朴素情怀,我们落实到学生对校园一草一木的爱护,对“一滴水、一度电”的节约,“粒粒皆辛苦”的爱惜粮食教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体现在我校学生对“三坊七巷”改建与保护的关注中,开展了“近代史中的福州人及历史功绩”的综合实践活动。我校学生还曾经在“横街建设我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献计献策。在“福州文明我先行”的文明宣传语的征集活动中,全校学生参与征集近千条的宣传语,每周都向市文明办选送20条优秀文明宣传语,并评选出校园“文明小使者”。我校还发动学生利用环保材料制作“海西心愿卡”,表达学生对“海西明天更美好”的美好祝愿。近年来,我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文明礼仪”和“诚信建设”为抓手,着力培养“海西建设合格小公民”。我校成为“台江区文明礼仪示范校”、“福建省诚信示范校”。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9

现在学生不知道传统文化,缺少模糊科学,从民族的明天来讲,西方科学没有改变世界内心的幸福感。如今,上海,台北的学校都在进行经典教育,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渗入,让学生读经典。作为中学生,很多学生没有读过《三字经》《论语》《道德经》……而国学经典只有通过语文教学这个纽带渗透给学生,怎样渗透呢?主要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经典

1.1 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於经典,两不相损。”《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祭祀之理,制於圣人,载於经典。”

1.2 指宗教典籍

如:《圣经》《古兰经》《大藏经》等。

1.3 指文献典籍

如:李约瑟《中国科技史》,司马迁《史记》,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等。

用一句话简单概括: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

2 学生必须知道为什要读经典

中学生读经典就是因为让他们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朱自清曾在《经典常谈》一书的“序言”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重于文化与人文,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所传递出的与人类普遍命运、终极关怀、人文思想所共通的精神价值,在于其作为民族、国家、社会可以藉此长传不断滋养后人的高尚品性与内质。经典之为经典,正在于其所携带的“形上”价值。没有这一点,经典便称不上经典。

在经济全球化、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让学生多读经典,于己于国,都大有裨益。人的素质单靠学英语和电脑是培养不出来的。人的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中学时期,对于文字已经有了相对较好的理解能力,中学生读经典,不但能培养其内涵,也可以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导向。

3 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

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读什么书是学生时代就养成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常对漫画,杂志,故事类的书比较感兴趣,一让他们读经典,他们常会唉声叹气,说经典乏味难懂,所以应让学生从小学养成读经典的习惯,把经典当作最主要的读物。

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应该以正确的态度,轻松的方式来阅读。只要有正确的态度,有兴趣,有自己的判断力,会活读就好。把阅读经典看作是一件轻松、简单、有效的事情。

第三是绝不能将任何一个经典绝对化,神圣化。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还要阅读生活这部“大书”,关心、参与现实生活的创造,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作为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读不读书,读什么书,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现今社会的应试教育下,很少有学生去读经典。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如果有一点课余时间也耗在影视和网络阅读上。我并不反对影视和网络阅读,并且认为影视和网络确实提供了阅读的新的可能性,扩大了人们的视野,这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显的:有可能削减,以至取消了深度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因此,如果以影视、网络阅读代替经典文本阅读,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读什么书的问题。像鲁迅所说的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阅读—— 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鲁迅大声疾呼:“我们要有批评家”,给青少年的阅读以正确的引导。

经典阅读正是这样的导向: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4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国学经典

我国的国学经典有很多,我个人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完成《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的阅读。而初中阶段则应该阅读四大名著,《庄子》《道德经》《古文观止》。

5 国学经典在我班的渗透过程

(1)每周课时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好合理的计划,才能在保证正常教学,又不给学生增加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渗入。教师要做好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月,每周,每天的阅读计划,按照计划给学生布置阅读经典的任务。至少保证每周一课时的经典阅读。

(2)要求学生准备阅读经典的记录本,记录经典语句,读后感以及对经典内涵的理解,从而明白做人的准则,原则。

(3)要做好五个一。

第一,每天都读经典,可以是一则论语,一章《老子》,也可以是一首古诗。

第二,每周都要写读后感,不限字数,但一定要写出人生道理或者自己最大的收获。

第三,每月都有笔记展览,口语交流。同学可以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第四,每学期都有一次经典阅读竞赛,学期末小组评比。

第五,每学年每名学生至少要读一部完整的经典,并有阅读笔记。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10

关键词:国学经典;阅读关键;策略思考

在任教小学语文教学的不长时间里,在和同仁相关教学实践的切磋中,比较有意义感到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也完全需要思考并强化大语文环境的建设。在大语文环境的建设上扩大小学生的阅读量有着完全的必需,让小学生去读些什么?在当今垃圾读物俯拾皆是的前提下,我们还应当让学生去阅读国学经典。在平时学生之国学经典的阅读中,主要做了这样三个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一、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关键当为阅读兴趣

小学生所能够阅读到的国学经典都是适应小学生去诵读的,无论是《三字经》还是《百家姓》以及越来越丰富而又深刻内涵的经典都是那样的朗朗上口,学生相当易于接受,学生也是那样的喜好于不断地阅读,虽然小学生还没有能够完全和深刻意义上感悟国学经典对自身未来人生的诸多方面的意义,但也通过一定的阅读感受到一定意义上的为人为事的必需。但我们应当看到的现实是小学生的兴趣比较广泛,周围生活的一切他们都感到是那样的陌生,什么都想涉猎,尤其是那些电子游戏可以说是人见人爱的,有的就令不少的小学生爱得爱不释手是一点也不会夸张的。小学生如此之广泛的兴趣,有时也间接甚至就是比较直接地影响着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二、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关键当为感悟意义

我们都知道,让小学生去阅读经典没有一定意义上的感悟是不具实在之阅读意义的。虽然我们在做着让学生去完整地记忆,准确地诵读的工作,虽然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去获得基本的文化熏陶,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对祖国对家乡有基本的感性的认识和爱,但还算不上是比较理想的阅读国学经典,真正意义上学生的经典阅读也需要通过一定事实和事理的感悟去增进一定的比较简单的人生意义和基本价值的感悟。小学生对国学经典意义的感悟,我们不需要就去讲解某些词句的意思和意义,但不可放弃的是为学生讲解一些涉及国学经典内容的故事,让学生不但知其典,更为主要的需要让学生知晓这浓缩着的经典中所蕴含着的生动而又形象的故事,让学生知晓一个个典型形象之典型意义。譬如让学生去诵读诸葛亮的《诫子书》时,给学生去讲有关的故事。首先告诉学生这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的前后共写着10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所提出的严格要求。围绕这10个方面的内容,我们从诸葛亮一生中找到了许许多多光彩照人的故事。有的是老师为学生去提供的,有的就是学生已经熟悉过的,有的则是学生从相关资料中获取的。学生们听着老师那精彩的讲述,学生们相互之间交流着自己的获取,不仅仅就是对诸葛亮人格的崇敬,就是一个个学生自己也是那样的感到获益匪浅。窃以为,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我们不需要让学生能够字字落实意义上的感悟,但需要学生能够做到基本意义上的感悟。

三、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关键当为践行指导

应当说,我们所面对的还都是些小学生,但岁月如梭,现在的小学生一眨眼的功夫就是青少年。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潜在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青少年乃至其未来进行奠基。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利于学生成长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这就从相关意义上讲,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还不能简单停留在读和悟上,更应当去理直气壮地做好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践行指导。怎样去做这些方面的指导?我们无需去做枯燥乏味的说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学生所能开展的喜闻乐见的活动,我们也可以让小学生去从身边许许多多微乎其微的事情做起,那些都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譬如和学生去诵读《诫子书》中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完全可以让学生去做“俭以养德”的实践。作为一般的城镇以外学校,学生基本都在校伙食,让学生在伙食时珍惜那一粒粒粮食,养成一种节俭的良好习惯就可以从点滴的“一粒米”去做起。学生也就可以在自己的点滴中开始意识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相关意义,开始意识到农民伯伯的辛苦,农民祖辈的伟大,一切感恩之情则可从这比较简单的践行活动中油然而生。学生践行活动的开展能够比较有意义告诉我们的是:阅读国学经典学生的践行指导所包涵着的范围比较广泛,形式也应当是完全意义上的不拘一格,必须去做有心人、热心人,促使阅读国学经典以及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够相辅相成,能够比翼齐飞。

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关键策略应当是多元的,笔者所思考和实践还不尽完全意义上的全面,也不可能就是理想意义上的全面。作为教师,需从自身所肩负着的育人质量上去思考动态发展的国学经典阅读指导的关键策略。

参考文献:

[1]常莉.论国学经典教育――引经典入课堂[J].考试周刊.2013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