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的故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43:42

塞翁失马的故事篇1

1、眼前吃点亏不用太沮丧,要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你没赶上那班飞机,可说是塞翁失马;因为飞机起飞不久,就失事了。

3、现在人们用“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来安慰遭受不幸的人。

4、他丢了旧车,保险公司赔他一部新车,真可说是塞翁失马。

5、失败为成功之母,不正好阐释了塞翁失马的道理吗?

6、当你作出最严重的错误的时候,有一些好的也因此而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7、没有得到那份工作其实是塞翁失马,因为现在我已经得到一个好得多的工作。

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看看印度的攻击直升机吧,它们究竟有多少是在印度制造的呢?

9、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感谢这两个正在受到指控的作奸犯科者。

10、有一个人遗失了他最心爱的马,不料几天后,()马儿自己跑回来了,身边还跟着一匹母马,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1、可是,塞翁失马,这个危机竟让我踏上发掘灵性的旅程,我永远地感激。

12、你也不必为丢了这份设计图而难过,所谓塞翁失马,说不定可以想出更好的点子。

13、你告诉我的那个塞翁失马的故事,真的很准啊!因为当我将车子开回来时,发现破掉的大灯已经修好了!

14、事业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5、失去那份工作真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找到我更喜欢的职业。

塞翁失马的故事篇2

一个老人赛马打一塞翁失马成语。

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

塞翁失马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选自《淮南鸿烈集解》中的一个典故,衍生为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来源:文章屋网)

塞翁失马的故事篇3

所谓破窗理论之荒谬本应不难发觉,然而类似的言论在我们身边却比比皆是,这是值得思考的。洪水冲坏了小镇,他们会说,小镇有了重新规划和建设的机会,会比以前更合理更美丽;地震搞到楼房崩塌道路损毁,他们说重建需要大量的水泥钢材和其他物资,各种行业会受刺激而振兴,经济会因此复苏;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他们又说,美国人空前团结,原本萎靡的经济环境或得到改善,并且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又大大增强。一言以蔽之,都说是因祸得福。

我以为,国人相信这些谬论,是因为故事的原型其实在中国,并且早已经街知巷闻:一个老头的马跑丢了,邻居去安慰他,老头优哉游哉地说这可能是件好事呢。后来,跑失的马竟然带着另一匹好马回来了。邻居去祝贺,老头又说这可能是个坏事啊。老头儿子因为有了好的马匹,老是练习马术,搞到摔断了腿。邻人又去安慰,老头说没准能变成好事呢。后来征兵不少人战死,而老头儿子因为腿瘸幸免。

《淮南子》里的这个故事,其实便是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思想的演绎。每每听到有人说类似的话时,我总想踹他两脚,跟着说“你丫被踹,焉知非福”。有人说这个故事显示了老头的智慧,这是胡说八道,如果他真有先知本领,大可免去儿子断腿之痛。

“因祸得福”这个词的结构可能也是容易让人思维混乱的原因之一,人们易将之解释成“因为遭受祸,所以得到福”。网络搜索,《史记》有云:“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复残强吴而霸天下,此皆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者也。”勾践如果早有志气,何必要等到困于会稽再卧薪尝胆图奋发?由此,因祸得福之因,不应解为“因为”,而应该和“因势利导”之“因”相同,作“顺着”、“从”之意。因祸得福仅仅表示由祸转向福的过程,不包含任何因果关系。这样理解,才不会陷入福兮祸兮分不清的糊涂境地。

塞翁们屡有新说。高速公路经常塞车,在运力受到约束情况下,减少耗散的最优模式无疑是灵活运用价格手段。然而也有人认为,塞车了不一定有损失,有些人因此有机会观赏一下风景,他们的时间反正也不值钱,闲着也是闲着。春节期间火车票难买,有人说不能价格调节,因为有些民工时间成本为零甚至是负数,这样的话不由让人哑然失笑。时间成本为负数,意味着排队对于某人来说,是一种享受和收入。

塞翁失马的故事篇4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说的是不要被眼前的景况挡住了视线。同样的道理,机关干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也不能被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复杂的,表面上看是一回事,往深看又是一回事;看眼前是一回事,看长远又是一回事。按照道家“得失律”的理论,由于整个宇宙是一个阴、阳两种力的振动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得和失都不是绝对的。表面上看来“得”的事,实际可能是“失”,而表面看来是“失”的东西,实际可能是“得”。

这样阐释可能太晦涩,不好理解。不妨回顾一个人们都熟悉的故事――“塞翁失马”。故事说的是边塞上一个叫塞翁的老头儿很会养马。有一天,塞翁丢了一匹马,邻居们来安慰他,深表惋惜。谁知,这老头儿却说,有什么好惋惜的,怎么能知道这就不是福呢?过了几天,他那匹马安然无恙地回来了,竟然还领回了一匹膘肥体壮的马。邻人又兴高采烈地前来表示祝贺。他却说,这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怎么就知道这不是祸呢?果不然,塞翁的儿子见失马归来,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骑着马出去兜风,结果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把腿给摔瘸了。邻人对塞翁的先见之明佩服得五体投地,再次来安慰他要想开些。谁知塞翁依旧心静如水:这有什么想不开的,怎么能知道这不是好事呢?过了一些时候,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应征人伍。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残疾而免役,反而得到保全,幸存了下来。

防止和克服一叶障目问题的发生,首先要有政治眼光。这是在机关工作首先必须具备的。所谓有政治眼光,就是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在错误倾向刚刚露头的时候能够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非分明,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形势大好和工作顺利的时候,能看到各种不利的因素,居安思危,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而不是忘乎所以。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要理直气壮地大力支持一切正确的创造,对于危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要善于识别,敢于纠正和制止,决不能麻木不仁,更不能任其泛滥;要防止和克服陷于日常事务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国家大事,不注意社会政治动态的倾向。

防止和克服一叶障目问题的发生,还要有辩证眼光。也就是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黑格尔在讲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真理是具体的时,曾举过一个很著名的例子。他说,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对简单的问题都难以做出判断。比如,下雨是好是坏?如果城市中长期干旱,土地龟裂了,庄稼枯黄了,树木萎缩了,市民的饮水也出现短缺,此时此景,下雨是再好不过了,可谓是及时雨, “老天开恩”;但如果城市中已经是洪水泛滥,一片,冲毁了房屋,冲毁了道路桥梁,甚至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此时此景,再降一阵暴雨,这无异于落井下石,雪上加霜。此时下雨可谓是最坏的事了。因此黑格尔认为,对事情进行评价时,必须考虑具体的时间地点等因素。换句话说,必须在具体时间空间框架下考虑问题。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那么简单。机关干部在工作中最容易出毛病的地方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惟书惟上。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于从本本出发,贯彻上级指示精神照抄照转;二是一刀切。在布置和指导工作的过程屯,不分析单位之间存在的差异,不研究各地的具体特点,缺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三是走极端,搞绝对化。通常是离开事物的本来面目,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不能全面地看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克服的。

防止和克服一叶障目问题的发生,更要有公正眼光。一个人对某事某人一旦有了偏见,就会产生偏向、偏心、偏执、偏袒,乃至导向行为的偏颇和事业的偏废。《疑人偷斧》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人丢了斧子,他怀疑邻居的孩子偷了,看他走路的样子,看他的表情,听他说话,都像偷斧的贼。后来他找到自己的斧子以后,又见了邻居家的孩子,从哪一点也看不出像偷斧子的人了。《智子疑邻》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宋国有一个富人家,天下雨把院墙冲坏了,他儿子说:“不把塌口堵上,必然会有盗贼来盗窃。”邻居也有人这样告诉他。第二天家中果然被窃,丢了不少钱财,这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有先见之明,怀疑邻居盗窃了他家的财物。这个富人对同样的忠告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自己儿子的忠告,便认为未卜先知,实在聪明;对邻居的忠告,便起疑心,怀疑是他把自己家的东西偷走了。这就提示我们,观察问题必须有公正的眼光。不能带任何框框和偏见。

塞翁失马的故事篇5

走马到任〖解释〗指新委官员急速到任。后亦泛指接任新职。同“走马上任”。

倚马千言〖解释〗倚马:靠着战马。倚靠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千言立就。形容才思敏捷。

衣马轻肥〖解释〗穿着轻暖的皮袍,坐着由肥马驾的车。形容生活的豪华。

系马埋轮〖解释〗指敌人进攻时,系住马,埋车轮于地,以示固守不退。

素丝良马〖解释〗以之为礼遇贤士之辞。

司马牛之叹〖解释〗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射人先射马〖解释〗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解释〗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解释〗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

戎马倥傯〖解释〗指在战争中军务紧迫繁忙。

人语马嘶〖解释〗人叫喊,马嘶鸣。形容纷乱扰攘或热闹欢腾的情景。

犬马之恋〖解释〗比喻臣子眷恋君上。

裘马声色〖解释〗衣轻裘,乘肥马,醉心歌舞,迷恋女色。谓贪图享受,生活糜烂。

求马于唐市〖解释〗到空无所有的市集去买马。比喻求非所求,必无所获。同“求马于唐肆”。

秋高马肥〖解释〗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

骑曹不记马〖解释〗指有名士习气,不理事务。

驽马恋栈〖解释〗驽马:劣马,跑不快的马;栈:指马棚。劣马惦着的只是马棚里的饲料。比喻无能的人只贪图安逸,无远大志向。

牛头不对马面〖解释〗比喻答非所问或对不上号。

拿下马来〖解释〗比喻将人制服。

盲人骑瞎马〖解释〗瞎子骑着瞎马。形容乱闯瞎撞,非常危险。

马上得天下〖解释〗喻指武功建国。

马毛蝟磔〖解释〗蝟,同“猬”。形容狂风大作,气候恶劣。

驴头不对马嘴〖解释〗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同“驴唇不对马嘴”。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解释〗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厉兵粟马〖解释〗磨快兵器喂饱马。指准备作战。

襟裾马牛〖解释〗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没有头脑和无知。

风马云车〖解释〗指神灵的车马。

风马牛〖解释〗风:放逸,走失。指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同“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不接〖解释〗犹言风马牛不相及。

东风射马耳〖解释〗射:射出。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单枪独马〖解释〗比喻孤身一人或单独行动。

窗间过马〖解释〗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车马填门〖解释〗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同“车马盈门”。

车马骈阗〖解释〗车马聚集很多。形容非常热闹。

车马辐辏〖解释〗辐辏:形容人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车毂上一样。指车马集聚拥挤。

车怠马烦〖解释〗车危且马疲。形容旅途困乏。怠:通“殆”。同“车殆马烦”。

策马飞舆〖解释〗指驾马车疾行。

跃马弯弓〖释义〗驰马盘旋,张弓要射。形容摆开架势,准备作战。后比喻故做惊人的姿态,实际上并不立即行动。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出处】《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解释】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示例】【故事】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解释】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示例】但是“~”,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

班马文章〖解释〗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解释〗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塞翁失马的故事篇6

关键词中职哲学基本问题思维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教师如何理解和解释哲学基本问题,这关系到学生对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性质和社会功能等全部哲学问题的理解与解释,当然也直接地关系到学生对哲学思维方式的理解与解释。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释上,孙正聿教授的两本著作―――《哲学修养十五讲》和《哲学导论》,给予了笔者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受孙教授的启发,我们需要从探索恩格斯给予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论述入手,以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为背景,来重新理解和解释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理解

何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众所周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方法论意义的哲学命题和分析工具。他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根源于蒙昧时代愚昧无知的观念”,“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的作用”,“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那么,对此究竟应当作何理解?换句话说,从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哲学问题中只找出其中的一个问题并把它说成是“基本问题”,这样做的根据充分吗?这个提法的出现是否具有某种偶然性?多年来,对哲学基本问题也出现了不少争论,这些争论大体上可以归为四类意见: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有几个的问题;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永恒的哲学基本问题,应把哲学基本问题看作是不断变化的,而且从历史的角度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能看作是哲学基本问题发展的一个阶段;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恩格斯对这一基本问题的论述不够全面完善,还应当有思维借助实践以改造世界这第三个方面的问题;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没有多大意义,还给后来的哲学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2中职学生哲学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给学生讲课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笔者曾在课堂上,举着手中的粉笔告诉学生,科学思维认为我思维是能够正确地反映粉笔这个存在的,我的思维所把握的这个粉笔就是这个粉笔的存在,这个粉笔的规律和我思维的规律是服从于同一个规律的。物理学家不会问“我所看到的粉笔就是粉笔吗”?在物理学家看来,粉笔就是粉笔。为什么呢?因为科学是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看做天经地义的、不证自明的、不言而喻的东西。所以,他们不追问那个前提,就直接研究粉笔的硬度、粉笔的颜色、粉笔的结构、粉笔的形态了。可是哲学思维就要反思:我的思维所把握的这个粉笔真的就是粉笔的存在吗?它究竟是我思维把握粉笔这个存在的主观的规律呢,还是我思维所把握到的粉笔客观自身的规律呢?粉笔这个存在的规律和我思维的规律是服从同一规律吗?通过举例,学生明白哲学是对科学的“反思”,或者说是对科学的“超越”。哲学就是反思。只有在“反思”活动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才会成为“问题”。

当我们在经验层面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时,将之升华到一个逻辑层面的形而上的问题,便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处理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抽象升华到哲学层面上,就是如何以我的思维去把握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最难的就是思维。所以在理解思存关系时,应注意到主客关系是思存关系的表现形式。

列宁说过:“从来造成困难的总是思维,因为思维把一个对象的实际上联结在一起的各个环节彼此分割开来考察”,因为“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隔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糙化,不加以割碎,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思维对运动的描述,总是粗糙化、僵化”。为了解释概念的“隔离性”和“僵化性”,教学中,笔者引述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著名命题“飞矢不动”以及中国的成语“塞翁失马”。笔者在黑板上画上一条飞矢的运动抛物线,在抛物线上画上许多点。比如塞翁丢了一匹马,他的邻人说有祸了,等到那匹丢失的马返回来且带了几匹野马时,塞翁的邻人又说有福了;塞翁的儿子因为要驯服野马而摔断了腿,塞翁的邻人又说有祸了;边境有战火,国家要征兵,塞翁的儿子因为腿伤而免于被征上战场,塞翁的邻人又说有福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故事虽然在讲祸福的联系时显得有些机械,可是这个故事告诫我们的,就是要防止思维的孤立静止。我们常常会像塞翁的那些邻人,仅仅看到孤立的福或者祸,而没有认识到祸与福之间的联系、运动和发展。

3结语

哲学属于非日常、自觉的精神生产领域,哲学最能深刻地触及到生活世界的本质,揭示出人的生存的始基,促使人进入与世界的本质对话、与人的本真状态直接会面的境地。因此,在课堂上讲授哲学命题时,就不应该把哲学命题变成非反思的、理所当然的、死的教条而让学生去固守,而应当注重对学生哲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注重哲学命题的思考与分析,并把注重思考、分析与人的生命成长结合起来,使知识能够化为积极行动的能力。如此这般,才能使哲学世界观化为思想方法,贯彻于自己的活动,并通过身体力行,化为自己的德性,具体化为有血有肉的人格。唯其如此,哲学的世界观对学生来说才能具体而微,才能是一种可以触到、见到、嗅到、不无感性生命的存在。

参考文献

塞翁失马的故事篇7

一、归纳点睛式

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可加深学生对课文重、难、精彩点的把握,强化学生印象。如教《景阳冈》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水浒传》不愧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景阳冈》这个故事中,作者用神来之笔,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塑造了一位勇敢机智大无畏且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打虎英雄。”通过老师归纳式的结语,学生对武松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又如讲授《背影》这篇文章时,到了课堂尾声处,可以运用总结抒情式的语言来介绍:“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中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表现出母爱的细密绵长、深沉博大。这个镜头成为耸立在人们心目中母爱的丰碑。”通过这样的小结,既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又让学生回味了文中饱含深情、优美动人的语句,从而让学生再次感悟文章的魅力。

二、延伸畅想式

有些课文是悬念式结尾,事情发展会出现各种结局。在结束课文时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设计各种结局,能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皇帝的新装》新课结束时,要求同学们展开想象:“游行大典后,皇帝回到宫中会怎么做?特别是对骗子和那两个孩子。”学生定是兴趣盎然,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穷人》这篇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收养其孩子的故事,反映出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文章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样的具体言行作结尾,没加半句评论,却更显其意味深长。教学到此处正是课结束时、我们可以用这最后一句作为故事的开端,续写故事。这样能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三、余音绕梁式

教师借助相关的文艺作品或多媒体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于课尾巧妙引入,便能使课堂再起波澜。一位教师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趁学生还沉浸在父爱子、子恋父的父子深情这至真至纯的人情美中,课尾让学生轻声深情地诵读文中描写背影这一特写镜头的句子。然后,自己饱含深情地吟起坡那令人回肠荡气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学生再次联想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霎时,一种豁达与理解,洋溢于胸。教《观潮》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音响和生动的画面,化静为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钱塘江大潮震耳欲聋的响声、汹涌澎湃的气势。看完录像,我让同学们精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钱塘潮状态、气势、声响等方面的语句和段落。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刚才所看画面,体会文字的准确传神之处。这样从画面到文字,再由文字去联想画面。反复玩味。在回味中体会语言的神奇和精妙。课上完了,同学们还在议论、回味。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引导开拓式

课本上涉及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若不适当拓宽教学内容,会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十分狭小的认知天地。因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很有必要。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

五、设疑点拨式

这种方式是教师在结课时,或为下次上课留下伏笔,使教学内容自然地进行过渡:或在下课前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留给同学思考,将课堂进行延伸。如教《塞翁失马》一文将近结尾时,教师问学生:“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是不需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要求学生课后相互讨论。结尾质疑可以理解为课后延伸的质疑,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行思想教育。

塞翁失马的故事篇8

4月20日,巴黎荣军院的大厅内,当一段弥撒曲终音息,法国总统萨科齐开始了致词哀悼。随后,《游击队之歌》奏响了。这是“二战”德军占领法国时,法国抵抗组织耳熟能详的歌曲。伴随着激昂的旋律,人们向一位曾经的斗士、作家和笔战者庄严致敬。

莫里斯・德吕翁1918年出生于巴黎。年幼失怙,由身兼作家、记者的叔叔约瑟夫・克瑟尔抚养长大,这使他自小就在作家与艺术家的圈子里耳濡目染。亦在此时,德吕翁结识了飞行家、后来写下《小王子》的圣埃克苏佩里(Saintexupéry)。出于俄罗斯裔的渊源,克瑟尔带着德吕翁,经常出入于巴黎的俄罗斯人社交圈,也将他带入了报刊的世界。通过这些媒体,德吕翁发表了最初的作品,那时他还只是一名兼修法学和政治学的学生。

“二战”爆发,德吕翁成为法国索米尔骑兵学校的一名见习军官。他为马匹而狂热痴迷,马的形象便一直贯穿于他此后诸多作品中。1940年,经过一场恶战,法军向德军败降,德吕翁决定加入抵抗运动。他与克瑟尔一起徒步穿越比利牛斯山脉,取道葡萄牙,历经艰辛抵达伦敦,与当时领导抵抗运动的戴高乐将军聚首。从此,德吕翁开始频频出现于公众的视野。他参加了BBC广播电台播放的“自由法国”节目,并成为战地记者。基于安娜・马尔利的曲谱,德吕翁与克瑟尔一起,为抵抗运动的《游击队之歌》撰写了那段著名的歌词:“朋友,你听到了吗/乌鸦黑色的飞行/在我们的原野上!”

德吕翁在战后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他首先发表了战争回忆录《最后的军旅》,并于1948年以长篇小说《大家族》,摘得法国文学奖项中最令人艳羡的龚古尔文学奖。《大家族》是他描写法国资产阶级内部腐朽关系的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其笔下的讥讽、警省风格得以崭露,并在之后的作品中一脉延伸。小说随后被拍成电影,原著中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德吕翁最获成功的,还要数七卷长篇历史小说《该死的国王》(又名《宫廷恩仇录》)。故事描写了中世纪的欧洲围绕法国国王展开的种种权力争斗。小说同样被搬上荧幕,改编成法国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为了改编剧本,德吕翁特地组建了一个由作家和资料员组成的工作室,其中就包括后来同获龚古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埃德蒙德・夏尔-鲁。几百万册小说被抢购一空,这部电视剧亦成为法国电视史上的文化遗产。从这时开始,德吕翁的文风也逐渐向古典、纯正的语言风格转变。他的文字与他的演讲一样,响亮而铿锵有力。他之后发表的《亚历山大大帝》《宙斯回忆录》等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一变化,所树立的大气风格也令他更加声名显赫。

或许,德吕翁首先是一名戴高乐主义者。他以毕生的信仰,成就了对法国的“某种意念”(语出自戴高乐的名言:终我一生,我对法国形成了某种意念),且始终在为三项事业奋斗――戴高乐主义精神、法兰西共和国和法语。在担任蓬皮杜任内的法国文化部部长时,他直言不讳,大胆敢言,亦曾因一句话被送上法庭。当时,德吕翁谴责一些既要求政府津贴、又是街头游行常客的艺术家,称他们“一手拿着乞讨的木钵,一手拿着‘莫洛托夫鸡尾酒’(与‘燃烧瓶’是双关语)”。这在当时“政治正确”之风渐盛的艺术圈里掀起轩然大波,德吕翁对此毫不在意。

1966年,48岁的德吕翁进入了法国学术界地位崇高的殿堂――法兰西学院,成为了“不朽者”。在1985年至1998年期间,他一直担任法兰西学院终身秘书,并于1992年开始主持法兰西学院选举。其间,法兰西学院吸纳了诸多重量级人物,包括结构主义巨匠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évi-Strauss);也是因德吕翁的应允,法兰西学院破除创立350多年的传统,接纳现代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margueriteYourcenar)为第一位女性院士。同时,德吕翁将法兰西学院的大门向其他法语区国家敞开,如塞内加尔前总统、黑人文化运动创始人之一、诗人莱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LéopoldSédar-Senghor)也被吸纳其中,从此他的声音传遍整个非洲大陆。

莫里斯・德吕翁――一个民族主义者?不,他是爱国主义者;一个守旧的保守主义者?不,他是坚守着对法国“意念”的人。他拥有戏剧演员的洪亮声音、狮子般的外形、锋利的笔刃和辉煌的过去。这一切,使他成为一个令人敬畏的笔战者。作为信守诺言并对当代问题付诸行动的人,德吕翁始终保持着站立者的姿态。

在亲友、作家、无数的仰慕者和全体法国内阁成员的注目下,他由八名士兵抬扶着,缓缓离开了荣军院大厅,《游击队之歌》余音袅袅:“从坑道中奋起/从山丘上冲下/同志们……”

塞翁失马的故事篇9

望着这位与以前判若两人的糖友,我真为他高兴。望着他快乐的样子我沉思良久。是啊!一个人面对疾病和挫折只要调整好心态,快乐生活,一定会走出疾病的。

曾看到过一则寓言故事:从前有一个老人,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盐,小儿子卖伞。如果遇到阴天下雨,她就发愁,“太糟了!大儿子的盐卖不出动了!”然而等到晴天出太阳,她又发愁:“太糟了!小儿子的伞卖不出去了!”于是乎,她愁眉不展,担惊受怕,每天生活在烦恼的世界里,结果她的两个儿子也受到了影响,心情很不好,生意自然就更不好。终于有一天,一位智者对她说:“你不如换个心境想问题。下雨时,就想:‘太好了,我小儿子的伞可以卖出去了!’出太阳你就想:‘太好了,我大儿子的盐就可以卖出去了!’”她听后,真得按照智者的话去做了,果然,她的心情变好了。无论天气如何,她都很高兴,每天生活在快乐的世界里。

虽然每个儿子生意并没有变,天气还是老样子,雨还会下,天照样晴,但她的心情变了,世界就大不一样。面对同一种情况,同一情境下,调整了思考的角度,所持的心态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就大不一样,最后的获得也更加不同。

我们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发生,而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正反两面,这样看,也许是快乐,那样瞧,没准儿是烦恼。遇事要调整好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凡事,有得必有所失,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此乃良好的处事态度。

塞翁失马的故事篇10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悔报国心

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临终前,情绪非常低落。旁边的人安慰他:“你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代人。”萨特说:“我知道我的影响,可是和死亡相比,它实在不足一提。”作为一名哲学的外行,我很难去考证这个故事的真伪。不过我想,如果萨特也读过陆游的这首临终绝笔《示儿》,一定会感慨万千。

老去,实在是人生中最最残酷的事情。不止是芳华凋零,青春不再,更是面对偌大的世界,你忽然成了赤手空拳的俯首就擒者。人之将去,有多少可成而未成的事功,有多少将实而仍虚的愿望?一个“悲”字,力贯千钧,发人深省。

悲,人之暮年。陆游自幼受父亲影响至深,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青年时,师从曾几,诗作多闲雅清淡。中年时,他经常身着戎装,骑着战马,驰骋在当时的西北边防前线,虽屡屡被贬,但抗金复国的痴心不变。而今年岁已老,功名难成,只能带着一种深切的悲伤,遗憾地离开人世。

悲,九州未同。诗的一、二两句意思是:本来就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一个人世的陆游,一颗忧国的忠心。

悲,遗愿未了。南宋小朝廷,偏安南方一百多年,多说它懦弱腐败无能。“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大概是可以用来证明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个拥有怎样爱国情怀的人,才会在临终之际留下这样的遗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啊!

拳拳之心,殷殷深情。再读《示儿》,又一次泪湿心头。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试问英雄今何在

每个男人都有一个英雄梦。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是“词坛飞将军”辛弃疾的英雄梦。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卢纶笔下的英雄,也就是汉代名声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看到“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七个字的时候,你是否思绪万千:秦代是怎样在北方修筑长城的,汉代又是怎样在边塞建立城堡的,北朝到唐代又是怎样增补修筑的……

然而,头上这一轮明月却是亘古如斯,并没有多少变化。秦代是这样,汉代是这样,直到如今还是这样。这明月呵,从秦汉到现在,照见过多少征人,又有多少征人仰望过这一轮明月。这关城呵,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戍边将士的血泪,又留下多少往来戍边者的足迹……

你一定会想得很沉,很远。这时候,你何须去分辨这是秦城,还是汉关,是秦月,还是汉月呢!现在你一定明白了:“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的是“互文见义”修辞手法,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龙城”,不必实指一定是汉代将军卫青到过的龙城。“飞将”固然用了“飞将军”李广的典故,也不必实指就一定是他。

诗人其实想说的是:有了好的士兵,还要有好的将领。假如朝廷能任用有勇有谋、精忠为国的良将,那么敌人是不敢狂妄行动,轻易进犯的。

汉代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为什么不吸取历史教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