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承包法全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44:29

农村土地承包法全文篇1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家庭承包

第一节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节承包的原则和程序

第三节承包期限和承包合同

第四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第五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第三章其他方式的承包

第四章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第三条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第四条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

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承包地不得买卖。

第五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

第六条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七条农村土地承包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第八条农村土地承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

国家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第九条国家保护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十条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第十一条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依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的指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依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

第二章家庭承包

第一节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二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发包。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的,不得改变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权。

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由使用该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发包。

第十三条发包方享有下列权利:

(一)发包本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本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

(二)监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

(三)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地和农业资源的行为;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四条发包方承担下列义务:

(一)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

(二)尊重承包方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依照承包合同约定为承包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

(四)执行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五条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第十六条承包方享有下列权利:

(一)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

(二)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七条承包方承担下列义务:

(一)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

(二)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节承包的原则和程序

第十八条土地承包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按照规定统一组织承包时,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也可以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的权利;

(二)民主协商,公平合理;

(三)承包方案应当按照本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四)承包程序合法。

第十九条土地承包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承包工作小组;

(二)承包工作小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订并公布承包方案;

(三)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

(四)公开组织实施承包方案;

(五)签订承包合同。

第三节承包期限和承包合同

第二十条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

第二十一条发包方应当与承包方签订书面承包合同。

承包合同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一)发包方、承包方的名称,发包方负责人和承包方代表的姓名、住所;

(二)承包土地的名称、坐落、面积、质量等级;

(三)承包期限和起止日期;

(四)承包土地的用途;

(五)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

(六)违约责任。

第二十二条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

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除按规定收取证书工本费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第二十四条承包合同生效后,发包方不得因承办人或者负责人的变动而变更或者解除,也不得因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立或者合并而变更或者解除。

第二十五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职权干涉农村土地承包或者变更、解除承包合同。

第四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第二十六条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承包期内,承包方交回承包地或者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地时,承包方对其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

第二十七条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

承包期内,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等特殊情形对个别农户之间承包的耕地和草地需要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承包合同中约定不得调整的,按照其约定。

第二十八条下列土地应当用于调整承包土地或者承包给新增人口:

(一)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机动地;

(二)通过依法开垦等方式增加的;

(三)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

第二十九条承包期内,承包方可以自愿将承包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自愿交回承包地的,应当提前半年以书面形式通知发包方。承包方在承包期内交回承包地的,在承包期内不得再要求承包土地。

第三十条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第三十一条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

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

第五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第三十二条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第三十三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二)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

(三)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四)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

(五)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第三十四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

第三十五条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单方面解除承包合同,不得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等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标承包,不得将承包地收回抵顶欠款。

第三十六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

第三十七条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一)双方当事人的姓名、住所;

(二)流转土地的名称、坐落、面积、质量等级;

(三)流转的期限和起止日期;

(四)流转土地的用途;

(五)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六)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

(七)违约责任。

第三十八条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四十一条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

第四十二条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可以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

第四十三条承包方对其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时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

第三章其他方式的承包

第四章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

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十二条当事人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三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发包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一)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二)违反本法规定收回、调整承包地;

(三)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四)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五)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等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标承包;

(六)将承包地收回抵顶欠款;

(七)剥夺、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八)其他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

第五十五条承包合同中违背承包方意愿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有关不得收回、调整承包地等强制性规定的约定无效。

第五十六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第五十七条任何组织和个人强迫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该流转无效。

第五十八条任何组织和个人擅自截留、扣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的,应当退还。

第五十九条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征用、占用土地或者贪污、挪用土地征用补偿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责任。

第六十条承包方违法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承包方给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损害的,发包方有权制止,并有权要求承包方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

第六十一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利用职权干涉农村土地承包,变更、解除承包合同,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或者强迫、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给承包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责任;情节严重的,由上级机关或者所在单位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六十二条本法实施前已经按照国家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的规定承包,包括承包期限长于本法规定的,本法实施后继续有效,不得重新承包土地。未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应当补发证书。

第四十四条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适用本章规定。

第四十五条以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应当签订承包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承包期限等,由双方协商确定。以招标、拍卖方式承包的,承包费通过公开竞标、竞价确定;以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承包费由双方议定。

第四十六条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可以直接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实行承包经营,也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分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后,再实行承包经营或者股份合作经营。

承包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十七条以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承包权。

第四十八条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农村土地承包法全文篇2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法法律实效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引言

法律实效,为法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或适用的状态、程度。法律实效与法律实施的意思相近,但法律实施侧重过程、活动;而法律实效侧重状态,即法律是否被人们实际上遵守、执行或适用。①法律实效与法律效果也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法律效果是指法律的社会目的、价值或社会功能的实现及实现的程度;一般说来,法律实效是法律效果的前提,只有首先实现法律实效,才有可能实现法律效果。由此推理,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法律实效,则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被人们是否实际施行以及施行的状态、程度。

从法律实效的角度研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更广泛的空间和时间去观察这部法律,进而更充分地发挥这部法律规范的社会功能。瞿同祖指出:“研究法律离不开条文的分析,这是研究的根据,但仅仅研究条文是不够的,我们也应注意法律的实效问题。条文的规定是一回事,法律的实施又是一回事。某一法律不一定能执行,成为具文。社会现实与法律条文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只注重条文,而不注意实施情况,只能说是条文的、形式的、表面的研究,而不是活动的、功能的研究。我们应该知道法律在社会上的实施情况,是否有效,推行的如何,对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等。”②因此,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实效性研究,有其意义。

二、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效性分析

于2002年8月29日颁布、2003年3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③而制定的。而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两年来,其贯彻落实的主要情况如下:

(一)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到2004年,全国92%的耕地承包期延长到了30年,98%的农户与发包方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70%的农户领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全国集体林地以自留山、责任山形式承包到农户经营的占63%。④

(二)有效保护了被征占用承包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全国编制并实施了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16.32亿亩。严格实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为了规范土地市场,严禁违法批地用地和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各地开展了治理整顿土地市场工作。2003年7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并组成10个督查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了联合督查。同时,为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一些省市对改革征地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⑤

(三)规范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初步具备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条件,2002年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到了承包地总面积的16.4%。为了依法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配套设施,农业部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同时,正在抓紧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和《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办法》。国家林业局起草了《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条例》。各地在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山东省《〈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已于2004年10月1日开始施行。⑥

从总体上看,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情况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法律的学习、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域经济与社会调查分析系统”2003年对湖南醴陵、耒阳和浙江建德、永康四个县(市)的抽样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法》一无所知,而那些表示知道此法的农户中,大部分农户又都不知道该法的主要内容,甚至连“承包期内不再调地”和“农户不同意,谁也无权在土地承包期内拿走土地”这两项涉及农民自身权益保护的最核心内容都不知道。⑦一些干部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重大意义、对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重要性,也缺乏应有的认识。

二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得到完全落实。从全国看,目前还有少数村组没有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户没有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一些地方因部分森林、林木和林地的产权不明晰,边界不确定等原因,林权证发放不及时。个别地方还存在随意终止或变更承包合同,以及以村规民约剥夺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等问题。

三是违法批地用地、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比较突出,失地农民的补偿和安置得不到落实。一些地方不尊重农民承包土地的主体地位,违反土地利用规划,随意扩大征地规模,违法越权审批土地。截止到2004年上半年,全国各类开发园区竟有6000多个,⑧开发园区过多过滥,土地闲置率过高,导致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农民失地失业。有些地方为了减少征地成本,降低征地补偿标准,忽视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安置;有些地方补偿费的分配没有充分体现农民的受益主体地位,以各种名目拖欠、挪用、截留土地补偿费。由此,引发了不少矛盾和纠纷,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是一些地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规范。农户之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多采取口头协议的形式,随意性大。即使签订书面合同,很多也没有对流转期限、流转价格和违约责任等做出约定,留下纠纷隐患。土地承包方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与变动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的规定在一些村组形同虚设。制定土地承包方案、调整承包地、将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时,往往是村组织或个别村组干部“一锤定音”。还有的地方侵占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更有甚者,借承包经营权流转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五是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还不健全,还没有仲裁机制及程序的具体规定。

六是一些地方没有切实遵守30年的土地承包期内不得调整变动承包地的规定。依然推行承包地“三年一小动,五年一大动”的“土政策”。

七是一些地方承包期内土地使用权的可继承性被非法剥夺。或许是受“平均分配”等农民传统公平观念的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死亡后,承包地就被发包方收回,使得继承人无法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

八是一些地方口粮田、责任田的划分仍在进行。目前仍有一些村组以预留机动地的名义划分出大量土地,以招标承包的形式短期(一般是一年)承包给部分农户。

三、对其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的分析和探讨

(一)原因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农地承包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人的方面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普法宣传都获得了极大发展,但限于人口多、底子薄的原因,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法律意识仍十分淡薄。人们的法律意识、生活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是否懂法,能否积极、正确地守法。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和农民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淡薄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必然会为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效实施带来较大阻力。

第二,体制方面的因素。改革开放至今,农村土地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这种体制在农村土地颁布实施前主要是由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来规定,缺乏国家法律和行政规章的完备规范,因此二十多年来,农村土地承包处于一种疏松而欠缺严密的体制下,导致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土地调整频繁。再加上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前国家对承包经营权的债权性界定,长此以往,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对这种松散而不稳定的局面形成路径依赖。另外,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是一大因素。虽然我国正致力于政治体制改革,但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仍十分严重,行政体制仍不健全,行政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行政权力过大。各地方政府用行政手段频繁调整承包地,带来不少问题。

第三,环境方面的因素。影响法律实施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等,笔者在此主要分析文化环境和信息环境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的影响。首先是文化环境,中国的农村百姓历来奉行“官本位”的文化,人们普遍敬奉行政权力,尚未形成以法律为至高地位,宣扬平等、公正、自由、尊重私的权利的社会风气。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公权力侵犯私权利的现象。而且一直以来,虽然我国也在倡导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在强调集体利益的同时不忽视个体利益,但从总体来讲,集体利益的地位在我国明显高于个体利益,集体利益至上早已成为人们潜移默化的观念,因此当行政权力以进行总体规划为由不当干预土地承包关系,频繁调整承包地的时候,许多农民并没有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再就是信息环境,在都市里,人们可以感觉到各种信息在迅速地传播。但在农村,信息的传播却慢得可怜。虽然如今我国农村各农户也都有了电视、电话等信息传播媒介,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农村还欠缺网络、各类报刊等传播工具的广泛介入。最为主要的,则是农村比较欠缺对信息的积极接受者。虽然不少农民也经常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国内国际问题,积极学习技术,增长本领,但是较之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对信息的接受缺乏敏感度,这可能要归结于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由于以上原因,再加上一些地方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不到位,不少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缺乏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传统观念的影响。几千年来,在我国农民观念中形成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尤其对于土地这一农民的命根子,在他们的观念中,应根据人丁数目均分土地。人死了就要退地,有了新人口则要补地,天经地义。因此不少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极力反对。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为什么一些地方对承包地“三年一小动,五年一大动”,不断调整承包地的做法了,目的无非是“增人的增地,减人的减地”,以迎合农民按人丁分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观念。另外还有几千年来形成的歧视妇女的不良思想,使得一些地方以“村规民约”形式剥夺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对策分析。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加强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广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是有效贯彻实施这部法律的重要前提。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从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重要意义,继续采取切实有力措施,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学习和宣传。特别是各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应进一步认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重大意义,熟悉和掌握法律的有关规定,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二,严格依法办事,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对此,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应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全面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没有开展二轮土地承包、没有签订土地承包合同的,应抓紧落实,尽快让农民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应加快林地确权发证工作。对拖延土地延包、超标多留机动地、剥夺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违法行为,必须依法纠正。

第三,严格保护耕地,妥善解决征地补偿安置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控制征地规模,解决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事关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按照法律规定,农民是土地承包经营的主体和受益主体。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认真处理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利益的关系,针对当前征地反映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尽快解决一些地方为随意征地,而迟迟不作土地规划的问题。应加快改革征地制度,改进土地征用补偿方式,完善补偿标准,规范补偿费管理。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四,正确引导、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以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为前提,以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为主体,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应依法正确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为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供信息咨询、委托、合同签订、纠纷调解等服务,保护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合法收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应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在具备条件和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途径,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第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应竟一步修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使有关规定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相互衔接,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的主体地位,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还应尽快制定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等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及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的有关规定。对审判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反映出的一些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也应尽快做出司法解释。

注释:

①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页

②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页

农村土地承包法全文篇3

关键词:村民自治;土地确权;做法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01.017

按照吉林省农村土地确权办公室(吉农确权字〔2015〕1号)文件要求,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已经全面展开。通过一年的工作,笔者发现部分村、组在启动村民自治程序时存在着越俎代庖、程序违法等问题,应当及时加以改正。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做好确权登记工作。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普及政策法规,提高村民议事能力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工作。从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开始到目前为止,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总体上经历六个阶段,即:1981年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1996年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1997年取消“两田制”(责任田和口粮田),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惠农补贴政策实施,2015年确权登记。每一个阶段的政策都与确权登记具有关联性,不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就难以保证议事质量,也会影响确权登记工作的正常开展。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宣传车、标语和培训班等方式认真宣传有关政策和确权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村民议事水平和能力,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有序推进。

2坚持依法定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村民自治程序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的关键。村、组在启动村民自治程序时,必须坚持依法依规,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2.1议事范围合法

按照《吉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第九条、第十九条、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和村民小组会议在讨论农村土地承包方案时都有明确的议事范围,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主要议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方案;属于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决定;村民委员会是执行和落实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的机构,不能越俎代庖,议定应当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议定。

2.2议事主题合法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所议事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以村民会议议定为由限制少数人特别是出嫁女、离婚女享有承包农村土地的权利,要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六条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依法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属于原承包地块范围内的土地,原则上应确权给原承包农户。未经本集体成员协商同意,不得将承包方多出的承包面积转为其他方式承包并收取承包费。

2.3议事程序合法

一是有1/10以上的村民或者1/3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就应当召开村民会议;二是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必须是人数较多和居住比较分散的村,而且所议事项必须经村民会议授权;三是参会人数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四是实行入会人员签到制度,及时存档备案。

2.4做出决议合法

村民会议决议应当经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同意后确定。村民会议做出决议时,要充分运用土地承包合同、土地台账、经营权证书、农村税费改革登记表、地方制定的有关配套政策和法规政策没有明令禁止的村规民约等资料。村民会议决议不能违反法律规定,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定事,村民会议决议的内容应当包括:会议时间、村民人数和到会人数、议定的内容、形成的决议等。

3纠正五个误区,妥善处理土地承包问题

3.1未参加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的农户可向集体索要第一轮承包地

1996年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订立时,因土地收益低,又承担很多税费,加上外出务工途径较多,一些村民主动放弃了承包地,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了避免土地撂荒和及时收缴税费,将农户弃耕的承包地发包给其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经营,并签入了二轮承包合同,颁发了经营权证书。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党的惠农政策力度逐步加大,土地连年升值,这些村民返乡以第一轮土地承包合同为据,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向集体或现承包人索要承包地。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明电〔2004〕21号)文件规定,对未参加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的农户向集体或现承包人索要第一轮承包期所承包的土地不予支持。如该农户户籍在原集体经济组织未动,其承包地可从集体机动地、农户退包地或复垦地中解决,暂时无力解决的,通过候地解决。另外,依据《立法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不具有溯及力。

3.2承包期内承包户新增人口应当增加承包地

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后,随着新生儿的出生,承包户内出现了新增人口,这些人员现已成年,他们或他们的家属以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订立时新增人口无承包地为由,向集体主张土地承包权,该要求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原因有三:

一是农村土地承包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规定承包农村集体土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承包期内承包户新增人口对其家庭承包的全部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权利。只要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时其家庭承包到了土地,就不存在该农户新增人口无承包地问题。

二是依据《农村土地承包》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承包期内,禁止发包方收回和调整承包地,实行的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擅自调整土地违反法律规定。

三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核心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人口变化情况调整土地不符合党和国家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

3.3第二轮土地承包时采取顺延方式订立的承包合同,也顺延共有人

1996年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时,我省许多地方是采取顺延的方式订立的承包合同,即原承包土地面积不变。此时有很多出嫁女已经将户籍迁出本集体经济组织,在其他地方承包到了土地。当原居住地的承包地被征占时,她们以在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期间承包到该地为由,要求分配土地补偿款,由此引发争议,有很多村民因此兄弟反目,母女成仇,到各级政府上访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条和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吉发〔1994〕15号)文件规定,第二轮土地承包时,享受承包田的人口应当是土地调整前在籍农业人口,户籍迁出或农转非人员(未就业或没有固定收入的知青除外)不享有承包原农村集体土地的权利。所以,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时,采取顺延方式签订承包合同的农户,顺延的只是承包面积,不顺延人口,只有具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员,才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3.4村民小组发包土地收入应当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自从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有的农村干部对村、组概念认识模糊,会计核算方式和资金管理办法不明,集体资产产权权属不清,有些地方村集体经济组织擅自截留、挪用或平调村民小组发包土地收入,使村民的利益受到的侵害,群众意见很大。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条和《吉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村民小组发包的土地收入应当归村民小组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平调或挪用属违法行为,应予制止和纠正。

3.5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可以继承

家庭承包方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农户家庭,不属于某一个家庭成员。根据《继承法》第三条的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属于个人财产,故不发生继承问题。除林地外的家庭承包,当承包农地的农户家庭中的一人或几人死亡,承包经营仍然是以户为单位,承包地仍由该农户的其他家庭成员继续承包经营;当承包经营农户家庭的成员全部死亡,由于承包经营权的取得是以集体成员权为基础,不能由该农户家庭成员的继承人继续承包经营,更不能作为该农户家庭成员的遗产处理。所以,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是不可以继承,当承包户全户消亡后,承包地收归集体所有。

4达到五个标准,保证确权登记质量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有效手段,与每个农户、每位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要达到五个标准:

一是情况真实。要真实的反映承包地和承包户内人口变动情况,测量土地时做到不漏测、不错测、不越界,对土地类型填写要实事求是。对地块名称要进行归纳整理,统一地名,并予公告,彻底解决原承包地名称多、散、乱的问题,为强化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奠定基础。

二是数据准确。在土地测量时,村、组干部要及时组织人员到场指界,明确四至范围,把承包地的面积测准、四至查清,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禁止把林地等纳入测量范围。要以村民会议确定的标准留出田间作业道和水田渠道等公共用地,对已侵占的公共土地,要依据国土资源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土(籍)字〔1995〕第26号)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依法收回,从源头上排除纠纷隐患,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三是手续完备。村组要按照要求认真填写有关确权文书,对土地权属指界通知书和农户指界通知书,要及时送达到位,签字到位。承包人委托他人签订确权文书的,必须提供委托书,方可。对集体预留的公共用地必须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在本村范围内进行公告。对在外地居住的农户要发送确权通知书,并存档备案。

四是表册齐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涉及到“七表一台账”。七表:地块经营人员调查表,发包方调查表,承包方调查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问题登记簿,承包地块调查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信息公示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示结果归户表;一台账:土地台账。还有承包户的户籍信息和身份证信息等,这些资料都是承包户依法维权的有力证据,要做到不丢一张表,不落一本册,要全部归档。

农村土地承包法全文篇4

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据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3%,已经超过世界城镇化的平均水平。但是,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并不是建立在城市自然发展与自然扩张基础之上的,而是基本上依托于政策的扶持与导向。由于农村城镇化发展具有浓厚的官方推动性质,导致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农村耕地流失、农村基层服务体系覆盖不完善、农村人口向市民过度的过程不够等现象,由此带来了农村人口迁移、农村人口就业、农村社会资源整合等一系列问题。十报告提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力推的重大战略,它强调的不再是建筑物的城镇化,而是人的城镇化;不再是集中向大城市集中的城镇化,而是中小城市、城镇及其附带区域发展的城镇化;不再是追求速度的城镇化,而是追求质量和内涵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调整农村土地要素,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有序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并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离,使农户拥有了承包地的使用权及流转权,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体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流转权,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1993年11月5日)、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1994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1997年8月27日)等。在法律层面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治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等对农民承包地的使用权、流转权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2005年1月19日施行的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治理办法》是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及有关规定制定的一部专门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维护流转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规。该《办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承包方依法取得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的方式流转。该《办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期限、合同、治理等事项都作出了较为详细具体的规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2009年下发的中共一号文件根据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承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按照完善治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流转服务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中央一号文件站在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高度,全面贯彻落实了党的十精神,并提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这是中央对新时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出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党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城镇化作为伴随经济社会增长和结构变迁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同样与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密切相关。有利于城镇化的政策或制度安排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如果缺乏有效率的或提供不利于生产要素聚集的制度安排,则会阻滞城镇化的正常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并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虽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正在平稳健康发展,但也应看到,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多限于小规模,农村土地经营治理很分散。

目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转包为主要形式,即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在农户与农户之间进行,流转期较短,流转后的土地多限于小规模的家庭生产经营。土地经营治理多处于分散状态,生产规模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规范流转的现象仍然存在。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土地的经济效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加之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予以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情况不断增多。然而实践中仍有一些地区存在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如有的是以口头方式进行的,没有签订土地流转书面合同;有的虽然签订了书面合同,但合同内容过于简单,一些事项尤其是双方权利义务约定得不明确、不具体;有些农民转包、出租、互换承包地根本不履行相关手续;村里向集体以外的单位或个人发包土地未经民主协商,少数村干部在发包过程中具有随意性和倾向性。这些不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土地流转纠纷,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是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用过程中,损害农民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及干部在农地流转中仍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出于对基层组织及干部的依赖和信任,许多农户在承包地流转中听从基层组织及村干部的安排。有的村民组织和村干部借机在不与农户签订委托书的情况下就代替农户与他人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将农村承包地转包或者转让给他人或企业,从中谋利。有的甚至以各种理由低价征占农户的承包地,然后高价转包或者转让给一些私营企业搞建设,损害农民利益。有的乡镇政府对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农村土地未进行严格审查,导致出现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土地被征占越来越多,造成农村承包地不断减少,许多农民受失地及占地补偿、人员安置、就业、社会保障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四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不断增多,一些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不规范、流转机制不完善等原因,致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数量不断增加,加之目前解决农地流转纠纷的机制并不完善,使许多农地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这里有农民自身原因,也有社会其他原因。有的农户出现问题后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谋求私下解决或找村里解决,由于纠纷与村里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导致问题迟迟得不到处理。有的农村基层土地承包纠纷仲裁部门对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缺乏力度,个别基层人民法院对农村土地纠纷的受理限制过多,使得大量农村土地纠纷得不到合理解决,从而导致农村土地案件高居不下,甚至出现。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践治理机制探索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是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加之相关法律的不完善,使得在农地流转中违背农民意志强行流转、损害农民利益、改变农民承包地的农业用途、农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对新时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出了新的要求。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流转,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和制度,能有效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面貌得到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并将其作为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全力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

第一,着力发展专业大户与农民进行集体合作社经营模式。

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必须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并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目前农村土地仍以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为主,承包地流转也多限于土地承包者之间的小范围内,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对此,吉林省公主岭市平洋村作了有益的尝试,采取转移城镇化的发展方式,打破了家庭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着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具体来说:一是加快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小范围、小规模的转包、互换、出租等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的转变,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是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文化、多类型合作社,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三是加强专业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经营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生产技能和经营治理水平。吉林省公主岭市平洋村将农民转移到新型社区,然后将流转下来的所有土地都集中起来,以村书记为主导,以村委会的名义,对土地资源统一加以利用,统一加以治理,统一加以耕种,实现了土地经营与耕种的农村合作社的合作化经营。负责治理土地与耕种的不到60人,节省了大批的劳动力,富余下来的农民以进城打工等多种形式增加自己的收入,还可以使土地、资金双平衡,为推动特色城镇化建设提供基本保障。

第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的社会治理机制。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国家及政府相关法律及文件均有相关规定。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治理办法》(2005年3月1日)专门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方式、合同和治理等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现在的问题是,许多规定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些治理机制没有很好地建设起来。有些农户由于缺乏法律意识等原因不按规定流转自己的承包地,一些乡镇农村土地承包治理部门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治理缺乏有效性。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组织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新形势下,必须按照新的要求,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新的外部体系建设。“土地流转的外部体系主要包括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体系、农村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新的外部体系建设,就涉及到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的社会治理机制。主要体现在:一是要加强乡镇农村土地承包治理部门的组织建设及人员配置;二是要制定出完善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关制度;如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要用5年时间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2014年的一号文件又明确强调:“确实加强组织领导,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些举措是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需要;三是对那些不规范流转承包地的行为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把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规定落到实处,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规范有序进行。

第三,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矛盾化解治理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生争议或纠纷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由当事人依法协商解决;由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调解;由当事人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些乡镇人民政府和村组织对农村土地纠纷引发的矛盾不认真处理,或久拖不决,或相互推诿。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和完善乡镇人民政府和村组织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机制。各乡镇、村应当由主要领导负责,建立起应急协调机构,及时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和矛盾;二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组织和建立,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进而强化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和解决力度;三是各基层人民法院应高度重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强化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解决力度。要建立相关机制,认真研究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纠纷得到及时受理和解决。加大对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力度,各地政府及其部门要全力做好上访群众的接待工作,消除对立情绪,防止的发生,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要及时调处解决,并建立责任追究制。

第四,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治理机制。

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按照完善治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流转服务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然而目前这种农地流转市场和服务组织在许多地方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业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经营组织。笔者认为,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治理机制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乡镇政府和村组织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激活农村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服务组织,扶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学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济人、涉农企业,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五,建立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法律保障机制。

农村土地承包法全文篇5

   论文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不足优化建议

   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规制现状

   当前我国主要是以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农村土地承包法》)为核心制定的一系列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律法规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法律依据。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l0条第2款对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仅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此外,2005年由农业部制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流转合同的签订、《农村土地承包法》中规定的流转方式等具体内容和法律效力起了补充说明作用,细化了《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部分的规定。我国2007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在用益物权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部分条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及其禁止性规定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的权利变动方式进行了规制,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的相关内容不无明显不同。2008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顶层制度设计上为规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了政策导向,是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定的大方向。

   从以上不同层级的法律、部门规章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可以看出,调整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规范经历了从简到繁,从原则性规范到具体性规范的过程。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法律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关系、基本原则、方式、程序、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争议纠纷解决途径等方面均做了相应规定,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

   二、现行规范在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的不足

   (一)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规范在适用上存在冲突《宪法》、《民法通则》、《物权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是当前我国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法律法规。由于颁布时间不同、政策背景不同,造成了这些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矛盾和适用上的冲突。比如,关于如何界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性质,《物权法》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用益物权的一种,以物权的手段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保护。《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7条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予不完全的物权保护。而《农业法》第13条则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给予债权保护。又如:对于土地流转的是否受限的规定,同时存在自由流转和限制流转两种不同的法律条文。《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7条第1款规定:“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可以得出结论,“经发包方同意”受发包方的限制,而“报发包方备案”则相对不加限制。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3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此外,第34条同时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都作出了自由流转性质的规定。

   (二)土地流转方式规定不明确我国《农村土法承包法》中法律明文列举的法定方式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法流转。但是,“其他方法”究竟还有哪些,法律并未对详细阐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加以确定的流转方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符合有关法律和国家政策规定方式,除此之外还规定了入股的流转方式。但是,针对司法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如抵押、继承等流转方式,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土地流转方式的不确定势必会制约土地流转的效率。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公示制度有待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与流转采用了类似于意思主义的变动模式。该法第22条规定,“承包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该法第23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采用了公示(登记)生效要件主义。该法第38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采互换、转让方式流转,未经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可以得出其变动模式采用了公示对抗要件主义,其实质也是意思主义原则。这些规定表现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生效要件不统一,易引发司法纠纷和法律冲突。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地位不明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初始发包方是土地所有权主体,一般由集体经济组织代为行使其权力,国有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由实际使用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代为行使发包权利,而承包方仅限于集体组织内部农户(‘四荒地’)除外。”然而,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领域,长期以来农民集体组织作用遭到了排斥和弱化。乡(镇)政府村委会实际上控制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其法律原因在于,我国《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在界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以及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时都较为概括。

   三、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适用方面,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规范之间存在大量适用上的冲突,立法机构应当对对现有法律加以整合统一,建立不同层级立体的、全方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体系。应当以《宪法》和《物权法》总括性的条文为基础,同时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中作具体规定,再辅以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法规为实施细则。首先,应当修订土地流转法律法规中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且相互冲突的内容,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制土地流转行为,与当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相符合。其次,应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义务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关系的方式、程序、性质、管理办法以及权利救济做出明确、系统的规定,进而制定符合国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在我国目前法律和政策已经许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背景下,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专门立法已经不存在障碍。尤其在当前城镇化改革初期,为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成为全国性的大趋势,在土地流转纠纷不可避免的现实情况下,制定一部以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特别法,可以有效规制土地流转行为,使城镇化进程得到全面的法律保障。

   (二)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我国主要以《物权法》和《土地承包法》中有关条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加以确认。主要方式包括了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对于实际中普遍存在的如抵押等流转方式并未加以明确,此外对“其他方法”缺乏具体解释。法律的缺失造成了不同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混乱,大量的流转方式缺少法律依据。如土地流转实践中经常运用的土地信托、土地抵押、赠与等方式。所以,关于“其他方式”的具体规定必须在《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加以明确。可以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法方式之一的附条件的抵押作为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的途径。

农村土地承包法全文篇6

关键词:机制创新;经营物权;流转市场;合作经济;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35-2

在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也逐渐凸显出越来越多的难点问题,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我国政府今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农民收入。而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完善和发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故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农村工作中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为了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农村改革重在制度建设的新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第一,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是家庭承包经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土地承包关系。现在很明确的大政策就是要确保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从而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从农村实际看,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不搞土地国有化、不搞土地私有化,是确保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根本,同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要正确对待人地矛盾。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家庭承包以农户为单位承包土地,在法律和政策上不存在因家庭成员变动而调整承包地的问题。一些地方以人地矛盾为由调整承包地,是违背法律政策规定的。实行“长久不变”,除法定事由外,绝不能调整承包地。我们应靠推进城镇化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来解决人地矛盾。二是土地延包遗留问题也急待解决。延包遗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当时的客观因素,也有政策执行问题,处理不好将影响“长久不变”的落实。对此,我们要想办法完善延包后续工作,为“长久不变”奠定基石。三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政策问题。“长久不变”涉及到土地承包和流转期限、承包经营权权能设置、征地补偿安置等重大问题,要抓紧研究,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长久不变”提供保障。

围绕“长久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问题应该受到重视。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要做到四个“紧密结合”。把开展登记试点与探索解决突出问题紧密结合,开展土地承包状况摸底排查,分别建立土地承包确权情况清册、土地承包突出问题清册,妥善解决遗留问题;把开展登记试点与探索完善确权登记办法紧密结合,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农村实际和土地承包特点,便民、高效、经济、适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办法;把开展登记试点与探索完善基本农田永久保护紧密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国土部门提供的基本农田有关信息,探索将基本农田地块落实到承包农户并标注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把开展登记试点与探索控制登记成本紧密结合,登记试点经费不向农民收取,在地方财政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的同时,积极探索控制登记成本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登记都有规定,登记程序和内容在2003年农业部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近几年各地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这些远远不够,我们仍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第二,要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第一,搞好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第二,尊重农户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第三,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服务体系。第四,坚持农村土地流转中“三个不得”,即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是决定对农村土地流转提出的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土地流转市场建设需要我们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遵守法律规定,重视市场建设,搭建交易平台也要重视土地管理和服务。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第三,要推进双层经营“两个转变”。《决定》对此高度重视,提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并从“统”和“分”两个层次提出了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两个转变”的政策要求。在“分”的层次上,让每户至少有一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明白人”,并从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加大扶持等方面入手,加强农户经营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农户的融资经营能力、科技应用能力、机械使用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在“统”的层次上,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现阶段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重点和难点。做好“统”的文章,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农民喜欢怎么合作就怎么合作,农民需要什么服务就发展什么服务,依靠农户合作和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经营引入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轨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统一经营层次的重要担当者,代表农民行使集体土地和集体资产的所有权,不能因为统一经营层次主体多元化,而忽视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要把如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事关农业农村发展全局。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精神,要把农村经济工作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去思考、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去谋划、放在农村改革发展大局中去推进,把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来抓。积极推进相关改革创新,对于今后我国农业农村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农村土地承包法全文篇7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尽管我国土地的总量不算少,但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土地占有量却很少,加之我国的人口在继续增长,土地承受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如何充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缓和高度紧张的人地关系,成为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和种类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的是在农村土地承包中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条件下,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性质和主体种类与农村土地农业用途的基础上,原承包方依法将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从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的部分权能等具体民事权利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其他方式主要指入股。该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据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主要有: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继承等。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它是指转让方(原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在承包期限内依法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受让方(新承包方)的行为。其结果是,转让方丧失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受让方依法取得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转让方与发包方之间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的承包关系终止,确立受让方与发包方之间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的承包关系,如转让方依法将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受让方,其承包方法律资格和原拥有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消灭。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它是指转包方(原承包方)在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在承包期内并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下依法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债权性质农村承包地使用权转移给受转包方的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属于转包方在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从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部分权能(包括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但不包括处分权)移转给受转包方,其结果,受转包方无法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只能取得债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9条),新确立转包方与受转包方之间的转包关系,且该转包的期限不得超过原承包期的剩余年限,一般较短,最长也不得超过20年。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它是指出租方(原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在承包期内并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下依法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债权性质农村承包地使用权转移给承租方的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属于出租方在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从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部分权能移转给承租方,其结果,承租方无法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只能取得债权性质农村承包地租赁权,同时,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新确立出租方与承租方之间的农村土地租赁关系,且该租赁的期限不得超过原承包期的剩余年限,最长不得超过20年。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它是指在存在两个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有效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并限于同一发包方的农村土地的两个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基础上,承包方之间依法互相调换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则发生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的流转,其结果,甲承包方丧失原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同时取得乙承包方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则反过来,乙承包方丧失原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同时取得甲承包方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

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它是指入股者(原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依法将农村承包地使用权入股而取得股权的行为。

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它是指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在承包方最后一个家庭成员死亡和承包期内,由最后一个死亡的家庭成员的继承人依法继承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依据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依据,主要有两种:

1、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依据在《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中得以体现。《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第三十二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第三十四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第三十七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第四十一条规定“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第四十二条规定“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可以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

《物权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农村土地,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

2、政策依据。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依据非常丰富。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民可以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1993年中共中央1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允许农民在土地承包期内流转土地,包括转包、出租、置换、转让、土地股份合作等五种流转的形式。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农户转让。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三、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几点法律思考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之法律规范欠具体,实践操作中会发生扭曲。首先,法律、中央政策和地方性法规以及地方性规章规定,转让、出租、转包、互换和入股等,须经发包方同意。往往发包方在同意时附加条件,但法律并未明确规定“经发包人同意”的标准,以及其在转让中可以行使的权力范围,在实践中往往造成发包方滥用权力,谋取私利,侵害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主权。其次《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3条第1款第3项只规定:“土地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而对不同种类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没有作出流转期限的规定,按照法理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或者出租,属于债权性质的民事权利转移,其流转的期限应符合债权法理论规定,最长不得超过20年。再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之间内涵外延界定不清,存在交叉重迭现象,《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列举的方式明确确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转让、互换、转包、出租、入股、抵押及继承、代耕等方式,代耕虽然对防止撂荒土地具有积极作用,但当事人之间实质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并不是市场流转行为。法律对上述几种方式界定不清,导致外延交叉重迭。

2、应依法建立适应各地实际情况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既然定性为物权,那么对于其流转,理应给权利人较大的处分自由,方能体现出法律的制定精神。国家应该允许各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的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流转制度的地方性法规,赋予承包权人更加自由的流转处分权。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需被保障对象还比较多的情况下,农民对土地流转方式的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可以制定相关的规定让非农人员规模化经营土地合法化。非农人员可以进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但并不改变土地的集体性质,因为规模化经营土地的企业股东中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里面仍然保留了集体性质,至多可以算是混合制企业,所以说非农人员规模经营土地而不改变土地的集体性质,在理论上是完全行得通的。法律、法规应该确认和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对象,相应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将进一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顺利进行。

农村土地承包法全文篇8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问题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232-02

一、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的形式

(一)土地互换

土地互换,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自己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土地出租

土地出租,是指农民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大户、业主或者企业法人等承租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分年度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支付土地经营权租金。

(三)土地入股

入股,是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生产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四)土地转包

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生产经营。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权利和义务。

(五)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

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是指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二、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保护形势严峻,部分模式创新改变农村土地用途

严格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土地用途管制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但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情况令人担忧:首先,农村土地流转改变用途,非农化、非粮化现象明显。其次,农村土地用途管制主体缺位、流转机制缺陷。

(二)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诉求难以得到充分保证

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诉求难以得到充分保证,侵权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地流转违背农民意愿。二是土地流转定价不合理。三是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不稳定。四是流转土地改变用途,影响农民生计。

(三)难以控制规模经营的不确定性风险

土地规模经营后带来的风险远远大于家庭承包经营。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灾害。水灾、旱灾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且呈逐年增加态势。二是市场供求变化的价格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均存在竞争,农产品的供求关系难以始终处于均衡状态,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风险。三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获利空间有限。四是规模经营的契约风险。

(四)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农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服务不足。二是农业融资保障不足。三是农村保险发展滞后,保险公司推广涉农保险积极性不够。四是农村社保体系还不健全,广大农户仍然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

三、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的措施与对策

(一)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用途管制

首先,创新耕地保护机制,落实耕地保护责任。耕地保护机制包括规划机制、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等。其次,适度放宽农村土地的农业用途管制。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废弃建设用地的复垦工作。再次,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开发整理规划,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最后,严格耕地保护的领导责任追究制度。

(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管理制度

首先,尊重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权利,尊重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其次,保障农民土地流转的经济收益,创造条件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再次,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法律形式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主体,赋予农民更大的土地物权。最后,赋予农民享有农村土地的经济所有权,并不是单纯的土地国有化,农户享有土地的经济所有权通过实际的农业生产经营来实现。

(三)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机制创新

首先,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引导农村土地进入市场,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农地自愿合理配置。农村土地流转应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农村土地所有权流转;二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包括一级土地使用权流转和二级土地使用权流转。一级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村民委员会依法将土地使用权出让或出租给农户和其他农业生产单位的交易关系。二级土地使用权流转即土地使用权转让或转租市场。其次,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多元化。在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允许农民既可以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多种方式进行农村土地流转,也可以根据流转双方的实际需要,采取现行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方式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试验。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企业的经营。再次,农村土地承包户既可以自己直接进行农村土地流转,也可以委托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和其他第三方进行流转。对于委托流转的,承包方必须出具书面委托书,并明确委托的事项、期限和权限等。最后,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工作和监管制度。

(四)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保障体系

首先,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土地保障转向社会保障。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适当提高参保人员缴费水平,拓宽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减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阶层产生,政府应从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比例,通过“以土地换保障”的形式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其次,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大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规范和引导民间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最后,发展农村土地流转的服务体系。健全街镇或农业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登记制度建设,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的仲裁机构,配合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和仲裁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纠纷。

农村土地承包法全文篇9

关键词:土地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

1土地确权政策的提出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为此,首先必须要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该文件指出,要“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从该文件下发到如今已经3年了,然而土地确权政策在推行中仍面临这不可忽视的难题。

2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中的问题

就在去年,土地确权工作推进到我的家乡,我由此得以窥见该政策实践中的一些阻碍。

2.1我国农村土地权属关系不明

首先,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对于农村集体土地先后开展了四次确权登记工作,在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之前,我国一直缺少解决土地问题的法律,也没有专门管理土地的国家行政部门。土地权属缺乏管理,登记发证工作滞后,如在第二轮承包中,由于一些乡村干部对政策的理解错误和不规范操作导致部分村民有地无证、有证无地、地证不符,引发了大量土地权属纠纷。[1]

其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地区全面推行,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使得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实际上掌握在村委会手里(农村土地所有权证只发到村民委员会,不分发到户),而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分配至各家农户(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这就使村委会与各农户之间易出现权属不清问题。[2]

再次,根据《土地管理法》,承包方依法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流转形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入股等。而于大部分农民缺少法律知识,在流转土地过程中未定立书面有效合同或未登记,由此也引发了一定土地权属争议,给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带来困难。

2.2广大农民对确权政策的误解

一些农户家庭误认为土地确权就是分配土地,而这可能也是源于这些农村家庭希望重新按家庭人口进行土地调整。《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承包期限为三十年。以我的家乡为例,上一次划分耕地是1991年,那时我还未出生所以耕地就没有我的份额;《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有的农村家庭像我家这样新增了家庭成员未分配到土地,而有的家庭中有人已从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却仍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得大部分农民同意按人口重新分配土地。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土地确权并非分配土地,它只是为了清晰界定谁拥有土地、拥有哪些土地的一项制度。

2.3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程序上的难题

土地确权的主体即确权机关为乡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但土地确权过程绝不是只需要依靠政府就能办成的,这一过程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和配合。最基本的就是在村小组收集权属资料时各农户家庭要有人提供这些资料。然而,去年我的家乡在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难题:村小组要各农户家庭提供户口本及成员身份证明,然而当时有大批农户外出打工无人在家,又不能很快将身份证明寄回家乡。农村的通讯技术不发达,即使是要传真一份复印件都极为困难。这还仅仅只是确权工作中的一个小环节,而整个土地承包经营权却全过程不仅需要技术单位的调查测量,还需要乡政府、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协调配合,工作难度大,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3关于继续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建议

3.1政府配合技术单位认真调查土地权属

政府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聘请具备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进行调查,最好采取航拍影像数据与实地勘察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明确土地划界。对于有权属争议的地块可让农户现场指认、确认。对于按照先前的法律政策确权的土地必须加以维护,即要秉持对历史的尊重并尽量维持现有的土地状况。在确权登记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3]

3.2加快出台政策和法律进行诠释

现行法律法规以及出台的相关政策在土地承包和土地确权的规定上尚有缺陷甚至相互冲突,影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的顺利展开,为此必须出台相应政策并修订法律法规。首先,对于农村土地承包期的确定不变,政府应加快出台相关政策进行阐释,以使基层组织单位工作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了解到确权登记的标准和规范,不致将土地确权误认为是重新分配土地,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其次,人大应加快修订土地承包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使之与政策相配套,不致出现法律和政策的抵触。

3.3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

由于我国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对于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因此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阻碍。首先,农户在确权工作中处于很被动的地位,似乎确权是一种负担甚至是对自身权益的侵夺,因此有必要加强培训教育,让农民清楚认识到土地确权实际上是对其权益的保护,有利于日后农民自主决定进行土地流转等活动,最大程度的实现土地对农民的价值。其次,应该让农户知晓如何规范的进行土地流转,要订立有效的合同并进行变更登记以达公示目的。

3.4给予未能按相关程序合理进行的确权登记一定的救济途径

实质上,我国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且距法治社会尚有一定距离,农户们习惯了靠口耳相传的通知来传递信息和自身意愿,对于确权登记这样的规范性操作难免跟不上步伐,或因疏忽大意未能及时主张权利,由此遭受的损失政府应有所考虑并设置一定救济途径,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4总结

总的来说,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政策应沿着不断强化农民土地承包权和塑造农民土地使用权主体地位的方向进行[4],尽管可能面临一些阻碍,这一工作仍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参考文献

[1]胡晓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面临的困境与对策》,载《南都学坛》2014年第6期。

[2]刘安:《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研究――以S县为例》,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程鹏:《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钱龙,洪名勇:《农地产权是“有意的制度模糊”吗――兼论土地确权的路径选择》,载《经济学家》2015年第8期。

农村土地承包法全文篇10

一、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意义重大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专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淄博市坚持以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把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推动农村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切入点,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淄博市现有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2471680亩,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数755558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152391.02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6.2%,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农户82445户,占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总数的10.1%,通过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的面积50863.84亩,占全市流转面积的33.4%。目前,全市已建立区县级流转服务中心3个,建立乡镇流转有形市场15个。随着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幅增加等原因,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

二、当前淄博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流合同签订不规范。当前,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还存在流转双方签订合同不规范的现象。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没有签订书面流转合同,仅仅是双方的口头协议。有的虽然签订了合同,但合同内容简单,条款约定不明确,没有使用统一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文本。有的流转合同签订后未及时向发包方及乡镇、区县农经部门进行备案、鉴证、存档、登记工作。这些情况都会为今后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埋下隐患,导致纠纷的产生,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流转收益相关约定不明确。一是流转收益的确定不规范,有的流转合同一签十几年,无论市场如何变化,约定的价格不变,损害了转出方的权益;二是享受补贴待遇的约定不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转出方和受让方没有约定国家补贴的归属问题,而随着国家对于种粮等生产资料补贴的增加,很容易产生矛盾和纠纷;三是征地补偿约定不清,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的分配一般不会存在大的争议,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分配如果没有事先在合同中约定,就很容易产生纠纷。

(三)市场化经营意识不够强。一是农户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积极性不高。淄博市农村人均耕地较少,人均只有0.8亩,对单个家庭来说流转的收益微不足道,流转与否往往引不起重视;二是部分农民存有很强的恋地情结。农村土地作为农民主要生活保障的功能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消失,这就导致一些农民想将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而心存疑虑,害怕失去土地而不愿流转;三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化认识不足。《物权法》赋予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物权的效力,即能保证承包经营权人自身拥有使用土地获得收益的权利,又能确保土地在流动中发挥其最佳的效益。如果充分利用这种法律赋予的权利,就会很好的发挥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有助于承包经营权人获得更大的土地收益。

三、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几点建议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情形下,承包农户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势力单薄,竞争能力十分脆弱。一方面,承包农户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把握市场的变化,担当不起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企业,面对千家万户承包农户,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生产经营过程中,要花相当多的精力应对承包农户。因此,要抓紧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一)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以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基础,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目标,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

坚持原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农民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二是严格遵循“三个不得”的原则,即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二)营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利条件

1、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既是以市场为导向重新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也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过程。要围绕农民增收,积极培育区域主导农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安全、高效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益。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促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构筑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

2、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为农民广开就业门路;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入镇务工经商,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组织地向市外输出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从而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有效解决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此带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4、大力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通过专业合作社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使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组合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三)强化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与服务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符合国家政策。首先,要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农户,流转的标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村集体或乡镇政府不能作为流转主体直接与企业签订合同,而只能发挥其中介作用,引导、推动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其次,要科学的确定流转收益。可以采取按实物市场价格确定流转收益,也可以采取3-5年调整一次的方式确定收益。第三,流转双方要约定好相应的权、责、利关系,避免发生矛盾和纠纷。

2、加强流转合同管理。一是指导流转双方规范签订流转合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严格按法律程序履行合同手续,必须在流转主体双方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流转合同,转让合同须经发包方同意,其他流转合同须报发包方备案。二是规范合同文本。要求依据山东省农业厅制定、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监制的《山东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式样,由各区县人统一印制,发放到各乡镇。三是建立健全流转合同管理制度。区县、乡镇要建立健全登记备案制度、合同鉴证制度等一系列完善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管理制度。

3、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体系建设。一是市、区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供求信息网站,建立信息平台,定期可供流转土地资源情况。二是乡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三是村级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站,每个村确定1—2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员,具体负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的传递。

(四)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措施保障

1、加强领导,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保组织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政府要成立由分管领导挂帅,财政、监察、国土、农业、信访、经管等部门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组织领导。

2、调解仲裁,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要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实施为契机,在乡镇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委员会,在区县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在村居明确一位熟悉农村土地法规政策和办事公道的人员作为专职调解员。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生纠纷,双方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双方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各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调解机构和人民法院受理后要认真及时处理,以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

3、扶持引导,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利用流转土地搞高效农业、规模经营的要优先立项,优先扶持。对于利用土地搞规模开发,比较效益高、优势明显的项目,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贷款支持。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障体系,包括农村社会风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以及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成素英,张秀兰.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04)

[2]应武,陈文岳,吴根良,俞祥群,庞新和.杭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J].乡镇经济.2009(11)

[3]吕彩芬.长治市土地流转情况思考[J].山西农经.2010(03)

[4]汪恭礼,汪立祥.宣州区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J].地方财政研究.2009(03)

[5]张海芳.浅谈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4)

作者简介:徐婷婷(1980—),女,汉,山东省淄博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