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策划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43:15

大型活动策划流程篇1

(一)运筹学

运筹学是上世纪4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学科,起源于二战期间英、美等国的军事运筹小组,主要用于研究军事活动。二战后,运筹学主要转向经济活动的研究,研究活动中能用数字量化的有关运用、筹划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或数学定量方法,使问题在量化的基础上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并使活动系统中的人、才、财、物和信息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系统的投入和产出实现最佳的配置。运筹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根据其研究问题的特点,可分为两大类,确定型模型与概率型模型。其中确定型模型中主要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图与网络和动态规划等;概率型模型主要包括:对策论、排队论、存储论和决策论等。

(二)物流学

物流作为一门科学也是始于二战期间,美国根据当时军事的需要,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和存储等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并首次使用了“Logisticsmanagement”一词。其后对于物流的概念不断演变发展,内容也逐渐完善。我国在2001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物流作了如下规定:物流即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三)运筹学与物流学

运筹学与物流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都始于二战期间,从一开始,两者就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互渗透和交叉发展。与物流学联系最为紧密的理论有:系统论、运筹学、经济管理学,运筹学作为物流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之一,其作用是提供实现物流系统优化的技术与工具,是系统理论在物流中应用的具体方法。二战后,各国都转向快速恢复工业和发展经济,而运筹学此时正转向经济活动的研究,因此极大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由此进入了各行业和部门,获得了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如规划论、存储论、决策论和排队论等。而战后的物流并没像运筹学那样引起人们及时的关注,直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科学的进步、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等的改变,物流才为管理界和企业界所重视。因此,相比运筹学,物流的发展滞后了一些。不过,运筹学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却随着物流学科地不断成熟而日益广泛。

二、运筹学在物流领域中主要应用的概况

运筹学作为一门实践应用的科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民政事业、军事决策等组织,解决由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大型问题。目前,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也相当普遍,并且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下总结一些当前运筹学在物流领域中应用较多的几个方面。

(一)数学规划论

数学规划论主要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和动态规划。研究内容与生产活动中有限资源的分配有关,在组织生产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解决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给定的条件下,按照某一衡量指标来寻找最优方案,求解约束条件下目标函数的极值(极大值或极小值)问题。具体来讲,线性规划可解决物资调运、配送和人员分派等问题;整数规划可以求解完成工作所需的人数、机器设备台数和厂、库的选址等;动态规划可用来解决诸如最优路径、资源分配、生产调度、库存控制、设备更新等问题。

(二)存储论

存储论又称库存论,主要是研究物资库存策略的理论,即确定物资库存量、补货频率和一次补货量。合理的库存是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可以减少资金的占用,减少费用支出和不必要的周转环节,缩短物资流通周期,加速再生产的过程等。在物流领域中的各节点:工厂、港口、配送中心、物流中心、仓库、零售店等都或多或少地保有库存,为了实现物流活动总成本最小或利益最大化,大多数人们都运用了存储理论的相关知识,以辅助决策。并且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灵活套用相应的模型求解,如常见的库存控制模型分确定型存储模型和随机型存储模型,其中确定型存储模型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不允许缺货,一次性补货;不允许缺货,连续补货;允许缺货,一次性补货;允许缺货,连续补货。随机型存储模型也可分为:一次性订货的离散型随机型存储模型和一次性订货的连续型随机存储模型。常见的库存补货策略也可分为以下四种基本情况:连续检查,固定订货量,固定订货点的(Q,R)策略;连续检查固定订货点,最大库存的(R,S)策略;周期性检查的(t,S)策略以及综合库存的(t,R,S)策略。针对库存物资的特性,选用相应的库存控制模型和补货策略,制定一个包含合理存储量、合理存储时间、合理存储结构和合理存储网络的存储系统。

(三)图(网络)论

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后,图论广泛应用于解决工程系统和管理问题,将复杂的问题用图与网络进行描述简化后再求解。图与网络理论有很强的构模能力,描述问题直观,模型易于计算实现,很方便地将一些复杂的问题分解或转化为可能求解的子问题。图与网络在物流中的应用也很显著,其中最明显的应用是运输问题、物流网点间的物资调运和车辆调度时运输路线的选择、配送中心的送货、逆向物流中产品的回收等,运用了图论中的最小生成树、最短路、最大流、最小费用等知识,求得运输所需时间最少或路线最短或费用最省的路线。另外,工厂、仓库、配送中心等物流设施的选址问题,物流网点内部工种、任务、人员的指派问题,设备更新问题,也可运用图论的知识辅助决策者进行最优的安排。

(四)排队论

排队论也称随机服务理论,主要研究各种系统的排队队长、等待时间和服务等参数,解决系统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问题,以较低的投入求得更好的服务。排队现象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物流领域中也多见,如工厂生产线上的产品等待加工,在制品、产成品排队等待出入库作业,运输场站车辆进出站的排队,客服务中心顾客电话排队等待服务,商店顾客排队付款等等。根据系统排队的服务设施数量、系统容量、顾客到达时间间隔的分布、服务时间的分布等特征,可分为(m/m/1/∞),(m/m/1/k),(m/m/1/m),(m/m/s/∞),(m/m/s/k),(m/m/s/m)几种不同的情况,不同情形套用相应的模型可以求解。

(五)对策论、决策论

对策论也称博弈论,对策即是在竞争环境中做出的决策,决策论即研究决策的问题,对策论可归属为决策论,它们最终都是要做出决策。决策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之中,物流中的决策就是在占有充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物流系统的客观环境,借助于科学的数学分析、实验仿真或经验判断,在已提出的若干物流系统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满意方案的决断行为。如制定投资计划、生产计划、物资调运计划、选择自建仓库或租赁公共仓库、自购车辆或租赁车辆等等。物流决策多种多样,有复杂有简单,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化分为很多种类型,其中按决策问题目标的多少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单目标决策目标单一,相对简单,求解方法也很多,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多目标决策相对而言复杂得多,如要开发一块土地建设物流中心,既要考虑设施的配套性、先进性,还要考虑投资大小问题等,这些目标有时相互冲突,这时就要综合考虑。解决这类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现行用的较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层次分析法,一种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三、运筹学在物流领域中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

前面介绍了目前运筹学理论在物流领域中应用较多的几个方面,下面对其在物流领域中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运筹学理论结合物流实践

虽然运筹学的理论知识很成熟,并在物流领域中的很多方面都有实用性,可现行许多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物流企业,并没有重视运筹学理论的实际应用,理论归理论,遇到实际问题时许多还是凭几个管理者的主观臆断,并没有运用相关的数学、运筹学知识加以科学的计算、论证、辅助决策。因此,对于当前许多企业、部门,应该加强对管理者、决策者的理论实践教育,使之意识到运筹学这门有用的决策工具。

(二)扩大运筹学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现行的运筹学知识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上的几个方面,运筹学作为一门已经比较成熟的理论,应该让其在物流领域中的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探索,尽量把物流领域中数字模糊化、量化不清的方面数字化、科学化,运用运筹学的知识准确化、优化。

(三)把运筹学知识融合在其他物流管理软件中

把运筹学在物流领域中应用的知识程序化,编制成相应的软件包,使得更多不懂运筹学知识的人也能运用运筹学的软件辅助决策。目前运筹学的软件比较多,但是具体到物流领域中应用的还寥寥无几,因此针对物流领域中常用的运筹学软件应大力开发。另外,把运筹学的部分功能融合在其他物流管理软件中,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能引起管理者和主管部门的重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立足物流现实,改进运筹学理论应用不足之处

运筹学的理论虽然在物流领域中应用很多,并在某些领域演绎出了许多经典的模型和公式,但其中有些模型是基于一些假设条件基础之上的,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形相差很大。如存储论中的一些模型,Q、R、S、t都是一个精确的值,而现实生活中由于需求的变化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控制能力之外,因此在数量和时间上一般无法精确,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库存控制变得复杂。因此随着理论的日益成熟和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对其不足之处应加以改进和完善。

五、结语

物流学主要研究物流过程中各种技术和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物流过程中有限资源,如物资、人力、时间、信息等的计划、组织、分配、协调和控制,以期达到最佳效率和效益,而现代物流管理所呈现的复杂性也不是简单算术能解决的,以计算机为手段的运筹学理论是支撑现代物流管理的有效工具。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运筹学的技术支持,运筹学的应用将会使物流管理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熊义杰.运筹学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2]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汝宜红.物流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4]王转,程国全,冯爱兰.物流系统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储雪俭.现代物流管理教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6]杨海荣.现代物流系统与管理[m].北京:北京邮电出版社,2003.

大型活动策划流程篇2

【关键词】运筹学;物流;应用发展

一、运筹学与现代物流

1、运筹学

运筹学是上世纪4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学科,起源于二战期间英、美等国的军事运筹小组,主要用于研究军事活动。二战后,运筹学主要转向经济活动的研究,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或数学定量方法,使问题在量化的基础上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并使活动系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系统的投入和产出实现最佳的配置。运筹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根据其研究问题的特点,可分为两大类,确定型模型与概率型模型。其中确定型模型主要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图与网络和动态规划等;概率型模型主要包括:对策论、排队论、存储论和决策论等。

2、物流学

物流作为一门科学也是始于二战期间,美国根据当时军事的需要,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和存储等过程进行全面的治理,并首次使用了“Logisticsmanagement”一词。其后对于物流的概念不断演变发展,内容也逐渐完善。我国在2001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物流作了如下规定:物流即物品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3、运筹学与物流学

运筹学与物流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都始于二战期间,从一开始,两者就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互渗透和交叉发展。运筹学作为物流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之一,其作用是提供实现物流系统优化的技术与工具,是系统理论在物流中应用的详细方法。二战后,各国都转向快速恢复工业和发展经济,而运筹学此时正转向经济活动的研究,因此极大地引起了人们的注重,并由此进入了各行业和部门,获得了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如规划论、存储论、决策论和排队论等。上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科学的进步、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等的改变,物流为管理界和企业界所重视。运筹学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物流学科地不断成熟而日益广泛。

二、运筹学在物流领域中主要应用

运筹学作为一门实践应用的科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民政事业、军事决策等组织,解决由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大型问题。目前,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也相称普遍,并且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数学规划论

数学规划论主要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和动态规划。研究内容与生产活动中有限资源的分配有关,在组织生产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解决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给定的条件下,按照某一衡量指标来寻找最优方案,求解约束条件下目标函数的极值(极大值或极小值)问题。具体来讲,线性规划可解决物资调运、配送和人员分派等问题;整数规划可以求解完成工作所需的人数、机器设备台数和厂、库的选址等;动态规划可用来解决诸如最优路径、资源分配、生产调度、库存控制、设备更新等问题。

2、存储论

存储论又称库存论,主要是研究物资库存策略的理论,即确定物资库存量、补货频率和一次补货量。合理的库存是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可以减少资金的占用,减少费用支出和不必要的周转环节,缩短物资流通周期,加速再生产的过程等。在物流领域中的各节点:工厂、港口、配送中央、物流中央、仓库、零售店等都或多或少地保有库存,为了实现物流活动总成本最小或利益最大化,大多数人们都运用了存储理论的相关知识,以辅助决策。并且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灵活套用相应的模型求解,如常见的库存控制模型分确定型存储模型和随机型存储模型。

3、图论

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后,图论广泛应用于解决工程系统和管理问题,将复杂的问题用图与网络进行描述简化后再求解。图与网络理论有很强的构模能力,描述问题直观,模型易于计算实现,很方便地将一些复杂的问题分解或转化为可能求解的子问题。图与网络在物流中的应用也很显著,其中最明显的应用是运输问题、物流网点间的物资调运和车辆调度时运输路线的选择、配送中心的送货、逆向物流中产品的回收等,运用了图论中的最小生成树、最短路、最大流、最小费用等知识,求得运输所需时间最少或路线最短或费用最省的路线。另外,工厂、仓库、配送中心等物流设施的选址问题,物流网点内部工种、任务、人员的指派问题,设备更新问题,也可运用图论的知识辅助决策者进行最优的安排。

4、排队论

排队论也称随机服务理论,主要研究各种系统的排队队长、等待时间和服务等参数,解决系统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问题,以较低的投入求得更好的服务。排队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物流领域中也多见,如工厂生产线上的产品等待加工,在制品、产成品排队等待出入库作业,运输场站车辆进出站的排队,客服中心顾客电话排队等待服务,商店顾客排队付款等等。

5、对策论、决策论

对策论也称博弈论,对策即是在竞争环境中做出的决策;决策论即研究决策的问题,对策论可归属为决策论,它们最终都是要做出决策。决策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之中,物流中的决策就是在占有充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物流系统的客观环境,借助于科学的数学分析、实验仿真或经验判定,在已提出的若干物流系统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满足方案的决断行为。如制定投资计划、生产计划、物资调运计划、选择自建仓库或租赁公共仓库、自购车辆或租赁车辆等等。物流决策多种多样,有复杂有简单,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化分为很多种类型,其中按决策问题目标的多少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单目标决策目标单一,相对简单,求解方法也很多,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多目标决策相对而言复杂得多,既要考虑设施的配套性、先进性,还要考虑投资大小问题等,这些目标有时相互冲突,这时就要综合考虑。解决这类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层次分析法,一种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三、运筹学在物流领域中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

1、运筹学理论结合物流实践

虽然运筹学的理论知识很成熟,并在物流领域中的很多方面都有实用性,可现行许多物流企业,特殊是中、小型物流企业,并没有重视运筹学理论的实际应用,理论归理论,碰到实际问题时许多还是凭几个管理者的主观臆断,并没有运用相关的数学、运筹学知识加以科学的计算、论证、辅助决策。因此,对于当前许多企业、部门,应该加强对管理者、决策者的理论实践教育,使之意识到运筹学这门有用的决策工具。

2、扩大运筹学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物流学主要研究物流过程中各种技术和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物流过程中有限资源,如物资、人力、时间、信息等的计划、组织、分配、协调和控制,以期达到最佳效率和效益,而现代物流管理所呈现的复杂性也不是简单算术能解决的,以计算机为手段的运筹学理论是支撑现代物流管理的有效工具。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运筹学的技术支持,运筹学的应用将会使物流管理更加高效。运筹学作为一门已经比较成熟的理论,应该让其在物流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尽量把物流领域中数字模糊化、量化不清的方面进行数字化、科学化,运用运筹学的知识使其正确化和优化。

3、把运筹学知识融合在其他物流管理软件中

把运筹学在物流领域中应用的知识程序化,编制成相应的软件包,使得更多不懂运筹学知识的人也能运用运筹学的软件辅助决策。目前运筹学的软件比较多,但是具体到物流领域中应用的还寥寥无几,因此应大力开发针对物流领域中常用的运筹学软件。另外,把运筹学的部分功能融合在其他物流管理软件中,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能引起管理者和主管部门的重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4、改进运筹学理论应用不足之处

运筹学的理论虽然在物流领域中应用很多,并在某些领域演绎出了许多经典的模型和公式,但其中有些模型是基于一些假设条件基础之上的,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形相差很大,如存储论中的一些模型。而现实生活中由于需求的变化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控制能力之外,因此在数量和时间上一般无法精确,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库存控制变得复杂。因此随着理论的日益成熟和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对其不足之处应加以改进和完善。

大型活动策划流程篇3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创设的情景、协作、互动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专业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它采用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任务驱动型教学的显著特征是: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教师的功能定位在“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上”。在学习过程中,该方法强调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任务驱动型教学法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它的主要步骤是:项目选择-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营销策划”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1.课程教学要求高

“营销策划”是市场营销专业的综合应用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策划理论、方法和程序的基础上,综合驾驭管理学、营销学、市场调研、产品学、渠道管理和促销学等各课程知识的能力。一般而言,学生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之前,除了策划相关知识没有接触之外,其他知识点都已学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讲授策划理论,其他理论知识不需过多讲解。“营销策划”的教学应该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针对性与应用性,而不是简单地将相关知识堆砌和重复,否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失去了该课程应具有的意义。

2.教学方法的突破

传统的课程教学往往采取“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该模式显然不适合“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它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创新。在诸多新教学法中,我们认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比较符合该课程的特点,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运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型教学在“营销策划”教学中运用的关键点

1“.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

青岛理工大学的“营销策划”课程安排在第6学期,之前,除了策划相关知识没有接触之外,其他知识点学生都已学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重点教授学生掌握如何综合应用知识解决企业问题。该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是:角色确定与学生分组策划项目选择任务确定与分解策划实践提交整体策划书评估。在整个教学中必须注意:(1)督促学生阅读大量最新的营销策划案例以开拓视野;(2)需要让学生参与营销策划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要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便加强对内对外的交流和营销策划方案的撰写能力。

2.角色确定与学生分组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和原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将教师定位于课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将学生定位于学习者、实践者的角色。遵循“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原则。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我们将学生分组,形成一个个合作团队。倡导学生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了解与认识,形成解决方案。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结构、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因素,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小组内,学生能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学生之间互为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之间的资源差异。以4~5人为一组,并选1人为组长,全面负责该小组的各项活动,涉及成员统筹安排、组织实践以及与教师联系。

3.策划项目选择

“情境性”的学习观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重要的一部分。情境可以分为“现实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所谓“现实性情境”,即建构主义一般意义上的情境概念,亦即教师和学生为了构建新的知识而创设的具体的、真实的、客观的教学与学习环境。而“虚拟性情境”指的是因为不需要或者不方便等原因,教师和学生没有创设现实性情境,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学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与学生脑海中的、主观的,同时又具有客观性的情境。基于青岛地区经济发达、中小企业资源丰富的特点,我们选择现实性情境。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按照行业的喜好和熟悉度寻找企业,从而立项。此过程要求学生与企业接触,为学期末的营销策划实习做准备。

4.任务确定与分解

一个完整的策划,应遵循营销战略规划,营销战术策划的路线。我们把整个策划分成四大块任务:环境分析(具体表现形式有peSt分析和Swot分析)、市场调研、Stp、4ps策划。每一个细分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互换心得和改进意见。5.策划实践任务分解后,教师不需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对任务内容和结构进行评价,然后,分析学生所需要的各类信息资源的种类、内容和基本数量,提供获取更多信息和资源的方法与途径,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实践学习能力。如前文所述,策划过程需要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1)对行业和企业充分熟悉并进行细致分析,做好现场调查、问卷调研和资料查询等工作(;2)群策群力,力求优秀的策划创意(;3)完成营销策划书文本的撰写。

6.评估

评估分阶段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评估中,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淡化比较,客观评价不同学生的发展进程,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阶段性评估中,采取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学业成绩与成果描述相结合。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选择以突出学生的优势方面为主的激励型方法,或者推动学生在不足方面获得发展的改进型方法,或者兼而有之的综合型方法等;终结性评估主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闪光点,供其他组学生参考,共同提高,并为学生们随后的营销策划专业实习做好准备工作。

大型活动策划流程篇4

关键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职能;管理决策

一、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银行业对会计的要求已从简单的事后算账、报账转变到参与经营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施控制和考核上来。会计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和监督已不能完全概括会计的全部职能,参与决策、实施控制和考核正成为会计新的职能。这种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职能的转变成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目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大多还停留在探索阶段,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体系。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系统功能较单一,大多只是简单地报表查询、汇总以及财务比率分析。二是系统提供的信息大多是货币性信息,而一些重要的非货币性信息(如: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不能及时披露。三是系统缺乏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支持管理决策的制定。四是系统需求的提出、实际开发和应用不统一,基本上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均从本部门的管理需要和角度出发来进行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存在着数据来源多头、数据格式不一、功能单一重复且各部门的系统数据不能充分共享、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

而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却发展迅速,从20世纪70年代的单机处理到80年代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和会计报表处理系统的应用,从90年代各行全国联网系统和多元化自助服务系统的广泛应用到目前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各业务处理系统操作平台的统一集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截至目前,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已发展成具备事前审批、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功能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应用系统。但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却一直进展缓慢,没有重大突破,学术界对何谓“管理型”也一直争议颇多。下面笔者将具体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从管理的本质出发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二、构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之所以发展迅速并能很快地被推广应用,主要是因为它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复式记账理论,系统采用的核算方法(即对数据的分类依据)与传统手工会计记账基本一致,而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披露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报告格式也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因此以复式记账为理论基础,以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为目标,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起来得心应手,相比之下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理论上人们对于“管理”这一概念含糊不清,对于以何种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为开发依据,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软件开发行业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而这关系到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思路问题。

其次,在实践中不同规模、不同经营范围的银行(包括同一银行内部不同部门)管理风格不同,要求系统提供的管理信息内容也不同,要求辅助决策的程序不同,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也给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增加了难度。

因此要想构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要寻找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要先弄清楚管理的本质。自泰罗和法约尔开创管理学以来,学术界对“管理”的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如:“管理就是研究系统运行的规律,据此组织系统的活动,使系统不断呈现出新的状态”:“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过程”:“管理的本质是决策,或者说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管理的特征,笔者以为最后一种观点最能体现管理的本质——即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赫伯特。西蒙提出的“管理就是决策”。西蒙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企业整个管理过程。决策是组织及其活动的基础。组织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对这种活动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制定一系列决策,如制定计划的过程是决策;组织设计、机构选择、权力的分配属于组织决策;实际同计划标准的比较、检测和评价标准的选择属于控制决策等。总之,决策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二)决策过程。决策并非是一些不同的、间断的瞬间行动,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工作构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情报活动——探查环境,寻求制定决策的条件。第二,设计活动——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第三,抉择活动——从可资利用的方案中选出一个适宜的特别行动方案。第四,审查活动——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一般来说,上述四个阶段是顺序进行的,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则要更复杂,在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小范围的决策制定过程。

(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西蒙把企业的管理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即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有一定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可以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这类决策活动叫程序化决策。另一类活动是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的,如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结构的调整等。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极其复杂,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但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非程序化决策。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银行的日常管理活动(主要包括经营战略的制定、财务计划的制定、决策的执行、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等)可划分为程序化决策活动和非程序化决策活动两大类。其中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关系到银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经营方向问题,且将会随着经济环境、竞争态势、技术、组织等因素的变动而变动,而这些因素很多又是事先无法精确预测的,没有一个固有的程序来遵循,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因此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属于决策理论中的非例行活动,一般由高层管理者(主要指总、省行的行长)制定,实行的是非程序化决策。而财务计划的制定、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管理活动通常是常规性的、反复性的、且结构比较清晰明确,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分析模型来解决,这些管理活动则属于决策理论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中层管理者(各业务部门的经理)制定,实行的是程序化决策。至于前台营业网点及其主管部门的业务活动则属于决策的执行活动,决策执行的结果将通过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反映。从经营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到决策的执行,到事后盈利能力分析和业绩的评价,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三、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一个企业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一个完整的决策活动包括情报、设计、抉择和审查活动。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应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不仅要满足中层管理者们日常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也要满足高层管理者们非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不仅要满足事后的财务分析、业绩评价,更要满足事前的市场预测、风险预警及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要保证每个主要管理人员都能收到有用的数据信息和主要业绩指标,通过这些信息和指标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对其负责的工作管理得更好,且随着机构管理层次的逐级下降能够提供越来越详细的管理信息。

(一)系统目标:辅助管理者决策、强化内部管理、合理利用经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服务对象:银行内部中高层管理者

(三)数据源:包括内部和外部。内部数据源主要为会计核算系统反馈的经营数据和其他业务处理系统(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中的相关数据。外部数据源为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主要经营数据、竞争战略、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贡献及经营状况等。

(四)系统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1.知识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时提供丰富的相关知识的支持。知识库主要包含政府、监管部门等的重要文件、本行的重要规章制度、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主要经营数据、主要产品和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以及需求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库将不断更新,以便更有效地支持决策。

2.模型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进行盈利预测、风险控制等管理活动时提供丰富的数学模型支持,如:投资决策模型、趋势分析模型、线性(曲线)回归分析模型、风险评价模型等。为便于用户操作,模型库在系统中可设计成模型字典,用户通过浏览模型字典选择不同的数学模型,系统再调用该模型相应的子程序进行运算分析。

3.经营计划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帮助银行中高层管理者制定本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的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战略计划的制定如前所述属于决策活动的非例行活动,通常关系到企业未来3到5年的发展目标,制定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多,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这是一个参与人员最多、需要反复讨论、反复修改的复杂过程,因此就要求系统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机对话环境,如可采用问答式、图表式或菜单式来引导管理者制定出未来发展目标(即市场计划、产品计划、经营计划和危机处理计划)。战术计划是战略计划的具体实施和补充,属于决策活动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计划制定小组中的各部门根据总体战略计划制定本部门一个年度内需要实现的市场、产品和经营计划(经营计划又包括资产负债计划、收入计划、费用计划和资本支出预算)。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业绩评价、盈利预测以及知识库等模块的支持程度,在具体系统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要注意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例如:在竞争战略管理方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克利斯。斯泰尔斯(ChrisStyles)提出的“战略车轮”方法,该方法通过8个步骤(即1.目前的绩效;2.本行的产品优势;3.竞争对手状况;4.进行目前的行业典范分析;5.预测未来5年内本行业发展趋势;6.分析未来5年内客户的需求;7.确定发展战略目标;8.进行新业务、新产品的设计,确定盈利目标)来综合分析本企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最终确定发展目标,该方法对于开发创新竞争战略就很富有启发性。

二是要注意吸收新的信息技术。该模块的设计应充分借鉴决策支持系统的部分设计思路,特别是要注意借鉴、吸收近年来人类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神经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4.盈利能力分析模块:该模块是众多管理决策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成本计算、盈利分析以及盈利预测三大子模块。其中成本计算是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础,该模块负责收集各项支出、费用和数量数据,并向特定的成本对象(如各项产品)进行分配,如:活期存款产品的成本就包括账户维持成本、每笔交易成本等内容。盈利分析则使用成本计算模块产生的数据,与收入相对比形成盈利能力报告,该报告可以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进行分类统计,盈利分析结果也将为业绩评价提供重要的评价数据。盈利预测模块主要是在考虑历史盈利状况、战略计划目标、市场变化等因素对未来的盈利情况进行预测,预测时可使用模型库中的趋势分析模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等数学工具来进行,预测结果可作为制定下年度战术计划和未来战略计划的依据。

5.业绩评价模块:该模块定期对各责任中心(可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的经营计划执行情况、经营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完成或未完成计划目标的主客观原因,为对责任中心的奖惩考核提供依据,其主要包括评价方案、财务业绩和营销业绩三大子模块。评价方案为管理者提供了各责任中心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标准,如:给出每一考核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综合打分的算法等等。财务业绩主要是对本企业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性等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营销业绩主要是对新增贷款、新增存款及所占市场份额、贷款质量等非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无论是财务业绩评价还是营销业绩评价,评价时除了同计划目标相比,还要同历史经营成果、同竞争对手经营成果相比,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本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

6.风险控制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衡量、监控并提供预警信息。银行是高风险的经营行业,在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同时如何降低、控制风险也是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信用风险、外汇买卖风险和营业风险等六种风险,对不同的风险可通过不同的比率指标来衡量。其中控制目标子模块负责定义管理者对各种风险管理的预期比率指标,风险监控子模块负责对各项比率指标进行计算并与预期比率指标对比分析,如发现风险向不利方向波动,系统将提示预警信息报告。此外对于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等涉及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控制,系统还提供一些专用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控制,例如:利差管理模型、缺口管理模型、持续期分析模型和资产配置模型等。

四、结束语

本文仅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提出了一些粗略的设想,真正开发起来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考虑,如需要统筹考虑不同部门的信息需求、不同管理级次的用户权限设置、与其他系统的数据转换和加工、输出管理信息报告的格式等等。但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以复式记账理论为基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应用,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如以决策理论为依托,抓住管理的本质规律,也将会走人一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的新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赵瑞安。西方银行管理理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3]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摘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大型活动策划流程篇5

策划书的格式

一.策划书名称

尽可能具体的写出策划名称,如“×年×月××大学××活动策划书”,置于页面中央,当然可以写出正标题后将此作为副标题写在下面。要求:简单明了

二.活动背景、目的与意义、主题

活动背景、活动目的与活动意义要贯穿一致,突出该活动的核心构成或策划的独到之处。活动背景要求紧扣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与教育背景,鲜明体现在活动主题上;

活动目的即活动举办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陈述活动目的要简洁明了,要具体化;

活动意义其中包括文化意义、教育意义和社会效益,及预期在活动中产生怎样的效果或影响等,书写应明确、具体、到位。

活动背景写一些抒情、优美的话描写背景,活动目的写官方的套话,关于党和国家之类。

活动主题为简单的对偶句,能充分展现此次活动的内容及意义。;

三.活动时间与地点

活动时间与地点该项必须详细写出,非一次性举办的常规活动、项目活动必须列出时间安排表(教室申请另行安排)。活动时间与地点要考虑周密,充分顾到各种客观情况,比如教室申请、场地因素、天气状况等。

四.活动开展形式/主办单位/参与人员(视情况取舍)

须注明所开展活动的形式,比如文艺演出、文体竞赛、影视欣赏、知识宣传、展览、调查、讲座等。

五.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为活动举办的关键部分。活动内容要符合时代主题旋律和公司文化建设内涵,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与启示意义。杜绝涉及非健康文化的消极内容。要详细介绍出所开展活动的主要内容,如影片放映要写出影片的性质、名称和大致内容。

六.活动开展

活动开展作为策划的主题部分,表述方面要力求详尽,不仅仅局限于用文字表述,也可适当加入统计图表、数据等,便于统筹。活动开展应包括活动流程安排、奖项设置、时间设定等。涉及到奖项评定标准、活动规则的内容可选择以附录的形式出现。活动流程安排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

(二)活动流程(时间-工作-人员);注:表述简单明了,根据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叙述整个流程;

(三)活动后续(包括写总结、新闻稿,收拾场地等);

七.活动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要尽量符合实际花费;写出每一笔经费预算开支,以便于报销处理(报销时附正规发票)。做成表格,表头为物品、单价、数量、合计

八.应急预案

对于大型活动和户外活动,要成立安全小组,指定第一安全负责人,充分考虑安全隐患,把人身安全放在活动开展的首要位置。在策划书的结尾,除写明策划单位、策划时间以外,负责人须亲自签名,并盖上印章,以示责任。

附:注意事项

1、本策划书格式要求只提供基本参考方面,为必须内容。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活动大小与类型适当添加、灵活书写,做到内容充实、版面安排得当。

大型活动策划流程篇6

[关键词]Flexsim商业流程仿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新的制造技术、制造系统的产生,计算机仿真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商业流程设计、规划的研究当中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一、Flexsim仿真软件简介

Flexsim是由美国的FlexsimSoftwareproduction公司出品的,是一款商业化离散事件系统仿真软件。它是工程师、管理者和决策人对提出的“关于操作、流程、动态系统的方案”进行试验、评估、视觉化的工具。

Flexsim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并具有三维显示功能。建模快捷方便和显示能力强大是该软件的重要特点。该软件提供了原始数据拟合、输入建模、图形化的模型构建、虚拟现实显示、运行模型进行仿真试验、对结果进行优化、生成3D动画影像文件等功能,也提供了与其他工具软件的接口。图是Flexsim软件及其构成模块的结构图。

图Flexsim功能结构图

Flexsim采用经过高度开发的部件(object)来建模。部件表示商业过程中的活动、行列,即代表着时间、空间等信息。建立模型时,只需要将相应的部件从部件库拖放到模型视图中,各个部件具有位置、速度、旋转角度和动态的活动(时间)等属性。部件可以被制造、被消灭,也可以相互移到另一个部件里,除了具有自身的属性外还可以继承其他的部件的属性。部件的参数是简单、快速、有效地建立生产、物流和商务过程模型的主要机能。通过部件的参数设置,用户可以对几乎所有的物理现象进行模型化。例如,机械手、操作人员、队列、输送机、叉车、仓库、交通信号、坦克、箱子等全都可用Flexsim来建立模型,信息情报等“软”的部分也可很容易地使用Flexsim功能强大的部件库来建模。

二、Flexsim在商业流程仿真中的应用

Flexsim是一款建模应用软件,可以用于对任何商业流程,包括制造、物流、管理等等的仿真和可视化。尤其适合于流水线(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展示、工程规划、生产管理分析)、物流设备(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展示、工程规划、性能分析)、物流与配送(工程布局规划、性能分析)等。

1.Flexsim在制造系统中的应用

制造系统按其物料流、信息流及其相互作用可分为三个部分:生产过程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和生产价值系统。Flexsim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过程系统中的工艺过程规划,设备布置,工件加工轨迹的可视化仿真寻优等;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生产控制和产品市场的预测和分析等;生产价值系统中的生产系统的经济性、风险性进行分析,改进生产,降低成本或辅助企业投资决策等。可视化仿真是先进制造模式(如: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并行工程等)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对各种先进制造模式的可视化仿真成为目前应用研究领域的“热门”,如: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可视化仿真优化,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的建立与管理可视化仿真决策,敏捷供应链(agileSupplyChain)管理的可视化仿真决策等。

2.Flexsim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

将Flexsim用于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尤其是码头、仓库的设计中,它可以用试验的形式来仿真假定的情节,而且还可以自动运行并把结果存在报告、图表中,为决策者提供视觉上的决策支持。

目前对复杂的港口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进行有效规划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仿真。在设计新的码头设施或对原有的码头设施进行改造之前,把港口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模型转换成仿真模型,通过运行模型,港口管理者可对几种不同的装卸工艺方案进行预演,选择最合理的方案,从而避免了资金、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大型立体仓库通常包含储存系统、导引车(aGV)系统、分拣系统、输送系统等多种物流子系统,是一个离散的、随机的、动态的、多因素、多目标的复杂系统,其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分析问题。通过传统的解析方法及经验,很难求得最优解,而且求解过程时间较长、成本较高。应用Flexsim仿真环境建立大型立体仓库的仿真模型,可以清楚直观的得到仿真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优化资源配置。

3.其他方面的应用

作为通用的可视化交互集成仿真环境,Flexsim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覆盖可视化的所有领域。应用Flexsim进行交通路线规划、交通流量控制分析和机场设计等,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系统推出以来,已有上千家企业在使用Flexsim。

三、结束语

用Flexsim进行商业流程仿真,利用系统模型对真实或假想的系统进行试验,并借助于专家经验知识、统计数据和系统资料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大大缩短研究时间,降低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晓萍:物流系统仿真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2]张卫德严洪森徐成:基于Flexsim的生产线仿真和应用[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5,18(9):46~47

[3]于蒙王少梅肖峰:基于Flexsim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的仿真[J].船海工程,2007,36(2):69~73

大型活动策划流程篇7

__年,做好今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对于鼓舞斗志、增强信心,实现十确定的“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中原经济区“人口均衡型社会示范市”为目标,立足新起点,抓住关键点、找准结合点,认真落实省市人口计生工作精神,按照“保稳定、惠民生、强服务、促统筹”的工作思路,着力突出“五个注重”,努力实现“五个提升”:注重稳定低生育水平,提升持续发展能力;注重解决难点问题,提升统筹协调能力;注重强化利益引导,提升为民惠民能力;注重深化优质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注重抓好强基提质,提升事业保障能力,推动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为把沁园建成充满活力的中心城区创造良好人口环境。

二、主要目标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78‰以内,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5‰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3%以上,出生统计准确率达到93%以上,避孕措施落实率达到95%以上,流动人口管理率达到92%以上,独生子女父母光荣领证率达到40%以上,人口计生事业费按标准投入到位,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群[:请记住我站域名/]众对计生优质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三、重点工作

1、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扎实开展“生殖健康进家庭”优质服务活动,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78‰以内,确保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2、强化人口文化大院升级创星工作,巩固计划生育服务阵地创建成果,开展人口计生“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年”活动,不断提升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3、全面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不断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目标人群覆盖率,努力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4、深化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使外来人口与我市户籍人口在社会保障、子女就学、医疗卫生等方面更加趋同,推动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四、主要措施

1、注重稳定低生育水平,提升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深化宣传倡导工作,精心做好“双节”、“世界人口日”等重大节日集中宣传活动,营造浓厚工作氛围;坚持执行现行生育政策,继续抓好再生育审批工作,完善程序,加强监管,依法依纪查处违法生育行为强化违法生育人员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自觉性,提高征收到位率;坚持财政经费足额投入到位,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月均衡拨付到位,保证奖励优惠政策、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出生缺陷干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等经费的落实,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2、注重解决难点问题,提升统筹协调能力。

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督促各单位各相关部门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时,充分考虑计划生育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推动相关惠民政策和人口计生政策的有机衔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落实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法人代表人口计生工作责任制,督促其履行人口计生工作责任,真正形成统筹运作、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新格局;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深入贯彻《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坚持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清理清查活动,摸清流动人口工作底数,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网络,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档案,实现流动人口分类管理;建立健全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长效机制,坚持标本兼制,完善宣传倡导、全程服务、利益导向、严查“两非”、统计监测等五措并举的工作机制,落实对女孩和计划生育女儿户的奖励政策等,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

3、注重强化利益引导,提升为民惠民能力。

认真落实法定奖励优待政策,全面兑现奖励扶助、特别扶助、新农保计生补贴等三项制度,做好新增对象及年审对象的资格确认、信息录入和扶助资金发放工作,确保准确率100%;鼓励各居委会、各单位围绕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和养老保障等制定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惠政策;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大力宣传少生快富家庭致富经验,使评选出的“幸福家庭示范户”真正起到“领头雁”的作用,优先、更多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认真落实“生育关怀行动”,充分发挥计生协会等群众团体在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深入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广泛开展关怀计生家庭、关怀育龄群众生殖健康、关怀独生子女、关怀女孩健康成长、关怀基层计生工作者的“五关怀”活动;建立计划生育节育手术保险和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提高计生家庭抗风险能力及社会保障水平。

4、注重深化优质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继续抓好春、秋两季“生殖健康进家庭”优质服务活动,认真落实健康检查工作机制,搞好康检和访视工作,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以社区、居委会及流动人口为重点,加大计生药具知识宣传普及力度,进一步提高药具发放管理水平;把“优生促进工程”引向深入,继续做好宣传倡导、健康促进、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实验室筛查和营养素补充六项工作;把“爱民工程”引向深入,在巩固生殖健康免费服务长效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医疗卫生部门的资源,使辖区育龄妇女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妇科病普查治疗服务,切实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

大型活动策划流程篇8

关键词:会展策划与管理;会展策划教学;教学模式

一、开展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当前会展行业的高速发展,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但是,我国会展策划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会展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该课程教学模式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的可操作性,其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使得会展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快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使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市场的需求。

二、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程序性强。会展策划与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强、程序性强的课程,从展会的市场调查、项目可行性分析,到展会策划,活动实施,最后展会总结,这是按照一个展会的整个策划实施流程而设计的课程,前后程序性强,又如在申请展会、消防安全检查、出入境物流管理,是需要按照国家相关部门部门规定逐步进行的,课程的每一章节相互独立,但又有前后顺序。

(二)可实施性强。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可实际应用的方面很多,学生在校学期期间,可以利用相关知识自己参与策划组织一些校内活动,如社团活动、学生会主题活动、班级集体活动,规模虽小,但却可以处处运用会展策划的知识从专业的角度运作,边学习边实习。初次以外,学校内外的一些大型活动学生也可以积极参与,如校内运动会的策划与举办、校外一些庆典、展览、会议,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活动策划实施的优缺点,讨论会展策划与管理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如何得以应用。处处都有学生学以致用的地方。

(三)变化性强。会展策划与管理这门课程是从一个新展会从开始到最后的各个环节进行讲解的课程,这是一个完整的流程,但是现实展会中,很多小型展会和很成熟的展会中间有许多环节是省略的,一些新展会的策划其顺序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这是一门在实际应用中变化性强的课程。

三、会展策划与管理教育现状分析

但从目前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会展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会展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遭遇寒流。据上海几家主要会展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一般不太愿意招聘刚刚毕业的会展专业学生,却乐于招用it、机械、印刷、外语等专业的毕业生。究其原因,会展课程设置不科学,实践教学不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质量,如何使会展毕业生能“学以致用”,适应职业需求,已成为会展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会展业被称为国家经济的晴雨表,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通过会展业就可以得到很全面的诠释。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时间只有十几年,而会展教育的兴起也仅仅始于2002年,这个相当年轻的教育业在培养学生方面也显示出了其不足,对于会展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相应地被提上日程。高职院校能否主动、灵活适应市场变化,是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育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切入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高理论性,在实际操作时候的高度灵活性,使得这门课程在讲解显得较为空泛,实施的时候显得英雄少有用武之地。本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急需进行改革,努力打造新的适合现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的目的。

四、会展策划与管理教学模式探讨

(一)尝试不同的授课方式。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部分章节采用项目驱动型授课方式,如市场调查、会议策划、新闻会策划等内容,以作业展示的方式、由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老师此刻转化为导师,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的相关理论策划相关的活动项目,进行教学理论的加深体验和升华。又如立项策划的部分,则可以采用夹心面包的教学方式,老师先给同学们进行理论教学,再由同学们在课下分组做不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在课堂上以竞标的方式展示,选出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老师则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理论知识丰富完善自己的方案,最后再次总结立项策划相关的理论知识,这种夹心面包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参与度增加,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设置符合本专业的课程结构。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有会展专业,但是培养方向和目标不尽相同,同样,虽然很多高职会展专业都设有会展策划与管理的课程,但是其课程结构也是有不同侧重点的。

高职院校应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其中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内容设置、课时长短应该有所区别,会展设计专业中的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可能是辅修课程,而会展外语专业的会展策划与管理可能就是专业课程,而会展经济专业则应该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地位不一样,其教学的安排也相应有所变化。

有些会展经济专业的课程中除了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之外,还有会议运营与管理、会展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在某些章节方面是有部分冲突的。会展策划与管理就应该与其他课程进行比较,删减重叠的内容,如:会展概况介绍,会议策划等章节,只注重讲会展策划的内容,对会展活动中的会议策划则略去或简讲。那么本课程的核心章节就逐渐凸显出来,对这些核心内容进行项目驱动式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会展策划与管理的课程结构才会更符合本专业的实际需要。

(三)开展会展策划活动。项目驱动是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好的学习某个内容,但是它仅仅是整个课程的一部分,会展策划与管理这门课程如果想达到良好的效果,还需要通过一个活动把整个知识串接起来,这就是策划一些小型的校园会展活动,从活动策划的前期到实施,让同学们更多的利用理论知识来细化执行学期末为展会开展时间,这样,这个课程就得到了系统的学习和实践。

(四)参与各类会展策划比赛。如果说开展会展策划活动是本课程的一种教学模式的话,那么这种模式也仅仅是简单的理论应用,这个方式是否得到同行的认可,能否经得起社会的检验,那就应该通过参加各种会展策划比赛来进行考核了,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与这种比赛,在比赛中学习、提高、升华自己也是该门课程授课的一种教学模式。此后,这种参赛方案还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继续修改。

(五)课程与实训课程相结合。会展策划与设计模拟实训:通过对会展策划与设计模拟系统软件的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会展策划活动的基本流程和相关技巧。

(六)指导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在写毕业设计的时候选择会展策划相关的方向,通过论文写作继续加深对该门课程的探讨。在以往的毕业设计中,学生的毕业设计大多时间是在校期间完成的,但是这种纯理论的写作方式已逐渐跟不上时展的脚步,高职教育相对于本科而言要兼顾职业技能的掌握。那么建议学生在写毕业设计的时候多参与社会实践、实习活动,在此过程中观察、参与学习会展策划的相关内容,使该课程的学习得以延续领会。因此,建议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双方出资来提供机会和创造环境让学生得到锻炼,将毕业设计、岗前培训和就业安置相结合。毕业设计的环节大部分都要放到企业中去进行,同时还要进行上岗前的培训,那么企业可以通过这一具体环节,对毕业生进行全面而又直接的了解与观察,并以此作为企业是否接受他们的有利依据。

五、结语

会展行业的实践性很强,要使会展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踏人工作岗位后能够适应会展企业要求,我们的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要强调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课上课下提高学生的参与实习体验,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才是企业所期待和欢迎的。

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是会展业发展急需的核心人才,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正是围绕培养学生会展策划与管理的能力而开始的核心课程。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必须正确面对现实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市场需求,抓住市场机遇,在教育理念、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设置和实训实践等方面入手进行适合社会需要的针对性的改革,遵循高职院校会展教育发展的规律,理顺发展思路,积极进取,发现需求,创造需求,以适应市场对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亚强.从会展产业到会展专业――由会展业引起的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5.

[2]狄野.当代中国会展设计发展的新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6).

大型活动策划流程篇9

当前正值中国军工企业信息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决定中国未来研发创新及发展的重要时期――代表高、精、尖产品研制的飞机研发企业,必将经历从仿制和改进、改型,到实现真正自主研发的蜕变式转型过程。利用先进的精益研发体系,打造基于知识工程的精益研发与敏捷管理的先进飞行器研发平台,形成覆盖面广、渗透性强的数字化研制能力和信息化管理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我国某航空设计研究所建设创新型研究所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支撑。

二、项目背景

该平台是为我国某航空设计研究所建设的飞机精益研发平台。该所主要从事飞机的总体设计与研究工作,科研实力雄厚,专业设置齐全。为适应飞机型号研发模式由仿制改型衍生发展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应对新一代飞机型号研制周期大幅度压缩的要求,解决研制队伍年轻化带来的能力建设和知识传承问题,适应由过去从已有型号研发流程的朴素总结到基于系统工程方法的新一代飞机型号数字化研发流程的正向梳理的转变,适应由过去专业内的平台建设向覆盖跨专业流程的平台建设转变,该所决定建设集系统工程、知识工程、综合设计、质量管理等系统为一体的大型精益研发平台。

三、面临的挑战

在平台实施前,该所在研发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数字化研发流程未完整梳理,未按照规范的研发流程进行开发工作;型号开发缺乏科学的顶层策划与设计,执行层的工作效率低;综合设计与仿真工具采购和使用随意,流程数据不协同,使用效果差;知识没有融入到研发活动中,且很少被使用;质量管理没有融入到研发体系中,质量与研发两张皮。同时,平台的建设需要从业务流、数据流和该所it系统整体规划建设的角度来考虑,协调好质量文件、研发流程、知识工程之间的关系,为该所自主研发水平的全面提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四、解决方案

1.平台建设思路

平台建设从研发流程的梳理开始,根据该所的历史积淀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多专业并行协同的飞机数字化研发流程梳理,形成飞机研制工作开展的基础和纲领,并按照研发流程进行研发平台的建设。

数字化研发流程梳理基于五层工作模型(图1)。五层工作模型是精益研发的基础,被形象地称为精益研发的“骨架”。策划(plan)和研发流程(wBS)属于管理层面,主要针对研发状态和结果,属于刚性流程,产品的类型决定了流程的形态,不随组织的变化而变化;工作流/工具流/步骤属于实现层面,主要针对研发活动的具体执行过程,属于柔性流程,因组织、人才和工具的不同而不同。

基于五层工作模型,突破现有研发平台框架,建立基于知识的飞机精益研发平台,建设主、辅流程工作的支撑手段与管控平台,实现复杂产品的综合研发管理,通过过程控制打造质量精品产品,并通过知识工程沉淀与传递知识、经验,解决人才断层问题。

2.平台功能架构

基于知识的飞机精益研发平台以精益研发平台peRa为基础构建飞机研发平台框架体系,提供流程管理、数据管理、知识管理、工具集成、多学科优化和质量管控等平台支撑软件,整合所内信息化资源,开发各类设计和分析模板,建设基础资源库,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及应用需求,构建专业应用系统。平台框架如图2所示。

(1)门户。门户是整个平台的展现层,是所有用户进入平台的统一入口。通过两种不同的模式,呈现不同类型的信息:web模式主要是集中展示各种视图,并形成统一的企业门户;轻量化的客户端模式主要用于日常的管理和设计工作。

(2)项目策划系统。项目策划系统是平台的大脑,是平台运转的源头和保障。该系统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协同策划的环境,把策划的结果传递给综合设计系统作为任务输入,并为决策人员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同时,通过系统接口与项目管理pm系统进行集成。

(3)综合设计系统。多学科综合设计系统是平台的核心。利用平台框架搭建起面向专业的综合设计系统,将飞机研发活动相关的人与组织、规范与标准、工具与技术进行封装与集成,提供工作流管理、多学科集成、多学科过程数据管理等功能,以性能数据为中心,实现设计模式的柔性和协同。同时,将该所与飞机设计相关的工具进行集成,主要包括Catia、mSC、anSYS、office等。并且,在数据层面,实现了与pDm系统的集成。

(4)知识工程系统。知识工程系统是平台的灵魂。通过知识体系的构建,结合知识挖掘、知识管理、知识推送、领域本体、知识创新等技术,将知识与研发工作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不断积累与重用,使飞机研发效率和质量都大幅提高。

(5)质量管控系统。质量管控系统是平台的血液。系统通过对工作包交付质量的定义、监控和评估,确保用户在进行顶层质量策划时将质量控制目标合理分解到一系列工作包中,实现对飞机研发关键阶段和关键活动的质量控制。

3.应用效果

通过飞机精益研发平台的实施,梳理了该所73个专业的数字化研发流程,使该所内各种研发活动规范化,清晰定义出各级业务流程;梳理了研发流程中工作包所涉及的数字化研发工具(CaX软件)的使用规范,包括用何种工具、如何使用等,并且把这些工具根据业务要求定制了工作模板,按照业务逻辑打通了工具之间的接口;形成全所内部统一的研发设计工作环境,便于实现跨学科专业的协同,并搭建了8个专业领域的专业化应用系统;将知识融入到飞机研发流程中,实现所内科研知识的重用和传承,形成了所内独特且宝贵的研发知识库;将过程质量管理融入到研发体系中,为设计人员自检、专家检核以及质量评审提供指导;最后,提供了研发作战指挥室系统,便于高层对研发过程进行监控和指挥(图3)。

大型活动策划流程篇10

关键词:区域物流规划理论规划方法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经济现象,物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因此,如何减少物流距离、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费用、协调区域物流节点关系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2006年3月正式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现代物流的发展纳入到国家总体规划纲要之中。当前,我国各地物流园区规划如火如荼,但是,由于物流规划尚属探索阶段以及各地政府不考虑区域总体协调发展的要求,各自为政,盲目进行物流中心、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的建设,重复建设,导致许多物流园区徒有其名而未发挥其经济功能或无法招商引资运营物流项目。本文从区域物流规划理论及步骤入手,以期对确定物流园区规划的相关定位和具体内容有所参考。

区域物流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物流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知识。冯耕中认为,区域物流规划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整个物流体系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它以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指导,以区域物流系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等为依据,考虑区域物流系统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在掌握交通运输、仓储等物质要素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方向、规模和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统一安排交通运输、仓储等设施,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从冯耕中的区域物流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物流规划就是在现代物流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协同理论、系统理论等学科理论指导下,分析区域物流发展现状、预测物流需求、确定发展思路、建设物流运输设施网络、运作设施网络建设及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和制定物流发展政策措施体系建设等内容。

(一)现代物流理论

现代物流理论是区域物流规划的最基本理论基础,是区域物流规划中功能定位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区域物流如何进行功能设置。根据我国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2001)定义,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基本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现代物流强调从供应、生产、销售、消费等全过程最佳组合,强调应该把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功能之间的衔接,实现物流整体最优,强调应坚持效率、成本、服务与效益的均衡。现代物流理论决定区域物流规划必须把物流七大功能要素有机结合以满足区域内物流客户价值最大化,必须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把物流功能、物流设施设备、人才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物流大系统。同时它要求区域物流规划必须从追求单个企业降低成本、注重局部活动的最优化到追求综合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基于区域非均衡理论而产生,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区域物流规模效应的形成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内部的节约。物流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同时增长极理论认为,先进物流活动开展,可以此为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因此,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资源增长极”、“产业增长极”和“城市增长极”的相互有机结合,避免重复建设;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注重增长极的诱发效应、极化效应、渗透效应和扩散效应;对重点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注重“增长极核效应”。

(三)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71年提出。他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也包括通常的社会现象,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作用,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协同理论主要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该理论认为区域物流协同效应(即整体性)是由区域物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就好。它要求在区域物流规划中消除物流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的因素,减少整个系统内耗使各子系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让整个系统处于有序状态。协同理论认为序参量是区域物流发展的主导因素,只要在规划过程中审时度势,创造条件,通过控制系统外部参量和加强内部协同,强化和凸现我们所期望的序参量,就能使物流系统有序、稳定地运行。

(四)系统论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物流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的大系统,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时空上及资源利用方面的联系,也存在总的目标、总的费用以及总的运行结果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实现物流系统总体目标。因此在区域物流规划中必须做好物流的线路结构规划、节点结构的规划、产品流程网络规划、物流信息网络的规划,必须做好不同层次物流系统体系规划,构建多层次多元网络体系的物流系统,使区域物流发挥其整体最优效果。

区域物流规划的步骤

区域物流规划就是本着服务本区域经济的目的,在综合本区域和外部环境基础上,确定本区域物流发展定位、功能定位、物流设施的总体布局、规模及服务水平、政策措施规划等方面的定位问题。本文认为区域物流规划应该按如图1所示的路线进行规划。

(一)区域物流发展定位

首先,发展定位应主要解决本区域内有无必要进行物流建设、建立怎样类型的物流园区及如何经营等问题。区域物流规划首先解决在本区域内有无必要规划物流建设问题,它决定了该区域未来物流发展方向以及物流经营效率的高低等。规划者必须充分考虑国家政策、总体经济环境、本区域经济状况、现有物流技术、本区域人口规模、临近区域的物流布局、本区域现有物流规模及技术水平、本区域物流需求规模等因素分析,比较本区域与临近区域的物流优劣势,本着成本与收益分析原则,决定本区域内是否有必要进行物流建设。

其次,考虑在该区域内应该建立怎样类型的物流园区。区域经济环境的不同要求建设与之相应的物流园区。如果考虑物流服务地域及本区域及属于位置,可以把本区域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为国际性物流园区、全国性物流园区、区域性物流园区或城市物流园区。如果仅考虑其所服务的对象,可以建立为生产企业服务的物流园区、为商业零售业服务的物流园区或面向全社会的社会型物流园区。如果考虑物流园区应具有的功能,可以建立仓储型物流园区或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包括港口物流园区、路口岸物流园区及为区域物流企业服务的物流园区——综合物流园区)。区域物流园区类型的确定影响着物流功能规划及布局规划。

最后,发展定位还要解决区域物流经营类型问题,即解决区域物流运作模式问题。物流园区的运营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交通、土地、工商、物价、税务等多个政府部门,其投资庞大、投资回收期相对比较长,因此有效运营可以使区域物流产生效益及快速回收投资。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经营模式是日本的物流团地和德国的货运中心。日本物流团地模式主要是政府先规划过物流用地,将基地内的地块分别以生地的价格出售给不同类型的物流协会,这些协会再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其内部会员中招募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建造物流设施和经营,政府不参与物流园区的日常管理。德国货运中心模式主要为政府规划物流用地,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物流中心,把场地出租给物流企业,入住的物流企业自主经营、照章纳税,依据自身经营需要建设相应的库房、堆场、车间,配备相关的机械设备和辅助设施,即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与私人共同参与)模式。我国区域物流经营模式可以借鉴日本及德国模式。

(二)区域物流功能定位

规划是指在一个确定的目标下选择的解决手段,还包括目标的选定,即政策的拟定等。区域物流功能定位就是在满足本区域内物流客户一定满意度前提下确定物流运输网络规划、物流运作设施规划、信息网络规划及政策措施体系建设等内容。

1.用地规划。区域物流的服务功能特性决定了它大都布局在城市边缘、交通条件好、用地充足的地方。运输和仓储是物流的核心,物流活动必须依赖各种运输方式及仓储条件所具有的安全性、高效性、便利和低成本等特点,组成有效的物流环境系统,及时准确、低成本地将商品送达客户。因此区域物流网络节点的选址应尽可能选择交通枢纽中心地带,使节点与运输网络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节点的经济合理性,比如地价区位、劳动力条件、消费群体分布、商品流向及流量、服务水平要求等。同时应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可能物流量大小、物流园内各个功能区的活动关系、作业空间关系等,按适度超前原则规划好物流园区用地规模。需要提出的是,用地规划还应考虑规划的区域物流类型,如服务于产品生产的物流中心,用地规划应考虑成本最小,不仅考虑运输成本,还要考虑对于生产有着重要作用的其它因素,比如原材料地的分布、劳动力条件等;服务于商业的物流中心应考虑给定服务水平(主要是指一定的服务时间)物流中心可覆盖的客户数量最大化;货物中转型的物流中心应考虑用地规划以运输费用最小化为原则。

2.物流运输网络规划。由于区域内可以形成由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管道和由不同运输方式组合而成的联运方式的货物分担模式,并由此产生与之相应的物流网络分配模式,因此需要构建满足一定客户满意度下的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和不同级别运输系统构成多层次的、多元的物流运输网络体系,保证港口、机场、公路、铁路、内河等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实现全程物流运输的无缝衔接。区域物流运输网络规划主要指对区域内的机场、港口、国道、省道、高速路、区域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现物流通道畅通无阻。

3.物流运作设施规划。物流作业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为载体进行运作,因此需要对物流服务场所进行有效规划。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物流要素,优化配置物流资源,形成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相协调、与物流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物流运作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即在一定区域内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物流服务设施等作业场所进行有效规划,使之形成以大型区域物流园区、枢纽物流中心为神经中枢,城市配送中心为末端神经节点,彼此有机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多元的物流运作设施网络体系。

4.信息网络规划。信息是区域物流系统中各组织相互协同的手段,往往对区域物流的运作发挥着引导和优化作用,从而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信息流的本质在于对物流需求、库存、运输、风险防范、合作关系、顾客等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及分析,并在区域成员间进行共享。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就是构筑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建设良好的物流市场信息交换环境,构成区域信息共享体制,高效协调处理和利用各种物流信息,实现现代物流的目标。

5.政策措施体系建设。区域物流发展离不开地方政策扶持,区域物流发展政策措施体系是区域物流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应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强物流政策的宏观指导,制定物流发展促进政策措施、物流活动规制政策措施,出台综合性政策措施、交通运输政策措施和物流相关专项政策措施,发挥资源配置职能引导物流产业发展,扶持重点物流企业,为现代物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三)物流园区规划布局

物流园区布局应与其内的物流量、园区功能定位、功能构成及交通组织等要素相互协调。一般而言,基本功能齐全的物流园区的最小用地规模为7公顷,配送型的物流园区用地相对较小,而货运型物流园区用地规模较大。国外进行物流园区规划往往按照每10000吨/天作业量的占地规划为30-100公顷进行计算用地量,因此对园区各功能区的规划可参照相关经验值进行推算,如流通加工区的面积一般占物流园区的10%-17%,配送中心的作业面积按0.15-0.2吨/m2、仓储中心的作业面积按0.7-1.2吨/m2进行折算。现代物流园区不是单一物流功能的场所,而是诸多功能的聚合地,园区由此可划为交通运输、仓储、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物流服务小区域,因此基本现实与未来发展需要相一致,合理确定物流园区的功能并由此决定园区布局。

此外,还应该根据外部的交通途径以确定各功能区的布局。物流园区的交通途径主要解决货物流通及内部交通问题。在规划时,应该考虑外部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途径决定园区内的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区的布局,使之与外部运输系统相互衔接,并以最小成本实现运作。

(四)物流园区的建设及评估

合理规划后需要对物流园区进行开发建设,包括建设时序安排、开发项目筹划及开发建设。但是在开发建设及物流园区投入运作过程中,都应基于戴明的pDCa模式、依照费用效益分析法或环境评价结合的分析方法等对物流园区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冯耕中.现代物流规划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健.区域物流规划理论框架及实践[J].学术问题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