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42:58

农业供给侧改革篇1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连跨两个500亿千克台阶,连续3年在6000亿千克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民收入年均增长9.5%,连续6年实现“两个高于”,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9∶1.0以下,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但好的形势遮不住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当前,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及透支利用等突出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就必须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上着力,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加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闯关过坎的关键举措,是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抓住了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求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的跃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突出抓好“六大任务”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当前要突出抓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6项重点任务。

调结构,就是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合理开发各类农业资源,统筹粮经饲发展,大力发展肉蛋奶鱼、果菜菌茶等,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生产,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供给。

提品质,就是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培育品牌,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任度。

促融合,就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满足社会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

去库存,就是加快消化个别农产品的积压库存,千方百计把过大的库存量减下来,积极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生产,特别要加快玉米库存消化,减少陈化损失。

降成本,就是着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实现节本增效,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

补短板,就是大力弥补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既要补农业基本建设之短,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又要补农业生态环境之短,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使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一号文件指出,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5333.3万公顷、力争建成6666.7万公顷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666.7万公顷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提高粮食产能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调减掉粮食产能。

决不能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等同于压缩粮食生产,决不能搞运动式调整,务必要保住粮食生产能力。粮食生产要尊重市场规律,顺应供求变化,适时适度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要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快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把粮食生产的良种良法运用好。要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大对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利益补偿机制,真正使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能的责任落实、举措落地。

农业供给侧改革篇2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加快深化农村改革。就现实来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病症是资源要素的错配扭曲,病因在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就必须通过改革来推动结构性调整,要因地制宜推进“三权分置”改革,让农村土地要素焕发发展活力;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实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收入;要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助推现代农业发展;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业供给侧结构中的市场因素、生产要素以及生产主体,实现农业供给的全面改革。

首先要加快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既包括对旧制度的完善,以匡正现有不足;也包括新制度的制定,以弥补现有缺陷。在对于旧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实际,以改善农业发展滞后现状为责任,实现农业制度改革的与时俱进。比如决策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补贴制度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以实现农业制度体系建设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注重增加新制度的供给。处于农业现代化探索性发展阶段的我们,仍旧面临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矛盾,所以制度建设问题一直很重要。我们要重视制度建设,保障农村供给侧改革的先进性和实效性,努力实践、大胆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其次要加大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农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先进的技术是保证农业发展的关键。我国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技术创新需要加强对农业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通过各科研机构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部门特色,挖掘潜在发展空间。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对于农业发展的经济与物质支持。此外,还可以通过鼓励创办农村科技企业,在研发储备、研发技术以及部分非生产类环节增添新型设备,从而保证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通过颁布激励政策,鼓励全员支持农业发展、农业科研的热情,为发展技术创新、推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努力。

再次要大力提升劳动者素质。作为生产活动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对于推动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我继续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让社会全员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是改善现有农村生产效率的关键。要提升劳动者素质,就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建设和完善。义务教育在农村的普及和成人教育在农村的推广,都是提高务农人员素质的有效措施。劳动者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及时更新,则是保证劳动作业专业化、高效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直接因素。

农业供给侧改革篇3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187-0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期间的发展主线,已引起各界的关注。然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工业方面更容易被重视,在农业方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往被忽略。尽管如此,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与急迫性还是很明显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三农”发展新难题、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路径。漳州是农业大市,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产量在省内占据绝对优势,这种以产量目标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常常发生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甚至出现农产品卖难的问题,究其根源就是农产品供给体系中的结构性失衡。因此探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农业供给体系的现状与困境

在全球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农产品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市场价格运行波动,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市场价格呈下跌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民面临农产品销售不畅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感到利润微薄甚至亏损。要认识和解决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必须从农业供给结构去找根源和对策。近年来,漳州农业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新问题。2015年漳州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3.4∶48.5∶38.1,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增幅居全省第三位,九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主要有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林竹、中药材、畜牧、水产等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漳州农业也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近年来的水果(荔枝、龙眼、香蕉)低价滞销大大地打击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出现了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是出现大量农产品过剩滞销、价低,另一方面新兴需求(如绿色、安全)却得不到满足,这种供需结构性的扭曲已经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总体上表现为四大失衡。

一是投入结构失衡。过于重视与产量有关的化肥和农药等无机物的投入而忽视与质量相关的有机肥和人的要素的投入,造成产量增加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残超标问题,严重影响市场销售。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早已不是满足吃饱问题,而是要吃好、讲品质、讲安全、讲休闲、讲养生,这就是消费升级的新常态。如果不对漳州农业的要素投入进行结构性调整,不仅不能实现漳州农业的提效,还会导致环境资源的浪费,影响到漳州生态环境的改善。投入结构的改革是构建高质量、有效率的农业供给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生产与销售失衡。从农业竞争趋势看,市场竞争的层次已经由单个产品、产业环节的竞争向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转化。目前部分农产品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一些低端农产品却出现滞销积压卖难的问题,造成农业生产资源和生态资源的浪费。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市场平台、信息系统、营销方式上进行结构性改革,如优先扶持农村电商,实现网络全覆盖,教会农民使用网络。解决农产品供给需求不对称的问题。

三是产业链失衡。漳州的农产品多数以初级产品或半成品的形式出售,产品的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特别是在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干部政绩指标考核体系不科学的情况下,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工业,忽视农业产业链的配套建设,以致农业的其产业升级、跨界融合发展大大落后于工业。从国际经验看,进入中高收入的国家,第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形成第六产业(1×2×3=6,1+2+3=6)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失衡。漳州农业大市、生态良好,在厦漳泉都市区建设中漳州以生态优先,为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生态效益明显。为确保厦门的水源地的生态质量,农业种植结构必须与之适应,然而,由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系建设尚未健全,难以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产品的价值难以物化和体现。因此,必须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扬长补短,为改善生态资源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要通过补偿机制的完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不仅要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还要挖掘农业的生态和社会功能。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为实现绿色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为补齐三农中的短板,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寻找对策。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形成农业“升级版”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抓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当前要突出抓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六项重点任务。联系漳州农业的发展实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一)去库存、调结构,创造新供给

漳州是花果之城、渔米之乡,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漳州特有的农业种质资源丰富。从去库存的角度看,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漳州一直被定位为农业大市,以运动式、排浪式的思维布局产业格局造成农产品结构单一,部分产能过剩(如荔枝、蜜柚)严重,去库存是漳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通过去库存才能为新供给腾出空间,实现调结构促升级的目的。一要通过挖掘推出本地优质品种,实现漳州农业个性化定制。通过寻找本地优质品种,培育形成漳州的特色农业,彰显漳州味的魅力。并通过互联网的平台与消费者实现无缝对接,通过订单推动漳州农业走出个性化定制的新模式,这是农业区域优势的核心,是实现漳州农业差异化发展有效路径,漳州生态条件在福建位居首位,发展原生态农业,率先建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示范区优势明显。去年出台的《漳州市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漳政综〔2015〕181号)》文件包涵了众多对漳州农业种质资源和传承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支持鼓励乡村“创客”对农村本土特色种源保护的政策,很有针对性,要在去库存与调结构中很好地落实。二要通过品种改良,创造新供给。漳州农业产能大,基础好,漳台农业合作走在全国的前列,要学习借鉴我国台湾农业创新发展的经验,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研究漳州现有产业的品种改良,科学布局,避免一哄而上,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如云霄马铺乡改良淮山与技术的做法对漳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有启发和示范作用。

(二)补短板、降成本,增强新动能

制约农业发展的“短板”问题最突出的是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和耕地质量的下降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下,一些现代生产要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短板”,如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等都是“十三五”时期农业生产中要解决的“短板”问题。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要侧重补上现代生产要素的“新短板”,通过发展“互联网+”,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补上现代农业发展中新生产要素的“新短板”。

从降低农业成本的角度看,当前的农业生产是用高成本维系着高产量,农业投入的边际效益趋于下降的现象不被重视,盲目扩大再生产导致增产不增收。要降低农业的成本,一是要转变农业发展理念,从以前注重农业的数量增长转变为注重农业的质量提升,由注重物质的要素投入转变为农业的科技创新,转变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二要实施基地化生产,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组织农民加入基地化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降低生产成本。三要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服务,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三)促融合、挖潜力,拓展新空间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挖掘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农耕文化与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满足社会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漳州农业虽然体量大,但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提高比较收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互补与融合,将农业种养殖环节的第一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制造环节的第二产业、以及相关产品销售服务环节的第三产业结合起来,相互融合发展,实现消费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加工者的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惠及整个社会的发展目的。当前促进产业融合的重点是:一要扶持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拓宽跨业融合的渠道,如推动“农田托管、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农产品电商”等业态的发展;要促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业等深度融合,漳州生态优良、农村旅游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健康养老产业;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二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建立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作用。三要创新农村新业态,出台支持发展景观休闲农业、健康养生农业、创意农业、都市型农业等政策,实施产业政策引导。

三、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选择科学改革路径。

(一)培养和发现新农人

新农人是指对“三农”事业充满情怀、富有理想、敢于创新的新型农业经营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原则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提高资源要素的生产效率,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同样,农业供给侧改革不能走政府包办之路,要发挥农业生产主体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不断涌现的各种人才是引领农业转型升级的带路人,是实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要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培养和发现“五新”新农人,一是发展理念新,有生态农业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强调生态自觉;二是思维新,有互联网思维,能将互联网融于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三是营销新,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四是组织形式新,以自组织方式建立平台,分享经验、交流情感、自律自励、抱团发声;五是知识新,有将其他行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技术手段、商业模式灵活运用到农业领域的知识。培养和发现新农人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目前农村电商的良性发展都与培养和发现新农人有关。

(二)培育创新型经营主体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农业的创新源于乡村“创客”的劳动。企业能够推动“创客”的创新成果向产业化转化,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乡村“创客”的融合发展,为乡村“创客”的创新活动提供平台,设立实验室或创意空间,对于接受和帮助乡村“创客”取得创新成果的经营主体要给予支持和奖励,并通过有计划地选派农村和农业专家深入经营主体开展创新指导,推动企业与乡村“创客”的共同成长。当前要引导乡村“创客”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鼓励乡村“创客”领办创办合作社、成立家庭农场,将他们作为实施“互联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力量。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产品营销的优势和作用,与农民特别是种、养业能手在一个产业链条上合理分工、携手共赢,共同发展市场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要通过制定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使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与自主创业者有权享受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用地、物流等优惠政策;要加强对创新型经营主体的指导与服务,并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范围,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户的对接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三)促进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都市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类型,是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综合高效现代农业,能有效地带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漳州提出打造“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目标定位为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开辟了通道,漳州农业的供给侧改革要服务于漳州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推动漳州生态城市的发展。从供给侧看,发展全市的都市生态农业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完善土地承包制,延长土地承包期,推动土地两权分置的改革,解决限制都市生态农业建设和功能发挥的土地承包期问题;二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解决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三是谋划“十三五”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指导漳州都市生态农业专项发展规划的编制,以引导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可以借鉴长泰县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经验,建设都市生态农业的示范区,探索产城融合、产村融合的发展模式,以新型城镇化和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探寻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策。

参考文献:

[1]于江,王乐乐.陕西省农产品物流系统建设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2(7)

[2]朱满德,刘超.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的探索与创新[J].南方农村,2010(3)

[3]李尚芳,用城乡统筹的办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农业供给侧改革篇4

目标是农业现代化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从本质上讲,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在供给侧实现现代化。无论是过去提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这现代农业十字内涵,还是如今讲的“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现代农业发展十六字道路,其实都侧重于农业供给侧的提升,也都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显然,农业供给侧改革也应围绕这些方面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生产供给已不仅是为满足数量的需求,已开始转向品种和质量也要契合消费者需要,这与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农业供给侧改革应该改什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当前,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薄弱环节的建设,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农业供给侧改革中新老问题交织。新的问题是粮食生产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国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已连续三年超过1.2万亿斤与440公斤大关,粮食供应充足。忧的是由于我国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进口冲击严重,2015年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进口将高达创纪录的1.2亿吨,粮食特别是玉米库存高企,粮食流通不畅,财政压力加大。为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短期来看,迫切需要去玉米、水稻和小麦库存,以缓解库存和财政压力。长期来看,更需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我国化肥与农药利用粗放,2015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仅为35.2%,比欧美等国低15-30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为36.6%,比欧美等国低15-25个百分点。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导致了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应特别注重减少化肥与农药不合理使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补短板涉及的却是老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小农水”建设滞后,全国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东北黑土地等土壤质量退化,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不强,都是我国长久以来需要关注的农业基础性环节。部分优质农产品结构性短缺问题长期存在,与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都是未来须补的短板。

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与粮食安

全观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粮食与食物观既提出了创新理念,又秉持了坚守理念。需要坚守的理念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要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保耕地、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要求,不能因为一段时期粮食结构性过剩就放松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依然要常抓不懈,一以贯之。

创新理念是,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和食物供应存在结构性矛盾。农业不仅是种植业,种植业只是狭义的农业。今后应树立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大农业观念。食物供应以粮食为主但又不止是粮食那么简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的需求已经逐渐从吃饱转向吃好,食物多样化、营养、质量安全成为新的需求。粮食更多地满足的是人的热量消耗即吃饱,合理膳食则需要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鱼等综合搭配。所以,在粮食安全之上,还需要树立大食物观念,综合保障粮油蔬果肉蛋奶鱼的平衡供应。

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动力

农业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会议提出需依靠的引领力量与动力。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同时要注重让农民分享成果。农业经营规模小而散是农业生产效率效益低的核心原因之一。因此,依托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以及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成为降成本、增效益,引领农业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不忘共享理念,要注重让农民分享发展成果。

农业供给侧改革篇5

【关键词】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重点任务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

调结构,就是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合理开发各类农业资源,统筹粮经饲发展,大力发展肉蛋奶鱼、果菜菌茶等,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生产,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供给。

提品质,就是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培育品牌,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任度。

促融合,就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满足社会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

去库存,就是加快消化个别农产品的积压库存,千方百计把过大的库存量减下来,积极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生产,特别要加快玉米库存消化,减少陈化损失。

降成本,就是着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实现节本增效,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

补短板,就是大力弥补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既要补农业基本建设之短,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又要补农业生态环境之短,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二、安阳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

(一)特色优势产业较为突出,发展较快

安阳县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加大服务力度,突出扶持好泰丰食品、银江面业、纳川三农一批重点龙头企业,积极推广“公司+基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以面品加工、瓜菜菌种植、畜牧养殖、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等为主的五大特色产业优势,促进了“种、养、加”融合发展,带动了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特色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迅速

汤阴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题,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重点培育都市休闲农业;将都市休闲农业作为拓展农业外延、丰富农业内涵的重点工作,依托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民间资本投资等方式发展都市休闲农业。

截至2016年8月,该县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141个,新(在)建休闲农业园区、休闲农庄、民俗村、“农家乐”30多个,民间资本投资到位额4.7亿元,有效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延伸和链接。

(三)农业产业化思路不断创新

林州市按照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对五大农业主导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逐步建立一批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形成优势产业链。该市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作为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的重中之重,制定一系列扶持龙头企业和新型合作组织的优惠政策,不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带动能力。

(四)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文明提升

汤阴县坚持三大战略:科技兴农、质量强农、生态立农。在生态立农方面,该县通过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来保持土壤生态,提高森林覆盖率,最终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三、安阳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大宗农产品数量型供给与质量型需求不相适应

安阳粮食虽然产量大,但优质率远远满足不了新兴需求下的农产品多样化、高标准、高品质要求。以安阳的优势主导农产品小麦为例,加工适应性差、品质不协调、用途受限的品种占比过高,相对于市场对优质品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农产品加工初级型供给与中高端需求不相适应

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安阳种植、养殖加工业的初级加工产品仍占据着主导地位,生产的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原料产品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市场需求旺盛、利润丰厚的专用粉的供给量不足。

(三)传统的生产方式与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不相适应

一是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不高。目前安阳农业生产家庭经营规模偏小。二是农产品生产的绿色化程度不高。三是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不高。有一些农产品或没有标准,或标准陈旧,或只有区域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急待进一步健全、更新和完善。四是农业生产者的职业化程度不高。

四、安阳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

(一)做大做强优势农业,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安阳小麦深加工产业;玉米深加工产业;蔬菜水果深加工产业;禽类及小类家畜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优势农业,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特色小品种和土特产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加快现代种业创新,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进一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二)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大力调整粮食结构.拓宽粮食产品销路;调整品类结构,实现粮食品类的多样化。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类粮食,以多样化的产品满足社会需求,降低市场风险;调整粮食品质结构,实现粮食品种优质化,走优质高产增效之路。

(三)推进绿色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风险管理和属地责任,加大抽检监测力度。

(四)推进创新驱动,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推进重大科研攻关和技术模式创新。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集中突破粮食丰产增效、畜禽良种培育、畜牧业、智慧农业、农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中低产田改良、农业面源等重大技术及装备。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围绕节本增效、生态环境和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做优做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国祥.供给侧改革与我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J].农经,2016,(01).

[2]杨慧.正确认识和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6,(05).

农业供给侧改革篇6

仓廪实而知礼节,粮食足则天下安。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一项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约12400亿斤,同比增长2.4%,连续3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实现了建国以来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十二连增”,与此同时,结构性问题却日益凸显,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那么,如何有效推进粮食“去库存调结构”,减轻农产品库存压力?

“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思路,并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对此,不少代表和委员在两会期间也纷纷呼吁,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通过增加要素投入,调整种养结构,增强农业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提升农产品品质安全和质量,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样化的农产品消费需求。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重点是农产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因此,首先要处理好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和特色农产品供给,不断增加销路好、效益高的农产品生产。适当调减滞销、库存多的品种生产,减少一般、过剩农产品供应和无效、低端供给。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韩长赋还指出,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目前库存压力最大的是玉米,所以去库存更多指的是去玉米库存,减少玉米产能,刺激下游加工企业收购国储玉米。”韩长赋说,另外,还需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和粮食收储政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农业供给侧改革篇7

关键词:农业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作了全面阐述和部署,在农业领域,为化解目前中国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正进行着一次巨大的结构性调整。勉县是汉中市的农业大县,按照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安排,正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三大任务,有很强的紧迫性、挑战性,本文对勉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分析和思考。

一、勉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1.粮食价格偏低,影响农民增收

勉县地处汉中盆地,物产丰富,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在全国粮食生产取得十二连增,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大背景下,勉县的粮食价格也遭遇连续下滑的困境,农民增产但不增收,特别是今年的玉米、油菜籽价格处于近年最低价位,在土地贫瘠、产量低的地方,除去化肥、农药等成本,保本或亏本生产就不可避免。卖粮收入目前还是勉县大多数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粮食价格低,大多数农民待价而沽,望粮发愁,在粮食价格短期上扬无望的情况下,农民增收也无望。

2.精准扶贫的迫切需要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勉县正在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迫切需要农业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农村贫困户缺资金、技能,没有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传统的农产品遭遇近几年粮食价格低迷,无疑是雪上加霜。精准扶贫就要从当地的青山绿水,自然资源出发,立足当地的产业秉赋、产业现状和市场前景,引导他们调整产业、生产结构,实现市场供给有效、多元。如陕旅集团在武侯镇实施的旅游扶贫项目――山花工程,依托勉县的三国旅游文化市场,对周边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带动他们脱贫致富,开辟了产业转型、精准扶贫的新路径。另一方面,要完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作用,做到办最急需办的事,切实改善农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决不允许扶贫资金被贪腐的现象存。因此,把“投入侧”作为扶贫“供给侧”管理的重点,而不是只注重扶贫结果验收,扶贫“供给侧”也要进行改革。

3.粮食供求存在矛盾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市场前景看好,同时又希望价格相对于普通农产品不要太高,实现物美价廉的期望。目前,勉县农村大量的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为增产大量使用化肥,使用农家肥已成历史;锄禾日当午的劳动场景已不存在,取而代之大量使用灭草剂、农药――,这样生产的农产品既没有成本价格优势,更没有质量安全保障、品质竞争力,无法与外地品牌竞争,当地的市场份额被挤占,需求不足而积压严重。

4.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过去为了解决温饱、农民增产增收,只有农业增产才认为农业形势好,导致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和水资源,滥用化肥农药来追求增产,甚至冒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开荒种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对土地、水等资源的总量和使用强度超合理程度。目前看来片面追求农业增产已经不合时宜,得不偿失,不具有可持续性,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优化农业结构,改变生产方式,突出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优质高效作物种植,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二、扎实推进勉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降农业成本增农民收益

目前,勉县的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已结束,土地流转因地方差异而不同程度展开,通过转包、合作、托管等形式,已形成适度规模化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大量减少劳动力的投入,大幅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了农业效益。同时,农民因流转土地,每亩获得600元左右的流转费用,不但解决了缺乏劳动力、亏本生产经营的困难,还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2.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汉中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汉中大米、茶叶、中药材等早已享誉全国,在人们消费水平升级,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青睐有加的市场环境下,勉县农业要高举绿色发展大旗,要从一味追求数量、产量的作法转变到追求质量安全和数量统筹兼顾的道路上来,真正做到不使用化肥而使用有机肥料,人工除草而非灭草剂,生物灭虫而非农药,建立生产、流通、销售档案。这样生产的农产品产量没有普通生产的产量高,投入的劳动力也多,但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且市场需求旺盛,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增加。

3.树立大农业观,拓宽发展思路

在粮食增产不增收的困境下,迫切需要转变传统农业观念,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认真分析论证,勉县确立了“压麦扩油、压粮扩经”的农业发展战略,对传统农业结构进行了大调整。

勉县是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旅游地之一,又是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近年来勉县旅游人数逐年攀升,旅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勉县要抓住旅游市场大发展带来的商机,依托油菜花、有机茶园等,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挖掘汉江、漾家河沿岸河滩、湿地资源,打造小而精的休闲、度假景点;对农家乐的餐饮、客房、礼仪等进行培训、规范,让农家乐成为产业转型的重要渠道;在申遗成功的基础上,继承和弘扬五节龙、板凳龙、定军战鼓等勉县地方的传统文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既传播勉县乡土文化,又带动经济发展。

4.补农业农村短板

首先要持续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拓宽机耕路,掏挖、铺设U形渠、排洪渠;在镇村已建信息田园服务网站的基础上,推进行政村通光纤工程,逐步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2015年秋,勉县在部分村建立省级耕地地力监测点3个,为保护耕地环境,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其次,在勉县已建成部级、省级、市级现代化农业园区,新型农业主体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要重点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以粮油、畜禽食品、果蔬等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占有率,着力在农产品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做文章,打造更多的勉县农业品牌产品,提高勉县现代农业水平。

农业供给侧改革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供给侧改革;结构调整

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而以农业机械化为基础、生产技术科学化作为动力源泉、农业信息化为重要技术手段的现代农业,将是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力向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发展的有效方式。现代农业是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高水平工业体系下制造的生产资料和实施科学管理的社会化农业,是一个综合的农业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完整发扬中国传统农业优良传统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现代工业为载体运用先进科学理论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以市场经济的需要为出发点,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基本目标、生产方式、发展方向存在着很多不同点。由此看来,现代农业是一种商业性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大产业部门一体化经营,形成一个由市场导向与农业发展相关的、为农业发展服务的产业群体,产业群内部结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彼此间及时传递市场信息,以科技成果、市场信息和各种物质资源支撑农业的各个环节发展。

而我国农业如今已从重视产品的数量转换到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使农民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入到农业领域,调整农业结构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增强农业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破解我国农业发展困境。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困境

当前我国现代农业面临诸多矛盾和难题,在粮食生产上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农资生产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等因素的影响和挑战;国内外农业资源配置扭曲严重,国内过高的粮食生产成本在海外不具备竞争优势,增产越多亏损越多等等问题。

1.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低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农业产业经营组织间的重新组合而形成的新的经营制度。我国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主要表现为:(1)主导带动能力不足;(2)农民的整体组织化水平不高,仍是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3)与龙头企业合作的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农副产品未能形成国内知名品牌。由于没有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管理,农民处于分散式的事实,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普遍难以有更大的提高;(4)由于现代农业要求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而我国农业土地使用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要实现土地的集中使用,就需要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

2.从业农民素质过低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都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自身文化水平低。在传统农业中依靠前辈对农业生产的经验进行传承积累获得必要的生产技能。但是现代农业的特点决定了传统农民的命运,即不适合在现有的文化知识水平上从事现代农业的生产。劳动力是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一切规划和方案的实施都要依靠农业从业者来操作,离开这一因素,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一句空谈,农业从业者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其所完成工作的质量。现代农业的高标准要求与传统农民的低技术水平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3.基础设施薄弱,缺少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农业的基础设施正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生产一切物质资料的基础,是从事农业劳动的根本保障。资金的匮乏、平常维护和保养的缺失、建设年底的久远等诸多因素造成境内各项农业设施的陈旧、毁坏和废弃,给发展现代农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是水电管网、农业机械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耕种期拉闸限电、收割期缺少机械的情况尤为突出。

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助推剂,是在其它现有基础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农业生产和发展水平的最有利因素。若没有完善的措施,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滞后不前。

4.社会资金准入和招商机制不明确

合理吸引和利用外来资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强有力措施,是殊为关键的一点。社会资金的匮乏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宣传的力度不够,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最为重要的准入机制的不明确。在招商过程中,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透明的招商机制。对待大规模投资与小额投资的不同态度,让进行初期接触,开展先期小额投资的企业产生顾虑。打击了外来资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和影响。

5.农村金融和保险发展滞后

近年来,尽管政府各个部门对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取得了共识,但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难度大,监管部门担心出现系统性风险,在政策上采取了严格的准入政策,导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需求。大多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中小型农业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加上申请手续繁复、隐易费用高等问题,很难从正规金融获得信贷支持,而小额信贷等扶持性贷款规模又较小,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壮大。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是优化供给结构,通过结构优化改善供给、满足需求。

1.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二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三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四是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避免土地掠夺式经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2.农业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结构调整,提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动,能够减轻国内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压力,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结构调整的主体主要是新型经营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们是商品农产品供给的主体,也是现代农业的主体。

3.粮食供给改革。通过粮食供给改革,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粮食供给包括粮食最低保护价格的改革以及现有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近年来,粮食领域出现了“三量齐增”的现象,即产量增、进口量增、储存量增,这是由于没能正确运用最低保护价政策和收储政策而造成的后果。

4.全产业链条的变革。既包括农产品生产,也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运和营销。供给侧是相对的,相对农产品加工业,种养业是供给侧,但相对于农产品消费终端需求,种养加销都是供给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优化农产品生产,还要优化农产品加工、储运和流通,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品相、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产业领域的变革,不仅要提供满足农产品需求的有效供给,还要开发满足与农业多功能性相伴而生的服务性需求的有效供给,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为消费者提供亲近自然、回归乡村的消费体验和服务。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围绕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更加契合市场需求,更有利于资源优势发挥和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供给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1.优化产品结构。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加销路好、效益高的农产品生产,调减滞销品种生产。当前突出的是适度调减玉米等供过于求的农产品生产,推进粮改豆、粮改饲,适度控制玉米生产,促进供求平衡。要树立大农业观念,合理调整粮食统计口径,科学开发各种农业资源,引导各地不仅盯着耕地、盯着粮油调,而且盯着山海、盯着林草调,统筹粮经饲发展,推动肉蛋奶鱼、果菜菌菇全面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供给。要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发力,推升我国食品和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门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调优品质,培育品牌,形成品牌担保品质、优价激励优质的正向激励机制。

2.优化区域结构。现代农业发展要形成优势产区集聚,完善扶持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的政策,形成区域分工合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生产力布局。认清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这是在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个别品种供过于求背景下的调整改革,是在全国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产区基本形成下的调整改革。区域品种结构优化要稳定基本面,重在“边际调整”,对生态问题突出地区、气候不适宜地区有计划地进行一些退耕、休耕、轮作,促进产品供求平衡的改善,增加生态产品供给。粮食主产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重在“内涵式”调整,着力调优品质、节本增效,推广清洁生产方式和循环农业模式。

3.优化业态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拉动农业产加销全产业链条,推进一体化经营,整合产业链、共享价值链,以工补农、以商补农、以游补农,发展壮大新业态、新产业。一方面要抓住电子商务引发营销革命,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方位变革,让各地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的“无形之网”,实现卖全国、销全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我国旅游消费持续升温的契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把这种休闲性、体验式的旅游市场做大做好,让更多农民参与进来,从中受益增收。旅游消费是温饱之后的升级型消费,农村观光旅游具有大众性、休闲性、常态化的特点,市场越来越大,正处在井喷式增长阶段。乡村旅游既依托农业功能拓展快速发展,又有力地推动农业产加销经营方式的变革。

4.优化经营体系结构。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素质和规模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供给的质量效率,也是影响农业成本的重要因素。优化经营体系结构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在稳定完善农户家庭经营基本格局基础上,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既要发展土地流转型的规模经营,又要发展服务引领型的规模经营,形成多元复合、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格局。土地规模经营的大小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密切,农村土地种植地域的多少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机械化水平、社会化服务密切相关。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破解也不是一日之功,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把解决短期矛盾与化解长期制约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充分尊重农民和其他经营者的主体地位,确保现代农业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下快速推进。

参考文献:

[1]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02):104-115

[2]韩一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思路及对策[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6(06):53-54

[3]韩长赋,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学习贯彻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农村工作通讯,2015(03):16-18

农业供给侧改革篇9

彩云之南,四季如春,初冬时节,这里依旧繁花似锦,风轻云淡,瑰丽的民族文化和绝美的自然景观在这里交织汇集,使云南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和宜居之地。11月5日,以“‘互联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的2016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举办。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论坛上强调,要尽快形成统筹线上线下农业发展的思路,大力推动互联网与“三农”工作融合,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屈冬玉指出,统筹线上线下农业发展,推动互联网与“三农”工作融合,可以激发农业农村的内生动力,实现节本提质增效;可以推动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新渠道;可以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高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快捷性,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可以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提升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水平,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屈冬玉要求,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要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目标,要努力加出三个“新”:加出一个新农业,瞄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推动农业互联网由消费型为主向生产型与消费型并重转变,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加出一个新农村,瞄准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新要求,推动由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互动融合转变,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加出一个新农民,瞄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推动由传统农民种地为主向新型职业农民种地为主转变,让农民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职业。

云南省副省长张祖林表示,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农业信息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动力、促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擎作用。

江西省副省长尹建业、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许世卫、中共洛川县委常委、副县长陈耀忠等领导和有关专家分别在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通过解读国家有关政策文件、展望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交流“互联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等,与大家分享不同视角下的“互联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尹建业:以智慧农业引领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必须智能化。江西省副省长尹建业介绍,从2015年开始,江西省就以“生产智能化、经营电商化、应用数据化、信息便捷化”为总体目标,创新性地应用ppp模式,借助专业力量,融合三大电信运营商及电商巨头等各方优势,发挥省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全省推进智慧农业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智慧农业“123+n”建设构架初具雏形,江西农业数据云、农业指挥调度中心、12316资讯服务中心已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农产品电商平台、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均已上线运行,正邦集团、双胞胎集团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率先应用农业物联网,有30家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农业物联网示范区,55家县级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建成营业,建成村级益农信息社687家。2015年,江西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163%。

“推进智慧农业的实践表明,没有信息化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就是空谈。只有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重构传统农业,才能真正促使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创新农产品流通的业态。”尹建业表示,今后几年,我们将以智慧农业为抓手,利用“互联网+”这条高速公路,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坚持生产智能化、经营电商化、应用数据化和信息便捷化,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步伐,力争到2020年,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达到60%以上。

许世卫:加强农业展望信息分享

“如何提高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如何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我们还有很多方面要努力。”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许世卫认为,信息的引导很重要。通过农业展望,预测未来变化,可以辅助农业主体科学生产和有效经营,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推动消费理念升级和政府宏观政策,中国展望报告,提升农业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国已经具备了定期农业展望报告的能力,我们连续举办了2014年、2015年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开启了中国提前农产品市场信号、主动应对市场变化的现代市场管理新篇章,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影响,初步建立了中国农业展望制度。”如何加强农业展望信息分享?在许世卫看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提高数据意识和互联网意识,引导创新性思维方式。二是突破新型工具研制和模型方法研究,增强技术支撑力量。三是培育信息分享与服务主导模式,完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构建权威、统一的农业信息窗口,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主导模式,解决我国农业信息渠道不集中、时间不统一、解读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四是探索信息分享新模式,实现各主体的数据众筹和资源共享。

许世卫表示,农业展望将为生产者、经营者、决策者提供一分力量,提供一种选择。农业展望的进步是我国农业市场化信息化进步的一种新表现、新方式。

占锦川:农业大数据探索与应用

数据资源现已经成为国家新型资源,数据也已经成为国家的竞争力。上海农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占锦川从大数据促进农业电商发展、上农信农业大数据实践、上海农业大数据下一步工作等三方面做了分享。

占锦川介绍,上农信旗下的菜管家自2009年上线以来,依托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和广泛的农业基地联盟,已发展成为中国知名的优质农产品第三方电子商务订购平台。通过数据,可以看到对客户的分析,对订单消费产品的分析,包括订单价格分析、会员年龄段、消费产品的分类。这样,大数据就指导电商发展,可以调整供应量。

“大数据+农业=智慧农业。”占锦川认为,我们的大数据应用之一是农产品价格监测,从分析到有一整套模式;应用之二是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把全要素、全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应用之三是农产品追溯平台,它应用了互联网设备。应用之四是农用无人机,有固定翼和八旋翼无人机,建立一个物联网示范点,辐射周边一片同类区域。

对于上海农业大数据未来发展。占锦川表示,一方面要加强建设大数据共享平台,推进涉农数据共享。另一方面是绿叶菜大数据的建设。依托农产品价格信息监测平台和蔬菜园艺场田间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绿叶菜生产管理、投入品监管等等。

“大数据技术与农业领域的深入结合,将深刻影响我国农业市场监测预警、智慧农业的生产管理。我们一直坚持在农业领域做信息化,虽然历经波折,但我们相信未来会更好。”占锦川充满信心地说。

陈耀忠:品牌助推洛川苹果走向世界

洛川地处陕西北部,因境内洛河而得名,因洛川会议而著名,因洛川苹果而驰名。如今,苹果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摇钱树”。中共洛川县委常委、副县长陈耀忠认为,政府要通过品牌建设带领企业闯市场。

陈耀忠从果品质量安全、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品牌营销渠道建设、区域品牌塑造和品牌保护等五个方面介绍了洛川苹果打造品牌的成功模式。但这五个措施里都融入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在建立果品质量追溯制度方面,推广使用二维码,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在品牌营销渠道建设方面,着力构建洛川苹果品牌营销网络体系,通过抓住电商发展的重要机遇,积极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在品牌宣传方面,洛川将苹果与生命健康深度融合,挖掘苹果文化内涵,塑造苹果品牌形象,与京东合作开展洛川苹果网上专题,在淘宝乡甜频道设洛川苹果专场,不断提升洛川苹果网上宣传热度,并成功举办了九届中国陕西洛川苹果节,今年还与世界苹果大会合办,国内外影响很大。

“洛川苹果,走到哪里,随便摘下一个,就可以吃。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凡是经过产业协会授权、有质量安全二维码的就是真正的洛川苹果。”陈耀忠自豪地说。

农业供给侧改革篇10

4月17日,中国农业品牌发展论坛在河南郑州举办。论坛由中国农村杂志社、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河南省农业厅联合主办,该论坛采用演讲、对话、访谈等方式,讲述中国农业品牌故事,探讨农业品牌发展路径。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论坛上指出,推动农业品牌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事关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农业品牌强国的重要议题。要认真落实关于品牌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下,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孜孜以求,久久为功,为农业品牌成为中国品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作出应有的努力。屈冬玉强调,品牌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依靠品牌促进产业升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阶段性变化,对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农产品消费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农业品牌化发展是提升农业供给质量的必由之路。

“通过标准化生产,我们的果子品质越来越高。”陕西延安洛川县石头镇吴家庄村村民张普明说。作为全国农产品区域百强公用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洛川苹果2016年品牌估价达到65.9亿元。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出口有渠道的产业格局在洛川已经成形,2016年苹果产值达到40亿元,全县农民收入的50%源于此。

“标准化、规模化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品牌的忠诚度、品牌的回头率、品牌的美誉度就决定了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生命力。”屈冬玉认为,依靠品牌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带动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立足精致发展,全产业链设计品牌战略,通过品牌建设倒逼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升级改造,实现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革命性变革。

精管细作保障产品品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消费理念开始由“吃得饱”向“吃得好”D变,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趋势不断显现。“有机”“绿色”“原生态”……带有这些标签的农产品品牌越来越受市场欢迎。无形中,这些标签成为消费者区别同类产品品牌的符号,或者说是一种品质象征。

塑造品牌的关键在于产品品质。屈冬玉强调,品牌要立足精管细作,建立绿色生产体系,把“精细出品牌”“绿色出品牌”理念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大力推绿色生产技术,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轨道,把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拢指成拳”,按照品牌标准开展生产,严格把控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风险关键点。

作为区域强势品牌,河南花花牛2012年在郑州马寨产业集聚区兴建花花牛产业园,工厂采用纵向一体化管理,乳品的生产过程完全处于封闭状态。原奶是奶牛经过挤奶系统采集通过密封管道制冷后,进入全程监控的标准化鲜奶运输车,快速配送到加工厂。原奶进入工厂后,还要对照欧盟标准进行40多项指标检测,全部达标后才能进入生产环节。整个生产过程都是中央控制系统设定程序,由中控室工作人员电脑操控完成,每个生产环节均处于无菌密封环境中。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过程几乎不需要工作人员,机器的嗡响和快速运转,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乳品制造的现代化步伐。在这里,每一包“花花牛”牛奶都要经过9道工序、130个监控点、92项指标检测的过程,只有全部合格才能最终上市。

经过60年风雨历程,正是由于坚持“精管细作”,当年活泼可爱的“小牛”如今已成长为健硕强壮的“大牛”。“花花牛”成为我国奶业20强企业之一。

跨界融合推动产业增值

屈冬玉提出,品牌建设要立足跨界融合,建立龙型产业体系,通过一二三产融合扩大品牌农产品组合,推动产业增值升级,使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成跨界整合品牌资源的“龙型经济”。

我们吃的西红柿、黄瓜,叫终端产品。但随着社会发展,终端产品离原料生产地越来越远,由此我们传统地理品牌向商品品牌、向企业品牌、向远离原产地的品牌发展。因此,品牌农业不是简单的原料生产。

在传统概念中,小麦属于第一产业。但在河南,小麦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郑麦、新麦、百农等系列小麦品种的推广,河南小麦逐步形成了不同生产类型、不同加工的配套小麦品种。这些优良品种的推广显著改善了河南小麦的品质,促进了小麦加工业的发展,为品牌的崛起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也推动了河南从“中国粮仓”向“国人厨仓”跨越。

提到獐子岛,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海参。其实不然,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捕捞、养殖、加工、种业、休闲渔业,獐子岛都经过了一一尝试。起步可追溯到1958年的獐子岛集团如今已经是以海珍品种业、海水增养殖、海洋食品为主业,集冷链物流、海洋休闲、渔业装备等相关多元产业于一体的海洋食品企业,于200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獐子岛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创新的经营模式、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卓越的产品品质,形成了独特内涵的“獐子岛”品牌。

借助互联网建立高效营销体系

“互联网的核心是开放、共享、互动和融合,互联网为农产品定制提供了可能,所以一定要有互联网农业定制的概念。”屈冬玉强调,品牌要立足于深耕市场,建立高效营销体系,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定制农业、现代营销体系和质量管理精准发展。其核心是科技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业部还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业品牌建设。除了积极促成《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外,还在农交会上举办信息化高峰论坛农业电子商务分会场、在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评选中加入农业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合作社等,引导地方在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强化品牌意识、营销意识,使农业品牌建设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家喻户晓的好想你枣业成立之初,就实行品牌战略,围绕一个中心、一条主线。一个中心是要打造中国红枣领导品牌为中心,一条主线是要打造中国红枣全产业链为主线。

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聚彬介绍,好想你最引以为豪的是改变了中国红枣的品质,从706种红枣里选择了最好的品种灰枣,并将灰枣枣苗嫁接到新疆,进行规范化种植。在品牌营销方面,好想你首先起了一个好名字,大家都知道红枣是吉祥喜庆的代表。“好想你”将真情、亲情、友情、爱情融为一体,而红枣也因得了“好想你”这个名字,在实践当中得到迅速传播。

此外,好想你改变了传统吃枣方法。原来吃枣都是靠煲汤熬粥,现在红枣是健康零食,让不吃枣的人开始吃枣,让感到吃枣麻烦的人感觉方便,让消费者了解枣和什么搭配更营养更健康。好想你把红枣带到了品牌时代,开辟了一个产业,引领了一个行业,倡导了一个理念,打造了一张靓丽的河南文化名片。现在一提起红枣,大家都知道“好想你”。

一个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其背后除了有生态、科技的支撑,还必须要有故事,要有文化内涵。屈冬玉特别提到,要注重培育农业品牌文化,挖掘品牌背后的故事,提升品牌美誉度。我国一些地方结合各自产业特点,开创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农业品牌建设工作方式。广东在已有的3000多个农业品牌中,认定一批承载岭南文化、体现广东特色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以“广东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为主题组织开展一系列展销推介。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农业正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吃饭农业”向更加倚重质量和效益的“品牌农业”转变。发展品牌农业是提升农业供给质量的重要战略,τ诼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